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精选8篇)

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篇1

课题名称:感受现代科技,走创新之路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科技与科学创新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时间:2010.11.15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知识传授:

(一)感受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新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2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上个世界80年代以后,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画面。高科技的发展的意义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更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二)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心田

1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传播思想文化的手段,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的历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4)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公民的科技素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2 青少年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青少年学生应增强科技意识,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养成爱科技 学科技和用科技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

(三)创新与科技发展

1、创新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与可贵。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加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2 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1)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2)好奇心也需正确把握,否则也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3)只有那些把好奇转换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

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3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1)善于观察:善于观察 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秘密,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它们的原因,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发现。

(2)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伟大的创新皆起源于激发人们创造动机的伟大想象。人类文明在想象的神奇力量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要 敢于想 能够想 和 善于想。

(3)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求异思维的核心是“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有生疑到存疑,到质疑,到新发现、新发明,这往往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对权威下过的结论提出质疑,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4)积累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没有捷径,先有“厚积”,而后才能“薄发”。进行创新,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应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5)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如果学习了知识而不会应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运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举办了20多届,这项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深远。上海复旦大学高一学生施哲恒的作品“纳米技术在书写材料研制中的应用曾荣获一等奖。专家指出,该作品能够获奖,首先是有一个好的选题。

(1)创新包括很多方面,有关部门为什么要突出“科技创新“这一主题?(2)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答案提示:

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篇2

一、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创建特色。

结合六纬路小学的历史积淀和发展需要, 我们确立了“书香启智、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书香, 即创建书香校园、构建大语文教育特色;启智, 即读书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文化, 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时代文化为核心, 构筑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 即培养教师和培育学生双主体。“书香启智、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吸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 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 体现了学校教育本质、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题理念。遵循这个办学理念, 我们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变, 二是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宗旨转变, 三是实现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的行为转变。

二、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品牌。

按照“减负不减质”的要求, 我校实施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和教学研创新实践,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上升。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确立了“生本、对话、求实、拓展”的课堂教学理念, 构建了“先学后教重展示, 精讲多练勤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心呈现“生本的课堂”、“快乐的课堂”, 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是深化课后延伸。通过关注学生习惯养成的德育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作业、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阅读作业、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作业等,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三是强化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课一体”校本培训模式, 即教师“集备课”、“听评课”“研讨课”和“示范课”, 在积极促进教师主体参与的同时, 引导教师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以扎实的德育工程精心育人。

学校始终把养成性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旋律, 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体艺教育, 彰显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主要抓了五项实践活动:

一是“小目标大人生”活动。号召全校师生“做人从习惯开始, 做事从计划开始, 视野从阅读开始, 大爱从孝敬开始”。在学习上, 要求学生在开学初就为自己制定一个细致可行的计划打算。在行为上, 号召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倡导“说文明话, 做文明事, 走文明路, 做文明六纬人”。学校制定了“小目标促成长”计划, 用细化的标准约束孩子每天的行为习惯。

二是“小社团大实践”活动。把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 通过社团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校的“诗露花语”文学社为全校学生读书活动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 学生参加央视挑战800少儿节目, 赢北京, 战上海, 胜吉林, 一举获得月冠军。舞蹈社团满族风情舞蹈“边塞欢鼓”曾经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合唱社团多次参加省市区比赛, 获得骄人成绩。与朝鲜儿童同台演出, 受到中外嘉宾的一致好评。体育社团连续七年获区体育竞赛总分第一名。

三是“小作业大课堂”活动。分年级、分层次设计作业, 低年级设计养成性作业、中年级设计实践性作业、高年级设计调查作业, 在作业中注入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如低年级的“我让妈妈露笑脸”主题活动、中年级的家庭服务岗位体验实践、高年级的环保教育主题活动等, 以此将德育教育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四是“小案例大启迪”活动。将身边的案例与实际相结合, 用身边的小事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警醒, 引导学生在小案例中获得大启迪。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特定的时间, 结合不同的内容, 邀请校外辅导员做专题讲座。通过活生生的事例, 让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五是“小主题大阅读”活动。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底蕴之一, 为此, 我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 如以“继承传统, 激扬经典”等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低年级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 高年级诵读名家名著, 以诵经典为学生成长奠基, 用读名著为学生的人生打底, 以大阅读开拓视野, 从中获取智慧人生。

四、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塑造形象。

多年来, 我校始终致力于一流教师队伍的打造,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方法, 精心培育出一支爱岗敬业、奉献无悔的教师队伍。

一是引导专业性阅读。围绕“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的主题, 设置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通过“教师读书报告会”、“教育案例分析”、“骨干教师读书经验介绍”、“读书沙龙”等活动, 鼓励教师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学识, 提升教书育人的技能。

