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精选12篇)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1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以它特有的魅力走进了课堂,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教师利用它与各种媒体相结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课堂 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巧妙地把素质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地理教育开辟了新天地。笔者从地理教育教学的个人体会中,谈谈运用多媒体在优化地理教学的几点效益。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必须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师,热爱所教的这一科做起。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热爱学习的学生求知欲强,而求知欲又是激励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技术在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具有独特作用。通过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如在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一段中国境内一些名山岩石的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用一段影视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空间模型,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信息的传递量加大,传递速度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了学业负担。比如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诸多重点和难点,有时单凭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而学生的接受能力、记忆速度、理解程度、掌握进度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善于观察和想象,有的善于思考和表述,有的善于应用和操作。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媒体,难以顾及学生个体差异,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大大缩短认知过程,使地理教学课时缩减、负担减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多媒体教学还改进了教和学的互动方式,使师生的教与学配合更加紧密,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的表述方式,选择地理学习进度和策略,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取得进步,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方面对转化后劲生也有着明显的功效。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原理,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地球运动及一些地理现象,变得形象、具体、直观、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各个,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的效果。如在地理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练习,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课堂练习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而需教师精心设计,优化练习。多媒体的运用使“练习”的设计更富有弹性,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及应用能力

“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会了看图,地理就学会了一半。”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如在介绍东非大裂谷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该裂谷难起赞比西河河口,北至亚洲死海附近。该裂谷正好穿过了红海,更直观解释了红海的地理板块位置及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学生也正确地理解了该事物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知识,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五、兼顾全面,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也是地理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和编辑录像、vcd的内容,在播放的时候,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2

在物质基础扎实、理论基础完善的基础上,再加之技术条件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当然,最吸引教师的是多媒体在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下面,就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地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比较抽象,空间想象能力非常强,要求教师通过讲授和静态的图片就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正好可以利用直观性、形象性、动态化、交互性的特点,再加上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是由多种教学成分组成的复杂过程,使得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得到各位地理教师的认可。

1. 为课堂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以声、形、色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还能通过景象的动态化、直观化、交互性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秘情境,吸引他们走入想象的空间,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地理学要求空间想象能力非常强,如果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是不能把我们所学的地理事物纳入到大脑中的,而这种事物又可能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验的,这一问题是传统地理教学难以解决的。但是利用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讲《地球的经纬线》时,由于经线和纬线的抽象性,同学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我利用动态的多媒体制作了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经线和纬线的划分和特点,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述《地球的运动》一节中的“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时,我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地球的自转情况,主要是南极上空俯视、北极上空俯视、侧视图等,让学生理解虽然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但从不同的方向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从而得出结论:“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的,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的。”

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是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容易掌握,而现在学生是主体地位,要想掌握学生这个主体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欲望,就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了。多媒体具有互动性、便捷性、动感性、直观性,能随意地实现各方面的切换和整合,能深入展示出事物的内在特点,从不同方面展示事物的根本性质,使教师更容易激发学生这个主体,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用和读取地图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地理技能,因此地图的讲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用教学挂图、各种景观图等单调死板的图,使学生提不起兴趣,而且教学挂图很容易损坏,一损坏有的教师就不再使用了,严重影响到地理教学。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展示图片,设计一个科学的教学过程,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处理,使它更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

3.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基本技能。有了较强的读图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以用颜色的变化来提高学生的注意,用光线的明暗来强调地理事物的重要性,可以用交互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可以用地图的动态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黄河》时,我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线条来重点突出黄河的上中下游之分,河水清澈的黄河段,河水浑浊的黄河段,出现地上河的黄河段,让学生对各段黄河的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提高学生对黄河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地理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所涉及的方面有政治、经济、历史、自然、景观、人文、地质发展、社会发展等,许多自然地理规律和现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环境,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造成理解片面,容易遗忘。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软件以视频图像、动画演示出来后,复杂的地理知识就成了形象具体生动的东西。教师将所讲的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近与远、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互相转化,使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地理事象、地理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不仅使学生见到宏观世界的现象,还见到微观世界的奥秘,从而增强教育的表现力。比如我在上《极地地区》时,通过向同学们展示南极上空俯视、北极上空俯视图,让学生很容易就懂得了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旋转的,而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旋转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我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和图片,利用幻灯片展示,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同时也客观地向同学们展示极地地区所出现问题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由于人类被利益所驱,使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也在慢慢地遭到破坏,旨在让同学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和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践的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媒体也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亦存在一些误区。

