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共12篇)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1

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深圳市龙岗区致丽工艺制品厂的厂房是一栋三层楼房,建筑面积2166m2。一层是裁床车间兼仓库,库房用木板和铁栅栏间隔而成,库内堆放着高2米的海绵、赭士布等可燃物;二层是手缝和包装车间、办公室、厨房;三层是车衣车间。全厂封闭式管理:全部窗户安装了铁栏杆加铁丝网;两个楼梯中东边的用铁栅栏隔开,与厂房不通,西边的楼梯平台上堆放了杂物;楼下4个大门2个被封死,1个被铁栅栏隔在车间之外,职工上下班只能从西南方向的大门出入,并要通过一条用铁栅栏围成的不到1米宽的狭窄通道打卡。1993年11月19日13时25分,该厂厂房一层仓库内的电线短路打火,喷溅的熔珠引燃堆放的海绵、赭士布等可燃物,导致火灾。二层和三层的近300名职工只有通过狭窄的打卡通道才能从西南门逃生。由于路窄人多,互相拥挤,许多工人被浓烟产生的毒气熏倒在楼梯口,造成死亡84人,重伤20人,轻伤25人的渗剧和重大经济损失。

请分析事故的可能原因以及主要责任。

参考答案: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致丽工艺制品厂违章安装电器设备,电源开关没有使用符合规格的保险丝,电线没有套管绝缘,并在电源线下堆放大量可燃物,致使电线短路时产生的高温熔珠喷溅到下方的货堆上,引燃了海绵、赭士布等可燃物。而造成如此重大伤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该厂违反防火规定,封闭厂房楼梯的安全出口,在疏散通道堆放货物,车间员工密度过大,火灾时无法迅速撤离现场,滞留在厂房内的员工吸入有毒气体窒息而死。

企业的厂房门不仅仅是人员、货物的出入通道,更重要的是在出现危险情况时,工人能及时疏散逃生,起到安全通道的作用。本案例中,致丽工艺制品厂的厂房南北两边各有两个门,东北和西北两个门是防火安全门。早在1991年该厂经理就派人将西北防火安全门用钢铁焊死,东北门除偶尔出废料时打开外,其他时间都被锁死,再加上另一出入门被人为隔开,发生火灾时,300人只有一个门可逃生,通道狭窄,延误逃生时间,造成重大伤亡。该厂领导应对这起事故负主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4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2

一般根据动力不同, 机动车主要分为燃油车、燃气车和电车三大类。广大市民通常所使用的机动车一般为燃油车, 而燃油车根据燃料不同又分为汽油车、柴油车和混合油车三类。虽然机动车种类多, 结构也很复杂, 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发动机部分、电气部分、车身部分和底盘部分所组成。

一、机动车火灾分析

从目前火灾统计来看, 发生火灾比率最多的车型是小型轿车, 其次是面包车、吉普车。机动车由于本身构成复杂, 附件又多为易燃品, 如橡胶轮胎、汽油、织物座椅、各种装饰及随车可燃货物等, 这些物品分布均匀, 一旦起火燃烧迅速且不易扑救, 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机动车火因分析

机动车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 发生火灾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行驶状态突然起火;另一种情况是静止状态起火。在这里我们把机动车火灾起火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电气故障。

1. 内部电气短路是引起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现象是电源线相接或相碰撞, 电流突然增大发热, 将绝缘层引燃起火。造成车辆内部短路的原因: (1) 选用的绝缘电线电缆不符合车辆自身的具体环境和特定要求, 在使用时因震动、腐蚀或局部高温失去绝缘能力引起短路; (2) 因强度不够和配线不合理, 导线在长时间的磨擦或机械力作用下断落相接触、碰撞; (3) 不按规定乱拉乱接电源线造成短路; (4) 误接线路或人为短路。

2. 内部设施过热或高温引起火灾。

机动车电气线路接点连接不实, 因局部电阻过大发热使导线或接点烧着熔化, 引燃导线或周围的可燃物。例如:蓄电池接线柱因杂物、油污或腐蚀使得接点松动或发热, 引燃导线或绝缘层发生火灾;电机逆流切换器拉开触点的弹簧折断、脱落, 失去弹性造成逆流触点自然闭合, 或者触点接触不良而造成触点烧死粘接以及其它机械故障使触点闭合, 其逆流切换器功能便不起作用。当机动车高速行驶时, 这种危害表现不出来, 一旦机动车低速行驶时或停止时, 蓄电池便向发电机充电, 由于发电机通过皮带轮与沉重的发动机连在一起无法转动, 发电机电枢直流电阻很小, 反向电流很快使发电机线圈产生高温烧坏绝缘层而引起火灾。

(二) 油路系统故障。

机动车都是以汽油和柴油作燃料, 使其在汽缸内着火燃烧, 产生高压, 推动活塞做功。油路系统故障引起火灾主要有以下三种:

1. 输油管路松动或破损漏油引起火灾。

供油系统主要有油箱、油管、油泵和化油器等组成。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腐蚀、碰撞、震动、老化等原因出现管路接头松动, 油路破损开裂或开关关闭不严等现象, 使燃油泄露,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 遇到明火或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电弧火花发生燃烧或爆炸。若此时泄漏不止, 势必造成火灾事故。

2. 机动车的汽化器回火引起火灾。

所谓汽化器回火是指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着的混合气从汽化器喷出时引起勾油用的汽油起火的现象。车辆内油路出现故障时, 采用直接向汽化器供油的方法称为勾油。勾油是一种由上而下靠自流供油的方式, 其流量不能控制, 极易引起汽化器回火导致车辆起火。车辆在行驶或起动时, 均能引起汽化器回火导致车辆起火。汽化器回火的主要原因是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比例调节不当;此外, 其它因素如汽缸内点火过早或点火顺序错乱造成车辆加速不灵, 此时, 若急剧加油也会产生汽化器回火。

(三) 撞车或翻车。

机动车撞车或翻车所引起的机械变形可能导致车辆油路系统破损及电路短路而引起火灾。其具体原因是:一是一旦撞车, 易使车体油箱、油泵、油管破裂, 造成喷油, 遇发动机高温或电火花即可起火;二是高速行驶的车辆撞车时, 由于冲击力比较大, 从而导致供油系统直接发生碰撞损坏, 造成爆炸起火, 往往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三是车辆撞击后, 其外壳发生变形极易使车辆本身的电气线路绝缘破损, 从而导致车辆电气线路短路引起火灾;四是撞翻、挂翻的车辆极易使油箱、油罐内油液流散, 遇明火起火;五是运载化学物品等不稳定物质因撞击起火;六是因受撞击, 车内易燃物遇发动机高温或接触高温的排气管而起火。

(四) 机械磨擦。

1. 由机动车轮胎引起火灾。

根据机动车轮胎构成材料的理化性质和以往火灾事故分析, 轮胎起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轮胎在超标准负荷情况下长时间运行, 内部积热引起自燃起火;另外, 由于刹车“咬死”, 刹车片不灵, 高速运转后磨擦产生高温, 传递给轮胎, 也易引起轮胎受热自燃。

2. 由发动机润滑系统引起火灾。

车辆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缺油, 机件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 磨擦产生高温, 当触及可燃物时引起火灾。发动机内轴承、活塞、气缸壁、齿轮箱因磨损或制造上的缺陷, 也会导致过度的磨擦生热。

三、预防措施

机动车火灾的预防, 应从设计制造和使用管理两方面着手。首先把火灾危险因素解决在车辆出厂之前, 做到先天无隐患。其次, 当车辆使用时则应靠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消除隐患, 保证车辆安全。

(一) 改进车体设计, 增强车体防火性能。

改进车体设计, 全面考虑防火安全, 增强油、电系统安全性, 降低火灾危险性, 是防止机动车火灾的根本措施之一。

1. 在制造车辆时, 车内用品应用新型耐火材质制作, 对车上的座椅及内部装饰物品进行阻燃处理, 增强其防火性能。

2. 车用电气系统应提高其耐高温、抗老化性能, 增强绝缘性;在油箱、输油管、发动机等汽油易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部位的电气线路应考虑防爆问题;电线选用阻燃电线, 易产生电火花的接头要进行防爆处理, 从整体减少车辆自身的火源。

