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共8篇)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 篇1

摘要: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日前发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 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生活成本和房价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物价、房价和食品安全位列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如果说物价、房价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在某个特定阶段的价格表现,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却难以根治的痼疾。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相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建立起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光辉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添加剂 绿色食品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体现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生产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这种担保是无须说明也不能附加条件的。所谓“民以食为天”,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应该高于其他商品。从过往的案例查处和实际了解来看,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确实是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密不可分。简而言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与相对滞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在缺乏有效对冲和缓和机制的情况下,矛盾在媒体和社会大众的镁光灯下被放大,从而引起了民众对食品安全巨大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我们有必要把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按照引致食品污染的不同诱因和解决方式的差异,可以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四类。

第一类是因为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大体上属于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造成食品污染或变质。主要表现在种养殖源头污染、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等。比如,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污染,使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11.60-2.93% 股吧 研报]的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我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众多的食品供应商具备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于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难以符合安全标准。调查显示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平均达到20%左右。

第二类是因为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影响食品质量。中国农业虽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生长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出栏时间缩短至2.5〜4个月,凡此种种严重违背了生物学的种植和养殖规律。更有一些不法生产商逆食品安全法规而行,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此类案件数量的持续上升,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商业伦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类是因为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把这一类原因统称为技术问题。随着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关于应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而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新的动植物病菌在造成实际负面影响之前往往很难被检测发现,以美国为例,食源性疾病每年导致7600万人生病,325000人住院治疗,5000人死亡,其中已知的食源性疾病超过250种,绝大多数是各种细菌、病毒与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疾病。

第四类是因为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实践看,食品安全监管无疑趋向于专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最后进一步形成监管变革的动力机制。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二、食品安全频发原因

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对于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言,危害不仅仅局限在受害的消费者,而往往还会延伸到行业和国家声誉的层面,从而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危害,却没有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即出现了市场失灵。

第一个负外部性在于食品安全事件对于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60万吨。国产乳业元气大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在事件发生后,进口奶粉一年之内数次涨价,每次涨幅在10%以上,国内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第二个负外部性在于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计的数据,2010年全国各级监管部门主动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万户次,共查处13万起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但官方公布的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6%,官方和民众的反应落差就此形成。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三、食品安全产生原因:政府监管的着力点和缺陷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的过程,最重要也是责无旁贷的力量来自于政府监管。从保障经济秩序和民众健康的角度出发,政府对于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诱因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针对前文提述的第一类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监管重心主要在于细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卫生环境要求,通过市场手段鼓励兼并重组和产生升级,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行业准入等。总的来说,就是用市场优胜劣汰的方法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对于为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改变食品质量造成第二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问题,监管思路是“明晰规则,严明法治”。即尽量明确食物中允许投放的添加剂含量,对于暂时无法判断化学特性及对人体危害程度的非食用物质,设定最大允许的残留标准;其次强化食品标签的标准化制度,特别是对于添加剂含量和实际不符的食品要纳入召回范畴;最后是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规制盲区。

对于检测监督力量不足导致的第三类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保证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次不断检讨检测项目的完备性并把结果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第三加强食品检测的频率,建立向重点经营单位派驻检测员制度并实施交叉轮岗,这些相对成熟的机制在美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对于政府监管而言,最重要也是目前最应该改善的地方就是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执法,这是应对第四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2009年6月1日,中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从立法角度奠定了现代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基础,并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框架。尽管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规和综合协调制度,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优化和协调配合还需要时间检验和调整,但毕竟我们在立法方面已经确立了基本的法制框架。但显然这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步,对于食品产业链上众多利益掺杂的警惕使我们对于严明的执法更加期待。

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措施

鉴于国家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基本大法,并致力于在此框架范围内进行监管体系和法律细则的完善,我们将重 点围绕制度建设的弱项进行阐述。1.强化对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结果的定期公开制度。对于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灵活选择适用区域和人群,通过公开的渠道向大众公布。例如,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在1976年11月创办了一本面向大众的杂志《选择》,该杂志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内容主要是专业的检测报告,所有的检测结果均为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自购的商品,不允许由企业提供获得,企业在测试完成之前绝对不会得到产品即将进行测试的通知,如果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向所测试产品的企业泄露了相关资料或者接受馈赠,将触犯相关法律,并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2.在各部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2010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初步建立了由国务院、地方政府、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复合型、立体型监管体系。这个监管框架与美国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比较类似,不同的是,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事实上是独立的监管主体,农业部负责动植物检疫,环境保护署负责监测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各部门之间使用备忘录作为协调机制。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涉及了质监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管理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应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适度专业化,并完善地方政府综合协调机制。

3.强化执法检查,提倡制度刚性化。对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安全,应逐步建立食品追踪识别标志制度,对食品安全的自检、抽检记录都有据可查。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有违法行为无须造成后果也可以定罪,是希望增加违法成本和震慑犯罪,但执法机关对于具体认定和执行尺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了对执法部门形成有效制衡,客观上需要强化执法检查,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 篇2

