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归因分析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学归因分析(精选8篇)

统计学归因分析 篇1

一、我这次考试成绩较理想的科目有,其原因是:()1.我平时对这几门课的作业较认真,从未欠交作业,或能经常做一些课外习题;()2.我平时对这几门课经常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

()3.这几科有疑问时,我总是先思考再向老师、同学请教.

()4.我对这几门课在考试前能认真地把笔记或教材浏览一遍;

()5.我对这几门课在考试前能较全面地把所学知识整理一遍;

()6.我对这几门课在考试前作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

()7.我在阅读这几门功课时,我总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8.我和这几门课的老师关系较好;

()9.对这几门课,我利用了一本(或几本)很好的课外参考书;

()10.我有一位(或几位)很要好的同学,他们在这几门课的学习中给了一些帮助;()11.这段时间我有家教老师帮我学习这几门课;

()12.这次考试之前我在这几门课的老师那里探听到了有关考试题的一些暗示;()13.我在这几门课的的考试中得到了一些其他的帮助;

()14.我对这几科很有信心,我本来就是学这几门课的料;

()15.我本来就比较喜欢这几门课;

()16.我学习这几门课程时,能抓住重点;

()17.我这几门课的基础本来就较好;

()18.我在这几门课的考试时情绪较好,发挥稳定;

()19.我在这几门课的考试时头脑特别清醒;

()20.我在这几门课的考试时特别顺手;

()21.这几门课本来就比较容易学;

()22.这几门课的考试题比较容易;

()23.这几门课的特点就是不大会考得很差,因此我考得就比其他几门好;()24.在这次考试中,其他同学没有考好这几门课,所以显得我考得较好;()25.这几门课的有些考试题恰巧被我复习到了;

()26.在这次考试中,我这几门课的运气较好;

()27.我晚自修时总是能独立完成这几科作业;

()28.我在晚自修同学在讲小话时,总是能静下心来学习这几科;

()29.我进入高中后,很快适应了高中的生活;

()30.我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是读书。

其他原因(请把原因写在后面):

二、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科目有其原因是:

()31.我平时对这几门课的作业不太认真,欠交作业次数较多,或课外习题做得太少;()32.我平时对这几门课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做得太少;

()33.这几科有疑问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向老师、同学请教,或者不管它;()34.我对这几门课在考试前没有认真地把笔记或教材浏览一遍;

()35.我对这几门课在考试前没有较全面地把所学知识整理一遍;

()36.我对这几门课在考试前几乎没有作任何其他方面的准备;

()37.我在复习这几门功课时,没有思考;

()38.我和这几门课的老师关系不太好;

()39.对这几门课,我没有较好的课外参考书,即使有也没有利用好;

()40.我的要好的同学中,没有一个能学好这几门课的,我受到了他们的一些影响;()41.这段时间我没能认真学习这几门课;

()42.这次考试之前,我没有到这几门课的老师那里探听有关考试题的一些暗示;()43.我在这几门课的的考试中没有得到任何其他的帮助;

()44.我对这几科没有信心,我本来就不是学这几门课的料;

()45.我本来就比较讨厌这几门课;

()46.我学习这几门课程时,不能抓住重点;

()47.我这几门课的基础本来就较差;

()48.我在这几门课的考试时情绪不好,发挥不正常,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49.我在这几门课的考试时身体不好;

()50.在这几门课的考试之前发生了一些事,影响了我这次考试;

()51.这几门课本来就比较难学;

()52.这几门课的考试题比较难;

()53.这几门课的特点就是比较容易失分,因此我考得就比其他几门课差;

()54.这几门课在这次考试中,其他同学考普遍考得较好,所以显得我考得较差;()55.在这次考试中,这几门课我复习的东西大多没有考到;

()56.在这次考试中,我这几门课的运气较差;

()57.我晚自修时不能独立完成这几科作业,经常与同学讨论;

()58.我晚自修时,同学们在讲小话时跟着讲,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几科;()59.我进入高中后,很久才适应高中的生活;

()60.我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是与同学交流。

统计学归因分析 篇2

半个世纪以来,陈庆州秉承陈式尊古太极,苦心研修,精擒拿,神于走化,太极武学谙熟于心,以高小文凭上大学讲堂,著书立说,太极功夫炉火纯青,授有入门弟子160余众,普通学员数以万计,遍及世界10余国。青年时归隐拳林,潜心修练;中年后积极入世,被聘为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当选焦作市政协委员;晚年耗一生积蓄建文武院。其武学成就卓著,考其原因,从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分说。

