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精选8篇)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1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王晓娟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面向大学生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业大学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而日趋严峻。大学生因其高素质、适应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质而成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通过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梦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创新创业教育涵义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

调查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甚至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认识不清,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培训和企业家速成教育,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对素质人才创新思想及能力的培养目标,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初衷。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业余”教育,并没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即便是纳入其中,往往也忽视了其与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联,没有将其有效的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三)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虽然知识较为丰富,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培训,缺少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四)创业氛围与实践环境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实践平台,失去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学氛围和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置于首位,强调其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才能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结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育论文 )高校可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渐融合到现有教育体系结构当中去,形成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如:在初期阶段以公共课或专业基础课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其间可结合相关专题讲座,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第二阶段可依据其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深化。对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亦可借助选修课程的选取拓展其个体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则通过实践课程或参与校内项目的研发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课堂教学建设

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应依据其专业特点,结合现有创业案例设计教学活动及内容,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的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发挥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有效完成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例,体验式教学方法以创业环境状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模拟或参与创业实践,帮助学生从教学和实践中体验创业理念、理解创业规律、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能力。

考核形式,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完成对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可通过学生参与完成具体创业项目案例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及操作技能的考核。此外,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评估也应纳入考核范畴之内。

(四)构建实践教学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通过创业实践可以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获取创业活动的真实体验,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目标,为今后投身创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成果孵化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等模式,广泛搭建学生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操作平台。

四、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其重要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所谓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人才[1], 从创新创业的素质方面来看, 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1) 具有精深而广博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2) 具有准确而敏锐的观察力;3) 具备科学而严谨的思维能力;4) 具有奇异的和丰富的想象力[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 可见我国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是当代高等教育的要求[4], 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5]。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也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必然趋势[6~7]。

1 动物科学专业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1 动物科学专业概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是涉农专业, 该专业主要进行动物营养与饲养、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 以及饲料与饲养企业管理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和畜禽生产实践, 学习家畜、家禽的繁育和饲养管理相关技术及综合运用。本专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探索,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实习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加强“顶岗实习”、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畜禽养殖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拓展素质教育课程和社会需求课程, 加强创新实验研究, 使学生不仅在专业理论与创新能力方面, 而且在服务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技能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促进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1.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上把面向农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与科技支农、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 进行“3+3+2”模式 (前3个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学习、中间3个学期进行专业课和学科公共课程学习及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后2个学期进行顶岗支农) , 从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方位改革, 更加突出创新性、实践性, 更加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既要有共性, 又要有个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紧紧围绕“大学生创新项目”和“顶岗实习”期间所必需的有关“三农”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重点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3.1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设计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动物生产技术推广、开发与管理的学科特点为基础, 设计学科基础课;以专业个性特征必需的理论与技术为依据, 设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以畜牧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基础, 设计动物生产、疾病防治、繁殖育种、营养与饲料、畜产品加工、畜牧业企业管理所必需的专业选修课。前3个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学习、中间3个学期进行专业课和学科公共课程学习, 后2个学期进行顶岗支农。

3.2 在实践环节上

重点加强猪、牛、羊、禽养殖的实践教学, 以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为载体, 参与乡 (镇) 、村级养殖技术服务及开展乡 (镇) 、村级的相关人员进行养殖技术的培训、畜牧业经营管理等工作, 进行畜牧业生产规划与项目设计及管理, 加强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和研究的指导工作。

3.2.1 实习项目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猪、禽、牛、羊养殖教学实习项目, 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学分。教学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开设的学期, 猪生产学和禽生产学各1周, 学分均为1学分, 牛、羊生产学共1周, 为1学分。在教学实习方案中, 设定实习项目, 制定主要考核的实践技能和考核标准。

