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精选8篇)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课题组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规划立项课题“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项目编号:中语课字【2014】第01-112020号。在“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天津市蓟州教研室的指导下,由天津市蓟州燕山中学承担,从2014年11月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申请立项并获批,至2018年6月已完成课题的各项预设研究目标和任务。现申请结题,特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课题的提出背景: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挂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牌匾,然而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扮演主要角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许多专家学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只不过是做了教学参考和学生之间的传话机而已。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按照考点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竟成了习题的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练习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如此的阅读教学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割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而现在的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时效性,未能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丽却无所依附,同时也使作文成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虽清澈却毫无生气。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具体来说,读就是感悟、积累,是为写而作准备。写则是运用,是更深层次地阅读,这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对教师而言,教授阅读是手段,教授写作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读与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和用的关系,真正会阅读的人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注重其思维训练缺乏可操作性。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巧妙衔接,结合课内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适当练习。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将知识、思维、过程和兴趣动力有机地整合,让学生将语言和思维合成一体,能够自由地书写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写作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2.写作学与写作心理学原理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世界反应的产物,而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经“物”—“意”—“文”的转化。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积累必要的素材,通过头脑必要的加工,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只有打通写作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感悟生活,构建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培养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1、指导思想: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应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针对作文教学有实效的教学理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2)全体性与关注个体差异原则

教师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中,首先应承认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多关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研究策略,才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实践原则强调将研究融合于教学中,在理解课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4)独创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感性感悟,理性思考,优化研究过程和方法,升华总结和经验。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根据目前“阅读与写作”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设计调查问卷,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势利导,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现实的材料。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探索改进模式及方法,积累经验,形成理论,撰写相关论文。

(3).探索研究法:这主要由教师所用,教师大量阅读探究写作各种技法,以便让学生学习模仿。

(4).借鉴创新法:主要由学生运用,学生通过阅读,借鉴他人成功的写作技法,并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创新。(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经验论文,是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课题研究,将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等,应该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进而学会写作。

1、研究目标

(1)从学生层面上: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渗透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在理想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提高学生包括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在内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从教师层面上:本课题研究将提高教师对阅读课堂的把握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以及提升教师对学生习作评价的能力,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从学校层面上:期望教师在“新教育实验”这块沃土上,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运用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模式,较快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建构一种更适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融阅读与写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创建我校的特色,促进我校的跨越式发展。

2、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从阅读迁移到写作,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鉴写作技法,并进行创作,获得成就感,慢慢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创作。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际情况;(2)、研究加大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可行性;(3)、研究文本阅读与作文的结合点,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4)、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研究步骤(研究的思路、课题实施过程设计、主要措施)本课题共用大约四年的时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阶段:2014至2015学研究准备阶段。(1)、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成立课题组,反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研讨教学实践,进一步审查课题方案;进行课题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3)、制定实施方案和阶段实验计划。

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根据阶段实险目标和要求制定每阶段实验计划,开始启动实验。

第二阶段: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为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内容在相关班级实验,通过实践,以多种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实施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训练。学生的优秀写作汇编成册,教师教学心得及创新观念形成文字,以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展示。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7年10月到2018年6月为实验总结阶段。

把通过探索形成的课例、个案,上升到理论层次和高度,继续实验并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4、研究对象:

天津市燕山中学全体学生和全体班主任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中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挂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牌匾,然而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扮演主要角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只不过是做了教学参考和学生之间的传话机而已。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按照考点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竟成了习题的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练习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如此的阅读教学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割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对教师而言,教授阅读是手段,教授写作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读与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和用的关系,真正会阅读的人能做到学以致用。而现在的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时效性,未能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丽却无所依附,同时也使作文成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虽清澈却毫无生气。

(二)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

学生在写作时,一是愁没东西可写,二是愁没词语可表达,三是愁表达不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阅读是对信息的接收, 是吸收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课文及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是学生大量地吸收规范书面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大量地积累汉语的基本词汇,还可以密切接触并逐步掌握汉语各种句子结构,并且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写作的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方法。“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靠阅读得来”。学生阅读越多,其占有的材料就越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表达起来也就游刃有余。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没东西可写,没词语可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主要原因可归咎于他们阅读量的贫乏,正是缺乏阅读量才阻碍了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成绩的提升。