3. 油路系统应选用耐腐蚀、高强度的材质, 尽量减少漏油事故;油箱设置防撞击, 加强防漏措施。

4. 大型客车增设应急出口;车门还应增设手动开柄, 防止油漏、电路被烧断后, 车门打不开。

5. 根据各种车辆的特点设计制造合适的车载灭火器, 在车辆设计过程中, 预留便于司机和乘客取用并存放灭火器的空间。也可以考虑在车辆的适当部位或火灾多发部位设置自动喷射的灭火器。

6. 加快机动车防碰撞等安全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防止机动车因碰撞造成线路、油路损坏, 引起火灾。

(二) 健全法规制度, 加强安全管理。

健全车辆消防管理法规和制度, 把机动车使用中的防火安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是防止机动车火灾的重要手段, 日常的防火安全管理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 不要轻易私自改装机动车。

如果一定要改装, 应让专业技术人员做专业改装, 如电路改装或加设备时, 电源线一定要包好, 防止漏电。

2. 违章操作不可取。

由于现在的私家车大多是新司机, 大都又不懂机械常识, 车辆违章操作火灾有所抬头, 特别是外地司机和临时聘用的司机只顾多拉快跑、多赚钱, 对车辆的小毛病不及时维修, 甚至违章操作。行车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 应尽量靠边停车, 等待专业救援, 切忌自己动手操作。

3. 灭火器具不可少。

很多人的车上没有按规定配备灭火器或配备了也不定期更换, 而大多数人更没有使用过灭火器, 这些都为火灾乘虚而入留下了机会。每位司机都应熟悉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以免发生意外时束手无策。

4. 一旦起火不要慌。

不少机动车火灾是可以在初期扑灭的, 但往往因当事人心理紧张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火灾发生后, 千万不要恐慌, 不要下车就跑, 保持冷静, 马上停车熄火并切断电源, 关闭油箱开关, 立即离开车辆。在第一时间找出起火点, 用灭火器将其扑灭。如果火势得不到控制再根据情况撤退或隐蔽, 并及时报警, 切忌惊慌失措。

摘要: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机动车发生火灾的原因,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同时介绍了火灾事后处理工作如何开展。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火灾事故;安防措施

1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中出现火灾事故的原因

1.1 可燃物的不安全放置 在进行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的过程中,可燃物的违规放置是导致产生火灾的重要原因。由于石油化工生产的环境极其复杂,可燃物不按照规定放置的乱象屡见不鲜。通常来说,可燃物的不安全放置也分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设备检修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导致可燃物的泄露;其次,石油化工生产环境存在着高温高压的情况,在高温环境中,当产生迅速降温降压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剧烈变化导致石油相关设备,比如管道的破裂或者是变形,造成了易燃物的泄露;再次,在进行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的过程中,对设备内部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理,检修工作完成后,还存在着一些灰尘或其它杂质。同时,设备内部易燃气体在检修完成之后没有清理干净,存在火灾隐患;最后,从石油化工工艺设备中清理出来的杂质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放入指定的场所,而是随意摆放,增加火灾事故发生的机率。

1.2 没有严格控制点火源 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在运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气体的挥发,只要出现一点火源,就极有可能产生火灾。比如金属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火花、静电、明火、高温物体以及化学反应等。其中明火源表现为:很多工作人员有吸烟的习惯,或是汽车的尾气排放管没有采取防火帽等安全措施,导致明火在石油化工场地出现。其次,在进行设备的维修时,难免会出现使用到电焊、氧乙炔切割、等离子等工具,而这些工具的使用,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手续或制度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工作,且没有防火措施,监管不到位等直接导致火灾事故的产生。最后,在使用吊装设备以及相关铁器进行工作时,容易出现火花,包括人体活动时产生的静电以及其他化学反应都容易导致石油化工发生火灾事故。除此之外,相关的检修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在工作中的管理不协调,容易在操作的时候产生失误,且往往会出现交叉作业的出现。在实际的检修过程中疏忽大意,没有严格地控制点火源,进而增大了火灾发生的机率。

1.3 检修人员安全意识较低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的检修是一项较为严谨和细致的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要求检修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还有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检修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就目前来说,相关的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人员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安全意识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安全技术的处理也进行得不到位,时常出现违规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纪律的现象发生。

1.4 缺乏防护用品,没有完善的消防监督体系 在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的过程中,防护用品是防止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为了一时的利益,没有准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除此之外,很多检修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防护用品的重要性,在检修的过程中不使用防护用品或不正当使用,当有火灾事故发生的时候,不能够最快的采取措施,进而导致火灾事故扩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2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火灾事故安防措施

2.1 提前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在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这里说的有备无患和未雨绸缪主要是指,在进行检修之前,就应该做好相关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加强相关消防器材的落实,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让相关的工作进行安全作业。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施工措施,包括详细的施工流程和善后工作。制定紧急预案,在发生火灾的时候能够迅速反应,把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加强检修人员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检修人员的安全技术。让检修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实时提高警觉。除此之外,要求检修人员熟练地掌握检修流程和消防器材的使用,包括火灾处理的正确程序,使检修人员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较强技术水平。最后,定期进行消防器材的检查,消防器材是防止火灾扩大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实时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保证消防器材的可用性。同时,消费通道也要保持畅通,保证发生火灾的同时能够尽快采取措施。

2.2 严格遵守检修安全操作流程 严格按照检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检修工作是保障检修工作能够安全进行的前提。首先,要严格做好检修停车的安全处理。在停车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在压力没有进行全部释放之前,不可以对设备进行操作。针对设备和管道中的异物要彻底的清理干净,并做好降温降压等措施。其次,采取正确的工艺措施,消除危险物品。在设备停车之后,检修人员要将设备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进行操作,对与设备相连的管道也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比如加盲板等,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最后,严格控制火源的使用。在检修的过程中,在禁火区域应该严格使用明火,当要使用电焊等操作工具时,应该取得相应的许可,在有防火措施的规定范围内以及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杜绝化纤织物的使用,做好隔离工作,加强对火源的控制。

2.3 进行石油化工工艺设备现场的安全检查 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检修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必要的监护措施,防止违章和无消防措施现象的出现。通过对现场的安全排查,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积极处理,从而保证检修工作的安全进行。

3结语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的检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检修的过程中也较为容易发生火灾事故,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石油化工工艺设备的检修安全,就应该严格地做好火灾防护措施,包括对检修人员的安全意识的提高,从而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羽中,姜家林,咸集福.浅析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火灾事故安防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88.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4

摘要:文中分析了建筑工程火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建筑工程火灾需要未雨绸缪,把好十关的对策.作 者:李滨 张延祥 刘福存 LI Bin ZHANG Yan-xiang LIU Fu-cun 作者单位:李滨,张延祥,LI Bin,ZHANG Yan-xiang(泰安市公安消防支队,山东,泰安,271000)

刘福存,LIU Fu-cun(泰安市商会,山东,泰安,271000)

火灾事故预防灭火及疏散预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安部61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管理规定》及《黑龙江省消防条例》,为了预防本厂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切实加强消防管理和防火教育,普及消防知识,完善各种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同时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正确引导在岗工作的职工疏散逃生,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情况

我厂位于%%%%西段,地处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制定了各种消防规章制度,成立了防火安全组织机构,义务消防队组织。同时,将本单位的办公楼及库房、车库落实了消防负责制,正确使用消防设备,将控制火势、防止和减少大面积火灾,重大人员伤亡发生。

二、火灾事故预防,灭火及疏散消防指挥部组织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

组员:各基层单位党政一职

三、根据火灾事故预防、灭火及疏散预案的要求,成立相应的防火、灭火组织机构

在发生火灾报警的同时,立即报告总指挥部或主要成员领导,领导接到通知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初期火灾的扑救和提供后期保障,提高火灾扑救疏散逃生成功率,成立相应救援小组。