二是倡导专业性写作。学校要求教师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通过自己的审视、思考、分析、探究, 以教后记、教育日记, 教育随笔等形式进行反思, 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三是培育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开放合作、敬业进取的一流团队, 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 我校提出了“没有最好的个人, 只有最好的团队”的口号。在各项活动中, 全校教师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创一流的意识不断增强。

五、以独特的文化建设提升品质。

我们坚持文化引领, 打造书香校园, 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文化生态, 形成了以七方面内容为支撑的六纬路学校文化。

一是浓郁的校园文化。确立了引领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主题墙、厅廊道、书画展、宣传画、黑板角等构成了校园美丽的风景线, 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气息。二是前卫的课堂文化。通过“快乐课堂”的推进, 深化了“生本、对话、求实、拓展”的课堂教学文化,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独特的课程文化。研发和完善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现在, 我校“快乐读写”校本教材正在分批编印和使用, 校本课程喜结硕果。

四是浓厚的教师文化。大力引导教师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教学相长中发展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在学习理论中丰富自己、在投身教学研究中端正自己, 实现自身价值, 创新阳光教师文化。

五是生动的学生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节日,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读书活动让学生们智慧起来, 德育活动让学生们丰富起来, 节日活动让学生们健康成长。

六是精彩的班级文化。学校每个班级都创建了体现班级个性的班训、班风、班歌, 拥有了展现班级文化特点的“文化展板”, 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七是人文的管理文化。我们高度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渠道来实现学校成员间的平等对话, 促进民主管理, 人文管理, 推进“和谐教育”的实施。

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新课程;教学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教育界更是把二十一世纪称为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价植不仅体现在教育对象上,同时也表现在教育工作者自身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上。创新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注重他们发展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创新教育的理念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一致的。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指课程宗旨、课程目标等。过去,学生学习的内容需要老师来确定,学习的计划需要老师来安排,学习的知识需要老师来传授,行为需要老师来指导。这种局面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事实上,学生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应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的快速变革,学生需要有更多的主动思考,需要和过去课堂上教材里形成的学习旧模式说声“Good bye”。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空间环境让他们由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一个学习者。简单地说,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愿学”。

具体操作步骤,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育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时代在召唤教师变换角色,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师要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在思想上调整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走进新课程,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

1.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化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源泉。教师也不能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育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学出能力,提高水平。

2.教师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很难主动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因此更谈不上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场所。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走出教室去参观、访问、调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试以英语为例谈一谈新课程改革问题。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大量的、反复的模仿、训练、应用。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等,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遇到动作表演、猜单词或举例句时,尽量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让他置身于一个较轻松的英语环境中。 对学生的点滴成绩都给予适当评价、表扬。为了更大程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有意在英语表达中“错”话连篇,允许学生随时指出来。这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印象深刻,效果也不错。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也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重任。冲破旧观念有一定困难, 取得很显著的成效是一个相当复杂、漫长的过程。但是每位教师都要信心百倍,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我们认为屡战屡败是一种懦夫思想,“屡败屡战”是勇者风范。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与我们的时代一起进步。

创新教育总体来说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教师必须逐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多层次、多领域地涉猎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具备适应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素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在创新教育之路上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郝保文.教育学纲要.远方出版社 .2004(3).

2.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

走创新之路 强税务稽查 篇4

走创新之路 强税务稽查

发展是目的,创新是动力。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税务稽查工作的创新,同样是提高税务稽查水平的根本动力。对于税务稽查工作,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思维上或战略上敢于突破常规,善于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在稽查工作方式、职能作用、管理体制上的根本转变。创新税务稽查工作思路关系到税务稽查职能能否充分发挥,税收秩序能否长期良性运行的大局。有效推进税务稽查工作思路的创新是实现税收事业全面发展,开创税务稽查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做好税务稽查工作的创新,应着重从理念、机制、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一、创新税务稽查理念

(一)树立“狠、准、快”的打击理念

稽查局是负责打击偷税、抗税、骗税等税务违法的专门机构,这要求稽查部门必需树立“狠、准、快”的打击理念。敏锐发现涉税违法的嫌疑对象,准确界定偷税、抗税、骗税等涉税违法案件,并快速、狠狠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税务稽查的打击职能,维护税收秩序良性运行。

(二)树立稽查经济观的服务理念

税务稽查服务经济的意识在税务部门十分薄弱。长期以来,税务稽查重检查、轻帮助,重数量、轻质量,重回报、轻整改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通过税务稽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稽查意见,积极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税务稽查,有力打击偷骗税行为,维护税收秩序,确保公正执法,全面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树立稽查与征管互动的理念

