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篇1

一、教学质量现状

我们学校现有 898 名学生,19个教学班,有教师 59 名。一年来,我们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从教育科研入手,立足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学校六年级的毕业检测成绩一直都名列全镇的前茅,其他年级,虽受支教工作的影响,教学成绩曾有所下降,但在全校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成绩也稳居全镇的前列。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也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春期黄小兰老师参加县语文科课堂教学现场作课比赛和玉林市美文诵读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2008年秋王燕老师参加玉林市数学科说课比赛获三等奖。六年级学生庞英杰、蔡庆华参加镇数学特长生比赛分别获得了第二、第三名,参加县数学特长生比赛两人都获得了二等奖。学前班学生参加县举行幼儿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教师任课课程安排合理、科学

在庞校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学校为了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学校的《支教方案》和教师的《奖励方案》。学期一开始,庞校长就和分管教学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目前学校师资现状,统一调配安排好了各年级,各班、各科的任课教师。各学科安排一位素质最好,组织能力强的老师任科组长,各年级

语数各安排一位骨干教师带头,把素质较好的老师尽量安排到一年级和六年级任教。这样安排,科学、合理、有效,既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教师们在工作中能协调合作、团结互助,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常规工作管理,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1、健全教学工作制度。开学前,教务处主任刘玉金根据《博白县中小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评估细则》的要求,制订了教学工作中的各项常规细则,要求教师们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九月份,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博白县中小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评估细则》,结合学校实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从教师规范入手,特别是对老师的教学计划的制订、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辅导、反思等做了具体要求,要求每个教师严格按常规细则的要求,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学校制订有专门的教研教改活动计划,计划中对各项活动的展开做了明确的要求。①认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示范课等活动,使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每学期领导、老师们的听课达20节以上。②科组长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教学新理念、新方法,通过学习,老师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③认真组织开展校内教学评比活动。上期,举行了语文科优质课比赛;本期数学科举行了全体数学老师的说课评比活动。④认真组织学科竞赛活动。上期,举行了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比赛和数学特长生比赛;本期,学校举行了

三至六年级的看图作文比赛;各科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对获奖的同学给予奖励并给家长发喜报信,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落实教学工作常规检查。学校领导和各科科组长定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对老师们的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学校领导不定期对老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检测、课外辅导等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本人,并督促其纠正。同时采取推门听课,随机抽查制度。通过推门听课,让老师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也有一定的动力,促进了教师们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5、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教师认真抓好教学同步训练、单元教学质量检测与质量分析;学校认真抓好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毕业班质量检测的工作。同时下大力度抓好毕业班的质量检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毕业班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之一。开学初,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加强了毕业班教师的力量,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来担任六年级的功课,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学生会议,了解教师的授课、复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主,落实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关心照顾,并进行分类辅导。

(三)、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

1、认真开展专题校本培训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提高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每周固定一节为校本培训的活动时间,内容有: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优秀课例谈体会、经验交流座谈会等。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勤写教学反思,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业务水平逐步提高,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类培训活动。为使我校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个学期,我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还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新课程培训,课改观摩,研讨活动等。九月份派了王燕科组长和陈敏教师分别到南宁和柳州参加了新课程理念的课改观摩。十一月派了陈其珍教师到南宁参加了语文和数学的课堂教学评比交流活动,十二月十五日派了黎珀君老师到桂林参加培训。我们学校就是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了教师们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全体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注重培养年轻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让青年教师多展示,取得较好成绩。这个学期,各科都进行了集体备课,每个科都开展了研究课。

(四)加强课堂巩固与检查

课堂巩固与检查的目的,为促使学生当课消化巩固本课中的重点或关键内容,掌握了解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课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譬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记忆刚才讲过的重要内容,或者领学生阅读教材中关键段落和结论,分析其中的要点,标出各种标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采取激发动机的方法,挑选关键性问题或易错漏、易混淆的问题,提问检

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再提出深一层的问题或典型问题,采取回忆性提问、描述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咨询性提问等各种的提问方法。有的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时,还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在设具体恰当的小提问,以步步引导启发学生,从而达到理解整个问题,完成准确地回答问题的目的。

