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管理(推荐8篇)
实习单位:威海市邮政公司实习性质:暑期实习实习时间:学 院:商学院专业班级:国商姓 名:孙玉童学 号:指导教师:李扶民
商业与管理实践
8月1日至8月20日
1511 201523372 荆湘霞
实习报告
在去年暑假有过实习经历之后,今年暑假仍然不能放过这么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因此今年仍然是来到邮政公司进行实习,但这次则是对包裹投放及管理方面的实习,这也是邮局的一个最基本的一项工作,这20天我在这项工作体会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接下来便是我对这20天的一个经验总结。
一、实习的任务、作用和目的
了解邮政局各项工作流程,对邮局业务有初步的认识,并对简单的日常工作可以熟练操作。加强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熟练的掌握学习方法达到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司简介及趋势
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是中国邮政为适应速递物流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重新整合原有的邮政EMS、中邮物流等邮政相关优质资源而成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其邮政速递业务主要经营范围为:国内、国际特快专递、代收货款、鲜花礼仪速递等业务。其邮政物流业务则采用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和技术手段,集仓储、封装、配送、加工、理货、运输和信息服务等服务于一体,主要从事邮政物流一体化物流业务、市内综合配送业务、中邮快货业务、功能性运输业务以及分销物流业务的开发和管理。邮政速递物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本,现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合作伙伴日益增多。
由于邮政速递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及服务能力的日趋提高,为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了网上购物的交易量日益增长。使得网上购物的物流配送市场变得潜力巨大。为此如何抓住机遇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则成为这个市场竞争的焦点。所以加快邮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各市场主体竞争角逐的“热点”之一。
正是由于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热使得快递行业也愈发兴盛起来,邮政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因此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多的都是对网购产品进行派件,与以前传统的邮递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
三、实习过程
首先在前几天是认识学习阶段:主要是协助相关人员处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通过对部门相关人员的学习观察以及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中,我详细地了解了邮政速递物流的主要运作流程及工作方式,对邮政速递物流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接下来便是实际操作阶段:在熟悉了基本的业务流程操作之后,我便投入到实际工作。我的工作首先负责受理速递物流专业客户服务问题,处理客户揽收、咨询、深度查询及客户投诉工作,承担派揽派投调度,揽投工单处理质量督办工作;其次负责路单封发、路单交接,重点客户维护以及呼入客户资源的采集、维护、分析及反馈等工作;最后负责提供相关话务及业务数据监控、客户信息、服务质量、运行质量等各类统计数据、客户用邮服务监督、客户回访及评价意见征集工作。
这些都是一些文案工作,最辛苦的便是在收发快件的那几天,不仅要对所有快件进行分类整理以方便快递员能够快速的派件,同时在接受快件时也要按其标
实习报告
准严格执行。
邮政在收快件时有很多规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对邮寄物品的规定:最基本的就是禁止邮寄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和毒性等危险物品;尤其液体也是禁止邮寄额物品之一。而且送来寄件的包裹我们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已经封箱的包裹要进行仔细的询问并开箱检查后在寄件,同时对寄件人的身份也要进行仔细核查并将地址填写的要求告知寄件人,以防止送错地址的情况发生。这些都属于营业前台的工作,由于营业前台是邮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我们邮政企业形象,体现我们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窗口,我很荣幸我职业生涯能站到这里。在邮政营业大厅的前台工作不仅接触的用户多,更是锻炼人的很好机会,这期间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用户的冷嘲热风或者不满意,说这说那的,但是营业人员只是用微笑轻轻的带过或者用和蔼的口气耐心的告诉用户原因,作为邮政营业人员十字服务用语都是常挂嘴边的,这也是我在实习当中使得我的素质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也都融汇贯通到了其他各项工作中。
并且在这段实习期间也了解到了许多关于邮政的一些管理经验,比如从公司的运营流程来看,为了保证邮件寄送的安全性,公司对邮件的处理有十分规范的处理流程。邮件的寄递过程主要由验视、收寄、分拣、封袋、转趟、中心局开拆、分拣、封袋、运输、转趟、开拆、分拣、封袋、转趟、投递等环节组成。这些过程缺一不可,但并不是要照搬套路而是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将其融会贯通,这是在寄件收件时要注意的一些要点以及我的一些体会。
而在分发包裹中也有很多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处理。首先当所有包裹送到分发室后,应先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地址进行分类给各区的负责人,并进行登记,以防止出现丢件现象的发生;其次通过机器扫描各件包裹上的电话,并发送短信以提醒收件人拿出空余时间去固定的取件地点取件。最后便是分发包裹到各自辖区的驿站,与驿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接,并在结束分派后再次发送短信给收件人以确保包裹已被领取。当然我们也经常接到包裹丢件的询问电话,一般都是地址模糊或查无此地的情况下被邮局暂时保管,并没有真正出现过丢件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逐渐能够将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知识的积累为我的业务实践提供了指引,而具体业务的操作也进一步完善了我的理论体系。并且也了解到细节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心思缜密似乎是作为一名工作者必须的品质,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而就物流这类工作流程较多,程序稍稍繁琐的工作而言,尤为重要。一个粗心大意,一个不留神很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失误,且给客户带来不便。
不难看出不论在那个公司,这些都是基本要求,这让我想到了在放假之前,学校里组织的实习公司,当时去到的是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的一家电子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警报器的核心主板,大多数产品多出口到各地销售。我们到该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进行了参观,通过车间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本公司主要是进行零部件的拼装,在生产线上我们也看到了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由于都是一些细小的零部件,因此仔细认真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件。
同时,生产间里采用半自动化的生产线,节约了不少劳动力也更加的智能化、实习报告
精确化。工作人员也跟我们谈到,由于本公司更多的接受国际上的单子因此也与我们国际商务专业有些关系,也告诉我们国际商务专业一些就业方向。在这次的参观实习中也学到了很多,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让我对国际商务这一专业更加了解。
四、实习心得
总的来说,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这艰苦的工作中,我却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也收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给我带来新的体会和新的体验。因此,我坚信只要我用心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一定会能有更大的收获和启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更多的知识和宝贵经验。
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论是在实习中还是以后正式的工作,我都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像快货中心,每天都会有新状况,让我们灵活把握,以备不时之需。人生也是一样,总要为自己留条后路才不会走上绝路,学习是一条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需要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对于客户提出的一些关于速递的问题而我们有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的情况总会时有发生,这时我们又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去咨询“师傅”,给客户带来不好的服务体验,所以很多东西不能是没有培训就可以不用把握,这种懒惰的意识是不可取的。
同时我了解到邮政行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许多操作都依赖于人工,这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大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更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邮政营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天的实习经历,但是在这几天里所收获到的东西却是丰富而扎实的,在这之中我更多的是学到作为社会新人我们应该有的面貌以及对工作应该持有的态度。对我来说,是大学生涯中甚至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积累和经验,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次的暑假实践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首要任务。我也对这几天的经历做了一些总结:首先,要有吃苦的决心,和平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要多学多问,不懂得要及时问师傅,领导和同事。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要努力做到最好;
其次,工作中要多看,多听,多观察,少讲话,不要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再次,除了工作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主要是记录,计划和总结错误。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最好;
实习报告
