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婚礼礼仪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国人的婚礼礼仪(通用11篇)

法国人的婚礼礼仪 篇1

会场:中国一般公证仪式和婚礼仪式不在同天举行。可以先到教堂举行婚礼仪式,然后再到酒吧区和用餐区分开的法式餐厅进行鸡尾酒会和婚宴。

服装:教堂仪式要穿拖尾的婚纱,拖尾越长就越正式,搭配长头纱和水晶珍珠等能带来高贵感觉的饰品。新郎穿正式的黑色礼服。

一般来说,法国的婚礼上,新娘只穿白色的婚纱,举行酒会和宴会时,换上一件无拖尾婚纱更便于走动、敬酒和跳舞。新郎也可以换上稍显随意的黑色西装。

请柬:白色的婚礼一般是非常正式的婚礼,所以在请柬上要注明请着正装出席。法国婚礼上很多女士会穿高雅的套装,戴着欧洲贵族般的宽檐帽。

音乐:四人的管弦乐队或是DJ都可以,只要他够能给你想要的音乐,多选择一些不同风格的舞曲,经典老歌是为长辈们跳舞准备的,流行的音乐给你的年轻朋友们。

鲜花:白色的郁金香拥有简洁的线条和清丽的外形,具有法国的优雅浪漫气息,搭配花形优美的白玫瑰,传统中又带来一些时尚的感觉。

大餐:典型的法餐菜单包括开胃菜、前菜、主菜、乳酪、甜点。其中的名菜数不胜数,以鹅肝酱、海鲜、蜗牛、乳酪等最为人熟知。

法国甜点最普遍的是塔、千层派、以及泡芙等,塔的尺寸大小与馅料变化有上千种之多,千层派是一层蛋糕与一层馅料层层堆叠,泡芙内有馅料,将一个个泡芙用糖浆黏成一座山形,法国婚礼中绝对少不了。

法国人的婚礼礼仪 篇2

一.初次相识

课文中也介绍了德国人之间初次见面, 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绍, 要先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 向女士引见男士, 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双方握手时, 要友好地注视对方, 以表示尊重对方, 如果这时把眼光移向别处, 东张西望, 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初相识的双方在自报姓名时, 要注意听清和记住对方的姓名, 以免发生忘记和叫错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许多人相互介绍时, 要做到尽量简洁, 避免拖泥带水。由于德语语言自身的特点, 在与德国人交往中还会遇到一个是用尊称还是用友称的问题。一般与陌生人、长者以及关系一般的人交往, 通常用尊称“您”;而对私交较深、关系密切者, 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关系不错的同事, 往往用友称“你”来称呼对方。交换称谓的主动权通常在女士和长者手中。称谓的变换, 标志着两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对此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 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与德国人交往。

二.遵约守时

西方人一般都讲究遵守时间, 德语中有一句话“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德国人邀请客人, 往往提前一周发邀请信或打电话通知被邀请者。如果是打电话, 被邀请者可以马上口头作出答复;如果是书面邀请, 也可通过电话口头答复。但不管接受与否, 回复应尽可能早一点儿, 以便主人作准备, 迟迟不回复会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约, 应客气地说明理由。既不赴约, 又不说明理由是很不礼貌的。在德国, 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请信, 往往还注明衣着要求, 这并非多此一举, 因为谁也不想在此穿戴庄重的场合, 由于穿戴不符而出自己的洋相。接受邀请之后如中途有变不能如约前往, 应早日通知主人, 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于临时的原因, 迟到10分钟以上, 也应提前打电话通知一声, 因为在德国私人宴请的场合, 等候迟到客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客人迟到, 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电影院中的迟到, 人们可以习以为常, 但对于音乐会的迟到, 则是令人讨厌的。这时迟到者最好等到一幕或一个乐章结束后再入座。如等不急, 需慢慢走到座位上, 千万别走错排数, 并且要对站起来让路的人轻说“谢谢”。赴约赴宴, 如遇交通高峰期, 一定要提早出门, 以免迟到。迟到固不礼貌, 但早到人家, 也欠考虑。德国人如遇正式邀请, 往往提前出门, 如果到达时间早, 便开车转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 到时再进主人家。

三.付小费

亲历法国贵族婚礼 篇3

我的闺中密友上海女孩依与法国男孩思结了婚。为了恪守家族传统,他们在上海办了20桌酒席之后,还要去法国举行教堂婚礼。我作为他们多年的好友和恋爱见证人,有幸被邀请出席他们的法国婚礼。

婚礼前一个月,一张庄重典雅的请柬飘然而至。请柬上长长的姓氏显示了男方家族过去的荣耀,更甚者,上面印着婚礼将由地方大主教亲自主持,之后还将有鸡尾酒会晚宴,安排在某郊外城堡。这听来简直就是童话,而我的好友将会成为童话中的主角。

荷兰同事们得知我将要赴“灰姑娘的舞会”,比我还要起劲。她们纷纷为我出主意该怎样打扮,又借给我精美的披巾饰品,条件是我必须拍很多光彩的照片回来。我和丈夫精心地为新人挑选了一套日本黑漆碗具和亚麻餐布,将礼服、西装和同事们的捐献小心打包后,蹬上了从阿姆斯特丹前往巴黎的商务特快。

我们在巴黎左岸的一家旅馆休息了一宿,次日早上搭乘思的表哥芒的车前往乡间教堂。车子沿着高速公路飞驰了不久便驶进了弯曲的羊肠小道,左拐右拐,钻村穿巷,两边一会儿是田野,一会儿又是农舍院落。我早已没了方向感,丈夫则在旁边悄声感叹,幸亏没有自己开车过来,否则到天黑也找不到目的地。问芒为何挑选这样一个隐蔽之处举行婚礼,才得知原来教堂附近有家族的老房产,借这次婚礼,亲戚们可以团聚,并在祖上传下来的乡间别墅里共度周末。

