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试验规范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工程试验规范(推荐8篇)

建筑工程试验规范 篇1

动物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规范

一.实验动物管理守则 1.动物实验3R原则

取代(Replace)。是指使用其它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达到某一试验目的。

减量(Reduction)。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试验数据的方法。

最善对待(Refined)。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轻或减少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2.实验动物饲养环境

(1)饲养条件:动物必须饲养于动物房中,温度控制为21 ± 2 ℃,湿度60-80﹪,12小时光暗周期(8:00-20:00光周期,20:00-8:00暗周期),环境安静无虫害,每日清理保持清洁,垫料废弃物需清理、须密闭防范。

(2)饲养要求:

a.给予实验动物自由摄食及饮水,换水应整瓶更换。b.饲料应储存在18℃以下的密闭干燥处。c.动物应有足够活动空间。d.选择适当的动物笼架。3.动物的麻醉与安乐死

(1)Pentobatbital类管制药品请依规定申请使用。

(2)Ether乙醚为不推荐使用药物(易溶淤血,引发的安乐死较为耗时)。

乙醚为易挥发、易燃、易爆炸、具致癌性,有眼鼻刺激性的危险物品, 其保存及使用应有适当的场所设备及标准操作程序或指示方法(如防燃的安全抽风柜,、密闭容器、抽风解剖操作台等),用于少量, 小型实验动物(体重小于125g的啮齿动物)。4.废弃物清理与分类处理

(1)动物运输所用的纸箱属于一般垃圾,应用消毒剂处理后放入垃圾箱。

(2)动物饲养过程中废弃的饲料及垫料应用消毒剂处理后放入垃圾箱。

(3)动物尸体及沾有血迹的物品等(血液、器官、刀片、针、擦拭纸、试管、手套)应消毒后及时清除。5.动物实验申请(符合5W)WHO: 实验人员具有条件。WHERE:实验地点符合规范。WHY: 实验目的确实有需。WHAT: 动物品系周龄适合。HOW: 方法剂量合理可行。

6.实验人员健康与安全(血液感染性病源污染的紧急处置):(1)动物房及涉及动物实验的实验室须配备消毒柜、防护服、乳胶安全手套、消毒剂、碘伏、创可贴等。

(2)皮肤伤害-被污染的尖锐物(针头,刀片…)、动物咬伤、设备伤害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并尽量把血液自伤口挤出,再以碘伏擦洗, 并通知实验室负责人,根据情况及时到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

(3)污染的眼睛或粘膜需以生理食盐水或利用安全洗眼器冲洗15分钟, 并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4)若为特殊感染源, 必须在24小时内使用感染后预防药物, 并通报医疗中心。7.相关法律法规

实验动物的输入、输出、饲养及使用过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0年 第7号令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执行,相关细则请查阅农业部网站。

二.动物房实验动物管理守则 1.动物房实验动物进出管理守则

(1)动物房为实验场所,不宜开放参观。

(2)老师及进入动物房学习的同学为具备使用资格者。

(3)出、入动物房的老师、学生均需登记。2.动物房实验动物管理守则

(1)动物房仅供实验动物的饲养,并以大鼠为原则。(2)实验动物的来源以SPF动物,必须购买具有实验动物饲养许可证的单位(购买的实验动物须有健康证明),不能购买来路不明的实验动物。

(3)动物房不得从事符合生物安全等级以外的具有感染性的动物实验。

(4)动物房门口应确实标示所饲养的动物品系及管理人姓名、单位、紧急联络电话,使用动物房内各空间及设备需完整登记。

(5)动物房对内的走道门及各房间门除通行所需暂时开启外,均应维持全日关闭。

(6)动物房所有相关通道应保持通畅,不得堆放任何器物。

(7)动物饲养笼架及笼具不得暂置于走道,清洗应推送至笼具清洗室,笼具储存室仅提供晾干时暂时使用,并填写使用登记表。

(8)动物处死时不得使用乙醚等具危害的有机化学药品,动物废弃物应加以适当分类后置于废弃物储藏室,并填写使用登记表。

(9)动物饲养区内不得喧哗,或使用会产生噪音的设备。

(10)长期与短期饲养区内的动物不得混养,饲养设备亦不得跨区混用。

(11)动物房管理人应对动物房内的清洁维护负管理督导的责任。

(12)动物房的借用由管理人互相协调安排,借用的优先顺序依序为本院、校内及校外合作单位。

(13)动物房管理人有变动时由全部管理者共同开会讨论确定。

(14)动物房若饲养实验动物,管理者应负清洁维护责任,不得造成环境污染,否则将禁止其使用。三.实验室实验动物管理守则

1.实验动物的来源以SPF动物,或由认定来路清楚的供应者为准,动物进入实验室前应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核后,上报学校实验室主管部门审批。申请表见附件1。

2.动物运输期间所使用的装运箱、饲料、垫料、排泄物及其他被污染物料等,应于动物运抵隔离场后,作清洗消毒处理。3.实验室动物应在实验室尽快使用,未经核可不得擅自移动,实验完毕后动物尸体要消毒、封闭处理。

4.输入人应负责监督动物的饲养管理及房舍内的消毒及清扫等。5.实验动物的粪、尿等排泄物应配合环保规定处理。

6.动物留检期间所生产的乳、卵、毛、羽、精液及幼畜均要装袋封闭运到实验室外。

7.实验动物若有异状,使用人应即报告学院领导,商议适当处置办法。

8.动物隔离期满放行后,输入人应及时清理消毒所有使用过的房舍、场地、用具等,并应负责修复所损坏的设施及器械等。

北京林业大学 2011年9月12日

附件一

实验动物使用申请书

1.申请人名称:

职称:

联络电话:

2.单位:

实验地点:

3.计划/课程/试验名称:

类别:(请就以下项目填写:医学研究类、药物及疫苗类、健康食品类、农业研究类、教学训练类、其他类别)

4.经费来源:

5.执行期限:

(请填写起止年月日)6.负责进行动物实验的相关人员资料:

姓名 职称 参与动物实验年数 / 教育与使用经验 7.实验所需的动物:

动物别/品系a 使用数量 动物来源b 动物饲养场所

注a:野生动物请加注,并另依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办理,野生动物不能在野外直接剖检。

注b:自野外捕捉的动物须注明,并另说明来源地区、隔离检疫方式及隔离时间。

8.如饲养场所不是指定动物饲养中心时,须说明饲养场所的设备与饲养管理措施。若是托养于所属机构的外的场所,上须提供该场所经核准营业的证明文件。

9.动物饲养: □ 由动物中心专人负责 □ 由实验室人员负责 如由实验室人员负责,请说明其对动物饲养的背景与训练。10.请简述本研究的目的与本实验使用的动物其需求数量的必要性。11.请说明实验中所进行的动物实验内容、方法、剂量与步骤(含动物保定、投药、注射、麻醉、手术及术后照顾等),并简述使动物痛苦降至最低的方法。

(1)若动物需长时间保定(超过四小时),请说明所用的器械与方法;(2)若对动物投予药物,请简述药物名称、投予路径、剂量与频率;(3)若实验含外科程序,请简述麻醉方法、剂量、投药方式与手术后的照顾。

12.请说明实验结束后动物的处置方式(含安乐死及尸体处理方法)。13.有无进行危险性实验,如生物危险(含感染性物质、致癌药物)、放射线及化学危险(含毒物)实验?□ 无 □有 如有情说明:

(1)实验的危险性属于 □生物危险 □放射线 □毒性化学危险

(2)如属生物危险实验,请陈述:

a、进行危险物品实验施用的方法、途径及场所。

b、针对实验人员、实验动物以及周边人畜环境所执行保护措施。c、实验废弃物与尸体的处理方式。

(3)如属放射线或毒性化学危险实验,请说明本案向主管机关的申请状况:(放射线物质实验和毒性化学实验须经指定部门认可。)□ 尚未申请。□ 已申请,审核中。□ 通过认可。

使用危险物质的认可证件名称与证号

建筑工程试验规范 篇2

2004年6月2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強調指出;要加強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弗。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中,一汽解放公司无锡柴油机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应用价值工程提出“降本增效是最根本的选择”,全面推进能源等资源节约活动,通过设计,工艺,监督每一道工序和业务流程,以最小的投入和损耗赢得最大的顾客滿意度,从而提高企业利润。

我们长期从事柴油机装配试验工艺,装配车间技术改造工作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深知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是制造优质产品的最重要环节,又是直接消耗柴油和电能的大戶,为此我们选择优化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规范为价值工程对象,深入开展试验研究,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功能价值大大提高。

