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共9篇)

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 篇1

现在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深感苦恼,天天忙着钻研教材资料,改作业,批作文,忙着抽查默写、背诵,检查日记、课外阅读;出试卷,忙得天昏地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绩往往令人不满意。

难过之余,我虚心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呵护,要以高超的艺术去浇灌,更需要教师个人魅力的释放,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这块园地才会如漫漫寒冬孕育后的花圃,芳香四溢、光艳夺目。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三点:第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狠抓学生的习惯培养;第三是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着重在阅读与积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里我只谈谈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点滴尝试:

一、不断赞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呢?

每期开学,我就要来个思想总动员。目的是赞美语文,让学生重视语文,爱上语文。动员的途径有:国旗下讲话,入学教育,各类语文学习活动,都会渗透这种思想。如有一次在书香满校园的读书活动会上:我充满激情地说: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浩浩乎如大洋兮,它涵盖宇宙万物,囊括心灵情思。它太丰富、太精妙了。难怪古人只学语文就可拥有治国之才。腹有诗书气自华,使我们脱胎换骨的就是语文,它可以使粗野变得文明,卑贱变得高尚,无知变得博学,庸俗变得幽雅.并且语文知识是我们从事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学习语文真是太棒了!在语文老师的不断赞美中,学生慢慢的对语文产生了景仰之情。

二、旁征博引,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如果我只拘泥于语文教科书,只在这个小范围里绕来绕去,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教语文,我只会将学生带入一片沙漠。语文老师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一定要善于旁征博引,要能引领学生走进一片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那里有鸟语花香、高山流水、金戈铁马、轻吟浅唱,学生在这样的境界中,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生活是个鲜活的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语文老师有一双慧眼,就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这样不但教给了学生语文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呆板、单调,而是妙趣横生。

三、着重表达,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说,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老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说话若一调到底,平淡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文采飞扬,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导处赵金国主任在学期初就向语文老师提出要求:上课务必着重表达,务必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在两个务必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时都注意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并且语言饱含情感,富有文采。确实,充满着情感的语言,会宛如一曲动人的歌,飘入耳帘便驻留于心,难以忘怀。谁又会拒绝动人的乐曲,拒绝进行美的享受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语文。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带情感的语言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四、呵护童心,让语文课堂和谐民主

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试问,只准老师讲,只能听老师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岂不是很压抑?久而久之,孩

子的热情火焰恐怕也会慢慢地被扑灭了。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也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孟校长多次在例会上批评这种错误的做法。

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 篇2

那么,教师在其间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教师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要用你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热情来自于你神态的变化,即微笑而不失态的;热情来自于你肢体语言的表达,恰到好处而不过分的;热情来自于你语言的表达,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语言会使你的语文课妙趣横生。如果于丹是一位高中的语文教师,我觉得她的学生上她的课会是兴奋的,而且语言的表达可能会更出色。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可能与其他学科还不太一样,学科的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是学识渊博,充满活力的,有着迷人的魅力的人。

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我觉得应该少一些预设,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生成,多一些实际,让学生在真正的语文体验过程中享受快乐。每当进入新的一篇文章,很多教师会林林总总地问学生很多问题,比如,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会绞尽脑汁来配合教师,挖空心思说了很多。教师频频点头,夸奖学生感悟得好。末了,还会抛出自己备课时的那几点,让学生大失所望的同时,已经把答案具体化了,容不得你有别的想象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兴趣,因为得不到认可,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教学这个过程,搞一些形式上的课堂讨论,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伙伴合作,形式纷繁多样。看场面,蔚为壮观;听声音,煞是热闹。但是教师并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自己在讲台上来回地溜达,过一会,命令一下,停止讨论,公布答案。而自己根本没有倾听学生的思想动态,浑水摸鱼,滥竽充数,也不去指出。还有就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正势不可挡地迅速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教师们欣喜地发现,多媒体的介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感性的材料,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的学科还不太一样,多媒体确实有些时候很快捷直观,但是它同时有个致命的坏处就是破坏了语言文字的模糊美。它使所有的形象那么具体,使所有的想象化为定格式。这是语言美的丧失,是文字的悲哀。比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决不是几幅荷花图片就能生成了的。《我与地坛》中那浓重的感情也决不是一首《懂你》就唱明白了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慎重使用多媒体。相反,正真好的语文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在朗诵美好篇章时,可以不知不觉地对词语进行积累和理解,对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会心地体会和模仿,对作者表露的感情会有心领神会的默契和拍和。那么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说话能力,说话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在这里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再次,语文教师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定在提升学生思想,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上。一个学生人格的形成,当然要有许多因素,但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读书。语文课文选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它的工具性的功用。我们要好好地运用这个工具,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如《再别康桥》的缱绻之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绝世的浪漫幸福,《我与地坛》中生命的意义等等,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去领悟,去鉴赏,去快乐。对于思想内涵深刻的篇章,要引导学生挖掘它的闪光点,如《寡人之于国也》体会孟子关于温饱和品德教化的意义,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不推卸责任的意义;《勾践灭吴》中的坚忍、团结、谦逊和抱负对成功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地挖掘文本,教会学生善于从书本中汲取人类的营养,并联系自己的经历感受,将其生活化,以思辨的眼光看待社会,从阳光的一面对待人生,冷静平息浮躁,睿智地理解挫折,此类的人生要义在语文课本上都可以找到。让学生明白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要有一个积极的思想支撑一下自己,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战胜生活中的大风大浪。这在快节奏、强竞争、高压力的当代,避免出现“马加爵式”的教育悲剧尤为重要。学生拥有了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睿智的思想,才会热爱生活,才会有创作的冲动,才能自动地抛弃一切消极的东西,才会拥有诗意的人生。

