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文:思乡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作文:思乡(共10篇)

诗歌作文:思乡 篇1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想象,望乡

【名句】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出处】

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注】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①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②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③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④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说明】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诗人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两句诗使用新奇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见海畔尖山耸立,好似尖峰,而秋天到来,思乡情浓,诗人看到这样的山头,本来就满腹愁肠,此时更加心如刀绞。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流露出了内心思乡急切、如煎如熬的心理。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若为化得身千亿”,算是用典,是诗人夸张的想象。隋代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有:“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所谓化身,即为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者植物形体。诗人深通佛理,和浩同上人一块去看山,所以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佛经里“化身”的说法。“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人此时思乡情切,不禁就想如果自己能化身千亿个,每个都站在山头去望故乡,那该有多好啊!这句当然是诗人的想象,人不可能有千亿个化身,就算站在山头上,故乡远在千里之外,也未必能望得到。但是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实情感,而且不落俗套。它虽然离奇古怪,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的生活基础,而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十分感人。

诗歌作文:思乡 篇2

“故乡”别称“桑梓”、“故园”、“榆”、“梓里”、“故里”、“乡关”等。“故乡”从来就和学者文人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天涯羁旅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 边关征夫的思乡, 闺中怨妇的怀人……无数的诗歌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而殷切之情。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候凭江而望, 望故乡而不见, 乡愁与辽阔的江水同样迷茫, 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加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整首诗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放在深秋傍晚, 万物回归的背景下, 深刻揭示了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思家而不得归的苦楚心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白天与黑夜交替, 新年与旧年交通, 时间一天天过去, 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 不得回去, 怎能不产生乡愁呢?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多少游子和文人对故乡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唱和感怀, 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故乡情节。“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乡思更加的浓烈, 它跳出了个人怀乡的“小思”, 而升华到对祖国无限的“大思”, 并把它揉碎了撒在人们隐隐思痛的心坎上, 让你欲哭无泪, 欲忘愈想。乡思, 这坛愈久愈醇的老酒在这代代龙人中珍藏, 传递。

中国古代由于交通闭塞, 交通工具落后, 一别再逢难期, 使那些外出求学、赶考、赴任、行游、出征的游子不免产生强烈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的思归和怀乡的悲伤情绪。另外, 中国的宗法制度使一直安于乡土的中国人产生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 从而使那些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多远,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根在故土的深刻的乡土观念。这种渗透于中国民众骨子里的深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 极其深刻地影响并左右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对亲人、故土的怀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作者的心头, 也不无广泛地上体现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

缘何中国人心中有如此深刻的思乡之情呢?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纯粹以农为主的国度中国的宗法制度使一直安于乡土的中国人产生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 从而使那些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多远,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根在故土的深刻的乡土观念。这种渗透于中国民众骨子里的深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 极其深刻地影响并左右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人们对土地总有着特别依恋的情结, 成语“安土重迁”便是这一情结在言语上的具体化。自《诗》始, 便有大量歌颂故土的诗歌产生, 这种歌颂之情再发展, 也就成了一种思乡之情。思乡, 还与中国古代的通讯技术落后有关。古代通讯方式落后, 每一次亲人的远行都可能成为经年累月的离别, 而又有谁不眷恋自己的亲人呢?在久别难逢又无法联络的情况下, 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总又转及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在现实的生活中, 诗人、词人为了维护正常的家庭生活, 自愿或不自愿地去出使、宦游、从军、考试、经商等, 其中他们并不能坦然地在精神和心理上接受和认同这种羁旅行役。当他们宦游不顺、科考落第、或是建功立业的愿望得不到实现, 或是官场遭到排挤、打击时, 就会对自己已有的人生追求、价值意义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否定, 转而寻求对故乡的怀念, 遂产生回归家园的念头, 希望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抚慰。这时故乡就成了游子们的避风港。, 是摆脱不如意现实, 寻求精神回归的理想的归宿。

思乡之情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背井离乡”。在现实的生活中, 诗人、词人为了维护正常的家庭生活, 自愿或不自愿地去出使、宦游、从军、考试、经商等, 其中他们并不能坦然地在精神和心理上接受和认同这种羁旅行役。当他们宦游不顺、科考落第、或是建功立业的愿望得不到实现, 或是官场遭到排挤、打击时, 就会对自己已有的人生追求、价值意义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否定, 转而寻求对故乡的怀念, 遂产生回归家园的念头, 希望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抚慰。这些离人身居异乡, 在寂寞、孤独、感伤或战乱中, 往往变得异常敏感。一团柳絮、一队雁阵就可能引发他们思乡之情;登高远眺, 群山绵绵, 更可能勾起他们内心深处萦绕于梦的乡情……

