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通用10篇)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篇1

以上的案例,我觉得张老师这样做是不合法的。他违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学校有权罚款,学校罚款并不具有合法性,同时也不合理。

教育的本质是转变人的行为,使其积极向上,而不是一罚了之。教师如果对学社动不动就罚款,这样学生也许会形成一种错误意识,只要我有钱,我就可以随便犯错误了,拿钱就可以摆平了。或者学生因受罚怕被父母打骂,为了弄到钱,就有可能去偷,去抢,去骗,引发犯罪。如果这样,我们教师也难辞其咎。切记!切记!

“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为了把班级管好,学生违反纪律也要受到一定纪律处分,这样才能得以服众。下面针对学生经常爱违反的纪律,谈谈我的一些方法,不成经验,仅供参考。

1、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的,让他们写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过程和过后的认识以及后一阶段如何去改正,并和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在课堂上直接了当的批评该学生。

2、谁迟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的,在全班同学面前唱一首歌。这样做既可学生受到惩罚,又能锻炼他们的胆量。

3、上课时学生爱睡觉,老师可以时不时地幽默一下,实在幽默不起来就讲话抑扬顿挫一些,或者走到睡觉学生旁边突然提高嗓门讲课,有意识地把学生唤醒。

4、平时要和学生多沟通,不要以师者自居,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顾及学生的自尊。时时与学生为伍。与学生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保持一种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的敬畏你!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篇2

一、在“无规无矩”中,充分展示自我

在“无规无矩”中,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他们想说就说,想答就答,用不着看老师的脸色,从而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一个学生说出了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这样一道题:星期日,爸爸让他到五金店买100米长的铁丝,他到五金店才知道,铁丝不好用米尺量,而要按重量称。“那你是怎样买这100米长的铁丝呢?”我刚把话说完,生甲就抢着说:“好办,先量出铁丝直径(周长)就知道周长,算一算100米里有多少个这样的周长,就掐出多少圈铁丝来。”生甲刚说完,生乙就急不可待地站起来说:“我还有办法,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只要先掐出几圈,称一称有多重,放开后量一量有多长,然后用比例的知识求出100米铁丝的重量,称出这一重量来。”“我还有……”“我也有……”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而且学生勇于发现自我才干,增强了自信心。

二、在“无规无矩”中,扬起思维风帆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无规无矩”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学生在讨论购票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院每张门票的价钱是3元,每份团体票的价钱是20元(含十张电影票),六(1)班有学生47人,看一场电影至少要花多少元?学生积极思考起来,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生甲晃着脑袋说:“买4份团体票要80元(20×4),买7张电影票要21元(3×7),47张电影票至少要花101元。”生乙连忙站起来说:“不对,买5份团体票只要100元(20×5)”没等生乙说完,生丙就抢着说:“哎,对了,买5份团体票要100元(20×5),比甲单独卖7张门票要便宜,假如卖出三张电影票可得到9元(3×3),那么,全班学生看一场电影至少要花91元(100-9)”,生丁接着生丙的话说:“为了尽快把票卖出去,也可以将多余的三张票按团体票的价格出售,那么,就需要花94元(100-2×3)。”多么活跃的思维呀,难道不归功于“无规无矩”的学习方式吗?

三、在“无规无矩”中,迸发创新火花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有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勇气。“无规无矩”的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在教学乘法估算中,练习估算61×22时,大部分学生估算结果为1200,但生甲却认为应该是1300,全班学生哄然大笑,难道二六一十三吗?生甲认为61约等于60,22约等于20,估算时用60×20=1200固然不错,可他发现,61实际比60大,22同样比20大,可见,结果也应该比1200大,同学们通过实际计算发现结果是1342。证明生甲的估算更准确,这下同学们可不顾老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了,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最后形成了结论:估算把两个因数都缩小时,可将估算值扩大一点;把两个因数都扩大时,估算值就要缩小一点。试想一下,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学生能有如此新的发现吗?

