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通用11篇)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1

前面同学介绍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定义、特征、检查等等,最后由我来介绍治疗方案。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在于……具体措施为四个方面:……饮食中摄取较适当热量、较高纤维素的饮食,有助于增进Ins 敏感性,减轻高Ins 血症。适度的体力活动可增加能量消耗,防止体重增加,促进Glut4 的作用和葡萄糖的利用,增强Ins的效应。戒烟。最后,使用药物是改善与治疗IR的重要手段,1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2 保护β细胞功能;3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4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5 预防血栓。

磺酰脲类药物是一种降糖药,……它可以与胰岛B细胞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阻滞与之相偶联的KATP,阻止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后,触发胞吐作用及胰岛素的释放。常用药物为……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一些药物如氯磺丙脲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也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胆汁郁积性黄疸及肝损害,一般在服药后1~2个月内发生。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为减小副作用,新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轻度肾损害患者首选药物糖适平,不经肾脏排泄。

胰岛素增敏剂的应用……

二甲双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它是不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在改善IR的同时,还伴有降血压的作用。为肥胖病人的一线治疗药或高胰岛素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作用机制:……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应用:新近开发的一类有前途的Ins增敏剂。该类药物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磺酰脲类及双胍类药物相似,属于噻唑烷-2, 4一二酮衍生物。目前已经开发的同类药物有曲格列酮(troglita zone),噻格列酮(ciglita zine)等多种。…… ……

有关含黄酮类植物改善IR的研究颇多。药理实验证明,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能阻断Β一肾上腺素受体,具有降压、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另外,葛根素可能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药,能抑制蛋白非酶性糖化。葛根素是一种良好的外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并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静脉注射葛根总黄酮后,可使犬血压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天然存在的异黄酮化合物,如芒柄黄素、鸡豆黄素、大豆黄素及其衍生物能显著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银杏叶等含黄酮的中药提取物通过调节血脂,稳定患者的血糖,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继而改善IR。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2

1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单独使用

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的目的是维持24 h接近生理基础状态的胰岛素浓度, 能够控制夜间高血糖和黎明现象而不增加夜间低血糖的危险。甘精胰岛素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通过改变胰岛素分子中氨基酸分子的种类和数目而改变其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 使其皮下注射后形成微沉淀, 机体吸收延缓, 从而作用时间延长、作用平缓和持久更加符合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2]。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 患者的血糖波动性明显降低, 主要表现在患者血糖标准差、空腹血糖 (FPG) 标准差和睡前血糖标准差均明显降低, 表明甘精胰岛素治疗可保持比较稳定的血中胰岛素水平。与传统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相比, 甘精胰岛素1次/d皮下注射, 对于稳定全天血糖水平和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优于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NPH) , 是更为理想的胰岛素基础替代治疗药物。

有研究显示[3], 甘精胰岛素的个体吸收存在差异。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它溶于微酸环境, 皮下注射后, PH改变, 它在皮下组织内形成了细小的沉淀, 药物平稳缓慢释放和吸收, 由于不能很好地预测沉淀及沉淀物再溶解过程, 这些皮下沉淀物会引起胰岛素吸收不均匀而带来个体内吸收的变异。结果显示, 个体内平均基础胰岛素浓度变异度, 即甘精胰岛素的吸收变异度, 为3.3%~41.5% (均值15.4%) , 该变异度与甘精胰岛素剂量, 基础胰岛素均值无显著相关, 吸收变异度高者, 在治疗中无夜间低血糖。

2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

2.1 与格列吡嗪联用

甘精胰岛素与普通胰岛素不同, 在生理条件下, 皮下注射后立即聚合, 溶解度降低, 形成甘精胰岛素沉淀物, 因此被延迟吸收, 作用时间相应延长, 同时不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活性。甘精胰岛素起效缓于NPH, 而降糖作用时间却较长, 可持续24 h, 而且无明显的峰值出现, 因而可较好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与格列吡嗪联合应用能更有效的控制血糖, 使血糖达标。研究显示[4], 甘精胰岛素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甘精胰岛素在联合口服药的基础上用量明显少于诺和灵30R。