总之, 古代思乡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它不仅是中国人内心思乡情结的具体展现, 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对生活的真实而又艺术化的反映。品味这类作品, 可以透视中国人传统的思乡心理, 也可以感受先民们对家乡的拳拳真情, 还可感动在先民们或缠绵或悲苦的生活之中。从而让我们现代人也更充分地激发出内心深处的乡情。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思乡诗词三论》

腊八思乡诗歌 篇3

天空,灰白弥漫迷蒙

雪花,晶莹剔透静落

思绪随着风儿飘零……

惆怅,蔓延

馨香,四溢不老的传说

装满五谷杂粮的情愫

黏黏的,甜甜的`

五颜六色

揉进岁月,揉进心坎

盛满,再盛满

瞳仁膨胀,噙泪

脸庞流淌着情爱涩涩的黏汁

记忆拉得很长、很长

凝望中,印刻生活的碎片

异乡,腊八的日子

灰暗,蒙上落寂与孤独

繁华的精致

淹没在轮回的潮汐中

故乡的味道,拨动心弦

粥里,挤满月儿、星儿……

一样的天空,别样的念想儿

一碗粥,一生情

支撑生活的方向

思乡及送别诗歌鉴赏 篇4

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思乡诗词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也甚为深远,究其游子思乡情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造成的离乡不易、亲情难舍;空间的转移带来的文化失落;现实生活的不顺和挫折造成的情感回归三个方面。

(一)

游子思乡情怀的产生首先源于离家不易、亲情难舍的桑梓之情、乡土观念以及落叶归根的思想。

中国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再逢难期,使那些外出求学、赶考、赴任、行游、出征的游子不免产生强烈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的思归和怀乡的悲伤情绪。另外,中国的宗法制度使一直安于乡土的中国人产生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从而使那些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根在故土的深刻的乡土观念。这种渗透于中国民众骨子里的深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极其深刻地影响并左右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对亲人、故土的怀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作者的心头,也不无广泛地上体现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经·小雅·采薇》中表现男女之思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表达思妇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益缓”;隋朝的薛道衡《人日思归》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汉乐府民歌·悲愤》中“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柳永的《安公子》中有“万水千山迷远近,思乡关何处?”;《八声甘州》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及其在《归朝欢》中所抒发的“一望相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等等都体现了诗人、词人对故土、亲人、朋友的眷恋和怀念。

(二)游资的羁旅行役造成的空间的转换,文化的异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本土文化的失落感。

对于那些外出行游的诗人来说,当把自己从一个极其熟悉的环境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作者那种亲切、热烈的乡土感就会因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与这种陌生的一样的文化产生矛盾。从而导致游子在心理上产生对新环境的排斥和抵触,进而产生无依无靠、漂浮不定的浮萍之感。也就是诗人的情感一时不能找到很好的寄托,而导致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失落。

反应这类的诗词有唐朝王建的《十五日夜望月中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司空图的《漫书五首》“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五花休。”;《少年游》中“夕阳闲淡秋光老”等等,这些均源于诗人、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乡的情怀。在此,那些异乡风物,在游子看来却是“良辰好景虚设”。

(三)思乡情怀的产生还源于诗词人现实生活的不顺和挫折,人生理想的破灭和追求的失落。

在现实的生活中,诗人、词人为了维护正常的家庭生活,自愿或不自愿地去出使、宦游、从军、考试、经商等,其中他们并不能坦然地在精神和心理上接受和认同这种羁旅行役。当他们宦游不顺、科考落

处话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王维的《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写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中妻子的怀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寄托了作者对洛阳亲人的一片深情。

(四)贬谪思乡。古代正直之人从政,很多都因种种原因而被贬官甚或出京,至偏远之地为官。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落泊与背井离乡的愁思相交叠,便生出无限的感慨与哀叹。杜牧的《初冬夜饮》云:“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公元842年,杜牧遭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外放黄州,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于是,诗的首句诗人便以西汉淮阳汲黯自比,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遭遇。“客袖”句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

杜牧《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练习:陈均《九江闻雁》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问:“„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分析: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3)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二)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元衡《春兴》

戎昱《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练习:顾况《听角思归》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三)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为了加深认识,练习:岑参《逢入京使》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中的

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四)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诗词分类鉴赏——送别诗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秋、黄昏、月夜、清晨; 其他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酒等。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等。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还常用:酒、春草、寒蝉、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

三、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还有借别抒怀之作。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

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

五、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①虚实: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面写实景,后面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②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用典的又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温庭筠《赠少年》等。

