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可以换下位置吗?为什么?(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1)师:北京有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左边的6表示6个十万,右边的6表示6个十)
(2)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意义却不同?(3)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4)师: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1.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2.画点体验:(1)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2)计时体验
(3)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一、回顾交流, 了解情况
“回顾交流”是指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并进行小组交流, 说一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了解情况”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复习方案, 使复习更具针对性, 更有实效。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时, 先让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再指名汇报各组的交流情况, 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学习本单元存在哪些困惑与问题, 哪些地方还未弄懂……从而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自主梳理, 引导建构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出本单元相关知识点, 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梳理建构是在学生充分回忆复习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讨论、研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归纳编织, 合理构建, 形成结构编码。在学生梳理建构过程中, 教师应主动参与, 注意观察, 并适时、适当点拨与引导。为了使学生能够梳理建构, 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机渗透编织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 如:列表结构编织、树状结构编织、网状结构编织等。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 在“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时, 可采取边练习边整理来建构知识的结构网络。例如:
师:水是生命之源。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2007年废水的排放总量, 请大家记录下来。 (要求:老师报数据, 学生认真听并记录在练习纸上。)
莆田:1000000000吨;
福州:150026020吨;
泉州:61900000吨;
漳州:62000008吨;
福清:8060705吨。
1. 复习写法。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写法。这些数你们记录得既快又准确, 用了什么好方法?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数的写法。教师板书:数的写法)
2. 复习读法。
师:你们在读这些数时又有什么好方法呢?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位分级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的读法)
3. 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数位顺序表?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个级表示几个什么?万级呢?亿级呢?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指导。)
4. 复习比较大数的大小。
师:你能按一定顺序排一排这几个城市的废水排放量吗?
说说你是怎么排的?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5. 复习改写和求近似数。
师: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可以按什么分类?
(引导学生按整万、整亿的数分一类;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分为另一类。)
教学省略“万”、“亿”后面的尾数, 求近似数。
出示:1000000000吨=10亿吨
61900000吨=6190万吨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 说出改写的方法要点。)
师:下面各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后约是多少?
(出示:150026020吨;8060705吨。先让学生说, 教师再归纳指导。)
师: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要看下一位上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取舍后面的数, 并加上一个“万”或“亿”字;注意要用“≈”号。
通过收集几个城市2007年废水的排放总量, 引导学生进行写数、读数、比较、改写、省略以及复习数位顺序表, 系统地复习整理本单元知识点, 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三、综合训练, 拓展提高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过渡, 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 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单元易混易错的概念或知识, 设计以判断、选择、比较、改错为主的练习, 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所以课前应精心预设习题, 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取舍。
(2) 综合性练习:练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 开放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的形式较多, 如练习题的条件、问题或缺少、或不确定;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等。开放性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如, 在“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课教学时, 可设置如下的练习题。
1. 填一填。
(1) 从个位起, 第五位是 () , 计数单位是 () ;第九位是 () , 计数单位是 () ;第十二位是 () , 计数单位是 () 。
(2) 10个一千是 () , 10个百万是 () , 10个一千万是 () 。
(3) 2752006009是 () 位数, 它的最高位是 () 。读作:_________。
(4) 30300030最高位的3表示 () , 中间的3表示 () , 最后的3表示 () 。
(5) 七百亿零九百五十写作:___。
(6) 千位是8, 十万位是3, 亿位是5, 其余各位上的数字都是0, 这个数是 () 。
2. 写一写:用3、2、8、9和3个0按要求写出七位数。
(1) 最大的数;
(2) 最小的数;
(3) 一个0都不读的数;
(4) 只读出1个0的数;
(5) 要读出2个0的数;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错了。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小学生往往以感性认识为主,而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同时数位、计数单位特别抽象,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清楚、数的感受丰富呢?首先,要重视数感的培养。新课标对数感要求如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课始老师就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数数: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接着就出示:海盐县户籍人口约364302人:嘉兴市人口约3330000人;浙江省人口约49980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样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探究新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请学生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其次是注意知识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就如在本课的难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的突破时,我就采用了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带着这些问题:
(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4)怎么读亿以内的数?自己去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
《复习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整理复习。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改写和省略等方面让学生对较大的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应该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整数的知识体系,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生会读、写较大的数,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 “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但是学生的知识是零乱的,没有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教学理念设计:
复习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归纳整理、恢复、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数学技能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回忆知识进行复习,把已学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完成的整数知识体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回忆和整理,熟练运用数位顺序表正确地读、写大数,灵活运用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共享中巩固大数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自我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顾与综合训练。教学难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梳理建构。
1、自主回忆。
师: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你能回忆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呢?
