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的思考(精选6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兴业理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确立了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人才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二是树立人才兴业的新理念。**县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在这一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全县群众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及时、更扎实、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措施,提高各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凝聚人才,以必要的待遇稳定人才。三是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新理念。区域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抓好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采取招揽、培养众多的人才是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正确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例会制度。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必须坚持县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例会要形成制度,切实把握人才工作的主动权。二是注重改进工作方法,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跟踪督导制度。搞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增强工作合力,以形成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三是立足深挖人才潜力,建立人才工作奖惩激励制度。挖掘各方面人才的潜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及人才自身发挥作用的奖惩激励机制。鉴于**县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尤其是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可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功臣奖”制度和“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制度,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在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工作者和在学习、钻研、推广科技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公开表彰奖励,以推动全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 总体思路
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目标, 以科技为支撑、项目为动力、市场为导向、产业化经营为方向, 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稳步扩大经济林建设面积, 强化管理, 转变机制, 走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推进彭阳县经济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共发展经济林2 666.67 hm2, 其中鲜食加工杏666.67 hm2, 仁用杏666.67 hm2, 核桃1 000.00 hm2, 花椒333.33 hm2。涉及白阳镇、草庙乡、城阳乡、新集乡、冯庄乡、王洼镇、古城镇7个乡镇23个行政村。
3 项目技术方案
3.1 品种选择
鲜食加工杏栽培品种以凯特杏、金太阳杏、曹杏为主, 仁用杏栽培品种以围选一号为主, 核桃栽培品种以香玲、新疆薄壳为主;花椒栽培品种以大红袍、秦安一号为主。
3.2 整地施肥
采取穴状整地方式, 按照不同树种的栽植密度进行测设打点, 先开挖80 cm×80 cm的柱状坑穴, 表土、底土分放两侧, 然后先回填表土, 再回填底土, 最后修成盆状集水面。结合整地, 施农家肥37.5 t/hm2, 施生物复合肥500 g/株, 施化肥210~840 kg/hm2。
3.3 栽植
春季栽植的苗木于5月上旬完成, 采取树盘覆膜、树干套袋措施;秋季栽植的苗木于10月下旬完成, 采取埋土防寒技术措施。栽植密度:杏2 m×3 m, 核桃6 m×4 m, 花椒2 m×3 m。隔行配置授粉树种, 主栽品种与授粉树种的比例为4∶1。
3.4 后期管理
按照经济林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综合管理。栽植后, 充分利用库坝、机井、水窖等水利设施进行灌溉, 每年灌溉2~3次, 确保树木对水分的正常需求。每年松土除草2~3次, 并针对不同树种, 做好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工作。
4 项目实施效益
4.1 经济效益
项目按期完成后, 经济林经过科学的土、肥、水和树体管理, 稳产期鲜食加工杏产量可达到12 t/hm2, 仁用杏产杏核750 kg/hm2, 核桃干果产量1 500 kg/hm2, 花椒干椒产量750 kg/hm2, 经济林年总产量可达到10 250 t, 实现年产值5 500余万元, 净产值2 700万元, 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5元。
4.2 生态效益
经济林产业基地建成后, 新增经济林面积2 666.67 hm2, 全县森林覆盖率可提高1个百分点,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保水固土、降低风速、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发挥明显。
4.3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 增加了项目区森林植被, 人居环境质量可明显提高, 生产生活条件可明显改善。同时,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从事基地建设, 既可促进农民增收, 又能缓解就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经济林产业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复杂、效益高的惠民工程, 要建立政府主导,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体系。成立经济林产业建设领导小组,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彭阳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发改、财政、林业、水利、项目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人、财、物的落实和协调。成立经济林产业建设技术组, 由彭阳县林业局局长任组长, 分管经济林建设的副局长为副组长, 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为成员, 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管理工作。
5.2 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
一是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 地方配套、部门帮扶、金融贷款、农民自筹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体系, 为推动经济林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资金管理, 通过审计、资金稽查等方式, 规范资金管理, 确保资金的正确管理应用[1,2]。
5.3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一是为切实提高经济林产业建设成效,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和配套政策, 加大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经济林产业建设等方面的投资, 激发基地建设发展活力和后劲。二是考虑到经济林产业建设的前3年几乎无经济效益, 农民收入和生活受到影响, 县财政每年给予1 500元/hm2的土地补偿费, 连续补助3年。三是对林果建设大户, 在危窑危房改造、农村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
5.4 依靠科技, 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通过科技培训和林业新技术指导, 加快林业新技术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开展技术服务咨询, 重点解决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技术难题,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3,4]。
摘要:介绍了宁南山区县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实施效益和保障措施, 以期促进宁南山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宁南山区
参考文献
[1]姚峰, 范红辉.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举措[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0) :14951-14952.