敬一丹,热爱生活就是女人味 篇3

第1句话:“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

敬一丹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她的母亲是位知识女性,做公安工作。小的时候,她并没有觉得母亲和别人的妈妈有什么不同。她每天看见妈妈从单位一回来,就匆匆脱掉外套,系上围裙,用最快的速度冲进厨房洗菜做饭。直到有一天,敬一丹回家的时候忘了带钥匙,到单位去找妈妈,门卫说:“你不能进去,你妈妈正审犯人呢。”这时候,她才感到妈妈的威严。等妈妈出来后,她望着妈妈,突然觉得妈妈特别伟大,也特别美丽。

受家庭的影响,敬一丹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文革”时,全家六口人“分裂”到四个地方,先是父亲被派到军管会学习班“改造思想”,接着姐姐下乡到生产建设兵团“炼红心”,最后是母亲被发配到凤凰山农场“劳动锻炼”,哈尔滨的家只剩下敬一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那时候,敬一丹才十三岁,母亲离开家前,专门找出几块碎布,剪了几个三角口子,手把手地教她缝补丁,钉扣子。母亲对她说:“以后你就是这个家的老大了,要照顾好弟弟。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

敬一丹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母亲走后,她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她不仅学会了缝补衣服,而且还学会了做棉衣棉裤、缝手套、纳鞋底,甚至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绣花。她在枕头上绣上菊花,取名叫“战地黄花分外香”;在上学用的帆布书包上绣上雷锋的头像,还用红丝线绣上毛主席的手书体“为人民服务”。她把这个书包背到学校后,让小伙伴们羡慕了好一阵子呢。

后来回忆起那段苦日子时,她总是笑呵呵地说:“假如当时妈妈说:‘我可怜的孩子!’我也许会哭,为自己,为弟弟;而妈妈却说:‘吃苦得学啊!’我就不以苦为苦了,反而受到了一种鼓励,甚至以苦为乐了。”

第2句话:“你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间都不晚。”

中学毕业后,敬一丹下乡到小兴安岭青河林场当知青。在林场“战天斗地”的第五年,她有幸被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上学,成为“文革”时期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第二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她看到通过高考走进校园的一批批大学生时,心里有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和无知。三年的大学时光倏忽而过,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和遗憾,她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刚上班几个月,就又重新捧起了书本,发奋要考回母校当研究生。然而,一个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工农兵学员,要考上当时被认为是最高学历的硕士谈何容易。考场上,面对天书一般的英语试卷,她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因为考场规定,开考后半小时之内不得交卷,她只得硬着头皮在填空选择题上随意涂抹,这几行全填A,另外几行全填B。好不容易捱过了半小时,她马上低着头逃离了考场。第一次报考,她毫无悬念地落榜了。

她不甘心,复习了两年,第二次报考。她认为这一次有点希望了,没想到等待她的仍然是名落孙山。

她开始对自己的坚持动摇了:我是不是有点不自量力?况且,我已经是29岁的老姑娘了,还折腾个什么劲儿呀?

