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体育颂(精选11篇)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体育为主题。课文体裁、风格各异,在充分展现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基础上,颂扬了体育精神的伟大。
五篇课文体裁不一,主旨也各不相同。《体育颂》是一篇散文,文章歌颂了体育所蕴涵的伟大精神。《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中国女排队长兼二传手孙晋芳的事迹。《学弈》是一篇文言文,记叙了古人学下棋的故事,后两篇课文都以具体的人和事诠释了体育精神。“拓展阅读”中,《足球史话》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足球的起源、发展及现代足球在各项体育项目中的突出地位;《手拉手》是第24届夏季奥运会会歌的歌词,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美好理想。
“综合活动”要求组织学生亲自参与策划、筹备、召开小型运动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领略体育魅力的同时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体育颂》中的部分段落,理解什么是体育精神,了解中国女排积极奋进、刻苦训练、团结拼搏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2、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23个,写字30个。理解“匀称、协调、刚毅、关键、搏击、深思熟虑、荣誉、清晰、启迪、较量、机敏、聪慧、幽默、化险为夷、弱不禁风、不解之缘、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忍辱负重、默契、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过关斩将、梦寐以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体会反复、比喻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4、学习记史类的说明文的写法。
5、开展综合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班歌班词、班徽说明书、运动员誓词、广播稿、解说词、挑战书等实用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体育颂
教学目标
1.学会写11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掌握课文的叙述方法,具体通过几方面赞扬体育精神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觉体育运动的激昂。
4.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自主搜集、整理有关奥运知识的资料,拓展阅读的外延。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掌握课文的叙述方法,具体通过几方面赞扬体育精神的。
2.感悟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的本质。教学准备:有关于相关体育比赛的图片、规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导入新课。
《体育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国顾拜旦。他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他在1896-1925年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925年后任终身名誉主席。任职期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针对当时体育竞赛中的种种弊端,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在这篇文章 中,他热情地讴歌体育,赞美体育能带给人的力量、坚强、勇气、美丽、成功、光荣、国家荣誉等。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近体育。
二、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板书词语)
猝然晨曦逾越畸形深思熟虑继往开来日新月异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三、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交流你们查找到的有关奥运和作者的资料,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
四、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
(课文应用高昂、激越、赞美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五、快速画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二课时
一、讨论导入:
2008年奥运会刚刚过去,我想奥运会上运动员们精彩的一个一个瞬间,一定还留在你的脑海里。你怎样看待体育精神呢?
二、分段读课文,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赞扬了体育精神。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2.体育能塑造美丽。3.体育能体现正义。4.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5.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7.体育能增强体质。8.体育可以推动进步。9.体育可以促进和平。)
三、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讲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句话读不懂吗?试着提出问题。
3.讨论解决。如:“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动不已”。受难者为何激动?(体育给地球和全人类带来希望的阳光,带来生命的活力)
四、自由读下面几个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喜欢。
五、为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都能受到震撼?感受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隽永,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如“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
(2)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具体、形象、生动,一气呵成、有气势。
(3)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
六、小练笔:你自己最喜欢哪种运动?为什么喜欢这种运动?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
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
体育颂
1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比较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优势, 又为什么受到青睐?为了更清楚地表达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把握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 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所用。
1.1 教学理念
(1) 知识观。在教案中的知识观, 体育知识、技术是客观的, 实实在在存在的, 可以从老师一方传递给学生。而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知识、运动技术就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学生在与外在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建构起来的, 既受人的因素的影响, 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 学生观。在教案中只把学生当成了接受体育知识技术的容器、运动技术的被动者, 没有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等感受。而在教学设计中, 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有社会意识以及独立人格的人。 (3) 教学观。在教案中把教学仅仅看作是课程传递和执行者, 是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过程, 单一的, 没有互动。而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过程。
