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共9篇)
教育写作是近几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考题型,目的在于考察教师的写作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把握。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写 作所占分值为50分,是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也是提分最快速的一道题。教育写作不同于其他类型考试的写作,题目中所给素材都是反应教育问题的内容,具有较强 的针对性。因此,考生在依据题目选择立意、组织写作内容时,一定要以一位准教师的角度去联系教育实际。而很多考生在准备教育写作这部分内容时,往往觉得自 己“肚子里空空”,没有素材可写,尤其是没有与教育相关的素材。下面,中公教育陈妍老师就以几个常见的角度整理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写作素材,希望可以给考 生带来一些帮助。
一、“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 1.职业定位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 三个人笑得更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面两个 人的老板。内部力量就越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一样的砌墙工作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前途。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师,我们教师也应该常常反问自己:我在干什么?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以谋生为目的,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 糊口的职业。而应该爱满天下,倾心育人,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他们不管经受什么样的挫折和磨难,他们还是不断地坚持„„ 2.终身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一边教学,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书被誉 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的教育活动是一向长达30年的“教育实验”;他的学校是一所“教育学实验室”;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罕见的 “先进教育实验的完整的总结”;他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是二十世际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3.教学反思
(1)朱永新:“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
(2)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4.追寻真理
陶行知:有一次,有学生给他的诗歌、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他听了特别的高兴。其中,有位小学生把他的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把“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
中的最后一句改为“木头人”,他知道了不仅不生气,还给与肯定,说:“这也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陶先生就是要用自 己的行动向他人表明:真理才是唯一可追求的,在老师与真理之间,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
二、教育名言
1.叶澜: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2.叶圣陶:“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3.错误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4.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5.鲁迅:教育植根于爱。
6.杜兰特: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7.苏霍姆林斯基: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8.叶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9.苏霍姆林斯基: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
10.陶行知:“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以上就是关于写作题中可以用到的几类素材。考生在选取写作素材的时候,一定要对素材进行科学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围绕教
育现象、问题、观点展开写作。因此,考生在平时备考时,就要多思考、多总结、做关注教育热点,进而形成见解独特的观点群。
中公资深讲师陈妍解析
一、“国考” 的重要意义
“国考” 的重要意义来源于它的改革内容。《办法 》 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在难度上, “国考” 比改革前的考试更难; 在内容上, “国考”除了对教育学、 心理学和学科知识的考查, 还增加了对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内容的考查。 此外, 《办法》 还限制了报考条件, 对报考者的学历要求明显提高, 师范生也纳入统考范围。
由改革内容不难得出 “国考” 的重要意义。 首先, 随着考试难度加深, 范围扩大, 通过 “国考” 的人数不超过30%, 即便师范高校的师范生通过 “国考” 的比例也不甚理想, 这说明改革后的 “国考” 能够严把教师队伍的 “入口关”, 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 促进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据教育部统计, 在前两年的试点工作中, 共组织4 次全国性考试, 6 省参加考试人数28.08 万人, 通过7.72 万人, 通过率27.5%) 。 其次, 全国统考的意义还在于缩小教师队伍的地域性差异。 改革前,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由各省自主命题, 不同省份的评价标准不同, 使得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而全国统考, 有利于确保不同地区的新进教师水平相当, 也为高考 “回归全国卷” 之后的实际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三, “师范生纳入统考范围”是改革的一大亮点, 师范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 这激发了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客观上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够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 最后, 师范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也迫使师范高校主动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知识加 “二学一法” (教育学、 心理学和教学法) 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开设更多的素质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师范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 师范生的反应
“国考” 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 想获得教师资格证都必须通过考试, 这使师范生不再享有直接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 参加 “国考” 将成为师范生大学生涯的一门 “必修课”。 为了了解师范生对 “国考” 的态度和评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湖北省某师范大学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 由于湖北省是改革试点省, 2012 年入学的师范生是第一批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师范生。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61.67%的师范生对改革持中立态度, 支持改革的师范生只占少数。 (见图) 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态度来源于他们对改革的评价, 从积极因素看, 53.33%的被调查者相信改革可以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还有一部分师范生认为 “国考” 能够缩小教师教学能力的地域性差异 (25.83%) 和让考生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27.5%) , 这些都和国考的重要意义相一致。 当然, 统计数据也反映出一些负面意见, 分别有45%和38.33%的师范生担心考试内容和形式无法体现准教师能力和对准教师的教育实践要求不高。
通过调查, 湖北某师范大学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对“国考” 大多持保留意见, 他们虽然肯定了 “国考” 的重要意义, 但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看, 把师范生纳入 “国考” 没有太大必要, 考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应付考试也是一种负担, 因为考试并不能反映师范生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的争议也出现在其他师范高校的师范生群体中。
三、“国考” 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促进
