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1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入了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演讲,共79篇,分为18个专题。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我认真学习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专题。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而老百姓的梦想是什么样子呢,无疑是更好的工作,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朴实的梦想,拨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弦。今天的神州大地,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更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主题。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用的领域是全面的,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二无结构,建设家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2

一、对教材进行大胆科学整合, 加强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 为人类文明, 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我们的民族, 历经磨难, 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 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民族具有海纳百川, 泰山不拒息壤的博大胸怀。我们的民族, 每个时代都涌现出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科学家, 艺术家, 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的民族, 有闻名于世界的四大文明, 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人间奇迹。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但历史毕竟是一条奔腾向前, 永不停歇的长河, 在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箭, 能斩断人们的精神思缕, 大浪无会使许多人像泥沙一样被卷走。幸而, 人类发明了文字, 史学家们用不朽之笔把历史上的这一切记录下来, 得以世代承传, 我们才有史可读, 有史可鉴, 我们才可以创造暂新的历史。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热爱自己民族的历史, 从自己民族历史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来涵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认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使命。对于自己的学生, 则应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让他们敢于在面对各种肤色的人时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这种培养, 不是教给他们单纯的历史知识所能达到目的。那是教书应试, 而不是教书育人。这种培养, 应该以系统化史实史料及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晓其理, 动其情, 立其志的。这就需要我们作教师的大胆, 科学地进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即把历史教学纳入系统化轨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 (1) 明确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把教学目标量化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上。对此, 要咬住青山不放松。 (2) 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 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情境导入, 教师连环设向 (创设有机的问题情境) , 学生抱题读书, 思考探究, 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信息反馈, 巩固提高的师生互动过程。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应该体现在学法指导上, 既要教给他们思维方法, 记忆方法, 又要指出思维的发展方向, 如以事见理, 以人见情等等。 (3) 整合教材, 将选修教材中的民族人物, 改革, 思想等放入相应的必修教材的教学当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 先进思想和实践所起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学生就有了记识的线索, 做到以线穿点, 点面结合。而且他们也悟出了我们值得引以为自豪的道理和我们应该自信什么。

二、情化教学, 讲出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信心,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渐染效应。让历史课堂释放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之所以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是因为我们炎黄子孙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们的学生, 明天就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我们的任务, 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信, 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人而言, 是其生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有自信的国家, 民族和个人, 生命的马达才会高速飞转, 才会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所以, 我们高中历史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不是一般的教育任务问题, 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释放正能量。

除了运用大胆科学整合教材的办法, 我们还可以用情化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史学家们写历史, 是有很严肃的写作态度的, 是有高度责任感的, 更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秉笔直书, 不虚夸, 不溢美, 但却褒贬分明, 爱憎鲜明。历史不是无情物, 作者原本有情人, 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笔端, 融入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故能为我们留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历史故事。所以读史, 讲史都可以产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这是一种渐染效应。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有情人, 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情有独钟, 有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所谓情化教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动情、讲得入情让教者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讲到动人处, 眼角眉梢皆有意, 一颦一笑都传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再则就是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去心领神会。

三、引入神话传说的源头活水, 滋养学生梦想的发育和成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

神话和传说虽是人类幼年阶段思维的产物, 无论是把人神话还是神人化, 都是人类美好梦想的源头, 都寄托人类的某种美好的原理。而且这些梦想都有许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得以实现。例如: (1) 嫦娥奔月→嫦娥三号月球安全着陆; (2) 愚公移山→三峡工程取得巨大成果;……可谓梦想千年, 一旦成真。这样看来, 梦想从特定意义上说是人类追寻, 创造的原动力。没有了梦想, 人类就不会追寻, 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作为生命的个体,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 也不会去追寻, 去创造, 也不会进步。那么,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促成学生梦想的发育, 让他们人人有美好的梦想世界。

