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的著名音乐家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二星座的著名音乐家(精选6篇)

十二星座的著名音乐家 篇1

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一生担任各种音乐职务但家境穷困。尽管为谋生周旋于贵族宫廷与教堂之间,却用宗教音乐反映着当时人民生活的疾苦。在德国民族处于灾难时奠立其音乐基石,因此大部分作品都包含着斗争精神和民族理想。如同《b小调崇高弥撒乐》并不是单纯的祭乐,其中洋溢着活力和生气,批评家认为这部作品先现了贝多芬“通过黑暗走向光明”这一思想。高尔基曾说:“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人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冰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的确,冰山上璀璨的日光正是对动荡社会下白羊艺术家的最佳写照。金牛座:柴科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出生,作品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气氛。其主题并不直接来自生活中各种冲突,而是通过对时代的感受,解释内心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因为被认为是“浪漫乐派中的世界主义者”。一生对俄罗斯革命解放运动的关注充实了创作的热情,因此柴科夫斯基不仅是艺术大师,还是一位独立的思想者。第四、五、六交响曲最能体现其哲学观点:第五交响曲中暗示人们必须扫除一切障碍,第四交响曲却表现宿命论下对命运威力的屈服,最终反抗失败,悲剧性的第六交响曲又诞生了。忠实生活,坚持自己的思想却不愿太多争斗的柴科夫斯基,身上也有着金牛座的影子。双子座:瓦格纳

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被继父着重培养戏剧爱好,因此小时就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小学时展现过人天赋,中学起开始创作剧本。183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掌握严格的作曲理论知识。毕业后最大的成就在于歌剧的创造与改革,其大胆和多样化的手法为德国歌剧舞台注入大量新血。后来形成以瓦格纳为首的德国歌剧乐派,特点为浩大,交响性和器乐比重大,注重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既可配合主题,又可独立成为交响乐;声乐部分淡化功能性,重视色彩性,对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产生重要影响。以代表“交流、文艺”的水星为守护星的双子瓦格纳,在歌剧表现上树立了一个丰碑。巨蟹座:维尼亚夫斯基

波兰作曲家、小提琴家。1835年7月10日生于华沙。八岁时就考上巴黎音乐学院,十一岁由于天才的演奏创下该校有史以来的记录。身为巨蟹的他长年坚持旅行演奏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而水象常有的羸弱身体仍然不能消减他对异乡文化的热情,直至在莫斯科病逝。但是论其最辉煌的作品,还是为祖国波兰的民间舞曲--波兰舞曲,创作的四首《华丽的波兰舞曲》,均为小提琴协奏。对于太阳和水星都在巨蟹的维尼亚夫斯基来说,在这部难度极高的作品中倾注了对故乡文化的恋慕。狮子座: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附近。八岁起学钢琴在当今看来有些晚,但其创作天赋却迅速得到发挥。受当时文学和美术中的象征主义影响而创造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和声与音乐体系。作为19世纪欧洲艺术主流的代表,“整体艺术”概念宗师,狮子座的德彪西却是性格阴郁,不喜交往的怪人,以至很多评价中提到他的傲气。事实上德彪西专情于自己的创作,并以艺术改革为使命,要求艺术家剖析自身的情绪反应。是当时古典音乐界当之无愧的王者。处女座:霍尔斯特

瑞典裔英国作曲家,小提琴教师。1874年9月21日出生,接受严格正统的音乐教育。继承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结合多名作曲大师创作技巧,同时独创性相对较弱。处女座的霍尔斯特以精湛的配器闻名,显示了他敏感细致的天赋。且对培养学生十分热衷,一些器乐小品和世界主义风格也是特点。尽管其探索精神中,主题来源更多是对传统的挖掘,但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也让其跻身19世纪著名音乐家之列。天秤座:威尔第

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10月10日生于布塞托附近。早年考取音乐学院未成功,遭到学院派人士冷眼,加上第一次歌剧演出失败使他一度发誓再也不写音乐。但后来又为一剧本中爱国主义打动,再次投入创作。天秤威尔第彷徨不定的初期艺术生涯到此进入正轨,其后创作的多部歌剧以配器极具个性闻名,旋律天才和对乐队的敏感,加上天秤对文学作品的准确把握,使威尔第的很多剧作成为公认的最佳改编剧目。

