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通用6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篇1

一、填空题:

1、秦代唯一的作家是。

2、两汉时期,士大夫文坛上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是散文和。

3、西汉初期,为适应总结秦王朝灭亡教训的政治需要,文坛上最先兴起的文体是。

4、西汉初期政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5、西汉后期的政论散文比较价值的是桓宽的《 》。

6、东汉前期的政论散文比较价值的是王充的《 》。

7、东汉的政论散文除王充的《论衡》外,比较尖锐地批判现实的作品还有王符的《 》和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

8、东汉晚期,最值得注意的是散文中出现了抒情散文这种新题材类型,有代表性的是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

9、西汉初期贾谊的赋《 》和《鵩鸟赋》可以视作从楚辞到汉赋形成的过渡之作。10.枚乘的《______________》是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

11.西汉前期最著名的汉大赋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

12、东汉晚期的赋以抒情小赋为主,代表作家是 和赵壹。

13、张衡的《 》描写了退隐田园的乐趣,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写田园题材的作品。

14、《史记》原名《 》,东汉末期始被称为“史记”。

15.司马迁的《史记》由本纪、表、书、、列传五个部分构成。

16、东汉前期的《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17、“汉乐府民歌”是汉王朝音乐机构“ ”所采集的民间歌词的统称。

18、“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中,以《 》和《陌上桑》艺术成就最高。

19.有姓名可考的文人五言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宋子侯的《董桥娆》和辛延年的《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十九首”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 》。

二、单项选择题:

1、.贾谊的《过秦论》和《 》是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1)、论贵粟疏(2)、陈政事疏(3)、潜夫论

2、鼌错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是《 》。

(1)、论贵粟疏(2)、陈政事疏(3)、潜夫论

3、汉武帝时期的《 》是一部以黄老道学为理论基础的资政著作,它构建了一个将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包容在一起的庞大理论体系。

(1)、治安策(2)、淮南子(3)、吕氏春秋

4、西汉政论散文的风格转变是从东方朔开始的,他前期的《应诏上书》辞气纵横,后期的《 》却牢骚满腹。(1)、治安策(2)、潜夫论(3)、答客难

5、《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太初年间约三千余年的历史。(1)、秦始皇(2)、汉文帝(3)、汉武帝

6、班固的《汉书》体例上模仿《史记》,但将“世家”并入“列传”,将“表”改为“ ”。(1)、志(2)、书(3)、论

7、东汉末期开始出现抒情散文,著名的是 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1)、秦嘉(2)、蔡邕(3)、赵壹

8、一般认为,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西汉初期 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可视作从楚辞向汉赋的过渡。(1)、司马相如(2)、陆贾(3)、贾谊

9、司马相如之后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汉宣帝时期的王褒和西汉末期的。(1)、东方朔(2)、扬雄(3)、枚乘

10、汉代小赋的写作是从汉宣帝时期的 开始的,他的咏物小赋《洞箫赋》风格不像大赋那样板滞。(1)、王褒(2)、扬雄(3)、枚乘

11、东汉前期的赋作题材有所扩大,出现纪行赋如班彪的《北征赋》、述志赋如冯衍的《显志赋》,还有班固的以描写都市繁华景象为主的《 》。

2(1)、二京赋(2)、两都赋(3)、三都赋

12、东汉中期的赋作抒情成分增加,比较著名的有 的《长笛赋》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并开始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1)、扬雄(2)、张衡(3)、马融

13、东汉后期的赋作以抒情小赋为主,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等。其中赵壹的 《 》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1)、二京赋(2)、刺世疾邪赋(3)、思玄赋

14、汉王朝的音乐机构“乐府”大规模采集民歌是从 时期开始的。(1)、汉高祖(2)、汉文帝(3)、汉武帝

15、最早记录“汉乐府民歌”作品的是南朝 的《宋书·乐志》。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有所增广。(1)、沈约(2)、谢灵运(3)、陶渊明

16、按郭茂倩的乐府歌曲分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歌曲中,其中“ ”歌中保存最多。(1)、相和(2)、鼓吹(3)、杂曲

17、刘兰芝是“汉乐府民歌”著名叙事诗《 》中的人物。(1)、陌上桑(2)、孔雀东南飞(3)、白头吟

18、的《咏史》是现存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1)、班固(2)、张衡(3)、辛延年

19、东汉晚期 的《赠妇诗》、《留郡赠妇诗》情感充沛,艺术表现上也有一定技巧。(1)、辛延年(2)、宋子侯(3)、秦嘉 20、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 时代。(1)西汉哀平(2)、东汉章明(3)、东汉桓灵

三、名词解释题:

1、贾谊

2、鼌错

3、《淮南子》

4、《史记》

5、司马迁

6、汉赋

7、《七发》

8、司马相如

9、扬雄

10、《盐铁论》

11、《汉书》

12、班固

13、王充

14、张衡

15、秦嘉

16、“汉乐府民歌”

17、《孔雀东南飞》

18、《陌上桑》

19、文人五言诗 20、“古诗十九首”

四、简答题

1、简要概述两汉文学发展情况。

2、简要概述西汉前期政论散文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情况。

3、简要概述两汉辞赋发展情况。

4、简要概述两汉散文发展情况。

5、简要概述两汉乐府民歌的发展情况。

6、简要论述两汉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7、简要概述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

8、简要概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9、简要论述《史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10、简要论述从《左传》到《史记》的史传体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11、简要概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2、简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13、简要论述《孔雀东南飞》的主要艺术成就。

14、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与“汉乐府民歌”的联系。

15、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6、简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五、论述题

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两汉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2、联系具体作品,论述两汉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3、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4、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史记》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5、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史记》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6、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7、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8、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9、联系具体作品,论述文人五言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

10、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内容。

1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12、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13、联系具体作品,试述两汉时期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变化情况。

中古文学习题集之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三国时期的“三曹”指曹操、_________和曹植。

2、“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_________、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

3、曹丕的七言诗《 》艺术成就突出,被称为“七言之祖”。

4、建安时期,被称为“建安之杰”、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5、正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以____________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6、太康文坛当时最富盛名的作家是,他的诗已开始注意对偶和平仄。