终于,车子在一片开阔的山坳间停了下来。老远就看见新娘的白纱在阳光下闪亮,四个身穿白衣红裤的金发娃娃拽着两米长的裙摆,在照相机镜头前骚首弄姿。新郎身着灰色“企鹅服”,头戴灰色礼帽,与身后的父亲一色打扮。新郎母亲不口众姊妹身穿橙黄、杏绿、桃红等五颜六色的灯笼裙,头戴一样颜色却形状各异的遮阳帽,好象皇室内眷的郊游。相比之下,新娘的父母则要朴素许多,父亲一身藏青西服,母亲一身暗红套裙,频频点头,默默含笑。众人身后是一幢17世纪的老洋房,也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家产。当初新郎家中的男子常到这片山林狩猎,因此建造了这栋乡间别墅。至今屋内还保存着百年前的设计,桌上陈列着过去狩猎的工具,墙上还有祖先们的肖像。

临近傍晚,人们似乎照片拍够了,开始纷纷挪出这片山坳,我和丈夫也随着队伍慢慢移向附近的教堂。一出山,便见到教堂的尖顶耸立而出。再走进,见到黑压压的人群已在门口恭候。嘈杂中忽然听见一洪钟般的声音召集大家进去,举目望去,见是一位矮胖敦实、戴眼镜的教土,想必就是大主教了。教堂的简朴让我大吃一惊,它的墙皮已纷纷剥落,壁画也模糊褪色,除了些红白玫瑰外,没有任何其它装饰,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巴黎圣母院”或“圣彼得大教堂”。丈夫曾向我描述过天主教婚礼,说那装点之华丽神圣,礼节之纷繁壮观会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鄙陋。然而,这个小天主教堂不仅不让人感到敬畏,还因为光线充足而洋溢着温存的气息。

婚礼用法语进行。大主教虽换了白底红襟丝袍,还是一样平易近人。他不时冒出几句俏皮之词,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一中国小教士在旁做翻译,但也许是因为从没有参加过如此宏大的集会,他声音颤抖,肌肉紧张。婚礼一上来先是把所有到场的来宾,不分老少、远近、尊卑统统介绍下来,这一介绍就是一小时;然后是新郎新娘谈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世界观,一谈又是半小时;最后才是真正的婚礼仪式,反倒最省时间。整个婚礼穿插着一二十首弥撒大合唱,每隔几分钟,全场便在一男中音的指挥下慷慨激昂一番。奇怪的是,自始至终没有听见熟悉的婚礼进行曲,所有的歌曲不是感激上帝的恩赐就是忏悔凡人的罪恶。

也许是由于饿了乏了,或是急于参与大合唱,拽婚纱的“小天使”们接二连三地哭闹起来。父母取来玩具仍不见效,只得把他们带出场外。我也是越坐越感到脊背发硬,饥寒交迫,幻想著仪式之后的那一顿丰盛的晚宴。朦胧中听见台上在叫见证人,我抖擞精神走上台,在大主教手指点的那个空格里签了字。新娘转过身,偷偷丢给我一句话:“差点睡着了。”

当我和丈夫再次搭上芒的车前往晚宴城堡时,已是日落西山。我被寒冷饥饿折磨得疲惫无比,在车后座闭上了眼睛。摇摇晃晃经过四五十分钟,车突然停了。睁开眼睛,外面仍是似曾相识的小巷和农舍,这才意识到我们是迷路了。芒研究了一阵地图,又发动了引擎。他确定城堡就在周围,只是如何找到而已。车子拐出小巷上了大路,外面漆黑静寂,偶尔有车飞驰而过。我睡意全无,睁大眼睛寻找雕花大门后的森严古堡,好象身在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中。

幸好芒的直觉是对的,没过几分钟,眼前便豁然开朗。车子驶进一扇大敞的门,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停了下来。这门虽不是雕花大门,但在这荒郊野外倒也气势非凡。草地那边是一幢灯火通明的洋房,透过落地玻璃门,见到里面站满了手持酒杯谈笑风声的人们。笑声随秋夜的凉风飘过来,似乎隔得很远,恍惚中我好象在遥望盖茨比的长岛周末舞会。

我的胃又在大声抗议了,走进玻璃洋房,和新人们匆匆寒暄之后,便直奔餐台。屋里挤得象上海的地铁,我一步一个抱歉,好不容易从人群中蹭到餐台,才发现所谓的“鸡尾酒会晚宴”没有鸡尾酒也没有晚宴,有的只是些简单的酒水和餐点。有些灰心丧气,但也无能为力,只得和丈夫、朋友们坐在角落里,一边饮酒聊天,一边观察这对新人。依的法语在几个月的强化训练下突飞猛进,她神态自若地和亲朋好友们谈笑,丝毫不见以往羞涩之色。思则如一贯斯文周到,不停地在人群中穿梭,问寒问暖,憨憨地笑着。

11点前后,大门被锁上,灯熄了,音乐响起来,彩灯旋转起来,舞会开始了。由于这不是专业的舞池,也没有专业的DJ、专业的灯光,那拙朴的效果犹如大学时代的舞会。舞会一上来是两支华尔兹,新人老少一家共舞。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依翩翩起舞,不由为她的舞技吃惊赞叹,惟独那旗袍不是为跳舞设计的,每当她欲展身旋转时,旗袍总是束缚了她的行动。华尔兹之后,音乐乍变成50年代摇摆,上了年纪的客人全都参加进来,兴致勃勃地重温他们的年轻时光。摇摆之后是80年代迪斯科,场上更是沸腾起来,等到音乐变成90年代电子舞曲,场上则变成了年轻人的天下。