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1. 重教学过程,轻教学效果。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现在很多地理教师在用多媒体时过于强调过程,认为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就行了,却忽视学生到底有没有吸收,忽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学内容而在多媒体,过多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涵的教学内容,既不益于学生扎实掌握教材内容,又会削弱学生思考,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 设计不当,弱化媒体功能。

要设计出一个非常好的课件是很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准备很多的资料和图片,花很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的设计,要做好一个课件,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个多星期。这样大的工作量,即使那些极度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力不从心,因此要么设计不当,要么设计内容不科学,严重影响了多媒体的使用效果,甚至有些老师由于计算机的技能水平有限,有时上课时电脑出现问题,教师临场的处理能力不足,最后多媒体课只得改自修,影响正常的教学程序。

可见,多媒体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教学过程的革新,但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应该有选择地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增强地理教学的效果。

摘要:现代地理教学内容趋向于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形象化、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具有形象、生动、动态、直观的优势, 使得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成为必然。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提高教学水平。正是由于这一点, 很多教师已经把多媒体教学当做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优势,运用误区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

[2]陈澄.地理教学论.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一、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通常有许多抽象的文字、死板的图形和符号,这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和视频,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变得具体、形象、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二册“埃及”的“古埃及的文明发展”和“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传统的做法是用录音机播放录音,或者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就不同了,可使用计算机播放有关“古埃及文明发展”和“埃及的象征——金字塔”的视频。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观赏尼罗河的风光和雄伟壮观的金字塔,也可以真真实实地了解古埃及的文明与发展,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向往、探讨的心情。又如在讲“海洋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两课时,还可利用卡通故事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如“小鱼的哀求”、“就地取材”、“熟视无睹”等,让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启而后发,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就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学生观察到整个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等效果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效果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三、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利用多媒体把绘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的地球示意图作背景。把绘有太阳光束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文本框作动画处理。演示时,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这惮本来一个较难讲懂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一目了然了。重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又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以及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民权初级中学

杜育才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这次全县组织政、史、地、生赛课比赛的活动中,我从教育工作站上课到县区观摩,全程参与。在本行业多位优秀教师的课堂中,学习了许多,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刻的认识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重要性,以下几方面是我参加这次活动的一点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 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这次活动中,古浪六中胡爱林老师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将《水资源》一课的重难点直观的展现出来。还有多位教师在课件中设计有音乐,视频等。这样就可以把原本枯燥无味课上得生动活泼。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 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 刻也离不开地图。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本次活动中定宁中学的胡霞老师,结合地图,将我国水资源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特点直观的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所体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水资源”时,按课标要求,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文的文字叙述比较详细,学生阅读后能够理解,但印象肯定不深。多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一些环保方面的漫画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上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要突出重、难点,就应千方百计地将形式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状态。例如本次活动中黑松驿中学教师高春香老师,巧妙设问,配合图片、音乐、视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清楚易懂、直观、省时、明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5

我们都知道地理知识灵活多样,知识性质独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能把握地理现象与空间实际联系起来,并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小,大脑储备的感性材料少,联系空间实际能力比较缺乏,思维活动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地理教材中抽象概念、现象,并理解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以及差别,久需要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变抽象为直观,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多媒体,展现场景,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对某种客体的趋向而同时产生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时,由于学生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很少,我久充分利用多媒体鲜明、生动、深刻的特性。先播放一段录象,让学生配合撒哈拉以南非洲景观图,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是黑色人种的故乡,有着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这个地区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现象具体,简化理解。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掌握地理教材中抽象概念、现象感到困难。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是死记硬背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不去动脑分析,这让学生不能从空间实际去分析、理解,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空间地理现象一知半解,无法加深理解和掌握,使地理成为一门难懂的课程。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上这些棘手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教学能把学生既未耳闻,也未目睹的地理现象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去理解那些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现象。那么原本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部分就通过多媒体变成具体的形象思维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地理地理也就变得简单有趣得多了。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时,学生一般很难想象和理解地球是怎样图懂的,在运动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和形成四季。于是我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制作成动画,在教学时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直接在课堂上观看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地理现象,并且在他们观看的过程中提醒观察地球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向,以及太阳照射范围及直射点的变化。让他们通过直观的方式掌握和理解地球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样原本难讲难懂的一个内容,由于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变得既简单又有趣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起到了百讲不如一见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多法结合,调动思维。