1外因

1 . 1拳乡熏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庆州祖籍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素有“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的习拳风俗,周边乡镇也都深受其影响。他后来随父迁居到相距陈家沟几十多里地的温县徐吕村,这里拳风浓厚,人们忙时耕田,闲时舞枪弄棒,这已经是一种生活常态了。武艺大多以家族的形式传下来,似乎家家户户都会一招半式,而有些名望的人便招起了徒弟,习武成了这里的习俗,武功好的人是备受人尊重的。陈庆州的父亲陈五芳就是本地一个秉承了家传武术,小有名望的拳师,母亲亦是行家里手,陈庆州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为让他天生羸弱的身子长得壮实些,常常教教他家传的太极拳。打小,和小伙伴闹的玩的都不离功夫,“武缘”早已是深入到陈庆州的骨子里,他这一生与武结缘可谓是在娘胎里就已注定了的。后来也是父亲的推荐下,才正式拜师,从此迈出了攀登太极高峰的第一步。

1 . 2师出名门

陈庆州能学得一身惊人拳艺和他有一个高明的师傅有着重大关系。名师出高徒,师傅有着北平立擂17天不败的辉煌战绩,有着南京国术馆教授的传奇经历,是陈式尊古太极的典型代表。当今陈式太极拳仅有的4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皆为其嫡传弟子。陈庆州跟随陈照丕学拳10年,深得师傅器重,授以真传,也是继承陈照丕尊古太极最具典型的代表。他师出名门,加上自身极好的领悟和超常的苦修,终成大器。

1 . 3时势锻造

陈庆州出生于1934年,他的童年是在抗战的烽火中度过的,家仇国恨,保家卫国就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苦难让他小小年龄就埋下了出人头地的种子。新中国初期迎来了全国人民体育锻炼的热潮,广播体操成了当时的时代记忆,当然也有很多人去选择自己最爱的武术方式来锻炼自己。特别是毛主席提出了“爬山、游泳、打太极”的号召,这对于太极拳乡的人们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陈庆州正是沐浴在这样的春光中登入太极殿堂,开始刻苦练功的。10年动乱他经受住了各方的打击,克服了恶劣的政治环境,想尽各种方法,习拳不缀,逆境磨砺了他的心志,考验了他对太极的忠诚,坚定了他攀登太极高峰的信念。改革开放30多年,武术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陈式太极拳也乘着这股东风,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领导下的“挖整”工作的开展,陈庆州开始从一个“太极隐士”积极参加到这项宏伟的工程中来。20世纪90年代国际太极拳年会在河南温县举办,陈庆州开始担任年会副秘书长,成为一名国际太极传播使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之间的全方位交流日益频繁,陈式太极拳开始了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陈庆州入选为太极故乡温县的7位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他暮年,陈庆州又开始了崭新的奋斗。

2内因

2 . 1抗争不屈, 深钻苦练

不认命,不服输,不畏老,虽然他命运多舛,正当青春少年就有多位名医对他预言,只有3年生命,但他抱定太极不放松,10个3年过去了,他没有被命运击倒,又将有10个3年过去,他仍旧在为太极事业尽心尽力。有一年,耗尽他一生积蓄的武院正在兴建中,老天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冰雹,摧垮了工地,但却没有摧垮陈庆州从头再来的意志,千转百回后他的武院巍然屹立于这块太极的沃土。如今的他已是七十有八,已近耄耋之年,早是常人颐养天年的大好时光,他却没有闲下来,各种太极活动,样样不落。

对于太极功夫,他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地苦练。青年时用工作之余练,曾有3年每日练拳30遍,即便后来工作繁忙也保证日练拳20遍。在这个基础上,他还要进行各种功法的训练,为了增进功力,他勤练太极球,磨破了不知多少件汗衫。擒拿走化是陈式尊古太极的技击精华,千万遍的推手实战训练,双手的淤青消消起起。练体的同时他也不放松拳理的学习,他兴趣广泛,精通摄影、书法和绘画,他也不忘从中去领悟太极刚柔相济的劲道和行云流水的韵味,各方互得益彰。过去师傅授拳没有教材,全凭口传身授,过后他自己用毛笔在纸上将老师讲授的内容工工整整记录下来,甚至众拳友有启发的谈话都记录下来,晚上在油灯下慢慢消化。有了这样的积累,为后来发表论文和出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进入古稀之年,他仍然在教学完后日练拳15遍,这是他的练拳底线,正是人为拳生,拳为人显。

2 . 2思维开阔, 心忧天下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今天,那他的明天一定是黑暗的。陈庆州视野开阔,不为眼前蝇头小利所蒙蔽。正因为他有着前瞻性的思维,才能久经岁月而钟情于陈式尊古太极,他相信太极的光明前途,这样一种思维才不至于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才能集思广益,排除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陈庆州从归隐到积极入世的精神支柱,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着这样一个信条。幼年时在家境清贫的农村,甚至年满19才得以高小毕业,从此就开始担负起家庭生活的担子。敢于担当的品格在他的太极之路上不断被放大,从村到县到市再到国家与国际,就这样他担当起了以太极为天下谋福的重担。