正当我在这歌舞声频、流光溢彩中眩目沉醉时,新郎妹妹突然;中上来问我愿不愿意搭车回巴黎。转身看见一对年迈夫妇,不知是哪房远亲,正点头向我们微笑。尽管我还在留恋此情此景,但盛情难却,再加上不愿在舞会结束后无家可归,于是和新人们匆匆告别后跳上了老夫妇的车。

回到巴黎已是凌晨两点,老夫妇俩告别我们后掉头要从来路回去。赶上去一问才得知,他们住在凡尔塞,是为了送我们才过家门而不停,专程到巴黎的。我和丈夫站在那里目瞪口呆。

忽然,这一天所有纷乱零碎的印象全都连贯起来。就象这对老夫妇一样,这个法国大家族的每个成员都善良朴实,老派保守。他们从没有因为依来自异乡,不是教徒,而改变家族的婚礼传统。然而他们喜爱这个上海媳妇,一心想接受她,因此全力营造出一个随意的环境帮助依融入他们的世界。于是,便有了这个有派头却不讲究的婚礼,而所有让我惊讶,觉得不够“贵族”的细节都是他们刻意努力的结果。

礼仪之邦的法国礼仪 篇4

其实出电梯的这个“陷阱”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并不难,耐着性子最后一个出来不就结了。更难的是进电梯的礼数。假如你早上去公司上班,一进电梯,里面已有几个人。按法国习惯,不管认识不认识这些人,你一定要主动打招呼,否则是无涵养的表现。

不过在张口之前,首先需要看这几位里面有没有女士。如有,要估计一下她们是否结婚,然后要迅速统计一下已婚和未婚的`女士各有几位。至于男士,只要看看是不是多于两位即可。然后视情形,将“小姐(们)”,“太太(们)”、“先生(们)”几组称谓语适当地排列组合(但无论如何要先对女士打招呼),再加上“日安”,这问候程序才算完成。

这过程看似复杂,其实说时迟、那时快,法国人用不了一秒钟就可办妥。只可怜初学法语的外国人,一边要察言观色,一边要回想“小姐”,“太太”和“先生”的单复数拼法,以免弄错了于人于己都不利。比如“小姐”一词,法语发音为“玛德末瓦赛勒”(mademoiselle),而“小姐们”一词,则发音为“玫德末瓦赛勒”(mesdemoiselles)。差别虽小,马虎不得。比如,明明两位小姐在对面,你却叫“玛德末瓦赛勒”,人家不知你在讨好哪一位小姐,岂不是把两位全得罪了。

即使是熟人,见面打招呼也不可随便。如果你碰见的是平辈的朋友,你切不可以小姐(们)、太太(们)或先生(们)相称,也不能直呼他们的姓,而应亲切地叫他们的名(如“皮埃尔”、“索菲”之类),再一一问候。如果这几位熟人已有几天不见,你还须与男士握手,与女士贴脸。贴脸从右侧起,至于贴脸的次数要看熟识的程度和分别的长短(一般交情的贴3次,交情深的贴4次)。这里要注意的有两个要点:第一,贴脸只限于至少其中一方是女性的情形,即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之间、或两位女士之间;第二,贴脸时必须伴随亲吻的声音,虽然这声音是你自己的上下嘴唇在双方脸部接触时发出的。

打过招呼,谈话间互相是用“你”(tu)、还是用“您”(vous),更是一门大学问,其中的奥妙和复杂程度,要大大超过前面谈过的电梯“陷阱”。我在法语环境中生活十多年,还只能说是略有所悟。一般地说,在法国凡是见到陌生人(除十六七岁以下的少男和十四五岁以下的少女),你都应该以“您”称呼对方。“vous”是尊称,同时也表明两人的关系仍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地位和年龄的差别如何,你只要以“您”称呼了对方,对方则必然以“您”来称呼你(这一点与我们中文中“您”的用法大不相同)。

与法国人做生意时需注意的礼仪 篇5

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其民族心理和社会礼仪跟英国相差很大。比如, “OK”手势在英国意味着“很好”、“不错”等含义,但是在法国却是“零”、“没有”和“无用”的意思。

礼仪差异可能会令许多人无所适从。因此,初到法国或者要跟法国人交往的商务人士,为了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从而获得生意合作的机会,留意一些法国礼仪是很有助益的。

1、法国人非常重视礼仪。你在与上级或者你初次见面的人接触时,一定要礼貌性的称呼对方“先生”或“女士”。很多人初次到法国时,挺难适应一系列的复杂礼节。但是,为了给你接触的法国人留下良好的初次印象,保持高度的礼貌是至关重要的。

2、在自我介绍时,请用名和姓。

在法国商务环境中,人们经常使用名和姓进行自我介绍。但是,有时你也可以听到有人先说姓,然后再说自己的教名(given name),这在法国商务实践中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有时无法记住他们姓名,那么在接受名片时大声地念出它们的名字,这样有利于记忆,也使对方感到受尊重的感觉。还有一个帮助记忆的方法就是,在你们的交谈中,你可以尽量重复地叫出对方名字,但是切记不能以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方式反复叫人家。

3、轻快地握手

法国人习惯轻快的握手方式。你可以轻轻地握住对方的手,上下晃动两下就可以了。如果你不适应这种轻快的握手方式,那么很可能让对方想尽快地远离你,因此在握手时要非常小心。比如,如果你喜欢用美国式那种紧紧地握住、晃动两三下的握手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你的法国商业伙伴感到一种被压制的不良感觉。

4、穿戴整齐得体,即便礼拜五也应该如此

在法国,给人的初步印象往往建立在外表上。得体的商务装、首饰和配饰等将使你在对方眼中加分不少。因此,切记不要穿上周末时穿的宽松运动衫去参与商务活动。你必须注意仪表,以显示你对这场商务会谈的重视。对于男士来说,胡子拉碴也是一种不适宜的仪表,在你的上司或长者面前尤其如此。因此,在参加重要的商务会谈之前,好好打理一下胡子吧!