2、自主梳理
要求:在学生回忆并汇报所学中药知识点的基础上,以前后桌为单位进行整理回顾。
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读法
亿以内数的写法 大数的认识 数的写法:亿以上数的写法
数的大小比较
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3、沟通联系。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思考讨论:
(1)在这些知识中,你认为哪几个知识点之间最为紧密?可以连一连,圈一圈。(2)你认为掌握这些知识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汇报呈现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因为学生将本单元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只是一种外在的整理过程,并未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建立“知识网络。因此,通过问题设置,引领学生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知识体系的生长点,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完善学生的认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二、综合应用,强化理解。
(一)复习数的概念
1、计数单位(1)师:我们首先来看1,1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它还是一个计数单位,写作“个”。教师随即板书“个”。
(2)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比最大的一位数多1的数是几?随即引出计数单位:十。
(3)提问: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比99多1的数是多少?
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三位数相邻的四位数是多少?
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四位数相邻的五位数是多少?(4)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板书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5)提问: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哪些?学生叙述。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说明:像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7)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回忆起“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还可能发现“计数单位越往左越大,越往右越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并启发学生“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8)依(9)
(10)v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领学生概括提升: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设计意图】计数单位是构成“数”的基本概念,对于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复习计数单位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借助问题引领学生,强化学生对数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了部分计数单位,并回顾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适时提升概括,使学生的复习活动不是仅停留在简单的再现层面,而是在复习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教师:这些计数单位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比如:计数单位“个”所占的位置就叫做“个位”,“十”所占的位置叫做“十位”......教师依次板书各个数位,并用线段框起来,构建“数位顺序表”,并由学生默记。
(2)提问:这个数位顺序表,你们能记住吗?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1位是哪一位?第2位呢?第4位?“亿位”在第几位?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几位一级?每一级分别表示什么?
(3)教师小结:数位顺序表必须要熟记于心,因为它是我们写数、读书的基础。【设计意图】数位及数位顺序表与计数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写数、读书的基础,也是构成数的基本元素。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计数单位为线索,明确了数位的内涵,加深了理解,并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数位顺序表的形成过程,还以默记、提问的形式加以强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位及数位顺序表”的理解,而且也为复习数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复习“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
1、听数写数。
(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三千六百 三千六百万 三千六百亿 五十万四千二百三十六 一百零五亿三千零四万九千零五十六 一千二百万零九百(2)集体订正,说一说写数要注意什么?