按照最新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其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IY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国际社会基本的共识是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涉及到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和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诸多方面而作为从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并且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实践中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和相互推诿

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2.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现在流行着一种怪现象, 以前忙着温饱, 没条件去享受美食,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却不敢去享受食物了, 因为怕毒从口入。这也从一个小的社会现象了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令人担忧。以前的绿色纯天然的都被剧毒农药、有害添加剂、各种工业污染特所替代, 科技进步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好的生活, 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民以化学品为天。自古以来吃惯五谷杂粮, 现在却是民以化学品为天了———养殖业以抗生素为灵魂, 种植业以农药化肥为灵魂, 食品业以添加剂为灵魂。但有关研究表明, 非天然的化学、转基因之类食品, 与我们自身基因构成相矛盾, 会造成严重的代谢障碍, 产生各种疾病。在世界各地各种重大疫病频繁发生, 甚至有不被人们所了解的病毒蔓延, 所在这些疫情的发生, 都离不开食品安全这个问题。而我们每天数十种化学添加剂这么吃着, 其累积的结果会与健康背道而驰。

2.2 产生原因

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以下七点:

2.2.1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年一项调查显示, 在治安、食品、医疗、环境等十一类“安全”中, “食品安全问题成国人最大不安”。而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绝大多数都与“非天然食品”惹的祸。这类食品目前已成为我们健康的主要威胁。遗憾的是, 不少人文社科人士, 以不懂技术为托词, 面对非天然的化学、转基因之类食品的危害与目前的食品危机, 态度消极, 懵懵懂懂, 浑然无所谓。

2.2.2 执行不力, 我国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 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

但在实际检测中, 却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 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

2.2.3 欠缺考证盲目定论, 瘦肉精事件提醒我们, 相关部门要对老百

姓的健康负起责任, 不要因一些蝇头小利盲目的去定论, 因为你的定论关系到千千亿亿个百姓的生命安全,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2.2.4 利益驱动逃避责任, 现在的许多企业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顾消费者的安危, 出现了问题就开始逃避责任。

典型的如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食品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 要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断的研发新的产品, 在职业技能上下功夫, 不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与责任法律博弈中中。

2.2.5 政策法规不健全, 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导致问题不断。

被国家监管部门定为“毒品”的瘦肉精, 毒副作用严重, 但在当时研发者却以科技新成果的名义在国内大肆的推广, 并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奖励, 因此走上了发财之路。他们作伪的理由是:国家正力倡培育瘦肉型猪, “我们不宜和政府唱反调”。殊不知在上世纪80年代末, 国外正在查禁此瘦肉精, 并且国内实验时猪都吃得爬不起来。“研发者”却有意将这些负面消息统统屏蔽, 利用国家管理上的漏洞赚昧心钱。

2.2.6 标准滞后, 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 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

3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面对这名目繁杂而又万分诡异的———苏丹红、吊白块、孔雀石绿、毒大米、瘦肉精、三聚奶、麦乐鸡、激素奶、加碘盐、反式脂肪酸、转基因、地沟油、增白剂、一滴香、铁酱油、漂白蘑、火锅红, 应该时刻的提醒我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开展强有力的宣传, 把宣传做到位, 不要流于形式, 让每一个人都清楚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 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 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 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 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2 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 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 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 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3 加大监督力度, 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 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 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 从严、从重予以打击, 造成一种高压态势, 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3.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食品行业协会, 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推进诚信建设, 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 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 相互监督。

3.5 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 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 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 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 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 不但精于检测工作, 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 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 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3.6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加强国际合作, 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 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 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 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 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 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3.7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 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 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 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

4 总结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从宏观上看,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 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 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 无论是国家, 还是各监管部门, 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 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 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 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 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 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奇志, 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05) .[1]张奇志, 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05) .

[2]吴澎, 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04) .[2]吴澎, 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04) .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商业伦理 社会责任 消费者权益

据《新京报》(2008年3月14日)报道,今年两会期间,国家质检总局李长江局长在两会新闻中心的采访中说:2007年为期4个月的全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使中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于当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小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定;一些企业诚信意识差,制假售假;有些产品标准落后、滞后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正在制订中的《食品安全法》将对违法企业、违法法人加大处罚力度,这主要是考虑到不能给违法分子、造假分子低成本、高回报,以打消不法分子存在的侥幸心理。最近几年,各种食品安全事件频繁,从阜阳奶粉事件到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从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到转基因食品,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引发了消费者的不安和对食品消费的担心食品安全风险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介绍,近几年,我国食品质量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2006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7年,食品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85.1%。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食品在质量、安全方面仍然面临考验,不安全因素贯穿整个食品原料供应、生产、流通的全过程,部分类别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偏低,特别是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原材料供应方面,食品原料污染是潜在威胁

