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共8篇)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篇1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6班

汇报人: 赵安格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因此,以国有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新疆有限公司为例,浅谈近十年来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中改革的重难点,基本思路以及采取措施的要点。

1999年全国电信行业实施移动分营改革,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1999年8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移动通信公司挂牌成立。2004年6月,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根据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思路,新疆移动通信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公司更名为中国移动新疆公司通信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7月再次更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新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移动)。

公司现有3个党群部门、9个职能管理部门、8个生产中心、15个地州市分公司。目前全疆共有员工7899人,少数民族占21.71%。平均年龄28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五名,党组书记兼董事长、总经

理。二级经理93名,(地市班子原则配备一正两副。2005各地、市分公司逐步成立党委,实行三级管理)。

新疆移动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移动梦网”、“动感地带”、“神州行天山通”等知名品牌。公司秉承“沟通从心开始”的企业服务理念、“追求客户满意服务”的企业经营宗旨,努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优质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新疆移动作为疆内惟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网络建设与业务发展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建设,建成了质量一流、覆盖完善、技术领先、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精品网络。移动网络规模和客户数量在疆内遥遥领先。截止2004年8月,网络已全面覆盖全疆88个的地、州、市县,主要交通干线已实现连续覆盖,对高速公路覆盖达95%,对乡镇团场和主要国道覆盖达90%。网络总容量达到410万门,客户总数达到320万户。截至2005年9月底 ,中国移动与201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个运营公司开通了GSM国际漫游业务,并与90个国家和地区的71个运营商开通了GPRS国际漫游,国际短信共通达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14家运营商,彩信通达4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运营商。

在新疆移动近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步伐相对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举例说明,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

新疆移动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2、企业债务负担沉重;

3、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很普遍;

4、富余人员多等问题。现在就第四点富余人员多来浅谈新疆移动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改革。

一是扩大了选人的视野和范围,更加重视经历和业绩。过去,新疆移动选拔负责人主要从本企业内部,最多在本行业、本部门范围内选拔,目前进行的公开招聘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制、身份和地域等界限,凡符合招聘条件和职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应聘,扩大了选人视野,拓宽了用人渠道。2005年招聘1207个报名人员中有外国国籍的33人,港澳台地区的29人。在选择人才方面,强调学历但不唯学历,更加重视经历,重视曾干过什么,干成过什么,看他有没有在下一层次工作并取得成绩的经历。因此,在企业高管人员招聘的条件中规定,应聘人员一般应具有在大型企业(包括金融类企业)或知名跨国公司高级管理职位任职的经历,或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副局级以上职位任职3年以上的经历。

二是改革了考核人才的方法,更加重视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匹配。过去任命企业负责人一般只由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来考察,现在的公开招聘办法采取的是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了一大批企业家、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以及学者担任命题专家和面试考官。试题大量采用案例题的形式,充分反映应聘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特殊的职位,还采取了特殊的考试方式。

三是改变了传统的委任制,实行聘任制和试用期制。对于公开招聘进来的人员,规定有一年的试用期,而且有专门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达到了,才正式签聘用合同,合同期是三年,三年期间都是以合同来加以明确,达到合同要求,按照合同兑现相应的薪酬,达不到要求,也按合同要求给予相应的扣减,不合适就要辞退。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负责人能进不能出的问题。

四是探索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新途径。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方面,重点是“做到五管、把好五关”。管原则,把好导向关。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管标准,把好资格关。根据招聘职位要求明确招聘人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由招聘领导小组据此进行资格审查。管程序,把好规则关。将每一阶段的工作细化为具体的程序,按照定好的规则办事。管机制,把好政策关。要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制度,完善相应的改革配套政策,以达到吸引人才进而留住人才的目的。管监督,把好调整关。对公开招聘选拔任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对拟任人选进行审定,对试用不合格人员及时进行调整。

目前,新疆移动公司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守法经营,持续发展,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连续6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单位”,被自治区授予“突出贡献企业”;2004年被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评为全国“交通战备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获得“全国级青年文明号”;2005年被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自治区文明行业”,所有15个地州分公司均成功创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篇2

关键词:改革开放,工业化,历程,政策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兵团工业经历了恢复、整顿、改革、振兴的发展过程,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兵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9620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474371万元, 增长了15.34倍;工业在第二产业及全兵团产业结构中地位不断上升, 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现在, 新疆兵团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建材, 纺织、轻工、食品、化工、医药10大类、55个种类, 门类齐全, 品种繁多, 以农林牧产品加工业为主体, 与能源工业和基础工业相配套, 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水平的工业体系。兵团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产值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并且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工业化特征的独特之处。

一、新疆兵团工业发展历程

(一) 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单位数量不断增加

从兵团工业规模变化看, 除自身发展外, 政策导向、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其规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变化较大。1981年-2006年, 兵团工业企业数和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明显;至2006年末, 单位数由1981年691个增长为3005个, 增长了4.35倍;完成的总产值由96202万元增长至2175070万元, 增长了22.61倍。

早期兵团工业经济成分比较单一, 仅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 兵团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精神后, 兵团个体工业企业由1985年的1056家, 10年后发展为1325家, 总产值由2127万元增加为12794万元, 至2006年单位数继续增加为1986家, 产值规模扩大到132486万元。1985年兵团股份制企业还没有1家, 21世纪初发展到25家, 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06年年末继续增加为297家, 对兵团工业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2000年-2006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46%。

(二) 工业企业职工不断优化

1981年以来, 兵团工业职工人数虽有所下降, 但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显著提高, 工资收入成倍增加, 生活水平逐步改善。1981年-2006年, 兵团国有工业单位职工从60772人减少到23018人;2006年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60872人, 其中国有企业有23018人, 集体企业353人, 个体企业1533人, 股份制企业43043人。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从1985年的10%, 调整到2006年的9.16%。

