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稳定,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与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与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与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与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与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桃花源自然风光之美
陶渊明把桃花源安排在江南的武陵, 可谓匠心独运。因为江南的春天山清水秀, 风光旖旎, 百花争春, 桃花为先。江南人爱桃花, 文人墨客更爱桃花。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林成片, 一望无际, 灿若云霞, 与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迥然不同。“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尽显江南盎然的春意和美丽的春色。桃花灿烂, 芳草萋萋, 春水流淌, 犹如锦上添花, 好比人间仙境。而这美丽的仙境绝不是江南春光的复制而是作者匠心独运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 把江南的春色集中起来, 经过高超的艺术加工, 才描绘出这壮丽的春色。这样的美境, 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二、桃花源社会风情之美
桃花源中“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自然环境固然堪称美丽, 而最令人神往的, 还是桃花源中的社会风情。这里没有苛政,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争, 人人平等, 和谐相处。这里是一个大同世界, 这里是一个和谐世界。而且这里的人们古道热肠, 热情好客, 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来者殷勤招待, “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争相宴请, 这些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相比, 具有天壤之别。因为东晋末年战乱频繁, 政治腐朽, 吏制腐败, 苛税沉重,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晋书》中有关于当世人潜入荒山野岭, 僻远江湖结庐垦荒, 逃避苛政, 躲避战乱的记载。那些地方虽无苛政、战乱, 也人人平等, 共同劳作, 共同享受消费品, 但过的是悲苦生活, 与桃花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因为它没有桃花源中平旷的沃土, 整齐的房屋, 四通八达的交通, 鸡犬相闻的和谐生机, 更不可能有田园牧歌般的祥和宁静、风光美丽。桃花源的风情只能是作者的虚构而不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时这些也说明, 陶渊明辞官归乡隐居后, 其“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亲自参加生产劳动, 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使他比以前更加清楚地知道百姓生活的疾苦, 他希望百姓应该有新的生活———无苛政、无战乱、耕而食、织而衣安居乐业和谐相处而桃花源的风情正是他理想中的社会风情, 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令人向往, 令人追求。
三、桃花源虚无缥缈之美
武陵人捕鱼为业, 而桃花源的这条小溪就是他的生活来源, 他成年累月在这条小溪里捕鱼为生, 应该对小溪和小溪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 为什么他平时竟没有发现这“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呢?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们“先世避秦时乱, 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几百年间竟无一人知晓?渔人进入桃花源, 饱览了桃花源的秀美的田园风光, 受到桃花源人的殷勤款待, 回家之时“处处志之”, 而再访桃花源会“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高尚之士刘子骥得知此事后“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当然, 当时探访桃花源的何止这些人, 试问, 谁又成功地探寻到了这方乐土?这正是因为作者能以不寻常的事导出不寻常的结果。
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 政治腐败, 苛税沉重, 兵荒马乱, 民不聊生, 哪里可能有这样一方乐土的存在?虽然武陵渔人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 但世外桃源终归只是作者的理想之地。当时的渔人, 刘子骥, 包括后来所有的人们无一能探访到这世外桃源, 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是因为这块乐土的美丽和神奇, 祥和与宁静, 才令人们神往心驰;正是因为人们最终没有寻觅到这块宝地, 它才更显得美丽而神奇, 令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
