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创建幸福家庭方案(通用7篇)
案
为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市卫计委《关于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家庭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建设“优生优育、文明富裕、身心健康、和谐幸福、贡献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家庭为目标,以创建“平安XX、美丽新城”行动为契机,积极整合资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着力解决计生家庭生产、生活、生育、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创建目标
强力落实宣传倡导、政策推动、利导扶助、生育关怀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支持计生家庭发展,提升计生家庭幸福指数。创建活动坚持统一规划、群众参与、分步实施、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2016年确保社区600户计生家庭达到创建标准。
三、工作内容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做起,立足于家庭、服务于家庭,想群众之所思、帮群众之所需、急群众之所难,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创建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优生优育。优生是幸福家庭的希望所在。结合优生促进工程,引导家庭育龄群众有计划、负责任、讲科学地生育,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注重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素质提升,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让所有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材。
二是文明富裕。文明是幸福家庭的道德追求。要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契机,加大舆论宣传,宣传中华民族关于家庭建设的传统美德,着力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牢固树立科学进步的家庭观和幸福观。富裕是幸福家庭的重要保障。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动力,立足于救助独生子女伤亡家庭,扶持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结合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多种帮扶救助活动,着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勤劳致富。
三是健康促进。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础条件。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人口计生系统的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母婴康宁工程,长期的宣传引导和生殖保健服务,培养家庭成员科学文明、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努力提高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和谐幸福。幸福家庭核心就是要家庭团结,夫妻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爱集体。要保障适龄儿童自觉接受义务教育,无子女失学、辍学,鼓励支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五是奉献社会。奉献是幸福家庭的价值体现。通过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着力培养家庭成员的公民意识和感恩情怀,带动他们共同生产,善生活。通过团结互助,相互带动,不断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努力形成人人乐于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
四、创建程序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以党政主导为方向,以居民自治为根本,坚持经常性创建与阶段性评选命名相结合,原则上社区每年评选命名1次。基本程序是:
(1)宣传发动。召开创建“幸福家庭”动员会,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标准程序和评选办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2)成立机构。社区成立“幸福家庭”创建评选委员会,主持辖区内“幸福家庭”创建评选工作。创建评选委员会由社区牵头,群众民主推荐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群众组成。
(3)居民户自评。居民户对照“幸福家庭”评选标准,积极争创,自我评价,自查自纠,不断完善提高。
(4)授牌表彰。社区党支部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评选、公示结果,领导小组审查确定“幸福家庭”居民户,授牌表彰,并报市区人口计生部门备案。
五、保障措施 1.宣传引导。在辖区内采取开辟专栏、刷写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增强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宣传形式,逐级选拔并组织“幸福家庭”宣讲员,开展巡回宣讲活动,推动新型人口文化和家庭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2.包户帮扶。以“结对认亲、渝水有爱”活动为契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认真组织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积极为计生家庭送致富信理致富思路,引发展项目,筹发展资金,尽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健康有序推进。
3.抓点示范。着力培育一批说服力强、带动性广、感召力强的“幸福家庭”,以点带面,扩大创建覆盖面。并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创建内容和评选标准,做到一个时期围绕一个重点一个解决一个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常抓常新。
4.政策叠加。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扶贫开发、上学就医就业社保等方面出台的扶持家庭发展的政策措施,各项优惠政策叠加,着力推进计生家庭生活宽裕奔小康。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区,德育活动模式
当教育体制、教育目标转化为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后, 才能有效地进入组织的教育行为、运作状态, 产生机制性的教育效应。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范式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德育模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 其形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由于人们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存在着差异, 致使德育模式具体形态呈现为多样性。通过一年多的实验, 我们创建并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的四种模式。
一、以社区为中心, 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模式
社区是一个“特殊生活圈”, 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地方, 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区域性的教育互动学会做人, 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所大学校。
社区如何实现教育互动, 成为社会化的大学校, 我们经过多年的大教育实践和近年来的社区教育实验研究, 在形成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如我们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 在社区围绕“知荣辱、讲文明、创示范”的主题, 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为抓手, 开展了15项活动。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以“文明、感恩、诚信”为主题, 开展“文明在手中、文明在脚下”, “文明从我做起”的交通文明、环境保洁等活动;二是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安定科技馆、社区科普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中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和“识毒、拒毒、防毒、禁毒”的参与教育体验的系列活动;四是依托校内外人力资源, 组织专家、学者、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为学生们举办各种讲座;五是搭建多样化文体平台, 满足中小学生喜爱表演的愿望;六是开展以“感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从而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
