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精选8篇)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1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出现。)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概念

一门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本任务

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纷繁复杂的体育教育训练的现象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方法与形式、环境、评价、管理,课程、教材与运动训练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等等。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体系

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学科 运动训练相关学科

一般训练学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竞赛学

参赛基本理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学论 体育课程论 专项教学理论与方法 ——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学校体育学

概念: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研究对象: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研究内容: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结构、目标与功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评价、课余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体育教师等。

管理的机构:主要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系统构成。

学校体育的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基本形式: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业余训练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对象为体育教学现象。研究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等8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各种体育健康知识、技能、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必修课程。

区别:领域和侧重点不同:体育课程规定“教什么”,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范围;体育教学是过程或手段,强调教师的行为。

联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必然发生紧密的联系。

体育课程论是揭示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对象体育课程现象.研究内容有体育课程目标、体制、开发、内容、设计、实施、标准、评价等8个方面。

运动训练学

概念: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是广泛吸纳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人体运动科学多学科丰富营养的综合性科学。

研究对象:运动训练活动。

任务: 研究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实施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内容: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运动负荷及其安排和组织实施等。当代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向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项群训练理论:

系,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竞赛学:研究内容涉及竞赛原理、体制、管理、方法、运作、计划制定等诸多范畴.参赛基本理论:对参赛过程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缺乏对成功参赛科学模式的归纳与提炼

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往往决定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主要是思辨性和实证性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预测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学科要素: 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专门的研究方法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2

1 问卷的编制

问卷通过高校老师的可行性调查验证、对教育实习情况的摸底调查以及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初探。借鉴和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和实验的帮助, 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制。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的2012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实习院校随机学生、学校主管教育实习的有关领导以及相关指导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育实习方面的核心期刊和书籍, 查阅了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论文35篇左右, 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2.2 专家访问法

对延安大学主管研究生教育实习的领导老师进行调查, 了解教育实习在延安大学的基本制度以及教育实习考核评价制度等, 并就个别问题进行了咨询。

1.2.3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并遵循体育科研方法论题而设计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学生,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发放学生和教师两种调查问卷, 其中教师调查问卷共7份, 回收7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在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抽取2012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13人, 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 回收299份 (男139份, 女160份) , 回收率99.7%, 剔除3份无效问卷 (剔除2份体育学院填写, 1份未收回) , 有效问卷为297份, 有效率99.7%。

1.2.4 暗中调查法

通过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进行实际暗访、对上课情况进行实地勘察, 总结整理信息, 并得出结论。

1.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03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并对结果进一步研究分析。

2 现状调查

2.1 学生上课对实习老师的态度随便

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实习生是见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群体, 深知学生对老师和实习老师的看法。本文通过对随机的300名学生中调查有82.3%的人认为实习生不是老师;有71.2%人认为实习生不害怕;有88.3%的人认为实习生上课好通过。更有学生认为实习生的年龄和他们相差不多, 交流沟通起来更容易, 相互之间说话更是不忌讳。其实这样给实习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实习生在上课过程中, 由于他们是刚刚适应性的转变角色, 因而学生对其的态度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教学发挥。

2.2 实习生完成修学分心态

在研究生教育实习过程当中, 教育实习的学分有18分占到了所修总共学分的1/5,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实习的是否通过直接影响到你的毕业论文。因此, 教育实习的18个学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对13名实习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中, 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有81.4%的人认为教育实习是非常重要的;有10.2%的认为很重要;有7.8%的认为重要;有0.6%的认为不重要。教育实习不仅在毕业上很重要, 而且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很有分量, 在对实习生的较差问卷中, 我们知道有64.8%的人教育实习是为了拿到学分, 顺利毕业;有32.1%的人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有2.1%的人不知道;有1%的人其它。看来在上学过程中, 顺利毕业才是真正的目的。