1.2 教学目标
在教案中将目标称为教学目的, 教师是阐述的主体, 主要让学生掌握三基和思想教育。在教学设计中, 学生是为阐述主体, 不仅强调三基, 而且在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1.3 教学分析
在教案中的教学分析主要体现的是教材教法和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而在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包含的面更广, 包括任务、目标、内容、学情等方面。
1.4 策略制定
在教案中, 让要体现如何传授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的策略, 强化学生的动作记忆, 以技能训练的策略制定为主。而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策略强调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用情景教学的策略, 加以教学媒体的运用来辅助教学。另外, 在教学设计中, 策略的制定还考虑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来设计体育学习。
1.5 教学过程
在教案中, 教学过程强调老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模仿练习, 老师教, 学生学, 以教为中心。而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过程是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主动学习, 体验、探究来解决学习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 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发展。
1.6 效果评价
教案中评价仅是对学生知识技术的掌握, 评价比较单一、片面。而在教学设计中, 除此之外, 还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知、情、意、行的发展进行评价, 评价更全面, 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 让学生找到体育学习的自信, 为终身体育的作好保证。
2 编写体育教案的基本要求
2.1 体育教案的衔接性
教案的衔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每个课时教案内部的衔接性。体育教案一般是由隔离的几个部分而组成, 从书写方面来看, 这几个部分是分开的, 但实质上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衔接。整个教案是从目标的导入到学习目标的实现, 形成系统的一节课。从内容上来看, 把教材内容安排到一节课中,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两个主教材相互搭配;另一种是一个主教材与其它身体素质练习相搭配。这两种安排方法都必须遵循体育教学基本规律, 都能首尾呼应, 体现出教学的衔接性特征。另外, 不同的课时教案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衔接性, 它是一个单元的细化, 几个教案的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同一项技术从泛化到分化, 最后到自动化, 都是要衔接的。在编写教案时一定要一环扣一环, 不可东拼西凑而乱了章法。
2.2 体育教案的系统性
每一个教案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 所以教案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的文本, 其包涵的内容应该是系统的, 以往的教案注重技术传授的系统性, 也考虑了运动量、负荷等因素的完整性。但是完整性不一定能代表实效性, 所以追求对教案的实效性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要求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发展,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等等, 用这些来体现教案的系统性, 则会让教案更科学化, 教学目标也得到实现。
2.3 体育教案的表述性
教案的编写是教师的课前行为, 教案是体育教师教学策略落实的方案。教案负责把整节课表述下来,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及在教学时将可能产生什么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等都有具体的表述。所以, 教案规定了教学程序, 也是教学程序的反映, 对事物发展的估计也进行表述, 而不是只局限于体育教师主观行为的体现, 而应该对学生主体学习行为进行进一步表述, 再通过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进行表述, 从而表达教师所要执行的教学策略。
2.4 体育教案的可操作性
教案编写出来是用来执行落实的, 所以, 教案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可操作性, 一个教案则是废纸一张。教案的可操作性不仅仅局限在对教学运动技术时的运动负荷、运动密度和运动量上进行没计还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有多个操作途径, 可以考虑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也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可操作性, 当然, 对课堂评价策略更有可操作性。
2.5 体育教案的个性化
教师每个人都要编写属于自己的教案, 即使同一个教研组参考同一个教案模式, 在不同的老师的加工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为, 体育教案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策略落实的方案, 所以, 每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感等都会在教案上呈现, 教案也因此有所不同, 可能使他写出来的教案有独到之处。教案是形式是多样的, 并且突出了不同的个性特点。个性化的教案也反映了个性化的教学, 它包涵着自己最熟悉文字、图画, 能为达成目标丰富的教学思路, 准确地反映出编写者的教学策略。在课程标准的目标的引领下, 体育教案编写内容的侧重点可以不同, 教案的格式可以多样化, 但一定要结合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突出自己的教学个性, 突出以人为本,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进行教学。
3 对体育教案形式的展望
3.1 电子教案的普及
将电子教案上网使电子教案具有网络技术特点, 也具有电子信息技术的特征, 这两项技术的优势都要在体育教案的应用中得到体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 多种信息、文化可以共存, 把传统教案与新技术相结合是时代变革的需求。另外, 教案的多样化不单是教案格式求新, 而是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共同使电子教案功能丰富起来, 追求的是多功能与体育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3.2 课堂记录
有这样一节课, 体育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理念, 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当了小老师, 那么, 这节课的教学执行者是被老师指定的这位学生, 老师则成了这位学生的指导者。从课的设计上来看, 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上台做老师”, 而这种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在教案上, 因为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这位学生。教师由执行者变成了执教者的指导者, 老师在一边主要做的是记录学生授课的情况, 再做一些必要的点拨。在这种情况下, 课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由这位执教的学生来执行, 教师在课前无法准确地预料, 所以, 这时的教案就变成了课堂记录。课堂记录在时间上是在课的进行中或者课后, 而与教案的编写是在课前是不同的, 相比较之下, 课堂记录更真实。
