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共10篇)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激励学生掌握概念,深刻理解知识联系

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就需要理解清楚每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并根据推理判断和逻辑分析进行总结,借助图形或者一些符号在大脑中勾勒出其形状,帮助理解和记忆,让自己的知识在拓展中得到丰富。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想,让学生明确这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以及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分 析和理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网络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一个好汉三个帮”———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 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为了绘制出一个精彩的导图,必须把知识进行细化和汇总,让自己可以深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教师就可以给出学生“秦汉”两字,让学生在这两个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比如说到“秦国”,学生就会想到它的统一和专制。在探究它的统一时,学生又会想到它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以及疆域等问题。说到它统 一的条件学生又会进一步想到它的社会基础、人心问题、国家强大以及嬴政等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其思维就会不断地扩散,把有关“秦汉”的知识都容纳在这张巨大的思维导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我的课堂我做主”———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

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教师只要认真观看学生的作品就会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了学情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 来的教学 工作。例如学 习了“美苏 争霸”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绘制在一张思维导图中 加以展现。很 多学生在 分析时间、原因、事件时都分析得很好、很全面,但是当涉及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时,学生的思维导图就表现得非常不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掌握得不是很透彻,存在着知识上的盲区和漏洞。因此,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在第一阶段可以用“形成、缓紧、美优”这几个词来概括,到了第二阶段就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特点,第三阶段就是“美强、苏松”的状态。

四、“毕其 功 于 一 役”———帮 助 理 解 整 章 知 识,形 成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而是非常系统的知识网络图。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探究就会在不断地分析和总结中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了解整章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学生在解题时才可以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一起来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听得都很明白,但是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大脑中都是一些孤立性的知识,不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就能够熟练地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了,并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总之,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把书“读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学生满怀兴趣去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起来,促进其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研究和善于使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教学工具,它可以让学生把知识很好地进行融会贯通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框架。历史教师可以不断地尝试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历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都会不断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86-01

思维导图,是表达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将思维导图同历史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很大的丰富与完善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历史是很枯燥的。但是历史本来就是过去的现实,所以应该是很生动的东西,只是教学设计的不当才造成这种局面。而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注重的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在设计一堂课之前先将主题的关键词与图像、图表等方式建立记忆的链接。在建立链接之后利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记忆规律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出思维的效应。帮助学生在逻辑思维与想象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来寻求思维的发散与扩展。

1 教师的教

1.1 新授课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生对于图像和颜色的兴趣比较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颜色、图画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我们的思维本来就是呈树状结构发散的,而思维导图就是将人类的这种思维轨迹以图像、颜色的形式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例如,新授课《秦王扫六合》的思维导图可以设计如图1所示。

1.2 单元复习、专题复习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新课改后的教材编排都是以主题单元出现的,所以我们在主题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中都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的储存,同时也便于未来快速的复习。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专题为例来说明思维导图的制作与运用。第一步:把“中心主题”(中央集权)画在纸的中央,周围留出空白;第二步:把与主题相关的“次主题”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了雏形、确立、巩固、完善、成熟、强化6个枝干。第三步:在这6个“次主题”后,导出更为细节的要点:“雏形”我就想到了夏、商;想到了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确立”就自然的想到了秦,秦朝时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县制;“巩固”:汉承秦制印象非常深刻,汉朝在巩固中央集权时是走过弯路的。但是到武帝时实行了推恩令;“完善”: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工非常明确,提高了效率,加强了皇权,分割了相权。“成熟”:宋朝时期,实行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元明清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使专制皇权高度膨胀。第四步:在制作完成后,在网上找一些和枝干有关的图片,贴到相关的位置,思维导图有图片,更形象,更能充分调动左右脑一起工作,促进全脑学习。思维导图在历史专题复习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找到了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和思维拓展方式。

