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精选11篇)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还有学生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伟哥 http://weigegongxiao.51sole.com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有效利用课堂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2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 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与结果的猜想、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证据的制作与搜集、对结论的论证与总结, 以及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起着积极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借鉴同行经验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兴趣导学, 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认知的先导, 是学习知识的前提,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好奇,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准备, 设计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引导他们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 凡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对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 可以鼓励学生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 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对声光电磁等物理现象, 可以让学生观察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对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的运行等内容, 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 或者播放自然界的声音片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 教师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可以顺势引导, 或者巧妙设问,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科学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 通过对这些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观察并认识各种自然现象, 这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自然, 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从生活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生活即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本源, 教育也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通过创造学习科学的条件和环境, 使科学走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例如在学习水的特征时,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利用, 使他们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再提问“雨从哪里来”“云从哪里来”, 也可以设置小组讨论交流环节, 然后展示关于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观察实验, 引导他们思考。最后进行总结:江、河、湖、海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形成云、雾、露、霜, 导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科学课程的教学就是要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操作实践,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内化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 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测量工具时, 我们选择了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首先安排了三位学生分别测量同一个杯子中的水温, 要求他们按照不同的方法读出测量的数据, 结果是三个不同的温度数。学生们都很诧异, 这时我及时设问:“同一杯水的温度为什么不一样, 是不是读数方法不同的原因?哪个读数最准确?”然后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水温, 并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及总结学生们认识到, 只有当眼睛与温度计刻度持平时才能获得准确的读数, 当眼睛比温度计刻度高或者低时读数都会产生误差。通过这个操作实践, 规范了学生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使学生理解了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刻度持平的原因, 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3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俗话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每天在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促成我们的习惯,习惯又塑造了我们不同的性格,性格又让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本学期,我们学校结合课题《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进行了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来建立合作小组。教学上课堂“活”了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已广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但始料未及的是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却不尽人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堂行为。

一、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

1、课前准备不到位,不是忘记拿文具,就是忘记拿课本;

2、预备铃响后,不能迅速安静下来,有一半的同学在说话、打闹;

3、举手习惯差,所有的孩子生怕自己没被老师点到,有的站起来举手,有的边举手边喊:“老师,点我,我会。”等等;

4、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出错了,会讥笑别人;

5、没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有的同学爱趴着桌子,有的侧着身子,甚至低年级有学生跪在凳子上或是蹲在凳子上听讲,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不停的扭身子;

6、不能很好的倾听,有人回答问题时,想到就任意插嘴,或者直接嚷嚷出答案的;

7、没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有的跪在凳子上做作业,有的趴着看书做作业;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站的直直的;

8、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不能有序地进行讨论,有时还发生争抢学具等现象;

9、自己学习时,不能自觉地学习,而是做些影响别人的活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

二、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三、开展互助合作式学习

互助合作式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

(一)、合作小组的组合。合作是一种以情感为细节,平等为基础,以相互尊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交往方式。因此,在组合小组时,教师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进行分工。尤其是小组长负责小组的总体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导本组学习困难的同学,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在偏离学习目标时,能够掌握好分寸,不偏离讨论的话题。endprint

(二)加强教师的指导。在我们课题研究听课的过程中,仍发现有的老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合坐学习,只是从外在形式上去把握,把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理解未免肤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缺乏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进行教学时,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中,具体指导小组内成员,如何根据小组的学习目标来确定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以便于更好的合作,更好的互动。长期这样的培养,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创设竞争机制,激发小组的凝聚力。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好胜特点,创设小组竞争机制,使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平等竞争,引导孩子们在竞争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我,学习他人,激发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良性发展,共同进步。这样的小组性合作学习活动中,能够减轻学习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生的焦虑心理、厌倦心理。长期这样做,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尽管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可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课前充分的准备,未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就可以展开师生间的共同解决。当然,教师课堂上要有等待学生的耐心,尽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样做,难免会出现教学进度的拖延和教学重点的偏移,但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有些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稍后补充。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学生会获得比结论更有价值的东西。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1)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书本、笔记、文具盒一律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上课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