3.3 活动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而设计的实施方案, 更突出如何教、教什么。而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与情感体验, 这也是符合体育与健康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 而且指心理健康”这一指导思想。这种活动设计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体育教学过程, 本着以“活动即学习”理念来教学,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真正体验生活。我看可以看出, 如果活动完全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 可能因每个班的情况不同而很难达到教学的要求。所以, 老师通常只是搭起一个活动的框架, 其它再根据各班的情况开展教学。
4 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4.1 教学任务
(1) 教学背景分析。第一, 分析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原有的基础, 在学习内容时在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上有哪些需求, 又做哪些准备。第二, 分析在环境的设置上已经有了哪些准备, 还要做哪些准备。主要包括对教学媒体方面如场地器材、班级等的硬件的设置, 还包括诸如教学理念、教师的特点、班级的学习气氛、课堂评价系统等的软环境设计。 (2)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否彻底关系是否能很好地到达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 应该看目标, 在目标的统领下,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技能的基础、提高技能、增强体质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学习形式等方面对学习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3) 学生分析。在分析教学任务时学生也是最主要考虑的对象, 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学习的思维习惯特点和教材特点决定了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规律, 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找出造成困难的成因是什么。另外, 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态度, 都是分析的范畴。
4.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通常, 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 教学目标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 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的目标, 所以, 目标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设立范围更加宽范,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从多角度发展学生的能力, 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技能与体质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位置,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 运动知识技能、运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一一考虑在内。
4.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而采取的方案。教学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体育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而是在体育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 在探究与合作中解决问题。所以, 练习顺序、小组同伴的组合、教材的运用,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参与方式等都必须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重新整合。 (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教学方法也要遵循选择的原则, 既经济又有效, 可操作性强, 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个性年龄等特点、教学环境、体育设施、教学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3) 学法指导: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也要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来衬托, 通过好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养成一个好的学习方式习惯, 那么, 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就会找到窍门, 从而认为体育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制定学习指导策略时, 一是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二是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是有创造性的学习。 (4) 教学媒体:在现代的体育教学设计中, 媒体的呈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共同存在于教学之中, 从而共同成为了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 媒体不仅可以传递信息, 而且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等教学策略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4.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 这四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矛盾和不断解决, 于是产生了系统内的运动, 这个动态的进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其它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因素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设置等。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还应该包括预期效果这一重要的因素, 以期以活动中从一个情境达到要实现的另一个情境, 这个过渡的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4.5 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不可少的, 在完成教学设计后还没有课堂实施之前要对设计进行一次自我评价, 可以先做一个预测, 想象一些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突发事件, 针对这些情况做一些修改完善。另外在课堂教学之后, 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权衡利弊得失, 再进一步完善设计。任何一件计划都是有误差的, 况且教学设计是一个死的计划, 而课堂是活的, 对设计的自我评价就至关重要, 为了让设计最大限度内完成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只有对教学设计再度检验才能让教学设计充满生机。
总之, 从传统教案走向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最主要的特点是从对教法的研究转向学生的学习的研究, 这一转折点是一个质的飞跃, 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只要我们把教案与教学设计的特点搞清楚了, 才能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正确的用这两种形式的教学计划, 将教案与教学设计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越浪, 周孟卉.浅析体育教学设计内容与作用[J].学生之友 (初中版) , 2011 (6) .