2 . 3善借于物, 趋利避害

太极是一个富有辩证哲理的哲拳,太极修练者无不渴望达到“五阴并五阳”的中和境界,也就是太极的最高造诣。陈庆州深悟其道,并将中和之理运用于为人处世,他行善布施,广结人缘,行事缜密。可谓得道者多助,每每在遇到紧要事之际都有人相助,因而多次在危难关头化险为夷,重振雄风。譬如他突破生命的预言,走出文革时的困厄,这无一不倾注了众师友的鼎力帮扶,以及后来武院的落成,更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3结语

外因为陈庆州武学成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现平台,而内因才是他取得武学成就的决定因素;外在的优越条件可遇不可求,但自身的强大却可以靠不断提升技能,修养德行来逐步达到。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分析与训练 篇3

了解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倾向,其实质还在于能够使教育者掌握学生归因中积极的与消极的因素对其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业期望及学习中的情感反应的影响,从而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来消除学生已形成的不恰当的、消极的归因对学习的负作用。归因训练尤其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差(实际上是努力不足)的“差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有帮助。

归因训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掌握相应的训练要领和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才能实现。

一、归因训练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树立明确的归因训练的意识。教师应认识到,归因训练的效果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而非朝夕之功,更不会一蹴而就,最好在学生出现消极归因倾向之初及时纠正,善于引导并抓紧训练,这样做往往比问题严重时再进行大规模的训练更能奏效。

其次,控制来自教师方面对学生归因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控制”主要包括:消除教师对男女生、好差生的归因偏差,恰当使用教学中的奖惩方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难度,巧妙设计学习任务的目标结构等等。

教师对男女生在成败归因上的看法对女生是不利的,教师应把对女生“能力”评价的忽视调整过来,从有利于女生的能力发展与自信心的建立人手,给男女生平等的起点。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差生”的看法。有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归因不一样。当喜欢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常归因于他的能力,成绩不理想时,却归因于考试难度、偶然因素等外部原因;当不喜欢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多归于外部原因,成绩不理想时,则归因于没有能力。总之,教师总认为好学生的成功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而“差生”的失败是内部原因造成的。事实上,教师对“差生”的归因有时会存在一种明显的归因偏差,这对提高“差生”学习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教师在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还应该注意防止自己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所存在的各种偏差。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其中,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难度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若学习任务过难,学生势必会重复体验失败,感到努力无望,能力太差;而若学习任务过于简单、轻松,学生容易因成功而沾沾自喜,轻而易举的成功往往使学生忘记努力的作用,误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努力也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任务难度的把关十分重要,要力争使学生既感到力所能及,又要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方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之前,还应当巧妙地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的目标结构(学习成绩的评定和奖励方式)。因为研究表明,不同的目标结构,对于学生归因倾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知发展有着十分不同的影响。如集体型目标结构下,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显著提高了自我价值,但在学习失败时容易产生消极的评价和情感;个人型目标结构中学生更多作出“努力”归因,学习成绩的信息对于自我评价的作用比较突出;竞争型目标结构提高了成果的价值,但促使学生更多作出“机遇”归因,失败时会使学生更感到无能和不满。因此,在进行归因训练之初,教师应注意目标结构对于学生成败归因倾向的影响,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一般而言,个人型目标结构与集体型目标结构相结合,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在归因训练时教师还应避免竞争型目标结构对学生归因的负作用。

当我们力图把影响学生归因的外在因素的负效应控制到最低限度后,我们还需要从学生自身状态人手,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认知技能水平,使之对其归因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学习任务的认知(即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其学习动机和行为选择,从而导致学业的成功或失败。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其自我意识水平的反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应不断地提高,诸如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会不断增强,要能够逐渐地摆脱他人的评价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及努力等因素做出确切的判断,以利于形成正确、积极的成败归因,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显示其自身实力的一种标志,与此同时,良好的认知技能的培养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所说的认知技能,是指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即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常常失败不是因为努力不足,而是由于没有改变原有的,也许是错误的认知策略,所以再努力也不会有大的进步,这就需要加强认知技能训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可能已具备了某种认知技能,却不知道或不善于利用这些技能,这也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提高在学习中运用多种策略的可能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成功并不是能力本身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努力地运用已有知识的结果。因此,在系统的归因训练之前或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水平,使策略的应用成为更内在化的动机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挥及学业成绩的提高,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学业成败归因。