2、对比提升(1)第一次读数
要求学生读出上面的数。
提问:在这些数中,同样是0,在读的时候一样吗?(2)第二次读数 要求学生边读边书写。
提问:在刚才的读数、写数中,你们发现读数与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吗? 教师重点引导:读数和写数,都是从最高位起。【设计意图】
在此处设计了零次读数,要求不同,源于目的不同。第一次读数,旨在引导学生归纳:0在每个数级的末尾时,都不读;0在每个数级的中间时(连续),只读一个0。将读数,特别是有0 的读法这一难点的训练到了实处,从而加深了对读数方法的理解。第二次读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对比写法和读法的基础上,沟通二者的联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有序排列。
要求学生把上面的数,按一定的大小顺序排列在本子上,并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三)复习“近似数”与“准确数”。
1、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大家的变现相当棒!其实,像这样的大数,在生活中应用得特别广泛,为了奖励大家刚才的良好表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大数‘。
2、欣赏“生活中的大数”。
(1)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00000000双,需要砍伐25000000棵树;
(2)据全国妇联最新的统计,目前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有61025500人。
(3)根据《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披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有近1000多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00000000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00000000美元,总共达600000000000美元!提出要求:
先读一读,再找一找: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请你运用改写或求近似数的知识把上面的数据改写为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小结: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欣赏生活中的大数目的在于,首先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加深对抽象的符号化的大数的理解,引领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真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及其学习的亲切感,适时进行了德育渗透;二是巩固了近似数与准确数的辨析和理解,培养了数感。同时,强化了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对方法的适时提升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
(四)释疑问难,重点训练。
1、由学生提出疑惑或不足,进行师生互动,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地设置题目,进行重点训练。
2、用0--9这10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和最小的十位数。
三、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整合。
四、板书设计: 复习大数的认识
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读法
亿以内数的写法 大数的认识 数的写法:亿以上数的写法
数的大小比较
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大数的认识复习课,目的是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数的读法和写法,改写、省略亿、万后面的数。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知道,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积极处理“理”与“练”的关系。在开始复习数位顺序表时,我先让学生完成表格梳理提练知识,进而通过练习内化,做到以理带练(先理后练);在其后的读写数、改数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又是灵活组织教学方式,偶尔边讲边练,有时又有先有后,使理练结合(边理边练)与以练为主以理为哺(先练后理)的方式各展其能。相对应练习的设计上,我尽量追求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最后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做到练习多层次,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上还是不能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来说,很多地方都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 权。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写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善于比较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经历比较、整理的过程,掌握复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收集地震的资料,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识的梳理。
教学难点:带0的多位数的写法;改写和省略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位数的写法、改写和省略
1.汇报课前调查资料
师:同学们,四川曾发生过特大地震。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谁愿意把小组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十分关注着汶川地震的情况。同样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全国各地伤亡汇总(截至10月8日12时)
遇难: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
受伤: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
失踪: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9月25日12时)
总计五百九十五亿元,实际到账款物五百九十四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二百六十八亿元
国家拨款几十亿救灾。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元!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复习做准备。通过读几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数的读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写数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
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 写作:69227人
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 写作:374643人
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 写作:17923人
五百九十五亿元 写作:59500000000元
五百九十四亿元 写作:59400000000元
二百六十八亿元 写作:26800000000元
一万亿元 写作:1000000000000元
师:你是怎么写的?在写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哪一位,从最高位写起。
第二步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
注意:
1.不是读一个零,就写1个0。
2.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复习大数的写法,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
3.改写和省略。
师:通过写这些多位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为了便于读、写我们还可以把多位数进行改写和省略。
独立完成:
69227人7万人
374643人37万人
5950000元=595万元
2680000元=268万元
第一次比较:比较改写和省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次比较。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亿以内的写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如果扩展到亿以上的数时你们会吗?比较他们之间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次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对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认识得更加清晰了。回忆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哪些知识?比较写数和改写、省略的知识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
2.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 为单位的数。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动计划470000千米。
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00000000双,需要砍伐25000000棵树。天文学家估计,在我们银河系中大约有近100000000000颗恒星。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是362000000平方千米。
3.省略下面的数中亿位后面的尾数,并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2002年我国固定电话有案可查214420000部。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此325600000000美元。1996年,我国森林面积是128630000公顷。4.填空
(1)()个一万是十万;()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个一千万是一亿。(2)与99999999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十次时是()(4)1030700读时应读出()个零
(5)由3个亿、2个十万、8个千、5个百、6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5.判断对错。
(1)把6870000吨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687万吨。()(2)把9505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9万。()(3)一个八位数,它的最高位在百万位上。()6.□里填几? 7□000=7万 7 □00000007亿 74□007万 7 □0008万
19□78520万 60 □90760万
28□078500029亿 9 □907000010亿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总结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 理解数的意义, 建立数感;通过探索活动, 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培养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1亿的大小, 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秤、大米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学, 激励探索
1.故事导入。古时候, 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尊敬的陛下, 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第4格放8粒, 第5格16粒, 第6格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 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 不紧不慢地说:“陛下, 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 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 你们猜猜看, 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
课件出示:棋盘格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分别是12 4 8 32 64 128 256 512;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米粒分别是1024 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65536 131072 262144;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米粒分别是524288 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第28格的米粒有134217728 (让学生识别并读出) 。
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 看成1亿粒, 猜想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二、动手操作, 体验感知
1.选择方案。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计算1亿粒大米的质量。
1亿粒大米有多重?怎么称? (合作探究。)
方法一:直接数、称1亿粒大米, 可行吗?
