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精选9篇)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1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9-1993年,重点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整顿外汇管理秩序,积极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主要是按照党中央部署,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从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顺利过渡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

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来的5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加入世界贸易的挑战,适应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外汇管理不断完善经常项目管理手段,调整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到目前,已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这对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三年来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第一,由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宏观

调控下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方式。1979-1993年期间,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前提下,适当留给创汇企业、部门和地方一定比例的外汇,逐步由改革开放以前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体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取消了实行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和40多年的外汇上缴制度,取消了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从1997年10月起,为方便企业经营,开始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一定限额外汇收入,由强制结售汇逐步过渡为部分强制结售汇。

第二,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过渡为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1994年以前,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所有用汇都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尽管当时存在外汇调剂市场,可满足部分计划外的用汇需求,但仍受调剂用汇指导序列的限制。1994年取消了经常项目对外付汇的大部分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这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所说的:“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对中国改革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三,从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以前,各地均设有外汇调剂中心。这对于调剂外汇余缺、提高外汇资金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分割,外汇资金横向流通不畅,汇率不一。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大大优化了外汇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奠定了人民币单一汇率的市场基础。

第四,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业务开办以后,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由于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价较大,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外汇秩序的稳定。1994年1月1日起,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五,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相适应,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在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范外债管理制度、建立外债监测体系以及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我国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的有12项,占28%;有限制的16项,占37%;暂时禁止的有1

5项,占35%。

浮动汇率的类型

人浮动汇率是固定汇率的对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在浮动汇率下,金平价已失去实际意义,官方汇率也只起某种参考作用。就浮动形式而言,如果政府对汇率波动不加干预,完全听任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称为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但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或出于某种政治及经济目的,要使汇率上升或下降,都或多或少地对汇率的波动采取干预措施。这种浮动汇率在国际上通称为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1973年固定汇率制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按照政府对汇率是否干预,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

自由浮动汇率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 , 完全听任外汇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自发地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这种浮动也称清洁浮动。

管理浮动汇率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公开或不公开的干预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 , 使汇率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这种浮动也称肮脏浮动。

2、按照汇率的浮动方式,可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和联系汇率制 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国家货币发生固定联系 , 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而自动调整。如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采取单独浮动。

联合浮动又称共同浮动 , 是指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 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采取共同浮动的方法。如在欧元推出之前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实行联合浮动。

钉住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与外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 , 随外币的浮动而浮动。依据钉住货币种类不同,分为钉住单一货币和钉住合成货币两种。钉住单一货币浮动是一些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 对外经济往来主要集中于某一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种外币,这些国家使本币汇率钉住该国货币变动。钉住合成货币是指一些国家为了摆脱本币受某一种货币支配的状况 , 将本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一篮子货币或是复合货币单位、或是以贸易额为权数计算出来的货币篮子(篮子货币是由与该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2

作为货物贸易最核心的参与者, 中国进出口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是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概括来说, 改革后, 企业在进出口流程、单据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简化, 效率提高, 成本降低, 企业外汇资金周转加快。

(一) 出口报关不需要核销单;

企业出口收汇后, 无需办理出核销手续;出口退税时也无需提供出口核销凭证。在改革前, 企业必须在出口报关时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出口收汇后必须从收汇银行取得证明其收到外汇的“出口收汇核销联”, 然后必须再到外汇局办理出口核销, 最后凭出口核销凭证和其它单据才能到税务局办理出口退税。企业为取得出口核销凭证, 需要经过银行、和外汇局两个机构的办理/审核, 改革后可以节省了人力、时间, 经营成本也因此降低。

(二) 企业的出口收汇无需经过联网核查, 减少了出口资金周转时间, 提高了资金效率。

改革前, 企业在出口收汇后, 必须向银行提交本次收汇对应的出口报关单号码, 由银行上相关的海关网站, 核查这些出口报关单的真实性, 并予以注销。通常企业在准备出口报关单号码、等待银行联网核查需要1-2工作日, 如果报关单号码很多的, (例如几百张报关单的) , 那么, 等待的时间就更长。改革减少了企业出口外汇资金周转时间。

(三) 企业进口付汇得到简化, 绝大多数的企业的贸易付汇, 仅需凭企业进口货物报关单、或合同或发票等任一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 就可以在银行办理付汇。

而改革前, 企业进口付汇, 必须同时提供进口货物报关单、合同和发票三种单据, 缺一不可。相比之下, 改革后企业需要提供的单据少了, 节省了工作人力和时间。

(四) 改革后, 外汇局将进出口企业分为A、B、C三类, 并进行动态调整。

通过分类管理, 增强了企业的诚信意识。A类企业是能够遵守外汇管理法规的企业, 因此, 改革后的制度对A类企业给予贸易收支便利。C类企业属于有比较严重违反外汇管理法规行为的企业, 因此, 对C类企业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和限制, C类企业所有收付汇业务必须先到所在地外汇局登记, 才能到银行办理收付汇。B类企业是有一些违反外汇管理法规行为的企业, 对于B类企业的管理的宽严程度介于A和C类企业之间。