当我们为能顺利进行归因训练,取得良好效果而做充分的“软件”准备时,也要考虑在归因训练中必要的“硬件”投入。从归因训练的特点出发,为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察学习,掌握更合适的归因方式,必须要准备一定的电教设备(如录音、录像、幻灯等),以使对学生的归因训练能多角度、多侧面开展起来,实现最终的归因训练目标。

二、归因训练的要领

归因训练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为依据的,为此,在开展归因训练时,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智力水平及努力的程度与方式做出必要的鉴定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研究,了解学生归因的真实背景及归因差异,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对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鉴定,既要依靠相应的能力与智力测查量表所获得的结论,同时又要依据教师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及考核,以此对学生的能力与智力水平做恰当的评价。这一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在归因训练之初分析学生的成败归因结构与其能力的实际表现是否一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另外,了解学生归因的真实背景,也将有助于我们的归因训练有的放矢。学生由于其家庭环境、个性差异及所受学校教育的不一致,他们的归因倾向是否是其真实状况的表露,有待我们仔细考察,不然我们的归因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家庭环境因素本来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归因过程中,有的学生出于某种原因不敢说或不愿说出诸如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物质条件缺乏等原因造成的学习、情绪障碍等,从而被迫选择其他的因素来替代其真实的原因。教师若不深入了解学生归因的真实情况,那以后的训练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所收获。

归因训练的最佳效果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教师的训练相结合。若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形成积极的归因,那么教育者对其训练的结果也就事半功倍了。为此,首先应使学生对“积极归因训练”的模式有所理解。“积极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努力”归因,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归于努力与否的结果,这是大前提。如果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好成绩的期望,反而会促进其坚持不懈地努力,直至最后成功。“积极归因训练”的第二层含义应是“现实”归因。针对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即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其学业成就的因素还有哪些,是能力、方法、家庭环境还是教师……这些因素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业成就,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积极归因训练模式中,在“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中强调“努力”,这种双管齐下的训练模式将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归因训练的方法

归因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误差”,通过归因训练,使人们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误差。根据归因训练的指导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归因训练方法,其中比较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且效果较突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团体发展法。这种方法是结合我国学校的实情设计和采用的,且对已初步具备了讨论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中学生比较适用。

这种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5人),各组成员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对个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做出比较容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的归因(如努力因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备择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业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且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教师帮助、同伴帮助等)所起作用的程度做出评定。教师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各组学生,指出归因误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团体发展法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而更有效的做法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把归因训练随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

其二,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运用了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是指在归因训练时对于学生所做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例如当学生对没有完成训练任务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时,及时给予表扬或象征性奖励等强化,从而激发其坚持行为,保持和提高学习的动机。

强化矫正式归因训练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可以是手工劳动,也可以是某些学习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败)做出归因。常用的备择归因因素有五种:能力的高低、努力的多少、任务的难易、同学(教师)帮助的多少和运气的好坏等。每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如努力或同学帮助)时,立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对那些很少做出这类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这部分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强化矫正法简单易行,比较适宜低年级学生。但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办法。与团体发展法相比,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个别训练,因为个别训练时干扰较少,效果会更好。

其三,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经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较好的学习成绩。

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观看几分钟的归因训练的录像片,要求片中的学生的特征(性别、年龄等)与接受训练的学生的情形尽可能相似,所从事的作业任务的水平也应与接受训练的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相一致,且难度逐步提高,这样容易使被训练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与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录像片中的内容设计为:表现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进行归因的情况,任务的成功、失败(比如解题的对、错)顺序是预先确定的,每当学生做对题时,即给予纪念品奖励并显示绿灯。片中的教师告诉大家:“他做对了,说明他努力做了。”当做错题时,给予红灯提示,教师说:“他答错了,这说明他还应更加努力才能做对。”学生在观看录像片后,让他们重复类似的学习任务,这样便能将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日常学习中去。

其四,咨询诊断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个别已出现归因偏差的学生而设计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所掌握的归因技巧,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学业成败的真实原因,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特别对于那些“差生”,尤其要注意纠正他们倾向于“脑子笨”“运气不好”的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以此来证明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同时用积极的归因(努力不够、方法不妥等)来矫正其归因倾向。

总之,每一种具体的归因训练法的实施,既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具体特点,又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方能奏效。

统计学归因分析 篇4

株洲市泰山学校黄治宇

中共中央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轨道”。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使命,要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贡献。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更大程度上可以看他的写作能力如何,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我们,对此深有感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也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的“个性化”作文教学课题的研究,开展了“随心所欲”的作文教学尝试,现就我们探讨的一些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非个性化现象探讨