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篇2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涉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评价主体的确立以及相关制度建立,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较早,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已形成了完整的框架, 既有可取之处, 又有急需改进的地方。

1 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主体

在高职院校中,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由教务处、教师、学生共同组成, 教务处处于核心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参与方。此外, 部门院校还成立由本校或他校离退休教职工组成的督导机构, 这些离退休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威望和教学水平, 关心学校的建设, 希望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上述人员共同组成了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 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确保了评价的公正、客观, 避免单方面评价的片面性。不过, 各评价主体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所占权重并不高, 影响着教学质量评价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

2 渐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评价阶段、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共同构建。评价阶段分为初期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评价手段有院 (系) 领导听课、调查问卷、督导组听课、学生评价等。从中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对比较成熟, 但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有待完善, 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尚在探索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然而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并未成熟, 尚在探索阶段。针对实践性教学的评价,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或不关注或所占权重较低。更有甚者, 针对实践性教学科目, 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是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评价, 也就是说现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重背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1]。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上, 这对高职院校来说不得不说是损失和遗憾。

4有待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 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那么教学质量评价将丧失存在的意义。当前, 部分高职院校已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确保质量评价的结果能实时反馈给具体的责任人, 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 把评价排名与教师的课时费挂钩, 评价排名越靠前, 教师的课时费就越高, 通过调整课时费的方式来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思路, 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2]。但我们也应注意到, 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实施力度并不强, 缺乏合理性, 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有待加强。

二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问题的对策

1明确学校的定位, 优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同的高职院校, 办学性质、社会任务、服务行业、科研项目、学科特点都有所差别。高职院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 只有这样学校教务处或督导机构才能据此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才能对学校未来的规划、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参考意见。所以说, 高职院校应明确学校定位, 不断去优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合理科学的学校地位有助于学校明确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和教学任务, 指明今后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出发点。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步骤能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一是根据学校有效的资源制定相应的决策体系, 避免好大喜功;二是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 使全校教职学员形成共识;三是充分把握学校的优势, 建立自身的专业或科研品牌;四是正视学校面临的不利因素, 尽可能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3];五是制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 并对发展战略进行分解, 把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嵌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或管理环节中;六是根据发展战略调整学校的人事机构, 确保各机构之间相关协调配合完成具体的发展战略;七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反馈机制, 督促各学校各机构认真执行学校的发展计划, 并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处理, 对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微调和纠错,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 这既是学校品牌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评价创新的要求。

2根据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不断完善促进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优化使得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加的合理, 但只有评价标准是远远不够的。为使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加准确, 就要不断完善促进机制, 调动全体师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完善促进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建立畅通无阻的参与机制。首先, 学校应根据评价的对象或内容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宣传, 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能认识到做好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 根据学校成员的身份制定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 让各成员有任务、有目标, 发挥学校最大的动员能力和潜力, 形成人人有责的迎评氛围。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应与目标责任挂钩, 建立学校内容的评价机制, 根据教职工完成目标责任的情况进行评分, 把整体的评价目标分解到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中, 使评价工作落实到实处, 提高教职工参与迎评工作的积极性, 增加教职工对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4]。三是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 每个教职工的责任目标一旦下达, 就应不折不扣的执行, 出现问题就实时记录, 并进行量化, 体现在最终的教学质量评价上。如果目标责任人出现了工作的调动, 责任人应把相应的责任目标交接给继任者, 否则拒绝办理相关手续, 做到责任目标始终有人在做, 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顺利实施。四是加强对教职学员的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成员的引导, 增加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 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3 加强评价材料的管理, 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评价材料的真实性是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基础, 所以学校教务处和督导机构应加强评价材料的管理, 实行一票否决制, 一经发现弄虚作假的情况立刻停止教学质量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教学评价数据库、教师业务档案、课程档案等材料的管理中要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 避免弄虚作假, 确保评价材料真实可靠。此外, 光有材料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综述报告, 只有综述报告才能揭示材料的内部联系, 使教务处和督导机构在评价的过程中有章可循, 否则材料就是一些无意义的数据组合。对此,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材料平台, 实现从自评报告至综述报告到支撑材料的平台工作机制, 让材料的收集有重点有方向, 确保材料的准确、完备、实用, 通过自评报告和综述报告建立各类材料直接的联系, 使之更能准确地反应学校的教学质量。总之, 报告和材料之间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关系, 报告使得材料更加的完整, 材料支撑报告的数据需要, 两者共同组成了教务处或督导机构评价的参考依据, 也是我们教学工作改进和完善的出发点[5]。也就是说, 支撑材料和综述报告能很好地揭示学校的优缺点, 由此可明确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4 建立品牌化的评价思路, 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思路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 是高职院校提升评价有效性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办学开始呈现出一个同质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学校在生源、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领域竞争越来越强。而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作为支撑,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场所之一, 应充分把握这次发展机遇, 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价思路, 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品牌化的办学思路来指导教学质量的评价[6]。品牌化评价思路的建立应遵循一般的办学规律, 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功能、改善教学过程、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师生素质、培养校园文化, 避免标新立异丧失高职院校应有的涵养。评价思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需求的集合, 具有其他院校不具有的稳定性、特殊性、优越性。笔者认为, 建立品牌化的评价思路应分步实施, 首先应向省 (市) 范围内的兄弟学校进行学习, 然后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 形成自身的评价思路, 这种评价思路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并在后期不断提高这种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在省 (市) 范围内得到认可后, 可与全国范围内的同类学校进行对比,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据此进行调整, 充分发挥优势, 改正不足之处, 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总之,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不过,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还是应以学校的定位开展, 注重评价标准的不断优化。并且, 在实施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促进机制, 调动全校教职工参与质量评价的积极性。同时, 确保评价资料的真实性, 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总之, 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是高职院校管理和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艾纯志, 杨凤翔.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 (2) :90-92.