③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弥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④衬托: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画面感强。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明丽,洒脱飞动,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是反衬,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①比喻: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②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③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④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磧西行军》“都户行营太白西”,点明刘判官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是极言其远的夸张;元稹《重赠乐天》“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是顶针;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一语双关,“秋”字表面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心”上有“秋”说明“愁”,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经典例题举隅

2007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作者翘首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带雨的乌云遮住了大半个山,路途多风雨,表现了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抒发了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赠别诗词鉴赏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 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送红线》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练习: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分析: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练习: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问: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1)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练习: 郑文宝《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问:“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分析: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2)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

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练习: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问:“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

分析: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3)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练习: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问:“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4)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思乡的现代优美诗歌 篇5

一、母亲老了

有庄稼的地方

就有母亲的脚印

或者说

有母亲脚印的地方

就有母亲的庄稼

她在大地苏醒的时节播种

种下爱与美好的种子

希望大地能够给予

累累硕果

她在芨芨草的年轮里收割

收割那一望无际的金黄

她收割的镰刀

无比的锋利

贴在墙上的牛粪

风干了母亲的容颜

地里的苦苦菜

拉弯了母亲的脊背

母亲老了

在春种与秋收的牵绊中

慢慢老去

二、村庄

山坡上的草

总是

绿着绿着就黄了

黄着黄着就白了

风还在季节的梦里奔跑

在家家户户的巷道里

如嬉戏玩耍的孩子

村东的老李头

在山梁后的弯弯里

睡了多少年

那紧锁的大门

是谁家的院落

路,还是那条路

弯弯曲曲伸向梦的方向

家,还是那个家

走出去

便再也回不去了

三、天堂寺

我来了

杏花正开

四周浮躁的机械声

已停

阳光在金顶上跳跃

印下一个花朵的影子在地上

佛说

那是香客的心事

我来了

八瓣梅正在打坐

袅袅青烟向佛祖朝拜

圣洁的云朵在空中

幻化出佛的面容

那是天空的心事

我来了

秋日的蚂蚱声

吞没了诵经的声音

驼背的.老僧人扫着地上的落叶

那粒粒黄叶

沁满了他的汗水

他的心事

谁人知晓

我来了

转动的经轮

融化了金顶上的雪

在白色的画纸上映出雄伟的宫殿

大通河的水

在佛祖的循循教导里

沉睡了

我匍匐在地

只为祈求

浅谈台湾现代思乡题材的诗歌 篇6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心中崇尚的“孝”的观念与情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道出了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的思乡情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思乡之情,连月都是故乡的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对在家乡时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这区区小事都牵肠挂肚,深挚地表达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心路历程:叶落归根,去者还乡,走回归程,给自己的一生划个圆满的句号,这或许是许多漂泊者的最终归宿。可见,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那就是风靡于台湾的“乡愁文学”。在台湾的“乡愁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湾思乡题材的现代诗歌,其中不乏此类诗歌的代表人物如:余光中、洛夫、纪弦等。以下是我对这类诗的代表作的赏析和理解。

余光中的《乡愁》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有关思乡的佳作。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歌的最后,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他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这首诗不愧为台湾思想题材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作。

洛夫的《边界望乡》以其古典而鲜明的意象承载起他独特而跳跃的思维,以突兀的诗句去撞击读者的心灵,以全新的嗓门去唱响一曲古老的思乡之歌。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 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这首诗歌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现代诗歌中运用古典意象。一是杜鹃。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泪。同样,诗人这里运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三是鹧鸪。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氛围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作者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着这三个古典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可谓巧妙。其次是对语言的处理上的别样效果。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尾段“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这首诗用古典意象并融合了作者现代的对语言的别样处理,唱响了一首经典的只属于洛夫的独特的现代乡愁诗。

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构思独特,采用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诗的第一节写“一片槐树叶”,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它沾着故国的“泥土”,也许它是故国的槐树林中很普通的叶子,可是它带着故国的香味,故国的温厚,故国的气息,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也就成为“故乡美与善”的珍贵象征,所以它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的一片;又因为它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成为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诗人每每看到它,就会带着一丝回忆的酸涩感觉,就会觉得对故乡的思念正在烧灼自己的心灵,就会让思绪情不自禁地随它回到故乡去,它身上的纹络像故乡的年轮,带着沧桑和回忆,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想流泪”的一片槐树叶。诗的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诗的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诗的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作者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啊啊”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全诗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弥漫着一种浓重的寻根念祖、返本思归的家园情结。

初中思乡的优秀作文:悠悠思乡情 篇7

长安街上,一派萧条,败落的景象,老百姓都怨声载道。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当今的圣上有关,他整日饮酒作乐,贪恋美色,毫无心思理会朝政。我本着劝谏圣上,效命于朝廷的想法被召入宫。但这个昏君却让我挖空心思去写诗博得妃子的欢心。我李白一世清白,怎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报效朝廷?