7、太康文坛上能够继承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是。

8、东晋后期开创了“田园诗派”的伟大诗人是。

9、《______________》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10、《 》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11、刘宋初期的诗人 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12、南朝宋齐时期,谢灵运和谢脁的山水诗、的乐府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3、南朝齐武帝萧赜时期,出现了自觉讲求声律、风格清怨工丽的“永明体”,以 最为著名。

14、在梁简文帝萧纲的大力提倡下,庾信、徐陵等人形成了以写宫廷猎艳生活为主、风格轻靡颓废的“ ”。

15、___________是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著名诗人。

16、庾信后期的赋,以《 ____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17、是南朝优秀的骈文家,他的《别赋》最为著名。

18、的《后汉书》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北朝 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文笔生动,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0、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干宝的《 》最为著名。

21、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佚事小说)以刘义庆的《 》最为著名。

二、单项选择题:

1、建安时期最为本色的诗人是,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 是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自己的胸襟。(1)、曹操(2)、曹丕(3)、曹植

2、建安时期,以曹丕称帝为界,在创作上风格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著名 作家是。

(1)、孔融(2)、曹植(3)、王粲

3、建安时期,与“建安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是。(1)、张华(2)、陈琳(3)、蔡琰

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他能诗善赋,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1)、孔融(2)、曹植(3)、王粲

5、“建安七子”中的 以诗著称,在当时名气很大,与曹植齐名并称。(1)、刘桢(2)、陆机(3)、徐干

6、曹植的赋以《 》最为著名。

(1)、哀江南赋(2)、两都赋(3)、洛神赋

7、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创造了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言诗 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陶渊明、庾信、陈子昂、李白都仿此作成组的咏怀诗。(1)、曹操(2)、王粲(3)、阮籍

8、嵇康的《 》是一篇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反名教思想的散文。(1)、大人先生传(2)、五柳先生传(3)、与山巨源绝交书

9、和张华是西晋初年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1)、王粲(2)、阮籍(3)、傅玄

10、太康文坛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一批作家,其中“三张”指、张协和张亢。(1)、张华(2)、张载(3)、张衡

11、左思的《 》八首是他诗歌的代表作。(1)、咏怀(2)、咏史(3)、杂诗

12、西晋覆灭后,在敌后并州率兵坚持抵抗的著名诗人是。(1)、陆机(2)、张华(3)、刘琨

13、陶渊明的辞赋中,以《 》最为人称道。(1)、哀江南赋(2)、归去来辞(3)、洛神赋

14、南朝宋初期的 大力开拓山水诗,山水诗从此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1)、陶渊明(2)、谢灵运(3)、郭璞 ,15、刘宋时期的 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为七言诗的发

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七言及五言乐府,对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有 很大的影响。

(1)、鲍照(2)、谢脁(3)、何逊

16、“永明体”作家中,风格清新、成就最高的是。(1)、谢灵运(2)、谢脁(3)、郭璞

17、南北朝时期骈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1)、鲍照(2)、江淹(3)、庾信

18、《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作者是北朝的。(1)、郦道元(2)、颜之推(3)、杨衒之

19、南朝乐府民歌《 》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1)、陌上桑(2)、木兰诗(3)、西洲曲 2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是。

(1)、华丽铺陈(2)、简约隽永(3)、质朴浅易

三、名词解释题:

1、“建安风骨”

2、“三曹”

3、曹操

4、曹丕

5、曹植

6、“建安七子”

7、王粲

8、“正始文学”

9、阮籍

10、“太康文学”

11、陆机

12、左思

13、刘琨

14、陶渊明

15、田园诗

16、《归去来辞》

17、南朝乐府

18、《西洲曲》

19、北朝乐府 20、《木兰诗》

21、山水诗

22、谢灵运

23、鲍照

24、“永明体”

25、谢脁

26、庾信

27、《哀江南赋》

28、“宫体诗”

29、《搜神记》 30、《世说新语》

四、简答题

1、简要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简述建安时期的诗歌发展情况及其艺术风格。

3、简要概述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4、简要概述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5、简要概述阮籍诗歌的艺术特点。

6、简要概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点。

7、简要概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8、简要概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9、简要概述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10、简要概述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

11、简要概述谢脁诗歌的艺术特点。

12、简要概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

13、简要概述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4、简要概述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5、简要概述“永明体”的形成及其主要艺术特点。

16、简要概述“宫体诗”的形成及其主要艺术特点。

17、简要概述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特点。

18、简要概述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

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建安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2、联系具体作品,说明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的变化情况。

3、联系具体作品,论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4、联系具体作品,论述陶渊明田园诗所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

5、联系具体作品,论述陶渊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6、联系具体作品,对比分析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7、联系具体作品,论述从建安时期到南朝末期的诗歌艺术特色的变化情况

一、怎样学习古代文学史?

1、掌握发展脉络 诗歌:

可从表现内容(题材内容、情感内容两方面)、体裁特点、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的发展中进行梳理。例如:

(一)先秦诗歌的发展脉络:

(1)、远古谣谚――《古弹歌》、《蜡辞》、《周易》中的歌谣等,大部分是二言体,表现的是上古初民的生活和愿望,这是中国诗歌的原始状态。其特点是语言简单、节奏简短、有简单的押韵要求,也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象征、白描等艺术表现手法。

(2)、《诗经》――比较全面地表现了从商代中期、历经西周、直到春秋中期黄河流域先民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裁上是成熟的四言体。语言简洁,讲究押韵,节奏和谐、琅琅上口。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艺术修辞手法,特别突出的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出色运用,尤其是“兴”(暗喻、象征)的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代表手法。《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已进入成熟阶段。

(3)、“楚辞”――“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作,是先秦诗歌继《诗经》后的又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集体吟唱到个人创作的转变。楚辞是杂言体,是四言体向五言体转变的过渡阶段。楚辞表现的是具有时代感的个人情感,并将这种个人情感发挥到极致。楚辞的语言运用极为出色,华丽的词藻与浪漫的环境、深沉的情感水乳交融,拓展了汉语言的表现空间和暗示功能。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散文:

可从思想内容(题材)、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叙事模式、原则、人物形象刻划手法、论述模式、原则)等方面的变化中进行梳理。例如:

(二)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历史散文:《周易》、《尚书》(早期,纪事简略而不完备、体裁单