[2]师学萍, 龚红梅, 姚新华.西藏林芝地区特色产业选择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22) :12239-12240.
[3]闫素珍.临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6-8.
【摘 要】 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企业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相关企业必须增强文化内涵意识,全社会必须正确地认识旅游文化,“点、线、面”结合,共同提升旅游企业素质,才能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关键词】 旅游产业;企业文化;优势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概念再不陌生,对深化旅游企业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旅游消费从根本上是对文化的消费。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今天的竞争力是昨天的文化积累,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收益,旅游相关企业在高层次上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体验旅游企业文化,享受旅游企业文化,从而形成对旅游企业的内涵认识,形成认知。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面临全新挑战,如何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已成为旅游学界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
旅游企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有形的空间设备、资源和无形的服务效用为基础,在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中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单位。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实行的价值观念就是旅游企业文化。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还有相应的审美观、信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传统、企业风气以及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从内容上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旅游企业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旅游企业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第二个层次是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使旅游进入全新时期。第三个层次是旅游企业的文明程度要合乎时代的节拍。旅游企业文化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引领时代潮流的。
二、打好旅游企业“文化牌”的意义
计算机和网络使旅游进入了全新的时期,新生事物及新理念不断注入旅游的概念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迫切需要职工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旅游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起导向作用。它能够引导和规范每一位员工的行为,让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形成持久的动力,变成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旅游企业文化还能使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思路
旅游企业应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要善于汲他人之精华,扬自己之长。
(1)打造传统文化,做好推陈出新的工作。我国旅游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田园秀丽,文物古迹星罗,名人贤哲辈出。旅游企业文化是有本之木,有根之源,应该是富有生命力的。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旅游文化,形成不同的旅游特色。大力开发我国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强调群策群力的重要性。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增强旅游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其共同的价值观念,培育国家和民族利益观念,才能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旅游经济的腾飞。
(3)培养特色观念。首先是行业特色,不能做得“四不像”,旅游行业的司机言行举止应该讲究规范性,接人待物不能像跑货运的;其次是要追求卓越,努力打造品牌特色。塑造一个优秀的品牌来代表企业形象,甚至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格局,这是我国很多旅游企业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之所在。
(4)以适应旅游业新形势为旅游企业文化的导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产品和养生保健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并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界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满足,通过观光生态美景、体验生态环境、享用生态食品、感受生态文化等途径,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保健养生、发展自我之功效。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不懂创新的旅游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将创新作为旅游企业追求的目标和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这对旅游企业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点、线、面”结合,全社会共同打造旅游企业文化平台 按照从事旅游产品经营的产业链划分,旅游企业可分为(1)直接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商店、交通公司、旅游景点、娱乐场所等。(2)辅助旅游企业:包括管理公司、服务公司、影视公司、出版单位、通讯设施以及食品、卫生等生活服务部门和行业。(3)开发性组织:包括相关的政府机构、旅游院校、旅游科 研机构等。打造旅游企业文化平台,必须以政府导向为点,直接旅游企业强化文化意识为主线,辅助旅游企业组合成面。形成氛围,形成地方旅游行业企业文化特色。
1、政府支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为关键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是契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政府必须用良好的宏观文化环境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要有“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导全社会共同打造优良品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
(二)政府要引导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地方旅游吸引力。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政府要加强旅游总体布局,深挖旅游企业文化,保持后劲,促进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要保障旅游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的开发同步。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旅游企业文化同步进场,保障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
