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通用7篇)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1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既有产业特性,又有教育属性。左手牵着产业,右手挎着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从推进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深度对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一、对接产业联盟,创建专业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专业建设离不开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才能直接服务地方产业。昆山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机器人产业为昆山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体系,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既是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也是国家火炬省特色产业基地,聚集了一千多家机器人方面的企业。为了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苏州成立了多家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联盟。这也为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创设了优质的社会环境。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积极加入专业与产业的对话协作机构,成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联盟、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单位,学校多渠道搭建专业与产业联盟对话平台,定期邀请联盟企业与行业技术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举办论坛和专题研讨,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研究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办学模式。通过与产业联盟的密切对话,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信息交流,密切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

二、加强校企合作,夯实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生产内容渗透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实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夯实紧密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的调整,引导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变革与创新。采取校企之间学生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共建、合作师资培养、教材联合开发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利用“冠名式”“交互式”等合作方式,全面推行体验实习、尝试实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有层次的生产实习方式,将工学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使学生逐步适应企业的要求,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化。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环境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依据产业岗位,构建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依据职业岗位及内涵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明确就业岗位群,对岗位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融入职业岗位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将若干个企业岗位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从中梳理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突出“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岗位有意义”的基本原则,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体现产业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

四、引入职业标准,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对接

职业标准是国家对从事某项职业的人员在能力与素质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岗位资格的规范要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行业与企业的职业标准、工艺规范的融入。通过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的深度对接来实施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职业性,教学过程整体上体现“教学性”“生产性”与“标准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边对照标准,不断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技能规范、职业标准意识得到提高,不足得到改进。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五、强化“双创”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终生发展搭建“立交桥”。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创业老板来校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对在校学生做好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以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进行创业能力教育,以定期开设创新培训课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技能教育。同时,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在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既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又注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加强创业技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选修课程的比例。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2

综观国内很多地方综合性大学, 囿于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 习惯于将高职生按研究型人才去培养, “重学轻术, 不同高等学校纷纷趋向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 认为技能型、职业型院校是次等学校。” (1) 地方高校作为智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省级统筹的受益者, 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上应立足于专门人才培养, 扎扎实实地“立地”建设, “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高职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的特点。” (2)

合理分类:实施专业错位发展战略

省属综合性大学合理的专业结构, 主要反映在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 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智力支撑功能, 积极而有力地提升和促进本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在建设好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 做大做强“电子学类、计算机类、机械类、电气类”等工科专业和“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应用性较强的文科专业, 直接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

增调并举:加大专业建设改造力度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最直接的显性单元, 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省属综合性大学应当充分调研本省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对高校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的放矢, 对就业难度大、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通过中青年教师培训转岗、其他教师买断安置等形式逐步淘汰。

固化制度:优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省属综合性大学一般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思路,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4321”式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模块化组合。根据课程的关联性和先修后续关系, 各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可分成“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个模块并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其中, 公共基础教育模块是通识教育或公共平台教育,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和军事训练等六类, 权重系数0.2;专业拓展教育模块包括纵向性拓展的专业选修课和横向性拓展的跨专业及人文科技选修课, 旨在强化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权重系数0.1;学科专业教育模块是体现专业核心特质的、主修专业学生必选的课程, 权重系数0.4;实践教育模块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专业教育模块, 包括实验、上机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或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权重系数0.3。二是方向性分割。在明确专业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后,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及与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有效衔接, 在每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设置2-3个专业方向, 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通识知识的前提下, 通过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三是拆分式单列。将实验课程从理论课中剥离, 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

教以致用: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 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各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社会资源, 有针对性地共同开发一些综合性、跨学科、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求在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上, 学校要创造条件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工程师及相关专业人员来校短期集中授课或开设专题性的讲座, 改进教学教法, 成为“双师型”教师、形成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应用型师资团队。