天蝎座:帕格尼尼

1782年10月27日出生,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演奏家。十三岁登台,演奏时情绪激越,如痴如狂,以致当时教会认为帕格尼尼的演奏是“魔鬼附身”。创新的演奏技巧几近神话,可以用四个手指在四根弦上拉出四个八度,甚至其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些像钢琴谱。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拉琴的生理异征,不可思议的华丽技巧,魔鬼般的演奏,在小提琴演奏史上只有天蝎的帕格尼尼拥有过如此的辉煌。射手座:普契尼 1858年12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卢卡的音乐世家。对歌剧创作兴趣浓厚,其天才主要表现在对舞台效果的把握,虽然火象射手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常常倾注真实的情感,来表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一主题,但其几部成名作品有内容雷同之嫌,皆是以女性为主角,悲剧结尾,所以一般认为他的创作稍有局限。但敏锐的戏剧感使他拥有惊人的和声与配器能力,所以在音乐史上,射手普契尼留下的更多不是深刻的艺术体验,而是纯熟驾驭效果的技巧。摩羯座:肖松

生于1885年1月21日,有关肖松的史料并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影响和知名度不亚于当时的一流作曲家。作品多为诗配曲,工于对艺术的严谨,代表作《音诗》织体丰富,表现细腻。虽然作为当时法国的浪漫主义,却并非完全同于前人,而是和一些华丽浮夸的法式技巧相反,肖松的作品音律清晰、平衡、整齐匀称。肖松对待艺术并不狂热,而是像大多摩羯一样将此工作视为高尚的,并用平和谨慎的态度完成创作。水瓶座:舒伯特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以优美独特的旋律闻名于世,在古典范畴内的浪漫主义风格并不多见。早期作品因个人生性羞怯不愿示人,后经鼓励,得到宫廷乐正赏识,开始伟大的创作。舒伯特的一生似乎总有些自卑,穷困潦倒的他几乎全靠朋友救济度日,曾多次自称“失败的音乐家”,“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可怜虫”,天才却如此自贬,或许和其前无古人的风格一样,是受水瓶座难以言表的奇特影响。双鱼座:肖邦

十二星座的著名音乐家 篇2

在世界音乐的长河中, 各个民族的音乐都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发展存在, 并散发着各自独特的光芒。而在这茫茫的音乐长河中, 苏格兰音乐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经久不衰。

自公元五世纪开始, 占领爱尔兰后, 雄心勃勃的凯尔特人又蠢蠢欲动了。他们中一支名为苏格兰 (Scotti) 的凯尔特部落穿过北海峡 (North Channel) 来到了不列颠尼亚西北部 (今苏格兰地区) , 并在此定居了下来。他们将这个地方以他们部落的名字来命名, 至此, 一个对世界有着相当影响力的民族———苏格兰, 开始了其成长和发展的道路。苏格兰西北部多山地, 这里就是凯尔特人当初登陆的地方。高原上的苏格兰人使用的语言是盖尔语, 盖尔语则是从凯尔特语演化发展而来。而在苏格兰的东南部, 人们普遍都说盎格鲁语, 而这种语言则更多的是受到了北欧日耳曼语系的影响。对于苏格兰音乐来说, 盖尔语的节奏明显影响到苏格兰音乐中的速度和节奏。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 苏格兰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嘹亮的风笛, 别有风味的短裙, 悠久的高尔夫文化和对威士忌的喜爱, 这些都是苏格兰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风笛的雏形最早出现于欧洲大陆, 后来随着凯尔特人的南征北战来到了苏格兰, 早期, 苏格兰风笛只是作为牧羊人放牧时使用的乐器, 而在过去的几个世纪, 风笛则成为了苏格兰人为自由而战的见证者。而现在, 苏格兰风笛更多的是以独奏和为舞蹈伴奏的方式来体现苏格兰人自强和勇敢的精神。而另一种鼓舞人心的方式则是跳舞。在战争多发的年代, 战士出征前和胜利后都要跳舞。这种舞蹈尤以剑舞著名。相传在11世纪, 在连绵起伏的苏格兰高地上, 一位胜利的苏格兰将领把自己和对手的剑平放在地上并交叉成十字状, 然后在上面欢呼雀跃, 即兴而舞。自此以后, 每逢出征, 则必跳剑舞, 若在舞蹈的过程中, 舞者的身体没有与剑相接触, 则意味着他们必将凯旋。更令人惊喜的是, 舞蹈的音乐与盖尔语还有舞者的舞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格兰民间音乐通常由一支风笛、一把小提琴和三架手风琴组成的小型乐队来演奏, 这些音乐大多为无意义的音节反复, 具有让歌者和演奏者记忆旋律的作用, 加上其音乐的节奏与用盖尔语说话时的节奏相符合, 音乐中附点音符的运用则为最大特色。而舞者跳舞时, 脚下的节奏也基本以附点音符为主。这就是苏格兰民间音乐与舞蹈节奏的基本关系。