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生产目前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几亿农民以小农的方式生产粮食、蔬菜、鸡鸭鱼肉、水果等初级农产品,因此,很难做到食品原料的质量监管,导致农药兽药(尤其是抗生素、激素)和一些明令禁止使用的饲料和添加剂的滥用、残留而造成食品源头的污染。由于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进而污染农作物和水资源,导致饮用水中含菌量增加、重金属含量偏高等,影响了我国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原材料供应方面给食品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2、在产品生产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制造假冒伪劣食品问题

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急功近利,不按照食品加工工艺要求操作,不按照严格质量标准生产,偷工减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地下的山寨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往往采用劣质的原料进行生产,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质,危及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注水肉、潲水油、假豆腐问题时有发生。更有少数不法厂商见利忘义,不顾良心和责任,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加工农产品,造成如“毒大米”、“瘦肉精”、“金华火腿”、“山西假酒”等恶性事件,对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以及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在食品分销环节,流通的混乱加重了食品安全危机

因为食品具有易变质、易污染、存在较短保质期、储存条件要求严格及对群众身体健康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等特点,因此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具有更大的敏感性和重要性。而全国食品经营企业超300万家,且大多为个体工商户,安全卫生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经营管理落后,所以往往导致食品流通过程的二次污染,存在流通环节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一些经营企业者贪图私利,甚至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一些不法商人还伪造标识、滥用商标,模仿制造名牌食品并投放市场销售,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健康。

此外,微生物污染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一个潜在因素。在我国食物安全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也是一种最普遍、最主要的危害,食物中毒事件偶有发生。而据统计,食物中毒中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其他如化学物质和自然毒原因分别只占0.7% 和0.8%。所以,控制微生物的细菌性污染应该成为食品安全卫生工作的一项任务,也是食品行业和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视角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恶化,经济界对商业伦理问题越来越重视。业界普遍认为,企业除了应该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外,还应该赋有伦理责任和志愿责任,企业应该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社会的长远利益,并本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尊重人权等原则进行经营,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与永续经营。

1、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非诚信与不正当竞争性质

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和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实际上是一些不法经营者经营道德非诚信的体现。就拿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事件来说,其陈馅月饼也许曾经给这个企业带来不少短期效益,但其用过期陈馅做月饼卖给消费者的行为被央视爆光后,等待它的只能是灭顶之灾,不但被相关部门处罚,更糟糕的是被消费者无情抛弃,以至日落西山、资不抵债,被迫于2002年向法院申请破产。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实在太多,应该引起业界的警醒。其实,“诚信”是中华民族所尊从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许,诚信经营、做老实人往往会吃一些亏,投机取巧的商业行为往往会获得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讲,非诚信、不道德的行为总会在消费者面前败露而带来严重后果,最终会受到消费者的惩罚。诚信是企业的一种美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才能有效留住老顾客和吸引新顾客,培养顾客忠诚。建立在诚信经营基础之上的企业声誉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源动力。

此外,食品行业的大多安全卫生事件实际上也是不法商家不正当竞争的结果。一些企业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择手段,生产、销售具有安全卫生隐患的食品,比如“毒大米”、“假奶粉”、“瘦肉精”、“假酒”等,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绝对的短期行为,绝对的不正当竞争,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其实,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竞争规范,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遵守公平竞争的准则。虽然说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但企业间也有一种公平竞争的要求而反对不正当竞争,以保护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为此,国务院于1993年就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保护企业间公平竞争的权利,该法第二条就明确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2、食品安全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侵害,为此,国务院1993年就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用于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其中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基本权益,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和监督权。而安全权就是规定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绝对安全可靠的卫生健康的产品,以保证消费者在消费该产品的过程中身心健康和消费利益达到保障。

消费者权益是指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某种商品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下,消费者在进行具体消费行为和完成具体消费过程时所享受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消费者的地位得到很大改善,消费者的权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制度法律的保障,特别是现代顾客导向的营销,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己任,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为特征。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突出以下六项权益:(1)自愿选择权。选择权是确保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行为自由、生活自主的法律保障。(2)公平交易权。一是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等公平交易条件;二是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為。(3)安全权。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和服务。(4)知情权。知情权是消费者了解商品和服务,避免因盲目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而遭受损害的法律保障。(5)索赔权。索赔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一种救济权,使消费者所受损害得到经营者的赔偿,同时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进行惩罚。(6)受尊重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接受服务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人身权利的行为。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制定《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使消费者权益在法律上有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3、食品安全问题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商业伦理的核心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在创造利润、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安全生产、保护生态、节约能源、维护劳动者权益、遵纪守法等。而目前突出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屡禁不止,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其实就是食品行业部分企业和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这是整个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体系构建的问题,是对社会管理机构的一个挑战。