那么, 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 引入神话, 传说的源头活水有助于促成学生梦想的发育。即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发掘教学内容与相关神话传说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思维平台, 引领学生进入梦想思维境界, 促成学生梦想的发育。如创设关于牛郎和织女的问题情境, 创设喜鹊搭桥的思维平台, 就促成了学生对美好爱情梦想的发育。创设关于白娘子许仙和法海和尚的问题情境, 构建法海和尚钻到蟹壳里永远不会再来的思维平台, 就促成学生对自由的梦想等等。在有一点就是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把相关的神话, 传说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时代, 是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放飞美好梦想, 实现美好梦想的时代。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它展现为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根本改变中国面貌, 极大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进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维度看, 它走过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有机会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从发展前景看, 它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胜利引领全球化未来的灿烂前程。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3

【关键词】中华民族;人民群众;中国梦;力量源泉

一、人民群众的力量

(一)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从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唐太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舟水论,无不体现出古代仁人志士、贤君明主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他还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突出位置,并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立党、立国之根本。

1.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直接参加者,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改进劳动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更加丰盛了劳动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因此,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首先,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为精神文明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古语云“仓廪足而知礼仪”,在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有精力和兴致去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其次,文学家、思想家均来源于人民群众当中,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来了精细化社会分工,将他们与劳动人民相分离。

(二)新时代人民群众被赋予了新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并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赋予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各方面的权利,人民群众的地位达到了空前高度。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得以充分稳固和加强,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

近代的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备受欺辱,鸦片战争以后,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侵略欺凌,各种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中国成为列强瓜分掠夺的众矢之的。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提出的“伟大复兴”,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复兴理想始终贯穿于我党的发展历程,“复兴”一词的提出,寄托着所有中华民族儿女们无尽的期盼与梦想。中华民族的历史并非一直落后沉沦,我们有过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有过唐宗宋祖的压倒性辉煌,甚至在明朝的万历时期,GDP占到了世界的80%。但是明清后期推崇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统治阶级盲目自大的心理,让国家远远落在了世界强国后面。

(二)民族复兴与中国梦

首先,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我国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中国梦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其次,人民群众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梦想,不断拼搏苦干,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关联,在努力追寻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步。

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中国梦的实现,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将极大提升国家的政治地位、经济水平和公众服务等,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个体,将成为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人民群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密不可分的,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实现梦想提供了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积极引导,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圆好这个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四次提出中国梦。第一次是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第二次是2013年3月17日在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第三次是2013年4月28日在与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第四次是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明确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正确道路,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胜利之路。

一、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深刻道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1、中国梦是国家梦。实现国家富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而是历史的呼唤、现实的诉求、未来的向往。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概况了几代

中国人为民族复兴国家梦奋斗的艰辛历程。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救亡之梦,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发展之梦,就是求得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百年,是从无路可走,到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就是处于完成第二个百年任务的阶段。

这两个100年,最早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后来邓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思想,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使实现中国梦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了。他说,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再用50年时间,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来,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党把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即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在第二个十年里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向着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前进。

“两个百年”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一直是执着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按照这个“梦”设计的。

十八大报告也讲了两个百年,即建党100年和新中国建立100年。一个是建党,一个是新中国建立,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

今天的中国,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

天潜海梦等宏伟梦想都已成真,正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梦、现代化之梦挺进,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之梦,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中国梦是人民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人民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老百姓的梦是什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十八大报告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江东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推动“六大跨越提升”,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这些战略目标都是一脉相承的,并且都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愿望高度吻合。实现这些目标,3 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每个个体小梦想的实现,就能汇筑成伟大的“中国梦”。

3、中国梦有益于世界。中国的富强离不开世界,也有益于世界。毋庸讳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强大起来会干什么事情。但是,如果世界了解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那肯定会高兴和欢迎,因为人类的梦想总是相通的,总是互补互利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两汉“丝绸之路”,留下的是互利合作的足迹;大唐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的是仁慈的佛学和工艺美术;明朝“七下西洋”,播撒的是和平友谊的种子。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中国梦的实现,根本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不难看出中国梦呈现出以下四个重要时代特征。