二、以苏格兰民间音乐为创作动机的经典作品

正是这种有着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民族音乐, 给了伟大的作曲家马克思·布鲁赫以创作动机和灵感, 才有了一部历久不衰的作品———《苏格兰幻想曲》。这部作品的全称是《自由运用苏格兰旋律的小提琴与乐队和竖琴的幻想曲》, 于1879年完成, 题献给萨拉萨蒂。

这部作品共由四个乐章和一个引子构成。在戏剧性的旋律中, 在管弦乐队和竖琴的衬托下, 小提琴开始了自问自答的对话。独奏声部的旋律同时带有着一种浓烈却又对未来感到未知的情绪。乐队用一个19小节的过渡句, 描画着苏格兰长满青草的山坡和拥抱着宁静溪流的谷地后, 独奏小提琴娓娓道出由苏格兰民间歌曲《老罗宾·莫里斯》改编而成的主题。这悠长美丽的的旋律线不难使人联想到苏格兰雄伟的山脉、秀丽的山谷、恬静的湖泊、奔流的溪水和开满鲜花的平原。随后的第二乐章带来降E大调的快板。主题是由苏格兰民歌《嘿, 浑身尘土的磨坊主》改编而成的, 乐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变化和发展。到乐章末, 乐曲转为降A大调4/3拍的慢板, 不间断地进入了下一乐章。在这里, 作曲家很巧妙地运用了第三乐章的主题, 将乐曲推向一个小高潮, 最后停留在降A大调的属音上, 从而引出了第三乐章的主题—苏格兰民歌《我为失去了乔尼而忧伤》。这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 其中第二、四句分别是一、三句的向上五度模仿。这里不光体现了苏格兰音乐附点音符的特点, 还体现了苏格兰特有的民族调式。苏格兰的民族调式也为五声, 是由小二度和大二度构成的, 不同于中国五声调式中大三度音程的出现。当音乐转为B大调时, 独奏声部奏出比之前更富力量感更加热情的旋律。在这一主题结束时, 乐曲回到原速, 降A大调。此时, 乐章看似快要结束, 但实际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紧接着就是比第二主题更加热情的旋律。在这里, 这种热情不是转瞬即逝的, 而是随着音乐逐渐的暗淡而一波一波不断涌动, 直到乐章的结束。终曲的主题素材来自于苏格兰的民间歌曲《胜利的苏格兰人》。这是苏格兰人庆祝胜利的战歌。小提琴七和弦的运用使得音乐纵向织体更加饱满, 加上铜管乐作为支撑, 使音乐具有恢弘的气势, 庄重中不失欢悦。

主题a部分中的第一二小节像是战士胜利时吹响的号角, 后两小节则展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独奏声部第一次演奏主题后, 乐队又重复演奏这一主题, 好像独奏与乐队进行的对话。主题b部分的出现是对第一主题的相同节奏型但是不同旋律的变化再现。紧接着就是乐队和竖琴演奏主题, 小提琴声部展开炫技性的变奏。这一部分一共由四个变奏组成, 暂时统称它为“第一变奏”。在华丽的技巧性展示之后, 音乐转为C大调, 呈现出较为平静的旋律。当弦乐组奏出充满紧迫感的旋律时, 音乐恢复原速, 就好像勇敢的苏格兰战士又踏上了征程, 在翻山越岭之后, 当主题再次响起时, 似乎说明他们又投身到新一轮的战斗中去了。此时出现的主题是原主题的变化再现, 其中小二度音程的出现使得音乐中掺入了一丝危机感。紧接着就是“第一变奏”的变化再现。再现过后, 音乐又恢复了平静和律动感。此时的音乐就像是奔流不止的河水, 不断地起起落落, 但是前进的步伐是不停歇的。当第一乐章的主题响起时, 在人们还在回忆的时候, 第三乐章恢弘的主题又响起, 音乐就在这壮丽的旋律中结束了。

在协奏曲和交响曲创作中, 使用苏格兰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可并不只有布鲁赫一人。浪漫主义巨匠、犹太人门德尔松就在1830—1842年间创作了《第三交响曲》, 又称为《苏格兰交响曲》。他的创作灵感是在他参观爱丁堡里路德古堡遗迹时所产生的。这首作品当时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 即霍里路德古堡的主人的。