一、体例杂乱、)――《春秋》(过渡期,纪事简略但注重完整性,编年体)――《左传》、《国语》、《战国策》(成熟期,叙事模式从依时而述转向依地而述、依人而述,集中叙事,语言风格从纡徐婉曲转向铺张扬厉,人物形象刻划手法从比较注重材料选择、个性特点发展到全方位进行刻划。)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春秋晚期、诸子散文的早期,语录体、对话体、格言式,不注重论辨,语言简朴)――《墨子》(战国早期、过渡期,初步转向论辨体,注重逻辑,但语言仍质朴。)――《庄子》、《孟子》(战国中期、成熟期、《庄子》为诸子散文的顶峰,既注重论辨又注重文采。)――《韩非子》、《荀子》(战国晚期、发展期,特别注重说理和修辞。)

(三)两汉诗歌的发展脉络:

“汉乐府民歌”(西汉早期和中期:房中乐、文人乐府-汉武帝收集民间乐府-东汉乐府歌辞,从适应统治者的政治娱乐需要转向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和生活情感,汉乐府民歌感情充沛、想象奇特、人物鲜明、语言简洁自然而又清新活泼,与早期民歌不同的是语言情韵兼致,因而刺激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拟乐府歌辞(从模仿到注重语言修饰)――文人五言诗(开始新诗体的创新)――“古诗十九首”(情感深沉、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成熟的五言体,语言清新自然而又洗炼典雅,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

(四)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

西汉前期:贾谊《吊屈原赋》(雏形期,刚从宋玉赋转型)――枚乘《七发》(定型期,叙事单一,注重语言的铺排,以铺陈写物为中心。)――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成熟期,词藻华丽、注重夸饰,内容空洞)

西汉后期:王褒(西汉中期、歌功颂德,但出现咏物小赋)、扬雄(西汉晚期、注重模仿前人,没有个性和创造性。)东汉前期:班彪《北征赋》、班固《两都赋》、冯衍《显志赋》(以大赋为主,歌功颂德、道德说教,但题材有所扩大)东汉中期:马融《长笛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抒情成分增加,开始注意个人情感,富有想象力。)东汉后期:张衡《思玄赋》《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以小赋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批判社会现实。)

(五)两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西汉前期:政论散文为主,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代表作家是陆贾、贾谊、鼌错,词气纵横,笔力雄健。注重说理,高屋建瓴。

西汉中期:一是体系完整的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是《淮南子》(道家思想的综合)、《春秋繁露》(儒家思想的体系化表述)。从庞大的思想体系中进行透彻的说理。二是历史散文,代表作品是《史记》,深入地总结政治历史经验。

西汉后期:散文式微,代表作家是刘向、扬雄,转向对典故、文字的追逐,旁征博引,词气淤塞。

东汉前期:政论散文走向平实化,代表作品是桓谭《新论》、王充《论衡》。从生活常识对社会文化各方面进行批评,语言质朴,明白晓畅。历史散文走向专业化,出现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态度严谨,语言典雅。

东汉后期:政论散文走向批判现实,代表作品是王符的《潜夫论》,词气激愤。出现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是秦嘉的《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情感深沉,言词委婉。这是中国古典散文的一个新的类型。

2、掌握重点

掌握重点作家作品,对重点作家,要了解其生平思想、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重要作品,要了解其产生的时代特点,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例如:

先秦文学的重点: 诗歌:

1、《诗经》的内容、时代特色、艺术成就(成熟的四言体,篇章结构,语言风格,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等)、地位(第一部诗歌合集,标志着中国诗歌的成熟)、影响(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论述)

2、屈原及其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语言瑰丽)、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艺术意境(情景交融、情韵悠长)、地位(第一个诗人、开创新时代)、影响(语言、意境创造、理想追求、爱国主义、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散文:

1、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特别是《庄子》(思想内容,想象力,篇章结构:回翔往复、形散神不散,语言特点:绚丽多姿、生动传神,意境创造特点:汪洋辟阖而又深沉婉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影响: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地位)

2、历史散文:《左传》(叙事模式和原则、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影响)、《战国策》(语言特点、文采、气势、人物刻划、文学虚构、影响)两汉文学的重点: 诗歌:

1、“汉乐府民歌”(内容,生活气息,情感表现特点:感情充沛、淋漓尽致,想象奇特,人物鲜明,语言:简洁清新、情韵兼致,影响)

2、“古诗十九首”(内容,情感表现特点:深沉,意境创造特点:习见景物表现委婉的感情,语言特点:委婉洗炼,影响)散文:

《史记》(主要思想内容,意境创造特点: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篇章结构:内容情感气势融为一体、节奏起伏跌宕,材料取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人物刻划:细节典型化、口语个性化,叙事语言特点:简练明畅、引而不发,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

1、重点作家作品:曹植、陶渊明、《西洲曲》、《木兰辞》

2、重要文学现象:建安文学、山水诗、田园诗、永明体、宫体诗、小说(产生时代,代表作家、风格特点、影响)

二、怎样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作家、作品和专有名词(一般是一种文学现象),各有不同的要求、要点。

1、作家:

要点:(1)生活的时代、简单的生平。(2)主要作品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这两点要求简短,高度概括)。(3)艺术特色及成就(要求稍微详细,可从语言风格、情感表现特点、表现手法、意境创造等方面概括)。(4)地位及影响(要求简短)。例: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人。他一生以其兄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一个贵介公子,作品主要表现了对建功立业的追求,以《白马篇》为代表。后期备受压制和迫害,作品主要表现了他苦闷悲愤的心态,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洛神赋》为代表。曹植的作品前后风格变化很大,前期亢奋雄奇,后期沉郁愤懑。他的诗歌吸收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和汉末文人古诗的艺术特点,描写细致、词藻华丽、注意对偶和音韵,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能够将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他的辞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与浪漫色彩很浓,也有较高的的艺术价值。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艺术手法尤其是雕琢词藻的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作品:

要点:(1)产生的时代及作者简介。(2)主要内容。(3)艺术特色及成就。(4)地位及影响。例:

《庄子》: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哲学论著的汇编。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一度做过小官,大半生隐居。他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庄子》是庄周哲学思想的表述和阐发,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因此,他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出发,建立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观和政治观在内的一整套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奔放驰骋、自由联翩的想象力;二是绚丽多姿、生动传神的语言艺术;三是回翔起伏、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结构;四是汪洋辟阖而又深邃婉曲的艺术意境。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由奔放、汪洋恣肆、神奇瑰丽、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庄子》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文体上也完全脱离了语录体散文的窠臼,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放达阔大的胸襟、遗世独立的人格以及高超深妙的艺术手法都对后代作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专有名词

要点:(1)文学现象出现的时代及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专有名词的来源。(2)主要内容。(3)艺术特色及成就。(4)地位及影响。例: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萧统将失去乐调和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由于这十九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在古诗中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作品群,所以后来人们一直沿用了这个名称。“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作者可能是当时游学求宦的中下层士子。内容主要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和人生失意的苦闷悲哀之情。“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特别深沉,有一种植根于生命深处的悲凉。在艺术意境创造上,擅长用习见, 的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抒发深沉的感情,将内心情感与外在世界完美地契合到一起,创造出含蓄蕴藉、言近意远的艺术意境。语言风格既朴素自然、单纯清新,又高度洗炼、言简意赅。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标志着文学创作主体审美观念的成熟。它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表现技巧、语言风格、体裁形式、意境创作和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为五言诗的定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它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隋唐,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都为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三、怎样写简答题?

写简答题要求写出要点即可,它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描述一定时段的文学发展脉络。(2)简单描述某种特定的文学现象。(3)简要概述或分析作家作品的某些特点。回答不同的问题时,要注意不同的要求。第(1)类:

要点:这是比较典型的史论题,回答时要有史有论。(1)列举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2)它们发展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变化及其原因,可以按时间为序描述,亦可把两方面分开进行描述)。例:

请简要概述先秦两汉诗歌的发展情况。答:(要点)

先秦诗歌的源头是远古谣谚,例如《古弹歌》、《蜡辞》、《周易》中的歌谣等,大部分是二言体,表现的是上古初民的生活和愿望,这是中国诗歌的原始状态。其特点是语言简单、节奏简短、有简单的押韵要求,也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象征、白描等艺术表现手法。到春秋中期《诗经》编成时,中国诗歌已经走向成熟。在表现内容方面,《诗经》已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先民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裁上是成熟的四言体。语言上开始讲究押韵,节奏和谐、琅琅上口。并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艺术修辞手法,特别突出的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出色运用,尤其是“兴”(暗喻、象征)的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代表手法。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由于战乱和理性的过度膨胀,诗歌创作在北方失去了作者和传播者,情感的喷发出现在相对平静的南方楚国,这就是“楚辞”的出现。“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作,是先秦诗歌继《诗经》后的又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集体吟唱到个人创作的转变。在体裁上,楚辞是杂言体,它是四言体向五言体转变的过渡阶段的产物。楚辞表现的是具有时代感的个人情感,并将这种个人情感发挥到极致。楚辞的语言运用极为出色,华丽的词藻与浪漫的环境、深沉的情感水乳交融,拓展了汉语言的表现空间和暗示功能。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汉王朝建立后,文人在欣赏“楚辞”、仿作“楚辞”之余,却循着宋玉的创作道路,将“楚辞”散文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汉赋”,随后经学社会的建立,更使诗歌创作走入了低谷。诗歌创作因此走向民间,这就是“汉乐府民歌”的兴起。汉乐府民歌从适应统治者的政治娱乐需要最终转向了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和生活情感,它以充沛的感情、奇特的想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新自然而又情韵兼致的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刺激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开始拟作乐府歌辞,从早期的简单模仿到注重语言修饰)最后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文人五言诗,这种新诗体的最高成就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情感深沉,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语言清新自然而又洗炼典雅,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体裁上也是一种成熟的五言体,为诗歌创作树立了新的, 典范,为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来临准备了条件。第(2)类

要点:(1)该种文学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原因。(2)形成过程。(3)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3)主要艺术成就及特色。(4)地位及影响。第(3)类

要点:(1)简要概括作家或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历史地位。(2)列举主要内容或主要艺术特色。列举时要举例说明,但不必作详细分析。

(第2、3类与名词解释相近,但更详细一些。)

四、怎样写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篇2

秦王嬴政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他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中央集权,实行集权专政,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1]的法令,明确土地私有而且可以买卖。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代的赋税分为田租、口租、力役三种,田租按亩计征“泰半之赋”,即税率为2/3,口赋为人头税,每口1000钱;力役更甚,秦始皇命令修建长城和骊山皇陵。汉董仲舒评价说:“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李斯担任丞相,秦王朝横征暴敛的赋税政策,与李斯的治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至秦二世即位,李斯鉴于当时的政治危机,主张调整赋役政策,轻徭薄赋,但最终遭到秦二世的坚决反对,于是秦王朝失去了一次调整赋税政策、挽救政权的机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随后刘邦、项羽的起义军把秦王朝推翻了。繁重的徭役赋税动摇了统治根基,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

汉王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自汉高祖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寒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打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史称“汉武盛世”。公元9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

汉代的赋税制度基本上沿着“轻徭薄赋”之一主线展开,这是西汉王朝反思秦亡教训的结果,也是西汉王朝建立初期经济凋敝的产物。汉代休养生息,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改为三十税一,汉景帝以后三十税一成为定制。汉文帝、景帝重视农业,几次宣布“除田半租”或“除田之租税”。“文景之治”的出现与轻徭薄赋的赋税治国理念是分不开的。

汉初思想家陆贾向汉高祖提出“希力役而省贡献”的赋税政策,即减少力役征发,减低税率,减免赋税。汉代政治家晁错、思想家董仲舒、文学家刘向都曾提出“轻徭薄赋”的思想。晁错提出“入粟拜爵”的赋税激励方法,即提高粮食的地位,国家根据百姓纳粮多少授予其高低不同的爵位,犯罪的人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可以免除刑罚。贵粟之道,在于增加财政储备,然后减免贫穷农户的田赋负担。董仲舒上奏汉武帝,强调“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著《史记》,流传千古。《史记》颂赞汉高祖实行“量利禄,度官用,以赋予民”的赋税政策,即严格测算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然后根据支出要求,向人民征收赋税。这其实就是“量出以制入”的赋税征收思想。