“后遂无问津者”。一锤定音, 这美丽的世外桃源消失了, 如昙花一现, 如海市蜃楼, 如流星划破黑暗的夜空, 只留下一瞬间的耀眼的美丽的光彩。
在陈佩斯的记忆中,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
2000年12月的一天晚上,他正在北京远郊的一座深山里守护树木,突然接到妈妈李玉洁打来的电话:“二子,你爸爸病了,已经送医院了,你快来啊!”陈佩斯急忙赶到医院,见父亲陈强躺在急救室的病床上,已经不省人事。医生面色凝重地告诉他:“老爷子突发脑中风,情况十分危急。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虽然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陈强意外地落下了后遗症——记忆消失。夜深了,陈佩斯让妈妈回去休息,自己独守在父亲的床前。医生说:“陈强的情况不容乐观,如果能及早唤醒他,还有希望康复。如果一直这样昏迷下去,他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陈佩斯值班守候父亲时,总是给老爷子讲一些从前的事。他讲起了爷俩在一起拍电影的趣事,也讲起了从前被父亲责骂时的难堪和气愤。但陈强就像没有听到儿子的声音一样。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陈佩斯对父亲一直有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是父亲手把手地将自己带上了大银幕。陈佩斯小时候的学习很差,考试成绩几乎门门不及格,父亲连打带骂也无济于事。15岁时,他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因为父亲陈强被打成了“黑帮”,陈佩斯也被发配到内蒙古种地。这里紧靠沙漠,生活环境非常恶劣,陈佩斯在这片不毛之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心酸的4年。后来在父亲的好友——著名电影演员田华的帮助下,陈佩斯考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陈强手把手地教儿子演戏,电影《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与父亲的首度合作,在这部戏中,每一场戏都是陈强自己先演一遍,再让陈佩斯模仿。因为父亲是名师,所以经过他的指点,陈佩斯的演技很快就有了提高。后来,爷俩在银幕上也曾多次合作, “二子”系列电影就是陈强的创意,一直到后来,陈佩斯成为独立制片人,也都是得益于父亲的经验。
转眼间三四个月过去了,父亲的病情并没有好转,陈佩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硬是想不出一点办法。最后医生建议,最好给陈强安排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疗养,也许还有用!“那还要找吗?直接去我的地盘不就得了?”
原来,陈佩斯当年因为版权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打了一场官司,官司胜诉了,他却遭央视“封杀”。心灰意冷的陈佩斯从此退出了演艺圈,再也不愿拍戏、演小品。为了维持生活,妻子王燕玲在北京延庆西三叉村的大山里承包了1万亩荒地,于是夫妻俩带着十几名工人,没日没夜地种植蔬菜和果树。
虽然最困难时,陈佩斯连孩子的二三百元的学费都付不起,但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于是,陈强就被儿子接到了这个美丽、安静的“桃花源”中。陈佩斯对父亲说:“老爷子,您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吃的是山村野菜,喝的是甘甜的山泉,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生活在原生态的绿色世界里,对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陈强还是没有一点反应。
“心灵按摩”创造奇迹:
老爷子从此又站了起来!
安顿陈强住下来后,陈佩斯每天晚上给父亲泡脚、按摩,刺激他的穴位,为其活动关节,学着医生给他做康复治疗,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休息。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中,“光头笑星”的心情格外好,总是不停地跟老爷子轻轻讲话。陈佩斯把这叫做“心灵按摩”。
一天,陈佩斯无意中调侃父亲:“您一生演过那么多好人,但是南霸天和黄世仁两个反角把老爷子您给坑了!”忽然, 陈佩斯清楚地看到,父亲的眼瞼轻轻地动了一下。他继续说下去:“听说一名战士因为看得太入戏,气得当时就拉开枪栓要对您下手呢!”这一次,陈佩斯更清楚地看到,陈强在努力睁开眼睛。他不由兴奋地大叫:“快看,我爸他醒了!”
从此,父亲的每一丁点进步,都让陈佩斯夫妇感动不已。“我能感觉到,爸爸现在心里已经明白了很多,就是说不出来。”半个月后,更大的惊喜出现了,陈强竟能断断续续地讲话,记忆力也渐渐地恢复。可令陈佩斯不解的是,醒来后的父亲忘记了自己曾经是演员。医生说,陈强因为脑出血造成了部分记忆的损伤,但对某一个阶段的事有记忆。有趣的是,陈佩斯发现,父亲选择性地记住了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但对于自己在“文革”中被批斗、与妻子吵架的琐事,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他开心地对父亲说:“爸,您想记住啥就记住啥,想忘了啥就忘了啥吧。只要您开心就行!”