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

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实力特征”的基本图景。

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

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化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5 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特征,其价值特征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首推汉唐。在唐朝的时候,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又强大又可亲的形象。强大而可亲,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是治国的理想境界。当时是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同志讲过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中国当时的落后,并非国力不行,而是理念的落后,是生产力性质的落后。大清帝国与欧洲先进国家在认识、眼界、气势上,已经不能相比。大清虽大,也只是囿于一隅,而那些被称作“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着眼于全世界了。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2、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特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这样的沉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面坚持和发展毛泽

东思想,实事求是地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随着道路的拓展、理论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又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3、中国梦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程。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新起点呢?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积累,改革发展成就巨大。另一方面,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引人关注。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展现在未来的是一片新前景、新天地;畏首畏尾,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带来的将是千古遗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唯一的选择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如何实现中国梦?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实际上为

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政治途径、人文因素和现实主体。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理想。它承载着过去,也标示着未来。正如总书记所说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形态构成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证三种形态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从宏观规定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基本要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实践领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体系,由各个领域和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

2、中国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源于不懈的探索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拯救和发展中国的先进道路逐步演进的历史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历史产物,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找到的是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中国道路,一开始就明确提出,通过改革开放,目的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阉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3、中国道路的本质灵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主义,或者这个主义不科学,道路就没有灵魂。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由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则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然后又通过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历史证明,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都要靠马克思主义,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是一个梦。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特别不能忘记搞社会主义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就改变了方向”。改变了方向,是因为树立了社会主义这个新方向。中国道路,就是沿着社会主义这个新方向不断前进的结果。从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飞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没有变。改革开放不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推倒重来,而是一个辩证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认识更清楚了,而且越来越清楚,实践上更有成效了,而且成效越来越明显。不论中国道路怎么发展,都是更好地做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4、中国道路拥抱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胜利之路。历史是一条通道,现实由此而来。弄清楚中国道路从哪里来,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前世今生”和历史逻辑,不仅有益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规律,更让人明白,它始终是承载着中国梦前进的。因为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近代以来不懈奋斗的中国人追求进步的光荣

传统。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1、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我们看到,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从“振兴中华”到“我们都是汶

川人”,一个时代的口号,张扬着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精神,这是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国梦前行的强大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30多年来,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在通往中国梦的征程中,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3、结合省、市、区实际弘扬中国精神。时下,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把学习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学习宣传以“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宁波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习宣传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要把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破解

“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打通“断头路”、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放心餐饮打造等专项行动中,引导干部群众争做“最美”,积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总书记的这一话语,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的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1、凝聚中国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有了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等,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2、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什么是中国力量?

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就会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3、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指出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让13亿人“强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一个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4、凝聚中国力量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热情。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从缺少吃穿到总体小康,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60多年的沧桑巨变,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就是无数普通劳动者诚实

劳动、艰辛创造、不懈奋斗的过程。没有亿万人民辛辛苦苦地干、扎扎实实地做,就不会有中国发展震撼世界的奇迹。今日中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也要看到,发展起来的中国不比不发展时的问题少,当前,我国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巨大的风险挑战。如何参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如何应对发展中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的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作为强基之要

奋斗成就梦想,实干才能兴邦。对于江东区来说,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具体行动。

进入“十二五”新阶段,江东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上下紧密结合省党代会提出的“两富浙江”,市党代会提出的“四好示范区”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服务强区、创新强区、品位都市、品质生活)战略,全力推动“六大跨越提升”,努力建设产业高端化、功能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品质化的现代化核心城区。

(一)要努力提高科学发展本领,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提出来。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照搬他国经验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更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创新发展理

念、优化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发展能力,归根结底是用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最终体现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本领,探索最优的发展路径。现代化核心城区的定位,决定了江东谋划思路开展工作都要力争体现宁波水平、宁波标准。要牢固树立“创首善、争一流”的理念,始终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为要求,以同类先进城区为标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力争更多工作创特色、出亮点,努力走在前列、多做贡献。要坚决破除僵化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工作,切实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