2 学生的学

关注一下学生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最常用的做笔记方式就是1、2、3、4……用这样的直线型方式做笔记既违反了思维的本来面目,也影响了思维的效率。所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显得非常必要。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进行学习有如下优势:(1)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找准关键词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思维导图只需记录关键词,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含义就不准确了。所以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学生不得不全神贯注地听讲,搜索关键词。(2)思维导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使用颜色、各种形状和丰富的想象力。就像巴赞所说的那样:“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导图中各种图像、颜色、图案的使用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使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以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3)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我们就不需要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浪费时间。这样,我们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把节省的时间用在复习、巩固、当堂训练上,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高效课堂。制作思维导图要遵循一定的规则。(1)一定要用图形与色彩,而且,中央图不可缺。(2)连接线最好用曲线(避免直线思维)。(3)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也就是一个主题)。(4)要突出层次。(5)适当使用数字顺序(可以使用代码和符号)。(6)要形成个人风格。

睁眼看世界,思维导图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已经普遍使用,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在创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效果较好。我国现在已经兴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上也应迎头赶上,这必将对我们的学生乃至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托尼·博赞.关于思维导图[J].刊授党校,2009(4):47.

[2] 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4):66.

[3]曹军.MindManager一在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8)20-21.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3

齐河县鼎新中学

王传良

概要:初中学生面对纷繁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的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愈加混乱。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经常出现学生慌乱焦躁的思想状况。即使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宁愿陷入题海中,似乎多做了题心里就有了着落,但错误重复出现,无论基础还是能力都没有明显提高。在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本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不同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将思维导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本文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策略: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复习;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考查应用。对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 联想创造 区域地理

一、思维导图之于初中地理学习的意义

背景: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东尼·博赞将其运用于训练一群被成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平时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能够很快变成好学生,甚至可以使部分同学成为佼佼者。1971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意义: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状的辐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区域地理教学带来重要的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可以说,初中区域地理几乎覆盖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它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程标准》还规定:除北京、香港、澳门、台湾和极地地区外,“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这一理念,教材中的具体“区域”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案例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别的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以期为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引进思维导图及应用的大致过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 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广东等地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记忆力培训,许多大学都成立了相关的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教师和研究生已经在研究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的中小学教师都在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而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校也在积极的推广和研究思维导图。这一切都表明思维导图在我国已经初见端倪,研究者规模日益壮大,说明其价值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的教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近几年,国内做的一些研究,大多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与学。如在科学课程和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在英语课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记英语单词,在写作指导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式结构辅助组织语言材料等。相对而言,现行研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是于放射性思维范畴内研究,较多强调树状结构的发散联想,忽视应用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在强调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是脑神经元的天然结构标志的同时,忽视这种天然结构所依存的“天然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事物存在于原生态结构形式之外的各种“变式”。思维导图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思考,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收获。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瞄准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的确,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问题: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习个案时似乎都明白,但遇到新的区域却不会知识迁移。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不论是世界区域地理,抑或中国区域地理,都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内容上,几乎都囊括了区域地理的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知识能力上,区域地理均是从位置和范围出发,建立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感性认识,以及形成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课程目标,就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地理课本,而是应重视对案例区域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建构,做到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难点所在。

目标: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提高记忆能力和建构生成知识网络,改 变过去学生单线思维的状态,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地理的效率。

内容: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探究学习,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应用。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画出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绘制思维导图最简单的方式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和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中建立“全局”观,在熟练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掌握地里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区域地理的部分,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体会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四、应用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章节的复习、概念间的对比、知识的归纳总结、地理专题的复习等。长期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存贮、提取更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以及地理逻辑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

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如何快速的阅读和信息整理,如何确定主题和关键词。这都要求学生把知识进行转化,同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摘录。思维导图式的复习使学生复习的思路可视化,通过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确定,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

五、基于思维导图的区域地理复习模式

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教材共分两节,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通过这些教材案例的复习和分析,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步骤: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而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只是不同的区域在区域要素分析的侧重有所不同,如俄罗斯侧重自然要素中的矿产资源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巴西则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在中国区域地理中则更加突出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

