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推荐11篇)

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 篇1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从而引到了《藤王阁记》。质疑:《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学生初读,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在教师的配古筝乐朗读中,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配古筝乐)。

轮读检查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的,有填文思如泉的,有填胸有成竹的,有填奇才的,有填笔走如飞的……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讲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学生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的四段。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请二生分别读二、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体会到他人的不愿和王勃的才华成了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结构,在故事中告诉读者《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表现了诗人的才华。

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 篇2

《少年王勃》这篇课文编录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中, 这个单元是属于人物篇章, 从古到今, 从中国到外国的名人故事篇篇精彩:有神勇无比的“飞将军”李广;有才华横溢的“奇才”王勃;有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的“活菩萨”朱德司令;有谦逊自律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这些名声显赫的大人物身上显现的可贵之处均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

目标预设:

一、学习本课9个生字, 认识多音字:“都”“少”,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二、诗文对照,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 体会赣江之上的辽远壮阔, 空灵静谧之和谐统一的意境美,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

三、引导学生关注对王勃本人的正面描写, 对都督的侧面描写和对其他宾客的反面描写, 充分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特点, 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诗文对照,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 领路“水天一色, 霞鹜齐飞”的壮阔、秀丽之美感。

设计理念:

借助于都督盛赞王勃的话贯穿教学始终, 利用直接描写、对比描写和侧面描写三个角度描绘、清晰、丰富王勃才华横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 注重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关注写作特色的渗透, 着力塑造人物的同时不忘弘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古诗文, 体悟意境、斟酌诗句, 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词。

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新词, 感知事情。

三、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丰富形象。

1.初识奇才, 理清脉络。

2.再识奇才, 塑造形象。

3.又识奇才, 丰富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道“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谁之手吗?

2.板书:王勃, 简介其人:王勃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 少年时就被人称为神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少年时代的王勃。板书:少年, 正音。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入手, 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与初唐诗人王勃的距离, 为聚焦王勃拉开了序幕。在教师的简介中, 初步知道了王勃从小就才智过人, 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激发了大家探究王勃其人的兴趣。以兴趣激起同学们走近名人的好奇心, 打开自主探究的大门。)

二、初读课文, 学习新词, 感知事情。

1.自由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检查字词。

(1) 出示词语与诗句。

南昌 探望父亲

都督 滕王阁 宴会

灿烂 秋景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 指名分行朗读, 待机正音, 教学生字“督”“宴”, 指导读诗句。

(3) 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少 (shǎo shào) 年王勃应 (yīng yìng) 都 (dūdōu) 督邀请, 参加宴会, 他即兴创作了《滕王阁序》, 流传至今。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dūdōu) , 全国各族人民都 (dūdōu) 紧密团结 (jiéjiē) 在一起, 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3.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借助以上词语概括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预留充分的自学生字新词的时间, 让许多学生既可以对已经掌握的自学方方法进行巩固, 又可以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自己认为生僻的、易混淆的、需提醒的字词进行分类、辨析、记忆。这样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习得的量。教师的正音检查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丰富形象

(一) 初识奇才, 理清脉络。

1.过渡:少年王勃给大家初步留下的印象是———奇才!文中哪些部分让大家感受到他的这一特点呢?快速浏览, 概括地说一说。

2.学生交流, 归纳总结。

第一段 (1) 闻奇才, 邀请赴宴。

第二段 (2—4) 识奇才, 惊绝四座。

第三段 (5) 传奇才, 千古流传。

3.总结:王勃的才气弥散在课文之中, 令我们称道, 而最最能显现其才华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大段。让我们再现当年王勃的创作过程, 近距离地欣赏其过人之处吧!

(设计意图:教师可利用这一承上启下的环节, 帮助学生梳理了事情的脉络, 让大家对少年王勃有了初步的印象———奇才, 让“奇才”这一线索贯穿课文, 也能为下面的精讲课文认识奇才做好铺垫。)

(二) 再识奇才, 塑造形象。

1.再现创作过程, 展示王勃才华。

(1) 默读第二大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显现王勃才气的句子, 抓住关键词写写自己的想法。

(2) 相机交流。

句子1:王勃边看边想, 突然回转身来, 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 理解词语: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2) 体会连续用比喻词的作用, 感受王勃的才思敏捷。

(3) 指名比赛读句子, 再现创作过程。

(4) 教师小结:沉浸于美景中的王勃不能自拔, 他直抒胸臆, 一吐为快。这就是文思如泉的王勃, 笔走如飞的王勃, 令人折服的王勃。我们禁不住赞叹道:“奇才, 真是奇才!”奇就奇在他创作之神速!