在前两个乐章中, 以苏格兰民族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为中心, 不断地用不同乐器不同声部进行再现。展开部的旋律也是围绕着主题展开。这一近似于苏格兰民族音乐的曲式架构, 即音乐是由一个音乐动机不断再现构成, 起到使歌者和舞者记忆音乐旋律的作用。在行进到第三乐章时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表达, 充满忧郁, 单簧管则以阴郁的形态表现第二主题。在发展部呈示后, 第一、二主题追忆般地重现, 似乎是对古堡周围景色与古堡氛围的回顾。终乐章里, 作曲家大量使用苏格兰音乐素材, 色彩无比灿烂。这一乐章据说来自作者欣赏爱丁堡风笛演奏军乐的印象。

门德尔松的这部《苏格兰交响曲》和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虽都是以苏格兰命名, 但不同的是布鲁赫创作了一首苏格兰民族风格的作品, 而门德尔松更多的只是运用了一点苏格兰的音乐动机。在那个时代, 这两个作曲家此举可谓是创作中大胆新颖的运用和尝试。苏格兰音乐的动机和元素不间断地以各种形式、方法被重现和闪现。

三、苏格兰乐风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

在近现代的音乐中, 苏格兰音乐出现率最高的领域当属电影音乐, 随着一部部经典的影片, 那或悠扬欢快, 或悲凉致远的苏格兰旋律被世人所熟悉和喜爱。电影《勇敢的心》中, 其配乐使用了苏格兰音乐和爱尔兰乐器的融合, 即使用苏格兰的音乐元素, 再由爱尔兰的乐器演绎。就以最为著名的《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为例, 其中的民族乐器就使用的是维列安风笛的锡笛。锡笛有着一种清冷凄凉的音色, 加上维列安风笛的柔美悠远的音色, 多少为这部电影笼上了一种悲壮的色彩。而最广为人知的还是电影《魂断蓝桥》中那首《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又名《旧日的好时光》, 原本是是一首传唱度颇高的苏格兰民歌, 现在的歌词据说是由苏格兰著名的田园诗人罗伯特·彭斯改编。这是一首歌唱友谊万岁的歌, 歌词中有对过去快乐时光和艰辛历程的回顾, 最终都归结为“友谊万岁”这一主题上。

在这部电影中, 《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随着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节点而出现。《友谊地久天长》第一次出现, 是在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时响起。此时的音乐是三拍子, 更具有舞曲的律动感。当舞曲结束男女主人公要分别时, 三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再次响起, 此时音乐的出现, 烘托出两人的不舍和遗憾。当《友谊地久天长》以原版二拍子出现时, 是女主人公玛拉到车站却没来得及跟男主人公罗伊说声再见。女主人公玛拉的悲观情绪此时因这段由弦乐组演绎的旋律的渲染而表露无遗。几年后, 衣着艳丽的玛拉在车站, 意外地等到了那个在新闻中死去的罗伊。罗伊见到玛拉, 喜出望外, 准备在第二天就举行他们的婚礼。当晚的晚宴上, 罗伊和玛拉跳起了他们定情的舞, 就是那首三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 而影片的最后, 还是这首乐曲淋漓尽致地烘托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悲情结局。

四、结语

世界著名音乐家50位 篇3

2、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

3、肖邦:波兰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国血统。国移居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并就学于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

4、舒柏特:奥地利作曲家,17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

5、巴赫: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的埃森纳赫城。他的家庭是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16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

6、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生平18l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莱丁村。

7、柴科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8、卡尔·车尔尼:1791年,奥地利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车尔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他3岁时就能弹钢琴,7岁时能将自我的乐思记录下来,10岁时已能清晰流畅地弹奏莫扎特、克莱曼蒂的全部钢琴作品,并且具有超凡的`音乐记忆力。

9、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世界著名音乐家50位 篇4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13岁开始学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我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等。

2、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十九世纪前半叶整个浪漫主义演奏艺术思潮的兴起是由他首先掀起的,代表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全集》、《超级练习曲》等。

3、维瓦尔第

十二个音乐小故事 篇5

1、《二泉映月》的故事,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们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2、小提琴《思乡曲》,马思聪曲抗战时期,马思聪听到一首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原民歌中有想念故乡的萌芽思想。马思聪创作的中他把失去土地的、离乡背井流浪于异乡的农民的离愁与别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丰富而深刻的音乐内涵。在萤火烧过的地方,又奏起了思乡曲。曲子里,没有黄昏的苦烈,没有子夜的吟叹,只有灰烬中盎然破土而出的绿意,再有啊,再有的就是,生命回归的呼唤。留恋在国土的灵魂,禁锢在他乡的身躯,浓浓的乡愁,化不开的思念,这时回忆起少时在故乡的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只有把这些,寄托于这一首《思乡曲》。

