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重在以文化人(通用8篇)
检察文化是检察人员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检察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各级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在推动检察文化建设方面,我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检察物质文化的构建。在检察文化建设进程中,检察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是检察文明的表层内容,也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第一印象。因此,检察文化首先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表现出来。走进我院的办公楼,您首先看到的是“人人是检察形象,案案是公正载体”的书法匾额。以法律和人生格言来激励每一位干警是我们的治院法宝,在办公楼每一层的不同区域,您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著名法学家的名言警句。
完备的文化设施,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我院办公楼不仅仅是办公场所,更成为干警们的精神家园。图书室、健身房、文体活动室、音像资料室、院史荣誉室,可以让干警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优美、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环境,对干警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了干警的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健康、和谐的管理文化。文化以健康、和谐为美,检察机关的管理文化同样应追求这一目标。为此,实践中我院以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于细节处格外用心。在平常的工作日里,每天早上7点30分,我院全体干警都在办公楼前进行太极拳早操练习,如今这已成为汝阳县一道亮丽的风景。我院的工作日历排满了全年的各项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歌咏比赛、球类比赛、棋牌比赛、演讲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文艺汇演、户外爬山、影视欣赏等等。
为提高业务素质,我们还安排有办案能手评比、理论研讨、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讲座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法律宣传这样的知识性实践性活动。这些安排既丰富了干警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干警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变随意性为制度化,是我院文化管理的创新点。如在检察官的职业形象塑造上,我院把高校教师请来院里做专门讲解和培训,从个人的仪表、言谈、举止、交往等教起,帮助干警养成符合检察机关职业特点的行为习惯。
一、扬正控负要把握好“时机”
当今信息渠道多元社会, 党报要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必须强化时机意识。
(1) 主动参与事前策划。新闻离不开真实, 重大活动要宣传报道好, 虽然在新闻事实发生后, 新闻报道可通过角度选择来扬正控负, 但新闻有个基本点, 即尊重事实, 不能说假话。如果新闻事实的负面元素过多, 报道时“扬正控负”就爱莫能助。所以首先要考虑活动内容必须朝着有利于正面宣传效果的方向设计。党报要主动参与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 提出好的建议意见。
忠县在2013年4月举办2013重庆·忠县第四届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 于当地党委政府而言是骑虎难下的事。因为在2013年3月中央《严控政府办节庆活动, 禁公款请明星》规定出台之前的2012年底, 忠县人民政府已经敲定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项规定出台之前, 忠县已经与某游轮公司签订租用游轮举办有国际同行参加的中国果蔬汁产业峰会的正式协议, 预付了逾百万元的会务费。取消则白白浪费财政资金, 不取消则面临舆论风险的巨大压力。
《忠州日报》在参与县委县政府柑橘节筹备研究有关事宜中, 主动做好活动内容细节的研究, 提出开幕式演出内容以当地“忠文化”元素为主、演员以当地民间文艺人才为主, 自编自演乡土味十足的节目, 以替换原定请外地明星演出方案。同时, 对开幕式舞台布置、来宾接待务实节俭的细节提出好建议, 得到政府采纳。花钱少、效果好的演出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事实证明, 党报主动参与策划, 是重大活动舆论引导扬正控负见实效的坚实基础。
党报作为一级党委机关报, 要积极主动抓住可参与事前谋划的优势, 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结合新闻传播规律献计献策, 为提升宣传效果奠定基础。近年来, 《忠州日报》在工业发展、旧城改造中的征地拆迁, 违法建设整治中的强制拆除等工作中, 都积极主动参与党委政府部门的事前筹备会, 提出好点子, 提醒应当规避的问题, 有力助推了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 也为舆论引导扬正控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2) 第一时间发声。牢牢抢占舆论制高点, 党报必须在早和快上下功夫, 始终做到先人一步、先声夺人, 在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每逢重大活动, 群众首选的是主流媒体的权威信息。这个时候党报就要及早发声、主动发声, 做到快捷、准确、全面。在政府面对新规定, 结合实际情况再三思量酌定仍然如期举办最后一届柑橘节后的第一时间, 《忠州日报》及时刊发了县长听取柑橘节筹办情况的新闻《柑橘节:节俭办节, 办出实效》, 迅速把政府举办柑橘节的意图、宗旨和要求传向老百姓。随后的几次节前各项筹备工作的报道, 也都凸显务实节俭主题。在4月24日柑橘节正式开幕前, 《忠州日报》社精心策划, 组织采写, 于4月8日起陆续刊发了“迎接柑橘节·我们准备好了”系列报道:《花果同树, 如约而至》《平湖洞天, 江上明珠》《三峡橘海, 演绎库区生态美景》《“杨柳”依依, 今我来归》《览尽天下柑橘, 就在忠县新立》《品位忠州, 小城韵味》《龙舟竞赛, 大有看头》《美式“黄土坝”, 美得不得了》《自驾车游橘林, 别有一番风情》《食在橘海人家, 感受乡村香味》《柑橘节播种, 四季结硕果》等11篇稿件, 分别展示忠县柑橘产业、旅游景点、柑橘节期间旅游项目、城市创卫保洁、乡村美食、前三届柑橘节招商成果的后期效应。用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给最普通群众带来实惠的具体生动事例阐释举办柑橘节的作用、效果, 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 为在风口浪尖举办第四届柑橘节赢得了坚实而广泛的群众认同感。
主动抓早, 先声夺人, 提前营造氛围, 是扬正控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在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中, 《忠州日报》开设“直击文明”专栏, 报道城市脏乱差行为, 引发群众共鸣, 形成整治城市环境的合力, 有力助推了忠县创“国卫”一次性成功。在强拆各项违法建筑之前, 《忠州日报》集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公布违法建筑情况, 赢得群众理解支持, 形成打击合力, 避免了群众不明真相瞎掺和, 无一起围攻和群体事件发生。
(3) 选准时机, 准确掌握“火候”。党报扬正控负, 要及时掌握、认真分析研判社会思想动态和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 把握时机, 积极应对,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需要马上回应、及时引导的事情, 不能拖拖拉拉, 否则会引发议论, 进而陷入被动。柑橘节举办效果究竟怎么样?这是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4月24日晚, 忠县柑橘节开幕。4月25日《忠州日报》头版及时推出《签约项目48个, 引资140亿元》《百家饮料行业大亨忠县“论见”》, 宣传柑橘节招商成果和国内外专家对当地支柱特色产业柑橘产业的高见, 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群众无一谈论怀疑柑橘节的实际价值。对刚刚发生、后续发展有待观察的事情, 并非报道越快越好, 而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引导。柑橘节旅游收入、餐饮住宿收入、带动商贸收入的情况, 《忠州日报》不急于刊发, 而是等到5月7日柑橘节落幕后, 根据统计数据准确报道, 这时的数据准确、客观、全面, 可信度自然高。
二、扬正控负要把握好“尺度”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 影响力大, 不能出现导向偏差。必须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边界和底线, 做到舆论引导冷热均衡、疏密得当、深浅适宜。
(1) 找准“方向”打好主动仗。当今社会, 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党报要善于审时度势, 要严格谨慎把好舆论引导的政治关, 唱响主旋律, 凝聚正能量。遇到大是大非、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 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正确立场、正确导向,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绝不能被表面现象和片面观点所迷惑, 更不能随波逐流被牵着鼻子走。柑橘节开幕临近, 忠县长江大桥灯饰按照预定时间完成改造。改造后的灯饰更亮丽更美观色彩更丰富。记者在新闻稿件中通篇突出漂亮、壮观, 还以部分群众十分赞赏来凸显这一立意。如果照原稿刊发, 极易引发好事者热炒“豪华气派”的负面舆论。整改后的稿子加上了原灯饰大部分年久失明影响交通这一背景、改造后更节能、耗电量比改造前降低等内容, 有效杜绝了有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