企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具体表现在:第一, 企业管理者趋于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几大上市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第二, 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趋于扩大。企业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5800人, 科技活动人员1665人, 分别占到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5.96%和2.74%。第三, 职工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 高中占20%, 初中占10%。

(三)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兵团工业经过多年发展, 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制造业占有绝对地位。在制造业内部, 技术与资本密集工业在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成为主体, 在工业产出与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日益扩大。

1. 行业结构:

制造业成为兵团工业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工业是由采掘业、制造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部分组成, 制造业是兵团工业的主体, 其总产值一直占整个兵团工业总产值95%以上, 1998年以来, 随着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满足市场需求, 生产规模的扩大, 兵团制造业比重虽有所减少, 但比重仍高达87.49%。因此, 制造业仍是兵团工业的唯一主体。

至2006年, 在制造业中, 总产值占全部兵团总产值比重在20%以上的工业行业仅有塑料制品业为23.12%;总产值占全部兵团总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工业行业有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其他行业所占比重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8.57%) 、非金属矿制品业 (8.14%) 、饮料制造业 (7.14%) 外, 均不到5%。

2. 轻重工业结构:

轻重工业同时成为架构兵团工业的支柱。在工业生产部门内, 有轻工业与重工业之分。一般来说, 在工业产业的结构演进中, 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工业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转变, 即所谓的重化工业化过程。按此划分看兵团工业, 1980年-2006年间, 兵团轻重工业生产经历了“轻工业拉动-重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基本同步”的变化过程。1980年兵团轻重工业比为77.9:22.1, 1990年兵团轻重工业比为77.9:22.1;2000年, 轻重工业比为67.8:32.2;2005年轻重工业比为58.5:41.5。到2006年调整为49.8:50.2, 两者基本持平。兵团工业产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

3. 技术结构:

由仅以传统工业统一天下的工业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工业、传统工业和基础工业三分天下的工业结构。从资料分析, 兵团工业可划分为能源工业、传统工业、基础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四大类。能源工业包括煤炭和电力业;传统工业包括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非金属矿制品等工业;基础工业包括化学材料、化学制品、橡胶制品;技术密集工业包括机械、交通运输制造、电子等工业。1998年末到2006年, 按此划分的工业结构已发生一些变化。期间兵团传统工业总产值和技术密集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有所减少, 其中传统工业从65.89%下降到58.22%, 技术密集型工业从3.44%下降到0.75%。能源工业和基础工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 特别是基础工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 由10.16%上升为28.52%;特别是塑料制品业一支独秀, 完成的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1.46%上升到2000年的9.10%, 以后的几年间一直保持在10%以上, 进入2006年又升到23.12%。截止2006年, 原料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技术密集产业以及电力业的比重分别为12.51%、58.22%、28.52%与0.75%。这足以显示目前兵团工业已由4大产业为一体的工业结构, 逐渐演进为以能源工业、传统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4. 出口结构:

技术密集型工业已成为兵团工业品出口的重要支柱。工业产品出口结构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早期, 兵团工业出口主要以劳力密集型产品为主。90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兵团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或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有所增长, 成为兵团工业产品出口的力量。

(1) 按轻重工业产品分, 在兵团工业品出口中, 主要轻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从1990年的100%下降为2006年的56.87%, 主要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却从0%上升到17.18%。

(2) 按能源工业、传统工业、基础工业与技术密集工业出口结构分析, 2006年与1990年相比, 传统工业出口比重由100%降为56.66%, 基础工业出口比重由0%上升为3.81%, 技术密集工业出口额从1990年的0%上升为2006年13.42%。由此分析, 90年代后期以来, 兵团传统工业在工业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而基础工业和技术密集工业开始上升, 逐渐成为兵团经济的重要支柱。

至2006年末, 兵团工业出口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分别为服装鞋帽制造业为122545万美元;机电产品制造业29682万美元和塑料制品业为11131万美元, 三行业产品累计出口209461万美元, 对兵团工业品出口的贡献份额达70.9%。

(四) 工业经济效益此起彼伏

1981年-2006年, 兵团工业新创造价值总量显著增加, 但从投入产出水平看, 整体工业经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81年-2006年主要年份兵团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见表1。

2006年, 兵团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7.44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47.32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147.05亿元, 上缴税金1.43亿元,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3265元/人.年,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05次, 比上年增加0.03次。但产出水平不高, 企业盈利下降, 资金占用不合里, 资金周转缓慢, 最后亏损3.39亿元。2006年, 兵团独立核算企业管理费用10.04亿元, 比上年增长6.81%, 财务费用5.28亿元, 其中利息支出5.02亿元, 管理费和财务费相当于产品销售利润的192.26%。由此造成实际利润总额大幅度减少。2006年,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合计337.0亿元, 负债合计218.21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64.63%。企业流动资产合计为150.55亿元, 占资产合计的44.59%, 流动负债合计155.61亿元, 流动比率为96.75%。企业偿债能力很差, 一些企业已资不抵债, 濒临破产。

2. 生产设备利用率底, 生产能力不足, 加剧了经济效益的下降。

据兵团第3次全工工业普查公报, 对160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 有近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改装汽车为4.2%, 毛毯为9%, 钢材为10.8%, 皮鞋为15.2%, 食用植物油为21.8%, 小麦粉为27.9%, 饲料为36%, 奶粉为43.6%, 罐头为47.9%, 泵为44.8%, 钢为49.2%, 塑料制品为51.6%。