二、以学校为中心, “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模式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学校德育充分体现着时代先进文化的道德精神。为此, 社区青少年德育应当以学校为中心, 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大德育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产生青少年德育的整合力, 收到青少年德育的机制性效应。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建构形成了以定西理工中专为中心, “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德育模式。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指导定西理工中专实施的“四个一德育工程”, 主要策略是:学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 (1) 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 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 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 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 (2) 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 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 (3) 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 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 体悟民情, 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 丰富感情; (4) 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 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 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学校为有效实施“四个一”为形式的大德育, 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教育协调中心, 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大德育的联动性, 并且以“阳光周六”家校互动活动和“家庭教育加油站”系列活动为载体, 探讨解决家庭德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同时建立家长社区代表月听课制度, 配备家长社区代表班级辅导员, 积极开展青少年暑期主题德育活动。这样层层递进空间联动的四个一德育活动, 通过学校把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三、以“书香之家”为表征, 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模式
时下, 人们用心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统计:全民读书率只占20% (已除去教材教辅) ;读书的品位越来越低;图书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失调;“读网”杀死“读书”的趋势在蔓延。读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而市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的节节下降, 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提升全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时, 社区、家庭如何运作, 学校应当扮演何等角色, 发挥何等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逐渐地凸现出来。我署竹园小学经过几年探索与研究, 形成了以“书香之家”为表征, 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德育模式。
在创建活动中, 我们在大城小学坚持全员参与,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 主动地参与进来。制定、实施、总结与推广, 四者紧密配合,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始至终地在创建“书香之家”读书活动中担当“主角”。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 学校成立了读书读报指导小组、学科学习辅导小组、道德教育指导小组、校外活动指导小组等。通过全员学习, 从不同的角度, 提升教师、学生和社区人的文化品位, 形成对青少年进行健康道德情操教育的读书氛围, 收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的成效。
四、以整体构思为基础, 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整合型模式
按照系统学原理, 教育资源单列存在时只是单要素的教育力量, 只有通过合理组合为一个整体时, 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力量的功能作用。我们就如何进行整体构思, 实现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德育模式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 我们采取了五个基本策略:
1. 通过德育资源调查, 了解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和德育需求, 摸清辖区内德育资源力量基础, 为德育资源整合, 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创设前提性基础。
2. 组织学校与社区签定教育资源共享责任协议书, 促进“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互动开放共享的全覆盖, 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3. 采取“各方沟通, 示范引领, 分类指导, 逐步推进”的策略, 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如定西理工中专“四个一工程”的德育共同体;在城小学“书香之家”辐射式德育体系等) , 实现青少年德育的系统整合。
4. 建立诸如“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援助中心、社区德育协调中心”等德育机构, 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德育资源力量的整合。
5. 运用“走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开放学校资源, 开展诸如“百万家庭网上行”“全民学礼仪”等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德育活动, 使广大青少年获得德育体验, 从而提升德育资源的教育效应。
摘要: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唯一的子女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离世从而成为“失独家庭”,在遭受丧子打击的同时,养老问题将成为失独家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现状及困境,通过借鉴国外社区养老的先进经验,提出从健全社区管理机构、建立社区帮扶机制、成立社区养老基金、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研究”(编号:14BJY20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武陵山片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路径研究”(编号:14YBA322)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66
所谓“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失踪或死亡后,未再次收养或生育子女的家庭。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至少有108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新增7.6万个,其中农村失独家庭78万个[1]。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生活困难出台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依旧不能解决失去唯一孩子所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难。农村“失独家庭”进入老龄阶段以后,由于失去家中重要的劳动力,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加之生活无人照料,病痛无人关心,心灵无所慰藉,养老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设法解决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是全社会都要高度关心重视的民生问题。
