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能力的评价
篇一: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评价如下: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xx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也算开始了科研工作。屈指数来已三十年矣!在这期间,先后在江西医学院攻读硕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还花费整整10年时间,在德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可谓训练有素。对科研,最初并无兴趣。大学毕业好想当外科医生,继承祖业,治病求人,为患者排忧解难。但阴差阳错混入教师队伍,迫不得已,要搞些研究,结果“误入歧途”。既来之,则安之。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对研究稍稍有点兴趣。自知无经天纬地之才,更无卧薪尝胆之志。现在,带一帮学生搞科研,从事发育神经生物学和神经毒理学科学实验。“学术带头人”只能是滥竽充数,但教书育人却是尽心尽责。有生之年,一是想打造几个有用之才,二是通过科研,解决几个小而又小的问题。基础研究注定发不了财,沽名钓誉更非己之所长。但看到自己设想通过学生得到实现,心满意足之情无法言表!
怎样评价自己业务能力?生科院宋敏老师有过高度概括,她说:“邓老师治学还算严谨,但技术和科研创意都属平平;最大特点是善于总结,写作不错!”算是对我最中肯评价,余心足矣!
篇三: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
在操行品德方面,我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通过加强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外文文献的阅读,使得自己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撰写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导师的指导,通过了大量浏览,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
六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我收获了了很多。以上就是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几年来的一个自我评价。
篇四: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作为研究生在某某大学某某学院攻读设计学专业三年,这三年的成长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毕业之际,回顾入校以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做自我评价如下: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能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并且经常听一些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名家讲座,提高自身的修养。
我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五: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 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研事业的发展情况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正在走科技兴国之路,所以保障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我国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也正逐步加大,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科研事业正在稳步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上呈加速上升趋势,在论文的总的被引用次数上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世界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1]研究表明,自2009年起连续四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大多数来自高校,2011年发表SCI论文总量占世界比例11%。从这些数据看,貌似科研事业在蓬勃发展,但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三大名刊的论文发表量仅占总数的2.4%,10年间(2002-2012)被引频次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也仅占世界7.3%的份额。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科研成果的质量上和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差距较大。我国的科学研究还存在模仿跟踪多、原始创新少等不足之处。
正如我国急速发展的经济一样,我国科学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其实是有许多严重的问题。我国看似蓬勃发展的科研事业背后其实存在着诸如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学术造假等一些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1我国科研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评价指标以粗放型的量化指标为主
受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唯GDP论”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科研能力评价方面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重数量轻质量是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2]我国科研事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粗放型的量化指标,固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近年科研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粗放型的量化指标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给科研事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问题。目前发表论文的数量已成为对科研工作者评价的主要指标,科学研究人员为了达成指标,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如若完不成则会影响他们的升迁、奖金等利益。但是学术研究是一个枯燥且漫长的过程,一个新的学术观点的出现是长期时间和精力堆积的过程。现在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指标,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数篇论文,这对大部分科研人员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迫于压力他们只能发表一些质量低劣的论文凑数,长期下去这种不正的学术风气将弥漫开来,人们也将习以为常,这对我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发展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何中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量化评价的弊端:“于是,今天的学者都被体制塑造成了一只只必须不停地下蛋的‘母鸡’,最好一天能下两个或者更多的蛋,才能得到鼓励和奖励之类的正面评价,不然就有可能遭淘汰。”[3]在这种“不发表,就灭亡”的体制下,科研人员时刻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科研人员,这时却需要不断地和同事进行没有意义的竞争,科研工作者的尊严在利益和体制面前,逐渐被消耗殆尽。
1.2政府行政权力干预
我国的科研机构按其性质划分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其中的领导及负责人都是在编国家干部。因此在我国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但是行政管理的方式其实是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不相符的,行政管理追求的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并平衡各种利益分配,它的评审主要以政绩为向导。而科研事业的发展是应以问题为主导,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目前我国的科研能力评价其实是被行政权力所支配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行政管理化导致管理者为完成自身政绩的要求,不得不量化评价指标,只重视科研产出数量。这也是我国科研评价中重数轻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科研评价的行政化管理还导致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研工作者为了完成与自身利益挂钩的绩效考核,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不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而是去选择那种能够快速产出成果或获得奖励的“短、平、快”课题。