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行业现状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钢结构行业现状(精选8篇)

钢结构行业现状 篇1

2009年5月14日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 建筑的条件

(一)我国建筑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从43500亿增加至109870亿,年均增长26%;同期,建筑业总产值由18527亿元增加到40975亿元,年均增长22%,建筑业增加值由7005亿元增加到11653亿元,年均增长13。6%。2004~200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5%~7%,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建筑钢材数量、品种、质量已基本满足钢结构行业发展的需要

2005年钢材产量达到3。71亿吨,2006年钢材产量己达到4。18亿吨,预计2007年粗钢产量达4。9亿吨左右,人均消费300公斤左右。马钢、莱钢生产的热轧H型钢从零开始到2006年底产量达到500多万吨。2006年彩涂板产量212万吨,实际己达500万吨。其他钢结构用的型钢、钢管、高频焊接H型钢、冷弯型钢及镀层钢板等都有明显增长。

(三)钢结构企业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最近各地成立了一些钢结构设计研究所,专门从事钢结构的结构设计、详图设计和咨询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钢结构设计机构,设计软件和科研成果不断开发,修订了钢结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写技术规程、设计图集等90多本,出版了大量钢结构专业教材、论文著作和应用手册。

30多家特级钢结构制造企业(年产量超过5万吨的企业称为特级企业)走在行业前头,有的年产量己超过20万吨,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千家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钢结构加工行业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势。

30多家有实力的钢结构安装企业承担了国内重点大型钢结构工程的安装。新技术、新工法、新设备层出不穷,其施工安装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钢结构配套产品齐全(包括高强螺栓、栓钉、各类焊接材料、各种连接件及保温隔热材料),加工设备制造厂发展迅速,满足了钢结构行业的需求。

(四)我国钢结构 总量及预测

我过钢结构总量及预测(见表1略)具有以下特点:

1。上海、浙江、江苏地区钢结构加工量约为35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钢结构加

工量的1/3以上。

2。2005年中治集团下属冶金建设公司钢结构加工总量达200万吨。

3。工业建筑(厂房)钢结构用量约为230万吨,民用建筑(房屋)约为150万吨,它们之间的比例约为6:4。

4。所用钢材品种的比例:中厚板(包括特厚板)约占50%以上,热轧H型钢占15%左右,彩涂板(包括镀锌板)占12%,管材占3。5%左右,其他型钢及冷弯型钢约占19%。

(五)政府加强了钢结构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1。编制行业规范及导则

目前,我国已基本编制修订完成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等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约90本,并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建设部编制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并于2001年底发布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

2。编制“十一五”建筑钢结构发展目标

(1)积极扩展建筑钢结构用钢材的品种,提高产品性能。研究和开发高性能建筑专用钢材系列产品,包括优质焊接结构钢、高强度优质厚板、优质可焊铸钢等;扩大冷弯型钢和热轧H型钢的品种和规格,包括大截面冷弯管材、大截面H型钢和轻型H型钢等;合理推广采用耐候钢、耐火钢、Z向钢和药芯焊条等。2010年,将基本实现建筑钢结构用钢国产化的目标。

(2)大力推动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水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优先采用合理的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结构体系;大跨度建筑积极采用空间网格结构、立体桁架结构、索膜结构以及施加预应力的结构体系;低层建筑大力推广采用经济适用的轻型钢结构体系。2010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争取达到国家总产钢量的6%,同时,建筑钢结构的综合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六)重视和发展钢结构建筑逐渐得到了认同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符合发展省地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在高层建筑、大型工厂、大跨度空间结构、交通能源工程、住宅建筑中更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二、各类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和技术特点

(一)高层重型钢结构

高层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反映,又往往被当作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建成和在建高层钢结构达80多幢,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钢材用量60多万吨。北京和上海新建和在建高层钢结构就超过10幢。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高492米、用钢量6。5万吨)、中关村金融中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高度为150米、用钢量1。5万吨)、LG大厦(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高度为110米、用钢量1。0万吨)等。今后,全国每年将有200~300万平方米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用钢量约45万吨。

(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包括膜结构)

近年来,以网架和网壳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继续大量发展,不仅用于民用建筑,而且用于工业厂房、候机楼、体育馆、大剧院、博物馆等。无论在使用范围、结构型式、安装施工工法等方面均具有中国建筑结构的特色。如杭州、成都、西安、长春、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郑州等地的飞机航站楼、机库、会展中心等建筑,都采用圆钢管、矩型钢管制作为空间桁架、拱架及斜拉网架结构,其新颖和富有现代特色的风格使它们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统计:网架和网壳的生产近三年已趋于平稳状态,每年建造1500座,约250万平方米,用钢约7万吨;空间桁架,2001年建造20座,60万平方米;悬索结构,1991年至今建造7座,15218平方米;膜结构,2001年建造40座,11。7万平方米;悬索和膜结构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用量还不大,专家预计每年将以20%的速度增加。

网架和网壳的设计规程正在修订,将合二为一;膜结构设计规程己经出版,而高中档膜材(如PTFE、ETFE)如今仍需进口。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膜结构工程公司,承担着众多体育场馆、机场、公园和街道景观的设计和施工。

(三)轻钢结构

轻钢结构是相对于重钢结构而言的,其类型有门式刚架、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等,用钢量(不含钢筋用量)一般为每平方米约30公斤。门式刚架房屋跨度一般不超过40米,个别达到70多米,单跨或多跨均用,单层为主,也可用于二层或三层建筑,厂房单体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跨度一般为8米,每平方米自重仅为20公斤,每年增长约100万平方米,用钢4万吨。门式刚架和拱型波纹钢屋盖都有相应的设计施工规程、专用软件和通用图集。