在作文教学和繁重的作文批阅中,我们发现学生不爱作文、怕作文,视作文为“挖煤”,为了完成作文任务,他们到处抄袭、拼凑、杜撰,生编乱造;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不说自己的心里话,缺乏真情实感,有些做“无病呻吟”状。例如,写“我的母亲”,就是自己生病了,母亲如何在医院里几天几夜不睡觉,然后是母亲累得病倒了。一写到“我的老师”,就是挑灯批改作业,或者是自己的考试成绩不太好,老师耐心劝导自己,到文章结尾,总忘不了要表表决心。一写到“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总有一大半学生凑巧捡到了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上交了;或者是搀老太太过马路。为了表现家庭困难,许多学生都让自己父母“下岗”;为了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学生让自己的父母“离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这内容雷同、毫无个性的文章呢?下面的一则材料,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有一个讨论小孩子吃零食是否有好处的电视节目,电视台记者先在街头作了一个调查,他拦住了一个小学生问:“小朋友,你爱吃零食吗?”孩子先愣了一下,然后肯定地说:“不爱吃。”这个答案太出乎意料了,连记者也愣了一下,忙又问:“为什么不爱吃?”“因为对身体健康不利。”这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不一定真的不爱吃零食,但他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按照大人教给他的价值观念来回答“是”或者“不是”。他们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有雷同的思路、雷同的价值观,唯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真是让人生厌。学生为了追求立意的“正确”,往往放弃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也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再看看下面这些文字。

1.公共汽车上,自己座位旁边不是立着一位孕妇,就是站着一位抱小孩的老妪,自己理应让座,却思谋再三。站立者摇摇欲倒、危乎险哉之际,“腾地”站起一位往往是非老即残的人士,而“我”则羞愧难当,后又“顿悟”老迈体残者常常心灵美好,身体健康者则精神伤残。

2.去鞋摊修鞋,不仅享受到免费服务,还聆听了鞋匠师傅“政治外交”“改革理论”的谆谆教诲,不禁“一股热浪直冲头顶”,顿感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振奋”过。

3.第一次英语考试失利,自己满腹惆怅,一片茫然。周末晚上花园漫步散心时,突然一盲翁摔倒,当自己扶起他时,只听他口中喃喃说道:“我虽然看不见,但我心里有一条路。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路,你不必刻意去寻它,它就在你心中,就在你脚下。小姑娘,大胆朝前走吧!不要茫然,你的路就在你脚下延伸。”一席话,顿使我“从来没有这样警醒过”。这几类作文,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看到过,让人无法看清其面目,无法窥见其心灵,看到的只是一张张面具、一副副定格的表情,虚假、板滞、毫无生气、千人一面。

一个个本来有个性的学生,写出的竟是些无个性的文字垃圾;“作文要有话说,要说真 1

话”这一起码的写作要求,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无法逾越的难关。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致力于彻底改变它吗?

二、造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的原因探讨

造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社会、家长、学生、老师四个方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信息量大,学生疲于接受各种信息,无暇去作思考,更不会去做深入的思考,思想贫乏,更别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代中学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之大,是90年代以前的中学生无法想象的。按理说,接收信息越多,思维就应该越活跃,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读书又不多,思考不多,语言积累少,底气不足,大量的信息反而使学生迷失了自我,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人云亦云,在作文中就表现出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说到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必然举出爱迪生加以论证,再搬出居里夫人压阵;说到全面发展的话题就要去写爱因斯坦的音乐修养,张衡的文学成就;说到内外因的关系就要写到洪秀全的失败、秦始皇的过失……不仅论据彼此雷同,而且结构单一,内容单薄,议论文就像一道数学证明题,一个论点加几个例子再加一个结论就成。更有甚者,长篇列举事例,一篇议论文基本上被事例材料填满了;至于记叙文,则不分主次,挂流水帐;说明文则层次不明,重点不清,文章无新意,这类问题在作文中相当普遍。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痛爱有加,呵护有加,独生子女参加社会活动少,生活经历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少得可怜,写不出好文章,更别说写出有独特体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加上各书店充斥着“作文大全”、“描写辞典”“电脑作文”之类的书,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懂章法,没有自己的见解,缺少“个性”,对作文题目所联系的内容不进行深入思考,没有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感悟,更不愿在结构上刻苦经营,见题就动笔,胡乱拼凑,结果必然下笔千言,空话连篇,甚至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变成一堆材料或一篇空文。

再说老师的原因,语文教师改作文时,有人感叹,改一篇学生作文比教师自己写一篇还费力。收一次作文就是一百多篇,批阅工作量可想而知。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导致一些教师产生消极心理,或批改太简略,或评语千篇一律,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见文不见人”,作“庖丁解牛”式的理性处理或简单给出一个分数,或板着面孔说句套话,更有甚者在文末一个红勾了事。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冷处理”,使学生写作的热情减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严重的是,对于作文,他们更多的是“创伤记忆”,少有愉悦成功的快感。长此以往,师生对待作文的态度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的作文水平更难提高。