就在她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母亲找她认认真真地谈了一次话。末了,母亲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你,你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就看你有没有恒心。”

正是母亲这句话,让敬一丹再次振作起来,英语太差,她就专攻英语,一切从零开始,每天发疯似的又背又写,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她第三次走进了考场。这一次她终于成功了。收到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已经整整30岁了。敬一丹,又昂首挺胸地“杀”回了北京。

第3句话:“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为敬一丹的主持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时,她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迈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经济半小时》的节目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没有置身其中的人很难想像“国嘴”们竞争的激烈。面对大多数比自己年轻的同行,敬一丹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她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都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年轻人请教,从没有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两年过去了,敬一丹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站稳了脚跟,不久,便开办了专栏《一丹话题》。由于这是央视建台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冠名的专栏,因而在台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节目播出后,一时间好评如潮。

一转眼,敬一丹40岁了。对于女主持人来说,40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如果此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刺激的话,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惯性和惰性。敬一丹对自己年龄的感觉,最初是来自媒体的提醒,有一次她接受了一家报纸的采访,专访登出来以后,标题把她吓了一跳:《敬一丹:另一种中年》。她感到挺意外,我怎么就到中年了呢?她想起早晨上班时,走过电视台西门,年轻的武警战士,非常亲热地跟她打招呼:“敬阿姨,您上班了。”当时,敬一丹以为自己听错了呢!下一次又见到那位武警战士的时候,她就特别留心看他的口形,听他的声音,没错,这次她清清楚楚听到了小战士的问候:“敬阿姨,您上班了。”她又联想到自己周围的同事,他们不是早就异口同声的管自己叫“敬大姐”了吗?

这一切让敬一丹确确实实地感觉到自己不年轻了。那一段时间,她的情绪很低落,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看到镜子里眼角日渐增多的密密皱纹,忧郁焦虑会立刻弥漫她的心田。而正在这时,台里的领导找她谈话,欲调她到新闻评论部,任《焦点访谈》栏目主持人。她既兴奋又惶恐:我这年龄行吗?她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没想到,母亲非常高兴地说:“一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咱们每一个人都会变老,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而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啊!”

母亲的这番话让敬一丹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青春是美丽,中年女主持人的学识和修养也是一种美丽,而且这种美丽由于少了几分喧嚣和浮华,会变得更持久长远。

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敬一丹带着40岁女人特有的智慧和沉稳,带着中年女人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坐到了《焦点访谈》的演播室。

第4句话:“八十岁也是女人。”

到《焦点访谈》栏目后,敬一丹的工作热情又重新高涨起来。面对人到中年的现实,她的心态渐渐变得非常坦然。每当有人想打听她岁数的时候,她就毫无遮拦地告诉他。甚至当有人委婉地问她,你中学是哪一届的?她就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我今年40了。”一开始说40这个数的时候,她好像还有某种阻力,说了几次也就说顺了。说顺了,心也就顺了。以后经常是别人还没有谈起年龄,她自己就主动谈起了,甚至都有了口头禅:“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以至于同行和朋友说:“敬一丹,别总提自己年龄,你还没那么老呢。”

其实,说是说,敬一丹心里始终没觉得自己已经老得不能干了。说出来,是为了不让自己形成某种心理障碍。她认为电视屏幕上需要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性格的多种形象。主持人的“精力”是重要的,而“经历”则同样重要。发达国家成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多半是中老年,“像我这年纪可能还嫌太年轻呢。”

谈到母亲的晚年生活,敬一丹格外高兴:“妈妈离休以后,她盘起了头发,穿上了红毛衣,一派从容生动。而且她还学会了跳交谊舞。那天在老干部活动室,看到妈妈的翩翩舞姿,我感到又熟悉又陌生。妈妈告诉我:‘人活着就要有滋有味,热爱生活是最本质的女人味,80岁也是女人。’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如今,敬一丹在《焦点访谈》的“宝座”上已经坐了11年,年龄也从“不惑之年”到了“知天命”,但是离80岁还远着呢。她已经准备好了,将来再有人采访她时,如果标题叫“敬一丹:另一种老年”,她就微笑着告诉别人:“80岁也是女人。”

是啊,“80岁也是女人”。当中央电视台各个栏目的女主持人“你方唱罢我登台”时,有谁能像敬一丹一样不以“媚”取人,而仅靠学识和气质就一直稳稳地坐在这把名主持的金交椅上呢?