(2) 拿准“尺度”, 把握好分寸。宣传报道就要讲究方法, 拿准“尺度”, 守住底线。不能因为报道“尺度”拿捏不准, 给党委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给社会稳定大局带来负面效应。不能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 不能把个别问题说成整体问题, 不能把局部问题说成全局问题。有的问题可以在全国报道, 而有的问题只适合在本地报道;有的问题只需作简要报道, 而有的问题必须作跟踪报道;有的问题要淡化报道, 而有的问题应强化报道。《忠州日报》在柑橘节宣传中, 着力强化招商、产业发展、老百姓销果、商户贸易、小餐馆小食店得实惠方面的报道, 简要报道开幕式文艺演出的各个具体节目, 形成了柑橘节舆论的主旋律。
(3) 站在反方的角度思考设置话题。舆论影响的正面与负面, 恰如辩论赛的正方与反方。党报扬正控负, 在做好正方话题的同时, 要站在反方的立场预设话题, 思考针对同一事件, 反方可能会提出些什么, 会在哪些方面炒作, 在哪些细节上可能会产生谣言, 提前预设话题, 做好宣传, 让真相早出现, 以堵住各种负面舆论的端口。柑橘节期间外来嘉宾住哪里、吃什么、开幕式现场布置和摆设, 都是群众关心的话题, 也最容易被人“别有用心”。《忠州日报》通过多篇报道, 告诉群众嘉宾吃自助餐、住一般宾馆标间、开幕现场为职教中心操场等情况, 将一切有可能产生的谣言止于事前。
三、扬正控负要把握好“实效”
党报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锐意创新, 改进报道方式, 增强宣传的可信度和实际效果。
(1) 坚持事实为依据。要尊重客观事实, 准确、全面报道事实真相, 树立宣传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忠州日报》在4月25日报道柑橘节招商引资成果、果蔬汁峰会情况的基础上, 还用一个整版及时刊发了《柑橘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图文并茂展示签约的48个项目, 让群众真实见证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还用一个整版摘要刊发2013年中国果蔬汁峰会专家精彩发言摘要, 让20万果农从专家的真知灼见中体会柑橘节的活动不是“花架子”, 负面舆论自然没有土壤。
(2) 坚持受众为主体。宣传报道只有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宣传意图和主张才能落地, 才会产生预期效果。做舆论引导工作, 要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 不能为宣传而宣传, 必须以受众为主体。《忠州日报》柑橘节系列宣传的每篇稿件, 都从老百姓的视角切入, 选择跟老百姓切身相关的话题, 选取老百姓身边的典型事例。例如, 《盘点2013重庆·忠县第四届中国柑橘节》的系列报道中, 《夜宿忠州客更多》《土特产品销售火》《交通顺畅, 游客舒畅》《务实办节, 点燃投资热》《果蔬汁峰会, 坚定柑橘产业发展信心》《创“国卫“, 我们更有信心》《“土味”十足惹人爱, 乡土文化有潜力》《橘乡幸福来敲门》《吆喝声中客渐来》等, 采写的都是柑橘节期间普通群众的亲身经历、所见所感, 或谈老百姓的收获, 或谈老百姓的付出给外来客的好感, 或以游人的角度肯定村民修好路给外来者的舒适, 肯定环卫工及普通市民打扫城市卫生得到的赞誉。将真实信息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及时传播出去, 群众从身边真实事感受到了务实柑橘节带来的实在收获。
一、“金苹果”文化:缘起于媒体的一则报道
建平中学是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倡导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完美结合,以“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为育人目标,坚持“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优质校园文化的支撑下,建平中学每年的一本录取率均在90%左右,本科率几乎达到100%。
建平中学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1987年暑假期间,该校冯恩洪校长从《新民晚报》上发现了一则关于建平中学学生的消息。这则消息说,暑假期间建平中学高二年级16名同学私下组织了一个球队,参加了“《新民晚报》杯”足球赛并获得第五名。冯恩洪校长没有批评这些面临高考却不“认真复习”的同学,而是在新学期初召开了一次“三好学生”表彰大会,表彰了这16名同学,其中5名同学被命名为“三好学生”,其余11人被命名为“三好积极分子”。冯恩洪校长说,这些同学各方面都是合格的,并且有自己的特长,为什么不能表彰“特长三好学生”呢?从那时起,建平中学开始提出了“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这之后,建平中学对自己的育人模式、育人目标不断提炼、总结,形成了现在相对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建平中学的教育者认为,“要把校园雕塑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标志,代表我们崇尚一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心声”。于是,他们选中了智慧的象征“金苹果”作为建平中学的标志。“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在人们的心目中,金苹果的寓意是“最美的”“第一的”。他们还在校园中建有全世界第一大的金苹果雕塑。“金苹果”成为建平中学最高荣誉奖、电视台的名字,连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长达23集的电视连续剧也叫《这里盛产金苹果》。这部电视剧以上海建平中学为背景,讲述了当代优秀教育工作者增进师生沟通、大力改革教育制度的故事。如今,金苹果已经成了建平中学崇尚一流的象征,成了建平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优质校园文化: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
从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三个要素:校园文化建设者的努力,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各项实际工作中。
首先,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是校园文化的思想者、研究者与行动者。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说,参与校园生活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其中,最主要的建设者是学校的管理者。冯恩洪校长之所以能够从一件平常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教育因素,提出了能够行之久远的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合格+特长”,是因为冯恩洪校长是一位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行动者。他捕捉到了这一育人契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
这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平中学又提出了20字的育人目标,并给予它们全新的解释。郑朝晖老师说,有人反对建平中学提出的“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认为这一目标与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想相违背。为此,郑朝晖老师举例说,当周围的人们都在进行“中国式过马路”时,建平中学的学生一定要等到绿灯亮时才过马路,这就是建平中学学生的“领袖气质”。这种“领袖气质”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意识”,这一新的解释是建平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者对校园文化的全新思考。这一思考恰恰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与时代脉搏紧密呼应。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和本校实际不断创新。上海市建平中学创建于1944年,在这所学校的历史上,冯恩洪是一位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关键人物。1985年冯恩洪担任该校校长,开始致力于进行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整体教育改革。1987年那一次看似偶然的事件,让冯恩洪提出了影响该校已达26年之久的学校办学模式之一“合格+特长”,这一模式还将继续影响该校。
自冯恩洪之后,该校历任校长如程红兵、杨振峰等,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体系。建平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者们明白,一所学校的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以割断学校历史为手段以求在学校发展中打下自己烙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建平人说,他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之路,走文化建设之路,提升建平的核心发展力”。这个“坚定不移”便是对校园文化建设之路的清醒认识。
第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落实在行动之中。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这句话意在批判“文化泛滥”的现象。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其实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些,缩小到校园之中,那么,我们校园的所有现象其实都可以从文化视角去观察,从而,我们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也可以用“文化”去指导,去规范。也就是说,文化其实不是写在墙上、纸上的,而是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的。
