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推荐8篇)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篇1

李俊1,曾芳月2(1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二科;2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通讯作者,zengfangyue@foxmail.com,江苏苏州215000)关键词:黄宪章,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在(Knee Osteoarthritis, KOA)属于“痹证”、“历节病”等范畴,其发病因素有内因及外因。中医治疗本病方法较多,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手法等方面。

黄宪章是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国家级著名老中医药大师学术实践技能知识继承工作导师。黄老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因素和致病机理以及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研究透彻详尽,在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聚集大量临床经验,产生鲜明独特的学术思想。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黄宪章名老中医对岭南地区人群体质特点的认识

黄老对岭南地区地处中国南方,前濒南海,背靠南岭,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其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具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夏天风速小,主要为南至东南风;冬季风速较大,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北至东北风,地卑雾嶂,山峦重叠,潮湿之气常盛,易生疠毒瘴气,被称为“嶂乡”。《黄帝内经素问》:“南方者„„阳之所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故„„民皆致理而赤色„„病挛痹”。岭南中部有北回归线横行穿过,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大部分地区夏天时间长,冬天时间短,常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被称为“炎方”,《素问》“南方生热,热生火”。清代叶天士曰:“粤地潮湿„„湿热之乡”。

《黄帝内经》云“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岭南人群常年在湿热环境中,故岭南人湿热体质较多。然而,岭南人们喜饮凉茶或冰镇冷饮,久而久之,寒凉之品损伤脾阳,导致脾虚湿盛。随着经济发展,现代人们家中及工作环境空调使用频繁,人们中年“腠理汗出”,在室内常年处于空调环境下,腠理打开,寒邪入侵,寒湿体质人群日益增加。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又“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男子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肾脏衰„„”中老年人脏腑逐渐衰退,湿热体质之人,由于湿热之邪易耗气伤阴,致阴津亏耗,而形成气阴两虚或肝肾亏虚体质。脾虚湿盛体质之人,由于湿为阴邪,容易阻碍气血运行,亦可损伤人体阳气,转变为脾肾阳虚体质。

综上,岭南人群多湿热体质,长期饮凉茶或处于空调之下者则多为寒湿体质,中老年人则肝肾亏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体质者多见。

黄宪章老师对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原则总结

2.1未病先防

黄老认为KOA特点是慢性退行性病变,为多种不良刺激长期累积造成的,如若日常注意膝盖调护,则可延缓发病时间。“圣人„„治未病”。故黄老主张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未病先防至关重要,在未发病之前或疾病早期,加强关节防护保健,减少甚至杜绝KOA发病危险因素。

2.1.1 适寒温

由于膝关节局部脂肪及软组织少,可以说是皮包骨头,使得关节容易遭受寒邪入侵。“寒气甚者为痛痹”,寒邪侵袭留滞关节肌肉则出现膝盖局部疼痛不适。而现代生活中空调的在居室、工作环境及公交车等环境广泛应用,爱美人士喜欢穿露膝装,使得膝关节经常受凉,发病率升高,年龄提前。因此,黄老非常注重膝关节保暖,经常建议人们在空调房时,可以双膝覆盖衣物,做好好暖措施。另外黄老还指导患者进行日常锻炼,按揉推拿膝关节局部,促进局部气血的运行。

2.1.2 节饮食

黄老强调饮食调护也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他主张顺应四时,根据五运六气指导平素饮食。

春季肝气应机而发,而土生木,因此春季注意健脾,可多食甘缓之品如小米、甘蓝、大米、山药等可以滋养脾土,也要注意养肾,肾虚则肝木升发无力,因此宜多食核桃、黑米、黑豆、黑芝麻等补肾。在此季节酸味食物宜少食,因酸味入肝,酸能收敛,能阻碍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又由于木克土,春季脾气受制约,胃纳常欠佳。此外,春季发陈,尽量少食腌制品,避免增加体内陈腐之气。

夏季,地面阳热为四季最盛,是人体内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火气渐盛,水力衰弱,阳盛于外,水亏于内,此季人体闷热、汗湿,故注意固护体内阳气同时,养阴也很有必要。人们在夏季为了解暑,经常饮用凉茶或冰镇冷饮瓜果,极易损伤人体阳气,故应当避免,此季饮食应服温热助阳、清润滋阴之品如生姜、韭菜、茼蒿、牛肉、松子、莲子、草菇,适当服些解暑之品如酸梅汤等。

秋季,自然界阳气由发散趋向收敛,阴气渐重,雨水减少,秋气主燥,在脏为肺,肺主宣发肃降,故秋季饮食原则为“润肺防燥”,宜减苦增酸、辛,可用辛散之品如白萝卜助肺宣发,同时应服酸味及温润之品如百合、银耳、乌梅等以生津润肺。同时冷饮寒凉之品少食,因“形寒冷饮伤肺”。

冬季,地面的阳热降沉至地下,地面上温度逐渐由凉转寒,地面下则逐渐由温转热。在冬季“阳气归内„„物入胃易消化”,体内阳气内藏,脾胃阳气逐渐增强,食物容易消化吸收,故冬季为进补的好时机。饮食上可多食些补虚滋肾之品,如核桃、羊肉、韭菜、花生等温润之品,而海鲜则应少食,因海鲜味咸,以“冬月肾水味咸„„宜减咸增苦”之故。

2.1.3 调起居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云“上古之人„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尽其终年„今时之人„起居无常„„半百而衰”最先指出起居对健康调护很重要。黄老主张起居也应顺应四时。“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因此春季应早起晚睡,平时注意锻炼,如室外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多晒晒太阳,感受春天的生机,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生”因此夏天应该早起晚睡,不要过分贪阴,宅在室内,尽量接受阳光的照耀,并且适当在清晨进行室外运动,多排汗可以促进暑湿之气排出,有助于阳气的养长。“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养收之道也” 秋季应当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宁,秋季阳气收敛于内,不要使神志外驰,有助于秋气阳气内收。“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天晚上应早点上床早上应晚点起,等太阳出来之后再干活或工作,保证睡眠时间足够,冬天血气伏藏,不宜剧烈运动或劳累汗出,防止阳气发泄。衣着应足够厚,避免寒邪入侵,如此对阳气潜藏较好。

2.1.4 畅情志

《黄帝内经》云:“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优„恐伤肾,思胜恐„”首次提出情志可以直中脏腑,且可以调节情志进行治疗,调节情志对预防疾病发生也很重要。平时日常生活当中应尽量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心清神静,形体安康。

2.1.5 慎劳作

《黄帝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过劳可耗伤气血精神,进而导致机体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而过于安逸亦可致病,因长期缺乏运动,则人体气机失于调达,脏腑机能活动呆滞不振,阳气不振,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下降。