[2]黄玲青, 唐闪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29) :21-22.

[3]许芳奎.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2 (12) :170-172.

[4]谷茂, 刘兴东.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3) :79-81.

[5]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1, 5 (1) :35-37.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对策

教学质量管理,简单地讲就是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如何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探讨所取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认识方面。高校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普遍认识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把高校潜在的教学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的基本手段,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入内涵发展为主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之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繁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受到传统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势必是一项极具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

2宏观研究和探讨方面。许多高校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论,新成果,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模式。例如,各高校针对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和现状,初步建立了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保证体系、保障体系等各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质量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3微观研究和探讨方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分制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以后,教学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突出的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精力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教学基本设施设备条件严重不足等。这既增加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也为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够强:②教学质量管理思路不明确;③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④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⑤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不够完善;⑥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⑦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⑧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

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长期以来,各高校特别是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并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接纳和认同,这无疑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质量管理,难以有效地解决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后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教学质量管理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敢于创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教学质量管理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2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势必要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为此首先要有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要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充分酝酿、反复权衡,最终集体决策。只有这样,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和最广大教师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得到最,“大教师学生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3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高校所提供的“产品”首先是教育服务,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就是消费这一“产品”的过程,这一“产品”的质量高低最终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且需要在学生毕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种消费是不能重复的,我们不可能在学生毕业后,在意识到或发现“产品”质量不高后,再让学生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为此我们既应强调目标管理,即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管理对象,设定管理目标,以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现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同时也应强调过程管理,对教学的伞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4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非常复杂,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一个因子出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效应”问题。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管理规划,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各因子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和管理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在权衡整体质量管理效益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重点管理,即把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先或更多的投入到重要因子和关键因子上。例如当前师资问题,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师资问题,以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长期的、首要的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质量观指导,在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长期的规划,明确教学质量管理方针,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任务,明确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管理又有着具体的特点和特殊性,为此,要依据长期的规划,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的短期规划和安排,集中解决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6定量与定性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学质量管理是以定性管理手段为主的,比如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等。这不仅使得管理的效应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比如在人事管理方面,在职称评聘中,由于缺乏衡量和区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效果的量化结果,使得教学因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难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诚然,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很多方面难以直接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使其转化为量化的指标,如近年来各高校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讲评活动,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总之,只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才能有软变硬,由弱变强。

7规范与灵活的关系。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就是规范性和标准化,教学管理也是如此,必须针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对象和内容,层层分解,设定质量管理指标,确定质量管理标准,针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主要的管理对象是教师、学生,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思想,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权益、尊严、情感和个性,在不违反基本的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