2.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的框架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区域地理复习更要突出和强化这一变化,通过对案例的复习让学生归纳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在处理新的区域地理个案时,知道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1)搭建区域地理要素及其联系的框架

区域地理的复习实际上是对不同区域类型的把握:如世界区域地理的洲、地区和国家,中国区域地理的跨省区域、省级区域和省内区域,它们基本上都是沿着“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这样的内容线索来组织教材。我们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例如,知道区域地理要素主要有哪些;每个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各区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等(如图)。学生通过复习之后,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要从哪方面去认识、获取、解释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2)搭建以区域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思维框架

在资讯日渐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学生对世界或中国的一些区域已具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往往是该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是学生感兴趣又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方面。复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区域地理学习的逆向思维模式:以主要区域特征为中心,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往往是由该区域的地域性即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糅合区域地理各要素,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

如《黄土高原》一节,教材是由“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四个部分组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并由此分析位置和范围对该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最终如何因地制宜的改造和利用该区域。

这种逆向地理思维可以绘制如下的思维导图:

3.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

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从区域出发是指,复习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通过对区域地理案例的复习,建构区域地理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回到区域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区域地理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方式,或利用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此作为背景材料,将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运用到复习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题:读图,回答问题。

(1)台湾的粮食作物主要发布在(地形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2)台湾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地形区),台湾树种种类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3)台湾的工业区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附参考答案:

1.西部平原

台湾西部平原地势平坦

2.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海拔高,垂直差异明显

3.西部平原

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的就是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分布及其主导因素。影响工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具体到某一特定区域,可能就只是其中一两个因素占主导地位,或者是问题的回答只需要针对其中某个因素做阐述。学生可以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结合例题提供的图片、文字材料,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解读。如问题3:工业的影响因素中,交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只要有优越的交通优势,资源和市场问题都可以解决,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本题中,交通和资源相比较,资源(包括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图2)的优势更为巨大,问题的回答也就应围绕这一因素来进行。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环节中,还有很多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地方:如区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学生复习成果展示等等。区域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去寻求更加理想、更具实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六、实验反思

通过课题“思维导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得出如下结论: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孙丽萍

复习课作为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将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和零散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归纳、整合、深加工,从而形成清晰、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对复习内容的记忆、理解、巩固和深化。

然而,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遭遇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对复习课不重视。有的认为“复习的内容已基本掌握,炒冷饭,浪费时间。”有的说“复习课一综合,平时学的东西没掌握好,容易顾此失彼。”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在复习课前的自主复习不够,导致复习课无法达成查漏补缺的效能;二是学生的复习处于被动接受,导致课堂复习效率低下;三是学生平时自主巩固学习不够,导致语言输出贫乏。面对如此令人焦虑的复习课现状,在此我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复习课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思维导图理论概述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可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的使用要求先写下基本概念,然后再从中辐射出与其相关的想法和思维动向。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他通过让使用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关注中心的办法,然后再慢慢地找出并画出与其相关的分支。思维导图实际上是用分割知识框架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并且记住信息的一种方式。如下图:该思维导图的中心话题是篮球,由此话题辐射出来,发散思维去思考篮球的历史及发展,游戏的规则和它的流行程度,用归类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识记与此相关的信息。

2.思维导图之所以适用于复习课,其理由如下:(一)利用“思维导图”,增强复习课课前自我复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自我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在复习课前以话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可激活原有知识,自主添加新知识,并且学会自我诊断该话题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从而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二)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复习课课中复习效率,高效实现词汇句型复习,提高语言输出能力,完善知识结构、语言技能。在复习课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复习词汇,并检测学生预习和掌握情况。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充分的说的练习,从而为写打下基础。(三)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复习课后进行知识巩固与迁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复习课后,让学生完成重构思维导图的作业,可以再次强化相应的“图式”在学生脑海中的建立,根据艾宾诺斯遗忘曲线,当天再一次的思维导图的绘画,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天所复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迁移。