句子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句子3: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1) 一读, 诗文对照, 理解诗意。

(2) 二读, 想象画面, 练说美景。

(3) 三读, 结合插图, 领路意境。

(4) 四读, 文意相生, 感悟才情。

3.小结:王勃用凝练的诗句勾勒出江上迷人的情景, 此时的我们, 读着诗句, 想象着画面, 禁不住对王勃赞叹道:“奇才, 真是奇才!”他奇在博学多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过程, 创作的情景部分, 紧扣关键词句把握王勃才思敏捷之特点;再通过四读将凝练的诗与白描的文有机结合, 在此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长江绵绵不绝的雄壮气势和霞骛齐飞, 袅袅婷婷, 空灵悠远的柔美情节, 让雄浑与委婉、悠远与绵长、深沉与灵动和谐统一。诗文对照, 诗就是文的凝结, 王勃的功力就在这十四个字两行诗文之中, 它绝妙地诉说着一种悠闲与自在, 也绝佳地为大家呈现出自己不一般的才情。)

(三) 又识奇才, 丰富特征。

1.学习句子: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在座的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谁也不敢答应。

(1) 寻求大家不敢答应的原因。

(2) 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对比衬托王勃的勇敢和才气。

2.学习句子: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 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 理解词语:拍案叫绝

(2) 模仿都督, 比读句子。

(3) 资料引入:原来, 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 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 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 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 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文章确实也难, 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更难了。哪想到少年王勃不仅写成了, 而且写得特别出色。难怪都督已从生气到欣赏了, 竟然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这样的转变的确靠的是王勃的才气呀!

(4) 体会这样写的作用:侧面烘托出王勃当才华横溢。

3.小结:作者从正面、反面、侧面有详有略地展现了少年奇才———王勃, 不仅是故事的传播, 更是他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他。齐读课题———少年王勃。

(设计意图:借助于其他宾朋的面面相觑对比表现王勃之勇气胆识;借都督情不自禁地赞叹侧面烘托王勃的才识过人。从概括性了解王勃, 到直面王勃, 最后借他人反衬, 三个步骤步步清晰, 王勃这一人物形象愈发丰满, 特征愈发鲜明。学生对勇敢、才学渊博的王勃也会从喜爱到赞叹到钦佩。)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篇3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 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 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研读课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朗读课文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广:很有才气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勇敢的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只是,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却是没有一个人能找出来,于是,我把这句话读了出来,并告诉孩子们,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顺势利导,我有提出了问题: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读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王勃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篇4

在习作教学思考上,我个人一直认为“灵感”是训练学生学会习作的关键,写作教学不能忘记怪学生进行灵感训练,当然这一训练是有难度的,而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训练学生灵感的方法。学生接受每一次训练,其实都动脑子想了,他们怎么想,想什么,什么样的想可以给予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一些我们通过读这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么产生的?我个人认为,与这种思考是极其相关的。现在好多学生在写作时,缺少着这种心想的过程,不能够在自己的想中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语言,所以害怕习作的心理也就有了。

读《少年王勃》这一课,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学完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沿着这个起点走,每次习作,给学生这个时间。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在习作指导中,我们老师说的太多了,自认为自己讲的非常好,其实课堂上还有好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老师传递的信号无法打通学生的大脑神经,所以最后还是好多学生不喜欢写。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习作,离不开孩子大脑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我们在每一次习作中,其实也有许多学生是这样的,他们的大脑也是拒绝思考,虽然最后也完成,多是应付之文。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中,我们应该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

当然这也课还有着另一层作用,那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是初中的教材),也就是说,这一课的学习,其实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一种铺垫,为以后建立一个情境,为以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

这一课值得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这些,比如少年王勃为什么这位年轻就有着这样的才气?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阎都督是怎么知道少年王勃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点,不要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也能研究。

少年王勃教后的反思 篇5

本课教学,“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奇才?”是教学的重点,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从“文中的诗句、王勃的表现、旁人的表现”这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王勃很有才华。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思考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课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巧妙的处理“读”与“讲”的关系,充分读书的如:本课第3 、4 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过图片、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文中也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的意境。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6

***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小学 解启兵 邮编 225828

【课题(学科和年级)】

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少年王勃》。【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另一张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在对话、交流、质疑中,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少年王勃非凡才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和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难点:通过读文,理清课文脉络,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本设计注重学生朗读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设计思路】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教学过程】

一、借助学过的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1、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有多少有名人士从小就崭露头角。我们知道的有七岁就能作诗的唐代诗人骆宾王,机智过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出示课件:王勃的画面)