2.3 实习生教学过程中没有规定的大纲教材

经过调查, 延安大学的实习内容是以自己的专项带课, 一门是大一的公共必修课;一门是大二的公共选项课。公共必修课的授课内容是太极拳和四项基本素质, 选项课的内容是专项的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在我们教授过程中, 只有我们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学习的一些内容, 但这些内容对公体课很不实用。通过对实习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有21.3%的人不知道在上课中应该怎么教;有60.5%的人知道怎么教但是很不规范;有11.4%的人认为马马虎虎下课就行;有6.8%的人认为其它。在对老师的访谈中我们知道, 我校有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实际, 学校院办也根据本校的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改编。可能是老师在上课期间多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 没有硬性的根据大纲内容而已。通过调查, 上学期大一教的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 而到了这个学期变成了杨氏太极拳。因为没有教材的指引, 学生的专业性和大众性很难把握。

2.4 顶岗实习严重

通过对我校实习生的调查中, 我校有13名实习研究生, 其中有1人是委托研究生, 4名经调查已在外工作, 真正能在校内实习的研究生就只有8人。学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自己亲自实习, 但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另外的5人因为各种原因很难按要求实习。又因为研究生教育序列的特殊性, 学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对两校进行了暗中摸底调查, 其中有46.2%的人存在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有21.2%的人存在短时间顶岗实习;有32.6%的人是正常实习。通过对研究生的调查我们知道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是造成这方面的重要原因。

2.5 实习指导过程的缺失

经调查我校实习生实习是实行“一人一师”制, 就是一个指导老师带一名实习学生。学校规定老师必须跟着实习学生一起上课, 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的出勤率很低, 大体情况是前几节课来后几节课不来;上半节课在后半节课不在;有的就全部交给实习生, 自己不来;也有一起认真上课的老师。实习生是初次接触教育的老师, 在实习过程中是很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经过的调查造成这样情况, 有一个重要原因, 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在本科阶段有91.2%的学生是体育教育专业;有6%的是社会体育专业;有1.8%的是运动训练专业;有1%的是其它专业, 教育实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是新奇的学习, 老师对他们也有一些了解, 因此对实习生的过分放心, 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多数的实习中我们都能独自完成, 但是, 实习过程的细节缺陷, 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发现的, 这需要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助我们去发现改正, 所以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的实时指导是很重要的。

2.6 评价过程中的缺失

通过对我校教育实习的调查, 我校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很单一, 只有最终实习老师的主观评价为主要。通过对实习生的调查中有39.1%的人非常不同意这种评价手段;有40.5%的人不同意;有20%的人比较同意;有0.4%的人完全赞成这种评价手段。实习的评价包括很多方面, 指导老师的主管评价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反馈、大纲评价表的评判、自我鉴定等等都同样的重要, 因此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评价存在很大的缺失。

3 浅析

(1) 在实习过程中应该给与实习学生的充分权利, 在实习前应该给实习生做充分的动员培训, 让实习生充分的能够以一个真正老师的形象去授课。

(2) 让实习生充分认清楚实习的目的, 帮助摆正心态。在学分的设置上应该做一些调整。

(3) 学校应该根据情况编制自己的实习课本,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所编制的大纲进行。在实习前, 应该对实习生进行大纲的熟悉培训。

(4) 加强对实习的管理, 减少实习过程中的漏洞。

(5) 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 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6) 学校领导应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暗中调查法等对我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得出现状:对实习老师态度随便;实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教学大纲不全;顶岗实习严重;实习指导过程中的缺失;评价的片面性, 并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浅析,研究生,实习,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岚.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1) :107-108.

[2]胡听.对华东交通大学体育教学实习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4 (S1) :121-123.

[3]陈家起, 杨祖辉.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 2001 (6) :107-109.

[4]时卫东.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47-48.