3、合唱《哈利路亚》,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中年经营歌剧院破产,屋漏更遭连夜雨,他又遭遇中风的不幸,身体倒了下来。但是他没有被击倒,一位词作家拿来清唱剧“弥赛亚”的脚本,他躺在床上看着脚本,凭着毅力和神奇的勇气,写完这部巨作,特别是里面的合唱《哈利路亚》,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在演出那天晚上当英国国王听到此曲时,不由自主站了起来,谦卑的聆听这首天籁乐曲。亨德尔听到合唱《哈利路亚》,也流下热泪,他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主的意愿。”

4、《如歌的行板》,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以音乐这种十分艺术化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善良犹豫的性格特征,对身处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黑暗社会下劳苦人民的同情。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托尔斯泰听了这首乐曲后热泪盈眶,他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5、《月光奏鸣曲》,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19世纪上半叶,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 于是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光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6、《马赛曲》的故事,《马赛曲》创作于十八世纪的最后十年,曾伴随过法国大革命的《马赛曲》,是一首至今已传唱两百多年的战士之歌,但歌曲的作者却早已被人遗忘。年轻上尉鲁热是个气质温文的人,偶尔写一二首诗歌,只是从来不曾被刊印或演出。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深夜,大革命的号角声激励着所有人,刚参加完聚会回家仍激动难眠的鲁热,鬼使神差般一气写成一首歌后昏然睡去。第二天醒来看到桌上的手稿,连他自己都觉得陌生。这以后作品在沙龙里被唱了一二次,即不再被提起,以至作者本人都快忘了。两个月后,马赛的士兵们找到了它,并以它作为自己的战歌;七月三十日凯旋时,他们唱着它进入巴黎,人们始称之为《马赛曲》;又一二个月,它成了全民之歌,全国之歌;一七九五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更多的人开始传唱……而作者鲁热,在他潦倒的后半生中再也没有人把他和《马赛曲》联系在一起,他也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收益或激励,但那个夜晚,那个为世界带来《马赛曲》的夜晚,却的确是属于他的啊。

7、《黄河大合唱》诞生在极度艰难困苦的延安抗战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为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当时延安经济十分困难,党中央宣传部给冼星海特地补助了一斤白糖,星海每天晚上写作时,用白糖来补充营养。

8、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悲情和愤怒的肖邦写下钢琴曲《革命练习曲》,1831年肖邦在去巴黎的路途上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华沙被沙俄军队占领终于陷落,肖邦他在钢琴上发泄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创作了高度洗练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音乐好比汹涌澎湃的波涛,自上倾泻而下,音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痛悲愤,形成一股波澜壮阔的情感巨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

9、贺绿汀与《牧童短笛》,当贺绿汀1935年考入国立音专时,他还是一个在上海求学的穷学生。当时他住在一家缝纫店的主楼,夏天热得要命,但是贺绿汀没有被这困难吓倒,他一边学,一边创作,同时还不断地注视着音乐界的动态。虽然贺绿汀随时有辍学的危险,甚至这样差条件的房子,也都会有交不出房租的可能,就在这危难之际,有一天,他在学校的栏刊上看到了一则“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活动,是俄国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的。如果谁获优胜将能得到免费出国求学资格,并获奖金100元,而且作品的姓名必须严密封锁,任何人都不能“走后门”。得到这一消息后,贺绿汀非常兴奋。从此,他整天就泡在那间酷热小屋里开始了他的创作,夜以继日的创作,使他忘了一切苦楚。有的朋友问他“你这样认真地投入这次比赛,难道那幸福之光环真的能射到你身上?”贺绿汀非常自信的说:“我欣赏这次比赛的规则,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有获奖的机会,因此,我必须认真地对待这次比赛”。由于天气太热,他又住在楼的顶层,白天无法工作,只好利用夜间及黎明前的那一段时间进行创作。同时为了有更多的机会获奖,他一连写了三首钢琴曲(即《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作品写好后他非常郑重的寄了出去,然后就期待着这次比赛的结果。

幸福的光环真的来了,连贺绿汀自己也没想到,在他的三首作品中,竟然有二部获奖,即《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其中《牧童短笛》荣获这次比赛的一等奖,也是我国第一首飞向世界的钢琴作品。从此,贺绿汀便成为国内外瞩目的音乐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活跃在中国的乐坛上,而这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奏响了全球。

10、音乐家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华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11、黎锦晖与中国的儿童歌舞音乐