(一)报警组

组长:**:

组员:保卫科全体

(二)疏散组

组长:***

组员:**车间义务消防小队、洗煤车间义务消防小队

(三)扑救组

组长:***

成员: 车间义务消防小队、装运车间义务消防小队

(四)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总务科义务消防小队

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发现火灾后各组要迅速组织人力维护现场秩序,确保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报警组职责:发生火灾后要立即报警。报警时讲清起火位置、内部情况、有无人员被困、有无化学危险品泄露、爆炸危险,报告人员立即到最近路口迎候消防车。报警组要时刻根据火场变化情况随时进行报告,并配合初期火灾的扑救。

(二)疏散组职责:经通知起火后,立即组织起火部位,建筑内人员疏散,疏散过程中要保证迅速、有序的疏散,疏散的人员应立即打开出口引导人员疏散。当火势较大时立即组织其余人员撤离。疏散组要根据火场实际情况组织贵重物品疏散。

(三)扑救组职责:主要负责初期火灾扑救和配合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起火后扑救组应观察火势情况,适时组织扑救,灭火器材应以扑救初期火灾为主,与室内消防栓相结合,组织灭火时应注意自身安全,随时准备撤离。

(四)后勤保障组职责:保障其他组所要的各种器材装备,提供给公安消防机构,扑救火灾所需要的各种装备、资料等,在救火、扑救中,应提供食物、饮水等生活必须品。

各组之间应相互配合,有序的进行。条件允许时其他组的工作应同时进行,否则应重点组织疏散遇险、受困人员。

(五)注意事项

1、报警过程中避免含糊其词,要准确、清晰的叙述起火情况,切勿急躁。

2、火灾发生后,起火部位的负责人员或单位值班人员应立即组织疏散,并向单位领导汇报请求帮助。

3、疏散过程中要根据本单位建筑实际情况组织就近出口疏散,切勿要求人员跳楼等危险举动。

4、火灾扑救过程中应观察火势发展,切断电源、气源,并随时准备撤离,扑救中切勿随便拆门、窗、顶棚等部分,避免火势扩大,不能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

5、后勤保障工作中,应保证灭火器材、室内消防栓固定消防设施,随时完好用,并摆放合理,取用方便。

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篇6

例1:

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火灾,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的特大事故。该事故由该商厦地下一层施焊人员在无任何防护措施条件下违章作业,电焊火花溅落到地下二层家具商场的可燃物上引起,火灾发生后,肇事人员、东都商厦在场职工和领导既不报警,也不通知该商厦四层娱乐城人员撤离,使娱乐城大量人员丧失逃生机会,且火灾发生后东北角的楼梯被烟雾封堵,其余三部楼梯被上锁的铁栅栏堵住,无法通行,仅有少数人员逃到靠外墙的窗户处获救,其余309人中毒窒息而死。

经查,该商厦长期存在火灾隐患,地下二层和地下四层没有防火分隔,地下二层没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地下四层的4个疏散通道有3个被铁栅栏封堵。该商厦为追求经济利益,违规加盖门面房,占用了唯一的消防通道。当地主管部门多次向该商厦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但该商厦拒不执行。

请结合这一火灾案例,从能量和有害物质的存在及防护措施失效等方面论述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国家职业资格三级》P96)

1、相关知识点:

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1)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能造成危险和有害的后果,可归结为客观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超过临界值的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或者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比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如,导致火灾、爆炸发生的化学物质、运动物体等属于能量的范畴。起吊货物具有的势能、带电导体具有的电能、运动部件具有的动能,噪声的声能,热能,辐射能等。

(2)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存在有害物质和能量,并不一定就发生事故。因为,我们见到的有害物质和能量,一般都有防护措施,事故是被屏蔽的。

有害物质和能量的防护或屏蔽措施,有着强大的天敌,这就是: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

2、参考答案a:

答: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有2方面: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防护措施失效)。

1)河南洛阳东都商厦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和能量,是产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本原因。

(1)该商厦地下二层存在可燃物,遇该商厦地下一层施焊人员在无任何防护措施条件施焊时溅落的电焊火花,发生火灾事故。

(2)发生火灾后产生大量烟雾,烟雾主要有毒物质为CO,人员长时间吸入,造成中毒窒息事故。

2)有害物质和能量的防护或屏蔽措施失效,导致事故的发生。主要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等方面分析防护措施失效,发生危险有害因素。

(1)人的因素

该商厦地下一层施焊人员在无任何防护措施条件下违章作业,电焊火花溅落到地下二层家具商场的可燃物上引起火灾。

(2)物的因素

该商厦地下两层和地上第四层没有防火分隔,地下两层没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损坏,四层娱乐城4个疏散通道3个被铁栅栏封堵,违法占用消防车通道等,致使发生火灾后,火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员不能较快撤离,致使火灾事故扩大。

(3)环境的因素

火灾发生后,产生大量的烟雾,致使环境缺氧,有害气体CO超标,造成人员中毒窒息。

(4)管理的因素

①该商厦长期存在火灾隐患,并接到整改通知书,但该商厦拒不执行。

②火灾发生后,肇事人员、东都商厦在场职工和领导既不报警,也不通知该商厦四层娱乐城人员撤离,使娱乐城大量人员丧失逃生机会。

③娱乐城超员纳客

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不力

3、参考答案b:

一、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该商厦地下一层非法施工、施焊人员违章作业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经查 “12.25”火灾是因该商厦地下一层东都分店非法施工、施焊人员违章作业、电焊火花溅落到地下二层家具商场的可燃物上造成的。施焊人员明知商厦地下二层存有大量可燃木制家具,却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阶情况下违章作业,导致火灾发生。火灾发生后,肇事人员和东都商厦在现场的职工和领导既不报警,也不通知四层东都娱乐城人员撤离,使娱乐城大量人员丧失逃生机会,中毒窒息死亡。

(2)东都商厦消防安全管理混乱、对长期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拒不整改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长期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南厦地下两层和地上第四层没有防火分隔,地下两层没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损坏,四层娱乐城4个疏散通道3个被铁栅栏封堵,大楼周围防火间距被占用等。违法占用消防车通道,增加了新的隐患。

(3)超员纳客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7

1.1 管道泄漏

导致管道泄漏的因素有: (1) 产品质量不合格包括:设计没有达到要求、材料有自身的问题、焊接不合格、连接件的密封起不到作用; (2) 工艺的影响包括:管道损坏、经常受到力的作用、遭受腐蚀等; (3) 外界的影响包括:被硬物碰到、晃动、运输过程中损坏、自然灾害等; (4) 维修保养不当造成影响包括:维修不全面、没有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等。

1.2 管道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平常检修过程中, 由于对管道处理不当让空气进入其中, 就会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在检修时过程中有的管道上没有加盲板, 就会使空气与爆炸性气体混合;当混合气体和着火源反应时就会爆炸。

1.3 管道内超压

一般情况下误操作或反应不正常可能导致管道的超压爆炸。要是因为管道出现问题使冷却介质不能得到足量的供给, 生产系统就会产生超温、超压的不良反应, 从而使相关器材因为超压发生事故。而对于一些不断排出物料的管道, 由于其管路的特殊性, 使其运输物料的速度降低, 就会让一部分物料存在设备内排不出来, 从而引发超压爆炸事故。

1.4 管道因堵塞而爆炸

如果管道被塞住, 就会使压力迅速上升, 引发爆炸事故。当外界气温比较低时, 要是管道内有水, 就会因结冰发生“冻堵”。在输送粘性大或易聚集物质的管道中, 其供料处、弯头处易发生堵塞。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缺乏维修保养也会发生堵塞的情况。