征收、管理、检查是税收工作重要的三个环节,属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但在税收工作实践中,征收管理部门下企业很少,稽查部门下企业则多一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能深入发现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还是税务稽查部门。但税务稽查成果存在应用不高的问题,以查促管的职能停留在口头上。税务稽查要树立全局观念,重视与征管的协作互动。

二、创新税务稽查机制

(一)选案机制科学化

选案是税务稽查的基础工作,选案准确,可以使税务稽查检查工作事半功倍。做到税务稽查选案的准确化,必须在选案途径上做到多元、及时、准确。要拓展选案渠道,除继 续做好举报、计算机选案外,还应加大选案的途径研究。

(二)检查机制规范化

税务检查要严格遵循各项税收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充分保护征纳双方权益,推进依法治税。坚决克服随意进行税务检查的现象,切实建立查有案源、查前告知、查中辅导、查后反馈制度,公正执法,阳光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取证规范、事实确凿、定性准确、以法服人。

(三)审理机制公开化

所有检查部门移送审理部门的税务案件,全部实行审理公开化。建立审理涉税案件的人员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制度。

(四)执行机制法制化

要完善执行制度,改进执行措施,提高执行效率。特别是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及时依法排除执行难的问题。

三、创新税务稽查方法(一)“以案说查”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说”的要求。即:典型案件一案一析制、行业检查分类剖析制、规范管理考核制。二是加大力度,明确“说”的重点。力求说实话、亮实情、出实招。坚持说查案经验不留余地;坚持说管理漏洞不留空隙;坚持执法责任不留情面。三是拓展广度,丰富“说”的形式。做 到组织干部集中说,质量评选竞赛说,搭建平台网上说。四是注重深度,增强“说”的能力。力求讲之能懂,懂之能用。通过编写行业检查工作指南,大力提高稽查人员查账能力,提高评查质效,减轻稽查人员负担。

(二)“以案说法”

通过稽查部门以往查结的涉税违法案件作为教材,以广大纳税人为对象,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和政策服务,同时进行警示教育,从而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提高,减少纳税人涉税违法风险。

(三)“数字稽查”

一是构建稽查电子数据库。开发采集软件,运用查账软件,从现有各类税收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结合征管互动平台、日常报表数据 统计等税收管理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取为稽查办案所需的数据信息;拓宽信息渠道。二是掌握查账软件功能流程。通过集中培训、以熟带生、边学边干等各种培训方式,使广大稽查人员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核算软件和查账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设置方式、数据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做到能用能查、融会贯通。三是建立稽查数据分析模型。建立行业数据分析模型。通过设置行业平均税负率、生产经营、财务比率以及各税种指标,分类计算行业平均值;建立稽查案例分析模型。四是全面提取企业涉税信息。这是实施“数字稽查”的重点环节。

(四)“和谐稽查”

一是构建和谐的税务稽查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税务稽查岗责体系,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要求,明确税务稽查各环节的岗位责任,并科学统筹,细化岗责,规范到位;二是营造和谐的税务稽查外部环境。突出税务稽查执法过程管理,加强税务稽查执法监督,健全税务稽查执法保障,优化 税务稽查执法服务。三是完善协税护税体系,不断加强与公安、工商、海关、金融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

四、创新稽查队伍建设

(一)推行稽查人员准入制

稽查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税务稽查质量和效率及税务稽查事业的全面发展。对税务稽查人员应实行准入制度,设置准入条件:一是对进入稽查队伍的人员必须逢进必考;二是报考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条件。专业对口,如所学专业是税收、法律、会计、计算机专业,有二年以上税务工作经历。切实把好税务稽查人员入口关。

(二)推行能级管理动态制

对进入稽查队伍的人员应实行能级动态管理。一是对所有稽查人员通过考试、考评等手段,评定一、二、三稽查人员能级。二是对能级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一年一考、一年一评的政绩结果,实行能及更新,推行能上能下。三是实 行能级与报酬、待遇挂钩,奖勤罚懒,推进工作。

(三)推行任职限期轮岗制

要实行稽查人员任期限期轮岗制,在一个岗位工作满5年的进行内部岗位轮换,通过岗位变换,全面锻炼、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激活稽查队伍,不断推进稽查工作向前发展。

五、当前制约我市稽查创新的“瓶颈”及薄弱环节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制约稽查创新主要是人员素质方面的“瓶颈”。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好的管理机制,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付诸实施,稽查人员素质已然形成两大“瓶颈”:一是复合型人才缺乏,普遍存在“税收业务精的对计算机不熟”、“懂计算机的又查账水平低”等人员素质结构的“偏瘫”症;二是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我市稽查局目前平均年龄已近45岁,在信息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形势面前难免力不从心,而我市稽查系统的领军人物寥寥无几,十分缺乏,具有单独作战能力的稽查人员,少之又少。稽查业务素质低就根本谈不上创新。

同时,稽查创新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于:

(一)稽查机制虽有,但创新动力不足

我局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稽查机制虽然健全,但是很少有人对相关业务作深层次的思考,很多人在等待中消极前进,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的动力。

(二)业务培训年年搞,但效果不显著

培训、进修、鼓励自学、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每年都在进行,但效果一般,战斗在检查第一线的还多为老同志,年轻同志畏难情绪严重,深怕陷进去出不来。

(三)优秀典型案例评选,流于形式

本来,优秀典型案例的评选,是总结税务稽查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分析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和涉税违法行为的新趋势,提升稽查案件的查办质量和稽查干部的业务技能,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但是,我们对优秀典型案例的讲解,却未能达到上述目的,也未能将其编印成册供全市稽查干部学习参考。

(四)应尽快编写行业检查工作指南

为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总结稽查办案经验,我局应组织人员通过定期召开个案分析会研究涉税违法案件的发案规律,剖析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办案思路和方法,尽快编写适合我市特点的行业检查手册指导检查工作,以减少一线检查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效率。

六、创新强税是永恒的话题

做创新型教师 走科研兴教之路 篇5

松原市扶余县弓棚子镇第一中学 王国辉

【个人简介】:王国辉,男,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白城师范学院。中共党员,扶余县弓棚子镇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先后被授予“扶余名师”“优秀教师标兵”“松原市初中教学新秀”“松原市优秀教师”“松原市继续教育先进个人”“松原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松原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五年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有两项成果获得松原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十几年来的教育科研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成长为学科教学能手,从一名中规中矩的“教书匠”成长为科研骨干。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学习和收获做以简要的回顾。

一、潜心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我

可以说,多年来的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我个人思想和观念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自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我县作为课改实验区后,我作为实验区课改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学院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学习了较为前沿的新课改理念,使我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我又先后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等相关书籍,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音像资料、网络视频等途径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学习中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我查摆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开阔视野,充实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几年来,我坚持写自学笔记几十万字,平均每周写一篇心得体会,每月写一篇自我总结。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二、悉心培训,强化素质,丰富自我

十几年的教研经历也告诉我,一位教师的学科素养高度决定着他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我始终把提升学科素养,丰富业务知识作为重中之重。

1、积极参加培训,完善自我。

为了能更快捷、更直接地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我倍加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参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松原市骨干教师培训”,“县科研骨干培训”以及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在培训中,我严格遵守培训时间,细心听讲,认真记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讲课教师沟通交流,在讨论中主动发言,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困惑的问题和同行们交换见解。每一次培训我都会进行自我总结,发现不足,阐发困惑,积累经验,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验证,进行自我完善。

2、立足校本学习,强化自我。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发展,始终会让我们有种充电不足之感。所以,我首先苦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最基本的电脑常识,到汉字输入,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多媒体的应用,我都一点一点地学习、反复地操作训练。学校的微机教师,网吧的管理员,电脑销售店的老板,我都会虚心求教。为了熟记字根我可以不吃饭,为了制作一组满意的幻灯片常常熬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终于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并用之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领导的好评;

三、专心研究,提升技能,发展自我

1、积极学习,探索教学新途径

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我更加关注较为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成型的教学模式。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身为教研组长的我,带领语文组的其他教师一道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不断地总结、摸索、研究、实践。我们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提出了作文教学中“主体批改,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几年来,我们边实践边完善,已在我校广泛实施,得到了县进修学校的认可。2009年,在我县全面实施“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后,我们又以阅读教学为载体提出了“整体感悟——美点赏析——拓展应用”的阅读教学新思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因生而异,因材施教的基本做法,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我校学生自发组建的“浪花”文学社不断壮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由语文组主办的“浪花”校报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们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全校掀起了阅读与写作的热潮。

通过不断地努力与探索,使我和我的同事们产生了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2007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圆满完成2003年我们申请实施的中央教科所“中小学作文个性发展与研究”的子课题任务后,我带领语文组的其他教师又承担了中央教科所 “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任务。在整个课题实施中,我们认真地调查研究,详细地制定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取得了一系列的实验成果,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并于2010年6月圆满结题。并在2011年松原市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2、跻身网络,寻求更广阔的教研空间。