(二)要努力推动服务强区,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实现“中国梦”,最终是要落到“发展”这一要务上来,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造福于民。就江东来说,服务强区是转型升级的最主要抓手。必须坚定不移,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与配套功能区有机衔接,全力建设服务经济发达、服务产品丰富、集聚辐射能力强大的城区。同时,要以服务全市为己任,把服务环境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来打造,坚持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全力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要努力推动创新强区,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当前,制约江东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还是

经济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区第八次党代会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破难创新不懈怠,突出以人才为龙头、科技为支撑、制度为先导、开放为保障,永葆创业创新激情,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特别是服务业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创新,着力建设“体制机制更富生机、科学发展更有后劲、干事创业更有激情”的活力城区。特别是江东作为一个资源小区,今后关键是要走转型发展之路,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前沿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

(四)要努力推动品位都市,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可持续力。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2012年7月份,区委八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品位都市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基本形成品位都市主体框架,力争在展示城市形象、承载高端要素、强化精细管理、乐享宜居环境、繁荣都市文化、塑造人文品格上走在全省前列,城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为建成现代化核心城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近两年,区委区政府还在探索建设以“海商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提升综合竞争力。品位都市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中国梦”在江东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更好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区能级,有利于更好地共建幸福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中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明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2.让学生了解“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能力目标:

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不理性爱国行为这一案例,教育广大中学生爱国的前提是要知法、守法,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中国梦、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

如何在法制当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 1.课前组织学生搜集中国梦、爱国主义、法制方面的资料; 2.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问、看图(视频)、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水平;

3.课后通过布置小作文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走向复兴》,让学生伴随着优美激昂的旋律感受祖国的越发强大!

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什么是爱国?人为什么要爱国?是祖国需要我们来爱,还是我们需要爱祖国?什么是中国梦?

(一)中国梦 出示背景资料: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十九世纪末列强割占领土、设立租借地、划定势力范围示意图前,在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民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在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习近平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仔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总书记心目中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权利。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二)“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

中华民族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朗诵:

三百年前的五月花号绽开了一个美国梦。五千年的大历史发酵出了一个中国梦。

这是五千年的中国和中国人。她的文明史和梦想史一并持续、长久、辉煌地展开。

民为贵,君为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四海之内皆兄弟。近悦远来,万邦来仪。小康世界。天下大同。

这是一百七十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他们被海盗逻辑和强盛文明所震惊。他们要维新自强,富国强兵。

这是百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共和之梦被内乱外患所破碎。他们要科学民主,救亡启蒙。

中国精神的新型代言人这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新的共和国、新的人民和新的梦想一并站起来。

这是三十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从噩梦时代醒来,睁眼看世界。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是硬道理。全民奔小康。

这是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和谐建设和平崛起。找回自信找到从容。

这是能够梦想的中国。这是敢于梦想的你。这是兑现梦想的中国季。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回味一群中国人的中国梦,回味一个国家的中国梦。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

(三)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内涵 1.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的统一。它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四)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国主义萌芽于原始人在世世代代的共同生活、交往和劳动中所形成的乡土感情和“自己人”的观念。“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爱国主义发生的自然前提。一个人如果连父母、家人都不爱,是很难真正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的。《忠经》指出:“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

2、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3、热爱自己的国家

《左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梁启超: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

(五)爱国主义内涵的层次性

1、情感:基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列宁

我为什么爱意大利!因为我母亲是意大利人,因为我血管里所流着的血是意大利的血,因为我祖先的坟墓在意大利,因为我自己的诞生地是意大利,因为我所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友人,在我周围的伟大的人们,在我周围的美丽的自然,以及其他我所见、所爱、所研究、所崇拜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东西,所以我爱意大利。

