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作文(推荐17篇)
颐和园的长廊
四(1)班 贺玉东
嘿,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当你们的导游。今天,我要介绍的景点是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它原是古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最著名的是长廊,颐和园的长廊,可以说成是艺术、绘画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了古代人民建筑师的能力。
颐和园的长廊,它有三绝,就让我来向你们讲解一下吧!
这长廊的第一绝嘛,就是造型绝。全长728米的长廊,如果你在地上看,是很难看出它的造型;可是如果你坐飞机经过颐和园的时候,你会发现颐和园的长廊像一个倒挂着的蝙蝠。说到这里,你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了:为什么要筑成蝙蝠形的呢?让我来解答吧,因为古代人民有在建筑物上或把它筑成蝙蝠形的习性,蝙蝠代表福到了嘛!所以才会这个样子倒挂嘀。
介绍完了第一绝,就到了风水绝了。这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夏天的时候,南面的昆明湖上会吹来一阵阵的凉风。相反,冬天,高大的万寿山挡住了从北边吹来的寒风。因此在夏天的时候,无论在多热的环境下,长廊里都会因为从南边吹来的风而凉风习习。从长廊的环境上来看,它两旁山水,和长廊结合而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画面。
最后一绝,就是结构绝了。
长廊的每一根木头,都没有半点粗糙的东西。如果你仔细去看,你就会发现:长廊里的上千根木棍和木桩,结合成了这个长廊,这个长廊的修筑,竟没有用一个钉子。()真是历史上的奇迹啊!
长廊的两旁,都刻有五彩的画,分别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这上面的一万多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画呢,那还是得让我这个小导游来讲解的`。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玩遍了江南。后来回到皇宫时,乾隆皇帝很怀念游玩时风景,就连做梦也梦到了江南。于是,乾隆皇帝召集了所有去过江南的雕刻师,让他们把江南的风景用风景画的结构来把它刻在长廊,也就是当时皇家园林上面,其余的花草画是一个雕刻师雕刻时突发奇想从而获得乾隆皇帝的同意之后才添上去的。至于人物嘛,是继乾隆皇帝之后的皇帝添上去的;就形成了现在的长廊。
在这次口语交际中,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旅游见闻。仔细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优美的风景吸引了你,是独特的风土人情感染了你,还是旅途中的经历打动了你?……写一篇游记,记下旅游中难忘的见闻,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到字里行间去。(西师六下“习作1”)
元旦,我们一家三口去美丽的颐和园游玩。这里景色优美,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从东宫门进入,没走多远,仁寿门便出现在眼前,高大中透着庄严。通过仁寿门,我们进入仁寿殿。“哇,好美呀!”我不由得惊叹起来。据说,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从殿名就可知道,他们把自己定位成施仁政者,还祝愿自己长寿呢!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鼎式香炉,它体现皇权,象征威严,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青烟缭绕,香气袭人。看到铜龙、铜凤,爸爸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呢。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
出了仁寿殿,我们来到了知春亭。据说,在北京,这里的春天来得最早,知春亭由此而得名。不仅如此,这里还是观赏颐和园全景的最佳地点。站在这里向四周望去,湖光山色,互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北部那苍翠灵秀的万寿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阙殿宇、宝刹名寺。精美的铜塑、石雕点缀其间,楼廊馆阁,星罗棋布,令人叹为观止。在那群山之中,耸立着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佛香阁。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向佛香阁走去。
在佛香阁脚下抬头望去,好高呀!佛香阁建筑在二十一米高的方形台基上,阁高四十米,八面,三层,四重檐。经过几道门,我们来到佛香阁,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在那时的条件下竟然可以建造出如此雄伟的建筑!登上佛香阁的最高处,我们居高临下地饱览了昆明湖等景区无限的旖旎风光。要离开这里,我真有点恋恋不舍呢!