1我国现行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政策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最主要方式就是家庭养老,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失独家庭”。我国目前缺少专门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政策和相关法规依据,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1 我国现行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政策
现阶段,我国一直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政策,实施的新农合、新农保、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救助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农村“失独家庭”的实际生活困难。
1.1.1 新农保 2009年以来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保障所有农村居民在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而建立的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农村失独家庭虽然也在新农保的保障范畴内,当农村失独老人符合新农保所规定的养老金领取条件时,也可依法领取一定的养老保险金,但是由于新农保是普遍性质的保险制度,缺乏对“失独家庭”的照顾,很难保障失独家庭的最低生活要求。
1.1.2 新农合 “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的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身体状况尤其差。据统计,失独父母由于长期深陷失去独子的悲痛,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有50%以上的人由于常年超负荷劳作患有各类心脑血管、类风湿慢性疾病;超过15%的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有的“失独家庭”的医药费支出就占家庭日常开支的70%。因此新农合的出现,及时解决了农村“失独家庭”的疾病治疗费用开支过大的问题,也是对农村“失独家庭”养老的有力支持。
1.1.3 五保救助制度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建立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对所有农村范围内的符合条件的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提供“五保”。从现实情况上来看,农村“失独家庭”老人,在达到一定年龄要求时均属于“五保”范畴,可以享受这一国家救助政策,但从当前“五保”救助现状来看,还不足以满足农村“失独家庭”,尤其是双失独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1.1.4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我国于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该制度规定,在唯一子女伤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进行合法收养子女的独生子女家庭夫妇,自女方49周岁起,由财政发放夫妻每人每月不低于一定数额的特别扶助金,该数额自2012年起,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10元(伤残)或135元(死亡)。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要继续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将该扶助金额再次提高到城镇居民每人每月270元(伤残)、340元(死亡),农村居民每人每月150元(伤残)、170元(死亡)的标准,并建立了特别扶助金的动态增长机制。截至2013年,我国领取特别扶助金的“失独”父母共计67.1万人,其中子女死亡的“失独”父母高达40.7万人,占总人数的60%[2]。
1.2 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现行养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现行与农村“失独家庭”养老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运行机制,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失独家庭”养老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1.2.1养老补助的标准偏低 尽管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可以获得诸如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五保救助在内的多项资助,但仍然缺乏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专项帮助,单单依靠这些普适制度是无法实现农村“失独家庭”老有所养的。例如新农保,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省份,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不超过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再如,五保救助制度,对农村“失独家庭”老人来说,国家的保障和救助仅仅只是其基本的吃、穿、病、死、葬等问题。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仅靠国家的一些政策性的资金扶持,是不可能保证农村“失独家庭”安然度过晚年的。
1.2.2 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存在漏洞 例如有学者对新农保长期调查发现,在新农保的实际运行中由于执行监督体系不健全,资金的发放透明度差,导致资金的使用管理不规范,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挤占、贪污、挪用农村养老保险金的违法犯罪现象,不少失独老人根本无法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再比如五保救助制度,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规定和救助标准。时至今日,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未落实五保救助制度,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村也还未全部实行“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这显然不利于农村“失独家庭”养老[3]。endprint
1.2.3 社会公益力量较为薄弱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相继成立了专门帮扶失独家庭的民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这类组织每个月都会组织大家参加跳舞、跳绳、旅游等活动。在团体力量的帮助下,很多人重新鼓起勇气,心灵也有了集体活动的温暖和慰藉。但是,目前城镇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刚刚起步,而专门关注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更是空白,而这类公益组织社会吸引力不够,其所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是少之又少,正常运转经费紧张,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
1.2.4 缺乏对“失独家庭”的心理慰藉 农村失独家庭一方面由于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自身失去了最大的现实依靠和精神寄托,内心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甚至会转变为精神恍惚、情绪抑郁,以及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外界某些人的迷信观念视“失独”者为不祥之人,对“失独家庭”歧视,或给予不公平对待,这种行为更加会伤害失独老人内心,对其脆弱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除了给予“失独家庭”物质上的帮扶,笔者认为,精神上的慰藉更加紧迫和重要。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行我国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制度,存在着重物资救助,轻精神救助的现象。