四、要注意的问题

表面看来,新的教学方式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守纪律,一点规矩也没有,其实正是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思维才活跃。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要注意:(1)以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动力,没有兴趣作为动力是不可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的;(2)以“最近发展区”确定难度,难度太低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太大学生则无论如何都“摘不到桃子”;(3)以“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探究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求知识的基础。总之,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不拘一格,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没有规矩 何成方圆 篇3

文档快速格式化

格式工具栏中包括了一个“样式和格式”的下拉列表框,这里显示了所有可用的格式当前文档正在使用的格式、所有用户建立的样式、标题格式。使用时只需事先选中需要改变格式的文档内容,再在列表框中单击相应的格式,就可以快速完成格式化过程,你就不用再从“格式”菜单中反复执行了。

当然,假如你觉得这些样式和格式还不够用的话,可以从“显示”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自定义”命令调出对话框进行自定义。

文中插入上下标

拖放一次全搞定

您是怎么样向文档中插入上、下标的?常用的方法是从 “格式→字体”菜单中进行设置,最多再利用一下格式刷按钮快速刷新,不过即使如此仍然相当麻烦。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省事的方法:在格式工具栏中各增加一个上、下标按钮。方法很简单,打开“工具→自定义”对话框,在“类别”窗口中选择“格式”项,再在右侧“命令”下拉列表框中找到“上标”和“下标”两个项目,然后将它们拖放到“格式”工具栏中(当然,你也可以拖放到其他地方),以后使用时就只需要点击相应按钮即可。

“文本框”巧妙借用

多重幂指数输入

经常需要使用数学公式及数学符号的用户一定知道Word的公式编辑器,它可以轻松地输入多重幂指数这一数学公式,但是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更加通俗的办法——“文本框法”。

“文本框”也是Word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它也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单击“插入→文本框→横排”,插入一个文本框,并在其中输入X,然后调整其大小和位置,并设置文本框的底色和线条色皆为无,指数y也可以使用文本框的方法输入,即可完成幂指数的输入。

去除附加段落格式

解决手工排版麻烦

若想去除附加的段落格式,我们可以使用一组快捷键Ctrl+Q。例如,如果对某个使用了正文样式的段落进行了手动调节,增加了左右的缩进,那么增加的缩进值就属于附加的样式信息。若想去除这类信息,可以将光标置于该段落中,并按Ctrl+Q快捷键。如有多个段落需做类似调整,可以首先选定这些段落,然后再使用上述的快捷键。

提倡规范样式

去除附加格式

有的人喜欢在自己编辑的文档中试验各种字符外观,比如加粗、斜体、下划线,甚至空心、阴文、阳文等等。这是与专业的字符排版原则相违背的。专业的字符排版原则中,正文的字体及样式都会被限制在很有限的种类之内。如果你想去除这些附加字符格式,不必一个一个地查找与更正,Word为此提供了快捷键。有两组功能相同的快捷键。一个是Ctrl+Space,另一个是Ctrl+Shift+Z。前一组对于中文Windows的用户是无效的。因为在中文操作系统环境下,Ctrl+Space是被定义成用于切换中英文输入法的快捷键。所以,我们中文用户只能选择使用Ctrl+Shift+Z来完成这一工作。

公式调入速度慢

新开窗口来周转

在Word中,公式编辑器是需要占用很多系统资源的,使用公式编辑器时用户常常会感觉到计算机速度变慢了。有一个办法可以间接解决这个问题。

当要编辑或者插入公式时,首先打开一个新的Word文件,在新的文件中调入“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然后定义公式块,按Ctrl+C组合键拷入剪贴板,再按Alt+Tab组合键返回原先的Word文档,或者从“窗口”菜单中选择原来编辑的文件,再按Ctrl+V组合键把公式粘贴到文本中。当需要再一次插入或者编辑公式时,只要按Alt+Tab回到“公式编辑器”即可,保留前面的公式,可让用户在“公式编辑器”中拷贝公式中的相同部分,从而加快了编辑速度。

巧用多级列表

展现清晰脉络

实际上多级列表与加项目符号或编号列表相似,但是多级列表中每段的项目符号或编号根据段落的缩进范围而变化。多级列表是在段落缩进的基础上使用Word格式中项目符号和编号菜单的多级列表功能,自动地生成最多达九个层次的符号或编号。使用方法如下:

把需要编号的段落输入到Word中,并且采用不同的缩进表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不要缩进,从第二层开始缩进,可以使用格式工具中的“增加缩进量”和“减小缩进量”按钮。

我们还可以详细定义多级列表的项目。选择列表,在“格式”菜单中选择“项目符号和编号”,单击“多级符号”命令。

在预先规定的多层次编号样式中选择需要的多级列表样式,如果需要接着文章前边的段落编号,应该选择“继续前一列表”。需要单独编号,则选择“重新开始编号”。需要自定义各级列表的参数,选择“自定义”按钮,定义完毕之后选择“确定”。

隐藏语法错误设置

关闭拼写错误标记

Word中有个相当不错的拼写和语法检查功能,通过它用户可以对键入的文字进行正确检查。系统默认是实时检查的,因而在编辑文档时会产生许多标示错误语句的红色或绿色的波浪线,有时候会影响用户的工作,这时可以将其隐藏,待编辑完成后再进行检查,方法如下。

通过“工具→选项→拼写和语法”,将“隐藏文档中的语法错误”和“隐藏文档中的拼写错误”项选中,错误标记便会立即消失了。

欲成方圆倍规矩 篇4

——“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欲成方圆倍规矩。

首先我想为大家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我也要遵守纪律》。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个老朋友一见面,就愉快地在病房里交谈起来。这时,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地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了关向应离开了病房。警卫员愤愤不平地说:“主席,您怎么就那么听话呢?”毛主席乐呵呵地说:“我也要遵守纪律呀!”

第二个故事与我们教师有点关系,题目是《你应该立即回去》。说的是当年,开国元勋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郊区当老师,一次冒雨走了十几里路回家,却因为没有请假,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并怒斥她:“你应该立即回去!”陈伟华也没有办法,只得返回学校。陈云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严父,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子女。

是的,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千百年的老道理。何为规矩?何为纪律?作为一名党员,或者一名公职人员,党章、党规就是最大的纪律和规矩,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慎初,慎微,慎独,慎行。

守纪律,讲规矩,贵在自觉,难在自律。一是加强学习,必须不断加强锻炼和道德修养,强化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切实增强守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靠纪律来规范和约束言行。二是遵守纪律。自由离不开纪律,遵守纪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财经纪律、组织纪律以及廉洁从教纪律,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三是提高道德修养。道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范,违反它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敬畏它就能得到人们的敬重。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保持一种清醒、一份冷静、一种定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做到上班下班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经常照镜子,省自身,做到警钟长鸣,警示高悬,确保自己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永在纪律之中、规矩之内。

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说全民节约吧,虽然我们教育系统没那么多钱,那也不能搞腐败,那我们就更应该“节约办教育”,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去,用到教学设备的添置上去,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育上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俭养德,让节俭之花永开不败!

人人都说:“教书是一种良心工作。”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作为党员、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人民教师职业道德,要能够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苦。蝇头小利不能沾,个人小“好”不能张,交往小“节”不能随,做到“心不贪、身不懒、手不伸、嘴不馋”。譬如在交友方面、转化学困生方面,决不能一事当头、意气用事,防止讲感情而不顾事业、讲尊严而丢掉原则,切实处理好朋友与工作、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有一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各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是的,我们要严于律己,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坚守职业道德,时时刻刻以人民满意教师要求自己,欲成方圆倍规矩,“讲规矩,守纪律,作表率”,从这儿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尹建莉: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篇5

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健全的人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别用严苛的规矩折磨孩子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无理取闹。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 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

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避免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和纵容孩子做坏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犹如一个老板对下属充分赋权,充分给下属在工作上自由决断的空间,这和他允许下属做违法乱纪的或损害公司的事完全没关系一样。人文社科领域的话语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极端,一切讨论必须基于基础概念的相同和基础价值观的相近,否则就失去了讨论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温和的反驳,如,孩子不能完全没规矩,适当的规矩还是需要的。这样的反驳看起来既客观又理性,却同样没有意义。事实是,没有谁说过孩子应该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谁会认为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需要。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2013年我偶然从中国主流媒体上看到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保姆》和《保姆911》,是从欧美引进到我国的家庭教育系列电视剧。看来这档节目在国外很受欢迎,否则中国主流电视台不会花重金引进。但这样的电视真是误导人。