1.5 由自燃而引发的事故

管道内存在的易燃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发生自燃, 从而导致管道燃烧或爆炸。比如硫化亚铁在炼油厂的管道中可以经常见到, 这是铁锈遇到硫化氢后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在设备不使用的时候拆开设备, 其遇到空气就会快速自燃, 从而引发事故。

1.6 引火源的类型

有很多引火源会影响在管道中运送的物料。在开关管道阀门的时候, 由于阀瓣和阀座摩擦, 就会诱发引火源。在压力不合适的时候打开阀门, 就会发生高压挤压低压使温度上升的现象, 这就会形成压缩引火源。常见的外部引火源包含了摩擦、明火、高温、电打火、雷击、静电等许多情况。

1.7 易成火灾蔓延的通道

我们知道设备是由管道连接的, 如果管道着火, 火势就会沿着管路系统蔓延, 对整个生产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若管道内的物料有毒, 则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爆炸在管道中传播的过程中还可能转变为爆轰, 而爆轰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爆炸。

2 如何预防火灾爆炸事故

2.1 遵守规范原则

管道在输送较高火灾等级的危险物或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时, 必须避开和管道无关的物体。多个介质管道共同使用一个管架时其间距必须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如果管架需要布置许多层, 那么热物料管道应该布置在上层, 具有腐蚀性介质管道应布置在下层;要注意不能使蒸汽、热管道和易燃液体及液化石油气体管道安放在一起;而助燃与可燃管道的中间, 最好保证250mm的距离或用不可燃物料管道把它们隔开。

2.2 选材、设计、加工、安装合理

我们选材通常要考虑运输物质的物理性能、所受压力及其温度等多种情况, 最好不使用代材, 严禁使用有质量问题的管材。要使用不燃材料来做可燃液体架空管道的管架。为了不让液体在发生事情后从管道内流出来, 把管道建在地沟内并由不燃材料防护, 同时使其通风良好, 就可以避免可燃气体聚在一起。要根据工艺要求进行高标准的设计, 合理选择管道的直径, 弯头和变径的地方要缓和, 其数量也应该尽量少。管子的内壁要尽量光滑平整, 不可以有不平整的地方, 不能安装不符合要求的管道附件。焊接的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 对焊缝要做严格的检验。要正确的连接管道。管道在穿过建筑物的时候要安装防护构件。不能让管道和管件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接敷设在管架上。

2.3 防腐措施有什么

使用耐腐蚀材料要根据所输送物料腐蚀特性。比如, 当硫腐蚀情况不一样时, 就要用5Cr、7Cr、9Cr三种不同类型的钢管;要想不让高温氧化腐蚀的情况出现, 就应该使用5Cr、9Cr钢管或奥氏体不锈钢管。有很多可以防腐的方法, 像涂防腐层、化学反应防腐、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等。其中涂防腐层的方法最为常用。要经常检查并掌握管道的腐蚀情况, 对地下部分更要加强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防止造成事故。

2.4 为什么要消除管道残余应力

要使管道不发生晃动, 安放减震器以及提高设计的要求是很好的方法。为了使弱热应力不产生影响, 可以使用减弱热应力热补偿和加大管系的稳定性等方法, 比如, 使用配套的热补偿器;在管道上方安装固定装置:调整管道的铺设方向等措施。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2.5 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操作

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我们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调控运输物料的各项指标。在生产的关键地方, 比如, 加热炉的进口处、反应塔的塔底、反应器的底部等地方要严加注意。我们要保证冷却介质要有足够的供给量, 不能有断送的情况,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动控制或双路电、水源, 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要经常检查管道内是否有杂物, 如有, 则需清理, 在清理的过程中不允许使用铁质材料, 因为铁质材料和管道摩擦产生火星会引发其内部气体爆炸。冬天气温较低的时候, 要预防冰冻情况的发生, 尤其是在容易积水的地方, 要是管道内有水而短时间又不用则可以先排出去。对管道加强维修管理可以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2.6 如何加强防火安全管理的工作

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对正在运行中的管道要适时的检查。检查时要仔细认真, 如果发现任何损坏迹象就要立即修理。在修理完成后, 要注意对管道内的气体进行置换, 经过检查认为各部件都符合要求时才能够启动系统。将高温管道和危险物料管道敷设一起是十分危险的。而在需要散热的输送管道上放一些无关的杂物, 也会引起火灾。对一些细节性的做法一定要严加注意, 防患于未然。

2.7 防静电有哪些方法

当管道在输送粉粒状物料的时候应该使用导电性好的材料来制造的, 而且在其周围安放能消除静电的设备。在一个工厂里其可燃气体管道应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有导线和地表连接在一起。静电接地系统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6Ω。管道在进出装置区 (含生产车间厂房) 处、分岔处应进行接地。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 应每隔20m加跨接线。当管道交叉且净距小于100mm时, 应加跨接线。

2.8 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应该如何设置

如果管道有发生超压爆炸的可能就可以安装安全阀来预防。如果在管道内有传播火灾的可能就可以采用在关键地方设置水封、砂封、阻火器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在管道的连接处有发生倒流的可能就应该安装止回阀和切断阀来处理。在火灾极易发生的地方可以安装预警、报警装置, 当火灾刚开始的时候就被消灭, 把火灾的风险降到最低。

摘要:在化工生产的部件中管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各种设备通过它的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化工管道的分布错综复杂, 管道的连接点有很多, 而经过管道运输的多为容易燃烧、容易爆炸的危险物, 如果管道损坏发生爆炸, 火势就会沿着管道系统扩散, 使事故急剧恶化。化工管道在最初的设计原则是预防为主, 其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石油化工管道中往往存在着爆炸的危险, 文章主要介绍爆炸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爆炸事故,预防措施,化工管道,火灾

参考文献

[1]王怀义.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电气火灾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8

【关键词】电气火灾, 电弧性短路,漏电保护,谐波电流,电气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13-01

1.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接地电弧性短路——最危险且多发的电气火灾隐患

电弧性短路是由于故障点接触不良,未被熔融而迸发出电弧或电火花。由于发生电弧性短路的故障点阻抗较大,它的短路电流并不大,断路器难以动作,从而使电弧持续存在。据测,仅略大于0.5A的电流产生的电弧温度即可高达2000℃--3000℃,足以引燃任何可燃物,而且电弧的维持电压低至20V时仍可使电弧连续稳定存在,难以熄灭。这种短路电弧常成为电气火灾的点火源。因此,接地电弧性短路是最危险且多发的电气火灾起因。

1.2 配电线路不当产生的火灾

低压配电线路敷设到建筑物的每个部位,而由于设计或施工不当及用户用电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低压配电线路发生火灾的事故时有发生,损失惨重,已引起人们深切关注。分析其主要原因:

(1)在施工过程,穿线套管无清理、管口无处理和无护套保护,在穿线过程造成电线、电缆绝缘层机械损伤,留下短路隐患。接头、接线端子连接不牢造成打火、电弧均可引燃周围可燃物发生火灾。各种电气线路管道穿墙,穿楼板、孔洞未作封堵,在高层建筑电气竖井内线线槽和电缆线槽穿楼层孔洞无采用耐火材料堵塞严实,一旦发生火灾,则产生烟囱效应,火势将迅速蔓延。

(2)设计不当,没有合理选用配电设备。断路器与导线截面不配套,没有按用途设计选用阻燃,难燃和不燃的电线、电缆、母线槽和电缆桥架、金属线槽及其它防火材料,各专业之间没有密切协调,没有根据环境特征来确定电气设备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和配电线路走向,使工程留下事故及火灾隐患。

(3)用户用电管理不善。在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后不少用户随意增加用电设备,超负荷用电,笔者在工程维修期间,就发现一些用户违反原设计擅自更换大容量断路器,使线路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此现象必然导致线路发热,绝缘老化,若散热条件较差,环境温度较高时及易引起线路起火。

(4)电气设备长期使用,导线陈旧破损,管理不善常年失修,也是常见火灾隐患之一, 在一些使用较长时间的建筑物, 其电器设备、绝缘导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缘老化龟裂,金属导电体裸露,接头松动等现象,极易引起火灾。