二、案例描述

针对Music这一主题复习课的内容,可以围绕音乐的类型、与音乐有关的单词、音乐家、乐器等内容来展开,其中如何准确使用定语从句来描述一种喜欢的音乐是重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这几个方面去逐一突破,那么在遇到此类话题的语篇时就能轻而易举的勾画出文章的主题脉络,甚至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关于最喜欢的音乐家的小语段。以复习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第九单元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利用PPT课件播放不同音乐的旋律,激活学生头脑中产生关于音乐知识点的联想知识。(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联想。问题如下: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 Why do you like it?同时给出关键词 music,lyrics,musician,song等,这些词就构成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第一层次。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对抽象词有了直观的印象,并且在单词之间建立了联系,使得单词的记忆从以往的以“个”为单位转变为“组”“块”为单位。极大地提高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效果。在本节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迅速从自己的已知知识中提取出关于音乐的单词量,复习效率大大提高。如下图:

三、启示和思考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后的知识点输出环节该如何使用?能否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为此,我在另一个关于Festival的复习教学中,继续进行了思维导图的实践和研究,找到了一些恰当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有效输出的一些办法。1.利用课本关于Halloween的听力,先由教师呈现思维导图,概要性地介绍这个西方重要的节日;然后,根据中心主题和主干提出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答案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听力内容。2.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听力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展开讨论活动,即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调整思维导图框架和结构,并完成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这些活动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抢答和补充;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出与听力相关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等。为了增加趣味性,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3.复习巩固,输出语言。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段,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复述。提出关键词,回家制作一张自己感兴趣的节日思维导图,并最后在全班进行复述,并写成一篇小作文。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内容,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以及在谈论节日话题时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最后,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呈现利用MindMap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该软件和简单的使用方法,建议学生进行尝试,来制作一张关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结束语:寓思维导图于复习课中,有助于明确复习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整合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总结、归纳、整合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将复习内容结构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我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当然,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复习教学中的运用尚不普遍,也有许多困难,但若能坚持实践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课教学中将大有可为。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淄博第十七中学杨秋菊2012年6月21日 14:54 融合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本节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在《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应用。学习本节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上深入认识物质,建立物质的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本节一些概念,抽象思维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另外相对于初中丰富的演示实验,本节概念性知识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学生兴趣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本节教学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消除学生学习的乏味感。

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开始时它是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的,和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托尼·布赞认为思维导图有3 个明显的优势:(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并以分支上的关键词形式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加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记忆;(2)图像、色彩的运用有效地刺激了大脑;(3)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下面是具体利用思维导图对物质的量进行教学的尝试: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但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很快就发现: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比,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科目,都多了很多,也难了很多,单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花去了不少时间,能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短时间内的预习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在学习物质的量知识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工作,并根据预习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学 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是手工制作为主,思维方法不同,展现方式也不同。下面则为学生预习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图1.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于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较以往简单的看书预习方法,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果。而我通过查阅学生思维导图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难点,从而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图1所示,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理解存在盲点,而且图中阿伏加德罗常数也是写错的(没有带单位),另外学生对于出现的公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变式。这些都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听课中的运用

学习心理学指出,中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加上本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因此, 学生经常在听课过程中走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引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展示等等,在讲到物质的量相关知识时,我还是尝试使用了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听课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补充和完善该思维导图,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上课时,我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思路设计不同),并先由思维导图的作者阐述本节内容,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而困惑不能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让会的同学进行补足。原来我还担心学生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事实上学生兴致很高,讨论也很激烈,这让我感觉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当然在新授课中学生知识面有限,有些内容说的不到位,我在一边做了补充说明。思维导图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有助于学生自己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该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一幅好的思维导图,就值得鼓励和倡导。如下图学生展示的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简单明了,便于记忆。