写作是对信息的表达,是表达思想与运用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读学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阅读,从阅读中学写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练习写作,但是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很强,作文水平却是一般,作文成绩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练笔少,在阅读中得来的写作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运用,造成了读与写的分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这并不表示有了这个基础写作就没有问题了,这就如同有了足量的蔬菜不一定就能有美食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作训练“挤”入阅读课堂当中,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相互转化。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广泛的阅读,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适时的用笔,不断增强用笔意识,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实现从“惧文”到“爱文”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中“读写结合”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两大主要问题(即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我们运用“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由读写教学一体化、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材教辅材料一体化三个维度出发,对解决以上问题的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探索。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必须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广东省特级教师丁有宽针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设计,吴忠豪教授认为丁老师的这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实践第一”思想,注重知识迁移应用,形成了全面的训练系统。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写作,主要的困难在于: 词汇量小, 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思路不畅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善于挖掘写作内容的能力,引导他们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有意识地为习作表达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其次,在阅读课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接受和适应文章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普遍性的思维方式, 把阅读课中的课文讲解、运用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中得到启发。再次,结合阅读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笔,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找到能发挥他们优势的广阔空间。例如,教师在教授记叙文时就可以做到“三启二引”。即启发学生围绕内容补充新的材料。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和描绘现实生活来表现一定的思想观点。如通过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认识,对课文的主题分别阐述自己新的观点。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写出立意新颖、别出心裁的文章来;启发学生学习选材的角度。如讲授《老王》一文时,让学生真正学会通过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来“折射”深刻的大道理,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记叙文的过渡方法。过渡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不拘一格,但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记叙文时,能自觉地去发现课文中所使用的过渡方法,并在以后行文时要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在读记叙文后学习仿写,在仿写中得到提高。学会仿写是一种很好的读写结合的过程。只要用心地研读范文,做到举一反三,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范文的影响和启发,从而逐渐熟悉和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相结合

知识就像广袤的森林,一本课本收集的文章只不过是森林里的一棵树,对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广泛的阅读各类课外书籍,汲取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广泛阅读,以读促写,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而学生广泛阅读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课内阅读,另一个是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尽心为学生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两种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1.课内阅读,厚积薄发。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课本,善用这些例子,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可以点燃学生创新火花之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讨多种写作方法,真正筑建起由读到写的平台,那么,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古人云:“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针对这种学习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开拓阅读渠道。中学语文课内阅读中有些篇目的节选很适合拓宽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习作。如学了《与朱元思书》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的家乡风貌,学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习作。2.课外阅读,开拓思维。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发展和补充,是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提供内容更广、数量更多、题材更丰富的佳作范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的直观形式。例如,儿童文学作品《爱的教育》描写了安利柯在充满“爱的教育”的学园和小伙伴们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通过阅读,受到启发,原来这样有趣的故事也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没想到把它当成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也能用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就不会再因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有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以文字的形式把它们永久的记录下来。

《标准》要求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学与用相结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高低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阅读的实效,而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又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材与教辅材料必须相结合

作文教学应从教材中挖掘宝贵的写作训练资源、多样的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渗透每个单元的重点读写训练目的和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教辅材料的写作信息,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确立主题, 理清思路,组织安排材料,从而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结教材与教辅材料之间的纽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须从多方位入手,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学生学写作需要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所以首先要加强字词句的综合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以及教辅材料文章里的生字和生词,学生必须读准确、写正确,积极掌握大量的词汇,增加词汇储备,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准确、恰当地遣词造句。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摘抄、背诵,学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理解和表现生活的,为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此外还可以增加复述训练的内容,创造性复述是把被动语言转化为主动语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散文,要熟读、背诵。对于故事性强的记叙文、说明文等,复述的效果就优于背诵。在复述过程中除了重视故事的情节外,要格外重视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模仿,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习作方法加以运用,从而为作文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创新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

创新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创作思路。教材与教辅材料的课文中安排了许多古诗词篇目,它们的语言凝练,善于抒情,但是事件的情节却不完整。如果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把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则会给学生提供习作的拓展空间。例如在教授《石壕吏》一诗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改写。学生不但创作兴趣浓厚,还实现了自由表达的愿望。作为练笔,改写是一个好办法,既解决了写作内容,又解决了写作形式。改写时,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方式,学生能用则用。但学生必须得把课文熟读,然后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由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的转化。这样不仅对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大有益处,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文本是一个召唤学生参与的空白结构,课程练笔要捕捉住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用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常常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从而达到言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创造性的补写、续写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课文的重点、有特色的片断,不仅要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同时还要想象画面、欣赏语言,更要动笔练习仿写。仿写训练的角度是多样的,可仿过渡方式、仿修辞方法等,只有抓住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模仿并进行再创造,才能达到仿写训练的目的。如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鼓励学生仿照文中利用方位词来表明游览地点的转换,写下自己的游览介绍,这样学生写出的游记不仅思路清晰还饱含着情感。学生在仿写的训练中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写作的思维活动空间。