2.2 与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联用

杨立等[5]报道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可治疗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下为澄清溶液, 注射前无需混匀, 注射皮下后在机体的中性环境下形成微颗粒, 并缓慢由六聚体分解为二聚体、单聚体吸收, 从而能产生维持24 h的平稳、无峰值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 餐时或餐后口服降糖药物, 能有效、平稳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 且对空腹血糖的控制优于NPH, 也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2.3 与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联用

临床上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 空腹血糖控制不良, 内生胰岛素细胞功能较差, 再有胰岛素抵抗的存在, 空腹血糖升高更明显, 基础胰岛素的释放已不足以克服肝糖原输出的作用。甘精胰岛素正好能提供完全的基础胰岛素作用, 对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 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或 (和) 二甲双胍, 治疗2~3周后, 所有入选患者空腹血糖均达到良好标准[6]。对经过治疗而空腹血糖控制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为更好控制血糖, 减少并发症,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可选用甘精胰岛素治疗。

2.4 与格列美脲联用

格列美脲为新型磺脲类药物, 其与磺脲类受体的结合位点在65KDa亚单位, 与受体结合快、解离快, 对1相和2相胰岛素分泌均有促进作用。甘精胰岛素作为长效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作用平缓持久。二者联用对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 (SFS) 患者安全有效, 可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减轻, 血糖控制达标, 且对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低血糖风险低[7]。

2.5 与那格列奈联用

那格列奈为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袁放等[8]人的研究认为, 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联用可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可有效控制全天的血糖。甘精胰岛素补充基础胰岛素, 其作用无峰值, 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较少;那格列奈控制进餐后的血糖高峰, 其起效快, 快速清除的作用特点及对胰岛素的促分泌作用是葡萄糖依赖性的, 二者的这些特点共同降低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

3讨论

甘精胰岛素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人胰岛素类似物, 在酸性环境下为澄清溶液, 注射前无需混匀, 注射皮下后在机体的中性环境下形成微颗粒, 并缓慢由六聚体分解为二聚体、单聚体吸收, 从而能产生维持24 h的平稳、无峰值的降糖作用。甘精胰岛素的治疗能更好地控制糖代谢、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与传统胰岛素相比, 能更好改善糖尿病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对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加用甘精胰岛素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予, 陆志强.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6 (3) :附录-2.

[2]王先令, 陆明菊, 潘长玉, 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治疗的优越性.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 :319-321.

[3]廖志红, 郑亮, 廖瑛, 等.1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治疗时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的个体内变异度.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 (23) 2:151-152.

[4]金文敏, 张莉, 荣玉栋.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体会.天津药学, 2006, 18 (4) :45-46.

[5]杨立, 许静洁, 陈南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性失效临床观察.江苏大学学报, 2006, 16 (3) :237-238.

[6]于德纯.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中国煤碳工业医学杂志, 2006, 9 (9) :980.

[7]张晓凡, 任素红.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4) :747-748.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篇3

胰岛素泵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机器,大小如寻呼机,可以挂在腰间,通过一细细的软管将胰岛素输注到患者的皮下。胰岛素泵分成三部分:泵主机、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小注射器可以容纳300单位的胰岛素。注射器装入泵中后,将相连的输液管前端的引导针用助针器扎入患者的皮下(常规为腹部),再由电池驱动系统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输注到体内。

人体的胰腺平均每10—1 4分钟就分泌一次胰岛素,胰岛素泵模拟胰腺的工作方式,将一个或几段微小剂量的胰岛素不分昼夜地连续输注,保持体内的胰岛素维持在一个基本量,以确保正常的生理需要,这称为基础率。病友可以根据进餐的时间和进餐量,以及进餐的种类,让泵输注餐前胰岛素,这称为餐前大剂量。餐前大剂量的设定可以依照进餐量,运动量的情况来确定,而不是预先固定的某种模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使用的美敦力胰岛素泵有多种注射餐前大剂量的输注方式,对于幼儿进餐较慢,边吃边玩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餐前方波大剂量,这样餐后血糖既可以控制理想,又不会因为进餐较慢而引起低血糖。

