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通用15篇)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小学生写作文》,书里有教我们怎么写人物,怎么写小动物,怎么写景色,我看的津津有味,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别有意思,题目就叫《丁丁梦中的懒人国》。

有一个小男孩叫丁丁,他是一个“小懒虫”。有一天晚上,丁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来到了“懒人国”,懒人国中的人都是小懒汉,什么东西都只做一半:房子只建造一半,汽车也只生产了一半。丁丁走进理发店,理发师给他理了一半就不在理睬他。丁丁顶着这个只理了一半的头,来到了裁缝店,看见里面的衣服都只有一只袖子,裤子只有一只裤腿,这样的衣服怎么穿呀?没办法,衣服做不成。丁丁来到了动物园,这里风景似乎不错,丁丁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休息椅子上,“啪”马上摔了个大跟,原来这椅子只有两条腿!丁丁正从地上爬起来,呀,不得了啦!动物园的老虎,猴子,豹子。全跑出来了,这动物园的笼子只做了一半。看见凶恶的大老虎朝自己扑过来,丁丁吓哭了。第二天,丁丁把这个梦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这懒人国的国民还真的.和你很像呢!”丁丁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丁丁改掉了懒惰的习惯,成了一个勤快的人。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2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 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 至于怎么说, 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 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 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 “说”作文变成了“写”作文, 但肖复兴还是没有什么要求, 并在儿子写完后告诉他, 这就是作文, 让肖铁感觉作文不过仅此而已, 没什么难的。同时不忘记表扬他, 哪一句写得好。正是有了父亲的鼓励, 肖铁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就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反观如今我们的作文教学, 老师们唯恐学生轻视了作文, 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学生一听就觉得, 那么重要的作文一定很难, 心里首先害怕起来, 谈何对作文产生兴趣!好不容易克服了重重困难写出了作文, 教师这里改一下, 那里删一下, 一眼望去, 满篇都是红色, 仿佛无数的蚂蚁正在吞噬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拿到这样的作文, 感觉自己的劳动全白费了, 没得到教师的半点肯定, 于是再也提不起兴趣写第二篇作文了。这样的作文教学, 学生对作文只有畏惧的情绪, 说不定还要加上憎恶, 与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这些课程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二、内容选材重童心

在本书中, 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附了一篇肖铁的作文, 取材广泛, 有描写动物的, 有描写风景的, 还有写人的……细细读来, 我发现他的文章不但内容具体, 语言流畅, 更突出的是所写内容极富童心。比如写《游无锡三个洞》, 按照成人的写法, 写“清风洞”当然要写风。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看, 他会觉得风并没有吸引他的地方, 他感兴趣的是一块像小熊爬竹笋似的石头。肖复兴认为, 那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感受, 让他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如果由我们教师来指导学生写作文, 也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写动物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许教师会以权威强迫学生放弃写石头, 告诉他“这是没有抓住特点来写”;也许教师还会好心地提供几篇范文, 让学生“参考”……也许教师们那“先见之明”的指导、那丰富的“教学经验”, 恰恰扼杀了学生纯真的童心, 毁灭了学生富有童趣的语言。于是, 学生的作文本上, 一派空洞虚伪的大话, 一副大同小异的框架, 仿佛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教作文, 不正是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吗?如果为了所谓的“模式”“特点”而缺失了心灵的参与, 作文再精彩, 也只是一个制作精致而没有血肉和情感的木偶。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珍视童心, 把童真童趣放在首位, 只有呵护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学生才能敢写、想写, 真正做到乐于表达。

三、指导方法重修改

肖复兴在初三时写的一篇习作就得到过叶圣陶先生的细致修改, 后来在插队时写的十篇散文又得到了叶至善先生的修改。这些经历使他的写作之路迈得更坚实, 也奠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理念——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 并将这种理念传授给了儿子。在肖铁上高中之前, 可以说几乎每篇作文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修改。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修改, 肖铁才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领悟了写作的真谛。

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上, 修改作文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少教师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指导学生修改, 就替学生一改了事。这样誊抄到作文本上的作文虽然看上去不错, 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学生也不知道这样写好在哪里, 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其实, 修改作文的技能如同写作文一样, 是需要教的, 从检查有无错别字, 到斟酌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再到思考选材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清楚、描写是否具体, 都需要教师细致指导。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 学生才会明白怎样的作文是好的, 作文水平也才会逐渐提高。

四、写作训练重方法

怎样训练孩子写作文?肖复兴认为, 单靠练习写作文还不够, 一定要坚持记日记。只有天天练, 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 提高写作水平。肖铁从五岁起就开始记日记, 一直坚持到长大。虽然刚开始时写的日记很简单也很幼稚, 但却帮助他在作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记日记, 增加了他的写作兴趣, 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 这比单纯地教他一些漂亮的词要有用。