其实,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企业应该义不容辞的履行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讲:“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而实践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往往与企业的经济绩效正相关,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使得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付出能够收到更加深远和持久的回报,同时,提倡社会责任的企业容易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容易赢得社会声誉,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持久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决不是简单的成本投入,而是一种战略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推动力量,也是未来企业竞争力之所在。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1、产业上推进“绿色食品工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得到明显增强,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安全健康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出明显的“绿色消费”趋势,所以,大兴绿色产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应该成为解决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根本战略。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企业要在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为了企业短期利益而转嫁生态危机;从市场开发和企业竞争角度讲,企业要以绿色产业为指导研究和开发消费者喜欢的绿色食品,才能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所以,国家应该加快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培育“绿色市场”,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消费意识。企业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概念炒作,要扎扎实实的推进“绿色食品工程”建设,为市场提供安全卫生、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放心食品,使消费者获得预期的安全、卫生、营养利益,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企业应加强控制,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原料的健康安全,加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还要从技术上加大绿色加工技术的开发力度,严格规范执行食品加工的绿色标准,防止食品加工过程的二次污染,并杜绝使用任何有害、过量的催化剂、添加剂,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健康。

2、法规上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打击力度

国家已经通过制定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经济法》、《广告法》、《商标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以监管和打击社会商业领域的不法经营,但由于中国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使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存在很多难度,甚至出现“法不治众”的情况,比如,市场上很多仿冒假冒产品就是如此,社会和相关管理机构没有太多办法来治理这一顽疾,所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净化商业环境是拜在我们目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有效的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以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的权利,是整个社会施行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关键。尤其是食品行业,它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重大的行业。食品消费的安全性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和健康,所以,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打击惩处无视社会责任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经营行为,使全社会都参与到维权活动过程中,使不法经营者成为过街的老鼠而无法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净化整个社会商业环境,保障人民生活。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法制建设方面,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和管理者,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国家要加强对安全标准的检查力度,同时要对违反安全标准或为富不仁的企业给予严重惩罚。政府文件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构筑起一道食品安全防线: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等。

3、制度上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执行标准

最近几年,由于食品质量事故频繁,对社会消费心理和食品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食品安全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务院进行了相应的机构调整,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入卫生部,由卫生部负责食品的安全,从宏观上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新的卫生部除了本来的医疗行政管理职能外,还将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综合协调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负责制定药品法典等。对于调整后新增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国务院寄望,卫生部制定标准并领先统筹协调,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国家质监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检验检疫,国家工商总局负责食品销售、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餐饮业的食品安全职责划归国家药监局,目的都是从制度上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从微观执行角度,应该积极推进食品生产标准的制定、统一和执行,推动食品准入制度的实施。众多食品安全事件表明,我国食品加工生产的标准含混、缺失,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盲区,这些都是导致食品生产、流通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假冒伪劣食品的泛滥提供了空间。在净化市场、规范食品行业标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制定统一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创造良性经营竞争环境,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收集反馈信息并配合执行。此外,提高食品行业进入门槛,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也是未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4、思想上加强对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养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所有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安定团结,所以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与控制,还需要企业经营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更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以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只有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才能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建立起我国的长效食品安全体系。往往由于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拥有强大实力的生产经营者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损后,或者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无力维权。因此,要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丰富其食品安全消费知识,提高其食品安全卫生意识,增强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能力,使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最终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消费市场,这样可以从外部迫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消费者素质,对那些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分子要坚决予以曝光,对那些提供优质产品、守法经营的企业要宣传和保护。所以,应该着力加强消费者素质教育,培养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及市场鉴别能力,达到主动识别、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效果,使不法经营者失去生存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刘新芬:从我国农业食品安全看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J].农业经济,2007(11).

[2] 章寿荣: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J].江苏商论,2005(11).

[3] 徐文蔚:食品安全危机与企业营销机会[J].企业活力,2005(2).

[4] 邓新军: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6(10).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4

当前,计算机病毒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杀手”,其具有传染性、隐蔽性和潜伏性,对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已达1.5万余种。计算机病毒通过移动硬盘、网络电子邮件等途径传播病毒,病毒的传染也决定了计算机病毒一旦发生,将会形成较大范围内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83%的计算机用户有过病毒感染的经历。其中,16%的用户在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下,出现全部数据遭到破坏;58%的用户是部分数据遭到破坏。足以见得,计算机病毒所造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是巨大的,轻则造成用户数据出现部分丢失或损坏,重则导致系统瘫痪,直接给用户造成致命的安全威胁。

2.2拒绝服务攻击

当前,在恶意人为进攻中,拒绝服务攻击的网络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利用操作系统漏洞、TCP/IP漏洞,对网络设备实施恶意攻击,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之下,攻击者通过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恶意干扰,进而造成服务系统流程发生改变,一些无关的恶意程序被执行,以至于操作系统运行减慢,甚至出现系统瘫痪。而对于合法的用户,被恶意程序排斥无法进入网络服务系统。从实际来看,电子邮件炸弹等网络安全事例,就是拒绝服务攻击所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2.3不法分子入侵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 篇5