中国有自己的儿童歌舞音乐是自黎锦晖开始的。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一首歌,叫《可怜的秋香》,中国现代音乐史家分析:这样的歌,极为朴素但手法高超,是作者的心灵在音乐上的映照。黎锦晖在音乐上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幼年时就痴迷于音乐。家乡的花鼓戏、湘剧给了他丰富的音乐滋养,他无师自通,学会了多种乐器。五四运动前夕,他到了北京,戏台上的京昆雅韵,天桥的民间说唱,都为他所钟爱。此时,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实行“有教无类”,允许外人旁听。黎锦晖也成了北大的一个旁听生。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他的湖南老乡,如毛泽东、沈从文等。蔚为壮观的旁听生队伍,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蔡元培或许没有料到;但原先专修美术的黎锦晖走上用音乐推广国语,最后献身音乐,确是蔡元培耳提面命。北京二十七中的前身是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孔德学校,黎锦晖曾是这里的教员。有一次,蔡元培到校视察,发现学校校歌竟然采用日本国歌曲调,他马上找到黎锦晖,鼓励他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这是黎锦晖从事音乐创作的转折点。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兄弟8人都很有成就,被誉为“黎氏八骏”。大哥黎锦熙曾任教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老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致力于改革语言文字,创造新教育和新文化。受大哥影响,黎锦晖也投身于国语运动,并且创造了用音乐来推广国语的独特方式。

今天人们熟悉的儿童歌舞音乐,是黎锦晖首创的。他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这个思想使几代人受益。为推广国语,黎锦晖为孩子们写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则拥有完整的故事,有歌曲、舞蹈。黎锦晖依照儿童的特点,把歌曲和舞蹈结合起来,在当时深受欢迎,其影响无可估量。

12、舒柏特的《摇篮曲》

《摇篮曲》从它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如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歌曲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十二星座的著名音乐家 篇6

(一) 民族音乐产生

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 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 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 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二) 民族音乐发展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沧桑, 传统民族音乐在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至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奏形式, 保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乐曲继续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民族音乐发展到今天不仅有民族乐队演奏的传统风格, 而且还拥有了跟流行音乐还有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现代作品, 许多新的民族音乐作品已经在创作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

(三) 民族音乐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又兴起了当代流行音乐, 由此构成了差异明显的几个音乐体系并存的我国音乐文化新格局。这几大体系中, 流行音乐体系占了绝对优势, 大大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 他们对刘德华、周杰伦等流行歌手了解颇多, 崇拜有加, 甚至于对他们的个人档案也能倒背如流, 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国乐大师刘天华, 京剧大师梅兰芳。这种现象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中产生热潮的缘由

(一) 流行音乐的特点让大众觉得贴近自己的生活

流行音乐结构短小, 手法、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歌词多用生活语言, 浅显易懂, 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 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 加上动作手势, 自由不羁, 亲切自然, 所以大众起听起来, 都易于接受, 也因此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并广泛传唱和欣赏, 也容易产生共鸣,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 媒体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音乐环境、主流音乐媒体提供给学生的都是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超级女声》《星光大道》等众多选秀节目可异彩分呈、人才济济, 它们更为拥有唱歌梦想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而这些节目中, 包括登台演唱表演的小朋友, 他们演唱的歌曲多是流行歌曲。在大众传媒时代, 报纸刊载了抢眼的头版, 大多数都是在写当代当红明星, 而这些明星基本上都是唱流行音乐的或影视明星。同时流行音乐还在不断的利用电视媒体通过区域性或全球直播将音乐变成“音乐事件”, 靠的是磁带、唱片、演出、广播来宣传和推广。

三、“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范例分析

“女子十二乐坊”诞生于2001年6月, 是一支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有机结合的流行艺术团体。这支独特的乐队是由13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 (其中一人为二胡替补队员) 年轻靓丽的女孩组成的中国民族音乐团体, 她们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挑选出来的, 她们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个个六七岁就开始练习乐器, 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均在历届器乐比赛中拿过大奖。她们的经纪公司是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王晓京”先生是“女子十二乐坊”的创建人。“女子十二乐坊”在表演中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 扬琴, 琵琶, 二胡, 竹笛, 箫, 葫芦丝, 独线琴等中国民族乐器。