能力为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

“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内在决定了应用性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完全是理论性的, 而要充分凸显实践性。” (3) 根据对安徽省综合性大学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及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现场走访了解到, 目前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比较零散, 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沟通、衔接不够, 验证性实验较多, 探索性实验不足。 (4) 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必须在对人才培养规格准确认识的基础上, 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除了设置与理论课对应的实验课, 还应在实践教育模块设置专门性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见习等实践环节。必须强制规定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累计学时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低比重。

以“研”为突破:创新校地合作新机制

目前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程度还需提高。调查显示, 各个行业发展都遇到不同的技术瓶颈, 而这些技术难题, 在省属综合性大学每年投入数以千万元的专业建设中难觅踪影。调查也显示, 地方企业在解决技术难题或开展技术合作时, 偏好“舍近求远”, 同国内高校优势专业、科研院所联系较多, 对省属综合性大学解决技术难题和科技创新能力信心不足。基于此, 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发挥一定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 积极主动地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 积极参与所在区域内的政府机构、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 促进科技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 帮助行业企业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9:243.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3

关键词 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眼下,工业设计相關产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在这种看似繁荣和谐的表象下,很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与矛盾,工业设计相关从业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突发问题。

1形势分析

工业设计在中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毕业生数量年年上升,却并没有带来行业情况的改善。相反,众多的中国企业却为招不到合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员而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矛盾?

事实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求年轻毕业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这一类包括课程知识和实践能力。就业问题严峻往往和教育与市场间的脱节有关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环节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我国现存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之处

中国的工业设计在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后,设计教育从开始的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同时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包括三类: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以及艺术人文等知识。看似合理的模式其实隐藏了许多缺陷:基础理论的教师不了解专业学科知识,很难让学生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思考;同样,艺术人文等知识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被削弱,工业设计交叉学科的优势是不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实现的。

国内高校课程安排中基础理论课程占到50%以上,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突出反映。国内高校课程安排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多必修课,少选修课,这不利于培养多样化的设计人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采用演绎法,而忽视归纳法。考试方式多是知识再现式,这也同样不利于培养创造思维。

国内不同高校的课程安排也是大同小异。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衍生出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与习俗,对于当今的设计教育来说,这是一笔极其深厚的文化财富。目前,这笔财富在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中鲜有体现。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将工业设计教育与当地产业结合,有意识地将学生往当地优势产业的方向上来引导,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工业设计教育的效率,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对口适用的人才。

此外,不合理的培养模式还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者似乎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经历了近100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合理,美国的高校会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实际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在学校任教的老师甚至是职业的工业设计师,这样可以把最新的资讯带给在校学生。

就以上几点来看,现在的国内工业设计培养模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到目前为止,主流的工业设计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与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相适应,需要改革。

3新模式探索

对于之前提出的现存模式的诸多缺陷,在这里提出一些关于改革举措的建议:

3.1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积极思考。这一点意义非常深远,设计行业、设计教学是需要发展的,开拓的眼界、思维有利于整个工业设计行业的进步。

3.2加强课程联系与学科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处在一个大范围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的拓展课程内容,以使得课程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工业设计专业也处在社会大背景下,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也有很大的关系,应加强跨学科合作,这无论是对工业设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3.3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

高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投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因此有必要重视实践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到公司实习,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4教学应与商业广泛结合

设计与生产总是在商业的支持下才能够存活。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多接触真实的商业案例,在接触过程中,学生便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课堂到社会的过渡,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学校与企业也能实现更好的供需衔接。

3.5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设计类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不应一味地强调严格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自身的特色。此外,还应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培养设计人才,使一定地区范围内的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

4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臻于完善,适合当下形式的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于未来,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9.