胰岛素泵一经临床应用,就被发现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是非常方便有效的。

(1)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胰岛素泵应用独特的生理脉;中式.更加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因此与人的胰腺的作用类似,胰岛素泵治疗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大改善。对于青春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结婚、生育像正常人一样。

(2)减少低血糖

胰岛素泵使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同一部位小剂量持续输注,克服了常规注射方法中胰岛素吸收差异或吸收不良等问题,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85%。

(3)克服黎明现象

胰岛素泵可以分段设置夜间基础率,解决夜间低血糖和黎明现象。

(4)提高生活质量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使病人在就餐、工作、睡眠及运动的安排上获得更大的自由。比如用餐时间及份量不受严格限制——胰岛素泵可灵活调节胰岛素输注模式和剂量,计划之外的进餐、吃吸收慢的食品以及灵活选择进餐时间等;为了降低运动所产生的低血糖效应,运动期间可减少或暂停胰岛素输注。运动时及运动后不需顾虑低血糖;没有注射场所的限制;遇到疾病、应激、生活状态改变时可通过增加胰岛素输注量来减轻疾病、应激和激素变化对血糖的影响;适应各种工作日程的变化,包括空中旅行及时差的改变等。

(5)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美国为期10年的DCCT研究表明,进行强化治疗的糖尿病病人(42%的糖尿病患者佩带胰岛素泵)的并发症危险性降低60%,大大减少了远期医疗费用。平均无糖尿病并发症时间比常规治疗组多1 5.3年,为病人赢得5.1年的寿命。

胰岛素泵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篇4

关键词:重症糖尿病,胰岛素泵,临床应用,血糖

临床上胰岛素泵治疗法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控制手段对胰岛素经皮下持续注射, 其能够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模式, 对高血糖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1]。目前临床研究证实, 在重症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 胰岛素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评价分析胰岛素泵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 对比分析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重症糖尿病患者86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中有男29例, 女14例, 年龄36~79岁, 平均 (57.8±13.4) 岁, 病程4个月~12年, 平均 (5.7±1.2) 年;观察组中有男28例, 女15例, 年龄35~80岁, 平均 (58.3±14.2) 岁, 病程5个月~13年, 平均 (6.1±1.1) 年。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平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比例1: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是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 3~4次/d, 诺和灵R起始剂量为0.5 U/ (kg·d) , 诺和灵N6U, 9PM。观察组:胰岛素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 诺和灵R起始剂量为0.6U/ (kg·d) , 基础量占50%, 餐前负荷量50%均分为3餐。该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水平在4.4~7.0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水平在4.4~10.0 mmol/L之间。该组患者低血糖诊断标准为:血糖水平不足2.8 mmol/L[2]。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经统计,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发生显著降低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血糖达标率

经统计得知, 观察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血糖达标者38例, 达标率为88.37%, 达标时间为 (4.2±0.6) d, 胰岛素用量为 (36.2±4.8) U/d;对照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血糖达标者31例, 达标率为72.09%, 达标时间为 (9.3±2.1) d, 胰岛素用量为 (50.5±3.6) U/d。显然观察组血糖达标率较对照组高 (P<0.05) , 且达标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 (P<0.05) , 达标时胰岛素用量较对照组少 (P<0.05) 。

2.3 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到疗程结束均为出现低血糖患者,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和疗程结束后发生低血糖者17例, 发生率为39.53%。显然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观察组高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上胰岛素泵被视为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一种良好手段, 其能够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在应用过程中, 其通过基础胰岛素注射、餐前大量胰岛素注射以及在患者出现高血糖时临时给予大量胰岛素注射的模式, 能够对患者有利脂肪酸代谢紊乱进行有效纠正, 对酮体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使诸多胰岛素拮抗激素得以恢复, 对患者高血糖症状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并保证患者夜间以及凌晨的血糖水平得以稳定, 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缩短了治疗时间, 降低了胰岛素用量, 同常规治疗方法比较具有安全、有效、灵活的优势[3]。