(五)政府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提高地域旅游服务声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利用“评级”、“考证”、“竞赛”等活动,将地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提升地区形象,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引导旅游企业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2、直接旅游企业相连成线。旅游相关企业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有 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高”打造企业文化:一是要求高起点。各直接旅游企业要明白“站得高,才看得远”的道理;二是产品高质量。明确目标,才能打造相应的企业文化,才能“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三是高品位。员工必须高素质,才能形成应有的责任心,才能真正做好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3、旅游院校、社会社区形成辅助面。旅游院校的教学、科研直接向企业文化贴近,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旅游院校直接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企业人才进院校,学习先进理念,共同促进企业文化上档次;社区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各个社区的建筑风情、饮食习惯、服饰打扮、民俗节庆、歌舞乐奏等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社区形成的特色氛围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旅客来享受到的不仅仅表层次的自然风光,而且感受到社区居民的彬彬有礼的人文素质和热情洋溢的好客之道,与本地企业文化形成一道和谐的风景,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
五、旅游企业“文化牌”前景展望
我市北濒*江,南临*湖,西衔*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的美称,全市辖30个镇及两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随着农业改革的逐步深入,绿化种苗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加快我市种植业发展的关键。“九五”以来,我市绿化种苗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壮大基础规模;以科技为先导,培育优势产业,形成龙头项目;以创新为动力,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了我市绿化种苗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形成了生产专业化、产品市场化、种苗良种化、栽培设施化、运作产业化的良好格局。目前,我市拥有绿化种苗种植面积10.5万亩,年产种苗5.5亿株,盆花、盆景700万盆,绿化种苗经纪人6000多名,从业农户5万户,比“九五”期初分别增长50、38、62、28和16。去年,我市绿化种苗生产总值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的14,**地区农户依靠绿化种苗生产人均纯收入8000元。2000年,**镇、**镇、**花木市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在推进绿化种苗产业化经营上,我市的主要做法是“加大五个力度,做到五个增强”: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增强发展推动力。在80年代,我市绿化种苗生产曾经出现过“龙柏烧狗肉”的现象,部分农民、农村干部心有疑虑。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正确的领导、合理的引导、有效的指导,才能把各级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这个方面,我们坚持多元联动。一是舆论引导。针对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结合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我市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作为先导工作来抓。一方面,结合每年召开几次全市性农业会议对绿化种苗生产进行发动;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配合搞好宣传发动。**日报开辟了《今日农村》专栏,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栏目开办以来,有关绿化种苗生产的宣传报道达46篇。市广播电台、电视台也根据时节对绿化种苗生产进行大力宣传。通过舆论导向,把绿化种苗重点产区**地区的广大农民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绿化种苗生产上来。二是政策引导。为鼓励我市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市先后制订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九五”规划》、《**市“十五”农业结构调整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的意见》,去年还出台了《**市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在用地、用电、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2000年我市农业扶持资金达5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100万元,主要用于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各镇也相应制定了优惠扶持政策,如**镇规定农户在219线两侧每调整1亩绿化种苗,政府当年补助100元。2000年以来,我市用于绿化种苗生产的扶持资金就达150万元。通过这些优惠政策的引导,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绿化种苗生产的持续发展。(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三是典型引导。长期的实践证明,典型引导是推动面上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几年来,我市一方面注重扶持典型,使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能人逐步发展壮大。如种植速生高杆乔木的***,集生产、科研、经营于一体的***盆景园等已成为周边群众学习的楷模;另一方面组织广大群众实地考察先进典型,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与超前的思维,用身边的事实来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广大劳动人民学有榜样、赶有动力,较好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展开。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原动力。几年来,我市把加快绿化种苗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绿化种苗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坚持规划优化,分步实施,壮大基地规模。在实施调整中注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规划先行。按规划实施是确保一个产业有序发展的关键。早在“八五”期间,我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绿化种苗作为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把**地区作为发展重点。“九五”期间,我(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市又进一步明确绿化种苗是我市农业中的一个主导产业,并提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推进的发展思路。通过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使我市绿化种苗生产发展呈现出持续、有序的发展势态。二是突出规模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市围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实施连片发展。“九五”期间我市新增绿化种苗生产面积3.5万亩,其中,**地区新增3.3万亩。逐步形成了**红叶小蘖、红花檵木基地;**马蹄金、高羊茅草坪基地;**大叶樟、马褂木基地;**柳树、合欢、花灌木基地;**高杆乔木、大树基地;**盆景园铁树、南洋杉基地;**设施园艺基地;**重阳木、黄山栾树基地;开发区鲜切花、盆花、盆景基地等九大绿化种苗区域性生产基地。去年,这部分基地的产值占我市绿化种苗总产值的11。三是突出特色基地建设。我市围绕“一乡一色、一村一品”,按照“市有区域、镇有规模、村有专业、户有特色”的原(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则,大力开展专业村、专业镇建设,努力培育地方特色。目前我市拥有绿化种苗专业村25个,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专业户550个。由于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连全镇,出现了象**、**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绿化种苗生产重点镇。
