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通用9篇)
1、抓关键,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我们迅速召开专门会议,深刻领会、学习贯彻市动员大会精神,结合村的实际研究部署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支委形成了共识,要把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的抓手。我们成立以村支部书记黄水娇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职责,建立由街道驻村领导督导、村党支部主抓、群众配合的工作机制。生态文明村建设牵涉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刚开始一部分村民还存在模糊认识和犹豫态度,有的村民不愿意拆除污染环境、有碍观瞻的破旧建筑,有的不同意村征用晒谷场。我们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创建村户主会议和逐户走访,说服群众识大体、顾大局,签名同意让出土地作为文化广场用地,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废旧房屋,3户在外地打工的户主也打电话委托他人代理签名,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为筹集资金投放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村党支部成员迎难而上,分头行动,在主动争取政府和部门支持的同时,积极发动外出创业人员、村民自愿捐款。支部书记黄水娇除自己带头捐款外,还发动自己在各处经商创业的4个兄弟为家乡建设慷慨捐资,她70多岁的老母亲也自愿捐款200元。
2、抓重点,做好“五改五有”工作。我们从让更多村民受益、更好发挥示范效应出发,决定以六组、七组这两个人口特别集中的村小组为示范点先行创建,分阶段推进,并请市规划部门做好整体规划,明确目标,确保质量。我们确立花少钱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使生态文明村建设真正成为一项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支部委员、村委委员以及12个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施工队。除文化广场、文化室等项目请人施工外,旧房拆迁、巷道平整、墙面粉刷等工作全部由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己动手,义务投工完成。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3个月时间,**
六、七村就基本完成了“五改五有”任务。修筑了800多米长的进村水泥路,建起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室、公共厕所、垃圾池等公共设施,实现了巷道、排水沟渠100%硬底化,设立了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室以及有1000多册图书的村民阅览室。创建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3、抓难点,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完善后,如何突出有效管理,实现长效管理,巩固发展创建成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村务民主管理。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定系列的村务管理规章,如《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生态文明村自治公约》和《村民守则》等,加强制度化管理。同时,动员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回乡安度晚年的退休干部等贤能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共有36名共产党员,村党支部将基层组织建设延伸到村民小组一级,在党员人数较多的村民小组设立党小组。加强党员的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要求每个党员做到“三带头”,即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致富奔康、带头团结奉献,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重点加强卫生、治安管理。卫生、治安管理关系到村民身体健康、安居乐业等切身利益,是村容整洁、培育良好村风民风的必然要求。在公共卫生管理上,我们通过召开创建村户主会议,制订卫生管理的村规民约,明确要求村民对门前屋后的柴草、沙石、杂物自觉清理,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每周清扫3次。对工作量较大的垃圾清运、公共卫生维护等工作,由村民小组集体出资,有偿承包给村民,确保公共环境有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在治安管理上,我们组织一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治安联防队,由村治保主任任联防队长,12个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联防队员分四组负责全村夜间巡逻,做到坚持不懈、警钟长鸣,保一方平安。**村处于城乡结合部、人员流动性大,治安形势一直比较复杂,但由于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抓好防范,堵塞漏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连续七年没发生大的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去年启动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财物失窃事件,没有一起群众上访事件,民事调解成功率100%。
4、抓根本,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在生态文明村建设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抓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一是抓民主法制教育。结合2005年村级换届选举,我们广泛组织村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动员村民广泛参与村务管理,建立健全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机制;通过向村民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和组织村民观看禁毒、禁赌故事片等,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使村民远离“黄、赌、毒”。在党员的结对帮扶下,村里3名吸食毒品的青年去年全部戒除毒瘾,走上成家立业的人生正轨。二是抓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设立大型宣传橱窗1个,张贴文明生活用语宣传标语86幅,积极开展“美德在农家”特色家庭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治家的传统美德,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新风。三是抓乡村文化建设。每年春节的初一到初四,我们都组织发动群众举办一年一度的有数百人参加的**村新春文体节。平时,村民也经常利用文化室自发组织象棋、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比赛活动。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归属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生态文明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农民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不仅进一步改变了村容村貌,使一个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也教育和引导
一、“城中村”对城市化进程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公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 还是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而城中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似乎没有城市那样乐观。城中村的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不仅十分恶劣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着消极作用。
(一) 居住环境差, “种房”出租忙
1. 建筑密度大。
“乌烟瘴气、垃圾遍地、河水越来越臭、绿化越来越少。”这是近年来人们对城中村的最直观的印象。而拥挤、混乱、高密度的房屋建筑是城中村最引人注目、也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由于“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加之城中村居民失去了土地后, 房屋租金就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获取更多的房租, 村民们随意搭建私房、私自增加楼层, 不断扩建、改建违章建筑。“城中村”中人口流动大, 也导致周边卫生脏、乱、差, 疾病危机四伏的严重后果。
2. 农民借地生财。
城中村的失地农民因无地可种、无业可就, 便利用城中村优越的地理位置“种房”出租。城中村农民充分利用自己的宅基地, 不断拓展空间, 即便他们不再种地, 没有社保, 也会因为房租的丰厚让他们觉得满足和悠闲。同时, 由于城中村的房屋不含地价, 低廉是其特征, 低廉的房租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聚居于此, 特别是外来的打工者、还没站稳脚跟的大中专毕业生, 城中村也许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二) 公共设施薄弱, 建筑安全令人担忧