师范生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但是实际情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为了了解 “国考” 的内容与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调查湖北某师范大学2009 级至2012 级的英语专业师范生, 希望通过对比2009、 2010 和2011 级师范生的实际教学体验与2012 级对 “国考” 考查内容的了解程度之间的差异, 证明上述关系。
“国考” 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又分为三个部分: 综合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科目主要涉及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操守、文化素养和教师基本能力等五个部分。 2012 级的数据显示, 他们对综合素质科目各部分的考查内容均只有小部分的了解, 其中在文化素养方面体现得最明显, 53.33%的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只了解一部分多学科知识, 这说明他们对一般文化知识的了解还不够。 而掌握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 大约64%的2009~2011 级师范生认为掌握一定的多学科知识“经常”甚至“总是”能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这些知识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调查数据显示, 不只是文化素养, 综合素质的其他部分都对课堂教学有极大帮助, 而在校师范生却没能较好了解相关内容。
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调查结果如出一辙。 这一科目主要有教育学、 心理学和班级管理等内容, 可能这些知识偏向理论化, 也不是非常实用, 118 名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对这方面能力自我评价的平均分5.72 分 (10 分制) , 表明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还没有达到及格水平。 而2011 级的师范生在实习后普遍认为这些内容对教学很有帮助, 特别是认为班级管理的知识 “经常” 或 “总是” 有帮助的师范生占总人数的70.79%。 数据说明这些知识是立足教师岗位的基础, 是每位立志从教者都应该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知识, 是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 的过程中必备的知识, “国考”对这部分内容的测验契合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
教学情境分析和教学设计是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主要内容, 也是面试的考查内容, 最能反映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这一点也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证。2009-2010 级和2011 级师范生认为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经常” 或 “总是” 有帮助的分别为75.56% 和75.28% , 这说明教学能力确实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而在一项满分为10分的自我评价中, 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就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两项能力打分的平均分分别是6.26 和6.2, 这暴露了他们的现有水平和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国考” 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不仅让每一位考生意识到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还督促他们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而满足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素质和水平的要求。
以上的分析结果证明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存在和改革的必要性。“国考” 在重视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突出了教学能力的重要地位, 与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的目标相一致。 之前存在于师范生中的“有无必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的质疑也有了答案, 即使是师范生, 参加 “国考” 既是对自己大学学习成果的检验, 也是对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的督促。
四、 对 “国考” 改革的探讨
尽管如此, “国考”的改革还不能就此止步, 笔者就调查结果反映出“国考”相对欠缺的环节提出个人对今后改革的建议, 以及面对 “国考”, 师范高校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 “国考” 对知识的考查应该 “重实用, 轻记忆”, 消除 “应试考试” 的刻板印象。 单项选择题约占 “国考” 笔试试题总分的三分之一, 说明属于记忆类的试题是少数, 然而不论何种类型的试题, 都应该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运用的知识, 否则考生会产生 “考试无用” 的感觉。 即使是记忆类的试题, 对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应该是在实际的情境中,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比单纯考查理论更有意义。
其次, “国考” 在面试之前, 师范院校应该设置一段时间的 “实习期”。 一些发达国家在教师资格考试时, 都会在考执教能力之前设置实习评估期, 让新教师有机会在教室环境中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师范生在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时候, 往往还没有教学能力的训练, 面试合格并不等于考生的教学能力达到实际教学的要求, 规定考生必须经过实习才能参加面试则更凸显 “国考” 的实践性质。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是大势所趋, 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也应该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具体说来, 师范院校应该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 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较为宽阔的视野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 面向师范生开设与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只注重师范生的专业基础, 缺少对师范生的通识教育。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在每个学期都设置师范生需要修读的综合素质类课程, 文理交叉、 学科互补, 不仅重视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还提高师范生的教师素养, 使整体课程设置向教师专业化方向推进。
其次, 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应当在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实践与运用, 保证师范生在参加 “国考” 时已经有教学能力的训练。 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时间晚、 课时少, 无法满足 “国考” 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如果师范生在参加 “国考” 时已有一学期的教育实践训练, 他们就可以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所学的理论知识。 师范院校可以尝试在大二暑假的第三学期开设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保障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训练。
最后, 师范院校应当让师范生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充分了解,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师范生也应当转变思想, 把教师资格考试看作是评价性的考试, 是检验自身教学能力的工具, 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应试的负担。 很多师范生表示 “国考” 并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其实高素质和高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目标, 师范生理应终生学习, 他们在成为卓越教师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摘要:从2015年开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 这次改革旨在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和缩小教师水平的地域差异,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本文总结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意义和这次改革的必要性与接受调查的师范生的反应基本一致, 同时改革还有尚待完善的方面, 一是增加知识考查的实践意义, 二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评判标准。面对新的改革形势, 师范高校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使之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对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尚琼, 余仁胜.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4) :98-104.