——(意)亚米契

2、道德:境界

群己关系的升华

超越个体的追求

3、法律: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六)如何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理性爱国首先是合法爱国,而不是违法爱国。违法爱国不叫爱国,叫害国。在此我呼吁:你有烧毁自己日货的权利,但没有烧毁他人日货的权利。抵制日货要做到:不砸车,不砸店,不砸人。总之,保持理性,有序抗日,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这是白岩松在全国(青岛,长沙,广州等等)发生多起砸车事件后做的评论。

说一说,四人小组讨论: 此次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有没有触犯我国的法律?你能说出触犯了我国的哪些法律吗? 《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罪

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115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再看看最近发生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活动首先没有得到公安局的同意。从根本上说,它们是违法的。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理性看待。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我们不知道是谁,对于它们其中的真正目的是爱国还是趁机扰乱社会秩序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所以作为有文化有思想的当代中学生,更应该冷静的看待。

再者,从这次游行所引发的打砸事件来看,受伤更多的是我们的中国同胞,游行示威者砸的是我们同胞的私人财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愈来愈紧密,一个冠名日本品牌的商品其中肯能有中国制造的零件。同样,一个冠名中国品牌的商品其中可能也有日本零件。所以盲目的抵制日货是不明智的,再者这样的行为导致国内的企业会缺少竞争力,对于我们自己的提高也不会有利。再看看关起门搞建设的朝鲜,它的发展似乎并不好,而我们也不想回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所以,理性爱国很重要。爱国不需要理由,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就是我们最深刻的爱国实践。

对于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同学们应该做到: 首先,我们要相信中央和政府的能力,它们有能力处理好钓鱼岛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直都是一个有作为的政府。

其次,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理性爱国,遇事冷静,多思考。辨别爱国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

最后,作为当代中学生,最深刻却实在的爱国行为就是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越动荡越冷静,我们要知道情绪能传染,我们要警惕那些想扰乱社会秩序的不良分子,坚决支持党的部署,理性爱国。

爱国请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进行!

(七)课堂小结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6

二、基本要求:

1、围绕题目写一篇不少于2500字的论文;

2、严禁抄袭,否则按零分计;

3、论文必须用统一的《河南科技大学作业专用纸》书写,首页要显示姓名,学院,专业, 班级,学号等信息,又须装订整齐,保证各页不会散开。

范文如下来源于(爱上改变):

联系实际谈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摘要:自建国以来,6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关键词:民族,复兴,大学生,责任,使命

正文: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前提。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

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 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 20 年,是 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这个目标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也是经 过努力能够实现的。21 世纪的头20 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新的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性;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更有效地用于经 济发展;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 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是具备的,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 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我 们仍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

同时,深刻意识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自身的历史 使命。回顾20 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 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 之路,并且为其自强、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 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 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江泽民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 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 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 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再经 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 100 周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 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