郑朝晖曾说,建平中学在提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会要求这些工作的实施者或组织者思考,我们组织的活动是否体现了建平中学的办学模式,是否能达到建平中学的育人目标。他举例说,建平中学有一处果园,有人建议学校把这处果园管起来,免得孩子们偷偷摸摸地去摘水果。而学校认为,孩子们摘水果,可以为他们提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能够让他们体验在校园外体验不到或者不允许体验的一种经历;如果把果园管起来,孩子们就失去了这些机会,这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共生精神等。因此,直到现在,这处果园还敞开着,果实成熟的时候,建平中学的学子们都有机会去尝尝校园中出产的新鲜水果的味道。
近年来,建平中学还引入和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创建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管理中,让人看到了严格规范和人文关怀的融合。这更给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而不是口号。
三、理想与行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优质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育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理想,也需要人们把这一教育理想融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之中。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还多了另一层要求,那就是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要具有职教特色。
首先,需要坚持职教意识下的继承与创新。从狭义来讲,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积淀、创新的。此外,职业学校文化建设还应当突出自己的职教特色,这里以学校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元素“校训”为例。
江宁中专建校二十年来,最初提出以“崇德、弘志、求知、力行”作为自己的校训。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职教办学理念的提升,学校发现,这一校训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不能体现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这一办学目标。于是,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以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校训,并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对之进行解释。从学生而言,要乐观自信,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教育者角度而言,要推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的成才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莫让“墙上”的文化高高在上。在很多学校,一提起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想到的是“让墙壁会说话”,在校园的每一处墙壁,在校园的每一条道路,甚至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刻上一些标语。其实,这只是校园文化建设最肤浅的层次。正如前文所述,校园文化需要落实于学校整个办学实践中,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探索与实践的地方。
比如管理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方面,江宁中专校提出要用“活动”育人,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目前,江宁中专初步形成了“零犯罪学校创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创富活动五大德育工作特色品牌。但是,我们也发现,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活动,如个别文体活动项目离普及的道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我们全校教育者继续努力,开辟更多的活动平台,挖掘学生隐藏的“才”,展示学生已有的“才”。
第三,精心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自己的载体,无论是隐性载体,还是显性载体。建平中学以雕塑“金苹果”作为自己校园文化的标志,并通过校园最高荣誉奖、校园电视台等显性载体的命名,宣扬“金苹果”文化。那么,我们的校园文化标志是什么呢?我们宣传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有哪些呢?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相融合的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
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我们的校报《江宁中专》创刊6年,出版53期,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宣传“天生我材必有用”理念的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办好它;我们要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红线,贯穿校园景点建设、师生学习生活场所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从显性的文化载体上看,我们还可以规范校园道路、建筑、各种奖励项目以及校园广播站等的命名。通过文化载体的建设,我们可以让师生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一些企业为了塑造“文化形象”,在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下,“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没有被员工认可,也就不可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得到落实。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落到“实”处,而不是空中阁楼,虚无缥缈。那么,我们的企业为何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呢?如何塑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何做才能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落实
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世界500强胜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已形成了员工的自觉行动,就是凭借企业的这种文化力,才保持了企业的长年不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这些变化,企业应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变革、整合、创新和发展。因为原有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受到了各种挑战,必须在体制改革、市场运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然而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滞后,原有企业文化的惯性仍然占主导地位,难以满足市场竞争和体现员工现代价值观的双重要求。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经济市场必将再次受到百年一遇的严重影响,加之市场的日益饱和,产品的日趋同质化,服务的可攀比性加大等均已迫使竞争升华到更高的层面。毫不夸大地说:企业文化的竞争现在已经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我们的许多企业也在大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编制了精美、完整的企业文化手册,设计了漂亮、规范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经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后,却发现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并不真正理解和认同,也无法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也有一些企业貌似强大,常在媒介曝光,企业成立时间