网络的普及,突破时空,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和学习的空间。自从接触网络,我便在网络中浏览教育信息,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搜索教学资源,记录个案、反思教学,网络成了我的教学好帮手。2009年7月我申请并加入了吉林省教育社区和扶余教师网络研修交流空间,在社区中拜读省内专家、教师教育教学文章上百篇。在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我自己也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博客日志,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提升自我。2008年我撰写的《浅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个性化作文通讯》上,与此同时,网络也是我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平台。在教学研究中,我尝试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写随笔以提高写作水平的做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也是常常参与其中,和学生一道坚持练笔。日记、随笔、下水文,并且定期和学生一起通过自己的博客、QQ空间展示,互评互点,和学生进行练笔交流。阅读博文,撰写日志,成了我的上网习惯,也是我积淀知识,完善自我的最直接手段。累计至今,我已上传文章60多篇,网上留言及与学生交流达十余万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所指导的学生习作有近60篇发表在国家级课题专刊《作文个性化平台》上;有12人在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本人撰写的近30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课题通讯》、《现代教学发展研究》、《松原教育》、《扶余教育》、《扶余教育科研电子期刊》等各级刊物上;2008年6月被松原市教育局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2009年4月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生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全能一等奖;2009年10月在松原市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获得“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能手”的称号;2009年12月被松原市教育局评为继续教育先进个人;2007到2009年连续三年被中央教科所授予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走艺术教育之路 篇6

临澧县实验小学

临澧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88年,现有106名教师,31个教学班,1828名学生。近年来,我们本着“以人为本,自主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规划》,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跨越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盐城市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模范学校”光荣称号。

一、解放思想 加强领导 健全师资队伍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好艺术教育领导是关键。我校领导班子对此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艺术工作的领导。通过宣传、发动,统一认识,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地位,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责任,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而且工作网络健全、分工明确:由校长室负责各年级按教学计划开足音乐课、美术课,以及书法课,保证教学时间,执行艺术教育标准,教导处、教研处、艺教组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各项教育活动,总务处负责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器材购置。

学校在“十五”、“十一五”规划及学期、学年工作计划、总结中均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艺教组,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工作中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领导的重视,不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班主任、任课教师工作责任性不断增强,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普遍做到关心、教育、督促学生参加艺术的各种课外活动,对学校开展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目前全校师生人人重视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参与、支持艺术教育工作已蔚然成风。

2、加强艺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而,我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引进艺术专职教师3人,1名是从大学中挑选的优秀毕业生,2名是从其它学校引进的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现在学校共有6名专职艺教教师,另外,还有长期兼职的艺术指导老师4名。我们还制订了特长教师培训计划,即每学期培训十名艺术特长教师,要求学校所有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行选择一个项目,可以是器乐,可以是美术,可以是书法等。学校提供相关设施,聘请辅导教师,定期进行艺术学科专业辅导。我们曾聘请盐城师范学院的艺术教师、盐城歌舞团的知名演员、盐城文联的书法家、画家等到校培训教师。通过培训,我们形成了一批有艺术特长的教师队伍。他们不光有一定艺术理论基础;而且有一定的艺术专长。在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各显神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校还对艺术教师建立了三级培训制度,学校一级主要由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教研处负责进行培训,跟踪听课、指导、协调、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参加培训等;教研组一级主要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实施“青蓝工程”是第三级培训,要求青年教师要拜师结对,互相听课,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氛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一支师德水准高,业务能力强,奋发向上的专兼职艺术教师队伍。有十名教师成为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四十人次在省、市级艺术学科类竞技比赛中获奖。音乐教师胥虹被评为区教学能手;美术教师郭晓勇被评为盐城市教学能手。

二、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创设育人氛围

1、加大投入,完善艺教设施。

没有相当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我校的《艺术教育规划》中,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为了使我校艺术教育能得到健康发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校先后多方筹措资金近千万元,新建了三幢五层的综合教学大楼,修缮了一幢旧教学楼,调整了校园里不合理的布局,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安装了卫星地面接受系统、音视频双向传输系统,建起了校园电视台,班班配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校园网,基本实现了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同时我们装备了功能齐全的音乐教育、美术专用教室、多媒体艺术教室、舞蹈房、书画作品展览室、体育器材室、学生演播厅;添置了进行艺术教育所需的各种教具、挂图等设施,满足了正常活动、专业训练及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购置了一套大型民乐乐器,添置了千余件演出服装,组建了学校雏鹰艺术团;添置了100套鼓号服,组建了100人的大型鼓号方阵。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开展艺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浓郁艺术氛围。

优美的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建设上,我们从自然、人文两方面突出艺术教育的作用。

(1)自然环境:我们本着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的规划思路,对学校进行了统一规划。具有艺术建筑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运动场,兰黄相间的健身器材,使人赏心悦目;花坛的鲜花、四周的小草,使人心旷神怡。校园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硬化,做到了无路不硬、无土不绿、无处不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嬉戏玩耍,静心学习,身心得到了美的陶冶。(2)人文环境:我校下了很大功夫进行整体布局,还没走进校园就可见到醒目的校训“仁爱、勤勉、精致”;走近校园,主楼上“爱满校园”四个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艺术型的大门对面,猩红的大理石升旗台上,庄严的国旗迎风飘扬;楼道内两侧及教学楼走道,悬挂着名人字画、学生获奖的书法作品;走进教室,五星红旗悬挂在黑板上方,国旗两边,是各班富有特色的班风。这样的精心设置,时时处处规范着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我们还在校园内开辟了书画墙和全国小学独一无二的绘画壁、习字壁。我校把书画墙、绘画壁的美化管理分到班级,做到每月一换,进行评比,给学生一处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大胆发挥,成功创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校园里无不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无不显示出艺教之花在校园里盛开。

