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共11篇)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篇1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被有心人传诵。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唱过,爱情的诗被无数人吟过,爱情的>故事诗无数人感动。它是最美好的东西,它使人陷入美妙的天地!但,什么是爱情,却又难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读《致女儿的信》,使我感受到爱情是充满力量的。文中的奶奶善于用童话解释极其复杂的难题,可当“我”问她,“什么是爱情”时,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入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她说:“爱情就是两个相爱的男女一起生活,会一起劳作。当他们有了孩子时,就会在熟睡的婴儿旁边,一会儿望望天,一会儿你看看我,一会儿我看看你,互相传情。”

当男孩,女孩有了爱情时,上帝就会开始迷惑不解,惶恐不已。因为他从未创造过爱情,他不懂什么是爱。于是,他去问那些有爱情的人,可爱情这东西怎么说呢?谁也不知道。

上帝勃然大怒,于是他使人不能永生,使人变老,变丑。当上帝又一次来临时,看到的却是一对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婆坐在屋前,依旧望着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一会儿我看看你,互相传情。他们在自己造的家里安详的生活,那群无忧嬉戏的,是他们的儿女,子孙!现在,这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忠诚于心灵的追念!

这就是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永恒不变的力量,它世代相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要变成一杯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永生的纽带万物都会繁殖,都会孕育下一代,但只有人才有爱!

当作者面对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既不回避,也不敷衍,而是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简述爱得真谛!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篇2

“爱情”一直是校园一个讳莫如深的青春话题。教师和家长往往谈“爱”色变,学生谈“情”说“爱”必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异性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渴望和异性朋友交往。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

“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禁区,没有人敢轻易涉足。如果稍有不测,就会发生意外事件。好在现在的教科书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并在人教版九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唯一的直接探讨爱情话题的阅读文章《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地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故事本身并不令人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

这篇文章的选入,我觉得是教材在进步,时代在进步,也是更加人性化的体现。对于爱情,不论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

二、案例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请结合文中重要的词句予以回答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并谈谈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词句学生轻而易举地找了出来:“忠诚”“心灵的追念”。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时,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地笑,只有几个爱耍嘴皮子的学生在那里嬉笑,说着让人发笑的话。看到此情此景,考虑到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兴趣较大,但又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尤其是女生,对于这个话题更是面红耳赤,虽然脑子里对这个话题可能是思考了很多,但当真正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畅谈时,又不敢轻易吐露。我感觉今天的课堂和以往有些不同,因此决定点名。第一个回答者至关重要,因此我选择了平常胆大健谈的班长,他虽然也有些怯场,但还是大着胆子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爱情就是彼此间相互信任,两情相悦。这下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发言。

看到学生眼神中流露出对小说、影视中缠绵悱恻、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的无限神往时,我尝试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我说:“真正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五十年后如果你依然能像第一天那么爱她,那么你才有资格说‘爱’这个字,用我们古典的文言说就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学生马上反驳,五十年后,都已经是老头、老太婆了,还谈什么爱情呢?是啊,在他们看来,爱情就是年轻人的事情,过了那么多年,爱情还能不“过期”吗?关于“忠诚”,与其从文本到文本教条式说理,不如用生活实例予以说明,更加通俗易懂。因此,我不失时机地将前一天所看的《心灵花园》栏目中《第三次离婚》的内容讲给学生听。

关于“忠诚”,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旁观者的学生会有着更真切的感悟,的确立竿见影,一位平时少言寡语的男生也举手发表了自己对“忠诚”的看法:“未婚夫因意外变成植物人,未婚妻不离不弃……”当然,学生要真正理解“忠诚”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等自己体验了真正的爱情后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领悟,更是教育所不及的。

关于“心灵的追念”,生死相依的爱情,对学生来说就更遥远了。也许他们能理解《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那三天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能想象《人鬼情未了》中穿越时空的爱情吗?他们能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生死相随,双双化蝶的爱情吗?

看到学生渐渐高涨的情绪,考虑到早恋就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有些学生会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就常常被无情地刺伤,我于是因势利导:“爱情的至真至善至美,同学们现在能否涉足?”