不长,但知名度节节攀升,社会授予的荣誉也光芒四射,霎那间变成了“优秀企业”。但却在一次“小事件”中一蹶不振,黑幕逐层被揭开,原来问题重重,辉煌顿成昨日黄花。其实,企业的危机谁也没有先知先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的失败在于管理,管理的缺陷在于文化。真正有效的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玄虚,不是空洞的教育,更不是标语口号,而应该能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才能在激情的言语和实际的行动之间找到共鸣。企业文化虽然意义深远,博大精深,为了产生无穷的动力,就一定要落到实处,让员工能够真实感受到、亲身体会到,才能上下同心,行动一致,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否则就是“忽悠人”。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就卓有成效。该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注重落实工作,在与国际知名物探企业同台竞技中,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地球物理公司,部署了“全球化、数字化、一体化”的竞争战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诚信、业绩、创新、和谐、安全”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不断培育“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全员参与了企业文化建设,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把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地、持续地转化为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使该企业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了世界级物探公司之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自己的特色和企业实际
企业文化在建设发展中必须要联系企业的实际,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假如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命体,那企业文化就是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文化也难以寻觅。建设企业文化应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整合、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效仿别人。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提到IBM公司就想到“IBM就是服务”的企业精神,提到诺基亚就会立刻想到“科技以人为本”,提到沃尔玛就知道“低价销售、保证满意”,这些企业的成功就在于企业文化适合企业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应该是学不走、带不跑、散不掉的,就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质一样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人的性格。企业文化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口号而已,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他人感叹而不能及的。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典型的中国式的农民,只有朴素的语言和实际的行动,他创造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带出了一支强悍之师,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战绩。我们不得不感叹文化的力量,不得不反思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只说不做的企业文化是“伪”企业文化,说多做少的企业文化是“忽悠”企业文化,能鲜明落到实处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像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砸冰箱,为客户提供五星级服务一样,真正把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落到了实处,看的见、摸得着,才充满了魅力。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就重视联系企业的实际,该企业注重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融合,加强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先后建成了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安全文化”、“环保文化”、“廉洁文化”、“班站文化”等。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宗旨:“奉献能源,创造和谐”,追求:“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号召员工牢记“矢志找油,当好主力军;持续创新,再做新贡献。”的先锋责任,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以找油找气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科学的态度,卓越的能力,创新的品质,为用户降低勘探风险,找到更多油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力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回报社会。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创一批金字品牌,展示企业形象;树立一批典型人物,引导职工树立共同价值观;提炼一批理念格言,进一步诠释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和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总结一批典型案例和故事,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生产一批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环节
为了使企业文化建设切实落实到实处,真正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至少要处
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武器。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正确的思想教育去统一;企业文化建设氛围的形成,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
建设企业文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高层片面强调自我实现,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腐败思想。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教育,其副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坚决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
建设企业文化,要着眼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员工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思想或文化的素质都不高的企业,是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作为专业从事石油勘探的企业,技术领先是该企业的立身之本,由于该企业的员工长年野外施工,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承受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因此,该企业十分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在品牌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按照内部优秀、管理一流、用户认可、业绩突出的总体要求,深入在物探队范围内开展争创“东方先锋”活动,不断把东方先锋评比活动扩展到了班组、科技团队。目前,“东方先锋”物探队品牌已经深入员工,并被用户所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塑造企业文化,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好方法,把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引到企业价值观上,引导员工溶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使企业精神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把员工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使员工有归属感和向心力,聚合员工的能力和才智,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处在“上下同欲者胜”的境界之中。
2、企业领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航标”。加强企业文建设,首先需要企业和领袖、领导、管理者从思想和认识上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并形成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进而影响企业核心骨干、企业团队,最终形成企业管理制度,达到全员贯彻落实的目的,促使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之中。
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靠员工自觉就可以建设好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不断地影响着员工,逐渐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员工的行为。所以说企业领袖、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更是企业文化的“航标”,是员工的楷模和典范。
通过行为的影响,可以使企业文化实现从文字到行动的转化,并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企业盈利的最终目的。通过行为影响,也可以使员工从内心接受并认可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从而转化成一种自发的动力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依靠制度管理所远非能及的。