城中村由于人口流动大, 建筑密集, 城中村的道路明显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运行, 消防通道、地下管网、公厕、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几乎没有, 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老人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和公共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再加上村民为了便于出租和使用, 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火险隐患和建筑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三) 外来人口杂, 治安案件多
“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 由于租金低廉, 符合市场需求, 很容易吸引外来人口, 出租房中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且职业自由的复杂人员, 是各种违法案件主要发生地。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使得居民的安全保障面临着很大压力。这也是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 村民素质差, 文化水平低
村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 由于文化水平低, 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面狭窄, 加之“种房”出租不仅能保证经济收入, 而且又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因而极易产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情绪。此外, 社会就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性体制没有完全覆盖城中村, 使得城中村村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平等的就业条件, 反之还会引发新的社会危机。
二、生态文明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城中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 因此, 生态文明对改造城中村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1.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城中村改造中实现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的城中村,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在推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城中村的可再生资源持久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生态文明是城中村改建的战略基础
生态文明理论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城中村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初具规模的改造, 就必须有新的、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生态文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务求实效的精神,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原则, 立足统筹城、村协调发展, 打破二元界限, 走以城带村、以工促农、城村交融的路线, 力求促进城中村健康、安全、和谐的发展。
3.城中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类以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 而城中村的改造是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支持的。生态文明的支持和指导不仅为城中村改造指明了方向, 为加快城中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而且对于私建、乱砌、污染、破坏了的村庄得以恢复生机, 缓解土地压力, 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而不是一味的要求、索取、占有环境, 让城中村不再是城市进程中的绊脚石, 而是大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生态文明推进下的城中村改造举措
城中村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生态文明时代下, 和谐的城中村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1.完善生态法规, 遵循科学改造
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在认真遵循现有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制定有利于城中村的拆迁政策。并且根据不同城市城中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只有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 才能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从而形成指导城中村改革的法律依据, 确保城中村各项事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2.基础设施完备, 合理规划布局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配套不全, 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另外一种方式依赖着自然生态, 使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而“城中村”的改造, 首先就要树立尊重自然的规划思想,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 结合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方案, 编制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规划, 保证燃气、供热、供电、供水、排水、路灯、公交、电讯、有线电视、市政道路、绿化庭院、学校、幼儿园、娱乐服务等的配套设施一步到位, 从而达到在改造中同步完善, 满足村中民居住生活的基本需要, 为建设新型城中村打下基础。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解决农民安置问题
城中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健全的发展机制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目前, 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尤其是城中村的居民由于失去了土地, 又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在就业、养老、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上困难较大, 这就使得村民对于城中村改造一直不持积极态度。因而, 要想使城中村顺利改造得已实现, 必须对于村中农民进行合法、合理的安置政策。
第一, 在生态文明的导向下, 由政府协调城建、规划、劳动、公安、国土等部门, 共同行动, 切合实际地站在村民的立场上, 形成一套统一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案。
第二, 在对农民的安置问题上, 应从村民的养老、医疗、就业、低保、教育等问题入手, 为村民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事业、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 以保证城中村改革的顺利进行。
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树立生态价值观念
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 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生态教育。首先, 要对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 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执法中做到以人为本, 环境为重。其次, 要提高当前城中村环境法律意识, 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激发广大群众的环境危机感和城建责任感, 推动群众积极参与保护资源、环境。争取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道德观, 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城中村的顺利改建提供思想保证。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今天, 城中村的生态文明改造, 是时代发展对城中村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也是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新创举。只有在新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 使城中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才能更快更稳地变成城中村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近年来, 改造“城中村”的呼声和行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热浪。但“城中村”这道城市中特殊的风景线依然站立。从城中村存在的现状入手, 结合生态文明对城中村建设、发展等方面的新要求, 寻求一条适应城中村建设和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城中村,生态文明,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2]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秦龑.和谐城市与城中村[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6, (2) .