三、加大科技带动力度,增强发展竞争力。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了科技,谁就拥有了市场。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把提高绿化种苗科技含量作为“创特色、聚优势、立支柱、蓄后劲”的关键性工作来落实。一是抓挂靠。我市主动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攀亲、交友、搞联合,每年都要开展1-2次农业科技经济对接洽谈会。通过交流、洽谈,我市与一批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镇与科研单位联合研制的菊花新品在“第七届中国(南京)菊花品种展览会”上获得1金3银10铜的好成绩。二是抓攻关。我市积极依托本地科技力量,研究新技术,培育自己的特色产品、当家产品和先进技术。“九五”以来,在绿化种苗生产上,已研制新技术5项,开发新品种16个。如**花木公司的***大胆研究开发培育大规格苗木生产技术,几经探索,独创了“******法”,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花卉公司的***经过10年努力,成功培育了以进口百合“雷莎”为父本、国产百合为母本的杂交百合,实现了当年播种当年开花,市场供不应求。三是抓引进。我市坚持先进实用技术与优良品种引进双管齐下,移“他山之玉”为我所用,最终实现借“梯”登高的目的。“(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九五”以来,先后引进绿化种苗实用技术20项,各类新品种150多个,为新一轮绿化种苗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从荷兰引进全自动温控大棚1.1万平方米,对推动我市绿化种苗设施化栽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镇从上海园艺博览会引进的红花檵木,当年扦插小苗每亩产出效益就达1.5万元,增强了我市各级引进绿化种苗新品种的浓厚兴趣。
四、加大产业联动力度,增强发展驱动力。为巩固绿化种苗生产发展后劲,我市始终把产业联动作为推进绿化种苗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一是抓好市场建设。从80年代起,我市一些绿化种苗重点乡镇相继建立了简易的绿化种苗交易点,但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日见狭小,无法满足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市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生产发展趋势和依托现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决定在绿化种苗生产重点乡镇**镇扩建花木市场。自1994年以来,我市先后三次共投资2500万元,用于该市场的扩建。目前,该市场占地面积达150亩,已成为省内外有名的绿化种苗交易市场,吸引着全国各地客商前来
交易。2004年,该市场交易额达2.3亿元。二是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经纪人内联基地农户,外联各类市场,既推销本地苗木,又及时返馈市场信息,指导本地生产。为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生产中的作用,我市及时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有突出贡献的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吸引他们入党,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由于他们的穿针引线,带动了我市绿化种苗生产的快速发展。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实践证明,绿化种苗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延伸,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市为提高绿化种苗龙头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及时把基层原有各类绿化种苗公司整合重组成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他们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快种苗苗圃、园林设计、园林建筑的发展,促使雕塑、古玩、赏石、装饰、园林用具、观赏鸟鱼等产业的兴起。我市现有园林建筑工程公司**个,园林专业设计室**个。龙头市场、龙头企业、龙头基地的形成,带动了我市绿化种苗产业的大发展,绿化种苗产业已真正成为我市农村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五、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增强发展支撑力。随着绿化种苗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新的运作机制,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近几年来,我市把机制创新作为促进绿化种苗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农户手里的土地有限。为了有效地促使土地向专业种植大户、生产能手集中,我市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坚持“条件、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努力搞好协调工作,采取互换、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优化了资源配置,腾出土地转移到了种植专业户手中。“九五”以来,我市在绿化种苗生产上的土地流转达2.8万亩,使一批专业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市场的发展,给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市注重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首先是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产中技术服务的功能;其次是积极引导他们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扩大服务范围,产前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种苗供应,产后提供销售服务;再次是以农村能人和专业种植大户为带头人,组建农民互助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市场调研、技术研究和产品销售,扩大服务范畴,促进我市绿化种苗生(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产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成立此类绿化种苗合作经济组织8个。三是建立产业运作机制。实现产业运作机制是推进绿化种苗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积极探索“市场 基地 农户”的产业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调节功能,使各个环节的利益得到合理分配。目前,我市已形成以夏溪花木市场为主龙头、各绿化种苗生产重点镇花木市场为分龙头的运作模式,使绿化种苗种植专业户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销售出去。
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摆脱财政困境,充裕地方财力成为县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下达任务、考核工作的核心。根据新税制的特点,在巩固共有型财源的同时,充分依托地方优势,下大力气建设、培育地方财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一、搞活流通促生产,主攻“三产”增财力
