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通用9篇)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1

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迄今已有六个礼拜,作为高中是理科出身的我来说,学习这门课程确实收获很多。

首先,很感谢老师在学习这门课的形式上的别出心裁,老师采用课本学习与学生独立思考探讨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既避免了思想政治课一贯的枯燥模式而且对学生联系实际、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的,对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演讲能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比如对于我来说,虽然中学有过几次参加来说,虽然中学有过几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但进入大学发现山外山、人外人是如此之多,难以抑制的自卑心理使我变得远离人群和沉默寡言,毛概课上老师给予的积极的课程压力的激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走向了讲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能感受到类似的帮助。的确,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具备杰出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在完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如何展现自己的才能,现在的大学本科学历已不再是绝对优势,如果你相信沉默地等待能等来伯乐的话,结果很可能等来的只是一抔黄土,这样的怀才不遇的悲剧能怨谁?只能怪自己当时没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其次,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和思考,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随着国内外一些事件的发生变化,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我意识到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现代人格,培养

一、塑造现代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然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 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 它更是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英克尔斯在其所著《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 一个国家从国外引进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方式、政府机构形式以及教育制度等等, 只不过是一些躯壳而已。一个国家的人民应该具备现代人的心理品质, 即应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 成为一个具有现代人格的人, 否则只会导致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一群传统人只会把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 先进的技术工艺变成废纸一堆。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国家, 它的人民应该是现代人, 即它的国民应该从心理上、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它的各种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 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 应具备相应的现代品质, 才能保证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和有效的管理, 保证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1]。可以说, 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而人格的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发布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 2015 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 位居世界第一; 毛入学率40% ,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达到50% 。[2]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特质的人才,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大学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 其人格现代化与否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

什么是“人格”呢? 拉丁文面具 ( Persona) 是“人格”一词的起源, 这一词在心理学界和其他有关领域多方应用, 并产生了演变, 后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人格”用于自己的学说中, 其概念指自我的外延, 这是人针对社会习俗和惯例向他提出要求时做出的反应, 即具备相应的外壳。依照荣格的观点, 文化要求于他的所起角色就成为人格, 也就是他的公开的人格, 这种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 就是真实的人———人格。有关人格心理的理论众多, 内容各异, 综合起来可以给其下一定义: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 它表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与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3]用一句中国古话来概括, 就是: “蕴蓄于中, 形诸于外”。人格的发展和变化伴随着人的整个一生, 人出生便和社会接触, 直到死亡方停止社会学习,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学习中不断地进行着的, 人格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作为社会未来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 其现代人格的塑造是时代的必然需要。

二、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途径

所谓社会化, 根据社会学的解释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步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4]。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社会化, 社会化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 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教育是大学这一人生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化教育, 主要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对合格公民的根本要求, 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规范, 并把这些要求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需要, 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时期, 这一时代特点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规范和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规范。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和十八大又分别把“和谐”与“生态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当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两个一百”的奋斗目标, 所以, 现代人格是现代化与时代任务的需要。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文化、结构、科学技术以及城市化的发展, 同时它还体现在人的现代化, 而且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一个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 要保持现代制度的良好运转有赖于人的现代化。传统的大学教育是传承文明、养成人格的博雅教育, 但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流行使我们的大学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一些大学甚至沦为职业教育的场所。复旦大学校长杨良玉在2014 年新生开学致辞中讲到, 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 大学培养的学生要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培养现代公民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现代公民应具备独立精神和责任感, 应具备理性的思维与批判的态度。大学生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把它打造成塑造大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课堂, 引导大学生现代人格的自我塑造。

