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共8篇)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 篇1

时间:2009-01-05 09:36:22 作者: 来源:慧聪安防网

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智能建筑行业抢占了一块巨大的市场,其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楼宇对讲系统作为保障居住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被人们喻为居家生活的“守护神”。据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通过对3月份以来发生在城八分局的286起入居民户盗窃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25户未安装楼宇对讲系统,占89.9%。

什么是楼宇对讲系统

住宅小区的特点是用户集中,容量大,统一保安管理,而且国内大部分地区经济收入不高,因此小区安防系统必须满足“安全可靠、经济有效、集中管理”的要求,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安防系统,但是真正符合小区特点、适合小区使用的产品并不多。楼宇作为这样的产品,具有连线少、户户隔离不怕短路、户内不用供电、待机状态不耗电、不用专用视频线、稳定性高、性能可靠、维护方便等特点。

随着居民住宅的不断增加,小区的物业管理就显得日趋重要。其中访客登记及值班看门的管理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管理快捷、方便、安全的需求。楼宇对讲系统是在各单元口安装防盗门,小区总控中心的管理员总机、楼宇出入口的对讲主机、电控锁、闭门器及用户家中的可视对讲分机通过专用网络组成。以实现访客与住户对讲,住户可遥控开启防盗门,各单元梯口访客再通过对讲主机呼叫住户,对方同意后方可进入楼内,从而限制了非法人员进入。同时,若住户在家发生抢劫或突发疾病,可通过该系统通知保安人员以得到及时的支援和处理。

一、楼宇对讲产品国内市场发展

楼宇对讲系统在欧美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已采用近20年,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已开始有单户可视对讲和单元型对产品面世。当时,市场容量较小,对讲产品在广东地区有个别厂家生产,用户集中在广东。可视对讲产品主要有韩国、台湾品牌,在上海广东有销售。自1992年起,国外楼宇对讲系统生产制造商陆续到中国开拓市场。最早的楼宇对讲产品功能单一,主要有单元对讲、可视单户门铃等,在90年代初期,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不足十万户。1995-1997年是国内市场第一个发展期,广东地区出现了数家专业生产厂家,如深圳视得安、广州市安居宝、中山奥敏、福建有振威、西安有交大开元等,这些厂家产品开始规模生产,技术也不断进步,单元楼宇型对讲及可视对讲用户呈现持续增长势头,集中在房地产市场启动较早的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90年代末,楼宇对讲产品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大型社区联网及综合性智能楼宇对讲设备开始涌现,深圳卫锐通、福建立林、珠海进帧、太川公司等也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2000年以后各省会城市楼宇对讲产品的需求量发展迅速,相应生产厂家也快速增加,上海、山东、辽宁、河北、福建、广东、北京等地都有新的制造厂商出现。2004年全国可视对讲用户超过200万户,对讲混装用户达到600万户,从地域上分布,2000年以前主要分布在广东及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2000年以后开始大量进入各省会城市,现有向周边中小城市扩展的势头。从需求市场来看,该产品已进入需求量平台区。

由于市场不断扩大,楼宇对讲产品的生产厂家众多,介入该行业的生产商能力参不齐,市场竞争开始激烈化。楼宇对讲产品工工程和产品价格近年逐步降低,许多产品的利润空间减少使得规模较小的企业生存面临困境。

二、楼宇对讲产品国内生产企业发展

1.广东成为配套散件的基础

在广东,特别是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启动较早,带动了该地区楼宇对讲产品的发展,配套厂家也在不断壮大。首先是楼宇对讲主机和分机外壳在东莞、深圳有专业厂家生产,其后可视分机的偏转、高压包等在广东中山大量生产,接着CCD、CMOS摄像机在深圳有厂批量投产,显像管也迅速国产化如大连、深圳、益阳、杭州都可生产可视楼宇对讲专用显像管。随着国产配件技术及质量的完善,出现了大量专业配套厂家如广州、珠海、深圳的显示模组厂家已成规模,广州视声、珠海韩世电子年产专模组已达50万只以上,另外在广东佛山、浙江慈溪等地,出现了多家主机外壳、分机外壳的配套生产厂。由于配件的标准化,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也为楼宇对讲行业产品的发展奠定基础。

2、成品制造数量迅速发展

95年至2000年,国内大量楼宇对讲厂家建立,主要分布在深圳、广东、福建等地。产能及市场不断扩大,进口品牌逐渐退出国内市场。2000年前后,内地楼宇对讲的生产厂不断涌现进一步瓜分内地市场,各厂家纷纷在全国省会城市设立办事处开展业务,从95年全国数十家企业发展到现在数百家成品制造商,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目前,规模达100人以上的专业制造商超过20家。这些厂家产品系列齐全,基本上可以配套不同楼盘的设计要求。

3、工程商发展迅速楼宇对讲产品市场的发展,工程商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生产厂家意识到工程商是推动楼宇对讲产品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生产厂家很重视工程商的培养。在各大城市,可以进行楼宇对讲工程设计、施工、售后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多,楼宇对讲系统已纳入弱电集成商的工程范围。

三、技术现状

早期的楼宇对讲产品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单户型与单元型楼宇对讲产品,只是简单的实现访客系统的基本功能。自2000年来,有实力的厂家集中开发联网型楼宇智能小区,楼宇智能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首先实现了多门口机多管理机系统,接着集成了安防报警、小区服务及信息发布等功能,另外一些厂家还集成了三表远抄、监控及巡更等系统、产品的稳定性在进一步提高。

智能建筑楼宇对讲系统的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2009-01-05 09:36:22 作者: 来源:慧聪安防网

1、布线结构 现主要以多芯线为主流方式,视频用同轴电电缆传送。传送音频、数据、电源通常用RVV线,也可以使用网线。如西安开元、深圳视得安、厦门立林、广州安居宝等,另外个别厂家采用两线制信号调制传送,也有采用无线方式的产品。

在楼宇对讲系统布线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音频质量、视频质量、数据传送质量音频传送有三线制和两线制,三线制传送能更好地解决信号放大与调节问题。