可惜, 我们的教师更愿意让学生每天做题, 也不愿意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试想, 一学期仅靠写八篇大作、十几篇小作, 怎么能练好作文呢?特级教师管建刚就很注重让学生写日记, 在他的班上, 学生不光上学的日子写, 连放寒暑假都写。由于笔头练得熟了, 再加上教师给予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飞快。并且通过记日记, 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积累了大量素材, 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利用学生读作文,指导学生写作文 篇3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浓厚的作文兴趣?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作文水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真情实感的话说出来?就连平时老师和同学认为很腼腆和不善表达的张春新同学也流利地读出了自己的作文。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这些同学的作文,听其言、观其文确属自己亲笔所做,绝非抄袭而来,因为文中的语言非常质朴,具有真情实感。事后间口之余,不仅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反思。经过反思使我认识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读”字。

第一,读可以激发学生自身作文积极性

经常组织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自己的作文,借以展示其小有的才华,进而产生成就感,自豪感,觉得自己进步了,会写作文了,因而产生对作文的兴趣,知道了自己在全班同学中的价值和地位,自然地产生了作文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朗读的的胆量,由不敢读到敢读,同时也转变了自身的性格,有内向变成外向。写作文由不爱写变为爱写作文。由不会写变为会写,由被动变为主动,相比之下觉得自己也不比别人差。这次你写的作文比我强,下次我要超过你,比你还强,进而推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越来越高。回过头来冷静一想,如果不让学生自由去读自己的作文,不展示他们的作文,不给他们展露才华的机会,只是老师“暗箱操作”,挖空心思写评语,上课评课,言语写得再华丽,讲译的再深刻、再全面也无济于事。因为学生根本找不到那种兴奋的感觉,学生彼此不相知别的同学的作文水平如何也找不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中没有谱,所以也就不能产生怎么高的积极性。所以说这种作文积极性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

第二,读作文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生通过公开面向全体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在朗读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文中句子不通顺,用词不恰当,字迹不公正事情说的不明白的地方,从中很自然地感觉到毛病,进而得到改正,同时在听取别人的作文时,会感悟别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借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出别人的不足。就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不犯类似的错误,使自己的作文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学生通过读自己的作文和听取别人的作文,进而更加认识了自己,也更认识了别人。从中自然产生了“什么是好作文,什么是不好的作文”的心理评价标准。提高了评价的能力,明确了写好作文的目标和思路,为写好作文开拓了一篇全新的绿地。

第三,组织学生分别在全体学生面前朗读自己的作文,起到了典型引路带动全体的作用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大讲所谓作文的方法,作文的步骤可所谓费劲千言万语;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写起作文来仍然很费力,无话可说,无事可讲,无普可寻。有的老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文引路子做样子,还给同学大写所谓“下水文”,可算功夫下尽,结果收效甚微,结果怎样呢?形成了千篇一律拘于一格。

通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这样让学生作文比较好的同学首先在全体学生面前朗读自己的作文,利用典型思路,利用典型学生的典型文章做“下水文”这是指导学生作文的最有效最捷径的方法。老师自做的“下水文”,往往拘于一格,有时高不可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模仿起来比较难,而典型学生的作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来自学生,指导学生,恰中其伤,学生是作文形成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学生模仿起来比较容易上路,内容会出现不同的角度,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讲。

第四,读可以开拓学生作文思维空间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都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喜怒哀乐也不一样,由此对身边事物观察角度不一样,所选定题材不一样,听了不同学生的作文选题,大大丰富和扩大了每个同学的观察视野以及作文选材和思维空间。客服了以前选材单一化,抽象画,及无材可选、无事可写的弊病,使学生感到,大千世界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万事可由笔,无处不文章。

第五,读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灵盛

学生听了别人读的作文,特别是后进生听了先进生读的作文,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和诱导,丰富了自己的写作方法,积累了词汇,提高了写作技巧。从而产生创作灵感,写起作文得心应手,一个个优美的词汇,一段段动听的话语脱口而出,这个创作灵感哪里来,不是靠老师评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

第六,读可以增强学生写作文的信心

通过听别人读的作文。因为是同龄人,所写的内容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心灵的启迪,从而觉得写作文并不难,他能写的我也能写,由写简单的食物到复杂的食物,这样一步步升级。从而是写好作文的信心大大的增强了。写作文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写作文的信心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

读《30天写小说》有感 篇4

白山碧玉

最近心浮气躁,始终静不下心来,《彼岸花开》写了又改,改了又删,删了又重写,重写了又删,反反复复的,始终找不到自己要的那种感觉,反而更加的焦虑和急躁,所以只好读书、学习,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暂缓急躁的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