3、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我们谈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决不可以离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原则。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员工与企业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员工付出智力或体力劳动,从企业获取相应的报酬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这是员工对企业最基本和最原始的人性需求。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可以给员工安全感和依赖度,是员工安心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保证。
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体现以员工为本,由于企业员工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才有可能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形成有效的人性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工作氛围和发展机会。由于员工在企业中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员工才可能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和尊重,才有可能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激发其更大的创造性,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的良好风气,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也对员工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它依靠其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形象标准和各项约定俗成,培养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企业文化通过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企业的战略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默契;企业制度化管理则具有一种强制力,可以使员工在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工作、生活,从而形成一种良好习惯;企业制度管理的不断完善又能确保企业的正常管理持续稳定。
如果一个企业形成了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度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容易进行;否则,该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就会出现障碍,甚至造成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无法持续。为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只强调用企业理念引导员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一整套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企业理念应该用刚性的制度去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是企业反对的。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克服和改变少数人的人性弱点,保护大部分的正常利益,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大力度地进行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行为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人治化管理机制。
5、系统、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好的企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谓的‘铁打的营盘’就是企业文化,它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发展需要,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经过企业有意识地进行提炼、修正、升化,并通过长期努力培养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人的持续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努力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系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支撑,从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稳定六大方面持续对员工进行从理念到动作的反复导入、修正和培训,通过共同价值的不断引导来塑造员工,潜移默化地使员工接受本企业的文化。系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会从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持久的在员工内心深处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湖北锁金山电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蔡 文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划分出三个梯次:最古老、最原始、最初等的当属经验管理,比经验管理胜出一筹的是制度管理,而层级最高效果最显也最为稳定可靠的是文化管理。探究如何针对水电企业实施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管理,强基固本,提能增效,从而谋求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良性发展目标,是一个十分有益的课题。在我看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即通过全方位的匡扶纠偏,鼓劲提神,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谋事创业、勤廉高效的软环境,形成和谐向上的支撑力,从而推动企业实现“上善若水、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
笔者结合自己在锁金山电业公司近五年的摸索与实践经历,做一些思考,谈一点体会,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某些可以资取的参考与借鉴,以便企业在今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历程中,迅速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助推企业文化,提升公司软实力。
一、企业内部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1、企业内部环境所谓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条件的总和,即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它由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基本要素构成,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人这样打比方说,企业家精神是内部环境生发器,物质基础和组织结构则构成企业内部的硬通货,文化则属于企业内部的软环境。
2、企业内部环境特点企业内部环境不同于生态环境,它有着自身的属性特点:其一,它是软性的东西,就像一个气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让人感觉得到;其二,并不是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愿意为营造好环境做出个人努力的,大家常常寄希望于他人多做贡献,自己乐得逍遥其中;其三,身在庐山的人往往抱怨多而行动少,这是个普遍的现象;其四,内部环境比较脆弱,就像高原草场的自然环境一样容易遭受粗暴践踏;其五,良好内部环境是动态循环的,需要不断地加以滚动性维护;其六,内部环境容易改变,一个关键性角色的移位与转换,有时就可以影响到整个内部环境的强势与弱化。
二、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几个重要因素
1、管理者素养高低决定着内部环境的好与不好。好的企业家创造好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者就是牧羊人,他审时度势,调整策略,控制着内部环境的中心枢纽。管理者的“狼性”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羊群是否具备不一般的战斗力。这是因为管理者掌握着权力,掌握着企业的各种资源和利益关系,还掌握着属下的心情,掌握着团队的整体愉悦指数,是团队的核心,企业的灵魂,管理者素养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内部环境的好与不好,打个类比来说,这有点儿像是一句
《亮剑》的台词: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此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思考,不断地自我加压,改进和优化管理策略。