[4]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工 作 总 结
去年以来,我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千村生态文明工程”的部署,以全面提高村民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以满足村民物质文 化生活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重点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村村有文化娱乐室、村村有科普园地、村村要人畜分居、人人饮上自来水、户户有卫生间”的创建目标。去年,我街道多方筹资350多万元,对全街道7个试点村进行了创建,共铺设标准化水泥村道10600多米,改水1162户,改厕1162户,新建篮球场7个,生态小公园7个,新增绿化面积12300m2。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创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抓完善机制,落实创建责任
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活动纳入“富民工程”来实施,专门成立了生态精神文明创建组,负责组织、协调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创建伊始,街道主要领导亲自率领精神文明创建组领导到各村进行现场办公,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层次推进。提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按规划进行建设施工,施工项目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的检查监督,确保建设按时、按质、按量
-1-完成。在街道主要领导带动下,我街道建立了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层级责任制。各镇(街道)也成立由党(工)委书记或镇长(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落实。
(二)抓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
街道、村分别召开创建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创建目标任务。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标语、横额、墙报、板报等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大张旗鼓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的、意义、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纸网络有文字,创建宣传资料进村入户”。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村是一件造福村民、给村民带来实惠的实事好事,提高村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决心和信心。
(三)抓资金筹措,发掘创建条件
我街道对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探索资金和劳务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村创建的资金投入。推行“六个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即是街道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街道拨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分担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同时统筹安排村民劳务投入,减少工价支出,有效解决创建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在我街道创建活动中,尤其注重发动经济能人、个体老板热心捐助。
(四)抓示范带动,扩大创建成果
目前,村投入30多万元建设了篮球场、文化室、卫生公厕和实
-2-现了村道巷道硬底化,现该村绿化覆盖率达,自来水普及率、煤气灶普及率 和卫生公厕使用率均达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入40多万元完成了入村道路和村中巷道硬底化工程,兴建了村前休闲小公园、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科普园地和文化广场,极大地改善了村环境面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投入25万元对村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通过抓好创建工作,有效改善了示范村的文化、卫生、交通等状况,农村的人文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呈现出了一派文明生态景象。
二、主要体会
(一)坚持创建与创业同步,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富民工程”相结合,才能使农民得到好处和实惠
杨家巷立足于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品牌村,今年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娱乐休闲广场一处,投资500万元新建中国回族名人博物馆1处,投资500万元,新建高标准杨家巷清真寺,投资900万元,在中心位置建设101米齐鲁明珠观望塔。以上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将对发展旅游新景点,扩大本村知名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相结合,才能使村民受到文明熏陶和教育
为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创建村中普遍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为重点的“创一条形象村,树一批样板户、做一个文明人”的“三个一”活动和“街道评评文明村、村评文明户”的“双
-3-评”活动。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与树立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抓,现在创建村文明新风荡漾,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多了,休闲娱乐、打球健身的多了,无事生非、打架斗殴的少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相对减少了,聚众赌博的基本没有了,展现出一派文明新现象。
(三)坚持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才能走好务实发展之路
创建生态文明村单纯依靠政府单向投入和扶持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创建活动的“资金瓶颈”,一是坚持街道、集体、群众齐出钱、齐出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创建资金。二是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劳务投入的重要作用,发动群众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搞创建。三是本村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努力为创建工作创造条件。
(四)坚持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建设先进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乡村的文化品位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修路绿化,不仅仅是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还调节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更高层次上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肯定。因此,我街道将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建设先进文化相结合,积极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和引导社街道文化、村镇文化和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给生态文明融入先进文化新的内涵,走文明发展之路。先进文化进村,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求真、求善、求美、求知、求乐,进而求富。逢重大节日村
