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第五版教案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工基础第五版教案

电工基础第五版教案 篇1

第五章正弦交流电

§5-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课时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初步理解正弦交流电表达式形式;

2、熟悉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含义及确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交流电的产生、三要素含义及确定方法

2、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难点: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直流电的定义及表示 [2]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回顾电能的应用引入交流电及本节课题-----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II、讲授新课:

一、交流电的产生:

1.动手实验:按图5-3连接电路,使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观察检流计的变化情况。

2.提问观察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整个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为: eab=Blvsin(t  0), ecd=Blvsin(t  0), e = eab=+ecd = 2 Blvsin(t  0)= Em sin(t  0)4.结论: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按正弦规律变化,可以向外电路输送正弦交流电。

5注意:实际电动机的构造比较复杂,线圈的匝数很多,而且嵌在硅钢片制成的铁心上,叫做电枢;磁极一般也不止一对,是由电磁铁构成的。一般多采用旋转磁极式,即电枢不动,磁极转动。

二、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如果电流或电压的大小及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则称之为交流电。分析说明:[1]电流大小及方向均有规律地改变;[2]为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周期性信号:指每隔相同的时间重复出现的电压及电流。[1]周期 周期:完成一个周期性变化所需用的时间,或重复出现的时间叫做周期,用 T表示,单位S。[2] 频率

频率:一秒钟重复出现的次数,符号F,单位HZ。表示: 符号f表示,单位赫兹、千赫兹、兆赫兹

例如,我们家庭用的交流的频率是50HZ,习惯上称为工频,即每秒钏做50 个周期性变化,那么完成一个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是1/50秒,即周期是1/50秒。

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1 f[3]角频率:

分析公式eab=Blvsin(t  0)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定义:一秒钟变化的角度,单位rad/s

即由交流电表达式中角频率可求出周期。举例照明电路中正弦交流电周期T=0.02S 周期与角频率间关系: T同样角频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22 = 2πf T例题1:已知:正弦交流电流i1=102sin(100πt)A , i2=20sin(100πt + 2π/3)A,分别求出它们的(1)振幅;(2)周期;(3)频率;(4)画出它们的波形图。解:先分析正弦交流电流公式的各部分涵义。(1)从i1=102sin(100πt)A可知

I1m = 102A

1 = 100πrad/s(2)由 2T可得 T12 2100s = 0.02s, T2=T1=0.02s 1(3)由f1T可得 f11T1150s f112T50s 2(4)波形图由同学们自己画出,并与图5-5对比。Ⅲ、复习小结:

1.回顾正弦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

2.说说什么是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Ⅵ、课余作业:课本P206选择题第1、2题.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5-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课时二

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2、认识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和相位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和相位差;

2、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两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物理意义及判定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 正弦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 [2] 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和角频率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回顾表达式eab=Emsin(t  0),分析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电流)的瞬时变化规律:由振幅Em和sin(t  0)共同决定。(t  0)表示的是什么呢? 导入新课: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相位及相位差的有关知识。II、讲授新课:

一、相位和相位差

1.相位的意义:t时刻线圈平面与中性面之间的夹角为(t  0)。

2.相位定义:任意一个正弦量y = Asin(t  0)的中的(t  0)称为相位。3.初相位:相位中的0,称为初相位,可反映正弦交流电的初始(t=0)的值。4.相位差: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与时间t无关)。可证明: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等于初相位之差。

设第一个正弦量的初相为 01,第二个正弦量的初相为 02,则这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差为 12 = 01  02

并规定 12180 或 12

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关系的讨论:

(1)当 12 > 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比第二个正弦量的相位越前(或超前)12;(2)当 12 < 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比第二个正弦量的相位滞后(或落后)| 12|;(3)当 12 = 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与第二个正弦量同相,投影图7-1(a)所示;

(4)当 12 =   或 18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与第二个正弦量反相,投影图7-1(b)所示;

(5)当 12或 90时,称第一个正弦量与第二个正弦量正交。

2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二、应用举例:

[1]已知u = 311sin(314t  30)V,I = 5sin(314t  60)A,则u与i的相位差是多少? 解:相位差

ui =(30)( 60)=  90

即u比i滞后90,或i比u超前90。

[2]正弦交流电流 i = 2sin(100t  30)A,如果交流电流i通过R = 10  的电阻时,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角频率、频率、周期及初相并求电功率P 解: 最大值Im = 2 A 有效值I = 2  0.707 = 1.414 A, = 100 rad/s f =/ 2 = 50hz T =1/f=0.02s 0=30

在一秒时间内电阻消耗的电能(又叫做平均功率)为P = I

2R = 20 W,(3)教材例题2解析。Ⅲ、复习巩固:

什么是相位?什么是相位差?正弦交流电与我们熟悉的直流电有什么不同呢? Ⅳ、课堂小结:

1.正弦交流电相位的意义:发电机t时刻线圈平面与中性面之间的夹角为(t  0)。2.相位定义:任意一个正弦量y = Asin(t  0)的中的(t  0)称为相位。3.初相位:相位中的0,称为初相位,可反映正弦交流电的初始(t=0)的值。4.相位差: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之差(与时间t无关)。Ⅴ、课余作业:P204填空第1、2题。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5-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课时三

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和相位差;

2、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2、掌握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 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与哪些因素有关? [2] 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及相位差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电与直流电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它们又具有相同的做功效果。比如,交流电与直流电都可以将一壶水烧开。我们把交流电与直流电等效的数值称为交流电的什么呢?这一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交流电的有效值”。II、讲授新课:

一、交流电的有效值

1.有效值由来:在电工技术中,有时并不需要知道交流电的瞬时值,而规定一个能够表征其大小的特定值——有效值,其依据是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通过电阻时,电阻都要消耗电能(热效应)。

设正弦交流电流i(t)在一个周期T时间内,使一电阻R消耗的电能为QR,另有一相应的直流电流I在时间T内也使该电阻R消耗相同的电能,即QR = I2RT。

就平均对电阻作功的能力来说,这两个电流(i与I)是等效的,则该直流电流I的数值可以表示交流电流i(t)的大小,于是把这一特定的数值I称为交流电流的有效值。

2.有效值定义:

相同时间内让一直流电和交流电通过同一段电阻,若产生的热量相同,则把该直流电大小称为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3.有效值与最大值间关系:

理论与实验均可证明,正弦交流电流i的有效值I等于其振幅(最大值)Im的0.707倍,即

IIm0.707Im

2UUm2Em20.707Um

E0.707Em

4.通常所说的交流电的电流、电压、电动势的值,不作特殊说明都是指有效值,如市电电压是220V,是指其有效值为220V;交流电流表、电压表上的刻度指示数值都是指有效值。

5.在选择电器的耐压值,必须考虑电压的最大值。例如,耐压为220V的电容器就不能接到有效值为220V的交流电路上,因为电压的有效值为220v时,电压的最大值

Um=2U=1.414×220V = 311V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会使电容器因击穿而损坏。

二、例题分析:一个正弦交流电流在t=0时刻,它的瞬时值i(0)=1A,其初相0=6,试求它的有效值。

解:设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i(t)= Imsin(t  i0)将t=0、i(0)=

1、0=6代入上式,得到

i(0)= Imsin(×0  6)= Imsin(6)= 1A 则

Im = 2A 再根据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求出有效值为

IIm20.707Im≈1.414A Ⅲ、课堂小结:

1. 交流电的有效值; 2. 交流电的最大值;

3. 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204填空3、4题。V、教学后记: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2、旋转矢量

课时一

教学目的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1、熟悉正弦交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及波形图的表示方法;

2、理解正弦交流的旋转矢量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交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及波形图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波形图的表示方法,旋转矢量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判定方法;

[2]相位差的定义及相关物理意义。

由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最常见解析式及波形图方法引入课题--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II、讲授新课:

一、正弦交流电的解析式表示法

定义:用三角函数式表示正弦交流电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方法。例:正弦交流电动势、电流及电压解析式:

e = Emsin(t  e)u = Umsin(t  u)i = Imsin(t  i)

引导学生理解解析式中各符号的物理含义。

二、波形图表示方法

说明正弦交流电可在实验室用波形图观察到,将其在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直观画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种用正弦波形图表示正弦交流电的方法,称为波形图方法。

画法:以熟悉的初相为0的正弦函数a(t)= Amsint 的波形为参照,根据所需表示的正弦交流电的初相判定超前或滞后关系,将波形起始点前移或后移相应角度,结合最大(有效)值调整幅值,并按波形的自然趋势补充完整。

结合上例u = 311sin(314t  45)V,i = 4sin(314t  90)分别画出相应波形图。[略] 两种表示方法比较:均为直观表示法,简单明了反映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任一时刻的瞬时值。

缺点:难以实现加减及乘除的运算。

三、矢量图表示方法:

[1]旋转矢量表示方法:结合图4-11投影或教材配套多媒体光盘“旋转矢量”演示。

说明:[1]矢量长度正比于最大值;[2]矢量初始夹角为正弦量的初相;[3]矢量以角速度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4]旋转矢量在纵轴上的投影即为相应时刻的瞬时值。

小结:旋转矢量能体现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又能反映正弦量的瞬时值,是一种间接完整表示正弦交流电的方法。[2]正弦量的矢量图表示方法:

定义:用初始位置的矢量来表示正弦量:矢量的长度与正弦量的最大值或有效值成正比;矢量与横轴正方向的夹角等于初相。这种表示方法称正弦量的相量图表示方法。例如,用矢量图表示e = Emsin(t  e)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矢量长度=E m 矢量与横轴夹角=初相位0.矢量以角速度1按逆时针方向旋

说明1.表示正弦量的的矢量称为相量;

2.表示是大写电压、电流字母上加黑点; 3.分最大值相量、有效值相量;

4.把同频率的几个正弦量,在同一坐标系中用相量表示的图。Ⅲ、课堂小结:

1.正弦交流电的解析式表示法; 2.交流电的最大值;

3.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204填空5题。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2、旋转矢量

课时二

教学目的

1、巩固正弦交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及波形图的表示方法;

2、巩固正弦交流的旋转矢量的表示方法;

3、掌握正弦交流的有效值相量图及运算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交流的有效值相量图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弦交流的有效值相量图及运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怎样画出交流电的波形图?

[2]如何画出交流电的旋转矢量图?

我们该怎样利用正弦交流电的旋转矢量图对同频率的正弦量进行加减运算呢? II、讲授新课 相量的运算:

相量图表示的意义:采用相量图表示正弦量,繁琐的三角函数加、减运算可转化为简便、直观的矢量的几何运算

说明:[1]该方法局限于同频率正弦量的求和、差运算,不能用于不同频率的运算。

[2]矢量的和、差运算遵循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3]运算过程中同频率,即频率不变原则。应用举例:

OO两正弦电压u1(t)= 311sin(100πt  60)V,u2(t)= 141sin(100πt60)A,试用相量法求两电流之和i1+i2及差i1-i2。仿照练习:

一正弦电压u = 311sin(314t  30)V,电流i = 4.24sin(314t  45)A用有效值相量表示。

U/u 解:(1)正弦电压u的有效值为U = 0.7071  311 = 220 V,初相 u = 30,所以它的相量为U= 220/30 V(2)正弦电流i的有效值为I = 0.7071  4.24 = 3 A,初相i = 45,所以它的相量为I=I/i = 3/45 A 例题分析:

[2]把下列正弦相量用三角函数的瞬时值表达式表示,设角频率均为:

5/60 A 120/37 V ;(2)I(1)U解: u =1202sin( t  37)V,i = 52sin( t + 60)A

[3]已知 i1 =32sin( t  30)A,i2 = 42sin( t  60)A。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试求:i1  i2 解: 首先用复数相量表示正弦量i1、i2。解题过程 :[略] [2]练习画出上题中两电流的波形图。Ⅲ、课堂小结:

正弦交流电常见直观表示方法有波形图和解析式的方法,这两种由于直观明了,常见于电路定性分析中;而矢量图及相量表示法由于作图计算的方便性,常用于辅助计算,但精确度不高。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为我们分析交流电路提供了良好的工具。Ⅵ、课余作业: P206判断第1,2,3题。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3、纯电阻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组成;

2.掌握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3.掌握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难点:纯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请列举我们家中电阻性质的负载,你知道这种性质的电器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纯电阻电路的有关知识。II、讲授新课:

什么是纯电阻电路?只含有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如含有白炽灯、电炉、电烙铁等电路。

一、电压、电流的间数量关系

1.动手:实际探究电压、电流的间数量关系。

2.实验现象:从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看出,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之间成正比,比值等于电阻的阻值。

3.得出结论:纯电阻电路中 ,电流最大值与电压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交流电压瞬时值为u = Umsin( t),则通过该电阻的电流瞬时值为

iuUmsin(t)Imsin(t)RR其中

ImUm R由于纯电阻电路中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振幅值之间满足欧姆定律,因此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到有效值关系,即

U 或 URI R这说明,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之间也满足欧姆定律。I

二、电压、电流间相位关系

1.动手:实际探究电压、电流间相位关系。

2.实验现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同时到达左边最大值,同时回到零值,又同时到达右边最大值,即电流表与电压表同步摆动。

3.得出结论: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交流电压瞬时值为u = Umsin( t)则流过电阻的电流则为

i=imsin( t)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电阻的两端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同相。公式表示纯电阻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

i

三、纯电阻电路的功率 1.瞬时功率

P=ui

若 i=Im sin( t)则R两端的电压为

uR=Um sin( t)

代入则有

uR R

P=ui= Um sin( t)Im sin( t)= UmIm sin( t)=UI-UIcos2( t)作图分析,得出结论:瞬时功率的大小作周期性变化,变化的频率是电流或电压的两倍,电流、电压同相,功率P≥0,其中最大值是2UI,最小值是零。2.平均功率

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称为平均功率,用大写字母P表示,则有

P=UI=RI=U R式中U——R两端电压有效值,符号为V;I——R流过电阻的电流有效值,单位是安,符号为A;

R——用电器的电阻值,单位是欧,符号为; P——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单位是瓦,符号为W。

电阻是耗能元件,电阻消耗电能说明电流做了功,从做功的角度讲又把平均功率叫做有功功率。

结论:

(1)纯电阻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同相位。

(2)电压与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和瞬时值之间都服从欧姆定律。(3)有功功率等于电流有效值与电阻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之积。

【例题】在纯电阻电路中,已知电阻R = 44 ,交流电压u = 311sin(314t + 30)V,求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大小?并写出电流的解析式。

7.07u5A 解:解析式 i7.071sin(314t + 30)A,大小(有效值)为IR2Ⅲ、课堂小结:

1.纯电阻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同相位。

2.电压与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和瞬时值之间都服从欧姆定律。3.有功功率等于电流有效值与电阻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之积。Ⅵ、课余作业:课本P126小练习1、2、3题。V、教学后记:

222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正弦交流电

§5-

4、纯电感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纯电感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旋转矢量图。

2.掌握感抗、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教学难点:1.纯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感抗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授完(只讲授第一课时)。教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直流电的定义及表示 [2]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回顾电能的应用引入交流电及本节课题--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II、讲授新课:

一、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感抗的概念

反映电感对交流电流阻碍作用程度的参数叫做感抗

2.感抗的因素

纯电感电路中通过正弦交流电流的时候,所呈现的感抗为

XL=L=2fL

式中,自感系数L的国际单位制是亨利(H),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亨(mH)、微亨(H),纳亨(nH)等,它们与H的换算关系为 mH = 103 H,1 H = 106 H,1 nH = 109 H。

如果线圈中不含有导磁介质,则叫作空心电感或线性电感,线性电感L在电路中是一常数,与外加电压或通电电流无关。

如果线圈中含有导磁介质时,则电感L将不是常数,而是与外加电压或通电电流有关的量,这样的电感叫做非线性电感,例如铁心电感。

3.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

用于“通直流、阻交流”的电感线圈叫做低频扼流圈,用于“通低频、阻高频”的电感线圈叫做高频扼流圈。

二、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为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IU XL显然,感抗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都是欧姆()。

2.电感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电感电压比电流超前90(或 /2),即电感电流比电压滞后90,如图8-2所示。

【例8-2】 已知一电感L = 80 mH,外加电压uL = 502sin(314t  65)V。试求:(1)感抗XL,(2)电感中的电流IL,(3)电流瞬时值iL。

解:(1)电路中的感抗为

XL = L = 314  0.08  25 

(2)