2.2 三因制宜

黄老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体和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息息相通,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等因素势必会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与人们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有着密切关系。黄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倡因时、因地、因人,注重根据年龄、季节气候、地域情况、体质、性别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春季炎热,人体阳盛于外,腠理疏松,汗出较多,因此辛散之品不宜用的多,以防伤津耗气。而寒冬,人体阴盛而阳气内敛,腠理致密,慎用寒凉之品以防伤阳。岭南地处南方,炎热潮湿,阳气易于外泄,人们腠理较疏松,不适合使用辛温发散力大之品如麻黄、桂枝等,适合用防风、荆芥等温和的药物。岭南人群年轻人湿热体质及寒湿体质较常见,宜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年长者则多虚实夹杂,宜攻补兼施。

2.3 扶正祛邪

《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邪盛为主予以祛邪,邪去正自复,如膝骨性关节炎发病早期以邪实为主,当治以祛邪,依照邪气不同常用散寒、祛风、除湿、清热等方法。发病中期,往往虚实夹杂,予攻补兼施,在运用祛邪之法时辅以扶正治法。膝骨性关节炎病程较长、年纪较长者常以正虚为主,常先扶正,正盛邪自去,运用有益气、温阳、养血、滋阴、填精、润肺、健脾、益肾等方法。

2.4 治标治本

黄老认为疾病在发生过程中,存在轻重缓急、先后主次差异,所以治标治本有先后缓急等区别。如膝骨性关节炎疼痛较甚,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者,则先止痛,运用一些温经止痛或祛风湿止痛药。如若症状不明显则先治本,调理好体质后症状不治自消。而膝痹症时间愈长,耗伤气血,伤到脏腑,痰瘀留滞关节时,则宜标本兼施。

3黄宪章对膝骨性关节炎治法总结

黄老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中医药治疗KOA经验,主张个体化治疗。他在医治病患过程当中,注意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教,让病患认识到任何疾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患者自身的日常预防与调护比就医更重要更有效。他认为膝痹证发病因素虽然复杂多样,但病机却离不开风寒湿热外邪入侵,留滞关节,时间长了耗伤气血,累及脏腑,痰瘀内生留滞关节,不通则痛。因此,针对此病机,他提出“温”“消”“补”三大方法。

3.1温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温之”、“治寒以热”,温法是针对在机体内寒邪,通过温里散寒方法使寒邪消散。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滥用寒凉之品现象泛滥,寒邪易直中脏腑,寒从中生;加之岭南人腠理疏松,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之下,寒从外入,故温法在岭南地区治疗痹症应用广泛。针对体内沉寒痼冷、寒湿不化或阳气虚衰等不同有温经散寒、温化寒湿、温补阳气等方法。

3.2消法

消法是使体内气、血、痰、湿、瘀等有形实邪逐渐消散的治疗方法,即“菀陈则除之”、“结则散之”。消法主要有行气、活血、化痰、除湿、化瘀等方法。岭南地区背靠五岭山脉,前濒大海,常年被海洋性暖湿气流影响,此外,地表蒸发而来之湿气也起着一定作用,使得湿邪成为岭南地区致病因素之首,因此除湿法如祛湿、化湿法应用较多。痹症长时间没有痊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气滞则血瘀;若体内阴寒过盛,寒主收引,可致血脉痉挛收缩,“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常用行气活血化瘀或温经活血化瘀疗法。若久病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痰浊易内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肾为生痰之本。此外经常吃肥甘厚味亦使痰浊内生。痰浊一旦产生,留滞经脉、肌肤、筋骨、肌肉则出现关节肿大、畸 形、屈伸不利、肢体皮下结节等症,因而化痰之法在痹症中后期较常用。

3.3补法

膝痹病时间长了,耗伤气血,损伤肝肾,常虚实夹杂,患者气血肝肾亏虚较甚,关节局部疼痛症状逐渐减轻,以隐痛为主,表现为正虚之虚痹。以气血亏虚如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主要表现则用益气补血法,脾肾阳虚如形体肥胖,畏寒肢冷,神疲嗜卧等表现者则用温补脾肾法,肝肾亏虚如肌肉瘦削、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骨蒸潮热等表现者则用补肾益精填髓之法。4黄宪章对膝骨性关节炎用药经验整理总结

黄老遣方用药讲究味少力专,且根据邪气所犯经络不同,善于使用引经药和藤类药,使其直达病所。

4.1常用中药分类 4.1.1 温里药

干姜、桂枝、肉桂、吴茱萸 4.1.2 清热药

黄柏、栀子、黄芩、牛蒡子、天花粉、牡丹皮 4.1.3 芳香化湿药 藿香、苍术、砂仁 4.1.4 祛风湿药

独活、桑枝、忍冬藤、威灵仙、宽筋藤、狗脊、木瓜、络石藤、牛膝、防风、首乌藤、地骨皮、丝瓜络、豨莶草

4.1.5 散寒药

藁本、生姜、干姜、紫苏、羌活、白芷、防风、桂枝、荆芥穗、粉葛

4.1.6 化痰药

半夏、陈皮、桔梗、浙贝母、芥子

4.1.7 理气药

川楝子、陈皮、乌药、砂仁、香附

4.1.8 活血化瘀药

乳香、桃仁、丹参、三

七、延胡索、牡丹皮、没药、赤芍、郁金、牛膝、红花

4.1.9 安神药

首乌、合欢皮

4.1.10 养血滋阴药

首乌、白芍、熟地、黑枣、女贞子、墨旱莲、麦冬、五味子、大枣 4.1.11 补阳药

巴戟天、续断、杜仲

4.1.12 益气药

黄芪、甘草、党参、白术、山药、大枣

4.1.13 利水渗湿药

茯苓、山畚箕、薏米、茵陈蒿

4.1.14熄风药 天麻、钩藤、蒺藜 4.1.15藤类药

络石藤、桑枝、大松身、夜交藤、大薜荔

4.2对药的使用

黄老在处方用药时善于使用对药,两药配合使用或可起到协同作用,或可抵消其副作用,或可互用后产生特殊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1 荆芥和防风

荆芥芳香辛温而不燥,气味轻扬辛散,被称为“风药润剂”,性温而润,以辛为用,以散为功,走上焦善治上交之风邪,又走气分,可祛周身之风,而“风药皆能胜湿”,防风祛风力强,荆芥散寒之力强,二药配伍常用于膝痹病风寒湿痹而见肢节疼痛、筋脉拘急症者。

4.2.2 荆芥和黄芩

荆芥性味芳香辛温而不燥,气味轻扬辛散,被称为“风药之润剂”,性温而润,以辛为用,以散为功,走上焦善散风寒;黄芩苦寒,泻火解毒,可清上焦里热,二者配伍,一表一里,一清一热,主要用于膝痹病风寒湿痹寒湿内聚,有郁而化热趋势者。

4.2.3 赤芍和白芍

白芍补血敛阴、柔肝镇痛,白芍补而不泻,有敛阴益营之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散而不补,有散邪行血之功,二者配伍,一散一敛,一泻一补,补血养阴,散淤止痛之力增强,常用于痹症后期,瘀血内阻,郁而化热,耗伤营血者。