最近看了几本书,第一本就是克里斯巴特的《30天写小说》书很薄,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精髓不少,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通过作者的提点而豁然开朗起来,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摘录几条重要的语句分享一下:

1、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有可能实现。

2、写作能够保证你在失去青春年华和美貌容颜之后,仍旧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3、开头容易,坚持难。

4、阻碍人们实现文学创作梦想的并不是缺乏天赋,而是缺乏截止日期的压力。只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又一个和谐的环境和适当的期限限制,奇迹就会发生。

5、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愿完成写作——而且又非常享受整个写作过程——原因就在于我们写的又快又急。由于时间紧,压力大,我们肾上腺素咆哮的声音早已盖过自我批评的声音,从而减少了成年人进行创意写作时的过多顾虑。

6、就写作而言,早行动肯定比晚行动要好得多。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属于这个阶段的热情、困惑和精力,而它们对小说创作都各有价值。

7、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新的小说。如果一味往后拖延,那么我们本来有望写出的一本好书就可能会被错过。

每一句都很朴实,都很简单,但是大道至简,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都直击我的命脉,尤其是最后一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新的小说。如果一味往后拖延,那么我们本来有望写出的一本好书就有可能会被错过”.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尤其的深。

《沐晴之》《邪魅依云》《上海黎明》的草稿都是已经打好的,甚至都已经开篇几万字了,只是后来因故耽误了,那么,既然我现在打算重拾梦想了,为什么我却不愿意继续写下去呢?为什么固执的非要等到觉得能写好的时候才来写呢?为什么非要重新写一个新的故事呢?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个阶段就去写它呢?要知道,越怕糟蹋了它,越赋予高的期望值,那么压力就越大,而有些压力是必须要卸掉的。

有的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所以,丢掉不必要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吧,删繁就简,去掉功利性和目的性,单纯的就是要写温暖的故事,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5

这个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著作《经济解释》。自我感觉还算能够看下去,不像之前所想像的那样枯燥。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在《经济解释》这本书中,张五常先生列举了大量实例,尤其是立足亚洲的实例。现今充满数学符号的经济学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以真实例子取胜的经济学著作,则依然寥廖无几。无疑《国富论》是一本,《经济解释》也将是一本。在《经济解释》一书,收集了张五常先生1968年至1998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25篇文章,基本上囊括了教授的学术思想。1982年,张五常先生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这本集子,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张五常先生坚信,经济学必须是解释现象的科学,只有能够解释现象的经济理论才具有生命力。所以有人说自二十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经济解释的浪潮中,张五常先生无疑是最优秀的弄潮儿之一。

在读《经济解释》之前,我只知道张五常先生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经济学者。他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上网查询后才知道张五常曾任阿诺德·C.哈伯格讲座的首任讲师,是位博学多才之人。1967年获加州洛杉肌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先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后成为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和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1997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主席。除了研究合约和新制度经济学外,张还是著名的摄影家、书法家和散文家,并且是艺术爱好者,收集绘画、书法作品、古玉器、砚台和古董。

但是读了他的《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先生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融入了一项新颖、重要、被广泛解释、而所有现行教科书均迟迟没有载入的内容,那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这些内容当然是《经济解释》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读者将有关的章节与科斯和阿尔钦的结论比照,就不难看出“青”是否胜于“蓝”了。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但是我对于他的新颖的观点是十分钦佩地。现在的中国大陆已经越来越需要创新了。

《经济解释》这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科学说需求》,第二卷是《供应的行为》,第三卷是《制度的选择》。这本书读起来跟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有所不同。首先,论证的一些原理跟传统的观点有很多不同。例如,先生认为“功用”这一概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认为这仅仅是经济学家思维中的一个“假说”。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能够感觉到先生思考问题有其独到之处。其次,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篇著作没有用一个图表或者经济学教材常用的一些数学的函数、图形等等。让人读起来觉得所论述的道理很明了。最后,所引用的经济事例很贴近生活。比如在第五章“需求定律”中的第七节,在论述“消费者盈余”,先生举了日常生活中的“甲乙二人购买苹果”的事例,通过娓娓道来的论述,把“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明了地论述了出来。这样让我能够更好地去掌握一些经济学的道理,可以在认识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是十分管用的。不是传统的书斋式的理论经济学教科书,而是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经济生活指南。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五常

先生的经济学大家风范。

由于阅读的时间有限,我主要读的是第一卷——《科学说需求》。第一卷的关键词“需求定律”,重心在于理解张五常先生的需求定律与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有着微妙的差别。先生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公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假设出来的。而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定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公理)推导出来的。很多人为需求定律争论不休,根本原因都在于他们没有把握这一卷的关键词。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想不到原来“需求定律”还会有这样的解读。我只是知道它是经济学当中的一个经典原理——“任何经济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然要上升。”而通过阅读这一卷的内容,我了解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而且通过阅读,我也知道了,在读任何书的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去简单的照抄照搬别人的观点,或许你通过自己的思考所得到的东西要比原著的作者所想的更远,所想的更合理。