[2]《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教师[2013]9号) .
[3]李征.上海:师范生有无必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引争议[N].文汇报, 2014-3-19.
[4]《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教师[2011]6号) .
教师资格制度是当前我国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关键,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局上看,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启动了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将为我国教师的培养、考核、任用、评聘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原动力,从而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它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与现行的教师教育制度的衔接还有许多不顺畅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过程中,应该摆脱狭义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概念,尽快建立师范教育机构的认证系统、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和教师培育课程认证系统,将教师资格制度扩展为一个师资培育的根本性制度,并予以有效的实施”。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与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相适应的教师资格制度,共同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一、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对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意义
教师教育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结构模式的基本规定。主要包括对教师教育的内涵、性质、功能、结构,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师教育的模式、过程,教师教育的机构等的规定。教师教育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现在世界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教师教育制度,旨在通过教师教育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以达到保证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都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主旨。因此,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教师资格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决定着教师教育的内容、过程、方式、模式、考核等,对教师教育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准的不断提高,教师资格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或变化。所以说,推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轨道的前提,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法律手段。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认定程序,严把教师进入的关口。通过对申请从教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评鉴,向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发放教师资格证书,挑选出合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2.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强,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职业。其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培养、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职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立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3.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教师资格制度构筑了教师入门的关隘,既是严格的,也是开放的。这对于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或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局面、丰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类型、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组成必将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也为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了条件,使教师素质、教师质量形成良性循環。
二、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间衔接不顺畅的表现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准入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仅有三年多的时间,在法规建设、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教师资格制度规定和实施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教师教育制度实施的因素,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等于教师资格证书。现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这种规定显然与教师教育制度存在矛盾之处,不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不仅在实践上受到质疑,而且在理论上也缺少说服力。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离教师是“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去甚远。学历合格不等于能力和水平的合格,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并不等于教师资格证书。
2.教师任职的资格等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的考试合格。《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只要符合所申请教师资格类别的学历要求且志愿加入教师职业的社会人员,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这几门课程的考试和认定考核,即可获得教师任职的资格。只要通过这几门考试考核就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员吗?教师资格制度对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这涉及到教师资格的融通性问题,我国的教师资格共有七级,《教师资格条例》第五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的等级的种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这是完全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这方面的界定过于模糊,会为实际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之处,不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4.教师资格的终身有效性。我国教师资格没有期限的规定,具有终身证书的性质。教师一旦获得资格证书,就意味着终身具有执教的权利。而终身制意味着教师一旦获得教师资格后,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便没有任何约束力。而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改革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强与教师教育制度的衔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1.提高教师资格准入标准,推动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资格标准主要是指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育实践的标准。其一提高教师资格学历要求。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对于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和课程标准特别是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偏低,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已经实现了大学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以学士学位为基础,并开始延伸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其二提高教师资格专业课及实践要求。教师培养的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老三样”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比较单一和薄弱,也不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开设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能等培养教师专业内涵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并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无论是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还是课程标准,它们的提高必然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开发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等,因为教师资格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教育变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是教师教育变迁的最根本的动因。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变革。”