另外, 上述A、B、C类企业的分类是动态的, 并非一成不变。A类企业出现违规, 外汇局可以将其列入B类或C类;B类、C类企业的分类监管有效期为一年, 期满时外汇局会根据其合规情况调整分类。

通过上述的分类管理, 鼓励支持诚信守法企业, 严格限制不诚信、违规企业, 从而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合法合规办理业务。

(五) 经过此次改革, 外汇局大幅清理货物贸易外汇方面的法规, 共废止120多个改革前的法规。

以前企业要理解和遵守一百多个货物贸易外汇的法规, 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简洁清楚, 便利企业理解和执行。

二、对外汇指定银行 (以下简称“银行”) 的影响

改革前, 长期以来, 受外汇管理法规的影响, 银行在处理企业的收付汇方面, 投入的人力很多。举例来说, 为企业付一笔人民币的款项, 银行只需5-10分钟时间;而为企业付一笔外币货款, 银行仅仅在外汇合规性的审核, 就需要花10-50分钟的时间如果碰上一笔进口货款包含进口报关单很多的 (例如三四百张报关单的) , 那么花上一两天还不够。另外, 按照法规, 这些大量的单据都需要正本或者复印留底在银行, 因此银行需要安排仓库、人员保管。改革后, 银行这方面的运营效率大为提高, 成本也得到降低。

(一) 企业出口收汇后, 外汇指定银行不用出具出口核销专用联给企业办理出口核销;

另外, 银行也不用通过联网核查审核出口收汇的真实性。这样, 银行节省处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 绝大部分企业 (也就是A类企业) 的贸易付汇, 仅需凭进口货物报关单、或合同或发票等任一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在银行办理付汇。

而改革前, 是要求企业同时提供进口货物报关单、合同和发票。银行必须审核的单据大大减少, 效率大幅提高。需要保存单据的数量的减少, 也降低了仓储成本。

新华网2012年8月的一则报道可以证实上述分析, “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 工行在8月1日8时许成功办理了我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新政实施后的首单进口付汇及出口收汇业务, 涉及的客户分别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化塑料有限公司和河北中化滏恒股份有限公司…..。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前相比, 现在企业在工行办理货物进出口外汇收付业务的时间大大缩短。现在工行单笔出口收汇业务的相关柜面操作较以往节省73%的时间, 单笔进口付汇业务的相关柜面操作则较以往节省64%的时间。”

(三) 此次改革, 外汇局大幅清理货物贸易外汇方面的法规共废止120多个法规。

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更加清晰明了, 极大地方便银行的理解和执行, 减少了对外汇法规的理解偏差而造成的违规或者错漏。

三、对外汇管理局的影响

最主要影响是监管货物贸易外汇的方式改变。改革后的监管主要从电子数据获得信息, 进行分析监管。

改革后, 外汇局与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之间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机制。海关总署定期向外汇局传输企业报关数据, 外汇局定期向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提供贸易收付汇核查数据及分类监管等信息, 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向外汇局传输出口退税审核关注商品目录及骗税企业名单等监管信息, 作为外汇局加强管理的参考。海关总署、外汇局与国家税务总局之间及时通报日常监测及核查中发现的异常信息, 共同打击各类违规跨境资金流动和走私、骗税等违法行为。

具体而言:

(一) 对于出口收汇的监管改变。

改革前的监管是外汇局通过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收汇核销联来监控企业是否及时收取已出口货物的外汇, 同时由收汇的银行负责出口收汇联网核查来确认企业收汇是有相关的出口报关数据支持, 防止企业用其它来源的资金冒充贸易款结汇。

改革后, 外汇局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出口收汇的电子数据和出口报关的电子数据进行对比监控, 同时要求企业将一定期限以上的贸易信贷业务 (指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延期收款、延期付款) 、贸易融资等业务报告外汇局。外汇局根据企业出口报关数据和贸易外汇收入数据, 结合其贸易信贷报告等信息, 设定总量差额、总量差额比率、资金货物比率、贸易信贷报告余额比率等总量核查指标, 衡量企业一定期间内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偏离和贸易信贷余额变化等情况, 将总量核查指标超过一定范围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测范围。

(二) 对进口付汇的监管改变。

改革前, 对企业的进口货物付汇监管模式, 主要是由付汇银行审核进口报关单、进口合同和发票和实现的。改革后, 由于付汇银行只需要审核进口报关单、进口合同和发票中的任意一种。外汇局根据企业进口报关数据和贸易外汇支出数据, 结合其贸易信贷报告等信息, 设定总量差额总量等相关的核查指标, 衡量企业一定期间内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偏离和贸易信贷余额变化等情况, 将总量核查指标超过一定范围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测范围。