3.2.2“顶岗实习”分为前期准备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和后期总结阶段。

时间的安排, 猪、禽, 牛、羊实习, 第7学期 (10-12月) , 地点为学校周边养殖基地及校猪、禽场;毕业实习, 第8学期 (1-6月) 地点为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吉林市经济开发区镇 (乡) 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及校内、外的猪、禽场, 每个点儿安排3~5名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内容设计是参与镇 (乡) 、村级畜禽养殖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畜禽养殖经营管理等工作;“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由学院的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指导小组。

3.3.3大学生创新项目

以大学生创新基地项目为平台, 由高年级学生申报并主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项目组成员由不同年级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团队。

3.3在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上

学院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 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及建立学业指导小组 (学业指导小组由课程组成员组成)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修读养殖方向,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每学期的选课计划, 安排学习进程,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辅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与吉林地区省、县级畜牧业经营管理部门合作, 统计省内特别是学校周边畜禽养殖基地,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顶岗实习项目。学院统一设立院、系级领导小组, 实行院、系及当地地方部门共同管理的机制。学生在校期间仍实行分院系管理, 顶岗实习期间共同管理。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纳入“村村大学生计划”。“顶岗实习”期间, 同时完成岗位工作和毕业论文现场试验工作。

3.4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教学形式主要采用分组教学、协作教学、现场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分组教学上, 通过建立猪、牛、羊、禽及特种动物养殖“实验小组”,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动物养殖基地, 每个小组可以完成1~2个实践教学内容。在协作教学上, 由理论课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现场技术人员组成教学小组, 共同研究拟定教学计划, 分工合作, 协力完成教学任务。现场教学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上, 由养殖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讲解, 并通过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实践的能力, 同时为师生接近畜禽生产实际,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表现好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 使学生就业零距离成为现实。在开放式教学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 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 使不同年级、实践能力不同的学生, 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团队, 选择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 根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学分,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要。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

5 成果与展望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它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渗透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龙头,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 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指导教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整体的专业建设。通过4年来的建设, 珍禽饲养学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牛生产学建成省级优秀课程, 配合饲料生产学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动物科学专业建成校级特色专业。这些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通过实施导师制即定期又随时指导, 促进了学生的心身健康和成长, 形成了一套适合本专业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 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1-2013年, 有15人分别考入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等院校。有30人次参加或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 有5人次获得了省级以上的专业技能奖项, 三年就业率均达95%, 全面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传统农学类创新创业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对其他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可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浩.农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创业家, 2012 (9) :150-151.

[2]文丰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河南社会科学, 2011 (19) :212-214.

[3]赵艳丽.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10) :120-121.

[4]孙伟.河南农业大学“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3) :37-40.

[5]王俊发, 魏天路, 朱向东.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 2013 (15) :302-304.

[6]李兴稼, 沈文华, 郭贵川.农业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 :19-21.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实践能力;核心;创新创业

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与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本科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科技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平台建立不完全,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效的结合;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能力不足,培养形式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就业教育模式两方面,进行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

一、构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实践为核心,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的理论教学模式。注重通识教育,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在学科教育方面,强调拓宽基础性课程,将基础教学与专业培养紧密衔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培养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文化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调整原有课程设置比例,适量增加选修课比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心理和技巧”“商务沟通与交流”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创业意识。

二、构建符合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平台+模块”就业教育模式

1.构建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为依托,以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研、素质拓展为牵引,整合学校内外各种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三个平台的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知识普及与创业能力提高相结合,使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名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2.构建“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块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通过三个实践模块之间的综合实践,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1)教学实践模块的建立。教学实践模块是指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一,进行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调整理论课程、应用型学科课程的结构及课时量。调整课程结构,适量减少理论型学科课程,增加应用型学科课程,增加实践课、实习课、考察课的课时量。课程设置以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重点,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出发,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渗透性。

第二,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注重与专业领域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以知识性、讲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术讲座、实地参观等;针对已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以应用性、实践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专业实习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针对毕业生,可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如将毕业设计(论文)与生产实际和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等,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化。