然后,善于把握机会。如果上级把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工作范围的事情交给自己做,一定不要抱怨并努力完成,因为这也许是上级对自己的能力考验也是一次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坚持学习。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内部的运作,还要靠外部的推动,要按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定办事,那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永远是我们掌握最新知识的法宝。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因为大学多以自学为主,对于自控能力更是种考验,强大的自控力才能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尤其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懂得了处理人际关系更多更圆滑的方式,对于老前辈、老员工要尊重,又不懂的地方要虚心询问,对于同期生也要保持一个谦逊的状态,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实习的目标之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对我们将来融入社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并且在邮局学到了许多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不但拓宽了知识面也学习到了很多社会实践经验,收益匪浅。同时也对中国邮政这个百年企业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入局的这段时间,从入局见习、培训,再到各个业务上的学习和实践、认识、感受,让我觉得自己在邮政企业中渐渐的成长,走向成熟。另外我还体会到我们对待每一样工作都要有必不可少的责任心,做事情要谨慎小心,因为业务是复杂多样的,小小的错误就会给顾客带来损失。还有就是要虚心,有什么不懂的要虚心请教。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了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也有了许多体会,尤其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牢记做事高三级,做人低三分的道理。做到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学习。所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努力努力再努力,日常管理上勤奋勤奋再勤奋,不断的使自己有所进步,那么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使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
当实践结束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提高,还有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主管签字: 日 期: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 以及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如下金融风险。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 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日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 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 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 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 进而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 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 我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 但商业银行通过代理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 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新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我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预示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
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 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 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 危及其信贷资金的安全, 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三) 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 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遵循市场规律运行, 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 并波及清偿能力, 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 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 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
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 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 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 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 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风险管理方面, 普遍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各行均设有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建立了资产负债控制和监测制度, 定期考核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方面, 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稽核监察部门, 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 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 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制度, 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
外部监管方面, 政府监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2年9月)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04年3月)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2004年12月) 、《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 (2005年3月) 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 结合自身情况, 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 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 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同国外相比, 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 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 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 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 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 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 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 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 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第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 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 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 各行也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 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 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旧任重道远。就目前现状而言, 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 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运作良好的控制机制, 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 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 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范规定, 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建立商业银行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 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 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 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 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 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 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 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 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 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 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 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 (部门、个人) 、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其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对口检查。检查的形式主要有要求报送并审查有关业务资料、财务报表、专门问题报告、召集分支机构行长或业务部门经理座谈会等;二是总行审计稽核部门对其下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或专项审计;三是银行日常自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分支机构内部同样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 负责检查每月发生的各项业务单据, 检查情况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 行长优先考虑解决稽核部门发现的问题。
当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上述相关分析仅是其中一隅。要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持续性, 应在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管理与分析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Standard&Chartered, 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ce, Asiamoney Books Hongkong1998.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5) .