3.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内部管理比较粗放。

一些企业管理滞后于改革, 不去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对信息化等新的管理手段没有加以很好的应用, 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单一;新的管理制度、办法没有及时建立;1985年-2006年, 兵团只有部分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有所改善, 主要能源和原材料指标上升很慢;主要产品合格率和优等品率、主要原料和设备使用率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上升及持平的占70%, 下降的占30%。这些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使兵团工业与国内、区内先进水平比, 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 兵团虽然行业门类多, 但规模偏小, 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拳头产品, 市场竞争力不强, 尤其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 对外部需求和外资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总之, 兵团工业化过程中, 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重工业化快速推进;产品加工程度和加工水平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高;工业的主导优势产业仍是传统的、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 其中纺织、食品、化工和建材产业的发展较快, 成为兵团工业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特别是化工和建材产业中塑料制品业和水泥制造业发展迅速, 处于兵团工业的领先地位。

二、发展新疆兵团工业的政策启示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启示, 为今后兵团工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1.在兵团工业发展中, 资本投资和资本积累是决定性的因素。其实不管是从兵团刚刚成立兴建的一批现代工业, 1958年-1960年迅速发展现代工业时期、1961年-1966年的调整巩固和稳定发展时期, 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看出, 兵团工业布局和结构主要依靠投资而形成的。在投资高潮期, 工业发展迅速;投资减少则工业发展速度放慢。由于兵团工业自身资本积累功能较弱, 不能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投资的良性机制, 因而资本投资基本上是依靠外来资本和国家财政投资。一旦财政投资方向调整和外来资本投资减少, 就会给兵团工业化进程带来极大的影响。

1982年-1995年的13年间, 由于国家投资方向转向东部沿海地区, 利用沿海地区有利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基础, 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起到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这就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减少, 兵团位于西部地区, 其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放慢。 (见表2)

由此可见, 在兵团工业化进程中, 资本投资和资本积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 制定地方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大量国外资金和技术, 形成资本良性运行机制将对兵团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对兵团工业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 “一五”和“二五”时期, 国家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 从政策上对中西部进行倾斜, 大量的工业项目和投资安排在西部, 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 在此期间兵团工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改革开放后, 为了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尽快地产生最大效应, 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向东南沿海具有较高区位优势的地带倾斜, 使资金、人力、物力大量流向沿海。近30年来兵团以致整个西部工业化进程速度放慢, 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人民生活水平同沿海地区差距拉大。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还是西部发展来看, 都可得出一个结论, 即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同国家发展政策密切相关。国家干预和倾斜的政策, 对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 兵团党委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实施政策也对工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广东、浙江、山东、老工业基地辽宁和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重庆等, 由于明确了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 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和实施政策, 产生了明显的效应, 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兵团相比, 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见表2) 。

3.走市场化道路, 是兵团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兵团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之一, 却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 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 经济体制的改变和现实处境的变化对兵团人观念更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得到充分普及是兵团不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尽管在兵团工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必不可少, 但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表明, 单纯靠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仅仅依靠政策和资金并不能使兵团摆脱落后局面, 走市场化道路才是兵团工业增长的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围绕着市场做文章。不仅企业制度结构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国家的扶持政策和注入的资金也要采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兵团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在兵团工业化进程中, 工业企业发展水平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经济的基础是工业企业, 投资的实质也是投向企业, 只有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和工业企业集群的出现, 才会有新的工业增长极的形成, 才会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和工业企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决定着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 兵团不具有区位优势, 但是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并不完全决定于区位优势, 在某种条件下, 还决定于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 以及极富特色的工业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 例如新疆天业等, 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 带动工业产业集群, 形成工业增长极, 促进兵团经济的增长, 也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投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 在兵团工业化进程中, 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充分发挥工业企业的作用, 同时拓展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 以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企业集群的增长, 从而有效地推动兵团工业化的发展。

5.特色R&D是形成兵团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兵团工业发展的历程证明, 在工业发展中, 兵团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工业技术和产品, 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很弱, 传统的兵团工业发展模式是后发跟进型和外部嵌入型, 当外部投资和国家政策发生改变时, 就会使工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可见兵团工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取决于具有本地工业特色的R&D能力, 即特色工业的研发能力, 这也是区域和国际竞争的规律。显然, 如果没有较强的R&D能力, 企业就无法做大做强, 就不可能形成以技术为龙头、专业化协作生产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为了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和体现后发优势, 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兵团工业化, 必须加强具有本地特色的R&D的组织, 以区域特色R&D带动和促进兵团工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当代财经, 2002 (5)

[2].王小鲁, 樊纲.中国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 2004 (1)

[3].向春, 林玲.关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的对策思考.理论前沿, 1997 (19)

安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研究 篇3

关键词:安徽;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对民营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管理政策的逐步调整,安徽省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改革开放之初对民营企业影响甚微,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城镇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供求矛盾,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当前安徽省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安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即“民营经济”,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开始出现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演变为专业户,出现了个体生产和经营,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城镇小手工业,而且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相对分散,所以往往被称为“个体工商户”。1978年,安徽省个体工商户仅7049人,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不足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更是看不见。经过近10年的发展,安徽省民营企业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突破个人、家庭的范畴,出现了雇工超过8人的组织形式。个别私营企业通过承包国营企业积累了资产,逐渐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截至1998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133.5万户,从业人员304.42万人,自有资金达85.6亿元,分别比1997底增长10.8%、14.5%、20.1%,私营企业达到2.87万户,从业人员42.6万人,注册资本金122.1亿元,分别比1997底增长37.6%、43.4%、52.6%。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2%,比1979年增加了5.49倍;实现总产值193.7亿元,是1991年的8.4倍;向国家纳税由1991年的4.10亿元增加到23.83亿元,增长5.8倍,占全省工商税收的16.2%。民营经济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安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十五大以来,安徽省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全省民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截止到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到6.01万家,从业人员达到89.58万人,注册资本总额340.7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6%、27.2%和23.1%,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4.3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33万人,户均注册资本达到0.85万元。“十五”期间,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达10.06万户,从业人员165.69万人,注册资本1144.99亿元,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民营经济的45.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2000亿,达到219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18.3亿元、917.0亿元和961.5亿元,占全身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5%、41.7%和43.8%。2005年安徽省民营企业纳税109亿元,是2000年的1.9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20.6%。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政府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的要求,坚定不移的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安徽崛起的“富民经济”来抓,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和大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注册个体工商户139.95万家,实有资金201亿元;私营企业16.03万家,注册资金1858.5亿元,同时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2008年,安徽省民营企业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全省成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12%以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995.8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6.3%。截至2008年,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3.34万户,私营企业已达17.4万户,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15.1%和20%。“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将对100个民营企业进行上市辅导,争取实现十几个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不仅如此安徽省还将推荐相关企业发行债券,以激发民间经济活力,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