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就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说:“只要不影响学习,中学生可以谈恋爱。”有人说:“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过早谈恋爱会耽误我们学习,影响我们前程,毕竟我们精力有限。”有人说:“爱情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在都是由父母养活,怎样养活另一半”……

三、案例反思

教育应不应该涉足爱情的领域?我认为这是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教育的本质,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话题之外的。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爱情教育也已受到关注,现在我能够公开地谈爱情教育这一事实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具体表现。

爱情教育,应该是一曲永远回响在学生心灵天空的优美旋律。它带给学生心灵的陶冶,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带给学生道德的修养,还带给学生追求幸福的智慧。给学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这首优美旋律的序曲时,我不仅用充满理想和浪漫的序曲拉开了爱情教育的帷幕,而且尝试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点燃一盏指引情感闪烁智慧的灯。在这封信里,爱情的意义被提升到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层面上,学生明确这一点,爱情就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不再是可以随意放任的事情,这样,爱情的严肃、爱情的圣洁、爱情的美好已经渗透进孩子们的心中。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此时学生很自然地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对学生爱情进行封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中,青少年都能寻觅到“爱情”的踪影,这些描写爱情的作品有些并不能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如何对待爱情,也不能让青少年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而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以及生理的发育,让他们很愿意去尝试所谓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在课堂上增加爱情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要用大师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孩子认识人类最美好的爱情。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名篇名作也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性教育范本。

然而,由于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学习是中学生惟一的至高无上的任务,根本不对学生萌发的朦胧情感进行有效的疏导,我们看到了一些原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这些悲剧的发生,就是教育者试图用强行筑起的大坝来堵塞那奔腾而来的潮水,结果这大坝被奔腾而来的潮水所冲垮。假如不是用强筑堤坝的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用疏导的办法将奔腾的潮水引入理性的渠道,将其化为滋养情感大地的涓涓溪流的话,一些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个“强行筑坝”的行为本身,其实暴露了这些教育者观念上的问题:对学生萌发的青春期情感的不可容忍,对所谓影响学习的一切行为的坚决抵制。于是忘记了对学生的尊重,忘记了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引导,从而那种一味地阻止孩子的做法就顺理成章地实行了。我们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强行和逆行只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抵抗,学生也是如此,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告诫学生这样不行,那样不准,看起来好像方法简单,效力快,然而由于学生的行为错误的因素不单一,这种方法往往仅能治标而难治本,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代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应塑造现代人完善的人性,应鼓励现代人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对最美好最圣洁的爱情的追求。爱情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但是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体验,的确需要好好把握。当然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鼓动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要用“理解、尊重”的态度把爱情讲得美好、自然、公开,将他们青春的觉醒、爱情的萌动向精神层面上提升,使他们真正懂得爱,懂得美,成为真正的人,获得幸福的人生。

总之,爱情教育是应随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随人性的提升而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教育。它应该像基本的道德教育、人格行为养成教育、健康教育一样,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情感发展、自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让爱情这一曲永远在学生心灵回响的优美旋律,公开、自然、美好地走进我们的教育领域,让学生看到“在青春的蓝天上,还挂着一抹更美丽的彩虹,那就是青春的爱,带着些许涩味的酸酸甜甜的爱”,应让这道美丽的彩虹堂堂正正地挂在蓝天上。

参考文献

[1]包勘.爱情教育:让学生获得幸福[J].班主任之友, 2005, (07) .

[2]陈俊先.让爱情教育走进中学大门[J].湖南教育, 1989, (05) .

致女儿的信 篇3

玛娅的创作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1970),诗集《我将奋起》(And Still I Rise, 1978)等等。玛娅的自传和诗歌已在非洲裔美国人心中引起广泛共鸣。

2008年,80岁高龄的玛娅·安杰洛出版了《致女儿的信》。顾名思义,这是玛娅写给女儿的信。但实际上,玛娅只生过一个儿子。书中的“女儿”实际上泛指玛娅关心的广大人民。她将自己的人生智慧集结成册,与自己的“广大儿女”分享了那些她人生中所经历的与所学到的事情。她讲述了出生、生活和死亡;她谈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误解和争斗……她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都凝聚在这字里行间。

If you cannot make a change, change the way you have been thinking. You might find a new solution.

