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笔记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莲说笔记(推荐9篇)

爱莲说笔记 篇1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一)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2、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圈出文中你不懂的字或句子。

(二)1、师播放配乐指名朗读全文,请学生来点评。

生1:语速太快。

生2:没有情感。„„„

2、师提醒同学注意,再指名朗读并点评。

3、师有感情的范读后,强调重音和停顿

4、生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停顿

5、师播放配乐,生有感情的齐读

(三)文言字词教学

师:对文中的字词或句子有没有不懂的,如有请提问

师生就文中不懂的字词及句子的意思进行交流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生1;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生2: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生3: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生1:当然不是,文中作者自喻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师:还有吗?

生2:作者在这里还自喻不与俗人为伍,和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师:说的不错,还有补充么?

生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齐说:托物喻人

师: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生1;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师:这个问题哪个同学会回答?

生2:起对比、衬托的作用

„„„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评课内容:

前面听了我校王老师的一堂课,总的来说这堂课亮点不少,我就其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本文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上课伊始,王老师没有直接把文言文的翻译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的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

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王老师让学生去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爱莲说》学案 篇2

张晓芬

导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作的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一、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 ......

亵玩焉噫鲜 ....

3、解释下面词语。

蕃染濯清涟妖蔓

枝植亵玩谓隐逸君子鲜宜乎噫

4、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课堂讨论

(一)内容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赞扬了莲花哪些品质?

2、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借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二)写法归纳:

本文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课后拓展练习

《爱莲说》教案 篇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学习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作者以莲花自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读背课文,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对莲花描写,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黑板上画一幅莲花)

1、询问同学们对莲花的印象。(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

3、对比莲花和其他花的枝干有什么不同,用成语概括。明确:比较直,挺拔。成语是不蔓不枝。

4、莲花的姿态就像少女伫立在水中,用成语概括。明确:成语是亭亭玉立。总结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会有见过或者是使用过这些成语。这两个成语都是出自《爱莲说》,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周敦颐,宋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他对莲花情有独钟呢?是不是莲花象征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呢?本文虽然只有119个字,但是读起来耐人寻味,独有一番见解。学习了《爱莲说》,想必所有的谜团都会解开。

二、题解课文

“说”是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实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往往借助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而作者要借助莲花表达什么志向呢?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重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注音,并且翻译。

蕃(fán):多

涟(lián):微波 濯(zhúo):洗涤

淤(yū)泥:河沟或者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噫(yī):叹词,唉

鲜(xiǎn)有闻 :很少

2、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明确:结构助词,翻译为“的”。(2)、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表舒缓语气。

3、全班朗读一次课文。

四、品读课文

1、找出原文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且翻译。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莲?并且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课文是怎么体现托物言志的呢?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比喻君子的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的美声名扬四海; “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所以作者以莲花自喻,来表达自己高尚洁白的品格。

5、本文的标题是‘爱莲说’,作者却几次提到菊和牡丹,作者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花,写牡丹是为了反面衬托莲花,在相互衬托之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五、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关于莲花的诗句,张贴在学习园地。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整篇课文,脉络其实都非常清晰,就是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同时我们知道了“说”是一种古代的问题,而且还学习了托物言志的这么一种写作方法。所以说,这篇课文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菊花

—— 正衬

莲花

牡丹

《爱莲说》教案 篇4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爱莲说》教案(精选) 篇5

宁贵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一类散文中“物”与“志”的关系。

2、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文法: 读与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将课文前《爱莲说》插图放大,张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看图说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向大家介绍莲花(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味及古代诗人写莲花的句子)。然后,请两位同学站在黑板前向大家介绍莲花,并朗育古人描写莲花的诗句:

如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民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确,荷花是诗意盎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还有许多咏荷佳句,有的隐含着自已不幸的遭遇,有的寄情人中的恋人,更多流露了个人的高洁情怀,宋朝的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正是这样的名篇(教师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读,质疑问难:

1、一读课文,要求给生字注音,读音要准确,不读破句子,请同学上来注音: fan yu zhuo lian xie yi xian 蕃 淤 濯 涟 亵 噫 鲜

1、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或词典解释下列实词、虚词及掌握判断句式: 实词:蕃:多 濯:洗涤