IUL50LX2A L25(3)电感电流iL比电压uL滞后90°,则

iL22sin(314t25)A

Ⅲ、课堂小结:

1.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2.电感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116小练习1、2.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正弦交流电

§5-

5、纯电容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纯电容电路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及旋转矢量图。

2.掌握纯电容抗、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2.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难点:纯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1]直流电的定义及表示 [2]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回顾电能的应用引入交流电及本节课题--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II、讲授新课:

一、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容抗的概念

反映电容对交流电流阻碍作用程度的参数叫做容抗。容抗按下式计算

11XL

C2fC容抗和电阻、电感的单位一样,也是欧姆()。

2.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

在电路中,用于“通交流、隔直流”的电容叫做隔直电容器;用于“通高频、阻低频”将高频电流成分滤除的电容叫做高频旁路电容器。

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动手实验探究纯电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为

UI

XC2.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动手实验探究纯电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电容电流比电压超前90(或 /2),即电容电压比电流滞后90,如图8-3所示。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图 设电容器两端电压为

电容电压与电流的波形图与相量图

Uc=Umsin( t)则电路中的电流为

i= Umsin( t)

三、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1.瞬时功率

纯电容电路的瞬时功率等于电压瞬时值与电流瞬时值之积,即

P=ui= Umsin( t)Umsin( t)=2U sin( t)×2Icos( t)=UIsin 2( t)结论:纯野心家电路的瞬时功率P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它的频率为电流或电压频率的2倍,振幅为UI,从图中不能发现,纯电容电路的有功功率为零。说明纯电容电路不消耗电能。

2.无功功率

同纯电感电路相似,虽然纯电容电路不消耗能量,但是电容器和电源之间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为了表示电容器与电源能量交换的多少,把瞬时功率的最大值叫做电容器的无功功率,即

Qc = UcI 式中Uc——电容器两端电压有效值,I——电路中电流有效值;

Qc——容性无功功率,单位是乏,符号为 var。容性无功功率的公式还常写成

Qc = UcXc=XcI

【例题】已知一电容C = 127 F,外加正弦交流电压uC202sin(314t20)V,试求:(1)容抗XC;(2)电流大小IC;(3)电流瞬时值iC。

1解:(1)XC25

CU200.8A(2)ICXC25(3)电容电流比电压超前90,则iC0.82sin(314t110)A Ⅲ、课堂小结:

1.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2.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3. 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Ⅵ、课余作业:课本P116小练习1、2.V、教学后记:

22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6、RL串联电路

教学目的

1.掌握RL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2.掌握RL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RL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RL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教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测量日光灯电源电压、镇流器电压和灯管两端电压。为什么U≠UR+UL呢?你对日光灯这种电路了解吗?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RL串联电路。II、讲授新课:

一、RL串联电路电压间的关系

由于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纯电感电路中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2,又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同,所以RL串联电路各电压间相位不相同,电流与总电压的相位也不相同。

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电流瞬时值为

iImsin(t)

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R=URmsin( t)电感线圈两端电压u为

UL= ULsin( t+)2电路的总电压为

u=uR+uL

作出矢量图,三者构成直角三角形,叫做电压三角形,可以得到电压 间的数量关系

U2=U2R+ U2L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LgR总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 arctU

U从电压三角形中,还可以得到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之间的关系

UR=Ucos

UL=Usin

二、RL串联电路的阻抗

在电阻、电感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电压UR=RI,电感两端电压UL=XLI,将它们代入(5-20)中整理后得

I=

UR2X2ULZ

电路的阻抗

ZR2X2L

电压 与电流的相位差

arctaxlR n的大小只与电路参数R、L和电源频率有关,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

由阻抗三角形还可以得到电阻、感抗与阻抗的关系式:

R=Zcos

XL=Zsin

Ⅲ、课堂小结:

1. RL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R和L的电压有着怎样的关系; 2. RL串联电路的阻抗与R的电阻和L的感抗有着怎样的关系; Ⅵ、课余作业:课本P142小练习第1题 V、教学后记: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第五章

正弦交流电

§5-

7、RC串联电路

教学目的

1.理解RC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2.掌握RC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RC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RC串联电路中的阻抗及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具: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电子技术中,经常会见到电阻与电容的串联电路,比如,阻容耦合放大器、RC振荡器、RC移相电路等,你对这种电路了解吗?本节课让我们共同认识RC串联电路。II、讲授新课:

一、RC串联电路电压间的关系

由于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电容两端电压的相位滞后电流,又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同,所以RC串联电路各电压间相位不相同,电流与总电压的相位也不相同。

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从欧姆定律。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电流瞬时值为

2iImsin(t)

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R=URmsin( t)电感线圈两端电压u为

uc=Ucsin( t-)2 则电路总电压瞬时值应是各元件上电压瞬时值之和,即

u=uR+uc

黔江职教中心电工基础教案

作出矢量图,三者构成直角三角形,叫做电压三角形,可以得到电压 间的数量关系

U2=U2R+ U2c

LgR总电压的相位超前电流 arctU

U从电压三角形中,还可以得到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之间的关系

UR=Ucos

Uc=Usin

二、RL串联电路的阻抗

在电阻、电感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电压UR=RI,电感两端电压UL=XCI,将它们代入(5-20)中整理后得

I=

UR2X2UCZ

电路的阻抗

ZR2X2C

电压 与电流的相位差

arctaXnCR

的大小只与电路参数R、L和电源频率有关,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

由阻抗三角形还可以得到电阻、容抗与阻抗的关系式:

R=Zcos

XC=Zsin

Ⅲ、课堂小结:

预防医学题库第五版 篇2

1.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

绪论

A.病人 B.健康人 C.个体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A.分析疾病分布与健康水平的动态变化

B.分析疾病分布并制订治疗方案

C.研究与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D.探讨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E.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关于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A.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方法 B.实验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试验与实验室试验 C.宏观研究方法与微观研究方法相结合

D.使用实验动物的整体或离体实验(实验室试验)称为微观研究 E.临床观察、实验动物的整体实验称为宏观研究 4.关于预防医学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工作对象侧重于病人 B.工作方法侧重于微观研究 C.采取的对策更利于治愈疾病 D.采取的对策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E.侧重于疾病发生后的康复

5.既属于第一级预防,也属于第三级预防的是()A.治理环境污染 B.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C.体力活动促进 D.高血压管理 E.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 6.五星级医生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但应除外()A.能根据患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

B.能从伦理、费用与患者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 C.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D.能从医院与职工收入方面考虑采用各种诊疗新技术 E.能根据卫生保健的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及参与卫生决策

7.疾病类型不同,三级预防策略有所不同。下述疾病在采取第一级预防的同时,应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的是()A.细菌性痢疾 B.恶性肿瘤 C.食物中毒 D.职业中毒 E.营养缺乏病 8.健康观是指人们对健康的看法,关于现代健康观内涵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依赖于自我保健与预防措施 B.主要依赖于医生与药物

C.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D.健康权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人权 E.不仅长寿,而且有更好的生命质量

9.对健康影响的物质环境因素按照有害物质的性质分为()A.空气、水、土壤、食物

B.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 E.生活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10.健康权是指()A.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一般标准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B.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低标准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C.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D.保证他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低标准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E.保证他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11.循证医学是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和利用最充分的证据并作出最佳医学实践决 策的一门科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指流行病学方法和临床观察方法 B.最充分的证据是指传统的、经验的证据 C.最佳决策是科学方法与充分证据的结合

D.把最佳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技能和病人的价值整合在一起 E.最大特点是以经验证据为基础开展医学实践活动

(二)多选题

1.通过三级预防可以改变疾病的自然史直至向健康转归,在疾病自然史的各个阶段上包括()A.病理发生前期

B.病理发生期 C.临床前期 D.临床期 E.转归期 2.属于第二级预防的是()A.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防病知识以及自我检查 B.做好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 C.做好婚前检查和优生优育工作

D.在老年人常规体检中开展糖尿病的筛检 E.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三)填空题

1、对于传染病,第二级预防要做好五早,即()()()()()

2、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名词解释 循证医学 健康(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现代健康观?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三级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

第一章 临床预防服务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对临床预防服务叙述最准确的是()A.一种临床治疗服务 B.一种基层卫生服务

C.在临床场所实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结合的服务 D.在临床场所实施第三级预防服务 E.在社区中实施的治疗服务 2.临床预防服务的对象是()A.患者 B.健康者 C.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

D.病人和无症状“患者” E.无症状“患者” 3.采用化学预防的对象主要是()A.已出现症状的患者 B.有既往病史的人 C.正在治疗的人 D.正在康复的人 E.无症状的人 4.临床预防服务的第一步通常是()A.收集健康信息 B.疾病危险性评价 C.健康改善计划制订 D.健康改善计划制订的实施 E.疾病风险预测

5.以下不属于健康危险因素的是()A.长期吸烟 B.糖尿病家族史 C.血清胆固醇浓度过高 D.肥胖 E.适度锻炼

6.临床预防服务内容中成本效果最好的是()A.健康咨询与教育 B.健康筛检 C.免疫接种 D.化学预防 E.以上都不对

7.有性生活的妇女进行脱落细胞涂片检查的适宜频率是()A.每年1次 B.每年2次 C.每2年1次 D.每1-2年1次 E.每l~3年1次 8.()是导致成人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

A.吸烟 B.酗酒 C.吸毒 D.性乱 E.网络成瘾 9.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不包括()A.生活方式管理 B.需求管理 C.疾病管理 D.残疾管理 E.以上都不是 10.健康管理的特点不包括()A.系统化 B.标准化 c.可量化 D.个体化 E.封闭化 11.下列哪项不是化学预防()A.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预防骨质疏松 B.补充氟化物降低龋齿患病率

C.幼儿补充含铁物质降低罹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 D.孕期妇女补充叶酸降低神经管缺陷婴儿出生的危险

E.服用维生素C治疗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12.一般将危害健康的行为分为4类,即()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过多接触有害环境行为 B.高危险行为、致病行为模式、预警行为、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C.不良生活方式、预警行为、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 D.不良疾病行为、违法乱纪行为、预警行为、致病行为模式

E.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致病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反社会法律与道德的行为 13.健康维护计划执行()后就需要进行定期随访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14.对于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临床医生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提供强化干预服务 B.帮助确定戒烟日期 C.帮助确定随访时间 D.宣传戒烟的好处 E.提供戒烟药物 15.健康教育的核心是()A.开展个体或群体的病因预防

B.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C.防止并发症,促进康复

D.促进个体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 E.积极治疗,促进康复

16.下列不属于健康危险因素的是()A.喜食腌制食品 B.经常食用油炸食品 C.高血压家族史

D.适量运动 E.大量饮酒

17.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时机最佳的理想场所是()A.社区 B.工作场所 C.公共场所 D.居民家庭 E.学校

(二)多选题

1.下列哪些项目宜进行筛检检查()A.高胆固醇血症检查 B.测量血压 C.乳房检查 D.直肠指检 E.口腔检查 2.健康危险因素作用的特点包括()A.潜伏期长 B.联合作用明显 C.特异性强 D.特异性弱 E.广泛存在 3.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包括()A.求医者的健康咨询 B.健康筛检 C.免疫接种 D.化学预防 E.急性疾病治疗

(三)填空题

1、现代医学模式为“()-()-()”医学模式

(四)名词解释

临床预防服务 健康促进(五)简答题

1.简述健康咨询的5A模式。(六)论述题

1.试述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二章 合理营养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营养素的是()

A.有机盐

B.蛋白质

C.无机盐

D.脂肪

E.碳水化合物 2.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是()

A.蛋白质的含量

B.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C.蛋白质的利用

D.氨基酸模式

E.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 3.米、面制作中加碱或者油炸使营养素损失最大的是()A.硫铵素 B.核黄素 C.尼克酸 D.视黄醇 E.蛋白质 4.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妇女的钙摄入量为()A.800-1000mg/d B.1000-1500mg/d C.1500-2000mg/d D.2000-2500mg/d E.2500-3000mg/d 5.谷类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A.蛋氨酸

B.亮氨酸

C.缬氨酸

D.丝氨酸

E.赖氨酸 6.奶类含量低的营养素是()

A.钙

B.铁

C.蛋白质

D.脂肪

E.乳糖 7.为更好地发挥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应采取的措施有()

A.供给足够的能量

B.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C.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D.供给更多的蛋白质

E.供给大量的维生素 8.能量消耗包括()A.基础代谢消耗

B.基础代谢、劳动和活动消耗 C.基础代谢、劳动和活动,食物特殊动力消耗

D.基础代谢、劳动和活动,食物特殊动力消耗,生长期还包括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消 耗

E.以上都不是

9.豆类蛋白质的限制性氨基酸为()

A.赖氨酸

B.色氨酸

C.苏氨酸

D.蛋氨酸

E.丝氨酸

10.蔬菜水果含有较丰富的下列维生素和无机盐.除了()

A.维生素D

B.胡萝卜素

c.核黄素

D.抗坏血酸

E.钾、钠

11.蛋黄中铁的含量虽然很高,它的吸收率却很低.蛋黄中影响铁吸收最可能的因素是()

A.蛋黄中钙

B.蛋黄中磷

C.蛋黄中胆固醇

D.蛋黄中高磷蛋白

E.蛋黄中维生素D 12.老年人在蛋白质供给量方面的要求是()

A.维持正氮平衡,优质蛋白越多越好

B.量少、质优

C.应尽量以大豆蛋白为主

D.维持正氮平衡,补充适量优质蛋白

E.尽量以肉制品为主

13.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遗传因素

B.内分泌因素

C.饮食因素

D.体质因素

E.代谢改变

14.高热、急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出血、大手术患者,适宜吃()

A.普通饭

B.软饭

C.半流质饭

D.流质饭

E.固体饭

15.急性肾炎、尿毒症、肝功能衰竭病,应吃(A.高蛋白膳食

B.低蛋白膳食

C.高热能膳食

D.低热能膳食

E.高纤维膳食 16.1g蛋白质可产生多少kcal的热能()

A.9 B.4 C.16.7 D.36.7 E.以上都不是 17.一般建议脂肪的热能比是多少较恰当()A.10%~12% B.20%~30% C.30%~35% D.55%~65% E.60%~65% 18.天然食物中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最高的是()A.瘦猪肉 B.鸡蛋 C.牛奶 D.鱼 E.虾

19.人体的热能来源于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们在体内的产热系数分别 为()A.4kcal/g、9 kcal/g、9 kcal/g B.4 kcal/g、9 kcal/g、4kcal/g C.9 kcal/g、4kcaL/g、4kcal/g D.4kcal/g、4 kcal/g、4kcaL/g E.4 kcal/g、4kcal/g、9kcal/g 20.下列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是()A.鸡肝 B.猪肉 C.玉米 D.山药 E.牛奶 21.影响成年人热能消耗最主要的因素为()A.体表面积 B.气候 C.劳动强度 D.饮食 E.食物的热效应 22.脚气病是由哪种维生素不足引起()A.VitA B.VitD C.Vit B1

D.Vit B2 E.VitC 23.味觉异常可由哪种无机盐不足引起()A.锌 B.硒 C.碘 D.钙 E.铁 24.炒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A.铁 B.钙 C.胡萝卜素 D.维生素C E.锌 25.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易发生()A.脂溢性皮炎 B.癞皮病 c.脚气病

D.佝偻病 E.夜盲症

26.米面加工精度过高会导致何种营养素严重损失()A.维生素C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B族维生素 E.维生素D 27.反复淘洗大米或浸泡加热,损失最多的是()A.碳水化合物 B.脂肪 C.蛋白质

D.B族维生素 E.无机盐

28.我国居民热能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A.肉类 B.奶蛋类 c.大豆 D.粮谷类 E.蔬菜类 29.有关牛奶,不正确的是()A.牛奶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 B.牛奶为钙的良好来源 C.牛奶含铁丰富 D.牛奶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 E.以上都不是 30.中国居民膳食中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是()A.肉类 B.蛋类 C.精制米面 D.水果蔬菜 E.油脂

31.鱼类食品具有一定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这是因为鱼类食品中含 有()A.优质蛋白质 B.较多的钙 C.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D.丰富的铁

E.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32.在机体通过氧化能够产生能量的营养素是()A.维生素 B.无机盐 c.膳食纤维 D.微量元素 E.脂肪 33.植物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于动物蛋白质,主要是因为()