同时第一卷中的第一章也给了我很深的映象,在这一章中,是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一些概念。比如“套套逻辑”,什么事”套套逻辑”,初一看,我觉得很陌生,其实,一看先生对其的解释,就不陌生了。所谓套套逻辑,就是一般化的“离谱”的理论,因为它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所以不能认定它是对还是错。所以说,我认为“套套逻辑”就是说的抽象的、空洞的理论。但是,张五常先生又在书中说:“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虽然说:套套逻辑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不能说它一点用处没有。先生在书中给我的观点“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这里所说的“一个极端”是“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特殊理论”,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指“套套逻辑”,科学的进步过程,就是将“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相结合的发展过程。还有,在书中,五常先生又重新对经济学的传统概念——“均衡”与“非均衡”进行了解释。先生在书中解释说,所谓均衡,就是有限制而达到的可以验证的理论。所谓非均衡,就是指“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从中看出,先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是从“有无限制,能否验证”出发来论述的。从

第二章到第七章主要是先生对前人的理论的解释进行补充修改。但是由于张五常先生是在西方的环境下求学,研究和生活的,其研究的理论常常会有一些对社会主义的偏见。例如在书中,先生大谈进行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起点是个人,这点固然没有错,但是他又说,从国家和集体出发去研究经济行为是无法取得成效的。我就无法认同,例如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是怎样度过的呢?美国又是怎样在短时期内经济得到飞速恢复的呢?还有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的经济奇迹又该怎样解释呢?我知道张五常先生的观点有很多是很新奇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还是会支持以中立客观的心态的去看待事物,去搞研究,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读《匆匆》有感小学作文 篇6

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深受感悟,思绪万千。《匆匆》使我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是的,露珠儿干了,有再晶莹夺目的时候;太阳落山了,有再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天空被乌云遮蔽了,有重现光明的时候......可我们手中的日子呢,却如江河入海,一去不复返!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回想一下,我又何曾不是这样每天都快速地把作业在学校写好,放学把书包一扔,不是看电视,就是玩耍。父母看见了多次批评,可我却说写好了,书上的内容也记得。可当试卷发下来,却是处处挂红灯。我也就像朱自清先生写的那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珍惜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分几秒,他也会过得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光阴,他也会一无所获,过得空虚。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主要看你怎样掌握,怎样分配。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洋里的水,只要你能挤,总能挤出。

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玩耍的人们啊!快睁开你的双眼,不然,时间将在你身边消逝。

点评:

1.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自己读《匆匆》这篇散文后的感受,通过这篇散文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道理。文章引用原文,加以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展开深刻论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7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来看, 为了追求高分, 大多数教师不敢放松每一个环节, 不浪费每一分钟。一堂课主要是由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每个点、每个内容都精讲、细析, 学生根本没有思维、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提高“质量”, 大多数教师 (特别是毕业班教师) 每天早上提前40分钟到校上课, 中午辅导60分钟, 下午辅导长达100分钟, 平均每天要比学校规定的在校时间多出3小时20分钟。此外, 教师每天中午和下午还要布置一定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家庭作业给学生。临近考试期间, 作业量更大。一天之中, 学生都是在没完没了地做练习、做模拟试卷。实践证明, 这样的“题海战术”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反而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长期下去, 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 解决问题的途径少、思路窄,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单从语文课堂来分析,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只注重文本的分析, 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不是“用文章来教”, 而是“教文章”。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不能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去认识周围事物、本质和规律, 也不能去发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学生的阅读理解、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归纳概括、感悟体会等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这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小学教师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 而其中占据首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了让师生从题海的困境中走出来, 提高大班额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质量, 本文特提出“大班额背景下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写—读”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三穗县城关第二小学为基地校, 研究时间为2年, 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 通过校本培训、上示范课、定期举办论坛、师徒结对、课堂大竞技、聘请专家现场指导、选派骨干教师外出研修学习等方式, 转变教师的研修观念, 由个体改革向整体改革推进, 让学生“乐学、愿学、会学”, 真正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的终极目标。

(一) 教师研修培训模式

撰写详案→理清思路→磨课研课→参与改进→集体备课→明确目标

专题培训→提升理论→课堂实践→总结反思→发现问题→集中研讨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实际撰写详细的教案、理清教学思路、通过教学研讨集众人智慧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借助课堂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存在的问题, 通过专题研修培训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再次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团队成员会在这一循环研训模式下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这样的研修方式就属于一种需求, 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 是一种常态式的研修培训。

(二) 学生学习顶层设计

展示提升→反馈交流学法迁移→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这一结构框架的重心, “读—写—读”就是这一学法指导的主要学习模式。