本文从解决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主要问题入手,运用“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对其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探索。其实“读写结合”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同时还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时时训练的特点,这都属于语文的实践活动范畴。要想实现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法和学法,才能更好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六、思考与展望

(一)急需更新老师的观念,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社会和家长只关注学生成绩,许多教师还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题海战术"上。因此,作为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需的一个能力。写作可以表达思想、思维、情感,可以贮存信息、传播信息和交流情感。写作力就是创作能力,是由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素养,写作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工作、就业,甚至生存与发展。

(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

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他们只有在这一过程的经历中,才智才能够得到发展,才能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够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因此如何设计好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要大力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专题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三)目前我们的参研课题已接近结题阶段,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提高改进之处,但对全校师生而言,我校的“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实际上是才开了个好头。我们今天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关于“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要继续走下去,走得更深入、更扎实。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魏小娜《反思与聚焦:探寻我国阅读教学的本体》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3月)[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肖萍.《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田祥珍.《挖掘教材,拓展习作》[J].新作文,2006,(1-2):23-28.[5]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159.[6]崔峦.《求是 崇实 鼎新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8-336.[7]贾勇星.《论语文阅读对写作的作用》[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8]骆奇.《提高写作能力》[J].新作文,2007,(6):21-24.八、附件

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论文:

焦连跃

《反弹琵琶巧立新意》市级二等奖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初中作文的探索与实践》 刘秀芬

《信息技术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宋丽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初探》区级认定教研成果 李红阳

《拒绝“套话作文”》

《寻找有效的写作途径》 孔伟伟

《着眼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 教学视频

《作文中的穿插描写》孔伟伟

《神奇的丝瓜》县级公开课 刘秀芬 《我的叔叔于勒》李红阳

县级三等奖

作文课教学设计

李红阳

《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孔伟伟

《作文讲评—— 记叙中融入描写》 宋丽莉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师作文辅导奖

刘秀芬

2010-2015“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县级一等奖2次,市级一、二、三等奖各1次;指导张义峰杜佳亮两名同学朗诵市级一奖,指导学生作文比赛获校级一等奖;个人3次获得市、县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2016.1天津市青少年“读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魅力”演讲大赛中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焦连跃

2016.1天津市青少年“读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魅力”演讲大赛中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宋丽莉

2010-2015“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县级一等奖6次,两次获得市级奖 两次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教师和县级优秀辅导教师 李红阳

县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学生习作

指导教师宋丽莉

《迎全运 做文明有礼小公民》七一班周炟灿

区级一等奖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七一班 崔欣莹七一班

区级一等奖 《迎全运做文明有礼小公民》七一班周家荣

区级二等奖 《遇见另一个自己》闫金源

七年级二班 指导教师焦连跃

《读《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感》市级一等奖 指导教师杨永淑

《我因您的蜕变而与众不同》高淼

区级二等奖 指导教师:李红阳

《有一种神奇令我着迷》杨晗

九年级二班 《永远别害怕挑战》王明新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2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作文是阅读的结晶。阅读教学的成败标志着作文教学的成败。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三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都依照这样的对应关系, 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首先熟悉摸清楚班级学生作文普遍性的问题在哪