5、学习一些法国式的礼仪手势

法国人以在会面时亲吻的姿势而闻名于世。如果你没有在法国呆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似乎非常难跟你解释法国手势的具体含义。但是,一定要清楚的一点是,尽量少用“OK”手势(食指与拇指弯成一圈,竖起其他三个指头),这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即英美国家来说是很常用的手势,意味着“很好”、“完美”等褒义意思,但是在法国,这手势的含义往往是“没有”、“无价值”和“零”等含义。因此,当你在法国时,当有人问你“我的方案可行吗”,你做这个手势是非常不适宜的。

6、名片的另一面以法语印刷

与法国人交往过程中,名片的正面以自己的母语印刷,另一面则以法语印刷,这可以显示出你的尊重。另外,法国人在写其姓氏时往往喜欢使用大写字母,因此你最好也依葫芦画瓢。你在法国跟人见面,一定记得递上你的名片。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你的名片盒显得很专业化,会使你看起来训练有素、有条不紊。记住,名片盒的空间和尺寸要适宜,不仅可以装下自己的名片,也能装下对方递给你的名片。

7、在吃饭时将你的手放在桌面上

法国的商务性饭局往往很正式,并且时间很长。商务性饭局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将手放在桌面上,而不可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喝酒时,你要知道,每当你喝空杯子,你的杯子就会被源源不断地续满。如果你不想继续喝了,就留一点酒在杯子里。当甜点上完之后,正式的商务谈判就开始了。

8、将职业生活和私人生活分开

在法国职业文化中,法国人往往把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截然分开,因为这样才能持续地保持工作场合的职业性。因此,当你在与商业伙伴交流或者参加一个商业活动时,应将话题局限于职业范围,避免问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家庭生活等,甚至不要问他/她,周末都在干什么。

9、不要给对方太大的压力

法国商务人士不喜欢对方催促其匆匆做决定。因此,积极和强势的生意技巧在法国往往会失效。如果你在跟法国人进行商务会谈,一定要耐心,法国人可能会不断跟你交换意见和讨论。在第一次会谈时,法国人往往不会做出最终的商业决定。只有经过反复而详细的讨论之后,高层人士才会做出最终决定。

10、可以打断对方的谈话

传统婚礼的风俗礼仪 篇6

装束: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花轿:花轿作为中式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从南宋开始流行。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放鞭炮:迎亲行进途中,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肩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

拜天地: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挑喜帕: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交杯酒: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 ” ,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中国传统婚礼中禁忌

一:出嫁时间的禁忌

1、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这三个月份: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2、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3]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如若在迎亲途中遇上另一队迎娶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法国人的婚礼礼仪 篇7

摘要:发扬和保护维吾尔族礼仪文化的基础是了解和传承,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个别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及现有资料,对维吾尔族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研究后,我们发现维吾尔族的婚礼是维吾尔族之间及维吾尔族向其他民族传播该民族礼仪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

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的维吾尔族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依托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民族传统,维吾尔族也衍生出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在这文化之中,有一项不可忽视的文化便是礼仪文化。维吾尔族的礼仪习俗有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其中,命名礼、摇床礼是给婴儿举行的仪式,给婴儿起名和祝愿他们。割礼一般只限于7岁至12岁的男性儿童,是男孩步入成年的标志。在这众多的礼仪与仪式中,包含着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民族特色,以及其独有的礼仪文化。本文则重点研究维吾尔族婚礼过程中包含的维吾尔族礼仪及其在婚礼过程中的传播机制。

婚姻在人的一生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维吾尔族过去曾盛行包办婚姻,现在自由恋爱较为普遍。但不论如何结合,在维吾尔族婚礼中,确实有其本民族的“婚俗”,虽因地域不同、民族融合程度不同等因素稍有偏差,但其本质所含的维吾尔族婚礼习俗是相通的,其传播机制也是如此。

根据走访调查,及小组成员多年来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虽然在自由恋爱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今天,维吾尔族适婚男女在择偶时还是或多或少会被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民族。维吾尔族普遍为民族内婚制,异族通婚情况极少。二是宗教信仰。维吾尔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宗教习俗等因素,维吾尔族多为宗教内婚制。在实际的婚姻状况中,也存在着部分信仰不同的婚姻,但多为男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女子为无宗教信仰者,且婚后,女子多皈依伊斯兰教,并履行一定的“入教”手续,并且接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而维吾尔族女子少于外族通婚,与无宗教信仰或有其他宗教信仰男子通婚的情况尤其罕见。而这种婚姻结构的构成,也决定了维吾尔族婚礼中所包含的其本民族的文化和礼仪能够较为完整且原汁原味地被流传下来。也因此,下文中所提到的婚礼习俗,皆为维吾尔族同族同信仰男女婚礼中的习俗,不再进行特殊说明。