图2.n、m、V、N、c 的关系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运用

针对本节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学生学完后或许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我的补救措施是及时巩固。高一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完本章节知识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我通过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在整个章节中的思维难点和知识重点,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图3:学生复习时的思维导图

如图3 ,该生围绕着第一章的内容做了一个导图,基本上把整个内容的架构都体现出来了,说明该生对第一章内容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围绕物质的量的阐述时对几个量之间的层次关系理解还不准确,另外中心主题还不够突出,图形的运用还不够鲜明。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我还在班级进行展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 Mind Map) 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20 世纪60 年代所创, 刚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新的笔记方法,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按照发散性思考的特征, 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 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

二、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教学在扩大学生词汇,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英语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熟悉的知识, 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过分对文章重视字、词、句的讲解, 忽视了对段落和篇章的整体理解与分析。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阅读材料中词、句、语言点的分析上, 忽视了语言内容的整体理解与分析。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仅停留在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上, 从而出现“只见木不见林”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 大部分教师把问题归结于学生阅读量不够和词汇量不足, 因而让学生背诵更多的单词, 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结果花费了很多宝贵时间, 效果却很差, 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传统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会阅读能力的培养, 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常见思维导图的运用

1. 图表型 ( Charts) 。用图表型图式来对人物、地点、事件、观点、质量、描述或数据等进行比较。 (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people, places, events, ideas, qualities, descriptions, or facts) 。

例如, Go for it九年级阅读课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这一课。本人先引出hobby这个话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家长和青少年对hobby的不同观点。

Teenagers: They want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Parents:They worry about their child’s success at school.

之后, 马上导出Liu Yu和His parents的不同观点。

Liu Yu: He wantsto be a professional runner.

His parents: They think he should spend time on study.

接着让学生心中带着对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 默读7 分钟, 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然后学生归纳每段的main idea.

过以上三个步骤, 学生对全文框架和内容已全面掌握。然后通过下表, 让学生再次进行比较, 掌握细节和部分重点知识点。整堂课, 通过不同的比较, 学生能较好地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并可以在最后一张图表的帮助下,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再创造,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 头脑风暴型 ( brainstorm) 。用来描述中心思想、概念及其支撑说明 ( central idea or concept with support) , 或表示主题、描述等的主次关系及相互联系。

思维导图的本质在于它的放射性, 从一个节点出发向四周进行放射性思考。这种放射性的结构真实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 使人的思维能够快速地扩展。这一特点与头脑风暴的专长完全一致。思维导图作为一个任务或作业, 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的过程进行。头脑风暴应用到思维导图的计划、决策等阶段, 应用到讨论、思考时, 能丰富小组的思路, 也许还会有意外的创新想法, 使需要完成的项目更加全面和深入。

例如, 九年级阅读课设计了一个介绍杭州这个城市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以杭州为核心内容的思维导图。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的融合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图所示, 图1 和图2 为不同小组的思维导图任务成果实例。

3. 分层结构目录 ( Hierarchies) 。用来表明类别、分类、分析、结构、描述和举例。如九年级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这一课。文章非常清晰的从6 个方面来介绍新加坡。即文章包括了place、population、language、food、places of interest、weather六部分。利用这一点授课, 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文本结构, 很快找出main idea. 以后碰到类似的说明文阅读理解题, 学生就可以轻松搞定。

4. 解决问题型 ( Problem / Solution) 。用来表明问题、解决措施以及结果。关键性问题有: What was the problem? Who had the problem? Why was it a problem ? What attempts were made to solve the problem ? Did those attempts succeed? 等等。如九年级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这一课。本人提出以下问题:

① What was Martin’s problem in the past? And why?

②What did his mother and the head teacher do to help him?

③what’s Martin like now?