并且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更好的课题,甚至花钱疏通关系,让自己拿到那些经费更高的课题,而经费到手后,大都用于申请者的公共花费,甚至拿来贴补家用,根本没有用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并且科研评价管理的行政化还导致了另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具有高额经费的“大项目”大都被科研单位的领导所申请到,而且只要是行政级别相对较高的领导或专家的科研成果拿出去评比,基本都能拿到大奖,而那些年轻的学者即使有优秀的新成果也要往后排,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年轻优秀的科研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也不利于对科研新人的培养,长久以往科研领域就产生了“马太效益”。因此我国的科研事业并非表面上看到的“硕果累累”。科研能力评价管理的行政化违背了科研事业自身的规律,使得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能安心搞科研,严重阻碍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1.3对项目的评审虎头蛇尾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正逐步增加,这些投资主要以科研机构的项目经费发放。所以现在的科研机构都在费尽心思地去申请项目,随着各种项目的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项目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项目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严进宽出,往往是“重头不重尾,中间少监管”。[4]对于项目申请相对比较严格,以2014年国家社高校申请科基金项目为例,共申报24071项,最终立项3818项,平均立项率为13.6%。国家对项目的申请有着严格的评价制度,但是在项目立项之后的项目进展、成果质量这些方面的评价就相对放松了很多,只要项目在结题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相应数量的文章,或是最后出版了相应著作,就可以顺利结题,而不去检验这些文章、著作的质量和其社会效益。2010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事件,“方肖之争”[5]就充分说明了我国对科研成果的评审是存在相当严重问题的。这就使得现在大部分的科研团体费尽心思去申请项目,在项目的申请前期,做足充分的准备,制定了一套看似完美的项目申请书,但是一旦项目立项之后就立马“偃旗息鼓”,并且项目的科研经费大都被申请者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非用于真正的科研工作中,最后为应付结题要求去发表一些质量低劣的文章,这样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还使科研事业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成为一些心浮气躁的科研人员谋取个人利益的场所。
2改革体制,创造良好科研环境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科研机构的成果质量和学术水平,更有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科研能力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已使我国的科研事业偏离了应有的轨道,正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在发展,要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必须加强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制度的建设,使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积极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科研环境。
对于科研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乎到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我国这种单纯地以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及贡献大小的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于目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首先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不能只以数量指标来评价,应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去追求数量。科研活动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会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对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其论文的水平上,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首先应看其是否在权威期刊发表了论文,因为权威期刊一般是由行业专家审查,只有那些有自己创新的论文才能被发表,这就保证了成果的原创性,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该成果的质量,因为真正优秀有影响力的论文是会被同行大量查阅和引用的,被查阅和引用的数量越大证明该成果在同行中被认可的程度越高,所以被查阅和引用数量应作为科研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单纯地看被引用数量也存在其弊端,例如有些学者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数量较多的文章,那么他的成果被查阅和引用数量自然就会多,所以成果平均被引用量也应该被考虑在指标之内。是否在权威期刊发表,被同行查阅和引用数量,平均被引用数量这些应按权重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考虑到评价指标中去。
这种以计量指标的评价虽然具有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却不够权威不够全面,显然这种单元的评价方式也存在其不合理性,这时我们需要将同行评价法融入进来,在科研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应邀请相关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参与进来,专家大都是行业内的权威,他们对本行业的科研成果最具有发言权,并且能给予相对合理的建议,使他们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并结合计量指标的评价方式,这样就使得整个评价过程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因为政府行政权利的干预使得评价过程很难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政府必须改变其在科研能力评价过程中的性质及作用,应改原来的主导性为服务性。因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政府行政权利的干预只会阻碍其发展,但这并不代表政府不能参与其中,相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政府强大的力量来为科研能力评价服务,为其提供充足的物力财力支持。并且政府能更加容易地组织各个行业的专家来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使评价过程顺利进行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另外,同行评价虽然具有其权威性,但是同行评价带有专家鲜明的个人观点,具有主观性,并且在我国这种人情社会中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性,所以还应当引入第三方社会团体参与到评价中,因为他们是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者,对科研成果的优劣他们最有发言权。这时就需要借助政府强大的号召力,来引导他们参与到评价中,这样就能使得评价既有科学性、合理性、权威性,又能保证其公平性。
最后还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再好的体制制度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执行,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所以对于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执行必须有一个独立于政府和科研机构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来保证评价能按制度合理公平地执行。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主要有四个功能:(1)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其公平性。(2)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保证其合理性。(3)对项目的执行的过程进行跟踪,保证其按计划实施。(4)对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行考察,保证其真实性。只有这样,我国科研能力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真实性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环境,但目前我国科研评能力价体系中存在着重数轻质、政府行政干预、项目评审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科研事业的发展。要改变目前的情况,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对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做出改革,确保它能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科研事业,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Z].2009.
[2]叶继元.有益遏制学术评价形式化数量化[N].中国教育报,2012-03-28.
[3]何中华.学术的尴尬[J].书屋,2003(11).
[4]宋永杰.科研项目全国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8(7).