(3)老师走进教室喊“上课”时,全班同学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

(4)上课迟到的学生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再进入教室。

(5)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等别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师的同意再回答问题。

(6)老师宣布下课时,师生互相说“再见”,教师走出教室后,学生再按顺序走出教室。

(7)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小组合作建立之后,空间相对比较狭窄。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加以认同,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我们通过学生自定班级卫生公约,运用多媒体手段,去欣赏文明之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美,举行“我爱整洁之美” 剪贴报制作等比赛,开展“我做一个怎样的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能养成好习惯,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卫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事事有标准,样样有规范。

(8)改进教法,增强兴趣。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方式也是有选择的,只有当自身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以饱满的状态投身于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能提高課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心中有明确的要求,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并及时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调整方法,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于兴东,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J];科学教育;2011年期。

[2]李宏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3] 赵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4

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从小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若是错过这一关键期,则难以弥补。

当前,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者二胎子女,家庭溺爱现象普遍比较严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农村儿童多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亲朋代养等在家庭教育中占主要位置。而家长普遍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腐蚀,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尤其是影视、网络等媒体,改变了人的思想和生活。面对各种媒体大量传播的信息,小学生由于辨别能力差,往往难分是非,容易受各种不良观念影响。因此必须抓好农村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那么家长和教师应如何联系当前形势,结合农村小学生特定的身心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呢?

道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它始终和“做人”紧密关联,这也是道德教育的主题。实践证明,以灌输的方式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是违背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的,往往会事倍功半。只有调动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学习、思考、感悟、体验等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道德知识,落实在行为习惯上,并内化为自身内在素质,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因此,家长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学习,不能粗暴教育,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教育方法,做到科学教子。

只看中分数的应试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德、智、体、美、劳五育互相渗透融合,才能使学生懂得社会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时,通过挖掘文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有机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把每一堂课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当教师自觉地以一种思想有意识地影响学生时,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深刻的影响。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全方位地创设了道德行为教育的氛围,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谈礼貌》一课关于周总理理发被理发师刮破脸这一段时,我没有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感受总理的宽容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先说说自己当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如果放到现在你又会怎样做。顿时课堂内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很多学生都对自己当时的表现很后悔(觉得对同学不够宽容,没有为他人着想),有的学生甚至当场就向其他同学道歉。这样的课堂不但让学生学习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结合具体的实际事例中,使学生在升华课文主题的同时进行了自我教育,认识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足,亲身感受到对人宽容、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相应的家庭教育也要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言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的道德培养再上一个台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可以在各种恰当的时机引导孩子分析生活中的多种现象,如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破环环境、打架激化问题等农村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这些事情,并学会正确评价,在交谈中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会、队会、晨会等课程和活动是学校道德行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阵地,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例如我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每次都确立一个主题,精心安排讲话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从细微小事入手,精致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而各中队则根据班级特色,在每天的晨会课中,摆脱教师枯燥的.说教,选定一个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该怎样做一名道德行为习惯优良的少先队员。

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这时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这些活动,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时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就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活动中进步,在鼓励中成长。

根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得出结论,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发展了相互尊敬、相互关心、平等公正、团结协作、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小学生喜欢参加各种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充分发挥课外活动这一优势,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进行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在悄然无声中渗透了道德教育,使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其作用远远超过了教师枯燥的说教。例如我校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中队主题队会、黑板报评比、手抄报比赛、艺术活动、重大纪念日及重大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学有专栏,植树节开展“我是