第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自身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应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考察、培训、学术交流、赴企业实践等措施,提高专职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知度。多渠道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构建实践教学的考查及评价体系,推行将实践综合素质学分计入总学分的规定,学生参与的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讲座、学术报告等均可计入实践综合素质学分中。规定实践综合素质学分与学位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推优挂钩,使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实践模块的建立。校园实践模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对教学实践模块的有力补充。以校园为实践载体,丰富校园实践形式和内容,营造校园创新创业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一方面,扶持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建设。通过社团组织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各种专业人才的有效整合。学校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并且对社团在场地使用及活动经费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使各种学生社团成为在校学生了解创业、体验创业的大课堂,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另一方面,搭建高校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平台,营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相互碰撞的科研环境,激发创新的氛围。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学科技能竞赛、科研训练计划、互动式参与教师课题等方式(如挑战杯、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等),激励学生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社会实践模块的建立。社会实践模块即以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为主。针对专业社会实践,学校应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将企业岗位实践引入创业教育中来。联合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聘任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在高年级设置“社会岗位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专业、了解行业,充分检验自身专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专业不足的地方进行训练,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及对工作岗位的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提前认知社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搭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制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张莉,曲振涛,鲁啸军,章刘成,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3]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

[4]吴升刚,刘文斌,刘锡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4

摘要:

我国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机会。但高校教育模式造成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如何构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Abstrac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has led to the college education,the enrollment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and provide a broad market and opportunities.But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ack the current mode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strengthening business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Aiming at the present universities education innovation, combining the Nan Jing institute of building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on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ow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in-depth stud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ivil engineering The education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Pattern exploration

引言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公司招人难的并存的“两难”怪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繁多,其中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土木工程专业是有着悠久历史并注重实践的工程学科,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研究,并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发展所需求人才,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意义重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早在20世纪初国外高校就已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919年,美国在高校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设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在德国,政府明确地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1]发展至今欧美发

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学术教育体系。我国创业创新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1999年团中央组织的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对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新创业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确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院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期间九所院校都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及创新,切实展开创业教育实践。最终探索建立了可以代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经典模式:

1、以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提高为侧重点,将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第一课堂即学科教学课堂,调整教学方案,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竞赛活动等活动,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贯通到创业现实环境中。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教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3、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必修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创新创业计划为依托,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重在实践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5、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2]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制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根据国家教委建筑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说明,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并能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3]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更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生既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又具备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并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以促学的理念,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自主创新创业,最终实现“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我校土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3年,目前本专业设有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和监理、交通土建、建筑学等五个专业方向。自2003年该专业成立以来,学院不断规范和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但近年来各企业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高期望,无疑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缺乏的问题随之显现。其中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认识,实践性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缺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

2)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配置优化不足、师资体系不够合理。

3)课程设置有待改善,实践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部分与实际结合较紧的课程计划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因为实际工程感性知识少而很难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中的有关构造和工艺作法相结合并对应。

4)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普遍不足。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比如土木工程制图和识图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最终导致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到工作中不能马上投入使用,工作上手慢适应的时间长。[4]

三、土木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1、正确认识创业教育、深刻理解创业教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高校应该尽快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确立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努力营造并形成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创业文化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创业、推崇创业、创业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高校应该制定各种创业政策与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同时要设立专门管理创业管理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创新开拓进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营造一种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要创业就意味着冒险,冒险就可能失败,要培养学生不甘失败、不惧失败、不畏挫折、勇于创业的精神。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形成合理师资体系。

开展创业必定要形成在教学管理与研究方面的合理机制,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强化教师技能与培训,改进教学教育方法,实现各类教学形式的互通,同时通过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实现科学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配置应要面向社会敞开大门,采取聘用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与创业专业相关的专家与有经验的实践者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形成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或采取创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到创业一线去兼职,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使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高校可以采取聘任制,面向社会吸收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提供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促进的长效机制。