A.蛋白质含量低 B.蛋白质被纤维包裹,不易与消化酶接触 c.蛋白质含量高

D.与脂肪含量有关 E.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 34.限制氨基酸是指()A.氨基酸分较高的氨基酸 B.氨基酸分较低的氨基酸 C.氨基酸分较高的必需氨基酸 D.氨基酸分较低的必需氨基酸

E.氨基酸含量最少的氨基酸

35.适用吞咽困难,不能自行经口进食患者的是()A.经管营养 B.软食 C.半流质膳食

D.流质膳食 E.普通膳食

36.下列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是()A.鸡肉 B.猪肉 C.牛肉 D.羊肉 E.鱼肉

37.成人摄入混合膳食时,因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约相当于基础代谢 的()A.5% B.10% C.15% D.20% E.25% 38.一般成年人三餐能量分配的适宜比例是()A.2:4:4 B.3:4:3 C.4:4:2 D.3:3:4 E.4:3:3 39.下列食物中含钙最少的是()A.豆类 B.芝麻酱 C.海带 D.奶类 E.猪肉 40.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包括()A.硫、铁、氯 B.碘、镁、氟 C.铁、铬、钴 D.钙、锌、碘 E.钙、氟、铁 41.有利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的是()A.维生素C B.钙 C.草酸 D.膳食纤维 E.维生素A 42.关于铁的良好食物来源,应除外的是()A.猪肝 B.牛奶 C.猪血 D.羊肉 E.鲫鱼 43.下列各项不属于钙缺乏表现的是()A.骨骼疼痛、易出血 B.佝偻病 c.牙齿发育不正常 D.骨质疏松症 E.手足搐搦症

44.关于维生素,正确的是()A.维生素A、C、D、E为脂溶性维生素 B.水溶性维生素不需每日供给

C.大量摄入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D.缺乏水溶性维生素时,症状不明显 E.大量摄人维生素E、A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45.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且最简便的指标是()A.理想体重 B.BMI C.皮褶厚度 D.体脂含量 E.瘦体重 46.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营养调查中必测项目的三项指标是()A.坐高、身高、头围 B.体重、身高、头围 C.胸围、头围、体重

D.体重、身高、皮褶厚度 E.身高、胸围、坐高 47.孕妇摄入的营养素中与新生儿先天畸形有关的是()A.叶酸、维生素B6、铁 B.维生素A、碘、钙 C.维生素C、锌、碘

D.锌、叶酸、维生素A E.镁、维生素B1、维生素E 48.出生4~6个月的婴儿应开始补充()A.铁 B.钙 C.淀粉 D.脂肪 E.蛋白质

49.软食适用于()A.腹部手术患者 B.痢疾患者 C.消化不良患者 D.喉部手术者 E.昏迷患者

50.6个月的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正确的做法是()A.同时添加几种食物 B.首先添加蛋清或肉末

C.首先添加块状固体食物 D.单独制作,一般不用调味品 E.加调味品,一般不单独制作

51.老年人保证充足的维生素E供给量是为了()A.抗疲劳 B.增进食欲 C.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D.降低胆固醇 E.防止便秘

52.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A.钠 B.钙 C.铜 D.维生素A E.铁 53.治疗时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的疾病是()A.高脂血症 B.骨质疏松症 C.缺铁性贫血 D.生长发育迟缓 E.锌缺乏症 54.治疗营养性肥胖的首选疗法是()A.控制饮食 B.手术疗法 C.控制饮食+运动疗法 D.药物治疗 E.运动疗法 55.下列哪项不符合食物互补原则()A.不新鲜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搭配食用 B.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 C.不同种类食物尽量同时食用 D.荤素搭配 E.粗细粮搭配 56.AI是下列哪个概念的英文缩写()A.推荐摄入量 B.适宜摄人量 C.参考摄人量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E.最高允许限量

57.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首选()A.大豆蛋白粉 B.纯豆浆 C.婴儿配方奶粉 D.新鲜牛奶 E.成人奶粉

1.2.在机体通过氧化能够产生能量的营养素是()A.维生素 B.无机盐 C.膳食纤维 D.微量元素 E.脂肪 3.一般食物的含氮量转换为蛋白质含量的系数为()A.5.85 B.6.05 C.6.25 D.6.45 E.4.00 4.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真消化率 B.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生物学价 C.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互补作用 D.蛋白质消化率、生物学价值、化学成分

E.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与机体的吸收利用程度 5.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

B.各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

C.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 D.各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 E.限制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 6.限制氨基酸是指()

A.氨基酸分较高的氨基酸 B.氨基酸分较低的氨基酸 C.氨基酸分较高的必需氨基酸 D.氨基酸分较低的必需氨基酸 E.氨基酸含量最少的氨基酸

7.脂肪摄入过多与许多疾病有关,因此要控制膳食脂肪的摄人量,一般认为成人脂肪的适宜供能比例是()A.10%~l5% B.20%~30% C.30%~40% D.40%~50% E.55%~65%

8.下列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是()A.鸡肉 B.猪肉 C.牛肉 D.羊肉 E.鱼肉 9.我国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最主要的来源是()A.谷类 B.薯类 C.鱼肉类与奶类 D.蔗糖 E.根茎类植物

10.人体的能量来源于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们在体内的产热系数分别为()A.4kcal/g、9kcal/g、9kcal/g B.9kcal/g、4kcal/g、4kcal/g C.4kcal/g、9kcal/g、4kcal/g D.4kcal/g、4kcal/g、4kcal/g E.4kcal/g、4kcal/g、9kcal/g 11.有利于肠道钙吸收的因素有()A.氨基酸、乳糖、维生素D B脂肪酸、氨基酸、乳糖 C.抗酸药、乳糖、钙磷比 D.乳糖、青霉素、抗酸药 E.草酸、维生素D、乳糖

12.关于铁的良好食物来源,应除外的是()A.猪肝 B.牛奶 C.猪血 D.羊肉 E.鲫鱼 13.下列各项不属于钙缺乏表现的是()A.骨骼疼痛、易出血 B.佝偻病 C.牙齿发育不正常 D.骨质疏松症 E.手足搐搦症 14.下列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是()A.鸡肝 B.猪肉 C.玉米 D.马铃薯 E.牛肉 15.关于维生素,正确的是()A.维生素A、C、D、E为脂溶性维生素 B.水溶性维生素不需每日供给

C.大量摄入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D.缺乏水溶性维生素时,症状不明显 E.大量摄人维生素E、A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16.米面加工精度过高会严重损失的营养素是()A.维生素C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B族维生素 E.维生素D 17.水溶性维生素摄入过多时()A.可在体内大量贮存 B.可经尿液排出体外 C.极易引起中毒 D.通过胆汁缓慢排出体外 E.可经汗液大量排出体外

18.夜盲症患者可能缺乏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l D.维生素B2 E.维生素C 19.在米的淘洗过程中,主要损失的营养素是()A.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C E.维生素A 20.

21.硫胺素缺乏可引起()A.脚气病 B.癞皮病 C黏膜炎症 D.坏血病 E.夜盲症 22.

23.平衡膳食是指()A.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 B.供给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且比例适当

C.供给机体适宜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且比例适当 D.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且保证一定量的动物蛋白 E.供给机体足够的蛋白质,且保证一定量的动物蛋白 24.孕妇摄入的营养素中与新生儿先天畸形有关的是()A.叶酸、维生素B6、铁 B.维生素A、碘、钙

C.维生素C、锌、碘 D.锌、叶酸、维生素A E.镁、维生素Bl、维生素E 25.某患者,主诉倦怠、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检查发现牙龈肿胀出血、牙倒贫血、皮下出血。此患者可能缺乏的营养素是()A.铁 B.叶酸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 E.维生素B2

26.某男孩l岁,夜间经常哭闹,查体可见方颅、枕秃、串珠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铁缺乏 B.锌缺乏 C.维生素D缺乏 D.维生素A缺乏 E.维生素B1缺乏 27.某成年男性,因眼睛不适就诊。检查发现其暗适应能力下降,角膜干燥、发炎、球结膜出现泡状灰色斑点。此时应给患者补充().J A.维生素C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维生素B2 E.维生素Bl 28.某孕妇近日衰弱、苍白、健忘、精神萎靡、胃肠功能紊乱,经血液检查,医生诊断为巨幼红细胞贫血。该孕妇主要缺乏()A.铁 B.核黄素 C.叶酸 D.烟酸 E.钙

(二)多选题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属于DRIs的是()

A.平均需要量(EAR)B.生理需要量(PR)C.推荐摄入量(RNI)D.适宜摄入量(AI)E.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2.有利于肠道钙吸收的因素有()A.氨基酸 B.脂肪酸 C.乳糖 D.青霉素 E.维生素D 3.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A.VitD B.VitC C.VitPP D.Vit B1 E.Vit B2 4.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A.维生素D B.核黄素 C.维生素E D.视黄醇 E.抗坏血酸 5.维生素C的良好食物来源是()A.粮谷类 B.动物性食品 C.蔬菜 D.植物油 E. 水果 6.目前公认的必需脂肪酸是()

A.花生四烯酸

B.亚油酸

C.胆固醇

D.α-亚麻酸

E.饱和脂肪酸

(三)填空题

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可概括为六类,即()()()()()()

2、氮平衡分为三种情况,即()()()

3、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有()()()

4、必需脂肪酸包括()()

(四)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平衡膳食(五)简答题

1.简述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2.简述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六)论述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三章 人群健康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基层医疗中,个人健康问题记录方式多采用()A.问题为导向的医疗记录 B.门诊记录 C.会诊记录 D.住院记录 E.转诊记录 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点人群不包括()A.0~6岁儿童 B.孕产妇 C.残疾人 D.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E.老年人

3.下列不属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评价类型的是()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影响评价 D.结局评价 E.阶段评价 4.下列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描述错误的是()A.服务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B.以社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 C.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幼 D.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基本卫生的均等化

E.体现了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服务形式

5.下列不是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的是()A.以健康为中心 B.以个人为对象 C.以需求为导向 D.多部门合作 E.人人参与 6.以下关于社区诊断的说法,错误的是()A.社区诊断的对象是社区人群和社区背景 B.社区诊断方法是人口统计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法 C.社区诊断要对社区卫生需求状况作出评价

D.社区诊断的资料来源于社区文献资料、健康档案记录、社区调查等

E.社区诊断的结果是制订个人综合性服务计划 7.POMR记录中问题描述及进展记录采用的形式是()A.SOAP B.ICPC C. COPC D.BATHE E.SMART

(二)多选题

1.属于以S0AP形式进行健康问题描述内容的是()A.主观资料 B.客观资料 C.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D.健康问题的评价 E.处理计划

(三)填空题

1、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评价包括三种类型,即()()()

(四)名词解释 人群健康 社区

(五)简答题

1、简述社区卫生实施的原则(六)论述题

试述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

第四章 环境卫生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说环境因素是指()A.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B.化学性、物理性、地理性 C.生物性、物理性、地质性 D.化学性、地理性、地质性 E.物理性、生物性、地质性

2.生物圈是指陆地不超过9km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上()km高、海平面下llkm的范围 A.9 B.10 C.1 1 D.12 E.13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较长时期保持稳定的状态,称为()A.生态稳定 B.生态平衡 C.生态流动 D.生态调节 E.食物链 4.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主观感觉正常时人肯定是健康的 B.机体功能下降时人就可表现出疾病 C.健康与疾病是两个毫无联系的概念 D.健康与疾病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

E.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过程 5.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A.交通污染 B.工业污染 C.生活污染 D.自然灾害 E.核电站泄漏 6.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A.无机汞 B.CO2 C.烟尘 D.光化学烟雾 E.NO2 7.伦敦烟雾事件其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家庭炉灶排放的烟尘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D.汽油燃烧排出的废物 E.石油冶炼排出的废气

8.美国密歇根湖底泥中的DDT通过食物链使浓度增加了百万倍,这种作用是()A.生物迁移 B.生物富集 C.生物转运 D.生物转化 E.生物蓄积 9.下列哪项不属于自净作用()A.气流大 B.水流速度大 C.水体流量大 D.水流状态稳定 E.风速快 10.肿瘤病因80%-90%与()有关

A.环境因素 B.行为生活方式 C.生物学因素 D.医疗卫生服务 E.药物摄入 11.风疹病毒已被证实可()A.致肺癌 B.致畸胎 C.致痛痛病 D.致白血病 E.急性中毒 12.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各项,但不包括()A.剂量或强度 B.作用持续时间 C.受害的人群数量

D.个体差异 E.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13.下列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中,哪种说法是错的()A.水中氮磷含量增加 B.水质感官性状恶化 C.溶解氧急剧减少

D.水藻类大量减少 E.水中微生物死亡 14.下列不属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特点的是()A.广泛性 B.可预防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E.多样性

15.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A.区域内的传染病 B.自然疫源性疾病 C.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D.环境公害病 E.种族遗传性疾病 16.需要补充碘的疾病是()A.甲亢 B.克山病 C.地方性甲状腺肿 D.甲状腺肿瘤 E.大骨节病 17.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有()A.消毒灭菌 B.沉淀过滤 C.氯化消毒 D.煮沸 E.紫外线消毒 18.饮用水的感官性状指标不包括()A.色 B.臭和味 C.混浊度 D.硬度 E.肉眼可见物 19.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水的感官性状 B.除去有害物质 C.杀灭水中病原体

D.除去悬浮物 E.去除泥沙颗粒物

20.以下对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描述正确的是()A.水的pH越高越利于消毒 B.水温越高,杀菌效果越差

C.水的混浊度越低,越利于消毒 D.接触30min后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3.0mg/L E.接触时间越短,消毒效果越好 21.以下物质中杀菌作用最强的是()A.次氯酸 B.次氯酸根 c.氯化钠 D.氯化钙 E.氟化钙

22.饮用水取水点上游多少米至下游多少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染源及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A.1000,:1000 B.100.100 C.300.300 D.1000,100 E.100,300 23.饮水氯化消毒时,接触30分钟后,游离性余氯不得低于()A.1.0mg/L B.0.5mg/l_。C·0.3mg/L D.0.05mg/L E.1.5mg/L 24.饮用水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A.不发生消化道疾病 B.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C.不发生食物中毒 D.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E.不发生水性地方病 25.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因素包括()A.深井水 B.河流下游多发 C.青春期发病剧增 D.男性患者多 E.家族遗传 26.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且实用的措施是()A.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 B.在食用油中加入碘盐

C.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 D.净化或更换水源 E.服用含碘药物 27.我国对垃圾填埋有如下卫生要求,除了()A.填埋场应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下水流向的下游 B.填埋场应距居住区500m以上 C.垃圾填埋前应经卫生处理 D.填埋场应设排气管、排水管 E.填埋场应有防渗漏的衬底 28.我国对粪便垃圾的下列无害化处理方法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高温堆肥 B.低温厌氧堆肥 C.沼气发酵 D.垃圾填埋 E.垃圾焚烧 29.慢性镉中毒主要影响()A.心脏 B.大脑 C.肾 D.肝 E·牙齿 30.关于铬污染下列不正确的是()A.土壤污染主要来自铬矿区和金属冶炼、电镀、制铬等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含铬

工业废水灌溉

B.铬在土壤环境中主要以三价铬和六价铬等形式存在 C.三价铬毒性较强,比六价铬毒性大100倍

D.铬在人体内有蓄积作用,体内过量的铬主要积聚在肝、肾、内分泌腺体 E.三价铬主要存在于土壤与沉积物中,六价铬主要存在于水中 31.动物粪便污染土壤后传染给人引起的疾病是()A.伤寒 B.痢疾 C.肉毒梭菌中毒 D.破伤风 E.钩端螺旋体病 32.人的粪便污染土壤后传染给人引起的疾病是()A.伤寒 B.炭疽病 C.肉毒梭菌中毒 D.破伤风 E.钩端螺旋体病 33.天然土壤中常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是()A.伤寒杆菌 B.痢疾杆菌 C.肉毒梭菌 D.炭疽杆菌 E.钩端螺旋体 34.关于痛痛病,哪项是错误的()A.由含镉废水污染农田引起 B.发病的潜伏期长 C.患者多为育龄妇女 D.多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发病

E.多因镉引起的肾衰竭死亡

1.一般可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将人类的环境分为()A.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生存环境 B.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 C.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社区环 E.生存环境、人为环境、社会环境

2.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可以将环境污染分为()A.物理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污染 B.生物污染、放射污染、化学污染 C.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致癌性污染

D.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E.致癌性污染、致畸性污染、致突变性污染 3.可以形成二次污染物的一次污染物是()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硫化氢 E.过氧酰基硝酸酯 4.污染物进人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逐渐转移的现象被称为()A.自净作用 B.生物转化 C.富营养化 D.生物富集 E.分布或迁移 5.6.