关键词:期刊评价;期刊排名;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1968/tsyqb.1003-6938.2016040
2015年11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要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独特作用”。早在4年前,教育部在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要“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索引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这也显示了各大部委对已有期刊评价体系的态度。因此,完善、发展期刊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为了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于2014年开展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的调查,旨在了解学界对已有期刊评价体系的认知程度及对已有评价指标的认可程度,为后续科学合理地选取指标、设计指标等提供参考。依据此次调查结果,从科研人员对期刊评价的认识与关心情况出发,准确研判和分析科研人员对我国期刊评价体系的熟识程度,及对引用、转摘、下载等评价指标的认可情况。
1.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围绕“对期刊评价的总体认识”和“对期刊评价指标的认识”两部分设计了若干问题。前者包括对学术期刊排名的关心程度、对期刊评价体系的认知和期刊评价体系的使用情况:后者包括对定性定量评价指标的认识、对期刊论文属性指标的认知、对参考文献特征指标的认识以及对被引用、下载和转摘指标的认识。调查对象选取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和重点读者(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三个层面的人员。这三类人员经常接触期刊、使用期刊,对期刊的发展和期刊评价有一定了解。
课题组于2014年5月至7月发出问卷5000份,截至2014年9月共收回问卷2752份,回收率为55.04%,回收问卷情况(见表1)。
2.对期刊评价的总体认识
2.1对学术期刊排名的关心程度的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科研人员对期刊排名关心程度的确存在差别。在调查对象中,72%的人表示关心学术期刊排名情况。从年龄来看,31-40岁的科研人员最关心学术期刊排名(86%),41-50岁的科研人员次之(85%),然后是51-60岁的人群(77%)和61岁及以上人群(74%),最不关心该问题的是30岁以下人群。笔者认为,该现象的出现与职称评审有一定关系。因为期刊论文是一种重要科研成果形式,在职称评审时,85%的科研人员表示其所在单位将职称评审与期刊论文数量、质量挂钩。而有些机构将期刊影响因子、是否核心期刊作为期刊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然后“以刊评文”,这就促使科研人员关注期刊排名。由于30-50岁人群是评定副高、正高职称的主要人群,所以这个人群最关心学术期刊的排名。
从职称来看,中级职称人群最关心核心期刊排名问题,其次是副高职称人群,然后是正高人群,初级职称人群对此问题的关注度最低。这也再次印证职称评定与学术期刊排名关心程度的关系,如初级职称人群大多为学历较低者,研究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关注的通常是论文能否发表以及论文发表的数量,而不太在意发表在什么刊物。
从学历(经历)来看,博士生(86%)最关心学术期刊排名,其次是博士后(81%),然后是硕士生(67%),最后是本科生(60%)。被调查对象中有1400人是在读学生,其中82%的学生表示其就读学校对毕业发文数量和质量有要求,特别是对于博士生来说,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期刊论文是毕业的必要条件。期刊质量往往以期刊排名为参考依据,所以博士生最关心学术期刊排名问题。博士后人员经过博士阶段训练,对学术期刊排名问题有了一定认识,所以仍然关心此问题,但博士后出站时对期刊论文质量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对期刊排名的要求)比对博士生的要求要弱,所以博士后人群对学术期刊排名的关注度小于博士生人群。
2.2对期刊评价体系认知情况的调研
长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四大期刊评价体系,即: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北大总览)、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简称南大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简称社科院要览)和武汉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简称武大RCCSE)。
调查显示,南大CSSCI的认知度最高,仅7%的人没听说过CSSCI;其次是北大总览,仅8%的人表示没有听说过:社科院要览有16%的人没听说过:没听说过武大RCCSE的则高达35%。
对这四大体系所评价期刊学科范围的调查显示,38%的人了解南大CSSCI的期刊收录范围,35%的人了解北大核心的期刊评价学科范围,25%的人了解社科院核心期刊的评价范围,仅12%的人了解武大核心期刊评价范围。调查结果还显示,对四大体系期刊评价指标的了解都不多,即使是最高的南大CSSCI,了解其评价指标体系的人也仅占了16%。
nlc202309040527
2.3期刊评价体系的使用情况
期刊评价体系经常被高校或科研机构使用于其科研管理过程,具体使用情况却不得而知。调查结果显示,除武大RCCSE较少被使用外,其他三家在各机构中被使用的比例相当。
在调查人群中,有83%的人表示在其毕业或评职称时其就读学校或工作单位对发表的期刊论文有要求(见表2)。在学生毕业时,29.09%的学校以北大总览为期刊划分依据:在评职称时,35.6%的以南大CSSCI为期刊划分依据:在年度考核及课题结项时,仍然是以南大CSSCI期刊收录结果为主的最高,分别为31.69%和32.6%。总体来看,南大CSSCI收录的期刊是使用最多的(30.92%)。另外,有16.11%的学校在学生毕业时自己制定期刊名单,20.55%的单位在评职称、年度考核及课题结项时使用自制名单。除此之外,15.97%的学校、12.89%的单位使用其他期刊评价的结果。
3.对期刊评价指标的认识
3.1对定性定量评价指标的认识
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应是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的结合,而其中指标的设置与权重以及定性与定量指标的权重分配对评价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期刊的定性评价时,调查对象认为期刊学术性(期刊内容的学术含量及比重)最重要:其次是期刊论文的学理性与创新性;然后是期刊公信度(学术水平与学风的社会认同度);第四是学术规范性(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著录规范);第五是编辑质量(编校差错率及选择策划能力)。
调查对象认为,期刊评价时最重要的定量评价指标是被引频次;然后是期刊被转摘、转载数量;第三是期刊在各数据库中及开放获取网站中下载次数:第四是期刊获基金资助论文比例。
对定性指标及定量指标权重的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认为定性指标应占到52%的权重,定量指标应占48%的权重。其中认为应该完全采用定性评价的人仅占04%,认为应完全定量评价的人更少,在2752个调查对象中,仅1人认为应完全采用定量指标。
3.2对期刊论文属性指标的认识
王翠英[4]调查发现,在180种科技期刊中,有124种(69%)期刊在稿约中明确提出对论文字数的要求,要求论文附摘要的有146种(81%),要求论文列出关键词的有114种(63%)期刊:对于论文字数来说,29.94%的调查对象认为论文字数与学术水平存在弱相关,有29.29%的人认为两者没有关系(不相关),仅5.78%的人认为字数越多学术水平越高(非常相关),甚至有11.21%的人认为字数越多学术水平越低(负相关)(见表3)。David Card研究发现,1970-2010年的40年间,经济学科顶级期刊论文的长度已经增长了近3倍,有些期刊已经出台相应政策限制每篇论文的长度,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对于摘要来说,认为有中文摘要的期刊学术水平会高一点(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的人占了72.78%,认为有英文摘要期刊的学术水平要高一点(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的人占了73.12%。也就是说,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有英文摘要期刊比仅有中文摘要期刊的学术水平要高,有摘要期刊比没有摘要期刊的学术水平要高。对于关键词来说,认为有中文关键词的期刊学术水平会高一点(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的人占了71.5%,认为有英文摘要期刊的学术水平要高一点(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的人占了71.6%。由此可知,大部分人认为有关键词期刊比没有关键词期刊的学术水平要稍高。