数据传送一般用专用编解码芯片,CAN收发器、和RS-485等方式,差分数据传送方式如CAN、RS-485等在信号抗干扰方面具有优势,基带电平方式传送的数据极易受到干扰,这在大型小联网系统中尤为明显。在布线结构上,大多数产品采用总线方式,将网络分为干总线(联网)和支总线(单元),由路由器(分线器)连接。现阶段厂家的设备从管理中心电脑、管理机、小区门口机、单元门口机、二次确认机、室内分机形成自上向下的分级总线系统结构,连接这些设备由分南器(分线器)实现,分线器也可以设计在终端设备中(如单元门口机)。报警控头均由室内分机接入。

2、主要设备及功能

a.室内分机

室内分机主要有对讲及可视对讲两大类产品,基本功能为对讲(可视对讲)、开锁。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许多产品还具备了监控、安防报警及设撤防、户户通、信息接收、远程电话报警、留影留言提取、家电控制等功能。可视对讲分机有彩色液晶及黑白CRT显示器两大类。现在,许多技术应用到室内分机上,如无线接收技术、视频字符叠加技术等。无线接技术用于室内机接收报警探头的信号,适用于难以布线的场合。但是,无线报警方式存在重大漏洞,如同频率的发射源连续发射会造成主机无法接收控头发送的报警信号。视频字符叠加技术用于接收管理中心发布的短消息。

室内机在原理设计上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带编码的室内分机,其分支器可以做的简单一些,但室内分机成本要高一些;另一类编码由门口主机或分支器完成,室内分机做得很简单。彩色室内分机的液晶屏目前还没国产化,成本较高,这是制约彩色可视楼宇对讲系统应用的瓶颈。

对讲分机的外观类似于面包电话机,趋向于多样化。可视分机方面趋向于超薄免提壁挂,但流行最多的仍是壁挂式黑白可视分机。室内分机在楼宇对讲系统中占据成本较大,从发展来看,以带安防报警、信息发布的彩色分机在高档楼盘中应用较多,中档以黑白可视对讲分机居多,低档配套为对讲分机。

b.门口主机

目前无论是采用可视室内争机或对讲室内分机,用户大都要求采用可视门口主机,以便用户选用。门口主机是楼宇对讲系统的关键设备,因此,在外观、功能、稳定性上是厂家竞争的要点。门口主机材料有铝合金挤出型材、压铸或不锈钢外壳冲压成型三大类,从效果上讲,铝合金挤出型材占有优势。门口主机显示界面有液晶及数码管两种,液晶显示成本高一些,但显示内容更丰富,特别是接收短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门口主机除呼叫住户的基本功能外还需具备呼叫管理中心的功能,红外辅助光源、夜间辅助键盘背光等是门口主机必须具备的功能。ID卡技术及读头成本降低使得感应卡门禁技术被应用在门口主机上以实现刷卡开锁功能,另外为使用方便,许多产品还提供回铃音提示,键音提示、呼叫提示以及各种语音提示等功能,使得门口主机性能日趋完善。

C.管理中心机

管理中心机一般具有呼叫、报警接收的基本功能,是小区联网系统的基本设备。使用电脑作为管理中心机极大地扩展了楼宇对讲系统的功能,很多厂家不惜余力在管理机软件上下功夫使其集成如三表、巡更等系统。配合系统硬件,用电脑来连接的管理中心,可以实现信息发布、小区信息查询、物业服务、呼叫及报警记录查询功能、设撤防纪录查询功能等。

楼宇对讲产业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而房地产业又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关系密切。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 篇2

建筑行业是反映民生的一个渠道,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建筑行业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更多要求也在飞速发展着。在这个大环境下,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广泛地被应用起来。其以安全舒适和先进的科技等优点著称, 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工艺, 其在施工中被施工单位青睐, 被广泛地使用。因此, 这项技术的发展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相关的领域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 并不断完善其技术范围, 深化其深度。

1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就已经开始推广应用起来。尤其是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其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比较有特点的建筑就是北京发展大厦。其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建筑物, 在其中已经应用了智能建筑技术。这也是被认可的技术应用。而在一九九三年建成的广东国际大厦, 则是我国首座智能商务大厦。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广泛, 并且技术已经能够满足一定的要求。而且, 我国的智能建筑也越来越多。在已经建成的一百八十米以上的建筑物中, 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智能程度。根据研究显示, 在我国,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在我国主要还是应用于金融、商业以及行政机构等建筑中。

2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应用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智能楼宇建筑包含的系统和设备很多。包括电梯、消防和出入的控制系统等。为了控制建筑成本, 通常是将其承包给不同的企业来提供的, 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优惠。在这个过程中, 承包商在提供设备和系统的时候, 不会过多地考虑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兼容和联系问题, 更多的注重自己提供的设备的应用问题。这就造成了楼宇的管理需要在不同的系统界面进行操作。这样就造成管理上的复杂度上升, 并不能够非常有效地进行操作管理, 也提高了管理的误操作几率。而且, 这些没有联系的子系统也制约了系统的扩建。并且, 其对产品也有一定的要求, 这就让扩建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例如, 要让子系统进行很好地运作, 就需要使用某商家的产品, 但是该商家的产品报价在同等类型的产品报价中并不是最低的, 这就提高了建筑成本。而且, 在使用的过程中又要面临维修的配件提供问题, 往往不能够及时地进行维修。这就让供货商在交易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而且, 在进行系统的操作时, 不同的系统用不同的管理界面进行管理, 这就让工作的效率降低很多。管理人员需要学习不同系统的操作流程, 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子系统之间没有联系, 提高了操作的复杂性。例如, 在火灾的发生时, 就需要对风门的位置进行改变。这些是火灾报警系统来完成的。不论是进行关闭风扇还是其他的操作, 都需要系统之间的配合。

3 以弱电系统为例

在弱电系统中, 智能程度的要求比较高。跟材料、器件等有关。相对于其他建筑, 其需要的设备种类多, 技术要求高。而且, 在我国, 这类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另外, 还容易出现设备的型号、规格等数据信息不完善等问题。这些是在设计初期出现的问题。这都需要进行抽查检验。具有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应该对此进行了解, 热别是国家的相关规范。但是, 由于某些原因, 例如工程的管理人员和体制问题, 造成了在管理上的疏漏。让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上管理不严格, 这就容易发生事故, 也是建筑安全的隐患。

(1) 、施工过程中, 虽然施工单位在子系统的使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观感验收方面做的不足。例如, 在信息面板的排列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不容易进行操作。或者控制箱内的接线凌乱, 不方便使用。