3、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课件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 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王勃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藤王阁序》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写成《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让学生直面本课的主人公——王勃:看,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冲击;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对王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要去认识他,探究他。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b、理清课文的脉络,试划分好段落。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词:

文章 宴会 庆贺 灿烂 秋景 才气(1)指名读生字词,纠正字音。

(2)教师指点,学生分析容易写错的字。(突出:宴、灿)B.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

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C.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D、(课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阅读特点,在授第一课时一定要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更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交流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小组讨论分段,概括每一段段意(课件出示)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设计意图】众所周知,给文章分段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概括段落大意,近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这一点来说,给文章分段是十分必要的。更何况是三年级学生,他们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这一环节更不可少,而且显得尤为重要。

四、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时间:有一年 地点:南昌 人物:都督 事件:滕王阁整修一新,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呢?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明白写庆贺文章之难,暗示王勃写此文是如何难能可贵。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分析字形: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重点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对小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难以把握关键字的细节处和笔顺,因而教师的示范指导、适当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二 篇7

作者:袁风娟

转贴自:荔园小学

点击数:66

作者:袁风娟

出处:荔园小学

【教学要求】【欢迎浏览。在本站搜索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录音,请学生欣赏。师:刚才那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王阁序》。(板书:少年)

二、初读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自由读文,然后说说你通过朗读了解到什么? 2.指名请学生复述文内容。

3.了解滕王阁(学生浏览网站视频、文字解说)

过渡:大家读书的能力很强,真了不起!为了学习更多,请小组合作借助网页把字词学会。

三、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主浏览网页。

2、检测自学结果:无拼音、加拼音读生字、词。过渡:字词也学会了,真不错!谁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滕王阁序》的?请细读文,思考以上问题。

四、精读文。

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说说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出示动画。

3、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4、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作读。、这么美的句子,你喜欢吗?人们听到王勃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时有什么反应?指名答。

6、请学生演一演,理解“拍案叫绝”。

7、回味诗句。(读)

8、引出第自然段。理解:千古传诵

9、王勃怎么写出的?其他客人呢?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座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0、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浏览网页了解王勃的成才故事。

11、扩展阅读:王勃还写过哪些千古传诵的作品?(学生浏览网站资料)

五、自由表达。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初见“奇才”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这样的人多吗?

过渡: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学生自主读课文,交流汇报。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5.比较下面两句话,看看哪句好,为什么。

①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②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6.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句的比较,学生深切体会到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美读,让学生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7.面对这么美的秋景,王勃是怎样看呢?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你想说什么?

8.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学生就变成了王勃。这里教师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到特定的历史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9.秋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把秋景这种舒缓、柔和的美读出来,并把它背下来。

10.指名试背。

【设计意图: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课堂高效得以落实。】

三、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交流,指名说说。出示第四自然段。(点击课件,“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教师讲解小故事。指名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1)王勃动笔之前,已经把赣江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早在心中打好了草稿,所以说他胸有成竹。指导学生读出“胸有成竹”的感觉。

(2)王勃内心充满了自信,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就是指——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涌流。(3)表演,理解“笔走如飞”。

4.了不起呀!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小小王勃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5.讨论交流。(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一篇名文来,当然这不是全部。王勃六岁起就博览群书,正因为他——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6.难怪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理解“拍案叫绝”,全班学生表演读。当学生读得好时,教师演示“拍案叫绝”)7.请同学们捧起书,再次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

四、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2.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搜集相关古诗,以一首带多首的方式拓展教材,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王勃的印象,让这位奇才激励学生成长。】

五、课后延展,广交“奇才” 1.朗读、背诵王勃的作品。

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 篇9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9少年王勃苏教版(2014)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叫王勃,大家看一看王勃的精彩话语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看这个故事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教师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读课题] 精彩之因共寻求

师: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这个精彩。[同学们开始自由读《少年王勃》] [一遍阅读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学生边举手边说自己找到了] 生:[齐]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就是王勃写得精彩语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同学们仍然自由阅读]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能不能以“拍案叫绝”的方式读一读这句话?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再读读。

[许多学生读到“拍案叫绝”时真的拍了自己的桌子,并竖起大拇指说“奇才!真是奇才!”] 师:“奇才!真是奇才!”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请大家读出感叹来。[生继续练读着] 师:你知道当时是怎么记载这一事实的吗?[出示一段文字]我以

xiaoxue.xuekeedu.com

评书之方式读讲此文。

675 年秋,王勃前往交趾[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古称交趾国)]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成滕王阁,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重阳节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请,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在座的宾客作《滕王阁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只是路过南昌不知道此事,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小辈,没有推辞,写起序来。