从作者知名度来看,87.46%的调查对象认为作者知名度越高,则其撰写的学术论文的水平也更高(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并且有30.42%的人认为作者知名度与学术水平有非常相关的关系。从作者单位知名度来看,82.46%的人认为知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水平总体会高一些(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有17.92%的人认为单位知名度与学术水平之间存在非常相关的关系。由此反推,高知名度作者、高知名度单位作者(即使作者本身知名度不高)的论文更易被期刊录用、被学者引用。
李霖等认为合作性研究在提高论文质量上优于独立性研究,那么期刊论文的作者数量越多学术水平越高吗?合著论文比例越高,期刊质量就越好吗?从作者数量来看,35.47%的调查对象认为一篇论文作者数量跟学术水平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不相关),27.24%的人认为作者数量多一点学术质量也会相应的好一点(弱相关)。认为作者人数越多学术水平越高的人仅有2.83%,认为作者数量越多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却有17.19%,这与论文署名中的名誉署名、赠送署名、搭车署名和买卖署名等不端署名情况的存在是有一定关系的。有66%的调查对象认为,期刊登载合著论文比例越大,则期刊学术水平越高(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仅22,95%的人认为不相关,这与李霖等的研究结论相同。
对于单篇论文来说,并非有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一定高于无基金资助的论文,甚至部分学科中无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更高,有学者甚至提出期刊是否应该停止刊登一些基金资助的论文,如药品企业基金资助的论文;对于期刊来说,有学者认为“基金论文比”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但也有学者认为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是欠科学、欠合理的,基金论文比例高并不代表期刊学术水平高。无论学者得出的结论如何,在本文的调查中,有74.77%的调查对象认为基金论文越多,则期刊的学术水平相对越高,科研人员认为基金论文的学术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3.3对参考文献特征指标的认识
早在1993年,冉强辉等就提到“引文著录规范化率是否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有待商讨”,但“为了全面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引文著录规范化问题理应引起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视”。本文的调查显示,有83.47%(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的人认为,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形式越规范,则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有22.13%的人认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相关关系(非常相关)(见表4)。除了形式规范,更是有47.53%人认为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的真实准确性与期刊的学术水平高度相关(非常相关),认为学术水平高的期刊其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就越高的人占到了90.98%(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
nlc202309040527
毛大胜等认为,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可以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数量越多水平越高,本文的调查也印证了此观点。79.61%(非常相关、一般相关及弱相关)的调查对象认为期刊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越多则期刊学术水平越高,并且认为与中文参考文献相比,引用的外文参考文献越多则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
从参考文献的类型来看,有80.13%的调查对象认为引用期刊越多则学术水平越高,有79.14%的人认为引用图书越多则学术水平越高,认为引用学位论文越多则学术水平越高的人占70.03%,对来自网络的参考文献的认同度则降低到61.63%,并且有13.26%的人认为引用的网络文献越多则学术水平越低,认为引用图书、期刊文献越多则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则只有2.94%和3.34%。
3.4对被引用指标的认识
被引用次数一直是重要的定量评价指标,甚至被用作评价期刊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有88.73%的调查对象认为,期刊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越多,则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甚至有44.22%的人认为两者之间高度相关(见表5)。认为期刊论文发表当年就被引用的次数多越多则学术水平越高的达到88.38%,认为期刊论文发表2年后被引用次数多则学术水平越高的达到89.21%,认为5年后被引次数越多学术水平越高的人有88.15%。与前面各指标相比,被引次数是认可度最高的期刊评价指标。
3.5对转摘、下载指标的认识
二次文献转摘和Web下载能从定量角度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经常作为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转摘和下载指标来说,科研人员对转摘指标和下载指标的认可度也较高,其中有87.35%人认为,期刊论文被转摘次数越多,则学术水平越高:有85.06%的人认为,期刊论文下载次数越多,则学术水平越高(见表6)。刘雪立等研究发现,下载量与被引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一部分出现下载与被引背离现象,Nieder等也认为下载量与学术水平之间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
4.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在读学生在职科研人员非常关心学术期刊的排名情况,其中博士研究生与有副高、正高评审需求的30-50岁的人群最为关心:在四大评价体系中,CSSCI是知名度最高的,其期刊收录名单也是学生毕业、在职人员评职称时使用最多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基本相同,指标权重各占一半:被引用指标在评价期刊学术水平时是认可度最高的指标,转摘、下载指标次之:作者知名度越高则其论文学术水平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作者单位知名度与这些单位作者的论文的学术水平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认为参考文献越准确、越规范则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并且外文文献使用比例越高,通常学术水平也比较高。
1 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
1.1 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补足有偏差。 法学研究生的知识补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知识补足,导师起辅助作用。一是无差别的知识补足,即导师根据被学生的整体情况对被其进行统一的知识补足。
