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学案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咬文嚼字 学案(精选10篇)

咬文嚼字 学案 篇1

援例

适宜

逻辑 B.啰嗦

婵娟

含糊

凝练 C.斩截

船索

鲁莽

胸襟 D.搅扰

妥当

流敝

烟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我们没有自鸣得意的资格,但我对

我们有着正确的战略感到审慎乐观。”

B.在世界杯之后,炎炎夏日有这样一部超级爆笑的电影去看

一下,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刻意挑剔的快乐,未必真的快乐,对

于那些瑕疵,何必锱铢必较呢?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9日正式公布。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做了400多处的细致修改,真可谓咬文嚼字。

D.一如2008年雄鹿与勇士这两支鱼腩部队让人无法寻找到看

点一样,易建联的再度失约让2010年NBA中国赛顿时索然无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银行加息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行为,由此引发舆论狂欢的背后是公众试图通过对政府这一行为的解读,看到能改变自己或者自身群体生活的积极因素。

B.受台风“鲇鱼”影响,台湾东部苏花公路多处地段严重塌方,1名大陆旅游团领队失踪、19名大陆游客失去联系、3名台湾人士失踪的严重后果。

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

1、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3、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4、“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_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6、字音

嫌弃

垂涎

唾骂

氛围

潜能

锱铢

箭镞

.........嚼碎

月晕

焚香

意蕴

灞桥

携手 ......

7、字形

陈词()调

自()得意

咬文()字

举不()举 留心玩()

推陈()新

清()肺腑

变化莫()()()必较

()然无味

胸()气度

轮外圆()

8、熟语积累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推敲词句;形容卖弄才学;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含贬义)陈词滥调:陈旧不切实际的话。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锱铢必较:很少的利益,很小的事情也会斤斤计较。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9、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咀嚼(jiáo)上乘(chéng)锱(zhī)铢(zhū)必较 拘(jū)礼

B.没镞(zú)付梓(xīn)清沁(xīn肺腑)斟(zhēn)酌

C.岑(cén)寂 憎(zèng)恶 深恶痛嫉(jí)胸襟(jìn)

D.蕴(yùn)藉(jiè)尺牍(dú)咬文嚼(jiáo)字 流弊(bì)

10、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C)

A.援例 红彤彤 凝炼 事过景迁

B.含糊 兴冲冲 揉合 锱铢必较

C.谨严 热烘烘 付梓 深恶痛绝

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思考探究】

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3、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A)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①轻风()细柳,淡月()梅花。(d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②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b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宋俞佳过湖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3)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参考答案” ①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②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当堂检测】

一、本课考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博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在市政府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分小组对处理制假贩假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都群情鼎沸,强烈要求严惩违法者。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浓”

3.“眼”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朋辈成新鬼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咬文嚼字 篇3

李时珍中学 易勇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斟酌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强词夺理或狡辩。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找出文中包含有“思想情感”的字眼的句子:

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三段)

3、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第五段)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第五段)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6、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第七段)

7、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第七段)

8、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每个例子说明的道理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话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 说法不同,意味不同

2、“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说明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3、《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说明 善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4、“柳面桃腰”等套语的评述,说明

套板反应,易生流弊

五.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六.鉴赏诗歌。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首联中 闲、少、草径、荒园

勾画出一种杂草丛生的幽居环境,并暗示了李凝的 隐者 身份。

2、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尾联写出了作者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

原诗大意:

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宿鸟,过桥时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暂时离去,不久定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七.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眩晕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近距离注视高速运动的物体、站在高处向下看、自己做旋转运动等,都能发生眩晕的感觉。

格里菲斯·乔伊娜

女,美国已故短跑运动员,黑人。

女飞人格里菲斯·乔伊娜曾经打破100米和200米世界纪录,并在1998年在汉城创造了女子200米奥运会纪录,而且还获得了100米、4×100米接力的金牌。乔伊娜在世界田径界不仅比赛成绩突出,而且相貌出众,故有“花蝴蝶”的美称。

八.写作小练习。

以下面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任选一组)

1. 2.