里, 然后从阅读课教学入手, 解决其共性问题,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有益的。

我所担任的班级, 共同的弊病在于: (1) 写作的基本语言差, 只会口头作文, 当然表达效果更谈不上; (2) 写出的文章篇幅短, 严重地影响表达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 起初我从篇幅上要求, 就有些较好的同学, 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 总是在文章结尾处画蛇添足, 加一些表决心誓言之类的话, 认为这样就是在表达感情, 写出感想。其实不然, 这样反倒使文章内容生硬僵化了。通过作文中讲评课解决这一明显的问题, 教师讲解后, 使一些同学会意地点点头。那么以上问题怎样得到切实解决, 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中, 我首先运用课本中的关键词语、开头和结尾, 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品味, 教学生根据自己观察获得已经贮存的素材, 做改说或仿说训练。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在复读课文中, 要求学生做改变人称的说话训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个病号在老班长为照顾他们不顾牺牲自己的精神鼓舞下, 排除千难万险, 走出了草地, 追上大部队。三个病号来到部队后, 以万分激动的心情, 向首长汇报了老班长牺牲的经过, 假如你是小梁, 应该怎样向首长说?要求用词准确, 语句通畅, 语言简练达意, 向首长汇报清楚。学生思考之后, 用第一人称抓住要点, 声情并茂地做了转述表达, 这样的训练, 既让学生将文中关键的精彩的语句换成了自己的语言, 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获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2)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拓展学生的想象, 发展学生的思维,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拔苗助长》这一课, 我启发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练习说故事的续篇:“这个宋人, 第二年还是那样种植禾苗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说说他是怎样种的。”通过点拨,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展开想象的翅膀, 说明宋人怎样吸取教训, 给禾苗治虫、除草、施肥, 最后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这样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 结合课文学习书面语言,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书面语言从何而来?如何学习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从读书中得来。所以我们用现有的课文, 让学生反复朗读, 在每节语文课前, 指名朗读一篇课文, 就是朗读最差的学生, 也尽量多给读的机会, 当看到他们朗读能力有了提高, 我欣慰地笑了。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尤其对名人名著, 如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巴金的《海上日出》等课文要求全篇背诵。俗话说, 熟能生巧。学习了书面语言再经过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经常可以听到学生用学过的词语造出精美的语句。课堂回答问题, 我从严要求, 尽量用书面语言, 说完整话。有时一个意思要求用不同语言表达, 写作中, 我鼓励他们用课文中词语和句子, 尽管有的用得不当, 在批改和讲评课上去解决,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旦发现同学们有了学习书面语言的积极性, 就应尊重他们、珍惜他们、鼓励他们。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注意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之写出的文章中, 书面语言就恰当多了, 批改时每遇到语言恰当、表达意思准确的句子, 我都画上圈圈, 几乎篇篇、本本都有这样的批改符号, 好多同学作文本上也都有这样的红圈圈。我还在讲评课上用对比的方法解决作文中的病句, 让大家共同克服写作中的语言错误。以上做法, 我觉得在净化儿童语言方面做出了努力, 提高了同学们的表达效果,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写作知识贫乏, 既不会用书面语言去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也不会把重点材料写具体。

针对这样的情况, 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吸取大量的写作知识和营养, 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国文是语文的学科, 在教学的时候, 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 而方法方面尤其重要。”这就要教给学生读书写文章的方法。语文教学要表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就阅读教学来讲, 就是要让学生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理解词、句、段的含义,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清作者的思路,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中得到写作知识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方法。我在阅读课文中结合课文中常常会出现的天气变化是为了衬托时间变化的优美句子, 让学生画下来, 找出描写事物的段落和句子, 如《梅雨潭》一课描写瀑布的一段, 《雕凤凰》一课中描写雕成的凤凰一段, 让学生反复阅读几遍, 加深印象, 还要弄清楚描写中抓住其什么特点, 学生便很快地回答“形状、颜色”。随之点拨一下:我们在写文章描写事物的时候, 就可以学习这样的方法, 这样写作知识不就从阅读课中得到了吗?语文教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文章中的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有意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 以加深印象, 就不至于使学生在作文抒情时节外生枝、生搬硬套了。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一课时, 让学生找出描写董存瑞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冲到桥下, 舍身炸碉堡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便呈现于眼前了;在讲读《一个苹果》一课时, 找出八个人吃苹果情景的句子和每个人的神态表情的句子, 又如讲读《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痛歼敌人的一段中, 找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把描述五个任务的动作、神态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并回答这部分是概括还是具体写。让同学体会, 这样学生就得到了怎样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由读写课文, 共同讨论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则有时候讲到人物语言的部分时, 在什么情况下提示语在前, 什么情况下提示语在中间、在后面, 各用什么标点符号, 我都让学生们注意看清, 讲给他们听, 指出我们写人写事的文章时, 常需要写人物的语言, 如何选用恰当的词语, 这些句子就显得流畅、自然、贴近。讲读课中, 我注意有意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 所以当学生写作知识得到启迪的时候, 有的便会会意地点点头, 我同时也感到十分欣慰。可见, 学生的习作, 既要有课文的影子, 又要有创造性的开拓。看来最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在写作上的心理障碍, 引导他们领悟写作的方法, 提高兴趣, 使其感情在一定的作用下, 通过课文的诱发, 自然地流露出来, 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教学手段, 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 如宋健同学写的《愉快的课外活动》荣获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刘海东同学的《一封家信》荣刊在海拉尔第661期《教育天地》青苹果专栏上;董华磊、韩莹等十名学生在海拉尔区小学作文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代表集体进入前十名。学生们写作时, 作文内容丰富了, 兴趣盎然, 写出的文章不再是无病呻吟的表达应付了。这些都与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分不开的。

摘要: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作文是阅读的结晶。阅读教学的成败标志着作文教学的成败。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厘清关系 搞好 小学语文 读写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即通过文本研读积蓄知识。作文的目的是为把获取到得信息记录并传播,从而叙事、言物和抒情。但是,当今大部分学生出于功利性目的,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只是单纯的为解答阅读题而阅读。而对写作文缺乏对阅读的理性积累,写起来既无内容可写,又无法驾驭和把握自己的见识与情感,阅读和写作能力明显不足。