课题名称: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

问题及控制技术分析

学生姓名:李俊杰

指导教师:张根义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 02月21日

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安全问题及控制技

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暴发,国内“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曝光;加之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些问题的发生已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由此引发了整个畜牧行业的连锁反应。因此对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food quality and safety)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发生的几率,才能确保我国养殖业的大发展,畜产品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和人类健康。

本文论述了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veterinary Medicine residues)超标、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流行等。我写这篇论文是要提醒人们一定要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切忌病从口入,要选择放心食品。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控制技术;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及控制技术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忘记畜牧业安全生产”。所以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一,我国目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物性食品是指来源于动物可供人食用的动物源性产品,主要是指肉、蛋、奶及水产食品。饲料及其添加剂和兽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不仅导致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等在畜牧业的投入使用

饲料中的农药残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农药残毒是指在环境和食品中、饲料中残留的农药对人和动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农药本身以及它的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它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它反应产物的毒性。兽药残留是指在使用药物对动物进行疫病预防和疫病治疗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蓄积在动物的组织或可食性商品肉、蛋、奶中。

近些年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品种、饲料、兽药是畜牧业生产的三大支柱,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化学性污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安全,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被动物食用后,这些动物食品悄悄地走上人类的餐桌,给人类带来危害。与此同时兽药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激素药已被人们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促进畜禽的生长,降低发病率,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面。然而兽药广泛地使用带来的不只是畜牧业的繁荣,还有因兽药残留而导致的动物源性食品危害人类的健康问题。以下主要介绍药物残留的对人类的危害。

1.1 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2-(4-bromophenyl)-1-phenyl-1H-benzimidazole)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氯霉素(chloramphenicol)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1.2 引起急性中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畜禽饲料中大量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造成在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引发了一系列因食用动物源性食品中毒事件。如1990年西班牙发生因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动物肝脏,导致43个家庭集体中毒;1998年香港17人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内脏中毒;2001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发生了63人的同样中毒事故。

1.3 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

一些抗菌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多年来,尤其是牛奶中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导致人(尤其是婴儿)皮肤过敏和荨麻疹的病例屡见不鲜,过敏轻者则皮肤瘙痒,重者则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

1.4 产生耐药菌株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经常食用残留抗菌素的动物源性食品,一方面可引起病原菌对这些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使常规的临床用药无效。另一方面又能造成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就是顽固性腹泻,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1.5 促进性早熟。

动物源性食品中高浓度的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使孩子的性成熟加快。

2、动物疫病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的更大威胁

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传播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主要动物疫病有200余种。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350余种,其中约100多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疯牛病、旋毛虫病等可直接侵害人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已达40余种,并且绝大部分证实为人畜共患病。2004年我国周边国家和部分省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今年初部分地区发生的亚洲I型口蹄疫,今夏四川发生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辽宁沈阳的炭疽疫情以及本溪个别地区发生的布鲁氏菌病疫情,不仅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动物重大传染病给我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每年因疫病造成动物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300亿元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养殖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我国是养殖大国,但畜产品出口是小国,我国畜产品的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2%,接近99%的畜禽产品是国内消费,动物源性食品卫生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3、环境污染物在动物食品中残留严重

近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对工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不严,造成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有毒重金属(硒、铜、砷等)和非重金属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体内富集,致使动物性食品中环境污染残留严重(如垃圾猪),也影响到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4、我国畜禽屠宰加工卫生条件差

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屠宰场由于规模小,受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水、粪便等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二次污染。二是运输条件不合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了环境,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气温条件影响发生肉品腐败变质。三是动物源性食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公母猪肉冒充商品猪肉等在各地屡禁不止。目前,我国畜禽屠宰加工企业的建筑设施水准较低,屠宰加工运输也不规范,卫生管理工作较差,所以屠宰的畜禽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在肉品中的检出率较高,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建立兽药残留监控长效监管机制。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增强残留防范意识;以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科学制定残留抽样计划,确定残留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开展耐药性监测与分析;加强兽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以及国内兽药管理部门、外经贸部门、检验检疫机构与养殖、畜产品加工、兽药生产企业间的沟通。

二、控制动物源性食品隐患的措施及技术

1、加大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饲养环节的投入品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安全又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说规范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饲养环节投入品的监管是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时期动物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1 制定兽药的休药期,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只规定了30种药物的休药期,还有大多数药物没有休药期的规定,这就给兽药残留的产生留下了空间。所以制定兽药的休药期是当务之急。

1.2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控体系。

我国目前对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各部门分头管理,农业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部各分管部分职能,这往往产生许多漏洞。美国对兽药的管理非常严格,值得我们借鉴。建议我国对动物食品的管理与国际接轨,应由农业部成立的国家兽医局直属的兽药饲料监察所或动物源性食品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中心,对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控。这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组织保证。

1.3 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

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者要具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的自觉性和高水平素质,对生产者应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从动物源性食品的源头杜绝兽药残留,才是解决兽药残留最根本的方法