[2] 霍发仁.中美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6):214-215.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4

1 我国工业生产中电气节能的现状

工业生产对于电能的需求消耗一直都非常严重, 很多大型的工业设备都是依靠电能来完成全部生产流程的, 但是与国外节能减排的整体工业生产环节相比较, 我国工业生产电气节能在节能体制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技术难点。而面对我国工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电能消耗和不久后可能引发的生产“电荒”问题, 国家针对工业生产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和电气节能规范。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中电能消耗的主要表现有:第一, 我国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低, 这就导致工业生产整体能耗比较严重, 尤其是对电能的消耗, 因为很多工业生产设备都是电源发动的, 过低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对于电能来说需求量是可想而知的;第二, 我国工业生产中很多电能电气设备本身就极为落后, 没有应用先进的电气节能技术, 这是工业生产节能减排最大的问题难点, 因为大功率低产出的电能设备对电能需求量大, 利用转化率却极低, 是工业电能损耗最为严重的原因。

2 新形势下工业生产中电气的节能技术

节能减排成为工业生产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 尤其是对电能的节约, 所以新形势下工业生产中必须引用全新的电气节能技术:第一, 对工业生产提供合理的供电电压。不能盲目地采用日用电压对工业生产进行交流输出供电, 要在设计环节对不同工业生产链的用电容量和供电距离进行分析和研究。举例来说, 如果生产环节工业用电的配电电压要求是6-10k V, 不能像往常一样直接提供10k V的最高配电电压完成整条生产链的电量供应, 我们要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考虑下将10k V或6k V的生产环节进行电量的单独配送, 改组电量输送线路, 不能盲目地进行最高电压配送;第二, 使用节能型变压器。一般来说, 工业生产中会广泛使用变压器, 因为工业设备型号太多, 只有变压器能够实现整体的电压统一, 但是变压器是输变电行业的耗能大户, 所以工业生产中一定要积极推广引用节能型变压器;第三, 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功率因数的高低对于工业生产的用电消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工厂设备, 特别是一些大型电机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就可以整体提高和改善工业生产中各供电部分的功率因数, 以配合每一个工业用电设备的用电容量, 增加输电能力, 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 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中对电能的利用率;第四, 在工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变频器。工业生产中很多大功率用电设备日夜始终都要保持工频的工作状态, 这对电能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而在工业生产中大范围推广引用变频器对大功率用电设备进行变频调节, 通过实时的电机运转频速的改变就能极大地减少电能的损耗, 实现节能的目的;第五, 使用工业汽轮机代替电动机拖动转动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对比较重的工业设备或工业原料进行推动和转动, 以前的工业生产中都是使用电动机完成这些大吨位设备原料的拖动转动的, 这对于电能来说消耗时巨大的。而其实可以使用工业汽轮机来代替电动机完成这些操作, 汽轮机是以压力蒸汽为主要动力进行运转的, 对电能消耗不大, 以汽轮机全面代替电动机和发电机在工业生产中是有效节约电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电气节能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1 生产电机节能气动控制

在一般的工业化生产中, 电机消耗是主要的电能消耗方式, 所以在工业生产中必须利用电气节能技术实现电机的有效控制, 从而极大地节约生产中对电能的损耗。传统的电机启动是依靠电机接入线路的点位变化降低电机部件内部元件功率, 从而实现电机的瞬间电机启动, 这其实是相当消耗电能的。而我们运用全新的电气节能技术, 对电机降低其定子电压从而限制启动电流, 实现电机的降压启动, 有效地利用定子串电阻、延边三角启动装置和自耦变压器来从电机内部降低启动所需要的巨大电压, 利用有效的节能技术减少生产电机的电能损耗。

3.2 控制变压器的负载

工业生产中变压器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 仅次于电机的使用, 虽然节能型变压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能的损耗, 但是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变压器运用过于频繁, 还是需要有效的电气节能技术来实现更高效率的节能减排。一般采用改变变压器变压的负载控制来减少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主要通过两个方式:一是提高负载率。对于同样的电能消耗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实现变压器最大功率的承载, 从而在使用中减少多于设备的投入, 最终减少电能的损耗;二是削峰填谷节能。削峰填谷就是指对用电设备的用电侧和发电侧进行有效调度, 将尖峰负荷的部分电荷通过技术手段移至低谷符合段, 平均整个时段的用电波度, 能够更好地实现电能节约。