2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服务方式上体现为以上门服务为主体,以托管照顾服务为补充来照料老年人生活的服务方式,是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的全新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让老人在自己家中居住,不至于有来自陌生环境的压力,在得到身边人照顾的同时,又可以定时享受到由社区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提供的上门服务,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区别于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养老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养老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投入的资金相对短缺,想在短时间内完善我国现行的养老体系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社会养老体制失灵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对于子女离世、经济条件欠佳的农村“失独家庭”来说,几乎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尝试运用农村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族群社区资源,即构建完备的以自然族群为社区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能很好地从经济、生活和精神等多方面给予农村失独家庭以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其养老压力。
2.1 经济上的支持
“社会资本是个体存在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能够帮助个体获取外部的物质支持。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网越广,它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就越多”[4]。由于唯一子女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离世,老人们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支撑,而现行制度内,政府所能提供的经济补贴相对于当今社会的高物价、高通胀来说显得杯水车薪,无法解决老年人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我国农村社会资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血缘、地缘为主,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出现生活困难,尤其在生病之后的老人们,基于血缘基础上的族群社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养老模式中,通过族群社区机构的发动,集合社区内广大村民、族群成员的力量,建立社区互助基金或帮扶基金,通过对失独家庭每日、每月、每年的点滴资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失独家庭经济来源有限这一问题。
2.2 生活上的照料
现今中国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虽然比较多,但农村老年人和妇女的流动性比成年男子和小孩的流动性要低,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村“失独家庭”所生活的地域组建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族群社区,生活在这些社区中的“失独家庭”的老人,如果在日常生活或生病住院时无人照料,可以寻求族群社区内相对年轻的老人或中年妇女的帮助,这样一来,失独家庭的养老就多了一重保障。
2.3 精神上的慰藉
人进入老年阶段,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但对于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来说,唯一孩子的失去,这些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孤独寂寞,悲痛交加,心理寄托的缺乏使他们无法积极面对生活,加之农村老人普遍教育程度低,更难实现自我心理创伤的修复,精神自然也就变得非常脆弱和敏感,从而刻意与外界保持距离,慢慢使得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农村社区往往是建立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个熟人社会,农村“失独家庭”的老人大多都有很多的兄弟姊妹,农村族群社区可以通过合适的引导,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将对于子女的寄托转移到兄弟姊妹的感情上来,同时,他们的兄弟姊妹和社区村民、族群成员还能从不同方面给予老人精神方面的关爱。
3 构建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的具体措施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当前主流养老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也不能完全解决“失独家庭”的生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族群社区在养老支持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建立新型的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有效方式和关键所在。
3.1 健全社区管理机构
根据老年人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适应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真正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与医院、学校、菜场等社区配套设施同等重要的内容纳入规划。单一的养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因此构建一种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势在必行。就目前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看,也存在着同一设置、同一格局、同一模式的情况,恐难适应各地多元化的需求,建议根据不同地方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种多层次服务网络主要包括:纯福利性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和有偿社区服务[5]。为老人提供如代买代购、代缴费用、陪同就诊、代为配药、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入户探视等服务,举办文艺汇演,丰富社区老人生活。
3.2 建立社区帮扶机制
根据农村族群社区自身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社区民间组织体系。如果“失独”的老人过多,存在的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通过亲属帮扶救助解决,就可以通过由村民组织出资和村民自愿捐款等方式,组建以“失独家庭”为主体的互助协会,以实现失独家庭之间的养老互助,达到“抱团取暖”的目的。农村“失独家庭”互助协会作为与“失独家庭”接触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农村自治性群众组织,可以有效利用其血缘、地域优势,通过协会内部会员与会员间互助的方式发挥组织功能。在互助协会中,相对年轻的和相对健康的老人可以为高龄的和患病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鼓励提倡“失独家庭”互助协会的创建,并考虑从财政支出方面给予支持,并以互助协会为依托开展社区活动、医疗救助、生活照料等项目,强化农村社区在“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功能,以期为其提供有力的组织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endprint
3.3 成立社区养老基金
农村族群社区管理机构及养老互助协会应成为失独家庭养老资金筹集的重要力量,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家和慈善组织募集资金,将所募集的资金成立失独家庭养老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以资金给付的形式,帮助“失独家庭”的家庭赡养。
3.4 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
通过组织以社区为主体,组建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们定期或不定期为“失独家庭”照顾,帮助家庭中的老人解决生活上实际的困难,通过社区活动,帮助老人排解心理上的障碍、走出丧子阴影、重获生活希望[6]。另外,可以以志愿服务为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关爱失独家庭”的社会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失独家庭”的氛围,从而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关爱失独家庭”活动。同时,通过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农村社区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失独家庭”成员与其他村民,以及“失独家庭”之间的沟通与感情,重新构建“失独家庭”的社交网络,以达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丰富“失独家庭”成员精神生活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 武诗.失独老人:孤独的晚年如何安放[J].今日中国论坛,2012,(9):44-45.