后来,在陈佩斯的精心照料下,几乎瘫倒的父亲,竟奇迹般地能站立了,直至慢慢行走。连医生都禁不住惊呼:“太不可思议了,你简直在大山里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那些日子,陈佩斯高兴极了。每天早上,用鸭蛋清和面,亲自给老爷子做手工切面,加上自家养的鸡产的蛋煮一锅香喷喷的面条,开锅的时候扔进去几把还带着露水的自产青菜。吃饱了,就陪老爷子在门口晒晒太阳、喝喝茶。父亲在阳光下打盹的时候,夫妻俩就上山看看草莓和果树的长势。
周末和节假日,陈佩斯去北京把儿子从学校接过来,三代同堂,其乐融融。陈佩斯觉得,与世无争,陪家人静静过日子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一天,陈佩斯见父亲脸上有些忧郁,便坐在老人身边轻声说:“爸,我知道你想听什么。我还要去演戏,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事,可能小品和电影不再适合我,可总有一种艺术形式适合我。我跟您一样,天生是为演戏而生的。一定要演!”陈强十分高兴。朋友们也惊讶地发现,此时的陈佩斯再也看不出是城里人了。他的皮肤像石头一样粗糙,手掌和手指也有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那些长满尖刺的荆棘,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一把抓起来。光头上长出了寸许的头发,乍看上去,就是一个标准的山民。
2001年,陈佩斯开始筹备排练舞台喜剧《托儿》。这是他制作的第一部话剧。在排练期间,陈强回到了北京的家里,陈佩斯每隔几天就抽空过去看望父亲。一天深夜,母亲忽然打来电话:“二子,你回来一趟吧,你爸找你。”陈佩斯赶回家时已是凌晨时分。陈强坐在沙发上毫无倦意。母亲在一旁哈欠连天,见陈佩斯来了,说道:“你爸不见到你,不肯睡觉啊。”陈佩斯问父亲有什么事,可陈强一见到儿子,立刻打起了哈欠:“我要睡觉了。”
此后一连几天,陈强都是这样,不见到儿子就不肯睡觉。陈佩斯感到很心酸,他觉得年迈的父亲越来越像孩子了,从前是他依恋着父亲,现在是父亲对自己难舍难离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商量:“爸爸需要有人陪着。我们干脆搬回去吧。”
很快,陈佩斯一家跟父母住在了一起。陈佩斯把自己的卧室安排在父亲的卧室旁边,夜里一有动静,他就赶紧爬起来查看。除非在外地演出,陈佩斯每天晚上都按时回家,陪父亲一起吃晚饭。陈强忘记了好多事情,可他能记住的就一遍遍地说。有一次,孙子陈大愚不耐烦地说:“爷爷,这故事您都讲过一百遍了,能不能换个新鲜的。”陈佩斯冲着儿子吼道:“爷爷讲什么你就听什么!”