后来,我们又游览了十七孔桥,观赏了铜牛等。天色已晚,我们离开了颐和园。这趟行程不仅让我大饱眼福,而且收益颇丰。
(指导教师:王玉如)
教师点评
其实,想要拍好颐和园,首先要了解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前身是翁山和翁山泊。1750年,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修建了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1888年,重修后的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的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颐和园对外开放为公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不断得到修缮,成为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个颐和园的历史就是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真实写照。
200多年来,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坐朝听政,万寿山上、昆明湖畔、佛香阁旁、排云殿中⋯⋯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聚或散的传奇故事,让人浮想联翩。光阴似箭,物是人非,只有从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去追寻那已经消逝的看不见的颐和园,那曾经恢弘富丽、命运多舛的皇家园林。
春天,花儿结出了花苞,初春时只有黄色的迎春花独自开放,不久粉红色的桃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给颐和园增加了一抹色彩。小河里,支离破碎的冰,浮在水面上,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小松鼠一定收到了春风姐姐送来的邮件,于是,睁开了朦胧的睡眼,一蹦一跳的到地面上找吃的。冰缝里倒映着不完整的佛香阁。
夏天,后山的树木长的郁郁葱葱,十分的茂盛,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给人们带来了一丝阴凉。阳光从树隙中穿过,洒到了地上,像一颗颗地面上的星星。谐趣园中的池塘里,有大片的睡莲,荷花在炎炎烈日下盛开,鱼儿们躲在荷叶下面,黑天鹅在水中游泳、戏水。湖边的柳树垂在湖边,用水梳理她那翠绿的“长发”。波光粼粼的湖面,就像镶满钻石一样闪亮。几只小船在水面上轻轻的划着。
秋天,夕阳落在十七孔桥后面,桥洞中像着了火一样红。中秋节的`晚上,十七孔桥、大戏台、铜牛、文昌阁、谐趣园……亮起了灯,在黄、绿、蓝……许多颜色的灯的照耀下,颐和园显得更加美丽了。秋风一吹,树叶更像蝴蝶一样飞舞,不一会,地上便出现了一层枯叶地毯,金黄色的,踩上去沙沙作响。
在这次北京游之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四天的行程,是去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如果把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平均分成四份,有三份是水,所以我们选择乘船游览颐和园。颐和园是慈禧老佛爷居住过的地方,其中乐寿堂是老佛爷的寝殿,在门口就能看见一个五彩大吊灯,这是从西洋进贡的。颐和园里,奇珍异宝无数。
接下来我们游览了十七孔桥。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廊如亭之间。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的东边有一尊镇水铜牛。
看完庙会,我们来到了智慧海。智慧海俗称“无梁殿”,上面有许多佛像。可惜,许多小佛像都被强盗盗走了。
绕过智慧海,我们来到了佛香阁。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古代建筑楼阁的代表作之一。它高41米,由八根巨柱支撑着。绿色、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朱红色的宫墙更能体现出佛香阁的古色古香。最神奇的要数翘角飞檐上的一些人和兽,一个人骑在第一个兽上,后面跟着奇形怪状的兽,最后一个是龙头,屋顶是它的身子。
站在佛香阁前面向远处看,十里以内的风景尽收眼底。佛香阁的下方是德晖殿,它是当年慈禧太后的更衣之处。它下面是乐寿堂,是慈禧的居住之地。
排云殿坐落在佛香阁的下方,也是很有名的殿宇,是当时光绪皇帝专门为慈禧祝寿的地方。经过一路奔波,我们来到了排云殿下方的昆明湖。只见昆明湖结了冰,那冰湖像免费的溜冰场,许多人都在上面溜冰。湖面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十七孔桥。
返回途中,我们走上了中国古典园林最长的游廊——长廊。抬头望,长廊上面的图案各种各样,有可爱的葫芦,有美丽的荷花,有朴素的小村庄,有艳丽的花朵,有苍翠的松柏,有各类人物画像……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语言的具体形象。2.通过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3.在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课文内容, 产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习重点: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2.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辅助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
本课的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 (1) 播放图片, 导言。 (2) 板书课题。 (3) 出示学习目标。
本课的开始, 教师播放了“颐和园”的风景图片, 在老师的优美导言中, 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颐和园, 自然引出本课板书课题后, 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作者表达游览顺序的方法。2.细细品读词句, 感受到颐和园的景色之美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方法。这两个学习目标是本课的两个学习重点, 都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和感悟, 也都需要教师的点拨, 在这种情况下, 逐一分析学习目标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便于学生学习和提高。
第一个学习环节是自主感悟, 理清顺序。在出示学习目标后, 出示了第一个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思考: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我们都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从哪些句子、词语中知道的?请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游览时间:5分钟。”自学内容是读课文, 自学方法是默读, 达到的标准是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明确我们都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从哪些句子、词语中知道的?请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在第一次自学结束后, 先由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的要求汇报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大屏幕出示相关句子, 并把重点词语变换颜色。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游览顺序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比较哪种游览顺序的表达更好”的环节, 出示了一篇没有运用行为动词而是直白地说出游览地点的小习作,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通过一些行为动词来进行游览顺序的过渡连接, 不但可以让游览顺序一清二楚, 而且能让文章连贯自然, 从而体会出作者交代游览顺序的方法。
第二个自学环节是自主品读, 感受美景。本次自学是为了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而进行的, 设计的自学提示为:“细读课文:哪些地方的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画出相应句子、词语, 写出你的感受, 然后带着感受读给同桌听。 (游览时间:6分钟) 。”自学内容:读课文。自学要求:细读。达到的标准是:写出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画出相应句子、词语, 写出你的感受, 然后带着感受读给同桌听。自学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体现各处景色特点的句子、词语采用的都是什么方法, 从而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根据学生的汇报, 重点理解感受了长廊的“长”和“画美”, 突出昆明湖的静等等。其间, 在学生感受加深的基础上随即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以读促悟, 体会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以上是先学环节和后教环节, 在此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 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当堂训练环节, 教师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结构, 接下来再次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再次明确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的。然后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了三个难易程度不等的语言训练项目, 分别是:1.像作者那样把“我”游览某地的顺序通过几句话写得清清楚楚。2.给大家介绍游览时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3.当一次导游, 领着大家游览颐和园。这三个小练笔紧扣本课要学生习得的语言形式而设计, 以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园林;颐和园;凡尔赛宫苑;比较
一、概述
园林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由于各自所处的地域和环境不同,加之影响园林修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园林形态。因此,在对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园林艺术进行比较研究之前,需要先了解两座园林的背景。