那么,这个既实行“民族内婚制”,又实行“宗教内婚制”的维吾尔族婚礼,究竟有哪些习俗呢?当维吾尔族男女决定结婚后,需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婚前,男方必须向女方交财礼。通常是在婚礼前十五天之内,男方的母亲及亲友带着女方需要的礼物去女方家进行拜访,而女方家通常会举行一个小型宴会,准备好丰盛的饮食,宴邀亲友,招待客人,在席间,男方将来意表明,并奉上礼物,通常为一套质量较好的衣料,然后再加上一些盐、方块糖和五个馕(有的地区带7个或9个馕),作为见面礼。礼品中的盐和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亲的要求后,女方一般不会马上答复,而是要同家人和女儿商量并了解了男方的情况之后,才进行答复。假若答应了这门亲事,双方则要把这门亲事公开。亲事公开后,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来往,进行“合法”的恋爱了。维吾尔族把这种提亲的程序称为“拜西馕塔西拉西”(意为试探)。

部分传统且经济条件较好的维吾尔族人还会选择进行“唱礼”订亲。在订婚这天,男女双方各要请50名左右的客人,其中女客要占到80%以上,个别男客则都是亲属或亲朋好友及德高望重男宾。因此,在维吾尔族社会中,订亲被称为是妇女们的活动。

订亲仪式多在女方家举行。这天,男方要为女方家带去一至二只羊,(经济条件稍好些的或许会带一头牛)。羊头上要系上红绸带并由专门的人牵去,女方家则要给牵羊人赠送衬衣或其他礼品,以示谢意。这只羊一般要当天宰杀以供客用。同时男方家还要带上馕、茶叶、冰糖、水果糖、方块糖、饼干、点心、大米、清油、面粉、洋葱、黄萝卜以及姑娘用的化妆品等。

在订亲的仪式上,女方要做抓饭或是库尔达克(维吾尔族传统菜—煮连骨肉)来招待客人。男方则要在客人面前宣布给女方家的彩礼清单。宣布清单的人则是专门聘请的,他以说唱的形式向众人介绍每件彩礼的产地、质量、性能、规格等。同时在介绍每件彩礼时,还要把彩礼举起来,让大家过目。一般来说,介绍彩礼的人,口才要比较好。他可以把一般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讨得女方家人,男方家人满意。因为彩礼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姑娘的身价和男方家的诚意,所以宣布清单的人也特别卖力。事后,男方家人还给他赠送一定数量的礼品。

同样,女方家陪嫁的东西,也要在当天展出。届时,女方家也要请一位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人向大家介绍每件嫁妆。同时,女方家还要给未来的女婿做一套衣服,将他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另外还得给亲家和亲家母各准备一套衣服的衣料。

订亲仪式结束后,便是商订婚礼事宜了,双方定好后便可以正式举行婚礼。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首先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宣誓结束后,阿訇还会拿出两块蘸过盐水的馕饼给新郎新娘,请二人各吃一块。蘸过盐水的馕咸得发苦,所以这一习俗又有着期望夫妇二人从今往后能够同甘共苦的美好寓意。由于地区不同,婚礼举行的时间和方式也不同。南疆有些地区的“尼卡”是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而北疆的有些地区则是在当天举行。这种仪式在女家举行,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娘新郎的父母和亲属之外,一般不邀请其他的客人参见,所以一般的客人也看不到这种场面。“尼卡”仪式结束后,要举行婚宴,招待各自的亲戚、好友与同事。婚礼有迎新娘仪式、“要力托素西”(意为挡道、拦路)、揭面纱仪式、新郎与新娘为自己的婚礼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等。在多数地区,新娘进入新屋后,新郎方面要为男女宾客准备丰盛的宴席。宴席完了之后,要举行“麦西来甫”。在这期间,人们会欢歌雀跃,气氛非常热烈。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一对男女会有目的地上来跳舞,男的故意揭开新娘的面纱,女的再盖上,直到重复三遍时,新娘站起来,向宾客们深深地鞠一躬,而宾客们用掌声表示这一仪式的结束。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有趣的习俗和严肃的仪式里发现维吾尔族独特的礼仪文化。例如在订婚宴中,女客要占多数。在汉满族中,此类情况是尤为少见的,由于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这些民族的礼仪习俗中,鲜有以女性为主的重要宴会,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女性地位相对较受重视。这一文化礼仪使得维吾尔族女性能够得到尊重,而在订婚仪式中,由于频繁的宴会,亲人好友的关注,令人们更易接受它的传播。

在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的传播当中,除了占主要的人际传播,还有另外一种途径是文字传播、甚至已有了大众传播。

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维吾尔族本民族科技、经济、文化等水平的提高。现在维吾尔族的婚礼礼仪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人际传播了,不少维吾尔族人选择将自己的婚礼全过程通过摄影摄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当我们对维吾尔族婚礼产生好奇的时候,不用再费心寻找资料,或一定要找到某位维吾尔族人为我们解答。我们只需要在网络上搜索“维吾尔族婚礼习俗文字介绍”、“维吾尔族婚礼纪实”等词条,便可解决疑惑。这种大众传播,不仅使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能够被更多其他民族的人知晓,也使得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能够完整的、写实的被保存下来,成为切实参考,弥补了人际传播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偏差。

可无论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如何发展变化,维吾尔族婚礼始终是维吾尔族礼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播机制。一场婚礼,不仅是维吾尔族男女约定终生、昭告亲友的仪式,还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精粹的体现。(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项论s201512026044/X20150816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维吾尔族概况[OL].[2016–11–06].http://www.seac.gov.cn/col/col541/index.html

[2]张继焦.少数民族礼仪[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3]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民俗学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和美国人交流的礼仪 篇8

一般而言,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自由自在着称。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见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场愉快的交谈,不见得会变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动接触,以愉快的心情应对。只在正式场合行握手礼,一般场合见面时相视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即为见面礼节。