[2] 蔡方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N].中国社会报,2012-05-21(3).
[3] 【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7.
[4]【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
[5]边燕杰.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J].开放时代,2004(2):94-95.
[6] 李华成,徐前权.加快推进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建设[N].山西政协报,2013-07-17(4).
[7] 李征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8):99-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幸福林山”为目标,立足家庭、服务家庭、造福家庭,通过“幸福春风”、“幸福宝贝”、“幸福健康”、“幸福创业”、“幸福关爱”和“幸福保障”专项行动,推动解决城乡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养老等方面问题,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发展能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以“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为主题,通过3-5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全乡60%以上的家庭达到幸福家庭标准;70%以上的家庭生存发展能力、学习上进能力、自我保健能力、文明行为能力、奉献社会能力明显增强,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实现人口计生工作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重、人口数量管理与人的生命全过程服务并重的根本性转变,为“幸福xx”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三、“幸福家庭”标准
(一)爱国守法,婚育文明。家庭成员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爱国爱家;积极参加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倡导和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支持和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无违反计划生育行为。
(二)崇尚科学,优生优育。家庭成员信奉科学,身心健康,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不迷信,无一参与赌博、涉黄、吸毒;家庭成员积极支持“优生两免”工作,少生优生;重视教育,家中无适龄儿童辍学,无青壮年文盲,子女品学兼优。
(三)积极进取,勤劳致富。家庭成员勤于学习,积极参与“幸福创业”活动;充分就业,能立足本职,依靠辛勤劳动、个人所长发家致富;有良好的居住条件;科学理财,理性消费,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民主平等、宽容谦让、互相帮助;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信任,互相尊重关爱;邻里之间相识相知、互让互谅、团结友善。
(五)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家庭成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幸福关爱”行动,扶弱助困,热心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在群众中起带头示范作用,有良好的口碑。
四、评选办法
在创建的基础上,由家庭自荐、村民代表会议或计生协会会员小组评议推荐、乡计生办或计生协理事会审核并公示后,对符合条件的 “幸福家庭”逐级上报审批,并予以通报表彰。原则上乡、村两级每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对已获得“幸福家庭”荣誉称号的家庭每年复查一次,复查不通过的要取消“幸福家庭”称号。
五、促进措施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要紧紧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五个方面内容展开,重点实施“六大幸福”专项行动。
1、“幸福春风”行动。通过全方位立体的宣传倡导,营造幸福家庭创建的良好氛围。一要深入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园、一村一景”的要求,整合社区资源,建设一批生育文化园、幸福家庭关爱长廊、婚育新风街、公共宣传牌、公众电子屏幕等人口文化宣传新阵地。二要精心组织“幸福家庭”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举办“人口家庭文化节”、创建“幸福家庭”网站、设立“幸福家庭”邮箱,开设“幸福家庭”专栏,设立“幸福播报”、“幸福之声”、“幸福花絮”,开辟幸福家庭咨询热线,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的家庭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三要组织开展计划生育“七送七进”活动。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走千村进万户”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乡村第一线,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送知识、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送项目、送药具、送证件,开展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计生国策,倡导文明新风尚。四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群众建设幸福家庭的生动实践。
2、“幸福宝贝”行动。优生优育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一要认真做好“优生两免”宣传服务工作。大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强化育龄妇女优生优育意识,加强“优生两免”检测和出生缺陷有效干预,积极引导待孕和已孕妇女合理服用叶酸等营养补充剂,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加强“三优”指导中心建设。依托县、乡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和儿童集中地(如幼儿园),组建“三优”指导中心,通过新婚课堂、月嫂培训班、亲子活动、婴幼儿家长育儿沙龙等形式开展授课和咨询活动,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育儿、人口早期教育等科普知识。三要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实施关爱行动,开展助学结对活动,帮助困难计生家庭子女圆上学梦。
3、“幸福健康”行动。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础。要通过开展各类健康教育培训与免费服务,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健康观念和发现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一要精心打造计生技术服务平台,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县指导、乡骨干、村基础”服务体系,构建集生育政策咨询、避孕节育指导、生殖健康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计生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和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的服务网络作用。通过健康讲座、短信平台、“三查一治”和随访等经常的、长期的宣传引导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二要全面推进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专家、师资、志愿者三支队伍,精心组织青春健康教育巡回讲座,开展“青春健康靓丽人生”主题活动,建设一批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引入pLA参与互动式培训,提升教育效果。三要高度关注老年人健康。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网络优势,通过母亲健康工程、“健康驿站”、“幸福家庭健康护照”、夕阳红健康促进、“情暖夕阳”等活动,为计生家庭老人提供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生活照料、上门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
