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点思考
对建立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50:27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的过程中,监督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法则之一。过去人大的监督,主要是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以及由常委会任命干部的监督;各地在人大工作中,普遍感觉到对监督主体之一——人大代表的监督还是空白,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试行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就是代表向选民或选举单位口头或书面汇报执行职务的情况,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活动的
询问,并由选民或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批评、意见,督促代表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还存在一些代表执行职务不够、发挥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与人民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人大意识还不够强,不善于用法律赋予的权力通过人大代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很多选民往往对代表在履行职责上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因此,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做好代表述职评议工作,是做好当前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环节和当务之急。
一、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
主义民主,是全体人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都要为人民谋利益。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顺利推进了政治文明建设。新时期,我们尝试加强对代表的监督,试行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创新代表工作,充分发扬民主的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举措之一。
二、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行动
组织代表述职评议是一项实施法
律的工作。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同时,选举法、代表法也对代表接受选民的监督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选举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代表法也有类似的条文,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第五条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些规定是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并接受评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整体工作水平的需要
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和组成人员,是人民政权的基础,他们参政议政水平的高低,能否认真积极地履行职责,能否正确、充分地发挥好权力机关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大及其常委会整体工作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代表述职和对代表开展评议,填补了监督代表的真空,也能促使代表进一步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自觉履行职责,从而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今年八月,我市在虞山镇进行试点,对该镇第三十五选区选举产生的一位镇人大代表开展了述职评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由此看来,对代表的述职和评议是深化人大工作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意识
和人大意识。人大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选民汇报工作,接受选民的监督评议,是把选举代表和监督代表的权力有机统一,能够使选民认识到自己选出的代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参政议政,就是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日益增强,这就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代表工作的实效,密切代表与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联系。代表向选民述职、把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执行职务的情况选民面前和盘托出,使选民进一步了解代表的权利、职责和义务,知晓代表工作的成绩与不足。这样,选民就有了监督的权力,广大群众从代表的述职评议中,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在评议中,选民满意的代表就会得到拥护和支持,意见和建议同样会
鞭策和激励代表继续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从而克服那种对代表“选谁都一样”和“一选了之”的观念。
三、有利于增强代表的法律意识、履职意识、学习意识、自律意识和民本意识。实践证明,代表述职评议的过程,也是代表接受法律教育,代表职责教育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增强代表使命意识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大功能日益强化,代表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果没有勤奋的工作,认真地履行职责,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就难以满足选民对代表的要求,辜负选民的希望和重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代表也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当好人民意志的表达者,人民权力的行使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要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起到率先垂范作用;公道正派,光明磊落,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才能受到选
民的拥护和爱戴。
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是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有效形式。同时,它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选民和代表对代表述职工作的认识。人大常委会要把加强宣传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提上议事日程,使广大选民和代表对代表述职加深理性认识,增强参与对代表述职评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尽快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代表述职评议的操作规程和组织步骤,使代表述职评议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二要积极开展代表活动,为代表履
职创造条件。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开展得好,关键要让代表“有职可述”,使选民“有事可评”。这就要求人大常委会组织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要使代表活动级级有人管,层层专人抓。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或者根据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参加视察或执法检查,从而使代表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代表个个成为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分子,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在工作中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述职和评议的关系,既要组织述职对象作好述职报告,又要组织好选民的评议;二是处理好述、评成绩与述、评不足的关系,既要述职者述好、述绩,更要述不足、述问题,既要求评议者对述职对象评好、评绩,更要求评不足、评问题;三是处理好述职评议与落实整改的关系,衡量一次代表述职评议活动取得的成效,关键要看述职评议
关键词:行政调解,存在基础,制度设计
一个成熟、和谐的社会所应呈现的是社会主体依法行为、诚信交往的有序态势以及在受到侵害或发生纠纷时, 能够依据冲突的类型和程度, 合理选择多元化的方式和渠道来化解纠纷。而现实的情况是, 公民、法人出现纠纷时,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法院打官司, 诉讼几乎成了解决纠纷的唯一的渠道, 法院成为矛盾纠纷的汇集点。以致法院案件井喷式的增长被形容为“诉讼爆炸”。解决纠纷仅仅依靠有限的司法资源是不够的。在建立和谐社会大背景下, “建立和完善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行政调解作为社会纠纷调解机制的一种, 在中国源远流长, 对行政调解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对行政调解与行政诉讼调解的界定