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也很简单。一般原则为将卑介绍予尊,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下级介绍给上级,将女士介绍给男士。介绍后握手须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在公务场合,美国女子会主动伸手(其他场合则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间一般不互相握手)。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与女士握手不可太紧。握手前应脱手套,来不及脱应致歉。关系密切的亲朋之间,可行亲吻礼,女子之间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由男子吻女子面颊。对于别人的握手、拥抱、吻手、注目、点头等礼节,美国人也以同样方式回礼。告别时也不必握手,挥挥手说声“再见!”即可。

美国相互称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一般也不用正式头衔。只对法官、医生、高级官员、教授、高级神职人员称呼头衔。一般不用职务作为称呼。称呼长者忌用“老”字。

交谈时忌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见面打招呼也不问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公共场合重视礼貌用语,家庭里也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交谈距离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不得不靠拢他人就座时,要征得对方同意。交谈时声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声争吵。惊讶时不可伸舌头(伸舌头是污辱他人之举)。美国交谈、示意喜欢用手势。请人接电话,用听电话的手势;请侍者结帐,用写字的手势。习惯于打过招呼即谈正事,不送茶、寒喧。美国人不把互赠名片视为礼节,只为便于日后联系时才送名片。送名片给他人时并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在交谈时要注意:常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朋友时,主动的问候对方,别人问候你,也要反问候对方,表示关心。说话时语气诚恳、态度大方,当别人问候你时,回答尽量简洁。多赞美对方。眼睛要亮一点,当对方改变发型时,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尽量赞美;不好的,可用另一个角度来欣赏,如说「cute」。别忘了说「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千万不要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邋遢,身体或口腔的异味、头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

人们初次见面,往往是连名带姓一起介绍,譬如说:“我叫玛丽·史密斯。”这时对方可以随便叫她“玛丽”或“史密斯小姐”。常见的情况是,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过不了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

有时刚同一个美国人结识,不知如何称呼好,你可以只称先生或女士。这时,对方会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热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尔逊,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别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萨利好了”。

的确,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

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入的轻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在欢迎辞中说:“×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老”字在中国是尊称,不料却触痛了这位老夫人,当时她脸色遽变,尴尬不堪,并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了。

中国人的饮茶礼仪 篇9

沏茶

茶叶容易沾染其他杂味,故而应保存在密闭茶筒中。沏茶时,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茶叶,忌用手抓,以免手不洁净造成污染,或混入杂味。若无合适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口、杯口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抖入壶或杯中,接着可将开水倾入,将盖儿盖好,5分钟后即可饮用。所沏之茶,要浓淡适宜。我国多以花茶、绿茶招待客人。

上茶

家庭待客,视情况,由晚辈或女主人、男主人亲自上茶。公务场合,招待宾客,一般由服务人员用茶盘送上。上茶顺序是先客、后主,先上司、长者、女士,后陪同、晚辈、男士。人员众多,则应从主宾、主人起,由近而远,渐次而行。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敬茶

客人进入客厅前一两分钟,就应把茶沏好,待客人落座后,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以右手持茶杯托,左手护杯,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杯耳应朝向客人右手位置,便于客人端杯饮用。使用无茶托杯子,则以右手持杯耳,以双手姿态捧上。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不可单独使用左手上茶。客、主双方人多,亦可预先将茶杯放在茶几上,先沏小半杯,待客人落座后续水,一可保证茶可充分沏开,二可让客人喝上热茶。

客人喝过几口后,应及时为之续水,以表主人殷勤之意。

受茶

主人以茶相敬,客人一定要报以谦恭、礼貌。特别是女主人或尊长者为自己上茶、斟茶时,作为客人、晚辈,应当起身、以双手状捧接茶杯。即使是服务人员为自己斟茶,也应表示适当谢意,如说声“谢谢”,或点头致意。

谈话开始,未进入正题前,可少许喝一两口,但交谈关键时刻,精力要集中,最好不喝,一是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在谈完主要问题以后,或一段紧要谈话告一段落后,才好品茶、润嗓子。

如喜欢此茶,可适当赞美,这是对主人盛情招待的感谢,也是礼貌的需要。不喜欢,可以不喝,但不可评头论足,显露不悦之色,更不可向主人提出其他过分要求。

品茶

喝茶虽说不像喝酒、喝咖啡那样小口、少量,但也不能像喝水那样牛饮。喝茶称品茗,讲究的是品尝,这不仅是指味觉享受,而且也是礼貌要求。所谓品,应该是慢条斯理,小口啜饮,且不马上咽下,而是让其在口中停留片刻,让茶的醇香发挥出来,令其在唇、鼻之间回荡,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愉悦。

端茶杯时,右手持杯耳,无杯耳者,则以右手握杯之中部。注意饮茶时不要双手捧杯,或托杯底部,或手握杯口。有茶托者,只以右手端杯,不动茶托;也可以左手将茶托与茶杯一同端起,再以右手端杯饮用。

饮盖碗茶,可用盖儿将飘在表面上的茶叶轻轻荡去,不可当众将茶叶吃进口中;茶热,不可用嘴吹气,使其降温,只能待其自然降温后饮用;饮茶不出声;需要续茶时,把盖儿取下、靠在到茶托边上,注意不要把盖儿翻过来放。温文尔雅品茶时,应适量,不可一杯一杯没完没了。