四、新制度潜在的风险及对策分析。改革的利是巨大的, 当然, 任何政策都很难是完美无暇的, 这项改革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一) 由于外汇局对贸易外汇的监控最主要是来自电子数据, 包括海关的进出口货物数据, 银行的收付汇数据, 还有企业直接上报到外汇局的贸易信贷数据。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存在着一定工作难度。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少数企业在利益驱使下, 勾结银行, 通过隐瞒收付汇数据、或者少报/多报企业的收付汇数据, 从而达到逃避监管/欺骗监管机构, 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例如通过虚报出口收汇数据来骗退税, 或者通过隐瞒付汇数据来骗汇等等。

对策是加强对银行上报收付汇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监控管理。严惩以欺骗监管机构为目的虚报、漏报货物贸易外汇数据的行为。

(二) 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度的挑战。即使是海关的进出口货物数据, 银行的收付汇数据, 还有企业直接上报到外汇局的贸易信贷数据都能及时完整准确获得, 因不同企业交易模式不同, 必然存在着预付货款, 延期付款, 还有预收货款和延期收款这些因素, 所以具体某个企业的进出口的报关数据和对应的收付汇数据会有一定的时差。面对千差万别的企业, 如何确定企业的报关数据/收付汇数据的偏离度的合理范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 标准定的太高, (也就是对企业报关数据/收付汇数据的偏离度容忍性小) , 会增加监管的成本 (外汇局的检查成本和企业及银行 (如涉及的话) 接受调查的成本) ;但是, 标准定得太低, (也就是对企业报关数据/收付汇数据的偏离度容忍性过大) , 则可能错失发现企业违规的时机, 导致违规企业欺骗得手, 逍遥在外。

对策是进行各方面详细调研, 总结出企业进出口报关数据/收付汇数据的对应的规律, 建立不同企业的运营模式的数据模型, 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类监控分析处理。

参考文献

[1]、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1、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

[2]、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2、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3

关键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133-02

一、引言

从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应当进行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不是突变事件,是一个逐步推进或者不断进行逆转和反复的演变过程。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利率管制的政策来进行反应和考察,其测度方式应该与金融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反映出利率的不断反复和转向的逐步推进的特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测度

对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要进行测度,以便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和调整,可以用以下几种指标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测度。

(一)实际的利率水平。实现金融的深化和减轻金融抑制需要在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中解除对利率的管制。通过对利率解除管制,可以进一步避免实际当中的利率为负值。同时,物价水平的变化也可以对利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把实际利率水平的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测度指标。

(二)利率决定方式。利率的决定方式按照由谁决定可以分为三类,即政府控制下的完全抑制状态、 场供求决定的完全自由化状态、中间状态。

(三)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可以从侧面由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进行考察。利率的浮动范围越大,反应出政府对利率的管束程度就越低。通过利率的浮动范围可以反映出利率进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

此外,利率决定方式指标和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指标可以共同反应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度。两者的作用有一部分重合,利率的决定方式主要影响利率的形成方式或者利率的水平,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主要影响利率的灵活程度。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指向

(一)完善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利率作用要想顺利地实现传导必须要有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能对利率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经营的方法和策略。利率市场化由于银企未实行完全的企业化,还不具备相应的基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银行要把握时机,随时准备好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自身运行过程中做好自我的调整。

1.及时做好机构、员工和业务的整合。调整信贷结构、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借鉴国际上那些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引用它们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塑信贷经营理念,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以便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效地对整体的运营风险和收益进行控制和核算,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2.强化风险管理。在确定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时,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由于市场化以后,利率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商业银行也开始变得对市场资金更加依赖。要以效益为中心建立能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因此,也要对利率的制定方式进行改革,以使内部资金利率的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同时对市场的反映更为灵敏,力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体制、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

3.推行业务创新。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反面的传统业务进行盈利地能力会下降,要开辟新的效益增长点,必须要进行业务整合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增加像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等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赢利水平,还可以从事一些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限制性投资业务,进行业务交叉。

4.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在利率市场化后,使得银行的存款业务从关系银行业务转变为价格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市场盈利机会和方式,不断调整与客户关系的模式,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差别化地经营管理。

(二)完善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市场应当具有合理可靠的融资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以及其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等的特征。然而,目前的金融市场有诸多的缺陷,严重的影响利率对起其他企业的作用,使得利率的作用不能继续深化;同时,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完善,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利率功能的歪曲。

因此,必须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为给中小型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提供大致公平的融资环境。此外,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培育素质较高的投资队伍,为最终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的创造条件。

(三)完善利率风险的防范手段。 利率市场化可以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然而,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必须要完善利率风险的技术手段。被动式的防范虽然免除了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排除利率有利于银行收益的可能性。主动性的管理则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也注重获得收益的机会。

(四)健全金融的监管。当利率从管制状态变为到市场状态,可能会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波动。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做到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金融监管内部自律性监管的有机结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通过相应的法律法去约束和监督金融行为,使他们在利用金融市场的便利性,从事金融活动的情况下,也能遵纪守法,不危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但是也要注意,防止金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牵连。

(五)建立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利率一方面表现为对过去资金供求的均衡,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经济效应的產生并引起中央银行改变金融政策。

四、结束语

我国金融市场较为复杂,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选择。采取稳健的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利于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为了促进利率市场的改革,完善经营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健全金融的监管制度,建立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3:74-79+160.