阅读和写作的一般策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与作文能力,使他们通过阅读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引導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是说: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深挖教材,找准读写契合点,激发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和思维创新处。这些可成为读写训练点: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在广泛的生活中进行有效地读写结合训练”的主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贯穿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具体做法如此:

课前策略:于读前先写,在对比中赏读

阅读课文之前,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习作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这样,有序地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驱动读写能力的提升。另外,读后感作为读写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读写训练中有重要意义。但不少老师们爱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全批详改。这样,对学生和老师都是—种负担。其实,完全可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课中策略:种批注研习,在收获中欣喜

课中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在读的时候将所思所想所感批注于文,在享受阅读创造快意的同时,便于整理阅读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每课我都让孩子们选自己感悟最深的来写,通过写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研习锤炼小标题,也会给学生带来意外欣喜。写提纲是一个阅读训练要点,拟小标题理应成为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讨论时都据理力争,这种场面我们戏称为“竞标”。

课后策略:让写作开花,让写作能力提升

在阅读课后,应该辅以丰富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写作形式开出多样多色花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先说仿写。仿写,是作文者模仿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有两个层次:从仿起步——模仿阶段比如在写云时,让孩子们先仿写,理清该如何去写;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分年级确定目标,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使读写结合得以实现和超越。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指内容的创造,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现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为学生提升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再说续写。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

紧接着说改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比如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写一篇通讯,我先让之们写成记叙文,然后再改写,再改写的过程中找出通讯与记叙文的不同。

接下来说扩写和缩写。前者,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后者,是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最后说单元习作。单元学习之后的大作文,对教师写作指导和学生写作训练都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的考量。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实效性,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阅读教学中都要带着指导。有的课文在理解文题时,可指导作文审题及自己拟题;有的课文在总结主要内容时,可指导学生选材;有的课文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抒发真情实感,有的文章词句优美,可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并学习遣词造句……在单元作文时,教师只要带领学生把平时所学串成串,学生便会忆起所学写作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乃至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比习作时教师一股脑倒给学生一系列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体现了功夫在平时的道理。

当然,前文所述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间概念,其实是极为相对的,很难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读写训练的相伴以行,实际上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心灵契合、情感投入的过程,不仅教师要有明确认识,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才会让整个阅读和写作训练发乎真情,收到实效,在提升读写能力的同时,更收到做人行事的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向登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新课程.2013.4;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4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二者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我校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小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谈不上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渗透在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根据六年级教材编排特点,为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提出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合作探究、交流为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中发展智能,在参与中完善人格。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县局教学改革自主探究活动的安排,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工作模式陈旧,方法死板的现状,我校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突出的特色工作是: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寻求提升。学习坚持每周业务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开展了“苏家塬小学教师创学习型学校,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学心得和工作反思,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开展“学帮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求突破。“学”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统一组织、统一时间要求教师相互听课、交流计划、心得体会、学习专业知识等活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帮”指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扎实,青年教师观念新,接受能力快,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优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指开展形式多样教学竞赛活动,包括一人一课、同职称赛教等活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比中求发展、谋突破,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在过程中练本领,在“两个常规”的总要求下,学校从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业务、教学过程、教学研究等各方面细化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扎实开展,特别是制定了《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考核办法》和《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热情,推进课改实验的快速进行。

四、课题研究内容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五步。第一部分:以趣引领,导入新课。

在一堂课中,导语非常关键,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讲故事,或背景音乐等,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一下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创设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存的认知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激趣,用时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细看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课本中的每一组课文,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也有自己重难点,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要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整篇课文出发,由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所在和主要内容,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部分等等。这一过程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也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不要存有任何的顾虑,学生定会交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卷。其主要教学流程是:

1、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2、再对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重点字词进行指导,检查课文理解情况,课文写了什么或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三部分:导读结合,品读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笔。教师要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认真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重难点。应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1、抓重点问题教学。问题要少而精,要以参考阅读题或课后习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2、抓重点句教学。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或作者感情或映射全篇的句子,以句为突破口展开学习。

3、抓重点词教学,从文章的重点词入手开展教学。

4、抓朗读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句或段或篇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根据内容情况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在“思、读、议”中学习。

5、抓写作方法教学。在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步步教学。

6、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7、找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思维及语言训练。第四部分:同伴互助,整理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整理积累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句子,积累方法,积累课文内容等等,这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时间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到课外,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把所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中整理积累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挖掘内涵,拓展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之笔,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内容等继续挖掘课文的内涵,升华学习内容,不断拓展运用,可以进行一篇带多篇的课外拓展阅读或课堂小练笔,谈感受等等。总之,可以依据课文进行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五、成绩与不足