本人就根据学生的回答, 再让学生添加一些关联词, 将答案串联起来构成一篇小短文。最后也达到写作的目的。

5. 理解文章的重点, 对文章加以提炼、总结。一般需要回答是谁、干什么、在哪里和为什么这些问题。如九年级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这一课中笔者提出以上五个问题, 围绕文章的细节入手, 从而让学生更快速地达到理解的要求。

① Where are they singers from?

② How did they perform?

③ Who were the winner in the competition?

④ What was Jiangmei’s opinion of singing English songs?

⑤ What’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rt?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的。作者为了这个主题的展开而选择各种分支而设立了各个段落。这就类似我们学中文总结中心思想, 概括段落大意一样。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脉络。这个脉络正是命题者设置问题的焦点。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运用思维导图教学, 能够解决诸如语言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通过思维导图方式训练下来, 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文章整体结构和文中的语言知识点。在碰到一篇新的阅读理解时, 学生也能从整体去考虑文章。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综合题上普遍能拿到分。同时, 在书面表达上也会有不少的成效。最终能够促成学生快乐学习,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Scovel T.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Graphic Organizers1 http://www.ncrel.org/sdrs/areas/issues/students/learning/lr1grorg.htm1.

[3]陈霞.应用友善用脑思想进行英语学习策略指导[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0, (12) :69.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多数学生而言,所谓数学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印象,这样的预习显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笔者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椭圆,用一两个词写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作为中央主题,然后从中央主题出发向外画分支(分支多少视内容而定),将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填到主分支线上,当主分支线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在绘制草稿图形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快速思考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阅读。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教师的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在复习中,首先学生独立地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第三,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与深化,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教师的提高主要是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各章、各单元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让学生自己找出联系,把所有的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

除了按章节复习之外,还可以按照知识分类复习,如函数知识,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个主要分支,每个主要分支再细分为函数概念,函数图象,函数性质及应用等,这样当思维导图完成时,学生也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函数知识框架。

三、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传统的直线型笔记仅仅是对老师课堂内容的机械的不完全的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改变自己是课堂主角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记忆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用简单的短语和单词记下重点,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联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加上图画,重新画一遍,这么有创意的图画,学生怎么会忘呢?

四、思维导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与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发展。

教师要选择一个任务可以分解、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活动开始前明确目标,并对任务进行详尽的描述。在小组学习中,成员首先自由发挥,按照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比较优劣,在已有的分支上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从已有的分支想到新的分支,选代表将讨论结果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最终完成任务。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糊里糊涂,不能取得实质进展的面貌。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让每个成员依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踏实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观点;在组长组织下的有序讨论,让每个成员看到了别人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以对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通过交流、对比与决策,最终寻求到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重要的一点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学会学习的目标。思维导图还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篇8

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 沈建强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探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学习和教学应用中去。

关键词:思维导图;理论基础;中小学

图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含量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如果说文字、语言侧重于逻辑表达,那么图则以直观形象见长。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擅长用“图、表”来说明问题,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解题,总要借助图进行分析、计算。那么,在教学中是不是应多关注图的作用呢?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教学中没有将“图”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仅是辅助或者是可有可无的。不仅在理科,甚至在文科中也太过于强调严谨的逻辑表达,忽视了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国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已较普遍,但在国内,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还不多,还不够系统。所以,本文试图探究一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理论基础,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那么什么是思维导图呢?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70年代所创,经过三十多年的实验与深化,已经得到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认可,风靡欧美数十年,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为止已被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推广。

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都是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都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如图1)。它组织信息的方式是非线性的。