[5]许高厚.教育实习[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 2001:232.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3

摘 要 通过研究一些有历史价值的书籍来弄清教学学术的系统,将教学能力作为突破点来分析、讨论如今实行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教学能力方面做得不够的地方。通过探究手段把教学学术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有机结合起,从而理解到正确运用教学学术能够使科学研究的水平得到提高,增强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生 培养体系

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质量来决定的,体系内部各个构件能共同发挥效用来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要知道,研究生的训练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系统的关键部分。通过探究教学学术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学术理论

(一)理论来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大部分学校包括研究学院都将很多的教学精力放在专业的学术探究,却忽略了教学技术能力的发展,这样就导致那些在校读研的学生其能力发展不全面,使得这些研究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立身之处,就业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教育状况,美国某基金总裁便写了一本关于教学学术的作品,这也让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教学学术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培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

(二)目的定性

教学活动就是老师给学生教授知识,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过程,而要解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是无法一跃而就的,而是要慢慢地进行修正改错、弥补缺漏。使得老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的积极性、自身教学领域的专业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等方面可以在教学学术完善培养体系的前提下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建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历史问题

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介于本科生培养体系与博士生培养体系之间的教育体系。在1949年以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为主要方向的中学和小学的体育老师,这是由于那个时候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学院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不够多,教学质量也不是很好以及学生的体能方面本身不是很好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体育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缺乏一定的条件。

(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现状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和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区别在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更加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水平的提升,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教育是由自身专业的研究教学水平和体育教学水平两部分构成的。可是,面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的范围也愈发地广泛,造成了对研究生质量要求的挑战。例如,在招收学生时标准降低了以至于进入学校的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对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科目重点较偏,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力度不够,研究生学习的范围不够浓厚等,这些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之后输出的人才水平在降低,从而导致研究生考博士的可能性降低,这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建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教学学术理论与教学习惯的结合

所谓习惯就是在平时实践的积累中适应了某种行为,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形下自身形成了一种自动的反应行为的一种模式。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这种体系下,体育老师给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并通过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体育原理和体育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体育老师平时教学体现出来的习惯来获得学习的新思维和新方式。

(二)课程设置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的效用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要与课程和科目的设置联系起来,课程和科目的设置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从课程和科目的设置出发,对课程设置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出如何利用课程设置来推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让其成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结合体育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将其与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切不可只在理论层面进行设置,会导致教学质量不够好。

四、结语

经过探究和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与教学学术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生就业情况与自身体育专业的相关情况,寻找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学水平输入的高与低,明白要重点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水平,使研究生进入社会后可以较快地改变自己的状态来适应市场的要求。希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给未来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提供一点思考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4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143-146.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5

1997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运动负荷

3。竞技能力

4。训练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现代运动训练的负荷安排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训练计划与阶段训练计划的相互关系,并阐述诊断的重要作用。

1998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训练适应

3。合理安排运动远负荷原则

4。间歇训练法

5。一般训练

6。循环训练

7。协调能力

二。简答与论述题:

1。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2。举例说明运动素质的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

3。论述训练过程中为什么要划分大周期?

4。论述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

5。论述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6。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

1999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

2。竞技能力

3。运动负荷

4。周期性原则

5。重复训练法

二。简答题:

1。运动训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歇训练法以及特点?

3。大周期训练计划中各时期,各阶段的运动负荷是什么概念?

4。力量素质有哪些种类?谈谈实际训练中发展某一种力量素质的基本做法?

5。运动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

三。论述题:

1。根据训练的任务内容不同把小周期分为哪几种类型?试指定某一种小周期训练计划?

2。结合某运动项目,谈谈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现实状态的诊断?

2000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简答题:

1。竞技需要原则

2。程序训练法

3,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4。耐力素质

5。训练课结构

二。方法运用题:

1。为什么基本训练周负荷的主要特点是加大负荷?请说明加大负荷的途径?

三。综合分析题:

1。适宜的,过大的或过小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各会产生什么影响?安排训练负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0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制胜规律

2。运动训练手段

3。训练性比赛

4。移动速度

5。训练大周期

二。方法运用题:

1。请说明100米跑与10000米跑两个运动项目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并说明上述两个运动项目采用重复训练法训练时,在距离,强度,负荷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请设计一个能够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的循环训练法。

三。综合分析题:

1。论述贯彻有效控制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001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竞技水平

2。适宜负荷原则

3。变换训练法

4。爆发力

5。运动智能

二。简答题:

1。简述运动训练学与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

2。简述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极限强度法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要点

4。简述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三。方法运用题:

1。请选择跳水,射击,柔道,排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

2。论述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的主要负荷特征,并为每种训练方法举出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运用该方法的训练手段。