汉代还有一位人物对中国税制有杰出贡献,不能不提,那就是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王莽以外戚掌权,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世称外戚篡权。暂不提篡权是非,王莽治税政策有着历史性的变革:其一,开工商征税之先河,要求渔猎、畜牧、纺织、医巫、交易无不有税。《汉书·食货志》载:“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嫔妇桑蚕织纤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所之县官,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其二,比较注重征收财产税和所得税,核实财产数额,征收1/30的财产税,渔猎农桑、刺绣印染等工商收入必须以扣除经营成本后的纯利为征税对象,实质上属于所得税。一般认为所得税是1799年英国人创造的,其实是王莽首次提出以“纯利征税”思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

魏晋南北朝,起自三国,迄于隋统一中国(公元220~公元589年),中国处于一个分崩离析状态,基本上是不统一的,前后历时370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逐鹿中原,成三足鼎立之势。公元220年,曹丕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立魏国。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灭蜀、吴两国,统一中国,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65~公元317年)。西晋短暂统一,不久北方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纷纷入驻中原,建立大大小小十六个国家,史称十六国。316年西晋灭,史称“五胡乱华”。3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江南建邺建立东晋(公元317~420年)。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被人南迁,开发了江南。两晋总历时156年。公元420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政权。此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后来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而南方的东晋先后被宋、齐、梁、陈相继替代,是为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这是一个历史大分裂的时代,恰恰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社会正常的生产活动被打乱,曹操意识到不能坐等农业生产自然恢复,必须利用空荒土地兴办屯田,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颁布《置屯田令》,始兴屯田储粮。曹操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实行租调制以适应战乱,使田租和户调成为最大宗的赋税。“租”是田租,大家都理解;“调”是政府额外征调物品,即临时征收的附加税。曹操把称为“调”的附加税加以固定化,且按户征收,称为“户调”。这一税改使赋税征收手续大为简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公平税负。户调作为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有利于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但由于户调从户而税,为了避税,累世同居不肯分灶,形成中国古代大家庭格局。曹操税制改革调整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可以长久依靠的赋税基础。

三国鼎足之势形成,税制有所不同。曹丕称帝,改赋税为什一税,提高了整体税负。刘备蜀国称帝,几乎全部继承汉制,战乱时期税负高、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匮乏,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对蜀锦手工业颇为重视,蜀锦贸易成为蜀汉的重要财源,以至诸葛亮说:“今民贫国困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2]。诸葛亮七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最终还是因为军备粮草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孙权雄踞江南,为维护政权,采取重徭厚役的敛财政策,其子孙皓残暴无道,徭役更重,最后孙皓投降晋国。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统一。西晋在全国推行“占田制”和“课田制”。占田制是指每户农民都可占有一定面积的根地,占地不足可开垦荒地补足。课田制是指每户农民课税的田地亩数是固定的,若占田超过课田,超过部分则为免税田,这就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但西晋王朝的劣迹在于对官员按级别给予占田、荫客、荫亲属三项免税特权,造就了豪强地主势力,助长上层社会奢侈之风。

西晋初年,儒学思想家、文学家傅玄提出治税三原则,颇令后世佩服:“度时宜而立制”反对在天下安定时仍不断加重赋税,“量民力以役赋”反对超过人民负担能力的横征暴敛,“所务公而制有常”要求政府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制定政策。傅玄治税三原则有其独到和高明之处,将前人的思想合理、科学的成分加以综合归纳,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原则,包含“公平”、“确定”、“便利”等思想,这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早提出1000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东晋建立了度田制,度田制采取什一税,每亩征税三斗,这是比较重的赋税。课田制废除,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造成南方土地占有不均衡。但度田制取消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差别,也取消了官吏、豪强大户与自耕农的差别,使政府收入大大增加。

北魏时期,中国北方连续多年的战乱破坏,造成北方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北魏统一之后,北方的农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直到北魏后期,北方的工商业和手工业才得以发展,为盐铁专卖和各种工商杂税的征收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重视改制,其重心在于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全面变革,创立了均田制和新租调制。均田制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发端及推动者是李安世,他在《均田疏》中详细阐述以下内容:其一,土地类别与土地性质划分,一是国有,一是私有;其二,授田对象明确规定;其三,授田数量明确界定;其四,授田与还田的具体办法,这是土地国有与私有的转换,是一种创造性产权。因此,北魏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成文法。新租调制是李冲首先提出来的,该制度规定按照一夫一妇缴税,而不是按照一家一户,这样豪强大户地主缴税就比以前增加了,大量的隐户显露出来,纳税人口迅速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明显增加。贫民的缴税相对减少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税史上一个重要的思考、创新、变化的时期,虽然有阵痛,虽然有冲突,但租调制、占田制、课田制、均田制等赋税改革思想得到了实践推行,其对后世赋税实践的价值和影响不可估量。

注释

1[1]使百姓自己申报自己实际拥有的土地数量。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篇3

【关键词】古代农书;编辑实践;重农思想

【作者单位】莫鹏燕,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大学图书馆;张永辉,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活动充分发展并日臻成熟的阶段。秦、汉帝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让铁犁牛耕这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黄河流域得到普及,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社会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动荡的社会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多是物质层面的重创。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此时期继续得到释放,农业生产力并未倒退。北方少数民族的大举南下,使“引弓之士”归单于管辖、“冠带之室”由汉帝统治的局面成为过去时。游牧经济随着“控弦之士”的铁骑被带到了黄河流域,为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汉地”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书于北魏时期的农学经典巨著《齐民要术》,正是对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性总结。同时,“五胡乱华”所引起的“衣冠南渡”使江南地区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为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为后世南方农书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书大都散佚,今不可考。《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农书共9部,除《神农》《野老》成书于战国时期以外,其余农书有7部,其中“不知何世”的有4部,在汉代就已失传无考;剩余3部农书,刘向与班固都认为是西汉时期所著的农书,分别为《氾胜之》18篇(即《氾胜之书》)、《董安国》12篇、《蔡癸》1篇。可惜后两部农书亦失散甚早,今亦无考,只有《氾胜之书》在北宋初似乎还可见原书,但后来也已散佚,目前仅靠《齐民要术》等几部农学著作对其的征引而保存了一些零星片段。