阎都督很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小吏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意思是:南昌原为旧时的郡,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意思是天空正值翼星、轸星分开,地域紧接衡州、江州两处],阎公道“此故事也”[只不过是一些旧事,大家都知道的事]。吏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意思是三江为衣襟五湖做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东瓯],阎公 “沉吟不语”。吏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说:“此子视我为知音”。吏再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当垂不朽!”满座宾客尽皆失色。阎公更衣复出,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阎公大喜,说:“帝子之阁,有子之文,风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

xiaoxue.xuekeedu.com

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吾当厚赏千金。”

[学生听完我所讲述的内容后,一定会对王勃写作过程中阎都督的变化记忆最深。因为这一忘记深刻的变化,衬托出王勃的这句话写的真绝。] 师:“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大家继续读这篇课文,看看能否先用课文的话解释这两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再读课文] 生: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的飘荡„„”我觉得这段文字不仅解释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这些语句中,也可以看出王勃这两句写的的确真美。

师:你知道什么是“落霞”与“孤鹜”? 生:“落霞”就是“落日的余晖与灿烂的云霞”。生:“孤鹜”是一只野鸭。

师:不用查字词典,联系上文的方式就把这两个词的意思搞懂了。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的飘荡;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你把课文中的描写顺序这么一变说出意思,是一个好方法。生:我站在滕王阁上看到了晚霞,晚霞照着一只野鸭,一只野鸭

xiaoxue.xuekeedu.com

在缓缓地飞着;我看到了远处的天,江上的水,晚霞照在江水上,天与水是一样的颜色,美极了!

师:你把王勃转变成自己来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太好了!我们一起自由说着,把自己都变成王勃,说一说。

[生齐说] 师:这么平常的晚霞、一只野鸭、天空、江水,大家都能看到,被王勃写下来,王勃因此还被称为奇才,而一千多年来,至今人们还喜欢它,这是不是太奇怪了?

生:不奇怪。高老师,你给我们讲李白的诗时,说过“真诗不死”,我觉得王勃写的是真的东西,当然不奇怪。

[同学们听到这里,一齐鼓掌] 师:你太棒了!居然把我以前讲的李白墓碑上的“真诗不死”用到这儿,说王勃写的是真实的景色。我真的没有想到,看来把真实的东西写下来,人们才会一代接着一代地喜欢。

生:我觉得能用十四个字把那么多的美景真实地写下来了,只有奇才才能做到。

[我与学生一起鼓掌] 师:你说得太妙了!14个字虽然少,但把一个非常美的场景记录下来。[出示课文插图]14个字,把这幅生命力极强,动态的画面,写出来了,真神奇呀!

生:高老师,我与爸爸一起看过百家讲坛,是一位老爷爷讲的红楼梦,知道了“红”字的意思。古人特别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吉祥,xiaoxue.xuekeedu.com

说是七彩之首。从这14个字可以看到最多的颜色是“红”,滕王阁修好了,大家都高兴,红色多美呀!

师:[听完这个孩子的回答,我真的呆了!同学们都“呀!”的一声!][我与同学们的掌声再次响起]谢谢你!谢谢你把我与全体同学带到红色之中,你真的棒极了,我在上课之前读了好多资料,看了很多人赏析这句话,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认识。你太有才了!你也是奇才!

师:这一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到这14个字就像同学们一样有着许多想法,有人想到野鸭是有生命的,落日、天、水是无生命的,一只有生命的野鸭在那里飞着,它会飞向哪呢?还有人想到这只孤独的野鸭是王勃在写自己吗?„„建议同学们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很多很多答案聚在一起,你们一定会感慨地说——

生:王勃真是奇才!

师:下面我想给同学们讲一个传说故事。这个传说是这样的—— 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就离开南昌,继续前行去看父亲,结果渡海时溺水而死。后来就有了一个故事。因为他年轻就死了,心有不甘,所以死了以后,滕王阁每天晚上闹鬼,这个鬼就是王勃。这个鬼一出来就念诗、念文章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个年轻的读书人听到王勃还在滕王阁那里闹鬼,很不高兴,很不服气,就到滕王阁去,说晚上一定要好好羞羞他。果然到了半夜王勃来了,那个灵魂念起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个读书人说:“王勃啊,你变鬼了就去吧,不要在这里念那个臭文章了!”那个鬼就一声不响,等着读书人往下面讲,结果这位读书人却

xiaoxue.xuekeedu.com

不讲话了。

于是王勃又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书人说:“叫你不要念,你还念个不停!这个文章根本写得不好,你知道吗?多两个字!太肥了!”王勃停了下来,读书人接着说:“落霞孤鹜齐飞,当中这个‘与’字多余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就不必用这个‘共’字了!你这种文章还在这里念!”读书人讲到这里,王勃从此没有了声音„„

滕王阁从此再也不闹鬼了![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这个读书人说“与”与“共”是多余的,我们反复读一读下面两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同学们反复练读] 师:你们觉得两句到底哪一句更美? 生:[齐]还是王勃写得好!