四。综合分析题:

1。举例说明运动员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及导向作用

2002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项群训练理论

2、竟技水平

3、柔韧素质

二。简答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132、周期性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13(每年都会考一个原则或方法)

3、依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简述不同的比赛分类及训练要点P174

P3804、不同训练周型任务及负荷特征406

三。论述题:

1、选举两个项目说明其项群特征及竟技决定因素

运动训练学试题(2003年)(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运动成绩

2.区别对待原则

3.持续训练法

4.快速力量

5.运动技术

二、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乒乓球、足球等)和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项目(如跳高、体操、射击等)在比赛战术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2、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时如何确定训练的负荷量度?

三、综合分析题(共1题,每题25分,共25分)

1.项群训练理论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

2004年运动训练学(75分)(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15分)

1、运动成绩

2、程序训练法

3、无氧耐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3、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可获得世界观军,请运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之。

2、回答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运动训练学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项群训练理论

2、竟技水平

3、柔韧素质

二。简答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

2。周期性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依比赛性质和目的不同简述不同的比赛分类及训练要点

4。不同训练周型任务及负荷特征

三。论述题:

选举两个项目说明其项群特征及竟技决定因素

运动训练学2006年

一、概念题:

1、运动训练学

2、运动成绩

3、体能

二、简答题

1、积极能力的构成要素

2、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

3、体能训练的意义

三、论述题:

1、积极需要原则的科学依据及其运用注意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6

1.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担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运动寿命。

2.阐述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发展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有时以30%的强度负荷训练,有时不负重,反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2)负荷数量

在安排重复次数与组数是,注意应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应注意并不是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越多越好。

重复次数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负荷重量大,强度高,重复次数就要少,负荷重量笑,强度低,重复次数相对就多些,一般以1~5次为好。

组数不宜过多满意不减少每组重复次数,不降低每次练习速度为原则,不宜过多,发展爆发力训练,应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的重复练习。

(3)间歇时间

应以保证运动员工作力完全恢复为原则,但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明显下降,不利于下一组的训练。具体的间歇时间与工作量大小、运动员恢复能力有关,一般来说,可安排1~3分钟或4~5分钟。

3.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

⑴特长技术(特长越显著,风格越突出)

⑵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一定气质类型适合于一定的技术风格)⑶种族特征(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种族特征对技术风格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4.阐述战术的分类

⑴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

①阵型战术 ②体力分配战术 ③参赛目的战术 ④心理战术

⑵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

①个人战术 ②小组战术 ③集体战术

⑶按战术攻防性质分

①进攻战术 ②防守战术 ③相持战术

⑷按战术的普适性分

①常用战术 ②特殊战术

5.采用模拟训练法进行战术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有哪些

程序:明确被模拟对象,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设置同态系统并进行相似分析,主练系统与同态系统一起练习。

要求:⑴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⑵在模拟训练中,要教育作为主练系统的运动员切实树立“从实战出发”的思想,把同态系统视作被模拟系统,努力提高训练质量,从而提高针对特殊对手的特殊战术能力。

6.运动状态的诊断、建立训练目标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⑴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⑵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效的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7.说明整理运动的重要作用

平复心率、调整呼吸、放松神经以及降低体温,使人从运动到停止之间有一个缓冲,调剂的过程。

8.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任务:⑴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猪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⑵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⑶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⑷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⑸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9.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及训练特点有哪些

决定因素:主观因素:本队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客观因素:包括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以上众多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训练特点:

⑴技术训练(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攻守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⑵战术训练(由于攻守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重要位置)⑶身体训练(发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⑷心理训练(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情绪,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和得失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

1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⑴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⑵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⑵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①掌握儿少耐力的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耐力训练。

②儿少耐力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③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内容手段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只局限于长跑的练习,可选用活动性游戏、球类运骑自行车、滑冰、登山和循环练习等。

④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为持续训练法。

11.周期性安排训练原则的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基础:⑴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⑵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⑶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⑴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⑵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⑶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⑷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12.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⑴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⑵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⑶确定战术原则 ⑷己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为,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⑸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⑹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⑺ 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⑻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1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⑴意念训练法: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⑵诱导训练法: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⑶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14.优秀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出现原因及对策