4.2.4 女贞子和续断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止疼痛,固冲任,女贞子善填补真阴,滋阴补肾,养肝明目,二药配伍,同走下焦,相得益彰,可用于膝痹病肝肾亏虚者,围绝经期妇女更佳。

4.2.5 续断和桑寄生

续断和桑寄生 均入肝肾,都有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通血脉之功,故配伍使用,其功亦彰,可用于膝痹病腰膝酸痛、怕冷肢寒、筋骨无力之肝肾亏虚表现者。

4.2.6 桑枝和桑寄生

桑枝横行四肢关节,祛风湿,消肿镇痛;桑寄生养血通脉,祛风湿强筋骨,补益肝肾;前者以通为主,后者以补为要,二者合用,一通一补,补肝肾、强筋 骨、祛风湿通络止痛相得益彰,用于膝痹病风湿为患,经气闭阻而致腰膝酸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腿麻木者。

4.2.7 白芍和桂枝

白芍性味酸主收敛,可和营敛阴,善走阴分,桂枝性温辛散,和营解肌,可入血分,能温经通脉,二者配伍,白芍敛阴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不伤阴,一收一散,一阴一阳,共奏缓急止痛、通调血脉之效,可用于膝痹病气血不调见四肢酸楚、疼痛、麻木,四肢发冷者,且桂枝用量宜大。

4.2.8 羌活和独活

独活能祛风胜湿、宣痹止痛,入膀胱经和肾经,其升中有降,行下焦而理下,长于疏导腰膝腿足;羌活气雄而散,味薄而上升,能发汗解表,祛风湿止痹痛,散足太阳膀胱经游风,其行“上焦而理上,上行巅顶,横行支臂”,常可治疗上半身风寒湿邪。二药竟合而用,直通上下督脉,疏调太阳之经气,用于治疗膝痹病风寒湿邪为患,项背拘急,关节肿痛、游走不定,周身窜痛,痛势剧烈,昼轻夜重者。

4.2.9 吴茱萸和木瓜

吴茱萸辛散苦降,性大热,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厥阴肝经主药;木瓜味酸,主走肝经,能化湿和胃,舒筋活络。前者主散,后者主收,两者相配伍,一收一散,共奏舒筋活络、缓急止痛、和胃化湿之功,可用于膝痹病寒湿邪为患见小腿转筋抽痛、挛急等。

4.2.10 芍药和甘草

白芍酸苦,入肝经,可柔肝止痛,养血敛阴;甘草甘平,入脾经,可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去痰,缓和药性。二者配伍,可酸甘化阴,有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功,尤善治小腿肚转筋。

4.2.11 党参和黄芪

党参和黄芪性味均甘温,均可益气,前者偏于阴长于健脾益气补血,后者偏于阳长于益气固表升阳。二者伍用,益气扶正之力更强,用于膝痹病久病虚弱如倦怠乏力、肢体痿软麻木等。

4.2.12 桃仁和红花

桃仁破血行瘀,入于血分,且质润多脂,润肠通便;红花活血通经,化瘀之痛,前者长于破瘀,后者长于行血,二者配伍,活血通经,化瘀之痛之效增强,用于治疗膝痹病日久,瘀血内阻见关节刺痛,痛处固定者。

4.2.13 丹参和牡丹皮

丹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牡丹皮凉血散瘀,清肝,长于清透阴分伏火。二药配伍,共奏凉血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常用于膝痹病风湿热痹见关节红肿热痛者。

4.2.14 半夏和白芥子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温化寒痰、降逆和胃、辛开散结消痞;白芥子散寒祛痰,止痹痛,可祛“胁下皮里膜外之痰”,二者配伍可温通经络、祛经络之痰,用于膝痹证痰湿阻滞经络而致肢体关节疼痛、顽痹等。

4.3 引经药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篇2

关键词:传承模式,老中医经验,中医学

中医文化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共存体,包含中医系统论、控制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医学具有内容广博、信息量大、载体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在传承方式上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中医学在传承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1中医传承方式

古代中医师承的主要方式是住家带徒、口传心授。 即师徒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不但学习师者的行医用药,甚至连生活习惯、起居作息也在学习的范畴之内。 长时间的共同学习、生活使古代的传承方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优点在于:培养时间长,对师者的学术流派及观点把握准确,能全方位掌握师者的临证经验;不足之处在于:传承范围小,人才培养频率低,与社会容量的扩大不成正比。

近现代,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是院校教育。新中成立以来,通过正规院校教育培养的中医人才已达数十万,这些人才构成了目前中医医疗体系的主体。院校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速度快,成才率高,知识构成规范化程度好;缺点在于“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培养出一流的中医人才,不利于中医学个体化知识单元的保存及流派传承。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师承工作充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为中医传承方 式的改革 注入了新 的动力。1999年、 2002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的决定》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暂行规定》[1]。其中明确指出,鉴于当前有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年事已高,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继承,指出这一决定是为抢救老中医药专家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主体的国家级科研院校先后启动了多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主要的方向为:1搭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2建立名老中医专属工作室制度;3启动国家层面的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科研项目;4建立中医药传承博士后体系。 随着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的逐步深入,传承模式多元化、系统化的优点开始突显,通过这些方法的探索,很多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得以系统地保留、深化和发掘,团队式、集中化、精英式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

2目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名老中医是国之瑰宝,建国之初,岳美中、施今墨等老先生们曾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美名广布,而今这些名老中医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年事已高,对于这些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多年来,国家进行过多次师承工作,卓有成效。然而,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 ,有些问题 逐渐突显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 个方面。

2.1对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挖掘不够每一位名老中医都有独特的成才之路,成长环境决定了老中医的性格乃至用药方式,古语说的“用药如用兵”即是很好的佐证。目前对于名医经验的继承主要以总结整理病案、医案医话为主,对名医成长过程的挖掘甚少。要想全面地总结整理名医的思想精髓必须要从成长轨迹、 成才之路等多方面进行挖掘,最终对名老中医有一个客观、立体的认识,才能实现“从根本上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2.2名老中医数据库不统一近年来,针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数据库、数据平台逐渐增多,但设计思路、后台语言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各数据平台之间的不兼容。很多时候,数据采集回来工作就告一段落,样本量偏小、持续时间短,缺乏动态观察,每个数据库变成“孤岛”,各自之间没有信息交流。目前,国际上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决策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兼容的数据库已经变成了死角。如果能从国家高度出发, 实现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顶层设计,必定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形成便于处理的“大数据”,为未来中医循证医学奠定良好基础。

2.3对名老中医医案的挖掘缺乏有效方法名老中医医案数据库是借助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医案进行分析,很多还是停留在频数统计的基础上。中医学的基础是哲学,仅从数学层面对医案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现实往往有较大差距。用药频次高的药物未必适合所有病种,用药频次低的药物也许在处方中是君药。如何揭示医案的本质成为最大的难题。在医案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节点,如病历采集人、病历录入人、病历分析人,均无法保证能完整、准确地领会医者的判断标准及遣方用药,这样录入的病历容易悖离医案的本意。如何三维地、立体地揭示名老中医的辨证用药成为最大的难点。