[2]黄嘉英,李美婷,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01-204.

[3]刘金山,何炜,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测度:观照发达国家[J], 改革,2014,10:20-27.

作者简介: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 篇4

外汇储备持续累积引发了关于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储备资产管理、外汇储备资产转换等问题的争论,而厘清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认清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的深层次原因。概括起来,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这种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是美国国民储蓄下降,国内储蓄小于国内投资,不得不从其他国家大量借债,东亚国家则由于高额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国内投资而成为美国高额逆差的融资来源。

从全球视角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国际债权国地位,成就了美国的国际债务国地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流出的结构不同,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可以说,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只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之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使得我国面临“高储蓄两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也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几乎所有东亚国家的区内贸易和大部分与区外国家的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按照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的说法,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一方面,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贸易逆差国也会抱怨贸易顺差是由于货币低估和货币操纵所致。中国作为国际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也不能以本币计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的累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资本大量流入,使储备资产进一步增加。而人民币一旦升值,巨额的储备资产不得不遭受汇兑损失。

因此,在目前这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巨额的外汇储备是维持人民币币值信心的保障,而其代价就是要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

之三:外汇储备持续累积体现了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有偏”的外贸、外资和外汇管理政策。

从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是从目前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偏离中性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外资优惠政策、内外资差别所得税政策等造成大量优质要素资源流向外资和对外经济部门,产生了经济对外需和外资经济的过度依赖问题,粗放式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彰显。

在资本项目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之四: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汇率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偏离,扭曲了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资源错配。

汇率作为一个联系内外部经济的特殊变量,其偏差必然产生国内外的商品套利,扭曲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导向和资源错配。

目前,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结果差别很大,但对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本达成共识。比如汇率的低估使得中国产品更便宜,在中国购买、在国外销售有利可图,而在国外购买商品在中国销售就吃亏,也就是说汇率低估对出口有利、对进口不利;而另一方面,在低估的汇率水平下,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鼓励进口,实际上就是在鼓励国内企业做赔本的生意。可见,汇率偏差形成的国内外商品的价格以及套利机会是产生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汇率偏差还使得贸易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生产贸易品更有利,生产非贸易品相对不利,造成资源大量流向贸易部门;从国内外资产价格角度来看,人民币资产如果按照低估的汇率转换成美元资产后真实价值贬值,这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阻碍因素之一。

之五: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的外汇储备的“虚增”,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果多数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就必然存在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刺激资本大量流入,造成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占外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蔽性资本内流也明显增加。根据笔者测算,2004年流入400多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2005年,受美国加息影响,隐蔽性资本内流大大减少。

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项下不同,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是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而这种“虚增”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之六:外汇储备的持续累积说明了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

为了维持汇率目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同时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也可以说是中央银行用发行钞票或举债(如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兑换了大量外币资产,形成中央银行的储备资产。2001年以来,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78%,2005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了8758亿元,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重高达95.4%。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该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财富吗?是政府或企业可以动用的财富吗?显然不是。如果说是,充其量也只是帐面上的。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中央银行对银行的负债;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对应的“来源”是银行体系对居民的负债(现金和银行存款)。

目前,对于消耗储备资产有各式各样的建议,包括给国内企业用、为社会事业投资、转换成实物储备等等。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采取以人民币换汇而直接使用储备资产,就类似于用印钞票的办法来融资;而储备资产的使用如果不是从国外进口或对外投资,仍然没有起到消耗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因此,在对储备资产如何运用的问题上,需要对外汇储备有更清楚明确的认识。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5

摘要: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连续的增长, 到2012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累计高达3.3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巨额的外汇储备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 必须谨慎地对待、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我国金融的安全性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及风险,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迅速增加。这表明我国经济实力增强, 国际清偿能力提高, 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 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使我国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有必要对我国外汇储备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外汇储备便出现了连续的上涨, 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外汇储备的增长率更是明显升高, 四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8、80%。显著的外汇储备增加一方面可以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使我国经济能够平稳发展, 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给我国带来了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则更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多角度审视、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真正地保证我国经济长足、稳定地发展。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的原因及风险

一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和许多因素相关, 如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

额和该国实行的外汇管理体制等都是外汇储备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2.1 原因

2.1.1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1994年我国施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 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 为外汇银行调剂余缺和清算服务;取消境内外币计价结算, 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取消外汇指令性计划, 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对外汇和国际收支进行调控。强制的结售汇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较强的被动性, 并在短期之内聚集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到1993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仅为211199亿美元, 但是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 201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一季度,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46亿美元。加上2011年为止的31811亿美元,目前外储大概为32557亿美元。