谢绝龙年春晚邀请,
只为多陪陪93岁的老父亲
2011年11月22日,陈佩斯出席了“2011北京喜剧艺术节”的启动仪式,有记者问他是否希望上龙年春晚,陈佩斯坦言,他想多陪陪年迈多病的老父亲。
每次陈佩斯巡演结束后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牵着父亲的手出去散步。走在景色秀丽的公园小路上,陈强四处张望,眼神清澈,笑容清爽,像一个返老还童的孩子。
如今,陈佩斯已经离开春晚舞台13年,远离电影圈已有14年之久,外界感到非常惋惜。陈佩斯却平静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如今在话剧这条路上我走得更好。”同时他又强调,无论对于父亲还是对于孩子,自己没有遗憾。■
(此文严禁转摘、上网,违者诉诸法律!)(责编 冰蓝)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成语“世外桃源”展开课题,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展开讨论“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
分享出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尽在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由此引出课题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生于东晋末期没落地主官僚家庭。少年时颇有壮志,博学多文,任性不羁。早期曾出任小官吏,由于不满官场丑恶而隐居山林田园。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写于永初二年,即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2年.此时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生活的时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用阴谋手段,用毒酒杀死晋恭帝。这就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展示出重点词语
阡陌
遂迷
豁然
俨
怡然
邑人
俨然
垂髫
刘子骥
便要还家 郡下
诣
豁
阡陌
垂髫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小组内相互听读。(展示)
2.读后谈谈你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个别展示)
三、作业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桃花源记》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在《新课标》中, 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课标要求, 结合近几年中招考试的题型设计, 学会赏析古代经典诗文, 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因此本节课我就从赏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入手让学生学会和初步掌握对古代经典诗文的赏析。
二 学习目标
第一, 赏析《桃花源记》。
第二, 从本节课中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文的方法。
三 赏析过程
第一,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 与学生一起详解课文。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行”, 指船行。预示进入奇境, 又为后文的“处处志之”“遂迷, 不复得路”伏笔。“忽”说明是偶然的, “忽”字于无意之中把人引入奇境。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渔人看到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景物优美雅致, 气氛宁静融洽, 生活有条有理, 人们共享快乐。阡陌:广大。南北向叫阡, 东西向叫陌。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 是长寿的象征, 用以指老人。垂髫, 小孩垂下来的头发, 用以指小孩。交通, 交错相通。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俱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闲来问讯。
桃花源中人待人纯真热情。要, 通假字, 通“邀”, 邀请。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交代桃花源中人的由来。妻子, 妻子和儿女。间隔, 断绝往来。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外面已经变了几个朝代, 他们却全然不知, 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 不要说, 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种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替外人“叹惋”, 可见桃花源人之乐。再次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怕再遭战乱。语, 作动词, 告诉。不足, 不值得。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样写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向, 从前的, 原来的。诣, 到, 指拜见。志, 第一个是动词做标记;第二个是名词标志。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无法追寻, 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规, 计划, 打算。寻, 不久。问津, 问路, 探路。津, 渡口。
第三, 详解后, 学生讨论归纳全文“结构、表达、主题”。
老师适当地给予点拨, 打开幻灯片:
(1) 忽逢桃花, 欲穷其林 (记叙)
——发现桃花源
(2) 良田美池, 鸡犬相闻 (描写)
——进入桃花源
(3) 追溯历史, 感叹惊讶 (记叙)
——做客桃花源
(4) 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 (记叙)
——寻找桃花源
(5) 名士规往, 抱病终生 (记叙)
——梦断桃花源
结构: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表达:记叙、描写相结合
主题:对现实社会不满, 对美好理想生活追求
第四, 拓展延伸。
本环节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望历史, 思考一下, 历史上还有哪些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明确:《礼记》中首次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历史上, 除陶渊明外, 还有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士为此做出不懈地努力。
第五, 请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内容不要求统一, 但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第六, 老师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它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 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 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第七, 打开幻灯片, 师生一起诵读《梦开始的地方》。
梦开始的地方在桃花源……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两岸桃花开得正旺, 粉红粉红的, 一路灿烂, 极像天边的云霞。而此时, 人在舟中, 顺流而下, 作画中游。
那是怎样的一个美梦啊!恬静, 平和。绿水翠竹之间, 偶尔可闻鸡犬之声,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身处桃花源中的人,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浑然不觉生命的变迁, 更不知今夕是何年……
时间在那里仿佛已经凝固, 滚滚红尘中的战乱、纷扰、忧伤与别离仿佛都已远去, 唯有一溪悠悠的桃花水, 映着古人与今人。自然, 美梦总是难寻, 更难以成真。不管是细心的渔夫, 还是高尚的士人;不管是一千年前的陶渊明, 还是一代一代不肯放弃梦想的追梦人!