2 功能分析

通过功能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优化柴油机出厂试验规范,压缩柴油机出厂试验时间,必须狠抓柴油机零部件的清洁度,优化装配工艺,提高装配质量,狠抓试车台改造,减少柴油机上下试验台的辅助时间和性能调整时间,优化柴油机出厂试验规范,从而提高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质量和效率。

3 制定实施方案

3.1 应用价值工程,狠抓柴油机零部件清洁度

采用国际一流的设备和先进技术,提高零部件清洁度,在同行业中最早选用德国DURR公司的12工位气缸体专用清洗机和12工位气缸盖专用清洗机。曲轴采用曲轴专用清洗机,机油冷却器。飞轮壳等鈻制件进入鋁制件专用清洗机,排气管、连杆、飞轮壳等黒色金属零部件进入中小件黑金属专用清洗机,润滑油管等分别进入润滑油管专用清洗机清洗,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零部件清洁度,确保了发动机高可靠性和长寿命。

3.2 应用价值工程,优化装配工艺

大量采用自动和半自动设备。在同行业中最早选用德国14轴主轴承螺栓和26轴气缸盖螺栓、2轴连杆螺栓DGD定扭矩定转角自动拧紧机。国际一流的设备和一流的技术管理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大大提高。锡柴机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名牌和首选产品。2003年由瑞典ABB公司设计制造的CA6DL柴油机总装线采用柔性滚道输送,并采用曲轴、飞轮壳、油底壳等3个ABB公司自动装配机器人,气缸体端面、底面、齿轮室盖板结合面等采用3个ABB公司自动涂胶机器人,曲轴回转力矩自动测量机,气缸体组件和气缸盖组件试漏检测机,主轴承螺栓、气缸盖螺栓、油底壳螺栓、连杆螺栓、飞轮壳螺栓、飞轮螺栓等大量采用ABB公司多轴定扭矩定转角自动拧紧机。这些优化装配工艺措施确保了生产高效率和装配高精度,极大地提高装配质量,实现了柴油机低油耗、大功率、长寿命、高可靠性。

3.3 应用价值工程,狠抓试车台改造,减少柴油机上下试验台的辅助时间和性能调整时间

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釆用浙大奕科的WE42型和WE33型电脑控制的测功器,确保了功率、转速、扭矩、燃油消耗率、烟度等关键性能参数的测试精度,实现了生产高效率。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之前对每台柴油机主油道压力加注润滑油,确保柴油机起动之前每对摩擦副充满润滑油,从而杜绝刚起动时因干摩擦导致轴瓦拉痕。经大量试验研究,不同机型的多台柴油机各经一千小时可靠性试验证实,出厂试验时采用CF-4级柴油机机油加5%RX-C3磨合油,有利于出厂试验时运动件快速磨合达标,从而为缩短出厂試验时间奠定基础。测功器油路水路实现快速对接快速夹紧,从而大幅度压缩毎台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时占用试车台的时间,扩大了试车能力,减少了技改投资,功能价值大大提高。

3.4 应用价值工程,降低了物流成本

成立物流配送室,待装零部件实现直送工位,不仅压缩了库存,而且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功能价值。

4 实施效果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牢记使命:科技兴厂是首要的选择,生产精品是唯一的选择,深化改革是必然的选择,法治管理是永恒的选择,提高素质是紧迫的选择,降本增效是根本选择。

广大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应用价值工程不断试验研究,上述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功能大幅提高,而且使功能价值极大提高。

4.1 应用价值工程,2007年优化CA4/6DL、CA4/6DF、国三系列

柴油机出厂试验规范项目,节油节电节约人工费实现年度降本增效422万元。

4.2《优化CA4/6DL、CA4/6DF、国三系列柴油机出厂试验规范》

研究项目,2007年11月27日授予一汽解放公司2007年度自主创新优秀项目一等奖。马力大,油耗低,噪声小的锡柴国三机深受新疆、深圳、上海和全国各地用户的欢迎,用户买的称心用的放心,并表示今后买车一定选用在中国国际客车大赛和客车节油大赛中获“最佳节油型发动机”称号的锡柴机。

4.3 应用价值工程,自主创新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2007年产

柴油机达21万台,2009年产柴油机达36.8万台,2010年产K.F.L.M.N.X.W七大系列柴油机达到46万台,价值工程理念深入全员人心,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摘要: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是制造优质产品的最重要环节,又是消耗柴油和电能的大户,为此选定优化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规范,压缩柴油机出厂性能试验时间为价值工程对象,釆用国际一流设备和先进技术,优化柴油机装试工艺,确保了生产高效率和产品高质量,实现柴油机低油耗,大功率,长寿命,高可靠性,用户使用鍚柴机买的称心,用的放心,价值工程理念深入全员人心,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建筑工程试验规范 篇3

记者:为什么要出台《意见》,这份文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开展改革创新试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模式。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决心,有利于树立正确改革方向,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将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地,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

第一,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地,选择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展重大改革举措的创新试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

第二,充分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很多的重大政策出台和体制改革,都是从地方的实践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试验区建设将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中央决策部署与各地实际相结合,鼓励地方多出实招。

第三,凝聚形成改革合力。将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部署开展的以及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规范整合,具备条件的,统一放到试验区这个平台上来试,集中改革资源,凝聚改革合力,实现重点突破。

记者: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张勇: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记者:为什么选择福建、江西、贵州作为第一批试验区,今后试验区布局如何考虑?

张勇:《意见》提出在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设立试验区,主要考虑,一是三省均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二是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山清水秀,成为全国五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这次《福建方案》的出台,将推动福建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勇气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好“试验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不搞政策洼地,数量将从严控制,务求改革实效。今后将根据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和试验任务需要,适时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

记者:对于规范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意见》作出了怎样的安排?

张勇: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试点过多过散、重复交叉等问题。为此,《意见》就统一规范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作出了规定。

一是整合资源集中开展试点试验,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部署开展的各类专项试点,优先放在试验区进行,统筹推进,加强衔接。对试验区内已开展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进行整合,统一规范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指导支持,做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协调衔接,避免交叉重复。

二是严格规范其他各类试点示范,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2020年结束。

记者:《意见》发布后,将如何抓好落实?

张勇:我们考虑,至少应从四个方面推进《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意见》要求试验区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试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改革任务清单和分工。

二是加强指导支持。各有关部门将根据工作职责,加强对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强化沟通协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试验区重大改革措施突破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三是做好效果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试验区的评估和跟踪督查,对于试行有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做法,根据成熟程度分类总结推广,成熟一条、推广一条。

四是强化协同推进。试验区以外的地区也要按照《意见》有关精神,以试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等为指导,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勇于创新、主动改革。

记者:《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的亮点有哪些?

张勇:《福建方案》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亮点包括:

一是找准定位。将福建实际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求相结合,确定了福建试验区的4个定位,即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

二是明确目标。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试验区的制度建设目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各项目标,让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让老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有更多获得感。

三是大胆突破。认真对照中发12号文和中发25号文,选取难度大、确需先行试验探索的制度,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环境治理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等6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

建筑工程试验规范 篇4

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管理,维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中受试者权益,保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真实、科学、可靠和可追溯,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颁布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将于2016年6月1日实施。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范》制定背景

通过临床试验获得有效数据是评估医疗器械是否安全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机构经过长期的监管实践逐步制定了较为成熟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标准或规范要求,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155)。2004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该规定对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认知的不断深入,其不足也逐步显露,如该规定过于原则和粗放,条款不够全面和清晰,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科学的迅速应用,该规定已难以满足目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现状,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管理规范十分必要。

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在有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根据该要求,在前期对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管理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经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完成了《规范》。

二、《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所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是指对拟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或者验证的过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遵循本规范,本规范不适用于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

三、《规范》主要内容

《规范》共十一章九十六条,涵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过程,包括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实施、监查、核查、检查、以及数据的采集、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规范》从保护受试者权益、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行为出发,明确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申办者、临床试验机构及研究者和监管部门等各方职责,突出伦理委员会作用和受试者知情同意,强调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一)第一章“总则”共五条,对《规范》立法目的与依据,适用范围做出规定,并明确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二)第二章“临床试验前准备”共七条,明确了启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必须具备的软硬件条件,规定了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行政审批、属地备案等要求。