三、操作策略

“读—写—读”这一学习模式只适用于一篇文章中某一内容或段落的学习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读。此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读为主。读之前, 教师应让学生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或教师提出读书的要求、提示。让学生按照要求、提示或问题来读书,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这一环节,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 有几点优势:一是教师提出的要求或提示既是对学生读书的要求, 更是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二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问题意识, 在边读书中边思考;三是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类学生都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

第二步:写。通过读书后, 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将文中的关键词句勾画下来, 并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可以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写下来: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进行小练笔。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全体学生思考的过程。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中下层次的学生) 不动脑思考, 等待着少数几位优秀同学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倒”出来的教学局面, 真正做到了让全体学生在思考问题。只要学生动笔写出来, 或多或少, 他们都是进行过一番思考的。

第三步:读。这与第一步的读有区别。这里的读是指学生在理解课文后,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来朗读。这一环节, 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挑战读、比较读等多样的形式。此时的读是学生经过思考后的读, 这就使得读书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了。

通过三步学习后,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其他内容, 首先让学生将这一学习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 然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其他内容, 并通过展示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既学会了学习方法, 又提高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读—写—读”阅读教学模式的长期运用会使学生的头脑变得聪明、灵活。在解决问题时, 学生会思维活跃、思路清晰, 解决问题的渠道多,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这会为学生升入中学、大学, 乃至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能够独立或借助工具书完成阅读思考题, 回答问题时中心突出、表达流利有条理。该教学模式在黔东南州教师培训会上, 通过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推广、交流, 得到参训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引发的思考

“读—写—读”阅读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读与写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本这一目标。读写结合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抓住文本的读写结合点, 选准时机, 恰如其分地渗透读写知识, 进行高效的读写训练, 改善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摘要: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发展的有力保障。从阅读教学角度来看, 我们的目的不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 而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文章。我们不要“授人以鱼”, 而要“授人以渔”。“而“读—写—读”阅读教学模式的侧重点即教师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读”,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体现分层教学;“写”指学生由言语表达转向书面表达, 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读写结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 又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本目标。

读《说勤奋》有感小学生作文 篇8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下面让我为大家说说吧!

《说勤奋》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名人的故事。学完这篇课文,我的第一感想就是:司马光和童第周是两个很了不起的人。因为司马光竟然能在别人玩的时候静心读书,而且,他还用了整整19 年的时间编著了一套巨著——《资治通鉴》。这两个人中我更加佩服的还是童第周,童第周虽然没有司马光那么聪明,但他知道要上进,并且勤奋学习。我一直相信“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句话,并把他牢记在心。

从此以后,我们只要向司马光和童第周学习,那么,我们长大也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9

三店街宋寨小学

曹海英

读书活动期间,我阅读了《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虽然不如进行教育实验研究那样复杂,但操作起来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说,这本书这让我对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份工作的总结。从现实角度来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实际需求,是教师评职、评先和晋升的现实需要,是学校提升品位和推广教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教学论文的选题要从实际出发

在撰写教学教学论文时,确定选题是第一步工作。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文章写作成功的一半。所以说,确定好选题,更是文章写作成功的关键。而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师来说,难以集中很多的时间,集中精力来搜集资料,所以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优点、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失败之处、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反思策略和教学行为反思策略都可以作为我们撰写反思、案例、论文确定选题的素材。

而且从这些素材中确定的选题是结合了我们实际工作的,在实际撰写中,我们有话可说,也更容易把握、更具现实意义。

三、教育教学论文的论述要有理有据

文章的论述应该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而且这些问题应该是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从听课等各种课外学习中来,但是审视问题的角度要新,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新意、有高度。

另外,在具体论述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提炼,并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能够运用某种理论工具对已有的经验、案例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归纳、梳理。

作文的金钥匙——说、读、写 篇10

一、课前演讲, 创造“说”的舞台

作文差的同学, 往往是不善表达才导致作文中话说不清, 句子不通顺, 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 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 那更是难上加难, 让人有一种“一筹莫展”的感觉。对于这种现状,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发言的机会, 让其多说、敢说。在课堂教学中, 我坚持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一分钟内进行一次演讲, 在内容选取上可以是讲故事, 要求是一些名人、英雄故事, 还可以是一些排比句, 或者是优美的段落;在人选上, 多侧重给那些作文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久而久之, 他们就消除了畏难情绪, 变得愿说、会说, 从而为“写”积累了素材。

二、巧做摘抄, 坚持“读”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积累, 积累越厚实, 写作就越有基础, 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 没有积累, 则胸无点墨, 是写不出文章来的。课前一分钟的演讲, 时间有限, 学生的锻炼机会有限, 并不能面面俱到, 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做读书笔记, 即通过摘抄、点评、读后感等形式, 让同学们每周都有一定的阅读量, 进行有效的积累。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因为做了大量的摘抄, 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 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必须让学生对作品语言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去圈点、去批注点评。虽然, 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 比较零碎, 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 多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做到“学、思”结合。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经过反复阅读思考, 就能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摘抄积累后, 学生有了收获, 有了自己的东西, 这时可以在班里开展“读书展台”活动, 将学生的摘抄笔记在班内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 查漏补缺, 为“写”打下基础。

三、每周作文, 进行“写”的练笔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 你才能真正会写。”那么如何进行写作呢?