2、管理者的思想从关注事到关注人成为必然。从关注事儿到关注人心,这样的领牧者就进入了一个文化管理的层面,企业由此超越了赚钱机器的功能,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道德属性。让员工更有尊严地生活着,享有劳动创业的快乐与实惠,已经绝不只是一个关乎道义的问题,而是直接考量“社会人”能否更好地实践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今日之锁电,已经从一个十年没有盈利、十年没有还贷、十年没有涨薪、十年没有招聘新员工、十年没有发展新党员的拖着沉重翅膀的老迈公司,转变成了一个效益回暖、员工乐业、人心思定的活力企业,企业环境的向好不仅拯救了企业本身,更应该看到,它改变了一个员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在对待人事和人权的尊重层面上,按照理想的状态反观现实,我们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应该承认和正视的。
3、管理者履职的公平性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气场。管理者的公平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处事公平,任何一名员工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严格按照一个既定的工作流程去执行到底,而不是看关系,凭亲疏,或者依照主观随意性来决定取舍;二是说话公平。任何一名员工在公司的大小事务中具备同样的话语权,享有被同等尊重的参政议政权利;三是“被公平”,任何一名员工在享受公司福利、培训、晋升等待遇时充分享受“国民待遇”。正如管理学大师余世维说言,兵随将转,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管理者通晓每一位员工的个性特长,知道他们都擅长做些什么,将他们安置到哪个合适的岗位上去,其个人才能效益将发挥到最大化,并使得其收入回报与才能付出彼此接纳,恰到好处,这就是管理履职中最大的公正与公平。管理者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一个相对良好的内部气场已经初具雏形。
三、内部环境决定着员工的精神状态
1、企业人最在乎企业环境的良善与否。对企业和管理学来说,环境指的是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社会的、物质的和心理的综合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遗世独立,人也最在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状况。当锁电管理和效益一度陷入泥淖时,环境变得相对糟糕,员工处于无可奈何的“混世”状态,不少人还在为生计犯难,一部分人在一次次失望和期待中苦熬;一部分技术人才含着泪水告别,背井离乡另谋高就;一部分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带着遗憾解甲归田。当我们群策群力、励精图治“苦干”两年后,内部环境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员工的忠诚度回归了,爱岗敬业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了。待岗的员工相继回归,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内退员工微笑着让出工作岗位,推心置腹地把经验传授给接任的年轻人;安全生产部开拓创新,积极到兄弟单位取经学习;设备维护部责任到人,从消缺到技改,穿烂了一套又一套工作服;发电部精心调度,合理充分地利用有限水源,唯恐浪费多发一度电的机会。所有这些,都佐证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负面的还是良性的,环境总会如影随形地渗透到人的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体验层面,好的企业环境挽留人,不好的企业环境逼走人。企业人最在乎企业环境的良善与否。
2、好环境与不良环境的常态属性。好的企业环境,应该包含如下基本的常态属性:①内部机构设定合理,资源均衡配置,人财物流动线条清晰,规整有序;②日常运行机制流畅,责权利分配相对公平;③领导与员工关系圆融,企业上下一心,阳光和煦,风清气正,爱岗敬业、各谋其事,乐观向上,心有所属。与好的环境相对,不良的企业环境则表现为企业内部秩序运行不顺,责权利归属不够明确,领导与员工各自为政,关系紧张,员工对企业前途和自身处境缺乏信心,遇事推诿扯皮,没有人愿意担当,员工找不到北,远离幸福指数,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各种弱势情状比比皆是。
3、不良环境一旦在企业形成气候,身在其中的人就远离了快乐。作为管理者,必须树正气,立新风,反邪恶,努力营造风正帆扬的丹田气场,并有效防止不正之风浸入企业肌体,防止邪气流窜,纠结扩散,防止人性中恶的一面发酵和膨胀后占据主流,确保企业沿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取向发展,让员工群体人人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夹心蛋糕,充分体验到活在其中的快乐,最终缔造一个“和谐企业、人文关怀”的良好格局。
四、企业文化重在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1、企业最终依靠文化管理获得长久制胜的机理
享有国际演讲大师美誉的余世维博士指出:小型企业靠老板、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经验管理失之于零碎而不易复制,制度管理失之于呆板而缺少兼容,唯有文化管理具备大管理的胸襟和气度。他还说: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自己累死,而是要让手下做事情累死。先管住,再理顺!主要是管人——给人以足够的认可,自主发挥潜力。学会欣赏,用其所长,让属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发散其个性化的光和热,这是管人的“文化”,也是一种人力资源调配与驾驭的艺术!我深深的感触到,锁金山电业公司归属能源集团旗下后,从能源集团自上而下,一种可贵的责任文化,“立责于心、履责于行”辐射到偏远的濒临破产的小水电公司。使锁金山电业公司广大员工自内衍生出一种乐于向善向上的文化支撑力,从这个角度说,锁金山电业公司当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就是责任文化的现实体现。
2、解读成君忆的园丁文化
成君忆认为,人类的文化可以分成两种,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渔夫文化的特点是贪婪和占有,它崇尚掠夺,崇尚战争和谋略;但园丁文化不这样,它崇尚对生命的理解和爱。渔夫文化形成“分”,园丁文化形成“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其实是渔夫文化与园丁文化之间的变换。《三国演义》开篇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当渔夫文化出现的时候,道德就崩溃了,经济学就成了显学。人们只知道用一颗经济学的头脑去利用、去掠夺、去占有。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分”。这么一“分”,就“分”出了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这样的乱世。当园丁文化出现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人们在关注生命的意义。他们在用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对话,他们在理解生命、理解个体。于是,热爱生活、友爱互助的道德体系被建立起来了,经济学还原成一种理财的工具。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合”,这么一“合”,就“合”出了周、汉、唐、宋这样的太平盛世。
真正的管理学是在职场上建立起一种友爱互助的道德体系。领导和员工之间,主管和下属之间,就不再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友爱互助的关系。爱,意味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因此,爱也成了园丁文化的主题思想。
3、园丁文化会形成好的领导力
园丁文化强调管理者应该做一名园丁,对员工充分尊重、理解、爱护和支持,这样的管理,带来的必然是芳草萋萋,枝叶相容,春色满园。这样的领导者,或许会凝聚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在锁金山电业公司,我对全体职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一名战士、愿当好一名园丁”。公司设立总经理接待日,把职工的困难、建议、意见等记录在工作笔记本上,并逐一分解到公司所属的各个部门,督办落实,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这些做派,不是摆摆样子做做秀,真诚的举动是为了赢得真诚的信任,是为了推动企业上下形成尊重企业决策层的公信力。
4、良好的内部环境带来员工的忠诚度和执行力
口胡碧漪
一、课堂教学反思
笔者在复习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设置了以下三个导学探究题:1、临近“五一”黄金周,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涨还是降?为什么?2、苹果专卖店里手机标价高达五六千元,远远高于普通手机,什么原因使手机的市场价格冰火两重天?高中生卖肾买苹果手机,经鉴定成了三级伤残,苹果手机怎样才能走进寻常百姓人家?3、2012.3.14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中国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什么政府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你认为2012年政府还会采取哪些调控房价的措施?并说明其经济学依据。
第1问检测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一个字“涨”,而且对自己的答案深信不疑。可见学生的思考力水平与知识的多少成绩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学生思维扭曲或思维偏颇现象普遍存在,当老师反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什么门票免费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价格反过来也可以影响需求,杭州的西湖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尽管“亏”了几千万元的门票收入,但游客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上亿元的综合收益,景点门票或涨或跌考量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气度。第2题的第一问学生根据课本知识都能作出准确全面的回答,但第2题第二问和第3题涉及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学论文 )学生的思维存在着钻“牛角尖”、“一根筋”的认知现象,灵活不够、缺乏弹性。同样的知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运用并发挥着不同的价值?这说明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不是协调发展而是错位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缺乏相对完善性。