(2) 、对设备的安装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严格进行。例如, 机柜需要平稳牢固地进行安装。施工时没有按照防震的要求来进行。机柜的背面跟墙的距离应该至少有八十公分, 这样能够方便检修等操作的进行。而且, 各种接线的标志应该完整, 齐全。机柜的接地装置应该工作良好。其内电源的插座应该在机柜上进行固定。

(3) 、在强弱电缆线出现平行和交叉情况时。这种情况下没有让其间距大于三十公分。

(4) 、在铜芯线跟其他的弱电线出现平行和交叉的情况时。这种情况下没有让其间距大于十公分。

(5) 、弱电线缆的布置没有很好地进行设置。在布置的时候出现扭绞等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有些条件下会因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而出现损伤。

(6) 、在穿过楼层桥梁等时。这种情况下没有进行火泥进行封堵。有的施工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进行封堵操作。

(7) 、在进行室外地下弱电配管的铺设时。这种情况需要进行钢管的敷设。但是有的施工单位没有使用钢管。

(8) 、探测器跟墙壁等的距离没有大于五十公分。

(9) 、主机房下的低压电路需要进行铜芯屏蔽导线或电缆的使用。但是有的没有采用这种设置。而且, 电源线里, 弱电信号线之间的距离没有足够的远。有的直接进行并排敷设。

4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发展的建议

在我国, 智能楼宇建筑技术不断地应用和发展, 但如何让其有效地进行, 这需要进行思考。

(1) 、加强政府对智能楼宇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力度。并表达其对技术发展的肯定和积极的态度。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智能楼宇建筑技术发展都已经进行高度的重视。并且, 相关的企业已经在科研和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进行改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在推动智能楼宇建筑技术的发展。

(2) 、改进智能技术单一的问题。在智能楼宇建筑技术中, 多项技术进行综合运用是其的特点。而且, 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技术, 这种技术还属于新兴的技术。虽然具有高科技、新颖有效的特点。但是, 时间的局限让其发展还不全面,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时间来凸显出来, 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成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 其变化速度快, 日新月异。

(3) 、进行产业化。这是技术方面的要求, 也是经济方面的要求。这项技术在我国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外国系统的设备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

(4) 、技术联系和协调。这是保证质量的一个环节, 也是目前的技术发展瓶颈的地方。

(5) 、该技术涉及多个学科, 在目前, 建筑与智能的涉及分离是热点研究项目。

5 结语

总之, 目前我国的智能楼宇建筑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但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项技术也会更加成熟。

摘要:本文通过对智能楼宇建筑行业的施工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行业中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未来技术发展的建议。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 篇3

关键词:智能楼宇;施工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智能楼宇已经开始逐渐被现代建筑行业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因其先进的科技性与安全舒适的设计理念,超越了传统建筑的藩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不过在智能楼宇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智能化的施工技术开始被逐渐普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就从智能楼宇施工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一、智能楼宇施工技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智能楼宇施工技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为其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建筑内部系统与设备不是存在不统一性,很容易就会产生诸多系统调节或者配合之间的问题,这会对设施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在智能化楼宇建筑物内,包含有电梯控制系统、消防系统、出入控制系统等等,但是这些系统设备往往不是由一个统一的供应商提供的,所以,各个系统与设备之间的联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会造成智能楼宇整体系统在操作过程中与子系统联系不紧密,给设施管理人员增加沉重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使得很多设备与子系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而且,限于各个系统之间的封闭性,在进行系统改造或者扩建的时候,对设备的零件以及后期的维护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供应商产生严重的依赖性,造成施工效率降低,增加了系统操作的复杂性,同时还增加了施工的运营成本。

其次,智能楼宇施工技术还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智能楼宇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建筑设计观念,其施工技术具有很强的高科技性,比一般的施工技术要求更高,而且该技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尚不成熟,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施工技术的产品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不具备统一协调性,很多技术或者是设备都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并不具备国产化的实力。这些都使得在智能楼宇施工的过程中,设备或者系统不符合实际的需求,而且在各个环节都是各自为战,很容易就出现混乱的局面,而这主要就是因为缺乏政府政策统一性的扶持与协调,需要政府能够具备前瞻性,制定严谨准确的政策来规约和指导智能楼宇施工技术的发展。

第三,以弱电系统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叙述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中常见的问题。在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中,弱点系统的监理工程对技术和设备材料要求=都比较高,其中很多设备都是从国外直接进口的,因此在设备的型号以及规格等方面数据信息并不完善,与最初的施工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别。虽然国家已经针对弱電系统安装工程颁布了相应的规范与标准,但是在施工与管理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个体化管理上面,比如,在弱点系统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重视对各个子系统的使用功能,但是却忽略了对其的观感验收,如在弱电井的控制箱中接线并没有进行整齐的放入,这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或者对弱点系统的设备机柜的安装不符合其标准要求,没有进行有效的防震加固、忽视安装距离、没有良好的接地等等;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在热电线缆的布放时不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出现扭绞、打圈以及线与线之间的间距过窄等问题。总之,弱点系统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是很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二、对智能楼宇施工技术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智能楼宇施工技术具有宽广的发展前景,因为智能楼宇建筑设计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也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满足人们对楼宇智能化的需求。目前在我国,政府对智能化施工技术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重视,不仅从政策上开始大力的鼓励智能楼宇施工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在科研以及资金等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来对其进行引导与支持。不过面对上述智能楼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进行不断的改善,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迎接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智能楼宇施工技术更好地发展,并未智能楼宇的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须改进智能楼宇施工技术单一的问题。因为在智能楼宇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科技系统技术都是综合运用的,其中有很多技术都是十分新颖的高科技,在时间上有很强的限制性,具有不全面性,所以就需要施工技术改变单一的状况,从综合性发展的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改进、完善与成熟。

其次,要尽快实现产业化。我国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以及设备有很多都是直接从国外直接引进的,但是,在施工技术和设备的运用过程中,“外来的和尚并不一定好念经”。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具备一定的条件来进行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与设备国产化、产业化,这不仅是科技经济方面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进步的要求。

第三,加强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是其发展的质量保证,同时也是目前施工技术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的直接要求。而加强施工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不单单是对各个高科技系统之间的协调,还要将智能楼宇的建设从项目立项、制定方案、进行设计、实际施工、监理验收以及最后的物业管理之间都建立一个全程协调体系,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双向协调保证。

最后,因为智能楼宇是一个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涉及了建筑、计算机、环境等多种学科,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智能化的施工技术也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楼宇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智能楼宇的使用寿命,所以必须高度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智能楼宇施工技术向前健康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完善,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这项技术的成熟也会为我国智能楼宇的建设带来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娄依共.智能化楼宇建筑技术的施工现状与发展[J].华章,2010(19).