[3]李鸿渐.证券监管与投资者保护[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商业秘密保护管理
0引言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中,不为公众知悉,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可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商业秘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商业秘密和其他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相比,有着以下特点:第一,商业秘密的前提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而其他知识产权都是公开的,对专利权甚至有公开到相当程度的要求;第二,商业秘密是一项相对的权利。商业秘密的专有性不是绝对的,不具有排他性。如果其他人以合法方式取得了同一内容的商业秘密,他们就和第一个人有着同样的地位。商业秘密的拥有者既不能阻止在他之前已经开发掌握该信息的人使用、转让该信息,也不能阻止在他之后开发掌握该信息的人使用、转让该信息。第三,能使经营者获得利益,获得竞争优势,或具有潜在的商业利益。第四,商业秘密的保护期不是法定的,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措施和其他人对此项秘密的公开。一项技术秘密可能由于权利人保密措施得力和技术本身的应用价值而延续很长时间,远远超过专利技术受保护的期限。
保密性是商业秘密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商业秘密得以存在的保证,法律意义上的商业秘密,权利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保密意图。即;权利人对其所产生的符合商业秘密客观特征的信息,必须采取能够明确显示其主观保密意图的保密措施,才能成为法律认可的、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比如,设立保密部门,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等。这样商业秘密的保护应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展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专有信息内部控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某些企业具有较为完善的专有信息内部控制措施和制度,另一些企业具有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是从商业秘密保护角度我们发现,专有信息内部控制与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实施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是具体的人,在针对信息(客体)而非员工(主体)的管理制度下,一旦员工侵犯企业商业秘密,将因为缺乏侵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而发生举证困难。企业员工跳槽,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商业秘密被侵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对企业而言,那些即将离职的员工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希望能够为自己以后的工作获取必要的资源;而且员工职位越高,其威胁越大。针对员工跳槽问题,企业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从而在发生员工跳槽、企业商业秘密被侵犯后,能够掌握必要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及时、有效地制裁侵权行为,尽量减少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即使有些企业与员工签有《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甚至《竞业禁止协议》,员工离职时仍带走了企业的商业秘密,而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①对于员工离职时工作交接的具体内容,由直接经理确定相关内容和项目,并且(书面)明确要求员工必须交还相应的资料;②“离职程序确认表单”中的具体归还内容(技术资料、培训资料、专有信息)应细化;③员工个人档案中应保存相应的培训记录,并尽量记录其所接触的涉密信息、范围。
2保密政策、保密制度与保密措施
在商业秘密案件中,认定“商业秘密”的范围不仅关系到对案件的定性,而且涉及赔偿数额。认定“商业秘密”的关键则在于针对这些信息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在现实的公司管理中,具体可采取的保密措施包括:①在载有有关保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②对保密信息使用密码;③对于信息载体加锁或者采取其他物理防范措施;④在配方含量、算法、程序代码等核心商业秘密上采取技术措施加密,或拆分管理:⑤对于保密信息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对他们提出保密要求;⑥签订具体的保密协议:⑦某项信息限定了知密范围,只向必须知道的员工公开;以及涉及保密的其他努力。
实践中,即便采取了上述保密措施,也应监督保密措施的执行是否严格。避免出现以下情况,①标有保密标志的文件仍可随意复制:②加设的密码形同虚设,密码过于简单、通用密码或密码长期不变;③知密范围疏于管理,员工以客户需要为名大量获取保密信息,或高级员工超越范围获取保密信息。另一方面,必须确保员工了解公司保密政策和保密制度。具体地讲,需要做到:①就技术资料及专有信息文件类别、保密级别、控制方式应有书面公司政策文件;②涉密信息内部管理(如申请、接触、发放等)应有书面记录;③公司书面保密政策和保密管理制度应确保发放到员工手里,组织员工学习,并保存相应的培训记录。只有完善这些书面文件或记录,在商业秘密侵权现象发生时,才有可能举证证明这些政策和制度所涉信息范围为商业秘密。
3企业文化与员工知识产权和保密意识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共享远比信息的控制来得容易。因此,某些企业往往采取较为严格的信息安全措施。跨国公司甚至国内公司的普遍做法是在通知员工离职前便冻结员工在公司的所有权限,联想裁员就是如此。在离职员工知道自己被解聘之前,公司便封掉了他在联想局域网上的账号,员工就不能进入公司的网络获取任何资料。
一、单选题
1.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是(C)
A、活期存款B、定期存款C、存款D、储蓄存款
2.商业银行抗衡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结果是出现了(A)。