原因:⑴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⑵同一教练思路,习惯性训练法手段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减弱。⑶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⑷由于训练及竞技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导致主观努力下降。

对策:睡着技术水平提高加大负荷,根据动态变化的随时调节负荷内容及方法手段。处于青春期应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改变负荷安排及要求过度训练的伤病的果断措施,保证健康充分恢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15.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及训练特点有哪些 决定因素:

⑴体能特征(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

⑵技能与战术能力的特征(技能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

⑶心理和智能特征(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

训练特点:

⑴身体训练(运动员注重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使健康水平,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⑵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难美项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

⑶心理训练(由于专项竞技的特殊性,心理训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⑷艺术表现能力训练(多以舞蹈训练为主培养形体表现力,有音乐伴奏的项目还要让运动员按不同节奏完成动作和根据音乐内容做即兴小品表演,以培养动作节奏感和表演能力)

16.项群训练理论的内容意义

内容: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意义:

⑴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⑵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⑶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7.系统训练学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的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基础:

⑴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⑵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⑶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

⑴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①健全多级训练体制②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③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⑵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18.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及意义

要求:

⑴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⑵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的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⑶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

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⑷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⑸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手段又比较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意义:⑴良好的饿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⑵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⑶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⑷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19.力量训练的要求及方法

要求:⑴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⑵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⑶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⑷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⑸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方法:⑴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①动力向心克制性工作 ②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⑵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⑶等动收缩训练 ⑷超等长收缩训练 ⑸循环训练法

20.动作技术的基本特征

⑴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⑵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⑶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⑷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21.竞技体育的构成及基本特点

构成:⑴运动员选材 ⑵运动训练 ⑶运动竞赛 ⑷竞技体育管理

特点:⑴竞争性 ⑵规范性 ⑶公平性 ⑷集群性 ⑸公开性 ⑹观赏性

22.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及训练特点

决定因素特征:

⑴体能特征(由于本项群包括众多专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⑵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主要包括:完整的技术动作由若干个相同的动作周期构成;运动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平稳性;保持移动过程中合理的动作节奏;位移速度直接决定运动效果)

⑶心理和智能特征(速度性项群的竞技,要求运动员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行动果断、讲求实效、朴实直率,这需要以良好的智能和心理调节能力作为基础)

训练特点:

⑴体能训练(由于技术动作相对简单,并表现为周期性的多次重复,因此。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精选有效的方法迅速提高体能水平)

⑵技能训练(在技术训练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而不去过分追求动作的外形)⑶心理智能训练(主要集中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速度感、节奏感和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3.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及训练特点

决定因素特征:

⑴体能特征(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形态学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⑵技术和战术能力特征(耐力性项目的技术结构属周期性活动,动作技术的完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对于取得优异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⑶心理特征(本项群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潜力)

训练特点:⑴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①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

②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的训练

③以糖酵解功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能力的训练

⑵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①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②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③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

④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 ⑤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24.影响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⑴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⑵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⑶比赛结果评定行为

25.有效控制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的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基础:⑴适宜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⑵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

⑴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⑵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⑶科学地探求更负荷量度的临界值⑷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⑸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6.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⑴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度的确定

①负荷强度 :

第一,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少儿训练,先是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

第二,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的强度,如90%~95%的强度的训练。

②负荷数量:

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则减少两次。用25%的负荷强度训练时,开始可连续重复8次,随着运动员的力量的增加,练习课达到的重复次数也必定增加,当增加到12次后,即应及时提高负荷的强度。③组间间歇时间:

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联系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越长。此外,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有关,局部肌肉参与工作,间歇时间可短些,参与工作的肌肉越多,间歇时间越长。

⑵其它方法负荷的确定

①大强度法 ②极限强度法 ③极限次数法 ④静力练习法 ⑤变换训练法

27.竞技战术的构成因素

⑴战术概念 ⑵战术指导思想 ⑶战术意识 ⑷战术知识 ⑸战术形式 ⑹战术行动

28.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⑴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⑵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⑶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述 篇7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内容