智能楼宇弱电项目竣工与验收实施 篇4

1.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检测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安装、调试结束后,必须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工程的验收。

(1)智能楼宇弱电系统检测应具备的条件

1)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试运行;

2)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2)系统检测方案的制定和批准

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依据合同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以及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制订系统检测方案并经检测机构批准实施

(3)检测实施

检测机构应按系统检测方案所列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4)检测结论与处理

1)检测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2)主控项目有一项不合格,则系统检测不合格;一般项目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合格,则系统检测不合格;

3)系统检测不合格应限期整改,然后重新检测,直至检测合格,重新检测时抽样数量应加倍;系统检测合格,但存在不合格项,应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直至整改合格,并应在竣工验收时提交整改结果报告。

(5)检测报告

检测机构应按规定填写系统检测记录和汇总表。

2.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的种类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的种类有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三种。

(1)隐蔽工程验收

弱电工程中的线管预埋、直埋电缆、安置地极等都属于隐蔽工程。这些工程在下道工序施工前,应由建设单位代表进行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并且认真办理隐蔽工程验收手续,纳入技术档案。

(2)分项工程验收

弱电工程在某个阶段工程结束后,或某个分项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单位进行分项验收;有些单项工程则由建设单位申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验收。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由公安消防部门验收;安全防范系统由公安技防部门验收;卫星接收电视系统由广播电视部门验收。

(3)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是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性检查验收。在工程正式验收前,应由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检查有关的技术资料、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好。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验收,在各个子系统分别调试、检测完成后,演示相应的联动连锁程序。在完成整个系统验收文件以及系统正常运行一个月以后,方可进行系统验收。在整个集成系统验收前,也可分别进行集成系统各子系统的工程验收(如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3.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的方式、条件和依据

(1)验收方式

1)中间验收

由监理单位组织,业主、承包商派人参加,验收资料作为最终验收的依据。包括:

①按照施工承包合同的约定,施工完成到某一阶段后要进行中间验收;

②重要的工程部位已完成了隐蔽前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后该工作部位将置于无法查看的状态,对此要进行中间验收。

2)单项工程验收

由业主组织,会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物业公司等有关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包括:

①建设项目中某个合同工程已全部完成;

②合同内约定有分步分项移交的工程已达到竣工标准,可移交业主投入运行的。

3)行业主管部门和第三方验收

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公司参加验收。包括:

①建设项目按设计规定全部建设,系统试运行正常;

②系统运行性能通过权威机构检测;

③竣工验收所需资料已准备齐全。

4)竣工验收

由业主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公司等有关部门参加验收。包括:

①建设项目按设计规定全部建成,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②完成设备清点和系统移交;

③审核项目决算。

(2)竣工验收条件

1)各系统管线、设备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2)经过单体设备、单项系统、系统联动、系统集成调试,达到设计要求;

3)系统经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且试运行效果良好。

(3)竣工验收依据

1)上级主管部门对该项目批准的各种文件;

2)工程设计文件;

3)施工过程记录文件;

4)国家颁布的各种标准、规范及行业规范;

5)合同文件。

4.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竣工验收步骤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竣工验收步骤如图1所示。

(1)交工验收申请

整个项目如果若干个合同交予不同的承包商实施,承包商已完成了合同工程或按合同约定可分步移交工程的,均可申请交工验收。

(2)单项工程验收

1)检查、核实竣工项目准备移交给业主的所有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按照设计文件和合同检查已完建工程有漏项;

3)检查工程质量、隐蔽工程验收资料、施工记录,考察施工质量是否达到合同和规范要求;

4)检查调试记录、调试报告中存在问题是否解决;

5)检查试运行记录、试运行报告中发生问题是否根除;

6)工程验收中发现需要返工、修补等工程,明确规定完成期限;

7)其他涉及的有关问题。

(3)第三方检测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1)系统试运行记录审核;

2)系统竣工资料审核;

3)系统运行性能检测;

4)组织专家会审。

(4)全部工程的竣工验收

1)验收准备

①核实工程完成情况,列出已交工工程和未完工工程一览表;

②提出财务决算分析;

③检查工程质量,查明须返工和修补工程,提出具体修改竣工期限;

④整理汇总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分类编目,装订成册;

⑤落实正式运行准备;

⑥编写竣工验收报告。

2)预验收

①检查、核实竣工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是否符合归档要求;

②检查项目建设标准,评定系统质量,对隐患和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③检查财务报表是否齐全,数据是否真实,开支是否合理;

④检查正式运行准备情况;

⑤排除验收中有争议的问题,协商有关方面、部门关系;

⑥督促返工、补做工程的修竣和收尾工程的完成;

⑦编写竣工预验收报告和系统移交报告;

⑧预验收合格后,业主向主管部门提出正式验收报告。

3)正式验收

①听取项目建设的工程报告;

②审核竣工项目移交使用的各种档案资料;

③评审项目质量,对主要工程部位的施工质量进行复检、鉴定,对工程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鉴定和评审;

④审查运行规程,检查运行准备情况;

⑤审查竣工预验收报告,签署验收鉴定书,对整个项目作出总的验收鉴定。

5.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竣工验收方法

(1)各系统竣工验收

1)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检查;

2)系统检测合格;

3)运行管理队伍组建完成,管理制度健全;

4)运行管理人员已完成培训,并具备独立上岗能力;

5)竣工验收文件资料完整;

6)系统检测项目的抽检和复核应符合设计要求;

7)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8)智能建筑的等级符合设计等级要求。(2)竣工验收结论与处理

1)竣工验收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2)按规定的各款全部符合要求,视为各系统竣工验收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各系统竣工验收合格,视为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