1.4 制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标准方法。

目前我国对兽药已制定了部分国标,农业部也颁布了39种残留检测的标准方法,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完善,品种也不多,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检测标准方法。

1.5 努力做好从“农场到餐桌”避免残留的科研工作。

兽药和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它们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千差万别,我们对这些药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和消除规律还知甚少。同时动物源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很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如何避免兽药的残留和污染,还有许多科研工作要做。

2、加强动物卫生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

控监控以保证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符合卫生要求。

近些年来,人畜共患病发生的频率与规模越来越大,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1996年英国首次报道人感染疯牛病病例,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2003年英国出现人类感染猴痘事件以及许多国家流行的SARS和2004年至今亚洲流行的H5N1亚型禽流感,都表现某些导致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已经具有突破种间屏障的能力,并已向人间传播。所以只有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保证动物健康,才能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3、改革传统的畜禽饲养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千家万户,房前屋后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畜混居、猪禽混养、鸡和水禽共育,落后的畜禽饲养方式导致动物饲养条件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极易造成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阻碍养殖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极易造成疫病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甚至人的传播。因此必须加快改革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走规模化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之路,既能提高畜牧养殖效益,又符合动物卫生条件,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

三、加快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认证体系建设,强制市场准入

无公害动物源性食品不能停留在办证程序上,而应该对其饲养环境、水源、空气、饲料、防疫、兽药使用、产品上市标识等制定出相应标准,切实实施全程监控。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定认证体系、安全信用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对于未经认定认证无认证标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进入流通环节和市场销售。

结束语: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大多数是以企业为龙头,依靠广大农户从事养殖,集约化程度低,畜产品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动物源性食品达到食后真正无公害,让人们放心,就必须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动物疫病的控制和监测,二是兽药残留的监控。控制疫病的发生离不开兽药,而兽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残留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999年3月农业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与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份正式的药物残留监控计划,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农业部2001年11月1日《发布的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2002年12月24日以235号公告发布新的《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收载了250余种药物限量标准。对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增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唐英章在近日举办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表示: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承担起包括: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转基因、食源性疾病、环境化学污染等各类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测试工作。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兽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我国的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也会日趋完善,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为提高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护人体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书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2、四川畜牧食品网《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时间:2009年11月9日

食品安全问题及分析 篇6

1前言

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时代,广大群众对医疗方面最重视就是护理安全的管理问题。在医院内患者在治疗过程与护理的过程的体现就是护理安全,在当今时代发展中,护理的安全和护理的水平,以及护理的质量是对于医院的医疗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医院在医疗方面的护理安全管理存在普遍的问题,特别是临床护理方面的问题是受广大群众注重的问题之一,当然产科中的护理安全也是许多家庭所关注的问题。要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放心就要提高医疗方面的护理管理的安全意识,就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的意识和服务的质量。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以保护医院的声誉,提高医院的威望。

2护理安全管理存在普遍的问题

2.1服务意识不强

在许多医院中,很多的护理人对临床及产科护理不够注重,且有部分的医院对护理安全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医院在医疗上容易发生医疗的纠纷情况。在医院里,护理人员是医院的守护者,是患者的守护神;护理的安全性是广大人民所注重的,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就要对所有的护理人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对患者的服务质量。此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对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对患者的要求不够细心,以及对患者的关心不主动川。在进行交接班时不够负责,只是到了下班时间就走人,对特殊的患者没有进行详细的交接。以完成当天的任务做个形式而已,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心里,让患者对医院的治疗不放心的因素是对护理人的服务意识不强,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医院的声誉受到影响三二。

2.2临床护理人不足

目前医院中的临床护理人员不足,使其在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导致发生医疗事故率提高。临床护理是医院最重要的部分,患者是否能快速的恢复健康是护理人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对患者进行看护,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是护理人的工作。特别是在产科里,护理人的熟练要求是比较高,产妇和婴儿管理是分开进行管理。因此,产科对护理人的数量就要根据患者的熟练进行调整,产科的护理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及产科的工作比较琐碎。在遇到比较棘手的事情时,护理的安全意识容易被疏忽,而产科中是护士也是不能全部服务在临床川。

2.3护理人的技术不熟练

在医院中,年轻的护士也比较多,熟练的技术不够纯熟_z]经验资历也不够独挡一面,让医院的能用护理人就更加少了,特别是产科里的助产士的人员较少,工作的量较大和繁琐。而产科助产士的知识不够丰富,以及知识比较老化,助产士有极少的机会去进修及进行更高级的培训。如在产期前不能对胎儿进行正确判断其中的大小与胎位的方向,容易使胎儿窒息,在处理产前与产后的工作不够熟练,就会导致产妇大出血及危及生命的安全。所以,要有护理安全管理的知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3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增强护理人的安全意识