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是体育学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学科, 虽然这门学科是在2003年才提出, 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还不长, 但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将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与体育运动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需要, 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体育学研究生学习方向的1个二级学科, 与体育学中其它3个二级学科不一样, 体育教育训练学更加注重体育训练和体育精神的发扬, 更符合体育学的本质。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沿袭了体育教育学学科中对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 培养了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创新探索的能力, 而且更加注重运动训练, 针对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和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 进而去发掘运动中的规律, 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教育学与人体运动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科学, 它的培养方案更加具有实用性。

2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进行任何一项研究的第一项任务, 研究对象对于每一项研究都是具体的, 对象的意识形态可以多种多样, 对象数目也可以或多或少, 但是, 这些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特点必须能够满足实际研究的需要, 所以,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必须经过充实的实践理论做基础, 在保证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效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 对整个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调研和研究, 在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项研究的研究对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 该专业方向设置机构提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对其的界定太过狭隘, 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研究方向的米靖博士就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给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问题。依我看来,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简单的说就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掌握许多运动项目的原理和技巧, 将这些原理和技巧应用到体育教育教学、体育项目训练等过程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此外, 在体育教育训练实践过程中去发现一些科学的方法和问题, 进而通过理论实践研究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的设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体系的结构、培养方案的目标, 学科性质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属性。最早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时候将其定义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延展开来就是说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它主要包含3个关键词:“体育”、“教育”和“训练”, 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应该是体育学、教育学与运动训练相辅相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其中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 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随着教育学研究的深入, 教育学逐渐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 而如今的教育学通过吸收自然科学中各个学科方向的优秀研究成果, 将其各个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规律性研究归纳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此外, 教育学还时时跟随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使得整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高, 实用性越来越强, 综合性越来越明显;体育学则是通过对体育项目发展、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体育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体育学更加注重体育项目的推广, 体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体育学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综合体育学与教育学两门学科, 体育教育的学科性质更加侧重于教育学的一个小的分支, 通过运动项目、活动等其他方式来达到对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其主要方式是教学, 通过体育项目的专业性教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 进而达到对运动项目具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强化的目的。所以,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是将体育学、教育学和人体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体育训练实践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进行系统性强化训练, 以此达到培养的目标。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是将具有社会学性质的体育教育科学和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人体运动学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4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 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由于这个专业方向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 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训练教学能力, 通过实际的项目训练来达到体育教育的教学目的, 在这个社会中具有很强的适应力, 非常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因此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在社会人才市场中的需求量非常大, 所以许多院校纷纷效仿体育院校, 体育院校开设这种专业用来培养体育教育类学科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有些文史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却开设此类专业就显得不太正常了, 这样以来就造成了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开设院校过于饱和;其次, 由于开设院校良莠不齐, 进而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 最终造成的培养结果也参差不齐, 许多院校本身不具备相关的师资力量, 体育设施的建设条件也严重不满足教学的需求, 但是为了实现院校的综合性发展要求, 推广其扩招政策, 对相关专业的宣传大夸其词, 进而造成学生的培养水平严重不满足最终的培养目标;还有, 不论本科、专科等院校性质, 各类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 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大同小异, 几乎每个开设该专业方向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项目中都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缺乏不同院校的特色, 很难适应当地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面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 一些举措必须要实施:首先, 国家教育部应该加强不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审核力度, 根据相关院校的教学性质、培养方案等进行审查, 检查相关院校的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相关体育专业的体育设施建设是否满足教学要求, 只有在满足所有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开设此类专业, 教育部还要定期进行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测, 对那些不满足要求的院校进行责令修改或者停止招生处理;其次, 体育教育训练学对训练实践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所以相关专业的开设院校应该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活动需求, 根据不同院校的师资力量要求和优势运动项目进行推广和研究, 进而实现对区域体育项目进行技术上的优化, 进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最后,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它的发展要时刻跟随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学理论学习和体育学的运动实践, 加上对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 不断优化体育运动项目, 推动体育运动更好更快地进行发展。

5 结语

随着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 体育运动将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高校、社会对体育老师的需求将会日趋增多, 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一种体育学的重要分支, 其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与社会的需要非常吻合, 但是整个学科的发展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努力, 不断加快学科的优化和完善, 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米靖.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J].体育与科技, 2012, 33 (5) :104-107.