新税制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列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这些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突出了第三产业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商贸业、饮食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地方保险业、信息咨询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投入少,受资源约束小,提供的税收多,发展潜力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较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作为地方财源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
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是龙头。商贸业发展了,第三产业的其他各业都会跟着发展起来。同时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商贸业越发展,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流转越快,生产者获取的利润就越多;生产者获利越多,生产的积极性就越高;生产者的积极性越高,生产的产品就越多越好,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经济要发展,财政要增收,穷县要脱贫,商贸是捷径。要按照建立赣北大市场的要求,以大流通促进大繁荣。抓紧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手段先进、配套完善的流通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杜和连锁业。尤其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大宗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上。逐步建成大中小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大进大出的市场网络,把我县建设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把县城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商埠和南昌市、九江市的卫星城。通过发展商贸业,把其他各业带动起来。
二、农业税收上台阶,农业特产挑重担
农业特产税是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新税制把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提高了农业特产税的税率,扩大了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商品率为目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证粮、棉稳产、高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山地、水面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是建设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充裕地方财力的又一途径。
与先进地区对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一是领导要重视。县、乡、村各级领导要明确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的重要意义及农业特产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位置和潜力,自觉地把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充裕地方财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像抓粮食生产、棉花生产那样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目标要选准。农业特产品生产投入大,见效时间长,短的几年,多的上十年甚至几十年。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目标一定要选准。不能今年种了明年毁,年年搞个新花样,到头来一事无成,劳民伤财。三是农业特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严,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丘陵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茶叶、药材种植业。草地荒洲重点发展畜牧业。滨湖地区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及水产捕捞业。大型水库,湖泊重点发展库湾湖汊养鱼、网箱养鱼,水产捕捞。城市郊区,公路沿线可大力发展果用蔗、果用瓜生产。四是要密切注意市场动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五是技术要跟上。农业特产品种养技术要求高,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把先进地区的先进技术学到手。六是要形成一定规模。不能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方法指导农业特产品生产,小打小闹开杂货店。要搞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这
样做有利加工和推销。我县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的条件很好,潜力很大,只要各级领导引起重视,下定决心,抓住不放,实现农业税收上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地方企业办得好,地方财政有后劲
新税制把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列入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突出了县办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认真办好上述企业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财政后劲的关键措施。我县县乡企业起步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办好地方企业,应以财政增收为主要目标。一是要做到多元并举,侧重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方面突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成分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乡镇企业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来自非国有经济财政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这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财源建设中一是要防止企业姓“社”、姓“资”的干扰,打破国有优于集体,集体优于个体的老框框。在搞活国有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二是以效益为中心对企业进行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很大。新税制将地方企业所得税留归地方,其目的是要求地方政府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得税的多少是由企业利润所决定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利润多,所交的企业所得税就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好,利润少,所交的企业所得税就少。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经济效益,地方财政不但得不到好处,还有可能背上包袱。因此,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实行区别对待。经济效益好的要积极扶持促其发展。经济效益差又无法起死回生的,要采取断然措施,或转产,或关停,或兼并,或拍卖,绝不能让财政背包袱;三是不能乱开口子减免税收。实行新税制后,各税种的优惠政策比以前有较大幅
度的减少,确有必要继续执行减税、免税的项目,除税收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外,一般不能再减免税收。
四、敞开县门迎财神,招商引资添活力