关于行政调解, 学者们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认识的:一些学者把行政调解认为是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对应的一种调解制度, 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的主持下, 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 以自愿为原则, 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 促使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的诉讼外活动[1~2]。它的最主要特征是主体上的特定性, 即解决纠纷是在行政机关的主持下进行的。另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调解进行不同的界定, 即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所适用的调解程序[3~4]。后一种对行政调解的界定, 是把行政调解作为对《行政法》的突破来分析的。《行政法》第50条明文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不适用调解。”这一规定表明,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以调解作为审理程序和结案方式, 而必须以判决或者裁定的形式结案。这种从对《行政法》的突破或者说是在实践中探索的角度来表达的行政调解, 与前项所表达的行政调解大相径庭。因此, 正确界定行政调解的概念, 对于完善调解制度、工作机制、工作实践, 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倾向于把行政调解作为介于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之间的一种调解制度来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对行政调解制度进行发展和完善。基于相关法律的支撑, 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各自有自己的定位。人民调解的调解主体主要是民间组织, 司法调解则由法院负责。由此来看行政调解, 以行政机关为主体, 由行政机关主持解纷息讼更容易把握。相对来说, 从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适用调解方式的探讨角度来定义行政调解则略显牵强。《行政法》已经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即便是作为一种突破或者说是实践中的探索,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适用调解程序, 但这也是在法院的主导下进行的, 行政机关只是作为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把这种方式定义为行政诉讼调解或者行政案件调解更为合适。
二、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的意义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早在周代, 官制中就已设有专门负责调解事务的官员, “调人之职, 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在此以后的各朝各代, 无论是官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乐于用调解解决纠纷。究其根源是因为调解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和为贵”文化基础。“和为贵”文化传统又是建立在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宗法家族制度、儒家思想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所以, 中国传统的社会基础孕育出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这种传统的法律文化又是调解制度生存的沃土。而这种传统的解决纠纷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命题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完整提出的,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行政调解的发展和完善, 必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行政调解扩宽了社会纠纷解决的渠道, 弥补司法审判的不足。
“任何秩序都是建立在矛盾被解决的基础上。秩序不会一劳永逸, 一个良好的秩序不是指没有矛盾的秩序, 而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矛盾解决机制的秩序。和谐社会正是这样的状态。”[2]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是一个途径, 但它只是解决纠纷的最后的选择, 而不是最优的选择。“惯常的纠纷解决机制———司法审判注重的是行为和形式正义。这种严格依照法律的一刀两断式的裁断表面上似乎解决了矛盾而实际上许多时候矛盾没有解决甚至被激化了。”[1]所以, “法院应该是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不是直面矛盾冲突的‘前沿’”[5]。而行政调解中, 行政机关能够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依照法律法规, 在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下, 为纠纷的解决提供尽可能的条件。所以, 行政调解立足于宽容、理解和信任, 通过引导、沟通和协商, 最终促使纠纷的解决。而这远比一纸可能对当事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胜诉判决书 (因为许多情况下判决得不到执行) 来得更亲切。
2. 行政调解更能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稳定, 增进社会和谐。
现实中诉讼往往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体现, 那么判决的执行更可能导致双方矛盾的尖锐化和关系的彻底破裂。“所谓通过诉讼达到的判决使纠纷得到解决, 指的是以既判力为基础的强制性解决。这里所说得‘解决’并不一定意味着纠纷在社会和心理的意义上也得到了真正解决。由于败诉的当事人不满判决是一般现象, 表面上像是解决了的纠纷又可能在其他的方面表现出来。”[6]而行政调解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 没有原告和被告, 只有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这样既体现了当事人的基本意志, 又解决了纠纷, 更重要的是了结了个人间的不良情感, 恢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3. 行政调解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伴随着政府行使职权的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与过去传统的命令方式不同, 越来越多地采取具有私法性质的手段来服务公众, 管理社会。行政调解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政府有责任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帮助当事人在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方式解决纠纷。这也与中国目前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政府的目标相吻合。
三、中国当前行政调解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目前, 中国行政调解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各种法律规范对行政调解的规定比较分散, 缺乏整体性。二是调整范围过窄。行政调解范围大致局限民事纠纷、轻微违法行为、权属争议及行政赔偿和补偿的数额争议这几个方面, 而且还不涵盖上述这几个方而的全部[7]。三是行政调解还缺乏基本的程序保障。
要有效发挥行政调解的作用, 增强行政调解在法律规范上的统一性, 有必要统一立法, 明确行政调解的原则、范围、机构设置、运行程序及时限等, 同时也应兼顾行政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衔接,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1.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积极作用, 行政机关在主持行政调解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自愿原则。当事人是否申请调解自愿;当事人是否达成协议自愿。防止行政机关在调解程序介入任何强权因素。 (2) 法、理、情相结合原则。这项原则首先要求行政调解不得违反法律、政策, 必须是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进行调解工作, 公平正义地化解纠纷;其次还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优良习俗。 (3) 尊重当事人诉权原则。当事人不愿调解或不接受行政调解或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 要求行政机关裁决或直接向法院起诉的, 行政机关要尊重当事人选择。
2. 明确行政调解的范围。
第一, 凡是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民事纠纷以及一切权属和利益纠纷, 对之进行调解, 不仅不影响公共利益和其他组织、个人的权益, 而且还能维护安定团结, 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二, 在行政管理或其他公益或私益活动过程中, 为实现行政目标和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手段和方式或相关事项的争议等, 均可纳入行政调解范围。第三, 发生在具体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各单位成员之间的有关行政争议均可纳入行政调解范围[6]。
3. 明确机构设置, 规范运作程序。
在行政调解的统一立法中, 有必要明确行政调解的机构设置, 配备专门的调解人员等。另外, 立法中应对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受理和运行, 以及协商一致达成协议或者不能达成协议而转入其他程序等都要作出相应的明确规定。
4. 明确行政调解的时限。
行政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机制设定一定的时限是必要的, 设立行政调解的目的之一就是能高效地解决纠纷, 行政调解设定时限既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合理地利用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也有利于对行政调解主体即行政机关的督促, 避免调而不解等“和稀泥”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许玉镇, 李洪明.在调解中寻求平衡——试论当代中国的行政调解[J].行政与法, 2003, (1) .
[2]殷修林, 王书成.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调解制度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4) .
[3]卢顺珍, 陈惠良.论行政调解制度的确立[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4]寿光市人民法院.设立行政调解制度的构想与探索[J].山东审判, 2005, (6) .
[5]陈虹伟.和谐社会呼唤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N].法制日报, 2007-04-11 (3) .
[6]谷口安平.程序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 刘荣军, 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48.