一、“采捃经传”的资料收集方法

虽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科学发展水平较先秦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黄河流域以抗旱保墒为主要目的的精耕细作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并日臻成熟,但所有的技术积累都要先于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二者不可能同步,理论体系的形成若反映到其载体著作中,又需要一定沉淀過程。因此,此时期农书在取材方面可参考的文献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许多。

《齐民要术》是该时期农书的翘楚之作,也是中国农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农书之一。该书对前世农书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农学技术知识,与以《氾胜之书》为代表的汉代农书相比,在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无论是耕作技术、种子培育还是果树嫁接、家畜饲养等多方面的农业技术知识,大都来源于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总结。《齐民要术》正文分成10卷共92篇,收录了6世纪以前中国农艺、园艺、蚕桑、畜牧、造林、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或当时的著作200余种,据近代农史学家胡立初考证,其中包括经部30种(实际为37种)、史部65种、子部41种、集部19种,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此外,无书名可考的不下10种[1]。而且对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正是由于《齐民要术》的征引使后学晚辈得以窥见许多完全散佚或不完整农书的“吉光片羽”,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在《齐民要术》中多有征引,从而使后人可以了解这些散佚农书的概貌与精髓,同时也可大体了解当时的农业发展概况,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是农家学者撰写农书的一大特色,即贾思勰所言“采捃经传”,这也是古代农家治学的重要传统。特别是在综合性农书中,取材范围更广,包括经、史、子、集等各方面的材料,其中又以儒家经典、以往农书和农业相关学科文献的积累为主。

二、大型综合性农书体裁首现

从秦至魏晋南北朝,农业生产力和农业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汉代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农学家赵过总结的“代田法”与其发明的耦犁在关中地区推广,铁犁牛耕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普及,并有向其他地区扩散之势。这使得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新生产力蕴含的巨大能量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汉平帝年间中国人口已达5900万,农业技术的成熟与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出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型综合性农书是对各种农业技术知识的系统记录,其特点是资料丰富、总结全面、适用范围广,堪称指导当时农业生产的全局之作,也是一个时代农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农业工具还是农业生产技术都远未成熟,因此只在一些典籍中出现了少量有关农业知识的论文。它们虽然也对农业生产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专著。只有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农业生产工具与农业知识体系都趋于成熟之后,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代表该时期农业发展水平的农学专著。《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这种对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的农学传世经典才可称为大型综合性农书。如《齐民要术》全书共10卷92篇,各篇内容有简有繁,篇幅长短不一,但记录的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连同卷前的“序”和“杂说”共115000余字,是中国古代农书中的大部头。与之前的经、传、史书不同,《齐民要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体系,从规划到布局谋篇无任何先例,既是贾思勰的首创,也为后世农书的编撰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内容广泛,用贾思勰自己的话来说,叫作“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1]。全书各篇结构大致相同,均由篇题、正文与引文组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自成一体。

nlc202309081518

三、农家月令体农书的首创

月令体的农书有官方月令与农家月令之分。官方月令出现得很早,如《夏小正》《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为其代表作。它们都是政府按月安排政务的指导性手册,虽适用范围较广,但具体到某一农业生产操作事项,就显得不够详细与准确。在西汉时期的封建地主制下,地主分为身份型地主与庶民型地主。身份型地主拥有政治特权,占有大量土地;庶民型地主大部分为“力田致富”的“力田”地主,他们中的杰出者往往是“因其富厚、武断乡曲、交通王侯” [2]的地方豪强。他们虽在汉武帝的打击下势力渐弱,然而东汉的建立却是得力于南阳、河北等地豪强地主的支持,因而他们成为东汉的地方新贵。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些地方豪强出于聚族自保或举宗避难的目的,都拥有一定规模的准军事编制的私人部曲,发展到魏晋时期它就成为宗主督护制下的坞壁。这种经济经营方式虽然不是完全合法,但却始终存在,属于“闭门成市”,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如果用官方月令做指导,就显得针对性不足。因此,编撰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成为迫切需求,农家月令体农书正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

东汉时期崔寔编著的《四民月令》正是指导这种地主田庄经济的典型著作。《四民月令》虽然也对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不像官方月令那样带有政令性质的强制性,它以农家为本,以月令形式安排以家庭为单位的各种活动,属于微观经济范畴,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四民月令》按1年12个月的次序对一个家庭单位的事务做有序的计划与安排[3]。这些家庭事务依次可分为三类:家庭生产与交换,家庭生活,社交活动。其中,家庭生产与交换的内容居多,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四民月令》虽并未专谈农事,更没有记载具体的农业生产技术,只是一种农家时令安排,但都与农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其计划中,农事活动处于中心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是该时期的一部代表性农书。

四、“重本抑末、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中国古代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施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农业生产成为国家存亡绝续的关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4]这句话表明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桑为衣食之本已成为国家大政方针,历来备受统治者重视。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对农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家,他们大多是具有“农稷之官”特征的朝廷官员,资政重本、劝课农桑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们编撰农书的主要目的。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散佚,今已无考。仅《氾胜之书》现存有辑本,从石声汉先生与万国鼎先生对《氾胜之书》辑佚出的3000余字中,资政重本、劝课农桑的编撰动机清晰可见。《氾胜之书》载:“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可谓忠国忧民之至。” [5]从上述引文中不难看出,粮食是天下之本,是统治者统治天下的命脉。文中对“卫尉前上蚕法”极力称赞,将这一做法视为忠君爱民之举,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编撰动机。东汉崔寔在《政论》中提出,“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6],不难看出作者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撰写《四民月令》的出发点与目的,这也是作者为挽救大厦将倾的东汉王朝而提出的具体政令措施。崔寔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农为邦本,食为民天” [7],既说明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也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然而重农思想在这乱世之秋更为人们所重视,对最高统治者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也使得动荡时期农业生产力没有倒退,农业生产技术仍在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内容更加丰富。贾思勰在魏晋南北朝动乱的时局下,不受当时玄学空谈之风的影响,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搜集整理历代以及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亲自参加农牧业生产实践,以期改善他们的生活,并耗费十余年时间写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向广大劳动人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这本身就是他重农思想的集中体现。重农思想贯穿于《齐民要术》全书,在其序中有比较集中的表述。“食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都表明了“民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社会才能安定。贾思勰还首次对前代的“食为政首”思想做了系统总结:“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为食政首。” [8]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的重农思想虽大部分是引述前代农书的内容,但也给予其高度的评价:“诚哉言乎!” 《齐民要术》的重农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本思想一脉相承,且有了重大发展,但该书的重农思想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通过对历代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加上作者本人的实践,对农业生产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齐民要术》还具有重视实践、主张革新,不盲从前代农学经典的特点,对能提高生产力的新生产工具及其发明推广者推崇备至。备荒减灾也是贾思勰重农思想的体现,即用加强农业生产的办法来解决灾荒给人们带来的饥饿与灾难,并提出了具体备荒的办法。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所言:“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1]这说明贾思勰在编撰《齐民要术》时,就确定了“重农抑商”的编辑宗旨。