我国轻钢结构建筑发展较快、应用广泛,主要用于轻型工业的厂房、仓库、各类交易市场、体育场馆等建筑,全国每年新建轻钢房屋面积共800万平方米、用钢约20万吨。

(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优点的合理组合,不但具有优良的静、动力工作性能,而且能大量节约钢材、降低工程造价和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对环境污染也较小,符合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方向。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冶金、造船、电力、交通等部门的建筑中,并以迅猛的势头进入了桥梁工程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采用这种组合结构建成了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拱桥,如广州丫鬓沙大桥,桥长360米,重庆万州长江大桥,跨度420米,前者为钢管混凝土拱桥,后者为劲性钢管混凝土骨架拱桥。全国已建成的组合结构拱桥已超过300座。

在高层建筑方面,建成了全部采用组合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深圳赛格广场大厦,高291。6米,属世界最高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全国已建成的采用组合结构的高层建筑也已超过40幢。

(五)钢结构住宅

发挥钢结构住宅的自身优势,可提高住宅的综合效益:

1。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重量的1/2左右,可满足住宅大开间的需要,使用面积也比钢筋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

2。抗震性能好,其延性优于钢筋混凝土。从国内外震后调查结果看,钢结构住宅建筑倒塌数量是最少的。

3。钢结构构件、墙板及有关部品都在工厂制作,其质量可靠,尺寸精确,安装方便,易与相关部品配合,因此,不仅减少了现场工作量,而且也缩短了施工工期。钢结构住宅工地实质上是工厂产品的组装和集成场所,再补充少量无法在工厂进行的工序项目,符合产业化的要求。

4。钢结构住宅在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且钢材可以回收,符合推进住宅产业化和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国家政策。

三、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下列几个领域内钢结构用量将会增加:

1。由于火力电厂建设速度还会不断加快,主厂房和锅炉钢架用钢量会增加。

2。交通工程中的桥梁会有所增加。铁路桥梁均采用钢结构,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已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随着桥梁建设项目的增加,也会加大钢结构用量。

3。市政建设中采用钢结构的量会增加。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都越来越多的采用钢结构,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各大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钢材消耗量会明显增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青会的配套设施都采用大量钢结构建筑。

4。钢结构住宅将增加。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而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基本具备。如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每平方米用钢50公斤计算,用钢量将达到每年150万吨。

5。由于中国钢材价格、劳动力成本都比国际低,而且钢结构质量优良,因此,在国际工程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几年国外企业在中国采购钢结构量有所增加,许多钢构厂都承接了海外订单。

(二)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钢结构产业是符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型的行业的认识还待于提高。最近几年,日、加、英等国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发表了很多文章,专门论述发展钢结构房屋的优点和措施。

2。设计理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如目前超高层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大都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方案中标,虽然他们的设计理念确有独特之处,但连接节点却过于复杂,不仅耗材,而且也为制作和安装带来了诸多难题,使工程成本过大。

3。部分地区钢结构企业盲目上马,一哄而起,造成户产能过剩,浪费大量资源。加之钢材涨价,市场无序竞争,竞相压价造成加工和安装企业亏损。

4。钢结构科研开发资金不足,标准及规范修订周期太长;标准及应用规范、规程缺项、滞后;钢材标准与工程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衔接不上。

5。钢结构加工厂和施工安装企业的装备、计算机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6。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尤其在中小企业更缺少。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钢结构行业现状 篇2

(一) 医药行业运行概况

医药产业是世界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的制药行业始终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与国际相比, 中国医药行业还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 需求具有刚性, 药品需求弹性普遍较小, 因此医药制造业具有防御性特征, 抵御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较强。此外, 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保健观念有明显的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呈现出较高的上升趋势。

(二) 行业关注

1、行业集中度低。中国医药制造业存在一个显著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 集中度低。中国的制药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950余家, 2014年底已经有8700多家, 初步统计百强比重已上升至约53%。目前中国医药龙头企业年销售额维持在百亿元左右, 与全球医药巨头400~500亿美元的业绩相比差距甚远。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较慢, 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较小的制药企业来说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 致使这些企业无法取得市场份额, 中国医药整个行业依然呈粗放型发展的态势。中国的制药企业中不乏像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有限公司这样可规模化生产的大型制药企业, 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我国的制药企业与世界级制药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部分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低, 新药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从化高端产品来说, 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 制造和生产水平都是有较大的差距。再从研发的方式及规模来看, 我国在新药研发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新药研发以企业为主。中国制药行业因为产业发展时间短, 限制了中国医药制造业和制药技术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中国的药品价格采用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以及市场调节这三种定价的方法, 由于存在相对的不完善, 使得医院和药商之间的非法回扣直接造成了医药价格虚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一直到2014年的3月底, 我国进行连续27次对部分商品的最高零售价的下调工作。在价格的下调过程中, 无法避免的影响到整个医药生产企业。

4、缺少产业发展资金, 融资方式不完善。制药业有自身发展的特点: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中国用于研究和开发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主要源头是企业股东投资, 和一些企业依靠银行贷款。

二、中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的医药制造行业, 关乎民生, 是高利润的朝阳行业。从最初的零基础到现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医药行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大贡献, 但它本身的产业结构和状况是否达到一个好的状态, 还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 我国医药产业市场结构

1、医药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医药产业是一种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 在依存关系上, 企业经济组织规模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依附力很强。近年来, 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增长, 工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2547.37亿元迅速升到2014年的10674.8亿元。销售收入也有很大提高。不过, 中国的医药制造企业规模效应低, 不完善, 集中度低, 今后竞争中若想较好的占据竞争优势, 就必须做到提高自身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先具有较高的优势。

2、进入壁垒的困境。进入壁垒指得就是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到一个产业当中, 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的利润, 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 按理说进入壁垒应该是偏高的。但我国医药产业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进入壁垒却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产品很容易被复制;另一方面, 全球仿药市场相对比较发达, 很多企业看到这个产业的高利润, 就盲目进入, 造成一种药品有很多家企业在生产, 使原料, 资金和人力被大量浪费。所以进入壁垒从整体情况上来看还是相对不高。