[关键词]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
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为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建立系统、有效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系统、有效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全会计管理制度
1.1应收账款记录和核销的依据要真实有效,要有责任人签字确认。
1.2应收账款记录和应收账款余额核对、销售价格审核和销售发票盖章等岗位要有效分离。
1.3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由独立于记录应收账款的其他人员定期检查、核对总账和明细账的余额。
1.4设专人对应收账款账龄较长的客户进行催收,以保证公司债权得以收回。
1.5应收账款的各种调整(包括坏账冲销、销售折让的给予等)必须经财务负责人批准才能进行。
1.6企业应当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作为坏账损失处理。
1.7财务部门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客户对账制度,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与客户对账应设计符合销售和收款管理要求的标准对账单,送达或邮寄给客户,并要求客户经手人签字、客户盖章,以保证其法律效力。
2.建立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政策
2.1对于相对固定的客户,可以保持相对一贯的信用政策,对于新开发的客户,要按照国际通行的“5C”系统,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价,严格按照信用等级进行应收账款管控。
2.2签订商务合同时,要明确给予客户的信用期、信用额度及商业折扣兑现办法和条件等。信用期和信用额度的确定要考虑延期付款所带来的扩大销售的收益和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孰高孰低,假如应收账款机会成本高于扩大销售所带来的收益,那就宁可弃之。商业折扣是对于大客户的回报也是促使其按期回款的有效措施,要严格按照合同兑现。
2.3现金折扣要与信用期结合起来考虑。要把所提供的延期付款时间和折扣综合起来,看各方案的延期与折扣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增量,再计算各方案带来的成本变化,最终取得最佳方案。
3.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3.1将应收賬款占用纳入营销人员经济责任制考核
考核时既要考虑营销人员的销售业绩,也要考虑其因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占用金额。
3.2建立坏账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逾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到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4.建立应收账款收账监督制度
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的收账监督制度,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实施,随时掌握回收情况。
4.1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监督
利用账龄分析表,分析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欠款逾期的长短及其比例,有多少欠款会因拖欠时间太久而可能成为坏账。对不同拖欠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应提前作出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利润的影响。
4.2制定收账政策
企业对各种不同过期账款的催收方式,包括准备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的收账政策。比如,对过期较短的顾客,不过多地打扰,以免将来失去这一市场:对过期稍长的顾客,可以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款:对过期较长的顾客,频繁地以信件催款并电话催询:对过期很长的顾客,催款的措辞严厉,必要时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请诉讼等等。催收账款要发生费用,要在收账费用和所能减少的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收账政策的优劣应以应收账款总成本最小化为标准。
5.建立积极的应收账款融资机制
应收账款的融资能帮助企业迅速筹措到资金,提高企业的债务资产比率,同时又不会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不良的影响。
5.1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即保付代理的简称,是一种专门为赊销而设计的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与贸易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应收账款保理在直接有效地规避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迅速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5.2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当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可以作为抵押,又没有合适的担保的时候,那么企业就可以选择将其拥有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向银行获取融资,通过应收账款的融资让未来的现金流提前变现,很好的缓解企业由于应收账款积压而造成的流动资金不足的状况。
5.3票据的贴现
企业可将应收账款转换成商业票据,即商品销售方要求购买方将应付货款开具商业承兑汇票,销售方将收到的应收票据再与银行签订贴现协议进行商业票据贴现。
5.4应收账款的证券化
当企业帐户上存有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时,其就可以将其应收账款证券化,由银行担任受托机构,发行基于该笔应收账款的短期受益证券。应收帐款进行证券化之后,能将应收帐款所产生的时间成本转嫁给投资人,解决资金融通方面所产生的困扰。另外,这样的融资渠道还不会占用企业在银行中的信用额度。
5.5应收账款的池融资
企业可以将日常分散、小额的应收账款集合起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余额“池”并转让给银行,银行在仔细审核应收账款池的质量后,按照应收账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融资。
企业应根据应收账款特点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收账款融资方案。
6.建立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出一套较好的与公司业务紧密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帮助公司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结合该公司的实际业务流程编制系统,可以有效的避免手工操作的诸多弱点。降低资金运作成本,规避风险,对应收账款和信用控制进行量化考核,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从而减少企业被占用资金和可能的坏账损失。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与互动,将销售、物流、计划、生产、采购、财务全集中在同一个系统平台,相互影响、监督、控制和调整,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应收账款进行控制。
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决策层的大力推进和各部门的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1]张国康,黄金曦,罗彬内部控制制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王芳,谈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建立,经济研究导刊2007,(9)
[3]陈岩,浅谈如何建立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时代金融2006,(10)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原本的金融监管以及保护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世界上各国纷纷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金融创新能力,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自然也存在诸多好处,本文主要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存款保险;金融监管;风险控制
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经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开启了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和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上升,世界上引入存款保险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2012年初,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2014年11月,人民银行研究部署于2015年1月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由此可见,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是一项非常年轻的制度,那么其推出究竟具有怎样的必要性,以及在我国未来发展会遇到怎样的困境以及该怎样面对这些困境?本文将要论述以上三个问题。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as well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future Abstract: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market,the origi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system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its development.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carried out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ank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 are many benifits of natural.This paper mainli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and some thought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一、存款保险制度的简单介绍及在我国的简要发展历程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只有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型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到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现行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2012年1月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之后均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2012年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基本成熟,同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
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2014年1月,央行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中国已全面展开的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在2014年择机推出可能性很大。3月1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很可能在2014年或2015年放开;张茉楠认为,其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防护网的存款保险制度。