前面我们提到地理知识灵活多样。所以,我们在借助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科学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把个个难题一一击破,简单化,有趣化。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更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教学《我国的行政区划》时,我们可以把我国的行政区划制作成一个电子拼图,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住各省的位置和形状;教学地理风土人情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景观图片,既提高学生兴趣,也加深认识和印象;教学各国经济特点时,可用数据对比,地图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分析和认识该国的经济特点。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地理知识以最直观、、最生动、最易理解、最易识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探索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来。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6

电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电教手段形式多样,作为其中之一的投影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投影媒体机制,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特殊地理教学语言,解决了很多“粉笔+黑板+挂图”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运用投影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投影仪、屏幕、投影片的使用,首先就形成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投影片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再加上投影片的抽拉、旋转、复合,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学生从投影片上感知的教学内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二、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

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着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投影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投影媒体,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束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一目了然,重难点迎刃而解。

四、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强化图像教学,训练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初探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方法探究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近年来在教学领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山东省烟台市于近年提出了在全市各初中学科开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课题研究, 并付诸于行动。加之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知识的传递, 技能的形成, 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下, 我们地理教研组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制订是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课堂教学能否和谐、优质、高效的前提所在。

一、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

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 就是课堂教学的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和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如何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与教师一道去探寻知识, 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的。那么, 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兴致勃勃的求索, 更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人的因素 (教师和学生) 、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 (文本和人本) 因素。

一是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 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二是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 让课堂兴趣盎然, 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如学习“巴西热带雨林”时, 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开发商”、“世界环保组织官员”, 就巴西热带雨林砍伐现象进行对话, 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 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实践能力等, 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 文本 (教材) 更需要与人本 (教师、学生) 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 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 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构建“互动教学”的地理课堂

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 “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 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 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 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 如何治理”的问题, 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七年级 (1) 班上课提出这样的问题时, 有一男生举手发言, 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 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 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 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 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见, 学生的想法很幼稚, 并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 也没有回避, 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 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 是否同意他的建议, 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对师生均有很大受益。

三、构建“直观教学”的地理课堂

为了让那些抽象, 深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教师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其中直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而最现实的条件就是利用各种地图资源。

﹙一﹚利用地图。“不用地图, 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 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地图也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 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 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 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地图的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地展开。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 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地图意识, 学会看地物的分布, 然后再看不断变化的各种地图, 让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其次, 要求学生由会看图到能快捷准确的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三要求学生能在地理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要求掌握的地理要素;四教学生绘图,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 对做得好的即时给以表扬, 同时耐心细致地帮助做得比较差的学生。

(二) 经常利用演示的技能。地理课上经常进行演示活动, 这是因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十分广阔, 学生无法看到遥远的空间分布着的地理事物和发生的地理现象。因此, 演示就成为解决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教学空间局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教学方式。

1.模拟演示。

模拟演示比较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记忆更长久、更牢固。例如, 讲地球的自转时, 可以把教室里的窗帘关上, 灯也关上,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 照射在地球仪上。叫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然后又叫一位学生上来,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叫同学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同前面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 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巩固和深化。

2.模型、图片演示。

因为模型、图片是地理事物的真实写照, 它形象直观、美观而典型, 并且易于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各种适合教学使用的典型模型、图片, 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如典型的地貌、河流、植被、土壤、动物的图片, 各自然带景观图片, 以及表现各国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等。