验算:如果一秒钟数一粒米, 1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数完? (1亿秒) 需要多少小时才能数完? (27777小时) 需要多少天? (1157天) 需要多少年? (约3年)
方法二:称1粒大米, 可行吗?
上述方法均不可行。
方法三:通过比较选择, 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 再除以100, 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 最后乘1亿, 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先称出5克或10克大米, 再除以大米的粒数, 最后乘1亿, 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是最有效的办法。
2.实验测算。
让学生根据方法三分组动手测算, 并写出计算过程。
3.汇报结果。 (约2吨。)
4.引导推理。
2吨大米是多少?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
如, 以每袋大米40千克讲, 2吨大米就是50袋;我们每天都吃饭, 假如通常一个家庭一天需要1千克大米, 2吨大米就能吃2000天, 即5.5年;假如全国每人节约1粒米, 全国有13亿人, 就能节约13亿粒米, 也就是26吨大米, 可以供一个家庭吃上71年。
三、对照体验, 增强感受
(1) 算一算。
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 1亿米大约要连续行驶多少小时? (1000小时) 大约需要几天? (42天) 如果人步行每小时5千米, 1亿米要走多少天? (833天)
(2) 听一听。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76千米, 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
制1亿双筷子需砍伐生长了二十年的大树25000棵。我国每年制造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 大约砍掉1125万棵树。
1亿滴水, 可汇成3333升水, 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一个水龙头如果1秒钟滴一滴水, 一年就滴掉上千万吨水。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吨以上。
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 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 (2年半左右) 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 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 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 20毫升血液 (约重20克) 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四、小结过程, 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学习有哪些新的体会?反思一下, 我们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
总结板书:猜想———验证———推理———对照
2.课外延伸:课后请大家就利用这样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选择你感兴趣的“1亿个什么”去研究 (如下表所示) 。
结束语:
一点很小的善心, 乘13亿, 就会变成爱的海洋;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何京翔博士希望,帮助中国企业发掘其自身大数据集内蕴含的大价值。
对用户最有意义的,就是大数据可通过处理和分析而被发掘出来的价值——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而面对可以从大数据中发掘出来的、如此具体甚至已清晰可见的价值,IT产业界和用户已就加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达成了共识,但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成熟和落地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相关的IT基础设施与服务层、数据组织与管理层、数据分析与发现层、决策支持与IT服务层全面导入创新技术,特别是在堪称大数据应用“载体”的IT基础设施与服务层,采用基于开放架构的平台将是最佳选择,而这主要是由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数据、社交数据和传感器数据的迅猛增长趋势所决定的。
大数据处理任务对于开放架构平台的倚重,让英特尔在这一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合作伙伴与用户的关注。作为全球领先的开放架构平台最核心部件——处理器平台的提供商,英特尔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造适用于大数据应用的“芯”,而后帮助合作伙伴围绕这一基础创新打造可承载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对此,英特尔公司早有准备——今年三月发布的全新至强处理器E5产品家族,就是可为大数据应用中的分布式处理和高性能计算任务带来更优性能、能效、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优势的创新之作。对于需要既有的关系型数据库和商业智能技术及应用来处理和分析的商业型大数据,英特尔则有至强处理器E7产品家族予以支撑。该产品家族的亮点就在于能为企业关键业务应用,特别是为关键商业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的运行提供兼具性能、能效、RAS特性及性价比优势的平台。
以基于至强处理器构建的高效IT基础设施为基石,英特尔还计划在其上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层,针对大数据的分发和管理需求提供针对英特尔平台优化的Hadoop产品和服务;在分析与发现层,提供针对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算法开发的支持,以满足大数据计算所需的性能与规模要求;在决策支持与IT服务层,则将联合生态系统内的合作伙伴,提供更为优化的可视化应用体验。英特尔所有与这些规划相关的具体策略,将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市场的发展逐步深化、细化。
无论是展示现有产品对大数据用IT基础设施的支持,还是公布在此层面之上的、更多针对大数据整体应用架构的创新规划,英特尔的目标都是希望推动整个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同时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相关技术和方案,从而最终把握好这个巨大的市场转型商机,将中国企业推向科技世界的最前沿。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但是大数的概念相对于较小的数而言,要抽象的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对数字究竟有多大产生疑问。我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万以上的数,目的旨在让学生在收集的时候体会一下。至于较为确切的感受大数,教材针对这个问题在第4页安排了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并在后面设置了“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通过这2个方面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对大数感觉的逐渐培养,对大数概念的理解变得相对容易。而这部分教学主要的难题在另一方面。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先分级、后读写”,就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读法一样。“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小学生往往以感性认识为主,而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同时数位、计数单位则以抽象著称,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清楚、数的感受丰富呢?