-4-委都充分利用村内的文化体育设施,举办村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村民的情操。
三、创建目标及主要措施
我街道将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部署和要求,以全面铺开创建生态文明村为契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由村创建生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组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落实。全村上下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村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抓落实的层级责任制,将创建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间直接分解到责任人。并把文明村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年终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做到逐级评分、严格考核,对完成好的表彰奖励,未达标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抓好科学规划、组织实施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我村在规划前普遍存在住宅建设杂乱无章、巷道狭窄坑洼、“有新屋无新村”现象,这是过去乡村建设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态文明村创建过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订好总体规划,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规划,抓好组织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确保各村创建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完善投入机制
实施方案
为提升我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美化村级面貌,持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按照上级创建生态村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村基本情况及指导思想
××村村共有×户,×人,党员×名。全村现有土地×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以建设美丽乡村、全面达小康为工作思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使其成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亮点,继而辐射带动全办农村的发展,加速推进全办现代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我镇农村改革发展迈向新台阶,使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硬化、维修村级道路
2、绿化巷道
3、加强环境整治,保证创建中的各项指标全面达标。落实卫生保洁措施、绿化美化环境,把我村建设为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环境整洁,绿树常青的生态村。
盛开在飞凤山下的文明花—××村创建文明村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民委员会位于飞凤山下、漾濞江畔。村委会下辖七个村民小组,504户17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314亩,人均占地0.174亩。村民与机关单位、城镇居民混合居住,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上街村在加快经济
建设步伐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于1999年、2003年连续两次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是一个盛开着“文明之花”的新型村民委员会。
调结构,建支柱,经济建设成效显著。随着漾濞县城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上街村农民群众土地逐渐减少。立足实际,上街村提出了“稳粮调结构、兴商办企业”的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和个体工商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普及,粮食生产逐步迈上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群众在无公害、绿色、适销对路上作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鼓起了农民钱袋子。积极筹建了牲畜交易市场,畜产品市场流通进一步活跃。
兴商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在1998年成功建成农民街的基础上,2002年启动了私营经济一条街的建设。目前,农民街、私营经济一条街共有160户商宅住户,涌现出核桃加工大户20余户,为社会提供了上百人的劳动就业岗位。“有铺子开商店,有闲房开旅店,无铺子摆摊子,有技术开车子,会经营赶街子”是上街村群众形成的普遍共识。近年来,该村个体工商户已达39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新大宾馆、芝兰宾馆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中的纳税大户。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在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上街村认真开展好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好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普及教育进村入户活动,深入广泛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争星比先进,争做文明村民,开展面达95以上。扎实抓好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红白理事会是上街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的一大亮点。自1990年10月上街村委会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共为全村和县城内干部职工承办红白事1000多件。这些事办得隆重而简朴,使封建迷信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街道宽敞、村容整洁,是上街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感受最明显的变化。为改变上街村街道脏乱差的现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两委班子多方筹集资金,2001年到2004年先后两次自筹资金共122万元,对村内巷道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对排水沟渠实施了三面光改造,并配合好城建等部门完善了县城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如今,整个县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走上了宽广平整干净的水泥硬化路面。
以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夯实各民族团结风斗思想基础。加强理论宣传学习,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和区、州、县党代会精神的工作为重点,积极做好xx大宣传准备。狠抓民族团结宣讲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史”教育,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