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清明节举行“英雄的赞歌”故事会和唱歌比赛,劳动节举行“我是小能人”动手活动,儿童节进行“畅想童年”歌舞比赛,国庆节有“伟大的祖国”手抄报比赛……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教育面广,在家长的支持和激励下,学生在活动中深化了养成教育,社会效应也比较好。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是道德行为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内化为自身素质。我们以校训“志远、博学”、校风“文明守纪,团结奋进”和学风“尊师、爱校、奋发、进取”为抓手,让学生参与管理、检查、评比。学校组织红领巾监督岗每天值勤,对各班学生十项常规进行打分,每天公布,每周总结,每月评比,颁发“流动红旗”,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习惯,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得到教育和提高。为拓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创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班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引导,体现了“自主、开放”的教育特色,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行为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学校的主力军。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交流和关爱,他们中的大部分往往性格孤僻,内心敏感,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这类学生,我们提倡“爱的教育”。家长尽量抽出时间,能多陪伴孩子的生活,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爱护,学习上给予鼓舞,组织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上下功夫。根据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通过平时的跟踪观察、个别谈话、家访等途径,去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需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校留守儿童在60%以上,但是我校各位班主任都经常到留守儿童的家中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心里的困惑;经常带领留守儿童开展各项集体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少先队活动……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但是他们乐观开朗,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但学习成绩出色,而且乐于助人,能力出色。

农村的很多家长由于常年在外,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要利用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新时代育人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家长相互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思想行为、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家长学校,我们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德育教育,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每期包含教师公开课、学校教育现状分析、班级状况交流、学生行为习惯交流等内容。教师开课时邀请学生家长和村委会干部听课,让家长感受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与交流,让每一位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明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位村干部明白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5

自课题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孩子们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了。但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镜头:老师在上课,学生在座位上我行我素,老师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完,别的孩子已经高举了小手大喊:“老师,我来。”当点了其中一个孩子,没点到的就会唉声叹气;四人小组合作时,学生各顾各的,没有真正做到合作;学生在听,但老师提出的问题要重复好几遍。以上种种,不由使人深思。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话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他们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他们的潜意识中交流指向的目标是教师,所以当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认为与无关,只是在等待下一个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都在倾听。听与倾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倾听则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科学课中小学生“有效倾听”的研究,是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今后持续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有的喜欢静静的听,有的喜欢边听边看,有的喜欢闭着眼睛听。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只要在听的时候,能集中注意力,头脑能动起来即可。

现在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找到他人的“蛛丝马迹”他们会静下来听。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发言,在指出对方不足的同时,还要学会欣赏对方的精彩之处,送去自己的掌声。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候,怎样做才能关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一、明确要求,教给方法

在进行科学常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记住科学课学习的16字诀,即“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精诚合作”,并讲清倾听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让学生产生要认真倾听的动机,进而指导学生掌握倾听的“四心”方法,即一要专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注意力要集中;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细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辨证地听取他人发言,并有选择地接受;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如果对方观点正确,要能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教师课前潜心钻研教材,正确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上都下足工夫。课堂上,老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练的实验操作、即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精彩纷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幽默的语言,才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科学课要气氛活跃,时时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在认真观察、动手动脑中轻松掌握了知识。真正做到学好科学,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是关键。

三、倾听学生发言起好榜样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要求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师就得先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课堂上,无论学生说的精彩还是说的糟糕,我都用心专心地去倾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课后与学生谈心,我也注意到了耐心去听取学生的说话。这样,潜移默化地给学生起了一个榜样的作用。