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常常由教师命题作文,作文命题的模式化,常常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又不能不说以应付老师的苦恼。例如《一件难忘的事》或《童年趣事》这样的题目,学生从小学写到初中,写过许多遍了,已经没难忘的事可写了,童年趣事也写光了,又如何叫学生写出新意来呢?以往的作文,不仅限制文体,甚至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脱离生活实际,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少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常常陷入不重内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他们不注重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材料的分量,不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把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有的写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大讲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大讲起承转合应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甚至对不同的文体各写几个自然段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一语带过。这些作法完全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批量生产,缺乏情感交流,缺乏智慧火星的碰撞,缺乏审美愉悦,缺乏想象和创造。这样做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助长了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不良之风,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创新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现象对策的探讨

造成学生作文非个性化的原因有社会、家长、学生、老师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于社会、家长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但我们仍要做出我们的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工作,让正确的理念和思想影响家长,影响社会,逐步形成教育的合力。下面着重就我们教师方面谈点看法。

(一)解除心灵枷锁,注重生命

首先,在吸收多文化方面,要破除我们现在被包裹着的“独头茧”。只有“破”,才能“立”。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蔑视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在作文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当从重表现“大我”到重抒写“小我”,让学生尽情放松地去写他们的所爱所思,如小动物、好伙伴,如足球、网络、外星人。这样的作文才会真实,才会萌生独到的感悟。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那种对小生灵的原初之爱,才会养育出对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还应该敢于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处女地,要让学生做个“审美者”,但也不要阻止他们做个“审丑者”。让他们写《童年趣事》,也不能提防他们写《青春伤怀》;让他们写《家乡新貌》,却也要让他们写《乡村之灾》;鼓励学生写《我爱中华》,也可让他们写写《民族之短》;……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恶丑,才更加懂得真善美,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二)改革作文命题,激发创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主张:“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必须改革作文命题,作文命题形式应该多样化。学生喜爱写日记,随笔,提示了笔者,尝试让学生自拟题目。笔者曾对学生所拟的题目进行整理,再分成“校园短笛”、“心灵絮语”、“兴趣聚焦”、“奇思妙想”和“亲情友情”等五类。自拟的题目,丰富的意味,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了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就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次,教师的命题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里兜圈子。如《我的妈妈》、《我爱我家》、《窗》等等,这些限制性的命题局限了学生的生活视野,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美国小学生的命题方法,如“假如你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你的船已经沉没,你将怎样生存下来?”“你的未来人生将是什么样的?”“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等等。题目的宽泛,也使写作的内容伸缩较大,思维不受限制,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新意。总之,教师的命题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与心灵,以学生为圆心,以生活为周长,为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广阔天地。

(三)注重文学熏陶、关注社会生活

正如上文所言,“技术至上”的训练,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优秀的作文,从来都不是相貌堂堂的八股文,而是有血有肉、个性丰满之文章。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通过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真实融入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四)多点人文关怀,采取民主讲评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心灵释放,一种内心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等生命的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籍或理解或劝导或激

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其次,应该让民主走进作文评讲。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讲评是当今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共同探讨,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权威”者的指点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师生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想碰撞,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这样的讲评,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统计学就业前景分析 篇5

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社会需求量接近于饱和状态。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工作领域内有影响的人物也不少,像付成敏,成功地应用统计专业知识为中国的统计工作进行了高效和精确的统计。像姚飞,李智等等一批统计工作者们都在这一工作领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达到与世界的先进国家同步的水平。

由于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所以就业时需注意的事项也很多。首先,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成绩。竞争大,自然而然就要优中选优,而专业知识是衡量你是否优秀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因而,在面试时,一定要带上你的成绩单。一般单位都认为,好学生是能做好统计工作的,因为统计工作需要认真、耐心、踏踏实实,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就业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客观地评价估计自己,在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要用成熟、稳重、自信的风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也不要总拘泥于选择大城市、大单位,总注意个人收入,工作环境,要多考虑一下偏远的地区,多注意一下西部的开发,多关注中国的不发达却需要人才的地方。

统计学归因分析 篇6

一、前言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稳定、社会普遍认同的成熟大学相比,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成长的特殊领域;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本文结合河池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及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建立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统计专业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挑战

河池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现已输送4届统计学毕业生。从2015年开始,河池学院把统计学专业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统计学专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矛盾。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缺乏经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统计理论很难理解;应用统计专业是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招生,数理方面的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践课时还比较少,特别是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践课时还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没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缺乏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问题。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新办的应用统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的人数少,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数少,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双导师”制还没有完全落实,聘请兼职教师少,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还没有真正实施。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