1.3 电气线路中的谐波电流——新出现的电气火灾隐患

由于电气技术的发展,非线性负荷的电气设备日益增多,例如气体放电灯、电视机、计算机、微波炉、变频调速设备等。这类设备的负荷电流含有多次谐波电流,这些谐波电流进入公用电网可引起电源电压畸变、波形失真、损耗增加,并可使电气线路(特别是中性线N)过载发热,加速绝缘老化而存在火灾隐患。中性线过载发热的原因是:在三相平衡负载中3次谐波(9次、15次谐波等)在各相中的分量是彼此同相的,在中性线内不是互相抵消而是相互叠加的,叠加后的中性线电流可能超过相线电流,甚至达到近2倍的中性线电流,造成中性线过热而埋下电气火灾隐患。如果三相负载不平衡,中性线再叠加上不平衡电流后发热将更为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为此充分放大了中性线截面,甚至取为相线截面的两倍。而在我国一些地方,中性线截面仍按习惯做法,只取相线截面的1/2甚至1/3。如果三相负载不平衡比较严重并且存在较大的谐波电流,那么,在不平衡电流及谐波电流的作用下,可能使中性线损坏甚至烧断,引起电气设备的绝缘受损,易使单相设备烧坏,甚至发生火灾。因此,电气线路的设计安装必须适应电气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不然旧患未除又添新忧,导致我国电气火灾的趋势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1.4 室内装修不当引起的火灾

为追求华丽,使用大量可燃性装修材料,电器设备位置随意暗装,无预留散热空间。电源导线敷设不按防火要求,在吊顶棚和木质墙裙内无穿钢管或难燃PVC 管或使用过长的金属软管,且不做接地跨接。接头处理马虎,随意在吊顶棚内分支接线,接头无设在接线盒内。这些都是装修不当,导致电气火灾的直接原因,还有装修工程非电气专业人员安装电器设备,有关部门对装修工程监督管理不力,都将给工程留下电气火灾隐患。

2.电气火灾的防范措施

为了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除了按消防规范要求安装必要的消防设施外,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2.1 积极推广应用带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

要防止电弧性接地短路,应大力推广使用带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就一般建筑而言,除线路末端装设30mA的漏电保护器(RCD)外,进线处应装设带漏电保护功能的三相四线断路器,漏电动作电流可选300mA或500mA,带0.15-0.3秒延时。带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其延时功能可与第二级30mA的RCD配合,实现选择性保护,而且500mA以下电弧能量尚不足以引燃起火,因此,如果我国能在楼房的电源进线上装设带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就可有效地消除接地电弧产生的隐患,从而大幅度降低我国单相接地短路引发的火灾。

2.2 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措施,消除电气火灾隐患

(1)要提高和保证电气装置接头接线端子与线路连接质量,防止连接不牢引起打火、起弧。

(2)配电线路要按防火要求敷设和保护,在配线时要清管,做好护口护套,防止拉线时线路受到损伤,留下短路和漏电隐患, 套管管口两端应及时采用耐火材料堵塞。

(3)及时封堵电气线路管道周边孔洞,电气竖井内穿线线槽、电缆桥架、封闭式母线等穿墙穿楼层孔洞用耐火材料堵塞严实,防止火灾发生时形成烟囱效应。

(4)在桥架或线槽内敷设的电缆电线,不得在其内部分支,接头应设在桥架或线槽外部加装的接线盒内。敷设在吊顶内的配电线路应严格按规范要求穿管保护。

(5)配电间和配电竖井应设有防水措施,在施工过程未安装到位的封闭母线接头和未穿线的预埋套管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杂物和水进入。施工完应及时消除垃圾,以避免留下可燃物。

(6)加强电气专业与其它各专业施工之间的协调,避免其它工种施工破坏电气线路,留下火灾隐患。

(7)按设计要求选用电器产品、电气材料,严禁伪劣假冒电气产品和淘汰电器产品用在工程上。

除上述措施外,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队伍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人员技术素质,增强质量和防火意识,严格按图按规范施工, 加强自身检查监督,确保电气工程安装质量,将发生电气火灾危险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

2.3 防止高次谐波引起的火灾隐患

目前谐波对住宅用户的影响比公共建筑小的多,现在只能采取增大线路截面,特别是增大中性线截面的办法,以减小回路阻抗,这样减少高次谐波电流在回路阻抗上产生的谐波电压,可相应减少线路的谐波含量。对于公用建筑来说,防止谐波危害,除了采取减少线路阻抗的措施外,还可以装设谐波滤波器、谐波抵消器来滤除或抵消谐波分量。

2.4 加强装修的管理

有关部门对装修工程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禁无资质设计和无设计、无证施工,严格执行消防法和消防部门规定的有关条例和审批验收制度。

3.结束语

发生电气火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除了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外,最关键的还是管理。设计、施工、用户、消防和质量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管理,以减少和杜绝由于电气原因引发的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谷水清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 刘介才.工厂供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火灾事故树分析方法 篇9

事故树分析方法是系统安全工程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是一种由事故树演绎推理事故过程和原因的评估方法,本节主要介绍该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般流程,更详细的计算分析过程可参考相关文献。

一、事故树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事故树分析是一种演绎推理法。这种方法把系统可能发生的某种事故与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种称为事故树的树形图表示,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定安全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事故树评估方法是具体运用运筹学原理对事故原因和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的方法。事故树分析方法先从事故开始,逐层次向下演绎,将全部出现的事件用逻辑关系联成整体,对能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作出全面、系统、简明和形象的描述。

对于火灾事故,可通过事故树分析,经过中间联系环节,将潜在原因和最终事故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调查事故原因,为采取整改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对原因的逻辑分析,可以分清导致事故原因的主次,这样控制住有限的几个关键原因,就能有效地防止重大火灾事故发生,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节约人力、物力。

二、事故树的符号及其意义

事故树采用的符号包括事件符号、逻辑门符号和转移符号三大类。1.事件及事件符号

在事故树分析中各种非正常状态或不正常情况皆称事故事件,各种完好状态或正常情况皆称成功事件,两者均简称为事件。事故树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表示一个事件。

(1)结果事件。结果事件是由其他事件或事件组合所导致的事件,它总是位于某个逻辑门的输出端。用矩形符号表示。

(2)底事件。底事件是导致其他事件的原因事件,位于事故树的底部,它总是某个逻辑门的输入事件而不是输出事件,用圆形符号表示。

(3)特殊事件。特殊事件是指在事故树分析中需要表明其特殊性或引起注意的事件,用菱形符号表示。2.逻辑门及其符号

逻辑门是连接各事件并表示其逻辑关系的符号。

(1)与门。与门可以连接数个输入事件 E1、E2 , … ,En 和一个输出事件 E,表示仅当所有输入事件都发生时,输出事件 E 才发生的逻辑关系。

(2)或门。或门可以连接数个输入事件 E1 ,E2 , … ,En 和一个输出事件 E,表示至少一个输入事件发生时,输出事件 E 就发生。

(3)非门。非门表示输出事件是输入事件的对立事件。3.转移符号

当事故树规模很大或整个事故树中多处包含有相通的部分树图时,为了简化整个树图,便可用转出和转入符号,以标出向何处转出和从何处转入。

(1)转出符号。它表示向其他部分转出,△内记入向何处转出的标记。(2)转入符号。它表示从其他部分转入,△内记入从何处转入的标记。

三、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一)割集和最小割集

事故树顶事件发生与否是由构成事故树的各种基本事件的状态决定的。很显然,当所有基本事件都发生时,顶事件肯定发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基本事件都发生时顶事件才发生,而只要某些基本事件发生就可导致顶事件发生。在事故树中,引起顶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割集,也称截集或截止集。一个事故树中的割集一般不止一个,在这些割集中,凡不包含其他割集的,叫做最小割集。换言之,如果割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基本事件后就不是割集, 那么这样的割集就是最小割集。所以,最小割集是引起顶事件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对简单的事故树,可以直接观察出它的最小割集;但是,对一般的事故树来说,就不易做到;对于大型、复杂的事故树来说,就更难了。这时,就需要借助于某些算法,并需要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最小割集的常用方法有布尔代数法、行列法、矩阵法等,如下以布尔代数法说明求最小割集的过程。