(一) 学会仿写, 熟能生巧。

仿写, 就是让学生从范文中“仿”作文, 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可从训练学生仿写句子开始, 逐步到仿写片段、仿写范文, 渐渐地学生就能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有一定的写作思路。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能降低学习难度, 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这样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但“仿”不能是机械模仿, 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 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 只要勤练笔, 就能熟能生巧, 像疱丁解牛那样, “以无厚入有间”, 做到“游刃有余”, 慢慢地自己就会独立完成作文了。

(二) 激发热情, 启发思维。

作文训练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因此, 老师要因势利导, 精心命题, 在进行练笔时要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 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 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 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例如, 我校每个学期都播放爱国主义电影, 我就利用这个大好时机, 让学生写电影观后感, 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既是一次写作训练, 又是一次德育渗透。

与此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发现的问题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作文的创新就在于此, 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 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 要写的东西很多。例如, 在2010年学校举行运动会期间, 我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从独特的视角, 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进行写作时, 有的学生抓住了一位同学长跑的一幕, 把他跑步过程中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 充分体现了长跑中的艰难与快乐;有的写百米接力赛, 认识到团结的力量, 集体的智慧;有的写自己参加本次运动会的感受, 认识到只有不断拼搏才能获得成功;有的写裁判员的一举一动, 其他观看同学的加油助威, 好不热闹;还有一个同学写到了在这次运动会中, 有不讲诚信的现象, 如代替他人跳高、跳远, 虽然为班集体争取了荣誉, 但这是可耻的行为。由此, 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此时他们也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体会到作文并不是很难。

总之, 作文要以“说”为线, 以“读”为源, 以“写”为本, 做到“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只要坚持日积月累, 循序渐进, 娴熟地运用这把“钥匙”, 作文这把“锁”一定会打开。只要学生肯努力, 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定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卢军.教师成长关键词.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小学作文:读对手,你好有感 篇11

读<<对手,你好>>有感

这期语文报编的十分精彩,令我最陶醉的是1版的<<对手,你好>>.它虽然很短,但十分精悍,作者还写出了他对对手的想法,并用了狼羊等例子充分说明了对手存在对自身的可贵,但是,我认为:1.狼吃羊的例子是自然的循环,是不能改变的,不足以说明对手的可贵性.因为,用鞭子躯赶羊,从而达到运动和用药治疗羊的疾病也未尝不可,这样既可以让年老的羊安享晚年也可以让死去的羊不会影响自己的子孙们,也可以减少损失,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2.七国称雄是古时候封建帝王为了自己的穷奢极欲而发动了血腥的战斗,因此而民不聊生,难到对手是建立再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东西吗?不!3.例子3是拳击手因为骄傲而走向死亡,这也只是个人思想的,一个人不等于全人类呀!

我想:生活中还是什么方面,只要,自己做好了自己的,自己认真些,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升了,只要进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了没必要和别人去比,因为,你就是你,他就是他,两个不同的人,尽力了比不过他也没办法,毕竟自己已经进了最大的努力了,也不比去听别人(成绩好的人)对你的冷嘲热讽,公道自在人心!只要勇往直前的努力,何愁大事不成?!对手只是信念!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正确的,也许人家是有天赋,但你的精神却没有输给任何人!对手是没有的,只是一种心态,而我们要相信努力,而不是斤斤计较"他的分数比我高了多少.只有时时刻刻都保持努力的心态,有何不可能获得成功?!

读《狼王梦》有感小学作文 篇12

今年这个暑假,我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说实话刚一开始接触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并不怎么喜欢,可是仅看了一篇就着迷了,越来越想看,假期里我读完了沈石溪的全部13本动物小说,小说中所刻画出各种动物的凶狠、暴躁、机敏、勇敢、憨厚、忠实、美丽、贤惠等各种特性,令我久久回味。