(二)重视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村民道德深入开展教育,要继续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宁州户村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有效遏制封建迷信、聚众赌博、以及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严厉禁止虚假短信诈骗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引导青少年走合法就业之路。大力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继续广泛宣传八荣八耻,增强荣辱观念,让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三)努力提高乡村文化。积极配合和组织有关部门来我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借此来增进全体村民的文化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医疗卫生常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动“休闲文化中心广场”的建设,利用好“文化中心”,文化活动是农村必不可少的娱乐,它能为村民创造欢聚的机会,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增加友谊,还能净化心灵,抵御不正之风。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中心”这个活动场所,让百姓自娱自乐,并适时举行文艺汇演、篮球等文体活动比赛。
(四)开展争创“文明家庭”活动。利用争创“文明家庭”,增强集体凝聚力、号召力,扎实开展农村“治理六乱行动”,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文明礼仪、公共秩序、村容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利用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力解决不文明待人、不爱护环境、不规范服务、不遵守秩序等突出问题,强化广大群众的道德意识。切实抓好新村民教育,经常性组织礼仪、法律、计生、卫生知识讲座,有效提升新村民素质。
(六)深化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创建品位。
继续加大文明村创建力度。根据上级下发的文明村创建测评标准,进一步细化、落实、分解目标任务,积极争创文明村、五好党支部及各类文明标兵。结合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培育新农民为重点,配合政府抓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利用横幅、倡议书、黑板报、宣传车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健康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组织开展文明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美在家庭家家评、家家学等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营造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三、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继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2、狠抓队伍,提高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体现示范性。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者队伍。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按照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3、多办实事,狠抓落实。要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选择,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虑,谋群众所求,千方百计地解决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4、加强调研、指导实践。要多走访农户,多进行调查研究,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020年x镇x村创建xx乡村振兴文明生态村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x,加快推进我镇旅游品牌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xx创建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我镇将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努力将x村打造成为服务景区、服务游客、服务旅游的全省x。现结合x镇实际,特制定x镇x村争创“xx”(以下简称“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遵循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总体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政府领导、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户主导模式,立足农村,依托农业,强化农户,实现旅游业与大农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充分挖掘拓展我镇自然地理、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产业特点等资源禀赋,实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保护历史建筑、发掘传统文化、美化生态环境、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推动农村管理精细化的目的,确保x村达到全省x建设的各项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乡村风情
坚持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实际出发,切实保护农村环境,以村庄风貌、文化底蕴为依托开展创建工作,充分体现本地乡村元素和文化特点。
(二)坚持幸福宜居
坚持将新农村建设与x结合创建,通过旅游项目建设,改善美化农村居住环境,使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和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三)坚持特色突出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充分挖掘本地水、村等自然元素,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以及产业产品等经济元素,提升品牌效应。
(四)坚持典型示范
坚持试点先行、分布推进的原则,确保创建质量,积极推广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三、工作目标
“创建”工作要严格按照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x年起,在现有基础上,用五年时间,实现村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紧紧围绕建设“水乡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比重,全面提高旅游业总体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全村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力争在2020年,成功创建“xx”。
通过创建,将各项具体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村,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旅游功能完善、村民素质优异等目标。
1、“生产发展”——以x为依托,打造“x”,增加群众收入。
2、“生活宽裕”——通过旅游服务配套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通过旅游接待培训,改变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治理严重的垃圾污染,帮助农民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4.“村容整洁”——
旅游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不断优化农民生活环境。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四、创建背景
x村位于x三市交界的x镇,距x市区52公里,距x市区38公里,距x市区27公里,x,人口流动量大,适合旅游业发展。本地有x老街,历史悠久,有著名x,有x,都为x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便利。