Never 1)whine. Whining lets a brute know that a victim is in the neighborhood.

Be certain that you do not die without having done something wonderful for humanity.

I gave birth to one child, a son, but I have thousands of daughters. You are Black, and White, Jewish, and Muslim, Asian, Spanish-speaking, Native American, and Aleut. You are fat and thin and pretty and plain, gay and straight, educated and 2)unlettered, and I am speaking to you all. Here is my offering to you.

如果你无法改变现状,那么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或许会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切莫哀诉。哀诉会让粗暴的人知道一个受害者就在附近。

确保在自己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自己的人生并不是碌碌无为、对人类毫无贡献。

我生育了一个孩子,是个儿子,但是我有成千上万的女儿。你们当中有黑种人也有白种人,有犹太人也有穆斯林,有亚洲人,也有讲西班牙语的,有印第安人也有阿留申人。你们当中有胖的和瘦的,有漂亮的和相貌平平的,有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也有受过教育的和未受教育的,而我正和你们所有人讲话。这就是我所能够给予你们的。

1 Home

I was born in St. Louis, Missouri, but from the age of three I grew up in Stamps, Arkansas, with my paternal grandmother, Annie Henderson, and my father’s brother, Uncle Willie, and my only sibling, my brother, Bailey.

At thirteen I joined my mother in San Francisco. Later I studied in New York City. Throughout the years I have lived in Paris, Cairo, West Africa, and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1 家

我出生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但是从三岁起便在阿肯色州的斯坦普斯长大。我和祖母安妮·亨德森、我父亲的兄弟——威利叔叔,还有我唯一的一个兄弟——哥哥贝利,住在一起。

十三岁的时候,我搬到旧金山与母亲同住。后来我在纽约读书。我的一生曾在巴黎、开罗、西非以及美国各个地方生活过。

Those are facts, but facts, to a child, are merely words to memorize, “My name is Johnny Thomas. My address is 220 Center Street.” All facts, which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child’s truth.

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 篇4

工作中,大多数的我们总是对领导分配的任务不立即执行,而是发出一连串的质问――为什么是我?从哪里开始?要做到什么程度?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强迫,或者,请上帝创造奇迹,派一名天使相助,否则,这些人什么也做不了。工作是为了我们,如果人们都不能为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么能期待他们为别人服务呢?我们得到的和我们所付出的成正比,如果我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掘我们的潜能,努力工作来回馈我们的社会的话,我们也同样会得到很多。

对于工作要严谨,要用心,工作过分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些不满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的人,固然对老板是一种损害,但是长此以往,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将自己的希望断送,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是自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湮灭了自己的创造力。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工作吧,因为一个敬业的人肯定是受人尊敬的人。

我们不要要求立即取得回报,要让我们的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坚持导致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如果有机会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始终高居事业的顶峰。在他们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顶峰又坠落谷底,虽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

而一次次失败的经历考验了他们的意志,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使他们吸收了更多的教训,因为错误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只要我们摆正心态,不一味逃避,勇敢面对的话,当困难过去以后定将是美好事物的重新开始。就像罗斯福曾经说过,有好消息来临之前,事情总是越变越糟。而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的破坏性最为强烈,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解决拖延的唯一良方就是行动。

当然这里的行动不是遇事不加考虑,想起什么做什么,而要有一个轻重缓急的概念。也不是过于谨慎,过于谨慎便是优柔寡断,我们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渐建立起这样一种判断力。人恐怕一生要走好几条路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地方。从职业的角度,难免要调换几次工作。但是,这种转换必须依托于整体的人生规划。盲目跳槽,虽然在新公司的收入能有所增加,但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跳槽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一种惯性需要用行动落实的小事很多。