(三)第三章“受试者权益保障”共十三条,对保障受试者合法权益做出具体规定。首先强调了遵循伦理准则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其后明确了实施伦理保护的具体措施,规定在试验前和试验过程中应当向伦理委员会提交的资料和报告。该章节还规定了受试者享有知情、随时退出的权利和具体执行的方法,并对知情同意书的内容、修改和签署前的准备、一般情况和特定情况下如何获取知情同意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四)第四章“临床试验方案”共四条。主要是对临床试验方案的组织制定、内容和修订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明确了申办者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制定的组织者。对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证实的全新产品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出要求。明确了医疗器械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定义和实施的要求。

(五)第五章“伦理委员会职责”共八条,主要阐述了伦理委员会的组成、构建、工作程序、职责、需要审议的要点等内容。明确了伦理审查中应当包括对该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审查。在赋予伦理委员会同意临床试验开展权利的同时,还赋予其可以暂停或终止临床试验的权力,切实保障了受试者权益。

(六)第六章“申办者职责”共二十一条,对申办者主要职责和提供的文件做出了具体规定,还规定了监查员及核查员的选定、工作范围和承担的责任,明确了申办者对临床试验的真实性和可靠以及试验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负责。

(七)第七章“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职责”共二十一条,是对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的职责要求。规定了研究者的资格条件,明确了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在试验前、过程中、试验后的职责,重点提出研究者应采取有关措施,保护受试者的生命和健康,维护受试者的权利。

(八)第八章“记录与报告”共七条,是对临床试验过程任何观察与发现的记录要求和临床试验报告编制要求。

(九)第九章“试验用医疗器械管理”共三条,对试验用医疗器械标识、记录和使用进行了规定。

(十)第十章“基本文件管理”共三条,是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前、过程中和试验后形成的有关文件保管的规定。

(十一)第十一章“附则”共四条,用于规定一些用语的含义,特定事项的说明,实施日期等事项。

四、《规范》与原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一)《规范》取消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分医疗器械临床试用和医疗器械临床验证”要求。由于目前国际上医疗器械监管的通行做法并未严格区分临床试用和临床验证,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故予以删除。但对于未在境内外批准上市的新产品,安全性以及性能尚未经医学证实的,为了充分保护受试者权益,《规范》规定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时应当先进行小样本可行性试验,而后根据情况方可开展较大样本的安全有效性试验。

(二)《规范》明确了监管职责,落实条例关于备案和审批的要求。《规范》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同时还落实了条例中有关临床试验管理的规定,一是“备案”,即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开始前申办者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二是“审批”,对列入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目录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其临床试验必须获得总局的批准后方可实施。取消了“市场上尚未出现的第三类植入体内或借用中医理论制成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应当向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备案”的要求。

(三)《规范》明确了“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研制应当符合适用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试验用医疗器械直接用于人体,其质量和稳定性必须得到保证,因此要求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研制必须符合适用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并由申办者提供相关声明提交伦理委员会。

(四)《规范》特别注重对受试者权益的保护,在制度和要求上进行了完善。明确了伦理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和审查要求;严格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明确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和知情同意的方法要求;《规范》还要求申办者应当为发生与临床试验相关的伤害或者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的费用以及相应的经济补偿。

(五)《规范》提出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概念,并对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更加符合国际趋势。

(六)《规范》对临床试验各方责任和义务予以强化,分章节对申办者、伦理委员会、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申办者负责发起、申请、组织、监查临床试验,对临床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伦理委员会应当按照伦理准则和临床试验管理有关规定,按照工作程序履行审查职责并监督试验的实施;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应当按照临床试验方案、有关协议及临床试验相关规定实施临床试验,出现不良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七)《规范》引入器械缺陷的概念,详细规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器械缺陷的处理和报告程序。

(八)《规范》完善了临床试验记录、试验用医疗器械、基本文件等临床试验重要环节管理的要求。规定临床试验机构、研究者和申办者应当准确、完整记录临床试验中的相关信息,建立基本文件保存制度,明确了试验用医疗器械的标识、使用和处置等要求。

五、《规范》的配套文件

建筑工程试验规范 篇5

第1.0.1条为适应档案馆建设的需要,使档案馆建筑设计符合功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国家综合性档案馆(以下简称档案馆)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档案馆分特级、甲级、乙级三个等级。不同等级档案馆设计的耐火等级要求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档案馆等级与耐火等级要求及适用范围表1.0.3等级特级甲级乙级耐火等级一级一级二级适用范围中央国家级档案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列市档案馆地(市)级及县(市)档案馆

第1.0.4条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库区建筑可按七度设防。

第1.0.5条档案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 术语

第2.0.1条档案馆 archives

收集、保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的基地和信息中心。

第2.0.2条综合性档案馆 comprehensive archives

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收集、保管、提供利用多种门类档案资料的档案馆。

第2.0.3条专门档案馆 special archives

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某一专业领域或某种特殊载体形态档案资料的档案馆。

第2.0.4条国家级档案馆 national archives

收藏党和国家中央机构的和具有全国意义档案的并经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档案馆。

第2.0.5条库区 repository

档案库房及为其服务的交通通道占用的区域的总称。

第2.0.6条馆区 archive area

档案馆各类业务用房及附属公共设施所占的整个区域。

第2.0.7条档案库 storehouse for archives

档案馆中专为存放档案所建的房舍。

第2.0.8条查阅档案用房 search room

办理档案查阅手续,存放查阅档案的检索工具和阅览档案等所用的房舍。

第2.0.9条利用者 searcher

查阅利用档案的人员。

第2.0.10条缓冲间 buffer room

在进入库区或库房的入口处,为减少外界气候条件对库内的直接影响而建的沟通库内外并能密闭的过渡房间。

第2.0.11条封闭外廊 closed corridor

在档案库外建的用墙和窗与外界隔开的走廊(一面或多面以及绕一圈的环廊),以减少外界气候对档案库的直接影响。

第2.0.12条档案装具 equipment for storing archives

存放档案所用的器具。

第三章 馆址和总平面

第3.0.1条档案馆馆址选择应纳入并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

第3.0.2条档案馆的馆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馆址应远离易燃、易爆场所,不应设在有污染腐蚀性气体源的下风向;

2.馆址应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

3.馆址应建在交通方便、便于利用,且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高压输电线不得架空穿过馆区。

第3.0.3条档案馆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档案馆建筑宜独立建造、自成体系。当确需合建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2.总平面布置应根据近远期建设计划的要求,宜进行一次规划、建设,也可分期建设;

3.馆区内道路布置应便于档案的运送、装卸,并应符合消防和疏散要求;

4.馆区应留有绿化用地;

5.馆区内应设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6.馆区内建筑及道路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第四章 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第4.1.1条档案馆的建筑设计应根据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和职能配置各类用房,可由档案库、查阅档案、档案业务和技术、办公和辅助等用房组成。

第4.1.2条档案馆的建筑布局应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布置各类用房位置,力求达到功能合理,流程便捷,解决内外相互间的联系与分隔,避免交叉。各部分之间档案传送不应通过露天通道。有温湿度要求的房间应集中或分区集中布置。

第4.1.3条档案馆建筑设计应使各类档案及资料保管安全、调阅方便;查阅环境应安静;工作人员应有必要的工作条件。馆区建筑主要用房应具有良好的朝向。

第4.1.4条查阅档案、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设计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时,应设电梯。超过两层的档案库应设垂直运输设备。

第4.1.5条档案库设于地下时,必须采取防潮、防水措施;必须设置机械通风或空调设备。

4.2档案库

第4.2.1条档案库应集中布置,自成一区。库区内不应设置其他用房,其他用房之间的交通也不得穿越库区。

第4.2.2条库区的平面布局应简单紧凑。

第4.2.3条库区或库房入口处应设缓冲间,其面积不应小于6m2;当设专用封闭外廊时,可不再设缓冲间。

第4.2.4条库区内比库区外楼地面应高出20mm。当采用水消防时,应设置排水口。

第4.2.5条每个档案库应设两个独立的出入口,且不宜采用串通或套间布置方式。

第4.2.6条档案库净高不应低于2.40m。当有梁和通风管道时,其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20m。

第4.2.7条档案库应减少外墙面积,围护结构应根据其使用的要求及室内温湿度、当地室外气象计算参数和有无采暖、通风、空调设备等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其构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需要设置采暖设备时,围护结构的总热阻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计算所得的最小总热阻再增加20%~30%进行设计;

2.当需要设置空气调节设备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的规定;

3.当不设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时,房屋的外墙和屋顶的总热阻分别不得小于0.66(m2.k)/w和0.90(m2.k)/w。

第4.2.8条库房屋顶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屋顶上采用架空层时,应做好基层保温隔热层;架空层高度不应小于0.30m;并应通风流畅;

2.炎热多雨地区,采用坡屋顶时,屋顶内应通风流畅;其下层屋顶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做好防漏水处理。

第4.2.9条档案库门应为保温门;窗应为双层窗,开启扇应有密闭措施;当采用高窗时,墙的下部应增设通风口,通风口应设金属网,并应有密闭的可开启保温门。

第4.2.10条档案库每开间的窗洞面积与外墙面积比不应大于1:10,档案库不得采用跨层或跨间的通长窗。

第4.2.11条库房内档案装具布置应成行地垂直于有窗的墙面,外墙采光窗宜与档案装具间的通道相对应,当无窗时应与管道通风孔开口方向相对应。

第4.2.12条装具排列的各部分尺寸:主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两行装具间净宽不应小于0.80m,装具端部与墙的间隔不应小于0.60m.