2.清晰界定教师资格融通性,取消完全自上而下的覆盖式制度。我国的教师资格有七种,它们间在一些教育原理上有相通之处,但它们的学科性、专业性都有不同的特点.而申请各类型教师资格时,仅对一般的教育原理做了规定,对它们学科性、专业性规定却缺乏明确的规定。教师资格的分类细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如日本的教師资格分的比较细,且不能上下融通,在职教师中,有76%的初中教师拥有高中资格证书;有55.5%高中教师拥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书;有63%的小学教师拥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书;有28%的初中教师拥有小学资格证书。教师资格类别的细化及不融通性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学对师资的实际需求,能提供与各种类别的教师资格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教师,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
3.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由于制度的限制,不可能从实质上解决教师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很强,教师资格终身有效,不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考虑,应对教师资格有效期作出年限规定。在美国一些地方如田纳西州、加州等出现了一种期限五年的证书,期满必须更换新证,才有资格继续任教。教师资格有效期的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地进修培训,保证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可能。
4.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和多次认定的制度。提高教师资格学历标准虽然具有促使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功用,但不能为教师教育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在认定教师资格以后,学历的作用就随之消失了。而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这种终身教育既需要教师教育制度提供保证,也需要教师资格制度予以强化。因此,建立教师考核和资格二次认定制度就非常必要。在教师考核方面,需要根据《教师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教师考核实施的有关规章制度,使考核制度能够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并建立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的教师受聘任教、收入分配或者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等制度。在教师资格再认定方面,可把同一种类的教师资格分为2个等级:初级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教师资格证书。初级教师资格证书是对符合教师资格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颁发的证书,它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成绩合格刚毕业的新教师。初级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可规定为5年。由于大多数新教师适应教师岗位的工作并达到比较熟练程度,大约需要5年时间。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考察合格,并且完成了规定的进修课程的学分,可进行教师资格的二次认定,颁发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意味着他在教育教学方面已经接近成熟,具备了合格教师标准。如果经过考察不合格者,要取消其初级教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每隔5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取消其教师资格。
辽宁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5.2课程设
计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在不同的国家,对课程设计有不同的解释。最狭义的理解是指制定某个课程的 具体过程,而最广义的理解几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比较折中的定义是:“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课程或教育活 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 书等的系列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北京教师资格
一、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的方法
1、家长直接参与方面。家长开放日、“爸爸、妈妈老师”制度、亲子游戏、夏令营活动
2、家长间接参与方面。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
二、幼儿园怎样与社区合作
(一)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二)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设计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__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我国颁布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__。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壬戌学制
3、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__起重要作用。A.注意 B.学习C.信息 D.复述
4、”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__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5、《基督山伯爵》是谁的作品____ A:雨果 B:大仲马 C:小仲马 D:巴尔扎克
6、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____ A:痛苦不安 B:感到惴惴不安 C:感到极端焦虑
D: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7、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教师为人师表内容可以概括为。①教师的行为示范②教师的语言示范③教师的衣着、仪表示范④教师的举止示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E:重视个别差异
8、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是()A:编码 B:组块 C:检索 D:提取
9、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下列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__。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11、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是。A:鲁迅 B:曹禺 C:夏衍 D:郭沫若
12、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A.定势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首因效应
1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__。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14、布鲁纳认为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具体环节包括()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储存 C:知识的转化 D:对知识的评价 E:知识的呈现
15、《桃花扇》是作家的戏曲著作。A:马致远 B:蒲松龄 C:孔尚任 D:白朴
16、多动作的基本特征是()A.分心 B.注意缺陷 C.注意转移 D.注意分散
17、”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____ A:苛勒 B:杜威 C:桑代克 D:班杜拉。
18、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是指____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19、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0、()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A:《教师法》 B:《高等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教育法》
21、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YJ6童身心发展____的特点。A:交往能力 B:管理能力 C:学习能力 D:研究能力
22、”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____发散思维。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E:内容扩散
23、我国义务教育可分为()A: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阶段 B: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C: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D: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三个阶段
24、()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A.教学实验 B.教学调查 C.教学观察 D.教学问卷
25、场独立性的人__。A.善于抽象思维
B.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对社会定向的知识更感兴趣 E.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X变量与y变量的相关系数γ=-0.85。这说明随着X变量的增大,y变量()A:有明显的减小趋势 B:有明显的增大趋势 C:保持不变
D:很难确定变化趋势 2、2011年单项选择:王某认为考试时适当的焦虑能促进自己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
A:韦伯定律
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C:费希纳定律 D:遗忘曲线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讲授法
4、荀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A:尝试错误说 B:闻-见-知-行 C:顿悟学习
D:认知结构的改变
5、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____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6、下面不是针对1~2岁的儿童开展教育的途径的是。A:游戏 B:户外活动 C:阅读
D:体育锻炼
7、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表现。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水平差异
8、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所共有的特征是()A:内容的统一性 B:相对的独立性 C:本质的阶级性 D:历史的继承性 E:现象的一致性