三、安徽民營企业发展未来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展,安徽省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渡过了创业期,进入了重要转型期,民营企业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安徽省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克服其在发展中的种种缺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省一直被冠以资源大省,传统产业在安徽省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落后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安徽省民营企业实力短缺,此外安徽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业也是企业发展受制约的主要原因。首先,安徽省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拓展,产业链的两端分别代表着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而安徽省民营企业则一直所处的加工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地位最被动、利润最为微薄的环节。其次,民营之间应加强分工合作,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服务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壮大产业群,增强产业集群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把握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建设标准化”的原则,以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资本转移和产业转移,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孕育和发展我身民营企业中的重大作用。再次,安徽省民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通过加强高新技术和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形成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而强化品牌建设,加快实现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经过30多年的积累,安徽省民营企业业已获得了巨大发展,从原来的拾遗补缺到如今无论从财富积累上,还是管理经验、人才储备上,民营企业都已经开始初步具备问鼎相关行业的实力。多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省民营企业呈现出发展逐步加快、对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整体素质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未来的几年是安徽省民企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安徽省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此外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都将带动安徽产业不断升级,政府将充分利用自己的城市群和优势产业,因势利导,促进经济不断转型和产业不断升级,把一大批本土优势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借用政策去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安徽省与安徽省民企形成互补,从而促进安徽省民营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和.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调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全国工商联研究室.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数据[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篇4

帕卡萨(PACASA)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国际性公司。其目标定位为发展全球住房市场的新产业,并且始终是住房尖端技术、系统及应用的领先创新者和提供者,拥有多项折叠房屋专利。

帕卡萨PACASA是一个提供全球住房解决方案的全球行业领导者。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流的创新和实践;

•更符合成本效益;

•新颖性的全新诠释;

•开创性的实现满足高质量的住房需求。

其目标定位为发展全球住房市场的新产业,并且始终是住房尖端技术、系统及应用的领先创新者和提供者,从创立之初时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 如今的业界领军企业,PACASA走过了60余年的风雨历程。这60多年来,PACASA经过了三代的革新发展,凭借着对行业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创新的传统,和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的准确预测,如今PACASA成功的站在行业的巅峰。

为了满足全球住房危机的需要,(帕卡萨)PACASA投入公司精要力量进行研发,推出了全新的拳头产品——新一代智能房屋,与国内工业地产商达成合作,并且入驻了盐城、毕节、重庆等地打造工业园区和科技园例如:

1、帕卡萨的重庆工厂已准备好在2012年进行生产。

2、帕卡萨打造华东地区新生代房屋制造基地。

3、帕卡萨中国有限公司开始研发中心的建设。

4、帕卡萨国际科技园-菲律宾已经开始建设帕卡萨最大的组装基地和全球总部。

5、帕卡萨国际有限公司欢迎帕卡萨中国有限公司成为合作伙伴。

依托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客户坚定的承诺,PACASA将以满足高质量的住房需求而开创房屋产业的历史新河。PACASA的使命由以下的核心价值观组成:

•以严格的标准检验公司及员工的执行力、领导才能、专业性、设计能力、质量、工作成效、毅力和勤奋度;

•发挥作为房屋市场先锋者的作用,开拓新的市场、为行业提供创新的技术,持续推动行业的发展;

•尊重多元化的文化,对文化、社会、宗教、法律、政府和企业的多样化本着宽容、尊重、同情和欣赏的态度;

•崇尚双赢互利的合作,与战略合作伙伴、被授权企业、员工、客户、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着深远、透明和互利的关系;

•勤勉经营,努力以增长、稳健、丰厚的盈利来回报股东的投资;

•积极活跃的横向思维、主动可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公司战略和执行力统一在一起;•诚恳和热情;

•享受自由和福利的权利;

•倡导低碳生产,通过绿色生活及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让客户拥有一个家园的梦想变成现实。

成都川豪装饰企业文化及发展历程 篇5

1998年,川豪诞生,经过12年风雨坎坷,今天的川豪已成长为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大型家居企业。继最早提出集成家居概念后,川豪企业又成功完成了向集约家居业态的革命性升级,并成为集约家居的领航巨舰。

在不断前进的步伐中,川豪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家居产业系统,拥有川豪装饰、川豪•家世界、帝王风木业、帝王风营销管理事业部等七大分支机构,发展为员工6000余名,年产值近2

川豪拥有三大家居品牌,川豪装饰作为中国装饰行业的主流品牌,在成都、贵阳、南宁、合肥和重庆等省级城市具有主导市场的影响力,是四川家装3强企业、西部家装10强企业和中国家装20强企业。川豪•家世界经营面积近4000平方米,整合从装修设计、环保施工到全线材料及家居配套产品等资源,是成都家装行业超大规模,超高标准的集约家居供应平台。帝王风木业是家装行业屈指可数的集约家居生产企业,拥有西南地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木业工厂,生产高品质实木指接集成门和最新时尚整体橱柜,同时还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衣帽间和板式家具。

川豪人秉承“以服务缔造口碑、以口碑成就品牌”的服务理念,在行业中率先推出处理问题总经理首问制,服务不满意登报致歉等措施。“真诚务实到永远,真心服务每一天”的企业宗旨,彰显出川豪踏踏实实做人,做企业,认认真真为客户提供周到、及时、优质、舒心服务的务实态度。