2.4名老中医经验大规模地推广困难中医的知识结构具有主观性强、难以用客观指标衡量的特征,因此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仍然是以老中医为核心,采用面面相授的方法进行。但是站在推广的角度上来看,能够得到名老中医面授者仍是万中无一,如何把这些中医学术思想的精华推而广之,让基层中医工作者都能掌握,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仅凭几个医案,一本经验集,很难将名医承载的一个学术流派概括清楚。如能将这些经验总结整理成客观化、易于基层医生操作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建国以来,对四诊、辨证客观化的工作不断进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中医真正地实现客观化还比较遥远。

3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展望

张伯礼院士在谈到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问题时说, 第一是要认真学习、整理,原原本本地把经验、学说、案例保留下来;第二是结合实验,二次验证,二次评价;第三是抽提理论,这是一个再发展的过程[2]。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未来有可能会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

3.1继承为主中医学的知识特点就是主观性强,难于客观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想利用某种手段将名老中医的经验客观化比较困难,那么从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角度出发,原原本本地记录这些老中医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透彻理解其中的本质,随着时间的延长,总有后人能够完成这个工作。在医案、医话的保留上,要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医案一定要来自老中医的亲诊,医话一定是老中医的口授亲传。通过电子设备、纸质载体记录下来,便于后续的挖掘工作。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项目中,即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医案分类上传,最终形成结构化医案。

3.2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数据库等现代计算机学知识密不可分,现有的传承队伍中,中医学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型复合人才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传承工作的需求。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一方面,能够满足医案等专业知识的采集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对采集数据进行深入挖 掘,比单学科人才更具有优势。复合型人才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减少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过程,可以预见,在未来“临床-理论-临床”的传承模式中,多学科的共同合作是发展趋势。

3.3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完成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哲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隐性知识往往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但这部分隐性知识难以用客观指标来揭示。这个难点有可能是与样本量太小,缺乏循证证据相关,在未来更长时间中,随着国家中医数据中心的建立,大样本的采集整理,隐性知识有可能转变成显性节点,在这个转变中,现代技术手段尤其重要。同时,现代技术手段也有助于学术流派之间的鉴别比较。以往我们对学术流派的理解经常停留在用药特点、辨证方法的差异上,实际上,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能够确立,与其代表性人物密不可分。 对一位或者几位代表性名老中医的全面把握是掌握学术流派特点的关键。

4小结

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 篇3

乳食失节 小儿腹泻由于乳食失节而引起者,大便呈稀糊黄绿色水液状,且伴泡沫,排气多,泄泻频作,肛周皮肤常呈红色,肠鸣腹胀,偶伴呕吐,舌苔多白腻或黄腻,一般无热或有低热。治宜控制谷类食品之摄入,改为豆浆、蒸鸡蛋、鱼之类,并给消食理气、燥湿厚肠之剂治之,如谷麦芽、生山植、神曲、陈皮、木香、川连、苍术、厚朴、车前草、扁豆花等。

外感湿热 由外感湿热之邪而起者,除大便稀外,常见黏液较多,且可见脓血,镜检有白、红细胞或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发热、舌红苔白腻或黄腻,指纹紫滞,脉数,治宜清热净腑,健脾祛湿,方以葛根芩连汤或藿香正气散治疗为佳。细菌引起的腹泻,还可选用红灵丹、玉枢丹或行军散,每次O.1~O.2克,每日2—3次口服,并注意调节饮食,有一定疗效。对病毒引起的如秋季腹泻等,可用暑湿正气丸,每次O.5—1.5克,每日2次,一般不超过1周,甚有效。有脱水者同时予口服或静脉补液。

慢性腹泻 多因长期应用抗生素后使肠道菌群失调所致,宜速停用抗生素。若有大便秽臭、食少、消瘦等症,可重用参苓白术散。有的孩子一吃就泻,或吃什么泻什么,食少而腹胀者,可以采用生山楂、炒苍术两味,每天各20~30克,浓煎以后加人适量葡萄糖频频口服,常常可以达到止泻消胀之目的。另有饥饿性腹泻亦常有所见,一般儿童患腹泻后,父母禁食过严,使小儿处于饥饿状态,则引起肠的蠕动,若不饱食,必致久泻难愈。

(本刊资料库)

白果治疗肺结核

鱼肝油1瓶,白果仁56粒。将鱼肝油倒入罐内,放入白果仁浸泡100天以上。每日吃2次,每次吃4粒,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服用几个疗程。此方润肺、定喘、止嗽,用于治疗肺结核之咳嗽、乏力等。

(摘自《中国食品报》)

点评:白果能润肺定喘、止咳,其中所含白果酸等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鱼肝油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结核病灶钙化(愈合)。鱼肝油(或生菜油)浸泡白果吃,对肺结核病所致的发热、咳嗽、乏力等有一定疗效。但要彻底治愈肺结核,则须选用正规的抗结核病药。

痔疮膏治牛皮癣

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搽患处(皮损层稍厚者可先用温水清洗干净),每日两三次,直至痊愈。

(摘自《家庭生活指南》)

点评:外搽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能使牛皮癣“痊愈”,这缺乏科学根据。但此膏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功效,对牛皮癣所致的皮肤干燥、痒痛等能起到缓解作用。

吃玉米抗眼睛老化

老年黄斑性病变是眼睛老化造成的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视力缺损。研究显示,摄取较高量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能降低罹患老年黄斑性病变的几率。玉米含有黄体素、玉米黄质,尤其后者含量较丰,因此玉米可说是抗眼睛老化的极佳补充食物。

(摘自《新华日报》)

点评:目前还未见有具体的、大样本的对照研究结果来支持上述观点。多吃玉米能否起到抗眼睛老化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不过,玉米是营养丰富且均衡之食品,中老年人常吃对健康是有益的。

(点评专家:成都中医院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篇4

刘轲 徐江雁 李振华

【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 经验传承 整体观 辨证观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

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从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的成才之路,我们不难对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产生较多感悟,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

2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继承方法

2.1熟谙经典,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基础理论修养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名老中医普遍提倡的一项基本功。几乎所有的名医都精通中医经典,特别是下大功夫研读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温热经纬》等基础性的经典著作[1,2]。

