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复习学案(推荐6篇)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
一、倒装句
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主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
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止”的状语。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二、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 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
三、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 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
1.省主语 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2.省谓语,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省介词,例如: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五、固定句式
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表感叹。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
6、“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办法”。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知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选自《隋书》)(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用此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贺钦,字克恭。钦少颖敏,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指传主宋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始夫人(指苏轼之母)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在主要的几种特殊句式中,你最善判断的句式是哪种?为什么?你最判断不准、译不好的句式是哪种?打算如何解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3题
(1)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剖析“载”字译为“记载”,未尝不可,但最好结合语境活译为“写明”。该句译文最大的问题在于句式;因句式误译,该译文在上下文中无法讲通。可能对“何资”这类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缺乏语感,可能对“用”这个本该作名词却译作介词的字理解不够,导致句式特点未译出。【破解之道】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趁热打铁】下面的小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走出句式翻译中的常见误区 【边练边悟】
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浙江)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问题:未译出原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改正:别人拥有的(字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3、母归,但见女(指养女叶限)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天津)误译:后母回来后,只见叶限抱着庭中的树睡觉,并不为之担心。问题:未译出原句“亦不之虑”宾语前置的特点。
改正:后母回来,只见女儿(叶限)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
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5、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安徽)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问题:原句“非”是个否定判断句的标志,“是”是代词“这”。否定判断句特征未译出 改正: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问题:“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否则,无法 体现句式特征。
改正:(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误译:军队打败了土地割去了,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问题:“兵挫地削”是个意念被动句,译文未译出。改正: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去,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误译:你们把廉将军与秦王比一比,看一看吗?
问题:原句省略了一个“威”字,且“孰与”是固定结构,译文未体现出这两点。改正: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9、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
问题: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 定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该句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改正: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10、(仲长统)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上海)误译:(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游历求学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跟交往的朋友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问题:原文既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又是一个省略句。在“学”后省略“于”,在“与”后省略“之”。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特点。
改正:(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二、临场翻译最需关注并落实到位的四类特殊句式(一)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强化这两类句式的意识。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 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刘向《说苑·尊贤》)(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人名)者,可谓近之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种类较多,用法复杂。除常见的类型外,特别要关注易忽略、易错的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做结构助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张衡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疑问句中“以”的宾语常前置,需引起注意。【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位词、代词“自”作宾语时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2013·广东)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1)„„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2)(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1)此夫子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这一方法。
(1)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战国策·燕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无标志。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一下。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触龙说赵太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011·大纲全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相对较冷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之前。但它用法较灵活,有时也有例外。做下列题目加以体悟。【边练边悟】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清史稿·陶澍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仔细区分用“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当“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字是作介词还是作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陶澍)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2012·广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亡友邢涣思讳群。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旧唐书·列传四十八》)(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而求出公子,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注 墐(jìn):通“殣”,掩埋。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推测)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②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
(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
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
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
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B.夫天者,人之始也。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3、4、8)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5—7)
4.用“被”表示被动。(如8)1、2)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9、10)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
※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秦人不暇自哀。
2.时人莫之许。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而今安在哉。
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吾谁敢怨?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7.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9.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句)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1—3)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如:4—6)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7、8)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9、10)
(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1)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古之人不余欺也。
※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小结1: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楚人有涉江者。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3)格式:中心语 之 定语
(2)用“者”的后置。(如4)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如5、6)
格式: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8.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小结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2)动十以十宾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
“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
语后置。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