几乎每一集都是这样的套路:孩子不听话,父母没办法,请来一位“超级保姆”帮忙解决。“超级保姆”看起来自信满满,但她们的各种办法归根结底就一种:定规矩,然后用规矩来整孩子,直到把孩子整服了。

比如,孩子不想按时睡觉,就把他强行关进屋子里,收走屋里所有的玩具,门一关,任孩子哭泣到睡着。孩子不想跟别人分享玩具,就用闹钟来定时,每人玩相等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停下来。小女孩不想穿红裤子,不行,家长让穿红的就必须穿红的,不穿就罚坐冷板凳,直到服从„„所有的逻辑都是:孩子只要不听家长的话,那就是不对,家长被孩子弄得头痛,只是因为没给孩子定规矩。定规矩是保姆的法宝,不服从就冷暴力惩罚,服从了就给予一些低端奖励,如奖个棒棒糖吃——保姆的方法,确实就是“保姆水平”。

从表面上来看,她们做得比那些因愤怒而残忍地往孩子嘴里塞辣椒酱的父母稍好些,暴力性隐蔽一些,冷酷性却完全一样,也没比那些晕头的家长高明多少。孩子在超级保姆们那里,不过是些马戏团的猴子,操控住就是做好了,至于如何呵护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孩子学会友爱和宽容,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那是不需要考虑的。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用这样的保姆之法制造出的“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痛苦的经历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尽管该电视剧每集都有神一样的结论或“成果”,但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它最多能获得几天表面效果。如果说它有一种长远的“教育效果”,就是可以培养偏执狂和铁石心肠。我当然相信电视制作的初衷和引进的初衷都没有教育上的主观恶意,但就其给人们带来的误导,足以被划进邪恶之列。

自由意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自由意志就是要打 破对规则的盲目膜拜。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认为:“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孩子的爱的潜在可能性、幸福的潜在可能性、运用理智的潜在可能性,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潜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被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当下有一个误导大家的词就是“溺爱”,词面意思使很多人误以为想把孩子教育好,就是要爱得少一些,定规矩多一些、严厉一些、物质上苛刻一些。尤其家境条件较好的孩子出了事,人们几乎总是众口一词地说这孩子被“溺爱”坏了。

事实是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混混的产生和家境没有必然关系,只不过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成长得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

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物质上多一些少一些不是问题,精神上的贫寒却会对儿童形成心理摧残。家长给孩子花钱多和他爱孩子多少,没有一点关系。事实是很多经济条件良好的家长,无力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满足孩子,就用过度的物质给予进行弥补和掩盖,把花钱多理解为爱得多,但这不过是庸俗思路,也是爱的假象,谁不知道提供物质享乐总是比提供精神享乐更容易一些,尤其对于经济宽裕的家长。

如果一定要说过度花钱也是爱的一种,这种“溺爱”只是物质溺爱,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只是家长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其中,少立规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生活有万千种细节,对于该给孩子什么规矩,如何把握这个度,没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罗列或归类,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做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 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成败,无论好坏,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6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是儒家传统思想的集成和发展,因其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被作为国学经典,引导少年儿童吟诵、学习。

“弟子”不仅仅是指儿童,也指弟子,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即人人都为人之女,人人皆为弟子。所以,《弟子规》不仅仅是适合少年儿童读,就是作为成年人,也仍然有学习的必要。身教胜过言教,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孩子的榜样,要给孩子以良好的示范。这就是我们班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这本书的想法。

还是从教育孩子谈起。

我们也许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国人,尤其是儿童,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嬉闹,如入无人之境;零食吃完之后,包装袋随手扔在地上,形同习惯;孩子和老师分别,家长要提醒孩子说“再见”;孩子有了脾气,任意在父母身上撒,随性自然;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成瘾,毫不理会父母的召唤。

成人社会里这种现象就更多了,插队、吵架、闯红灯,损坏公物,抽烟酗酒,不胜枚举。拿句流行的话来说,不是成人变坏了,而是坏孩子长大了。

有的家长说,欧美的教育讲自由、个性、民主,我们不想太限制孩子,把孩子管得过死,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有的家长说,我们也没办法啊,他生来就是这样,说啥都不听。