这就是川豪企业,一个家装行业的领航企业,一个“追求无止境,创新每一天”的企业。

亿元的大型企业。

川豪装饰总经理致辞

每一套房子都是一件艺术品

川豪经过九年的高速发展,获得了今天的市场地位,我们总结出一条很核心的经验,那就是我们一直将自己的产品当作艺术品。这种观念使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服务模式与众不同,最终呈现给客户的不仅是消费过程的轻松愉悦,还有物超所值的消费价值,因此客户觉得找到川豪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我们的价值也因此而展现。

把家装产品作为艺术品,说起来很美丽动听,做起来却辛苦异常。首先需要一支热爱艺术的员工团队,这基于员工的专业,也需要员工正确的价值观,进入川豪的员工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如果你只想挣钱,川豪不适合你;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体现人生价值,川豪欢迎你”。

既然是艺术品,在成本上往往无法做到最少化,但又要保证员工和企业的正常利益,这是破费思量的。为此,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是资源整合,这可以降低综合成本,川豪九年的历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的深化和广化;如从单纯的设计、施工到引进材料、家居用品等全线产品,给客户提供了极大便捷;二是科技创新,这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川豪在运用科技手段方面具有很大的胆量,我们使用某种科技手段,行业两三年后才有类似技术出现。作为一群将“创造家居艺术”作为使命的人,川豪人习惯了实实在在做事,这或许和某些行业惯例不相适应,但最终是让客户受益的

川豪装饰发展历程

1998年

9月,川豪装饰在成都华立大厦宣告成立。创始人罗会德先生。木制作专业出生的罗会德先生带领团队,以严格的施工工艺标准和质量奠定了川豪之基。

1999年

川豪装饰在原始积累的 基础上逐步提高质量及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在社会上赢的好评!

2000年

川豪各方面迅猛发展,品牌地位在装饰行业进一步得到了确立:被誉为成都市诚信装饰企业,成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单位,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得各种室内设计大奖。

川豪率先推出“全透明家装”,实施电子报价,让消费者全程享受阳光服务,明白消费。

川豪建立材料公司,首次提出“集成家居”的产业概念,通过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附加价值。

川豪推出“垫资施工,满意付款”的经营模式,震撼业界,同行纷纷仿效;同年,川豪冲出盆地,建立贵阳分公司,开始走向全国。

川豪再次高举扩张大旗,先后建立合肥分公司和重庆分公司,并在产业扩张上击出重拳,投资近千万打造四川省帝王风木业责任有限公司。

川豪推出“家居生活集成服务”模式,整合宽泛的家居集成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附加服务。

川豪·家世界震撼登场,开创“集约家装”全新业态模式,川豪新一轮资源整合提升战略得到了初步实现,这使川豪成为集约家居领航者。

经过数月运行检验后,“实景设计系统“正式大规模投入服务。6月,推出“家装精时代”服务项目,打造领先行业的体系标准。6月,引进激光检测仪器,将施工工艺提到更高的水准。7月,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工地远程监控”系统。

推出了领先行业的全新服务体系——家装秘书,是家装企业的升级服务模式。

3月,在总结和规划会议上,罗会德总裁提出川豪要做“中国装饰行业百年品牌”的规划。着力打造标准化体系,更为严格地规范企业经营,领航家装市场。敢为行业先,打造企业设计、工程、市场、家世界、帝王风及总部后勤6大体系手册,对各环节做出严密规范。

2009年

提出集团化战略发展方向,进行产权改革、内部流程与企业文化梳理与再造。

川豪装饰10年荣誉 年荣誉

1998年

公司成立,以专业的技术水平、精湛的施工队伍、完善周到的服务在成都装饰行业中迅速崛起。1999年

公司业绩进一步攀升,进入稳定、有序、快速的发展阶段 2000年

◆公司被誉为成都市诚信家装企业

◆成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单位

◆其设计师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得各种室内设计大奖 2001年

◆成为成都市建筑装饰协会会员单位 2002年

◆被《成都晚报》读者评为“最信赖的十大家装公司”之一 2003年

◆被西部饰材精品城、成都晚报社评为“十大金印王装饰公司”

◆被成都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评为“室内装饰工程质量和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跟踪单位” ◆被成都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成都市名牌企业发展中心评为“优良装饰工程”

◆被成都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成都市名牌企业发展中心评为“诚信企业”

◆被四川省消委、四川省质量协会、华西都市报社评为“四川省家装企业八强”

◆成为成都市政府采购重点联系单位

◆成为《天府早报》家装俱乐部会员单位

◆被西部首届居家装饰节组委会评为“西部居家装饰百强企业”

◆被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成都室内装饰协会、成都市政府打假办装饰行业打假投诉站、33频道等单位指定为:以规范家装市场、净化家装环境为目的的百姓放心家装大行动家装企业合作单位 2004年

◆被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评为“诚信、维权”定点联系单位.◆川豪推出50万大奖征集诚信建言活动,同年,川豪举办了首次行业听证会,获得社会高度赞誉;同时川豪荣获“十大最受欢迎家装品牌称号”。2005年

◆川豪被评为“四川家装三强”、“西部家装十强”、“中国家装二十强”和“诚信100品牌”荣誉称号;并与家电巨头永乐生活电器达成战略伙伴联盟,将集成家装推向深入。2006年

◆川豪企业巨资打造“川豪家世界”,让客户体验“集约家居一体化平台”。同时也是川豪企业让集约家居开启第六代家装时代。2007年

◆川豪企业成为是西南独家拥有“实景设计系统”的装饰企业。率先让客户体验“科技家装”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篇6

工商企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如中石油、平安保险、吉利集团就属于企业。清华大学、全国妇联就不是企业。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二、企业的形成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以企业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探讨企业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尚未出现,只是存在一些家庭式的作坊,如手工作坊等,还不属于企业的形式。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资本积累的急剧膨胀,个体劳动和家庭作坊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而产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劳动方式------手工业工场,即企业的萌芽形态。所以说,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形成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中第一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