x村申报创建xx,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我市正着力打造“水乡田园城市”,x创建x也符合“绿色崛起”要求;二是旅游是没有污染的产业,既能增加群众收入,也响应中央环境保护精神;三是通过旅游发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五、创建内容
参照《xx创建评定标准》,x村x创建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项目、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管理、旅游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1、建设旅游服务体系:在购物场所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专柜;在保持原有古朴风格的基础上加快老集镇的改造;配套打造一批“农家乐”式住宿点和特色旅游餐饮点。
2、建设旅游交通体系:对集镇到x的道路进行扩宽,沿线栽植精品景观苗木。
3、建设供水系统:积极进行水改,提高村内饮水保障能力。
4、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设立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堆放点,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确保专业人员流动保洁、日产日清,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加大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5、实施绿化、美化、亮化三大工程。
(二)强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
1、保护性开发x古村
以x村老街区保护开发为契机,强化特色旅游消费服务,以“农家乐”的形式,全面加强旅游的吃、住、娱、游、购、行“六要素”的规划、建设、服务和配套,提升核心区的旅游文化功能和氛围。
2、全方位拉通水系循环
通过人工挖掘,将x村现有水系全部打通,连接x水,使整个水系形成一个可循环水上景致环形带。
3、多层次建设人造景观
依靠水系循环,进行人工造湖、人工造岛,引进一批游艇、船只以供旅客游玩,提高旅游价值。
4、大面积栽植园林x木
x土壤富硒含量高,以富硒霸王红x为基础,支持大圣x业在x村流转土地打造千亩x林景观,形成x“西部x林”,将生态旅游和农民增收一起抓。
5、高标准打造银杏公园
依托我镇七百年银杏古树的现有资源,在复古石牌坊沿线,栽种高规格的银杏树,形成一片绿树成荫的银杏公园。
6、强特色发展本地民俗
皮影戏是x的一大特色民俗,大力宣传皮影戏文化,吸引更多游客观看、了解,在x古街建设表演区,在弘扬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村民收入。
(三)提高x管理水平
1、加大对全村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环境卫生清洁,商品市场规范,游览秩序井然,安全防范到位,标识醒目规范,服务健康文明。
2、在重点区段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和医疗救护点,突发状况下可以救助游客;在旅游经营单位普遍开展安全教育,年年检查落实;完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科学应对突发事故,确保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对旅游业经营的管理。旅游接待点门面整洁、标志醒目、经营许可证悬挂明显、有旅游价目表及资料;无超范围经营、无承包挂靠、无虚假广告等。
(四)着力增强旅游服务能力
重点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开办旅游班,并根据实际需要办好各种短训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加快村民向“景区”的角色转换进程。
六、创建步骤(x年—2020年)
(一)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x年11月—x年6月)
1、成立x镇创建领导及工作机构。
2、组织人员到“创建”先进地区组织考察学习。
3、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方案。
4、召开争创“xx”动员大会,并利用各种方式大造声势,营造气氛。
(二)第二阶段:实施创建阶段(x年7月—x年4月)
1、按照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能,分解下达创建目标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责任部门和责任单位确定专人负责。
2、各责任单位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每半个月将工作进展情况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书面汇报。责任部门和责任单位收集的文件、图片、数据等资料要充分、详实、有力。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对文件、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不准盲报、虚报数据和文字资料。
3、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营造优质的旅游发展环境,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突出环境、秩序、服务三个重点。
4、认真解决x村在旅游业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培训、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旅游接待功能和旅游安全与保险等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和较突出的薄弱环节。
(三)第三阶段:全面迎检阶段(x年5月—2020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完善细节、优化环境、巩固成果、全面达标。
1、自评阶段(x年5月—9月),x镇“创建”领导小组参照《x省x评定规范》的精神,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初评。各责任单位利用1个月时间自查整改,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利用20天时间按标准和内容,逐一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自评结束后,向市旅游局报送申请验收报告和自评评分表。
2、正式验收阶段(x年10月—2020年5月)。由市、省旅游局正式组织验收。
七、工作职责与分工
镇内各部门职责如下:
1、财政所:设立x创建专项资金,将创建费用纳入镇财政预算,确保创建经费到位及时。
2、派出所: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严格执行巡警制度,确保突发情况下可以救援游客,出警迅速。
3、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制定规范居民基本行为的文明守则,在全乡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活动;指导旅游部门开展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诚信旅游活动。加大创建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4、安全办:不定期检查涉旅设施的安全认证、检验和规范运营情况,杜绝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旅游设施投入运营;不定期检查涉旅企业的各项安全工作,确保设施齐备且维护良好,无不安全隐患,联合建立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旅游及相关经营单位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活动。
5、农技服务中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培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协同乡旅游机构对乡村旅游做出规划,并指导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
6、城建办:协同旅游机构对区域内旅游做出规划,区域旅游街区规划应风格独特、反映本地文化,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确保x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组织开展爱国主义卫生运动,负责部门、乡镇爱国卫生工作的督促检查。重点是进行环境治理,使其达到国家标准(重点为污水排放、地表水质量、垃圾处理等);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噪音平均值<58分贝,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一级,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在各主要街道、旅游景区设立环境保护标志。