图1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大脑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不仅提升工作效率,更让莘莘学子快乐轻松地面对学业。在学校,有人成天都在玩,成绩还很棒;有人昏天黑地,整日埋在书堆里,功课还是不理想。关键不在资质天分,而在于读书的方法。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全新的笔记模式,因为传统的笔记模式一般都只用到圆珠笔、钢笔、铅笔来书写,很少用到图像及分类,传统的笔记模式一般只调动了大脑的2~4项功能。而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时,它不但用文字、数字,还用到关键词、分类、色彩、图像。使用思维导图,充分地调动了整个大脑的功能,左右脑同时打开,并谐调地运作,可以提高人的分析力、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能综观整体,又能关注细节,让大脑愈来愈灵活, 愈来愈聪明。思维导图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心智图法。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简单易用的思维导图有如此强大的功能,那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它的理论基础吧。

1.脑科学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计算和逻辑推理,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右半球主管想象、创造和形象思维,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左脑又被称为思维脑,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罗杰.斯佩里的“左右脑”研究认为: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词汇、逻辑、数字、次序、线性、分析、序列,右脑负责节奏、空间知觉、维度、想象、白日梦、色彩、整体意识。

“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半脑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人类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加以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效率、效果还是效益上,思维导图都比传统学习方法更有效。“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你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美国管理学作家DR.Tony Turrill)

着眼于对构成大脑物理结构的神经元网络的分析和研究,托尼?巴赞认为,人脑的思维具备类似庞大的分支联想模式,即从婴儿出生起直至其整个一生,“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产生无限制的联想序列。大脑正是以分类和关联的方式,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神经树突上,并可以据此综合地研究学习者所关心的任何主意和问题。”(Tony Buzan,1994)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记住知识的原因在于:它运用了学生的左右两边大脑一起参与学习和记忆。一般而言,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形象记忆更轻松、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以前,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人的右脑处在被动和闲置状态。思维导图调动了人的右脑的机能,使人的左右大脑一起配合,让人的神经通路更畅通,人的思维潜力挖掘得更充分,因而记忆更轻松,学习起来更容易。所以,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全面锻炼学生大脑的综合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变得聪明的原因。思维导图不仅带给了学生轻松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而且带给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思维导图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着学生的创造思维。

图2 大脑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让思维过程外显,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思维过程的全局,是一个发散性的、非线性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训练了人的右半脑,使左右脑协同工作,或者说“全脑”工作,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如图2是对大脑功能思考的一个例子。

2.认知心理学

结构性知识也称理性知识,是指某一领域内各概念如何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性知识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描述了个体对不同内容领域概念的组织(知识结构)。结构性知识有助于促进先前知识的运用。学习者对某一领域内各概念相互关联方式的清晰程度和独立描述的能力,是先前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知道“是什么”是不够的(通过记忆来测试),还应该知道“如何用”(先前知识的运用)以及知道“为什么”。结构性知识为知道“为什么”提供了概念基础,它描述了先前知识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对此种关系的理解。就知识的表现来说,思维导图非常直观形象地表现了由事实、概念、命题以及原理构成的知识。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怎样理解整体和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的关系。格式塔理论认为如果对构成部分有恰当的认识,将有助于形成整体的意义,了解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从整体上表现了某个较为广域概念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使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联系,新旧知识发生相互渗透,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新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由反映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复杂的概念结构系统构成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知识的分类,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3.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即将新知识结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意义学习就产生了,意义学习的心里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得到新知识、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有关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输入的信息按层级架构来选择和加工,并和记忆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对照、组合、变换和重新排列。当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正确联系在一起时,新知识即成为其已有知识网络中一个新联结点和知识生长点而整合到其认知结构中。认知科学证明,知识结构便于长时间记忆,知识结构的存在便于概括理解,有助于问题解决。而思维导图这一认知工具恰好与上述理论相符,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备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更好地把握思维过程和知识的整体架构,以便于将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三、小结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可以帮助你提高记忆力、激发想象力、制定生活和工作计划,轻松自如地掌控前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可以增强使用者的思维广度和清晰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它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一把金钥匙。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思维导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这是一种有效的、积极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推广和应用思维导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们掌握好基础知识,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究,发现学生对数字与图示的理解是最快的,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实施了思维导图教学法。通过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不仅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学会识图、分析图示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了思维导图的数学思维训练之后,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断地努力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实施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之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整体成绩,直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学习时的思路不够明确,思维方式也缺乏,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与发展,思维导图式教学法起到了非常中要求的作用。