(一)颐和园的形成背景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规模极其宏大,总共占地293公顷,昆明湖和万寿山是其主要构成部分。颐和园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园中有大小院落20余处,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颐和园集结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基本框架由昆明湖、万寿山构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 遵从了传统的规律和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二)凡尔赛宫苑的形成背景
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了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凡尔赛宫苑占地111公顷,坐西朝东,中轴线长达3公里,决定着整个园林的布局,大小道路加之花草、水池、喷泉、柱廊等组成几何图案,被称为“跑马者的花园”。在主轴线上依次布置了水花坛、拉东娜喷泉、国王林荫道、阿波罗喷泉、十字形大水渠等一系列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景观。轴线两侧分布的小园林是整个园林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各个小园林主题不同、形式各异,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大园林的亲切氛围,也是园林统一中求变化的一种手法。
二、中西园林造园艺术比较分析
(一)自然、曲折与整齐、对称
1.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曲折
白居易有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描绘的景象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和曲折的造园思想。“曲折”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园林道路中,一反宽畅、简便、捷达等常规,经常是宽窄多变,曲折有致,追求、迂回、幽深的变化,使园林道路成为导景、观景、品景、赏景的媒介。“曲径通幽”是对中国园林道路的准确描述,既是模仿自然形态的手法,也是通向“幽”“深”的审美境界的重要手段。
2.西方传统园林的整齐、对称
西方古典园林“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突出人的力量,园林中到处都呈现出对称、规则的几何形,通过突出精确的数量关系,体现形式美。因此西方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局部安排上都是整齐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凡尔赛宫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整齐的美。草坪被修剪得如地毯一般规整,路旁的树木被修剪成统一的圆形,等距地排列着,像绿色的雕塑。园林中自西向东延伸,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等,都围绕中轴线依次呈现,讲求绝对的对称。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的,体现了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思想。
(二)意境美与形式美
1.中国传统园林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而文人、画家的介入又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他们将自身特有的审美情趣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会贯通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因而中国园林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因对自然进行大胆地概括、抽象而获得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造园过程中,从立意构思到具体的技法,都能体现出绘画的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
2.西方传统园林自由奔放的形式美
西方人的审美基础是认识论,他们认为自然美本身就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完美境界,依靠某种理念和手段去提升自然美,逐渐形成了形式美。西方园林中的均衡布局、几何图案构图以及韵律节奏感都体现出西方人对形式美的追求。将一棵棵树木经过有规则的数比、等比排列后,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这种有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然后通过变化促使园林产生形式美。
三、中西园林构成要素分析
(一)建筑
在中国园林中,建筑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颐和园中除了极个别的因为政治原因修建的建筑之外,其他的建筑物体量都不是很大。园中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手法,运用木结构体系,以人工构筑的鲜明形象使它突出于山水植物组成的自然环境,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景观要素。颐和园的建筑在造型上景致宜人,无论是线条、轮廓、形体,还是色彩等方面都能体现出一种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风格。园林建筑作为主要的观景点,同时也是被观赏的对象,通过不同屋顶形式之间的组合,达到与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凡尔赛宫苑中的建筑是宫苑的主体,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就必须以建筑为统率。而园林部分仅仅是建筑的一个延续。从建筑里衍生出来的主轴线不仅左右园林的布局,甚至整个园林都是以建筑设计的原则来设计的。花坛、水池、道路、喷泉等造园要素都要按照建筑的轴线来依次布置,把树木、花卉都布置成几何图案,甚至把树木的树冠都修剪成几何形体。园林建筑统治着整个园林的布局,把园林艺术当成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延续。
(二)理水
水,从古至今,都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颐和园和凡尔赛宫苑的园林构图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法两国的造园理念、思想文化和审美意识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两国的园林设计中对水的处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颐和园中追求的是水体的自然形态,而不强调水体的几何形式,水域边沿自然延伸,若断若续、曲折婉转、似尽无尽,这些水体通过人工手段改造之后,少了一些原有自然形态的散漫芜杂,多了几分自然天成的蜿蜒神韵。
凡尔赛宫苑中的水景面积也有50多公顷,虽然面积也十分庞大,但与颐和园的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凡尔赛宫苑中的水景采用规则对称的形式来演绎气势恢弘的气氛。几何形的构图加上轴线对称的处理,运河、水池、喷泉等水体形式都规则对称布置,显示出浓厚的人工趣味。
(三)植物配置
在中国园林的景观环境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颐和园以自然山水景观取胜,对于植物的配置自然是非常的重视。它们的配置从景观效果出发,注重其色彩变化和空间的层次感,以求得与叠山、理水相统一的风格。种植时充分结合不同的地段特点,针对不同自然地形采取不同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植物轮廓追求高低错落、上下起伏、前后掩映,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同时考虑园林四季景色的变化,合理进行植物的种植,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观赏美景的需求。
凡尔赛宫苑植物景观的比例也非常之大,造园要素都必须依附于主题轴线而存在,植物都呈现一种修剪过的自然,各种几何形状,同几何形的水体景观一样排列在主轴线的两侧。通过对自然的修剪,体现人定胜天的人工美。园中植物规则呈几何形态,造景配置方式完全采用规则式的。在平面上,园林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沿轴线两侧对称布置,草坪和花坛也被分割成对称的几何形状;在立面上,植物被修剪成各种规则式的造型,作为建筑要素来处理。但在远离轴线的小园林园中,为了增添一份随性、自由的气氛,许多树木被修剪成各种动物、鸟兽的形状,有的树木被修剪成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情景。
(四)牌匾、楹联、雕塑
中国园林更多地涉及到文化思想的层面,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书画墨迹,使园林艺术得到升华,把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蕴含哲理发人深思,不仅能够陶冶情操,也能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凡尔赛宫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手法就是雕塑艺术。它不仅用于花园中住宅的装饰,还常常与喷泉结合,或是独立地布置在花园中。雕塑形象美的点缀与园林艺术巧地结合,确实给西方园林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四、结语
一直以来,园林都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作为世界园林文化体系中的代表,中国和法国园林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比拟的。通过比较分析颐和园和凡尔赛宫苑的园林艺术,我们全面地了解了两座皇家园林的艺术特征,进而对中国和法国古典园林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比较研究,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园林文化,并且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他国的园林形式,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园林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于辉.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J].华中建筑,2012,(19).