4 结束语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电能消耗过高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以往的工业生产中电气节能技术运用也非常不足, 节能的整体管理水平更是相对低下。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工业生产更加重视节能减排, 重视电能的节约和高效使用, 所以实现工业生产中的电气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 各行各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 尤其是工业生产中, 电能消耗逐年增加, 已经形成了工业用电的严重危机。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核心理念, 特别要求注意对电能进行节约和控制。文章就以此为基础, 简要地对新形势下工业电气的节能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工业电气,节能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亮亮.大型企业电气管理节能的先进技术与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 2010.

[2]舒适.企业高低压配电网电气节能新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3]戴乐乐.关于工业电气设计中电气节能的研究[J].科技展望, 2015, 7:70+72.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5

一建立完善系统的入党积极分子确认机制——循序渐进, 层层把关, 透明民主, 多重筛选

第一, 学院党委面对全院学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 全面准确地传递入党意义等重要思想, 倡议有意向加入党组织的同学主动进行自主学习, 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中, 大一新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由大二党支部正式党员、预备党员作为其党小组组长, 将大一党支部与大二党支部有机结合, 结对帮扶, 共同成长。有意愿入党的同学主动向所在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党组织收到申请书后, 应当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 了解其基本情况并登记造册列入党组织观察考核对象。

第二, 入党积极分子认证资格经学院党委确定并监督, 党支部可从新生入校后针对每名学生或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建立综合测评表, 项目及内容务必涵盖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工作参与度、群众基础、日常行为表现五个方面, 且每项均有细化标准及加权分值, 如入党动机端正、坚持每月向党组织或辅导员老师做一次思想汇报、学习成绩无不及格且在专业排名前30%以上、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业绩突出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成绩斐然、在同学中具有较高威信或任课老师辅导员向党组织明确表示推荐、无违纪或处分记录并表现出较高素质修养, 等等。

第三, 递交入党申请书超过半年的申请人作为团支部推优候选人须面向所在团支部进行述职报告, 经全体团员民主投票后, 团支部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向团支部所在党小组推优。党小组组长再与被推选对象进行一对一谈话, 并针对该同学的综合测评表进行综合评定, 经党小组讨论筛选后向年级党支部进行推优。

第四, 经过多重筛选, 层层把关所选拔出来的候选对象面向党支部全体成员进行自主学习情况汇报, 然后进行答辩, 由党支部正式党员对其进行提问, 根据其表现情况, 支部全体成员进行民主表决和集中讨论, 得出最终人员名单。最后该名单面向全学院进行公示一周, 公示期过无异议者则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对落选同学, 党支部派人与之谈话, 待条件成熟后, 可以继续参加下一次积极分子选拔。

二建立切实有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体系——严格要求, 全面培养, 综合发展, 个别吸收

1.制订培养计划

结合实际, 制订专属计划加强培养。申请人被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 党支部应及时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 采取指定专人培养、加深相互了解、组织定期汇报和适时调整计划等方式开展培养工作。党支部应结合实际选派两名对积极分子比较了解、思想觉悟较高的正式党员做其培养联系人, 负责向其介绍党的基本知识, 了解其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和家庭情况等,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 并适时调整计划, 根据积极分子的实际进步情况, 把他们分为一般培养对象和重点培养对象以及近期发展对象, 区别情况进行培养。

2.进行思想汇报

入党积极分子应在每学期期初、期末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对一口头思想汇报及每月上交一份书面思想汇报, 使党组织更全面地了解积极分子的成熟程度, 同时党组织应给予教育和指导, 提出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 端正其入党动机, 增强其组织观念, 使其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3.培养自我批评意识

党内小组定期举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党小组成员依次进行自我批评, 再由其他成员对其提出意见或建议, 透过自我反省和他人视角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及时改正。会后填写民主评议积极分子登记表 (见表1) , 并将表内的内容作为下一阶段该积极分子的考察项目。