四、搭建情感桥梁密切师生关系(1)在借书中建立友谊 科学教师每周在一个班里只上两节科学课,同时要教的班级有较多。如此一来,教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所任的每个班的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少了,就影响了师生的感情。因此科学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要与学生多多交流,并且还要与班主任老师适时的保持联系。对班上的一些特殊孩子进行特别的关注。有一次,我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正低着头专心地看着书,当我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竟然把书往桌子里面藏。我说,老师也喜欢看书,能不能把书借给老师看看呢?当他把书拿出来时,我发现竟是一本扬红樱著的《淘气包马小跳》 系列儿童小说。于是我说,放学后 到老师的办公室来拿行吗?不料他竟然爽快的答应了。后来我回赠他的“礼物”是自己刚买的一本儿童小说。后来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此“顽童”也乐意听讲了。一学期下来,他听讲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下午的课我会提前到教室,我会看到学生主动递书过来的情景。有儿童故事书,也有科学探险读本。我都乐于接受,并当着学生的面翻翻看看,还夸赞几句呢。我想,这是增进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的良机。有些班级的调皮学生使用这一招还真灵,上科学课时他们表现非常好。心理学告诉我们,带有良好情感的倾听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在“拉家常”中建立感情在课余时间里,我在和学生拉家常中受到了启迪。一次,有个上课爱讲空话的不爱学习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对我说,说的是在他住的小区里看见了我。我见他一脸高兴的样子,就和他拉起了家常。通过“拉家常”,我了解到了他是一个勤快的孩子,但是妈妈去世了,父亲长期在外打工,他独自住在家奶奶家里,平时会帮助奶奶做做家务。通过这一次的交流,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我对他在上课时听讲的要求他更容易接受了。作业很认真并且按时上交,这次期末测评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想方设法引导体验评委滋味小学生表现欲强而自控力差,光靠一时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发现,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举手抢着发言,这一难得的“亮点”要给与正确的引导,既要肯定又要指出其不足,但不要大声地呵斥致使“火苗”熄灭。我善意的劝告学生要求等同学的发言结束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我还利用手势和眼神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比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同学发言时有讲空话的现象,这是我就打出一个暂停的手势要求发言的同学停下,并暗示讲空话的同学要专心听讲。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同学发言时做好评委,一起来评评同学的发言”。即让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评价。当然在学生评价时,还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然后再进行指正和补充。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听得更加专心,发言也更积极了。

六、采取了课堂记分激发学习热情科学课上,学生对课堂上的及时记分都有积极的反应。

自从科学课实施以来,老师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渐趋浓厚,都跃跃欲试亲历科学。我也在其中之列。对于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的课题,这期 间,我尝试的“课堂记分”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学初,我给科学课代表一本写有全体同学名字的记分册,要求他上课时放在自己的桌面上,作好记分的准备。实验课是小学生最喜欢最活跃的课,也是课堂纪律最难控制的课。单靠老师的大呼小叫,击掌吹哨,甚至挥棒敲桌,学生会把其当作耳边风。实行课堂记分制以来,这种被动的局面大为改观。看哪个小组同学能用心听,等汇报交流全部完成以后,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上2分。在各小组的汇报中,也会出现个别组的个别同学有开小差的现象,但不用担心,这种现象会自生自灭,即小组长马上会用眼神或手势提醒他。对于这样能及时改正的小组,我也照样给其2分,以示鼓励。这种课堂及时记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实验课上的各个环节,而且还可以用在教师的讲解时同学的听课情况,学生的课堂发言时其他同学的听的表现等方面。老师的加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既不要太“客气”也不要太“小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分数是“奖优罚劣”的,对课堂上随便讲话的同学还要及时的酌情扣分。

七、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副

在物质相当充裕的时代,对小学生一味的进行物质刺激,并不会激起学生多大的兴趣。小学生处在一个群体里,他们在同学面前往往争强好胜,很想表现自己,也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科学课上,我及时对认真听讲的“后进生”进行表扬和肯定,这能带动其他“后进生”不断进步。科学实验课的汇报交流,要使听者用心倾听,教师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比如口头表扬,“五星”奖励,在记分册里加分等。这些方法可用在个别同学身上,也可用在实验小组上。经过5个班级一年多的实践,广大学生的倾听习惯逐渐的养成,倾听能力正在不断的提高。总之,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广大学生学会倾听,养成一种倾听的习惯,并不断提高倾听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的重要课题。