2.1.2 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 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 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基本上都很大地超出了经常项目的差额, 说明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增加更多地受到了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 所以下面仅以2012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4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27亿美元。2012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例约为2.3%。其次,由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净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这部分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国外资本净流入形成。这部分资金的风险较大,因为它们最终都必须归还投资者。2012年第一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499亿美元,与GDP之比为5.9%。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 而服务贸易和收益都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 尤其是在运输、金融保险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收益的逆差体现了我国在国外投资收益较低的同时给国外支付的利润较高, 侵蚀了我国相当数额的顺差。在资本和金

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 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 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 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2.1.3 热钱的流入

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量国际热钱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途径涌入中国内地市场,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典型的合法渠道是直接投资。国际短期资本通过对内地市场直接投资,从而获得人民币。典型的非法渠道是通过对外贸易企业虚报商品出口价格,并压低进口商品价格,从而获取人民币。

2.2 风险

2.2.1 给我国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 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使我国中央银行被迫吸纳很多个人和企业的外汇的同时要向他们支付等额的人民币, 增加了我国货币的发行。同时因为目前人民币不升值的目标又不得不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外汇, 卖出人民币,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供给, 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从银行系统资产角度来分析, 货币供给为: Ms = FR +DC。FR表示中央银行拥有的国际储备, DC表示国内信贷, 即货币供给等于国际储备加上国内信贷。因为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外生性, 而且目前大幅度增加, 因此中央银行如果想消除外汇增加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稳定货币供应量, 那么只能降低国内信贷, 而这种做法势必会使我国国内投资水平下降, 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使我国中央银行陷入两难境地, 无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2.2.2 过量的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的机会成本上升,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表现为进口物品的投资收益率和持有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之差。我国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主要来自于在美国的存款和持有美国的国债所获取的利息, 而近年来美国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一直很低, 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基本上是1%-2%左右, 加上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个负值, 因此, 利用外汇储备获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国需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上持有外汇储备, 减少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外汇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对策

3.1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理顺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

3.1.1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大好环境下, 更应该注重技术的进步, 生产出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切实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注意提高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专业水平, 扩大经常项目的顺差, 使外汇储备的增加真正建立在我国经济实力上。

3.1.2 合理引进、利用外资, 将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在引进、利用外资时合理计算其成本、收益, 加强监管, 控制投机性较强的热钱的涌入, 使外资真正地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要提高我国在国外的投资能力, 增加从国外的收入获得。

3.2 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使我国外汇储备保持适度规模

3.2.1 逐步放宽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国需要逐步放宽结售汇制度, 允许微观主体自主结售汇, 使商业银行、企业和个人持有合理的外汇, 减少中央银行在持有外汇储备上的被动性, 加强外汇储备的后续力量。3.2.2 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盯住一篮子货币, 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我国目前的汇率仍然以盯住美元为主, 并且因为国内国际上的压力人民币浮动范围较小, 基本上还属于固定汇率制。因此, 盯住一篮子货币, 减小美元影响, 逐步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 减轻我国外汇储备为了维持汇率所承受的压力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内容。

3.2.3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降低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应该多少为宜, 理论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 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目标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 提高中央银行的在国外的筹资能力和运用资金获得盈利的能力, 在稳定我国货币信用的同时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3.3 建立良好的宏观环境, 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动性

3.3.1 强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能够有效地防御各

种风险, 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各种信息做出灵敏反应, 能够有效地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提高货币政策效率。3.3.2 加快金融改革, 健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

尽快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使其能够有能力提供二级外汇储备, 减轻中央银行承担的外汇储备压力。同时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使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等外汇冲销措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3.3.3 完善法规建设, 加强金融监管

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完善的法规作为后盾。因此, 只有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 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使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顺利传导,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金运作效率, 保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陈雨露1国际金融[M ]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 2 ] 黄继1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动态分析” [ J ] 世界经济文汇, 2002,(6)[ 3 ] 魏晓琴, 尤元宝 “论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基于对模型的改进及运用” [ J ] 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01 [ 4 ]曾之明,岳意定.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及优化管理探讨[J].2010.4.[ 5 ] 刘莉亚, 任若恩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算与分析” [ J ] 财贸经济, 2004, 5

[6]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著,伊志宏等译,《金融市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6

为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为了确保我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稳妥推进、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的工作安排,结合我行实际,经研究决定成立农行四川省分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农行四川省分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小林

副组长:杨早、石明珠

组员:胡泓、李斌、王毅、唐歆、张敏、廖力、郭蜀娟、郑莉娟

领导小组负责全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负责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的沟通协调。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办公室主任:石明珠