第4.2.13条各类装具的档案存储定额的计算指标,应按平均每卷厚度为15mm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五节档案架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得小于2.70m或180卷;

2.双面档案架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30m或220卷;

3.密集架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不得小于7.20m或480卷。

第4.2.14条档案库楼面均布活荷载应为5kn/m2。采用密集架时,不应小于12kn/m2,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第4.2.15条供垂直运输档案、资料的电梯,其位置应临近档案库,但应在防火门外;当设置垂直传送设施时,竖井应封闭,其围护结构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非燃烧体,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第4.2.16条当档案库与其他用房同层布置且楼地面有高差时,应采用坡道连通。

第4.2.17条 母片库不应设外窗;当设外窗时,应有良好的遮光设施。

第4.2.18条 珍贵档案存储应专设珍藏库。4.3查阅档案用房

第4.3.1条查阅档案用房可由接待室、查阅登记室、目录室、普通阅览室、专用阅览室、缩微阅览室、声像室、展览厅、复印室和休息室等组成。规模较小的档案馆根据使用要求可合并设置。

第4.3.2条阅览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采光的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5;应避免阳光直射和眩光;

2.窗宜设遮阳设施;

3.单面采光的阅览室进深与窗墙高度比不应大于2:1;双面采光不应大于4:1;

4.室内应有自然通风;

5.每个阅览座位使用面积:普通阅览室每座不应小于3.5m2;专用阅览室不应小于4.0m2座。若采用单间时,房间面积不应小于12.0m2;

6.室内应设置自动防盗监控系统。

第4.3.3条缩微阅览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朝向以北向为宜,避免朝西;

2.不宜设在地下室;

3.宜采用间接照明,阅览桌上应设局部照明;

4.室内应设空调或机械通风设备。

4.4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

第4.4.1条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可由缩微用房、翻拍洗印用房、计算机房、静电复印室、翻版胶印室、理化试验室、声像档案技术处理室、中心控制室、裱糊室、装订室、接收室、除尘室、熏蒸室、去酸室以及整理编目室、编研室、出版发行室等组成。应根据档案馆的等级、规模和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上述用房。

第4.4.2条缩微用房可包括资料编排室、缩微摄影室(分大型机室和小型机室)、冲洗处理室、配药和化验室、质量检测室、校对编目室、拷贝复印室、放大还原室、缩微胶片库和备品库等。非缩微复制中心,可缩小规模,结合需要组织配套用房。

第4.4.3条缩微用房宜设于首层,应自成一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缩微摄影室应远离振源,防空气污染。各设备之间严禁灯光干扰。室内地面应坚实平整,便于清洗,墙面不宜采用白色或强反射面。

2.拷贝复印室应环境清洁。地面应防止产生静电。门窗应密闭,防紫外光照射;应有强制排风和空气净化设施;

3.冲洗处理室应严密遮光;室内墙裙、地面和管道应采取防护措施;应有上下水,并应有满足冲洗工艺要求的水质、水压和水量设施设备;室外应设污水处理池。

第4.4.4条翻拍洗印用房应包括翻拍室、冲洗室、印像放大室、水洗烘干室。其中翻拍室和冲洗室可与缩微用房的缩微摄影室和冲洗处理室合用。

第4.4.5条静电复印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静电复印室不应设于缩微用房和计算机房区域内。规模较大的档案馆除集中设置专供内部使用的复印室外,还宜另设对外服务的复印室,其位置宜临近查阅档案用房设置;

2.每台复印机的使用面积应按8m2计算;

3.应设独立的机械排风装置。

第4.4.6条中心控制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设在首层主要入口附近;

2.室内应设空调或局部空调;

3.与其他用房的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h,楼板不应低于1.5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第4.4.7条熏蒸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面积宜为10m2

2.应采用单独的密闭门;

3.应设有单独的直达屋面外的排气管道。根据使用药品本身的比重,排气管道室内开口应设在中部或顶部,废气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有关标准;

4.室内顶棚、墙面及楼、地面材料应易于清洁。为便于冲洗,宜设专用的熏蒸设备。

第4.4.8条裱糊室内应设加热电源、上下水设施,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每个工作人员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

第4.4.9条装订室内应设计摆放裁纸刀、压力机及装订机的位置。每个工作人员使用面积不应小于8m2。

第4.4.10条整理编目室、编研室、出版发行室,每个工作人员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室内宜设固定壁柜。4.5办公和辅助用房

第4.5.1条办公和辅助用房宜由公共服务用房、办公室、会议室、文印打字室、值班室、电话机房、空调机房、变电配电室、贮藏室及厕所等组成。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档案馆可根据需要设置上述用房。

第4.5.2条办公室宜设置存放工具书的位置或固定壁柜。

第五章 档案防护

5.1防护内容

第5.1.1条防护内容应包括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温湿度要求,防潮、防水、防日光及紫外线照射,防尘、防污染、防有害生物(霉、虫、鼠等)和防盗等。

第5.1.2条温湿度要求应根据档案的重要性和载体等因素区别对待。

第5.1.3条视听、缩微等非纸质档案贮存库设计,除应答合本规范有关规定外,尚应根据使用保管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

5.2温湿度要求

第5.2.1条特级、甲级档案馆宜采用空调或局部空调,乙级档案馆可采用局部空调。

第5.2.2条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要求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在选定温、湿度后,每昼夜波动幅度要求温度不得大于±2℃、相对湿度不得大于±5%。

档案库房的温湿度要求表5.2.2 温湿度范围采暖期夏季温度14~24℃不小于14℃不大于24℃相对湿度45%~60%不小于45%不大于60%

第5.2.3条各类技术用房温湿度要求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各类技术用房温湿度要求表5.2.3用房名称温度相对湿度裱糊室18~28℃50%~70%保护技术试验室18~28℃40%~60%复印室18~28℃50%~65%声像室20~25℃50%~60%阅览室18~28℃-磁带库14~24℃40%~60%展览厅14~28℃45%~60%工作间(拍照、拷贝、校对、阅读)18~28℃40%~60%胶片库拷贝片14~24℃40%~60%母片13~15℃35%~45%5.3防潮和防水

第5.3.1条馆区内应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第5.3.2条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不小于0.50m,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填实地面时,应有防潮措施;

2.采用架空地面时,架空层净高不应小于0.45m,架空层下部的地面宜用简易防水地面,并高出室外地面不小于0.15m,做不小于1%的排水坡度。架空层上部的地面宜采取适当的隔潮措施。架空层的外墙应做通风孔,风口处装金属网及可开启的小门。

5.4防日光直射和紫外线照射

第5.4.1条档案库、查阅档案及其他技术用房应防日光直射,并均应消除紫外线对档案、资料的危害。

第5.4.2条档案库和查阅档案等用房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当采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5.5防尘和防污染

第5.5.1条档案馆的绿化设计,应有防尘、净化空气、降温、防噪声等措施。

第5.5.2条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超过规定标准的地区,其通风系统应采取净化措施。

第5.5.3条锅炉房、除尘室、熏蒸室、试验室以及洗印暗室等用房的位置应合理安排,并结合需要设置通风装置。

第5.5.4条档案库楼地面应光洁、平整、耐磨。其他内部装修、装具和固定家具等设计应表面平整、构造简洁。

5.6防蛀和防鼠

第5.6.1条管道通过墙壁或楼、地面处均应用不燃材料填塞密实,其他墙身孔洞也应采取防护措施,底层地面应采用坚实地坪。

第5.6.2条库房门与地面的缝隙不应大于5mm,且宜采用金属门或下缘包铁皮的木门。

第5.6.3条档案馆应设熏蒸室或其他杀虫设施。

第5.6.4条档案库外窗的开启扇应设纱窗。

5.7防盗

第5.7.1条档案馆的外门及首层外窗均应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5.7.2条特级、甲级档案馆应设防盗报警装置及视屏监视系统。