(一) 演奏形式

1. 舞台表演独特、新奇

首先站位方面:古典民族乐队站位在, 面前是扬琴, 扬琴后面是古筝, 古筝后面是吹管乐, 吹管乐后面是打击乐, 基本统一的。而“女子十二乐坊”是按照不同的作品, 站位也随着改变。如作品“追逐”的站位是, 最前面的是竹笛, 竹笛后面是二胡, 二胡后面是琵琶。琵琶左手边是古筝, 右手边是扬琴。作品“自由”的站位是前面是琵琶, 琵琶后面是古筝和扬琴还由竹笛。

站姿方面:全体演员以潇洒的站姿演奏着古老的民族乐器, 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代替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族音乐演奏, 而且不时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身体, 颇有现代摇滚乐队的风格, 整个舞台将民乐的宁静演绎的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 使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色彩, 星碟公司总经理王晓京对这一舞台效果大胆的称之为“视觉民乐”

2. 服装设计时尚

“女子十二乐坊”的服装在设计上突出了东方的古典元素, 穿着简约、时尚, 颜色统一。黑色、白色、红色、银色是乐坊乐手服饰的基本色调, 简洁明快, 在服装的款式上则更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女士旗袍、礼服, 或是前卫现代的露脐劲装, 统一的性感着装融合了符合当代社会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 拉近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距离。既有东方宫廷的韵味, 又有西方的前卫时尚, 要么是清一色的黑色长襟, 要么是绚烂的十二袭大红外衣或白色轻纱, 时尚装扮耀眼夺目。

(二) 内容

“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是民族音乐, 但她们的演奏中又能听到了拉丁、爵士、摇滚、HIP-HOP等众多流行音乐的节奏和元素, 将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 融进现代、时尚的元素从而扩大其欣赏群体, 使之具备进军国际主流音乐市场的能力。

“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中, 唢呐变得不再喧嚣, 笙管变得不再呜咽, 弓弦变得灵动而时尚, 弹拨变得流行而独特, 西洋的流行音乐元素与我国民族音乐韵律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民族音乐表现方式, 让我们能够坐下来仔细地品味民族音乐, 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妙。

如《五拍》一开始就是一段用架子鼓敲打出来具有摇摆和强烈刺激, 四四拍的摇滚乐节奏, 在古筝的动力型节奏的引导下, 二胡跳跃的旋律把人们带入节奏的时代。《五拍》是一种富有动感的节拍, 加上带有变化音的华丽旋律, 使人们感觉既熟悉亲切, 又富有现代气息。吉他的独奏和贝司的扣打更将“新民乐”气质展露出来:在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追求变化。

(三) 风格定位

“女子十二乐坊”的风格很明确, 就是强调差异化竞争, 打造流行的“视觉民族音乐”。

1. 她们把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有机结

合, 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拉丁、爵士、摇滚、HIP-HOP等众多世界流行元素的节奏相结合, 创造出了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

2. 从演员形象到表演形式都要求具有视觉美感, 演出形式

采用富有激情的站立式演奏, 充满动感, 洋溢着青春激情, 再加上穿着时尚的演出服, 结合充满现代气息的舞美效果, 时尚的服

浅谈关于建立歌唱中的管道状态

李娜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歌唱艺术, 它是一门以表现声音为手段的艺术学科。为了使这一艺术更好的得到发展, 我们必须建构一个良好的歌唱“乐器”为前提, 才能够很好地使用以人的喉咙这个“乐器”来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来, 能更好地通过歌唱来反映社会生活, 讴歌时代, 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等。

关键词:管道状态;气息;喉咙;头部通道;全通道

一、气息对于歌唱管道的声气结合的作用

(一) 歌唱气息的认识

呼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训练和研究的。但是歌唱则不同, 不仅要认真学习和训练, 而且, 还要尽可能地学懂弄通, 呼吸虽然只是歌唱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但绝不是予以忽视的部分, 因为它乃是各种歌唱技巧的基础 (1) 。

声音是人的“乐器”, 人在唱歌时, 只要在气息和管道结合的情况下再加入以假声为主的音波, 就能发出动听的歌声。国外一些女高音就是用这个原理唱的。所以说:1.会唱歌者“唱的是气”而不完全是声;2.会唱歌者的发声, 好像不是直接从喉头唱出来的, 而是用气在声音通道中“吹”出来似的。

(二) 下顺漏斗管声气通道的建立

传统养生学泄漏:人的肺与下丹田之间有“虚空一管”, 即是后天之气与先天之炁接通的唯一路线”。也就是说:人在胞胎中时, 是用的先天吸呼, 上半身和下半身是混然一体的。然而, 一旦出生就落于后天, 开始用肺来呼吸了, 于是经横膈肌一阻隔, 后天呼吸之气就不能从上半身流入下半身。所以, 要使先后天之气相结合, 就必须找到、打开并运用此关窍。