八、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6

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

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

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7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始, 在重大的科学史上很多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的。例如, 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时候,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这种观察能力要不断得到培养以及锻炼。科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 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他们整理出的数据, 不要为了实验结果, 随意篡改数据, 伪造数据, 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客观谨慎的学习态度。第二, 耐心持久的品质。很多的科学现象要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观察才能取得成效, 只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 才能够让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发挥。第三, 多角度全面性的观察能力。当教师从多个角度观赏事物的时候, 能够教会学生把零散和孤立的事物链接成一个整体, 全面推进综合观察能力。第四, 明确教学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最终忽略观察的本质。比如, 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物品的时候, 让学生观察物品加热时候产生的变化, 但有些学生容易被酒精的火焰所吸引, 忘记观察物体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火焰跳跃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 但小学生因为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 对知识和很多探究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分析, 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虽然学生也善于提出问题, 但从小习惯于教师和家长把很多问题回答的明明白白, 所以, 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 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知识学习,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课的时候, 教师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 带领学生引导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学习, 教师让学生回家种植一两棵植物, 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长大, 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变化, 每天测量种植植物的情况, 找到植物的生长规律, 并且总结规律。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脚并用

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好习惯, 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中,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 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小学生一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动脑, 当实验器材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首先动手操作, 有的学生甚至更喜欢玩闹, 对实验本身的专注度不够。因此, 在开展科学实践课的时候让学生强化自己动手和动脑相配合的意识, 在动手活动之余要培养学生思考, 多分析产生的现象, 先通过了解问题, 思考和解决问题, 动手之前要先缜密思考, 先想后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帮助,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 要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摘要:主要从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为主要论述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善于观察,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8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目前,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自身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完全养成,因而应当对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现状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努力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情况看,很多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因而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并不好。

一是学习兴趣不足。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对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习惯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由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的限制,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不够深厚,因此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很多小学生对科学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弱化,制约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深入开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导致小学生无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瓶颈。

二是学习意识较弱。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都比较好玩、好动,因而更喜欢感观刺激,特别是很多小学生对于上网、打游戏及收听收看影视作品更具有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科学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尽管从总体上看,小学科学教师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惯,也能够按照小学科学教师的要求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但很多自主学习都只是简单了解,基本上不会进行深入学习,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很多家长对小学科学课程也缺乏足够认识,因而不能与小学生一起进行学习。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科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而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学习能力不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情思维,但理性思维比较薄弱,因而很多小学生对于科学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对于很多科学知识都采取“快餐式”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性、引导性、说理性及说明性的科学知识,尽管教师都对此安排了一些学习内容,但很多时候小学生都只能了解表面知识,缺乏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利于强化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是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是要使小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关于分析的,帮助小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就是要多了解科学知识、多掌握科学知识、多运用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更加喜欢科学。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马铃薯在一杯液体中沉,在另一杯中浮?2.怎么知道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中添加了东西?3.加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有了这三个问题作为目标,学生就有了清晰的学习思路,可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也不能大包大揽,而是更多地引导学习进行有效的学习,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习科学知识,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进而能够更好地养成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创设更有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科学学习中,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普遍都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对重点现象缺乏有效观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原本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加热后物品发热的现象,但很多小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跳动的火焰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将发热现象作为自己的关注点和兴奋点,进而能够让小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由于小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因此要想使小学生養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更要在营造学习氛围方面狠下工夫,这样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具吸引力,进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应当引起科学教师及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在学习《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时,本来我以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制作橡皮筋小车,但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且有的学生趁着这个机会讲话、做小动作。一看这不行,于是我灵机一动和同学们说,我们来一场橡皮筋小车行驶距离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来了,每组同学都投入到制作小车的行列中,并积极讨论。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学习内容,并且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教师还要将“快乐学习”引入科学教学当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形成尽情发挥、畅所欲言的氛围,这将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帮助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外能够接触更多科学知识,进而使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加强科学教育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自身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要在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等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小学科学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9

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我愿用真诚,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晴空,让他们各自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

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年六班,面对那些天真可爱,但又没有任何规矩的小学生,我有时真的不知所措:课堂上,他们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干什么,老师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里;课下,这些孩子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满校园奔跑,长此下去,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老师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危险,孩子的学习和安全受到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常规教育