如何让学生热爱语文? 篇4

我个人认为,学生要爱语文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语文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相似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 要想让孩子爱上语文,首先要让孩子爱上语文老师教育学、心理学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教育则是爱的归宿”,爱,是人的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它包括相互感知、理解和相互影响。而要达到理想的感知、理解和相互影响,必须要亲近感为前提。亲近感是师生间的一种依恋性情感。这种情感能使双方关系亲密无间、无拘无束。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语文,一定要让孩子爱上语文老师,孩子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喜欢平易近人的老师、孩子最喜欢的还是面带微笑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我亲身实践的结果。记得刚刚教语文时,总感觉有忙不完的事,一年级的孩子小又不懂事,上课成了自己的负担,渐渐的我发现孩子虽小可他们也能看懂老师的心,自己的心情好坏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那以后我就用微笑对待我的学生,我深深的感受到给“别人阳光的同时自己的心都是明亮的。”那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体会到了教师的魅力,明白了教学的真谛。一个学期下来,我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孩子们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这也坚定了我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其实微笑是什么,是尊重,是爱心。特别是孩子们有了错误了时候,就更加要用这种爱感召学生改正错误。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前几天,我们班的赵名慰同学中午时经常在老师的黑板上乱画,弄的同学们很反感。我知道了这件事后,没有在同学面前批评她,而是课下与她交流,我首先肯定她是因为崇拜老师,喜欢老师的黑板,也想做一个同学喜爱的老师。接着我又告诉她,老师也喜欢这个块黑板,但是老师是经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换来这份神圣的工作。想信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比老师更厉害,能登上更高的讲台、拥有更漂亮的黑板。但现在没经过老师的允许,是不应该在上面乱写乱画的。说到这,她对我保证,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随便在黑板上乱写乱画了。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并且要给他改正错误的时间,这样孩子一定会喜欢你,喜欢你就会喜欢听你的课,这一定是成正比的。从情感上孩子接受了你,那么你就是成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用微笑对待我的学生,用真挚的爱感动我的学生。课堂上我带着微笑和我的学生们愉快的学习和交流,课间我带着微笑给我的学生以细心的关爱。这样我和我的学生成为朋友,他们有什么话愿意和我说,有什么困难愿意和我讲,他们爱上了我这个语文老师。二 要让孩子爱上语文,还要让孩子爱上语文课想要让孩子喜欢上语文课,那么我认为教学方法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是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是既“勤快”又“懒惰”,“勤”是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主旨,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学会偷懒。”这个“偷懒”意味着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多参与,少一点教师的包办代替。这个‘偷懒’意味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也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例如:刚刚教过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孩子们问我,老师圆明园为什么能被毁灭呢?我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思考这个问题,然而当学生们汇报时的情形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当时班级的气氛特别的紧张,当时孙佳俊同学眼里含满了泪花第一个站起来说,老师,英法联军是强盗,我要好好学习,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再不让别人欺凌我们的祖国。一语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整节课在孩子们慷慨激昂的陈词中结束了,相信这一课孩子不但对学习有了自信,还学会了学习方法,也给孩子们的生活指明了方向。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保证学生认真思考的前提下,我的课堂要求特别宽松,学生想说的时候就可以站起来说个够,可以不举手就回答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老师的都知道孩子越是到高年级越不爱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是孩子不会么?不是。只是孩子怕自己说错了,所以十分谨慎。如果让孩子回答问题时要求宽松一些,在自己想说的时候就站起来就说,孩子就不会特别的紧张了,就克服了心理障碍。因此也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由要她说,变成了她要说。形成全员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气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我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要求。基础差的孩子,我要求她把课文读熟,识记本课的生字生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基础好的孩子,我要求他们能根据本课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试着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课堂上共同解决。这样就提高了孩子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对学习就会增信不少。在教学设计中我还关注好的教学方法,但我更注重本班的学情。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山雨》一文时,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的材料,其中好的教学方法特别多。可这些方法很多都不适合我们这五年级的孩子,最终我还是依据本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所以说别人的方法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学习得很快乐,由此也更验证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其次我也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所以我不因为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误而否定他们的所有努力。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我会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值得大家学习;如果有的学生字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我就表扬他的勤奋,对他有一种期待。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我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努力思考就是好孩子。在我的课堂从来没有因为孩子回答问题错误挨我的批评,我总对孩子说,只要你回答了无论对错你在老师的眼里都是最好的。在课堂上我总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上课没有压抑感,我敢肯定地说我们班的孩子几乎都喜欢语文课。课堂上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正是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很浓,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三 要让孩子爱上语文,还要让孩子爱上课外书要想让孩子爱上语文,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简单的字词句篇,到复杂的阅读与习作。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爱上“书”开始。首先,我注重由语文课堂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延伸到浩瀚的书海之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是说学习语文最主要就是要多读书。可是想终归是想,学生会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么,答案是不言而欲的,当孩子们上了一年级走上了学习的正轨后,我就要求我的学生开始看课外书了,我首先要求孩子看自己最喜欢的书,等到孩子上了中年级我规定孩子们看和教材有关的读物,比如: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就要求孩子们看一看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了《触摸春天》就让孩子们读一读海轮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三字经》中的片段,让学生读读《三字经》原文等。所以在学校把《三字经》作为校本教材,要求孩子们背诵时,孩子们背诵的很轻松,很感兴趣。现在我的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我对他们读书又有一个要求,可以读儿童小说,名著„„当然了现在读过书后,我还要求孩子们要写读书笔记或做读书记录,也许有的老师会问,孩子们是不是得经常买书呀,所有的家庭都能承受得起么?当然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鼓励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们共享,每人带一本书,那么我们每人就可以看110本书了,听了老师这么一说,学生的积极性就来了,第二天你发现大大小小的书会不断向你飞来,有了书同学们又选了图书馆理员,就有了班级阅览室,孩子们可以随时看书了,看到孩子们那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真是无比的安慰。另外,我很重视开展各种方式、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信息交流会、童话故事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有时干脆这节课什么也不做,就是读课外书,同时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每每这时孩子们表现的都异常兴奋,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使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采撷了精华,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阅读兴