经过一年的精心实施,现已在全乡推广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即:以趣引领,导入新课——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导读结合,品读细析——同伴互助,整理积累——挖掘内涵,拓展应用。经过的我们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撑,教师读书学习时间有限,获取资料途径少;

2、教师参加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少;

3、学校开展阶段性反思工作还不十分扎实,教学反思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们将处于完善、继续探索、研究、总结之中,无论怎样,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六、今后设想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如一棵大树正变得郁郁葱葱,“生活与数学如何实践”、“快乐课堂、快乐英语”等教学模式正如一棵棵幼苗迎风成长,这一切凝聚了全体教师一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教学模式有一定创新,但仍有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虽有新的突破但教学示范推广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等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研究水平,真正发挥成果引领、专业指导发展的示范作用,不断推广应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特别是要加强根据山区教师队伍现状、教育水平的现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课题,找准突破口,以本次自主探究活动形成的经验为指导,强化和细化过程管理,在山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教育。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书目单一:休闲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少了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消费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在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多媒体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

少。

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研究意义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使孩子终生受益。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研究内容

“小学课外拓展策略 ”是指教师从学生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

现阅读的个性化。

四、研究方法

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既定的研究目标,在各年级的相关班级相关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资源的拓展,通过分析综合,达成一个个研讨专题,使其目标更切合实际。

2、个案研究法。教师在班里选择典型个体,进行跟踪考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点带面地形成共性策略。

3、实验法。选择不同的班级或小群体,通过多学科、多层面的实验剖析,综合其特点,运用相应的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探索学科、年级的最佳策略。

4、另外,我们还将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方法,采用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使本实验的数据具体,可信。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前期工作:2012年5月—2011年7月。

(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0月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4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2)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

(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

(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人员

组长:宋莹

副组长:路玲娟

组员:全体五年级语文教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

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方法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方法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

方法

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八、研究后的思考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十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的人”。阅读能力应从学前开始培养的观念,目前已逐渐为世界各国幼教界所认同。但是,通过早期阅读现状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及家庭对幼儿早期阅读还不够重视,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家长、教师不理解早期阅读的正确含义,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幼儿不识字就不能阅读;其次,幼儿园及家庭缺乏良好的有效指导。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深深的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分享阅读家庭读本运用的教育研究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家庭读本阅读,来发现家庭读本阅读对于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都能得到提高。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3.通过实施分享阅读课题,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力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3~5岁幼儿。

2.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访谈法及观察法。

3.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

四、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xx年8月收集整理。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选拔实验老师、成立实验领导和实验小组。

2.实验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根据实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工作,对儿童阅读能力展开前期测评工作,开展家教讲座,写出调查报告,实现初步研究目标,围绕活动目标探索分享式阅读的途径和策略。小班主要研究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和习惯、中班主要研究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大班主要研究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幼儿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梳理主题背景下分享阅读活动设计的方法和策路。不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并向总课组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定期收集论文。

3.巩固、扩大成果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7月,实验检测、分析结果、撰写论文,进行理论总结,上报结果。

五、实验措施

1.问卷调查。

2.阶段性测评:小结、总结。

3.跟踪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研讨会议,同时采用各种激励措施。

四年来课题有序、平稳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召开了“亲子阅读”的沙龙活动、幼儿自制图书的活动,举行幼儿分享阅读大赛。

同时结合对分享阅读的实践及教学活动的思考,我撰写了经验论文和分享阅读的案例。分享阅读专家袁园老师来园对课题进行指导,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及合理的建议。对课题的实施、阅读环境的创设给予了肯定。同时我园与北京分享阅读的专家与老师进行了《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分享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交流,对分享阅读课程进行了诊断,专家认为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挖掘和拓展适宜各个年龄段“分享阅读”的内容和读物,既丰富新教参的内容,又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形成幼儿园阅读特色。

20xx年4月,幼儿园在全园召开了《主题背景下的分享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论证会。论证会上,为了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大家展示我的课题成果,我展示主题背景下分享阅读集体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拓展活动,并进行了《快乐阅读,分享快乐》案例介绍,家长就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以来的感受进行了分享,孩子们还进行了“唱诗诵诗”等有趣的活动。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篇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其中必修课程包含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阅读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多种解读方法, 洞察各类文章的个性, 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详略处理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运用写作原理, 进入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又要教会他们怎样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 掌握正确有效的写作方法。阅读知识的学习与写作素材的积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写作中又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用于实践。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夯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基础, 力求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一、在教授课本中的课文时, 强调学生积累各种基础知识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 尤其是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章, 都会有一些生词或经典优美的词语、成语, 有些词语表现力很强。比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在这个段落中作者在这里通过 “亭亭” “袅娜” “点缀” “凝碧” “脉脉”等等词语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 写出月下荷塘宜人的静美和勃勃生气。而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书面词语正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写作的时候所缺乏的, 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这些优美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它们的含义, 并慢慢学会用它们造句、写作。阅读本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 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 厚积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 只有长期坚持基础知识积累, 才能在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词语干瘪、口语泛滥的现象, 就能真正让学生有丰富的词汇, 自然能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来。