8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要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在内部环境优化上,一要处理好教学管理与科研及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切实维护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二要处理好职能部门、学院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完善管理体制,理顺工作关系,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加强协作和配合。当前,伴随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应逐步转移到指导、监督和协调上来,学院应更多的承担起质量管理的具体任务,各相关部门要更多地从本岗位工作的实际出发,主动地协助和配合职能部门与学院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在外部环境的优化上,一是加强与同类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谋发展;二是加强与上级行政部门在业务上的沟通和联系,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篇4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上海为个案

笔者在上海15所高校中进行了调研,对所获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目前的教学质量现状,提出了建议:加强新进教师的入职指导、营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加强教师自我完善.

作 者:张艳辉 Zhang Yanhui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上海,34 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   现状   建议  

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及对策 篇5

摘要:21世纪的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随着融入以南京为核心都市圈,南京一些能源型产业向转移,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污染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市政府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他们追求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

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以及环境管理不到位等状况,给大气质量带来严重的考验。本文通过对1999-空气环境现状的分析,发现市影响空气环境质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对策;市引言

市是安徽省一座新型的现代化中小城市,近年来,市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工农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的 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市一跃为环境污染城市,而其中以大气污染最为突出。市空气环境总体状况

2.1 市概况

位于安徽省东部,介江淮之间,处长江三角洲边缘,南与六朝古都南京隔江相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属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衔接部,京沪铁路纵贯南北,104国道、205国道、312国道、311国道横穿市区,航运直通长江、淮河,便利出海。市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下辖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人口435万人。市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绚丽。农业发达,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螃蟹、银鱼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长江北岸重要的畜禽养殖基地。目前,市已融入江苏省《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构架》,建立以南京为核心、辐射周边城市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的都市圈,对市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一些资源型重工业向市的转移,也给大气环境也带来严重的污染。

2.2 空气环境基本状况

表1市1999-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实测浓度(mg/m-3)

污染指标

1999

so

20.0

30.038

0.027

0.03

0.03

50.026

0.032

no

0.0

40.038

0.042

0.04

10.03

0.033

0.036

tsp

0.289

0.337

0.302

0.347

0.255

0.26

0.252

表2各聚类指标各级环境质量分级标准

分级

so2

no

tsp

1级(i)

0.05

0.05

0.15

2级(ii)

0.15

0.1

0.3

3级(iii)

0.25

0.15

0.5

4级(iv)

0.85

0.5

1.7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9—,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二氧化硫浓度都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大气质量二级标准1。但是和其它城市相比大气中so2,no,co2,有机废气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还是很高的。这是由于受市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脆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结构型污染。主要以工业,煤炭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气,污染比较严重。二是环保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污染处理设施简单,甚至无放污处理就任意排放,污染物排放超标。三是能源结构单一。以煤为主结构型,居民分散采暖大量低空排放烟尘,造成我市城区冬季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市机动车排放的废气。六是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监测设施,监管能力落后。市环境空气质量存在问题

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篇6

我国是食糖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7/2008榨季产糖1485万吨,2008/2009榨季1247万吨[1],2001-2009年间我国食糖消费以年6.2%的趋势增长。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是糖料甘蔗,蔗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能源和众多食品产业的重要原料、辅料或添加料。世界各国对食糖的质量安全都有严格的要求,并有着相应的标准规范。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食糖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食糖质量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食糖生产方面存在许多质量方面不安全因素,如糖料甘蔗和甜菜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和化肥等污染问题、食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助剂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污染问题、企业自身实验室的管理和检测能力问题,相关质量法规、标准和监督措施不健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把关问题等等。

1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的现状

1.1近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食糖质量安全的抽查结果

为了加强对食糖产品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食糖产品质量,促进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近8年来对食糖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查。

2006年抽查结果显示,40%左右的食糖质量存在问题。表1表明:食糖质量不合格项目有:二氧化硫、色值、蔗糖分/总糖分、菌落总数、电导灰分、还原糖分、混浊度、干燥失重、标签等,其中以二氧化硫和色值为主。