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习作水平。前两天下了一场雪,孩子当时都特别的激动,我看到他们那开心的样子,我立刻说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雪。那我们今天就即兴的写一写这雪,举行个小型的小作文比赛。这样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他们细致的观察,精心的用笔。描写、抒情、想象、夸张等手法并用。当孩子们用心的把自己的作品

热爱生命语文五年级作文 篇5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幸福,他们问什么不幸福呢?男人双目失明,女人的眼睛看的见啊!女人双腿瘫痪,但男人能走啊!

这种豁达的胸怀值得学习,他们两人,多乐观,在那么劣势的情况下,依然高高兴兴的生活,一点也不自暴自弃。

有的人,得了重病,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故意不配合医生的诊疗;有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一处生就是畸形,便残忍的将其杀害……这些事又何以为奇呢?

永远生活在黑暗与寂静的海伦·凯勒;自五岁胸部以下就失去知觉的张海迪。她们都以自己超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伟人。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命,但是可以用乐观的态度去拥抱生活。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不能因为那些不如意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果始终像那对夫妇一样,不如意就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内容与亮点。

高二语文教案热爱生命优秀设计 篇6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习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具准备:

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亲情谈话,导入话题:

1、同学们,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2、揭示目标:我们本节课就是围绕着生命话题展开习作。

(板书课题)

3、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二、小组合作 畅谈生命。

教师: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感受到生命的内涵,我们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的事情中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1、引导学生交流畅谈。(课前搜集身边发生的事情、听说发生的有关生命的故事)准备几个故事给学生熟知

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注意细节描写和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①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

②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③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其他同学:1、要求认真、安静地倾听。听清楚大家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什么启示。2、可以动笔记录。

2、同学点评

①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们来评一评,谁说得最好?说说你们的理由。

②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③你们从他们的发言中得到了那些感受启发呢?所以啊大家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养成熟练的口语表达习惯,提高个人的表述能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学生的表演,更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教师展示提前准备的有关资料补充,增加学生的资料储备

有岩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有风雨中绽放的迎春花,有在奥运赛场奋力拼搏的残疾人,还有汶川地震中的众志成城。我将它们编辑成一部短片,配以《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曲。

【当教室里滚动播出短片的时候,孩子们被震撼了,心底的那一份真切的情感被隐隐牵动。我知道,他们想说,想写了!在本次指导课上,我帮助大家回忆口语交际课上的情愫,让学生把想说的事尽情挥洒】

【设计意图:推动语言表达的发展。引导孩子们在交流中,才会轻松地交流,才会表达各自独特的意见、感受、体验,从而才有可能出现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三、明确写作要求

1.本次习作,安排了“热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我们进行习作。

----审题:这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大家要知道写作的方向和主题。

2.可以写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可以写身边热爱生命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选材:这是写作的关键,让我们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确定写作的内容。

3.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

----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四、例文赏析,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例文

生命

你思索过吗,什么是生命?

有一次,在花坛边,我看见一只蚂蚱,我饶有兴致地把它带回家放进水盆里。可是这只蚂蚱一点也不消停,砰砰作响,闹得我不能安睡,翻身下床看它:它拼命扑着翅膀,挣扎着,忽然间,良心斥责我,一个小生命要被我毁了,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家有盆君子兰,拾掇房间时,不小心把花盆打碎了,便把它堆在了墙角,不再理会。可是几天后,我竟发现新的枝桠长出来。在没有阳光、没有水的情况下,君子兰竟顽强地生长着,啊!这就是伟大的生命力。

从小就听过海迪姐姐的事迹:她从小就高位截瘫,不能上学,她就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获得了吉林大学授予的哲学硕士学位。她学针灸,医好了许多患者的病;他翻译外文、著书立说,把一部部用心灵写成的作品展现给我们……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造,以不完整的身躯,奏响一曲完美的生命乐章。

不论昆虫、植物,还是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它,让它变得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引导学生赏析:教师先泛读,学生自读体会。

1.文章从几方面诠释了生命

2.作者从中感悟的了什么?