清代医家徐灵胎主张先学经典著作是学医的根本,其在《慎疾刍言》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任应秋教授曾直言不首先学好《内经》,也就谈不到学习中医。任老在《学习中医典籍七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我学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等反复强调经典重要性。任老还特地撰《〈内经〉十讲》从版本、校勘、注解、类分研究、专题发挥、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等详尽阐明学习《内经》的门路,可谓叹为观止。名医姜春华随父学医,先读《四言脉诀》《汤头歌诀》,后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其父告诫说:“《伤寒》《内经》如四子书,必须扎实学好。尤其是年轻时记忆力好,熟读背诵对以后有益处。”刘渡舟教授学医之初,用了3年时间把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了一遍。他在总结他终生研究《伤寒论》的体会时说:“学中医要从学习经典入手”,“既要明其义,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金寿山说:“《内经》这部书,是中国医学的渊薮”,“不学《内经》,犹如无根之萍”。韩百灵说:“《内经》《伤寒》《金匮》要通读之,不可寻章摘句,以玄其学。”全面领悟经典精神,才能避免“守一隅之说教„„”。这些例子都是李老经常教诲我们的。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是名医李老的启蒙教材,时至今日,经典中的许多段落、名句,李老运用时,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在其经验继承中,李老常告诫学生,虽然在大学5年的“院校式教育模式”中,对四大经典有系统的学习,但对其它医籍几无顾及,加之上班后,诊疗工作的繁忙,故对经典的学习,与古代医家相比,相距甚远。重温经典,学习新的未读经典,对于继承与学习他的经验都是必备的理论修养。为达此目的,传承经验的学生们,在李老的严格要求下,制定自修计划,深刻理解学习经典著作,并要求书写读书笔记,对其中的名段名句要熟练背诵,力争对经典的理解,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程度。

2.2跟随名医李振华教授临证随诊,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必要途径多数名老中医少年时经过文化和医学的启蒙教育后,即步入拜师学徒阶段,多一边

侍诊抄方,一边指导读经,或读历代名医专著,侍诊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1,2]。纵观历史,不论是古代名医,还是现代名医,只有多拜名师,方可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

据史料记载,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从魏晋至今,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张元素学医。数年后,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创立并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完素自幼聪慧,曾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朱震亨自幼好学,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5年后,便能临证,为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44岁时仍拜随罗知悌学医。叶天士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父亲亡故,又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叶天士聪慧过人,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拜了17个老师。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解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张景岳幼时从父学医,13岁时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任应秋幼年读十三经皆成诵,少年拜师廖季平,17岁从刘有余学医,3年卒业,20岁悬壶问世。董建华出身于中医世家,17岁时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严二陵是驰名沪、江、浙一带的中医大家,不仅擅长内科,对妇儿杂症也有独到之处。在随师应诊的过程中,董建华细心观察,揣摩,勤思勤问虚心刻苦,日积月累,不仅学到了老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而且掌握了中医理论,深得老师的真传。李老常举例引证,启发学生对跟师临症的重要性的认识。

李老17岁辍学习医,共用7年的时间,一边随父侍诊,一边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7年后独立应诊。25岁于当地出名,35岁于省内出名,40岁在国内中医界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李老现年逾80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有2日临证诊病,学生们跟随老师侍诊。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前一年学生们主要是抄方书写病历,后一年主要是学生先初诊病出方,后老师再诊病出方,二者相互比对,在学生先分析诊病与老师差别原因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两年来的随师侍诊,导师的口传身教,整理医案,学生们渐渐对李老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有了深刻的体会。

2.3整理名医李振华教授医案文献,是其经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李老常讲,医案又称诊籍,脉案,病案,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是理、法、方、药、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思维活动的体现。习医、研医、业医者必须高度重视。

中医医案起源可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医生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的记录,《左传》等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治疗赵筒子、虢太子、齐桓侯医案及淳于意的诊籍。秦汉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医案记载大量出现,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古今医案按》记载医案的重要在于“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在是,尽可揣摩。”王燕昌在《王氏医存》中写道,“名医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张山雷认为“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悟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可见,医案不仅是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既有辨证思维的方法,又有临床治疗的技术;既有供人效仿的成功经验,又有令人可鉴的失败教训;它体现了常见病别具一格的诊疗技术,又反映了疑难病独辟蹊径的高超技艺。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现存医案有千余例,两年多来,经验传承的学生们先后整理二百余例,主要分为回顾性病历与前瞻性病历。对于每份病历的整理,李老都事必躬亲,对于整理后的医案,李老亲自修改,并对典型的每一份病历都亲笔给予点评。两年多来,李老的医案得到归纳、分类、系统整理,其临证经验也得到了升华。从其临床用药,临证思变,辨证分析,案例分析中,学生们的中医理论及医疗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两年多的实践证实,整理李老医案不失为一种经验传承的好方法。

3讨论

中医学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数千年前的民族医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延续数千年,除了其卓有成效的临床疗效外,也得益于其思维方法的哲理性、深刻性和现实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抽象思维方式。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是其本人在长期诊治疾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临证经验在其一生临床实践中的总结,是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辨证观在其临床实践中的再一次验证。在实际研究中,如何采取正确的传承研究方法,对于其经验传承尤为重

要。上述从4个方面论述了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但仅这些方法,远不能满足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的需要,我们期望在以后的传承过程中,努力结合名老中医本身的学术特点,依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立更多、更好的经验传承方法。

【参考文献】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篇5

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针对阴虚湿热病人。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

2、枸杞----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

6、滑石----早泄遗精用,可能有的朋友感觉很奇怪,是这样,早泄和遗精都属于尿窍闭,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以开尿窍而仅以涩精之品固精门,很容易越涩越不利,所以在用五味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涩药的基础上加一味滑石,取其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为用药之密。此法还可以有效防止有轻微湿热的病人闭门留寇。

胃病

1、枳实,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

2、三七,胃痛属瘀血,痛处固定,夜重,脉涩,我首选为三七,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

3,蒲公英,此药擅长治疗痈疡,能清胃消瘀,对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伴感染,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

4,穿山甲,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中药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胜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去旧生新,同时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乌梅酸甘化阴,促进胃液分泌。 胃病的中医分型很复杂,也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辩证准确方可下药,对寒热错杂的胃痛,可用甘草泻心汤,针对寒与热的偏盛,调节姜,连的剂量,对慢性溃疡,辩证基础上加补中之黄芪,生肌之白芨可愈。

贫血

1、黄芪,----根据气与血的关系,治疗由失血,胃病等原因引起的贫血,黄芪可以补气以生血,同时,气虚气不摄血引起的出血,黄芪还能补气摄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黄芪可以补脾以生血。

2、鹿角胶,----用于再障性贫血,此病病位在骨髓,肾主骨生髓,髓生精,精化血,故用鹿角胶补肾精以化血,此为精血同源原理,治疗此病必须从此处下手,我曾治疗2例,配伍龟板胶,蚕沙等取得良好效果。

3、蚕沙----还是针对再障,龟鹿二仙胶是治疗再障的首选药,但很滋腻,不利于久服,而蚕沙可以补脾化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用它的另一原因是蚕沙提取物经证实,对造血干细胞,粒单细胞,红系祖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增值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也能调节骨基质的修复,从而促进了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4、磁石(代赭石)----缺铁性贫血言外之意就是体内缺铁,所以我们在治疗此病时,可以适当加点原料,比从食物获取要快多了,不妨试试。

5、何首乌,----经治疗观察,在补血药中,它的效果要比当归好的多,几乎与阿胶不差上下,我在临床经常用到50G,它所含的卵磷脂是血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且又能促进造血。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篇6