一、应用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利用图形可以更直观、更直白地表达某一观点,解题过程中思路明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导图相当于心智图、脑图、流程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类思维发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图形技术是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思维导图的协助下,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与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应用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数字与图示的感觉比较好,相对于对文字的理解要直接得多,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1]。例如在学习《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这些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授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彩色的图示按照教师早已设计好的样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们看见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1、2、3、4、5、6、7、8、9„„”清晰认识数字的大小,并能够快速地进行对比和分解,接着,教师给学生们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对应的习题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们看图说明答案。最后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与鼓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按照思维导图的引导,能够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们热爱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利用思维导图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每一名优秀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探究,可以到黑板进行实践填写,使学生们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讲授一下认识钟表的技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到黑板前利用思维导图将认识时间的过程表示出来,学生们马上拿出了自己了笔记本,认真地进行画着,写着,教师需要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们轮流到黑板去完成之前布置的任务,让其他的学生们一同进行审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教师给与正确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与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利用思维导图找到解题路径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占据试卷的分值较高的习题,早解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们解题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思路[2]。例如在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授习题之前,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举一些形象的案例,然后,再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套进去,让学生们看见解题的关键,例如:要想知道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苹果,需要找到的条件是“有多少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通过学生们仔细的分析,很快就会在习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师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完成思维导图的内容,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们学会利用框图与线段和箭头的方式进行分析,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解题思路和逻辑分析能力。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性;空间架构能力;思维导图;想象力;创造力

所谓思维导图,是指从思维清晰化原理引导教学活动开展,是目前应用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思维导图的应用,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不断优化学习过程,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教师任务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开放性认识结构。而思维导图的应用正是迎合了这一重要的需求,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不仅活跃了初中生的思维,还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在初中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记笔记往往都是传统的记录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所讲授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机械的复制,并没有对知识点之间进行总结和联系。而且学生所记录的知识内容没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往往找不到教师所讲述的重要内容。有些学生甚至无法区分,只要讲的都全部收纳到笔记当中,最后笔记也不翼而飞。这样记录笔记的缺点就是学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往往产生思维的惰性,只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失去了记录笔记的重要意义。

但是,思维导图记录笔记的话则不然。只要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形将知识内容进行重点记录,然后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知识点连接起来,这就使原有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自我总结和梳理教学知识内容。一方面,免去了繁琐地记笔记内容,学生跟得上教师的节奏,适当地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点滴想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课下学生再利用短暂的时间将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岂不是又一次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巩固?

二、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而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可能会做得更好。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任务开展的目标关注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上。为了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就必须采用新方法、新理念,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独立自主探索求知,逐渐实现教学任务目标。思维导图的应用,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不断地查漏补缺,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提高。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一部分的思维导图,或者一个模块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是期末整个课本内容的思维导图等。整理过后,可以进行课堂随机检查,学生随机发表言论,对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讲解,促使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交流,使学生广泛吸收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思维导图构建就顺利完成。学生对思维导图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置给学生一些与知识内容相符的题目。学生通过阅读题目,从中找到关键词,结合自己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大脑搜索,联想出相对应的数学知识点,然后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关键点,找出解题中所考查的知识点,提高解题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课后复习也是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如果复习得好的话,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思维导图在复习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学生自主总结章节知识要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审阅,在审阅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某些知识理解的错误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在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最好是先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交流,分析出优势、劣势之后,教师再进行高效的补充、深化,进而对思维导图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初中数学知识的各章节、各单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生要找出联系,再将所有的联系串联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使数学教学效果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也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勇于探索、求知,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陈建花,张丽娟,沈有建.思维导图在教育領域的应用及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上一篇:临界下一篇:安全经费使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