对护理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进行培训及去到城市较发达的医院进修,让护士在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的管理模式,让护士的知识不断地在更新。此外还要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强化护士原有的教育方式,以新的教育方式锻炼护士的意志力,强化护士在管理方面的安全意识。并完善管理制度以提高护士的管理安全意识,让护士能熟练操作技术。进来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与操作技能,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服务,以及安全管理的护理服务的高质量。

3.2合理安排护理的.人力资源

加强护士的能力培训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对新护士上岗培训及技术考核。护士要服从医院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的技能,以院规约束自身的行为。此外,医院要设置护士长的职能及管理范围,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由护士长带动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工作。而护士要服从上级的安排,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管理的安全性。护士长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安排工作,有效的提高护士的积极性。而护士长要带动全员的护士的工作气氛,使护士在工作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理工作的安全。

3.3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医院有医疗的事故发生是因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从而发生医疗纠纷。要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就要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加强对护士的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的护理也不断的在改善,而护患之间的沟通已成为护理工作是否能做好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在护患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以及相互配合的有效方法。要缩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就要建立新的服务理念,以达到改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川。以提高护理的质量,为能更好的进行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从而降低医疗上的纠纷,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保证医疗的安全性。

4结束语

粮食安全问题及策略分析 篇7

对于粮食安全的定义,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需求的角度,指出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需要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992年中国政府从供给的角度,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至14.3亿人,2030年将达15亿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提出的中国食物安全目标,2020年我国达成全面小康社会,届时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37kg,2030年向富裕阶段过渡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将达472kg。而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为6.32亿吨,2030年为6.78亿吨,这也就意味着根据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在2020年粮食供给基本均衡,实现自给自足,到2030年粮食将会出现300亿千克的缺口,一般而言,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是安全的,因此300亿千克的粮食缺口将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 粮食安全面对的威胁

2.1 粮食刚性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粮食刚性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伴随绝对人口增加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改变,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肉类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对以谷物为主要来源的饲料需求的增加,粮食刚性需求上升。

2.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63.5倍和52.2倍,但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变为1978年的148.3倍,如图1所示,从2002-2012年1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在不断扩大。

3测试内容

3.1吸放湿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中十分关注空气湿度及温度,主要是由于二者直接影响着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材料的吸放湿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此性能不仅影响建筑物施工环境,同时也关系着建筑室内环境,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应考虑天气状况及环境因素,通过实践探索,测试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有2种,分别为湿度反应法与温度反应法[2]。

如图2所示,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到2008年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都在不断上升,但都低于0.4警戒线,全国基尼系数自2000年之后一直高于0.4,说明我国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2.3 农业人口老龄化,威胁农业发展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已达16%,农村接近60岁或者达到60岁的劳动力已经占到55%。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年纪在20~49岁间是最多的,并且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出于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正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这就导致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缺乏,农业劳动力主要为老年人和部分青壮年女性,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且素质较低。造成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2点:第一,由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医学发展促进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人口老龄化;第二,国际分工背景下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沿海制造业集中地区转移。

2.4 资源环境的约束,粮食供给增长动力不足

我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表明,1997-200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量为12298.9千公顷,年均减少1024.9千公顷,其中建设占用、生态退耕、自然灾害及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导致耕地减少2470.3千公顷、7235.3千公顷、735.5千公顷和1858.8千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3551.7千公顷;因而,耕地净减少8747.2千公顷,年均减少728.9千公顷。虽然生态退耕、自然灾害及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数量庞大,但因其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避免性,最为重要的是该部分耕地具有可恢复性。

3 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措施

3.1 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直接投入力度,提高种粮积极性

美国农民收入的40%来自农业补贴,而中国这一比率不到4%,正是由于美国对农业的巨额直接补贴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也使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缩小,使美国成为一个农业强国。因此中国应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农业从业人员,保障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进而保障粮食产量水平。

3.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这使得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农业从业者收入低,年轻人选择到东部沿海地区外出务工而不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流向具有较高受益的第二、第三产业,也就是表现为中西部农业人口向东部地区流动,这种人口规模性流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该重点培育适龄的、具有技术和知识的新型农民群体,以提升农民收入为特征提高农民社会地位。

3.3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挥粮食生产潜力

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贡献,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保障粮食安全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由于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我国的选择,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保障粮食的生产、运输等,提高粮食产量,减少中间环节浪费。

参考文献

[1]王运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2):243-249.

[2]黄季焜.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4-8.

[3]小立.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与标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50-53.

[4]刘旭.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1-6.

[5]任柏强.论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学家,2004(2):47-50.

[6]王志理.当前中国农业人口问题原因及对策思考[J].经济观察,2011(12):43-45.

[7]赵颖文.农业人口高龄化危机:日本应对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4(12):120-125.

[8]杨长福.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522-526.

[9]王洛忠.产量“十年增”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77-83.