3、退出壁垒。我国医药企业存在较高的退出壁垒, 原因如下:第一, 沉没成本, 医药企业的很多用于加工药品的机械, 如果不生产药品就别无他用, 因为是高科技产品, 最初购买的成本也相当得高。所以, 很多厂商即使在公司效益不是很好的时候, 也不会选择退出。整个行业出现了冗余。第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就业压力大, 这部分公司如果倒闭或者破产, 将会有一大部分人失业, 所以在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下, 尤其是目前金融危机刚过的时期内, 这部分企业还是会选择继续留在市场内。所以进入壁垒相对低和退出壁垒高就造成了我国医药行业中企业数量过多, 产业集中度偏低。

4、产品的差异性。产品差异化决定了市场集中度的水平。减少企业之间的同质性, 加大企业间的产品差别, 提高自身的市场集中度, 这样做可获得可持续利润。产品差异化的来源主要有: (1) 医药产品自身的差异性。我国医药企业由于起步比较晚, 体制和政策的各个方面的原因, 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都是仿制品, 医药产品差异性小。 (2) 产品销售服务的差异性。我国医药零售业在服务手段上也比较单一没有任何新意和特色, 所以我国在医药产品本身和服务方面彼此差异性都偏小。

由于我国医药产品彼此差异比较小, 同质性高, 所以企业就很难通过产品来打败竞争对手, 夺取市场份额, 这也是大量企业进入市场的原因之一。

(三) 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状况

1、2004-2014年医药产业集中度。由于医药产业数据的搜集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只能比较2004年—2014年的产业集中度。可以观察到, 从2004年到2014年间, 医药产业集中度 (CR4和CR8) 虽然只有小幅增长, 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这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法, CR4<30市场结构为竞争型, 而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 (CR4标准) 最高的年份还不到20, 所以医药产业市场结构为竞争型的。2004-2014年间, CR8最高是17.8, 最低是12.6, CR8均低于20, 根据市场结构分类, 我国市场结构为分散竞争型。不管从哪种市场结构分类法来看, 我国市场结构都属于竞争型。与医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所应具备的垄断型市场结构完全不符。这些均说明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偏低。

三、影响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从上文比较得出, 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偏低, 而集中度又是影响市场绩效比较关键的方面, 所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一) 专利方面

我国新药创新能力的不足。我国医药企业更多的把精力集中于仿制药上, 从申请专利的数目上看, 高技术的产品甚是匮乏, 创造性的核心技术比较稀缺。最后, 研发和专利脱节。

而且我国在专利政策上, 也没有明确和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所以, 不管从政府或者企业层面上, 都没有将专利提高到很重视的程度。专利保证了医药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性, 与企业的直接挂钩。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 对产业集中度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 定价行为

在我国, 医药产业的特殊地位, 使企业并没有独自定价的能力, 一般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定价, 由以往的经验得知, 大多数的中标价格都明显低于政府定价, 政府的如此行为使市场调节功能被人为的弱化, 扰乱了市场机制, 使制造企业由于缺乏对价格的控制能力, 缺乏动力去开发和研制新的产品。

(三) 政策法规方面

我国在医药产业政策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看出目前政府对于指定的政策经常出现稳定性不够的缺点, 这种朝令夕改的现象表明政策的稳定性不够。产生这种原因是因为我国现在对于医药产业的政策不够完善, 一部完整性的体系还没有出台, 并且由于政策本身就缺乏经验, 还处在幼稚的阶段, 没有做到系统性。其次,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的政策还未提升到法律的层面, 这也导致了无法做到较强的稳定性, 所以, 尽快吧医药残页的政策提高政治以及法律地位也要提到政府重要工作的议程上来。

四、结论

目前, 中国的医药产业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 特别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等突出问题。这个行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诸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这些都成为影响国内医药企业经营的负面因素。

要改变这种现状, 我国医药产业必须做到技术创新, 技术升级才能促产品换代。全产业链紧跟转型势, 积极地调整医药产业的产业结构。我国的药品监管部门也应该采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加快监管促进产业集中, 扶优汰劣, 健全当下社会市场存在的市场退出机制, 加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医药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 它不仅是一个高利润产业, 而且它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国的医药产业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就稍显逊色, 虽然现在年工业产值达到将近九千亿元的状态, 但是仍存在很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 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我国近年来医药行业现状, 并据此剖析市场结构状况、我国医药市场结构以及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 从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 得出结论。

关键词:医药行业,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关网www.customs.gov.cn

钢结构行业现状 篇3

关键词 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9-02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为我国钢结构以及建筑幕墙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在沈阳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中的工业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工程项目已经广泛使用钢结构以及幕墙外围护结构。

随着钢结构产业以及幕墙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当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视设计培养、轻视施工以及管理工作,重视城市、轻视乡镇的现象,并且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都愿意参加研究工作,而很少有学生去参加一线建设。这也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一线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加强高职培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在钢结构及幕墙行业的一线岗位上,许多工程的施工、管理主要由相近专业人员操作。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在一线从事建筑钢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据辽宁省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在辽宁省钢结构行业和建筑幕墙行业发展过程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缺口高达30%。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从事钢结构以及幕墙施工的工作人员中,有将近一半是由农民工组成的,在具体工作环节中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导致他们很难适应当前建筑钢结构以及幕墙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培养满足建筑钢结构行业、幕墙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解决人才短缺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当务之急。

2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工民建专业)主要针对以砖、混凝土和钢筋为主的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针对以钢材(钢板、型钢)或钢材-钢筋混凝土组合材料为主的钢结构建筑。两个专业实际上是在共同的建筑专业基础平台之上,具备建筑专业识图、施工、测量、管理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两个不同方向发展。

培养目标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城市建设行业生产一线,具有本专业所要求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扎实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基本原理、生产制造、施工、装配、质量检测、预算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从事钢结构工程及建筑幕墙工程领域需要的一线施工及管理工作的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岗位 工作岗位有拆图岗位、车间技术岗位、工艺岗位、现场施工岗位、调度计划岗位、质检岗位、预算岗位、资料岗位、材料岗位等,经过三年左右的职业发展,可以发展为项目经理、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钢结构设计师、详图工程师、车间主管等中高级管理岗位。