7、卫生所:开展涉旅接待场所卫生检查,确保接待场所清洁、食品卫生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在游客集散地公布旅游救援电话,并派设医疗救护点。
8、党政办:负责创建x的联络、信息沟通和协调等日常工作;掌握创建期间各项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整理创建工作的文字、音像等资料。
9、工商所:联合旅游等部门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涉旅购物市场检查,确保旅游购物场所无假冒伪劣商品出售和尾追强售、强卖等行为发生,建立旅游市场整治长效机制;配合旅游部门制定家庭宾馆、农家乐等服务质量标准并颁布实施。
八、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x是我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对于实施“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对外知名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此项工作列入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镇创建x省x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和工作机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制定、任务分解、督促检查、责任考核和业务指导。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创建机构,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逐项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完成时限,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三)明确工作责任
将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做到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奖惩。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目标责任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细化、量化工作任务,把任务分解到人,层层抓好责任落实。定期召开指挥部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加强联系与沟通,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和重要任务的落实。
(四)强化监督检查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主办单位:汇康禽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址:赣榆县黑林镇富林村 联 系 人:聂卫国 联系电话:0518-86856099
二〇一一年二月
富林村生态草鸡养殖基地建设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蛋鸡生产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以鸡肉消费为主体的传统肉食品消费结构,使人们对土鸡肉食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土鸡的销售将日益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市场上优质土鸡的价格不断高涨,就是这种商机初现的生动说明。这表明:长期困扰广大农户养鸡低效、土鸡市场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养鸡生产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项目经济及社会必要性评价
我村农民素有养鸡的习惯,养鸡的积极性高。但目前的蛋鸡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差,饲养管理落后,一家一户养殖,成品鸡外调困难,销售不畅,规模效益、抗风险压力、附加值低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全乡土鸡生产发展。因此,加快蛋鸡品种改良,生产优质鸡蛋,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真正做到养鸡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目前进行蛋鸡养殖的首选,建立优良种鸡场,用以繁育大量的优质品种鸡蛋是我村进行蛋鸡品种改良的关键,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市场调研、论证,拟投资兴建良种蛋鸡生产基地。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
1、有利的区位条件
富林村位于赣榆县西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175—225天,平均气温为16℃,辖11个村民组,595户,2448人,东距赣榆县城仅28公里,西距临沂市70公里,便利的交通为蛋鸡的外运和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
2、饲料来源广,劳力资源丰富
全村年产水稻200多吨,小麦800吨,玉米110吨,山场面积大,放养资源丰富,全村共有2448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近1000人。
3、新式养殖具有较高起点
多年来,由于基层畜牧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广大养殖户已能普遍接受新科技念、良种改良、市场销售等观念。近几年来,我们从河南省固始县引进优质“三高”鸡,该鸡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产蛋量高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
四、项目产品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的主要产品
从河南“三高”孵化场引进优质鸡苗,通过集中育雏防病后再投放给农户在山上散养,该种方法省饲料,鸡抗病能力强,生产快,真正是土鸡土养,鸡蛋鲜美,市场空间大。
2、多年来,鸡病时而爆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他们丧失了养鸡的信心,致使我真土鸡基本灭绝。而这一切无不跟养殖观念、养殖规模、科学防疫相关。在当前养鸡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广大养殖户跃跃欲试,但又怕不能成功,在此时建立一个良种蛋鸡养殖基地,不单给饲养户提供了优质鸡蛋,还给他们吃了“定
心丸”,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定会使全村饲养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项目建设总体方案设计
建立优质的蛋鸡养殖场,雏鸡出壳养殖一个月,按免疫程序防疫到位,再发放给农户饲养,并做到售后跟踪服务,让农民大胆发展养鸡生产。
六、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规模 年饲养蛋鸡20万只,年产蛋3000吨。
2、具体建设内容
①根据生产规模,预建蛋鸡舍12间,共计13000平方米。②建活动场地132000平方米。③修钢丝网墙1400米。④建饲料堆放仓库600平方米。⑤场内道路建设480平方米。⑥水电增整改造。
七、项目实施地点及实施人 : 实施地点:赣榆县黑林镇富林村
实施人:山东客商聂卫国
八、项目投资构成分析
该项目总投资为3000余万元,基础设施1200万元,蛋鸡投入1300万元,配套设施250万元,流动资金25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为企业自筹。
九、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成本概算:养殖场建成后,每年可饲养蛋鸡20万只,可向社会提供鸡蛋3600吨,每吨6000元计算,可收入2160万元,除去种鸡成本,饲养成本,工人工资等,可净收入300万元,两项共计收入400万元,提供鸡肉300吨,为当地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养鸡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假设玉米1.8元/kg,豆粕3.5元/kg,麦麸1.4元/kg,雏鸡料2.38元/kg,青年鸡前期料2.16元/kg,后期料2.0元/kg,蛋鸡料2.2元/kg,雏鸡苗3元/羽,鸡蛋7.0元/kg,淘汰蛋鸡7元/kg。每只鸡生长
1斤需饲料2.7市斤,每斤饲料价格为1.3元,平均出栏每只3斤,计成本为50.0175万元,防疫、消毒、用药费为每只0.2元,计0.95万元,人工工资为2万元,年折旧费1万元,合计为53.9675万元;雏鸡:10万羽,每羽鸡苗款3元,计30万元,20日龄鸡需饲料15万元,每只所需防疫费、消毒、用药费0.1元,计1万元;人工工资:0.5万元;材料折旧费:0.3万元,合计46.8万元。总成本为53.9675+46.8=100.768万元。