4)竣工验收发现不合格的系统或子系统时,建筑单位应责成责任单位限期整改,直 3 到重新验收合格;整改后仍无

法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系统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实际执行过程中,当出现因个别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系统而使整个智能建筑工程无法完成竣工验收时,可经建设主管部门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对个别不合格系统待其整改合格后后再进行专项验收,以免延误整个工程项目的投入使用。专项验收合格后,整个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

(3)竣工资料填写

竣工验收时按规范要求填写资料审查结果和验收结论。

6.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施工验收规则

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逐项检查操作质量,在工程完工后,还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评定,并准备好质量保证资料,保证交付使用的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满足使用功能。

(1)电气线路敷设的规定

1)电气线路敷设的一般规定

①电缆(线)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并用直流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阻值不应小于5MΩ;当有特殊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

②线路应按最短途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宜交叉;

③线路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介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区域,必要时应采取保护或屏蔽措施;线路不应敷设地影响操作,妨碍设备检修、运输和人行的位置;

④当线路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5℃时,应用采取隔热措施;处在有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场所时,应加防火措施;线路不宜平行敷设在高温工艺设备、管道上方和具有腐蚀性液体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的下方;

⑤线路与绝热的工艺设备、管道绝热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是200mm,与其他工艺设备、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⑥线路的终端接线处以及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处,应留有适当的余度;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当无法避免时,应在分线箱或接线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用无腐蚀性的焊药。补偿导线宜采用压接。同轴电缆及高频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

⑦敷设线路时,不宜在混凝土梁、柱上凿孔安装孔。

⑧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校线及编号,并按第1条的规定,测量绝缘电阻。测量线路绝缘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设备及元件断开。

2)线路敷设规定

①线槽需要平整、内部光洁、无毛刺、加工尺寸准确。线槽焊接连接时应牢固,不应有显著变形。

②线槽采用螺栓连接或固定时,宜采用平滑的半圆头螺栓,螺母应在线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

③线槽的安装横平竖直,排列整齐。垂直排列的线槽拐弯时,其弯曲弧度应当一致。线槽安装在工艺管架上时,宜在工艺管架道的侧面或上方;

④线槽拐直角时,其最小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槽与槽之间、槽与仪表盘之间、槽与盖之间的连接处,应当对合严密;

⑤线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宜采用热胀补偿措施,线槽应有排水孔。

⑥线槽内直接引出电缆时,应当使用机械加工方法开孔,并且采用合适的护圈保护电缆。

3)电线管敷设规定

①电线直穿保护管敷设,保护管的内部清洁、无毛刺,管口光滑、无锐边;

②电线管弯制时,角度不应小于90°,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曲;

③电线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m或弯曲角度的总和超过270°时,要在中间加装接线盒;

④电线管的的两端口应带线箍或打成喇叭形;

⑤金属管敷设时采用螺纹连接,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直径的1/2。埋设时采用套管焊接,管子的对口处应当处于套管的中心位置,焊接牢固,焊口严密,且做好防腐处理;

⑥电线管与检测元件或接地设备之间,应当使用金属软管连接,且有防水弯;与分线箱、接线盒等连接时必须密封,用锁紧螺母将管固定;

⑦电线管的埋设应选最短敷设,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m。电线管应当排列整齐,牢固固定;

⑧电线穿墙时,两端自延伸出墙面的长度不大于30mm;穿过楼板时,电线管要高出楼板1m;

⑨埋设的电线管引出地面时,管口高出地面200mm;当从地下引出落地式仪表表盘时,盘(箱)高出内地面50mm;

⑩在户外和潮湿场所敷设的保护管,引入分线箱或仪表盘(箱)时,要从底部进入,接线盒和分线箱必须密封,分线箱标明编号。

4)电缆敷设规定

①电缆敷设时要求合理安排,不宜交叉,以防止电缆之间及电缆与其他硬物之间的摩擦;

②电缆敷设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7℃,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6倍;

③在同一线槽内的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当分类布置;对于交流电源线路和联锁线路,应当使用隔板与无屏蔽的信号线隔开敷设;

④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交叉敷设时要成直角;当平行敷设时,其相互间的距离应当符合设计规定;

⑤明敷设的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要大于1.5m;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以及在线槽内敷设时要大于0.8m;

⑥数条线槽垂直分别安装时,电缆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仪表信号线路、安装连锁线路、交流和直流供电线路;

⑦信号线路、供电线路与连锁线路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

⑧电缆沿支架或线槽内敷设时规定如下:当电缆倾斜度超过45°或垂直排列时,固定在每一个支架上;当不超过45°或水平排列时,每隔1~2个支架固定一次;在引入仪表盘前300~400mm处固定;当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mm处固定。

(2)电源设备安装的规定

1)供电系统规定

①继电器、接触器和开关动作应当灵活,接触紧密,无锈蚀与损坏;

②紧固件、接线端子完好无损,且无污物和锈蚀;

③设备的附件齐全、性能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2)电源设备安装规定

①电源设备的安装应当牢固、整齐、美观;端子编号、用途标牌及其他标志完整无缺,书写正确清楚;

②仪表箱内安装的供电设备,其裸露带电体相互间或其他裸露导电体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4mm;

③供电箱安装的混凝土墙、柱或基础上时,采用膨胀螺栓固定,箱体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宜为1.3~1.5m;成排安装的供电箱,应当排列整齐;

④UPS设备安装完毕后,需要检查其自动切换装置的可靠性,切换时间及切换电压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⑤稳压器在使用前检查其稳压特性,电压波动值应当符合安装说明书的规定;整流器在使用前应当检查其输出电压,电压值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⑥供电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用500V兆欧表测量时不应小于5MΩ;

⑦供电系统内所有电源设备的开关均应处于断开的位置,且应检查熔断器容量。

(3)弱电系统接地的规定

1)电信设备接地的规定

①直流电源、电信设备的机架、机壳,通信电缆的金属保护套和屏蔽层;

②交流配电屏、稳流器屏等供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直流配电屏的外露导电部分;

③交流直流两用电信设备的机架、机柜内与机架、机柜不绝缘的供电整流盘的外露导电部分;

④电缆、架空线路,放电器,避雷器等;

⑤当采用IT制式供电,电信设备的泄露电流在100mA以上时,为了避免保护设备误动作,采用双绕组变压器供电。其一次侧接入IT制式;若二次侧以TN制式供电,此时供电设备接地与TN制式相同;