三、突出重点 拓展内涵 打造特色品牌

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面广量大,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切入点。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选择了书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硬笔书法训练。

1、面向全体,科学训练

在抓书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要求全校学生人人参与,以楷书为基础的书法训练,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安排了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尚处于书法启蒙教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侧重于执笔、运笔和简单笔画的训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在执笔教学中,我们精心自编了有趣而琅琅上口简单实用的执笔口诀“一二三指紧握笔,小四小五往外顶,写字毛笔要竖直“;在运笔教学中,我们设计了穿插画线索、画圆圈、写简单篆书、画生动形象的墨画等练习,从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其中的中锋运笔、笔的提按、墨汁量的控制等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中高年级段在继续进行笔画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笔画的运笔方法和书写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间架结构、结字规律教学。为了确保书法教学取得实效,我校调整了每天下午的课程时间,设置了30分钟书法课,保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广播系统播放中外名曲等,像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让学生每天沐浴在浓郁的民族艺术气氛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自1998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书法训练以来,我校先后多次成功地开放了书法表演现场,受到了前来观摩的省书法协会主席尉天池的高度评价。特别是2004年11月,在我校召开的全国书研会华东大区第七届写字教育年会上,我校1000多人的书法现场给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被授予“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此后,我校又编制出了学校写字校本课程标准,开发出了低、中、高版系列写字校本教材,建立健全了写字教师培训制度、领导督查制度、质量抽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构起科学的训练体系,逐步使写字教育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2、因材施教 培养特长

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特培养书法特长生列为书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纳入正常教学中。每学期,我们都对全校学生进行书法月考和段位考核,通过这种形式及时将楷书过关的学生挑选出来,然后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行、魏、隶、篆等书体的书法特长班。特长班变统一辅导为逐个辅导,因材施教。教师手把手传授用笔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手感,体会到运笔的快慢节奏,提、按、顿、挫。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字体的结构变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我们注重特长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借此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先后有近千人次在“碑林杯”、“金球杯”全国少儿书法竞赛及中国、新加坡国际儿童书法竞赛等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邱妍宾、胡晓蔚、曹莉、徐季、陈印超、刘聪等数十名同学的书法作品或入选西安碑林,或远赴韩国、日本、新加坡参展。每年都有600人通过全国书画考级5-10级。

3、科研先导 提升品位

从1998年起,我校就将书法纳入课程,并重视书法教研活动的质量,重视上好每一堂书法课。学校书法教育领导小组每月与书法教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研讨如何上好每堂书法课,并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开展多媒体书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每学期组织一次书法教育研究,切实提高书法课的质量。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在写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成了我校全体书法教师共同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后学的楷模。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自然而深刻,学生在行云流水中,与几千年前的大家的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之倾倒,为之震撼。由此,他们不但学会了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2001年《写字教学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了市级结题鉴定。随后,又申报了省级立项课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起了“个人艺术成长档案袋”,里面装有“个人学籍卡”、“书法艺术学习的作品”、“艺术学习的成绩证明(获奖证书)”、“老师、家长、同伴和自我评价表”,它记录着每个学生书法艺术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成长的轨迹,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我们经过几度改进,编撰了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书法校本教材《颜体书法基本教程》、《柳体书法基础教程》、《赵体行书集字对联》等。目前,此课题研究成果进入总结推广阶段。

四、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提高育人质量 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我校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教育的途径,开启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艺术教育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我们严格依照课程标准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做到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定期考核,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艺术教育仅仅靠课内教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先后组建了器乐队、舞蹈队、戏曲队、合唱队、鼓号队、曲艺队、棋类队,成立了美术、摄影、艺术手工等兴趣小组,有机的将书法艺术渗透到各兴趣小组中,棋琴书画相得益彰。这些兴趣小组做到了“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器材、指导教师”五落实,终于走出了一条艺术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学校雏鹰艺术团先后以“雏鹰飞翔”、“桃李之歌”、“未来之星”为主题的综合文艺节目,在市新世纪文化城面向全市公演达二十场次,场场爆满。在这些演出中,将书法艺术搬上了舞台。剑与书法的表演,引人入胜,传承了中华之瑰宝;戏曲与书法的有机结合,精彩纷呈,弘扬了华夏之文明;优美的舞姿配上绝妙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淮剧表演《小小县令》,京剧表演《中华脸谱》等一部分优秀节目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收到广泛的社会效益。