成员:李斌、唐歆、张敏、廖力、郭蜀娟、郑莉娟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经常项

目处接洽改革工作具体事宜,制定全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

三、相关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将通过改革实现由“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为特征的核销监管模式向“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为核心的全新监管模式转变,是顺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方式、主体发展变化和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收支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诚信意识,降低社会成本,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行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其作为近段时期我行外汇业务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我行顺利实施。

(二)人员落实,组织到位。为确保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省分行制定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见附件),各行要按省分行和当地外管局的要求精心组织本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在工作有冲突的情况下要优先保证该项工作的人员需求。各行要成立包括国际业务分管行长、国际业务部门负责人、网点外汇业务负责人、外汇客户经理、对公外汇业务柜员在内的工作小组,并于2012年7月20日前将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报省分行领导小组办公室李斌的NOTES邮箱(李斌/国际业务部/分行机关/四川/ABC@ABC)。请各行在上报名单中确定一个接收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文件通知的专用NOTES邮箱,确保7—9月期间能在第一时间收取省分行下发的相关文件和通知。各行工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各行国际业务分管行长、国际业务部门负责人、网点外汇业务负责人对本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负领导责任,各行外汇客户经理、对公外汇业务柜员根据岗位职责分工和工作小组分工对各自承担的职责负具体责任。同时各行要根据省分行的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尽可能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准备,严格按进度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三)积极主动,加强沟通。由于本次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各行要主动与当地外管局联系,了解当地外管局的相关工作安排和要求,积极配合当地外管局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对省分行安排布置的各项工作,各行要认真对待,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以免影响全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整体推进。

(四)系统保障,凭证到位。为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系统支持,各行要根据省分行的工作部署按时完成网络连通、客户端环境设置、用户管理、权限分配和访问测试等工作,确保办理货物贸易外汇业务的网点能够通过应用服务平台访问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银行版)。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后,使用的涉外收付凭证格式也将发生变化。省分行将按总行要求及时向指定的印刷公司订购涉外收付凭证,确保在8月1日前分发到位,供各行办理相关业务时使用。

(五)认真学习,狠抓落实。为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颁布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操作规程(银行企业版)》、《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信息申报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是本次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行要加大内部培训力度,组织业务人员认真学习,各行国际业务分管行长、国际业务部门负责人必须参加一次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培训,各行外汇客户经理、对公外汇业务柜员至少要参加一期专题政策培训,为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以后,各行要狠抓落实,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办理业务,确保我行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合规性。

附件: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改革,发展趋势

一、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简介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古人为我们留下大量的智慧结晶。但是由于我国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重农轻商”思想,所以我国的商业发展情况一直不太理想,直到明朝末期才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商业仍然发展缓慢。而相比国外很早就重视商业,所以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才会在清朝的时候由于贫穷落后而被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商业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而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比外国仍然十分落后。直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的商业才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企业。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要求我国企业也要具有中国特色。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起步较晚,管理也不科学,因此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最终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科学企业管理制度。近些年来我国企业也正是沿着这条路在不断前进,企业管理不断进行改革。虽然并不完善,但是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二、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取得的成就

1. 企业活力大大增强。

企业要进行改革,必须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过去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很大问题,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太过集中,导致企业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并且企业中的各项分工也不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模糊,不利于国家对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认识到企业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对企业提出了扩大自主权的改革,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为我国企业管理改革迈出重要的一步。

要想保持企业的足够活力,必须给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使企业可以自主独立地生产和经营产品;还要明确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不是依附于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只是对企业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责任要分清;必须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生产和经营商品所得的经济利益归企业所有,企业只是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企业可以自主改革企业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潜在动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企业领导体制改革提高了企业效率。

我国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了企业领导体制,对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参与到国家事务中。对企业自身来说,内部的党政工关系明确,厂长作为企业的责任人负责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内容;党委负责监督厂长,可以对厂长的行为提出建议,但不起决定作用;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不但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对厂长起到监督作用,并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厂长,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大大提高。

3. 企业重点转向市场。

我国的传统企业属于生产管理型企业,即企业只负责生产产品,政府负责经营,这样企业就不了解市场的需求,不清楚自己生产产品的经营环境,因此不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生产的产品,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国家改革了企业管理结构模式,促使企业从生产性管理转成生产经营型管理,要求企业实行开放式管理。企业必须自主进行市场调研,重视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管理结构模式的改革,我国的企业已经从封闭式管理转变成开放式管理,企业管理从原来的经验式转变为科学决策,企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管理结构优化很多。

4. 促使企业管理现代化。

国家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素质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系不断加深,企业管理也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必须督促企业管理进行快速改革,更新企业的思想观念,把企业管理现代化作为公司的重点工作,始终要保证产品质量,把好质量关,建立完善的产品生产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企业不断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尤其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提升管理手段;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改善企业人才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改革。比如神火集团就在金融危机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企业管理改革创新,不但没有在经济危机中没落,反而扭亏为盈,为企业创造了大量利润。