[2]于素梅.会看的看门道 (一) :看课与分析体育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4) .
[3]曹淑忠, 曹浩.围绕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3) .
[4]于素梅, 杨帆.从“跪跳起”课例谈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与方法[J].体育教学, 2011 (1) .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课前,我让学生上网了解“奥林匹克”。并把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收集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很感性,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作为铺垫不好读懂,要适当引导在课前进行积累相关体育的资料,加强阅读主体对体育的了解。
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一让学生通过抓每段的中心句读懂课文的内容――顾拜旦在歌颂体育的什么。
二让学生涵咏课文,体会这些激情满怀的话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我体会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第二句,让我回想起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猝然降临在林中的空地”,还让我联想到到了远古时代那茂密的丛林,就在那里,奥林匹克诞生了。“灰蒙蒙”“灰暗”,让我感受到了那久远的人们的玉自然抗争的苦难生活,体育就是一缕生命的晨曦,着凉人们的心房……我在向学生展示我被这些话语激荡内心的过程。我问学生,你觉得我是在用什么方法体会的?学生总结我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上了结合资料理解体会,想象体育竞赛活动的画面理解体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的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今天的家庭作业:读课文,哪段话语你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并练习通过朗读表现你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点屈原及话剧《屈原》的背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热情激昂、激情澎湃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学法指导】
1.听好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2.如何分析课文象征的写法,有形到神、由浅入深的写法。3.读好背景及作者。【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 咆哮(xiò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ǜe)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此外。<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课后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教育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教学拓展: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有条件可观看电影《屈原》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
热情。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通过导入语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和爱国情感)
二、诗歌诵读,感悟黄河
1、诗歌诵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㈠、教师范读。
㈡、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①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2、感悟黄河:
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④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2、品读赏析: ①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②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
五、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 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 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六、作业
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为写以“黄河”为话题的 作文做准备。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
黄河伟大坚强绘黄河颂黄河
河精神
歪嘴空谈常误国, 埋头实干可兴邦。
民生为本根基正, 发展当先创辉煌。
全面小康期可待, 江山如画凯歌扬。
陈正清 (1937.2~) 男, 汉族,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东街人。教授、高级工程师。1960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 1989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专业。1960年8月参加工作, 先后在国家电子工业系统从事技术工作, 国家计算机总局计划处副处长、系统处处长, 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计算机组组长, 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副主任, 电子部计算机与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 电子工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60年代组织了我国晶体管计算机科研成果商品化和批量生产工作。80年代, 参与组织大中、小型集成电路系列计算机的联合设计和研制工作, 并致力于推广电子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全国各行各业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 并积极倡导和参与了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工作。是国内知名的计算机专家和软科学专家。1988年荣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曾担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 北京赛迪信息技术评测有限公司总裁,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常务理事,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 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时安排:
两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图片)
林海音(1918-XX),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及许多文学评论等。她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也是台湾文坛之“保姆”。
结合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介绍其文风特点。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初读,整体感知
设题:读过以后,豆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容易配菜;视觉洁白;触觉柔软;味觉香淡;价钱便宜;营养价值高;制作简单;历史悠久;有医学价值;深受欢迎。
四、再读,梳理内容
设题: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
(1、2段)概说豆腐的美及配菜方便
(3、4段)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
(、6段)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
(7、8段)历史变迁:汉—宋—清
(9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五、三读文,品味深意
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结合20、21段)
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六、四读,质疑解难
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1)、看不出
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在“中国”的意义上来谈“豆腐”。
②从文中对豆腐的广泛介绍看,也是泛指的。
(2)赤子心,爱国情。
2、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
引用“孟瑶”的话,意在强调豆腐的便于配菜的特点。
引用“梁容若”的话,意在强调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和介绍各地豆腐的做法及豆腐全席。
引用“子敏”的话,意在点明豆腐象征的美德,点明了主旨。
3、怎样理解作家子敏的话的内涵?