综上所述,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农业阶段,“食为政首、重本抑末”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一种共识。作为农书编辑主体的农学专家们,在编撰农学著作的过程中,无论是资料的选择还是结构的编排都必定反映“重本抑末”“食为政首”“资政重本”的编辑宗旨。

[1] 贾思勰. 齐民要术[M]. 石声汉,译注;石定枎,谭光万,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下》.

[3]石声汉校注. 四民月令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65:89.

[4]邝士元. 中国经世史·国史论衡系列[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421

[5]万国鼎辑释. 氾胜之书辑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57:169 .

[6]缪启愉辑释,万国鼎审订. 四民月令辑释[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29(附录一) .

[7]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47.

[8]缪启愉校释. 齐民要术校释[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 .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篇4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题课件资料 篇5

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七位当时领导文坛的人物: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建安七子。

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世称竹林七贤。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庾信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陶渊明 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曹丕 《与吴质书》的作者是曹丕

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王粲《登楼赋>>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庾信

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芜城赋》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意在自神其教、人鬼乃皆实有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干宝的《搜神记》 《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干宝的《搜神记》

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出自《饮马長城窟行》此诗作者是

采缛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太康诗風 元嘉三大家 顔延之、谢灵运、鲍照

以下成語中,出自《世说新語》的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所作七言诗。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的典故出处是(晋陶侃武昌种柳事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中空林色”应理解为(兰若的秀色空绝群芳 《咏怀诗》的作者是:①阮籍

建安诗风的特点是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洛神赋》的作者是③曹植

西晋诗风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②〈赠白马王彪〉 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诗〉 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左思 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郭子〉

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杂曲 〈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庾信 〈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嵇康 42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子山

.西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晋宋

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鲍照。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是————庾信。背诵曹操的两首诗歌。短歌行<观沧海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会了怎样的理想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人平等劳动;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谐原始的社会 反抗黑暗政治追求自由平等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 ②“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玉林、王粲、徐干、阮王禹(yǔ)应(yáng)齐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清节先生。他的《桃花源诗并宁》《归去来辞》《归田园居》《饭酒》都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左思的《三都赋》诸葛亮的《出师表》范晔(y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李密《陈情表》齐勰的《文心雕龙》郦道元的《水经注》吴均的《艺文类家》萧统的《昭明文选》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内有《新亭对流》《周处》等名篇。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 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范晔著《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刘义庆

袭封南朝宋临川王。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属笔记体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有《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侍坐》《季氏将伐颛臾》《荷丈人》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主要特点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主题:1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2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3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

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阮瑀及其子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cóng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yào、谢惠连、谢眺)、梁武帝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

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

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三曹、七子、女诗人蔡琰;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

“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的概念: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

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曹操1字孟德,小字阿瞒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被称为复兴四言诗的作家。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

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文学组织

二、文学批评。他的《典论·论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文学创作诗的题材内容:曹 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游子行役与思妇别 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代表作:《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曹植

曹植的诗歌创作..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后期创作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游仙诗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蔡琰:五言体《悲愤诗》长篇自传体叙事诗,共108句)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阮籍的《咏怀诗》82首。

阮籍的思想性格: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嵇康:嵇康诗现存五十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主要内容: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

陶渊明思想: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总体艺术风格:平淡、自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南朝诗歌: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 象。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很自然的反映到了诗歌中。

三、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一定的联系。

四、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二、。鲍照内容)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风格特色及贡献)鲍照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吴歌多为女性的吟唱。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北朝乐府

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汉等各族人民。

内容、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反映战争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爱情与婚姻题材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曹、七子等一批诗人。他们写诗反映社会**,抒发忧国之思和建功之志,情辞慷慨,语言刚健,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丕是他的次子,魏的开国皇帝,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植是曹丕之弟,作品有短诗《白马篇》《七步诗》,长诗《赠白马王彪》,辞赋《洛神赋》等。此外,当时还出了我国第一位杰出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 作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正始文学:“正始”是三国时魏国曹芳的年号。当时司马氏父子当道,政治黑暗,少数文人以曲折方式表示不满,产生“正始文学”。代表人物为阮籍和嵇康,他们与另五位名士合称“竹林七贤”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此期间,一批士族文仁模仿古人创作,被称为“太康文学”。代表人物为左思,写有《咏史》八首,赋《三都赋》曾轰动洛阳。另有陆机、潘岳、刘琨等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散文得到发展,小说初步形成,出现了大量短篇文言笔记小说。一类是志怪小说,记录神仙鬼怪故事、民间传说。如东晋时干宝的《搜神记》中有《宋定伯捉鬼》《干将莫邪》。另·—类是轶事小说,记文人名士的言行轶事。如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许多成语出自该书。魏晋南北朝的文艺理论 三国时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第一次论述了文学的独立地位。西晋时陆机的《文赋》是又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名作。

南朝宋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用骈文写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艺理论专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南朝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诗歌的专著。另外,南朝梁代出了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昭明文选》。组织编选这部文集的,是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他未继位而亡,谥号“昭明太子”。这本书是历代文人学习文学的基本教材。

南朝诗歌散文

南朝诗人有:鲍照,诗作能反映社会黑暗。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谢朓------开创了永明体诗歌,有意用汉语声调平仄规律作诗,对格律诗形成影响很大。后两人合称“二谢”,分称“大谢”“小谢”。南朝乐府民歌多为情歌,含蓄委婉,缠绵细腻,如《西洲曲》散文在汉赋的基础上,发展成骈文。骈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全篇多用双句,讲究对仗、声律、平仄、用典,过于追求形式,内容较贫乏。也有优秀之作,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孔稚圭的《匕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北朝诗歌散文北朝最杰出的诗人是庾信,写有《拟咏怀》,对唐近体诗很有影响。