【答案】B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D.请其矢,盛以锦囊。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B.乎舞雩风。.“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D.请其矢,以锦囊盛。
【答案】C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小结1.省略主语。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
5.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
(1)省略谓语。如5
(2)省略动词宾语。如6
(3)省略介词宾语。如7
(4)省略介词“于”。如8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C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以”)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孰与……”(跟......相比......),表
疑问。B.何......为(为什么......呢),表示疑问。C.无以(没有......用来),表示陈述。D.不含
固定结构。
答案:D。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B.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不含固定结构。C.“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着……呢”,表反问。D.“一何”(这么),表感叹。
答案:B。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为动词,到任; B项“之”代他,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代词宾语。D项为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考句式判断,此题为本
套试题变化之三。答案:B。
二、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1.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也”表判断。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为”表判断。
4.灭六国者六国也 4.“……也”表判断。
5.族秦者秦也 5.“……也”表判断。
6.赵尝五战于秦 6.介词结构后置,赵尝于秦五战。
7.多于市人之言语 7.介词结构后置,于市人之言语多。)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为……所”表示被动。9.洎牧以谗诛 9.主语“牧”是受事,是意念上的被动。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lO.“为……所”表被动。11.戍卒叫,函谷举 11.“举”,被攻下。12.聚之咸阳 12.省略句,聚之(于)成阳。13.尝以十倍之地 13.省略句,(六国)尝以十倍之地。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4.省略句,(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1.……也,表判断,判断句。
2.被动句,格式为“动词 于……”。
3.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4.宾语前置句,应为“羡何”。
5.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7.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之万顷”。
(三)《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者,……也,判断句。2.动词“为”,表示判断。3.……者,……也,判断句。4.……者,……也,判断句。5.“知”的宾语“何”前置。6.夭阏之,宾语前置。
7.适奚,宾语前置。
8.以奚,宾语前置。
9.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10.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11.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句。
(四)《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用“非”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3.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4.于星火急,介宾后置。5.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报任安书》特殊句式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1.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2.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3.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4.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6.于魏请救,状语后置。
7.“为……所……”。表被动。8.“囚”,被囚之意。
9.“拘”,被拘之意。
10.“拘”,被拘之意。
11.称,被称颂。
(六)《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1.省略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王句。
7.宾语前置句。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语气词“也”,表判断。2.判断句。3.(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庭”介宾后置。4.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句。5.使(之)不上漏。省略句。6.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7.于此居,介宾后置。8.于前稍异,介宾后置。9.“不焚”,即不被焚毁。被动句。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4.介词结构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5.宾语前置句,即“过尔”。
6.宾语前置句,即“以何”。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判断句。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者,……也,表判断。2.……,……也,表判断。3.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4.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不拘于时”的“于”表被动。6.“爱”前省略主语“人们”。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者,……也”,表判断。
2.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介词结构“于蓝”后置。
5.介词结构“于水”后置。
三.课堂小结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
第一、二课时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9.且相如素贱人。10.臣本布衣。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吾属今为之虏矣。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9.文王拘而演《周易》。10.而刘夙婴疾病。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倒装句
※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秦人不暇自哀。
2.时人莫之许。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而今安在哉。
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吾谁敢怨? 7.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9.一言以蔽之。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小结: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古之人不余欺也。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2.悲哉,世也!小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楚人有涉江者。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僧之富者不能至。
小结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风乎舞雩。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4.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小结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第三课时
一、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三、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灭六国者六国也 5.族秦者秦也 6.赵尝五战于秦 7.多于市人之言语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洎牧以谗诛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1.戍卒叫,函谷举 12.聚之咸阳 13.尝以十倍之地
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三)《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四)《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五)《报任安书》特殊句式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六)《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八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能分清常见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能说出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特定的句子。
3、能大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能将文言文中的细节同试题的选项进行对比。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
◆预习案
预习任务:
1、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12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2、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28“方法突破”中“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前四种方法,并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预习自测:
一、(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
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
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7.翻译。
(1)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2)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探究案
三、(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6.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
①陷于寇,抗声骂贼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3)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当堂检测:阅读下列文言文,翻译黑体字的句子。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翻译:
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微微地笑了笑。相视而笑。
吕先生从“自”、“相”与“自己”、“相互”在语义及词性(兼有代词性质的副词)方面的不同出发来分析它们在句法上的不同,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吕先生说古今汉语语法的对比研究大有可为。我们虽然不从事语法研究,但读吕先生的文章仍深受启发。我们发现,利用这一对比方法,对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大有用处。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法学习古汉语特殊句式时一得之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并希望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用现代观念审视传统作品,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据此,我们通常在文言教学中特别注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的教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部分也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考点。2010年、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就有几个省市的翻译题考查了特殊句式。而且这类语言现象在文言中比比皆是。倘若对这些现象不了解,势必对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对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何谓文言特殊句式?