二、课堂文化诊断
1.教学目标的异化。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学受工具理性和功利心理的影响,追求的是将传输的效率最大化,将教科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知识传授代替了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持久的执行力,所以课堂里很多学生的思维处于关机状态,只唯书,只唯师,学生沦为知识的奴仆,“读死书”、“死读书”。“文化复制”式的教育环境必然导致学生长于记忆而缺少创新。
2.教学内容的僵化。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逐步培养出来的。由于当前教学片面强调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刻板封闭、枯燥乏味,缺乏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缺乏相应的生活情境的支持,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唤醒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难以扩大学生的教学生活视野,所以学生的知识难以迁移,不会把课本知识通过体验和理解灵活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导致课堂缺乏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意义。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转化为技能、力量、财富和品德等。
3.教学过程的简化。新课程注重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貌合神离”的迷离。现行课堂尽管有时髦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但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缺少情感导向和思维导向的文化,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各种教学资源灵活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忽视交流对话、忽视体验生成,学生只是用耳用眼用手简单地复制知识,习惯于老师的“标准答案”,而不是在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得问”、“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由此怎能造就一批有思考力、创造力、实践力、竞争力的人才。
三、课堂文化践履笃行
1.挖掘源头活水是“以文化人”的前提。
学生的个性、情感、人格、美德等方面的教化效果取决于学生对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靠外部强制,而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以文化人”首先要立足现实生活,着眼学生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丰富“文”的内涵,创新“文”的形式,以增强“化人”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生活是课堂文化孕育发展的源头活水,生活的点滴都有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塑造人格的机会,教师要千方百计让生活成为教育,教育成为生活。当然这些生活情境必须经过筛选、改组、创新,才能真正成为有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文化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源于生活的多元文化情境,不仅让学生乐在其中,使学习充满趣味、意味、品味、情味,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观念,拓宽人生的宽度。只有学生内在的生命觉醒、境界提升、人格完美,才能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2.找准思维着力点是以文化人的关键。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人生的T作结果=思维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他认为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可见一个能真正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当今世界是一个思考力决定成就的时代,思考力是万力之源。因此改变学生思维盲从、思维懒惰、思维扭曲或偏颇的状况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教师在拓宽源头活水创设文化情境的同时,更应有一石展文化情境的思维视角,打破思维定势,角度改变观念,否则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浮光掠影。课堂思维的着力点应放在对创设的文化情境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发问,做到导在感晤前,引在感悟中,品在感悟后。探究发问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并形成对话,让学生有问可想,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效的探究发问要紧扣课程目标,要由“发问”、“思考”、“对话”、“交流”四个不断作用的互动过程组成,要激发思考,提出质疑,鼓励创新,学以致用。发问要开放,非是否对错二选一的封闭式答案。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学生依赖标准答案、迷信权威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与收敛、归纳与演绎等多元思维的习惯,让冰山长存心中,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唯其如此,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以及思维方式才能得到提升和改善。
3.多元灵动的课堂流程是“以文教化”的最佳平台。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文教化的课堂文化追求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课堂,尊重生命,关注个性,促进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变专断式教学文化为对话式教学文化,变记忆式教学文化为思维式教学文化,变接受式教学文化为发现式教学文化,变依赖性教学文化为独立性教学文化,构建“动态开放――体验感悟――多元对话――智慧引领――生成创新一一践行拓展”的课堂流程,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探究的误堂、建构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我们的课堂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我们的课堂愿景才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生命个性的最大张扬。
乡土特色建设重在理念更新
就当前农村来说, 村庄外部环境比村庄内部环境更具乡土气息。村庄外部有山水田园、虫鸣蛙叫, 有阡陌纵横、谷果溪流, 但村庄内部环境很多是杂乱无章、朝向各异、见缝插针、过度硬化、缺乏特色。甚至有些村庄照搬城市的做法, 大量采用花岗岩、不锈钢和城市园林景观的假山、叠石、景观树、草坪等, 说是城市表里不一, 说是农村言过其实, 其原因还在于缺乏乡土建设理念。
乡土特色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维系村庄的传统格局, 恢复村庄的原真风貌,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从事农村建设工作的人们要清晰地了解城市与农村建设之间的差别。首先, 城市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 农村建设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外, 还要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 所以农房的一楼通常都是宽敞的大空间, 可以用于生产。其次, 城市有大量市政工作人员维护且列入财政预算, 农村只能靠农民自己维护且大多资金没有着落;所以农村不适宜种草坪、种景观树种, 因为没有人修剪;所以农村下水道通常不能封闭, 因为堵塞了没人通;所以农村不宜搞大理石、不锈钢, 因为坏了没钱换。第三, 农村的人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物质条件, 城市的人回到农村则是为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农村的人希望看到的城市是高楼大厦、富丽堂皇, 展示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城市的人希望看到的农村是宁静祥和、曲径深幽、小桥流水、稻谷飘香的“世外桃源”, 需要的是心灵慰藉和精神家园。