A、货币市场存款账户B、协定账户C、信用证D、股金汇票账户
3.在银行存储时间长、支付频率小、银行最稳定的外界资金来源的存款是(B)
A、储蓄存款B、定期存款C、支票D、活期存款
4.银行为维持日常性资金周转、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头寸而相互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是(A)
A、同业拆借B、再贴现C、再贷款D、回购协议
5.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贴进票据的行为是(B)
A、再贴现B、回购协议C、转贴现D、再贷款
6.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是指(C)
A.同业拆借B.向中央银行借款C.存款类负债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7.关于同业拆借,叙述正确的是(C)
A.拆借双方仅限于商业银行
B.拆入资金只能用于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C.隔夜拆借一般不需要抵押
D.拆借利率由中央银行预先规定
8.以支付命令书取代支票,并可以自由转让流通的活期存款账户是(D)
A.ATSB.MMDAC.CDsD.NOWS
9.核心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的(B)
A.易变性存款B.稳定性存款C.季节性存款D.脆弱性存款
10.目标利润定价法的核心在于(B)
A、严格测算各种存款的营业成本B、计算存款的历史加权成本
C、确定存款的边际成本D、确定存款的风险成本
二、多选题
1.具体的负债成本率测度分析主要包括的计算指标有(BCD)
A.利息率B.历史加权平均成本率
C.加权平均预期成本率D.资金边际成本率
2.负债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其作用具体表现为(ABCD)
A.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B.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
C.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D.同社会各界联系的主要渠道
三、判断题
1.银行的负债由存款负债和非存款负债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存款负债占了很大的比重,是银行负债业务的重点。(√)
2.存款是银行的被动负债,存款市场属于银行经营的卖方市场。而借入负债则是银行的主动负债,它属于银行经营的买方市场。(×)
3.如果银行活期存款、短期借款等流动性强、不确定性较高的负债比重较大,就需要有较多的资本以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4.由于活期存款多表现为支票存款,故银行可以周转使用活期存款,从而创造出派生存款。(√)
5.传统的定期存款使用存款单,而且可以转让,能在金融市场上流通。(×)
6.商业银行对储蓄存款有接到取款通知后延期支付的责任。(√)
7.NOW帐户只对居民和营利性机构开放,在该帐户下存户转帐或支付不使用支票而代之以支付
命令书。(×)
8.以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成本评价银行的历史运行情况较准确;单一资金来源的边际成本在决定
哪一种资金来源更有效方面较恰当。(√)
9.货币市场存款帐户不仅对居民和非营利机构开放,而且也对营利机构开放,企业获准进入极
大地拓展了该帐户的存户基础。(√)
10.负债成本率越低,资产活动的必要收益率也就越低,银行从事资产活动的盈利能力就越强。
传统的住宅物业管理是一种复合型的管理服务,其主要的功能有管理、经营和服务等三个重要的方面,实际的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从总体上来看,传统住宅物业管理由客户服务与管理、工程维护保修、环境服务与管理以及安全秩序维护等四个重要内容组成。
首先,客户服务与管理主要是指收取物业费用,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好与客户的关系以及办理客户的进驻等相关的管理和服务,一般情况下来说,客户服务与管理是传统的住宅物业管理的核心工作。
其次,工程维护保修是指对物业项目的供电供水以及电梯和消防等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另外,工程维护保修还包括对房屋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第三,环境服务与管理主要是指对相关区域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等进行综合化的治理,具体来看,环境服务与管理包括绿化、保洁和污染治理等主要的工作。
第四,安全秩序维护主要是指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物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和消防安全等进行维护,对进出车辆进行安全管理,这对于维护整个物业区域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二、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为了对商业物业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首先要对商业物业的含义和特点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而言,商业物业主要是指用于经营的物业形式,如餐饮、娱乐、休闲和零售等。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商业物业主要有购物中心、步行街和专业市场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商业物业是一种特殊的物业形式,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业物业的建筑规模往往非常大,而且一般都带有大型的停车场。其次,商业物业所包含的具体行业非常丰富,其中的店铺数量也非常大。第三,商业物业的环境往往非常好,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对于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商业物业管理与住宅物业管理的差异性探究