9、智力游戏、体力游戏和音乐游戏是()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10、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体现了____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以发现问题、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为目的的测验是____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12、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 B:麦克里兰德 C:奥苏贝尔 D:阿特金森
13、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权利 B:义务 C:自然人 D:物
14、(2002年10月)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是。A:制定课程目标 B:制订课程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15、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为标志的。A:《终身教育导论》 B:《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 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D:《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6、以下对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述说不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 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教育的内部结构
C:人口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 D:教育发展可以改善人口素质
17、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是____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倍尔
18、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载的方仲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宜夸大____的作用。A:环境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遗传素质 E:社会教育
19、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____ A:选择功能 B:鉴别功能 C:动力功能 D:陶冶功能
20、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钠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21、因校舍使用不当或失修造成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应追究____ 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法律责任
22、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__。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2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____ A:学习态度 B:学习习惯 C:学习动机 D:学习方法
2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系统法
一、当前中职师资来源分析
(一) 专业本科毕业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批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也成为我国中职教育的中流砥柱。1954年11月24日, 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提出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学历要求:“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 一般应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 其中某些技艺性较强的专业教师, 亦可为专科学历,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 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实习指导教师, 一般应具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以上学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任职资格没有多大变化。如1986年6月26日, 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文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同195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规定的相同。但同时指出:“注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四级以上技工、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强调实践的意旨可见一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师往往是通过基础教育教师的聘任标准聘任的中职教师。
(二) 其他教师转型为专业教师
随着大批中职教师的退休, 中职教育出现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大批转型的中职教师。主要来源:1.中职文化课教师转为专业教师。当前,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为文化课教师转型。近年来国家、省组织在岗教师培训越来越多, 显示了对提升教师执业能力的重视, 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师资力量的明显不足。2.基础教育教师转型为职业教师。由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其他个人原因, 一部分基础教育教师主动要求转为中职教师。
(三) 学校自主招聘专兼职教师
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中指出:“要认真作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师资的培养、选聘工作;要特别重视技能教师的培养, 要就地选聘一些能工巧匠, 担任技艺指导, 并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或实践, 使各类教育的文化课师资也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学校“文气十足”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新专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开设新专业、丰富老专业的需要, 一些学校主动从社会、工厂聘任一些技术水平高的技工人员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职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 而每种渠道都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独特的教育特殊性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高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二、当前中职师资的突出问题分析
1.一些老教师的专业技能落伍,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 许多专业已经更新, 许多老专业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而淘汰, 而很多老教师缺少创新能力, 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造成了用过时的技能面对新形势的问题。
2.“师”性强, 而“技”性不足的问题。从基础教育转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课素养, 但是专业技能相对薄弱, 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思想品德的提升, 但对学生针对性的技能培养相对缺乏。尽管通过在职培训可以缓解矛盾和问题, 但是这些教师专业程度有限。
3.“技”性强, 而“师”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主动聘任的兼职教师专业技能较高,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但是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滞后, 这部分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 且稳定性不强。
三、专属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需达到的要求
从现实和长远来看, 用现有的通用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中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通过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但是只能缓解教师技能不足的问题, 而无法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制定相对独立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是我们努力解决这些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使任课教师既要具有“师”的性质, 又要具有“技”的性质。“师”的性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以及高尚的师德修养。“技”的性质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其核心就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修养的中职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 师德师能方面
1.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2.对教育法规有一定的了解;3.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4.了解并理解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品德教育能力;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6.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善于引导学生;7.具有创新精神;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9.身心健康, 具有积极的心态;10.就业心理辅导能力;11.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工作;12.具有课程设计能力。 (包括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 ;13.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14.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 专业理论方面
1.了解所教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本地区本专业的发展情况;2.了解所教课程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3.了解所教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4.熟悉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 专业技能方面