问题出在哪儿呢?首先是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一好百好,一百遮百丑。这种思想有现实的根源,只有考好试,将来才能上名牌大学,上了名牌大学,孩子就能光宗耀祖,衣食无忧。学习不仅仅是考分。一个任性的、自私的、不讲公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在国外,更是被抛弃和淘汰的对象。我们的邻国日本,重视孩子守规矩、遵守社会规范胜过知识教育,日本的儿童几乎见不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现象,也少有在公交车、地铁上来回走动的行为。孩子发生争执,父母都是主动向别人道歉,不会护短和指责别人。美国教育学生进入公共场合是这样要求的: 当我们集体外出,进入一座建筑物时,不能说话,甚至要安静到让人注意不到我们的存在。素质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更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做人。

其次是我们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守规矩。简单粗暴地禁止、制止,甚至打骂,有时往往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教育孩子守规矩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我想起码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就是规矩要具体。比如写家庭作业,我们可以制订以下规矩:

1、玩耍之前要先写完家庭作业;

2、写完一门作业可以休息5分钟;

3、写作业前要收拾好书桌,只留要写的作业和书本,并准备好需要的文具;

4、写作业前要喝好水,上好厕所;

5、写作业时双脚要放平,姿势要做到“三个一”。

6、写作业时要专心,不能离开书桌,不能东张西望,不能玩玩具;

7、写作业时要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查阅工具书,尽量不求助于父母;

8、写作业书写要工整,不在作业上涂抹,不使作业和书本卷边、损坏,不破坏文具;

9、写完作业要进行检查;

10、写完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不遗漏第二天需要用到的文具、书本等。其实,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指定更细致的要求。指定这些规矩,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用我们的经验来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是我们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想让孩子文明,自己就不说不文明的话;想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不闯红灯,不抢道;想让孩子积极上进,自己就不能意志消沉,得过且过;想让孩子远离电子游戏,自己就不要整天扣手机;想让孩子爱读书,自己就先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好做不到,反而高标准地去要求孩子,恐怕难以有说服力。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规矩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自由。我们期待有一天,火车上不再需要查票,高速路上应急车道不再被占用,我们的孩子上学、放学能够安全回家,人与人之间谦逊有礼,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安心、舒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7

教书育人,育人为首

中学生正是人生观、道德观开始逐渐树立的时期,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更应该注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以便帮助他们平稳地走向生活。所以,笔者认为必须把如何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位。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关键在于这个“做”字,即如何去做,做一个怎样的人。做人,至少要诚实、勇敢、有理想。对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做到诚实、勇敢、有理想,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工作需做。

学会感恩。在笔者所带过的班里,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会感恩他人,要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给予的关爱和帮助。这样,学生慢慢学会怎么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

懂得宽容。一个懂得宽容的人是善良的。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各种小矛盾,让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才能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越走越难走。

依靠自己。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关照”,让孩子依赖性很强,遇到困难就想逃避。当学生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入学校,势必会把这种负面影响带到学习中。因此,当学生遇上困难时,笔者鼓励他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将这种习惯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发现亮点,挖掘潜能

有些班主任总喜欢把关注的目光停留在学生的缺点上,并试图去帮其纠正,长此以往,这只会触发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笔者认为,与其揪着学生的缺点不放,还不如挖掘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

有位学生李某和其他男孩子很不同:他内向、腼腆、孤僻、优柔寡断。可是他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在平时的接触中笔者发现,他很细心、观察力敏锐,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何才能让他改变孤僻的性格呢?笔者让他担任化学课代表,利用他观察力敏锐的特点,每当做实验的时候请他来当我的助手,并要求他把观察到的各种反应现象讲给其他学生听。刚开始,他总是很紧张,手忙脚乱、话不达义。笔者鼓励他:“没关系,慢慢来!”渐渐地他越来越自如、稳健了,有时候还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

学习成绩是检验学生文化课知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可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他们的心理素质、意志力以及开朗自信的性格。

师生互敬,平易近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被人们认为是知识、道德、权威的化身。但如果这个观念在教师心目中过度膨胀,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是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

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假如我是老师》的作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是老师,我一定会在耐心问清学生迟到的原因后再做处罚;假如我是老师,对学生犯下的错误我一定宽容处理,而不是小题大做;假如我是老师,我一定会偷偷看看那个被我罚站在教室外面的学生;假如我是老师,我一定会换一种说话方式来对待做错事的学生,因为他们也是有自尊的!”