1.2白砂糖产品专项抽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白砂糖进行专项抽查,此次被抽查企业91家,占全国甘蔗制糖企业的32.5%,白砂糖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2006年质检总局抽查了62家企业的62种产品,合格5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从两次抽查结果来看,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提高了食糖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2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2.1糖料甘蔗和甜菜的质量安全

要保证食糖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保证原料蔗和甜菜的质量。原料蔗与甜菜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的污染会造成食糖质量下降。农民为防治甘蔗螟虫、地下害虫、草、鼠等,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难降解,不仅破坏土壤,而且残留在甘蔗或甜菜内,进而人类在食用这样原料制出的食糖就会摄入低剂量的残留农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2008年7月,广东恩平市圣堂镇蔗农施用特丁硫磷造成特大安全事故,9人接触性农药中毒,其中3人死亡[3]。农民为保证作物高产丰收,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一些化肥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重金属,长期使用会造成重金属积累而污染食糖,如磷肥[4]。同时污水灌溉,这些污水进入农田,经作物吸收,造成重金属、氰化物、病原菌污染;空气流动携带周边工厂重金属颗粒、酸雨等污染[5];因此污水和废气携带的有毒害物质进入甘蔗或甜菜内,进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食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食糖的加工和包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5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在食品的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其顺利进行,可以应用某些辅助物。因此,在制糖工艺过程中,制糖企业会使用到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等澄清剂和辅助剂[6];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这些化学物质会有微量残留在食糖中,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广西质检部门对广西2007/2008年榨季白砂糖检验,没有发现二氧化硫、砷、铅等含量超标,抽查22批白砂糖样品,所有批次铬、镉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6]。

食糖包装材料选用不合适的材料会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如包装材料的化学单体等。长期以来,我国食糖一直使用聚丙烯和聚乙烯塑料袋,此类包装材料较易出现因材料或封口密闭性差而导致食糖结块、变硬等现象,从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2食糖的贮存和运输

食糖在储存期间如果保管不好,也会发生各种降低食糖质量变化的情况,如吸湿、结块、发酵酸败、变色变味、蔗糖转化、滋生微生物和螨虫等。2008年12月29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糖抽查结果表明:五个食糖抽检产品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其中2种食糖霉菌指标超标,3种食糖酵母菌超标[7]。

2.2.3制糖企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制糖企业实验室在对食糖质量安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7/2008榨季中,国家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对全国101家食糖企业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计划,发现整体合格率下降。其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在产品检测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要求

2.3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上的差异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自己的一套食糖标准,而我国仍然采用旧的国际糖品法典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质检行业需要不断更新食糖的检测标准,使之逐渐与国际接轨[9]。

3、提高食糖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质量监督部门加强监督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以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按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和监管,促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糖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3.2减少食糖原料生产的污染

原料作物种植过程中要减少高毒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施用频次,减少污染水体的灌溉,加强研究一些新型低毒高效、不污染环境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上解决食糖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食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3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水平与质量检测能力

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要牢记“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严把食糖产品质量关。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减少助剂残留,如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等,因此要加强对加工水、辅助材料、各类糖用生产助剂的相关检测,控制好生产工艺参数,保证生产加工的安全卫生;控制好包装材料的安全检测监控。所以,从食糖生产加工、食糖运输等都要做到有效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食糖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企业要多方面、多手段促进检测水平的提升:一要加强企业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规范检验操作,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二要加强对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培训,统一管理,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三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物质和试剂耗材等的控制,对仪器设备要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加强对实验室温湿度的控制,要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对试剂和耗材要进行适当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对检测结果的较大偏差;四要进行分析方法攻关,规范和完善检测程序和方法;同时加大检测仪器的投入,大力推进从化学分析法向仪器分析法转变。

3.4更新国内食糖检测标准,提高监督检验机构的技术水平

标准的先进性是有时间性的,标准在制定时候是先进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成为落后的标准,成为阻碍发展和不产生效益甚至产生负效益的标准。因此,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标准的动态,及时修订国内食糖产品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使标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并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糖产品进行检验并形成新的标准方法,通过食糖产品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更新提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食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10]。