4.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模糊。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来实现,理论教学比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实践环节并提供生产岗位,产教融合度少。

三、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首先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为实现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措施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的发展性,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办学资源配置,适时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建立灵活而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避免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脱节、颠倒和缺失现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课程结构优化,必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应用过程对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论文报告、课程实习见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实验室进行,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实习基地开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模式,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努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

3.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做引导者、传播者,在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老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必须具备通识与统计学应用领域有关的其他各种知识背景。我校已采取“双师型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领域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应用水平。我校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少,数量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急需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提高统计工作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吸引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统计学老师来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学术活动、技术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等,实施“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措施,以优化统计学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4.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原有统计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的实习和培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寻求与学校周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反补教学,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未来的就业中很快地出色地完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就地取材,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创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培养措施,仅供学者们商榷。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快速成长。

作者:侯宗毅 单位:河池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篇7

“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 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在当时, 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 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 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 这就是失范。如今,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 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 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 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 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所有这些, 都令人不寒而栗, 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 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据调查, 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 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二) 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

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 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

(三) 高校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从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众多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测查, 结果表明, 2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统计, 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学生已占总休、退学的学生人数的50%左右。

三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无论我们怎样同情和谴责, 残酷的事实还是无情的摆在我们面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失范行为发生呢?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 导致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有社会道德失范, 文化市场失范, 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一) 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有着多种表现, 其中主要表现为社会规范失控, 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以及人口流动问题等。

1社会规范失控

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 往往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在旧有的计划经济下, 许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被推翻了, 而新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法制建设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腐朽、自私的价值观念在侵蚀着年轻一代的心灵。

2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失调, 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失控。社会上的各类武侠小说、色情、暴力影片、不良文化传播物品等禁而不止, 在社会上泛滥、毒害大学生, 而真正催人泪下、激人奋进、陶冶情操、健康向上的高雅文化、艺术作品则不能满足需要, 使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

3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为世界范围内失范行为猛增提供了空间。城市化使得原有的社会控制力削弱, 人际关系疏远, 社会规范及道德出现迷失状态。随着核心家庭化趋势的扩大, 各种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自由性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4价值观多元化

社会变迁必然带来人生观、婚姻观、性观念、金钱观等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比物质形态的变化更为复杂多元, 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对失范行为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5人口流动问题

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 也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途径。我国在较长时期内是以户籍制度来建立社会控制机制的, 当人口流动数量不断提高的同时, 社会控制就显得苍白无力, 这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流动人口中的犯罪、流浪、拾荒、超生、乱搭乱建、小偷小摸等失范行为, 对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二) 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学校教育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缺失。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下, 出现了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学校德育又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需要德育的时候, 学校德育却无法满足, 干脆把德育拱手让于社会, 把德育看作软任务, 甚至放弃其应有的责任。

2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目前, 我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还未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如何有效地自我疏导和调节。高校法制教育薄弱, 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如果不接受法制教育, 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 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 而没有法律判断的标准。学生的违法犯罪究其根源都是生活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 加强法制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公民的义务,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为他们今后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和过度照顾;二是家庭中出现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的无人管教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本身又有其原因。当前社会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 单亲家庭也大量出现, 随之是离婚率的迅猛上升。大量材料表明, 因家庭结构破裂后出现的种种家庭问题, 对儿童的成长明显不利。

四关于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策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防是减少失范行为最有效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 预防是一个涉及大学生个人、学校和家庭等多方主体的社会系统工程, 只有多方联动, 才能防患于未然。第一,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学生, 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 共同努力, 争取尽早发现。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应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第二, 加强法制教育。高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和进行观摩等活动, 使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结构, 明确其威严性,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 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高校对于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大学生个体应分别给予及时、适度的惩罚, 以此警告其他预谋实施暴力事件的大学生要以此为戒, 从而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第三,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历来承载着社会稳定器的职能, 家庭的和睦对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每个人生活的起点, 对个人的影响最早、最直接也最持久。事实证明, 民主开放型家庭, 更容易培养出知书达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子女。因此,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净化家庭环境, 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失范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潘启雯, 吴婷, 郭潇推.保障校园安全要有长效机制——校园恶性犯罪事件频发背后[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5-27.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策略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 错误归因 策略分析

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小学生解题错误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现象,加之学生本身不重视和教师不善巧妙引导,学生在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上屡摔跟头的事实愈发成为教师与家长头疼的问题。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解题能力低下、数学题目理解能力较差、心理因素影响,思维模式受限等成为一些最常见的原因。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解题错误,认真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才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成功率,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新出路。