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作为老师,应该以学生为镜,做到对镜观察,感知敏锐;对镜反思,学会沟通;对镜微笑,学会宽容。

提升素养,精抓教研

教师自身的良知、人格魅力以及教学能力在教育学生时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李叔同在任教浙江省第一师范音乐老师时,全体学生能因此一下子喜欢上音乐课并视其为主课,在他的课上不敢造次,不敢撒谎,缘于李叔同严谨的敬业治学态度、“一日三省”的律己要求和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为师者首先要善于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不守“规矩”也成方圆 篇8

原则也好,常规也罢,一旦制定或者形成,当好好遵守。然而,凡事没有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不守“规矩”,也能成方圆。这样的人与事,在民国时期常有所见。

1916年冬,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不仅延揽了如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风云学者,还独具慧眼,不拘一格起用贤才。梁漱溟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当时,哲学门门可罗雀,青黄不接。蔡元培因读过梁漱溟的《究元決疑论》,十分欣赏,遂聘他教授印度哲学。而那时的梁漱溟不过24岁,学历只有中学。要进北大这样一个群贤荟萃、百家争鸣的地方,名不见经传的梁漱溟自己也诚惶诚恐:“我何曾懂得什么印度哲学呢?要我教,我是没得教的呀!”蔡元培却宽慰他:“谁亦不过知道一星半点,横竖都差不多。”又劝道,“你不是要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就这样,蔡元培力排众议,梁漱溟壮胆上台,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3年夏,刘文典广看各家所著,博采众家之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大作《淮南鸿烈集解》。付印前,他致信胡适,希望胡适作序,并提出具体要求:“至于文体,似乎以文言为宜,古色古香的书上,配上一篇白话的序,好比是身上穿了深衣,头上戴着西式帽子似的。”有求于人还这么“嚣张”,刘文典的“狂”可想而知。而胡适呢,是新文化的发起人之一,更是提出白话文的第一人。换了别人,这个序,写还是不写,是个大问题。可胡适为了不耽误出书,不仅破例为刘文典写了文言文序,而且长达四千余字,还是在病假之中完成。胡适之所以“放弃”主张,是因为他认为刘文典的著作“最精严有法”。序文公之于世后,不少人都说胡适复古了,可宽厚、豁达的他只是一笑了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这几句诗,可谓家喻户晓。而臧克家能够成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诗坛引人注目的新星,很大程度上缘于遇见了“伯乐”闻一多。1930年,臧克家考青岛大学。国文出了两道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两道任选一题,臧克家两题都做了。尤其是“杂感”,他信手拈来——“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考数学却一塌糊涂,吃了个“鸭蛋”。结果,一门98分,一门零分,按理是名落孙山了,可放榜时,却赫然有名。原来,时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有感于臧克家的“杂感”,破格录取了这个“偏才”。

1943年,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逯钦立喜欢上了年轻女教师罗筱蕖。但要婚娶尚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战乱年代。家音全无,逯钦立想到搬动傅斯年这座大山。对于保媒拉纤,傅斯年从不感兴趣。可逯钦立是读书种子,再者,寒窗苦读的逯钦立早已过了当婚的年龄。于是,傅斯年大笔一挥,修书一封,为弟子牵线搭桥:“彼于八代文字之学,造诣甚深,曾重辑《全汉晋六朝诗》百卷,用力之勤,近日不易得之巨篇也。惜此时无法在后方付印耳。一俟抗战结束,此书刊就,逯君必为国内文学界知名之士无疑也。”言下之意,逯钦立的学养已堪比名士,有朝一日,必名震天下。之后,傅斯年又率史语所同仁为逯钦立作保,一对璧人终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琴瑟和谐。而这也是傅斯年平生唯一一次当月老。