三、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格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英克尔斯早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就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现代化, 他认为人的现代性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既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人的现代性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现代人应该具备效能感, 这是与传统宿命论相对立的; 愿意接受社会变迁与新的生活经历, 即具有开放性; 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尊重别人的意见; 关心外界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能积极获取; 时间观念较强, 能做到守时惜时;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性; 基于理性而信赖周围的人; 注重社会公平, 尤其是分配的公正; 注重分工合作, 所以专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受教育和职业期望较高, 教育伴随人的一生, 即终生教育; 做人做事理性占主导, 采取分析的态度, 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地解决问题。[5]根据我国的国情, 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可以将我国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现代人格特征归纳为: 在思想观念上, 有开拓创新精神与参与竞争、善于合作的意识; 在情感意志上, 自信、独立和具有责任感; 在基本能力上,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学习迁移、社会适应及挫折承受等能力。[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实现现代人格自我塑造

( 一) 把握时代脉搏, 塑造符合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现代人格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高校公共政治必修课, 其内容丰富,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和我国当前的基本制度与方针政策,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系统的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了解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 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学习这门课, 把握当今世界时代主题: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顺应潮流,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现代心理品质: 创新、竞争与合作。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时代任务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教学, 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人格中消极、保守的一面, 大胆创新。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现代人格: 不盲目从众, 不囿于陈规俗套, 对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 知识信息迅速累积, 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已不足以应付千变万化的世界, 只有真正了解分工与合作的意义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 二) 增强大学生理性化与辩证思维能力

现代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理性化。理性是指对待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 验证它。通常, 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习惯、传统等。判断个人是否具备现代性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就是看他是否具备辩证思维和理性能力。大学生一般处于成年初期, 正是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发展为主要思维形态的时期, 辩证逻辑思维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 也承认相对性与矛盾性, 辩证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中国传统哲学也很注重辩证思维,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认为阴阳对立相互推移构成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 “祸兮福之所依, 福兮祸之所伏, 熟知其极”, 事物总是不断向对立面转化的。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让学会客观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具体教学中可以将现代理念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 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它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贡献。如果教师能详细讲解这些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历程, 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每一位历史伟人在他所处那一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社会需求,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面临怎样的困惑或怎样的艰难抉择, 他们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将会有助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会用客观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现象并进行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48.

[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8/7788792.shtml, 中国新闻网.

[3]陈仲庚, 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50.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3.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40.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3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经历了一个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当属思想的成熟。一向不关注政治的我,现在开始从图书馆收集各种中国时政与美国政权的资料。明白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不可否认,老师也是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大师,本来一门听上去很枯燥、很乏味的课程,可我却没有逃过一节课,只能说是被深深地吸引,引人深思。

在这门课上,我了解到更多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他的社会历史条件,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胜利的中国,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定,终于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此原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 30年代前期,银妆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道路有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和后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成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干力量。我深深地认识到大学生应该把祖国放在心里,口头上的爱国很虚,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落实、贯彻实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奋发努力,永不怠慢。虽生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俗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昂扬进取的锐气。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在哪里,“忧”在何处,“患”在何方?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学期这门课,开起了我们的思想更为我的未

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1003班

安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心得

来找到了方向,感谢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感谢你,老师。怀着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我认真地对待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也许是本性,或许是后天的学习。中国正在崛起,世界有目共睹。社会在进步,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格局,难道不是我们青年现在应考虑的问题吗?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朝气蓬勃,怀着一颗救世的雄心,奋斗着,为中国共产党奋斗,为中国人民奋斗。这学期的学习,让我见证了这位伟人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大好青年。

今天是2012年06月01日,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儿童的节日里,许多的大学生却把这个节日当成了自己的日子,微博、人人、腾讯QQ的疯狂转载,无不说明了这群人的“可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把自己还当作祖国的花朵,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奔三的路途中。清醒吧!你们不是,你们是新世纪的青年,你们或许都可以堪称“园丁”了,别再傻了。忆毛泽东青年时代,那段轰轰烈烈的事,针刺伤我一颗脆弱的心。只愿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想刺激我来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前进吧,青年!前进吧,中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上就结课了,只希望这本书,能给当代大学生带去新的活力与精神,拿起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跑下去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靠我们,靠每一位有志之士,有了你们,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才能延续,加油吧青年!