二.保险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在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种类越来越多,且难以控制,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也在2015年1月份,将制度出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那么,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一).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障银行业的稳定经营。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事实上如果某家银行出现了危机,很有可能出现的引起存款人的恐慌,从而产生挤兑风潮,影响到同行业当中的其他银行,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置可以看出,各家银行通过缴纳一部分的保费,便可以获取经受金融风险时保险机构的庇护。当银行出现某种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便可以出手相救,通过积累的资金来帮助银行度过难关,从而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运作。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可以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小规模的银行业可以获得同等的公众信任,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因为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更加信任民间金融。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化解银行风险时,可以发挥存款保险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市场力量,促成健康银行与倒闭银行之间的资产收购与债务承接等市场化重组,将倒闭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健康银行,这事实上可以使存款人的全部存款都得到充分保护,免受了银行经营失败的影响。
(二).存款人的角度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到存款人的利益,尤其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利益。
这也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另一个基本作用。过去由于存款缺乏法律保障,存款人对于“存款安全”没有稳定的预期,实际处置中大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往往陷入“救火式”的被动处置,不能确保及时赔付,所以只要有出“问题”的风声,老百姓的第一想法还是先把钱取出来,大家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挤兑。近年来个别中小银行挤兑事件的发生就是例子。它从表面看上去是出了问题才可以进行事后的补救措施,但实质上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通过事前监督减少金融机构的破产,在根本上保护到了存款人的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存款保险制度,给广大中小存款人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不至于草木皆兵,比较安心的将存款放置在银行,同时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权益会受到大的损害。当金融机构真正发生破产倒闭,无力支付本息时,存款人均能够从保险公司得到一定限额内的赔偿(自高50万元偿付额),从实际行动上保护了存款人,特别是中小存款人的利益。因此,存款保险是在现有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存款人保护。
(三).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
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银行体系,有利于促进银行竞争,改善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我国的金融安全网,通过事前预防措施,提前发现金融和少发生风险,增强我国金融业处置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家银行如果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很有可能会使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怀疑而引发挤兑风潮,使那些本来并没有出现经营管理危机的银行倒闭,从而使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动荡不安。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公司能够向陷入囹圄的金融机构伸出援助之手,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财务帮助,帮助其度过难关,而不至于破产。就算是到了真的到了必须破产的地步,存款保险制度也可以给予存款人一种心理安全感,存款人在确信白己的存款可以得到赔偿的条件下,其他金融机构遭到挤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从而保护了那些正常经营的金融机构,防止出现连锁反应。
三、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不足及个人对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几点思考:
(一).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不足与困境
1.存款保险制度保费征收分为单一费率制和差别费率制,而对于处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初期的我国来说,制度复杂且需要较高要求的差别费率制度显然并不合适。而如果实施单一费率制,又会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规模偏小的银行不堪重负;另一个方面是如果按照风险偏好型的银行收费,那么对于经营风格比较稳健的风险规避型银行显然是不公平的,它们肯定不愿意为别家银行的风险承担责任。而在我国,作风谨慎,管理稳健的且规模较大的银行大多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单一费率制度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2.是否应当赋予存款保险机构监管职能
存款保险公司是否应当具有监管银行的职能,应当根据各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范围来确定。世界上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也都是如此。
我国有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如果赋予了存款保险机构监管银行的职责,此然会出现职责划分不清的情况,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两个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银行的负担也会加重,疲于应对各种检查。另一方面,如果存款保险机构也具有了监管银行的职能,那银监会相应的权威性就会打折扣。
(二).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要改进的地方在; 首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1.可以采取单一费率制度,但是对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等经营比较稳健的银行进行补偿。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是在银行体系运行比较平稳时期建立的,起步时的费率不必要太高,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逐年收取,逐步积累存款保险基金。
2.可以将银行监管职能统一到银监会,存款保险机构与银监会共享信息资源。
(三).其次从宏观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要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设。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和出台《存款保险法》。这样就可以通过规范法律的形式,明确相关银行破产的清算原则、债务如何偿还办法以及存款的保护范围,做到依法办事,防范当事人之间相互推诿。另一方面,也要在时机成熟时促进《公司法》和《破产法》的完善,使其在金融机构破产这一方面更具针对性。
2.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许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信息严重失真,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涉及内控信息的披露就更加有限。因此,将来除非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商业秘密,一律实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严厉打击造假信息责任人。
3.要切实改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在本质上讲,如果银行缺乏明晰的产权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任何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都很难杜绝银行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只能在事后起到作用,而大家真正希望的是通过改善银行的治理结构,事前做好事情,减少问题的发生,尽量规避风险。
4.要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引导。如果相关机构没有对公众作出恰当的引导,那么存款保险制度其中那一项给予存款人安全感的作用也不能发挥到最大,从而保护银行免受挤兑风潮的效果也必然不会理想。毕竟这一项制度不是暂时提出,而是跟随世界发展趋势,要陪伴我们数十载的制度,将会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所以相关机构还是要作出恰当的引导,让大众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制度。
5.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能力。这些管理者至今大多还沿用着计划经济遗留来的经营理念,靠经验管理着瞬息万变的现代金融机构,很难以创新的手段来应对市场的变 化。存款保险制度凸显的是竞争机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资金价格来实现优化,这给强化资本管理带来压力,因此,风 险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摘要
一、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带来的优势 2.乡镇企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二、以法人公司制为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改革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
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分配制度
3、建立健全地企业劳保制度
三、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1.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2.产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指导和服务
关于乡镇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思考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改革的方向。
乡镇企业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种种的先天不足,造成了乡镇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而乡镇企业本身就承担着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担,为了促进乡镇企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必须在乡镇企业中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乡镇企业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企业形式,想要向前发展更需要建立健全地现代企业制度。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法人制度 产权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乡镇企业
随着我县乡镇企业的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乡镇企业的发展,笔者在实习中参观了我县几个重要的乡镇企业,并对这些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带来的优势