4、构建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学生创业本身不只是自身就业,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按照个体分类和创业目标的不同增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三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2)要实施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和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使学生理性的认识创业内涵、创业目标、创业品质、创业素质和创业文化,促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3)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整合校内的相关资源,为自己提供创业实践式体验的模拟或现实的创业操作平台。创新创业工作室平台,下设建筑设计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制作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小的工作组团,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场地和硬件设施,让具有创业意图的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组团,在学校老师和聘请的企业公司指导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公司运营模式进行运作,以进行创业实战练习。通过创业实践,使学生实现从理性到感性,从理性到实践的锻炼和体验,为他们毕业时直接创业或未来创业打下基础。

4)充分利用校外的相关资源,与相应的就业、创业方向的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建设单位、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等,特别是自主创业开设的公司进行横向联合成为我校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也为将来自主创业开设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积累经验。

5、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实训模拟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科技产业公司,建立多样化的大学生实训模拟基地,通过产、学、研的相互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可引导他们创立一些有新意、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为学生提供借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四、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实现土木工程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懂专业,能创新,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体现,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向。因此,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新形势发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 [N].科技日报2010.04.02日

[2]杨妤,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呈现新局面 [EB/OL].人民政协网2009.08.26

[3]方从严,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探 [N].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1期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5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创业创新班为例

本文在剖析工学结合由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创业创新班为例,在确立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作 者:俞晓霞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工学结合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6

发布时间: 2008-01-16来源:就业研究浏览次数:213

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鲍勇尚昌庚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重要机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创业;调查分析:对策性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民富之源。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就业的一项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已经从理论层面进行到运筹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种人应具有事业心、创造性。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现状

2006年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安徽调研组一行.对安徽省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一份万人问卷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过想创业的意愿.进行或参加过有关创业教育方面的活动,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87%认为大学生应当在工作一段后进行创业;70%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创业计划和有自己的创业资金;11%认为自己参加过有关创业方面的活动的经历;90%认为参加创业教育和有关创业的活动,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认识了创业的艰难,并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85%认为学校应当以必修课和组织课外创业活动相结合方式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最希望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92%学生认为对国家有关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知道得不全面,最需要的是政府各项减免政策的真正落实,尤其是创业资金的支持。

安徽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是一个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省份,同时又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综合生产能力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各类创业资源激活起来,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推动安徽奋力崛起,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了大学生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安徽大学生创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调查显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机会型创业偏多,但成功率偏低。据统计,06年,安徽省进行个体工商登记的高校创业毕业生达2000人,占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数的1.3%,占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的3.9%。从学历层次看,安徽创业者的学历以高中为主体。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中,本科生占24%,大专生占75%,研究生占1%。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信息传输。工程类、设计类。批发零售等行业。分析表明,安徽省高校毕业生生存型创业不到40%,机会型创业超过 60%,机会型创业远远高于生存型创业。可见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大潮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活动相对滞后,创业活跃程度一般。但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创业技术和创业价值,相对技术优势明显。像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通过自主创业,研制的中英文语音智能合成系统成果,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各类人员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 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一3%,远低于一般

企业的成功率。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自身创业思想、技术技能、管理.资金等方面的缺失.也折射出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同时也凸显出高校创业教育对确保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创业教材的实用性、创业辅导的实战性和众多的大学生创业比赛的实用性和适宜性。所有这些问题都急待我们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与服务。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现有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以下优势:文化水平较高,精力旺盛,对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普遍活跃,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自信心较足,没有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但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但社会还没有完全把大学生创业纳入整个社会大就业、大创业环境中,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国家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如: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毕业生普遍反映缺乏创业资金;现有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到民企、私企就业和自主创业。

2、创业基地是孵化中小企业的摇篮。各地通过政府推动。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提升功能等措施,大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安徽省拥有各类创业基地180多个,其中入驻20户以上企业的创业基地139个。但全省大学生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至今仍是空白,不利于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的建立,随着高校毕业生数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越来越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4、高校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够系统,不太严谨,尚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通才教育的要求目标占据着学生大学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梁鸿飞高级研究员认为,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一些高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的很少。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思考.