3.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地理这门课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 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 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不仅十分枯燥, 也难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 这就为教师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 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另外, 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宏观、动态、抽象的地理现象需要解释, 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壳的运动及形成的地表形态、等高线的原理等, 这些知识单靠教师讲解是不易让学生理解的。而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强的模拟功能, 它对动态、宏观、微观、变化、形象和色彩逼真的内容, 解决教学中静与动、微观与宏观、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对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关键极为有利。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8

地理教师要按照创新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首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現代教育技术,探究创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体现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总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长江水系为什么容易发生水灾”时,课件展示长江地区所处的干湿状况、支流、植被保护等方面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课件精心设计和设置疑难问题,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和教会学生学问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中利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开发、WTO等激发学生学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发散机智,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教师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部图》后,学生仔细观察,可发现哪些问题?(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等;2、气温低纬度;3、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4、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第二,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在地理知识传授中,将相关内容联想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同求果,或由果溯源。开拓新知识,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熟练掌握“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具备的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网络是信息的总汇,是多媒体教学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学生求知面又在不断扩大,因而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也是地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如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知道预防的措施,就让学生利用网络来获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火山和地震发生的真实过程,而且还能知道火山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危害程度,并能掌握一些预防措施。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9

作者:朱剑刚

苏州教育学院

多媒体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尽管目前大多数地理教师还不大可能独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但在专业人员的合作下,地理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成多媒体课件确已是现实可行的。而要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必须先从认识多媒体、认识多媒体在地理教学能起的作用开始。

“多媒体”一词,源自英文单词 Multimedia,其原义为多种媒介或多种媒体。当前流行的“多媒体”一词,一般是指通过计算机处理成数字化信息的各种媒介表现方式。

多媒体对象(Object)是指计算机处理的各种媒介的每一实体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课件中的每一处文字、图象、动画、声音都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来处理的,每个对象可以方便地进行复制、删除、恢复等一系列编辑操作,可以方便地改变其被触发的时空位置。

多媒体对象类型指计算机中表现各种信息实体的媒介类型。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

一、文本

文本是指中文、英文、符号等各种字符。在多媒体中,文本的呈现方式有多种类型、多种不同的效果。

以流行的Windows下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Authorwere)而言,文本对象以Windows系统字体、或Windows下的中文平台的字体为基础,将字符显示在画面(Fram)上。文本对象能单独地处理作为独立对象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显示模式(透明、覆盖、反转等等)、颜色(字体颜色、背景颜色等等);更能处理文本对象所特有的一些属性,如字体、字号、字型、左右对齐或居中等效果;还可以处理某一文本对象与其它对象(文本对象和其它非文本对象)的显示层次的前后关系等等,通过文本对象之间的前后关系与颜色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显示效果,如阴影、立体等等。

文本是最接近传统媒体的一类对象。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课本文字、板书等。在多媒体地理课件中,文本仍是不可或缺的类型。课件中的文本对象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A、标题 标题是课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是整个课件的框架,对应于传统教学中的课本标题与板书提纲。

B、说明文字 在此指用于说明某些问题的简单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之中,由于各种传统媒体类型全部集中在显示屏幕上,文本与其它对象可有机地组合一起,因此,说明文字在很多时候还可以起到类似于“地图注记”的作用。

C、正文内容 是指在多媒体课件中显示的较大段的文本信息。用于说明地理概念、提出地理问题等。正文内容的量要适度。尽管在多媒体环境下,单一的文字显得单调且低效,但适量的文字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地理问题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课件中文本的属性须依具体需要而定。颜色,力求醒目、也要求悦目。字号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该文本对象的重要性和级别,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多媒体课件的类型: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文本的字号不宜过小;用于个体化学习的课件(每个学生一台微机,单独操作),字体就可以小一点。课件中面向学生的文本字体应大些;给教师作提示的文本字体可以小一些。

在使用文本时,可以与语音相结合。这里的语音可以是指多媒体课件中与文本一致的声音对象,也可以是教师的讲解说明。

文本的来源很多,如一般的键盘输入、专用设备的输入(如用扫描仪输入)、从其它文本文件中或软件中得到。在普通地理课件制作中最常用的是键盘输入。

二、图象

图象是地理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个主要特色。在计算机内部,处理屏幕显示的图象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图形和图像。