[2]冷平生.浅析颐和园琉璃勾头纹饰的演变[J].中国文化遗产,2001,(32).
[3]汪菊渊.2006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会议论文].2006年
[4]陈志华.外国园林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2-88.
[5]许丽,中西园林艺术比较——中西园林艺术观念与手法比较分析[学位论文]﹒2009
[6]祁素萍,宋淑梅.中国古典园林各阶段发展述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04):322-325.
[7]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2003(11).
[8]刘滨谊.图解人类景观[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2006.1
[9]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0]吴家骅,朱淳.环境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湖面那么静,像一面镜子,水又那么清,清澈得好像能看得见底一样。昆明湖这里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让我不禁想起苏轼的一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的美景犹如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以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爸爸告诉我,这里的画有成千幅之多,每一幅都不相同,其中有三打白骨精、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等等,非常美丽。
走过长廊,我们爬上了万寿山。万寿山的半山腰有一座三层的八角宝塔形的建筑,那就是佛香阁。佛香阁下面还有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排云殿。放眼望去,园内的景物大半尽收眼底。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
颐和园,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它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这片土地集帝王将相万千宠爱一生。
颐和园规模宏大,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水的面积占3/4.陆地面积占1/4,远远望去,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无愧于其“皇家园林博物馆”。
未进颐和园,就以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所感染。大门两侧傲然挺立的两座大狮子,公狮右爪握球,象征着一统江山;母狮左爪扶幼,象征母仪天下。走入第二道门,万寿山映入眼帘。万寿山下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昆明湖,昆明湖上架着两座石桥——十七孔桥和拱桥。最具有特色的.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为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神态自若的石雕异兽,十分生动。西边的那座石桥取名清宴舫,有“河清海晏”之意。在整个颐和园中,它是唯一一个带有西洋风格的一处建筑。之前作为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彩画长廊是中国园林中长廊的代表。它像一条飘带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有机地联缀成为整体。长廊共有273间,全长728米。长廊随山势起伏,依湖岸变化,气势恢宏,精巧绝伦。
颐和园铁路建成于西苑铁路之前。据《李鸿章年(日)谱》记载,1887年3月李鸿章奉命进京护卫太后、皇上祭陵,多次陛见,连日商讨海军建军问题,在谈到开工不久的颐和园工程时,李鸿章报告说:有洋商诚意报效朝廷,自愿出资在颐和园内修建一条“游玩铁路火车”,供太后、皇上乘坐。
这无疑是李鸿章的媚上之举,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李鸿章把建造铁路视为发展洋务的重中之重。直到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对铁路的态度才有所松动。李鸿章于是趁热打铁,当年9月把一套美国产的铁路模型连同一位技师送进宫里,让机车拉着车辆在小铁路上飞跑起来。真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套高级玩具的成功摆演,竟改变了铁路火车在慈禧脑海中似洪水猛兽般可怕的形象。慈禧赞叹之余,下令留在了宫里。这使美国驻华公使大为振奋,向国内报告说,“这一良好结果将有可能在这个广大帝国的各个地方采用我国铁路制度”。此后不久,李鸿章在自己辖地里“私筑”后被晾了5年之久的唐胥铁路终于被允许展筑,并从塘沽向天津延伸。李鸿章的下一个目标是把这条铁路从天津筑到京城东郊的通州。顽固派必然会强烈反对,太后能否同意,也是个未知数,因而他故技重演,谎称洋商要献游玩铁路于颐和园内,让太后、皇上乘着火车欣赏园中美景,除了讨好邀宠之外,也含有为将要提请批准的津通铁路计划向太后试探和“公关”的良苦用心。太后竟当即“恩允”了。