就前者而言,导师的辅助作用发挥的不充分。受自我认知能力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学生很难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否能支撑自己进行环境法研究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需要导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导师忽视这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无准确的认识,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就后者而言,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知识补足主要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实现的。目前,法学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趋同化”和“单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这种情况既不利于结合地域差异,形成学术研究高地;又不利于集中专业优势,形成特色培养。单一化的课程设置也不利于学生获取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1.2 在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的方式与技巧上存在缺失。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法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各个导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区别,其所习惯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差异。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本可以通过比较和相互借鉴,从而了解和学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但基于师门之别,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往往很难从其他导师处学习研究方法。同时,由于各个师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各师门间的研究生往往很难通过有效的交流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教育的第五种存在形态是评价(肖川语)。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分,也有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之别。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导向、激励、调节、检查、甄别、筛选等功能。日本《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的作者认为:“教育评价,就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儿童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评价会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评价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教育评价科学化。
一、确立科学的评价策略 1.评价目的的激励性
传统的评价观只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布鲁姆B·S·Bloom,1981)。这样,评价就演变成了选拔学生的工具,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和淘汰。这种评价只重视少数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对于在教育体系不同阶段所淘汰的90%的学生兴趣卑微”(布鲁姆(B·S·Bloom,1981)。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带着种种遗憾和失败的心理体验走向了社会,他们很少能体会到成功的甘甜,对自己和未来缺乏充分的信心,因而他们不可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现代教育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生活的那些特性。”(布鲁姆,1981年),评价的目的就演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实际上,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个体而言,他均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正确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这种潜能运用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创造出有个人价值的创造性产品,从而使创造能力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学生时代的创造将对他一生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一个由充满创造力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无疑将具有更强大的创造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要发展,不要偏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仅有“智”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里面单纯的对知识的记忆、背诵、训练与复现更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这种素质结构有利于学生长远创新能力的形成。而正确的评价对这种理想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更会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第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样样都好,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生长条件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存在两个所有特点都一致的学生个体,我们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而且还应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爱因斯坦语)。正确的评价应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学生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秀,但他自己总有某些值得他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他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全面教育质量观决定的,要改变受片面教育质量观影响及短期利益驱动而产生的只重视学生学习的评价,忽略德、体、美、劳等方面评价,在学习水平评价中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评价的局面。评价内容的系统性是建立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基础之上的。没有全面性就谈不上系统性,但全面性不等同于系统性。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完善、协调的素质结构,这不仅使他们学生时代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更为他将来走向社会,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活动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随着评价内容的丰富,评价方式也越来越多,从而改变了评价内容单