3.学生点评例文,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分别找各小组进行分析)

五、总结方法 提示写法:

方法提示: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忠于职守的警察叔叔……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光彩。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观察小动物,从小动物开始,写热爱生命的故事。

2、观察植物,从描述花草树木的特点开始,写一些关于生命的故事。

3、从遵守交通法规方面谈一谈热爱生命的意义,还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何构思行文:

写好这次的作文,构思方面,例文中告诉我们一些小窍门。(让学生说一说,再展示)

1、如果你写生活中的事情,可以这样来构思:叙事→说明道理。

2、如果你写小动物,可以这样的来构思:描写小动物的习性特点→联想生命现象。

3、如果你写植物,可以这样构思:描述植物特点→联想生命现象。

六、创作习作,教师指导

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令人感动的事情、令人感动的画面有很多,同学们,请你静静地思考,仿照老师的范文,把你材料中令你最感动的瞬间书写下来。让我们随着你的感动而感动。

2、放音乐,练笔。

3、教师巡视指导。(大约10分钟)

七、习作修改,指导完善

同学们,我们写作文,不能落笔成章,只有不断的修改,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完美

(板书:修改)请大家再次品读你的片段,落笔修改,让你的文章更加完美。出示修改方法

1、个人修改:学生寻找个人习作中的错字、病句等,让语句通顺,表述更为完整。

2、小组修改: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批改习作,分别找出问题,加以修改。

3、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进行习作展评,(原来怎么写---现在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指导学生分别对比强调说明,提高习作的效果。

读改后的片,分析优劣。

【习作指导课到此为止,已经将重难点逐一突破,学生的习作已是“信手拈来”】。

八、习作赏析 完善提升

现在我们进行习作鉴赏,选择佳作课堂展示,让1-2名学生上台范读个人习作,要求语言流畅,情感到位,体现对生命的热爱。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师:同学们,大家的作品已经比较精彩,在此基础上,为它增添一个亮丽的开头,补充一个有力的结尾,就可以形成一篇不错的文章了。

九、盘点收获,提高认识

1、学生总结本节课个人习作收获。

2、师生配乐朗诵,深化畅谈对生命的看法。

《生命的体味》:

生命有时是力量、倔强与美丽;

生命有时是壮观与雄伟;生命是相扶、相随与相伴;

生命更是一种关爱。爱自己、爱他人。

只有这种爱,才能让生命——坚韧、坚强、坚持;

也只有这种爱,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3、教师总结:

同学们,生命是瓦砾中不屈的小草,生命是雨后天空中的一道虹,让我们撷一朵生命的浪花,唱起生命中最强劲的乐章吧!

《生命之爱 》

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 篇7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那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 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和创作。

一、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就是“无比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他强调:“书籍作用的大小, 取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教师的智慧跟学生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上课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接近科学, 那么他们就会对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对于语文教师也是一样, 如果语文教师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点知识, 而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接近文学作品, 感受阅读文学作品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无比的幸福, 那么他们就会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 到后来, 不用教师指导, 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书籍了。

那么阅读时间如何与上课时间调节好呢?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教诲吧:“我们应当唤醒这个巨人, 为学生打开通往书籍的大门。不要害怕占用一些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浩瀚的书籍里去漫游, 不要吝啬在每一门学科上占用几节课的时间去进行几次人类最奇妙、最美好的活动———接触书籍。要让青年的心灵在这种活动中充满激动和欢乐。要让书籍像心爱的音乐旋律一样紧紧扣住青少年的心弦。假如书籍对学生总是那样新奇, 那样有魅力, 假如年轻人总是独自一人去钻研书本, 假如他们当中出现爱书胜于爱其他一切的‘书迷’, 那么学校生活中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就自然消失, 首先就不会有那种对待知识冷漠和无所谓的现象了。”所以, 引导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给学生上课时间并不冲突, 相反, 它更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去。然而, 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是需要循序渐进耐心引导过程, “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 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反复地读一本好书, 就像反复地欣赏喜爱的音乐作品一样, 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这一点呢?当然, 主要还是教好文学课。要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馨香和细微色彩, 要让他不仅领会到蕴含在语言中的丰富思想, 而且感受到语言的美, 这样才会产生反复阅读好书的精神需求”。