西方人士习惯喝红茶。饮用红茶如同饮咖啡,往往会配糖、奶,其规矩也同饮咖啡一样,只可用匙搅拌,不得用匙舀饮,不用匙时,将匙放在茶托上。

茶会

外国人吃饭的礼仪 篇10

泰国—不能用叉子将食物送到嘴里

人们通常会认为泰国人在用餐时和我们一样多用筷子,但事实上,他们只有在吃带汤水的食物时才会用到筷子。而且在泰国不能用叉子将食物送到嘴里,只能用勺子来吃饭。

日本—不要用筷子夹菜给其他人

日本的餐桌礼仪是十分讲究的,吃饭的时候一定不要用筷子给别人夹菜,是日本人比较忌讳的,另外在吃米饭或喝汤时,一定要把碗端起来,让碗口冲着自己。

韩国—筷子只负责夹菜

左手藏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筷子只负责夹菜。

印度—不能用左手吃饭

在印度以及中东很多地方,用左手吃饭是非常不礼貌的,至于左手要用来干什么,你们猜猜看?——因为左手通常是用来擦屁屁的。

菲律宾—对主人言听计从

在菲律宾,要想成为一位合格宾客的话,你必须学会等待和言听计从。主人请你入座时再入座,告诉你坐哪儿你再坐,请你什么时候开始吃饭你再吃,主人不给你添菜不能主动夹,只有照这样做才被视为礼貌。

俄罗斯—酱汁或肉汁用面包蘸着吃干净

吃饭的时候要把手放在桌面,菜中的酱汁或肉汁应该用面包蘸着吃干净。如果面包剩下的话,会被看作一件晦气和浪费的事。

意大利—不可以在没有吃之前加调料

意大利面永远会早于肉类或蔬菜类菜上桌,所以如果你的同伴只点了主菜,而你却点了意大利粉,那么你的菜必定会早些上。另外,很多人吃意大利菜总爱放额外的芝士,但这是不礼貌的,而且有用到魚肉的意大利面是绝对不会加入芝士的。

法国—酒很重要

吃法国菜基本上也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至于甜品多数会配甜餐酒。他们就餐的桌子上会放着几个杯子,大杯子用来盛水,稍小的用来盛葡萄酒,最小的用来盛白葡萄酒,而且酒杯里一定要留酒。

埃及—加盐不礼貌

如果受邀到埃及人家中进餐的话,进门之前应该先脱鞋,而且最好恭维一下主人的房子。只能用右手吃饭,而且一定要吃第二回菜。往菜里加盐是很不礼貌的,另外,如果吃饱了的话,盘子里最好剩一些饭菜,否则主人会不停地给你夹菜。

葡萄牙—别再要调味料

餐厅用餐或者到别人家作客,餐桌上没有的调味料就别特别去跟人家要了,以料理为傲的性情中人可能会因此觉得你看不起他们的料理喔!

无论到哪一个国家

都要遵循国家的餐桌礼仪

咱得入乡随俗嘛~

尊重他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朝鲜族婚礼的传统礼仪 篇11

风俗

议婚

先由媒妁给男女两家提亲,如果两家人都满意,便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递送“请婚书”。女方家长接到“请婚书”之后,再经媒妁回复“许婚书”。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递送“请婚书”时,附以“四柱单子”,所谓“四柱”,是指小伙子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内容。女方家长核对男女双方的“四柱”,如果认为合适,便确定婚约,反之,便取消这门婚事。婚事一订,男女两家定吉日,兴趣行“冠礼”和“笄礼”。过去,朝鲜族小伙子都留辫子,成婚之前举行仪式,将辫子在头顶上挽成髻,并戴上冠,以示成年,谓之“冠礼”。所谓“笄礼”,也是通过一定的仪礼把姑娘的发辫盘成髻,叉上发钗。

大礼

大礼包括新郎的“初行”和兴趣行婚礼两个过程。新郎从自家前往新娘家附近的临时停留所叫做“初行”。结婚这天,新郎身着“纱帽冠带”,手持一把大摺扇或“阳伞”(一块长方形红布,两边拴有小棍。摺扇与阳伞均以摭脸。)骑马前往女方家举行婚礼。陪同新郎前往的有“上宾”、“雁夫”等人。“上宾”由父亲或叔父担任。前往新娘家时要携带“婚函”,里面装有赠给新娘的衣料和“许婚书”。新郎一行到临时停留所后稍事休息,准备参加婚礼。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先“函夫”向新娘家的女眷递交“婚函”。女眷用双手撩起裙子兜接,拿进屋里让其他女眷观看里面的礼物。接着,由“雁夫”向新娘家递交用彩布包裹身子的木雁,用以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新郎踏着踩布,徐徐步入新娘家的院内。新娘家把木雁放在踩布或一张小桌上,新郎用扇子轻轻地推移三下,尔后站在喜桌旁边。此时,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从屋里缓缓走出,站到新郎对面。这天新娘的打扮是,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二两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身穿“长衣”。新郎新娘隔着喜桌相向而立,在司仪的主持下行交拜礼和合卺礼。所谓交拜礼是新郎和新娘互致跪拜礼。合卺礼则是新郎和新娘各斟一杯酒,相互敬饮。

婚礼结束,新郎走进新房接受“大桌”(婚席)。上炕前,先站在外屋地往炕里用力推动木雁。在“大桌”上摆满各种美味佳肴,最显眼的是嘴叼红辣椒昂首而卧的一只整公鸡。“大桌”上摆放酒食之后,新娘家的人先给新郎递“单子”。所谓“单子”是写有简单诗句的纸条,要求新郎赋诗和对,借以试探新郎的聪明才学。如果新郎和对不了,也可由“上宾”和对。吃“大桌”上的菜肴之前,新郎先提出把每样菜都拣出一些敬赠给自己的父母和近亲,谓之“打奉送包”。之后,新郎同陪坐的人一起共餐“大桌”的菜肴。除“大桌”外,还要给新郎另上一个饭桌。新郎的饭碗里有3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新郎不可全吃,须留1-2个给新娘吃。当新娘在新郎家接受“在桌”后吃饭时,亦如此。

到夜晚入洞房时,把“大桌”上的果品菜肴拣出1-2样给新郎新娘吃夜宵。吃罢夜宵,由新郎解开新娘的“簇头里”,“大发”和祅带。接着,用两手同时掐灭两根烛火,共枕入睡。