少数人需要智慧加勤奋,而多数人却要靠忠诚加勤奋。美西战争发生后,罗文接收到美国总统麦金来的给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的信以后,并没有问“他在那里?”。而是立即启程,只身一人,经历重重艰难险阻,在古巴爱国人士的援下,终于将信送到了加西亚将军的手中,并带着一个加西亚派到美国的带着古巴、西班牙重要情报人员再次经历九死一生回到美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总统在信中对他说你勇敢地完成了任务,而罗文认为,我只不过完成了一个军人应该完成的任务。

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 篇5

忽略罗文送信整个过程细节的真实性,以书中所描述过程为基准,罗文的任务达成,在美西战争中对于美方在10周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伸到公司,个人目标的达成,促成小团队的目标达成,小团队的目标达成往往决定着公司整体目标的达成,反过来讲,公司的整体目标为小团队提供方向,小团队精诚协作的同时个人目标随之而达成,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所在团队的合作。罗文之所以能送信成功,一是他个人的努力,二是协助他送信的古方团队。

此本书除去送信过程这一章,此后四章的主题分别是:对待工作,要勤奋、认真;对待公司要敬业、尽责;对待老板,要忠诚、尊敬;相信自己,超载自己。总体阐述了一个良好职场人应该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概念。书中“对待老板、要忠诚、尊敬”一章中的某个观点前后相悖,前面说“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对待老板”,后面又说“当你满腹牢骚时,受到不平待遇时,请参考老板定律:‘第一条,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老板不对时,请参照第一条’”。

前面出现的观点在暗指老板也会犯错,我们要学会原谅老板,后一观点,又说老板无错论。首先,现实生活中,一般的职员,或是像我这样级别的职员,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把老板当成普通人看待,因为老板不只是老板,是整个公司大家庭的家长,要管一大家子人的生存,要如何把她当普通人看待?再者,老板也是普通人,但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正因为这样,“老板不对时”,更应该需要专业及理性且敢于谏言的同事来阻止“老板不对时”的发生。通常表现出“满腹牢骚,觉得不公”的人,共通的特点是认知不足,无论是自身还是对外界,这种情形下,这类人是在用老板定律强迫自己接受工作,又如何能真心理解和体谅老板和公司呢?当人们对自身和所处的世界有足够的认知,明白背后的逻辑之后,就很难再生“满腹牢骚,觉得不公”这样的情绪和想法。如果这里的说的“老板”是指你的直属上司的话,我想我的直属上司也决不会让我参照“老板定律”,定是会让我有错指出来,更正,改进,无则加勉,上下级相互监督,工作良性循环发展,双方及公司三方受益,这是正途。

书中有个观点我很喜欢“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全神贯注”,工作本身就是由一件件不起眼的输入和输出组成,在电子通讯发达,社交软件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要做到每一件事都全神贯注,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达到既能保持通讯,又能全神贯注的做每一项工作,这也是今后我的一个挑战。

关于“份内事”谈谈我的看法,书中举了许多例子来表明,只要你做好“份内事”,多做一点“份外事”,你就能有无限光明的未来,虽然会晚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事实上,以当下的中国的一线城市的职场环境来讲,并不是特别适用,目前各行各业的各种工种、岗位已经细化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程度,所以,“份外事”有可能会触及到他人的正常工作范畴,如果有“份外事”无人做,要靠其他非本职工作员工的自觉性来完成,说明流程上可能出现了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自己的“份内事”上尽可能的追求专业、极致,同时,了解与自己相关和对接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及基本处理方法,以防出现意外或紧急情况时,能够帮上手协助解决问题,所以要区别好什么样的份外事可以做,什么样的份外事不需要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使用和能量输出。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篇6

——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近期中海沥青(营口)有限责任公司为每一位员工送去一本好书——《致加西亚的信》,在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认真研读之后,深深感受到主人公罗文的忠诚、责任、敬业、勤奋和创造精神令人超乎想象。然反观当下,像罗文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2016年公司发展的思路“求生存,谋发展”主题为引领,在营口公司“全面提升年”之际,“罗文精神”显现格外重要,这是是每一位员工所欠缺的,也是我今后工作开展中要秉承的宗旨。