7.环境污染引起人群不同程度的健康变化称为()A.人群健康谱 B.人群健康反应谱 C.人群健康效应谱 D.人群健康作用谱 E.人群疾病谱

8.我国目前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是由卫生部颁布的,具体实施的时间是()A.1985年7月1日 B.2001年7月1日

C.2006年7月1日 D.2007年7月1日 E.2008年7月1 Et 9.我国饮水消毒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A.煮沸消毒 B.臭氧消毒 C.氯化消毒 D.紫外线消毒 E.碘消毒 10.引起介水传染病发生的污染是()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放射性污染 D.生物性污染 E.热污染 11.

12.生活饮用水净化的主要目的是()A.杀灭水中的病原体

B.使水质达到细菌学检验项目的限值 C.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 D.使水质达到卫生学要求

E.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和细菌等 13.生活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是()A.去除水中的有毒物质 B.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C.使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余氯 D.降低水的浑浊度 E.改善水质的感官性状 14.选择饮用水的水源,首选的是()A.降水 B.泉水 C.地下水 D.江河 E.水库 15.对饮用水氯化消毒时,杀菌力最强的是()A.HOCl B.CCl4 C.CHCl3 D.OCl E.Ca(OCl)2

16.2005年冬,东北某城市一平房住户,在门窗紧闭情况下,用煤烧火炕取暖,临睡前以湿煤压火,早晨起床时,有人昏迷不醒,有人感到眩晕和头痛,并有恶心,将昏迷者抬出室外后逐渐苏醒,其他人的症状减轻。此次事件最可能的原因是()

A.至内02浓度过低 B.S02中毒 C.C0中毒 D.C02中毒 E.H2S中毒

(二)多选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正确的是()A.广泛性 B.治理容易 C.复杂性 D.多样性 E.长期性

2、饮用水净化消毒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水的浑浊度 B.调节水温 C.调节酸碱度

D.杀灭病原菌 E.去除有害物质

(三)填空题

1、饮用水水源选择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

2、生活饮用水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

3、饮水消毒可采用()()两类消毒方法。

(四)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 2.二次污染物(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六)论述题

1、试述如何防治室内空气污染。

第五章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一、单项选择题

1.耐热性最强的食物中毒病原是()A.葡萄球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变形杆菌 D.肉毒梭菌的芽胞 E.沙门菌 2.河豚毒素的特点是()A.易溶于水 B.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 C.盐腌能破坏 D.不耐热 E.日晒能破坏 3.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常见食品是()A.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B.病畜肉 c.海产品 D.冰激凌 E.都不是 4.肝损害型毒蕈中毒的特殊治疗药物是()A.阿托品 B.巯基解毒剂 C.亚甲蓝 D.抗生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5.亚硝酸盐的食物来源不包括()A.添加发色剂的肉制品 B.苦井水 C.刚腌制不久的蔬菜 D.高温油炸食品 E.腐败变质的蔬菜

6.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的部位是()A.神经 B.肝脏 C.肾脏 D.膀胱 E.心脏 7.亚硝酸盐的特效解毒剂是()A.阿托品 B.巯基解毒剂 C.亚甲蓝 D.抗生素 E.肾上腺素 8.下列对醋较为敏感的细菌是()A.致病性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肉毒梭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9.我国最常见的食物中毒是()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E.有毒植物中毒

10.河豚鱼身体中河豚毒素含量最多的器官是()A.皮肤、鳃 B.肝脏、肾脏 C.鱼卵、肠 D.鳃、鳍 E.卵巢、肝脏 11.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典型症状是()A.剧烈呕吐 B.腹痛、腹泻 C.发热 D.神经系统症状 E.抽搐 12.下列不属于食物中毒的是()A.农药中毒 B.毒蕈中毒 C.河豚鱼中毒 D.暴饮暴食引起急性胃肠炎

E.肉毒中毒

13.引起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A.植物性食品 B.自制发酵食品 C.动物性食品 D.海产品 E.腌制食品 14.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A.发酵食品 B.罐头食品 C.剩米饭、凉糕 D.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E.植物性食品

1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A.腹痛、腹泻 B.剧烈呕吐 C.发绀 D.黄疸 E.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16.有关食品添加剂,不正确的是()A.是人为地有意识的加入的化学物质 B.可用以掩盖食品不良感官性状或缺陷 C.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人工合成 D.不能破坏原有营养成分

E.必须经过规定的毒理学鉴定程序 17.下列毒素不耐热的是()

A.河豚毒素 B.肉毒毒素 C.黄曲霉毒素 D.葡萄球菌肠毒素 E.以上都不是

预防食品霉变的措施不包括()A.挑选霉粒 B.加碱去毒 C.控制温度、湿度 D.辐射处理 E.密封减少氧气 1.肉、蛋等食品腐败变质后有恶臭,是食物中()分解所致

A.脂肪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纤维素 E.矿物质 2.亚硝酸盐引起中毒的机制是()

A.巯基酶失活 B.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 C.溶血作用 D.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E.毛细血管扩张 3.下列属于嗜盐性细菌的是()

A.副溶血性弧菌 B.致病性大肠杆菌 C.变形杆菌 D.肉毒梭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4.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我国最多见的是()

A.肉制品 B.鱼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豆制品 E.罐头食品 5.6.确诊食物中毒的依据是()

A.多数人集体突然发病 B.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 C.所吃的食物中检验出有毒有害物质

D.流行病学特点,并尽可能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有毒有害物质 E.流行病学特点,或尽可能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有毒有害物质 7.黄曲霉毒素慢性损害的主要器官是()

A.骨骼 B.肾脏 C.卵巢 D.肝脏 E.神经系统 8.下列食物中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A.水果 B.腌酸菜 C.谷物 D.奶制品 E.蛋制品 9.以下不属于食物中毒的是()

A.黄曲霉毒素中毒 B.伤寒、痢疾等食源性肠道疾病 C.肉毒毒素中毒 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E.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10.我国最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E.有毒植物中毒 11.河豚鱼中的河豚毒素()

A.可导致神经中枢及末梢麻痹 B.稳定,但煮沸可解毒

C.不稳定,加酸可破坏 D.新鲜鱼肉中毒性最强,肝次之,卵最弱 E.可引起过敏反应 12.13.毒蕈中毒的4种类型中,不包括的是()

A.胃肠毒型 B.神经精神型 C.麻痹型 D.溶血型 E.脏器损害型 14.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最严重的是()A.小麦 B.大米 C.花生和玉米 D.高梁 E.大豆 15.河豚鱼中河豚毒素含量最多的器官是()

A.皮肤、腮 B.肝脏、肾脏 C.鱼卵、肠 D.腮、鳍 E.卵巢、肝脏

16.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A.罐头食品 B.发酵食品 C.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D.剩米饭、凉糕 E.家庭自制豆制品 17.河豚鱼中毒的防制措施,关键的是()

A.禁止零售,防止误食 B.在餐馆由内行的厨师加工后食用 C.及时诊断,迅速抢救 D.集中处理后再食用 E.弃去内脏仅食用无毒的鱼肉

18.食物中毒现场工作,首先是抢救病人,其次应该是()A.迅速隔离病人 B.指导现场消毒工作 C.进行动物实验 D.采样送检 E.封存一切剩余的可疑食品 19.对于婴儿代乳食品,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是()

A.不得超过20µg/kg B.不得超过10µg/kg C.不得超过5µg/kg D.不得超过1µg/kg E.不得检出

20.21.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是由于()

A.酶活性抑制 B.水分活度降低 C.湿度降低 D.氧气含量降低 E.渗透压提高 22.23.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A.查清潜伏期 B.查清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原因 C.查清中毒人数及发病情况 D.查清责任者并收集处罚依据 E.查清发病中毒人数

24.某村一家8人,吃了自制的豆酱后,l、2天内相继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之后出现视力模糊、复视,咀嚼、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头下垂等症状,但神志清楚,该食物中毒的病原可能是()

A.沙门菌 B.河豚毒素 C.肉毒毒素 D.葡萄球菌肠毒素 E.副溶血性弧菌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食物中毒的是()

A.暴饮暴食引起急性胃肠炎

B.河豚鱼中毒 C.农药中毒 D.毒蕈中毒 E.肉毒中毒

2、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A.食用前彻底加热 B.应用抗氧化剂 C.屠宰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要求 D.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体检 E.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

(三)填空题

1、N-亚硝基化合物包括()()

2、食物中毒可分为四类,即()()()()

(四)名词解释

1.食物中毒 2.食品安全(五)简答题

1.简述食物中毒的特征(六)论述题

试述食品污染的种类及食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慢性汞中毒的三大特征性临床表现是()A.口腔炎、发热、皮疹 B.易兴奋、震颤、口腔炎 C.周围神经炎、腹痛、贫血 D.口腔炎、腹痛、肾功能障碍 E.贫血、易兴奋、皮疹 2.在生产条件下,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形式经呼吸道进人人体

A.烟或雾 B.蒸气或粉尘 C.蒸气或雾 D.粉尘、烟或蒸气 E.粉尘、雾或蒸气 3.关于广义职业病,下列论述错误的是()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疾病 B.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出现的疾病 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健康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D.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动保障待遇 E.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 4.粉尘的分散度是指()A.粉尘的分布距离 B.粉尘的分布均匀程度 C.粉尘的分布范围

D.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 E.粉尘的比表面积 5.预防苯中毒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 B.改革生产工艺,使工人不接触或少接触苯 C.通风排毒 D.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E.提高职工素质 6.矽肺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A.矽结节形成 B.矽结节并有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C.肺间质和胸膜纤维病变 D.胸膜肥厚粘连 E.肺气肿 7.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B.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是早期发现健康损害的重要手段

D.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E.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健康损害,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8.下列关于职业病的特点论述错误的是()A.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可消除和减少发病 B.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 C.长期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即可发病

D.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很少只有单个病例出现 E.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9.可吸人性粉尘是指()A.AED<25μm B.AED<15μm C.AED<10μm D.AED<5μm E.AED<3μm 10.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是()A.通风排毒 B.降低空气中毒物浓度 C.个人防护 D.安全生产管理 E.个人卫生 11.生产性粉尘是指()A.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微粒 B.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C.较长时间呈游浮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D.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E.由固体粒子形成的气溶胶 12.易引起白血病的生产性毒物是()A.汞 B.苯 C.甲苯 D.硝基苯 E.苯胺 13.生产性噪声按其产生的来源,可分为()A.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B.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脉冲噪声 C.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D.低频噪声、中频噪声、高频噪声 E.持续性噪声、脉冲噪声、电磁性噪声

14.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是()A.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B.个人防护 C.服用阿托品 D.就业前健康检查

E.早期发现中毒症状

15.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A.<20Hz B.20~20 000Hz C.>20 000Hz D.200~2000Hz E.>2000Hz 16.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A.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热射病、热辐射和热衰竭 C.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17.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有()A.CO、CO2 B.甲烷、氮气 C.水蒸气、氰化物 D.硫化氢、甲烷 E.CO、氰化物、硫化氢 18.诊断慢性中度苯中毒的条件之一是()A.白细胞低于4.0×10/L,血小板低于60×10/L,有明显出血倾向 B.白细胞波动在(4.0~4.5)×10/L C.血小板波动在(80~lO0)×10/L D.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明显增多 E.白细胞数低于4.0×10/L,或粒细胞低于2.0×10/L 19.

20.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检查时听阈提高()A.<10dB B.10dB C.10~15dB D.1~30dB E.>30dB 21.关于职业性多发病,论述错误的是()A.又称工作有关疾病 B.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C.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造成该病的许多因素之一

D.职业性有害因素加重了已有疾病的病情 E.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显露 22.在生产条件下,苯主要经()途径进入人体

A.皮肤和消化道 B.消化道 C.皮肤 D.呼吸道 E.呼吸道和消化道 23.慢性汞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A.肾功能障碍 B.发热、乏力 C.贫血 D.腕下垂 E.易兴奋症 24.下列哪项不是诊断职业病的依据之一()A.职业史 B.实验室检查 C.家庭史 D.临床观察 E.生产环境调查 25.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A.刺激δ一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

B.抑制δ-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

C.刺激ALAD,使ALAD合成减少 D.使红细胞中锌原卟啉减少

E.使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减少 26.呼吸性粉尘是指()A.AED>15μm B.AED>10μm C.AED=10μm D.AED<8μm E.AED<5μm

1.在生产条件下,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形式经呼吸道进人人体。

A.烟或雾 B.蒸气或粉尘 C.蒸气或雾 D.粉尘、烟或蒸气 E.粉尘、雾或蒸气 2. 3.

4.下列关于职业病的特点论述错误的是()A.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可消除和减少发病 B.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

C.长期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即可发病

D.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很少只有单个病例出现 E.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5.生产性噪声按其产生的来源,可分为()A.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B.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脉冲噪声 C.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D.低频噪声、中频噪声、高频噪声 E.持续性噪声、脉冲噪声、电磁性噪声 6.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A.<20Hz B.20~20000Hz C.>20000Hz D.200~2000Hz E.>2000Hz 7.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A.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热射病、热辐射和热衰竭 C.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8.防尘工作八字方针,错误的是()A.革 B.水 C.密 D.封 E.护

9.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检查时听阈提高()A.<10dB B.10dB C.10~15dB D.1~30dB E.>30dB 10.

11.防止噪声对人体危害的最根本措施是()A.制定合理的噪声卫生标准 B.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C.合理设计厂房和厂区规划 D.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E.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2.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A.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各种职业因素 B.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所有职业因素 C.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职业因素

D.劳动过程中所有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E.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13.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亚硝酸钠 B.依地酸二钠钙 C.阿托品 D.亚甲蓝 E.青霉胺 14.15.矽肺诊断所必备的条件是()A.游离Si02粉尘接触史 B.X线胸片表现 C.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

D.游离Si02粉尘接触史,X线胸片表现,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测定资料 E.肺组织活检

16.粉尘中的Si02与致纤维化能力的关系是()A.游离型致纤维化作用与结合型相同 B.游离型致纤维化作用大于结合型 C.游离型致纤维化作用小于结合型 D.结晶型致纤维化小于非结晶型 E.游离型和结合型致纤维化作用大小不确定 17.典型的矽结节横断面似()A.葱头状 8.星芒状 C.网状 D.不规则状 E.颗粒状 18.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重度铅中毒()A.腹绞痛 B.贫血 C.铅麻痹

D.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E.神经衰弱、腹胀、便秘 19.高温作业工人的胃肠道疾病应归类于()A.职业病 B.法定职业病 C.职业性多发病 D.职业性疾患 E.职业特征 20.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是()A.早期检测病损 B.对已患病者作出正确诊断

C.患者及时脱离接触有害因素 D.防止病情恶化和发生并发症

E.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21.热痉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体内钠、钾过量丢失 B.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C.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 D.排汗功能衰竭 E.机体温度感受器失能 22.

23.在常温下即可蒸发的金属是()A.铅 B.汞 C.镉 D.锰 E.铬

(二)多选题

1、影响矽肺发病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包括()A.粉尘类型 B.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C.粉尘浓度 D.劳动者情绪 E.接尘时间

2、矽肺患者的并发症有()

A.肺源性心脏病 B.骨质疏松 C.自发性气胸 D.支气管炎 E.肺结核

3、防尘工作八字方针,正确的是()A.革 B.水 C.密 D.封 E.护

(三)填空题

1、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四大类,即()()()()

2、职业性病伤包括三大类,即

(四)名词解释

1.职业性有害因素 2.职业病(五)简答题

1.职业病的特点有哪些? 2.尘肺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六)论述题

1.试述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第七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最重要的是()A.携带病原体的时间 B.携带病原体的数量 C.接触携带者的易感人口数 D.携带者的家庭人口数

E.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防疫措施 2.传播途径是指()A.传染病在人群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 B.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C.病原体由母体到后代的传播 D.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环境所经历的途径 E.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 3.消毒是指消灭清除停留在环境中的()A.细菌 B.病毒 c.芽孢 D.病原体 E.病毒+细菌 4.