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8

网络信息的截获和窃取。如果网络中的信息没有经过特殊的加密措施或者只是简单的进行加密,那么一些不法人员就能够通过网络或搭线等方式,利用截获装置在电磁波范围内或网关和路由器上获得数据,也可以利用整个信息的流量以及流向、频率以及长度等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然后获得所需的信息内容,比如说一些个人的银行账户、密码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商业信息等。

相关信息的改变。如果不法分子对信息的传输格式和方式较为熟悉后,他们就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信息的内容进行修改,然后将改变后的信息发往接收者,通常来讲这种安全问题往往对信息内容进行以下处理:将原信息的顺序进行打乱,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比方说收货人的地址等;将信息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删除;在信息中穿插一些错误信息,使得接收者无法看懂信息或者理解错误的内容。

假冒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在解密了网络信息后,就会将自己伪装成合法用户,然后利用各种虚假的信息来对其他用户进行欺骗,通常这种欺骗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利用虚假电子邮件。通过一些虚假的网站,大量收取用户的订货单;假冒成用户,然后利用电子邮件的发送,使网络商家的资源被占用,无法进行正常的商务活动。第二,伪装成其他人的身份。比方说假冒成相关领导人,从而对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查看;以他人的名义进行消费;非法获得网络中的通行证、使用权限等。

不承认交易。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信息的发送者不承认曾经发送过信息;接收者不承认接收到信息;购买者不承认下过订货单;商品出售者不承认交易等。

2.电子商务中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A.网络安全技术

防范病毒技术。利用计算机病毒入侵网络和计算机是不法分子窃取电子商务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了有效的防范病毒给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带来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利用各种防病毒软件,强化自身网络的病毒防御能力;积极使用各种数据备份以及恢复方法;对那些重要的数据信息以及设备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隔离保护。

身份识别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身份识别技术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是对被认证者的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定,通过对被认证者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确认来实现,这些基本信息通常是口令、问题、指纹、声音等信息,正确的信息输入就能够获得身份认证的通过。

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防火墙是对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进行分离控制的有效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控制,防火墙是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关口,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控制,而且它能够有效的抵御网络攻击对内部网络的损害。防火墙技术作为当前一种普遍存在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访问进行控制,其设计的原则是:所有没有经过允许的访问都是被禁止的或者所有没有被禁止的访问都是允许的。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的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秘密性进行控制和保护。

虚拟专用网技术。虚拟专用网是互联网电子交易过程中一种专门的应用网络,这一技术可以在交易双方之间建立一条安全通道,进行各种电子信息数据的流通和传递。通常来讲使用这一专用网络的双方,彼此互相了解,而且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量巨大,因此,双方可以利用一些非常复杂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来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使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B.交易安全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一些加密算法,使原来的信息转变成一些具有特殊规则的秘密信息,然后对这些秘密信息进行传递,接收者收到后再按照规则转换成原信息。数据加密技术是当前电子商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信息防护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一般来讲,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对称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所谓对称密钥加密就是说数据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双方都需要使用相同的密钥来进行数据信息的转换,这种方法的数据信息转换速度较快,对于那些数据信息量较大的加密操作比较适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当用户的数量较多时,对于密钥如何进行管理和使用就成为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所谓非对称密钥加密就是说网络交易双方各自拥有一对相互对应的密钥,其中一个密钥对外公开,而另外一个密钥则由个人进行保管,使用一个密钥进行加密操作,就意味着必须使用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密钥来进行解密操作。这种方式大大简化了密钥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工作,但这种方式也会使得整个加密和解密过程变得相对复杂,从而影响整个加密过程的速度,不适合那种数据信息量较大的加密操作。

认证技术。数字摘要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单向Hash函数,将信息文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转换,而后获得相应的摘要码,在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递时,将这一摘要码同时进行传递,接收者在获得数据信息后,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转换,如果所得到的摘要码与接收到的摘要码相同,那么就说明这些数据信息没有被篡改。这种方法可以对数据信息的完整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确认。

数字信封是用加密技术来保证只有规定的特定收信人才能阅读信息的内容。在数字信封中,信息发送方采用对称密钥来加密信息,然后将此对称密钥用接收方的公开密钥来加密(这部分称为数字信封)之后,将它和信息一起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先用相应的私有密钥打开数字信封。得到对称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密钥解开信息。这种技术安全性相当高。

数字签名是通过特定密码运算生成一系列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对于这种电子式的签名还可进行技术验证,其验证的准确度是一般手工签名和图章的验证所无法比拟的。数字签名技术可以保证信息传送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一般不会有使用者面对面进行,所以对交易双方身份的认定是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前提。认证机构是一个公立可信的第三方,用以证实交易双方的身份,数字证书是由认证机构签名的包括公开密钥拥有者身份信息以及公开密钥的文件。在交易支付过程中,参与方必须利用认证中心签发的数字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认证性。

安全认证协议。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是由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组织指定的标准。SET用于划分与界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给定交易信息传送流程标准。SET协议保证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身份的合法性。安全套接层协议主要用于提高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的安全系数。目的是为用户提供Internet和企业内联网的安全通信服务。

上一篇:雷锋月义卖团日活动策划下一篇:教育科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