图形,有时也叫向量(Vector)图形,其本质是一系列指令信息,记述着图的形状、颜色等等,适宜处理图案比较简单的有规律的图象内容。

图形对象中,最典型的是 Graphy 图表。它能将枯燥的统计数据处理成各种形象的统计图,诸如曲线图、柱状图、饼图等。Graphy 图表对地理事物的量的对比(如百分比)、地理事物量的增长和周期变化(如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有较强的表现力。

此外,地理图象中的一些示意图也可用图形方式处理。

图像,也叫位映像(Bitmap)图像,本质上是一组像素点阵的记录信息,记载着构成图案的各个像素的颜色和亮度等。图像的分辨率越高,组成图像的点阵就越大,存储容量就越大。图像在存储时一般是需经过压缩的,有若干种不同的压缩格式。图像显示时,复杂图像通常有巨大的计算量而可能影响到显示速度,简单图像的显示则直接而快速。所以,在编辑课件中使用的图像时,须对图像加以适当的简化处理。

图像对象在地理课件中的使用更为广泛,可用于表述地图、剖面图等定量化的图象内容,也可用于表述诸如联系图表、示意图、景观图等定性化的图象内容。尤其在展示景观图片时,计算机图像有其独特之处:其图像之清晰、色彩之逼真、操作之方便,可与传统媒体中的135幻灯片相媲美,而又比135幻灯片多了与其它媒体类型的亲和性。

课件中最好使用经过专门加工过的图象。一般现成图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传统的图片资料,如照片、画片、书本插图等,须通过图像扫描仪输入计算机系统;二是计算机系统中现成的图片资料,包括已有的多媒体出版物、图像工具软件附带的资料图片、专门出版的图像库等,只要不存在版权问题,就可以直接运用到课件中。而前者往往在显示效果方面有所不足;后者则在对地理信息表达方面不一定准确实用。因此,可用计算机中的工具软件对数据图形和图像进行专门加工,以适应教学需要。

三、声音

声音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另一主要特色,能综合处理各种听觉媒体。

计算机中处理的声音数据通常有两种格式,其代表分别是波形文件(Wave)和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数字乐器接口)文件。Wave文件直接记录着一定时段内与时序严格相关的音量大小与音频高低,相对存储量较大。但由于Wave文件的录制编辑处理相对简单直观,能处理语音对象,也有很多现成的资料可用,因而多媒体课件中使用的主要Wave文件。

在地理课件中,声音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A、语音 包括正文朗读和语音提示。课件中某些内容除可用文本表述外,为加深印象,还可加上语音表述;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过程中的某些信息也可用语音作为辅助提示,如提示答题的对与错等。语音的配合比单纯文本或图象信息更加容易为使用者接收,效果更完美。

B、环境声 环境声是指表现某种特定环境的音响效果。如在表现降水过程时所配的雨声、表现对流雨时所配的雷声等。现在,自然界、人为活动的各种声效的资料来源相当丰富,一般都以 Wave 文件的格式在只读光盘上发行。

C、背景声 在此专指背景音乐等用以烘托某种特定环境的声音。如在展示风和日丽的景观时衬以优美雅致音乐,在展示某地特色风光时衬以当地的民族音乐等。

地理多媒体课件中声音的处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在声音配置的时间比例、各种声音类型的选取、声音播放的时机等方面,不同的课件内容和不同课件形式需有不同的选择。

四、动画

动画的实现是连续播放多帧画面,每幅画面表述的是运动物体的若干个瞬间,利用观看者的瞬间视觉残留而得到运动的视觉感受。计算机动画原理也是一样,所特别的是,计算机动画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数字化的图像。不同的动画软件所产生的动画文件在计算和显示每一幅图像时都有所不同,因而动画文件格式和扩展名有所不同。动画格式中最常用的类型是*.flc、*.avi等等。