该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 且血糖达标率较对照组高, 达标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 且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由此可知, 胰岛素泵在重症糖尿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 从而使高血糖所诱发的糖毒性得以迅速基础, 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一些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且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在重症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对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先桥.三种方法控制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J].东南国防医药, 2009, 11 (3) :239.

[2]章子君.胰岛素泵和胰岛素持续静滴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综合征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16 (7) :426.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65-02

由于胰岛素种类繁多,为了避免胰岛素笔混用及交叉感染,保证住院期间专笔专用,我科自行设计胰岛素注射笔架[1],为临床使用带来了方便,解决了临床大量使用多种类胰岛素注射笔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临床资料

通过对我科住院糖尿病使用胰岛素280例患者中,从护士长管理手册、病区安全分析记录本等各方面情况的汇总分析如下:

1.1与胰岛素笔储存有关的不安全因素  使用中的胰岛素存放在室温下摆放在抽屉内,多种胰岛素笔混放在一起, 取用不方便,不利于查对。在胰岛素笔盒盖上用胶布粘贴以 标明患者姓名,一旦盒笔分离,无法查对.

1.2与胰岛素笔注射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表现为胰岛素笔或笔用针头不能做到一次性使用,护士回套针帽或在分离针头、 整理用过的针头时发生刺伤;不利于护士三查七对,导致胰岛素用错或剂量不足等;护士缺乏基本的知识与注射技术不熟练 造成剂量缺失.

2 对策

2.1落实各项制度,完善工作流程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做好应用胰岛素笔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制定各种胰岛素笔注射给药的操作流程,并建立严格的流程执行监督体系,作到人人知流程,人人操作按流程。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准确执行遗嘱,强化操作流程,保证用药安全[1]。

2.2 规范胰岛素笔使用与存放有关的方法 根据床号,为每位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配备胰岛素笔,标明胰岛素标识卡,放入相应的标识卡槽内,标识卡上写明患者床号、姓名、胰岛素种类、胰岛素启用日期。注射时用医嘱执行单核对胰島素标识卡,确认所示床号、姓名、胰岛素种类与医嘱执行单一致,同时确认胰岛素笔与笔槽编号相同后,取对应胰岛素注射笔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再次与医嘱执行单核对后将胰岛素笔放回笔架,整理用物方可离开。

2.3 加强责任意识,强化护士的慎独精神 护士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职责不明,药品随意摆放,存在安全隐患,而并非技术上的原因和业务水平问 题[2],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 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3],其行为直接影响病人用药安全[4]。是胰岛素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必须 熟悉各种胰岛素的名称和作用时间。熟练掌握各种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护士要组织培训,充分掌握各种胰岛素名称及作用时间, 规范胰岛素注射笔操作流程和胰岛素相关知识的考核,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确保胰岛素笔在临床注射过程的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用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 结论

应用胰岛素注射笔架及标识卡,方便实用,标明患者床号、姓名、胰岛素种类及启用日期,更换患者或同一患者更换胰岛素种类时只需更换卡片即可。经对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不同种类胰岛素注射的安全管理,效果良好。另外,应用胰岛素注射笔架,能够按照床号、姓名进行有序保管,保证了专人专用,同时也为更好的在胰岛素注射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奠定了基础,使多种胰岛素注射更具安全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白月玲,马双莲?护士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16.

[2] 吕彩霞,蔺桂芳?临床静脉给药中的安全隐患调查分析及对策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a)1-3.

[3] 薛素兰,伍晓莹?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 究,2005,19(4b):718-719.