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

新时期的社会发展, 无时无处不在体现着知识的力量, 而人才作为知识生产力的载体成为一切竞争的根本, 因此国家加大财力、物力应用于高校教育中。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探索和改进, 以寻求最优管理模式向社会输送应用人才, 将教学育人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教学质量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体系理论, 受到了我国高校的普遍重视, 并且进行了实际应用。这种体系对于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使一些教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开拓性地进行创造、创新,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听课学习效果, 实现了教学和学习的双向收获。由于是发展阶段, 我国部分高校还不能比较清晰地理解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与其他地区高校存在很大差距, 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质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教学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

教学质量, 一言概之即指教学产生的结果、培养对象的素质发展水平等与主修专业、教学课程, 以及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相符程度。以此来看, 教学质量评价即指基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 判断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质量要求[1]。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这种活动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及其产生的结果。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 教学质量评价观念滞后

许多高校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很重视, 在意识认知上存在很严重的滞后问题, 并且即使进行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其观念也比较保守落后。长期以来, 我国大部分高校受科研评价的影响, 在教学评价上往往是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都是表面工作, 没有系统管理模式, 没有具体、严格的操作要求, 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往往也是应付教师要求, 有的甚至听任教师安排, 没有深入细致的思考, 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在大部分高校, 评价教学水平的指标依然是学生的分数, 这种落后陈旧的评价观念严重影响了高校对于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制约了其在高校中的作用发挥。

(二) 缺少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机构

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 只是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将此工作下达到各个院系, 由院系分派人员进行评价体系的实施工作, 实施工作的人员往往都是教学工作者, 对于评价的真实、完整性缺乏保障。许多高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统一领导和管理, 在评价过程当中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和行为限制, 导致参与评价的人员的代表性作用不明显, 容易造成评价失真。同时在高校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机构, 没有办法形成自上而下或者是自下而上的评价系统, 使评价指标缺乏创新性和特色, 阻碍质量评价系统的功效发挥。

总之, 近年来关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其重要作用的论述和探讨较少, 研究方向多是在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上。为试补充这方面探究的不足, 本篇文章从其作用方面进行阐明论述。

三、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一)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 教育评价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完备的质量指标体系。

一个好的质量指标体系需要规划的简单易懂、方便易行、科学完善、精确合理, 这样不仅有益于教育评价的结果准确, 更能提升评价体系的功效。

2.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被评价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择设置的各级指标源于高校教学中的重要节点, 反映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权重较大的指标代表的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核心。

3. 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各类不同水平的高校依据自身校情实际而量身定制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恰恰反映了每所高校独特的价值取向及利益追求。高校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则由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 办学特色不同, 目标不同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一个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二次评价的认识

对于二次评价的概念, 国外学术界通常解释为“对评估水平的质量和结果进行再评价的各类活动。二次评价即评价之后的评价, 其宗旨是对第一次评价者的评价观点和结论提出单方面意见和建议”。

本国教育学者将它定义为“为了核查评估历程和结论, 检查依据评估结论进行的教育决策及改善工作的成效, 在完成二次评价的评审工作后, 能为纠正和优化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或为将来的评价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从而开展的对评价工作的再评价”[2]。

对于二次评价, 也有部分学者使用元评价的称谓。提升运行效益和效率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改进的问题之一, 其解决办法是加强教育质量评价的二次评价。二次评价的工作范围涵盖了教育质量评价中的评价标准、程序、方法及评价结果, 通过多方面的评定与审核, 找出在原评价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提升了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国外的教育质量评价实践证明, 二次评价不仅能有力地保障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质量, 还能够充分地提高评价体系的效率与效益。

例如:在美国, 教育质量鉴定机构的资格要通过联邦政府的审核和认可, 即是教育质量评价中二次评价的主要体现形式;在英国, 往往通过质量审核的评价机制来完成教育质量评价的二次评价。总体来看, 国外的这些做法既有助于教育质量评价客观性及科学性的提升, 同时也十分有助于评价体系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改善与提高[3]。