与传统媒体中的动态图形载体电影和电视相比,动画制作软件能使多媒体动画为更多的制作者所掌握。制作者能真正使自己的想法变成看得见的动画。

计算机动画以其制作方法和表现特征通常可以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两种形式。二维动画显示的主要是平面图形,制作时就象在纸上作画,通过对象的移动、变形、变色等手法表现其运动的效果;三维动画则显示立体图形,其制作就象是在摄影棚中拍电影:首先在三维视图中布置被摄对象的位置、规定其运动、安排好各种灯光,然后在特定位置架设好“摄影机”、也可设定摄影机的推拉摇移,最后计算机计算出在这一立体空间下“摄影机所见的”动态图像效果。尽管在常见的二维动画(如Animator 二维动画)中也可以模拟三维的立体空间,但其图像的精确度等远不及三维动画(如3DS 三维动画)。

地理多媒体课件中,动画用于演示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地理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系与过程等动态的内容。与传统的静态图象相比,动画使地理概念地理过程的说明变得更加生动、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从而大大简化了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丰富的声音资料不一样,能在地理课件中直接使用的动画资料可谓极少。课件中的动画往往要根据课件的具体需要自己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画是地理课件中的点睛之笔,动画制作的成败是课件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在地理课件中各有所长。二维动画制作方法相对简单,表现的内容也较为简练,能很好地表现动态示意图之类的简单图形(如降水形成及分类),二维动画的模拟三维立体效果也基本能满足立体示意图的要求;三维动画能较为完美地表现三维立体效果,在对空间感要求较高的动画中(如地球公转过程示意图),三维动画有其独到的魅力。

五、视频

视频是电视专用的图像信息。计算机可以将来自电视接收机、放像机、摄像机等外部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自己的数字信息,从而将视频信息组合进自己的多媒体世界之中。视频对象往往是课件中很有说服力的内容。

由于视频信息的存储会占用极大的磁盘容量,也因为信息处理速度等硬件和技术的限制,在一般的多媒体课件中还很少使用视频。

视频对象在地理课件中目前还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如在区域地理中讲某地景观时,可以加入一小段录像的视频信息;又如,在讲解某一地理过程或原理时,自制二维三维动画十分繁杂、效果也不理想,而手头正好有相关内容的录像资料,则可以用视频处理方式将有关录像内容组织进课件之中。

随着硬件条件的成熟,视频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理课件。

结语

1、多媒体对象基本分为文本、图象、声音、动画、视频五个大类。其中,尤以图象、声音、动画代表了多媒体的主要特色。

2、地理多媒体课件中,各种对象的有机组合可以完美地表述各类地理信息。图形图像和动画,是最能表现地理课件特色的优势类型。

3、地理课件内,多媒体对象安排的简捷性、类型选择的正确性、内容的科学性、信息表述的准确性和简捷性是十分重要的,这将是今后地理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10

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课件制作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通过我校开发和使用多个地理课件的实践,体会到多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得以应用是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质量,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手段,为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开辟了新天地。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何分别,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哪些便利呢? 一般认为,人类学习就是指通过自身的眼、耳、舌、鼻、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与综上综合,从而获得知识。其中,视听所获得信息的94%,而视觉占领83%(1967年,特瑞赤拉的实验),可见视觉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并辅以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尚可叙述清楚(如地名),但对于一些难解的、抽象的概念则难以叙述清楚(如气旋、反气旋)。此时,教师难免要错助挂图及投影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其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设备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独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多媒体决不仅是几种电教仪器的组合,它实现了多媒体的一体化,并能优化信息的组织与传输方式,它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反映,要比单一媒体(特别是老师口述)引起的反映强烈得多。这种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1. 突破时空限制,逼真模拟显示。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再辅以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以层层剥开方式组织知识结构,克服了由于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2. 强化信息,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意图风格,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高中地理“天气的形成”一节,我们模拟的动态性和渐变性,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加上文字的闪动,关键信息的加强,精心配载音乐(如雷鸣 、鸟语等),关键处设置暂停或重复,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象化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盎然的感受。很多时候,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色彩丰富、图象逼真的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设置令人如身临其境的情景,创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了地理知识,并对地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一些操作简单的交互的应用,如自转偏向力的应用、我国水资源的储存形式等内容,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体现出友好的交互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

[1][2]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益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高效课堂 动手实践