商业物业管理和住宅物业管理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类型不同。首先,商业物业的主要客户是一些商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销售商品,因此客流量非常大,而且不稳定。住宅物业的主要客户是普通居民,他们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客流量比较固定,而且相对比较稳定。其次,商业物业的主要客户以各种类型的法人为主,而住宅物业的主要客户大多是一些普通的自然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居住。第三,住宅物业的主要客户相对商业物业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商业物业的主要客户大多从事商业活动,而住宅物业的主要客户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总而言之,商业物业与住宅物业主要的客户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开展商业物业管理与住宅物业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把握两者不同客户的特点,然后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商业物业管理和住宅物业管理的质量。
2.客户流量存在巨大差别。从客户流量的角度来说,住宅物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比较稳定的业主以及租户,因此可以说住宅物业的客户是静态的。而商业物业在本质上是一种经营性的场所,因此其主要的客户群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客户群的构成也非常复杂,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物业的客户是动态的。另外,在节假日的时间段,很大大型商业物业的客流量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商业物业的管理难度要远远大于住宅物业,尤其是在消防、安保和卫生等方面商业物业的管理压力非常大。总而言之,客户流量存在巨大差别是商业物业管理和住宅物业管理重要差异性之一。
3.对设备维护的实际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来说,住宅物业的相关设备和设施比较简单,主要的设备类型有电梯设备、供水设备、供电设备以及监控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住宅物业用户的日常生活要求,因此住宅物业对于相关设备和设施的智能化程度要求比较低,而且实际的使用频率也比较低。然而商业物业的建筑规模相对比较大,其具体的设备更加先进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物业对相关设备和设施的智能化程度要求比较高。具体来看,商业物业的监控系统、空调系统、供电系统、电梯设备以及消防设备等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这些设备大多由计算机控制。这些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商业物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商业物业对设备维护的实际要求要远远大于住宅物业。
4.环境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住宅物业的环境管理重点是保持物业公共区域的卫生整洁以及安全舒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住宅物业的环境管理的主要工作有做好保洁、增加绿化、保护环境等。然而商业物业的`环境管理则更加注重营造一种良好的商业氛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因此商业物业的环境管理必须要保证整个商业物业的宽敞和明亮,同时要保证商业物业的整洁和美观。为了达到这种的目的,在商业物业的环境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为商业物业配置最适宜的光照,同时要保持温度的舒适,并保证商业物业具备良好的空气质量,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要放一些唯美的音乐,使客户在商业物业完美的环境中流连忘返,这样可以刺激消费。总而言之,商业物业和住宅物业的环境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5.对交通的便捷性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来说,商业物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营业场所,它具备了购物、娱乐、餐饮和休闲等许多的功能,因此日常的客流量非常大,同时车流量也非常大,因此对交通的便捷性的要求非常高。相比较而言,住宅物业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住户和租户,车流量要远远小于商业物业,因此住宅物业对交通便捷性的要求也远远低于商业物业。进一步来说,商业物业的交通管理压力要远远大于住宅物业的交通管理。所以,在实际的交通管理过程中,商业物业要对交通线路进行良好的设计和管理,同时要注意加强来往车辆的交通指挥,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总体来看,商业物业和住宅物业对交通的便捷性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繁荣,物业管理行业也逐渐实现了发展和壮大。物业管理为广大业主营造了一个安全和文明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物业的使用寿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常情况下而言,物业管理分为商业物业管理和住宅物业管理两个重要的类型,因此二者的服务的对象不同,因此实际的管理方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客户流量存在巨大差别、对设备维护的实际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环境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交通的便捷性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等四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分析和研究,科学掌握商业物业管理与住宅物业管理的差异性,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实际质量,保证商业物业和住宅物业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隋姗姗,王丹丹.三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发展模式探究[J].价值工程,,25:280-281.
[2]魏玮.非居住物业管理的矛盾纠纷及其化解——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01:71-76.