蔓:牵牵涟涟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少 君子:品德高尚之人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耸立的样子

虚词:

2、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转折。

4、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结构助词,在这里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转折。焉:助词。判断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读课文,试择课文,同桌间互译,请人翻译全文

(四)读课文,要求划出具体描写莲的句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组织学生讨论: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君子”应该是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这种写法: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

6、学生自读课文,针对课文还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筛选、补充,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1)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莲而先写菊花、牡丹? ——用菊花、牡丹作正衬和反衬,更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2)作者把菊花、牡丹、莲分别比作什么?作者用意何在? 菊———花中的隐士(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花中的富贵者(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作者赞美莲的形象,赞美莲内高贵品质,抒发自己的情怀。

(3)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对牡丹的厌恶、卑鄙,表现出对超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品行的不满。

(4)课文最后一段中“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能否调换顺序?

7、作者独爱莲,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

8、作业(两选一):

(1)将《爱莲说》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2)课外观察一种自己所喜爱的花,了解它的特性,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赞花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板书设计:

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隐逸者(陶渊明)

(正衬)

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 莲

体态香气——正直通达

君子(周敦颐)牡丹——富贵者(众人)

风度气质——端庄严肃

爱莲说自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对象

自学者

二、教学目标1、2、3、熟悉《爱莲说》课文 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如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够通晓文义并且翻译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2、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如作者的生平及著作 文言实词和虚词

四、课时安排

45×2学时

五、课文分析

(一)课文原文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要求:学生先自己通读全文,大概把握全文的基调,做到通读流畅。

(二)课文注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3、可:值得

4、蕃(fán):多。

5、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6、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

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10、通:贯通。

11、直:立。

12、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

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1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16、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17、隐逸(yi):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

合污,就隐居避世者。

18、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

浓艳,所以这样说。

19、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20、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24、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众:多。

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注解先自己逐句理解,能够大概理解全文,同时要注意掌握注解里黑体字的解释及用法,没有黑体标记的做文学知识了解即可。

(三)参考译文

水里、陆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很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要求:学生做完全文理解后自己可以试着翻译,然后可以对照以上参考译文进行校正或比较。

(四)逐句参考译文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噫!

唉!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要求:这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加强对全文的理解,学生自己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操作。

六、课文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 蕃:

②淤泥:

③染:

④濯:

⑤清涟:

⑥妖:

⑦亭亭:

⑧植:

⑨亵玩:

⑩隐逸:

⑾君子:

⑿噫:。

⒀宜: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我国古代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请你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不汲汲于富贵”这一意思的句子。

4、你最欣赏莲花的哪一种品格,说说理由。

5、写菊花和牡丹有何用意?

6、《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7、文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谦、德声远播的句子是哪句?写一句类似的名言警句。

8、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关“君子”的名言警句,再举一例并简述其内涵。

10、概括莲花的品质。

11、文中成语:

12、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爱莲说》教学教案 篇7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描写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出……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体态、香气

 

( 中……益清)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美名远扬)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8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读《爱莲说》有感 篇9

在周敦颐之前,人们常用”岁寒四友“、”花中四君子“等来比喻君子,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比喻君子以往的比喻手法有哪些不同呢? 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那么,周敦颐为什么会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我想这是由当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由于他把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相融合,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所以才使这篇美文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不但是一篇美文,从中幅射出来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更有耐人寻味的启迪:

周敦颐在《爱莲说》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你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里面总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表达了一种处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所遮蔽,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在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我们今天读《爱莲说》,更要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去赏析这其中的韵味,去体味这其中所主张的积极入世,又不受尘世污染的观念。去领略和体会这从中表达出来的无欲诚心的思想,”无欲“是人的认知修养的最高境界。无欲并不是说情和欲就是万恶之源,不是要教化我们出家脱离尘世,( )而是教给我们在纷繁、斑澜的社会生活主流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自己,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做到主静、无欲、顺理,把物质生活欲望降到最低限度。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能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德不孤,必有邻“,道德高尚的人必受他人欢迎。法官以自己的美德承载着法律,书写着人生,如同艳丽的莲花优雅地妆扮着平静的水面,相映成趣。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中的”君子“幅射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概指的就是这样厚德的法官吧。

上一篇:浙商商会工作会议流程下一篇:学前班拼音声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