现代企业制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有着特定哲学、文化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经典企业制度,具体地说它是人本主义文化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看,现代企业制度是最科学、最有效、最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制度。随着非公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非公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非公企业市场竞争力和非公经济整体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非公企业发展的方向,是非公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必然选择。推进非公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实现非公企业融资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化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由个人化向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由家族化向专业化转变,员工管理由雇佣化向人性化转变,企业经营由作坊化向规模化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各类企业健康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
2、乡镇企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农村早期发展的乡镇企业主要发展农村副业,企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的优势逐渐丧失,装备水平低、职工素质差、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愈加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乡镇企业要突破这一难题,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思维观念,建立科技创新体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切都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
二、以法人公司制为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法人公司制式现代企业的基本组成形式,也是乡镇企业的必然选择。根据乡镇的现状,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切记“一刀切”,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乡镇企业走公司化的道路。乡镇企业是一个有人、财、物、信息等构成的复杂系统,要想使之健康高效的发展,企业管理科学、规范化是重要和必要的条件。要实现其科学规范化的管理,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改革企业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1)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的领导体制,是公司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权力制衡、责任明确、各司其责,有效地保证企业经营的科学性,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
(2)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这是我国乡镇企业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面向社会,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招聘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员工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贡献成正比。
3、建立健全地企业劳保制度
劳保制度是劳动保护制度和劳动保险制度的总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制度,乡镇企业劳动保护应以实现安全生产为重点,认真组织好全面安全管理,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全过程、全员参加和全部工作的管理。通过不断改善企业劳动条件,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保险制度,乡镇企业要建立保障管理社会化,保险全方位,结构多层次,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新型外部保障体制,以此来解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1、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当中,企业产权具有其明显特征,并须遵遁一定的法则: 1.产权也是商品,可以转让,可以买卖。这是市场经济中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当承认产权的商品性质,只要承认财产是商品,也就必须要承认产权也是商品。而且无论是有形财产交易还是无形财产交易,都包含产权交易,都是产权交易。排斥财产及其权利交易的做法不是现代市场经济。根据这一特征的要求,就要按照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来组织各种产权的交换。
2、产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产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是市场经济中产权的又一个特征,也是产权的一般特征。所谓产权独立性和排他性是指产权对象成为产权主体的意志专有领域。主体具有处置他所拥有的客体的合法权利。客体无权干涉或干预。产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要靠法律保护,必须通过法律确定产权边界。只有边界清楚的产权才是可以交换的产权。因此,产权的独立性是产权商品性的前提。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指导和服务
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大目标就是实现政企分开,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所有权、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政府对乡镇企业管的过多、过死,企业就会变成政府的附庸,造成企业内无压力,外无动力,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要再扮演经营者的角色,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职能应转变为: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社会需求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负责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商、提供服务和监督。而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享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由自己组织、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自主经营,独立负责,推动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一、宣传内容要充分反映社会热点、民生焦点和群众关注点,防止群众“冷漠情绪”的发生
人们普遍认为人大新闻宣传有着“富矿”一般的资源,可宣传的内容很多。但由于长期来受宣传理念、报道规格、宣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做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时,更多的时候,主要是把我们想要宣传的内容一厢情愿地推给群众,而忽略了群众的诉求,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对他们的需要回应不够,这就带来了很多群众对人大工作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因此,我们有必要问问自己,我们的工作做得到底够不够,细不细,有没有关注群众的需求,有没有抓住群众的“眼球”。
那么,到底应该向群众宣传人大工作的哪些方面呢?我们不妨结合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讨:一是今后在对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进行报道时,能否在做好程序性报道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重大选题的深度报道,能否考虑对一些代表团团组会议或分组审议会议进行直播或者纵深性报道,提高开放水平,突出反映代表的审议意见,尤其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可否把代表不同的意见建议甚至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建议报
道出去,这样做效果会不会更好。二是在对地方立法工作的报道过程中,除了公布法规、条例全文之外,是不是还可以对法律法规从提出议案、草案起草、立法调研到分组审议的全过程进行宣传报道;可否对群众特别关注的法律草案的立法必要性和立法宗旨,由法律专家或资深人士进行深入解读,对审议过程进行突出报道;可否将群众对法律草案的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也报道出去,并由专家进行回复。去年我省人大常委会在对《吉林省促进就业条例》进行宣传报道时,召开了我省首次立法听证会,并进行了全景式报道,应该说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在对监督工作的报道过程中,可否依据监督法的要求,在增加监督工作透明度上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在对执法检查工作和专题调研活动进行报道过程中,可否在制定监督工作计划时,就利用媒体把拟列入监督工作计划中的监督项目、监督目的、监督重点、具体时间列出来,听听群众的意见,看看群众希望人大对哪些工作进行监督,怎样监督,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把群众对监督工作的关注提前到了监督计划制定阶段,越早引起群众共鸣,宣传效果就会越好。对涉及环保、教育、住房、医疗等群众特别关注的领域进行执法检查或专题调研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执法检查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相关部门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这样做的话,对监督工作的宣传就做到了有始有终、有血有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实现了高度关注民意、充分汇聚民智、广泛凝聚共识,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关键还是要转变宣传观念,从群众的客观需要出发,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想要的角度确定我们的宣传内容,群众想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尊重宣传规律,不把群众仅当听众和观众,要把他们作为人大宣传工作的主体和参与者,充分倾听群众意见,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的新格局。
二、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最有效的宣传
先来说说选好宣传时机的问题。时机掌握的好不好对宣传效果的好坏,应该说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给好的宣传时机做一个准确的界定比较困难,倒不如用一个标准来衡量,那就是,什么时候宣传最能吸引广大群众注意,引发广大群众关注,那什么时候就是好时机。拿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为例。第一、可以充分利用常委会审议法律、法规草案这一宣传法律的最佳时机,对法律、法规制定的全过程进行宣传报道,使社会各个方面正确理解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出台后的误读,使法律草案、法规草案的审议过程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第二,要紧跟社会舆情的新变化,在出现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对法律、法规开展宣传。当社会出现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大众的注意力已经不需要我们宣传工