第六章 防火设计

第6.0.1条档案馆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6.0.2条档案库区中同一防火分区内的库房之间的隔墙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防火墙,防火分区间及库区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少于4.0h的防火墙,其他内部隔墙可采用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不燃烧体。档案库中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

第6.0.3条特级、甲级档案馆的档案库、缩微用房、空调机房等房间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

第6.0.4条库区外应设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特级、甲级档案馆中的珍藏库和非纸质档案库应设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特级、甲级档案馆中的其他档案库房、档案业务用房和技术用房,乙级档案馆中的档案库房可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或非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

第6.0.5条档案库内严禁设置明火设施。档案装具宜采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制成。

第6.0.6条档案馆库区建筑及每个防火分区通往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第6.0.7条库区内设置楼梯时,应采用封闭楼梯间,门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第6.0.8条库区缓冲间及档案库的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为甲级防火门。

第6.0.9条档案馆内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的规定,配置建筑灭火器。

第六章 防火设计

7.1给水排水

第7.1.1条馆区内应设给排水系统。

第7.1.2条库房内不应设置除消防以外的给水点,给、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库区。

第7.1.3条上下水立管不应安装在与档案库相邻的内墙上。

第7.1.4条各类用房的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7.2暖通空调

第7.2.1条档案库及业务和技术用房设置空调时,室内温湿度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5.2.2、表5.2.3、表7.2.1的规定。

冬夏季库内温湿度要求表7.2.1用房名称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通风换气次数(次/h)冬季夏季档案库不小于14不大于2445~600.5~1缩微母片库不小于13不大于1535~45-缩微拷贝片库不小于14不大于2440~60-保护技术试验及缩微工作用房不小于18不大于2840~60-阅览室不小于18不大于28-1~1.5展览厅不小于14不大于2845~60-裱糊室不小于18不大于2850~70-其他技术用房不小于18---

第7.2.2条档案库冬季设采暖时,室内干球温度不应小于14℃,相对湿度应为45%~60%;不设采暖时,室内相对湿度应为45%~60%。

第7.2.3条档案库不宜采用以水、汽为热媒的采暖系统。确需采用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漏水、漏汽,且采暖系统不应有过热现象。

第7.2.4条通风、空调管道系统应有气密性良好的进排风口,洞口与室外应有密闭措施。

第7.2.5条空调设备应设在专门房间内,机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第7.2.6条母片库应设独立的空调系统。

第7.2.7条熏蒸室应在室内外分设控制开关,其排风管道不应穿越其他用房。

7.3电气

第7.3.1条库区电源总开关应设于库区外,库房的电源开关应设于库房外,并应设有防止漏电的安全保护装置。

第7.3.2条控制导线及档案库供电导线应用铜芯导线。

第7.3.3条档案库、计算机房和缩微用房配电线路宜采取穿金属管暗敷方式。

第7.3.4条空调设施和电热装置应单独设置配电线路,并应穿金属管保护。

第7.3.5条档案库灯具型式及安装位置应与装具布置相配合。缩微阅览室、计算机房照明设计宜防止显示屏出现灯具影像和反射眩光。

第7.3.6条档案馆照明的照度标准,应符合表7.3.6的规定。

照度标准表7.3.6房间名称参考平面照度(lx)阅览室0.75m不低于150出纳台0.75m不低于100档案库离地垂直面0.25m不低于50修裱、编目室0.75m不低于150计算机房0.75m不低于200

建筑工程规范书籍整理目录 篇6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的通知 建标[2002]219号,简介:建设部关于发布2002年版本,《强制性条文》是国务院《建设工程质

量管理条例》的一个配套文件,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的依据,违

反本《强制性条文》将按照建设部令81号《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

定》进行处罚。对不按照现行工程建设标准执行,造成工程事故和隐患的,应以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建筑设计;第二章 建筑防火;第三章 建筑设备;

第四章 勘察和地基基础;第五章 结构设计;第六章 房屋抗震设计;

第七章 结构鉴定和加固;第八章 施工质量;第九章 施工安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局部修订版

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术语;第三章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第四章 总帄面布局和帄面布置;第五章 防火、防烟分区和建筑构造;

第六章 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第七章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

第八章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第九章 电 气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2001年修订版)

5、上海市《大中型商场防火技术规定》的通知

6、《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4月30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

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共分为5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环境节能设

计计算参数,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等

微电网并网验收试验规范的研究 篇7

微电网依其灵活的配置结构和方便的运行方式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1,2,3],它能在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供电质量和电网服务水平,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微电网接入配电网运行将对接入系统的电压分布、线路潮流、电能质量、继电保护以及网络可靠性等都将产生影响[4,5,6]。为了限制这种对配电网正常运行的冲击,IEEE制定了分布式电源接入标准《IEEE 1547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互联的系列标准》[6,7,8]。文献[9]对微电网并网运行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具体的技术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于近期下达了《关于印发电力储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的通知》,提出形成了公司电力储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在其中的微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工程建设类中列出了“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系统调试及验收规程”。因此,制定微电网接入电网的技术规定以及相应的验收试验规范将非常重要。

本文首先就微电网并网验收试验的一般事项进行了说明,包括了验收试验应具备的条件、测量仪器设备、验收试验的一般流程和验收标准等。其次依据对微电网并网的技术要求[10],针对微电网并网的并解列操作、电能质量、逆功率保护、短路保护等关键操作、运行参数和保护功能的验收试验进行了设计,给出了具体的标准依据、试验测试方法、具体步骤和验收标准。本文为今后制定微电网接入标准和提高微电网的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依据。

1 并网验收试验的一般事项

1.1 验收试验应具备的条件

微电网并网验收试验应由微电网所有者和运行方、微电网设备制造商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电网运行调度部门和具有相应资质的测试机构共同组织验收工作组完成,且需具备如下条件:微电网方已向电网方提交并网所需的接入申请各项说明文件,包括微电网系统(接线图、微电网中各组成单元的主设备参数、运行特性、操作导则、保护配置及其参数设置说明等;微电网已完成自身硬件设备和监控、通讯软件系统、二次回路接线及二次设备的现场安装和调试工作,并向电网方提交相应的报告;与系统相关的辅助设备(电源、接地、防雷等)已安装调试完毕;安装调试单位已提交验收申请报告,并已报验收工作组批准;安装调试单位已会同设备制造商共同完成验收试验大纲的编写工作,验收试验大纲已由验收工作组审核并确认;验收工作所需各项安全措施已经完备。

1.2 验收实验的测量仪器设备

安装在设备上的测量仪器和测量装置不应引起微电网测试指标或其他特性的变化;测量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应适用于所进行的测试。每次测量的误差不应超出所测试参数精度的0.5倍。

主要的测量仪器设备包括:多功能电能质量测试仪;测量公共连接点连接状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电流和频率所需的仪器设备;电磁干扰测试设备;耐压测试仪;继电保护测试仪。

1.3 验收试验的一般流程

验收试验的一般流程为:

(1)验收试验条件具备后,启动验收程序;

(2)验收组织部门成立验收工作组;

(3)安装调试单位将工程竣工报告、设备资料、试验报告、验收大纲及现场申请报告等提交验收工作组审核;

(4)验收工作组按照审核确认后的验收大纲所列测试内容进行逐项测试、逐项记录;

(5)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经处理后,需由验收工作组重新验收,并确认无遗留问题后填写验收报告;

(6)验收测试完成后,编写验收报告,并报验收工作组确定验收结论。

1.4 验收试验的标准

验收试验结束后,由验收工作组和安装调试单位共同签署验收试验报告。验收遗留问题应在验收试验报告中提出要求及完成期限,由安装调试单位会同设备制造单位负责处理。

验收试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验收缺陷和偏差记录;验收试验记录及分析报告;验收结论;验收遗留问题备忘录(应包含现象描述、解决方案和预计解决时间);验收大纲。

验收试验达到以下要求时,可认为验收试验通过:系统文件、相关图纸及资料完整、齐全;所有设备型号、数量、配置符合技术协议要求;验收各项试验结果必须满足本规范要求;无缺陷项目;偏差项目总数不得超过5%。