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有2个去美国读博士的名额。系里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只推荐了一名助教。叶企孙知悉后,想补上李政道。可系里的负责人说,李政道在学历上仅仅读完二年级,不符合读博士的资格。如果名额给他,必然引起风波。叶企孙却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为学历所限,李政道有这样的才华,可以去。”一个19岁的大二学生,连本科学历都还没拿到,竟被推荐为留美博士,一时成为西南联大的重磅新闻,不服者甚至以政府明文向校方抗议。成为众矢之的的叶企孙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就这样,靠着叶企孙的推荐、帮助,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四年后,李政道获得博士学位。又过几年,他与杨振宁在美国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很多时候,只有“规矩”才能催生“方圆”。然而,蔡元培聘梁漱溟授课,胡适为刘文典作序,闻一多助臧克家上榜,傅斯年替逯钦立作媒,叶企孙荐李政道留学……无一不是违了“规矩”,可都成了“方圆”,而且是了不起的“方圆”。其实,他们不守“规矩”,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要成全人、成就人,这是他们的心灵高度和人格魅力,也是做人的一种绚烂至极的境界。

编辑 袁恒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9

杨彩红

良好的家风、家规,是培育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一个人,从他出生开始,家庭里的一切都耳濡目染,孩子就是这样模仿着大人的行为慢慢成长的。一个家庭的风气和规矩,会被后代在无形中传承下去,影响几代人。所以,如果一个家庭无规无矩,那么后代子孙也将失去了指引,终将不成气候,难有作为。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善良的庄稼人,父母没有每天的耳提面命,他们用自己最真实的行为,想我诠释着家风与家规。或许是他们不善言语吧,但是,他们的以身作则,关于孝顺、尊重等优良传统深入我心,为我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指明了方向。

百善孝为先

爷爷的一生都漂泊在大海上,靠着一双手,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风吼浪卷中寻求一家人的口粮。海上天气变化无常,风里来雨里去,爷爷就这样患上了哮喘。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哮喘病变成肺炎,便成为了医院的“常客”。

小的时候,母亲就这样教育我:“爷爷的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你要照顾好爷爷,不许耍小孩子的脾气。”虽然我很渴望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可以在爷爷的怀里撒娇,在爷爷的手臂上荡秋千,但是我一次也没有要求过。我喜欢跟在爷爷的身后,替他拿着散布时休息用的马扎,陪着他走三步喘一喘,从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爷爷生病的时候,母亲衣不解带地在床边照顾着,我不哭不闹,摸着爷爷满是针眼的大手,希望能减轻一些他的痛楚。爷爷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我能够做的就是陪伴。从此,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有营养的,我全部拿去给爷爷,只希望爷爷能健康长寿。

母亲从来没有说过“孝”字,从来没有要求我怎么做,但是,看着她的一举一动,我明白了什么是“孝”,怎么为“孝”。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不需要过多的教导。

再看看如今的很多子女,有的总是以忙为借口,几年都不曾回家看望父母;有的子女为了自己的小家庭,避免伴侣与父母的“争吵”,不惜委屈自己的父母,一步一步地退让;有的子女把自己的父母看成保姆,不仅免费看孩子,还得做家务活,同时还嫌弃自己父母的“照顾”;更有的子女“飞黄腾达”之后,嫌弃出身农村的父母,遗弃自己的父母,不尽为人子女应有的责任……

长幼有序

记事的时候,我就记得曾祖父、曾祖母的模样,他们年岁已高,喜欢穿着开襟的大褂,经常把我放在摇篮中逗哄着。吃饭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围着圆桌,即使饭菜再好,我再饿,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直到长辈们动了筷子,我才能伸出自己的小手。家人不会觉得我是小孩子,就应该迁就我,我不是他们的小祖宗,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子孙。

父亲也常年在海上作业,一年半载的才会见一次面,我总是喜欢坐在大门口的门槛上,顺着蜿蜒的土路望着村口。好不容易把父亲盼回来了,真想黏在他身上,让他好好地抱抱我、亲亲我。然而,父亲进门之后,每次都是匆匆地离去,带上从外面捎回来的物品,就往曾祖父母的家里走去。那一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倍感失落,心里酸酸的,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