作者刻意制造氛围来吸引了,因为热点问题本身就已经为我们的宣传工作营造了足够的氛围,应该说当出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时,正是我们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法律知识的“良机”。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杭州飙车撞死大学生案”,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然吸引到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关注上,紧接着掀起的全国范围内打击酒后驾驶专项整治行动,更是让人们对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望眼欲穿,急于了解有关方面知识,应该说这个时机就是我们宣传与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大好时机。比如我省新近制订的《吉林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新修订的《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大做文章。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有这种重视舆情变化的意识,要有捕捉社会热点的能力,将宣传时机的选择作为一种艺术去研究,去探索。
再来谈谈用好宣传媒介的问题。对这方面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在对纸质媒体的运用上,在发挥党报既有优势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都市类报纸的运用。在对常委会会议的报道上,我们已经向都市类媒体敞开了大门,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是尝到了甜头的。就拿刊登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公告来说,因为有了都市类报纸的加盟,每次都有很多市民积极踊跃地前来报名,对扩大公民民主参与渠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然效果这么明显,那么我们不妨把步子
迈得再大一些,让都市类报纸参与人大新闻宣传的路子再广一些。比如,是不是人大主任会议和调研、检查、视察活动都可以邀请他们参加;都市类报纸在对人大新闻进行宣传时,是不是可以在我们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都市类报纸尽可以自己的视角挖掘新闻价值,将人大新闻以群众最容易接受和关注的形式、手法报道出去;法律、法规出台后是不是在政策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都市类报纸上也刊登法律、法规全文。第二,要高度重视网络在人大宣传工作中的平台作用。我们不仅要办好自己的网站,在我们自己的门户网站上搞好栏目设置,开展交流互动,宣传人大工作,也要加大与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合作力度。在对人大工作进行宣传时,充分重视网络作用,邀请知名网站参加人大宣传报道。这个思路不妨从网络直播常委会会议做起,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尽可做个尝试。
宣传规律告诉我们,受众的审美是会产生疲劳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宣传形式和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比如,我们曾经以大奖赛的形式,组织各市州人大代表队,就人大制度知识问答展开比赛并在电视上做了一期节目,效果很好;组织电台利用广播与市民展开互动,广大群众以打热线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看法,提出意见建议。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事实证明,新形式、新手段只要符合广大群众的胃口,宣传效果都是不错的。
一、职业年金的概述
(一) 职业年金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 职业年金尚无法定的定义, 众多专家学者各执其词。然而, 相较之于企业年金, 众多说法一致认同职业年金是对特定的组织即公职单位所实施的补充养老保险金的称谓, 属于以私人管理与雇佣合约结合为方式、构成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我国目前所实施的职业年金仅针对事业单位, 今后职业年金在党政机关单位实施后, 公务员的补充养老保险也将归属于职业年金的范畴。
职业年金是用人单位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在国家政策指导和监督下实施的一种具有一定程度互济性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 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和辅助。
(二) 职业年金的筹集模式与计发模式
1.职业年金的筹集模式
根据国外的职业年金制度实行情况来看, 职业年金的资金筹集方式各国均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国家相应税收政策以及个人和国家对于风险的管理能力等不同国情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筹集方式。职业年金的缴费可根据雇员所在单位的不同效益情况, 可由雇主独自出资以及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
2.职业年金的计发模式
当前世界各国的职业年金制度计发模式主要有给付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两种模式。给付确定型, 又称固定收益额退休金计划, 即DB模式, 具体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养老金替代率来确定支付养老金的标准和基金的征缴比例, 通常由雇主独自缴费, 被学术界表述为“以支定收”。缴费确定型, 又称固定缴费退休金计划, 即DC模式, 是经过确定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缴费标准, 按照此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 这种模式通常要求雇主与雇员联合承担缴费, 通常称之为“以收定支。
(三) 职业年金的功能与意义
职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 在功能上与同属补充养老金范畴的企业年金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首先, 职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金, 实质上意味着工资的延期发放, 而这种工资的延期支付实际上是分散职工使用工资的集中性, 可以有效避免职工年老时所面临的基础养老保险金不足的情况。其次, 职业年金不仅是基础养老金的补充资金, 同时也适度缓解了政府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日渐高额的对退休人员的财政补贴, 适当缓解了财政压力。再次, 职业年金作为职工待遇的一部分,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职业年金方案吸引人才, 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 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最后, 补充养老保险金支付本身属于社会分配结构的一部分, 合理的分配意味着资源的有效配置, 职业年金制度的推行不仅能实现合理分配也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功能的优化实现。
二、对我国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几点意见
自2009年国务院确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省市已有两年有余, 然而各省市均未出台具体相关的政策方案。参照国外职业年金建立模式以及我国企业年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年金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以及适用主体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公职人员这一特殊性, 我国职业年金也有其自身的建立、发展方式。本文在研究职业年金过程中对于我国职业年金今后政策出台、发展规划、实施监管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 实现职业年金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职业年金在政策出台到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过渡需要多个方面的衔接才能确保完善。其一, 应妥善处理职业年金制度确立前后待遇水平上的衔接, 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改革后退休金的降低而出现批量提前退休的情况, 确保改革后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较为合理。其二, 妥善处理职业年金建立过程中与基础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方式、计发方式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其三, 确保职业年金制度在政策出台、合理实施以及适度发展方面与企业年金制度的有效衔接, 避免出现因替代率过高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而导致分配不合理、社会不和谐。
(二) 强化税收作用, 鼓励职工参与职业年金制度
职业年金属于社会保险范畴, 因而政府在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以及运作过程中负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职业年金基金的经办应全部由社保部门来进行负责, 也可以将其推向市场化, 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通过对于发达国家职业年金制度推行的研究, 税收政策在推动职业年金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政府推动年金制度建立发展的最有效措施。目前, 我国年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年金的发展动力不足, 而税收优惠政策在立法上的缺位是年金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职业年金制度在推行过程中, 国家可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大多数相对成熟的国家在职业年金的投资和收益应该给予明确的免税政策, 采用EET式的税收递延优惠政策, 典型的如美国的401 (K) 计划。适当情况下, 本文建议国家适当调整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税收政策, 逐步减少两者间的差异, 实现分配公平。
(三) 完善职业年金立法体系, 确保监管到位
目前, 我国相关于职业年金制度的政策与方案尚未出台, 因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年金制度尚未实行, 对于职业年金制度的监管体系更无从谈起。然而, 根据国外的职业年金监管经验, 可为我国随后建立的职业年金制度提供合理有效的监管范式。
职业年金的监管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保险等多个单位参与并联合协作才能够完成的。而监管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立法体系的完善, 为确保职业年金制度的出台、推行、发展等, 加强立法体系的保障已经势在必行, 有关立法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就国外模式来看, 大多数多家均有专门的监管部门, 应切实根据国家的相关国情, 设立监管机构, 加强监管, 并严防重复监管、无效监管现象的出现。例如, 美国的年金监管部门包括联邦政府的税务局, 劳工部下属的养老金和福利收益管理署以及退休金津贴保障公司。税务局主要是对年金是否符合《税收法》中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进行审核、督察;劳工部下属的养老金和福利收益管理署则主要是对于《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执行情况开展监督工作;退休金津贴保障公司则主要是解决雇主单位在经济困难等情况下出现的无力支付原定退休金时, 建立保险基金从而进行偿付, 这个公司属于美国的一个政府机构。美国的年金制度由以上三个部分进行监管, 透明、公正。
本文建议, 我国的职业年金监管模式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 采用多重监管支柱, 将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市场监管、法律监管相互融合起来, 形成一个全面监管的体系, 确保职业年金制度在国家范围内的有效推行, 真正为民造福。
三、结语
目前, 虽然国家已经确立了职业年金制度的试行省市, 然而, 相关的政策与方案均未出台, 全国范围内仅有少数的单位试行了职业年金制度, 例如南昌大学。因而, 目前国内职业年金制度仍在探索阶段, 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中的养老保险制度, 并逐步实现统一。由于此次改革涉及的人员较多、范围较广, 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 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认真研究, 把握好改革时间、统一规划、反复论证, 从而最终出台符合民意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刘琳.国外职业年金的运作模式选择.经济与管理, 2009, (02) .