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7

当代中华民族的复兴, 举世瞩目, 令人震惊。作为中国复兴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环, 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中国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扭转乾坤和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事业。然而,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的政治前提;没有民族的独立, 没有政治的民主, 民族复兴的一切努力都无从谈起。正是无数献身革命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甚至流血牺牲,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任何一个正直的、尊重历史的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改造旧社会, 建设新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各种进步的政治力量纷纷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案, 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英雄们, 幻想在绝对平均主义的基础上构建没有剥削、人人温饱的理想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 通过洋务运动, 力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前提下, 依靠西方列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中国, 求强求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设计了一个依靠光绪皇帝推行维新变法, 试图通过政治改革, 有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纲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站在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比较完整的政治方案。这些历史人物, 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却没有能根本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来说, 都只能抱着终天之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具有时代感染力和现实指导性的先进理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 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 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使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开辟了一条解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正确道路,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 党的领导人民首先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它给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 经历了无数次斗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没有一个政党或派别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提出这个彻底革命的纲领, 表明只有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终于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统治,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 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 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 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 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 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 要想发展工业, 建设国防, 福利人民, 求得国家的富强, 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 但是一概幻灭了。”经历无数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 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时, 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 中国人民要想过上好日子, 必须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有纪律的,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 联系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必须建立一个由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和各革命派别参加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1956年4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毛泽东思想中这些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等在内的理论观点都是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 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 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 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引导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毛泽东思想指引着中华民族从危难中创造出新中国、从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从最切身、最直接、最质朴的感觉中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 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 改革开放为契机, 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中国的诞生,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开辟了民族振兴的广阔道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不失时机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这是一个更为艰巨、更为复杂也更为紧迫的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 经历了挫折和胜利、失败和成功, 我国终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使得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为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 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 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构成了比较完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现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发展,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增强, 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当国外有人惊论“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之时, 我们用实践和成果作出了回答。党领导各族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 而且从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 并朝着更加宽余的小康水平迈进。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下, 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 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中华民族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在新的长征道路上, 排除万难, 接连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三、步入新世纪, 切实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为民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任务,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已经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步任务,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 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当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业已复兴, 国家繁荣富强, 并正在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世纪之交, 江泽民同志根据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坚持执政为民, 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是领导全体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贯彻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和逻辑, 科学概括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 提出了以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和最为广泛的代表性为核心和基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对我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进行了崭新的概括, 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承继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述,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在我们面前, 既充满机遇, 又充满挑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历史地成为领导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

科学发展观, 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团结。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共同参与和团结一致地顽强拼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是无法想象的。民族的团结, 人民的团结, 需要有一个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中国,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先进分子, 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 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 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 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 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正是这些新世纪里贴近实际的理论思想作指导, 中国各族人民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踏实肯干, 一心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着。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这正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已经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驾驶各种复杂局面, 能够应对任何风险考验的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特别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使她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 具备世界性的历史眼光。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她对肩负的时代重任和面临的风险挑战, 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 具备战胜任何风险挑战的条件、能力和智慧。历史证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才能实现。在新的世纪,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这些基本经验, 就能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 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 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胜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承飞, 李维杰主编.中国上下五千年.吉林摄影出版社, ISBN:7—80606—697—7/K.35.

[2]李文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人民论坛.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主页 (2001, (8) ) .

[3]金冲及.解放军报.网络版 (http://www.pladaily.com.cn) .2001.06.07.

[4]郑彭年.独步天下五千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5740[十位:730806574X]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杨惠敏.简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1, (4) .

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感 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理念 人才观 公平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次会议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部门参与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决定》加快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过去靠投资、出口向内需、投资协同拉动转变,急需技能型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初级工人人均拥有1.4个就业机会,而高级技师则有2.6个就业机会。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现处于工业化后期,一直有“工业重市”之称。 2013年全年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稳居广东经济强市前三甲。佛山制造业优势明显, 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十年前,高级技工“千金难请”,十年后的今天,依然“重金难求”。在对佛山装备制造业企业实地现场调研过程中,各个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企业希望提升产业结构,树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频频面临“设备易得、高级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如何尽快补齐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短板,推进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通过引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机构,建立中德职业培训学院,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优秀人才。

2014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科技学院开展了对接试点。在佛职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读三年后通过转段考试可到佛科院直升本科,既所谓的三二分段。而佛科院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经两年理论学习后可到佛职院进行两年实操学习,在佛职院的学习期间,还有机会到企业实习一年。学生最后仍然获得佛科院的本科文凭,既称“2+2”。佛职院与佛科院今年协同试点“3+2”和“2+2”人才培养模式是佛山市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两个试点接上了职教“断头路”,实际上也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理念,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不仅来自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还有来自企业的在岗职工;因此通过三二分段衔接,使这些学生都有升本科的机会,升读本科后,也可就读研究生继续深造。这意味着,将来高中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同样能“回炉”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大专文凭后也能升入本科读大学。最终使职业教育达到人人能成才的目标。