有的时候,听着同学们议论自己的家人如何地宠着自己,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有多高,我就失去了存在感一般。多年以后,我才从父母的行为中明白了什么是长幼有序,什么是尊重长辈。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新闻,父母对孩子是百般关爱,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都围着这个孩子转。出去吃饭,一桌子的菜大多和孩子的喜好有关,一桌子的人,长辈还没有到,孩子饿了就得让孩子先吃。回家,不是孩子给爷爷奶奶捶背,而是老人拿着饮料、水果,满屋子哄着孙子……慢慢地,这个孩子成了家里的小霸王,上高中的时候连鸡蛋都不会剥皮。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家长在高考之下,都过分地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规矩”的教育,忽视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的教育等等。如果,一个孩子凌驾于整个家庭之上,不知道尊老、敬老,我不得不说,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尊重与理解

孩童的时候,我们总是避免不了吵吵闹闹,每天都有说不完的乐趣。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别人,别人喜不喜欢我们的天真无邪。

忙碌的大人们总喜欢在午后小憩一会,而作为孩子的我,总是不安分的,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的时候,妈妈不得不把我拖回家,把我按在炕上,想着各种的方法哄我入睡。可是,每每等妈妈睡着的时候,我总会偷偷地溜出去,院子里安静的氛围一下子又被我打破了。有的时候,我能把村里的小伙伴都聚集起来,浩浩荡荡的队伍地在小河边玩耍。

几天之后,妈妈出来“抓”我回去,那时我正在大树上荡着秋千。妈妈没有严厉的批评,抚摸着我的头,温柔地说:“让我们安静一会,仔细听。”

我闭上了双眼,这个小村落顿时宁静了,微风夹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我仰起头问:“听什么呢?”

“村里的柳树上,有一些小生物也是不午睡的,听到了吗?” “那是蝉啊!”

妈妈笑着坐下来,搂着我,“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的家里很穷,父母在外面辛苦工作才能养活一家人。夏天的中午,疲惫的双亲正在休息,可是,外面的蝉鸣总是搅得父母不能安睡。小男孩没有多想,拿着竹竿就出去了,虽然他不能为家人做些什么,但是,他可以捕捉这些蝉,让父母能够休息好。蝉鸣声渐渐地小了,父母也进入了梦乡,男孩擦着头上的汗珠很是满足。”

听了妈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是啊,村里的大人们为了一家的生计在外奔波,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好不容易中午才能休息一会,而我们却为了自己,不惜扰人清梦。

从此后,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午睡时及时睡不着也静静地躺着,看着别人在休息(即使不是午睡的时间),我走路总是轻轻的;在公共的环境里,说话的时候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就怕打扰别人。长大之后再想想,妈妈教会我的不仅是要尊重别人,更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多为别人着想,学会理解别人。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中,本身就有机车、工厂等噪音,一些人在公共场合还大声地交谈,甚至吸烟、吵架。本来安静的居民区,有的人们喜欢说笑就高谈阔论,有的人们在家里放着惊天动地的音响,更有的在家里翩翩起舞,完全不顾楼下的邻居……其实,每个人都想有自由,都想无拘无束地生活。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人口众多,为了我们的“自由”,就必须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有和平,才会真正的自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文 篇10

规矩也是约束管教人的法律。这种法律如果不服从也不回被判刑,但相当于给自己定下一个无期的不诚实(顿号)不守信不被人信任的罪名,这个罪名看起来很渺小但却定下了了自己的终生。在美国有一位老师用55条班规管教了200多名孩子,结果一部分长大后都有了成就,他们万分感谢他们的老师,我认为他们却更应该感谢管教他们,约束他们的那55条班规。

首规矩就会得到更多的成功,不守规矩就会遭受更大的失败。这你可以亲身体验。名师点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我们总在一些规矩、制度、纪律下生活和学习。小作者在文中表达观点也正是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可以说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小作者在开篇就提出论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接着,用摆事实的写作手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早上到学校必须是7:00,中午11:40吃饭等等”。

上一篇:国际税收论文下一篇:城市旅游电视宣传片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