最终,我大声吟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长袖一甩,带着满腔的愤怒离开了皇宫。

如今,在这街上漫无目的的站着,忽然闻见了一种久违的香味,原来是盼望已久的酒香啊!我兴奋的走了进去,当我喝的.跌跌撞撞的回到茅屋时,已经到了夜晚。

我倚在床上,看着那月牙儿照进来的光亮。哦,那是月牙儿施舍给我的,但它为什么不多给一些呢?但即使是那一丁点儿,我依然觉得无比温暖。

轻轻推开窗,看到了窗外一地的霜。难道真的是霜吗?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才发现那是一片温和的月光,均匀、明亮。

从窗外探出头来,晶晶凝视着遥不可及的月亮,它美丽、它漂亮。它有一颗纯真的心,曾有多少人把它轻轻的赞叹,它依然不骄傲,不自满,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它知道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不知不觉中,脖子已经僵直了。慢慢低下头来,脑子里忽然映出了已经白发苍苍而曾经辛辛苦苦拉扯我长大的老母,以及家乡的各位父老。顿时,心中阵阵酸楚,而视线也渐渐地模糊,伸手一抹,原来是泪水啊!于是我咬破手指在桌上奋力写下了: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思乡情作文 篇8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校园也开始打扮自己:小草伸伸懒腰从肥沃的土地里钻出来;花儿看见春姐姐来了非常开心,带着微风绽放。好美!

夏天是一个艳丽的季节。骄阳似火,在操场上同学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玩耍着。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树是绿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搭配在一起,好美!

秋天是个金灿灿的季节,也是校园的黄金季节,操场上的树木都变成金黄色了,是秋公公给他们的五彩霞衣。无数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犹如很多蝴蝶满天飞舞。好美!

冬天是个银白色的季节,雪花飞舞,冬天到了。在冬天,同学们的朋友就是雪娃娃。同学们堆雪人、打雪仗,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好美!

思乡作文 篇9

从呱呱落地以来的十六个春秋,我无一不是在厦门的故乡度过的。日日夜夜走在这万分熟悉的街道上,安稳而又踏实,对于一个不曾漂泊海外的年轻的孩子,故乡承载了许多童年的回忆,也承载了很多现实中的欢笑与苦泪。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恐怕是无数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大海。

说道海,那些被埋藏在心中的回忆和感动总是会不自觉地涌动而出。那是被咸咸的海水浸透过得童心,和着海风轻轻拂过的童真岁月……

小时候,总是会把脚印留在海边或是扎脚或是松软的海沙上。在斜晖脉脉的映衬下,寻找浪潮汹涌而上被遗留下的小螃蟹。它们会各自以不同的速度在沙子中上蹿下钻,好像在享受沙子给予它们的按摩一般,原来它们是在尽情地为自己的家乡留下点什么。正是因为一切被大地滋养的生命的组成,才使家乡显得更加有人情味了……

海边的沙滩同样也是一个放飞梦想的优良场所。人们会用不同的形式传递自己的情感,或许是一只用隐形的钓鱼线拉扯着的风筝——被迎面而来的风吹拂而上,然后就这样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沙滩那边的尽头,留下一身被溅起的海水沾湿的衣裤,最后照旧会心一笑。或许是那些极爱幻想的小女生把自己的心情写在精美的信纸上,装进漂流瓶中。心里虽然慢慢都是朋友不以为然的作弄,但是这么做的原因只有自己知道。因为这就是大海边的城市浇灌长大的孩子,富有深情又爱幻想的孩子。但是他们也坚强,因为海边常常留下他们哭泣的声音和泪水。那是,你也许分不清海水和泪水,因为它们都是咸的。但是正是如此,当下次再来发泄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已经渐渐长大了。

思乡作文300字 篇10

一千三百年前的今天,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把有妙的天枰——、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月似乎可以读懂人心,它是愁绪,也是寄托;它是伤感,更是思念。

月光如一泓清泉,轻轻写入小屋。倚窗望月。那凄清的光辉照的人心生怜惜。窗外一轮圆月夜色,树叶稀疏的梧桐在月辉的映衬下将最后几片枝叶无奈地撇下,落下了无尽的寂寞。明月的清辉照在苏轼的心上,却带不来一点安慰,在无奈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中,苏轼挥笔写下:“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此刻,也许只有故乡的月亮可以给他许些慰藉了。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坐在月下,月饼的香味也融入在对乡愁的遐思中。是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了千年的白霜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上一篇:七夕爱人祝福短信下一篇:寒假家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