4.开展定期学习

党支部定期组织积极分子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时事热点话题的讨论交流, 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并拓展、创新学习模式与载体, 大力推进网络微党课建设, 要求积极分子积极讨论, 认真学习, 加强知识储备, 提高党性修养, 增加积极分子对党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结束后三天内上交一份1000 字的心得体会, 其发言情况和学习情况将记入考核表作为考核凭据。

5.锻炼工作能力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带头意识, 主动承担支部建设工作, 以党小组为单位, 活动形式、主题自拟, 在规定日期之前, 每组商讨、策划出一个活动, 并向党组织上交完整、详细的活动策划。最终在党支部范围内通过“竞标”的形式, 各党小组派代表进行活动介绍, 其余党小组成员根据该策划的新颖性、创新性、可行性对其进行民主投票, 选出最优秀、最受欢迎的活动, 并由相应党小组承办。在策划、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能够增强党员意识, 锻炼工作能力, 从而促使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

6.严格开展考核

全面分析, 认真做好考核工作。考核工作是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环节, 也是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的关键所在。党支部必须经过全面认真的分析考核, 才能将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填写到入党积极分子综合素质考察表中 (见表2) 。党支部每学期应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核并如实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每次填写考察意见时, 应结合个人、群众和培养人的意见进行量化考核, 填写内容要真实、具体、准确, 既要有优点又要有缺点;对考察不合格者, 党支部及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指导制订整改措施, 并给予半年改进考察期, 如仍无明显进步, 经党支部讨论, 将取消其积极分子资格。在培养期间违反校规校纪, 受通报批评以上者, 经党支部讨论决定, 视情节轻重给予党支部内警告或直接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

此外, 党支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级部分群众座谈会, 或通过个别访谈征求群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个别积极分子, 要求培养人立即与之谈话, 了解实际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 实行动态管理, 对不符合要求的积极分子及时做出调整。

党支部每半年对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形成报告上报学院党委, 学院党委每年对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做一次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7.参加党内活动

对比较成熟的积极分子, 可吸收他们参加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等其他一些党内活动, 参与讨论, 发挥党员作用, 使他们受到教育, 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8.确定发展对象

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历次考评突出、群众反映普遍较好的入党积极分子可申请要求成为发展对象, 申请人须向党支部上交一份个人简历, 党支部利用现有网络平台进行公示, 使全年级同学能够提前了解每一位候选对象, 然后候选对象须面向全年级同学进行述职报告, 由年级全体同学进行班级实名、个人匿名制投票 (选票不对外公布) 。投票结束后, 由党小组组长统计汇总各自负责班级的投票情况, 再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其他党员的意见, 结合量化考核结果, 由支部委员会讨论确定拟发展对象名单, 面向全校公示, 无异议后由支部委员会上报上级党委备案后列为发展对象。

总之,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发布对党务工作规范化、党员发展慎重化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 发展党员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完善各项制度, 创新工作方法,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思考, 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田兆富、李新红.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长效机制探析[J].新校园, 2015 (2) :188~189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6

自1999 年大学扩招以来,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 年的145 万增加到2015 年的749 万, 增幅近5.2 倍。在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 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国民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 再加上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日渐增大, 尤其是打通了中高职之间的衔接, 使得高职院校在未来的发展中, 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院校应当及时认清和研究目前的生源情况, 适时调整职业指导方法和策略, 进一步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一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内涵的理解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目前一般人们把职业指导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 也有人等同于职业规划。但事实上, 职业指导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 包括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场导航、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 是与生源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 即“入口”和“出口”的问题。由于生源情况的变化, 以往高职院校以高考统招为主, 而目前就江苏省而言, 更多地偏向于与中职院校衔接, 从对口的中职院校要生源。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挖掘。同时,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告诉我们, 高素质应该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2004 年,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霍彧老师率先提出了“现代职业人”这一理念, 对个人 (学生) 实现岗位职业化, 使其做任何事情都是职业选手, 即使其成为具备“现代职业意识、现代职业能力、现代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礼仪和现代职业精神”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3]。2010 年起, 将“现代职业人”理念课程化, 系统地进行四学期教学;同时, 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对象, 能够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把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作为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织部分, 能够尽可能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自身情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合理、科学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 指导学生的职业行为, 并提供职业信息、就业咨询和服务等, 用贯穿始终的职业指导工作将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很好地衔接起来。