1、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见师长热情问好。教给学生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2、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可以利用优秀班的评比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3、充分调动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以身作则,时时做同学们的榜样。并让他们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如课间休息时,让他在走廊、教室门口等地点协助老师管理好其他学生,保证学生课间玩耍的安全和课间文明,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课堂行为训练,儿歌引路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

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下:

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背:“上课铃,叮当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不吵不闹不讲话,静静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把课上。”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交流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编了维持课堂秩序的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交流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我坐好!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七、八、九,学生马上喊出:闭上口!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手捧书本,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身坐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坐姿极其不正确,歪着身子的,两腿在桌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双手不能配合,一只手写字,一只手却在摆弄文具的„„这些写字的不良行为极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不适和欠缺,所以,每当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让小班干部带着说这样的口令:头正,肩平,(学生喊)背挺直,两脚--(学生喊)稳稳踏着地。在这样的口令带动下,学生马上坐正身体,摆好姿势,做好了写字前的准备,使学生在写字时认真踏实,保证了写字质量,也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还要努力引导学生们自已动脑筋编儿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家长合作编出了很多有趣的儿歌,如:“站队快静齐,闭嘴认真听,看着后脑勺,一下不能晃。”“迟到应该喊报告,悄悄进去不吵闹。”“学习用具课前备,作业认真不潦草,写字姿势要正确,一尺一拳一寸要记牢。”通过这种家长和孩子间亲子活动,使学生们在学规范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

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三、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他们对教

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走在楼道里时,都主动靠右行„„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四、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很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会联系各科任课教师,让他们明确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了解班级里的各种活动时的儿歌、口令,在课堂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班主任老师的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年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10

一、淡化知识目标

我在教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时让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辩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材料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对这四种材料特性的探究也颇感兴趣。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对材料的软硬柔韧性、吸水性、沉浮能力的不同,知道即可,不去苟求为什么这样。

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识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如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中,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着交道,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研究,更没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材料还有不同的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随着对材料特性的观察和实验,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特性的描述。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辨别材料的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认识一件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探究不同材料特性过程中,学生会用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材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

第 1 页第 1 页 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二、以自主探究体验为核心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得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创设情境:如《教学谁更硬一点》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塑料筷、金属筷和木头筷谁更硬一些?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创新。设计猜一猜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生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学生分组研讨,畅所欲言,并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交流的过程,是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主的主体教学方式。如: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人说:“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不好,那么我就全部用人造材料来替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通过研讨,突出研究的问题,唤起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意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课程特点。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提问-预测-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要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而不是

第 2 页第 2 页 盲目的玩。教师要适时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的“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如: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该怎么证明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我们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演示、验证。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犹豫。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的课程,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更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

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然而,很多小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虽然他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更多地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向孩子讲得明明白白,孩子就没有必要再主动去探究了。进入学校之后,一些教师也是通过各种方式,清清楚楚地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指定的步骤,就可以得到结果,不需要再进行探究。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直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究,主动找寻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倡导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但是,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却较少去考虑动脑,也不愿意多动脑。当把实验的器材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迫不及待的动手去操作实验器材,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只顾着玩的热闹,而不专注于实验本身。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显得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向小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小学生牢记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小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动手之余,多注重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多积极思考,对产生的现象多分析,培养独立思考与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分析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科学结论,或者有时得到的结论与预期结论相反,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碰到这些情况更是正常的现象。当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也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帮助学生纠错。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有可能打击了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其失去了学会自我反思的契机。作为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小学生,培养小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情况反而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者的勇气毅力与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获得进步,这也培养了探究者的优良品质与习惯。

因此,教师要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耐心的引导他们对整个探究过程及自我进行反思,自我排查,进行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地实验,找到错误的环节,进行改正,最后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也会获益良多,学到很多东西,促进自己的成长。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纵雯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2]刘凤江.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徐卫京,陈明琳.浅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上一篇:温馨晚安心语微博下一篇:医院保洁人员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