首先,要重视数感的培养。新课标对数感要求如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课始老师就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数数: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接着就出示:海盐县户籍人口约364302人:嘉兴市人口约3330000人;浙江省人口约49980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样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探究新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请学生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其次是注意知识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就如在本课的难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的突破时,我就采用了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带着这些问题:(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4)怎么读亿以内的数?自己去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
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 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谈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当你们同家人在那买了生活和学习用品后,兴高采烈地去结帐时,结帐处的阿姨是怎样给你们算帐的呢?用计算器算帐有什么好处吗?想一想,什么土地方,哪些行业的人员会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呢?
2、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调查作业提前布置)教师:昨天让大家回家调查发结帐时所用到的工具。谁能给大家说说。算盘也是一种计算工具,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算盘的知识呢?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课件简单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
2、珠算(1)介绍珠算
用算盘作为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珠算。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计算实践中,首创的一门科学的计算技术,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物之一。据记载,十五世纪初期,珠算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先后流传到朝鲜、日本、韩国等邻邦,成为东亚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
(2)认识算盘
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梁、档、框、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3、算盘的计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计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做个位,定位是有算盘计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等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说明:“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一个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表示,也不用两个上珠表示,而用十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1、2、3、4、用食指拨去世、2、3、4、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有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
5、了解计算器的知识(1)了解计算器的外观
欧拉幼年聪明好学,他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但欧拉却不热衷于宗教.1720年,13岁的欧拉进入了巴塞尔大学,学习神学、医学、东方语言.由于他非常勤奋,显露出很高的才能,受到该大学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教授的赏识. 伯努利教授决定单独教他数学,这样一来,欧拉同约翰·伯努利的两个儿子尼古拉·伯努利和丹尼尔·伯努利结成了好朋友.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伯努利家族是个数学家族,祖孙四代共出了十位数学家.
欧拉15岁大学毕业,第二年获得硕士学位.在伯努利家庭的影响下,欧拉决心以数学为终生的事业.他18岁开始发表论文,19岁发表了关于船桅的论文,荣获巴黎科学院奖金,以后,他几乎连年获奖,奖金成了他的固定收入. 欧拉大学毕业后,经丹尼尔·伯努利的推荐,应沙皇叶卡特琳娜一世女王之约,来到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在他23岁那年,他就成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数学教授.
在沙皇时代,由于生活条件较差,加上夜以继日的工作、研究,欧拉在1735年,得了眼病,右眼失明.
1741年,欧拉因普鲁士国王的邀请到柏林科学院供职并兼任物理数学所所长.1759年,欧拉成为柏林科学院的领导人.1741~1766年,虽然欧拉过得不是十分愉快,但他为柏林与圣彼堡这两个科学院提交了几百篇论文,他成功地将数学应用于各种实验科学与技术领域,为普鲁士王国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欧拉59岁时,因沙皇女王叶卡特琳娜二世诚恳地聘请,欧拉重回圣彼得堡.在一次研究计算慧星轨道的新方法时,旧病复发,导致左眼失明.