企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企业能作为在某种状态下替代市场的一种交易费用较低的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就会增加管理费用。

上述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因为是不同角度揭示企业形成的原因。

三、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发展的阶段可以划分为:

1、手工生产时期------工场手工业------企业雏形;

2、工业生产时期------大机器工厂企业------工厂制度的建立------真正的企业;

3、企业生产时期------成熟化阶段(6个特点)

“形成垄断组织、形成和建立科学管理理论和制度、新技术运用、产权分离、兼并、责任改变。”

(二)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1、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1)经营机制(先天性、本质性、系统性、功能性)——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

①动力机制---资产和利益是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

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益、劳动者积极性。

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因素。

②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供应、生产、销售是企业日常基本环节。

包括原材料商品在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定、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

③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

包括多重利益、财务平衡、权利平衡约束机制。

④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

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筹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先天性——什么类型经济形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机制。

系统性——即有一个统一机制,还有具体机制。

本质性——起企业内部各种经济关系的产物。

功能性——经营机制产生功能或机能,主要有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

企业的经营机制受企业经济地位、所有制形式、经营责任制、人员素质、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

(2)企业素质——企业内在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

①人员素质

②技术装备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③管理素质

④文化素质---包括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起规范、凝聚、激励、强化、榜样作用。

2、企业发展途径

(1)技术进步

企业生产是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集合,企业的总产出与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劳动。

(2)多样性经营(有多个名称)----“不局限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

根本上是企业成长的需要。

具体原因是企业规模扩展的要求、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利用内部资源、减少经营风险、科技进步的影响等。

实现途径有:企业兼并、合并;投资建设新厂;研究开发新产品。

3、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关系

关联点---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集成和发展;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经济组织,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不同点---外部环境不同(现代企业外部环境较松);

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不同(现代企业所有者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管理方式不同(现代企业为扁平式间接管理,具有独立性)。

四、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12要素: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知识、时间、空间、市场 客户、环境、管理。

五、企业的优势和弱点----与市场相比较,企业的优点就是市场的缺点,企业的缺点就是市场的优点。

(一)企业的优势:

(1)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2)节约费用----解约谈判费用、降低信息获取费用;

(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

(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二)企业的弱点:

(1)信息传递易缺失;

(2)监督成本增加;

(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篇7

关键词:珠三角,原创品牌,OEM,品牌经济

珠三角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珠三角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品牌经济也由浅入深不断向前发展。

虽然一些中国老字号商标有上千年的历史, 但中国的品牌事业真正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保持了高度一致, 可以说珠三角原创品牌的发展是我国品牌发展演变过程的缩影。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拐点, 珠三角企业也开始走向市场经济。

一、无品牌意识阶段 (1978—1991年)

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品牌问题没有引起工商界的足够重视, 发展十分缓慢。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经历时间最长、品牌数量最少、名牌最稳定的时期, 企业在无意中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产品品牌。整个品牌的表现形式以商标为主要特征, 没有形成品牌个性与品牌文化。比如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海鸥照相机等等。在这个阶段, 部分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创建品牌。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上海市政府发起的“上海名牌工程”。通过这个工程推向全国的著名商标有:申花、美加净、白象、上菱、霞飞等等。

珠三角也是在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进行大规模品牌建设的。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政府就开始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工作,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正式实施。这些措施促使珠三角企业开始以注册商标为标志的品牌建设行为。改革开放初期, 珠三角企业的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 市场还有很多待挖掘的机会, 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也不强, 珠三角的企业家和消费群体对品牌都是一知半解。这个时期有一批企业家先知先觉, 尝试着打广告。1979年初, 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恢复广告业务, “参杞补酒”是第一个做电视广告的国产品牌, 瑞士“雷达表”是文革后第一个在大陆媒体上做广告的外国品牌, 广东的“太阳神”在当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但是这个时期, 无论是广告从业人员, 还是企业本身, 品牌意识都不强, 企业家并非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品牌, 只是凭着感觉打广告, 利用广告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因此, 这一阶段珠三角企业对品牌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商标层面, 认为品牌只是一种“识别商品的标记”, 致使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廉价出售大批民族品牌商标权, 使许多民族商标被封杀雪藏。从根本上来讲, 此阶段的品牌建设处于启蒙状态, 但这一阶段为珠三角企业发展原创品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原创品牌萌芽阶段 (1992—1997年)

1992年, 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可以堪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序幕, 他在南方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 否则就要受人欺负。”人们从思想理念上解决了禁锢中国几十年的“姓资姓社”、“计划经济”等方向性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在随后的五年时间内, “打破铁饭碗”、“个人承包”、“下海”、“炒股票”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语。自此之后, 珠三角品牌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 媒介的造星运动在品牌塑造上大打出手, “标王”成为这个时代的品牌代名词。比如1997年, 广东“爱多”以2.1亿元天价购得中央电视台的5秒版广告, 成为名噪一时的“标王”。利用新闻效应和媒体的影响力, 不择手段制造新闻事件和举办大规模的广告活动, 成为这个时期品牌宣传的主要方式。有的企业则自办小报, 利用人们无法辨别信息和消费者对信息缺少免疫力的现状, 实施印刷品信息轰炸。

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外国品牌则从品牌战略的高度进入中国市场, 开始了他们消灭中国本土竞争品牌的行动, 通过“合资”等合法方式购并本土品牌。由于企业尚处于追求产品质量的阶段, 缺乏现代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观念, 许多民族品牌被国外品牌兼并或蚕食, 中国品牌的生存环境变得空前紧张, 很多民族品牌在竞争中消失。