2 并解列操作的验收试验

2.1 并网设备验收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已安装的并网设备具备设备制造商所述的各项性能。需要注意的是本试验不是现场验收试验的组成,但却是现场验收试验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本文列出的试验需作为设备型式试验或出厂验收的一部分,在试验室、生产制造工厂或现场完成。现场验收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试验内容进行试验。

主要的相关试验及方法为:1)实现同步功能装置的试验。主要按照JB/T3950-1999《自动准同期装置》中给出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并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2)电磁兼容-发射试验。在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或工业环境中,分别按照GB/T17799.3-2001《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或GB/T 17799.4《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并网设备的电磁发射水平测试,并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3)电磁兼容-抗扰度试验。主要按照GB/T17626《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系列标准中规定的相应方法,测试并网设备的静电放电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浪涌(冲击)抗扰度、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并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4)绝缘耐压试验。主要按照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分别对并网设备的输入电路对地、输出电路对地以及输入电路对输出电路绝缘强度进行测试,并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5)温度稳定性试验。主要按照GB/T 242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分别进行低温工作试验、高温工作试验和恒定湿热试验,并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

2.2 并网功能验收试验

2.2.1 并网时的技术要求

微电网带电并网时,必须限制其对系统的冲击。此时的微电网可视为等效发电机,并网技术参数要求和并网过程均可参考发电机并网相应的规定。JB/T3950-1999《自动准同期装置》中5.7规定:“装置检测运行系统与待并系统之间的频率差,允许发出合闸脉冲的频率整定范围应在1/16(1/10)~1/2Hz之间选取”;该标准5.8中还规定:“装置检测运行系统与待并系统之间的电压差,允许发出合闸脉冲的电压差整定范围在±3%~±10%(或±5%~±10%)额定电压之间选取”。

IEEE1547-2003中给出了同步互联时的参数允许范围如表1所示。同时规定:“当并联设备闭合瞬间,表中的所有三个参数均处于给定的范围内。若任何一个参数超出了表中所述的范围,并联设备将不能闭合。”

并网时上述三个技术参数的选取可综合考虑国家标准和IEEE1547中的规定。

2.2.2 并解列功能现场验收模拟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并网过程的方法,验证并网设备能准确可靠地完成并网操作,且闭合时刻所有参数均处于2.2.1节中给出的并网技术参数所要求的范围内;通过模拟解列过程的方法,验证并网设备能根据解列命令准确可靠地完成解列操作。

试验流程如下:

a)依照试验方案完成系统连接,断开微电网与电网连接之间的任何一个隔离开关,并进行目视检查以确保该开关处于断开位置。对测试用的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值、相位和连接进行检查。

b)连接测试设备,监测并网设备的并网命令、并网设备微电网侧和电网侧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两个电压的频率以及微电网侧和电网侧所有相的电压。

c)关闭并网功能,调节微电网电压和频率,使得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电压幅值差和频率差处于并网技术参数要求范围内,保持稳定至少3 min。

d)验证并网设备未启动并网操作。

e)打开并网功能。验证并网设备完成并网操作,测量并记录并网时间,记录并网时间内微电网侧和电网侧各相电压波形,记录并网设备闭合时刻的电压差值、相位差值和频率差值。

f)记录测试过程中各种参数设置值。

g)发出解列命令,验证并网设备完成解列操作,记录解列时间。

h)调节微电网电压和频率,改变电压幅值差和频率差,但仍处于并网计算参数要求范围内,重复步骤c)~步骤g)1~2次。

上述试验的验收标准是:在上述任何测试中,并网设备能正确完成并网操作,且闭合时刻的所有参数均满足并网技术参数的要求。在上述任何测试中,并网设备能正确完成解列操作,且解列时间满足设计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试验过程中需结合考虑微电网相关保护设置限值,使得对微电网电压和频率调节不会引起微电网内相关保护(例如过压、欠压、低频或高频保护)的动作,必要时可将这些保护退出。

2.3 电压与频率变动时的验收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并网过程的方法,验证电压/频率差从不满足并网技术参数所要求的范围到恢复至允许范围的过程中,并网设备能准确可靠地动作。

试验流程如下:

a)同2.2.2节中步骤a)。

b)同2.2.2节中步骤b)。

c)关闭并网功能。调节微电网频率/电压,使其与电网频率/电压的差值处于允许范围内,并保持恒定。保持相角差值在允许范围内。调节并保持微电网电压/频率高于电网电压/频率,并使得两者电压差超出允许范围。

d)打开并网功能。验证至少在3 min内并网设备未启动并网操作。

e)逐步减少电压/频率差至并网技术参数所允许范围内。验证并网设备完成并网操作,测量并记录并网时间,记录并网时间内微电网侧和电网侧各相电压/频率波形,记录并网设备闭合时刻的电压差值、相位差值和频率差值。

f)记录测试过程中各种参数设置值。

g)设置微电网初始电压/频率低于电网电压/频率,重复步骤c)~步骤f)。

上述试验的验收标准是:在上述任何测试中,当且仅当所有参数均满足并网技术参数的范围时,并网设备才进行并网操作。

2.4 并网功能现场验收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微电网能够按照并网技术要求,通过并网设备精确可靠地实现带电并网。

试验步骤如下:

a)依照试验方案完成系统连接。对测试用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值,相位和连接进行检查。

b)连接测试设备,监测并网设备的并网命令、并网设备微电网侧和电网侧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两个电压的频率以及微电网侧和电网侧所有相的电压。

c)关闭并网功能,调节微电网电压和频率,使得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电压幅值差和频率差处于并网技术参数所要求的范围内,保持稳定至少3min。

d)验证并网设备未启动并网操作。

e)打开并网功能。验证并网设备完成并网操作,测量并记录并网时间,记录并网时间内微电网侧和电网侧各相电压波形,记录并网设备闭合时刻的电压差值、相位差值和频率差值。

f)记录测试过程中各种参数设置值。

上述试验的验收标准是:在上述测试中,微电网并网时刻的所有参数均满足并网技术参数的要求。如无特殊要求,本测试仅需进行一次。

2.5 重新并网功能现场验收模拟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重新并网过程的方法,验证微电网解列后重新连接定时器的功能,该定时器将在解列事件后将微电网延时重新并网。

试验步骤如下:

a)完成2.2.2节中试验的步骤a)~步骤g)。

b)调节微电网电压,使其超出电网电压至少2倍于允许偏差,保持微电网电压至少2倍于设定的重新并网延时,确认微电网未进行重新并网。

c)逐步调节微电网电压至并网技术参数允许范围内,验证并网设备完成并网操作。测量并记录电压恢复至允许范围内到并网设备完成并网操作的时间。

d)确认在给定的误差允许范围和规定的重新并网延时内,并网设备未启动重新并网。

e)为验证在重新并网延时内定时器会由于另外的电压偏离复位,重新进行测试。并在重新并网延时内,调节微电网电压超出电网电压至少2倍于允许偏差,并保持该电压持续至少1倍于解列时间。

h)验证重新并网定时器将复位,且仅在微电网电压恢复到允许范围内,在规定的重新并网延时之后才将微电网重新并网。

i)需对解列后微电网的过压、欠压和过频、低频进行测试。

j)需对重新并网延时内,微电网的过压、欠压和过频、低频进行测试。

上述试验的验收标准是:在上述任何测试中,重新并网定时器具有制造商给定的精度,且延时满足并网技术规定中的要求。

2.6 解列功能现场验收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微电网能够按照并网技术规定的要求,通过并网设备安全可靠地实现解列。

解列功能分为自动和手动解列两种,自动解列功能的验收试验步骤为:

a)依照试验方案完成系统连接。对测试用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值、相位和连接进行检查。

b)连接测试设备,监测并网设备的解列命令。确保微电网在并网方式下运行。

c)发出解列命令,测量并记录解列时间。

手动解列功能的验收试验步骤为

a)同自动解列验收试验中步骤a)。

b)同自动解列验收试验中步骤b)。

c)逐步退出微电网中所有微电源及其他主用电设备。逐步切除微电网中所有负荷。

d)确认并网设备电流接近于0,人工操作断开手动解列装置。

本试验仅对解列命令的发出到解列实现的过程,不考虑引起解列的原因。如无特殊要求,本测试仅需进行一次。

3 并网运行时电能质量综合验收试验

本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微电网并网运行过程中,公共连接点的各项电能质量指标,包括各次谐波电流值、电压波动与闪变大小、电压三相不平衡度和功率因数均满足相应的要求。