豆腐是柔软的、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用“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下列事物中选择一个,细述其特点,点明其精神。
备选事物:饺子、中国结、印章、瓷器
八、作业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把握诗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诗歌。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黄河颂
导入语: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大举入侵,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带着他的演出小分队行进在黄河岸边,到达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伟大而又坚强的战士使诗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心中的赞歌,这就是——《黄河颂》。
(放视频配乐朗读)一、一读:望黄河之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
黄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所得到的这份自然的恩赐,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黄河她浩瀚壮阔,奔腾澎湃,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赞歌的时候,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慷慨激昂的、豪迈的)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老师来给大家做示范朗读。
高山之巅(diān)奔(bèn)向东南 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九曲(qū)连环 屏障(ping zhàng)谢谢同学们的掌声。看来大家都认为老师读得很好,我是带着一种感恩与崇敬的心情去读的,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
全班齐读。把黄河的怒吼、冲刷咆哮、犹如万马奔腾、虎啸山涧的气势读出
/ 3
来。(10分钟)二、二读:颂民族之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黄河母亲从不愿看障碍、丑陋、鄙俗、虚伪,她从不愿看谎言、欺骗、污垢、虚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杀戮,她用自己冷的血、热的泪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
(播放日本侵华的纪录片和抗日战争纪录片)
男生读朗诵词部分,全体同学读歌词部分。
同学们思考,用几个词语形容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伟大坚强、士可杀不可辱等)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我们民族气节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民族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是民族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17分钟)三、三读:学古今之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专指正直、豪迈的))
再次朗读课文:朗诵词由一位男生来读,描绘黄河的部分由全体男生来读,第一层“啊,黄河”由所有女生读,第二层由所有男生读,后面的部分大家一起完成。
思考: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同学们,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中华民族!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瓜瓞绵延,永无止境。这也再次解释了诗人光未然为什么在危急关头选择向着黄河发出最崇敬的赞歌。
今天,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中华民族,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走向世界。作为一名育才学子的你,面对着黄河母亲和伟大坚强的祖国,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和志向?拿出笔来写一写吧。(35分钟)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2 / 3
这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愤慨。作曲家黄沾和作词家王福龄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创作了一首歌曲,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这首歌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我的中国心》)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披荆斩棘,经历过无数苦难与抗争。
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黄河母亲的精神,勇往直前,今朝风起处,如能自在远洋,他日绝尘时,定当洒脱不凡!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伟大坚强(精神)
歌词: 望
颂
学
杨秀琼生长在黔东南三穗县一个偏辟的村寨里, 在她幼年时村里就有一位小孩患病, 由于村里缺医少药, 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夭折了, 因此她就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 在艰苦的环境中, 她努力学习,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她热爱的护理专业, 短暂三年的职业卫校生涯很快过去了,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应聘来到了凯里中心医院, 从她踏上护理工作岗位, 穿上白大褂, 带上燕尾帽, 成为白衣天使那一刻起, 她就发誓将自已的一生奉献给护理事业。从此,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她重复着量血压, 输液等平凡的护理工作, 每天两点一线, 家———医院, 她热爱这份职业, 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 也没有像明星们那样经常有获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但治病救人, 体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这也是她崇高的理想。