4、“幸福创业”行动。致富是幸福家庭的重要保障。一要示范带动。要对科技
推广示范户、加工专业户、增收致富带头户、农副产品营销能力等农村人才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村人才档案,加大致富创业的宣传,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二要项目推动。按照“发挥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升项目质量和成效。同时,积极为计生家庭科学分析,选准创业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三要培训拉动。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带动更多家庭共同发展。
5、“幸福关爱”行动。一要组织开展“春泥、夏雨、秋阳、冬暖”四季行动。建立计生家庭健康档案,全面了解计生家庭的生活状况,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困难母亲、空巢老人和困难计生家庭,通过爱心结对、扶贫救助,解决计生家庭的后顾之忧。二要积极推进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壮大志愿者(义工)队伍。通过“幸福同行”等主题活动,带动他们共同生产,改善生活,不断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努力形成人人乐于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三要全面实施计生服务“八免费”,发放“幸福家庭健康服务卡”,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6、“幸福保障”行动。一要不断强化村级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抓好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的修订和落实。二要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进一步提高标准。三要积极开展以独生子女和计生服务员为重点对象的平安保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四要积极创建温馨计生服务站,提供家庭婚育综合服务。五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六、创建步骤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全乡“十二五”期间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启动阶段(2012年8月底前)。主要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调研,制定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确定一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召开动员会,举办启动仪式。
2、推进阶段(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主要工作:抓好先行试点,在试点村召开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现场会,交流创建经验;组建志愿者队伍,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宣传和政策资源整合力度,精心组织六大专题行动;制定“幸福家庭”标准,开展创评活动;制定出台《林山乡“幸福家庭”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创建“幸福家庭”长效机制,使家庭发展工作常态化。
3、评估阶段(2015年4月至12月)。对全乡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成果进行评估、总结,分期分批表彰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先进单位和示范家庭;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开办创建幸福家庭的专栏、制作专题节目,组织开展以“幸福家庭、和谐开化”为主题的成果展。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具有全局性、普惠性和创新性,各村要高度重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将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抓出成效。各村要成立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安排和落实,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二)落实活动资金。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在每年村级财务预算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项目专项经费,用于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宣传、调研、指导和试点等各项工作。要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计生家庭创业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好项目安排活动经费,在就业创业、发展生产、技能培训、健康促进、养老保障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在资金保障和政策制定上给予相应支持。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观”,坚持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在街道综治办的指导下,依靠社区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提高社区治安防范能力,健全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夯实社区安全稳定的工作基础,确保社区一方平安。
二、具体工作安排:
1、完善组织网络和规章制度,以群防群治为依托,形成多层次的防范、控制、打击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2、动员社区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平安社区”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无毒社区、无邪教社区”的创建活动,调整和健全“社区保安”、“治安志愿者”网络,开展争创“优秀义务巡逻队员”、“优秀楼栋长”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局面。
3、加强辖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严把流动人口“流入、流出”关,做到来路明、底子清、管得住,全年办证率达到90%以上,确保外来人员不失控。
4、深入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内以禁毒图片展、黑板报展、悬挂横幅、授课等宣传活动形式,加强小区居民的禁毒意识,在小区内营造“有毒治毒创建无毒、无毒防毒保净土”的良好的氛围。
5、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管理,搞好社区“警务室”、“调解室”建设,发挥义务巡逻队及楼栋长的治安防范宣传作用,积极宣传“五防”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发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创建平安家园的自觉性。