但哪里去找“诚意报效”的洋商呢?李鸿章最早选中的是法国商人爱礼,不料此人想着趁给皇家办事的机会大捞一把,提出“颇多要求”。李鸿章于是致电他最得力的助手、时任直隶按察使的周馥:“爱礼罢议”,别跟他谈了,改与德威尼商洽。德威尼也是法国商人,正与周馥谈判一项北洋水师在旅顺建造船坞的合同,有求于李鸿章,因此表态很爽快,说他以能够承办“上用之物”为荣宠,一定“不惜工本,不计价值,力求精致”;德威尼还说,他在天津有一套现成的小型铁路器材。据此,李鸿章指示周馥:第一、“暂借德威尼小铁道应用”,赶紧先运到颐和园装配起来;第二、再与德威尼订立购置一套新的小铁路设备的合同,用来更换那套借用的旧设备;购车合同在当年5月订定后,李鸿章致函海军衙门总理、醇亲王奕譞,汇报说:通过德威尼向法国购置“七车及七里铁路”,加上运费等项,“价约六千金(两),半年运到”。
这样,颐和园铁路工程就在国内、国外同时进行起来。国内做的第一件事是起运德威尼的那套铁路器材。1887年12月21日的《申报》报道了此事:“近由天津呈进轮船二只、火轮车一辆,仍照今春成案,自通州迄海淀以活铁道更递,运往送入昆明湖,交海部验收。沿途护送官兵及搬运铁路夫役约有数千人,都人往观者亦繁有徒也。”
又过了近5个月,颐和园内完成了轨道的铺设。《李鸿章年(日)谱》记载了试车的情况:“1888年5月20日,颐和园铁路工程告一段落,洋商所供小型火车在园内试行,华人司机不慎出事。慈禧命撤去车头,由人推行。”
自李鸿章向慈禧太后提出献建铁路的请求获准,到铁路在颐和园内建成试车,前后用了14个月。
向法国订购的铁路设备运到北京已是1888年年底了,比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晚了6个月。这期间,李鸿章又增加了一个孝敬太后的新项目:“添修”西苑铁路。这不难理解,颐和园工程浩大,工期长,慈禧直到1891年4月起才长住进去,而太后从1888年5月起就“驻跸西苑之南海”了。在进口新车到达之前,修筑完成了以中南海紫光阁为起点,向北进入今北海公园的路基工程。于是,从法国运来的铁路器材被分送两处:机器车(火车头)、三辆客车及七里长的铁轨运至西苑呈进,恭候皇太后、皇上亲览,其余三辆,仍沿大街出西直门送颐和园内。
《申报》也曾援引美国报纸的报道说,法国人知道这是中国皇上所用的铁路车辆,因而“制造极为精工,内用绸缎龙凤等件”。慈禧太后专用的豪华包厢只有一辆,这说明李鸿章签订购车合同时,还没有“添建”西苑铁路的计划。
慈禧太后对法国制造的铁路车辆十分满意,李鸿章给醇亲王奕譞的信中是这样说的:德威尼所办铁车到京,业经呈验进御,“尚惬慈怀”;他还说,法商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赔贴不下四万余两”,但他们冀希将来生意,“不敢补领工价”。因此,李鸿章建议给他们精神奖励,例如德威尼,奖给他三等第二宝星并加三品顶戴。
颐和园和西苑两条御用铁路建成了,李鸿章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888年12月8日,慈禧太后在他请求修筑津通铁路的奏折上朱批了“依议”,这正是法国进口车辆进呈太后、皇上“御览”的日子。
颐和园历史非常悠久,它前身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860年被英国联军焚毁,光绪十年至二十九年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90年颐和园又遭了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再次修复,历史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可谓悠久。
颐和园文化灿烂,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华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宫廷院为仪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休闲娱乐的游览区,建国后,成为普通人休闲、度假、锻炼的场所也已经五十多年。
颐和园还有三奇;一是昆明湖,是颐和园主要部分,水面占全面积的四分之三,约二百二十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浩淼,西望山脉起伏、北望楼阁成群;二是十七孔桥,是一座150米的十七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与南湖岛和廓如亭之间。乾隆时模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最奇特的是长廊,它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一万四千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走进恢弘富丽的历史长廊――颐和园游记作文
。紧接着,一片美丽的荷花池跃进了我的眼帘。亭亭玉立的荷花伴着苍翠欲滴的荷叶,让人感觉到一片绿意盎然和蓬勃的生机。
再往前走,只见一条望不见尽头的长廊,弯弯曲曲向前方延伸。漫步于长廊之中,抬头看,天花板上绘着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图画,而且绝没有一个重复。穿越了这条长廊,我便惊叹于建筑师的妙手和画师的如椽巨笔,别致而优雅,为长廊增色不少,显得古香古色,真是所谓的“妙笔生花”啊!我仿佛进入了那些画所描绘的意境中……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长廊,便想去右边的万寿山上体会体会。沿着略有些陡峭的台阶向上走,两边皆是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遮天蔽日的枝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的天然屏障,让人顿时暑气全消。来到了山顶,看到了金碧辉煌的佛香阁。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下望去,整个颐和园便一览眼底。山下那美丽的昆明湖上波光粼粼,“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下山去。