改革开放后, 珠三角的许多企业都是从贴牌生产 (OEM) 起家的 (如表1所示) 。OEM厂家的工作仅限于制造加工, 基本上不具备开发能力, 也不需要了解市场动态和新产品开发的动态等, 委托方承担着全部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双重任务。OEM厂家具有良好的生产加工能力, 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生产, 合作过程也比较简单, 是低层次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 台湾电子产业规模性大转移, 起初的珠三角企业只是试探性地租厂房生产, 到了1997年, 投资有回报后几乎所有的厂家都开始扩大再生产。其中最典型的成功者是广东的格兰仕, 其有60%的微波炉被贴上外国品牌。

珠三角凭借自身的优势, 承接来自外部的加工贸易, 那时的珠三角主要是靠“三来一补”来开展加工贸易, 对OEM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来料加工上, 理论界也认为OEM是为别人做嫁衣的无能表现。另外, 珠三角很多是合资企业, 产品大多要外销, 内销很少, 且国内是计划分配生产, 内销市场份额更加有限。

三、原创品牌经营意识阶段 (1998—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末, 跨国公司成为主导两岸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两岸间的产业分工已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这种分工逐渐由生产阶段的分工向功能性分工发展。但珠三角企业产品出口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研发、生产、销售、出口均受制于人, 原创品牌出口比重极低, 仅占3%左右。

珠三角企业看到外国品牌利用贴牌生产 (OEM) 方式向中国进行品牌输出, 并以此获取高额利润, 这种反差促使中国企业认识到品牌的真正价值, 意识到通过贴牌生产能赚取的只是可怜的加工费, 而那些拥有严格“商标”的品牌企业才能赚取丰厚的利润。于是企业开始反思OEM的出路, 认识到其实OEM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 而是要以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发展目标, 进而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基于以上的认识, 珠三角OEM厂家开始配合委托方进行产品的部分开发工作, 这种开发多集中于原材料的选择采购、加工工艺的推荐及确认等, 并按委托方根据市场状况确认的定单进行生产, 合作过程相对变得复杂。在这个过程中, OEM方参加了委托方的研究与开发, 并关心新产品开发的动向, 也就促成了原始设计商 (ODM) 的出现。

从OEM到ODM, 产品的质量、技术、设计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OEM阶段, 无论是原材料、生产设备、还是产品设计, 全部由外商提供, 企业只负责简单的加工。进入ODM生产阶段, 委托生产方提出产品的大致要求, 企业通过自己后期的研发设计拿出最终产品。近年来, 珠三角部分地区的加工贸易正在实现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珠三角地区早已经具备发展ODM的条件。首先, 珠三角的产业链条完备, 产业基础好, 区域化优势明显。上中下游产品配套, 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市场和产品, 提高接单能力和技术。其次从世界环境来看, 当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落脚点,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 加工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另外, 经过多年发展, 珠三角企业在资金、技术、装备能力上都有极大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彻底释放, 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 企业也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树立原创品牌的重要性, 这正是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推动了珠三角企业原创品牌的发展。

珠三角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家电品牌, 格兰仕就是一个典范。格兰仕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贴牌到逐渐发展原创品牌的道路。从1997年到2003年, 在产品出口总量中, 其原创品牌与OEM之比已从1:9到3:7, 目前的出口比重已超过51%。

四、原创品牌国际化酝酿时期 (2001年至今)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环境的磨练后, 珠三角企业逐步成熟起来, 再加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全面进攻, 珠三角企业开始认识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性。政府也极力鼓励珠三角企业走出去, 这极大地激发了珠三角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热情。在此背景下, 珠三角涌现出如“康佳”、“双喜”、“滑润漆”、“拉芳”等一批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

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珠三角各类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2005年12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原创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成为珠三角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 珠三角掀起了创建原创品牌的浪潮。商务部及时推出了“品牌万里行”工程, 倾力打造“品牌建设四大体系”, 即品牌评价体系、品牌促进体系、品牌宣传推广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与此同时, 将如何振兴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也列为珠三角企业品牌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6年7月, 商务部组织的“东部开放品牌行”一行历经38天的征程, 途经6省22个城市, 行程5000多公里, 顺利抵达东部行的终点站——广州。傅自应部长助理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截至2005年, 广东省有16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

21世纪以来, 市场竞争的阵地已从传统的产品价格转移到以品牌为核心的较量, 谁拥有知名品牌, 谁就拥有了竞争的资本。珠三角虽然有像TCL这样的品牌, 但整个珠三角的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珠三角企业的产品很早就进入国际市场, 不过之前做的多是OEM、ODM, 自有的强势品牌很少。随着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加速碰撞, 品牌与品牌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珠三角品牌大批量地、真正地融入世界品牌竞争的潮流中, 应该是未来十年的主题。

近年来,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一路狂飙。2004年,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约两成, 2010年一季度已达到约三分之一。2010年北京车展上, 广汽集团首发的自主品牌轿车并公布品牌——“传祺”, 从近百款新车中脱颖而出, 获得“2010北京车展最佳 (自主) 首发新车奖”。据专家预测, 到201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汽车主要生产国, 2020年成为产业强国。

纵观珠三角企业原创品牌的发展历程, 可以窥视出珠三角企业发展原创品牌的强劲潜力。从最初的依托地缘优势和政策优惠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 到现阶段珠三角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个数;从基于OEM起家的经营模式, 到现今具备的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实力。这些都说明珠三角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发展原创品牌, 并且事实也告诉我们, 今后珠三角企业的原创品牌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蔡海智:论珠三角产业转移[J].岭南学刊, 2003 (1) .

[2]曾纯:提升珠三角[J].中国电子商情, 2004 (7) .

[3]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营销管理 (第十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谢琼: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意义[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12) .

[5]喻新安:自主品牌讨论的意义[J].企业活力, 2004 (5) .

[6]费明胜、邹良明:论自主品牌及其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 2007 (17) .

[7]姬瑞红: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J].现代焊接, 2007 (2) .