3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很多钢结构行业、幕墙行业企业的用人情况是每个人并不是单一地做一项内容,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配备人员,经常一个几百万的项目可能就放三四名管理人员,分工就不会特别详细,经常是施工技术员兼质量检查员和资料员,或安全员兼档案员等。所以,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有更强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1)生产设计能力:掌握钢结构施工工艺、方法、质量要求、安全措施基础上,使学生深度了解钢结构施工、设计基本知识,具备钢结构构件设计与计算能力。

2)工艺方案制订能力:掌握建筑钢结构钢材的进场,建筑钢结构施工图识图及制作准备工作,能够进行建筑钢结构放样及零部件加工工艺方案的制订。

3)加工制造及质量检验能力:掌握建筑钢结构制造工艺与质量检验方法、组装与预拼装方法与工艺、建筑钢结构涂装工艺,具备建筑钢结构构件的制作能力、钢构件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能力、控制钢构件制作过程中安全生产能力。

4)安装施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钢柱、钢屋架、钢梁等钢构件的安装过程及其所使用的工艺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编制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具备参与钢结构安装全过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 设计思路

本专业构建了“行业指导、基地共建、虚实互补、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行业指导、基地共建”是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听取行业专家指导意见,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强化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重新组合课程核心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虚实互补、就业导向”是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面向岗位设课程,面向就业强技能,以就业为导向,从入学到就业培养学生扎实学习基本知识、提高素质,增强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学院信息化二期建设成果,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动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有机对接、充分融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5 结论

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从事钢结构工程及幕墙工程领域需要的一线施工及管理工作的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钢结构行业、幕墙行业的生产设计能力、工艺方案制订能力、加工制造及质量检验、安装施工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育人,突出职场氛围与企业文化。明确专业建设在学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建设以及机制体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开展校企合作等,要保证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各个教学项目以及教学环节都有专门的制度作为支撑,这样才能适应钢结构以及幕墙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利耕,鲁明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4,40(6):246-248.

[2]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2):

19-21.

钢结构行业现状 篇4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钢结构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钢结构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钢结构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钢结构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钢结构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钢结构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采用与国际同步的科学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钢结构行业的背景以及所处阶段;中国钢结构行业的生产运营与发展现状;钢结构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企业竞争力;钢结构行业的主要用材市场;钢结构行业的竞争情况;钢结构主要细分产品市场需求状况;钢结构市场的领先企业经营情况;钢结构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等。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钢结构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钢结构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钢结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钢结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钢结构产品各应用市场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钢结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钢结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钢结构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钢结构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钢结构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钢结构行业现状 篇5

“散伙饭”、“同学聚会”、“谢师宴”是夏季拉动餐饮生意的一大亮点。此外,夏季宵夜市场也非常有潜力,夜宵主要以纳凉休闲和朋友聚会喝夜啤之类的消费居多。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餐厅本身的环境对夜宵生意影响非常大。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有大片宽敞店外地的大排档,夜宵生意反而比正式餐厅好,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因为他的经营场地移到了露天,通风,环境好,顾客坐在沙滩椅上,一边喝酒聊天,一边还能看星星望月亮。遇上环境雅致周围是农田池塘的农家乐餐厅,还能听遍野蛙鸣。这该是多愉快的一种享受。所以,假如你们是只能在店内经营的较正式的餐厅,如果要想夜宵生意好起来的话,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经营模式

首先,淡季的时候,餐饮经营者正好可以对餐厅旺季的经营状态进行一个检测,思考目前的经营模式是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否得到市场的检验?

其次,针对淡季的经营状态和季节特点,经营者可以对目前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很多餐厅的经营面积较宽,还有面积很大的天台或店前临街地,那么是否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搞“露吧”经营?策划诸如“品佳肴美酒,看露天电影”或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楼顶天台浪漫美食夜等特色经营活动。

比如,纯粹做面条的餐厅,是否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增加粥、粉?以前做点菜火锅的,在淡季这一阶段顾客会不会感觉消费起来蛮高的,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做价格平一点品种全一点的自助餐?

另外再比如,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状况、是否缺斤短两、原料是否以次充好等现象非常关注,那么有条件的餐厅是否可以改成全透明厨房经营或安装可视系统实现厨房直播式经营?以此亮点吸引消费者,既让顾客放心又能欣赏到美食演绎全过程。

餐饮经营,“市”在人为。每家餐厅一定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的尝试创新,尽可能的去迎合消费者,迎合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二、调整产品结构

虽然每家餐厅因为经营定位、经营模式、经营菜系、经营品种及所处的区域城市等不同,其进入淡旺季的时间有差异性,但都具有季节性。因此,根据季节开发菜品、调整产品结构对促进餐饮销售就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某饮食企业四月隆重推出火锅新体验―“全新无碟火锅”以及“回归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态山野菜系列和生吃菜系列。蒲公英、椿尖、野葱、扎耳根等野菜不仅唤起了我们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而且原始生态的菜肴体验也极端的挑逗了味蕾的快感。

再如,夏天既是流金季节,也是较佳的赏荷时节,某酒楼就充分把握住了市民夏天喜欢吃清火解热的菜肴又喜赏荷的兴趣,及时推出了“十里荷花宴”?夏令菜系列,所有菜肴都与莲子、荷叶有关。这一创新菜的推出让该酒楼真正尝到了在餐饮淡季食客如潮、生意火爆的成就感。

三、检测差距,苦练内功

餐饮旺季的时候,营运中或许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管理绩效低、服务流程不畅、服务技能欠缺、菜品创新少、人员流失大、团队协作、前后堂配合差等等问题,但由于生意好,根本没有时间去解决。

而淡季正好给管理者一个思考、检测、调整差距和修练内功的机会。利用淡季进行内部调整,完善管理,整合制度,优化流程,进行员工职业规划和培训,开展员工内部拓展训练,加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眼下厨房事务相对有所减轻,餐厅也可组织厨师长外出采风寻菜,为旺季提前做准备。

四、开展淡季主题促销,拉动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

有创意的主题促销,不仅能够刺激消费,拉动餐厅销售,而且还能提升餐厅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餐饮淡季里如何勾起市民进店吃饭的兴趣?