1.了解专业的职业标准;2.具有高超的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3.能够辅导学生示范操作各种本专业工具、机器、设备;4.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本专业的工具、机器、设备;5.思想开放, 不保守, 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关键词】幼儿 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幼儿教育迫切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幼儿教师。特别是保教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教职工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幼儿教育质量的高低及完成任务的优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单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许多特殊条件,即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第一,幼小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免疫力较差,抵抗力较低,很容易感染疾病。为避免感染及交叉感染,首先要求教师要身体健康。第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教师集体、智、德、美教育于一身,要能唱会跳,要有较强的体力,充足的精力以及较好的身体协调能力。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1.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陶冶自己的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幼儿园、国家的命运、前途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幼儿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1)忠于事业。幼儿教师的工作比其他阶段的教师更具有复杂、琐碎、长期及繁重性,从幼儿的吃喝拉撒睡,到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幼儿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有忠于事业,才有热情,才能奉献。
(2)热爱孩子。对幼儿认真负责,热爱尊重每一个幼儿。只有热爱孩子,正确启发诱导孩子,才能与幼儿平等相待,理解幼儿的不同需要。
(3)团结协作。幼儿教师要豁达大度,有寬阔的胸襟,不计得失,不计恩怨,树立互谅互助的、健康向上的良好园风。同时,要意识到合作的价值,善于处理与周围同事之间关系,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学会与人为善沟通交流、化解矛盾。
3.幼儿教师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为人师表
(1)着装:幼儿教师的着装要活泼大方,整洁典雅,给孩子以美的熏陶。以轻便舒适、便于活动的休闲装和色彩柔和淡素的职业装为佳。
(2)仪容:幼儿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健康向上,充满活力。日常化妆自然、淡雅;工作时间将长发束起,额前头发不遮挡视线,不佩戴耳环、戒指等首饰。
(3)体态:幼儿教师的姿态应端庄、大方、自然、规范。站姿自然,挺胸收腹,面带微笑;走姿稳健,头正胸挺;手势自然,动作适度;交谈亲切,尽量与交谈方保持同等的高度。
(4)语言:幼儿教师要写规范字,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健康、礼貌。口语表达规范、清晰、准确,说普通话:语速适中、生动有趣,语气柔和,委婉动听,咬字准确、吐音清晰,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
1.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必不可少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我国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儿成长发育的现状、潜力和能动性,懂得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
2.有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
(1)具备捕捉、学习、充实新的教育理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放眼于世界大环境来教育幼儿;坚信每一个幼儿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3)善于吸收和丰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幼儿感兴趣的知识有初步的常识;对社会和各种文化有追求、喜欢和欣赏的态度和能力。
(4)有勇于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超越自己;敢于向权威挑战;有超前意识、竞争意识。
(5)会使用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利用网络收集、积累、获取并传播信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1)唱、跳、画、做、说、弹教学基本功扎实,并在某方面有特长。
(2)能设计新颖、恰当的教育计划并转化为教育实践,创设最佳教育情境,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
(3)有观察、了解、分析、评价幼儿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和现象的变化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4)能及时捕获教育契机进行恰当的教育,善于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5)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班级管理井然有序;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和习惯;班级环境适合不同幼儿发展。
(6)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能积极开展、参与教科研活动,独立进行教科研课题研究,有努力从知识型向科研性、专家型转变的自主意识。
四、幼儿教师应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1)做人以德为本,乐于助人,注重个人修养。
(2)热爱生活,追求健康、愉快的生活方式。
(3)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能与他人分享教育经验和教育成果。
(4)自信心强,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挫折、表扬与批评。
(5)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与家长、幼儿园、社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6)注重与他人的情感沟通,追求和创造愉快、健康、向上的氛围,妥善处理各种不利因素。
(7)能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8)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同事和周围事情。
多选 中小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有:发展性、情感性、主体性、多样性、技术性
2影响教学方法内容和结构的前提条件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性、教学氛围、教师素质
3范例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范例性原则。4教学模式的特点:优效性、参照性、可操作性、开放性。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6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的要素:目标、教材、学生、教师、时间。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创新的原则、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原则、全程参与与全员参与的原则、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开放的原则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法则、规律的阶段、获得一定得的知识和经验的阶段
9设计教学模式的步骤:设计预期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10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1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评价标准:科学性、主体性、创造性、时效性
12科夫提出了教学的五条原则:高难度教学原则、高速度教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3 讲授法具体可划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14斯金纳从他系列基本试验中总结出了关于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强化作用、消退作用 15教学方法的选择程序:明确目标、把握精华、比较分析进行筛选、综合运用、反馈调控。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7提问的意义与作用主要有:激疑启思、集中注意、评价反馈、组织教学、师生交流 18运用板书凡属应遵循的原则是:规范性、迅速性、间接性、启发性、审美性 19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性、交互性、智能性、虚拟性、网络性
20运用导入技能应遵循的原则有:激发兴趣原则、启迪思维原则、激发情感原则、新奇多变原则
21运用导入技能应注意的问题是:对象突出针对性、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
2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类型有:操练复习型、个性化指导型、模拟实验型、教学游戏型、模拟探索型 23导入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4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的基本特点是 :全面性、科学性、开放性、反思性 25课堂观察的基本特点是:系统性、自然性、直接性、主观性
26建立成长记录袋应遵循的原则是:导向性、宽容性、全程性、多样性、单一性 课堂观察的实施步骤是:明确观察的对象和内容、确定观察的内容的基本维度、选择观察方法、准备观察工具
观察结果的处理 纸笔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生活性、情境性、开放性、形式灵活多样性、趣味性
单 选 题
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语言 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叫做教学氛围。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依存的形式是活动
5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是实物
6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就是教学方法。