⑥电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一般要求单独设置,也可与建筑物内变压器的工作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这样,必须通过绝缘的专用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相连;

⑦电信设备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宜用两根截面不小于25mm2的铜芯绝缘线穿管敷设在共同的接地极上。当采用基础钢筋作为共同地极时,连接处应有铜铁过渡接头。

2)电子设备接地规定

①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逻辑接地、功率接地、屏蔽接地的保护接地等,通常合用一个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当电子设备的接地与工频交流接地、防雷接地合用一个接地极时,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屏蔽接地单独设置,接地电阻一般为30Ω;

②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差时,其接地应与防雷接地分开,两者相互距离在20m以上;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电子设备。两者距离不宜超过5m;

③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采用共同接地装置时,为了避免雷击时遭受反击和保证设备安全,采用埋设铠装电缆供电;

④电缆屏蔽层必须接地。为了避免产生干扰电流,对于信号电缆和1MHz以下低频电缆应该一点接地;对于1MHz以上电缆,为保证屏蔽层为地电位,采用多点接地;

⑤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在1MHz以下、接地线长度为L>λ/20时,采用辐射式接地系统;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在10MHz以下、接地线长度为L>λ/20时,采用环式接地系统;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在1~10MHz、接地线长度为L=λ/20时,采用混合式接地系统;

⑥辐射式接地系统采用一点接地;环式接地系统采用等电位接地;混合式接地系统,在电子设备内部采用辐射式接地,在外部采用环式接地;

⑦接地环母线的截面:电子设备频率在1MHz时,采用120mm×0.35mm的铜箔;在1MHz以下时,采用80mm×0.35mm的铜箔。

3)数据处理设备接地规定

①数据处理设备的接地电阻一般为4Ω。当与交流工频接地和防雷接地合用时,接地电阻为1Ω。

②直流工作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不采用共同接地时,两者之间的电压差不应超过0.5V,以免旌干扰;

③直流工作接地的引下线应采用多芯铜导线,截面不小于35mm;当改善信号的工作条件时,采用多股铜绞线;

④数据处理设备泄漏电流为10mA以上时,主机室内的金属体应相互连接成一体,连接线采用6mm2的铜导线或25mm×4mm镀锌扁钢,并且进行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4)电声、电视系统接地规则

①电声、电视系统的接地电阻一般为4Ω;如果设备容量小于、等于0.5kVA时,接地电阻可不大于10Ω;

②闭路电视系统采用一点接地方式,避免接地电位差造成交流杂散波的干扰;

③演潘室宜采取防静电接地,当电磁场干扰严重时,采用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接到系统的接地装置上。

(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内容

1)测试连接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时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即基本连接方法和信道连接方法。

2)测试内容

①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端工作区信息插座及交接间配线设备接插件接线端子间的安装连接正确或错误。

②测试长度应在测试连接图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 篇5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壮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步到来,智能手机正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一度山寨机横行的神州大地,同样也掀起了智能机的热潮,而曾经深陷“山寨”泥潭的国产手机,也顺势华丽转身。2011年是国产手机重新崛起的元年,同时也是Android系统在国内爆炸式增长的一年。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国内Android系手机销量已占智能机市场销量的58%。尽管2011年最后的钟声尚未敲响,但是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即将过去的一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根据易观国际地预测,国产智能手机在2011年年的销量将轻松突破千万部。

国内手机厂商自是不会放弃这块蛋糕,凭借着国内三大运营商庞大的千元3G计划,华为、中兴、酷派、联想等厂商的出货量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当各种版本的苹果iPhone成为一线城市各类青年的标志性装备时,华为和中兴正以惊人的速度鲸吞整个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版图,正是他们联手电信运营商力推的千元智能手机真正揭开了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的大幕--而同样的情形其实也在全球市场上演。当然国产手机的成功并不仅仅都是依靠借力运营商的大力补贴。今年一款叫做小米M1的手机,凭借着1.5GHz处理器、800万像素摄像头、4.0英寸高清大屏以及1999元的超低价位风靡国内,一时间成为国内玩家追捧的对象。甚至创造了3天30万台的惊人预订量。

在国内市场,曾经简单的抄袭模仿,如今走上了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道路,并且成果喜人,不仅有华为、中兴全球性热销,还有小米手机带来的智能机硬件配置的革命。

智能手机市场群雄逐鹿

艾媒咨询近日发布最新的《2011年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品牌调查中,国内品牌华为、中兴、酷派占比分别为11.4%、9.8%和9.2%,3个品牌的Android市场占有率超过30%。据宇龙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介绍,酷派2011年将推出全球最长的智能手机产品线,多达30多款智能手机,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1200万-1500万台左右。

在智能手机的普及过程中,高昂的价格一直是它进入平常百姓家的“拦路虎”,动辄二三千元的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目前,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以及Android操作系统的免费策略,让Android千元智能机成为移动互联网普及的重要途径。今年下半年以来,联通率先发起了千元智能机大战,随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也高调跟进。中国电信提出了千元智能手机标准:3.5英寸以上大屏幕为主要特征,CPU处理能力在600MHz以上,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价格大约千元左右。千元智能手机在中国电信的大力推动下,销售增长非常快。消费者对价格位于1000-2000元之间的手机关注达到39.6%。

运营商大力推动的终端产业链,进一步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华为、中兴、酷派等主流

厂商与运营商为伍;从2011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来看,以宇龙酷派、华为、中兴等技术派为代表,迅速推出众多的智能手机,并与运营商紧密合作打造多款明星产品引爆市场。同时,华为与中国电信联合推出的C8650火爆热销,中兴联合中国联通推出V880智能手机,成为WCDMA千元智能手机的明星产品。除中兴外,中国联通也已与酷派、联想等厂家合作,全力推广“新定义千元智能手机”。联想、小米等则走上了移动互联网道路;而金立、步步高等则以树立品牌为主,更多的厂商则与山寨大军拼硬件比价格。中国智能手机正在借助安卓上演华丽转身。

产品差异化助国产商腾飞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进程的加快,国产手机为Android系统发展推波助澜的同时,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以及低门槛,也让国产手机第一次有了和国际一线品牌叫板的机会。中国手机行业正在迎来重新崛起的机会。这不但是因为全球有75%的手机都在中国制造,更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安卓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给国产厂商带来同质化的困境,差异化是必然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乃至全球安卓智能手机市场,差异化的发展氛围、策略可谓百家争鸣。