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创造价值”的今天,一个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执行力,决定了是否可以把工作更好的完成,没有责任心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可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对公司不忠诚的人不可能将公司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里,非常赞同书中提倡的“停止抱怨”,让烦恼的心情平静下来。书中记述一个渴望拥有宽大而干净的房屋的人,首先要做的是尽量把自己的小屋建成一个小天堂。工作的道理亦如此,与其整日抱怨工作不好,不如自己以“敬业、忠诚、勤奋、创造”的精神去努力改变它。

作为一名生产调度,肩上的重担要协调好各车间安全生产的互联互通工作,认真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对生产调度令的下达准确、及时,积极主动跟踪班组的执行情况,以“卓越”的标准要求自己。想要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必须具有罗文那样的精神。在小团队中,把自己的定位在一个引领位置,在大团队中,积极主动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努力做到像“罗文”那样的人。牢记公司利益高于一切,团队力量大于个人理念。只有做到善于实施,勤学多问,不断总结改进,才能卓越地完成任务。时刻将“责任、合作、创新、卓越”八字企业文化渗入到实际工作中,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为公司的全面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俗话:“干一行,爱一行”。员工的爱岗敬业是企业发展之本,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是员工最基本素质。我们既然选择了中海沥青(营口)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大家庭,就要把工作当成自己家里事去完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始有终。只有具备敬业、责任、进取、合作、忠诚、创新、高效、服从,这些精神的员工才是一名优秀员工。

我相信,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做,一定会发挥最大功效。最后,回到主题——《致加西亚的信》。我要提的是“罗文精神”,是一种用心、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当前,公司发展举步维艰,只有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的“罗文”,才能为公司全面发展献出自己那份力量!

《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7

1、自读课文,理解父亲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及运用童话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2、研读课文,初步了解爱情的真谛。

3、审视自身情感,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走好青春第一步

学习重点

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同时紧扣文本,品味文章具体语段,体会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

学习难点品味语段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了解作者

2、给加粗的字注音

蕴藏渗透()纽带()繁衍()刹那间()

麦穗()忐忑()一g()伫立()怒不可遏()

3.根据词义写词语。

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包含,蓄积。()

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二、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三、深入探究

1、文中的父亲教育方式与你们的父母一样吗?他特别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讲故事,用童话有什么好处?

2、品读童话,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各持何态度?

3、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为什么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四、课堂检测:

1、《致女儿的信》作者是____________国教育家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蕴藏()渗透()纽带()繁衍()刹那间()

麦穗()忐忑()一g()伫立()怒不可遏()

3.根据词义写词语。

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包含,蓄积。()

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篇8

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学生自己找寻到的关键语句才真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以“令我感触最深的语句是……因为……”这样的格式自主圈划关键语句进行“赏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允许学生选择“质疑”方式,同时又为学生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小范围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班交流打下基础。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畅所欲言。

班里的郑兰兰同学找寻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这个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在文中找到了与之形成对比关系的语句“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迫使上帝放弃了对人类的控制,因为有了爱情人类才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又如黄江荣同学质疑:为什么既然童话故事说的是爱情为什么描写上帝三次人间看到景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上帝描绘的是人类的温馨、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而这一切都是爱情造就的,所以自以为万能上帝那么恼怒,进一步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吕昌玲同学质疑: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后沉思着离开?……学生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了,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本节课的不足是:我仍感觉“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没能及时做好赏析,就又是下个同学的质疑了。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致女儿的信》是人教课标版九上语文第8课。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学习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认识和了解爱情的本质,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究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曙光

怒不可遏

伫立凝视

刹那间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1、提问:许多同学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并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二、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第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板书: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板书: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三)欣赏名人名言

1、爱情是这样的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说的呢?学生交流: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四)朗诵爱情诗词

2、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柳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五)讨论早恋现象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六)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真正的爱情 = 爱情 + 忠诚 + 心灵的追念 爱情,它高于上帝

《致女儿的信》说课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克井一中的杜新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女儿的信》。我的说课有八个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和.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运用对话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阅读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思考结果,对于疑难之处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同时围绕本文涉及的话题“爱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早恋”这一讨论的话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想、观点在对话中迸溅出“火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②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③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①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②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八.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篇1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上一篇:老树和小树的童话故事作文下一篇:九九重阳节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