2009年铜山县教育局向全县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在45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更加高效。我们地理教研组根据教育局的倡议,结合汉王中学的杜郎口教学改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找到一条适合我校实际,提高课堂高效的途径——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亲身经历这两年的课堂实践,我看到了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感受到它的实在在的冲击力。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一、“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由抽象→直观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课程的增加,有原来的两三门功课一下子到七科,他们有的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安排各科的学习时间。再加上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经纬网和地球的运动这部分,需要学生要有立体感。以前单凭教师讲,学生拿一地球仪,效果总是不太明显。教学中我们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由于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由单一刺激转向多种刺激,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动画,结合声音、文字、图像,力求使书本知识变“活”。例如:“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初一教材的一个难点,对于刚接触地球知识的初一学生而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就设计了一个Flash动画,用一把刀从20°W和160°E所围成的经线圈把地球一分为二,然后将两个半球分别旋转形成主视图。两个半球中的20°W和160°E不停闪烁,另外一条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作加粗处理,利用音频告诉学生东西半球与0°、20°W、160°E和180°这四条经线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记忆自然深刻。再如,在讲地球运动中北半球的四大节气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设计了两个动画。第一个动画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椭圆轨道上不停地公转,轨道上分别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地球公转到这四个位置时,点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通过放大可以清楚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的纬度不同。然后又设计了一个二维动画,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再配上解说词和优美的音乐,教师利用鼠标控制,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同解说词一致,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我手写我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即时反馈,这给教师的评价与诊断带来最真实、最直观的第一手素材,也正如世界杯的现场直播。教师亦可根据出现的问题即时作调整,更有针对性。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作形成性练习,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出反应。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部分内容,设计“北半球的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怎样移动的?当南半球的极夜范围渐渐扩大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怎样移动的?”学生通过仔细测算,找出答案,巩固所学知识。再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我们分别设计了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四幅光照图,设置的问题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把上述结论概括起来。通过类似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思考与操练,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及时指出错误,肯定正确,作出评价,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并得到巩固。在突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些略高于教材,但源于书本的练习。比如:同样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时,先给学生一段材料:2008年9月25日,我国研制的“神舟” 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8日下午在内蒙古着陆场成功着陆。然后问题随之而来:下列日期,与着陆时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是( ) A、2月15日 B、3月16日C、3月26日 D、6月27日 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经常训练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一览众山小” 实现课堂高效

以前每到给学生讲“地球的公转”时,大家都会感到很挠头,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要再加一节练习课。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由于其特有的优势,能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用于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时间大大缩短,课堂的容量增大,只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课堂练习。课堂效率提高,授课时间缩短,学生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也就相应地增加了。显然,在突破重难点之后,学生看待这种问题的角度不同了,其处理此类问题有法可循,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向课堂45分种要效益”、既“减负”又“增效”的理念。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教学双方不可缺少的引导载体。在教学中呈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能够为课堂教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学双方随时对照执行,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便于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化解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时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确定教学的知识点,做到全面,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做到整体性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2)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深入理解地理课程的知识要点,加深对难点的学习,便于掌握学科的重点内容,提高课程学习效果;(3)体现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即要求学生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有效地予以实现,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来明白知晓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以湘教版(下同)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教学为例予以探析。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环节的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性;掌握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特点;就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理解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节约资源的重要作用。其次,利用不同的颜色列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和特点,并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予以解决。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学习目标,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情况来归纳分析上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2. 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暴露学习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运用动态展示的方法来呈现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这些任务的呈现,就是运用图像、声音、色彩等清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准确地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欲望。

在运用多媒体呈现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认知予以充分的思考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就将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予以呈现。我以为,首先,应该找准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有整体学习的意识,以便他们予以灵活运用;其次是注重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人翁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1)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风貌,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来进行概括总结,帮助他们熟悉学习内容;(2)建议学生根据多媒体布置的一些思考探究题目来深入探究该环节的学习重点内容;(3)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就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显现课程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

我以为,运用多媒体显现课程练习,巩固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设计练习题目,特别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2)注重设计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3)注重习题的发展性,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中,围绕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丰富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官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张群.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中小学电教,2005,(9).

[3]江小涛.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3).

[4]虞安.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投标保证金申请退回报告下一篇:发现作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