第二、在欣赏课内优秀作品时, 强调学生学习和借鉴各种表现手法

无论是记叙文, 还是议论文, 都需要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才更能引人入胜。但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少能运用到表现手法, 即便是一些常见又有效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等也很少人能有效地运用。而这些表现手法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概念进行解说, 并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语言的生动性。在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 又有蕴含丰富的修辞语句。例如: 孟子的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使说理显得从容不迫。在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里,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并没有增多, 而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 “尽心”于国的观点实际上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 本质上都是穷兵黩武, 虐民暴政。在荀子的 《劝学》一文中也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喻: 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遇冷而成冰的事例等为喻来说明了 “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生动形象又具体, 而且说理气势充沛, 这样化深奥为浅显, 由感性到理性, 令人心悦诚服。在学习这些文言文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会把大多数枯燥乏味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让人轻松愉快的接受你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能让议论文的写作也变得妙趣横生, 学生们经过一些尝试之后, 也感觉到了比喻论证这种说理方法的好处, 论证水平正在慢慢提高。

在朱自清先生的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也运用了大量新奇、自然又有丰富传情达意功能的比喻修辞: 用 “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荷叶; 用 “明珠” “星星” “出浴的美人”比喻碧叶间的白色荷花, 微风中的缕缕清香像极了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隔了淡淡云层的满月, 虽不能朗照, 却如同工作间的小睡, 别有风味。这些比喻, 生动细致地描摹了荷塘月色静谧淡泊的独特之美, 超尘脱俗, 令人无限爱怜, 又叫人受用不尽。在学习这一类散文的时候, 我一般会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鼓励他们把这些学到的比喻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从能说出一个比喻的句子, 到能写出一组比喻句,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 让学生在写作时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从而增添文章的语言色彩。

另外, 在我们高中语文考试题目的 “探究应用”这个版块的练习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仿写句子的题目, 这一类题目一般会提供写作对象, 让学生仿照例句写出一句或几句修辞手法相同, 句式大体一致的句子。这一部分的题目对训练学生使用修辞手法和学习遣词造句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写仿句,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比喻、排比、比拟等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和正确的使用,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 在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让不少学生在面对句子仿写题目以及作文写作时能从容应对, 取得满意的分数。

第三、在学习教材中选录的课文时强调学生整理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习写作的方法

由于阅读量偏少,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论据素材的缺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论据材料, 即使作文审题立意新颖深刻, 也可能写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平时的语文课堂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课本中出现的名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迹、诗歌、名言等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名家的作品, 尤其是一些古诗和文言文单元, 直接给我们呈现出能够为议论文提供论据材料的人物, 比如: 陶渊明、苏轼、屈原、王羲之、王安石、李白、韩愈、柳宗元等等。我们阅读这些古人的诗文时, 既要反复阅读背诵优美的篇章, 体会他们特有的人生情趣, 同时也要去感受他们在经历人生磨难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 并且学会把这些古人的优秀品格与作文的话题相联系, 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 苏轼一心致仕, 忠君用世, 反遭贬谪, 可贵的是他有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 “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境去面对人生。在学习苏轼的文章时, 我指导学生把苏轼的材料运用到与 “责任”、 “胸怀”、 “直面挫折” “宽容豁达”等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去。同样, 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 我又指导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事迹做全面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 李白的一片浪漫情怀, 一身豪放气概, 一颗不屈的灵魂, 那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绝唱, 总能激励起困境中的人勇敢去面对生活。这样的整理与分析论据材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名人的诗文, 了解他们的精神, 也能为写作准备丰富多彩的素材。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 针对学生描写人物困难的问题, 我在教授 《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例如: 《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出场前, 先让读者听到笑声, 接着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这突如其来的笑语, 引起黛玉的纳罕。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 她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按她的身份, 她应该常在贾母身边随侍, 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但如果那样安排便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独特的性格。因此, 经过精心构思, 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 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自我表现, 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干。同样, 在 《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惟妙惟肖的肖像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 我们可以知道, 祥林嫂原本是勤劳善良, 安分耐劳的劳动妇女, 她在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 在人们对她的苦难鉴赏、恐吓、威逼之下, 精神完全崩溃, 变得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 “眼珠间或一轮”的 “活物”, 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 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精彩的描写, 便不会又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而这些描写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是广泛而又细致的。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华丽优美的辞藻; 可以读到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可以认识无数优秀的名人雅士; 可以感受到亲情、故乡情、爱国情等真切的感情。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 体验到情感之真, 领会到细节描写之妙,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谓一箭双雕。