一、评价方式雷同的局面。这样,评价就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进一步优化自己行为的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得多方面的进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创新。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特长。实际上,传统观念中学业成绩失败的学生只是用笔答的形式考察知识记忆这种考试方式的失败者,他们的听说能力、动手能力可能比笔试成绩高的学生还要强。所以,这种全面系统的评价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多次展示个人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个人的价值,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既发挥了他的优势和长处,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一个学生不可能样样都强,但也很少有人样样都弱,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最佳的结构组合,使之在将来成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人才。3.评价标准的科学化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可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很显然,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首先,应大力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将评价对象——学生自身为参照点的一种评价类型。它是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一位过去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最近有了一些进步,我们就可以以他过去的表现为评价标准,对他现在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结果是跟他自己比较得来的;另一种情况是把被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它是以个体内差异为基础的,评价时充分考虑了评价者的个性差异,因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像力,有利于形成学生见机行事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要求被评价者要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于永正老师在给他所教学生的习字判分时,仔细到每个字的每一笔,尽量给每个学生多一些红圈圈,以激发学生兴趣,结果他所教学生写字水平明显比以前提高。
其次,灵活地运用绝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指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以某预定目标为客观参照点(客观标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到达程度,故又称作到达度评价或客观标准评价。
绝对评价的标准比较客观,如果评价是准确的,那么评价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明确与客观标准的差距,若这个差距值不大,会激励他们积极上进,评价法最大的问题是客观标准很难做到真正客观。再次,慎重应用相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指在某一集合中(如班集、学校、地区等),以这个集合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各个平均对象与评价进行比较,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因而又称作相互参照评价。
相对评价具有适应性强、应用面广大亨优点,但也有。一方面,它只表示学生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无法真正表示其实际水平;另一方面,它以正态理论为基础,评价结果必然要有尖子生和后进生,易造成学生间激烈的竞争,对后进生的发展更为不利。
相对评价促进了少数成绩好学生的提高,但也使他们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总有一种想赢怕输的思想,他们的长远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评价造成了大批的失败者,因为每次考试,即便某位同学考了95分,与客观标准的要求相当小,但他可能是最后一名。这“倒数第一”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中小学阶段,相对评价法要谨慎使用。
二、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
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体现为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得到充分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根据学生关于学习要求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质问题。
2.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项指标,新课标中设计了两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教师教学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这一标准的评价,通过学生学习要求的反馈系统(中小学教育评价系统的一个部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随时把自己学习的要求,通过反馈系统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要求的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教师调整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程度,在反馈系统中生成教师调整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程度的曲线,以此为据,对教师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作出评价。二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指在一节课当中,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和难度。这项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者,在课堂上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搜集评价信息,根据评价信息反映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作出评价。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标准设计。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日积月累逐步实现的一个过程。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具有重大意义。
3.根据我们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分析,我们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有四项即:(1)问题设计的新颖性;(2)语言具有启发性;(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引发学生创造思维。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办法,是由评价者(学科专家)在听课过程中,通过观察教师教学活动搜集评价信息,并用评价标准进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根据教师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对教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教师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作出评价。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的设计。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特点和方式。但不管什么学科都可以通过教师讲课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让学生指导怎样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为学生参与改造自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思路;二是讲课联系学生实际,这样可以引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作起,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三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了这些,就会逐步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来,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