推进乡土特色建设, 以生态措施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把环境整治作为村庄建设的重点, 从环境整治入手来改观村容村貌, 塑造村庄的形象特色。环境整治的受益者是全体村民, 展现的是文化底蕴和文明程度, 影响生活在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环境整治的触角涉及村庄每个角落, 村民能够广泛参与, 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或遥远的记忆提出整治构想;环境整治钱多有钱多的做法, 钱少有钱少的做法, 甚至不花钱, 发动群众就地取材也能很好地实施整治。环境整治的重点区域是房前屋后、户与户之间的空余地带以及村头村尾的空地等, 整治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微田园、微果园、微菜园、微茶园”等方式。
何为生态措施, 即“多用当地的、少用外来的, 多用生物的、少用工程的, 多用自然的、少用人工的, 多用传统的, 少用时髦的”。比如说, 青砖铺路、篱笆筑墙, 片石围挡、绿植做廊, 屋顶增绿、窗台吊篮。要做好路的文章, 采用卵石、青石板、瓦片、红砖、青砖等地方建材铺装次干道、巷道;要做好绿化的文章, 在采用地方树种、果树等实施平面绿化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开展屋顶、墙面和窗台绿化、植物绿廊;要做好水系的文章, 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多用片石、毛石等加固堤岸。
乡土特色建设重在实效
乡土特色建设的目的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享发展成果, 相对形象而言更为注重实效。无论是改造项目的设置还是材料的选择, 都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以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目的。此外, 乡土特色建设还应实现以下两个实效。
一个是通过村庄干净整洁的环境增进群众的自我约束意识, 提升乡风文明, 促进邻里和谐。有些地方, 采用乡土的理念开展环境整治, 有围挡但没清理, 围挡里面依然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反而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垃圾场, 长此以往, 群众怨言更大。
另一个是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群策群力, 促进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有序实施。恭城县矮寨村在实施整治中,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以此为基础编制村庄规划, 实现村庄规划“村民做主”, 并与村规民约相互融合;钟山县在环境整治中, 推行村民“自筹、自用、自管”和政府按照村民筹措资金额给予1∶1补助的“三自一补”的办法, 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乡土特色建设重在文化传承
虽然乡土特色建设改善环境、带动产业, 促进增收, 但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 在于重塑乡村建设文化的自觉自信。
中华文明发源于农耕, 历经几千年传承, 经久不息。农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 是推动中华文明悠远流传的重要力量。但是, 近些年来, 农村建设受到多方冲击, 农房建筑张冠李戴、简单模仿, 环境改造照搬照套、千村一面;格局没机理、建筑没特色、环境不宜居, 长此以往, 不但影响了农村的建设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乡村建设文化的自觉自信, 我们的下一代将不会知道我们原本的农村是多么美丽!我们原本的农村是多有特色!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是多么令人怀念!
我们要通过乡土特色建设, 展现农村传统格局与原真风貌, 唤起大家对农村房屋建设和环境改造的正确认识, 传承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重塑乡村建设文化的自觉自信。
我们要通过乡土特色建设告诉农民, 你的家乡很美, 有蜿蜒曲折的小路、有碧波荡漾的池塘、有瓜果飘香的树木、有舒适宜居的农房, 有通达便利的交通, 有干净整洁的环境, 作为农民, 应该自豪、幸福。
我们要通过乡土特色建设告诉在外拼搏的人们, 无论何时, 你心里都有一块眷念的故土, 在那里能找到你儿时的记忆, 找到你成长的印记, 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房一路都清晰犹在, 更加整洁漂亮, 那是你纷乱繁杂的思绪中的“心灵净土”。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办学理念上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学习、借鉴、创新、积累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学校精神、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学校管理制度、办学品牌等方面,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形成共识,将师生的智慧凝聚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讨之中。二是要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融入师生的头脑,使师生自愿投入到学校的创新发展之中。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上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遵循学校既定的发展愿景和长远目标,做到同心同德、同力同向。学校文化建设要将各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加以聚合,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配置,共同发力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积极履行学校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三、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上形成合力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发展目标予以具体化,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同心协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要一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助推要一致,校园文化建设践行的路径要一致,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相结合,与解决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相结合,让师生共同为之努力。
四、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上形成合力
将创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师生的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创新作为弘扬、彰显校园文化的保障,并使之成为师生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始终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的要求去思考和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创造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文化成果。
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上形成合力
要把校园的环境加以改造,形成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是积极展示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汲取校园外部优秀的文化精髓,建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幸福感、自豪感、归属感和信任感。其次是充分挖掘本校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优势,不断提升学校的显性物质文化含量和隐性精神文化内涵,开发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增强精神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最后是充分发掘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潜力,使之形成合力。既要注重学校现实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同步推进,还要在优化、净化网络等虚拟环境上下功夫。加大校务信息公开的力度和网络监管力度,营造一个与校园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虚拟文化环境,使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得益彰,成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氛围。■
【文化建设重在以文化人】推荐阅读: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01-09
以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素质教育水平09-22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06-17
浅谈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12-31
以文化创建为平台10-02
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11-11
以传承中华文化共筑07-13
以安全文化引领矿区和谐发展09-19
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12-04
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