[2]刘经纬, 刘阿钢.部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3) .
[3]支晓晴, 吴忠, 张鹏, 张继民.职业年金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0, (09) .
[4]黄瑞琴.我国职业年金制度衔接问题研究.人口与经济, 2003, (04) .
[5]姜蓓蓓.从国外年金监管看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建设.人口与经济, 2009, (S1) .
[6]刘素姣.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涉及的政策建议.西部金融, 2009, (11) .
XX县人大评议调查组 XXX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安排,7月7日至26日我们评议调查组一行5人,在常委会王培荣副主任的带领下,通过动员、测评、座谈、走访、公布联系电话、接 收书面反映等多种形式,深入相关单位、部分乡镇、学校、基层站所室等部门,对县人民法院XX院长执法情况、履职情况、廉洁情况、执行人大决定决议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按照调查组讨论意见,现作如下评议发言,不周之处请调查组其他成员补充。
测评情况:调查工作开始,我们在县人民法院干警大会上,对XX同志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认为好的达85%,认为较好的为13%,认为一般的为2%。
对XX同志的总体看法是:
1、在执法方面,能坚持执法宗旨,规范执法程序,钻研法定情节,严格司法公正;
2、在履职方面,能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管理办法较多,能掌握全院态势,促进全院工作;
3、在廉洁方面,能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注重发挥自己带领、引导和榜样作用;
4、在执行人大决议决定方面,能做到态度积极,工作认真,方法妥当,收效较好。总之,XX同志是一名思维指向正确,思维速度快捷,点子新,善待人,能坚持依法治院、勤政廉洁,使各项工作向前推进的法院院长。
具体说,XX同志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能够坚持依法行政,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
(一)抓司法观念更新,坚持改革发展
XX同志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深刻的理解,能将先进的司法理念与XX的县情相结合,在他的倡导下,XX法院推出的多项改革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司法公正的统一性得到具体体现。针对单纯追求审结率、执结率的现象,切实理清工作思路,努力把握工作方向,紧密结合当前司法制度改革的实际,着力更新司法理念,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家机器作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通过审判活动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融为一体,使全院干警自觉地把审判工作同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力的保障了实现司法公正这一主题。
二是审判效率得到提升。从提高审判效率入手,在全院干警中积极倡导和强化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的司法理念和审判效率意识,通过分析未结案件原因,找准审判流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健全和完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审判工作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审判效率不高的问题,缩短了案件审理周期,提高了审判效率。
三是大局意识得到增强。从创建和谐社会入手,坚持突出司法为民,在底子薄、欠帐多的情况下,端正审判指导思想,改革以案定补制度,坚持局部服从大局。对民商事案件坚持执行不告不理原则,杜绝了一切动员立案,挖掘案源等创收行为。在立案审查中,对当事人实行了告知风险制度,使案件当事人正确的认识到诉讼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有效的避免了当事人因未完全实现个人目的,而对法院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了审判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四是社会效果得到改观。在履行审判职能中,体现了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民事和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在办案过程中,坚持案内调解与案外调解相结合的思路,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息诉息访,减少经济损失,有效地克服了“重判轻调”及“就案办案”、“一判了之”的简单做法,使一些疑难案件和长达数年的纠纷得到化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组织参与审理疑难案件,严把案件质量关
XX同志作为法院院长,不仅是一个法院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而且还是一个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职业法官。他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又在市中级人民法院长期从事审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案实践经验,尽管工作很忙,但在审理一些案情较为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时,他都要亲自组织参与阅卷,仔细分析案情,做到了认定事实准确,实用法律得当,保证了案件的审理质量。两年来,他亲自审理疑难案件3起,旁听案件17起,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严格管理,进一步规范法律程序
XX同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他到县人民法院工作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相继制定和出台了科学严谨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并辅以实施案件流程计算机管理,将统一立案到执行终结归档的各个环节,从案件受理到结案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规范运行,严把了案件程序关。
(四)着力深化载体,狠抓队伍建设
在抓队伍建设方面,XX同志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探索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切实转变干警工作作风,队伍建设取得了实效。
一是着力搭建学习的平台,大兴学习之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创建学习型法院为契机,通过开展法律文书评比、举办法官讲座、学习身边先进人物、加强学历教育培训活动,建立阅览室和出台增添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使全院上下形成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干警树立起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是用人引入竞争机制。在用人机制上突破传统的观念,不讲年龄、不论资历,在全院开展竞争上岗,通过大会演讲,层层评比,考试考核,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干部和设置岗位,大大增强了干警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的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作风整顿扎实有效。在各个阶段的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中,县人民法院严格按照要求,紧密结合实际,以积极的态度,务实的方式,把取得实效作为开展作风教育整顿的落脚点,帮助干警疏理查找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的根源,制定整改措施,将单位需要整改的问题一律进行公示,并适时开展回头看,使每一次作风整顿都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干警的职业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精神风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明显改观。2004年,县人民法院荣获集体三等功。
二、能够坚持牢记己任,切实履行职责
(一)能全面掌握情况,推进法院工作
XX同志上任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掌握法院院情,熟悉XX法院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XX法院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XX法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抓理念,建制度,再改革的工作思路,着重突出规范办案程序,规范收费行为,规范工作责任,坚持制度管人,他的观念和方法很快得到干警的肯定和佩服。工作中,他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信,指挥有人跟,院长的带领和引导作用发挥较好。在XX同志的带领下,法院各项工作运作有序,整体凝聚力不断增强,队伍形象有较大提升。