2、艺术教育与学科课程交叉渗透。

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艺术教育内容。因此,我们要求全校教师把艺术教育融于各科教学之中,让艺术教育与学科课程交叉渗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朗读抽测、朗读大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数学教学通过认识几何图形等让学生感知美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自然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社会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感受到山川地貌的壮丽之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之美;体育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充满活力的运动美和健康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深化,为艺术教育不断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机遇,渠道的拓宽及让学生提升了对艺术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使学科教育活动生动化。

3、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竞赛活动。

我们积极倡导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开展小型多样、群众性的艺术比赛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体育、艺术节在每年的“六·一”期间我校都要组织深受市民欢迎的文艺汇演。在“五·一”、“十·一”每班还要进行庆祝联欢活动。这些演出,无论是参赛班级的人数,节目数,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是对学生演员,还是学生观众都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熏陶和感染。学生徐季成功地在市书画院举办了全市首次少儿个人书画展,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学生郑玉在盐城师院成功地举办了全市首次少儿个人钢琴音乐会。在美术方面我们每年都要不定期举办一次“美展”,美展的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等,有评比、有奖励,获奖作品用画框在教学楼走道长期展出,使学生们的美术素质在交流得到提高。

辛勤的耕耘,迎来了丰盈的收获。每年的省、市、区校园文化艺术节,雏鹰艺术团都夺得数枚金奖、银奖。学校体育舞蹈屡次在国内大赛获一、二等奖;学校游泳队员季志强已成为了省游泳队的主力队员,在今年的“十运会”上夺得了江苏省该项目唯一的一枚铜牌;学生屈琳连续两年在世界跳水比赛中夺金掠银。在长期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目前,学校已成为市区窗口学校。

走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篇7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 得到的启发和思考很多。“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 胆量太小, 对于一切新理, 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 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 怕走进去。究其结果, 他的一举一动, 不是乞灵古人, 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 穿衣, 都要母亲帮助, 走几步路, 也要人扶着, 真是可怜。”这段文字意在倡导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挑战意识、批判意识, 要有胆量和卓识去开拓中国的教育, 也就是说, 中国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家。七八十年代, 我们有一批敢为人先的人, 率先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出国考察国外课堂的教学模式, 回来后一味仿效国外的做法, 结果可想而知。这当然与陶先生提倡的“批判精神”相违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我们对待外国的文化采取的态度应是“吸其精髓, 去其糟粕”。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固然重要, 如要拿来为我所用, 必须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我记得于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界很多时候说的不是“中国话”。也就是说, 中国的教育专家、学者, 包括一线教师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后, 用于自己实践操作的时候, 往往表现出过多的盲从、沿袭或照搬, 没有属于结合自己实际的创造性的教育。由此可见, 教育的创新及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是多么的重要!

人人皆知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的成长, 教育不发展国家就不会发达, 不发展的民族也必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样一点上, 陶先生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说:“如果想自立, 想进步, 就须胆量放大, 将试验精神, 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 不怕疲倦, 不怕障碍, 不怕失败, 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 一个个地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 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 不愧受我们崇拜!”。他将胆量和魄力提高到很高的程度, 强调“想自立、进步”, 必须“放大胆量”, 在实验过程中发扬“四不”精神且“一心发现”, 才能“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 一个个地发现出来”。我想正是这种胆量和魄力成就了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意识, 拥有这种胆量和魄力的人是值得我们崇拜的人。反之则是没有创造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人, 我们当然不崇拜这样的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改革已成为全国各地改革的重头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山东杜郎口“三三六”模式等, 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杨思成功了!洋思中学创造了奇迹, 于是乎参观考察之人络绎不绝, 纷纷效仿学习, 这种积极性和远见我们是欣赏的。但是我们需要头脑冷静, 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 要认真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 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照抄, 否则会半途而废。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 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彻底不行的。在学习了洋思经验后, 我们不应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 学生学几分钟, 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杨思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 也烙在洋思中学校长、教师的心坎上, 就这样他们坚守了十五年。我想, 坚定的信念产生过人的胆识与气魄, 也正是这种胆识与气魄成就了洋思人的梦想。这也应该就是“为师者”生命的真谛。

走中国的生态现代化之路 篇8

“寂静的春天”唤醒了环境意识

生态现代化研究,源自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1962年,美国学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破坏大自然的可怕后果,环境问题震惊了整个社会,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另外,生态现代化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环境收益等。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生态现代化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什么是生态现代化?