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 那么书籍的源泉又在何处呢?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大师的建议吧:“你要让青年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 你就要关心精神文明的基地———图书馆。我指的不仅是学校图书馆, 而且包括学生个人藏书。你的学生快要毕业了, 他个人有多少藏书?如果他的书架上只有教科书, 而且准备把它们转送给小同学, 那就说明你对他的教育不是成功的。个人藏书———这是精神文明的源泉, 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做好学生热爱书籍的榜样, 每个月如果都固定收藏一本或几本自己喜爱的有价值的书籍, 那么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了。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他是从一名中小学语文老师成长为世界闻名的大教育家的, 他的个人藏书就有1万余册, 他阅读过的书籍更是不计其数。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把零用钱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将每个月积攒下来的零花钱都用于购买自己最喜爱的最有价值的书籍上, 当然, 这样的书籍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推荐和指导, 以培养学生如何鉴别和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热爱创作

引导学生阅读, 只是带领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 而要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我、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就需要把学生引导到学会创作、热爱创作的道路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 (是一所一至十年级的完全基础学校) 是这样做的:学校组建几个文学创作小组, 由低年级教师和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小组活动时, 学生朗诵优秀作家的作品, 以及他们自己写的诗歌、小说、短文。到了春天, 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 苹果树上花朵盛开, 蜜蜂嗡嗡地叫着, 百灵鸟在蓝天上歌唱。他们引导孩子们“看一看这美景吧, 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它, 从祖国语言中去寻找恰当的词语, 来表达各种各样色彩和声音的细微差别吧”。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引导, 创作了一些诗, 艺术思维得到了发展。对周围世界的美感, 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于同情心, 憎恶丑行。教师把孩子们创作的一些富有诗意的小作品记录在学校的文艺记录簿《我们的创作》里。

下面列举几个他们学校里四五年级学生写的小作文的片段:

“红色的玫瑰上有一滴露珠。我摘下花朵, 露珠在花瓣上颤动着滚来滚去, 它的色彩变幻着, 但没有跌落下来。”

“柳树枝低垂在池塘边, 枯黄的树叶飘落在水面。一群群燕子在空中飞旋。秋阳灿烂, 蛛丝在透明的空气中漂浮。”

“青绿的谷草丛中住着一只蝈蝈儿, 白天怕热, 躲藏起来。太阳一落, 它就高高地爬上谷秆, 蹲在绿叶上, 调调它的琴弦。蝈蝈儿是一个多么好的音乐家呀!它的琴声悠扬动听。它的琴弦一动, 就会奏出美妙的乐曲。小兔、小狐狸都来听, 整个田野都在欣赏这音乐。”

多美的创作啊!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为什么能培养出大量这样的学生?那是因为它有很强的教师集体, 只有在有才干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至于才干, 那是对工作的热爱跟对孩子的信任的乘积。如果你想使你的学生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那么首先就要引导教师热爱书籍和语言。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可能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 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读书和创作, 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它像那春天里的花朵一样迷人, 我们应该在培养自己热爱读书和创作的基础上,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引导学生们走进热爱读书和创作这个美妙的世界。

摘要:读书和创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该像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 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和创作, 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去。

关键词:语文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创作

参考文献

生活就是大语文 篇8

语文大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就是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衔接。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这里所说的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堂、各学科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家庭生活、社会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另一层是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总之,语文离开生活就成了空壳,或没有实际内容。

回顾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缺乏“大语文观”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并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的敏锐触觉,使学生能从中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并养成自觉学习与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与课堂上的语文教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趣味性。也只有那样,语文学习才能植根于生活,才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可惜,直到现在,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好。有的教师为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满堂灌”、“填鸭式”,使本来充满情感内涵的文章,变成没有了营养价值的苦涩的“干馍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上课老师是唾沫横飞,学生是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课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新我们那种“唯书”、“唯师”、“唯一”的陈旧教育观和育人观吧!与时俱进,建立“大语文观”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当务之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离开了生活这个大舞台,单单靠语文老师枯燥无味的语言分析与支离破碎的内容讲解是学不好语文的。还是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养成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学习规律、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语文的主动权,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吧。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语文生活化方面做过很所有益的尝试,现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如何引导语文走向生活。

一、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不再被禁锢在屋子里,当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进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走向主动探究和创新的学习方式,学习也就会兴致勃勃了。生活增添了色彩,身心得到了愉悦,语文学习也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例子,只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能深深地感悟到“语文与生活同在”。