首先最常用的还是价格调整,适当推出特价菜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比如某海鲜城现在每天推出一款特价海鲜,吸引食客甚众。其次就是做较大型的主题促销月策划活动,还是拿某餐饮企业的促销案例来谈吧。该企业四月开展的“回归自然,绿色健康”美食节活动,营销上主要突出“夏的气息与绿意盎然,回归自然的童话般意境,生态原始的新食菜肴。”美食节活动的卖点就是以自然、原始吃法的时令菜为主。

其策划方案为:

布景:以原始森林、天空自由翱翔的小鸟、树下拿着啤酒瓶穿着草鞋快乐的跳着草裙舞的数名男女为背景画面,再接合餐厅布置的满眼的绿色,体现出自然的童话般的意境。

菜式展台:设置原始生态展示区,菜台以绿色的藤条枝叶来交错布景,绿色为主,突出夏的气息和生机。

菜式:生吃系列:三文鱼及其它15种生食菜谱;

重庆野菜系列:蒲公英、椿尖、野葱、扎耳根等几十种野菜;

绿色沙拉系列:拌地瓜、拌藕片、拌各式蔬菜类、拌各式瓜果类;

鲜榨果汁系列:除常用的果汁类外,再加西柚汁、杏猕猴桃汁、葡萄菠萝汁、纯芒果汁、柳橙凤梨汁以及其它顾客喜欢和需求的果汁。

转盘现场抽奖:在店里制作一个大型绿色转盘,上面分成十几个格子,每格里都贴上餐厅新推出的各类自然原始菜图片,同时注明奖项,比如代金餐券600 元、纯生啤酒5?只等。现场还专门配置了一位活泼可爱的摇奖小精灵,顾客凭点菜红单参与摇奖。有餐厅积分卡的顾客还可以另外填写抽奖单,顾客保留一份,另一份现场投入专用抽奖箱,另行参加每周一的大奖抽奖活动。双重惊喜,精彩、新颖有趣、刺激。餐厅还制作了一个公告牌,将每周中了大奖的顾客的姓、手机号 (特等奖:冯小姐:13********58)进行公布,提升活动的氛围;

在活动开展前的一个月,餐厅就同时利用店外POP海报、报纸广告、活动条幅、网站介绍、客服系统短信发送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此次美食节促销活动进行了大肆宣传和广泛传播。四月份的活动刚启动,就有大批的顾客慕名而来,体验新奇。一时间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又一次得到质的提升。

餐饮营销方式层出不穷,本文所谈的只是给广大餐饮经营者一种思路。淡季营销,“市”在人为!只要你敢于去做,敢于创新,做出特色,做出亮点,那淡季也就不淡了。

五、餐饮淡季营销案例:红蕃茄餐厅三招应对餐饮淡季

餐饮业是否存在淡季,这一直是餐饮同行们热议的话题。相对来说,在餐饮业一年的经营当中,六月和九月是营业额比较低的时间段,这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正所谓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事实上,餐厅生意的淡旺与否,关键还是要看餐企有没有切实迎合顾客的需求。

红蕃茄荆楚情饮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京城,是一家以经营湖北菜为主、融宫廷、国宴菜品、高尔夫健身娱乐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餐饮连锁企业。面对餐饮业所谓的“淡季”,红蕃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自己的应对餐饮淡季之路。

措施一:培养全员营销意识

在红蕃茄,企业注重培养每位员工的营销意识。每个餐饮服务人员都必须拥有强烈的营销意识,为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首先应该积极掌握顾客的需求,努力了解客人的消费能力、层次、身份、条件特点、特殊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并协调相关部门,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服务人员在餐饮服务过程中,也可适当推销其他部门的产品。在与客人面对面的交流当中,要时刻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真诚热情的微笑和主动负责的态度进行服务。在对客服务中,服务人员还要善于及时了解客人的用餐目的,合理调配餐位和包房,切记一定要留有余地,始终有空余包房作为备用,以应一些重要特殊客人之急。

另外,服务人员还要注意在服务当中,尽可能的通过与客人适当的沟通,正确了解客人的需求细节、如人数、餐标、用餐目的、对方电话、姓名、单位、主宾饮食偏好、特殊情况等,注意观察,正确判断主人和主宾,把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

措施二: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客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客人也对餐厅的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红蕃茄提出了“让客人受到尊重、关爱,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使其在接受服务中感到物有所值”的服务理念。

钢结构行业现状 篇6

首先潜在的进入者

当一个行业经营得非常成功,行业的吸引力很高,即它的增长力非常高的时候,会有很多企业想进入到里面,或者已经开始进入。前者叫做潜在的进入者,后者叫新进入者,这对于行业中现有的企业来讲,就构成了进入威胁。

替代品

过去喝茶,现在年轻一代喝可乐这类软饮料,这里软饮料就是一个替代品,替代品也构成了一种威胁。市场价值的转移,就是由于替代品的出现,造成了原有产品的价值被替代品转移。例如可乐的包装,最开始是玻璃瓶,后来被铝罐代替,后来又出现塑料包装。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同,原来做玻璃瓶的企业受到铝业和塑料业的威胁,价值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玻璃行业的价值转移到铝业和塑料业上来,所以替代品的出现对行业现有企业来讲,就构成了一种威胁。