杨秀琼虽然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不长, 但却深得患者的爱待。前段时间有一个腹股沟脓肿的患儿入住医院, 患儿没有母亲, 孩子的父亲非常着急, 杨秀琼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 她像母亲一样细心呵护, 为患儿买来毛巾, 衣物, 细心地为患儿擦洗身子, 换洗尿布, 喂牛奶, 在她的精心治疗护理下, 患儿很快恢复了健康。孩子的父亲非常感激杨秀琼。
杨秀琼立足本职岗位, 敬业奉献, 对各项护理工作她不仅做到一丝不苟, 还精益求精, 由于平时刻苦的训练, 2014年中心医院举行静脉输液竟赛活动, 她以优异的成绩荣获静脉输液的一等奖。
深受患者喜爱的消化整合科护士长孔莎莎, 视患者为亲人, 对手术后无家属陪伴的病人, 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71岁胃癌患者张家林三个儿子都在外地, 老人手术后孔莎莎与科里的护理姐妹24小时轮流照顾老人生活起居, 吃喝拉撒, 张家林这个独居了36年的老人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亲人的关爱。张家林出院到外地儿子家, 孔莎莎经常电话与他联系问候, 还买了营养品送给老人, 儿女都做不到的, 我们的护士做到了。她们也许是不称职的妻子, 女儿、母亲, 但他们却让很多的空巢而患病住院的患者感受到了儿女对父母的关爱, 让年幼的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孔莎莎说, 现在的子女由于忙于工作, 忽略了对老人的关心照顾, 作为护士我们就要帮子女弥补这些关爱。
任劳任怨的年轻护士张秀花, 早上6点起床, 7点半赶到病房, 作完护理工作, 还要负责胃镜室的清洗胃镜, 给胃镜病人服药等护理工作, 一人虽做了两人甚至几个人的工作, 但她上班风风火火, 快快乐乐, 毫无怨言, 刚进入医院时, 有一个薪酬很高的单位要聘请她, 她说选择了这个职业, 就想从一而终, 在护理这个岗位上干出点成绩, 行行都能出状元。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辛苦我一人, 幸福千万家, 能为患者送去健康快乐, 就是她对这个职业最好的铨释。
爱岗敬业的急诊科护士龙晓英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 不计较个人得失, 经常加班加点苦练各种护理操作技术, 2015年5.12护士节, 凯里地区举行各大医院护理技能比赛, 龙晓英代表凯里中心医院参加“心肺复苏、电除颤”两项技能比赛, 她动作娴熟, 一招一式, 手眼身手敏捷, 快捷准确, 博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获得了黔东南州卫计委, 州总工会, 州计划生育协会授予的护士岗位技能优秀奖, 和优秀护士两个奖项。为凯里中心医院赢得了荣誉。
我们的护理工作者, 就象一支支蜡烛, 燃尽自已, 照亮了别人, 护理---一个崇高的职业, 一份让人敬仰且让人尊重的职业, 选择了这个职业, 就意味着奉献, 付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护理事业正是有了千万无私奉献白衣天使的付出, 患者才得以康复, 无数的家庭才得以圆满, 杨秀琼、孔莎莎、龙晓英、张秀花这些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只是凯里中心医院护理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像她们这样精心护理, 视病人为亲人, 默默为护理事业奉献, 不图回报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资料,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潜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DD屈原。这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雨、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齐来欣赏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伟人掠影:
屈原(约前339~约前285)名平,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证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DD“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超多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职责,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学习生字:睥睨稽首污秽犀利迸射虐待
雷霆踌躇忏悔罪孽鞭挞
(三)1教师分析《屈原》中秦、楚、齐的背景和人物。请一生讲《屈原》剧。
2、教师范读《雷电颂》,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应使用的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的朗读,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资料和思想情感。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语言品味: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那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情绪感。
2、透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情绪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追求光明、、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天下为己任、憎恨黑暗、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3、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用心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杯具,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雷电颂》。
2.《雷电颂》的结构、资料和象征好处。
3.《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能够看出?