来到了昆明湖,我泛舟于湖上,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慢慢的,小船接近了十七孔桥。我便仔仔细细打量着它,整个桥呈银白色,在
饱览了颐和园的景致之后,我突然觉得这儿
赅春园坐落在颐和园后山四大部洲之西的御道南侧,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建有一座三进院落。此园地势险峻,三重院落借助山势层层迭高,特别是第三进的清可轩、西侧的香岩室以及更西的留云阁,建筑与崖壁相贴,大有凌云之势。此处奇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新颖的建筑形式,形成冬暖夏凉的气候,是乾隆皇帝极为钟爱的地方,每到后山,必到赅春园。“赅”字取得好,有“兼”“包括”“具备”的意思,即涵盖一切春意的园林,如圆明园三园之“万春园”及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濂溪乐处南端一景叫“汇万总春之庙”,都是这个意思。
乾隆皇帝吟咏赅春园的诗歌11题11首。仅罗列几段经典句,以飨读者:
“红情绿意方犹未,却是赅春正此时”“赅春我所名”“小园春稚阅春赅”“春意此间赅”等等,穷尽“汇万总春”之意。
遗憾的是赅春园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毁,如今仅存满目疮痍的建筑遗址与摩崖石刻,供游人凭吊,后将宫门三间修复。
我曾多次踱步赅春园的宫门,未曾再往高处攀登,相信许多游人也跟我一样,到过赅春园宫门,只是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访。
难得好天气,我携夫人来到颐和园后山,夫人想在宫门东北侧的敞轩内小憩,我于是只身探访赅春园遗址。进入宫门,为一进院落,院落长方形较宽敞,东侧有角门,西侧有门与桃花沟相通。宫门的中轴线正对着的是万寿山北坡,有东西双侧石阶可达地势较高的二进院落。二进院落东侧有游廊与两间敞厅相连,据说乾隆年间这两间敞厅为竹质,名为“竹”;西侧有游廊与钟楼相接,钟楼是坐落在桃花沟上的水关形建筑,钟楼西通往味间斋。
两侧的竹与钟楼都有爬山廊连接到二进院落的三间大殿。正殿为“蕴真赏惬”,前后有廊,从大殿地基上的柱石遗址来看,此殿宏伟,视野很好,远远高出一进宫门三间的房脊,不难看出此处依山就势,坡度陡峭,在二进大殿的东边还有建筑与正东的爬山廊相接。二进大殿的西边依然有爬山廊向南嵌在很陡的坡上(23级台阶),径直可达第三进建筑清可轩遗址。
从清可轩遗址的地基可以看出,该建筑坐南朝北,前有廊,正南方向,清可轩建入天然岩石中,成为一绝。纵观京城很少有将建筑嵌入岩石中的,这是乾隆皇帝因地制宜的奇思妙想。加之清可轩岩壁上有23处摩崖御题石刻,您想啊,置身清可轩殿中便可观赏崖壁石刻,那感觉将是何等的意趣。纵观中国历代帝王似乎只有乾隆皇帝对皇家御园煞费苦心。举皇宫富厚财力,集全国的良工巧匠,将这座清可轩嵌于崖壁,这位附庸风雅的皇帝创造了人所不及的奇迹。乾隆留下的御制诗48题48首〔从乾隆十七年(1752)到乾隆六十年〕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喜欢清可轩的,这在西郊御园中是罕见的。《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中对清可轩有如下说明:“当年室内有树根式书案及宝座,是乾隆最喜爱的一个处所。”
岩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摩崖石刻如:“清可轩”“方外游”“集翠”“烟霞润色”“诗态”以及“苍崖半入云涛堆”等等(乾隆年间于敏中编纂《日下旧闻考》曾录),并有23处摩崖御题诗,虽然大多漫泐,但有些词句依稀可辨。乾隆皇帝先后所吟《清可轩》诗48首道:“泐壁句斯多,惭愧绮言戒。”“泐崖多掰窠,个个垂珠痕。”“诗镌满壁历年心,向来忧喜何处寻。”“历岁泐题将遍矣,古稀仍未戒于吟。”可见清可轩的人文气息极其浓郁。从“集翠”“烟霞润色”“苍崖半入云涛堆”摩崖石刻也可以看出,此处的自然景观是很美的。
据清史档案记载:该处殿宇原来陈列的文物达170余件,皆毁于英法联军之手,仅从这一点来说,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是对世界文明的粗暴践踏。清可轩的东南有一条较宽的石磴道一直可以通到第二进东端的“竹”敞厅,有门与园外东侧通。磴道旁不远为赅春园从山上到山脚的矮墙(曰:爬山墙,极陡)。
从清可轩往西随爬山廊可抵香岩室(大块花岗岩堆砌的石质洞穴)。据介绍:香岩室内原有石宝座、石观音等陈设,被英法侵略军毁损。洞门西向,洞壁为天然岩石(洞顶为人工巨石搭建),洞室曲折幽静,内有一处平台,似原置石宝座处。岩壁上依然可寻御题诗歌,大多漫泐。此处万寿山阴,又辟天然石室,是极好的避暑胜地。
香岩室再往西道路变窄山势更陡,有“留云阁”三间,嵌崖而建,凌空飞檐,乃冠御园一绝。乾隆皇帝访江南时,在金陵观音山永济寺,因寺悬阁临江,飞廊缘壁。因而在万寿山后山仿作,有“依岩得古洞,倚壁构飞廊”。乾隆在另一首《香岩室》五言中也涉及此,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我昔游金陵,悦彼山阴景。倚壁复临江,阙有招提境。归来写其状,喜此亦橫岭。虽非俯绿波,构筑颇相等……”我未曾到过乾隆所说的金陵观音山永济寺,但从颐和园后山的险峻来看留云阁“因寺悬阁临江,飞廊缘壁”,金陵之观音山永济寺一定极美。乾隆六下江南,遍寻江南绝景,命如意馆画工临摹,将其复制在皇家御园,颐和园、圆明园就有多处。可见这位附庸风雅、喜好冶游,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的乾隆皇帝之癖好!如今“留云阁”已不存,崖壁上依然有“留云”刻字以及十八罗汉刻像,罗汉的面部被毁,但诸罗汉文饰依然典雅,手执各种法器,依然清晰,是颐和园(清漪园)不可多得的摩崖造像石刻珍品。遗憾的是悬阁已去,佛像面部皆毁,不禁唏嘘,令人慨叹!这是帝国主义践踏世界文明的见证,我炎黄子孙勿忘国耻!