北朝乐府民歌质朴刚健,爽直坦率,内容广泛,有战歌、情歌、牧歌,如《敕勒歌》。叙事诗《木兰辞》塑造了女扮男装、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

北朝有两部骈散相杂的名著。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书,记叙多条河流的景色,是游记散文的开创之作。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写洛阳佛寺盛况。初唐诗坛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是初唐四位青年诗人。王勃写有五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骈文《滕王阁序》

杨炯写有《从军行》等诗。卢照邻写有《长安古意》。骆宾王 写有《咏鹅》《在狱咏蝉》等诗和散文《讨武曌檄文》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他提出要学习汉魏风骨,重视思想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名诗有《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初唐诗人还有沈诠期、宋之问、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等。盛唐边塞诗

盛唐时,边疆战争很多。不少文人在边疆生活,写下不少描写边塞题材的诗,如大漠风光、从军打仗、报国壮志、思念家乡等,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高适的边塞诗苍凉悲壮,感情复杂,如《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的边塞诗想像丰富,气势磅礴,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王昌龄被誉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擅写绝句,如《出塞》《从军行》另有宫怨诗,写宫女幽怨,如《长信秋词》《春宫曲》。

王之涣的诗气势雄浑、意境深远,如《登鹳雀楼》《凉州词》

盛唐山水田园诗

盛唐另一诗歌流派是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描写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短小精悍、意境悠闲,大多缺乏社会性意义,却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孟浩然是盛唐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名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另一代表,还是画家、音乐家和佛教徒。他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红豆》等。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内容宏阔,多惊世之语;想像奇特,驰骋天外;语言清丽,不饰雕琢;风格豪放,飘逸不羁。李白的诗题材多样。有的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如《古风》五十九首。有的抒发政治理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如《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1962 年被评为当年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多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疾苦,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羌村三首》《匕征》等。有的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等。另一些小诗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怀,如《绝句》《秋兴八首》《登高》《春夜喜雨》《望岳》《蜀相》《登岳阳楼》 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中唐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以载道”对扭转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坏文风起了积极作用。他的三百多篇散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词语丰富,成为历代学习的范文。名篇有论文《诗说》《原毁》《进学解》等。其他散文有《马说》《张中丞传后序》《答李翊书》《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个唯物主义改革家,与土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柳宗元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留下许多散文名篇,成为历代学习的范文。其重要作品有:哲学政治论文《封建论》,寓言《三戒》《黔之驴》《永 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山水散文《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传记散文《捕蛇者说》《童区寄传》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中唐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进步的文学理论,提㈩“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主张文学要反映民间疾苦。他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学习汉乐府民歌,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现存三千多首,为唐诗之冠。他最有价值的是讽喻诗:五十首《新乐府》,多为小叙事诗,如《卖炭翁》《红线毯》《上阳白发人》十首《秦中吟》,写他在关中的见闻、百姓的疾苦,如《重赋》《轻肥》《买花》《观刈麦》他还有两首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琵琶行》,写一位弹琵琶女艺人的悲凉身世。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白居易领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形式上要学习汉乐府民歌,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这在诗歌史上有进步意义。代表人物除白居易外,还有:元稹,与自居易芥名,合称“元白气但成就远不如白。代表作有《田家词》《织女词》《估客乐》《连词》《行宫》等。张籍,作有《筑城词》《征妇怨》《野老歌》《离妇》等。王建,作有《羽林行》《水大谣》《田家行》他与张籍合称“张王乐府” 李绅,作有《悯农》两首等。中唐其他诗人

刘禹锡,中唐杰出诗人,被称为“诗豪”,作品充满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他写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民歌体诗,《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怀古诗,《陋室铭》等散文。孟郊,以苦吟著称,讲究用字,追求奇异。他作的古风《游子吟》写母爱。贾岛,也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名诗有《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推敲”一词即出于后者。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词藻瑰丽,不受格律束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金铜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 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指中唐时文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的成熟,影响深远,后世许多文艺作品都从中汲取素材和经验。名篇有: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白居易之弟)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都以爱情为题材。此外还有讽刺、豪侠、历史题材的传奇。

晚唐文学

李商隐善写七律。他的诗语言优美,想像丰富,常用象征手法,含蓄细致地抒情。名作有爱情诗《无题》《夜雨寄北》,写景诗《登乐游原》,咏史诗《隋宫》《南朝》等,名句很多。杜牧善写七绝,诗风豪爽,隽永含蓄,意味深长。名诗有《山行》,《过华清宫》《赤壁》等,还有散文《啊房宫赋》。二人合称“小李杜”

聂夷中、杜荀鹤,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是晚唐小品文作家,作品内容进步。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词人,“花间派”首领。他们创作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其内容多为美人艳情,风格柔靡艳丽,格调不高。但它讲究语言格律,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五代十国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 篇6

(一)先秦部分(10篇)

《诗经》:《关雎》、《卷耳》、《黍离》、《君子于役》、《蒹葭》、《采薇》 屈原 :《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

汉魏六朝部分(40篇)

汉乐府:《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江南》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

刘邦:《大风歌》

刘彻:《秋风辞》

辛延年:《羽林郎》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蒿里行》

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七哀诗》

曹丕:《燕歌行》

王粲:《七哀诗》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潘岳:《悼亡》(荏苒冬春谢)

陆机:《赴洛道中作》(其一)

刘琨:《扶风歌》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

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代出自蓟北门行》

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民歌:《西洲曲》

北朝民歌:《木兰诗》

熟读部分:

《诗经》:《七月》、《氓》、《东山》

屈原:《离骚》(节选)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张衡:《归田赋》

赵壹:《刺世嫉邪赋》

王粲:《登楼赋》

曹植:《赠白马王彪》

王羲之:《兰亭集序》

刘琨:《重赠卢谌》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集】推荐阅读: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反思05-29

上一篇:短文竹子的阅读答案下一篇:对祖国的祝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