这些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令我时时思索的是《狼王梦》这本小说,书中描写了主人公母狼紫岚在绝境中分娩,生下四雄一雌五只小狼,一只小雄狼一出生就夭折了。为了完成死去的丈夫黑桑当上狼王的梦想,它决定训练它的儿子们来完成先夫的遗愿。它先把希望寄托在老大黑仔身上,黑仔却被金雕杀死;训练二儿子蓝魂时,蓝魂误入猎人的陷阱;三子双毛在争夺王位中被狼王杀死。即便如此,它仍然不放弃培养孩子们及孩子们下一代能当狼王的梦想,不久,女儿媚媚怀孕即将分娩了,当它得知媚媚及未出生的孩子面临金雕袭击的危险时,紫岚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媚媚一家的安全,紫岚选择与老金雕同归于尽一同摔死在岩石上。至此它保卫了女儿及狼孙们的生命,也使子孙们争当狼王的梦想得以延续。

这本小说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紫岚永不放弃梦想,为了梦想不惜舍弃生命,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承受生命中出现的种.种磨难。通过读这本小说,我更加懂得了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和目标,要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时刻刻怀揣永不泯灭的梦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13

一、听力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 要进行全面训练。这并不意味每节课都要在这四个方面平均用力, 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 而且听力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 进而有助于写作。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五种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1. 课堂用语。

英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正式场合是课堂, 上课时应尽量使用英语, 例如:It’s time for class now.Open your books at page 10.Let’s listen to the tape now.Please read after me.当有学生讲话时, 我会说:Be quiet!根据学生读书、回答问题的程度, 分别用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2. 模仿练习。

教师在介绍和操练新语言的时候, 应让学生多听并注意发音, 要求学生保持安静, 仔细听, 把新的语言重复说几遍, 然后让他们模仿练习。

3. 跟读训练。

每个单元的发音训练及重音和语调的练习, 可使用跟读带动学生听力, 让学生边听边模仿, 训练学生的听力。

4. 听力练习。

听力练习就在听力训练录音带上, 每上完一单元, 就让学生做这个练习。我做这个练习时首先让学生看内容, 让他们对听力训练的内容大概有个了解, 听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有时还让成绩好的学生复述听力的大概内容。在听力训练过程中, 结合一定的内容教给学生做听力题的方法。

5. 听写。

听写是训练学生听力、拼写和写的技能的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因此每节课上新课前, 我都坚持让学生听写5—10个本单元的单词或短语, 反复听写。每上完一个单元, 再进行一次简短的听写考试, 听写的内容多是本单元所学内容, 有单词、短语、句子和短文。对于句子和短文的听写训练要求难一点, 一般采用以下步骤:首先把听写材料用正常速度朗读一遍, 学生只听不写。其次第二遍再慢慢地读听写材料, 学生边听边写。最后用正常的速度读第三遍, 学生检查所写的内容是否正确。

因此, 教师要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和增加一切听英语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听、勤听、会听, 达到喜欢听、习惯听, 培养与提高听的技能, 养成良好的听英语的习惯。

二、口语训练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 口语交际能力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中英语节目不断增多, 听说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人们对听和说的练习也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开口说英语。口语训练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分组朗读, 前后排练习, 几个学生上台表演, 单个学生朗读。这就要结合学生的素质和基本情况而定。我在英语教学中常常采用学生面向全班朗读, 几个学生上台表演, 单个学生朗读等方式。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我通常先提供场景和学生编一段对话, 引入对话语言点, 然后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编排对话, 上台表演。对于课文则请单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复述。为了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我从一年级就开始让学生们轮流做值日报告, 内容形式自定。这种形式大大激起了学生说英语的兴趣。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口语训练都要遵循一个原则:不要太过严格, 允许学生犯错误, 多表扬, 多鼓励, 少批评。只有这样, 他们才有信心和兴趣开口说英语。

三、阅读训练

英语阅读教学是通过课本中的课文和阅读训练册来练习的。对于课文和阅读材料的处理应有所区别, 课文应精读, 甚至背诵。阅读材料应泛读。上课前应让学生预习, 掌握内容概要;上课时应用英语简单提示课文内容, 然后用英语提问, 学生回答, 再列出课文中生词和短语, 并跟磁带朗读, 接着让学生仔细朗读并找出其中的难点, 教师再结合教学要求祥解该课重点字、词、句和语法, 并且要求学生熟记课文, 第二天上课抽背课文或要求学生有表情朗读或表演。对于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时跟读磁带, 掌握大概内容, 然后提问, 回答, 最后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要求少数学生复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合作阅读的形式来进行, 并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小组,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What is the story talking about?How..Why...请一个小组讲述自己的看法, 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论, 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相当理解后, 可以进行拓展学生能力的训练, 小组成员间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及回答。

四、写的技能训练

写的技能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写英语, 包括字母大小写、句子大小写、标点符号等, 这是一年级需要训练的。然后就要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一些内容。例如造句, 笔头回答文中问题, 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全一个对话, 写简单的书信和日记。写不仅能培养学生书写的好习惯, 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14