赅春园,既为春色总括,春色的包揽之意。赅春园之名为乾隆皇帝所起,他在《赅春园》诗歌中多次表明了这个意思,用满园春色来形容其深邃意境。每年的春季,特别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只要有空,乾隆皇帝是必到赅春园的,登上极其陡峭的爬山廊,在桃花缤纷映衬下欣赏崖壁石刻及十八罗汉像,感觉是妙极了……其实赅春园并非春季可赏,秋季、冬季也韵味无穷。我曾拍过一张赅春园西桃花沟上的水关秋韵的照片,特别是那丹红枫叶映衬下的水关遗址美态尽显……我还几次拍摄过赅春园的雪景,虽然雪并非丰厚,但摩崖峭壁嵌上一层白雪,犹如定窑瓷器嵌了银边,美色天呈……
赅春园意境深远、层次分明、依山就势、建筑奇绝,摩崖刻石与造像,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富丽,又有山林野趣,是颐和园不可多得的园中之园。为了保护该园的乾隆御题摩崖石刻与十八罗汉造像,建议颐和园在条件成熟的时机,将此园恢复,让我国优秀的园林景观得以承传下去,让颐和园后山更加美丽和谐,春色满园。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我在今年暑假,我的父母带我游览了著名的古城北京。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颐和园那秀丽的美景。
刚进颐和园,一阵凉爽的微风吹来。我走进里面,一座貌似椭圆形的湖映入了我的眼帘。再往走一排排高大的.垂柳倒映在湖面上,垂柳的柳枝落到了湖上,宛如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湖边清洗她那秀丽的长发。沿着湖面往里面走,发现了一个景点,于是我们便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原来里面装的全是古人用来装饰家里的瓷器,这瓷器真是太精致了,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了!瓷器真是美轮美奂――有古人喝茶用的杯子、还有用来装饰家中的装饰品。瓷器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有白色、蓝色和咖啡色,这些瓷器让人看了不由得赞叹一番古代人们那精湛的手艺
。出来以后,我和爸爸妈妈又来到了佛香阁,一看,这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版的小布达拉宫。进去之后还能看到一座菩萨,她坐在大殿之中,四周都是香与蜡烛,十分美丽。沿着走廊往里走,来到了一座空地上,在这儿,我看到了北京的高楼大厦,大厦巍然屹立在道路上,如同高大的巨人在守卫这自己的家园。再往旁边一望,挺拔的树木郁郁葱葱站在地上。接受着阳光的沐浴,让小树茁壮成长。
参观完了佛香阁,爸爸妈妈还带我划了船。我们上了船,蹬着脚蹬子,划到了湖心,微风吹拂着我们,也同时把小船里欢快的笑声吹到更远的地方,让快乐永远保存!蹬着蹬着,我忽然感觉到累了,脚非常酸,好想停下来歇会儿,但我想:如果我停下来那船不就不走打转转吗?所以我要忍一忍,不能放弃,咬着牙也要把船停靠到岸边。很快微风阵阵,十分凉爽。湖上的水很清。有时我不停地拍打着水面,湖面漾起了一道道碧波。这时我腿的酸痛全都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一天我真开心,笑声一阵接着一阵!
进入南如意门,可以看到入口高耸的山峰。透过厚厚的树叶,太阳像利剑一样照耀着大地。透过树叶的缝隙,他看到了一片金色的光,跑进了昆明湖。“百里长锯银盘”看不到湖的侧面。这座17孔大桥横跨昆明湖的一个角落,就像一条巨龙盘绕在自己的领土上。
沿着昆明湖走,你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走廊。长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不断在我们眼前展开。在长长的走廊上,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画轴让人感到快乐,无法移动脚步。
继续走,你可以看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我试着爬上去,但是佛阁实在太高太陡了,我每隔几米就气喘吁吁。我叹口气,“唉,唉,唉,危险很高!这是一条通往天空的艰难之路!”过了很久,我终于爬上了佛香阁。这时,我已经累得大汗淋漓了。我向外望着刚刚走过的围栏的陡峭台阶,很快收回了头。我的腿还在发抖。我透过电线杆俯视昆明湖。昆明湖就像一面大镜子,反射着颐和园的每个角落。湖中央的船只像小鱼一样自由地游动,正如甘龙皇帝所说:“燕山在哪里最自由,月亮在哪里?”