2000年12月的一天晚上,陈佩斯突然接到母亲李玉洁打来的电话:“二子,你爸爸病了,已经送医院了,你快来啊!”
陈佩斯急忙赶到医院,见父亲陈强躺在急救室的病床上,已经不省人事。医生告诉他 :“老爷子突发脑中风,情况十分危急,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虽然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陈强还是落下了后遗症——记忆消失,并且昏迷不醒。夜深了,陈佩斯让母亲回去休息,自己独守在父亲床前,一遍遍想着医生的话,老爷子的情况不容乐观,如果能及早唤醒他,还有希望康复。可如果一直这样昏迷下去,父亲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为了唤醒父亲,陈佩斯总是给老爷子念叨一些往事。他讲起爷儿俩在一起拍电影的趣事,也回忆了从前被父亲责骂时的难堪和气愤。但陈强就像没有听到儿子的声音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转眼过去了三四个月,父亲仍没有好转,陈佩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可硬是想不出一点儿办法。最后医生建议,最好给陈强安排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疗养,也许还有希望。于是陈佩斯想起了自己的“桃花源”。
原来,陈佩斯当年因为版权问题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打了一场官司,官司胜诉了,他却遭到央视“封杀”。心灰意冷的陈佩斯从此退出了演艺圈,再也不愿拍戏、演小品。为了维持生活,妻子王燕玲在北京延庆西三叉村的大山里承包了1万亩荒地,夫妻俩带着十几名工人,没日没夜地在那里种植蔬菜和果树。
虽然最困难时,陈佩斯连孩子二三百元的学费都付不起,但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而此时,这个美丽、安静的“桃花源”正是父亲调养的好地方。
陈佩斯对父亲说 :“老爷子,您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吃的是山村野菜,喝的是甘甜山泉,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生活在原生态的绿色世界里,对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安顿陈强住下来后,陈佩斯每天晚上为父亲泡脚、按摩,为其活动关节,学着医生的方法给他做康复治疗。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中,陈佩斯的心情格外好,总是不停地跟老爷子讲话,他把这种疗法叫做“心灵按摩”。
一天,陈佩斯无意中调侃父亲:“您一生演过那么多好人,但是南霸天和黄世仁这两个反角却把老爷子您给坑了!”忽然,陈佩斯清楚地看到,父亲的眼睑轻轻动了一下。他急忙说下去:“听说一名战士因为看得太入戏,气得当时就拉开枪栓要对您下手呢!”这一次,陈佩斯更清楚地看到,陈强在努力睁开眼睛。他不由兴奋地对妻子大叫:“快看,爸醒了!”
从此,父亲的每一丁点儿进步,都让陈佩斯夫妇兴奋不已。“我能感觉到,爸爸现在心里已经明白了很多,就是说不出来。”半个月后,更大的惊喜出现了,陈强竟能断断续续地讲话,记忆力也渐渐恢复。可令陈佩斯不解的是,醒来后的父亲忘记了自己曾经是演员。医生说,陈强因为脑出血造成部分记忆损伤,但对某一阶段的事还存有记忆。有趣的是,陈佩斯发现,父亲选择性地记住了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但对于自己在“文革”中被批斗、与妻子吵架的琐事,却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他开心地对父亲说:“爸,您想记住啥就记住啥,想忘了啥就忘了啥吧。只要您开心就行!”