在北京,现在比较流行星巴客,星巴客在美国是很典型的一个经营成功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思路转变,咖啡过去是放在超级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去出售。西雅图的一个叫星巴客的公司,出于一种精品屋的考虑,把欧洲的咖啡文化——大家在咖啡馆里休闲、看书、聊天,引进到北美,价格一杯一个多美元。对当地的居民来讲,这个消费并不高,即便咖啡一袋或者是一公斤很贵,但消费一杯,大家还支付得起,而且味道口感很好,所以就逐渐产生了精品屋这种文化,并很快推动了咖啡业的销售。现在中国也引进了这些洋快餐、洋饮料,对传统饮料产生很大的冲击。替代品的威胁实质就是一个市场价值的转移,它和你现有的竞争、现有行业的竞争是不一样的。

决定替代品威胁有三个因素:

1.价值

就是替代品相对价格的表现。一罐可乐的价格和咖啡的价格相比,在消费者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觉得还值。这个是一罐一元多美金,那个一罐也是一元多美金。但用人民币可能相差得就比较大了,星巴客的咖啡一杯是十几元,可乐只有三元多。这个差距比较大,可乐也就很难被替代。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以发生变化,这要看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价格敏感中常讲盐和糖,这两个弹性不大,糖可能价格便宜,大家消费得多一点;而盐的价格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刚性的——就是说它的消费量是一定的,不可能盐便宜了,大家多消费,盐贵了,大家就少消费。价格对于替代品来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个弹性和刚性的问题。

2.转换成本

就是不使用原来的产品而使用替代产品。例如可乐的包装,过去是玻璃瓶,现在用铝,这个转换成本代价高不高?加工、生产用别的材料,别的设备、技术是不是需要重新更换?如果需要,代价也很高的话,可能替代品就不会起很大的作用。

3.顾客使用替代品的倾向

顾客是否愿意使用替代品,对于替代品的偏好如何?北京传统的中式快餐现在被洋快餐替代了很大一部分,这就表示顾客在选择快餐上出现了新的倾向,更多地采用过去没有的替代品,这也是对国内企业的考验。进入WTO以后,会有更多的替代品的出现,企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防范替代品的进入,就需要你认真地去研究。

购买者的购买能力

钢结构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篇7

一、钢结构的分类

钢结构行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按照产品用途和应用领域,钢结构可以分为:设备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设备钢结构的特点是安全性能高,可靠性稳定,主要运用于通信塔架、石油管道、矿井搭建、海洋平台;高层重钢结构是全钢、钢框架—混凝土结构,主要运用于高层写字楼等地标建筑;建筑轻钢结构的自重轻,外形美观,易于维护,施工周期短,在轻型工业厂房、仓库、超市、活动房屋等领域使用较多;桥梁钢结构的跨度大,荷载能力强,在过水桥、跨海大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广泛使用;空间钢结构的跨度大,空间利用率高,外形美观,节能环保,主要使用于体育场馆、会议室、展馆、活动中心等。

二、我国钢行业的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我国钢结构的行业监管机制

钢结构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有:建设部、中国钢结构协会以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我国建设部的管理职责有:各个行业的政策制订,行业的发展规划研究,各建设项目的审批;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勘察、负责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归口及管理、设计资质的集中管理工作等。

中国钢结构协会是一个非政府的自律组织,主要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钢结构行业企事业单位、企业家自愿组成。该协会的职责有:(1)宏观层面上,总结并推广钢结构的应用经验,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行业的政策意见;(2)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行业的基本情况、趋势变化以及科技发展方向;(3)了解并解决钢结构行业中各个环节产生的问题,如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同样是一个非官方的自律组织,主要由技术专家、企业家、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建设部的指导、并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协会的职能包括:(1)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行业意见,协助有关部门制订产品标准以及工程技术标准;(2)通过研究行业数据信息,为国家部门提出本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建议,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3)探讨我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二)行业的相关法规

在我国,涉及钢结构的主要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三)相关产业政策法规

钢结构是近几年来新兴的行业之一,发展速度很快,相对于成熟体而言,潜力巨大。行业起步之初,国家就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颁布了产业支持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并陆续制定了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环境。较早颁布的法律有《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颁布的《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和2009年颁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

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实施,旨在鼓励钢结构行业良性发展,促进“钢结构住宅集成体系及技术研发与推广……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同时指出把“钢结构住宅集成体系及技术研发与推广”归为国家支持的建筑行业支持类项目,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能够享受一定的政策便利。

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由国家国务院制定实施。方案旨在鼓励推广能够符合大规模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改进钢结构技术国内水平,实现集约化建筑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技术、设计、生产、作业于一体的流水式工业化建筑模式,以工业化建筑示范区域为试点,进而向全国推广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行业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期间内,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导则中指出在建筑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推广钢结构住宅,能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行业2015年工程总产值力争达到3.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7万亿元,总增长率为81%,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左右。

三、结语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落,我国面临着调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市场对于新型钢铁技术需求不断加深,钢结构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前景。

摘要:钢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结构,其起步于建筑轻型钢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优良的特性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钢结构,钢铁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德鹿.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六十二年简介[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07:84-91.

行业文化的结构价值与建设路径 篇8

在思考如何改进和完善行业文化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对文化特别是应用文化的系列问题从整体的和具体化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文化是个包含多样性内涵的复合性概念。简单地说,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具体的子类别,并且可以不断地继续将其细分为更多层次的类别。通过对文化的细分,我们能够发现,任何行业及其机构的文化都涉及到多种类别形态的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这种文化可以是在某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组织整体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是价值观这样抽象的内容,或者是如质量文化意识等具体的要素,甚至还可以涉及到对某种行业文化的未来具有引导性的理念和方法等。就具体的应用文化而言,行业文化主要体现在机构、组织和个人的价值观、制度与行为等系统化方面,只有系统地加以把握,才能形成系统改进的效果。另一方面,思考行业文化建设时,需要确立某些具体化的范围和标准,包括比如确立职业道德、公平、竞争伦理等要素,或者通过某个具体的标杆化的行业文化来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此外,要把握不同行业的文化,还需要把握其中的行业美德的具体细节,如食品行业经营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美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笼统的理解上。