常 见 职 位 , 职 务 名 中 英 对 照

Accounting Assistant 会计助理 Accounting Clerk 记帐员 Accounting Manager Accounting Stall Accounting Supervisor Administration Manager Administration Staff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Administrative Clerk Advertising Staff Airlines Sales Representative Airlines Staff Application Engineer Assistant Manager Bond Analyst Bond Trader Business Controller Business Manager Buyer Cashier Chemical Engineer Civil Engineer Clerk/Receptionist Clerk Typist & Secretary Computer Data Input Operator 会计部经理 会计部职员 会计主管 行政经理 行政人员 行政助理 行政办事员 广告工作人员 航空公司定座员 航空公司职员 应用工程师 副经理 证券分析员 证券交易员 业务主任 业务经理 采购员 出纳员 化学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 职员/接待员 文书打字兼秘书 计算机资料输入员 Computer Engineer 计算机工程师 Computer Processing Operator 计算机处理操作员 Computer System Manager 计算机系统部经理 Copywriter 广告文字撰稿人 Deputy General Manager 副总经理 Economic Research Assistant 经济助究助理 Electrical Engineer Engineering Technician English Instructor/Teacher Export Sales Manager Export Sales Staff Financial Controller Financial Reporter F.X.(Foreign Exchange)Clerk F.X.Settlement Clerk Fund Manager General Auditor General Manager/ President General Manager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s Secretary Hardware Engineer Import Liaison Staff Import Manager Insurance Actuary International Sales Staff Interpreter Legal Adviser Line Supervisor Maintenance Engineer 电气工程师 工程技术员 英语教师 外销部经理 外销部职员 财务主任 财务报告人 外汇部职员 外汇部核算员 财务经理 审计长 总经理 总经理助理 总经理秘书 硬件工程师 进口联络员 进口部经理 保险公司理赔员 国际销售员 口语翻译 法律顾问 生产线主管 维修工程师 Management Consultant 管理顾问 Manager 经理 Manager for Public Relations 公关部经理 Manufacturing Engineer 制造工程师 Manufacturing Worker 生产员工 Market Analyst 市场分析员 Market Development Manager Marketing Manager Marketing Staff Marketing Assistant Marketing Executive Marketing Representative Marketing Representative Manager Mechanical Engineer Mining Engineer Music Teacher Naval Architect Office Assistant Office Clerk Operational Manager Package Designer Passenger Reservation Staff Personnel Clerk Personnel Manager Plant/ Factory Manager Postal Clerk Private Secretary Product Manager Production Engineer 市场开发部经理市场销售部经理市场销售员 销售助理 销售主管 销售代表 市场调研部经理机械工程师 采矿工程师 音乐教师 造船工程师 办公室助理 职员 业务经理 包装设计师 乘客票位预订员人事部职员 人事部经理 厂长 邮政人员 私人秘书 生产部经理 产品工程师

Professional Staff 专业人员 Programmer 电脑程序设计师 Project Staff(项目)策划人员 Promotional Manager 推售部经理 Proof-reader 校对员 Purchasing Agent 采购(进货)员 Quality Control Engineer Real Estate Staff Recruitment Coordinator Regional Manger Research&.Development Engineer Restaurant Manager Sales and Planning Staff Sales Assistant Sales Clerk Sales Coordinator Sales Engineer Sales Executive Sales Manager Salesperson Seller Representative Sales Supervisor School Registrar Secretarial Assistant Secretary Securities Custody Clerk Security Officer Senior Accountant Senior Consultant/Adviser 质量管理工程师 房地产职员 招聘协调人 地区经理 研究开发工程师 饭店经理 销售计划员 销售助理 店员、售货员 销售协调人 销售工程师 销售主管 销售部经理 销售员 销售代表 销售监管 学校注册主任 秘书助理 秘书 保安人员 安全人员 高级会计 高级顾问 Senior Employee 高级雇员 Senior Secretary 高级秘书 Service Manager 服务部经理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 同声传译员 Software Engineer(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Supervisor 监管员 Systems Adviser Systems Engineer Systems Operator Technical Editor Technical Translator Technical Worker Telecommunication Executive Receptionist / Operator Tourist Guide Trade Finance Executive Trainee Manager Translation Checker Translator Trust Banking Executive Typist Wordprocessor Operator admin administrative 行政的Jr junior 初级

ad/adv advertising 广告 K kilo 1000元 agcy agency 经销商 knowl knowledge 知识 appt appointment 约会、预约系统顾问 系统工程师 系统操作员 技术编辑 技术翻译 技术工人 电讯(电信)员 电话接线员、话务员 导游

贸易财务主管 培训部经理 翻译核对员 翻译员 银行高级职员 打字员 文字处理操作员

loc location 位置、场所 asst assistant 助理 Lv/lvl level 级/层

attn attention 给, 与…联系 mach machine 机器 bkgd background 背景 manuf/mf manufacturing 制造 bldg building 建筑物、大楼 mech mechanic 机械的 bus business 商业、生意 mgr manager 经理 clk clerk(办公室)职员

m-f monday-friday 从周一到周五 co company 公司 mo month 月

coll college 大专(学历)nec necessary 必要的 comm commission 佣金 oppty opportunity 机会 corp cororation(有限)公司 ot overtime 超时

data pro data processing 数据处理 perm permanent 永久性的 dept department 部 pls please 请 dir director 董事 pos position 职位 div division 分工、部门 pref preference(有经验者)优先 eqpt equipment 装备 prev previous 有先前(经验)etc and so on 等等 P/T part time 非全日制 F/T full time 全日制 eves evenings 晚上 refs references 推荐信 exc excellent 很好的 rel reliable 可靠的 exp experience 经验

reps Representative(销售)代表 exp’d experienced 有经验的 req required 需要 ext extension 延伸、扩展 sal salary 工资

fr.ben fringe benefits 额外福利 secty secretary 秘书 sh shorthand 人手不足 gd good 好 sr senior 资深 grad graduate 毕业 stdnt student 学生 hosp hospital 医院 stmts statements 报告 hqtrs headquarters 总部 tech technical 技术上 hr hour 小时

tel/ph telphone 电话 hrly hourly 每小时 temp temporarily 临时性(工作)HS high school 高中(学历)trans transportation 交通 immed immediate 立即 trnee trainee 实习生 incl including 包括

typ typing/typist 打字/打字员 ind industrial 工业的 wk week/work 周/工作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篇7

1 “牵压捻点法”与“压入捻点法”两种无痛进针法

陈教授对古今进针法作了详尽分析比较, 在苏联“无痛分娩法”和我国梁洁莲所创 “无痛注射法”启发下, 经过长时间临床探索, 在20 世纪50 年代初创造出“牵压捻点法”和“压入捻点法”两种无痛进针法。

1.1 牵压捻点法

这种手法适用于一般刺激点及身体各部进针, 是参照古法之平掌押手法及单刺手捻转手法综合改进而成。 因此可避免古法进针时消毒不严格的缺点, 也改进了单刺手捻入易于产生痛感之缺陷。