第二天,风和日丽,游园的人熙熙攘攘。我俩刚刚在佛香阁东侧一个亭子旁边坐下时,一米外的半坡草地上便出现了一只苍黑色的大松鼠,圆圆的两只大眼睛盯着我们。我对老伴说:“你看,这是一只嗅觉很敏感的松鼠,说不定它早已闻道我们袋子里的花生味了。”老伴反驳说:“你把松鼠看成什么了,难道它只是贪吃?它是对我们友好,欢迎我们来游园呢!”
说话间,老伴已向那只松鼠投去两颗花生,只见松鼠机灵地叼起一颗便刺溜地跑了。我知道精彩的表演还在后面呢。松鼠还会来,像往常那样,抱着花生边吃边作揖。果真今天这只松鼠很快就返回来,而且还带来四五只比它个头稍小的松鼠。老伴高兴了,夸赞道:“原来大松鼠是妈妈啊,它把孩子们都带来了,多伟大的母爱啊!”我也附和说:“它们是不是母子关系,咱们不知道,不过这么多松鼠一起来赴宴,还是第一次见到。”我随手抓了一大把花生投了过去,果然这些松鼠们各抱一颗做一个作揖姿势边吃边注视我们。它们的嘴巴还真灵便,一颗花生刹那间就被分解了,花生皮吐到一旁,花生仁咽到肚子里。
正当松鼠们吃得带劲的时候,忽然一只喜鹊从树上俯冲下来,把松鼠们都吓跑了,大概喜鹊是嘴馋得受不了,迫不及待地叼起一颗花生,衔到旁边的小路上。只见它左爪按住花生,用尖嘴啄开皮子,叼起花生仁扑棱一声又飞到树上。可能它在飞行中已经将花生豆吃到肚子里,在树上没落稳又俯冲下来吃第二颗。此时,我们已经清楚看到,那些松鼠还在远方看着我们,直到喜鹊喳喳叫着飞走,它们才又小心翼翼地边跑边停地来到我们眼前。
我说:“没想到,喜鹊和松鼠争食物。”老伴大方地说:“谁吃都一样,飞到天上也好,跑到地上也好,我们不能偏着谁,要做到公平对待、和谐大自然。我们要是能像喂鸡一样喂养喜鹊就好了,据说一个冬天会有三分之一的喜鹊被冻死呢。”。我安慰道:“不必悲观,大自然要保持生态平衡。”老伴打扫了附近的花生壳,说:“咱们该到景福阁喂花松鼠了,它们还等着我呢!”老伴把颐和园的松鼠活动规律摸透了,什么品种的松鼠一年四季在哪里活动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
我们边走边聊,回忆起我们一次次喂松鼠的经历,记得最早是在1996年夏天,我和老伴领着两个外孙在万寿寺后的山坡一处断壁残垣的荒地休憩,吃瓜子的时候偶然掉下一颗,居然引来一只小松鼠。自那以后,我们便把游园喂松鼠当作一个活动项目,而今已经10年,我们喂松鼠用掉的花生瓜子少说也有二三十斤了,可从中享受到的欢乐却是独特的,难以用语言形容。
送小猫仔上门的野猫慈母
梁红霞
邻居葛阿姨家有一只猫咪,金黄的皮毛,见了人总是怯怯的,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拘谨与不安。等到弄清了外人没有敌意后才渐渐投入游戏中来。阿姨把它从地上抱起,向我讲起了它离奇的身世。
小区附近有一只野猫,社区里的人们经常见到它在角落里出没。好心的老年人常常把家里吃不了的东西送给它,它也老老实实地接受。春天,野猫生了7只猫仔。猫妈妈大概无力抚养这么多后代,因为它自己过的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小猫断奶之后,猫妈妈把小猫衔着,放到小区住户的门口,然后在暗处躲起来等待,一直等到这户人家发现了小猫。
即使小猫被人抱进家里,野猫妈妈也并不立即离去,它要在外面多待一会儿,直到确认小猫已被这个家庭收纳,才回窝里去衔下一只,去寻找第二个愿意接受它孩子的人家。这大概是因为有几户人家抱回小猫的是小孩子,不到五分钟,小猫就被家里的大人扔了出来,这时野猫妈妈会衔起它到另外一家去碰运气。葛阿姨家里的小黄猫就是这样被野猫妈妈送到家门口收养的。
她说,这只小猫自从抱回来就再也没有出过家门一步,它对大门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大概是曾被别人家扔出来过吧。也因此,它从小就乖得出奇,从不像一般的小猫,把沙发和床单作为自己习武的场地而抓得四處开线。它与主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与默契,体现出猫类少有的对人的依恋。葛阿姨的女儿早晨7点出门上班,它每天早上6点准时把主人舔醒,为此葛阿姨家从来不用上闹表。葛阿姨出门回来时,都能看见小猫趴在窗户上眺望的身影。
说到这里,葛阿姨点点怀里猫咪的鼻子说:“还记得你妈妈吗?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想妈妈不?”猫咪“喵呜”地叫了一声作为回答。
【颐和园的作文】推荐阅读:
古老、美丽的颐和园作文07-20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600字06-09
颐和园游玩写景作文07-10
颐和园之旅四年级作文11-24
颐和园风景小学生作文05-29
参观颐和园小学500字作文09-15
颐和园的游览总结700字07-13
颐和园的游玩感想700字11-22
颐和园 教案06-26
《颐和园》说课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