(二)善于思考,工作点子较新
XX同志勤学肯钻,想问题在人前,比人深,善于破解工作难题,他推出的新举措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一是在加强基层法庭建设方面,XX同志提出了内部管理机关化,服务经济地方化,法庭工作宣传化,审理案件便民化的法庭工作“四化”标准和以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廉政监督员为内容的法庭工作“四员”体系,大力加强基层法庭建设。该项工作实施以来,基层法庭办案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二是在探索执行工作机制方面,他推出的执行工作警务化、执行110平台、执行线索举报奖励制度、执行阳光工程等新措施,为推进执行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破解执行难的效率。三是在处理涉诉上访方面,推出了上访申诉案件听证制度、解决涉诉上访的“软、硬、纠、揭”四种方式和院长深入基层巡回接待制度,从按照法定程序,讲究工作方法,增添便民措施的角度,有效的将涉诉上访事件进行妥善解决,减少和避免了涉诉上访事件的发生。此举被省、市法院予以肯定和推广。四是在严把案件质量关方面,他倡导成立了案件质量评查小组,推出了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有效地提高了案件办理质量。2004年,县人民法院服判息诉率达97%,改判及发回重审仅占审结案件总数的1.3%。
(三)积极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配合在推进县人民法院基础设施建设中,XX同志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得到了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与施工单位协商,由施工方垫资入场的方式进行审判大楼内部装修,全面完成了法院办公楼的装饰装修任务;争取到中央财政补贴购置了64台微机,全面完成法院局域网络建设,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县人民法院的办公条件、审判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四)牢记宗旨,践行司法为民
XX同志在法院系统开展了以“一杯水、一张凳、一句暖心话”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活动,创设了“巡回法庭”、“假日法庭”,为群众增设了方便之门。在处理来信来访工作中推出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坚持每周二在院机关接待群众,定期不定期的与班子成员轮流深入到乡镇及社区接待群众来访。2003年以来,共批示司法救助案件102件,减、免、缓诉讼费达26.8万元,切实维护了弱势群体利益。
三、能够坚持严以律己,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一)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XX同志在工作中,时刻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身先示范,要求干警遵守法院各项规章制度时,自己首先带头执行,要求干警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干警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人事制度和财经纪律方面,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和财经制度执行,从不搞随意性,切实发挥了表率和标杆作用。在他的带动下,法院工作纪律有明显好转。
(二)坚持原则,敢于逗硬
XX同志在工作中原则性强,敢于碰硬,任何事情都严格按照纪律和制度执行,坚持用制度管人,从小事抓起,长抓不懈。对于违反规定的,无论是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2003年以来,立案查处违纪案件4件4人,有4人受到了纪律处分,4人被通报批评。在惩治犯罪行为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了铁面无私,不讲情面,个别政法干警特别是法院内部干警子女违法犯罪的都被绳之以法,量以实刑,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廉洁自律,秉公执法
XX同志任院长以来,一些案件当事人、同学、朋友、亲戚为达到个人意图,给他送钱送物,都被他严词拒绝,如数退还,退还不了的登记后交到单位纪检部门。XX同志从不接受干警的吃请,即使是在春节,下属单位团年,也不参加。在他的带动下,广大干警的廉政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对法官违纪、不廉行为的投诉明显减少,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有效地控制了“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发生。
(四)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XX同志在法院倡导厉行节约,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极力制约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建设节约型法院机关,为不给单位增加经费负担。两年来,他从未报销出差补贴,下基层法庭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县委“六不准”规定,为干警做出了表率。
四、能够坚持树立人大意识,自觉接受监督
XX同志能够摆正位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及时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多种途径密切联系代表,自觉接受代表评议,具有较强的人大意识。
(一)能够及时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
XX同志高度重视认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专门设立代表联络机构,抽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定期听取办理情况汇报。为提高办理质量,在办理的过程中,邀请代表进行座谈,征求代表意见,交流沟通思想,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答复,并适时邀请代表进行视察、检查办理落实情况,力争让代表得到满意的答复。2003年以来,县人民法院共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30件,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代表比较满意。
(二)能够积极支持人大开展个案监督
在人大开展个案监督中,XX同志能够热情接待,积极配合,凡是涉及的案件,一律及时提交案件卷宗,带领办案人员主动向人大常委会以书面和专题汇报的形式将案件办理情况、认定事实理由、适用法律依据作出详细说明,积极配合了人大开展的个案监督工作。两年来,接受个案监督13件。
(三)能够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XX同志能够摆正位置,自觉主动的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对法院重大工作部署和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对人大常委会需要听取的专题工作汇报,组织人员认真撰写汇报材料,热情接待常委会组成人员议题调查,主动邀请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工作,旁听案件审理,参与案件听证及现场监督执行等,将他本人和法院的各项工作全面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中。
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带领“一班人”进一步抓好干警队伍建设。要通过抓学习、抓职业道德建设、抓作风整顿、抓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法官队伍整体形象。
二、进一步坚持领导带头办案和领导参加听审活动制度,严格执行案件质量评查和错案追究制度,努力缩短办案周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县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三、继续组织“一班人”认真研究执行工作,落实责任,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与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努力提高执结率。
【对建立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对建立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09-17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长效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05-29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几点思考10-24
建立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几点看法12-02
乡人大主席团××年述职评议工作实施方案07-23
乡镇人大评议报告11-16
人大评议司法所10-29
人大工作评议大会讲话10-13
关于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09-22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思考与对策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