二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作用的理解

早在1915 年, 黄炎培先生就指出职业指导对于人们就业的重要性, 他认为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人们掌握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不是介绍一份工作。[4]

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 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职业素养、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以致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行为不理解, 从而导致踏入职场后产生不适应, 甚至与企业发生冲突, 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正是要弥补学生对于职业素养、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在认知上的不足, 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走出校门, 踏入职场, 并为自己树立较为明确、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对于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想法

目前,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都有比较到位的认识, 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但总的来说,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需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现代职业人”理念应植根于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心中

虽然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日渐增大,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 如果一所院校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 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那么发展很容易出现偏差, 最终也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尤其是自2015 年起, 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在注册入学上采取的方式是按专业填报, 省教育厅也要求高职院校就业率实行一月一报。学生和家长在进行志愿填报时, 专业建设的好坏和就业率的高低无疑是很重要的两项指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全体教师都必须认识到, 职业指导不再只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者是就业辅导员的事。在日常的教学中, 就应该自觉、主动地把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这些元素带入到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中去。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需要职业指导人员用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加以强化, 但更多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全体师生都应该自我修炼, 不断进步,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全体教师, 更应该首先垂范, 成为“现代职业人”。

2 充分挖掘企业资源,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

江苏职业教育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来说, 是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多年来高职院校异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但真正操作起来, 并落到实处,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通常, 与企业接触、合作比较密切的阶段出现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即将毕业的时候, 这时会有很多企业走进校园, 通过宣讲会、招聘会来挑选自己心仪的人才, 而一旦与学生达成协议后, 学生的培养基本就由企业来完成。虽然对实习指导老师有现场走访等工作量的要求, 但也不排除其中完成任务的成分多于真正与企业联合培养。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统计, 半年内离职的高职大学生达到44%, 而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5]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 年成立至今, 能够充分利用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优势, 全力打造“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特色,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主要做法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企业人士给学生上课;派专业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了解行业前沿动态, 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十年的探索,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3 将职业指导体系多维化, 拓展其深度和广度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想真正地做好、做到位,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通力协作。而学校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所, 需要承担起职业指导工作主力军的作用。

据统计, 目前美国至少有职业咨询师16 万人, 其中80%在高校, 职业指导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l:200 左右, 这一比例使得每个青年学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职业指导, 并且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完善、分工明确, 每个部门都有专业人员负责, 指导人员大多都受过专门训练, 具有硕士学位, 现在又有很多的博士也参加到职业指导工作中。[6]而我国的高职院校中, 职业指导人员组成比较多元化, 专职的少, 兼职的多, 多数是“半路出家”, 通过再学习、再培训, 取得职业指导人员的相关资质, 在理论指导和工作开展等方面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所以, 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进一步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 是完善职业指导体系的首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经常提及的一个关键词。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求在精细化职业指导方面下功夫。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将“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素质、携手学生未来”作为学院工作的主线, 学生管理中引入企业的“5S”管理和绩效管理模式;每年新生入学时, 由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组织进行心理普查, 其中有一份问卷就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所有的数据由指导中心整理后, 分发给各系辅导员进行备案;学生管理中引入职业导师制, 每位导师负责15 名左右的学生, 由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 而职业导师主要结合所带学生的特点, 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创业教育, 充分发挥校友会的职能, 定期开展优秀校友创业报告会, 讲述真实的创业故事, 并在学院二期建立“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为有志创业的学生搭建舞台、提供优惠政策, 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配合麦可思公司, 做好每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并结合调查结果和现场调研,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大力推行教学改革, 力争培养出让社会满意、让企业满意、让家庭满意的现代职业人。学院在2011 届江苏省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中排名全省第四。

总之, 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人员必须通过不懈的探索与研究, 正确把握职业指导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丰富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涵, 从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日报.江苏中高职就业率连续7年超过95%,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0724/86119.html.