电能质量综合测试验收试验步骤为

a)依照试验方案完成系统连接。对测试用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值,相位和连接进行检查。对测试用电能质量测试仪的连接进行检查。

b)确保微电网在无任何微电源的条件下并网运行,持续监测记录不少于24 h。

c)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d)确保微电网在正常方式下并网运行,持续监测记录不少于24 h。

e)收集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电能质量综合测试的试验过程较简单,以下主要给出各项指标的技术参数要求、测量方法及验收标准。

3.1 谐波

微电网在公共连接点处引起的谐波电压和注入的谐波电流取决于电网的特性、微电网内微电源的组成及特性、所连接的负载和设备。微电网并网运行时,向公共连接点注入的谐波电流应满足GB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中的相应要求。谐波测试时需满足的技术参数可根据该标准中给出的方法进行确定。

对谐波电流测量数据,计算测量时段内各相实测值的95%概率值,并取最大的一相值作为判断谐波电流是否超过允许值的依据。在上述测试中得到的各次电流谐波不能超出所要求的限值。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事先得到微电网并网前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流背景资料,以确保所测得的超过允许水平的谐波并非是由电网的特性所引起的。并网前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压畸变率应小于2.5%。微电网在公共连接点处的注入谐波电流受微电网运行方式、微电源和负荷的谐波特性的影响很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认为需要时进行附加测试。

3.2 电压波动与闪变

微电网并网运行时在公共连接点引起的电压波动必须满足GB 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中第4条的要求。微电网并网运行时,公共连接点的闪变干扰允许值必须满足上述标准中第5条的要求。

微电网单独引起的电压闪变值可根据微电网负荷大小、其协议用电量占总供电容量的比例以及公共连接点的状况,按照GB 12326-2008分别作不同的规定和处理。

对公共连接点,在电网正常运行的较小方式下,电能质量综合测试中得到的所有长时间闪变值,都不能超出所给定限值。

在不满足闪变限值要求时,可根据测量得到的最大长时间闪变值和微电网解列后的背景闪变值,通过式(1)计算得到微电网单独引起的长时间闪变值。

式中:PR1为微电网投入时的长时间闪变测量值;PR0为背景闪变值,是微电网退出时一段时期内的长时间闪变测量值;PR2为微电网单独引起的长时间闪变值。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事先进行附加测试,以得到微电网并网运行前公共连接点的电压闪变背景资料;电压波动尚无公认可接受的现场测试方法,也无成熟可用的电压波动测试设备。可按照GB12326-2008中的方法进行估算;现场验收时可仅对电压闪变测试结果进行验收。

3.3 电压不平衡度

微电网并网运行(仅对三相输出)时,三相不平衡度必须满足GB 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中第4条的要求。即允许值为2%,短时不得超过4%。2)接入公共连接点的每个用户引起该点负序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一般为1.3%,短时不超过2.6%。根据连接点的负荷状况以及邻近发电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安全运行要求,该允许值可作适当变动,但必须满足1)中的要求。用户引起的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可按照GB 17625.6-2003中的方法进行换算。

对公共连接点,取电压负序不平衡度测量值的10 min方均根值的95%概率值作为判断电压不平衡度是否超过允许值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连接点的电压不平衡度通常由负序电压不平衡度衡量,对于低压系统的零序电压不平衡度一般不做规定。微电网在公共连接点处产生的电压不平衡度受微电网运行方式、微电源和负荷特性的影响很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需要时进行附加测试。需要事先得到微电网并网前公共连接点的电压不平衡度背景资料,以确保所测得的超过允许水平的电压不平衡度并非是由电网的特性所引起的。

3.4 功率因数

当微电网吸收感性无功功率时,公共连接点的功率因数应满足《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条例2004》的要求。即“35~220 kV变电站在主变压器最大负荷时,其一次侧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5;在低谷负荷时不应高于0.95”;而“35 kV及以上供电的电力用户,可参照该条款执行;100 kVA及以上10 kV供电的电力用户,其功率因数应达到0.95以上;其他电力用户,其功率因数宜达到0.9以上”。

在电能质量综合测试中得到的微电网在公共连接点的功率因数需满足上述所列出的要求。

功率因数的计算可按式(2)计算得到。

式中:cosφ为测量时段内的平均功率因数;WP为测量时段内的有功电量;WQ为测量时段内的无功电量。

需要注意的是:微电网在公共连接点处的功率因数受微电网运行方式、微电源和负荷特性的影响很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需要时进行附加测试。微电网中包含无功补偿装置的,应在投入无功补偿装置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4 逆功率保护的验收试验

逆功率保护用于不可逆流并网运行方式。但在可逆流并网方式下,对微电网向电网输送的功率通常也存在一个限制。在该输送功率超出限值时的保护原理与逆功率保护的基本相同。因此,对于可逆流并网方式下,微电网向电网输送功率限制的保护的测试也可参照本测试进行。

后续所有试验均采用信号注入测试方法。

4.1 逆功能保护幅值的验收试验

本试验主要用于确认不可逆流并网运行方式下逆功率保护幅值设置的精确度特性。测试前,必须给定逆功率保护的幅值精度。

试验步骤如下:

a)依照试验方案完成系统连接。对测试用的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值、相位和连接进行检查。对测试用继电保护测试仪的连接进行检查。

b)调节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微电网和电网电压为额定值。调节电网流向微电网的电流至额定值,并使得电网电压与电流间相角为0°,使得计算得到的电网输送至微电网的功率为额定值。

c)将逆功率保护的延时设置为0 s。

d)阶跃电流幅值为接近于0,相角从0°阶跃至180°。在一定时段内保持该电流幅值和相角不变,在该时段的末尾,逐步增加电流幅值。

e)记录继电保护测试仪测得的电流幅值。

f)将电流恢复至额定值,将相角恢复至0°。

g)重复步骤c)~步骤e)共计3次。

在上述所有的测试中,所测得的电流幅值均需满足给定的幅值精度要求。

4.2 逆功能保护的幅值试验

本测试主要用于确认不可逆流并网运行方式下逆功率保护时间设置的精确度特性。测试前,必须给定逆功率保护的时间精度。

试验步骤如下:

a)同4.1节中试验步骤a)。

b)调节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微电网和电网电压为额定值。调节电网流向微电网的电流至额定值,并使得电网电压与电流间相角为0°,使得计算得到的电网输送至微电网的功率为额定值。

c)阶跃电流幅值为接近于0,相角从0°阶跃至180°。在一定时段内保持该电流幅值和相角不变,在该时段的末尾,阶跃电流幅值至1.2倍整定值。

d)记录继电保护测试仪测得的时间。

e)将电流恢复至额定值,将相角恢复至0°。

f)重复步骤c)~步骤e)共计3次。

在上述所有的测试中,所测得的时间均满足给定的时间精度要求。

5 短路保护的验收试验

5.1 短路保护的幅值试验

本测试主要用于确认电网对微电网短路的保护幅值设置的精度特性。测试前,必须给定短路保护的幅值精度。

试验步骤如下:

a)同4.1节中试验步骤a)。

b)将短路保护的延时设置为0 s。

c)调节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微电网和电网电压为额定值。调节电网流向微电网的电流至额定值,在一定时段内保持该电流幅值不变。在该时段的末尾,逐步增加电流幅值。

d)记录继电保护测试仪测得的电流幅值。

e)将电流恢复至额定值。

f)重复步骤c)~步骤e)共计3次。

g)对每一相单独地或对所有相同时地重复本测试。

在上述所有的测试中,所测得的电流幅值均满足给定的幅值精度要求。

5.2 短路保护的幅值试验

本测试主要用于确认电网对微电网短路保护的时间设置的精度特性。测试前,必须给定短路保护的时间精度。

试验步骤如下:

a)同4.1节中试验步骤a)。

b)将短路保护的延时设置为0 s。

c)调节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微电网和电网电压为额定值。调节电网流向微电网的电流至额定值,在一定时段内保持该电流幅值不变。在该时段的末尾,阶跃电流幅值至1.2倍整定值。

d)记录继电保护测试仪测得的时间。

e)将电流恢复至额定值。

f)重复步骤c)~步骤e)共计3次。

g)对每一相单独地或对所有相同时地重复本测试。

在上述所有的测试中,所测得的时间均满足给定的时间精度要求。

6 结论

微电网被认为是更适合的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方式,但其并网/解列及并网运行将对传统的配电网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微电网接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验收试验规范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微电网接入所必须进行的验收试验进行了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试验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验收试验应具备的条件、测量仪器设备、验收试验的一般流程和验收标准等。重点依据对微电网并网的技术要求,针对微电网并网的并解列操作、电能质量、逆功率保护、短路保护等关键操作、运行参数和保护功能的验收试验进行了设计,给出了具体的标准依据、试验测试方法、具体步骤和验收标准。本文为制定微电网接入验收试验规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吕婷婷,段玉兵,龚宇雷.微电网故障暂态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2):79-83.LüTing-ting,DUAN Yu-bing,GONG Yu-lei.Analysis ofmicro-grid based fault transient and its suppression[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1,39(2):79-83.