摘要:由于课外阅读量的大幅减少, 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逐年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重视课内阅读, 并通过学习课内阅读的相关文章掌握基础知识, 学会使用各种表现手法, 积累丰富的课内素材, 力求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基础知识,表现手法,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荷塘月色.

[2]樊玉涵.河北抚宁二中, 新课改环境下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3]程雪.江西省鹰潭一中, 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4]邹宝生.无锡市三中,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现状与对策.

[5]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6]自主学习能力测评 (A版)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课题;合唱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示,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可见,合唱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去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合唱教学的实践中也必定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可是我们发现,目前有关初中合唱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还不多,虽我校每年有举办校园合唱比赛和有组织开展校合唱团活动的多年实践,但一直没有很细致地去研究总结。因此,我们选择以《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为课题,力求在我校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音乐教师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初中阶段虽是培养学生歌唱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学生正处于变声期阶段,嗓音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基本是用“白声”唱歌,因此,在合唱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训练是我校课题组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很关注的教学研究,研究总结出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声能力训练的研究、提高学生音准和节奏感的有效方法研究、训练学生合唱音色统一方法的研究、合唱艺术效果处理的研究和合唱兴趣培养等有关合唱教学方面的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让变声期的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还要提高他们的歌唱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对合唱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无论在声乐、还是音乐艺术表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驾驭合唱教学的业务能力。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记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并做及时的反思、交流和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由于本课题是针对我校初中学生(包括我校藏族班学生)合唱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研究。所以课题主要围绕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小雏鹰合唱团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和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经探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完成: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雏鹰合唱团活动训练已经开展。我们课题组教师对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各自分工后,都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一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雏鹰合唱团的实践教学来进行研究。我们不仅做好小雏鹰合唱团活动开展过程的课时观察记录,还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交流探讨。而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培养变声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合唱中如何训练学生音色的统一、情感歌唱的有效方法”等有关提高学生合唱能力方面的研究是我们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3、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三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升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教师除了继续关注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教学研究外,还对我校学生参加校园合唱比赛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和活动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利用每周音乐课时间对各班级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并成功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其中在2014年5月13日举办了“争当‘三爱’好学生”校园合唱比赛。还有一次是在2015年5月19日举办了“传递志愿正能量,温暖身边你我他”校园合唱比赛。为办好这两场合唱演出,我们课题组老师面对全体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细致的合唱训练,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合唱能力,并将活动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分享和交流。

4、课题研究过程的第四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这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结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除了继续进行合唱教学研究外,还要收集、总结我们课题组这两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组织的合唱比赛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也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们在课题组内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而这些经验和总结都已成为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宝贵资料。总之,在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并以文字、光盘和PPT成册等形式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总结。

四、课题研究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成果和实用价值

在我校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两年实践研究,现已基本完成预期计划,形成成果和实用价值简述如下:

1、课题组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指导成果:合唱教学研究过程的教学经验(已形成文字)成果;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录像资料和合唱教学过程研究成果总结(PPT打印成册);组织合唱团学员参加市“抗战歌曲大联赛”活动并获得合唱比赛三等奖的成果。

2、课题组成员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校园科技文体周文艺汇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市中小学校歌合唱展演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青春飞扬·梦想启航”校园歌手赛活动。

3、课题研究活动对学生指导研究的成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音准、节奏感、以及视唱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多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尚存的主要问题和后续研究思路

尚存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的时间很有限(每周只有一节课时间)而且能利用的课余时间也很少,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由于没有升学考試的压力和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合唱训练的态度还不够积极认真;三是由于参加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孩,男孩很少参加,导致我们对变声期的初中男孩进行声乐训练这方面研究积累的经验还比较少。后续研究思路:一是继续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二是继续研究对变声期的初中生所进行的有效声乐训练;三是进一步提升我校合唱团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管理制度等等。总之,在后续的研究中不仅要继续提高我们在合唱教学实践中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两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了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学生合唱能力培养方面所实施的有效途径、提升了我校课题组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最后,期盼本课题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音乐老师的合唱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启迪。

上一篇:光电子技术实验感想下一篇:动漫设计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