5.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不具有哪项流行特征()A.多呈暴发或局部流行 B.流行过程缓慢,四季均可发病

C.一般呈散发 D.可呈现家庭或同室聚集性 E.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发 6.2014年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有()A.3大类23种 B.2大类23种 C.3大类35种 D.3大类37种 E.3大类39种 7.下列哪种是主动免疫生物制品()A.抗狂犬病免疫血清 B.丙种球蛋白 C.狂犬疫苗 D.胎盘球蛋白 E.破伤风抗毒素

8.人群中最容易实现的传播途径是()A.经水传播 B.经土壤传播 C.经食物传播 D.经空气传播 E.垂直传播 9.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时期称为()A.传染期 B.非传染期 C.检疫期 D.潜伏期 E.隔离期 10.发现甲类传染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报告时限为()A.<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48小时 11.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留验或医学观察的时间,主要依据该病的()A.传染期 B.临床期症状 C.潜伏期 D.病原学分离培养的结果 E.接触时间 12.保护易感人群的最重要措施为()A.人工主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 D.药物预防 E.个人防护 13.对传染病患者应采取()A.检疫 B.留验 C.应急接种 D.“五早” E.医学观察 14.EPI是指()

A.j十划免疫 B.预防接利b C.扩大免疫规划 D.流行病措施 E.隔离接触者 15.属于疫苗效果评价指标的是()A.建卡率 B.接种率 C.N苗覆盖率 D.疫苗保护率 E.冷链设备完好率 16.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A.吸烟 B.酗酒 C.遗传 D.高血压 E.肥胖 17.关于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说法错误的是()A.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 B.老年人群高于青年人群 C.女性高于男性

D.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E.呈逐年上升趋势 18.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不包括()A.解决问题的技能 B.决策技能 C.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能 D.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的技能 E.为其他患者治疗疾病的技能

2.根据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 甲、乙、丙三类共37种,其中()A.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ll种 B.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l0种 C.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9种 D.甲类3种,乙类23种,丙类ll种 E.甲类3种,乙类21种,丙类l3种

3.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的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报告时 限为()A.<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36小时 4.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留验或医学观察的时间,主要依据该病的()A.传染期 B.潜伏期 C.接触时间 D.临床期症状 E.病原学分离培养的结果

5.以下各类传染源中,最危险的是()A.轻症病人 B.重症病人 C.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D.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E.健康病原携带者

6.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引起胎儿畸形,这种传播方式是()A.上行性传播 B.水平传播 C.垂直传播 D.经分娩传播 E.医源性传播 7.

8.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A.易感人口的迁入 B.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C.新生儿增加 D.免疫人口的死亡 E.实行计划免疫 9.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是()A.促甲状腺肿物质 B.碘缺乏 C.碘过多 D.维生素摄入不足 E.钙、镁元素过高 10.属于地方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的是()A.智力低下 B.体格矮小 C.听力障碍 D.甲状腺肿大 E.神经运动障碍 11.属于地方性克汀病神经型临床表现的是()A.黏液性水肿 B.皮肤干、弹性差 C.毛发稀少 D.性发育障碍 E.下肢痉挛性瘫痪

12.目前我国预防碘缺乏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食盐加碘 B.提倡多吃海带、紫菜 C.口服碘油胶囊 D.指导干预治疗 E.注射碘油针剂 13.我国地方性氟中毒可分为以下类型()A.神经型、黏液型、混合型 B.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茶型 C.饮水型、燃煤污染型、混合型 D.饮茶型、燃煤污染型、混合型 E.饮茶型、神经型、黏液型

14.地方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是()A.氟斑牙 B.肢体变形 C.弯腰驼背 D.行走困难 E.全身瘫痪 15.不属于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措施的是()A.改水降氟 B.降低砖茶的含氟量 C.改灶降氟 D.增强体质 E.减少钙的摄人 16.属于肿瘤第一级预防的措施是()A.及时切除肿瘤 B.注意康复治疗 C.早期筛检 D.戒烟 E.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后进行体检

(二)多选题

1.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A.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B.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C.免疫人口的迁入 D.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E.非免疫人口比例增加 2.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麻疹 B.伤寒 C.霍乱 D.甲流 E.鼠疫

(三)填空题

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2.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即()()

3.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5早,即()()()()()

(四)名词解释

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五)简答题

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哪些?(六)论述题

论述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第八章 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生物性伤害可采取的防范措施有()A.建立终身职业安全教育机制

B.强化个人标准预防 C.实施医护人员分级防护 D.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E.以上均是

2.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A.正确洗手、正确使用合理选择口罩、严格医疗操作程序;

B.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及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

后应立即洗手

C.为预防检查时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的喷溅,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

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D.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E.以上均是

3.以下哪项行为不符合锐器伤预防原则()A.丢弃的损伤性废物均按损伤性废弃物处理 B.注射完毕不得将针头等锐利器具回套盖帽

C.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在病区里随意走动 D.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 E.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 4.患者安全防范措施不包括()A.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B.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 C.采取措施预防错误发生 D.提高医疗服务过程的安全性

E.提倡建立处罚性、针对个人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 5.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是()A.锐器伤 B.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 C.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 D.相关生物因素感染 E.心理压力与工作压力大 6.以下哪条叙述不符合医疗场所暴力实际()A.30~39岁年龄组医院工作人员是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B.医生、护士是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职业人群

C.晚班是发生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高峰时间

D.患者(或探视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患者自认病情无好转和诊疗费用太高是

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E.患者亲属和患者本人是主要的肇事者 7.以下哪项不属于医疗场所意外伤害()A.烫伤 B.坠床 C.跌倒 D.锐器伤 E.医疗器械不恰当使用导致的伤害 8.各级医院安全管理的关键是()A.预防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B.预防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c.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D.预防和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E.减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第九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各种重大急性中毒事件、其他严重影响 公众健康的事件外,还应包括()A.群体性常见疾病 B.群体性突发疾病 C.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D.群体性可以预测疾病 E.群体性不可预测疾病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式是()

A.边调查、边处理、边上报、边抢救 B.边抢救、边处理、边上报、边核实

C.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 D.边调查、边核实、边上报、边抢救

E.边处理、边上报、边调查、边核实 3.新发传染病是指()A.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 B.我国第一次出现的传染病 C.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D.间隔一定时间(通常5年以上)后再次出现的传染病 E.重新命名的传染病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工作的核心是()A.实验室检验 B.评价防控效果 C.划定疫区 D.现场调查 E.采取防治措施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处置的基本原则是()A.积极救治 B.调查和控制并举 C.加强区域合作 D.明确分工 E.综合评估

6.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处置中,应先按()进行救治

A.传染病 B.感染病 C.食物中毒 D.急性化学中毒 E.一般事故 7.不属于群体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特点的是()A.发生突然,扩散迅速 B.危害严重,不易洗消 C.扩散迅速,受害广泛

D.污染环境,较易洗消 E.扩散迅速,危害严重 8.急性化学中毒,现场急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A.解毒 B.转送医院 C.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D.将患者迅速撤离现场 E.排毒 9.关于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不正确的是()A.不考虑体表污染 B.尽早清除 C.防止再扩散 D.阻止再吸收 E.尽早促排 10.发生核污染事故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A.交通工具首先进入 B.控制污染,保护好现场 C.直接进入污染区 D.清洗污染物体表面 E.核查污染程度

(二)多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包括

A.突发性 B.群体性 C.后果严重 D.处理的综合性 E.个体性 2.下列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A.严重空气污染 B.严重的急性食物中毒 C.严重的职业中毒事件 D.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E.SARS爆发流行

(三)填空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四类,即()()()()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级

(四)名词解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简答题

1.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原则

第十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一)选择题

l.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A.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B.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C.标准差越大,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D.标准差越小,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E.标准差越小,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距离越大 2.统计工作的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是()A.分析资料 B.搜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设计 E.调查资料 3.随机事件的概率P的取值范围是()A.0≤P≤1 B.P≥O C.P≤1 D.P<0.05 E.-1≤P≤1 4.统计学提到的小概率事件是指()A.反复多次试验中,均没有发生的事件 B.一次试验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C.反复多次试验中,发生概率仍然为零的事件 D.发生的概率大于0.5的事件 E.一次试验中,绝对不发生的事件 5.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A.资料搜集一统计分析 B.统计设计一搜集资料一统计分析

C.搜集资料一整理资料一统计分析 D.统计设计一搜集资料一整理资料一统计分析 E.搜集资料一统计设计一整理资料一统计分析 6.抽样研究中的样本为()A.总体中特定的一部分 B.总体中能抽取的尽可能多的个体

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根据研究者的经验来收集的一部分 E.随意收集的一部分 7.资料的类型包括()A.计量资料、数值变量资料、等级资料 B.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类资料 C.计数资料、分类资料、等级资料 D.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E.计数资料、等级资料、正态资料 8.变异是指()A.样本间的差异 B.总体间的差异 C.个体值间的差异 D.样本与总体间的差异 E.同质个体间的差异 9.总体的定义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A.所有样本的全体 B.观察单位的全体

C.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D.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E.所有样本中同质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10.下列指标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A.身高 B.体重 C.血压 D.脉搏 E.职业 11.概率等于0的事件称为

A.小概率事件 B.必然事件 C.不可能事件 D.随机事件 E.互斥事件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定60名正常成年女性血小板所得资料只能是计量资料 B.统计工作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分析资料

C.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指标 D.样本一定具有随机性 E.样本的指标称为参数

13.比较1995年某地三种传染病白喉、乙型脑炎、痢疾的病死率,选择的统汁图是()A·线图 B.半对数线图 c.直方图

D.条图 E.圆图

14.下列哪种统计图纵坐标必须从0开始()A.半对数线图 B.散点图 C.条图 D.线图 E.圆图

15.下列哪些统计图适用于计数资料()A·条图、直方图 B.线图、半对数线图 C.条图、圆图 D.散点图、线图 E.圆图、直方图

16·要反映某一城市连续五年甲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情况,应选用()A·条图 B.直方图 C.线图 D.散点图 E圆图 17.某医院收集了近期门诊患者的病种构成情况资料,宜绘制()A·圆图 B.散点图 c.条图 D线图 E.直方图 18·欲表达某校18岁女大学生身高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宜绘制()A·直方图 B.条图 C.线图 D.散点图 E半对数线图 19.统计表中数字暂缺或未记录时,通常用以下哪项表示()A.一 B.\ C.0 D./ E.„ 20.描述计量资料的分布特征和类型的统计图为()A.线图 B.半对数线图 c.圆图 D.直方图 E.条图 21.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包括()A.统计调查表、整理汇总表和统计分析表 B.大标题、小标题、线条和数字 c.大标题、小标题、线条、数字和备注 D.标题、纵横标目、线条和数字

E.标题、纵横标目、线条、数字和备注

22.欲分析某地1989--1999年的婴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应绘制()A.线图 B.散点图 C.直方图 D.条图 E.圆图 23.反映某市7岁男孩身高的分布特征宜用()A.线图 B.散点图 C.直方图 D.条图 E.圆图 24.根据某医院五种急性传染病的住院构成资料,宜绘制()A.线图 B.散点图 c.直方图 D.条图 E.圆图 25.比较四个城区某年肺炎发病率应选用()A.线图 B.散点图 C.直方图 D.条图 E.圆图 26.下列不是统计表中所必备的项目为()A.标题 B.备注 C.数字 D线条 E.标目 27.一个统计表的标题、标目和线条的数量分别为()A.1、2、3 B.1、3、2 C.2、1、3 D.3、1、2 E.3、2、1 28.已知某地1990--2003年每年的结核病病死率,若要表示结核病病死率各年的变化 情况,绘制统计图适宜用()A·条图 B.圆图 C.直方图 D.线图 E.散点图

29.将一正态分布资料所有的原始数据都加上一个不为0的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均数和标准差都不变 B.均数和标准差都变大 C.均数和标准差都变小 D.均数不变,标准差变大

E.均数变大,标准差不变 30.绘制统计表时正确的选项是()

A.标题一般放在表的下方 B.数字暂缺可用空格表示

C.标题应包括备注等所有内容 D.除顶线、底线外,尚可用斜线

E.纵、横标目相结合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31.将一组数值变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目的主要是()A.便于计算 B.形象描述数据的特点 C·提供和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D.为了能够更精确地检验 E.防止数据出现差错、遗漏 32.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A.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 B.统计量与参数 C.标准差与标准误

D.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E.样本与总体

33.表示一组正态分布资料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宜选用()A.算术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平均数 E.变异系数 34.若描述某年某地5岁儿童尿铅值的平均水平,最适宜的指标是()A·平均数 B.算术均数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E.百分位数 35.反映一组血清抗体效价资料的平均水平,宜选用()A.x ̄ B.M C.CV D.R E.G 36.与中位数相比较,算术均数更适用于下列哪种资料()A.正态分布 B.对数正态分布 C.偏态分布 D.分布不明 E.有不确定数据 37.对于正态分布资料来说,中位数与均数的关系()A.均数大于中位数 B.均数小于中位数 C.均数等于中位数 D.无法确定 E.以上都不对

38.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资料,描述其集中趋势()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标准差 D.百分位数 E.中位数

2.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分类资料

E.有序分类资料

3.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

治愈

显效

好转

恶化

死亡 治疗人数

该资料的类型是: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无序分类资料

D.有序分类资料

E.数值变量

4.样本是总体的

A.有价值的部分

B.有意义的部分

C.有代表性的部分 D.任意一部分

E.典型部分

5.抽样调查的目的是: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

D.研究误差

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6.某次研究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得到该市120名健康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数,则本次研究总体为:

A.所有成年男子

B.该市所有成年男子

C.该市所有健康成年男子 D.120名该市成年男子

E.120名该市健康成年男子

7.统计学常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

A.必然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随机事件

D.小概率事件

E.偶然事件 8.某检验师测定了126名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白蛋白的浓度并给出了报告,这126个数据组成的资料是()。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动态数列资料 E.小样本资料 9.某血库提供6094例ABO血型分布资料如下:

血型 人数 O 1823

A 1598

B 2032

AB 641 该资料的类型是()。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正态分布资料 E.偏态分布资料 10.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全距

E.率 11.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 A.X B.G C.M

D.S E.CV 12.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E以上均不对

13.比较12岁男孩和18岁男子身高变异程度大小,宜采用的指标是: A.全距

B.标准差

C.方差

D.变异系数

E.极差 14.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

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C.样本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大

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 E.以上均不 15.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A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好 16.常用平均数如下,除了:

A.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

E.全距

17.变异指标如下,除了: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中位数

18.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A.正态分布的资料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E.不对称分布

19.20.以下指标中那一项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极差 E.第50百分位数 21.一组变量值,其大小分别为10,12,9,7,11,39,其中位数是()。A.9 B.7

C.10.5 D.11 E.12 23.一份考卷有3个问题,每个问题1分,班级中20%得3分,60%得2分,10%得1分,10%得0分,则平均得分()。

A.1.5 B.1.9

C.2.1 D.2 E.不知道班级中有多少人,所以不能算出平均得分

24.构成比的重要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百分比之和

A.一定大于1 B.一定小于l C.一定等于

1D.一定等于0 E.随资料而异 25.某医院某日门诊病人数1000人,其中内科病人400人,求得40%,这40%是 A.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绝对数

E.标化率 26.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比较时应做假设检验

B.注意离散程度的影响 C.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

D.二者之间的可比性

E.分母不宜过小 27.反映某一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应选用

A 构成比

B 相对比

C 绝对数

D 率

E变异系数 28.反映事物内部组成部分的比重大小应选用

A.构成比

B.相对比

C.绝对数

D.率

E.变异系数 29.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这一指标为:

A.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动态数列

E.不是相对数 30.分析婴儿是否为低出生体重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宜绘制()A.条图 B.散点图 C.线图 D.半对数线图 E.直方图

(二)多选题

1.构成统计表的部分包括

A.标题 B.标目 C.线条 D.数字 E.备注 2.以下为反映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的为 A.均数 B.标准差 C.CV D.极差 E.全距

(三)填空题

1.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2.反映计量资料集中趋势指标的是()()()

3、统计表的种类包括()()

4、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5、统计工作中产生的误差一般分为三类,即()()()

(四)名词解释 样本 概率 总体

(五)简答题

1.标准差有哪些应用?