三、我国企业面临的改革形势

虽然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还非常遥远,所以我们不能被取得的成果冲昏了头脑,要保持清醒的意识,充分审视当前的形势,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保证我们在正确的改革道路上越走越远。

1.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的企业改革造成一定冲击。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十分迅猛,各国的经济都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偏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这些方面的转换,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加强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并且技术和管理手段都比国内企业要先进,这势必会对国内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制,因此国内企业要看清自身的不足,迎难而上,奋勇直追,不断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并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创新,争取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 世界各国的经济大战阻碍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已经越来越开放,目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必须共享资源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是有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目前的国际形势不允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经济压制的形式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恐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设置了一些经济障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给我国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我国企业要顶住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现代把握机遇,抓住人才,不断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素质。

四、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管理改革不断加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致是向管理现代化发展,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企业向股份制发展,经营逐渐走向国际。

1. 企业管理向现代发展。

现代的技术不断发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使之能与现代化大生产相结合,企业管理的基础要做牢固,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结合使用,把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促进企业管理改革。

2. 产品种类向多元化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占据时代主题,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多样,因此企业要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随着市场需要调整自已的产品种类。企业要做好向多角度发展的准备,并且企业要重视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重视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产品快速更新发展。

3. 企业进行股份制转变。

企业要从承包制向股份制转变,股份制可以使国有企业产权分明,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对于不同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股权结构,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控股,根据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评估核股,企业职工依法根据分红向国家缴纳所得税。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企业管理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企业一定要保持情形的头脑,再接再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继续深化改革,保障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树帜.要重视企业管理改革[J].中国职工教育,1999(08).

[2]郝梅瑞.企业管理改革的国际新动向[J].企业管理,1996(01).

[3]李斌.企业管理改革的观点[J].管理科学文摘,1997(02).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篇8

问题1:企业名录的变动周期是怎样的?对于贸易收支业务发生频率较高的企业,是否在办理每笔业务前都需要查询名录?

答:企业名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动态变化、实时更新。银行在为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业务时,应查询企业名录状态,不得为不在名录的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业务。

问题2:辅导期的截止日期是按首笔收支业务发生日期计算,还是首笔进出口业务发生日期计算?

答:根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第五条,辅导期的截止日期指新列入名录企业发生首笔贸易外汇收入或支出业务之日起90天,与进出口业务发生日期无关。

问题3:A类企业出口退汇原路退回且未超期限,是否无论多大金额都不需要审批?企业需要做差额业务报告吗?

答:A类企业出口退汇,符合《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且退汇日期与原收款日期间隔在180天以内的,不需要到外汇局审批,由银行审核相关材料后办理。退汇金额与原收款金额相一致的,无需进行差额业务报告。问题4:企业如何知晓自身的名录状况?

答:企业可登陆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企业版)通过【企业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状态查询】—【企业管理信息查询】模块,可查看自身名录状况、分类状态等主体监管信息。问题5:进口企业已在名录内,是否还需签署《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办理确认书》?

答:对于已办理贸易收付汇核查系统名录登记,且已签署了《货物贸易进口付汇业务办理确认书》的企业,无需再签署《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办理确认书》。

问题6:企业如何了解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匹配情况?

答:企业可登陆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企业版)进行如下操作:

(1)通过【企业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状态查询】—【业务指标情况】,可查看在最近一个核查周期,本企业各项总量核查指标的预警情况,以及同期各类分项业务指标,以便企业及时开展自查;

(2)通过【企业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状态查询】—【基础业务数据】,可查看在最近一个核查周期,本企业的月度进出口和收付汇基础数据。

问题7:改革后进口付汇手续简化,但企业的进口付汇仍需按照货物实际进口情况办理是吗?

答:是的。此次改革大幅简化了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业务的手续,但是企业关于贸易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义务没有变化。《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进一步明确“境内机构(以下简称企业)的贸易外汇收支应当具有 真实、合法的交易背景,与货物进出口一致”。

问题8:过去,出口后180天内收汇为即期收汇,超过180天的企业需要办理远期收汇备案。改革后,对收汇期限较长的业务,企业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答:根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对收汇期限较长的业务,企业应当按照分类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1)对于A类企业90天以上(不含)的延期收款,以及B、C类企业在分类监管有效期内发生的30天以上(不含)的延期收款,企业应当在货物出口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向所在地外汇局进行延期收款报告。

(2)B、C类企业不得签订包含90天以上(不含)收汇条款的出口合同。

问题9:2012年8月1日之前发生的贸易信贷业务,是否还需要通过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进行登记?是否需要通过监测系统进行贸易信贷报告?

答:2012年8月1日之前发生的贸易信贷业务,8月1日后无需再通过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进行注销等登记操作。

2012年8月1日后,企业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报告新发生的贸易信贷业务信息。对于债权或债务关系发生在8月1日之前、了结于8月1日之后的贸易信贷业务,企业可根据其对本企业进出口与收付汇匹配情况的影响程度,自行决定是否报告。若企业决定进行报告,报告日期距贸易信贷业务发生日期未 超过30天的,可通过监测系统网上报告;超过30天的,须到外汇局现场报告。

问题10:贸易信贷30天报告期限如何计算?延期收付款报告期限的计算是以实际进出口日期为准还是报关单签发日期为准?