[8]林锐:OEM企业成功之路[J].商业研究, 2004 (7) .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篇8

关键词:新疆;民营企业;SWOT分析

一、 新疆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新疆中小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增加,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在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维持各民族的团结共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中央政府及新疆自治区地方政府加大对新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已逐渐形成完善的财政、金融、税收、经营指导和信息咨询等配套政策,构建起新疆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创业发展体系、金融支持体系、贷款担保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等为主导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目前,虽然民营企业的数目不断上升,但真正能做强的企业寥寥无几。由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融资能力、管理能力、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软实力的不够成熟,短期内还未有潜力去做大做强。还有很多填充的空间来充实自己。

二、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首先,对社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压力,同时减轻了个人的经济负担。一个企业的出台,离不开员工。而企业规模越大,用人的岗位越多。因此,企业数目和规模的扩大既给社会和个人减轻了就业压力,又在增加个人收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商场就是战场,是不用枪而要以服务、质量作为武器的战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超强的竞争力、能够吸引顾客的创新点、服务以及质量的话很难站得住脚,因此,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多,使企业的“软件”和“硬件”一起发展和优化。再次,促进新疆经济、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并提高新疆的知名度。一个现代化的优秀的企业,能带动其他企业一起发展。因此,一个企业有多发展,说明使用这个服务或者商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生活水平有多高。然而企业通过国际化的平台,使自己更大更强。然而,跟着商品全球化的脚步,新疆的知名度也随之扩散。最后,民营企业的发展自然而然促进了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广大人民所支持的事业。我们勤劳善良的民族,发展自己的同时从未忘记过那些有困难的同胞们。因此,民营企业越多,我们的慈善事业越发展,从而对于构建和建设和谐新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 劣势

其一,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刚起步的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的不充裕而遭受资金的困惑;在运营过程中,资金周转速度也很慢。融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发展。第二,缺乏人才,没有良好的团队交流从而导致决策的片面性。一个企业要做强,必须要有一个团聚的、能给企业带来正效应的团队。然而,目前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专业人才,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很多时候就靠领导者个人的决策。因此,优秀的人才和凝聚的团队一起参与企业的决策时,可以得到比较全面性的决策,从而使企业加快发展速度。其二,内部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刚起步的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用人不当;员工没有更好的培训机会等多种内部机制的因素,导致了员工永远都是为了打工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而不是为了该企业的发展而做一番事业的情况。比如拿餐饮业来讲,作为服务餐饮行业,必须首先培训自己的员工该怎么跟顾客交流,怎么说话,怎么端盘,怎么倒茶,怎么微笑等等。因为员工的好的服务、环境加餐厅的美味佳肴,使得顾客拥有愉快的用餐。最后,基础设施落后,生产能力薄弱,消费群体具有局限性。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的“软件”配套不够好,不管是生产还是销售环节,都受到一些排斥。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的消费群体大多数被局限在一个民族或者同一信教的穆斯林或者审美观差别不大的相邻国家之间。比如,餐饮业、服装业等等。

(三)机遇

第一,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使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和“九五”、“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得到历史性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了前无所有的好政策。比如,财政、金融、税收以及经营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了可实施性的服务和政策。第二,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土耳其、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之间贸易的日趋发展,新疆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横向的跨越式的发展良机。第三,观念上的转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开始有转变。他们慢慢放下“铁饭碗”而愿意面向企业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好地证明自己的创造价值能力、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速度。

(四)威胁

首先,竞争层面,同一地区的相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同一行业带来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由于技术、服务和质量等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激烈的竞争当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遭到困难。其次,人才层面,人才的流动性较强。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会出现屈才或者是缺才的情况。很多有能力的人员不太愿意在中小企业发展,或者是就算人才在,企业的实际能力不够支撑人才的发挥。再次,市场层面,替代品的增多使消费者选择更多的类似产品而影响该企业的销售能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喜好或者一直习惯用的产品来进行购买。因此,中小企业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得到顾客们首选的产品。最后,企业层面,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创新能力的单薄使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 建议性对策

针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发展所存在的欠缺和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应用,政府 +社会+企业+员工的模式来采取补救措施,才会补充自己的短板不断地前进。这个模式具体的内容简单地谈一下有如下几点:首先,政府层面,政府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出并实施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做引导工作。比如,政府还可以在教育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一个更好地发展机会。政府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的各种教育机会,使员工走向专业化,使产业走向现代化,使领导者走向多元化,从而在企业的发展上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社会层面,社会应该支持和尊重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实施社会监督,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企业能够及时地完善自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企业口头宣传他们的优点。因为,民间宣传的力度比电视广告更强、更真实、更有效。其三,企业层面,企业应该首先要做好企业文化这一块。因为一个企业怎么存在、怎么发展、能发展多久等方面企业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另外,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因为有创新价值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顾客的眼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有更远的发展。在生产的每个环节,营销的每个模式都可以创新。比如,目前很多品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因此,网络营销还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因此,企业可以考虑通过网络营销这个平台来做大营销。尤其是,通过团购的营销模式来实现产品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系统性地管理使企业有效地发展。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也应该加以改善。笔者认为,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提供更多地条件来抓住人才的心可以有效地减少人才的流失。因为员工心理上的认可对他们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抓住人才,首先要抓好他们的心。最后,员工层面,一方面,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一个只有专业能力或者一个只有心理素质没有专业知识的员工,都不会给企业带来正效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素质,才能创造员工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员工应该不断补充自己的短板,一心一意创造自己的价值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造福能力以及发展,同企业一起发展。另一方面,员工可以及时地为企业的更好地发展提供自己的意见。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睦相处、有效沟通,创造具有和谐团队能力的一个工作气氛。

参考文献:

[1]金灿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证劵期货,2013(06).

[2]麦麦提江·图尔荪巴柯.浅析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现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01).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下一篇: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