[2]罗建章.试论当前体育教育训练学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体育时空, 2015 (2) .

[3]马腾.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趋势[J].体育时空, 2013 (15) .

[4]田燕.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J].才智, 2013 (32) :104-107.

足球训练学(上) 篇8

训练来源

参与训练是职业球员的义务。

——《法国足球章程》

尽管所有人都认识到足球训练所带来的好处,但这种“集体游戏”最初只是合同对球员的一种约束。根据最早的工作合同章程,球员们必须履行多项义务,除了参加合同约定的比赛外,还要参加俱乐部布置的训练。早在19世纪末,“参加训练”就被写进了球员合同,经理们希望球员更好地、更竭尽所能地为俱乐部服务,以防止某些人比赛一结束就去别处上班。不过他们也提到了训练的好处:“尽一切努力使球员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服从纪律和俱乐部的其他规定。”历史发展到今天,足球训练这两个基本要素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后者的科学成分也逐渐得到了重视,俱乐部训练水平的高低不但决定球队的命运,甚至还影响着球员转会时的选择。

→法国边锋久利本赛季离开意大利时向媒体抱怨:罗马队的训练强度大到可以让人残废。

→小曼奇尼比较国米和罗马的训练区别:这里(国际米兰)的训练充满趣味,清晨踏上训练场时,你永远猜不到今天要做什么。

准备工作

所有好的训练都必须有详细的训练规划。

——理查德·霍金博士

莫里尼奥在国际米兰队的每次训练前,都要为天气、草皮湿度、外围栅栏活动度、训练是否开放、球员有无伤病、安排什么教练和训练道具的摆放等一系列繁琐的事情而操心。他还要求在高处对训练进行录像,以为下一次训练作准备。想与年薪最高的教练一样优秀?请先准备好笔记本吧……教练员需要撰写“周训练规划”、“日训练规划”和“阶段训练规划”(见附表)。还有一些繁琐的“细节训练计划”,如果你能大声告诉队员,我们下周一在篮球馆里训练,小伙子们起初很疑惑,结果到那天正好是雨天,那么你能很容易地树立威信。

【训练规划】

根据球员个人状况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是进行恢复性训练,还是加强个人力量,伤员和年轻人是规划重点;根据训练内容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其他教练如何各尽其职;根据比赛密度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一天一练”还是“一天两练”(像AC米兰这样的豪门,会根据对手实力和自身储备实行“单双并轨”);另外训练场地分配、训练道具摆放、科学检测设备都是主教练必须考虑的事情。在训练结束后,根据检测结果,及时作训练总结并和球员们进行探讨尤为重要。

如果你是球员,得养成比教练晚睡的习惯。在欧洲,球员都需要撰写“训练日志”,记录下当天的训练强度、训练量以及身体的各项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和教练员沟通,看是否要作出改进。他们的问题是:我练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练,我还需要哪些改进?

皇家马德里队体能教练迪萨尔沃有个观点:“制定一份个人规划可以帮助球员拓展职业生涯,哪怕到三十七八岁甚至四十岁仍然可以上场踢球,就像马尔蒂尼一样。那些说球员一到三十就完蛋的说法都是缺乏依据的,如果球员很小心,训练非常科学,同时有不受大伤侵袭的运气,他就能踢很多年。”

练点什么?