6、完善调解工作制度,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在社区内做到各类矛盾调处及时,在开展工作中依法调处、以案说法,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积极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在辖区内以讲座、板报、横幅、宣传单、入户等形式组织居民开展不让邪教进我家活动,把反邪教警示教育落实到实处。
8、社区居委会以板报、讲座、宣传栏等形式,组织辖区居民全面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普法宣传工作,营造辖区内浓厚的法制舆论氛围。
9、经常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方式,丰富法制宣传内容,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居委会在暑假期间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法制教育活动,在社区的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举办一期暑期青少年法制培训班,以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10、通过多种形式用多种载体,对社区居民、青少年等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文明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教育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开展文明楼栋、文明市民活动,增强创建平安社区的积极性。
“生育关怀·创建幸福家庭”5.29活动预案
一、活动主题
“生育关怀〃创建幸福家庭”计划宣传,暨庆祝中国计生协成立34周年和第16个全国会员活动日。
二、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3年5月29日(视当日天气情况来定)活动地点:XXXXX
三、主办单位 XXXXXXXX
四、活动总指挥
塔河县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刘春梅
五、活动内容
(一)宣传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准确把握单独二孩政策的具体要求,积极深入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认真做好单独生育二孩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二)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活动。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 1
康水平。
(三)宣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
通过宣传和发放宣传单及设置咨询台,向计划怀孕夫妇宣传优生科学知识,增强出生缺陷预防意识,计划怀孕夫妇优生科学知识知晓率达到 100%,孕前优生指导服务覆盖率达到90%,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扎实做好“关爱女孩行动”、“圆梦女孩志愿行动”工作。
推动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倡导社会性别平等,确保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活动落到实处。并把打击“两非”行动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五)“爱在流动”系列活动。
推进落实流动人口关怀关爱便民维权责任。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为流动人口及家庭送医、送药、送宣传、送服务。
(六)宣传协会成立34周年。宣传纪念计生协成立34年来的重要意义,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计生协组织壮大、事业发展,成果辉煌。并围绕着“惠民工程”、“生育关怀行 2
动”、“计生家庭保险”等项目为载体,为群众送温暖、送关怀、送知识、送健康等系列服务进万家活动,切实为广大育龄群众和计生家庭办实事、做好事。
(七)走访慰问,开展关怀帮扶活动
聚集生育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关怀、帮扶行动,为广大会员和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关怀、帮扶和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独生子女“留守、残疾、低保”家庭。
六、服务项目
(一)宣传政策法规服务(负责人:)
1、设咨询服务台,专人解答、记录群众反映的涉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有登记、有落实。
2、围绕推进“单独两孩”政策、落实惠民措施等重点工作,做宣传引导。
3、早教咨询服务、对新婚、待孕、已孕夫妇进行免费发放早教折页、图片。
(二)生殖健康普查服务(负责人:)、1、发放避孕药具、讲解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识。
2、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项目:妇科B超、妇检,育龄人群健康体检,更年期妇女取环。有登记、记录。
七、活动要求
县人口计生局全体、县技术服务站医务人员(妇科1人、B超各1人)等。
1、县计生局XXXX负责服务地的现场布置,组织人员按时到达指定的服务地点。
2、县人口计生局准备避孕药品和普查、治疗药品。
3、县服务车装带计划生育宣传品、宣传条幅、图板、彩旗、宣传品、宣传图板,避孕药具。
4、要求技术服务人员自带白服和胸卡。
5、准备各种记录本,做好服务的各项记录。
6、参加活动的人员要听从指挥,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组织活动。
为贯彻落实省人口委、省计生协《关于在全省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同时落实县妇联、县计生局《关于在全县计生家庭户中开展评选“幸福家庭”的通知》要求,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现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制定“幸福家庭 ”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家庭发展这一主题,以建设“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文明富裕、身心健康、和谐幸福、贡献社会”的“幸福家庭”为目标,通过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致富发展等活动,健全有利于家庭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使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成果,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促进低生育水平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
“幸福家庭”促进工作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所思、帮群众所需、急群众所难,努力为群众提供生产帮扶和优质服务。推动乡村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的生育文明、健康促进、权利保障、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