我们必须类推出这条从心窝关窍口开始到脚跟的人体下半身的隐形“下顺漏斗管声气通道”的发声原理:⑴用“意念”作指挥, 流动的“气息”为动力, 夹带着“声波”为基音, 声音通道为乐器管道或长喇叭;⑵将气息和声音叹入管道中, 带动下半身的先天气一起震动发音。

二、头部上声音通道的建立

(一) “倒漏斗管”的建立

著名的王宝璋教授在林俊卿大夫的“咽音”唱法原理上, 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设法将“咽音”唱法和中国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赋予“咽音”唱法新的生命, 使它成了中国声乐艺术教学中的一朵“洋为中用”的奇葩。

⑴放松下巴肌肉及舌头, 抬头张开嘴吧, 打开颌骨;⑵用意念将口腔肌肉 (会厌、舌根及咽壁) 调节成一个小咽壁管, 它们称为“倒漏斗管”;⑶然后使声气波进入“倒漏斗管”并在咽管中产生高泛音共鸣。它的原理就是:在“意念”作用下的“气饰, 这一切都构成了特有的风格。

总之, 用中国民族乐器, 融合了众多流行音乐的节奏, 使她们的演奏既有流行音乐的娱乐性, 又有古典民族音乐的美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突破。同时, “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 对于民族音乐的前景和未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它的出现为世界音乐之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民族音乐在国际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息”“声波 (混入真声成分的假声波) ”以及“咽壁管”三者的协调配合。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特色, 尤其利于唱高音。

(二) 上声音管道运用法——“咽音”唱法

林俊卿大夫的“咽音”唱法是建立在解刨生理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 “咽音”唱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治疗声带疾病有着一定的功效, 其原理又是什么呢? (1) 它着重是用“气息”夹带着音波 (假声) 吹进发声管道从而产生声音, 故而减少了真声带的负担; (2) 它着重是用“发声管道”来承接所“吹”进来的声气波, 故而减少了口腔、舌头、下巴、喉头等处的负担。所以对解除喉头疲劳, 恢复嗓音有较佳的作用。

据此,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咽音”唱法的原理就是:声气波作用于头部“倒漏斗管”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所以, 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上声音管道声气结合发声法, 这是后天气在空腔管通道中的作用。

三、全声音通道声气结合法

(一) 上下两反向漏斗管的建立

就是同时运用上、下或顺、倒两反向的漏斗管声音通道, 使上下相通, 相协调, 能够使人发出悦耳动听声音来。

只有先挂好高位置, 再做好下声道顺漏斗管叹气发声, 然后使声气反作用于上声道漏斗管, 这样就完美了。这是老师经常给我们做的一个恰当的比喻, 这如同我们懂得的“盖高楼”和“挖地基”之间的密切关系, 地基挖得越深, 楼房也就能盖得越高;下声道的声气越深, 上声道的位置就能越高, 声气场的共振就会更厉害, 声音当然也就更漂亮了。所以, 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上下管道结合情况及其功用, 并很好地加以运用。

(二) 建立全声音歌唱通道

在进行全声道声气练习时, 除了前面所讲到上, 下两声道的注意事项外, 教师要我们注意的是: (1) 上管道的漏斗口在软腭与咽壁交界处, 下漏斗口在心窝中丹田关窍口, 在两管道之间实际上还有喉头到心窝的短通道, 也就是说要把上下两通道连接起来的话, 就必须注意声带所发出的基音波应该穿越此短管道直接到上下两声音管道口, 再发声。 (2) 在发声时也可以不理会喉头到心窝的短通道, 而感觉到这两个漏斗口之间 (口、咽喉、上胸) 都是空的没有一点东西, 基音波就直接进入上下管道。 (3) 然后, 再根据演唱的内容来调节发声管的长短, 调节气息和假声, 真声的比例, 以及音色, 音高等。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年.

[2]汪启璋N.K那查连科编《歌唱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月.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产生, 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在我国音乐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 流行音乐已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主流, 传统民族音乐原有的地位已被动摇, 甚至离人民社会生活也越来越远。本文针对“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范例进行分析, 积极探索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 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女子十二乐坊,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走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月.

[2]王娜:《走向流行的传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姚展雄:《女子十二乐坊走红启示》[J];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05月.

[4]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王晓红、陈艳:《由女子十二乐坊看民族音乐市场化走向》[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月.

[6]李昆丽.《新民乐的融合之路与当前的审美缺失》民族艺术研究[J].2005年05月.

上一篇:16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答案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记叙文常用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