操作方法:找到准确刺激点后, 经过严密消毒, 用左手平伸五指, 重按压于刺激点旁皮肤上 (手指绝对不能接触已消毒刺激部位) 。 其中主要是以食、中指指尖分开, 按压在刺激点旁, 其他各指则重按, 同时将局部体位固定, 然后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尖扶持针体, 使针体垂直。 首先用针尖轻轻接触皮肤, 如无特别痛感发现 (没触到痛点) , 则用均匀的捻转轻点压手法, 把针尖轻轻捻入皮层, 但捻转角度应以不超过120°为佳。 经过较短时间的捻转后, 由于针尖细小, 加上左手牵引致局部皮肤紧张, 及末梢神经感觉减弱, 和精神被分散等因素, 因此即可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 完成穿皮手术, 同时也能有效地制止痛感产生。 当针尖透过皮层时, 持针手即有一种抵抗力减弱的感觉, 这时即可把压在刺激点旁的中、食指略向内挤拢, 右手则掌握重心于针尖部, 把针稍向上提, 以减少进针时皮肤裹针现象, 然后用较快捻转手法, 把针捻入肌肉内, 一直到寻得适当针感为止。

1.2 压入捻转法

这种手法适用于长针刺激时用 (如针环跳穴) 。 较敏感患者用之也佳。 本法是参照古法之“拇、食指押手”和刺入捻转法改进综合而成, 也能避免手不消毒造成污染和突然刺入易产生疼痛的缺点。

操作方法:找中准确的刺激点, 经消毒后, 以左手拇、食指指尖, 将消毒干棉球对叠扶持针体, 露出少许针尖, 然后用右手在已消毒刺激点旁皮肤周围, 用由轻而重均匀力按压 (手绝对不能按在已消毒刺激点部皮肤) , 其目的也是分散患者注意力, 使患者产生一种定位错觉, 同时也可使受压部位肌肉松弛, 按压5~6 次后, 施术者即用夹持针的左手, 随着右手按压的同时, 把针尖轻快地压入皮内, 随即用较重力按压不动, 使受刺激部产生麻痹感, 以制止痛觉产生, 这时右手仍可照前法多按压几下。 由于患者受短暂错觉影响及痛觉神经敏感度减弱, 注意力已不集中在针刺点, 这样便有利于压入穿皮的进行, 而达到较迅速无痛进针目的。 穿皮以后, 左手拇、食指指尖, 仍扶持棉球, 把针体固定支持, 五指仍均匀地加压于表皮上, 但以拇、食指为重心, 同时把该部皮肤分开, 这时右手则用拇、食指与中指指尖扶持针柄, 仍用均匀捻转, 点压进针手法进针, 把针继续捻入肌肉内。 当针体到达一定深度后, 则可除去支持针体棉球 (左手仍在刺激点旁, 适当加压及分开皮肤和固定局部体位) , 一直到寻得适当针感为止。

以上两种操作手法, 是参照古法改成, 主要是应用刺激点旁押手法和运用均匀的捻转、点压手法进针。 因此可借错觉影响, 分散患者注意力和减弱末梢神经敏感度, 在避免污物接触针体的无菌操作原则下而达到无痛进针的效果, 经临床验证是确实可行的。

2 透电进针法

一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陈教授并不满足于上述无痛进针法的发明,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他在也门王国中国针灸专家组工作期间, 继续致力于进针法的研究。 陈教授在无痛进针法的基础上, 应用电针机原理, 发明了一种“透电进针法”。 这种新的进针法主要是借着透电押手, 使针刺局部末梢神经产生短暂麻痹感, 而更有效地消除针刺时过敏痛觉, 达到无痛进针的目的, 其方法如下:

2.1 器材构造

施用透电器材, 主要按照不同身体部位, 采用不同的透电工具。 一般躯干、肢体等肌肉丰厚部, 宜用“方形透电器”;头及骨骼附近, 则宜用体积较小的 “管形透电器”。 透电进针器电源可采用电针机原有设备。

2.1.1方形透电器长方形, 中有一圆孔, 内镶有透电的铜或铁片两片, 金属片中各系导电电线一根, 其构造分两部分。方形板:可用一般薄板或其他不导电塑料胶片制成, 共两片, 长度约6 cm, 宽约4 cm, 板薄度约0.1 cm。在两片方形板中各挖一直径1.5 cm圆孔, 底层的板面尚须挖一藏电线的浅沟。导电金属片:导线金属片两片, 传导阴阳电极用。制作时可把两片金属片反叠, 压成弧形, 末端钻一孔 (系电线用) 镶于下层方形板圆孔中, 金属片下层 (接触肌肉面) 须弯曲之使其微隆起, 以便于连接透电。安装:把系有电线之两片金属片镶于圆孔中, 但须两端分离避免接触, 损坏电机, 然后把上层方板盖上, 四周用小螺丝钉固定即成 (图1) 。

2.1.2 管型透电器为简便计可用电针机之导电夹子改装 (夹子须有柄, 作为透电时握持用) , 先把夹子上页 (附加页) 连轴心一起拔除, 随即把余下底页前端稍弯曲成半月形状 (两个夹子不能接触) , 然后把两个改装导电夹子用不透电胶线并连扎牢便成 (图2) 。

2.2 使用时注意事项

透电进针法使用时必须掌握适度电量后注意捻针正确操作,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1使用电针机前应检查该机电源输出是否正常 (一般打开电源开关后指示灯亮或把透电金属片置于指尖, 扭开输出旋钮增加电量至有麻痹感即可) 。 2进针时使患者采取适当体位 (最好取卧位以便得到休息) , 并同时作适当术前解释 (尤其是第1 次接受治疗的患者) , 消除其畏惧心理, 争取患者合作。3穴位按常规消毒后, 则选取适当透电器 (头、关节、骨骼周围经穴取管形透电器, 躯干、四肢肌肉丰厚部取方形透电器) , 用左手把透电器接触面置放于经穴旁, 稍加按压, 并固定局部肢体, 然后用右手拨转“电流调节”开关, 从零度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转动时须注意电量必须渐渐增加, 不能突然把电量增加到最高度, 否则过剧刺激易引起病员体位移动及畏惧) , 同时须细心探询患者反应, 至局部有较麻痹及触压感, 而患者无所苦为度, 这时可把电量固定, 右手取针捻刺。 4进针时刺手必须指力均匀, 轻快地捻压刺法, 角度不宜大于120°。 在进针时由于透电而致局部末梢神经知觉减弱, 加上轻快捻进, 故此进针常颇顺利, 往往针已透进皮肤而病者常无知觉, 能有效地消除疼痛当针尖透过皮肤后, 则可把电源关闭, 除去透电器, 再用捻转手法, 把针捻到适当深度, 探找到适当感觉 (酸、麻、痹、胀、触电) 为止。

3 首创飞针

陈全新教授受何若愚 《流注指微赋》“针入贵速, 既入徐进”的影响, 在“无痛进针法”和“透电进针法”的基础上独创快速旋转进针法———飞针, 该法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会上现场示范表演, 得到同行的称道。