2.描述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指标各有哪些?(六)论述题

1、试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十一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流行病学研究的疾病范围是()A.传染病 B.慢性疾病 C.急性疾病 D.慢性非传染病 E.各种疾病 2.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A.患者 B.非患者 C.人群 D.个体 E.病原携带者

3.某地欲对40岁以上男性进行高血压现况研究,据此可得到该人群该病的()A.死亡率 B.治愈率 C.罹患率 D.患病率 E.病死率 4.关于普查的目的,以下哪一项不正确()A.早期发现患者 B.了解疾病的分布 c.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 D.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E.验证病因假设 5.流行病学的偏倚是指()A.抽样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数据误差 E.逻辑误差 6.下面关于流行病学说法正确的是()A.从个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只研究疾病的预防措施

E.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7.流行病学主要用于()A.研究疾病的病因 B.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C.研究疾病预防与控制 D.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E.以上都对 8.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群体是指()A.只限于患者 B.一定范围内的人群 C.只限于全人类 D.只限于一个家庭 E.只限于非患者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 B.罹患率和现患率是一样的 C.患病率的分子是新发病例 D.发病率的分子是现患病人数

E.发病率的分母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10.评价一个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的水平,常用的指标是()A.死亡率 B.3年存活率 C.病死率 D.出院率 E.以上都不是 11.疾病的分布是指()A.疾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B.疾病的民族、职业、性别分布 C.疾病的城乡、民族、职业分布 D.疾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 E.疾病的季节、人群、民族分布

12.某幼儿园发生麻疹流行,评价发病情况的最好指标是()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引人率 E.续发率 13.对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A.寻找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B.因果推断 C.确定病因 D.验证病因 E.以上都不是

14.欲调查某病在某地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宜选用()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病例调查 D.住院病例调查 E.个案调查 15.某市欲开展青少年吸烟率的调查,该调查属于()

A.个案调查 B.典型病例调查 C.现况调查 D.病例对照调查 E.非典型调查 16.一种新疗法可以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发生的情况是()A.该病发病率减少 B.该病发病率增加 C.该病患病率增加 D.该病患病率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减少 17.计算某年婴儿死亡率的分母是()A.年初0岁组人口数 B.年中0岁组人口数 C.年末0岁组人口数 D.年出生活产数 E.年任意时刻0岁组人口数 18.抽样调查能获得()A.某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B.该地区的全部现患病人 C.该病的相对危险度 D.该病的发病率 E.该病的患病率 19.移民流行病学主要目的是()A.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在疾病病因中作用的大小 B.研究移民中疾病的分布特征 C.研究移民中疾病的种类

D.研究移民与非移民饮食方面的差异 E.研究疾病对移民的影响 20.某病的发病率指的是()A.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病例出现的频率 B.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发生病例的频率

C.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D.一定时期内,所有患病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E.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1、按不同的职业观察人群的患病率,这是描述疾病的 A、时间分布 B、地区分布 C、人群分布 D、环境分布 E.以上均不是

2、由“果”究“因”的流行病学调查是

A、现况调查 B、病例对照调查 C、定群调查 D、实验性调查 E.以上均不是

3、在临床上要判断某治疗措施是否有效,通常采用的调查研究是

A、现况调查 B、病例对照研究 C、定群研究 D、实验性研究 E.以上均不是

4、属描述性研究方法的是()

A.现况调查 B.病例对照调查 C.队列研究 D.临床试验 E.社区试验

5、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

A.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B.移民对疾病的影响 C.病原体 D.宿主因素 E.移民中疾病的流行 6 7.疾病的流行是指:

A.发病率较低,但经常在某人群存在 B.发病率>10‟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一般发病水平D.爆发过程的延续 E.疾病在短时间内发病率陡然上升 8.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

A.流行 B.长期变异 C.周期性 D.季节性 E.以上均无 9.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B.疾病突然升高的现象 C.疾病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D.疾病发病率保持在一般水平E.以上都不是

11、确定因果关系最强的研究是()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以上均是

(二)多选题

1.属于疾病的“三间分布”是()

A.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状况 B.疾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C.疾病在不同季节发病的分布 D.疾病在不同的年、月和日的分布 E.疾病在国际、国家和城乡的分布 2.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

A.爆发 B.散发 C.大流行 D.流行 E.季节性

(三)填空题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其性质分为四类,即()()()()2.疾病时间发布的表现形式有()()()()

(四)名词解释 1 普查

2、散发

(五)简答题

1、抽样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六)论述题

电工基础第五版教案 篇3

()2.分析数据中,凡是“0”都不是有效数字。

()3.纯度很高的物质均可作为基准物质。

()4.用HCl溶液滴定Na2CO3基准物溶液以甲基橙作指示剂,其物质量关系为n(HCl)∶n(Na2CO3)=1∶1。

()5.酸碱滴定中,只有当溶液的pH突跃超过2个pH单位,才能指示滴定终点。

()6.标定高锰酸钾溶液时,为使反应较快进行,可以加入Mn2+。

()7.AgCl的Ksp=1.56×10-10比Ag2CrO4的Ksp=9×10-12大,所以,AgCl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比Ag2CrO4大。

()8.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时,如果生成的AgCl沉淀不分离除去或加以隔离,AgCl沉淀可转化为AgSCN沉淀。但用佛尔哈德法测定Br-时,生成的AgBr沉淀不分离除去或不加以隔离即可直接滴定。

()9.重量分析法要求沉淀溶解度愈小愈好。

()10.吸光光度法只能测定有颜色物质的溶液。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样预处理的目的不是为了()(A)使被测物成为溶液;

(B)使被测组分生成沉淀(C)使被测物变成有利测定的状态;

(D)分离干扰组分 2.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

(B)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3.称取含氮试样0.2g,经消化转为NH4+后加碱蒸馏出NH3,用10 mL 0.05 mol·L-1HCl吸收,回滴时耗去0.05 mol·L-1 NaOH 9.5 mL。若想提高测定准确度, 可采取的有效方法是()(A)增加HCl溶液体积(B)使用更稀的HCl溶液(C)使用更稀的NaOH溶液(D)增加试样量 4.在酸碱滴定中被测物与滴定剂浓度各变化10倍,引起的突跃范围的变化为()。

(A)增加1个pH(B)增加2个pH(C)2个pH(D)减小2个pH 5.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能准确滴定的是()(A)0.1 mol·L-1 HF(pKa = 3.18)(B)0.1 mol·L-1 HCN(pKa = 9.21)(C)0.1 mol·L-1 NaAc [pKa(HAc)= 4.74](D)0.1 mol·L-1 NH4Cl [pKb(NH3)= 4.75] 6..将甲基橙指示剂加到一无色水溶液中,溶液呈红色,该溶液的酸碱性为()(A)中性(B)碱性(C)酸性(D)不能确定其酸碱性 7.下列物质可以用来直接配制标准缓冲溶液的是()(A)NaAc(B)Na2CO3(C)Na2B4O7·10H2O(D)Na2HPO4·12H2O 8.用NaOH滴定一元弱酸HA至化学计量点时,溶液pH值为()(A)(B)(C)(D)9.以下表达式中,正确的是()(A)(B)(C)(D)10.含有0.02 mol·L-1AlY-的pH = 4.5的溶液A、B两份。A溶液中含有0.3 mol·L-1游离F-;

B溶液中含有0.1 mol·L-1游离F-。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结论()(A)A、B两溶液的C(Al3+)相等(B)A、B两溶液的[ Al3+ ]相等(C)A、B两溶液的K¢(AlY)不相等(D)A、B两溶液的αAl(F)不相等 11.在pH为10.0的氨性溶液中, 已计算出aZn(NH3)=104.7, aZn(OH)=102.4, aY(H)=100.5。则在此条件下lgK'(ZnY)为()[已知 lgK(ZnY)=16.5](A)11.3(B)11.8(C)14.3(D)8.9 12.在金属离子M和N等浓度的混合液中, 以HIn为指示剂, 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其中的M, 若Et≤0.3%、DpM=±0.2,则要求()(A)lgK(MY)-lgK(NY)≥5(B)K'(MY)

(A)I-容易挥发(B)I-容易生成I3-(C)I2容易升化损失(D)指示剂近终点才加入 14.用间接碘量法测定 BaCl2的纯度时, 先将 Ba2+沉淀为 Ba(IO3)2, 洗涤后溶解并酸化, 加入过量的 KI, 然后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此处BaCl2与Na2S2O3的计量关系[n(BaCl2):n(Na2S2O3)]为()(A)1:2(B)1:3(C)1:6(D)1:12 15.在含有 Fe3+和 Fe2+的溶液中, 加入下述何种溶液, Fe3+/Fe2+电对的电位将升高(不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A)稀 H2SO4(B)HCl(C)NH4F(D)邻二氮菲 16.莫尔法测定Cl-,所用标准溶液,滴定的pH条件和应选择的指示剂分别是()。

(A)KSCN,酸性,K2CrO4(B)AgNO3,碱性,K2Cr2O7(C)KSCN,弱碱性,K2Cr2O7(D)AgNO3,中性弱碱性,K2CrO4 17.用沉淀滴定法测定银,下列方式中适宜的是()(A)莫尔法直接滴定(B)莫尔法间接滴定(C)佛尔哈德法直接滴定(D)佛尔哈德法间接滴定 18.为清洗由于盛AgNO3溶液产生的棕黑色污垢,应选用()(A)HCl(B)HNO3(C)H2SO4(D)NaOH 19.沉淀陈化适用于下列何种沉淀?()(A)非晶型(B)晶型(C)胶状(D)凝乳状 20.下列何者是物质光吸收定律表达式?()(A)(B)(C)(D)A=㏒T 三、填充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定量分析中,影响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是 误差;

影响测定结果精密度的是 误差。

2.0.908001是 位有效数字,5.60×10-2是 位有效数字。

3.滴定误差的大小说明结果的 程度,这与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有关,也与指示剂的 有关。

4.HCl不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是由于(1);

(2)。

5.0.10mol·L-lNaH2PO4溶液的物料平衡式是 ;

质子条件式是。

CaCl2的电荷平衡式是。

6.配位滴定中金属离子能够滴定的最低pH可利用 或 和 值与pH的关系求得,表示pH与lgαY(H)关系的曲线称为 曲线,滴定金属离子的最高pH,在不存在辅助配体时,可利用 进行计算。

7.Fe3+/Fe2+电对的电位在加入HCl后会 ;

加入邻二氮菲后会(指增加、降低或不变)。

8.重量法测定铝时,称量形式可以是Al2O3(Mr=101.96),也可以是8-羟基喹啉铝Al(C9H6NO)3(Mr=495.4),试样中铝含量小时采用 称量形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高,如果在操作过程中称量形式均损失1mg,则铝的损失量分别为 和。

[Ar(Al)=26.98] 9.络合滴定中常使用KCN作掩蔽剂,在将含KCN的废液倒入水槽前应调整水槽中液体的的酸碱度至碱性,以免产生剧毒的。或者在水槽液体中加入Fe2+, 使其生成稳定的络合物Fe(CN)64-以防止污染环境。

10.下列现象各是什么反应 ?(填 A,B,C,D)(1)MnO4-滴定 Fe2+时, Cl-的氧化被加快 ;

(2)MnO4-滴定 C2O42-时, 速度由慢到快 ;

(3)Ag+存在时, Mn2+氧化成 MnO4-;

(4)PbSO4 沉淀随 H2SO4 浓度增大溶解度增加。

(A)催化反应(B)自动催化反应(C)副反应(D)诱导反应 11.以csp表示化学计量点时被滴定物质的浓度,则一元弱酸碱能被准确滴定(DpH = 0.3, Et £ 0.2%)的条件是lg(cspKt)³ ;

金属离子M能用EDTA准确滴定(DpM = 0.2 , Et £ 0.1%)的条件是lg(cspK'(MY))³_。

12.用EDTA滴定金属M, 若M分别与A,B,C三者发生副反应,此时计算aM的公式是。

13.若以金属锌为基准物,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标定EDTA,而配制EDTA的水中含有Ca2+, 用此标定后的EDTA测定CaCO3试剂纯度,其结果。(指偏高,低或无影响)14.葡萄糖的干燥失重测定。空称量瓶于105℃干燥至恒重,为20.0240 g,加入试样后重21.5885 g, 再于105℃干燥至恒重后,为21.4565g, 则葡萄糖干燥失重为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可任选两题)(每题5分,共10分)1.同学配制 0.02 mol·L-1 Na2S2O3 500 mL, 方法如下: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 Na2S2O3·5H2O 2.4821 g, 溶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 冷却,转移至 500 mL 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保存待用。请指出其错误。

2.在络合滴定中,什么叫络合剂的酸效应?试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H2Y)为例, 列出计算EDTA酸效应系数aY(H)的数学表达式。

3.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0.1000 mol·L-1NaOH滴定20.00mL 0.1000mol·L-1HAC(pKa=4.76),计算滴定过程中,滴定分数为-0.1%、+0.1%以及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

2.为了标定KMnO4溶液浓度,称取(NH4)2Fe(SO4)2·6H2O 0.8012g溶解在H2SO4酸性介质中,用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24.36mL,求KMnO4溶液浓度。

3.要求在滴定时消耗0.2 mol·L-1NaOH溶液25~30mL。问应称取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多少克?如果改用H2C2O4·2H2O做基准物质,又应称取多少克?用哪一种基准物质标定较好,试解释之。

(相对原子量:Na 22.990 C 12.011 O 15.999 Cl 35.453 N 14.007 H 1.0079 S 32.066 Sb 121.76 Fe 55.845 K 39.098 Mn 54.939 Cr 51.996)答案 一、是非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B 2.A 3.D 4.B 5.B 6.C 7.C 8.D 9.C 10.B 11.A 12.A 13.C 14.D 15.D 16.D 17.C 18.B 19.B 20.A 三、填充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系统,偶然 2.6,3 3.准确,选择是否适当 4.浓度不稳定,移取时容易挥发 5.c=0.10 mol·L-1=[Na+]=[PO43-]+[HPO42-]+[H2PO4-]+[H3PO4], [H3PO4]+[H+]=2[PO43-]+[HPO42-]+[OH-], 2[Ca2+]+[H+]=2[PO43-]+[Cl-]+[OH-], 6.lgαY(H)=lgKMY-lgK’MY,αY(H),酸效应,M(OH)n的Ksp 7.不变;

增加 8.8-羟基喹啉铝Al(C9H6NO)3,0.5293mg, 0.05447mg 9.HCN 10.(1)D,(2)B,(3)A,(4)C 11.-8,6 12.αM=αM(A)+αM(B)+αM(C)-2 13.偏高 14.0.6%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可任选两题)(每题5分,共10分)1.解答:

(1)Na2S2O3·5H2O 不纯且易风化, 不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 故不必准确称量, 亦不应用容量瓶。

(2)应当是将蒸馏水先煮沸(杀细菌、赶去 CO2 和 O2)、冷却,再加 Na2S2O3若加 Na2S2O3共煮, 易分解生成 S。

(3)配好后还应加少量 Na2CO3 使溶液呈微碱性以易于保存。

2.解答:

络合剂一般为有机弱酸配位体,由于H+存在(或酸度提高)使配位体参加主反应(或滴定反应)的能力降低,这一现象称为酸效应。

aY(H)=1+b1[H+]+b2[H+]2+…+b6[H+]6 或 [H+] [H+]2 [H+]6 aY(H)=1+ ─── + ─────── +…+ ─────────── K a 6 K a 6·K a 5 K a6·K a5·…·K 1 3.解答:

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原则选择入射波长,选用这种波长进行分析,不仅灵敏度高,而且能够减少或者消除由非单色光引起的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和干扰物质的影响。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一题为必做题,其他两题可任选其一)(每题10分,共20分)1.解答:

(1)滴定分数为-0.1%时,即已经加入NaOH溶液19.98mL,溶液中未反应的HAc和产物Ac-同时存在,组成一个缓冲体系:

cHAc=5.0×10-5 mol·L-1 cAc-=5.0×10-2 mol·L-1 则pH=pKa + lg=4.74+3=7.74;

(2)化学计量点时,HAc全部被中和,生成NaAc。

cAc-=0.05000 mol·L-1,根据弱碱的有关计算式计算:

[OH-]==5.3×10-6 mol·L-1 pH=14.00-5.28=8.72;

(3)滴定分数为+0.1%时,溶液的pH主要有过量的NaOH来计算:

[OH-]=×0.1000=5×10-5 mol·L-1 pH =9.7 2.解答:CKMnO4=O.01678 mol·L-1 3.解答:

应称取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约1.0~1.2克;

改用H2C2O4·2H2O做基准物质,应称取约0.6~0.7克;

用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标定较好,因为取样量大,由称量带来的相对误差较小,准确度提高。

《分析化学》期末试卷(C)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1.写出下列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a.c1 mol·L-l NH3 + c2 mol·L-l NH4Cl;

(2分)b.c1 mol·L-l)H3PO4 + c2 mol·L-l HCOOH;

(2分)2.常见的氧化还原滴定包括、、等(任写3种).3.根据有效数字计算规则计算:

1.683 + 37.42´7.33÷21.4-0.056 =。

4.二元弱酸H2B,已知pH=1.92时,δH2B =δHB-;

pH=6.22时δHB-=δB2-, 则H2B的pKa1=,pKa2=。

5.NaOH滴定HCl时, 浓度增大10倍, 则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增大    个pH单位.6.对于实验数据中的异常值的取舍,通常可根据、和           方法来判断。

7.莫尔法与佛尔哈德法的指示剂分别为 、。

8.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由          ,               ,          和             四部分组成.9.检验两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     检验法,检验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     检验法。

10.吸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溶液的pH      关(有或无),与波长      关。

11.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测量某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所获得的曲线称谓             ;

光吸收最大处的波长叫做,可用符号          表示。

12.I2与Na2S2O3的反应式为。(2分)二.简答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16 分,任选4题)1.什么是准确度?什么是精密度? 2.用KMnO4法滴定Na2C2O4时, 滴定条件是什么? 3.使用读数绝对误差为0.01 mL的滴定管, 或者使用万分之一精度的电子天平,为了保证相对误差小于千分之一,则最少需要称量多少质量或量取多少体积,为什么? 4 什么是基准物质?什么是标准溶液? 5.光度分析中,当浓度较高时,工作曲线逐渐偏离直线,这是什么原因? 三.回答问题(每题6分,共24分,任选4题)1.为满足重量分析的要求,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是什么,并简述其原因。

2.0.25 mol/L某弱酸HA溶液的pH为3.20,该酸的解离常数是多少。

3.使用莫尔法进行滴定分析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果溶液中含有氨时pH 要为多少? 4.利用显色剂显色络合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离子时,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5.在721型吸光光度计上读数刻度示意图如下:

问:(1)图中的字母T、A分别代表什么?(2)图中上面的刻度代表什么?下面的刻度代表什么?(3)下面的刻度为什么不均匀?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任选3题答在答题纸上)1.0.1000 mol/LNaOH滴定20.00Ml 0.1000mol/LHAC(Ka=4.76),计算滴定前、滴定分数为-0.1%、+0.1%以及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

2.浓度均为0.0100 mol/L 的Zn2+,Cd2+ 混合溶液,加入过量 KI,使终点时游离I-的浓度为 1 mol/L,在 pH= 5.0 时,以二甲酚橙做指示剂,用等浓度的EDTA 滴定其中的Zn2+,计算终点误差。(pH= 5.0 时lgKZn-XO=4.8, lg α(H)=6.46,lgKZnY= 16.5, lgKCdY =16.46, Cd2+与I-形成络合物的lgβ1=2.10, lgβ2=3.43 ,lgβ3=4.49, lgβ4=5.41)3.根据EθHg22+/Hg 和 Hg2Cl2 的Ksp,计算EθHg2Cl2/Hg。如溶液中Cl-的浓度为0.010mol/L,电对的电势为多少?(EθHg22+/Hg 0.793, Ksp 1.3*10-18)4.称取含砷试样0.5000 g,溶解在弱碱性介质中将砷处理成为AsO4-,然后沉淀为Ag3AsO4,将沉淀过滤,洗涤,然后将沉淀溶入酸中。以0.1000 mol/L NH4SCN 溶液滴定其中的 至终点,消耗45.45 mL。计算试样中砷的质量分数。

(NH4SCN 76.12, As 74.922, Ag 107.87, O 15.999)。

答案:

一.填空 1.a.质子条件式为:[ H+ ] + [NH4+] = [Cl-] + [OH-] 或[ H+ ] + [NH4+] = c2 + [OH-]  b.直接取参考水平:H3PO4  , HCOOH , H2O 质子条件式:[H+] = [H2PO4-] + 2[HPO42-] + 3[PO43-] + [HCOO-]+[OH-] 2.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硫酸铈法、溴酸钾法、高碘酸钾法(任写3种)。

3.14.4。

4.pKa1=  1.92,pKa2=    6.22。

5.2   6.4d法、Q检验法 和  Grubbs法   7.铬酸钾(K2CrO4)、铁铵钒(NH4Fe(SO4)2)。

8.光源, 单色器 ,   样品池(比色皿)和  检测及读出装置     9.t、F   10.无、有  11.吸收光谱曲线;

最大吸收波长,lmax。

12.I2 + 2S2O32-=2I-+ S4O62-二、简答题 1.答:

准确度指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精密度指平行测定分析结果间的靠近程度。

2.答:(1)酸度: ~1mol/L H2SO4介质。不能用HCl,因为MnO4-可以氧化Cl-, 产生干扰(2)温度: 70~85℃,低—反应慢, 高—H2C2O4分解(3)滴定速度: 先慢后快,快—KMnO4来不及反应而分解,Mn2+的自催化作用  3.答:0.2 mg或 20 mL 4.答: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是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的溶液。

5.  答:单色光不纯,介质不均匀 三.回答问题 1.答:稀(降低CQ,降低相对过饱和度)、热溶液(提高s,降低相对过饱和度)、搅拌下缓慢加入沉淀剂(防止局部过浓)、陈化(大及完整晶粒);

利用Von weimarn公式解释。3.答:滴定条件:(1)pH 6.5~10.0, 酸性过强,导致[CrO42-]降低,终点滞后,碱性太强, Ag2O 沉淀.(2)CrO42-浓度 ~5´10-3 mol/L, CrO42-太大,终点提前,CrO42-黄色干扰,CrO42-太小,终点滞后.有NH3存在:pH 6.5 ~7.2,原因是Ag+ + nNH3 = Ag(NH3)n,降低了Ag+的浓度。

4.答:溶液酸度,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温度,溶剂。

5.答:(1)T 透过率,A 吸光度;

(2)上面代表T 透过率,下面代表,A 吸光度;

(3)由于A与T间为 A=-logT 四.计算题 1.解:PBE: [H+]=[OH-]+[A-]-CNaOH 滴定前H+]=(Ka*Ca)1/2=2.88 sp前 [H+]= Ka(Ca/Cb)-0.1%:pH=pKa+3=7.76 sp [OH-]=(Kb*Cb)1/2= 8.72 sp后:[OH-]=CNaOH(过量)=9.70 2.解:pH=5.0时,3.解:E Hg22+/Hg = EθHg22+/Hg + 0.059lg[Hg22+]/2           =0.793 + 0.059 lg(Ksp/[Cl-]2)/2 EθHg22+/Hg = 0.793 + 0.0295lg Ksp = 0.265V E Hg22+/Hg = 0.265 + 0.059lg(1/[Cl-]2)/2 = 0.383V 4.解:反应关系为 1As~ 1Ag3AsO4~ 3Ag+~3NH4SCN  As%=[0.1000×45.45×10-3×M(As)]/[3×0.5000] ×100%             =22.70% 《分析化学》期末试卷(D)一.填空(未标注的每空1分,共26分,答在答题纸上)1.将0.20mol/LSO42-和0.10mol/LBa2+等体积混合,欲通过加动物胶(pKa1=2.0, pKa2=8.5)促其凝聚,这时沉淀溶液的pH值应为____________。

2.检验两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             检验法,检验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             检验法。

3.EDTA (即Na2H2Y)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为。(2分)4.已知EºFe(III)/Fe(II)=0.77 V, EºSn(IV)/Sn(II)=0.14 V, 则用Fe滴定Sn时, 计量点的电位为                       V。(2分)5.某含EDTA、Zn2+和Ca2+的氨缓冲溶液中,lgαY(H+)=0.45, lgαY(Ca2+)=4.7, lgαZn(NH3)=2.5, 而lgKZnY=16.5, 故lgKZnY´=。(2分)6.某酸碱指示剂HIn的变色范围为5.8至7.8, 其pKa=(2分);

在pH=6时络合指示剂与Zn2+的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lgK´ZnIn=8.9, 则变色点时的p[Zn]=。(1分)7.吸光光度法中测量条件的选择应注意                        ,                                  ,                           等几点。

8.吸光光度法中,采用的空白(参比)溶液主要有:                           ,                               和。

9.吸光光度法中,吸光度读数为                        ,浓度测量误差最小,此时透光率为。

10.根据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分为    ,       根据试样的用量和操作规模,分析方法分为                     ,                        ,                           ,。

二、选择题 (共7题  14分)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摩尔吸光系数e随浓度增大而增大(B)吸光度A随浓度增大而增大(C)透射比T随浓度增大而减小(D)透射比T随比色皿加厚而减小 2.某一NaOH和Na2CO3混合液,用HCl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耗去HCl V1(mL), 继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又耗去HCl V2(mL),则V1与V2的关系是-------------------------()(A)V1 = V2(B)V1 = 2V2(C)2V2 = V2(D)V1> V2 3.配制含锰0.1000mg/mL的KMnO4溶液100.0mL,需取0.018000mol/L KMnO4溶液(在酸性溶液中作氧化剂)的体积为---------------------------------()[Mr(KMnO4)=158.03,Ar(Mn)=54.94](A)14.15mL(B)8.09mL(C)10.11mL(D)6.07mL   4.已知在0.5mol/LH2SO4介质中,¢(Ce4+/Ce3+)=1.44V  ¢(Fe3+/Fe2+)=0.68V。计算此条件下以0.100mol/L Ce4+滴定 0.100mol/L Fe2+至化学计量点时,反应物及滴定产物的浓度-----------------------------------------()(A)[Ce4+]=[Fe2+]=1.8×10-8mol/L,[Ce3+]=[Fe3+]≈0.050mol/L(B)[Ce4+]=[Fe3+]≈0.050mol/L,[Ce3+]=[Fe2+]=2.0×10-8mol/L(C)[Ce4+]=[Fe2+]=0.047mol/L,[Ce3+]=[Fe3+]=0.003mol/L(D)[Ce4+]=[Fe3+]=0.047mol/L,[Ce3+]=[Fe2+]=0.003mol/L  5.Fe3+ 与 Sn2+反应的平衡常数对数值(lgK)为---------------------------------()((Fe3+/Fe2+)= 0.77 V,(Sn4+/Sn2+)= 0.15 V)(A)(0.77-0.15)/0.059(B)2×(0.77-0.15)/0.059(C)3×(0.77-0.15)/0.059(D)2×(0.15-0.77)/0.059   6.今有三种溶液分别由两组分组成:(a)0.10 mol/L HCl-0.20 mol/L NaAc溶液(b)0.20 mol/L HAc-0.10 mol/L NaOH溶液(c)0.10 mol/L HAc-0.10 mol/L NH4Ac溶液     则三种溶液pH的大小关系是----------------------------------------------------()[已知pKa(HAc)= 4.74, pKa(NH4+)= 9.26](A)ac(D)a = b = c.7  下列有关置信区间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真值的范围即为置信区间 b.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几率即位置信区间 c.其他条件不变时,给定的置信度越高,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越宽 d.平均值的数值越大,置信置信区间越宽 三、回答问题(每题6分,共 30 分,任选5题答在答题纸上)1.使用法扬司法进行滴定分析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什么是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和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电对的条件电势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吸光光度法中透光率和吸光度的关系式是什么? 5.解释下列现象:

用KMnO4滴定C2O42-时,滴入KMnO4的红色消失速度由慢到快;

6.用吸光光度法测定某一金属离子,共存离子组分会干扰,有哪些办法可以消除干扰?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任选3题答在答题纸上)1.二元弱酸H2B,已知pH=1.92时,δH2B =δHB-;

pH=6.22时δHB-=δB2-。计算:H2B的Ka1 和Ka2。

2.25.00mL KI溶液,用10.00mL 0.0500mol/L KIO3溶液处理后,煮沸溶液除去I2。冷却后加入过量KI溶液使之与剩余KIO3反应,然后将溶液调整至中性。析出的I2用0.1008mol/L Na2S2O3溶液滴定,消耗21.14mL,求原KI溶液的浓度(10分)。

3.某矿石含铜约0.12%,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显色光度法测定。试样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在适宜条件下显色,定容.用1cm比色皿,在波长600nm测定吸光度,要求测量误差最小,应该称取试样多少克?ε=1.68×104(L·mol-1·cm-1),MCu=63.5)4.为了测定长石中K ,Na含量,称取试样 0.5034 g ,首先使其中的K,Na 定量转化为KCl 和NaCl 0.1208 g ,然后再溶于水,再用 AgNO3 溶液处理,得到 AgCl 沉淀 0.2513 g ,计算长石中的 K2O和Na2O 质量分数.(MKCl=74.551, M NaCl =58.443, M AgCl =143.32, MK2O=94.196, MNa2O=61.979)。

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6分,写在试卷上)1.___小于2.0______。

2.t,F  检验法。

3.[H+]+[H3Y-]+2[H4Y]+3[H5Y+]+4[H6Y2+]=[OH-]+[HY3-]+2[Y4-]。

4.0.33  V。

5.9.3。

6.pKa=__6.8__;

__8.9___。

7.选择合适吸收波长    ,      适当浓度       ,    参比溶液    8.试样空白  ,  试剂空白        和   褪色空白。

9.0.434    , 36.8%。

10.无机分析 ,有机分析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  超微量分析。

二、选择题(共7题  14分)1.(A)2.(D)3.(C)4.(A)5.(B)6.(D)7.(A)三、回答问题(每题6分,共 30 分,任选5题)1.答:(1)控制溶液pH在 pKa~10.0之间 ,(2)浓度在0.01~0.1 mol/L之间,控制离子强度,(3)加入糊精作保护剂,防止沉淀凝聚 ,(4)选择适当吸附能力的指示剂 I->SCN->Br->曙红>Cl->荧光黄,(5)避免强光照射 2.答:条件稳定常数是描述在有副反应存在是络合平衡的平衡常数,副反应系数是所有未参加主反应的物质浓度之和与该物质平衡浓度之比,用于描述副反应进行的程度。

lgK’MY=lgKMY-lgαY-lgαM+lgαMY 3.答:酸度,络合效应,离子强度,沉淀 4.答    A=-lgT 5.答 反应生成的Mn2+有自催化作用 6.答:可以通过提高酸度,加入隐蔽剂,改变价态;

选择合适参比,如褪色空白(铬天菁S测Al,氟化铵褪色,消除锆、镍、钴干扰);

选择适当波长等消除干扰。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任选3题)1.答(1)δH2B =δHB-时,Ka1=[H+] = 10-1.92 = 1.20 ´10-2 δHB-=δB2-时,Ka2=[H+] =10-6.22 =6.02´10 –7。

2.答:nKI= (cIO3-VIO3--1/6cS2O32-VS2O32-)×5=0.7242 mmol          cKI= 0.7242/25.00=0.02897 mol/L 3.答:根据光度测量误差公式可知:当吸光度A=0.434时,误差最小,已知b=1, ε=1.68×104,根据A=εbc  c = A/εb=0.434/(1.68×104×1)=2.58×10-5(mol/L)100ml有色溶液中Cu的含量为     m=cVM = 2.58×10-5×100×10-3×63.5 =1.64×10-4(g)已知某矿含铜约0.12%,则应称取试样质量为:

(1.64×10-4/ms)×100=0.12       ms=0.14g 4.解:设试样中K2O的质量为x,Na2O的质量为y 2× [x/M(K2O)]×M(KCl)+2× [y/M(Na2O)]×M(NaCl)=0.1208(1)2× [x/M(K2O)]×M(AgCl)+2× [y/M(Na2O)]×M(AgCl)=0.2513(2)由(1)(2)解得       X=0.05357g    y=0.01909g   K2O%=0.05357/0.5034 ×100% = 10.64%   Na2O%=0.01909/0.5034 ×100% = 3.79% 分析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A)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B)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就高(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2.可用下列何种方法减免分析测试中的系统误差()(A)进行仪器校正(B)增加测定次数(C)认真细心操作(D)测定时保证环境的湿度一致 3.测定试样中CaO的质量分数,称取试样0.9080g,滴定耗去EDTA标准溶液20.50mL,以下结果表示正确的是()(A)10%(B)10.1%(C)10.08%(D)10.077% 4.在滴定分析中,一般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A)化学计量点(B)滴定误差(C)滴定终点(D)滴定分析 5.滴定管可估读到±0.01mL,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至少应耗用体积()mL(A)10(B)20(C)30(D)40 6.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是()(A)KaKb = 1(B)KaKb =Kw(C)Ka/Kb =Kw(D)Kb /Ka =Kw 7.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A)指示剂变色范围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B)指示剂应在pH =7.00时变色(C)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落入滴定pH突跃范围之内(D)指示剂变色范围应全部落在滴定pH突跃范围之内   8.测定(NH4)2SO4中的氮时,不能用NaOH直接滴定,这是因为()(A)NH3的Kb太小(B)(NH4)2SO4不是酸(C)(NH4)2SO4中含游离H2SO4(D)NH4+的Ka太小 9.一般情况下,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配位比是()(A)1:1(B)2:1(C)1:3(D)1:2 10.铝盐药物的测定常用配位滴定法。加入过量EDTA,加热煮沸片刻后,再用标准锌溶液滴定。该滴定方式是()。

(A)直接滴定法(B)置换滴定法(C)返滴定法(D)间接滴定法 11.间接碘量法中加入淀粉指示剂的适宜时间是()。

(A)滴定开始前(B)滴定至近终点时(C)滴定开始后(D)滴定至红棕色褪尽至无色时 12.下述()说法是正确的。

(A)称量形式和沉淀形式应该相同(B)称量形式和沉淀形式可以不同(C)称量形式和沉淀形式必须不同(D)称量形式和沉淀形式中都不能含有水分子 13.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是()(A)稀、热、快、搅、陈(B)浓、热、快、搅、陈(C)稀、冷、慢、搅、陈(D)稀、热、慢、搅、陈 14.关于以K2CrO4为指示剂的莫尔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法可测定Cl—和Br—,但不能测定I—或SCN—(B)滴定应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C)指示剂K2CrO4的量越少越好(D)莫尔法的选择性较强 15.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A)A是B的1/3(B)A等于B(C)B是A的3倍(D)B是A的1/3 二.填空(30分)1.分析化学按任务可分为____________分析和____________分析;

按测定原理可分为____________分析和____________分析。

2.化学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用于_____ 量组分的测定,即含量在______%以上的组分测定。

3.电光分析天平的最小分度值为___mg/格,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1.0‰的准确度,则用减量法称取试样时,至少应称取__g。

4.滴定分析所用的准确量取液体体积的玻璃量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已知NH3的Kb=1.8×10-5,由NH3-NH4Cl组成的缓冲溶液pH缓冲范围是__________。

6.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__~__,当溶液的pH小于这个范围的下限时,指示剂呈现___色,当溶液的pH大于这个范围的上限时则呈现___色,当溶液的pH处在这个范围之内时,指示剂呈现___色。

7.EDTA是一种氨羧配位剂,全称为______________,配位滴定中常使用其二钠盐,EDTA二钠盐在水溶液中有______种存在型体。

8.KMY′ 叫做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示有_______________存在时配位反应进行的程度,若只考虑酸效应,KMY′ 与KMY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碘量法测定可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法以_______为标液,测定________物质。间接法以________和_________为标液,测定__________物质。

10.用KMnO4法测定物质含量时常需在强酸性介质中进行,但一般不用盐酸或硝酸酸化试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实验中,向含铁试液中加入盐酸羟胺、邻二氮菲和醋酸-醋酸钠溶液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2.5gNa2S2O3·5H2O(M=248.2g/mol)配制成一升溶液,其浓度约为____________mol/L。

三.计算题:(40分)1.分析铁矿石中Fe2O3含量,测定5次,结果分别为67.48%、67.37%、67.47%、67.43%和67.40%,求分析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5分)2. 称取无水碳酸钠基准物0.1500g,标定HCl溶液时消耗HCl溶液体积25.60mL,计算HCl溶液的浓度。已知碳酸钠的摩尔质量为106.00g/mol(5分)3.用CaCO3基准物质标定EDTA的浓度,称取0.1005g CaCO3基准试剂, 溶解后定容为100.0mL。移取25.00mL钙溶液,在pH=12时,以待标定的EDTA滴定之,用去24.90mL。(1)计算EDTA的浓度;

(2)计算EDTA对ZnO和Fe2O3的滴定度。(12分)4.称取软锰矿试样0.5000g,加入0.7500gH2C2O4·2H2O及稀硫酸,加热至反应完全。过量的草酸用30.00mL0.02000mol/L的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求软锰矿的氧化能力(以 已知)(8分)5.测定肥皂中氯化钠的含量。称取试样5.25g,溶解后加入c(AgNO3)=0.1026 mol/L的硝酸银标准溶液25.00mL,定容至200.0mL,过滤后取滤液100.0mL,用c(NH4SCN)=0.1010 mol/L的硫氰酸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耗去12.01mL。已知氯化钠的摩尔质量为58.44 g/mol,求该皂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分)分析化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1.C 2.A 3.C 4.C 5.B 6.B 7.C 8.D 9.A 10.C 11.B 12.B 13.D 14.A 15.D 一.填空(30分)1.定性、定量、化学、仪器 2.常量,1% 3.0.1;

0.2 4.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 5.8.26~10.26 6.3.1~4.4;

红;

黄;

橙 7.乙二胺四乙酸,七 8.条件稳定常数,副反应,lg KMY′=lg KMY-lgαY(H)9.I2,还原性,I2和Na2S2O3,氧化性 10.氯离子具有还原性,硝酸具有氧化性,影响实验结果 11.还原Fe3+为Fe2+,显色剂、缓冲溶液控制溶液pH为 5~6 12.0.010 mol•L-1 三.计算题(共40分)1.67.43%(1分),0.04%(2分),0.05%(2分)2.c(HCl)=0.1106 mol/L(5分)3.c(EDTA)=0.01008 mol/L(5分)TEDTA/ZnO= 8.204×10-4g/mL(3分)(4分)4.77.36%(8分)5.ω(NaCl)=0.155%(10分)分析化学试卷 一、简答题 1、指出下列数据中各包含几位有效数字?(4分)A.8060 B.2.9049 C.0.06080 D.8.06×106 2、根据有效数字运算规则,下列各式的计算结果应有几位有效数字?(6分)A.625×0.648 B.893.6-873.21 C.2.653/0.29 D.716.66+4.8-0.5186 3、在酸碱滴定中,影响PM突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4、下列各物质是否可用相同浓度的酸或碱标准溶液直接准确滴定?如果可以,有几个PH突跃?(8分)A.0.2mol?L-1氨水(NH3?H2O)(NH3?H2O Kb=1.8×10-5)B.0.2mol?L-1盐酸 C.0.2mol?L-1草酸H2C2O4(H2C2O4 Ka1=5.9×10-2,Ka2=6.4×10-5)D.0.2mol?L-1 H3PO4(H3PO4 Ka1=7.6×10-3,Ka2=6.3×10-8,Ka3=4.4×10-13)5、在EDTA配位滴定中,如果滴定时溶液的PH值变小,则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变大、变小或没有变化)。(3分)6、下列金属离子的溶液是否可用等浓度的EDTA标准溶液直接准确滴定?为什么(6分)A. PH=10.0时,0.02 mol?L-1 Mg2+溶液 B. PH=2.0 时,0.02 mol?L-1 Al3+溶液(lgKMg Y=8.69;

lgKAl Y=16.3;

PH=2.0 lgαY(H)=13.51;

PH=10.0 lgαY(H)=0.45)7、浓度均为0.02 mol?L-1的Ca2+,Mg2+混合溶液,可否不经分离而采用控制酸度的方法直接进行分别滴定?为什么?(3分)(lgKCaY=10.69,lgKMgY=8.69)8、测定某一符合朗伯-比尔(Lambert一Beer)定律的有色溶液的吸光度时,用厚度为 1.0cm的比色皿,测得其吸光度为0.13。若其浓度保持不变,改用2.0cm的比色皿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则其吸光度为:(2分)A.0.065 B.0.26 C.0.13 D.0.52 9、测定某试样中的镁含量时,其中的镁沉淀为MgNH4PO4,经灼烧后以Mg2P2O7的形式进行称量,若以Mg2P2O7的量换算为试样中以MgO表示的含镁量,则换算因素为:(2分)(下式中M(MgO)及M(Mg2P2O7)分别为MgO和Mg2P2O7的摩尔质量)。

A.M(MgO)/M(Mg2P2O7)B.2M(MgO)/M(Mg2P2O7)C.M(MgO)/2M(Mg2P2O7)D.3M(MgO)/2M(Mg2P2O7)10、以无水碳酸钠(Na2CO3)为基准物标定HCl溶液的浓度时其反应为:

Na2CO3+2HCl=2 NaCl+H2O+CO2↑ 则在该标定过程中Na2CO3与HCl之间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为_。(3分)11、在吸光光度法中应用的朗伯-比尔(Lambert一Beer)定律:A=abc,其中a代表什么?如果保持待测的有色溶液浓度不变,但比色皿厚度增加1倍,在同等条件下测量其吸光度,则此时a值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变大、变小或不变)(3分)12、用0.2000 mol?L-1HCl滴定20.00mL 0.2000 mol?L-1NaOH溶液,当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值是:(3分)A.PH>7.0 B.PH=7.0 C.PH<7.0 D.无法确定 二、用无水碳酸钠(Na2CO3)为基准物标定HCl溶液的浓度,称取Na2CO3 0.5300g,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至终点时需消耗HCl溶液20.00mL,求该HCl溶液的浓度。(12分)(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105.99)三、称取0.2513g基准CaCO3,经HCl溶解后,用容量瓶配制成250 mL溶液,吸取25.00 mL,在PH>12时,用K-B指示剂指示终点,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共消耗24.90 mL。试计算该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100.09)(12分)四、今有6.0833g盐酸样品,在容量瓶中稀释成250 mL。取出25.00mL,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2500mo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共消耗20.00 mL。试计算该盐酸样品中HCl的含量。(HCl的相对分子质量36.45)(12分)五、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工业氧化锌中ZnO的含量。称取0.2500g试样,溶于盐酸后于容量瓶中稀释成250mL。吸取25.00mL,在PH=5~6时,用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0.01024 mol?L-1EDTA标准溶液滴定,用去17.61 mL,计算试样中ZnO的含量。(ZnO的相对分子质量81.39)(10分)六、0.1500g铁矿石试样中的铁经处理,使其完全还原为Fe2+后,需用0.02000 mol?L-1的KMnO4溶液15.03 mL滴定至终点,求该铁矿石中以FeO表示的质量分数。(FeO的相对分子质量71.85)(10分)提示:Fe2+与 KMnO4间的化学反应为:5Fe2+ + MnO4-+8H+=5Fe3+ + Mn2++4H2O 一、简答题 1、A. 4位 B. 5位 C.4位 D. 3位(4分)2、A. 3位 B. 3位 C. 2位 D. 4位(6分)3、Ca 或 Cb及Ka 或 Kb(3分)4、A. CKb>10-8,可以准确滴定,1个PH突跃。

B. 盐酸为强酸,可以准确滴定,1个PH突跃。

C. CKa1>10-8,CKa2>10-8,但 Ka1/Ka2<104,可以准确滴定,但仅1个PH突跃。

D.CKa1>10-8,CKa2=0.2×6.3×10-8=1.3×10-8>10-8,Ka1/Ka2=1.2×105>104,但CKa3<10-8,故可以准确滴定,有2个PH突跃,不能准确滴定至PO43-。(8分)5、变小(3分)6、A. PH=10.0 lgαY(H)=0.45 lgK′MgY=8.69-0.45=8.24 lgCMg(计)?K′MgY=lg ×108.24=6.24>6 可以准确滴定。

B.PH=2.0 lgαY(H)=13.51 lgK′AlY=16.3-13.51=2.8 lgCAl(计)?K′AlY=lg ×102.8<6 故不可以准确滴定(每问3分,共6分)7、CCa2+= CMg2+,△lgK=10.69-8.69=2.00<6 不能采用不经分离而用控制酸度的方法直接进行分别滴定。(3分)8、B(2分)9、B(2分)10、B(3分)11、a代表吸光系数,不变。(3分)12、B(3分)二、解:Na2CO3 + 2HCl=2 NaCl + H2O + CO2↑ Na2CO3与HCl之间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为1:2 故CHCl= =0.5000 mol?L-1 三、解:在标定EDTA溶液时,Ca2+与EDTA之间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为1:1 故CEDTA= =0.01008 mol?L-1 四、解:

NaOH+HCl=NaCl+H2O 在该测定中NaOH与HCl之间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为1:1。

关于力学第五版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篇4

1.受力后几何形状和尺寸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 。

2.构件抵抗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其到圆心的距离成 比。

4.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该段梁上的弯矩图为 。

5.偏心压缩为 的组合变形。

6.柔索的约束反力沿 离开物体。

7.构件保持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8.力对轴之矩在 情况下为零。

9.梁的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 。

1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其最大切应力是 。

1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两种效应分别是 。

12.外力解除后可消失的变形,称为。

13.力偶对任意点之矩都 。

14.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为。

15.梁上作用集中力处,其剪力图在该位置有 。

16.光滑接触面约束的约束力沿 指向物体。

17.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

18.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三矩式,只有满足三个矩心 的条件时,才能成为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19.图所示,梁最大拉应力的位置在点处。

20.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

21.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 。

22.在截面突变的位置存在集中现象。

23.梁上作用集中力偶位置处,其弯矩图在该位置有 。

24.图所示点的应力状态,已知材料的许用正应力[σ],其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

25.临界应力的欧拉公式只适用于 杆。

26.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构件,称为 。

2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 。

28.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结果的三种情形是 。

29.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截面C的位移为 。

30.若一段梁上作用着均布载荷,则这段梁上的剪力图为。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z=60125000mm4,yC=157.5mm,材料许用压

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

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r=2KN,F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试求: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的直径d。

4.图示外伸梁由铸铁制成,截面形状如图示。已知Iz=4500cm,y1=7.14cm,y2=12.86cm,材料许用压应力4

[σc]=120MPa,许用拉应力[σt]=35MPa,a=1m。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5.如图6所示,钢制直角拐轴,已知铅垂力F1,水平力F2,实心轴AB的直径d,长度l,拐臂的长度a。试求:①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②计算AB轴危险点的第三强度理论相当应力。

6.图所示结构,载荷P=50KkN,AB杆的直径d=40mm,长度l=1000mm,两端铰支。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st=2.0,[σ]=140MPa。试校核AB杆是否安全。

7.铸铁梁如图5,单位为mm,已知Iz=10180cm4,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8.图所示直径d=100mm的圆轴受轴向力F=700kN与力偶M=6kN・m的作用。已知M=200GPa,μ=0.3,

[σ]=140MPa。试求:①作图示圆轴表面点的应力状态图。②求圆轴表面点图示方向的正应变。③按第四强度理论校核圆轴强度。

9.图所示结构中,q=20kN/m,柱的截面为圆形d=80mm,材料为Q235钢。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st=3.0,[σ]=140MPa。试校核柱BC是否安全。

10.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在铰链H处作用了一个20kN的水平力,在铰链D处作用了一个60kN的垂直力。求A、E处的约束力和FH杆的内力。

11.图所示圆截面杆件d=80mm,长度l=1000mm,承受轴向力F1=30kN,横向力F2=1.2kN,外力偶M=700N・m的作用,材料的许用应力[σ]=40MPa,试求:①作杆件内力图。②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杆的强度。

12.图所示三角桁架由Q235钢制成,已知AB、AC、BC为1m,杆直径均为d=20mm,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st=3.0。试由BC杆的稳定性求这个三角架所能承受的外载F。

13.槽形截面梁尺寸及受力图如图所示,AB=3m,BC=1m,z轴为截面形心轴,Iz=1.73×108mm4,q=15kN/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8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14.图所示平面直角刚架ABC在水平面xz内,AB段为直径d=20mm的圆截面杆。在垂直平面内F1=0.4kN,在水平面内沿z轴方向F2=0.5kN,材料的[σ]=140MPa。试求:①作AB段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②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刚架AB段强度。

上一篇:建立客户档案工作计划下一篇:微电影拍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