[2]周懋怡.完善职业指导体系, 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4 (09) :18-19.

[3][6]霍彧.培养现代职业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个案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0) :65-66.

[4]刘鑫.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学理论, 2014 (36) :260-261.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篇7

一、走向农村, 践行核心价值, 播种文明、和谐、诚信、友善, 开拓社科普及新路径

唐山师范学院依托“农村基层建设年”、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高校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农村基层科普工作。从2008年开始, 美术专业师生500余人次顶着烈日, 冒着酷暑, 先后在唐山市、秦皇岛市等多个乡村义务开展农村科普文化墙绘制工作, 义务绘制科普墙画600余幅, 绘制科普“文化墙”共计近万米。

科普文化墙涵盖了农村科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美德、环境保护、反对邪教、农村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等几个主题, 寓教于乐,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各具特色的科普“文化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还成为农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墙、传统美德教育墙、科学技术指导墙、文化娱乐墙、婚育家庭教育墙,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言行, 很受农民群众欢迎。多家新闻、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特别是遵化市团瓢庄乡吴家坑村的大妈秧歌队将美术系大学生义务绘制文化墙的事迹编成歌曲在唐山电视台演出, 更进一步说明我校这种服务基层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

二、科普“文化墙”建设在农村社会科学普及上的重要意义

文化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农村科普“文化墙”的建设, 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农村科普“文化墙”的建设能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农村科普“文化墙”不仅美化了村庄面貌, 也在潜移默化中使村民受到了教育,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科普“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将逐渐形成良好的新农村科普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农村科普“文化墙”在宣传依法治国、弘扬历史文化, 培育核心价值观、倡导精神文明, 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上独具特色, 且图文并茂, 令人耳目一新。各具特色的“文化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还可以成为农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墙、传统美德教育墙、科学技术指导墙、文化娱乐墙、婚育家庭教育墙,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言行, 喜闻乐见的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方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三、科普“文化墙”建设的主要方法

农村科普“文化墙”建设是农村社会科学普及的新路径之一。对农村主要街道两侧墙体按特定风格色调统一进行整饰、粉刷, 将科普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学习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美德、和谐友善教育及健康普及知识等宣传内容以彩图、漫画、文字的形式, 绘制在整饰、粉刷后的墙面上, 形成农村社会科学文化普及墙。

农村科普“文化墙”绘制工作要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要深入走访村民, 广泛了解村情民情, 掌握村庄特色和村民喜好, 紧密结合村干部, 因地制宜规划“文化墙”, 如工业主导村的“文化墙”内容多以产业升级、帮扶政策为主, 种养专业村的“文化墙”内容结合科学的种养方法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 紧邻旅游资源的村“文化墙”内容多以弘扬历史文化, 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为主……, 还需要按照村口、村委会、农村文化广场、主题文化街等分区域进行主题绘制, 如在村口街道两侧分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素材, 文化活动广场附近分布健身娱乐为主题的素材……。要做到“一街一特色”、“一墙一风景”、“一画一创意”, 让广大农民群众不仅仅感受到村容整洁和环境优美, 还感受到这一面面富有特色的科普“文化墙”带来的文化气息, 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思想道德文化的熏陶。

绘画素材应选取立意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符合当地村镇思想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墙素材。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传统美德、环境保护、公民科普知识宣传、公民道德规范、当地旅游文化、当地经济文化、村名、村史、当地村民典范人物、模范家庭等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的农村文化建设素材。

四、打造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 探索高校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新路径, 提升高校师生服务基层的科普能力

上一篇:总理工作报告下一篇:新二手房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