一、小学生解题错误的常见原因分析

(一)概念、定理、规律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概念、定理、规律掌握不牢基本上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通病,概念混淆,张冠李戴,规律模糊,运用不灵活造成解题的偏差与错误是很多学生面临的难题。例如,在“数的概念”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有这样两道判断题,即“自然数就是我们常见的1、2、3、4、5、6、7……一系列简单的数( )”“0被称为最小的数( )”。在整数的学习中,这两道题是最常见的题目,正确答案是两道题目要判错。但由于学生初步涉及“整数”这一概念,又受家长从小对学生“1、2、3”等数耳濡目染地教授,学生根本就找不出两个题目的错误之处,导致解题错误。再如,“4m=( )cm=( )mm”一题中,一些学生往往由于混淆“1m=10dm=100cm=1000mm”这一知识点,或者对这一知识点交叉记忆,加之解题马虎,很容易造成解题的错误。

(二)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低下,缺乏解题技巧

小学阶段处于学生整个人生学习的低级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弱、主动性不强等性格特征,学生在提高自身数学解题能力方面并不重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以至于出现解题能力低下、解题技巧缺乏、错误率高、解题费时等严重问题。虽然小学数学题目相对简单,但对于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却是一大难关,解题技巧的缺失成为困扰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高的障碍。例如,“小明看一本24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0.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0.5,这本书还有多少页小明没有看?”这道题目涉及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知识点,再加之是一道对理解力相对要求较高的应用题,学生在解题时如何没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能力难免出现错误,有些学生一看题目为避免算错就干脆放弃。这类题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单位1”,然后开始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难度较大,对解题技巧要求也较高,可以利用图示解题法提高解题成功率。

(三)受认知能力限制,小学生数学理解力差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着很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极差,对一些文字叙述较多的判断题、选择题等无从下手,特别是纯文字的数学应用题,部分学生更会产生厌烦与恐惧心理。还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有限,常出现望文生义、不深入思考、胡乱解题、得过且过的状况。例如,“一个正方体玻璃容器棱长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5升水,再把一块石头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15厘米,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是一道集体积和容积计算、单位换算、不规则容积计算等知识点于一体的数学题,对于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比登天还难,他们拿到题目后,往往驻足观望很久也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或者在理解某一点上出现偏差导致解题错误。

(四)数学学习敷衍性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些小学生由于一直以来对数学学习抱有随意、敷衍的学习心态,并不重视数学学习,在课堂上很少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久而久之,这种厌烦与恐惧心理进一步升级,学生屡次出现解题错误也在意料之中。由这种敷衍性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解题注意力不集中,解题容易出现思维定式。首先,解题思路不清晰。例如计算题“404+250=( )”,学生在进行列竖式计算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抱有“早算完早结束”的心理,将“250”写成“205”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再如计算“59×99+99=( )”,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影响,看到“99”就想进行简便运算,于是这样解“59×99+99=59×(99+1)=59×100=5900”。这样的解题过程是错误的,师生必须加以重视。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成功率的策略

(一)有针对性地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建立数学解题自信,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对于概念、规律等掌握方面,要相信自己通过刻苦攻读是可以一样击破的。对于概念,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概念更加生动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另外,在一定学习阶段后,可以针对此阶段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系统测试,督促学生将基础概念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来抓。例如,在“小数”这一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列举生活中一系列常见现象(某商品标价是4.5元)来加深学生对其理解与巩固。对于“规律”来讲,教师最好经常性将一些常见数学规律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中,在这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学生实现对数学规律的牢固掌握不再是梦。

(二)提升理解力,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与技巧

由于受认知能力的制约,学生理解力低下已成为一种事实,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尽可能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完善数学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毋庸置疑,提升解题技巧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加快学生解题速度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算法和法则,运用经典题目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使其在不断练习中掌握独到数学解题技巧与方法。在锻炼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重难点知识分别练,易错易混知识对比练、反复练,兼顾评价”的原则,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数学易错题集锦”,在每一道数学错题中详细记录错误的原因,以及用到的解题技巧,全方位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三)多途径加强学生对数学解题的重视

针对学生敷衍性心理给学生数学解题形成的障碍,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关心学生,理解包容学生,多用鼓励性评价语言提升数学学习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如在题目“找规律1、4、9、16( )”,很多学生由于对平方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很难将正确答案“25”填在括号中,还有一些学生在被老师点到回答时显得局促不安,回答错误后很自卑。这时教师应该加以鼓励,对嘲笑别人的学生进行批评,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不自觉的错误暴露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数学解题错误原因主要体现在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理解能力差,解题技巧欠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重视,心理厌烦与畏惧心理的干扰等。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者,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与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目的地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给学生传授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克服学生的数学敷衍心理,务使其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淑廷.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2]张建英.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杨丽莉.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小学新教师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