所谓差异化,经常被专家学者提及,其实并不高深莫测,从小细节就可体现出来,例如魅族M9、小米以及OPPOX903手机增添对于文件夹和截屏功能,中国人喜欢绚丽不拘一格的屏幕显示风格,国产手机便加入主题功能,并且提供海量的在线主题下载。中国消费者喜欢续航能力强的手机,因此国产手机随机附带的电池容量往往远远超过国际厂商的手机,而且国产手机也懂得在电源管理上进行优化。

楼宇智能化专业报告 篇6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建筑才算是智能化楼宇?目前世界上的对楼宇智能化的提法很多,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及国际智能工程学会的提法各有不同,其中,日本的国情与我国较为相近,其提法可以参考,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楼宇智能化分会把智能化楼宇定义为: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将这5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外加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组成,就是智能化楼宇。

其次是楼宇智能化的起源,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在建筑物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于是产生“楼宇智能化”。楼宇智能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它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

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的UTBS公司在康涅狄格州哈伏特市将一座金融大厦进行改造并取名City Place(都市大厦),主要增添了计算机设备、数据通信线路、程控交换机等,使住户可以得到通信、文字处理、电子函件、情报资料检索、行情查询等服务。同时,对大楼的所有空调、给排水、供配电设备、防火、保安设备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实现综合自动化、信息化,使大楼的用户获得了经济舒适、高效安全的环境,使大厦功能发生质的飞跃,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楼宇。

楼宇智能化系统能满足人们大部分的需求,努力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

舒适性

能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耗、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的效率。

方便性

能集中管理,易于维护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安全性

保证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信息网中发生信息泄露和被干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被篡改,防止黑客入侵。

可靠性

选用的设备硬件和软件技术成熟,运行良好,易于维护,当出现故障时能及时修复。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耗、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的效率。

和普通建筑相比,智能化楼宇的优越性体系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良好的信息接收和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舒适和高效便捷性。

(3)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对空调、照明等设备的有效控制,不但提

供了舒适的环境,还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一般节能达15~20%)。

(4)能节省设备运行维护费用。一方面系统能正常运行,发挥其作用

可降低机电系统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系统的高度集成,操作和管理也高度集中,人员安排更合理,从而使人工成本降到最底。

(5)能满足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需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我在稍微简单的介绍一下5A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BA)负责完成大厦中的空调制冷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及电梯等的计算机监控管理。楼宇自动化系统由计算机对各子系统进行监测、控制、记录,实现分散节能控制和集中科学管理,为大厦中的用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大厦的管理者提供方便的管理手段,为大厦的经营者减少能耗并降低管理成本,为物业管理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通信自动化系统(CA)是智能大厦的“中枢神经”,它集成了电话、计算机、监控报警、闭路电视监视、网络管理等系统的综合信息网。

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了适应业主办公自动化的要求,智能大厦的系统设计目标应是简单、实用、方便、安全,基本功能主要有:人事、财务类: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领导办公类:公文管理系统、领导要事安排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总经理查询系统、本行业国内外商情系统。管理类:大厦大事记系统、楼层管理系统、大厦运行管理系统、大事记。公共服务类: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如民航、邮政、火车、电话等)查询、音乐,广播管理系统、电子布告管理系统、其他用户提出的管理软件。

火灾报警消防系统(FA)该系统将涉及建筑设计、保卫和公安部门,这些部门需要协调努力。掌握的原则是:充分了解厂商的产品性能特点、厂商的现场安装技术支持程度、公安、保卫、楼宇建筑者和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度、性能/价格比。

安防自动化系统(SA)一个完整的智能化安防系统主要包括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

我国楼宇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篇7

智能楼宇的集成化概念是区别其他传统的建筑弱电系统的一个最重要标志, 也是当今智能楼宇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和评判智能化的最高标准, 智能楼宇集成化的技术核心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技术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型技术。智能楼宇的智能化实质就是集成化, 就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 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 提高服务和管理的高效率。

楼宇智能化包括5个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BA) 、通讯自动化系统 (包括局域网) (CA)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 (FA) 、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 (SA) 。通过综合布线对各个系统进行有机结合, 向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效便利的物业管理。

1 智能楼宇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 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而其中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信息业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 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近年来, 电子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 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社会高度信息化, 在建筑物内部, 应用信息技术、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 于是产生“楼宇智能化”。楼宇智能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它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

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的UTBS公司在康涅狄格 (Connecticut Stste) 州哈伏特 (Hartford) 市将一座金融大厦进行改造并取名City Place (都市大厦) , 主要是增添了计算机设备、数据通信线路、程控交换机等, 使住户可以得到通信、文字处理、电子函件、情报资料检索、行情查询等服务。同时, 对大楼的所有空调、给排水、供配电设备、防火、保安设备由计算机进行控制, 实现综合自动化、信息化, 使大楼的用户获得了经济舒适、高效安全的环境, 使大厦功能发生质的飞跃, 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楼宇。自此以后, 世界上楼宇智能化建设走上了高速发展轨道。

2 楼宇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2.1 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过度

本次参展的系统, 其主要设备都集成了PLC或NPU等器件, 可以对信号进行数字处理, 并采用数字信道传输。如监控系统已完全摈弃了磁带录像机, 全面采用数字化的硬盘录像机。

2.2 传输系统从专有网络向IP网络转变

传统系统采用485网络, 和监控以外的系统不兼容, 不利于综合布线。现在的系统都可直接利用小区的IP局域网进行传输, 不必重新布线, 组网方式更加灵活, 扩展性更好, 响应速率更快。比如本次冠林电子参展的对讲、安防系统产品都有RJ45接口, 直接利用局域网传输。

2.3 系统集成度更高

楼宇智能化的第一代产品功能单一, 集成度低, 采用模拟元件, 不同的系统必须有不同的传输通道, 线缆多而复杂, 可靠性和响应速度不高。本次展出的产品将不同的功能都集成到一个模块中 (所有的参展商都推出了将对讲、安防、IC卡、家电控制、网络集成在一起的产品) , 只需用一条双绞线或光缆进行传输, 大大简化了布线结构, 节约了材料, 减少了成本, 增强了可靠性。