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1003班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5

这学期我们有幸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禹永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已经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和意义等。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其二,则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帮助我们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使之成为更自觉的以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世纪里,立志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6

考试卷(A)(2009-2010学年

15.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陈云C邓小平D刘少奇

16.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发展B.稳定C.改革D.开放

17.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阶级斗争B经济建设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和谐社会

18.按“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2020年的GDP是1980年的()

A2倍B4倍C8倍D16倍

19.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 D社会改革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者B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属于()

A初级纲领B中级纲领C高级纲领D最高纲领

22.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小康社会B和谐社会C中等发达社会D全面小康社会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阶段矛盾B敌我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4.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削减

A 10%~15%B 20%~25%C 30%~35%D 40%~45%

25.2009年9月16日,当选日本新一任首相的民主党党首是()

A麻生太郎B小泽一郎C鸠山由纪夫D小泉纯一郎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漏选均无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的是()

A.马列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科学发展观

2.新民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统一战线B根据地建设C武装斗争D党的建设E思想建设

3.新民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买办主义B帝国主义C封建主义 D资本主义 E 官僚资本主义

4.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

A 高水平B全方位C多层次D宽领域E立体式

5.“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

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信念之源D力量之源E威望之根

三、辨析题(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所列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言之有理,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7分,共14分)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语录办事。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简答题(要求观点正确,言简易明,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7分,共21分)

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辨证关系。

2.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或原理进行分析和论证。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第344页)

材料二: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

材料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载《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13-14页)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5分)

(2)对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5分)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提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正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群众路线,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科学文化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对外关系上,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提出三个有利于。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方向前进。

4、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主题: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的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推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内容都是产生在: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中国国情没有改变,理论主题没有改变,实践基础没有改变的基础上。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中国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论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经过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理论根据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

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中国社会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想 篇9

考试卷(A)(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考试类别:公共必修课使用学生:全校

考试时间:120分钟出卷时间:2012年5月说明:要求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

A.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只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

C.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只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D.存在于剥削社会制度,可以为剥削社会制度服务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原因在于()

A.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C.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

D.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

在A.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4.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

5.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应以()

A.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B.公有制范围大小为标准

C.“一大二公”为标准D.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6.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最终原因是()

A.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

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A.坚持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统一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发展循环经济

D.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D.依法治国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各民族一视同仁B.主权归中央,治权归地方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12.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整个中华民族的()

A.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问题B.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问题

C.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D.民族基础和社会动力问题

13.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党的()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15.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国家应当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是()

A.经济B.教育C.民生D.社会保障

16.学习“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个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立:“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由的资本主义制度

17.2008年11月,大陆的陈云林和台湾的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签署协议,促进了两岸三大通时代的到来。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和平理事会

18.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化B.两极化C.多极化D.三足鼎立

19.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独立自主

C.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合作D.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20.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

A.工人阶级B.新的社会阶层C.农民阶级D.知识分子

21.“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其核心是()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2. 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群众思想,群众路线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3.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

A.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B.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

C.坚持与时俱进

D.坚持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指导

24.2011年4月,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举行,南非获邀加入并首次出席会议。

A.俄罗斯 叶卡捷琳堡B.巴西 巴西利亚

C.中国 三亚D.印度 新德里

25.2011年9月初,日本新当选的首相是()。

A.鸠山由纪夫B.菅泽人C.野田佳彦D.前原诚司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漏选均无分。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A.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

B.权力过于集中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是看()

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B.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C.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D.能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C.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

D.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E.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我国各阶层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

D.我国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名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5.建国之初,新中国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

C.“真正的不结盟”D.“一边倒”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要求判断正误,并分析理由,观点正确。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在一个国家里,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的进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四、简答题(要求观点正确,言简易明,符合题意。本大题共5小题做,请选做4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收入分配差距的客观必然性。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5.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5分,共25分。)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或原理分析并回答问题,观点正确,分析有据。

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看到,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7-268页)

材料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理论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邓小平讲的“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解,当前新形势下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企业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下一篇: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