答:《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规定,符合第三十七条情况之一的业务,企业应当在货物进出口或收付汇业务实际发生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向所在地外汇局报送对应的预计收付汇或进出口日期等信息。关于贸易信贷报告期限,对于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系指在收款或付款之日起30天内;对于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系指在货物出口或进口之日起30天内,30天的计算起点以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或进口日期为准。问题11:企业网上报告窗口期的含义是什么?对于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业务,若企业无法在30天内取得纸质报关单,如何及时报告?

答:贸易信贷等业务的30天报告期限同时也是企业网上报告窗口期,决定了企业可采取的报告方式以及对已报告数据做相应处理的方式和权限。具体而言就是,在30天内企业可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版在网上进行新增业务报告,或对已报告数据做修改、删除操作;30天后企业在网上只能对已报告数据中截止上月末未到期部分进行数据调整操作,新增业务报告和对已报告数据的修改、删除操作必须到所在地外汇局现场进行。对于现场报告金额较大或操作较频繁的,外汇局要严格审核,评估报告数据 变动对总量核查结果的影响程度,可将存在异常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测。

网上报告30天窗口期的设计是与货物贸易收支总量核查的周期(按月)相适应的,目的是确保报告业务的严肃性,提高报告数据质量,并使得监测系统在对企业进行总量筛选前能够对基础数据进行较为充分的时间差调整,提高筛选精度。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报告操作是基于电子数据,而非纸质单证进行的。企业完成货物进出口报关后,海关会将结关电子数据及时传输给外汇局,企业可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版及时查询到满足报告需要的报关单数据。为做好贸易信贷等业务报告工作,部分企业需要加强自律管理,优化内部流程,有效提升外贸、单证、财务等部门的协作效率。

问题12:企业贸易信贷业务执行完毕后是否需要在监测系统对相应报告进行注销操作?

答:企业贸易信贷业务无须通过监测系统进行注销操作。问题13:外汇局如何对企业报告业务进行审核?企业在监测系统中如何查看外汇局审核结果?

答:外汇局对企业报告的信息不进行逐笔审核,而是通过非现场监测核查企业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合规性。企业报告的信息纳入总量核查指标计算,用于监测系统自动筛选总量核查指标预警的企业,同时,外汇局对企业报告业务进行专项监测。企业可通过监测系统查询与企业报告业务相关的监测指标以及有关贸 易信贷余额信息。

问题14: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收支,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转口贸易、差额等报告?

答: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总量核查、动态监测等工作涵盖了人民币报关或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业务。对于以外币报关、人民币结算或以人民币报关、外币结算的跨境贸易收支,企业应当按规定向外汇局进行贸易信贷等报告;对于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收支,企业可参照外汇管理关于贸易信贷报告等规定办理,以免对后续现场核查、企业分类等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问题15:以人民币结算的境内贸易收支,是否需要进行收支信息申报?申报时,应由收款方还是付款方填写有关凭证?

论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 篇9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一、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78~1992年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9 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 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1993~2003年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上升。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11个法规,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1994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户不同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997年中试点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实施,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有84.8%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占23%,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他类型企业有47家,占2%。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1994年,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的同时,国家经贸委在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改革试点。试点的主旨为以市场为依托,在整体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政策,通过破产、兼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补充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资产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尤其是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职工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逐步扩大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范围,1996年增加到58个城市,1997年扩大到111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亏损面太大,亏损额太高,无法从根本上为国企解困。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投融资体制实行“拨改贷”之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亏损日益增加,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国有企业改革资产重组、规模扩张等的融资需求,此外,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财产损失需注入庞大的资金,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是必然的出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为企业为了自己的股票能够上市,利用直接手段来融资,必须按照《公司法》要求,对企业进行公司制的改造,并完成上市公司的规范操作。在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国企改革的融资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让一些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截至2001年初,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从1990年的14家增加到1063家,其中包括114家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和52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46061.7亿元,流通市值达15492.49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到5683.88万户。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7.本阶段国企改革的动因

国企改革在本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围绕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愈演愈烈,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企改革因为无法跳出计划体制的框框而举步维艰。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名不正”而“言不顺”,发展壮大的阻力越来越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谈话完全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和担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除了长期以来困扰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姓“资”和姓“社”的问题,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本阶段国企改革较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短缺问题而实行的改革有较大的区别。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推进及集体经济和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短缺现象在90年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国有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成为国企改革新的客观原因,其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制度上的问题。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财产权,认为所有权全部 属于国家经营机制转换,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状况不断恶化,使对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

上一篇:英语名言(含中文翻译)下一篇:幼儿园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