二、《决定》解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制造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步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会人费解的是,当工程师缺乏、合格的工科学生奇缺、优质工科生身价暴涨等新闻满天飞时,年轻学生逃离工科的现象却愈演愈烈。人们在高考志愿填报上往往首选管理類,其次理工类最后是工学类。

学工科辛苦,工作不稳定, 退休后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不高,是工科遇冷的关键。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真正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另一方面中国自隋唐立科举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余毒很深,也是造成高端技术人才缺乏的原因。

《决定》提出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职业教育。

中国和西方在人才培养上有根本的区别,西方是讲成长,是以裸塑的质量主义为基础,效仿自然的法则,按照受教育者的兴趣、志愿、选择自然的生长,不受外界的干预。而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原材料,放在一个标准的模具中,放到流水线上,经过加工要求生产出来的新产品的规格毫厘不差,这就是中国大学、中学、小学教育特色。中国在人才培养理念源头上存在着问题。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倡导的,人人成材,多渠道成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不唯学历凭能力。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教育,鼓励人们凭兴趣选择职业道路,使民众在教育选择上回归了理性。

三、《决定》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

谈古论今人们往往得出一个结论:凡成才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如今高考制度作为人才选拔制度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和地位加上知识经济时代对学历的高度认可与崇拜出现了高考制约和主导中小学教育发展方向的趋势。人们急功近利,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学校和教师背负着升学率的巨大压力,学生也沉溺于题海战术而疲惫不堪。

《决定》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要求不唯学历,凡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均为人才。要求学生中考时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有效分流,确保50%以上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向应用性人才方向发展,将来仍可通过上本科、读研成才。号召全社会关心职业教育,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必然引起人们对人才的重新思考。

nlc202309011910

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结构完善,以办学形式灵活多样而著称。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德国人认识到,“德国是一个原材料极度缺乏的国家,要想用同等数量的原材料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在经济上就必须走技术立国的道路,为此必须依赖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以及他们身后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德国人就开始创建起一套现代教育的三轨制,这套体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合理的教育体制:一个孩子在4年制的国民小学毕业后,完全能凭自己个人的兴趣与志向或是家长的意图,对6年制的普通中学、8年制的实科中学和9年制的文理中学进行选择。这三类中学的学生毕业后,无需经过考试,便可直接升入三种不同的高校:即职业高校、专门学院和大学。 德國15~18岁青年中大约有60%在职业教育系统接受培训。此阶段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①

无可置疑“三轨制”的教育使德国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创新大国,为其经济腾飞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源保障。虽然德意志民族经历了如此多的历史曲折和灾难,仍能像不死鸟一样获得重生,与其完善的教育体制和发达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无不关联。

习总书记用三个“重要”描述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第一个“重要”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重要”是,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第三个“重要”是,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决定》为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是深化体制改革,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新的里程碑。

四、《决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就业公平意义重大。在当今时代,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在参与分配中的作用,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而是更重要地取决于劳动的质量。而劳动质量的提高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缺乏教育是人们走向平等的三个最大障碍之一。因此,通过教育公平,可以改善公民特别是低收入人

群的教育状况,全面提升人的劳动质量,促进就业公平进而带来经济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决定》要求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佛山现已全面实行免费职业教育,正在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目前,公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仍存在很大障碍,由于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其他阶层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往往丧失了向上流动的希望,难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进一步会导致社会各阶层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就难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倡导的教育公平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尽管在起跑线上有诸多不尽平等,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会有出彩的人生。这种通过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激活内在活力、缩小结果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又是科技进步的“孵化器”。

注释:

①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德国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 OL]

[2]陈淑妍.高职本科贯通 拓宽成长通道.佛山日报,2014-6-24(2).

[3]刘道玉.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何力[EB OL].http://learning.sohu.com/20080927/n259792912.shtml.

[4]百度文库.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EB 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此篇论文是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085Y)中间成果

上一篇:品牌服装代理合同协议下一篇:便利店设计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