后礼

后礼包括“于归”与“再行”。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住了3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自己家里,谓之“于归”。这时新郎依然骑马,新娘则坐轿。新娘要携带一些礼物,以备到新郎家第二天举行“家宴”时,赠送给新郎的父母及近亲。陪同新娘前往的人叫“上宾”,一般由新娘的父亲或叔父担任。新娘到新郎家后不举行婚礼,只接受“大桌”。“大桌”上的食物要原封不动地带回娘家,敬献给父母及亲眷。第二天早晨,新娘要亲下厨房点火做饭,借以显示炊事手艺。饭后举起行“家宴”,新郎新娘的父母及其他亲眷坐在一侧,新娘坐在一侧。新娘在一名新郎家女眷的指点下向公公、婆婆和其他亲属一一敬酒并赠送衣料、布袜等礼物。

“再行”是新郎在自家住3天后,陪同新娘回娘家去拜访岳父母。此时,村里的小伙子们要对新郎“上刑”,把新郎吊起来,用木棍抽打新郎的脚板,借以向新娘的父母索讨吃喝。在新娘家住上1-2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新郎家里。至此,婚事才算完全结束。

婚俗的特点

延边朝鲜族青年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纱,胸戴红花;新郎身上穿着笔挺的西服,胸前也戴着一朵红花。几辆挂着红色彩绸的小轿车组成的车队,沿着市区的主要街道慢慢地行驶。街道两旁的行人驻足观看,似乎是在向这一对新人表示祝福。车队到了新郎家门前停了下来,可是新郎新娘都不急着下车,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男方家里新房里什么也没有!只是一间四壁皆白的干干净净的房子。朝鲜族的习俗要求男方在婚前送彩礼给女方的家里,结婚时新房里的一切家俱、被褥、生活用品都由女方准备,作为新娘的嫁妆,在结婚的喜日子里送来。这里院外停着一辆卡车,几个小伙子正在忙着卸车。他们把车上的嫁妆都搬进了新房,并将它们一一布置起来,新房很快就装饰起来了,随后主人在新房的中间摆上了一桌丰盛的宴席。

新娘下车前,男方的家长和哥嫂都来到汽车前跳起舞来,他们用用歌舞表示对家中新成员的欢迎。舞罢,新郎先下车,打开新娘那边的车门请新娘下车。当新娘露出半个身子时,新郎便将她抱了起来,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新郎一直将新娘抱到家门口铺好的红地毯前才将新娘放下,拉着她的手走入新房。这一风俗是向人们表明,新郎是一个强有力的男子汉,他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力量,保障新娘一生平安幸福。

新郎新娘进入新房以后,在伴娘的陪同下入席,正襟危坐。这时先请新娘的娘家人到席前来观看,然后请所有的宾客都到席前来观看。丰盛的宴席显示着男方对新娘的欢迎,并暗示着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会亏待新娘的,请娘家人和客人放心。在一片欢呼声中,新郎新娘互相斟酒,并饮交杯酒。热闹一阵以后,婚宴桌前只留下了新郎新娘和伴娘几人,其他客人则分别在附近邻居家借用的地方落座,饮酒丶吃喜宴。

婚宴十分丰盛,席上除了各钟菜肴,还摆满了各种糕饼、糖果。席间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只煮熟了的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它好像骄傲地坐在盘子里,嘴里还叼着一只红辣椒。在朝鲜族的婚宴上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象征看吉祥如意。举行婚礼这一天,新娘的小弟弟是要受到男方家的特别招待的,无论他提出什么要求,男方家中都要设法满足他。这一天新娘的小弟弟提出要喝汽水,主人家事先没有准备,就立刻出去到商店买回两瓶汽水给他。饭后,主人还送给他书包、文具盒、钢笔等礼物,总是让他高兴地笑着。

婚宴结束后,双方亲家都来到新房围着新郎新娘坐下。先由女方家中来客对两位新人讲几句话,他们向新人祝福生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还嘱咐新娘到了婆家以后要孝敬公婆、和睦兄嫂、恩爱丈夫;对新郎则说我家的姑娘交给你,要多疼爱,可不准欺侮她呀!客人讲完后,主人也讲了话。最后由新郎新娘在众多的长辈面前,互相提出希望,并表示自己对今后的新生活所要尽的义务和责任。那热烈友好的气氛和欢快的嘻笑中,两家人是那么融洽,新郎新娘是那么欢乐。娘家的人要回去了,主人端来了送客酒,新郎新娘以优美的舞姿表示欢送。其他宾客和朋友,特别是青年人在欢快的舞乐声中翩翩起舞,为祝福两位新人的娱乐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

婚俗的形式

朝鲜族青年男女结婚,要举行两次仪式方能成为正式的夫妻。

第一次是男方家“嫁”儿,女方家迎婿。这一天,新郎头戴纱帽,身穿礼服,脚穿白袜。新娘要穿淡绿色的上装,下穿红色的长裙,外披长衣,脚穿白袜和勾勾鞋。新郎由傧相陪着前往新娘家,傧相一般由新郎的父亲或叔叔来充当,新郎还要随身携带一些礼物,此外还要带上婚书和“木雁”。新郎到新娘家门前,新娘家在马下放一条麻袋,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麻袋里装的是稻谷之类的粮食,意思是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裕。新郎下马后,把带来的“木雁”、婚书、礼物等交给新娘家的人。递交“木雁”,意思是前来寻觅配偶。“木雁”要由岳母接收。在举行仪式时,新郎带来的那只“木雁”被摆在桌子上。

上一篇:滨江学院国际志愿者日策划书下一篇:《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