8暗示教学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的。协同教学是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教授及其科研人员研制的教学模式。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卢仲衡恒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11试教学模式是江苏省师范学校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依据现代教学模式(范例教学的理论)的首倡者是原西德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
1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具备的软件环境是正确的教育观念(情境教学模式)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成果。(“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又叫“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模式,它是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教学教改实验小组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是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其曼)提出的。(互动教学模式)是上海北京东路小学从1984年开始开展“乐能创”教育教学改革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9教学模式的生命所是它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兰本达创建饿教学模式是“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上海育才中学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来的。(问题教学模式)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1980年《关于行动的议程》文件中正式提出的
23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
24教师叙述教学事实材料或描述所讲解的对象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述法
25布鲁纳在1960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26延时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提出者是罗杰斯
28(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结实、分析或论述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29教师具有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30(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提出了(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
31讲读法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思考讲解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32为丰富感性认识,在讲授某一课题前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的方法是准备性参观
33教师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对事实和问题做出科学结论的方法是讲演法
34(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35在学习教材的有关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为总结性参观
提出教学新体系五原则的教育家是赞科夫
37在学习某课题过程中,为使理论结合实践而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参观属于并行性参观
备课的主要形式是个人备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雪深进入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导入技能
用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方式是图示式板书
收音机、扩音器、无线话筒、录音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音响媒体。
41备课最深入、最具体的一步是编写教案。
42教师在可叹上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挂图、游戏等各种手段导入教学称为情境式导入。
43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声像媒体
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学习反应分析机、多媒体系统等以及相应的软件属于综合媒体
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侧面进行思考的提问方式是扩展式提问
备课的辅助形式是集体备课
教师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放录像等方式结尾称为趣味性结尾
按备课的时间,备课分为课前备课
幻灯机、投影仪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属于光学媒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一直达到理想结果的提问方法是跟踪式提问法。
51把教学内容的一系列要点从教材中提炼中来,书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方式是提要式板书
以教学内容的线索为主体,其他内容书写在与线索相关的位置上的板书方式是线索式板书
布鲁纳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兴起于美国
衡量默读能力的主要标准时对内容的理解
心理学家M维特海默、W苛勒、K科夫卡提出的学习理论是格式塔学习理论
场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拓扑心理学家K乐温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59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
60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
61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特点是反思性
62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式是纸笔测验
名词解释 教学氛围P8: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 教学模式P16: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得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活动程序。讲授法P70: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5 练习法P79: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6读书指导法P7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实践学习法 P105 实践学习法是学习者亲自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学习方法 8 学习指导P117: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得途径对学习着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的运用到学习当中去,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9研究性学习P108: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自身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0讨论学习法P102:讨论学习是学习者与他人相互研究、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11调研学习法P103:调研学习法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是指学习者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课程标准P114:关于各门学科教学目的、要求、课程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网络教学P202:基于信息技术支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4教学媒体P19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传递媒介
15教学技能P13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奇偶阿雪目的的教学能力或一系列的行为方式的总称。评价方法P205:它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17合作评价P217: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8成长记录袋P214显示学生学习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汇集
简答
怎样理解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P6 1)教育思想、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 2)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 3)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简要说明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P32
答: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扼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1
1、创新的原则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
3、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
4、突出学生主体原则
5、开放的原则
6、实践探究原则。
简要回答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P65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简述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P69 第一阶段:温故导新,提出问题 2 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 3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4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简述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习方法的内容包括那些P121 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 2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3 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 4 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 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概要说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P115