任何一个事故树都可以用布尔函数来描述。化简布尔函数, 其最简析取标准式中每个最小项所属变元构成的集合,便是最小割集。若最简析取标准式中含有m个最小项,则该事故树有m个最小割集。

根据布尔代数的性质,可把任何布尔函数化为析取和合取两种标准形式。析取标准形式为:

合取标准形式为:

可以证明,A1 和 B1 分别是事故树的割集和径集。如果定义析取标准式的布尔项之和Ai 中各项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 即其中任意一项基本事件布尔积不被其他基本事件布尔积所包含,则该析取标准式为最简析取标准式,那么Ai为结构函数f的最小割集。同理,可以直接利用最简合取标准式求取事故树的最小径集。

用布尔代数法计算最小割集,通常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建立事故树的布尔函数。第二,将布尔函数化为为析取标准式。第三,化析取标准式为最简析取标准式

化简最普通的方法是, 当求出割集后,对所有割集逐个进行比较,使之满足最简析取标准式的条件。但当割集的个数及割集中的基本事件个数较多时,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而且效率低。所以常用素数法或分离重复事件法进行化简。

(1)素数法。素数法将每一个割集中的基本事件用一个素数表示, 该割集用所属基本事件对应的素数的乘积表示,则一个事故树若有 N 个割集, 就对应有N个数。把这N个数按数值从小到大排列 , 按以下顺序求最小割集:

1)素数表示的割集是最小割集,与该素数成倍的数所表示的割集不是最小割集。2)从N个割集中去掉上面确定的最小割集和非最小割集后,再找素数乘积的最小数,该数表示的割集为最小割集,与该最小数成倍的数所表示的割集不是最小割集。

3)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在N个割集中找到N1(N1≠0, N1≤N)个最小割集和N2(0≤N2≤ N-N1), 且 Nl+N2=N 为止。

(2)分离重复事件法。分离重复事件法基本根据是,:若某一事故树中无重复的基本事件,则求出的割集为最小割集。若树中有重复的基本事件,则不含重复基本事件的割集就是最小割集,仅对含有重复基本事件的割集化简即可。这里用N表示事故树的全部割集,N1表示含有重复基本事件的割集 ,N2表示不含重复基本事件的割集,N’ 表示全部最小割集。其步骤为:

1)求出N, 若事故树没有重复的基本事件,则 N/=N。2)检查全部割集, 将 N 分成 N1 和 N2 两组。3)化简含有重复基本事件的割集N1为最小割集N1/。4)N/= N1/ ∪ N2。

最小割集在事故树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1)表示系统的危险性。最小割集的定义明确指出, 每一个最小割集都表示顶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事故树中有几个最小割集, 顶事件发生就有几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 最小割集越多,说明系统的危险性越大。

(2)表示顶事件发生的原因组合。事故树顶事件发生, 必然是某个最小割集中基本事件同时发生的结果。一旦发生事故, 就可以方便地知道所有可能发生事故的途径,并可以逐步排除非本次事故的最小割集,而较快地查出本次事故的最小割集, 这就是导致本次事故的基本事件的组合。显而易见,掌握了最小割集, 对于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 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大的帮助。

(3)为降低系统的危险性提出控制方向和预防措施。每个最小割集都代表了一种事故模式。由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可以直观地判断哪种事故模式最危险, 哪种次之,哪种可以忽略,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使事故发生概率下降。

(二)径集与最小径集

在事故树中, 当所有基本事件都不发生时, 顶事件肯定不会发生。然而, 顶事件不发生常常并不要求所有基本事件都不发生, 而只要某些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事件就不会发生。这些不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 也称通集或路集。在同一事故树中, 不包含其他径集的径集称为最小径集。如果径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基本事件后就不再是径集 , 那么该径集就是最小径集。所以,最小径集是保证顶事件不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求最小径集的方法一般采用对偶树法。根据对偶原理, 成功树顶事件发生, 就是其对偶树(事故树)顶事件不发生。因此, 求事故树最小径集的方法是, 首先将事故树变换成其对偶的成功树, 然后求出成功树的最小割集, 即是所求事故树的最小径集。

将事故树变为成功树的方法是, 将原事故树中的逻辑或门改成逻辑与门,将逻辑与门改成逻辑或门,并将全部事件变成事件补的形式, 这样便可得到与原事故树对偶的成功树。最小径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作用与最小割集同样重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表示系统的安全性。最小径集表明, 一个最小径集中所包含的基本事件都不发生, 就可防止顶事件发生。可见, 每一个最小径集都是保证事故树顶事件不发生的条件,是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发生事故的一种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小径集表示了系统的安全性。(2)选取确保系统安全的最佳方案。每一个最小径集都是防止顶事件发生的一个方案,可以根据最小径集中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的多少、技术上的难易程度、耗费的时间以及投入的资金数量,来选择最经济、最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方案。

四、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事故树的定量分析首先是确定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 然后求出事故树顶事件的发生概率。求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之后, 可与系统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和评价,当计算值超过目标值时,就需要采取防范措施,使其降至安全目标值以下。

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包括系统的单元(部件或元件)故障概率及人的失误概率等,在工程上计算时,往往用基本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代替其概率值。

(一)系统的单元故障概率

目前, 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故障率数据库, 用计算机存储和检索, 使用非常方便, 为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已有少数行业开始进行建库工作, 但数据还相当缺乏。

(二)人的失误概率

人的失误是另一种基本事件, 系统运行中人的失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失误通常是指作业者实际完成的功能与系统所要求的功能之间的偏差。人的失误概率通常是指作业者在一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规定功能时出现偏差或失误的概率, 它表示人的失误的可能性大小, 因此, 人的失误概率也就是人的不可靠度。一般根据人的不可靠度与人的可靠度互补的规则, 获得人的失误概率。

(三)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事故树定量分析, 是在已知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条件下, 定量地计算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如果事故树中不含有重复的或相同的基本事件, 各基本事件又都是相互独立的, 顶事件发生概率可根据事故树的结构, 用下列公式求得。用

“与门”

连接的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为:

“或门” 连接的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为:

高处坠落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10

一、施工安全防护技术问题

施工现场的重点部位,如:砌筑、抹灰、钢筋等操作平台。塔吊、施工升降机和物料提升机卸料平台,楼层临边洞口,外脚手架。吊篮、屋面等临边、洞口、作业面等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是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1、施工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

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不足,预防高处坠落的安全设施被简化或缺失。项目管理人员对现场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制止、无动于衷、见怪不怪、甚至有的管理人员还带头盲目乱干。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开展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或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一些从事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不佩戴安全带、防滑鞋等安全防护用品,不具备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3、监理单位安全监理不力

项目监理单位未按规定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施工贤长风安全防护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对施工企业和项目人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行为视而不见。

三、预防措施

1、切实提高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水平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动态管理的过程,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也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施工前必须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器设备和其他各种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施工过程中,对高处作业应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当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决;危机人身安全的必须停止作业;因作业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后实施;井架、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与建筑物通道的两侧边,必须设防护栏杆;地面通道上部应搭设安全防护棚,双茏井架通道间,应予以分隔封闭。各种垂直运输接料平台,除两侧设防护栏杆外,平台口海英设置安全门;起重的吊装作业、塔吊、物料提升机等其他垂直运输设备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详细编制,设计中应包括专项计算、装拆施工顺序、安全技术措施与注意事项、特殊情况防范措施等。装拆过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施工作业现场所有存在坠落隐患的物件,应一律线性拆除或加以固定,高出作业所有的物料应堆码平稳,不得妨碍通行及装拆作业。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地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遇强风、大雾等恶劣天气,不得进行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要切实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要认真执行班组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制度,确保