最重要的是体能训练。——温格

先要有恢复性训练,再开始体能和力量训练。——米哈伊洛维奇

1“金字塔”

有多少教练就有多少“魔法”,但他们的训练内容大都类似: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恢复性训练、对抗训练、力量训练以及有针对性的速度、耐力、协调性、射门和守门专项训练等。体能训练似乎最受青睐,汉堡队主教练约尔曾说:“体能是所有足球技术的保证,如果没有体能的支持,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其次是技战术训练和力量训练,就像一个金字塔模型,体能训练处于底层,然后是辅助的技战术和力量训练,那些专项训练只有在基层牢固的同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个金字塔的顺序经常颠倒,导致球员伤病和状态低迷大量产生。

【体能训练】

“体能、体能、体能”,在俱乐部的训练场上,你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喊声,看上去和NBA里“防守、防守、防守”一样普遍。如果没有充裕的体能储备,球员们会很容易陷入伤病和进球荒。尤其在赛季末程遭遇夺冠或保级的关键战役时,体能的作用就更加明显。2003/2004赛季,皇马一路领跑西甲,但最后5轮他们竟连续败北,将冠军送给了巴伦西亚,迪萨尔沃的训练方法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赛季结束后他就被炒掉(现已回归)。除了集体性的体能储备外,作为球员个体,体能也非常重要,像托蒂等很多优秀球星都有自己的体能教练,依靠专业人士制定的特殊体能训练计划,球员的职业生涯可以得到很好的延续。

在过去,体能训练都是通过跑圈等类田径训练法来完成的,而现在则要先进许多。比如有健身球、健身塔和自行车等设备的介入,但强度比过去更大。沃尔夫斯堡队主教练马加特被誉为“体能之父”,他有一套专门的体能训练法:让球员身穿铁马甲和铁球鞋跑步,跨越雪山和激流。一些与体能相关的耐力、承受力和速度等内容通过空跑和冲刺跑是无法实现的,而一些类似游戏的方式更能达到效果。

【力量训练】

像卡帕纳(尤文图斯队体能教练)那样厌恶健身房的人不在少数,但无法否认力量训练的确有它的好处。比如上半身力量对守门员和掷界外球的球员就很重要,而下半身力量对跳跃、变向、卡位和争抢能起到关键作用,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受伤。不过,很多人始终坚持力量训练,体重依然不下降,还经常受伤,这里除了“度”的问题,还牵扯到人体生理结构理论。

人体肌肉有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之分,人体力量也分为绝对力量和协调力量,这就好比弓箭能够射出超出其本身千倍的力量,但刚硬的宝剑却很容易折断。在英格兰,杰拉德势大力沉的任意球和德拉普的长距离边线球都来自他们良好的协调力量,而比他们结实强壮的人其实很多……年轻球员的骨骼成长速度和肌肉长度也有区别,所以力量训练必须在教练员的监督下进行。执教过中国青年队的克劳琛曾忠告我们:不要让年轻人练太多的力量,不要进行太猛的体能训练。

→如何协调力量训练?跳街舞和跆拳道,还有更简单的——和女孩子一起跳皮筋。

→不要让孩子过早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在西班牙,孩子只有在16岁时才开始类似的训练。

【恢复性训练】

通常在进行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后,主教练都会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专门的恢复性训练,而球员在训练和比赛前也要进行15分钟左右的热身。通过优化的热身运动,能唤醒球员的比赛意识,提高人体热量,还能最大程度避免受伤。在一场高强度的比赛后,有效的放松性训练能排斥掉肌肉内过多的乳酸等废弃物,提高对比赛的适应性。但比起体能、力量以及技战术训练,恢复性训练经常被教练所忽视。本赛季初米哈伊洛维奇就抨击了莫里尼奥的训练方法,塞尔维亚人认为后者没等球员身体恢复就开始大量训练,这造成了球员大面积伤病。的确,莫里尼奥没有职业球员经历,对肌肉和乳酸的认识自然不如球员生涯辉煌灿烂的曼奇尼,所以他的训练计划看起来比其前任要丰富很多,但将来一旦球队出现问题,其训练手段会首先成为他的罪状。

→根据足球学者理查德·霍金博士的研究:大部分球队在下半场都比上半场踢得更加开放,因为在中场休息时进行了适度的伸展和恢复训练,能起到比平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段时间被认为是“黄金时期”。

→最简单的恢复性训练:虽然很多恢复性训练都在健身房里进行,但在家中面对墙壁通过简单的伸展和拉伸韧带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2“三部曲”

上一篇:我的老师们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我为妈妈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