2.4 外观更加美观

和以往的产品相比, 本次展会推出的产品更轻薄、更精致, 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更容易和装修效果融为一体。比如安防、对讲系统的用户室内对讲机, 其厚度从8CM以上降至目前的5CM以下, 冠林电子更是推出了厚度仅3CM左右的超薄机型 (F8型) 。

2.5 操作更加简便

针对以往用户反映比较多的操作不是很方便的问题 (如安防系统的布、撤防需要输入密码, 老人和小孩不容易掌握) , 本次展会上推出的产品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比如改单纯的密码布、撤防为IC卡布、撤防, 将安防控制、家电控制集中到一个遥控器上等。操作简单的产品更容易推广、普及。

3 未来楼宇智能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楼宇智能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并且融入各类建筑之中;如:1) 在提高建筑结构安全度方面, 可采用自修复混凝土 (智能混凝土) , 在混凝土中掺入装有树脂的空心纤维, 当结构构件出现超过允许宽度裂缝时, 混凝土中的微细管破裂, 流出树脂自动封闭和贴接裂缝;光纤混凝土, 在结构物的重要构件中埋设光导纤维, 从而能够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确保建筑的安全和延长建筑寿命;有机结构构件, 引人有机原理, 建筑梁、柱由聚合物的缓冲材料连成一体, 在一般荷载下为刚性连结, 而在振动的作用下为柔性连结, 起到吸收和缓冲地震或风力带来的加速作用;2) 在生态建筑中采用智能化系统监控环境的空气、水土的温湿度, 自动通风、加湿、喷灌;监控管理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的处理;3) 在节能建筑中除墙体、屋面、门窗设计合理, 材料具备环保节能外, 还可利用智能化系统监控暖通、光照、设备等系统的运行;4) 在太阳建筑中可利用智能化系统监控供电、供暖、供热水系统的运行, 如自动调节太阳能面板的角度;自动清洗太阳能面板上的灰尘;自动加水、加温等。可以设想, 经若干年的发展, 以智能楼宇技术为主导的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建筑技术将会相互融合, 产生高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时代的建筑。

4 未来楼宇智能化市场前景广阔

楼宇智能化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 目前各地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楼宇智能化项目普遍受到购房真的青睐,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端住宅项目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示范作用明显楼宇智能化在低碳、节能方面优势突出, 同时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舒适体验。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m2, 加之政府对楼宇智能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引导, 业内普遍看好楼宇智能化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楼宇智能化市场随之迅速成长。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国是在90年代以后,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 在建筑物内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 随着超高层建筑物的大体量化和多功能化, 并且, 进一步发展到了家庭住宅及社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所需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在不断增加。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发展趋势,系统

参考文献

[1]杨何冬.我国未来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9) .

[2]王重生.建筑现代化与现代化建筑[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

[3]李兵.浅析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J].孝感学院学报, 2002.

[4]金磊.新世纪智能建筑展望[J].安徽经济报, 2002.

楼宇智能化现状与发展 篇8

关键词:智能楼宇;综合布线;教学与实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芯片制造业进步的技术,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子设备小型化、微型化,很多原来理论上的楼宇智能化构想已经能够付诸实践。而智能楼宇的重要构建基础和环节就是综合布线层面,它的构建将影响到智能建筑的信息通道是否可靠,是否高速,因此将直接影响到智能建筑功能的实现。作为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首要目的的高职院校,如何开设好智能楼宇方向的综合布线课程,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发展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智能楼宇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首要教学目标,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课程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指导思想。综合布线系统不仅仅承担着建筑物或者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信息传输,如音频、视频、数据等,而且还要承担内部各个通信设备以及交换设备跟外部的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连接。通常来说,综合布线系统分为以下六个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以及终端的工作区子系统。因此,智能楼宇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必须涵盖此六个子系统,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并训练其具备相关的动手能力。

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实践

由于综合布线课程本身具有的极强实践性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在学时安排上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同时在实践上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手段,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个跟真实行业环境相似的虚拟工作环境,把理论融入到每一个项目中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由点带面,让学生从中积累一定的工程基础和经验。在项目内容安排上,我们兼顾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包含的六个子系统,同时每个项目还细分了几个小任务,以达到知识点细化和巩固,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的实施和执行。

项目一: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认知。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和引导学生对整个综合布线知识体系结构有初步认知并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框架了解。该项目下面细分为两个任务:任务1综合布线子系统概述,要求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六个子系统的区分;任务2综合布线的器材和工具,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课程中要用到的工具和要学会使用的设备。

项目二:工作区子系统构建。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底层工作区子系统工作基本原理知识以及工程构建流程和方法。该项目下面细分为三个任务:任务1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任务2工作区子系统的安装,任务3工作区子系统的测试。

项目三至项目六分别为剩下五个子系统构建的实践学习:水平布线子系统构建、垂直干线子系统构建、管理子系统构建、设备间子系统构建以及建筑群子系统构建,每个项目都与项目二类似,分别细分为设计、安装和测试三个子任务来进行学习和考核。

项目七:综合布线工程实践。最后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将前面所学的六个子系统融在一个大的实践工程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个综合布线课程知识内容和体系。该项目更贴近实际完整工程流程,首先对工程的相关设计需求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综合布线工程的平面图以及系统图设计并列出材料清单配置,最后对综合布线整个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看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

三、智能楼宇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考核

由于综合布线课程的浓厚实践性,所以对课程的教学考核,我们放弃书面试卷测试的方式,而以实践考核测试方式为主。整个教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最终考核两部分,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项目化教学,因此考核的注重点主要放在项目过程细节的得失以及最终整个项目的构建测试结果,形式以项目工作单的方式来考核,通过这种考核形式不但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让学生清楚整个项目工程的实践结点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

综上,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的智能楼宇综合布线课程架构,不但兼顾了综合布线系统所含的六个子系统体系教学,同时融入了行业背景的工作环境操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相关知识点上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工程经验,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将来的相关工作岗位能更快地融入到角色里,更快速地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金良,张庆彬.综合布线系统施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公儒,孫社文.网络综合布线人才需求规格和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09).

上一篇:关于中学期末考试动员大会发言稿下一篇:端午节的文章故乡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