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的临床观察 篇6

[关键词] 胰岛素; 微量泵; 危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40-01

自2006年以来入住我科的糖尿病危重患者给予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观察其降糖时间及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住院的危重患者161例(男88例,女73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9.5±15.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大于19岁,住院时间大于10d。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微量泵输入胰岛素组。

1.2 方法

两组患者,一组用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一组常规液体中输入胰岛素,其余抗感染治疗,改善各脏器功能调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措施均相同。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检验结果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及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患者,糖尿病肾病并发代谢紊乱患者,例数,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见表1。

微量泵组与常规组比较全天平均血糖,每日胰岛素用量,住院天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胰岛素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酮体,纠正酸中毒,有效地降低血糖。目前采用小剂量1.1u/(kg·h)速效胰岛素治疗,使血胰岛素浓度恒定达(100~200)u/min,此浓度已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且具有相当强的降血糖效应,而对血钾影响较少。

有效的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每小时下降约(3.9~6.1)mol/L[(70~100)mg/dL],4h内血糖浓度可下降50%以上,6h可下降14mol/L(250mg/dL)。

糖尿病时脱水,低血压或休克,循环较差,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不良,不能迅速发挥作用,治疗效果差,且皮下注射胰岛素血浆半衰期长达4h,反复注射可造成胰岛素积聚,待循环改善后大量吸收致迟发性低血糖,有时甚为严重或顽固,可危及生命。因此胰岛素皮下注射仅应用于一般酮症。肌肉注射胰岛素血浆半衰期为2h,介于皮下和静脉之间,吸收情况优于皮下注射,使用方便,适于人力物力受限制的场合及轻症病人[1,2]。目前采用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静脉注射胰岛素血浆半衰期约为7min,作用迅速短暂,浓度恒定,因此血糖控制平稳,作用迅速可靠,用量容易调整,并发症少。一般用(4~6)u/h泵入,以保证给胰岛素剂量的稳定。血糖相对稳定的好处[3]是:(1)防止低血糖。(2)防止和减少发生脑水肿。(3)防止低血压,尤其是单纯高血糖而血钠低者。而常规静脉滴入胰岛素治疗,剂量不易调整,血糖波动大,增加治疗难度。为此,对危重糖尿病患者的微量泵输入胰岛素治疗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光伟,宁光,周智广.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是现实还是梦想?[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4):309-312.

[2] 翁建平,李延兵,许雯,等. 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15.

[3] 廖二元,超楚生,武汉文. 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32-1539.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观察组早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 其中男46例, 女54例, 年龄42~71岁;对照组未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 其中男45例, 女55例, 年龄41~7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 口服降糖药, 进行血糖有效控制, 同时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观察组早期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 首先让患者了解胰岛素泵的治疗方法, 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每天对患者的饮食标准和营养的摄入进行合理分配,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使用胰岛素泵禁忌证, 然后准确安装胰岛素泵, 需要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 在其腹部适当的位置选取输注位置, 保证在无菌环境下将软管固定在皮下, 进行胰岛素的注射。整个输注过程中, 将胰岛素分成两半, 一半是基础治疗量, 另一半是三餐前的负荷量, 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用量[2]。

治疗后血糖标准和观察指标:对患者进行血糖测量, 患者空腹和餐前的血糖正常值5.0~6.0 mmol/L, 患者餐后2 h的正常血糖值6.1~8.0 mmol/L;如果多次测量餐前餐后的血糖值<3.9 mmol/L为低血糖。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降低至正常值所花费的平均时间, 在平均时间里控制血糖值所用胰岛素的注射量。

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组间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 应用t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值比较:治疗后, 空腹血糖值 (FBG) 和餐后2h的血糖值对比发现,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比较:观察组控制血糖值达到标准值的时间比对照组的短, 胰岛素用量也相对较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缺陷导致的, 长期控制血糖不利, 会伴发各种器官衰竭和早亡, 包括眼睛、心脏、血管、肾脏、神经等损害。如今在临床医学治疗糖尿病过程中, 胰岛素是最为常用的药物,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因为缺乏胰岛素产生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传统的方法是多次注射胰岛素, 但是其注射量不均衡, 导致三餐前后患者体内胰岛素浓度的不同, 让患者产生高、低血糖, 治疗效果不稳定[3]。