灾难接踵而至,1771年圣彼得堡一场大火,把欧拉的藏书及大量研究成果化为灰烬,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欧拉丧失斗志,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眼睛看不见,他就口述,由他儿子记录,继续写作.欧拉凭着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一直没有间断研究,时间长达17年之久.
欧拉对数学的贡献是巨大的.1748年在瑞士洛桑出版了《无穷小分析引论》,这是第一部把微积分与初等数学结合起来的分析学著作.1755年发表了《微分学原理》,1768年~1774年发表了《积分学原理》,这对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与傅立叶级数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74年出版的《寻求具有某种极大或极小性质的曲线的技巧》,使变分法成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 欧拉还是复变函数论的先驱者.他对数论也有很深入地研究,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哥德巴赫在与他的讨论中提出的.1770年,欧拉口述了《代数学完整引论》,而它也成为欧洲几代人的教科书. 欧拉在概率论、微分几何、代数拓扑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在初等数学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学中的成果更是不胜枚举.根据已经出版的欧拉书信与手稿来看,其中数学所占的比例为40%,位居首位,从这些手稿中可以发现,他不仅是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巨匠.他着眼实践,在社会与科学需要的推动下从事数学研究,反过来,又用数学理论促进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
欧拉对数学符号的创立及推广也有很大的贡献,比如用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数,用i表示“负根号一”,用f(x)作为函数的符号,л虽不是欧拉首先提出的,但是在欧拉倡导下推广普及的.同时,欧拉非常重视人才,奖掖后生,法国的拉格朗日就是在欧拉的提拔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随着大数据应用范围的扩大, 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存在很大缺口, 此时在信息管理学院建立大数据开发实验室, 包括云存储平台建设、基于云存储平台的教育资源建设、大数据开发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工具与资源建设, 能应用云存储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能促进学生了解大数据开发的Hadoops环境, 以及该环境下的平台建设;并能在该平台下进行大数据分析实践。本校信息管理学院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专业, 在此实验平台上,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开放性实验课程尤为重要。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前“大数据技术”充满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在企业IT基础架构、数据管理、分析和服务这些关键规划领域的应用, 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长远深刻的影响。大数据指的是从各种各样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具有数据量大、种类繁多、价值稀疏、处理速度快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目前社会各个行业的信息架构、系统的冲击非常大。大数据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 必要性
根据IDC在2011年6月发布的《数字宇宙》 (Digital Universe) 研究报告, 2011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超过1.9 ZB (1.8万亿GB) , 五年时间增加了近九倍。随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源种类 (包括结构化数据源和非结构化数据源, 如社交媒体、富媒体文件以及地理空间信息) 的飞速增加, 以及数据产生速度的加快 (如实时传感器数据) , 传统的数据库和架构无法处理、管理和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集。政府、金融、电信、互联网等大数据应用的行业先锋目前均面临大数据的问题。不仅如此,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飞速发展, 大数据技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数据资源。因此, IT产业界及行业用户都亟需针对大数据设计和优化大数据存储、管理和查询平台, 来替代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平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阶段进行实验平台建设对我学院师生具有重要意义。
该实验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最前沿技术的机会,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 还为学生就业、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大数据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带来了很大的人才缺口, 目前大数据技术平台开发、方案实施人才紧缺;由于云存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也亟需大量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由于大数据技术在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方面的应用, 对了解大数据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也更青睐。通过本实验平台的培养, 感兴趣的优秀学生还可以尝试考取与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的Hadoop专业认证———Cloudera Certified Developer/Administrator for Apache Hadoop, 为学校、学院在该领域带来正面影响, 增加更多合作和就业的机会。
该实验平台能够为信息系统专业试点班培养计划的很多核心课程 (包括管理统计学中的业务报表与分析、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商务智能实践、数据挖掘和BA综合实训等) 形成较好的前后衔接关系, 能够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教学大纲的内容, 从建设更合理的课程建设体系来说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近几年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迫切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不断突破创新, 才能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设本实验平台非常必要。
(二) 可行性