3.1 “飞针”的操作

将拇、食、中指紧握针柄, 同时押手将消毒部位皮肤绷紧, 持针手拇指内收, 中食指外展捻动针柄, 此时针呈高速旋转, 同时借助指腕力将旋转的针弹刺入穴位内 (图3) 。

3.2 “快速旋转进针法”的练习

3.2.1 徒手练习主要是锻炼腕、指的配合, 上肢肌肉放松, 拇指指腹平放在稍弯曲的食、中指指腹前端, 拇指后拉, 中指和食指前推, 手指可产生摩擦的声响。 此阶段主要是锻炼腕力、指力及动作的协调能力。经反复练习, 如指及腕动作协调, 则可转入第二阶段捻针练习。

3.2.2 捻针将针插在棉垫上, 拇、食、中三指如上法将针柄转动, 反复练习, 一般每天练习3 次, 每次20 min, 坚持1 个月。

3.2.3 垂直旋转刺入将针高速旋转捻动并借助腕力垂直向下刺入棉团, 反复练习, 此阶段需练习3 个月的时间方可熟练。

3.2.4 摆动旋转刺入首先将针借助拇指、中指、食指三指捻动并高速旋转, 同时借助腕、指摆动的惯性, 将针弹刺入穴内。

4 讨论

如何实现无痛进针法, 陈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研究表明[4], 针刺前的循、扪、按、压产生的触压觉主要是由较粗纤维传导, 且上传速度远大于针刺时产生的刺痛上传较细的神经纤维, 也就是针刺前进行局部的触摸, 从而实现进针的无痛或微痛目的。 2针刺速度越快, 其穿透力强, 透皮时间越短, 其刺激还未通过反射弧传导至中枢, 针刺已经完成, 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基本无痛的效果[5]。 3孙思邈在《千金方 》的卷首 《大医精诚 》中提到:凡大医治病, 必先安神定志[6], 心理因素在痛觉的调制上有着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还认为:疼痛不完全是躯体问题, 还具有很大的心理成分[7], 因此, 针刺前一定需要对患者转移注意力。

产生进针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想做到无痛进针或基本不痛, 除应熟练掌握前面所述的进针手法外, 陈教授认为还应注意如下问题:1针刺前要对患者, 尤其是初诊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消除其畏针怕痛的紧张情绪,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2针刺前认真检查针具, 应使针具保持挺直锐利, 减少进针的阻力和对组织的损伤。 如针尖变钝、弯曲、卷毛或针身弯曲, 进针时容易产生疼痛。 3医者手法应熟练, 进针时押手与刺手要密切配合, 动作协调一致, 指力要轻、稳, 进针速度要快或手法轻而慢。 这是无痛进针的主要关键问题。 一般来说, 无论用何种手法进针、都应以指甲在皮肤上切后再刺, 如《针灸大成》所说:“宣散气血, 不伤营卫, 而后进针。 ”4对精神过度紧张或过敏的患者, 进针时应转移或分散其注意力。 例如先以押手按、揉、爪、掐被刺腧穴皮肤, 令气血宣散, 令经穴周围产生酸胀、痒、麻的感觉, 同时通过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将毫针刺入皮下, 这样才能减轻因精神紧张而产生的疼痛[8]。 5进针时应避开瘢痕、皮肤皱折、毛孔等处, 尤其应避开皮肤痛点。 在皮肤表面及真皮层中分布有许多游离的神经末梢, 是接受疼痛的感觉器, 每一个即相当于一个痛点。 进针前可先以针尖用同等的轻压力接触患者欲刺部位皮肤, 如疼痛则将针尖稍移动一下, 在患者不感觉疼痛或无感觉的部位进针。6在进针过程中, 陈老强调守神, 医师需要高度集中精神, 患者需要与医生相配合, 只有实现无痛进针后, 医生才能进一步进行寻气、导气, 患者才能体会得气, 从而实现气至病所, 提高临床疗效[9]。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 从医50余年, 一直从事无痛进针手法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传统进针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首先提出无痛进针手法:“牵压捻点法”、“压入捻点法”;其次发明了“透电压手法”;最后创造出快速旋转进针法——飞针。

关键词:陈全新,进针手法,无痛进针手法

参考文献

[1]胡玲香, 唐勇.无痛进针法质疑[J].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 (1) :55.

[2]魏稼.无创痛穴疗学一未来的针灸医学[J].中国针灸, 2001, 11 (8) :469-471.

[3]陈秀华.陈全新教授针灸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3, 35 (7) :85-86.

[4]林文注, 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26.

[5]竺鹏东.管针快速无痛进针法临床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0 (10) :714-715.

[6]王启才.王启才新针灸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8:411.

[7]董素亭, 张彬, 贾海波, 等.针刺所致疼痛原因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6) :4542.

[8]吕振军, 翟玉馨.浅谈针刺手法中疼痛的原因和处理[J].陕西中医, 1996, 17 (8) :365.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篇8

陈树森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即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急性发作期——须分寒热。

寒证咳嗽加重,痰稀白,甚至喘息不能平卧,治以散寒化痰,宣肺降气,常以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橘红各9克,白芍、杏仁、制半夏各10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细辛、干姜各5克,黄荆子15克。如咳喘剧烈,不能平卧者加射干、款冬花,严重者加天仙子粉0.1克(冲服),每日3次。

热证咳嗽,咯痰黄黏不爽,发热口干,治以清肺化痰,常以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甘草各9克,杏仁、知母各10克。生石膏、野养麦根各30克,鱼腥草20克,炒黄芩15克。咳甚加川贝粉6克(分冲),枇杷叶、矮地茶各10克;喘加炙兜铃6克、地龙15克,痰黏咯不爽加桔梗10克、麦冬15克。

慢性迁延期——标本兼顾。

病久肺脾两虚痰湿壅盛,咳嗽痰多而浊、色白易咯,纳差乏力,治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常以六君子汤加减:党参、制半夏、百部各15克,白术、云苓、橘红、炙紫菀、白芥子、炒莱菔子、炙苏子各10克(后3味研细末,分3次冲服),炙甘草3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30克、山药15克;自汗易感冒加黄芪15克。

病久肺肾两虚咳喘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治以补肾纳气佐活血化淤,常用麦味地黄汤加减: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生晒参、山萸肉、丹皮、紫河车粉(冲服)各9克,云苓、泽泻、杏仁各10克,蛤蚧粉4克(冲服),丹参15克。肾阴虚加知母10克;肾阳虚加补骨脂、仙灵脾各10克。

缓解期咳喘不明显,痰量很少,此时应以扶正固本为主,佐以化痰活血,方用人参、蛤蚧、三七、虫草、川贝母等份研细,水泛为丸或装胶囊,每服2克,每日3次,久服有效。此外,加强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可以改善肺功能,并能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的发作。

上一篇:工会片区工作经验汇报下一篇:学习2019最美基层民警事迹心得体会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