胰岛素泵装置是利用人工智能来控制胰岛素注射, 通过连续不断的皮下注射胰岛素, 模拟人体生理分泌胰岛素模式, 进而控制高血糖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相比传统的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 胰岛素泵治疗可以让注射部位变少, 血糖吸收变异性变小。针对出现的胰岛素不良反应, 也可以及时快速的进行用量调整, 避免不良反应引发的其他病症。在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时, 也需要考虑其应用的时间。在早期治疗时应用胰岛素泵可以短时间内控制血糖值, 治疗效果突出。

摘要:目的:评价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 对照组未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控制血糖值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 且胰岛素的用量相对较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早期应用胰岛素泵进行糖尿病治疗, 比未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更显著且更稳定。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马建新.胰岛素泵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6) :52-53.

[2]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M].2010:10-13.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8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 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胰岛素泵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能够将外源性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性分泌模式释放胰岛素,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我院2009~2011年间对96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入院时空腹血糖>17.0mmo L/L, 餐后2h血糖>23.0mmo L/L, 经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明显而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其中干预组男性29例, 女性19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64.2岁, 病程2~15年, 平均5.8年。对照组男性31例, 女性17例, 年龄48~73岁, 平均年龄63.7岁, 病程4~14年, 平均5.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入院时血糖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Mini Med公司生产的712型胰岛素泵, 胰岛素选用诺和诺德公司的诺和锐R, 利用血糖监测仪测量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即饮食指导, 严格控制饮食, 定时定量进餐, 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血糖控制情况, 发生流汗、心慌、手抖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同时, 做好用药护理工作, 遵医嘱给予使用抗生素。

1.3.2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由于对胰岛素泵的治疗较为陌生, 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不利于配合治疗。胰岛素泵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告诉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使血糖迅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2],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以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安慰其不良情绪,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置泵期间护理

置泵时应帮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 并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 置泵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检查泵是否正常运转,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适。仔细埋针处皮肤有无红肿、出血及脱出, 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 积极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3]。当患者出现心悸、乏力、出汗、饥饿等症状时应警惕低血糖发生的可能, 此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3.4 置泵后护理

置泵后将穿刺部位少量渗液用干棉签擦干, 再用碘伏消毒, 最后用一次性无菌输液贴将针眼暂时覆盖, 保持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发生感染。叮嘱患者避免阳光直晒, 避免高温环境, 严禁将泵浸入水中, 沐浴时正确使用防水袋, 当泵发出警报提示音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进行处理[4],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经常检查气泡是否堵塞导管以及导管针脱落是否脱落, 避免同意穿刺部位反复穿刺。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和护理后,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 (6.5±1.5) d, 少于对照组的 (8.1±2.0)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胰岛素用量为 (35.1±9.7) U/d, 少于对照组的 (43.4±12.2) U/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胰岛素泵给药准确、灵活, 使用安全、方便, 基本满足了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胰岛素泵治疗的效果。

我院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减少, 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6]报道一致。可见, 护理干预对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保证治疗效果,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明冬.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6) :74-75.

[2]苏广, 李翠碧, 陈小萌.护理干预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12) :1883-1885.

[3]李桑, 孙凡, 袁三云, 等.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20) :3932-3934.

[4]郭翠英, 徐贵霞.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 :146-147.