2.为此,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四项评价标准,它们是:(1)讲课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2)讲课联系学生实际;
(3)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广度;(4)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办法通过评价者(学科专家)在听课过程中观察教师教学活动搜集评价信息,用评价标准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根据教师教学活动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作出评价。
导师对毕业生业务能力、外语水平评价
**同学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勤奋刻苦,做事认真踏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积极参加护理相关学术交流会议、培训项目、科研项目、教学工作及**实习,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并深入研究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具备从事***的管理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的能力、***业务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文献,从事基本的英语材料撰写,听力水平较强,能够听懂本专业领域的英语报告、讲座等,能够较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适合在******从事******等工作。
目前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方法, 常见的包括多元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1]概率神经网络 (PNN) 评价法、[2]联规则评价法等。[3]多元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现代统计方法通常依靠专家经验进行评价;模糊评价法、概率神经网络 (PNN) 评价法将高校的科研能力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 在构建科研指标体系基础上, 侧重从定量角度, 客观评价高校科研能力强弱;关联规则评价法侧重分析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决定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因子。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科研能力评价方法———突变级数法。
一、突变理论与突变级数法评价方法
所谓突变理论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 某些变量的连续逐渐变化最终导致系统状态的突然变化, 即从一种稳定的状态跃到另外一种稳定的状态, 它提供了一种研究跃迁、不连续性和突然质变的普通适应方法。[4]
突变理论是通过研究对象的势函数来研究突变现象。系统势函数通过系统外部控制参量U={u1, u2, …, un}和系统状态变量X={x1, x2, …, xm}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公式表示为V=f (U, X) 。据此, 在各种可能出现变化的外部控制参量和内部行为变量的集合条件下来构造状态空间和控制空间。法国数学家Rene Thom证明, 在不超过4个控制因素时, 只有7种初等突变形态 (见表1) 。通常情况下, 大部分问题中最常使用的只是7种初等突变形态中的2-3种。[5]
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 首先对系统的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的主次矛盾分解, 先主后次地排成树状目标层次结构, 由评价总指标到下层指标, 逐层分解, 直至分解到可以计量的指标即停止分解。原始数据一般只需要知道最下层评价因子的数据, 因为上层指标一般是比较抽象的, 难以直接量化, 对其分解是为了得到更具体的指标, 以便进行量化。[6]同一指标的下一级指标通过比较重要程度进行降序排序, 即重要指标在前, 次要指标在后。常见的突变系统的某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 所以, 各层单指标的子指标分解到不超过4个。突变评价法没有对指标采用权重, 这避免了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和难度, 但权衡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要求将主要控制变量写在前面, 次要控制变量写在后面。
归一公式由突变系统模型的分歧集方程推导得到。设势函数为f (x) , 根据突变理论, 它的所有临界点集合成平衡曲面, 其方程通过求f (x) 得一阶导数而得, 即f' (x) =0。它的奇点集合通过f (x) 求二阶导数而得, 即f'' (x) =0。由f' (x) =0和f'' (x) =0联立求解, 得到突变系统的分歧点集方程, 分歧点集方程表明诸控制变量满足此方程时, 系统就会发生突变。[6,7]
例如:尖点突变势函数:f (x) =x4+ux2+vx, 对f' (x) =0和f'' (x) =0联立求解, 得
常见突变模型相关方程如表2所示:
2.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采用的数据数量上差距很大, 为了使具有不同物理意义和量纲的输入变量能够平等使用, 把数据归一化处理, 即将有量纲的数据, 经过变换, 化为无量纲的数据, 成为纯量。
效益型指标 (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 :
成本型指标 (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
x表示某指标的原始数据, xmin为中的最小值, xmax为中的最大值, y为x标准化后的数据。
3. 利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原则
实际使用中, 通常有3种评价原则:互补原则、非互补原则、过阀值后互补原则。利用归一公式对同一对象的各个评价指标计算出的x值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上述3种原则评价。当系统各个指标之间没有前提条件就可以相互补充其不足以使x值达到较高的平均值时, 满足互补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当系统的诸控制变量之间不可相互替代, 即不可相互弥补不足, 满足非互补原则, 按“大中取小”的标准取值;而当系统要求过一定阀值条件, 各指标才可以相互补充其不足以使x值达到较高的平均值时, 满足过阀值后互补原则, 按过要求的阀值后取平均值标准。[8]本文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符合互补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
二、利用突变级数法评价高校科研能力