正如物理学里边我们说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需要有参照物一样,文言句式的特殊与否也是有参照物的,这一参照物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也就是说,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的。(需要说明的是,用严格的语法学观点来看,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于文言中的一般句式而言的,我们这种办法是为了学生理解的便利和教学的需要。)我们把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那些句式称为特殊句式。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参照物”现代汉语的造句关系做一个了解。通行的《现代汉语》教科书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有五大短语类型,即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下面参考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所编教材的论述,将其中四种结构及与之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一一说明。
一.偏正结构及相关文言特殊句式
偏正结构的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前者是修饰语,后者是中心语。例如:
1白马 木头房子
2农场的马 我哥哥
3三匹马 一本书
4赶快走 细细研究 非常高
一般情况下1、2、3中的修饰语称为定语,整个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短语;4中的修饰语为状语,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有时是动词短语,有时是形容词短语。
根据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定中结构,一种是状中结构。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语是名词性的,后者的中心语是谓词性的。它们的语序均是“修饰语+中心语”。古汉语里有一类句子的偏正结构语序与此相反,根据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作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严格地讲叫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词组:宾客知其事者
中心语:宾客(名) 修饰语:知其事者
语序:中心语+修饰语 修饰定语后置
其他如“群臣侍殿上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均可作如此分析。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词组:无礼于晋
中心语:无礼(动) 修饰语:于晋(介)
“具告以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也可作类似的分析。
二.述宾结构及相关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基本上是SVO的语序,所以述宾结构一般前一部分举出一种动作或行为,后一部分是受这一动作行为影响、支配的事物。
如:洗衣服 修桌椅 插秧
写 信 煮 饭 栽禾(方言)
抽烟斗 写毛笔
去学校 上厕所 进城
晒太阳 来客人 住人
与此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就是宾语前置,而宾语前置又分为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宾语通常前置(当然也有不前置的,如《论语》,子曰:“狂而不直……吾不知之矣。”)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3、以“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记
夫晋,何厌之有?
惟余马首是瞻
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何为其然也?
表原因的介词结构:
是以谓之文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有,据杨树达先生研究,《诗经》中“于以采蘩”等就是经典的不前置的例子。
三.主谓结构及相关特殊句式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指出要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谓语是对于主语的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主语有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例如:
鸽子飞了 太阳出来了 老师讲课 学生学习
有的主语对谓语来说是受事,就是说它是受谓语所指的动作影响的。如:
电灯修好了 课文又没背 问题解决了
有的主语无所谓施事受事。例如:
今天星期天 这是小麦
与此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
在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是放在主语的后边。但是,有时由于修辞的原因(具体说,一般就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它也可能出现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如:
甚矣,汝之不惠!
贤哉,回也!
四.述补结构及相关特殊句式
“洗衣服”与“洗干净”结构不一样。在“洗干净”里,“洗”是一种手段,“干净”是这一手段所产生的结果。同一种手段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
洗干净 洗白(了) 洗丢(了) 洗破(了)
同样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例如:
洗干净 刷干净 擦干净 舔干净
我们管这类结构叫“述补结构”,前一部分叫“述语”,后一部分叫“补语”。
前面讲到了“状语后置”,实际上这个名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汉语里我们把谓语前面的成分称作状语,谓语后面的成分称作补语。但我们在翻译许多文言句子是由于替换了介词,并按现代汉语习惯把这一结构提前到了动词前面,所以我们把原句称作“状语后置”。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介词结构后置”。
试比较:
则移其民于河东。
译文:就把那里的百姓移到黄河以东。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山之上出来,在斗牛之间徘徊。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文言句子的介词结构是否后置关键是看翻译时用以替换的那个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不是要提前到动词之前。如果要,那它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如果不要,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正常语序。
联合结构除少部分因人们的习惯及心理因素等有固定的次序外,一般可以随意调换位置,它与古汉语特殊句式无关。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简易文言的能力,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是学习的三大难点之一。可以说对于具有一定现代汉语语法意识的同学来说,掌握了古汉语特殊句式,就基本掌握了文言语法。而上述古今汉语对比法,已经被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它没有解决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所有问题,我们正在努力使它进一步完善。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06-03
常见文言句式07-24
文言特殊句式12-04
文言文常用句式解析05-24
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11-03
文言文常用句式与虚词用法07-10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句式总结06-07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06-14
句式训练07-05
倒装句式解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