咬文嚼字习题 篇4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 炼字 深恶痛绝 B.斩截 玩索 孤零零 C.搅扰 迷离 枝离破碎 D.尺牍 自励 推陈出新 2.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B. 援例(yuán)剥啄(zhuò)清沁肺腑(qìn)C. 蕴藉(jī)灞桥(bà)举不胜举(shânɡ)D. 付梓(zǐ)斟酌(zhēn)岑寂无声(cãn)3.依次填入下文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他自己知道。()他想到 “推”而下“敲”字,()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4.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_____家,文艺理论家。中国______的鼻祖,写的《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朱光潜是我国现代_____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5.《咬文嚼字》从“______”的角度出发,举了大师名家在写作过程中遣词造句“锱铢必较”的事例,并通过对“推敲”典故的重新认识,让我们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________。6.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下列问题。(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段中找出对推的评价,对敲的评价,对推敲的总评价以及对推敲分析后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7.请写出本文的主旨。

咬文嚼字 学案 篇5

咬文嚼字,咬的是文字的内涵,嚼的是文字的精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适用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当你读到一首诗或是一篇文章的精华之处,是需要字斟句酌,锱铢必较的。好的东西总会经得起推敲,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食用,不仅与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相关,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细细品味,你不但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但如果你读的是一篇语言平俗的文章,或是言简意赅的新闻报告,这时候你再死抠一字一句,只会因小失大,多此一举。在这种情况下,观其大略,会其大意,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方法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得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文而异,才是明智的阅读。

阅读文章应不求甚解。所谓不求甚解,并不是指囫囵吞枣或漫不经心的阅读,而是把握大概,会心领悟。

有人说:“阅读文章应该咬文嚼字。”其实不然,好比欣赏风景,咬文嚼字者只懂得观其一隅,而不求甚解者却能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趣味。清代李笠翁以为宋子京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极为粗俗,殊不知,观之全诗,这个“闹”字最能写出百花争奇斗艳,蜂围蝶阵乱纷纷的盛景。纠缠一字雅俗而弃全诗意境于不顾,因小失大,是咬文嚼字者的弊病。

《咬文嚼字》解题指导 篇6

一、本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

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5.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二、本题意在通过比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三、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迁移运用的能力。诗文中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忍看”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中心论点:“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划分层次,第一层:(1—5)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文字和思想情感)

第二层:(6—7)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我们要善于运用联想意义,但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意义)

第三层:(8)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怎么做)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没有区别?

一般我们写议论文大致都用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就是文章第一段就提出观点,像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一句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而归纳法则是先举例子,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而这篇文章不是先提出观点,而是从实例到论点,再展开证明,并且文章有总论点,有分论点,有对比论证。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 没有凝练。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 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 没有凝练。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 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

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用一句话概括: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文中却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贬词褒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2、文中作者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3、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4、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沫若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5、“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7、“套板反应”的后果是什么?

对作者而言,是写不出;对读者来说,是读不出。

8、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哪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课后题2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课后题3例子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参考答案: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参考答案: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参考答案: 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阳和村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他的主要成就,他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朱光潜选集》,《悲剧心理学》,《无言之美》,《谈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治学精神是

1、自我解剖 不断批评

2、寻求真理 学风端正

3、“三此主义”忘我精神

《咬文嚼字》说课稿 篇7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凭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和纤细的文字敏感,选用一些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比较分析,得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论断,将在阅读与写作中对文字应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能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对美的追求很强烈,喜欢朗读和识记妙词佳句。

3、学生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但是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写作水平偏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薄弱。

三、教法分析

《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学生较少接触到这一类型的文章。另外,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比较“文人话”,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所以,要打破常规,不从议论文写作角度讲,而是选取典型事例,在讨论分析中证明论点。从文字推敲角度学本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1、速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列举的实例,理清思路。

3、在教师引导下,鉴赏文中美词佳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4、预设情景,让学生描写出不同心境下的景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学生查阅资料,教师推荐 “中国语言文字周报”、“咬文嚼字”等报刊以及有关古典诗歌鉴赏的书籍。学生在查资料过程中,

做好摘录与点评,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1、以谜语导入,联系古今文人学士“咬文嚼字”的事例,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贬词褒用”,朱光潜先生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

2、速读课文,概述作者的主要观点。全篇文章旨在议论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达到艺术之美。

3、从文中找出支撑朱光潜先生观点的例子。学生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4、明确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列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强调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5、总结写作时在用词造句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独立思考

②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④充足储备

6、品评《题李凝幽居》中“敲”的好处;品评王安石修改后的“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好在什么地方。

7、拓展练习:根据特定的情景扩展语句,交流并点评。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篇8

我采用比较简单的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运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进入到正题,了解了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义,直接击中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艰深,自然就有了学习的信心。然后整体观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观点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为过渡,说明证明观点的方法就是实例,顺势进入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比较活跃,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学生能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启示。听课的老师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本想在分析实例的时候列举更多课外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另外,在分析第一个实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时间上的紧张,最后预设的讨论题没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为遗憾,因为讨论可以放在下节课,而学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错过的。

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讨论等)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这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并且每节课的目标应尽量明确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语文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9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咬文嚼字的教案设计 篇10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咬文嚼字 学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柜面服务管理办法下一篇:班主任经验交流: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