二、让学生观察生活实际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而又无限广阔的,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新鲜事情。因此,只要我们多多留意周围的世界,睁大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经常有惊喜的发现;只要睁开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就能发现那些富有深刻哲理、对人们有启迪意义的写作素材;只要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对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典型的细节和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留意,写下点点滴滴的片段材料,制成卡片,归类收集,写上标签,就能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充实自己的写作仓库。只要素材仓库丰满了,不但日后写作时能随时选用,激活自己的写作思路,开阔自己的写作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避免提起笔来就感觉没什么值得写的,无话可说,或者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不会写细节、不懂得怎么写具体事物的困惑。其实,这也是因为没有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多倾听、细观察、勤思考、学会积累语文学习中的生活素材的原因。如果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注意留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就可以学好语文,就可以为课堂上的语文学习积累生活素材。所以,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

三、让学生思考生活实际

当QQ越来越介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并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时,我们可以举行“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当韩寒的事迹经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对中学生而言,是能力重要还是分数重要”的辩论;当《喜羊羊与灰太狼》、《我的野蛮女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谈资时,当杨幂、李宇春、贝克汉姆、李敏镐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时,我们可以组织“如何看待我的偶像”的课堂讨论;当“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时,我们可以编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小话剧。那时,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热情在涌动,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参与热情之高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教学效果之好也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难以企及的。而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

四、让学生积累生活实际

积累生活实际离不开大量阅读,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来收集素材。文章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广泛阅读可以增加我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我国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诗经》、战国时的诸子散文、魏晋南北朝的杂文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作文典范,需要我们去广泛地阅读。眼下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也并非难事,从网络上,我们可以搜索到大量的素材,而且方便快捷,对提高写作能力定会有极大的益处。

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 篇9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内容摘要:农村孩子愿意远离家乡,到城市里去工作,而不愿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非常严重的现实。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队员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队员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为了学科活动达到多效,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教学的特有资源,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臵身于熟视无睹地农村大世界,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这既为学生们解决了习作时“无米”之苦,寻着了习作的活水之源;又激发了对热爱家乡情感,初步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我选择城市!”“到城市里去工作!”——当我问五、六年级的学生:长大了你想在家乡农村工作还是到城市去工作时,绝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城市,只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农村。

是呀,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以前,农村曾经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但是,二十世纪末以来,农村与城镇的差别越来越小,相对富裕农村甚至比一些城镇的生活要优越!近期,不是出现了一些城镇居民迁户农村吗?——那么,这些现代的农村孩子为什么还这样愿意远离家乡,到城市里去工作,而不愿建设自己的家乡呢?

随着课改的深入,体验教育思想之风的吹拂,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我们的传统 “爱家乡”教育活动没有紧密联系队员的生活——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却不知家乡的巨变,农村的富裕!其次,虽然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搞得不少,但教育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活动中缺乏深刻地积极的体验,“爱家乡”仅停留于道德认知的层面,不可能内化为稳定意识,更不可能外化为相应的行为!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队员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队员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队员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队员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

为了学科活动达到多效,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教学的特有资源,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臵身于熟视无睹地农村大世界,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这既为学生们解决了习作时“无米”之苦,寻着了习作的活水之源;又激发了对热爱家乡情感,初步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作文时,文思如泉涌,说不完的话,道不完地情:深刻的体验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而习作的训练也梳理了学生的情感,深化了学生的体验,进而达到了教书与育人并举的目的——我将这类教育活动称为“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

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我把当队员带到东湖开发区附近的汤逊湖欣赏之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队员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自然也滋生了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是很幸福的,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同学们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3、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

随着东湖开发区将我们流芳划入开发区,一批大项目引进:富士康、中芯、武船、武重等等。这些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无比振奋!——这又是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学生参观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的企业、农村拆迁还建小区——佛祖岭小区,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了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主题班会上,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生活在都市与农村的不同感受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家乡的未来……同学们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队员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家乡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4、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

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5、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虽然我们流芳划入开发区,但仍有相当多农民不忘农活。“农活”也是我们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更加尊重农民,不再鄙视农民,不再将“跳农门”作为努力学习目的!

二、开展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1、坚持教书育人并举——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

在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费时多,效率低”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语文来教学语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队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语文”教语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情感的激发与强化——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也有一些教师在让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活,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爱家乡”的教育目标也没达成,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活动中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情感的激发与强化,学生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

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也出现了嘴上爱家乡,内心却相反的教育结果!

因此,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

上一篇:梅林文学诗词散文下一篇:四川省2018年上半年建筑工程安全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