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安全。要加强现场安全监察力度,通过安全巡检、周检、专项检查等方式对高处作业中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进行纠正,彻底改变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的行为。

3、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11

1.1 可燃物的不安全放置

就火灾事故的发生条件来分析, 可燃物与助燃物的同时存在, 是引起火灾的前提, 当前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中可燃物的不安全放置也是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燃物的不安全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未按规定操作进行隔离并加设盲板, 导致可燃物的泄露;二是设备在高温、高压的运行环境下降温、降压过快, 导致设备、管道破裂, 可燃物外泄;三是化工工艺设备检修前对可燃物的抽净、排空、吹扫不彻底, 残留可燃物引发火灾事故;四是残留可燃物的为排入安全地点, 可燃物的处理不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点火源的控制不严格

除了可燃物因素,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中对点火源的控制不严格, 产生明火源、电火花、摩擦、撞击、高温介质以及化学反应等, 也是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点火源控制不严格的情况主要包括:在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中, 由于工作人员吸烟、在禁火区使用明火等产生明火源;在使用气焊、电焊、喷灯等作业过程中, 未按标准流程操作, 防火措施不到位;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进行搬运、吊装等作业时, 由于设备的摩擦、撞击而出现明火源;高温设备介质在冷却不完全的情况下, 与大气接触发生燃烧。

1.3 检修管理制度不完善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 如何检修管理制度不完善, 极为可能引起火灾事故。一是安全制度不完善, 制度的缺陷导致设备检修缺乏系统性及全面性, 对于检修作业的操作流程也缺少严格的规定, 从而出现由于组织协调不善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二是缺乏严格的动火分析, 化工设备中的介质多为易燃、易爆物质, 动火分析能够确保设备检修的安全。三是设备检修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违规操作的情况时有出现。

2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的安防措施

2.1 加强设备检修的消防安全管理

首先, 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制定规范的工艺设备检修制度, 不断完善设备检修流程, 形成严格的设备检修责任制, 形成设备安全检修奖惩机制, 由部门领导统一协调设备检修工作, 合理分配设备检修安全责任, 通过检修安全网来保证设备检修工作的安全进行。其次, 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重视安全意识宣传, 不断提升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 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对专业技能及知识不过关的检修人员, 坚决不予使用;对设备检修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设备检修的科学性及安全性, 让检修人员了解化工工艺设备检修的具体内容及标准流程, 对火灾事故的危害有足够的重视。另外, 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做好设备检修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分析潜在的火灾隐患, 确定消防设施及防护装备的正常运行, 确保设备检修现场安全通道畅通, 检查易燃、易爆物质是否清除, 对于已经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及时处理。

2.2 严格执行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范

要加强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火灾事故的安防措施, 除了重视设备检修的消防安全管理, 还必须严格执行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范。一是在设备检修前, 按照规定流程进行设备停车, 设备及管道的泄压操作应缓慢进行, 设备检修前应保证设备泄压操作已完成, 以及设备内的易燃、易爆等介质已经排尽, 高温物料应在缓慢降温之后排出设备, 将火灾事故的隐患降至最低。二是在设备维修操作前, 通过各种工艺措施解除火灾事故的危险因素, 保证设备维修在常温、常压、无毒、无害的环境下进行, 对于存在危险介质的管道, 需要在阀后加盲板, 注意设备的置换与清洗。三是重视动火分析, 加强动火审批, 对火源进行严格控制, 在禁火区进行的气焊、电焊、喷灯等作业必须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检修人员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严禁使用可产生火花的检修工具, 重视点火源的控制。

3 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较为复杂, 检修作业过程中存在发生火灾事故的隐患, 设备检修时出现火灾事故的原因包括可燃物的不安全放置、点火源的控制不严格, 以及检修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要避免设备检修过程中出现的火灾事故, 必须加强设备检修的消防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范, 不断完善石化设备检修过程中的安防措施, 提高设备检修人员专业素质, 有效避免火灾事故的出现, 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石油化工工艺设备的生产环境复杂, 需要接触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介质, 在日常生产中对设备运行状况的要求较高。而在对石油化工工艺设备进行维护、检修的过程中, 极易因操作不当而出现火灾事故, 如何实施科学的安防措施, 已经成为石化设备检修管理的关键。文章在分析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时出现火灾事故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安防措施, 以期为石化设备工艺设备检修作业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推动石油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维修,火灾事故,安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宇君, 白优, 李榕.油田联合站安全评价研究[J].辽宁化工, 2011 (7) .

[2]张乃禄, 郝佳, 刘峰, 等.基于双机冗余的联合站监控系统[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9, 28 (1) .

案例分析23、工艺品厂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12

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塑料、染料、橡胶、油漆、香料、印刷、油墨,电影胶片、医药、纺织、机械、选矿等各个领域均有应用。由于溶剂本身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决定了溶剂生产使用场所具有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并且灾后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溶剂生产使用场所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有机溶剂生产使用场所的火险特点与预防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有机溶剂的类型

有机溶剂种类十分繁多,常见的溶剂有800多种,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9大类:烃类,如苯、甲苯、汽油、石油醚、环戊烷等;氯代烃类,如二氯乙烷、四氯化碳等;醇类如甲醇、乙醇、丁醇等;醚类,如乙醚、甲乙醚等;酮类,如丙酮、环已酮等;酯类,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醇醚类,如乙二醇-乙醚、乙二醇-丁醚等;醛类,如甲醛、乙醛等;杂环类,如吡啶等。有机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有机溶剂在备料、投料、化学反应、出料、分离等生产的各个工艺过程都有存在。有机溶剂在生产中应用大致可以归纳旭下几个方面。

2.1 溶解物料

应用溶剂溶解物料,以提取生产所需的有效成分。如中药雷公藤片的生产,采用乙醇和醋酸乙酯提取雷公藤片中的雷公藤甲素和乙素。

2.2 稀释物料

采用溶剂稀释物料,经满足工艺要求。如乙醇和醚类溶剂混合可以提高对硝基纤维的溶解能力,在硝基纤维涂料中用作稀释剂可以降低溶液黏度。橡胶制品生产中,在生胶或混炼胶中加入大量溶剂汽油进行打浆,制成粘合用的胶浆。油漆生产中,直接将高温树脂打到溶剂况稀罐中制成油漆。

2.3 处理物料

利用溶剂对物料进行脱水、沉淀、结晶和洗涤等处理。如赛璐珞生产中,采用乙醇将含水硝脂棉中的水分除去;塑料生产中,用有机溶剂洗涤固体聚合物表面的杂质。

2.4 分离混合物

利用有机溶剂分离混合物在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在合成橡胶生产过程中,采用乙腈或二甲基甲酰胺萃取二丁烯。以糖醛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精馏,分离环已烷与苯的混合物。

2.5 化学反应

有机溶剂常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生产新的化工产品。如染料N,N-二甲基苯胺的合成,由甲醇、苯胺与硫酸混合,经过甲基化反应,中和、分层、减压蒸馏而得的产品。

2.6 作为移除反应热的载体

溶剂作为移除热的载体,蒸发回流,是较好的移出反应热的方法,例如,在溶液聚合中,常采用此法以控制聚合温度。

2.7 在特种工艺中起特殊作用

溶剂在特殊工艺中具有特殊作用,如静电喷涂时,可用来调整防火涂料的导电率,以改进雾化和上漆率;在分散聚合物中用来控制聚合物的粒度;在溶液聚合中用作链转移剂

来控制分子量及其分布等。

3溶剂生产使用场所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3.1有机溶剂的危险性质

3.1.1燃烧爆炸性

有机溶剂绝大部分属于易燃危险化学品,它们的闪点一般在-41~46℃之间,沸点一般在30~200℃之间,密度较小,一般在0.8(水=1)左右,爆炸浓度下限一般小于10%。溶剂所需点火能量微小,一般在0.2~0.3mJ,如苯为0.2mJ、丙烷为0.29mJ。因而,只要遇火,都可能引起爆炸燃烧。