行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行业文化涉及许多不同行业的内外部因素。就具体的行业而言,它涉及到诸如何者是本质性要素的问题。尤其是从任何一个行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思考的话,首先就必须了解整体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

总体上说,任何一个行业的文化,都是通过由内而外呈现出来、乃至于具有外部影响力的、具有结构化特点的系列化问题的组合。因此,当我们谈到行业文化的要素时,需要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把握。首先,我们要将其看成一套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的文化支持系统,而非一个单一的层面。这个支持系统可以用共同性和差别性予以区分。所谓共同性,就是每一个行业都是由社会中的个人或者群体来承担,由各种机构来支持,这里面就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文化要素。虽然我们一般对行业的研究会发现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和差异大多体现在技术、产品等专业性的特征上,如理发匠与水果商之间的差异。但是技术上的差异不等同于文化上的差异,或者说,技术上虽然有差异,但是文化上有共性的要求。其次,我们需要界定一个行业文化的基本评价标准,如:顾客满意度、保护隐私、职业化等。显然,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是一个尺度,而行业人的自我评价也是一个尺度。例如,知识产权相关的某些行业代表虽然在表面上积极去争取版权收费是为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实际上是为了自己获取收入,而真正帮助著作权人维权的事情基本上都被忽略了,收到费用后也没有真正及时给予著作权人应得的报酬。这种做法就违背了追求所服务的对象(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标准。再次,我们可以從几个核心的角度来考虑行业文化的结构问题,即从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制度化、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行业和机构的文化氛围以及监管系统等来把握其基本结构的特点。

某些行业文化的结构性把握应当包含外部相关因素。可以说,从外部性的结构特点来看,某些行业涉及到国计民生,尤其是公共利益;某些行业涉及到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监督;而某些行业则需要体现公众的参与监督,等等。对于这些行业的文化,就需要从国家利益、社会文化和公众诉求等等的角度来衡量。

行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思考行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基本角度是如何确立合理的价值观。我们需要考虑某个行业内部和行业内的各个机构是否存在一种基础性的具有引导性的价值,即某些需要坚持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道,是行业及其所属机构很基础的文化要素。从事某个行业需要何种理念和原则,需要何种基本的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角度是行业的价值观与制度性的激励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对应关系。价值观是衡量合理性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除了理念和价值之外,还有很多要素需要构成制度化的系统化标准。首先,行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标准不仅需要价值观来作为引导,同时,制度本身也需要健全化和系统化。以中国足球行业为例,我们需要对踢足球的游戏规则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个游戏规则中是否存在公平的价值观念和比赛规则、裁判规则,等等。在足球比赛中,努力获胜诚然是一种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能不能体现在公平的制度检验上?如果没有价值观,规则制度是没有效用的;同样,没有规则制度来落实的价值观也是无效的。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如果存在黑哨问题,那么裁判员和运动员就不能共同体现足球比赛的价值观,这种比赛的规则制度最终肯定是会垮掉的。因此,制度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又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安全”这个价值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监管制度来支持食品健康安全的价值,显然也无法将这种价值观予以落实。总之,制度是一个系统化的标准问题,我们要将其细化落实为某些具体的考核、监督与执行的具体细节标准。这些具体标准之间需要有很强的关联度,而且其中的原则性要充分体现出来。例如,食品行业的原则性有两个,安全和卫生。我们之所以要讲原则,是因为原则所体现的就是行业的美德。换言之,我们要有核心价值所体现的行业标准,通过原则作为核心标准,来将价值观和制度主动或被动地体现在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上。

第三个角度是必须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作为具体行业活动的支撑要素。职业道德与行业美德即核心价值(原则)是互相支持的。只有具备很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体现出行业的核心价值,如注重顾客安全和利益的职业道德才能让从业人员重视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总体上说,因为制度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职业道德则是主动自觉的意识。如果缺乏这种主动自觉的职业道德,制度就无法落实。我们目前许多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不是一般的诚信问题,而是职业道德严重缺乏的问题。

内外兼修

内外兼修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理念、核心价值意识、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等问题是支持行业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这种基于责任和伦理支持的文化,需要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形成自主、自律的意识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当然,其中的某些要素是需要依靠外部性的制度支持的,如职业道德就涉及监管和法制完善的问题。换言之,违背职业道德不仅是个内在修养不足损害道德的问题,也是个涉及违法犯罪的问题。例如,侵犯客户的隐私、渎职以及履行职责违背忠诚义务等等,都需要整体制度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执法改进支持。

任何行业都必须将行业具体机构的文化建设与个人责任相结合。任何行业都是由机构和个人组成的,而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才能促进行业内部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公平伦理的促进。同时,这种竞争的合理化必须基于机构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说,每个机构内部的整体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要。例如,西方的某些快餐食品的连锁经营管理中的内部质量管理、激励、卫生、服务生工作态度认真和品牌营销等管理方式都有助于为我们提供借鉴。可以考虑在行业内树立一个典范标准,从而促进美德的形成。

明确个人责任的落实是机构内在文化建设的重点。个人责任方面存在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制度约束,另一部分依靠某些技巧来落实,即一方面要如何让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由激励制度来完成;另一方面,这里面又存在许多技术性的设计。如:如何将薪酬设计得更有助于与履行责任的情况相结合,等等。以我国目前慈善行业机构文化中的个人责任为例,现在的慈善机构的制度设计不利于个人责任的落实及其工作的开展,因为制度的倾向有利于机构筹款而非捐献。目前的慈善机构在筹款时可以汲取10%的管理费由其内部自行分配。同时慈善机构通常倾向于将募款存入银行涨利息,利息部分也由机构自主分配。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的员工可以奢侈消费或者出现暴富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设计一种合理的制度,强迫慈善机构的管理费必须存在数额上的上限,而非由百分比来决定。