商业物业是指为公众提供商品、服务、设施和场地的场所。正是因为商业物业经营性、公众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使得其经营管理比居住物业、工业物业和特殊物业更为复杂,这也使得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内容其他物业更加丰富。要论述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内容,首先就要了解其经营管理的特点。以下是我归纳得出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特点:
1、顾客流量大
商业物业的进出人员复杂,不像住宅物业大部分为业主和租户。所以很难管制,客流量大,易发生意外,安全保卫工作非常重要,有些零售商品易燃易爆,因此消防安全不得有半点松懈。同时商业物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疏散相对较慢。所以安全管理应特别慎重,对于安保和消防工作的要求更为严格。
2、服务要求高
物业管理服务要面向商业物业的业主人和使用人,不同的商业物业所需求的服务是千差万别的,要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一切为他们着想,促进商业物业保值、增值;同时为使用人和顾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优美的经营和购物环境。这是商业物业经营管理服务的根本原则。
3、管理点分散
商业物业人员流动量大,特别是商场物业,废弃的商品包装杂物会使得商业场所内的垃圾增多,环境卫生变差。出入口多,电梯(客梯、观光梯、自动扶梯等)分散,需要的保洁、保安人员相对较多,管理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是商业物业管理的特点。另外,对户外的招牌广告、霓虹灯要及时进行清洁维护,保持商业场所外观的整洁,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4、营业时间性强
商业物业中的商场的营业时间性很强。顾客到商业物业购物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节假日、双休日和下班及晚间,而平时和白天顾客相对少一些。统一店铺的开张及关门时间有利于商业物业的整体形象塑造。开张、关门时间不统一会造成整体商业物业经营的凌乱感,无序经营的印象,对顾客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5、车辆管理难度大
到商业写字楼工作或到商场购物的人员,有开车的,也有骑车的,大量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对商业物业周边的交通管理和停车场管理增加了压力。车辆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商场物业管理水平的整体体现。
针对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不难看出,物业公司在经营和管理商业物业时不但要做好安保、清洁、绿化、消防等基础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对商业物业的经营。如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使得物业保值、升值才是商业物业管理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主要事项的归纳:
1、业户服务管理
业户服务是指物业管理方为业户、顾客提供服务并与业户、顾客进行交流的服务。其主要职能与其他类型物业管理的业户服务一样,包括前台咨询、投诉接待、倾听建议和意见、安排维修和回访、收取管理费与内外联系等。
2、商业物业装修服务管理
装修管理在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中特别重要。如果装修管理做得不好,往往会引起很多问题,影响商业物业的经营效益。装修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审核装修申请、签订“装修管理协议”,现场监督管理等。.3、商业物业设备、设施维保服务管理
商业物业的日常养护标准较高,维修要求严,其内容同办公楼相似,但其方式不同。商业物
业的重点在于各种设施,设备上,因为商业物业设施设备使用频率较其它物业相比是最高的一类,设备、设施养护及维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商业物业设备管理主要是防止商业物业停电和保证中央空调、自动扶梯的正常使用。商业物业供电需要绝对保证,因为一旦停电,漆黑的营业厅将给顾客、商品和营业款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对商业物业声誉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应日夜监测电气运行状况和空调系统、自动扶梯的运行状况,一有异常情况及时安排维修,确保电气和中央空调、自动扶梯正常运行。
4、保安服务管理
商业物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包括治安防盗、防范突发事件、监控中心管理、车辆管理、停车场管理等。
5、保洁服务管理
搞好商业物业的环境卫生和绿化养护的主旨在于创造整洁优美、和谐怡人的商业氛围,为使用者提供一各理想的经营工作环境,为顾客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购物环境。从而使得物业保值升值。
6、绿化服务管理
绿化环境是保持生态平衡,营造舒适、美观、清新、幽雅的工作和购物环境的基础。商业物业内外的绿化搞得好,能使周围得环境得到改善,又提升了商业物业得品位。绿化管理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季节、气候,地域条件的不同和树木花草的生长习性及要求,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指导养护人员实行。
7、租赁服务管理
商业物业方和物业管理公司所签订的委托物业管理合同中,往往会把商业物业经营管理范畴的租赁管理,广告筹划、新项目开发同时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以配合其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作为物业管理公司也应将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与自己的物业管理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8、广告管理
业户为了树立企业形象,追求经济利益,必然采取许多宣传和促销手段。除电视、报刊广告以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就是在商业物业主体周边与商业物业内部悬挂醒目的招牌、广告牌、条幅,张贴宣传品。物管公司为了规范商业物业的环境秩序和整体形象,在支持商业宣传策划的同时,必须加强商业物业的广告宣传管理。商业物业的整体布局设计是很重要的,而各铺位上的宣传广告(包括灯光广告、灯饰、条幅、张贴、悬挂品等)要和商业物业整体设计相协调,这就要求承租业户的广告设计必须经过物业管理处审核,以做到管理有序,不会破坏商业物业的整体设计格调。
9、商业物业保险管理
一、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是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的总称。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商业银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一)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是其经营目标,银行的经营活动就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商业银行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可以为银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管理活动的最优化。同时可使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达到统一,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西方的商业银行竞争力之所以很强,是因为他们具有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资产负债律平均在1%-1.8%,不良贷款率在2%以下,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满足这些指标,就说明有较强的竞争力。完善现在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不仅能使银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为银行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
(三)更好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从商业银行的信贷危机中蔓延开来的,以往以资产规模和资产增长为中心的目标正在向以提高资本收益率转变,由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成注重内涵式的发展。只有提出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达到增加资产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和费用,控制风险,达到提升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具体如下:
(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基本理念与事实背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采用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指导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财务目标,但是并没有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与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且这一理念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理念没有有效地协调起来。由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规模、利润最大化,强调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等规模指标,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过程相分离、利润实现与价值相分离、短期利益与长远价值相分离等背离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精神的现象。理念的错位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效能的发挥,致使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表现欠佳,所以需要及时调整理念。