3.1.2挥发性

有机溶剂具有易挥发特性。如汽油,即使在较低的气温下都能蒸发,挥发的蒸气能迅速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3.1.3流动扩散性

溶剂具有流动扩散性的特性,其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本身的黏度。一般黏度低的液体,流动扩散性强。如果管路、溶器破损或闸门关闭不严,罐装超出溶器溶量,就容易造成跑、冒、滴、漏。流动的可燃物就是流动火源,增加了对周围的建、构筑物的威胁和危害。可燃性流动物越好,扩散速度越快,其火灾扩大的危险性越大。

溶剂蒸气若比空气轻,逸散在空气中扩散,顺风向移动,可成为气体火焰迅速蔓延的条件。溶剂空气若比空气重,往往漂流于地表、沟渠建筑的死角,不易被空气吹散,一旦遇引火源就可能发生燃烧爆炸。

3.1.4静电危害性

溶剂类物质大多属于绝缘物质,其导电性比较差,如汽油、甲苯等,电阻率为1010~1015Ω.cm。在生产、使用、输送、装卸过程中,与容器、管道、机泵、过滤介质,以及水、杂质、空气等发生碰撞、磨擦,都会产生静电,由于物料本身不导电性,所产生的静电极难散失,容易产生静电火花。

3.1.5毒害性

溶剂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大多具有毒害性,其中芳香烃毒性最大,环烷烃次之,烷烃最小。如油漆涂料,特别是作为溶剂和稀释剂的各种液体材料,会挥发出刺激、毒害人摇动的毒气,经常吸入这种气体,就会破坏人的生理机能,并引艳情某些器官发生病变。

3.2有机溶剂生产使用场所的火灾特点

3.2.1易发生燃烧

溶剂生产使用场所,一般多种原料、喑体、产品同时存在,工艺过程中,既有大量、多种易燃危险品,又有引起火源产生的可能性。如果控制不当,易发生燃烧。常见的引起火源有:明火、电气火花、静电火花、摩擦撞击火花、高热、自燃物等。

3.2.2易发生爆炸

在生产设备的外部空间,由于溶剂以液态可气态的形式跑、冒、滴、漏,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引起着火爆炸。

一些生产设备为负压操作,出现容易渗漏或误操作等异常情况,会使空气进入容器内,因氧化高温引起可燃蒸气着火爆炸。

溶剂在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时,其操作条件大多要通过加温、加压来实现。当温度失去控制,达到某一溶剂的过热温度极限时,就会由液相突变为气相,体积迅速扩大数十甚至数百倍,压力猛增导致容器超压爆炸;或反复使用的溶剂中,过氧化物含量增多,发生异常反应,导

致温度压力升高。当容器发生物理性爆炸后,其内部物料(溶剂)则大量地迅速扩散,物理爆炸的高温和遇外部火源又会引起扩散蒸气的化学性爆炸和燃烧。

3.2.3易形成大面积立体火灾

有机溶剂从罐、桶、槽、锅等容器中大量溢出,形成流淌火,流量越多,燃烧面积就越大。溶剂随着罐、桶、槽、锅的爆炸而喷射到各个角落,瞬间形成大面积燃烧。长期使用溶剂的设备、建筑,在可燃蒸气的熏蒸下,其表面常积有一定的数量污垢,火灾通过这些可燃污垢迅速将设备的建筑引燃。

起火后溶剂、物料由上层流至下层,爆炸时溶剂、物料上、下喷溅,均会形成上下一起的立体火灾。

3.2.4发生事故易引起连锁反应

溶剂生产使用工艺各生产工序相互衔接,设备之间相互串通,溶剂往往经过几道工序后回收反复使用,一旦某个工序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易出现连锁反应,火灾爆炸事故沿着生产管道、污水管网、可燃物料、建筑物孔洞蔓延。

4防火措施

4.1建筑和布局符合防火要求

溶剂生产使用场所的建筑和布局,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等相关要求和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安装。工厂投产前,要经过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验收批准才能投产;设备的布局一定要考虑安全防火的需要。

4.2用难燃或不燃的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在生产中,用燃烧性能差的溶剂代替易燃溶剂,以改善操作的安全性。选择危险性较小的液体作为溶剂时,沸点和蒸气压是很重要的2个参数。沸点在110℃以上的液体,常温下(18~20℃)不可能过到爆炸浓度。醋酸戊脂、丁醇、戊烷、乙二醇、氯苯、二甲苯等都是危险性较小的液体。代替可燃溶剂的不燃液体(或难燃液体)有甲烷的氯衍生物(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及乙烯的氯衍生物(三氯乙烯)等。例如,溶解脂肪、油、树脂、沥青、像胶以及油漆,可以用四氯化碳代替危险性大的液体溶剂。可以用不燃(或难烯)清洗剂代替汽油或其他易燃溶剂,清洗粘有油污的机件和零件。

4.3严格安全操作

尽量减少敞口操作,采用密闭操作,容器要加盖减少溶剂挥发。车间内各种化学原料和溶剂的储存量要严加控制,以不超过当天用量为宜,多用储罐式静态装料,而少使用桶式动态装料。

在使用易燃易爆挥发性有机溶剂时,应控制使用温度要其沸点30℃发下。如果操作温度高时,应采取冷凝、冷却措施。如油漆生产中,高温树脂(200~240℃)直接加入兑稀溶剂(溶剂汽油、甲苯、二甲苯等)的兑稀罐中,会使溶剂温度升高,溶剂蒸气大量排出。因此,要在罐上安装冷凝、冷却装置,减少有机溶剂的反复使用次数。溶剂初次使用前进行化验检测。清除杂质和水分。定期取样分析反复使用的溶剂中的过氧化物含量,防止出志现异常反应。

4.4控制和消除引火源

溶剂生产使用场所严禁随意使用明火或其他易于生产火源的用具及装置,如必须动火、使用喷灯、焊接时,必须在安全规范的区域里进行。禁止一切能产生火花的行为,如用铁棒敲开封盖的金属桶、穿带钉的鞋和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等。

选用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防爆电气设备,采用耐火电缆或防火塑料管套敷设电气

线路。采用控制有机溶剂流速和搅拌速度、空间增湿,工艺设备、管线接地,投入抗静电添加等措施消除静电火花。

揩过溶剂的棉纱、破布等必须存放在专用的有水的金属桶内,定期予以清理烧毁。防止自燃。

4.5保证设备完好不漏

为了防止溶剂蒸气逸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设备应该密闭,对于有压设备更需要保持其密闭性。正确选择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如设备与管理之间的连接应尽量采用焊接方法,输送易燃溶剂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等。

由于生产过程中的高温、腐蚀性,各种设备、容器、管线壁厚逐渐变薄,易发生泄漏的火灾事故。因此,对重点设备应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换,严格检漏、试漏。溶剂储罐应尽可能埋在地下,防止高温、日晒使之温度升高,发生泄漏。

4.6设置安全装置和灭火设施

承压设备及其他有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上安装独立、合适的防爆泄压装置,如安全阀、防爆膜等。在相互连通的生产工艺管线上安装单向阀等阻火防爆装置,以截断事故扩展途径。排汗管沟上设置隔油池、水封装置。

在溶剂生产使用场所,设置浓度自检测报警与通风装置联动系统。当发生泄漏时,泄漏液体蒸气过到危险浓度时,报警系统动作,同时通风系统自动开启,驱散泄漏蒸气。

溶剂用量较大、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的场所,增设蒸气幕或水喷淋系统。一旦溶剂或蒸气大量泄漏,通风不足以排除危险时,则启动蒸气幕或水喷淋系统,以稀释溶剂、蒸气,消除起火爆炸的危险。

根据生产使用溶剂工艺的不同特点和生产规模,设置相应的固定式或移动式灭火装置。

4.7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上一篇:二年级下学期思想品得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当代设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