何传启主任介绍,一直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面临各种不同理论的论战。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就是相互有利、互利互惠的相互作用;也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即向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它可以从四层涵义来把握:

首先,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次生态革命,生态现代化是现代生态和环境意识所引发的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其次,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第三,生态现代化是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国际竞争。第四,生态现代化具有绝对和相对两个视角。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现状

中国生态现代化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7年,现代环保探索期;1978~1998年,现代化生态修正期;1998年以来,生态现代化起步期。目前,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水平比较低,属于世界较低水平。

近日,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为反应一个国家生态现代化的相对水平,专家构筑了包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生活废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有机农业比例、安全饮水比例、可再生能源比例、长寿人口比例等30个指标在内的生态现代化指数。

用这一指数衡量,2004年,瑞士等15个国家处于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西班牙等37个国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巴西等40个国家属于初等水平,中国等26个国家属于世界较低水平。

该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和多数指标水平,都有明显的国际差距。其中,中国自然资源消耗比例大约是日本、法国和韩国的100多倍;中国工业废物密度大约是德国的20倍、意大利的18倍、韩国和英国的12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大约是法国、加拿大和瑞典的7倍多,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4倍多。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对策

在21世纪的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他认为,根据目前的认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来源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也来源于世界生态现代化本身和国际环境。他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对策。

首先,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有些时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冲突是难免的。如果不能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现代化知识,转变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从物质至上社会向生态平衡社会的转变,中国迟早都会达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如果超过承载极限,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就可能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就将面临严重威胁。

其次,加速经济模式的生态转型,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经济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合理化。具体讲,就是经济结构非物化、经济活动绿色化、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

第三,加速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鼓励绿色消费。中国消费模式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所以,中国消费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提倡和鼓励绿色消费,降低物质消费比例,提高服务消费比例,提高绿色产品、环保产品和有机食品的消费比例,就可以极大地缓解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第四,从生态现代化的角度分析,在未来50~100年内,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将面临三大压力:资源压力、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在相当长时间里,自然资源短缺、能源供给不足和环境压力增加,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无法回避的三大困难。因此中国要制定生态现代化的三个安全战略: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国家环境安全战略。

在过去30多年里,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与多数自然资源没有显著关系,但与人均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相关性非常显著。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能源的刚性约束会越来越大。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了能源危机的痛苦洗礼。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能源危机的发生将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建立长效的能源战略,控制和缓解能源危机的爆发,降低其破坏和影响程度,是十分紧迫的战略性工程。

第五,建立两个机制。一是长效预防机制。根据1994~2003年期间的平均值,中国自然灾害受影响人口比例,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的100多倍。建立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和应急机制,控制自然灾害的影响,势在必行。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现代化惠及全体国民。

第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水平,减少形象工程;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物质资源;防止污染的国内转移,控制环境污染;转变“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建立“人地和谐”的现代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在21世纪,世界生态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它们是全面生态现代化路径、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和现代化的生态修正路径。那么中国生态现代化可以或应该选择哪条路径呢?根据生态现代化的规律,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运河路径),才是中国的一个合理选择。

何传启说,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人类历史是一条长河,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等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其中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人类文明也随之发生转变,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含生态文明)。其中,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含生态文明)分别是人类历史长河的四个阶段。2004年,世界先进国家已经步入知识文明时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应跟踪和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老路,而应在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两个阶段之间,开辟一条“现代化运河”: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两次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协调发展,并逐步向知识化和生态现化化转型,最终赶上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他说,中国选择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一是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是生态现代化的一条基本路径。二是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合理选择。21世纪,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全面生态现代化路径;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先第一次现代化后生态现代化,走一般追赶道路;或者开拓创新,两次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协调发展,走综合生态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选择,一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需要。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21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包含完成生态现代化。中国要实现国家目标,就需要推进生态现代化。我们目前尚不具备全面生态现代化的条件,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是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三是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的老路。中国需要走一条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新路。

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不自觉地选择了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引进了生态现代化的许多要素,如环境管理、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生态建设、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等。二是中国已经具有选择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的良好政策环境。

很显然,就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运河一样,生态现代化的运河也不是一条驯服的河,而是一条充满风险的河。它可能会比任何一条自然河流都要难以驾驭。所以,选择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的国家,需要的不仅是理想和实干,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目标

?由于中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所以,我们既需要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巨大环境损害,又要转变现代化模式,避免新的环境损害。转变现代化模式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环境损害。显然,我们需要完成三大任务: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现代化转型过程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如果在2050年全面完成上述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之一。

他说,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绝对脱钩,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后50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利耦合,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全面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

21世纪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政策目标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目标是:在21世纪前50年,即在2050年左右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第二大阶段目标是:在21世纪后50年,在2100前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生态现代化。两大阶段时间跨度分别为50年。届时,中国的天是蓝色的天,中国的水是清澈的水,中国的山是自然的山,不是桃源,胜似桃源。

上一篇:银行演讲下一篇:军训总结校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