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
扼要说明板书的作用与意义P175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起画龙点睛的作用。3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能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掌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脉络 5具有强化、启发的作用
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P195
1发展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 经济性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技能包括哪些特点P139 1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3教学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4教学技能教育可操作性
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步骤P144 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 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个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 3 精读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则P164
1目标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明确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5多样性原则 6普遍性原则
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P216
1确定评价的目的和目标 2选择记录工具
3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简要说明合作评价的基本特点P218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获取信息的丰富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间的合作
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P212 学生的参与状态 2学生的交往状态 3学生的思维状态 4学生的情绪状态
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论述
试述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P11)
答:
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
2、强调学会学习。
3、注重研究学法。
4、促使学生知情和谐发展。
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试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因素(P5)
①.社会生活方式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 ②.教学理论发展对教学方法变革的影响
③.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变迁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答: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 3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荷,制约学生体质的发展
试述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P65 答:
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相互统一。全面发展是启发式教学目的的内容指向,而主动发展是启发式教学目的的工具指向。所以主动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工具,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
2、教学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使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使潜在的主体。我们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启发式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深谙启发式教学的真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5、知识观:坚持知识的活的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P109 1 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不受教材的限制,不以掌握书本的只是为目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一种实践科学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侧重学习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感受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创新的科学理论并不是终极目的,而经历过程、丰富经验更有价值。在过程中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才是根本目的。
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试分析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应注意的主要问题P196 1 避免以辅代主、本末倒置的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多用,多媒体技术是为的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一切,如无法替代教师的感情交流、言传身教、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等。避免以演示代交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是不应该有任何动摇的,按照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作必学由老师来完成,教师应该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更多的批评性的思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3避免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应用于现代化得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科教学在一个动态的双向的活动中完胜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试分析教学评价犯法改革的基本趋势P205-207 1以质性评价统整、代替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发展状况所表现出的僵硬化、简单化的方法评价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质性的评价范式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2评价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为适应课程目标的转化,评价的功能不再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而是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再是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是面向学生的全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 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与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地、个性化反应。发展性学生评价突出的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但学生评价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相连的时候,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老师、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都要走到评价中来。
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单一纸笔测试的局限性,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有效地评价方式、方法、手段。案例分析
“简易方程”这是什么形式的导入,作用? 1悬念式导入
2悬念开讲可以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悬念,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动机和兴趣。可以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解惑之后的轻松使学生更加兴奋,似乎思维之舟驶向了理想的彼岸,可以使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使疑团排除,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P40 P170-171 朱自清《绿》提问方式: 1 推进式提问 这种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有助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连续性
这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一个知识链,形成了由低到高的思维训练方式,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地发展提高 P41 P176 提要式板书:总的板书描述,要抓住几个关键词:①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②动:鸣蝉、黄峰、叫天子
③泥墙根:有声:油蛉、蟋蟀;无声:蜈蚣、斑蝥
④墙边:木莲、何首乌藤、覆盆子
2.特点:①提要式板书以纲带目、牵动全篇
②概括性和整体性强
有一位物理老师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学】推荐阅读: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06-18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09-10
教师资格面试《长江之歌》教学设计05-30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中学)04007-28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06-30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中的名人总结07-07
江苏省2017年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政策法规》考试题11-01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