在陈佩斯的精心照料下,几乎瘫痪在床的父亲,竟奇迹般地能站立了。连医生都禁不住惊呼:“太不可思议了,你简直在大山里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那些日子,陈佩斯高兴极了。每天早上,他用鸭蛋清和面,亲自给老爷子做手工切面,加上自家养的鸡产的蛋煮一锅香喷喷的面条,开锅的时候扔进去几把还带着露水的自产青菜。吃饱了,就陪老爷子在门口晒晒太阳、喝喝茶。父亲在阳光下打盹的时候,夫妻俩就上山看看草莓和果树的长势。周末和节假日,陈佩斯去北京把儿子从学校接过来,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一天,陈佩斯见父亲脸上有些忧郁,便坐在老人身边轻声说:“爸,我知道你想听什么。我还要去演戏,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事,可能小品和电影不再适合我,可总有一种艺术形式适合我。”陈强听了十分高兴。
2001年,陈佩斯开始筹备排练舞台喜剧《托儿》。这是他制作的第一部话剧。排练期间陈强回到了北京的家里休养,陈佩斯每隔几天就抽空去看望父亲。
一天深夜,母亲忽然打来电话:“二子,你回来一趟吧,你爸找你。”陈佩斯赶回家时已是凌晨时分,可陈强还坐在沙发上毫无倦意。母亲在一旁哈欠连天,见陈佩斯来了,便告诉他陈强不见到他,就不肯睡觉。陈佩斯问父亲有什么事,可陈强一见到儿子,立刻打起了哈欠:“我要睡觉了。”
此后一连几天,陈强都是这样,不见到儿子就不肯睡觉。陈佩斯感到很心酸,他觉得年迈的父亲越来越像孩子,从前是他依恋着父亲,现在是父亲对自己难舍难离。于是,他跟妻子商量搬回家去和父母一起住。
很快,陈佩斯一家跟父母住在了一起。陈佩斯把自己的卧室安排在父亲的旁边,夜里一有动静,他就赶紧爬起来查看,除非在外地演出,其余的时间他每天都按时回家,陪父亲一起吃晚饭。陈强忘记了很多事情,可他能记住的就一遍遍地说。有一次,孙子陈大愚不耐烦地说:“爷爷,这故事您都讲过一百遍了,能不能换个新鲜的。”陈佩斯冲着儿子吼道:“爷爷讲什么你就听什么!”
2011年11月22日,陈佩斯出席了“2011北京喜剧艺术节”的启动仪式,有记者问他是否希望上龙年春晚,他坦言,自己想多陪陪年迈多病的父亲。
现在,每次陈佩斯巡演结束后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牵着父亲的手出去散步。走在景色秀丽的公园小路上,陈强四处张望,眼神清澈,笑容清爽,像一个返老还童的孩子。
如今,陈佩斯已经离开春晚舞台13年,远离电影圈已有14年之久,外界感到非常惋惜。陈佩斯却平静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如今在话剧这条路上我走得更好。”同时他又强调,无论对于父亲还是孩子,自己都没有遗憾。(摘自《现代妇女·爱尚》)
《桃花源记》中我们随处可见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和灾难。下面是课文名师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5、拓展延伸法。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五、教具准备
已打印好的资料、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幻灯机和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谁的人格宣言?”这一问题入手,引出陶渊明,然后由学生自由畅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及本文写作的背景等,老师可做适当补充。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二)回忆旧知、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明确每课时的目标(本课时完成目标一、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下列字词障碍(用幻灯放映出来)
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阡陌
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用幻灯投映)
A、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
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用幻灯片投映出来)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
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4、落实全文翻译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
(2)合作小组完成后进行翻译接龙活动,比比哪个小组翻译最准确最完整。
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学生边说边做笔记老师边板书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灯放映出来。(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
(1)重点词: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阡陌
(2)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
复 A复前行 B不复出焉 乃 A乃大惊 B乃不知有汉
舍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寻 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
志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为 A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5)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还家
(7)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桃花源记的教案】推荐阅读:
桃花源记_教案06-25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10-20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教案05-25
12册语文教案3桃花心木06-03
桃花源记的译文07-20
描写桃花的07-01
幼儿园中班教案《桃花找朋友》含反思09-06
我家门口的桃花源作文07-25
梦里的桃花作文09-08
写桃花的诗句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