每次老师一发下《小学生之友》这本书,我就会马上停下手中的活儿,如饥似渴地看起来,恨不得一口气就把这本藏着许多知识的书看完。

这本书,薄薄的,却有着许多有趣的东西:蕴含着知识的寓言故事、语句优美的诗歌、美好的童话故事、笑料不断的漫画……令人看得津津有味。

在《小学生之友》中,有着各式各样的文题专栏,如:儿童诗专栏、童话专栏、漫画专栏……而我,最喜欢的不过“作文雨”专栏了,为什么呢?因为啊,在那里,我不仅欣赏了别人的好文章,而且当中还有有名的作家进行点评,读后感《读《小学生之友》有感作文600字》。更好的是作家能在学习中为我导航引路,教我怎样才能写出精美的作文,得到作家的帮助,作文当然也可以写的更好。是因为《小学生之友》,所以我的写作能力才大大提高。通过阅读,才能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这一切,都是《小学生之友》这本书的功劳啊!

书中不仅仅只有作文让我能受益,还有许多许多,数学智力游戏可以让我的思维更加敏捷,一题多种的解题方法让数学更加与众不同;各种各样的手工制作不仅可以做出精美精致的小物品,还可以考验我们的动手能力;小故事大道理则通过一个有趣的漫画,来展现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不对课本死记硬背,看看漫画放松下,不也照样可以得到知识吗?

《小学生之友》,它不仅仅只是一本书,它更是陪伴我六年的知心朋友!

读《小学生写作文》有感 篇1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来锻炼学生的写作功夫, 在初中学习中更是一个积累知识的阶段, 写作过程就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作文训练, 运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通过听来奠定写作起点

我们常说的是语文能力, 其实就是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在当前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一个成绩好, 会学习的人大都是一个会倾听, 也懂得倾听的人。这里说的“听”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我们的耳朵去获取一定信息的能力以及途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形式的听话训练, 培养他们自身的听话能力, 进而实现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将他们所感受到的一些语言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 并做好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功能, 另外在“听”的过程还应做到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 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们才说在现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听奠定了我们进行创作的起点。

二、说, 不断的去开拓学生自身的思路

“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依据当前我们所吸收和接受的信息, 再通过一定思维加工之后, 将其用口述的形式叙述出来的一种方式和能力。如果说在现阶段的作文练习过程中, “听”是学生们对所需语言的一种吸收, 那么相应的“说”则是对语言的一种输出和运用, 锻炼学生自身“说”的能力, 其实也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一种口头语言上升成为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说”时, 应做到在内容叙述上需要尊重其自身的完整性以及条理性;而在语言的实际描绘上, 则需要做到生动形象;在口头的表达上, 则力求流畅清晰。要记住在当前的练习过程中, 说话以及写话是相互关联且又互为促进的一种关系。只有说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才能使得写的能力能够实现切实有效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在现阶段作文练习中, 教师应首先要让学生将自己所要写作的思路大体的说说, 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而教师在作文进行讲解时, 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说”的机会, 让学生试着将自己心里所构思的立意以及选材还有成文等能够简单的叙述一遍。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所经常犯的一些错误, 同时也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 也能去领悟到别人写作时的一些优点。此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有效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三、读, 作为现阶段的一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地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读”应该说是现阶段做好相关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 “读”在语文写作过程中, 其实就是“听”之外所接收外在一些消息的能力以及途径, 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去阅读书本知识以及观察一些周围事物来获得一定信息的能力以及途径;读,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去阅读一下他人的作品, 多去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去培养和锻炼学生其自身的语感能力”。而这里说的语感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存在的一些感悟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说, 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注意自己的语速以及自己的语调, 还要读懂文中感情的起伏变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朗读, 通过朗读以及背诵等诸多方式, 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并提升他们自身的整体感悟, 多去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同时增加学生自身的一些文化底蕴, 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去提升自己的阅读兴趣。另外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多去思考以及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 从而理清层次, 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思想。

四、写, 提高其自身的写作能力

“写”, 其实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将自己吸收和学习到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述内容, 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将自己所感悟到的一些信息转化成为一种内部语言, 并将所获得的一些素材, 通过自身的一些逻辑转化, 将其在读过程过所获取的相关信息, 利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 以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然后再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 去启发和锻炼学生将自己所说的一些内容, 通过整理和归纳以及润饰加工完之后, 形成书面语言, 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不管怎样,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听”或者“读”等能力来作为培养和引导的切入点, 争取实现以“听”促“说”, 以“说”促“写”,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 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应该说在当前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读、写、说”一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练习, 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也有效的实现了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总结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提升学生语文成绩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应基于新课标理念之下, 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措施, 从“读、说、听、写”这几个方面, 切实做好学生的作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晓华.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8 (06) .

[2]龙仲勤.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06) .

上一篇:咨询项目启动会议程下一篇:饲料销售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