新税制把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列入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意在鼓励地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九江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九江的开放不仅是市区的开放,涉外部门的开放,而是包括各县(市、区)在内的,全方位的开放。要求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我县地处昌九工业走廊的黄金地段,正处在沿江、沿海、经济向内地转移的过渡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我县与沿江,沿海开放地区及港澳地区的距离大大缩短,为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打开了通道。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全国呈现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江浙一带已经发起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开始向东西部挺进。沿海地区“三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海外商人和江浙企业家、财团都开始在内地寻找合作对象,我县将作为外商和江浙投资者的最佳伙伴被他们所选中。加上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永修籍人士都愿意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我县的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系件。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主动出击,把招商引资搞好。一是要明确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家懂得,我们永修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但开发资源需要资金、技术、先进的设备、管理办法和销路。我们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这些困难。招商引资正是解决这些困难的最佳方式,真正受益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从而消除怕吃亏,怕别人发财的思想障碍。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诚心实意地与投资者合作,为开发永修、振兴永修经济作出贡献。二是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引进外资,按照出口导向和多元化战略,建设一批质量高、竞争力强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三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在政策上能优惠的尽量给
予优惠。在配套资金、征用土地、开业办证上尽量简化手续,给予支持。在社会治安上要加大打击犯罪力度,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给真心实意来我县投资兴业的外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以扩大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 县域经济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的基础平台。
从现实来看, 县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战场,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基础环节, 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发展好, 可以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吸收本地的农业剩余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使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这是福建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农业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 不仅可以带动福建本地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带动周围省份的农、牧、鱼等产业经济发展。
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是统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福建省有90%的面积和75%的人口在县域, 农村是县域经济的广阔腹地, 占总人口的70%之多, 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与市场容量。2012年福建省生产总值实现增长11.4%, 达到19701.78亿元。其中, 泉州市生产总值2012年突破4000亿元, 达到4702亿, 实现增长12.1%, 连续十三年居福建省首位, 民营经济活跃, 但城乡发展差距分化严重。统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城市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同时推进。福建未来的现代化应该突破城乡的二元体制, 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双向推进。福建县级综合改革实行以来, 县域经济在协调城乡关系, 带动城乡发挥各自优势, 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在流通体系上, 形成了以县域城区为中心, 农村集镇为依托, 城乡交融、合理分布具有特色的社会化经济群体;在服务体系上, 形成了以连接千家万户的服务网络, 更好的协调城乡关系;在生产关系上, 形成了城乡经济融合的生产网络, 使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 保障经济均衡的目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福建省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 明显可划分为沿海与内地两大部分。沿海地区, 海域辽阔, 水产资源丰富;内陆地区, 山地面积大, 森林等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判断, 闽东南地区包括福建东部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4个地级市和厦门经济特区, 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2510.04万人 (2012年底) , 闽西北地区包括福建西部和北部的龙岩、三明、南平、宁德4个地级市, 土地面积7.94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673.95万人 (2012年底) 。闽东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012年其GDP占全省的比重为75.8%, 闽东南与闽西北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在福、厦、漳公路 (324国道) 沿线形成一条北起福州、长乐, 南至漳州、龙海的福厦交通走廊密集城市带 (共计16个县市) 、这条走廊长约200公里, 宽约50公里, 是闽东南经济开放区的核心地带, 也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 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发挥, 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对外贸易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使之获得了闽西北内地山区难以取得的附加效益。同时闽东南沿海地区又享有国家和省里在体制和政策上的许多优惠, 使其经济发展更加快速。闽西北内地山区县由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欠佳, 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相对落后, 与沿海各县的差距还是很大。福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基本一致, 即发达的县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 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内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012年经济较发达的10个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48.5%, 地方财政收入占50.8%;经济总量排位在后15位的县, GDP总和仅为晋江的四分之三, 最强县与排名最后县经济总量相差38倍、地方财政收入相差53倍。福建省县域仍有90%左右的城镇居民、60%左右的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存在诸多盲目性。