2、产品销售收入:(1)成品鸡销售收入:每只按3斤,成活出栏率90%,每斤市场价格5元,计67.5万元(50000×90%×3×5)。(2)鸡蛋销售收入:成活率按95%计算,20日龄每只销售为6元,计57万元(100000羽×95%×6)。年生产总值为67.5+57=124.5万元。
3、生产利润 :该项目建成投入生产后,年生产总值124.5万元,生产总成本100.768万元,年利润23.732万元。
(二)社会、生产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在本村发展养鸡生产大户70户以上,加快全村禽类改良步伐,提高全村鸡肉品质,增加农民养鸡收入,为我村和邻近村优质鸡肉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该鸡场每年向社会提供成品鸡5万只,仔鸡10万只,每年可产粪便15万公斤农家肥,可用于茶叶、板栗、蚕桑、养鱼等的发展,其社会生态效益较好。
中共蒙阴县委 蒙阴县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蒙阴县委、县政府和全县54万人民,热诚欢迎各位领导、同志们莅临蒙阴,出席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下面根据会议安排,简要汇报一下蒙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情况。
蒙阴县是山区县、库区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生态富民不放松,探索了一条“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路子,使蒙阴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农民手里有钱了,农村环境和文明素质改善了。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让山山岭岭“绿”起来。蒙阴资源在山水,优势在山水,出路在山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县上下把目光盯在山上,把蓝图绘在山上,把汗水洒在山上,昔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生态山、花果山,成了生态富民的金山银山。一方面优化开发方式。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按照“山顶松柏刺槐戴帽、山腰经济林木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治理荒山40万亩;按照“产业带、生态带、风景 1
带”的标准,治理河流36条,加固水库101座,修建大小水利工程6265处;按照“一条道路、一条绿荫”的标准,修建改造等级公路1861公里。另一方面创新开发机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制定了“治理五亩以上,可在荒山建房”的优惠政策,调动了群众向荒山进军的积极性。九十年代,推行“谁投入,谁受益”的开发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十万农户整山治水的热情。本世纪初,发展了2000多个合作组织,走上了联合开发、规模经营之路。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75%的荒山得到绿化,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
二、抓“一业兴”带“百业旺”,努力让农民生活“富”起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县果树面积100万亩,人均2亩果园,其中蜜桃65万亩、年产量18.5亿斤。主攻高端市场,建立32个精品示范园,46种果品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2个合作社与15家大型连锁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蒙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到29亿元,上海市场“三个蜜桃就有两个来自蒙阴”。2010年林果业产值2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1%,果农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二是,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广林禽、林畜等生态养殖模式和“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长 2
毛兔、蒙山羊、蒙山草鸡等畜禽养殖。全县养兔600万只,兔毛产量3000吨,占全国的20%以上。全县人均畜牧业收入2128元。种养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龙头企业达到43家,批发市场300多处,服务业增加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三是,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山水林果优势,把生态、文化、旅游一体规划、一体开发,着力打造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的“全县域”休闲旅游风景区。农家乐旅游村发展到56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2010年全县接纳国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占GDP的22.7%。
三、建设优美文明和谐家园,努力让乡村环境“美”起来。顺应农民对整洁、文明、和谐生活的新期待,突出生态特色,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一是,集中整治村庄环境。在全县乡村安装路灯8000余盏,栽植绿化苗木500余万株,硬化村内道路400余万平方米。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制定了6套100多项整治标准,乡村环卫保洁队伍483支、1582人,建成垃圾处理场和中转站35处,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分户式污水处理点200余处,初步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污水无害化排放。二是,突出建设特色乡村。依山就势,以河为轴,以“果乡情韵,田园风光”为特色,对山区400多个村庄进行了精心规划。按照新农居、精品园、新能源、农家乐“四位 3
一体”的生态家园模式,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三是,积极倡树文明新风。发挥革命老区优势,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培育绿色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全县有400多个村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210个村建立了文明画廊,300多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开展了文明家庭、美在农家示范户、生态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形成了建设文明乡村的浓厚氛围。
多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十年增长两倍,11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市级生态乡镇,9个乡镇创建为省市级文明乡镇,464个村中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蒙阴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处处呈现出“村在林中、人在绿中,乡乡文明、村村和谐,家家增收、户户优美”的生态文明景象。
【水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推荐阅读:
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09-20
白杨村生态建设总结10-02
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07-25
村文明建设方案12-08
生态文明建设试卷07-21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09-15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11-21
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06-29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06-17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