[5]刘凤琴.综合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0) :25-26.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9

【关键词】 诺和锐30胰岛素;糖尿病;肾病;临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03-01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胰岛素是主要的降糖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保护肾脏功能、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1]现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不同剂型的胰岛素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糖尿病科收治的患者60例,其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都符合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6.4岁,病程7-18年,平均13.2年。将4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诺和锐30胰岛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治疗。

1.2 实验室检查 早晨空腹时采取静脉血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和血肌酐进行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多功能全定量金标准检测仪进行检测,并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操作,<30μg/24h为正常值。[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早、晚餐前十五分钟,用7-15U/d诺和锐30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对照组:早、中、晚餐前半小時,用17-25U/d普通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两组均以空腹或者是餐前血糖在6-8mmol/L作为治疗标准,根据血糖的测定结果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诺和锐30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胰岛素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胰岛素过敏性皮炎1例,低血糖2例,视物模糊2例,治疗组视物模糊1例,但能耐住至实验结束,治疗组无胰岛素过面和低血糖现象。

3 讨论

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所占比例在逐年的上升,且糖尿病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也比非糖尿病患者多十几倍,而肾病的透析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成为了糖尿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在临床的治疗中,不同的胰岛素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时不一样的,一直以来临床实验的治疗方案是胰岛素的皮下注射,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对血糖并不能有很好的控制,大多数在餐前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出现低血糖,而餐后的血糖峰值时胰岛素水平较低而不易控制高血糖。[3]本组30例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诺和锐30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更快,同时能够保持长时间的血药浓度,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少。

本组研究显示,早期使用有效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充分的控制血糖的变化,有效的改善尿微量白蛋白。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提倡选择安全有效的胰岛素剂型,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文英,卜石.胰岛素使用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301.

[2] 王中心,王庭俊,等.2型糖尿病724例微血管病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565.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0例空腹血糖>10.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0%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无重度急慢性并发症和心、肝、肾、眼等重要器官的病变。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泵治疗组 (CSII组) 25例, 其中,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45~58岁, 体重指数为 (25.1±4.2) ;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组 (MDI组) 25例, 其中,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44~57岁, 体重指数为 (25.0±4.1) 。所有患者入选前均未接受降糖治疗。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在本次分组治疗开始前, 由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此次治疗的目的和方法, 详细地解释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办法, 以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心理, 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合作。本文中, 所有患者严格遵照糖尿病饮食禁忌并且坚持每天的定量运动, 且不附加使用其他降糖药物。

1.2.2 分组治疗。

CSII组采用美敦力易泵, 以脐周两侧皮下组织为置泵点, 选择门冬胰岛素通过连接导管及皮下埋置针头持续输入基础量, 其初始量为0.5μ/ (kg·d) , 总量的50%为基础量, 另外的50%平均分配为三餐前的大剂量;MDI组应用门冬胰岛素和诺和灵N并分别在患者三餐前即刻和每日的22:00进行皮下注射。其起始量与CSII组相同, 并且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而适当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直至血糖达标。本文中使用北京怡成血糖仪监测患者的末梢血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文中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依据的是2004年中国糖尿病防治制定的标准:餐前血糖≤6.1mmol/L, 餐后2h血糖≤8.0mmol/L, 连续2d即为达标。低血糖标准采用2008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即血糖<3.9mmol/L, 不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低血糖。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每日三餐前后和22:00以及3:00的血糖, 并记录血糖稳定情况、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采取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达标。与MDI组相比, CSII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稳定期内的血糖水平要显著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的用量比较