1. 高校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借鉴国内外学者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结合某高校自身特点, 根据突变级数法评价要求组织高校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见图1) 。图1中对各指标的分解, 遵循突变理论的要求, 重要指标放在前面, 次要指标放在后面, 将影响高校科研能力 (A) 的控制变量归结4大类, 分为三个层次。第二层次指标按其在评价高校科研能力中的重要性, 递减排序为:科研平台数 (B1) 、纵向科研项目数 (B2) 、获奖科研成果数 (B3) 和科研成果数 (B4) 。第三层次指标中, 按各类内部各指标在评价高校科研能力中的重要性进行递减排序。科研平台数 (B1) 指标排序:省级平台数 (C1) 、校级平台数 (C2) ;纵向科研项目数 (B2) 指标排序: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C3) 、省部级科研项目数 (C4) 、地厅级科研项目数 (C5) ;获奖科研成果数 (B3) 指标排序:省部级获奖科研成果数 (C6) 、地厅级获奖科研成果数 (C7) ;科研成果数 (B4) 指标排序:授权职务专利数 (C8) 、学术著作数 (C9) 、学术论文数 (C10) 。
2. 高校科研能力突变评价计算
采集某高校2006年-2011年6年科研能力相关指标 (见表3) , 对选取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见表4) , 计算每年度科研能力突变评价 (见表5) , 绘制2006年—2011年某高校科研能力突变评价折线图 (见图2) 。
3. 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简单的标准化公式进行处理, 如下:
x表示某指标的原始数据, xmax为中的最大值, y为x标准化后的数据。
4. 高校科研能力突变评价推算过程
以2009年为例, 说明各层指标的计算过程。
由图2知:C1与C2构成尖点突变模型, 根据互补性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计算:
C3、C4与C5构成燕尾突变模型, 根据互补性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计算:
C6与C7构成尖点突变模型, 根据互补性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计算:
C8、C9与C10构成燕尾突变模型, 根据互补性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计算:
B1、B2、B3与B4构成蝴蝶突变模型, 根据互补性原则, 按“平均值”的标准计算:
同理, 就可以算出所有年份的科研能力的得分, 最终结果见表5
三、高校科研能力分析及结论
1. 高校科研能力分析
(1) 2011年科研能力在分析区间内最强。分析原因, 由表4可以看到, 2011年, 该高校的省级科研平台数、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学术著作数、学术论文数在2006年—2011年6年间均属于最好状态。
(2) 2007年科研能力在分析区间内最弱。分析原因, 由表4可以看出, 2007年, 该高校的校级科研平台数、省部级获奖科研成果数、地厅级获奖科研成果数、授权职务专利数均为零。
(3) 两个上升期。由图2可以看出, 2007年至2009年, 2010年至2011年, 该高校的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提升的原因, 分析表4, 不难发现, 相比2007年和2008年, 2009年新增地厅级获奖科研成果数和授权职务专利数, 学术论文数持续增加。相比2010年, 2011年在各项指标上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4) 两个下降期。由图2可以看出, 2006年至2007年, 2009年至2010年, 该高校科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原因, 分析表4, 可以看出, 相比2006年, 2007年在校级科研平台、省部级获奖科研成果、地厅级获奖科研成果方面均出现了空白, 而且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学术著作数也均呈现出下降趋势。相比2009年, 2010年在省级科研平台、校级科研平台、地厅级获奖科研成果、授权职务专利方面均出现了空白, 地厅级科研项目数、省部级获奖科研成果数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2. 结论
(1) 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要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平台、科研项目、获奖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各方面工作都不能放松。根据表5, 科研能力排序分别为:2011年、2009年、2008年、2006年、2010年、2007年, 而观察表4, 可以看出, 在10个指标项中, 以上各年度对应的空白指标项分别为:0项、0项、3项、2项、4项、4项。
(2) 要提升科研能力, 就要重视指标体系排序靠前的指标。表4中, 2011年、2009年均没有空白指标项, 但2011年的科研能力排序在2009年之前, 观察表4, 可以看出, 在前4项指标中, 2011年有3项指标数据比2009年高, 1项指标数据和2009年相同。表4中2008年有3项指标空白, 2006年有2项指标空白, 但2008年科研能力排序在2006年之前, 观察表4, 可以发现, 在前4项指标中, 2008年有3项指标数据比2006年高, 1项指标数据和2006年相同。
综上所述, 突变级数法, 权衡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把多个评价目标看成是一对矛盾体系, 利用归一公式对其矛盾关系进行演算, 最终归为一个参数进行评价, 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既减少一般模糊算法的主观性, 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而且方法简单、准确, 在多目标评价决策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其应用于评价高校科研能力, 可以克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内部不同指标的不可比性, 量化为统一的参数进行评价。鉴于科研能力突变评价结果受科研能力指标构成及指标重要性排序影响, 在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重要性排序上还将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 该评价方法不仅适应于评价同一高校不同年份科研能力, 也适应于评价对比不同高校科研能力。
摘要:评价高校科研能力, 有助于高校全面认识科研发展状态, 提升科研实力。按照科研能力指标重要性排序, 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突变级数法评价某高校2006年—2011年科研能力, 并分析得出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指标, 要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平台、科研项目、获奖科研成果各方面的工作都不能放松;要提升科研能力, 就要重视指标排序靠前的指标。
关键词:突变级数法,科研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
[2]张曾莲.浅谈基于关联规则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2) .
[3]梁娜, 张吉刚.基于PNN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2) .
[4]丁庆华.突变理论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5) .
[5]程胜高, 罗泽娇, 曾客峰.环境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6]黄奕龙.突变级数法在水资源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干旱环境监测, 2005 (3) .
[7]都兴富.突变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下) [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对科研能力的评价】推荐阅读:
科研能力训练07-16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05-27
关于业务能力的自我评价10-27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07-03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07-12
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10-07
工作能力评价05-26
多媒体对小学生合唱能力的影响06-27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9-30
自我工作能力评价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