(一)宣传倡导。结合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村人口文化活动室、计生协会会员之家、人口文化大院(广场)等群众性人口文化阵地作用,组织群众广泛开展人口文化活动,大力传播计划生育、性别平等、优生优育、传统美德婚育观,推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友爱和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综合利用农村人口计生宣传教育阵地,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信息交流、文化娱乐、生殖健康服务的平台,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活动,引导群众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形成扶危济困、养老助残、邻里互助、珍惜家庭、关心社会、见义勇为、回报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健康促进。继续深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实现生殖健康服务优质、均等、全覆盖。在继续开展乳腺癌、宫颈癌“两癌”免费筛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乳腺、宫颈等妇科疾病早诊早治。普及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积极推行以长效节育为主的避孕知情选择,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通过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广场等开展活动,大力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庭成员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爱护环境,友爱他人,感恩社会,促进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不断增强生活幸福感和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三)致富发展。以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甘肃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等优先优惠政策,确保农村“两户”家庭低保、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妇女小额贷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中的“特惠”政策落到实处,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支持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实现收入增加、生活宽裕、安居乐业。积极动员计生家庭参加各种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计生家庭劳动力参加免费技术培训,提高其发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开展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为计划生育家庭构建风险保障,减少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按照《甘肃省“生育关怀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加强部门协调,优先扶持计生家庭发展经济,优先为计生家庭协调资金和项目,优先为计生家庭落实优惠支持,解决计生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优生促进。结合优生促进工程,抓好免费孕前型健康检查项目。指导待孕妇女合理服用叶酸等营养补充剂,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引导家庭育龄群众有计划、负责任、讲科学地生育,帮助家庭孕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注重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素质提升,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落实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实现优生指导服务全覆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联合卫生、公安、药监等部门持续开展打击“两非”行动,进一步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
(五)素质提升。加强村级队伍建设。以服务育龄群众、打造“和谐计生”服务品牌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素质,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服务需要。
三、创建标准
计划生育好。计划生育是“幸福家庭”应尽的义务。家庭主要成员要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婚育新风,倡导男女平等,带头移风易俗,发扬传统美德。自觉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优生优育好。优生是“幸福家庭”的希望所在。积极参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及早期及时补服叶酸,防止出生缺陷发生,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注重早期教育和素质提升,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让孩子成人成才。
文明富裕好。文明是“幸福家庭”的道德追求。要全面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多种帮扶救助方式,使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实现收入增加、生活宽裕、富裕祥和、安居乐业。
和谐幸福好。和谐相处是“幸福家庭”的愿望。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热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培养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奉献社会好。奉献是“幸福家庭”的价值体现。强化家庭成员的公民意识和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形成人人乐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养老助残、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各村要将“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靠实工作责任,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协调联村联户帮扶单位给于支持和帮助,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靠实责任,将“幸福家庭”创建工作做细、做实。
(二)定期督查,完善机制。乡计生办要定期做好“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的检查指导工作,要组织人员深入村组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研究“幸福家庭”创建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和各单位的配合,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为“幸福家庭”创建工作打下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创建幸福家庭方案】推荐阅读:
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方案09-27
创建幸福家庭工作实施方案07-23
创建无邪教社区方案07-02
社区文明创建活动方案07-16
“无传销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05-27
市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07-06
党建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10-12
关于创建“美好社区、温馨家园”实施方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