MD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 (8.6±2.3) d、 (52±5.6) U/d、10.0%, CSII组分别为 (4.3±1.4) d、 (43±6.1) U/d、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运用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 血糖水平更加稳定, 可以早期减轻糖毒性, 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此时胰岛素分泌不足主要是因高血糖和高血脂导致胰岛功能受抑制的结果, 当糖毒性和脂毒性被解除后, 胰岛功能便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是可逆的[2], 因此应尽快的使血糖达标以减轻高糖毒性, 恢复胰岛功能, 减少并发症发生。这就需要通过强化胰岛素的治疗来控制其血糖水平及其各种并发症。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的治疗方法相比, 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24h的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 且不需要重复注射, 患者依从性好, 其特点在于更便捷、更小的血糖波动以及更低的低血糖发生率, 所以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更安全、更有效的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并同时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泵的治疗中, 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上, 关键在于合理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和餐前的剂量,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 运用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中分析和比较了CSII和MDI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治疗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但是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相比, 胰岛素泵治疗能够显著缩短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 所需胰岛素的剂量也明显减少, 这与胰岛素泵治疗更加符合人体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曲线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本文发现, 采取胰岛素泵治疗方法, 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也更低, 这是因为胰岛素泵能够灵活地调整胰岛素的基础率, 既可以减少低血糖高发时间段 (夜间) 内的胰岛素输注量, 同时又能增加黎明时间段内的胰岛素用量, 使血糖的波动情况显著减少, 从而使血糖可以被控制在良好且稳定的水平上, 以此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难以进行随机调整, 致使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起伏较大, 从而导致了血糖反复出现较大的波动, 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所以, 相比之下, 应用短期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临床疗效更好, 且更加灵活安全, 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接收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0例空腹血糖>10.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0%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 胰岛素泵治疗组 (CSII组) 25例, 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组 (MDI组) 25例, 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CSII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稳定水平、胰岛素的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MDI组 (P<0.05) 。结论: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更安全、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

参考文献

[1]汪江波, 俞冬梅, 孙海燕, 等.胰岛素泵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2, 52 (34) :68-70.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 篇11

【关键词】 胰岛素 自我注射护理单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2-01

胰岛素注射是临床医学上的一种基础操作技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患者由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往往会出现注射操作不合格情况,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指导患者行自我注射,能够使其合格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选择需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50例患者,其中25例在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并将其注射效果与另外25例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需行胰岛素自我注射的50例患者。将这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两组患者数量相等,每组各有25例,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男性有13例,女性有12例,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2.4±2.2,在这25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为Ⅰ型,另外10例患者为Ⅱ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有15例,女性有10例,患者年龄在16~48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6.5±2.5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6例患者为Ⅰ型,另外9例患者为Ⅱ型。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利用传统方法示教,专科护士将皮下注射手法、注射部位以及注射深度向患者演示,并对患者进行现场演示,向患者指出在注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告知患者容易出错的地方;观察组中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患者在进行自我注射时根据护理单中的内容依护理程序步骤对患者进行指导,使患者了解胰岛素笔注射技术,并且要使患者每完成一个步骤均要填写表格中的相应项目,当整个过程完成后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1]。

1.3 评价指标以及标准

将3d时间作为一个评价周期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皮下注射手法,对注射深度的掌握,注射步骤,注射部位的选择,分别从口述以及操作两个方面正确性对患者进行计分。正确记作5分,部分正确记作3分,不正确记作0分,25分为满分,部分指标在14以下或者有1项不正确,则表示不达标[2]。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用t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对于组间比较利用χ2进行检验,在本次研究中,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完成注射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观察组中患者合格23例,合格率为92.0%,对照组中患者的自我注射合格18例,合格率为72.0%,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

3 讨论

在胰岛素自我注射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该方法利用表格式以及根据护理程序从注射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以及注射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内容对注射前饮食、物品准备以及胰岛素抽吸方法与注射部位进行评估,注射手法要求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等,将这些方面设计成指引记录形式,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对临床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节约时间;第二,能够使患者更好的掌握胰岛素自我注射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将自我注射所产生的恐惧感减轻,并且使患者对自我注射方法以及技术进行更好了解,从而更好完成自我注射,使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第三,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单的背面有注射部位图,并且用数字将部位注明,能够使患者更好的记录并且掌握,并且能够使患者不同部位注射的优缺点,可使患者防止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从而使并发症减少[3]。

综上所述,在患者行胰岛素自我注射过程中应用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使患者自我行皮下注射,能够使护士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防止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同一部位,能够使患者的胰岛素自我注射能力增强,提高胰岛素自我注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林洁清,陈海花,张秀美. 胰岛素自我注射护理单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6(20):192-193.

[2]孙利红. 胰岛素自我注射及护理体会[J]. 現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1(33):1513-1514.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学班级食品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机械技术员个人工作自我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