二、朗读《雷电颂》。
范讲《雷电颂》第1、2段。
提示:在《雷电颂》的开头,屈原在呼唤大风,这时他的动作是“伫立睥睨”,神态是“目中内含怒火”,舞台上“雷电交加,大风咆哮”的声音与屈原镣链的铿锵声相应和。朗读时必须要读出这种感情和气势。
为了很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还应注意把握重音和节奏速度。例如第一段,重读的应是这些词语: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就应你咆哮的时候,就应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重读的除“咆哮”之外,再有就是修饰及补充性的成份,因为语句的感情主要是透过这些附加成分表达的。
至于节奏速度在开头部分能够舒缓,到排比与反复的时候应逐渐加快,以体现人物逐渐激越的联想与感情。
《雷电颂》的第6段,屈原的感情又跃进了一步,在那里屈原已把自己的向往追求与闪电熔为一体。要注意读出以下重音: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在这段独白中,长、短句交替变换。对长句,要把节奏读清楚;对短句,更要斩钉截铁,以与剑的形象与劈的想象一致。学生齐读。
三、提问:此刻我们来分析《雷电颂》的资料。
1、屈原为什么呼唤大风?
提示:在“暗无天日”的时候,应对“比铁还沉重”的黑暗,屈原对祖国的命运担忧,因此,他呼呼大风,热切盼望咆哮的风改变这沉重黑暗的现状。
提问:屈原说的“一切”和“他们”又是指什么呢?
提示:屈原借自然界中“沉睡”、“死了”、“黑暗”的东西象征楚国那些醉生梦死,邪恶卖国的统治者。
提问:既然“死了的”不能“吹活转来”,屈原为什么还要呼唤大风使“洞庭湖”、“长江”、“东海”翻波涌浪呢?“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什么呢?
提示:屈原寄期望于人民,“洞庭湖”、“长江”、“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象征觉醒斗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
提问: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什么追求?
提示:屈原歌颂雷电是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他渴望爆炸的雷声的车轮把自己拖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他祈求闪耀的电光劈开黑暗,创造“灿烂”、“眩目的光明”。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提问:第6段中的“你”,分别指谁?“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
提示:第2句中的“你”指“电”;第3句中的“你”指楚国的当权者。“有形的长剑”指屈原的佩剑——进而象征屈原捍卫祖国,与敌人斗争的权力;“无形的长剑”指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提问:第7、8两段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提示:这两段中,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齐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提问:参看注释回答,屈原对神鬼偶象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神位”“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却只晓得播弄人。”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能够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提问:透过对《雷电颂》资料的讨论,谁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屈原这篇长篇独白的象征好处。
象征好处是:歌颂冲决黑暗争取光明的力量,渴望奋斗献身与邪恶抗争到底。(板书)
提问:郭沫若在《屈原》中创作这篇散文诗式的长篇独白,意图是什么呢?
提示:引用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来说“这是郭老说给国民党反动派听的,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
《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用心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郭沫若借屈原的杯具,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这段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强烈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来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后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主义特色。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雷电颂》虽然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剧作者遵从着屈原的精神,也体现着屈原作品用心浪漫主义的特色。《雷电颂》中有大胆夸张的艺术虚构,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惊电的翅膀,飞向光明自由的天地;也借助它们伟大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雷电颂》成了屈原的化身;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正气恢宏,光辉日月。奇特的想象,纵横的奇思,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特色,展示了剧作者卓越的才华与炽热的激情。现代和古代的两位大诗人的精神透过《雷电颂》融为一体。
二、多种修辞的运用。
提问: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增强磅礴气势,《雷电颂》中运用了超多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以第13段为例,分析该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到达了什么效果?
提示:“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反复,拟人;“眼泪有什么用呵?”——反问;“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反复、排比;“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比喻;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反复,拟人;“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排比、呼告;“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拟人;“毁灭,毁灭,毁灭呀!”——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