教学计划中的相关程序设计课程为学生学习云存储技术、熟悉大数据开发平台、了解最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进行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的开发、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可视化演示打好了基础。
英特尔Apache Hadoop平台是目前大多数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基础, 目前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并随之产生很多基于该平台的大数据处理工具, 可供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使用。
三、建立大数据实验平台的基本构想
(一) 实验平台人员
实验平台人员负责实验平台的建设、维护, 实验设计与指导人员由在大数据相关领域、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的教师与实验室工作人员构成, 同时与大数据企业进行合作, 获得其核心技术人员的支持、培训和大力配合, 可以共同组成一个经验丰富、精炼实干的建设团队。
(二) 软件调研
大数据的特点为4个“V”:第一, “Volume”, 指的数据量大, 包括大的数据块, 或数据总量巨大, 从TB跃升到PB;第二, “Variety”, 指的是数据种类繁多, 包含大量非结构化数据, 例如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等;第三, “Value”, 价值稀疏性, 大量数据中有价值数据很少;第四, “Velocity”, 指的是处理速度快, 这与传统数据挖掘有很大区别。选择有数据分析基础、在业内发展领先的企业进行调研并选择适合高校规模的合作企业是建立实验平台的重要工作。
很多公司给出了可供使用的大数据平台:IBM誖Info Sphere®Big InsightsTMBasic Edition是一款基于开放源码Apache Hadoop的分析平台, 用于分析大量本机格式的非常规数据, 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内容, 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灵活性;IBM®Info Sphere®Streams是一个高级计算平台, 帮助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快速摄取、分析和关联来自数千个实时源的信息;惠普公司Vertica分析平台6.1, 能够通过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连接器来优化大数据;Clear Story Data大数据分析新创公司, 通过Clearstory, 公司客户可以将自身的数据与行业的公共数据融合, 寻找统计上的新视角, 目标是取代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数据可视化工具, 包括Qlik View和Tableau等老牌工具;Informatica 9.1提供首款Hadoop编译器Hparse, 这是一种针对Hadoop而优化的数据转换环境, 该软件支持灵活高效地处理Hadoop里面的任何文件格式, 为Hadoop开发人员提供了即开即用的解析功能, 以便处理复杂而多样的数据源;Datameer:Hadoop海量数据分析平台允许用户在缺乏技术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分析大量数据;Infochimps平台以其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 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Infochimps是一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的创业公司, 2012年2月从数据市场转型为大数据平台提供商后获得谷歌投资;甲骨文大数据机———Oracle Big Data Appliance集成系统融入了Cloudera的Distribution Including Apache Hadoop、Cloudera Manager和一个开源R;微软SQL Server新增PDW功能, 可以帮助客户扩展部属数百TB级别数据的分析解决方案;亚马逊将Map Reduce作为一项服务, 其弹性Map Reduce编程是一项能够迅速扩展的Web服务, 运行在aws的亚马逊弹性计算云和亚马逊简单存储服务上;Teradata是企业级数据仓库 (EDW) 的领导者, 在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大部分非结构化数据领域几乎没有很大成果, 因此收购了Aster Data———一家提供SQL-Map Reduce框架的公司。Aster Data是高级分析和管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和开拓者, 为Teradata带来了大数据分析市场商机。
(三) 方案实施
实验平台的设计同时立足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的前沿性与本学院学生专业特点, 与学生前序的理论、实践课程均有良好的衔接, 符合人才培养计划, 深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 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实践学时、内容和难度。
本实验平台可以同大数据行业中的公司科研部门共同合作建设, 双方确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推动大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开展全面、广泛、长期、深入的合作。该实验室建设将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也可推动学院科研项目立项、新课题研究、专项基金申请和联合开展商用项目开发等;该实验室使师生能接触高新大数据开发平台, 了解最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进行大数据平台的开发, 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可视化演示,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提升就业质量;与此同时, 提升了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
四、结论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一项可以推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可行工作, 在转变观念、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更是一项必须的工作, 而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可以为教师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经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使课程建设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同时也会使教师们的研究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鸿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3, (19) .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大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2-04
《总复习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6-22
大数的认识小结02-20
四年级上册1.8大数的认识复习课教案01-19
大数的改写教案10-27
大数据项目建议书10-13
1大数知识点及练习题02-10
ch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答案07-16
0的认识教学设计07-06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