[2]盛鹍,孔力,齐智平.新型电网-微电网(Micro grid)研究综述[J].继电器,2007,35(12):75-81.SHENG Kun,KONG Li,QI Zhi-ping.A survey on research of micro grid-a new power system[J].Relay,2007,35(12):75-81.

[3]王新刚,艾芊,徐伟华.含分布式发电的微电网能量管理多目标优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0):79-83.WANG Xin-gang,AI Qian,XU Wei-hua.Multiobjective 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of micro grid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20):79-83.

[4]丁银,丁明,毕锐.微电网系统CIM/XML模型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9):37-42.DING Yin,DING Ming,BI Rui.Research on CIM/XML model of micro grid system[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9):37-42.

[5]郑琰,焦坡,张晶莹.基于无线专网的配变实时监测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6):96-98.ZHENG Yan,JIAO Po,ZHANGJing-ying.Real-time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based on wirelessprivate network[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09,37(16):96-98.

[6]林添顺.基于GPRS的新型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及实用性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19):44-47.LIN Tian-shun.A new kind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GPRS for power distrib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practicability[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8,36(19):44-47.

[7]IEEE 1547.IEEE application guide for IEEE Std1547[S].

[8]IEEE 1547.1.IEEE application guide for IEEE Std1547[S].

[9]IEEE 1547.2.IEEE application guide for IEEE Std1547[S].

违法建筑的规范强制 篇8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志荣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珠分局(以下简称“海珠城管局”)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区分局(以下简称“海珠国土房管局”)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广州国土房管局”)

原审法院认为,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琶洲村仁瑞大街左二十五巷2号第一、二层房屋所处的土地已被核准由建设用地单位(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征用,广州国土房管局作出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责令陈志荣限期交出土地。陈志荣如不履行《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确定的交出土地义务,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作出《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依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第3条规定,海珠城管局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行机构,依法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其法定职责,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涉案房屋”前,应当依法告知陈志荣作出拆除房屋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陈志荣依法享有的权利。但海珠城管局在拆除房屋前,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属程序违法。在诉讼阶段没有举证证明拆除陈志荣房屋的职权来源,为此,海珠城管局拆除陈志荣的房屋没有法定依据,属于超越职权行为,依法应确认海珠城管局在2010年10月28日拆除“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陈志荣要求确认广州国土房管局、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行为违法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故对陈志荣该项诉请的理由,法院不予采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第2款第(三)项的规定,原审法院判决海珠城管局2010年10月28日拆除陈志荣“涉案房屋”的行为违法。

二审法院认为,原审法院认定海珠城管局为本案适格被告,没有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进行处理,本院予以纠正,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原审法院判决确认海珠城管局的上述行为违法正确,本院予以维持。

二审判决:原审判决处理正确,本院予以维持,陈志荣的上诉理由理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1.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陈志荣负担。

本案处理适当,适用法律正确,但留下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在行政程序中,多部门参与的强制拆除行为实际上是政府的意志和决策指导下的一种结果,而在诉讼中,下级机关又不得不为上级机关承担责任,这为政府法治进步留下了阴影;2.在司法程序中,法院没有挖掘深层次的法律前沿课题,有意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在当前司法环境之下所作出的一种妥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情有可原。

一、本案存在两个瑕疵

1.确认违法的理由不完整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否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判决书中未作明确交待。根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未经省政府批准,国土局作出责令交出土地的决定属于违法行为,被告强制执行行为既属于超越职权的违法行为,也属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违法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决。广州国土房管局依据穗海国房法字[2010]04号《责令限期交付土地决定书》,责令陈志荣户在收到该决定书之日起5天内交付穗海新字第NO.026936号《农村(墟镇)宅基地使用证》土地。笔者认为,据此让陈志荣交付土地是不对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作出的责令交出土地决定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使用人已经依法得到安置补偿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安置补偿,且拒不交出土地,已经影响到征收工作的正常进行”。从权利主体看,应当获得补偿的主体是陈志荣而非琶洲经济联合社,法院认定琶洲经济联合社获得补偿视为陈志荣获得补偿,属于认定事实错误。现实中,被拆迁人拒绝接受补偿金是常有的事情,补偿安置部门完全可以采取提存的方法解决“得到安置补偿”问题。也就是说,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琶洲经济联合社确认收到全部征地补偿款项并不代表陈志荣获得补偿。

2.行政主体有待研究

合法的行政强制执行,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5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先行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行政强制法》第37条规定,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但是,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前,政府的行政强制执行通常是不规范的,并不作出任何法律行为,而是制造一种事实行为,而此事实行为的主体问题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立法、司法实务方面,均存在一定滞后。现实中是通过原告举证及法院调取证据证明,在强制执行现场是否有政府及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上述人员,那么政府作为该违法行为的指挥者就难逃其咎,政府应当被列为行政主体。同样,如果有上级机关的人员指挥强制执行行为,那么上级机关也应当为行政主体。

该案中,原告对于三被告是否为适格被告问题并未准确把握。法院驳回陈志荣对广州国土房管局和海珠国土房管局的起诉,但并未使用举证规则证明或者查明拆除房屋现场都有什么人。对于是否存在政府人员,法院也没有依职权调取这些证据。事实上,法院也是心照不宣地找一替身而已,这使此案中真正的行政主体最终只能确认为海珠城管局,使真正的行政主体——政府免于承担责任。

二、本案引发的思考

1.反思人民法院的不作为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首先,该条中补偿与交出土地属于唇齿关系,没有补偿交出土地就没有发生效力;其次,本案的强制执行主体应当是人民法院,行政执法局和国土局不应该去违法强制执行。2011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法明传[2011]327号《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该通知导致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常常“打太极”,这给理论和实务部门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审视我国的行政审判是否存在两种现象,即《行政诉讼法》的两个功能,一是对行政相对人保护不力,二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不给力。这样,人民法院不履行法定职责,无法保证司法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导致有关政府部门乱执法、不依法办事。人民法院应该在一审时指出有关部门程序上的问题,但是一审判决中并没有说明。人民法院的不作为只能是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产生了不良影响。

2.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

无论什么理由,集体土地征收的行政强制拆除均属于违法的事实行为,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违法行为可能造成损失,这种损失可能以征收补偿为前置条件后,就不再存在;也可能因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等原因继续存在。笔者认为,行政赔偿应当采取补充赔偿责任,这样才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一种理性保护方式,不宜简单地采取驳回诉讼请求的方式。是否存在国家赔偿,无法回避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重要问题:(1)补偿安置方案兼顾“人头”(村民资格界定)与“砖头”、房屋与土地;(2)将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与违法必究原则有机结合,妥善处理违法建筑与住改商问题;(3)注重民主程序和村民集体资产的保留。在现实征收拆迁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违法确认后的补偿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有些往往是被迫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或者是满足自己提出的一点点小小的要求就结束请求赔偿问题,也可能存在补偿标准过低或者补偿不到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补充赔偿责任实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保障,使违法确认后的国家赔偿问题落到实处。

3.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和依据

当前征收拆迁强制执行的种类很多,它们也都有合理的依据。笔者总结见图1。

根据《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拆迁强制执行首先也要有法可依,其次是要有合理的补偿和强制执行的有效法律文书。事实上,依法征收,解决钉子户完全可以通过上述图示依法强制。

4.征收非诉强制执行作出准予执行裁定的期限需要矫正

2012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事实上,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1)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这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2)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显然,司法解释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混为一谈,存在错误。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

5.摈弃立法悖论

《城乡规划法》第38条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广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实施意见》规定征收之前规划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显然,广州市的规定违反了《城乡规划法》,让基层征收部门无所适从。从法律效力上来讲,广州市的规定是下位法,既然与上位法相抵触,在相关条文方面就是无效的,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按照法律适用规则进行合法性审查。

注:作者为法学博士,在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对房屋登记、征收拆迁等房地产法律具有深入研究,出版专著多部,现在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从事法学研究,兼职为政府提供征收拆迁全程法律服务。作者邮箱:

13701178064(京)。

上一篇:销售新手入门实习周记下一篇:Linux系统工程师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