诚信是个人责任和伦理意识的基点。我们现在所說的诚信问题很多都是由于行业内部的个人或者机构的不诚信而引起的,有些甚至导致了社会灾难,即某个行业的不诚信波及或者其后果被行业从业人员放大至社会领域,这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由此,对于涉及公众健康、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业,需要加强政府、媒体、社会的监管和道德风险管理。

将行业内部的个人责任与机构责任相结合,还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换言之,行业整体上以及其中的机构应该避免急功近利,或者应当努力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来建立行业性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性的文化支持,保障对内行为和对外形象塑造的高标准要求和信誉体现,是一种行业所需要的重要伦理观。从对外的文化形象塑造来说,不是以广告宣传来体现,而是通过机构和个人的行为体现出行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和伦理要求。

总之,每个行业的信誉、形象与品牌等都涉及一种链条式的结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恶性的连锁反应。由此,内外兼修、环环相扣是行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

专业化与职业化

持续提高行业中的技术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并且通过职业化的经营管理者来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并提供严格的伦理支持,是助飞行业文化的两翼。

每个行业的文化建设,都是要促进并体现出该行业技术和服务的最高水平;后者倒过来也是促进行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素。这里面有两类专业化的要素。一类需要行业的价值实现的专业化水平很高。例如,在与人们安全有关的行业,需要做到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完全一致。如司机不仅需要关注乘客安全,还需要很高的开车技术。另一类就是行业各自的美德,如品茶行业的美德体现为有好水,没有好水就不能品好茶;红酒经营行业需要能向顾客推荐解释什么样的酒是好酒。银行的行业美德就是稳重、严谨,防止金融风险;对冲基金的行业美德是把握信息可信度,等等。体现行业美德既需要技术也需要服务的专业化和高标准。

专业化意味着创新驱动发展,或者说,创新是推动行业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创新也是一种具有共性的行业文化。即使是属于事业单位的行业,也离不开创新的要求。例如,博物馆举办动态化的专题巡回展,就是整合和发挥博物馆相关资源的创新性做法。行业业务的创新,需要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或者说创新的驱动力和方法离不开技术与文化的双重利用。通过创新,可以拓展和提升行业文化,如电子产品可以成为时尚产品和奢侈品,可以改变行业的文化评价。由于创新总是伴随着某种对惯性的改变,也包含着失败的风险,因此,创新需要制度性的激励。

专业化与职业化,即职业荣誉感、服务意识、顾客导向、职业道德自律和高标准的产品与工作规范相一致,构成行业文化特别是行业内部机构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没有职业化的从业人员,就没有高标准的目标和自我激励,也就难以实现真正专业化的目标。同时,正是通过职业化的文化建设,可以弥补技术创新和运用带来的某些不足和缺陷,如在药品的临床试验方面,没有职业化的医师,就会导致药物的滥用和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双重监管

一个行业的发展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取决于行业协会和行政司法部门的引导监督。行业协会的引导、监督来自共同的利益诉求,行政与司法的引导、监督来自社会的利益诉求,二者都不可或缺。

目前,行业文化的缺失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密切相关。行业协会的人没有真正研究其行业需要何种行业文化支撑,行业美德应该如何体现,而只是关心行业的GDP、机构利益、发展程度,以及行业协会人员自身的利益,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于行业机构和个人的监督与监管。在经济领域,行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代表着经济的软实力。我们经济的软实力没有体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文化没做好,甚至将其他方面的文化也拉低一截,这种负面的东西对人们的信任是个很大的打击,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和诚信缺失。其中,行业协会负有重要的责任。

行业自律是行业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它是涉及行业协会地位和作为的问题。完善行业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于行业协会需要发挥真正的作用。例如,行业协会的监管要素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和成员资格,凡是符合其资格的会员都受法律和行业协会的保护。换句话说,行业协会的成员单位要以信誉可靠为条件,违背了基本标准就不能成为行业协会的成员。而我们目前的行业协会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官僚机构,很多行业协会的论坛和会议都是为了要企业赞助资金,而不是为了维护行业信誉和为行业成员服务。总之,行业协会如果真正发挥作用,就能有利于行业文化的形象提升,从而大大改进行业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由此,我们的行政部门应该对行业协会提出资格审查的要求,对不合格的行业协会应要求其进行整改,最终完善行业内部引导监督。

从外部角度还需要确立进一步的引导和监管标准。每个行业都需要有行业从业人员和机构行为的监管。监管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促使行业里的任何人在服务顾客的同时,能够充分考虑所服务对象的利益最大化。以高铁建设为例,高铁快速扩张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提前完工的问题就很大。因为假如提前完工,就可能以牺牲铁路的质量安全为代价。因此,高铁的建设应该按计划和质量进行,这方面的监管就非常重要。总之,越是诚信度低的行业越需要严格监管,而且需要各种监管配套执行。

当前外部性的行业监管的漏洞之一,在于很多监管是由行业协会来执行,这实际上无法发挥外部评价和实质监管的作用。因为行业协会本身很可能趋向于代表行业的利益,或者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缺乏监管意识。此外,行业监管还存在一个多头管理而无实质问责的问题,很多行业监管者是多个国家部委,地方上的许多横向部门也都有监管权。这就会造成在有利益的地方大家纷纷出头来抓权,在发现问题、导致百姓和社会利益受损的时候,这些部门之间则相互推卸责任。以假鸡蛋问题为例,农业部门认为假鸡蛋不是农业产品,工商部门认为这属于技术问题,而技术部门认为这是造假但不是产品,结果各个部门之间纷纷推脱监管责任,造成违法乱纪者逍遥法外。此外,部委的监管与地方政府监管可能存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总之,调整和改进监管方式,严格依法积极开展对每个行业的机构与个人的行为监管,是保障每个行业真正发挥作用和促进行业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力量。(责任编辑: 罗志荣)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简介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1964年生,福建漳浦人。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教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和中日近代思想文化比较。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2000年起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多次到日本、美国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访学与研究交流。

上一篇:如何申报科研项目下一篇:飞鸟集读后感600字精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