(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在设立之初都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代表政府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历史上长达几十年的政府职能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了与各级人民政府相配套,与行政区划相匹配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体系。虽然这种体制曾经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起到过促进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一体制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利润最大化经营理念侧重微观、短期效益,忽视了宏观效益、长远价值的追求;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分离,缺乏对部门、产品和客户的成本、利润核算与考核,不利于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有待改善
现代商业银行所要求的财务管理实现了由会计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转变,但是财务管理所运用的会计方法还留在财务会计阶段只能进行事后的分析和监督,工作只有简单的报账、记账、财务分析等,还未实现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经营管理活动不能进一步细化。而且,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要实现的从成本控制到全面成本管理的转变没有实现。现代商业银行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根据经营管理活动各个层次、各门类、各环节的业务特征和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节与控制。但现实中还只是停留在成本控制的层面上,对费用支出的控制也只是单纯的减少预算、节省开支,这种做法容易带有主观性,从而忽视了成本带来的效益,就不是全面的管理,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和主要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商业银行对企业产品市场的了解,相对企业而言,并没有优势。因为银行一旦将钱贷给企业,企业就有了自主支配贷款的权利,并不能保证企业按照事先约定的用图使用贷款,这时商业银行就要承担不能收回预定贷款的风险,这是由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这一特点决定的。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创新对策
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志,财务管理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位势的重要障碍,对传统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新的方式解决。
(一)调整财务管理理念
从财务管理目标来看,不但要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指导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财务目标,而应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与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而且将这一基本财务目标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理念有效的协调起来。同时,还要采取全面风险管理:一是通过提供财务信息和分析等专业角度,对各类风险给予评价和结算;二是通过预算、资本分配、风险资产配置、盈利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财务手段进行干预和控制;三是通过参加资产管理的工作,对各类风险给予分析和评价,并对相关的决策和应对策略提出专业的意见;四是关注法律、法规和税务方面的风险,以及声誉和经营权风险,以维护银行的市场地位。
(二)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商业银行体制的改进应该明确界定各个机构的职能,以业务为主线、强调业务部门系统管理的业务单元制组织结构转变,建立一套精简高效、职权明晰、权责统一的组织构架。这样机构的设置使权力集中,信息的传达一致,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例如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责任分明且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的决策科学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并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力度,不但能降低商业银行运行中的制度风险,还能为风险的财务控制手段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财务管理要求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的会计资料的数据信息,尤其是现代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系统,只有引进更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在效率上达到突破。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电脑化和网络化的优势,在处理信息的流程和信息的对称之中实现自动化。其中包括:文件处理的自动化、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自动生成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都会为银行业务的处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银行可以用数据库建立信息代码库,使每笔业务都有一个多元化的代码,使电脑可以分门别类的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和统计,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满足处理庞大数据信息的需求。
(四)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科学性
解决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的措施最好就是逐步推进全面成本管理。首先,正确选取成本核算的对象。金融业的发展使现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存贷款业务上,而是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中间业务。对那些成本既低获利能力又强的业务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对一些不能再为银行带来利益的业务要果断的放弃。其次,细化成本核算单位。将这些所有的成本支出按经营环节进行全程的追踪计算,将成本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再次,制定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把必须要列的成本项目编写成方案,同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对所有预算资金的分配顺序,落实成本预算。最后开展的是成本分析和业绩考核,对主要价值活动进行分类识别,然后按照实际情况匹配相应的成本与收入,进而分析影响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找出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途径。
(五)加强贷款管理,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鉴于对高风险的信贷防范意识的薄弱,商业银行更应该下大力气加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严格信贷审批制,大力发展按揭贷款、存单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等个人贷款,扩大贷款范围,简化贷款手续。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新的贷款要加强审核,使新增的贷款质量有保证,确保无逾期、无欠息,保证银行的收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抓紧清理不良资产,对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贷款要进行清理,剥离不必要的负担。
同时,对贷款进行事前、事后、事中控制、管理和监督。要利用严格的手续审核贷款,树立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努力把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向真正给银行带来利益的客户;贷款不是放出去就结束了,而是考察贷款的使用情况,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监督,对一些不能挽回的实质性困难的贷款停止继续发放贷款,确保商业银行资金安全。
在商业银行管理实务中,还有一些新的方法正在积极探索,有的学者已经提出借鉴工商业企业的价值链理论将其引入到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去,利用商业银行特有的价值链条优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也是十分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德敏:《新形势下现代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西南金融》2006年第5期。
[2]胡中林:《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优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323期。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国内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界重新审视银行业的金融监管。2009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对于资本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发表了一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准,被业界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更为严格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必将为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运营树立新的标杆和游戏规则,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这得益于我国银行监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运行规则。特别是金融危机前后,银监会探索创立并于2011年4月发布实施的《新监管标准》,既主动吸收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成果,又考虑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实际特点,无疑是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工具的一次中国式革新。