生:有了“与”和“共”字,可以在边读边想中,看到那个非常美丽的场景。少了这两个字,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教案少年王勃》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9个生字,能认真书写。认识两个多音字。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难点:学习课文衬托和写景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景写作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卡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课前准备

复习古诗:前一段时间,我们同学背了不少的古诗,谁愿意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二)导入新课

1.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真是了不起。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骆宾王7岁就能写诗,被称为“神童”;司马光6岁砸缸救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少年才子王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9 少年王勃)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题。2.齐读课题

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样组词? 3.对于王勃谁能介绍一下对他的了解。

结合图片资料,介绍王勃。

(三)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读词情况

师: 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能不能读好。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读准字音:

探望 南昌 都督 宴会 文章

少年 读书 姓阎 邀请 凝望

朗读:指名读—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少”“都”多音字指导。

读出节奏: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滕王阁序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理解:说说你知道的,问问你不懂的再次齐读 2.检查写字情况

(1)借助预习单检查生字的书写,小组内交流评价

师重点指导:督 宴 序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2)生练写 3.检查朗读情况

预习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通顺。做到了吗?想不想展示给大家。

(1)看来大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在展示之前老师提点小小建议:读时声音要响亮,尽量读得有感情。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给出恰当的评价。

例:我展示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评价。

随机指导: ★第三段时:

指导读好长句。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指名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得很不错,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在题目上?齐读课题,想一想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写人)写人的文章应该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写?(抓住人物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王勃的特点。(有才华)

3.作者写王勃有才华主要是借助哪件事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4.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

二、(2-4)

三、(5)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品读课文,了解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了解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从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被邀的原因)(3)交流学习,深刻体会。

为什么邀请王勃?是到他家乡请吗?“探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此时你对王勃有什么感受?(敬佩)(4)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wãn zhāng yàn huì qìng hâ wãn sī rú quán()()()()cái qì qiū jǐng càn làn bǐ zǒu rú fēi()()()()以上词语中表示王勃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成语是()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2.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3.水连着天,天连着水()

(三)给多音字组词

shào

()

()少

shǎo

()

dōu

()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品读课文,感悟“奇才”,欣赏“诗景”。请大家默读课文,再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汇报一:“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1)指名读这句话,讨论交流:

从“凝望”、“边看边想”中感受到什么?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课件出示:远处,天连着天,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指名读

②这段话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小结:辽阔的天空、落日的余晖是静态描写;流动的降水、缓缓飞翔的野鸭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使人如身临其近,感受到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

③有感情朗读

从“突然回转身来”感受到什么?王勃“胸有成竹”是个什么样子呢(演一演、说一说)

(2)再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体会王勃目不转睛地看,情不自禁地构思,诗情大发,不吐不快地激情。

汇报二:“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汇报三:“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拍案叫绝”的意思。讨论:都督为什么拍案叫绝?

2.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3.学着都督的样子来称赞王勃。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引读诗句)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引读)。汇报四:“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1.“千古传诵”的意思。少年王勃的才能让所有人惊叹,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来齐诵这千古名句(引读诗句)。

2.这句话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精彩的一句,“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再读——奇才!真是奇才!)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总结全文,敬仰王勃

1.王勃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诗很有名,(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学到这里,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3.总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二)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搜集并背诵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最好运用动静结合法。

六、板书设计:

少 年 王 勃

写 《滕王阁序》

一(第1节)应邀赴宴

二(2-4节)写成名文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奇才!真是奇才!”

笔走如飞

三(第5节)传诵千古

附《少年王勃》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2.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一下词语:

探望 都督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3.对不能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三、我会思考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想一想,文中的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默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我会积累

1.收集王勃的资料和古诗。

2.收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例子。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清晰简洁。抓住了2个教学重点,一个是理解内容方面的,另一个是学习表达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运用表达方法,使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易教便学。符合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少年王勃教案设计 篇11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上一篇:以动物为话题的故事作文600字下一篇:最美的瞬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