主要表现在很多县级地方政府仍然片面地把发展县域经济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 把发展城镇化理解为上广场、建楼房、改户口。由于县乡政府招商引资的愿望迫切, 地方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随意占用耕地、侵占盐田搞开发;一些地方为了一点税收, 滥采滥挖, 无序开矿, 一些山头千疮百孔。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批低端制造业项目向县域转移, 其中不少是能耗偏高、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的项目, 这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做法, 造成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浪费、日益紧缺,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生产技术水平低,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严重损害了“三农”利益, 偏离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 以特色经济为方向, 发展优势产业与集群经济, 提升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 有特色就有吸引力, 进而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尽管福建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但是, 每个县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县域的条件或优势, 因此, 以特色经济为方向, 发展优势产业与集群经济是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晋江, 这座常住人口仅有104万的县级市, 它为全世界提供了将近1/5的运动鞋和1/8的夹克衫, 拥有“中国鞋都”“中国夹克衫之都”的称号, 并且是全国拥有最多“国字号”品牌、最多上市企业的县级市。晋江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有活力, 必须依托现有的品牌资源、强化资本运作, 培育核心竞争力, 促进转型升级。
福清市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有活力, 必须依托现有的侨台优势, 打造专业园区, 促进港区联动, 加强产业对接, 培育完善以“侨”命名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出口加工区等5个国家级品牌园区, 推进以江阴半岛为重点的临港综合开发, 努力打造融侨电子信息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两个千亿产业园区以及六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
漳浦县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有活力, 必须依托现有的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 突出产业集聚, 推进临港工业, 积极建设全国一流的台湾农民创业园, 突出基地示范,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增效, 集聚发展新兴产业。
德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有活力, 必须依托现有的陶瓷产业, 建德化陶瓷品牌联盟, 共同维护生产和经营秩序, 为中国瓷都德化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证。
安溪县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有活力, 必须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 提升茶产业, 通过规划“海峡两岸茶业合作集中加工贸易区”“北部湾茶文化博览园”等平台载体, 实施“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 筹建国家级行业研发中心, 努力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特色县和中国茶都。
武夷山市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有活力, 必须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 通过推动世界文化、自然、人类非物质遗产申报和品牌创建, 挖掘弘扬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遗存, 加强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发。
2. 与时俱进, 巧借“西”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水平。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体现了中央对海西发展的高度支持。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仍然是发展,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福建国企少, 民企多, 轻工业比重高,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福建省必须把握当前战略机遇, 站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首先, 福建省要充分利用海峡东岸资源优势, 乘着海西东风, 结合当地状况, 因地制宜, 通过扩大开放等政策措施, 分享开放发展的利益, 推进福建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 进一步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 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 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 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 政策上放宽、放活, 工作上放手、放开, 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 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进行创业,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推动力, 最终提升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水平。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绝不能一味追求快速发展”。福建省必须把握当前战略契机, 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的产业, 不断提高县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促进县域经济与良好生态的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生态省, 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的思考】推荐阅读: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10-04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0-26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06-08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12-14
关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分析报告11-27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11-01
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筑06-07
构筑警示训诫防线的实践探索12-09
县域经济10-12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