中国银监会的《新监管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二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周期及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充分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三是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新监管标准》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四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统筹兼顾,避免《新监管标准》实施对信贷供给及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
《新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新监管标准》以及与其相关的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市场约束、“金融脱媒”和同业竞争加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盈利结构调整、客户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积极反应,谋求经营转型。
《新监管标准》使资本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约束条件。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建立起以风险资产预算配置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模式,实现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平衡。《新监管标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两大指标。在经历了2009年信贷扩张的大幅资本消耗后,如果新监管标准得以全面实施,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本短缺,而受制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约束,银行补充资本的速度远赶不上业务的扩张需求,资本受限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想保持基本或者更高的发展速度,必将以集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为要求,引入风险资产或者风险资本预算方案。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应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引入资本配置机制,在经营计划、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中深化资本约束理念,改变以往重业务计划轻资本计划的现状,使资本管理在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预算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主要产品风险资本回报水平的分析,并根据经营特点优化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和盈利结构,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盈利增长方式,实现资本管理由侧重于事后考核向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考核演进,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和导向性。
《新监管标准》使流动性监管更加细致严格。这进一步强调了商业银行维持流动性的能力,也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大力做好增存稳存工作。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从2012年开始实施,并要求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银行均要达标。可以预期,流动性监管将因为这两项新指标的引入而愈发细致,愈发严格。在中国银行业以存款为负债主要来源的资产负债结构现状下,这两项指标所涉及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和银行可用的稳定资金,实际上都与银行存款息息相关,可谓是存贷比管理的精细化延续。因此,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对流动性管理及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2011年以来的监管实践中监管机构多次强调存贷比达标的严肃性,并已对存贷比调控成效不理想的部分商行暂停了业务准入和机构准入,并且要求除逐月月末时点存贷比达标外,每月日均存贷比也要控制在75%以下,存款时点和日均的重要性不断被彰显,“拉存款”重新成为各家银行的头等大事。面临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加息预期增强、投资担保公司等体制外变相揽储压力,各家银行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贷款投放总量和进度,重视控制贷款投放节奏,确保贷款投放均衡有序;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存款内生增长机制,既缓解监管考核压力,也使增存稳存工作落到实处。
《新监管标准》重塑商业银行客户价值创造管理体系。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转变客户经营策略。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和市场约束,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并把转型的重点落实到“以价值管理为导向”上来,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下,“以价值管理为导向”具体到客户管理层面,就是要以价值为标准来评价客户、选择客户、经营客户,实现客户管理与银行经营的共赢。要实现上述目标,商业银行至少需要做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以客户价值衡量为基础,构建客户综合贡献度评价体系,其重点是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理性地选择最有价值的客户。二是在目标客户选择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其重点是运用客户分析结果,掌握不同类别客户的行为特征和业务偏好,科学地构建客户分类营销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产品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营销服务策略,客户经营实现从粗放营销转变为精准营销,从以大论优转变为以值论优。三是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引导客户需求,创新业务产品优化客户结构,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例如对于大型客户,强调获取综合收益,可用“投行”模式重点满足其低成本融资、直接融资和跨境融资需求,提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并介入更多的新兴业务领域;对于中型企业和私人银行客户,强调挖掘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潜在价值,用“投行+商行”模式为其在转型或扩张过程中提供财务顾问、私募、上市推介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贡献度,适当时候不放弃授信方式进入;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强调信贷业务的定价管理,可重点采用“商行”模式,大力发展授信、供应链、电子银行、网银等重点业务,全方位多角度跟踪式介入,通过专营机构提供套餐式、标准化金融产品,满足日常融资需求,银行获得高溢价受益。
《新监管标准》使多重约束经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常态。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全方位推动创新,提供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尽管《新监管标准》可能存在过度监管的问题,但约束常态下的经营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不争的事实,2011年以来,各家行普遍感受到了资本、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管控压力。在多重约束环境下,商业银行只有在有效控制风险下的前提下,在体制、产品、技术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创新,实现从传统融资中介向金融服务中介的逐步转变,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激烈的转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来看,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总分行创新工作的领导、实施机制,成立创新委员会,制订科学的创新发展战略,切实推动有效创新。总行层面创新主要集中在体制优化,开展覆盖全局性、全行性业务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分行层面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或产品的个性化、组合化改进,个性化营销方案的设计。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信息技术对创新的支持,建立创新产品的后评估及监测体系,加强创新产品成果的推广。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海口分行)
【商业与管理】推荐阅读:
商业经济与管理07-17
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11-17
第8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10-21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第三章练习11-23
关于商业承兑汇票管理09-22
商业公司奖惩管理制度06-19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07-18
景区商业运营管理架构09-06
现代商业企业物流运作管理09-14
商业委托经营管理协议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