相比较国外而言, 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对于二次评价的关注与探讨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及其作用层面, 而缺乏二次评价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有关部门以及各高校对二次评价的重视也不够。究其原因这是内外部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从内因上说, 评价和被评价双方没有真正意识到各自在教育质量评价二次评价工作中应处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 对二次评价过程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够。从外部条件看, 一是缺乏必要的监控制度。良好的申诉制度和仲裁制度有利于评价双方对评价内容、过程及结论提出不同看法, 有助于杜绝因评价权力滥用而造成的不良影响。二是没有注意保存评价成果以至于二次评价缺少必要的资料和其他资源。对于我国来说,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政府化、单一化、行政化向社会化、多元化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端正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二次评价的态度, 并充分运用到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中, 才能充分保障教育质量评价的质量, 有力提升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促进建成权力制衡的民主化教育评价体系, 大力提高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效率和效益。

(三) 建立与完善二次评价制度的对策

1. 真切意识到二次评价的重要性, 二次评价需要高校、政府乃至社会的参与。

一方面, 高校、政府乃至社会可以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有效指导和规范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活动的完善。另一方面, 高校、政府以及社会要明确自身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主体位置, 为提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效率效益和质量积极参加到二次评价工作中去。

2. 在二次评价的工作中认真、负责, 真正在实践中担负起提高评价体系运行效率效益、完善二次评价制度的责任。

总而言之, 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二次评价, 其具体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设定是否合理、评价方案设计是否科学、评价过程实施是否严谨、问题解决方案是否有效、评价结果是否可信等。建立和完善二次评价制度, 可以准确分析评价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工作反馈, 从而进行改善和优化, 达到提高评价体系运行效率和效益、保障评价工作质量的目的。

以金字塔结构来映照教育科学研究体系,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为金字塔的塔基, 是教育持久发展的基石;教育发展研究是金字塔的塔尖, 为教育改革优化指明方向;而教育评价研究则是金字塔的塔身, 它为教育稳固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框架并保驾护航。教育质量评价既能检验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教学工作的进行动态, 又可以对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提供有效的评审标准, 对国家和有关部门进行教育决策、各高校进行教育实验和教学改革帮助巨大。所以, 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及实践的探究得到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2.

[2]江波.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4, (3) .

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摘 要 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质量 对策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据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用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真实、合法是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数据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甚至提供虛假和歪曲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严重失真。

这些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一大公害,它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虚假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同时也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也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经济生活中的不良风气提供了温床。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随意调节收入、成本,制造不实的盈亏,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某种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

2.制造虚假凭证或财务手续不全,使一些非法收支变成合法收支。

3.不按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和使用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

4.私设“小金库”、账外账。

5.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以达到粉饰业绩或偷逃税款等目的。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信息质量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

1.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主体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关系,复杂的利益关系是造成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理论不完善。《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其实施过程中,有些方面具体操作性不强,比如:对违法处罚的规定不够明确,使用了“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模糊词汇;我国的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于会计问题的出现,使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明确规定,给企业的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以可乘之机。

3.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局限性。企业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的,这种体制制约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有的单位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执行,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薄弱,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还有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自身业务不强,这些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4.外部监管不力。许多外部监督机构未能形成一个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整体监督的体系,各机构为完成自身任务各有取舍;从社会监督来看,虽然近年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较窄,集体、乡镇和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而且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不正当的竞争和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这就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

5.企业领导素质不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业务水平较低。有些企业领导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常常要求会计人员采用各种违反纪律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有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有效地制止违法违纪行为;还有些不具备会计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业务不熟,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导致会计资料不真实。

纵观上述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我们应当从多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问题。

1.调整经济活动中各方利益,减少冲突。不管是企业之间还使企业内部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应合理设置契约目标,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一致,契约中应规定违约责任和处罚条款,条款内容应保证使经营者违规行为的成本远高于违规收益,并建立和完善契约激励机制,来保证契约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健全相关会计法律制度,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减少法律中的模糊条款,建立健全惩处机制,明确规定企业会计责任的承担者;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企业改革步伐相适应的会计准则体系,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4.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以审计、税务、银行、行政等各部门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对查出的企业违法乱纪行为要加以纠正,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使企业不敢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提高人员素质。任何法律法规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实际上财务违法欺诈行为的主要责任者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促进相关主体认真学习,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把一切不利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残疾人康复需求登记表下一篇:工作服装_企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