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政策,强化责任,完善服务,突出帮扶,努力建立促进毕业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1、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单靠教育部门已很难作为.需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协力

(1)要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中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税费减免、社会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较为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并享有与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一样的税收和其它费用减免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能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教育部也将2008年作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年,团中央每年都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共青团安徽省委、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06年在合肥联合启动了“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虽然各级政府规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就业再就

业服务体系,但政府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大学生创业没有真正的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安徽就业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劳动部门都开辟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议由国家协调,让劳动部门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对创业的大学生开放,共建共用创业基地,共享创业基地优惠政策。

(2)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

建立集信息、指导、培训和创业于一体的省级公益性、示范性和专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已成为当前“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迫切需求。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包括安徽,都没有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省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辽宁省等部分省市就业创业基地,无论从规模和效益上搞得比较成功,可以把辽宁做法在全国推广。国家要制定政策予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资金、场地等扶持.使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与劳动、人才创业基地相互贯通和资源互补,真正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之家”。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政策。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关键要有一支到农村进行创业的人才队伍,大学生理应挺身而出,站在时代潮头.争做农村创业的先锋。国家要给予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农业产业信息化等重点、薄弱行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更加重视并大力扶持农林类院校的发展.扩大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招生规模。一大批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基层扎根创业,将提升农村队伍的人才结构层次和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大学生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科技致富。

安徽科技学院的苗娟、周盘龙和王中华三位同学,利用所学到的农业技术.在高校和政府的支持下,承包了安徽风阳县小岗村的6亩土地,建起了9个大棚生产双孢菇。他们还和村民一起成立“小岗村双孢菇协会”,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和村民共同创业,基地也发展到了近百亩。40多个大棚的规模眉家副主席曾庆红批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之一。应鼓励与支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在农村施展才华,艰苦创业,带头致富。希望继续关注他们,并以此带动其他。”

2、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建立相对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1)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是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开展创业教育和指导是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着重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创造型。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创业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是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构筑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转变观念是先导,要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精心教授创业理论。知识和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多种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以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标.背离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必须向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转变,因此,高校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如教授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财务,产权、市场营销等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管理,构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2)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一是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就是一个推广校园创业文化的很好载体。高校通过开展“青年企业家走进校园”、举办校友创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架起高校学生了解企业家、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桥梁。二是大力宣传。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应大力倡导,宣传典型,褒扬创业同学敢于创业、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奋斗精神,为他们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热情鼓励,对决心迈出创业步伐的同学,在思想上加以鼓励;要大力扶持.对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予以政策咨询、资金、技术指导。生活等方面的支持,为创业的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创业实践是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创业理论。知识、经验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探索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模式。要大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要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办实体、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践场所,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和落实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尝试创办企业。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学校“十大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到 2006年上半年,在孵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23个,其中8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市场。

(3)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创业咨询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和水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们的谋生选择.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是造成我国许多创业者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创业非常需要创业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创业咨询师顺势而生,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深受欢迎的新兴职业。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了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大学生 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与已经在各国广泛实施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S1丫B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该项目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我国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人员,除了分布在劳动保障系统的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内,还分布于一些市场创业服务机构+如企业管理公司、创业咨询公司以及许多市场化培训机构等。这两类机构内的从业人员主要有:一般咨询人员、开业指导人员、顾问.助理、培训讲师等。合肥市成立了由副市长为团长,13个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代表组成的合肥市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者进行政策、项目和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很受欢迎。作为高校,还没有专业化的全职创业咨询师,教师大都没有受过创业咨询业务的规范化培训,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创业服务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高校要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咨询师队伍,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创业咨询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它对改善我国的创业环境和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拉动就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贤忠,虞志方,陈啸.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2006.

2.魏和平.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多多.中国青年报,2006.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7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创业教育观念普及率高,创业实践类型多样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国家所提出的战略口号。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早在2002年我国高校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各大院校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院学生,都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形式也丰富多彩,主要通过创建大学创客谷、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师资培训、开发创业实践教材、举办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来开展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呈现多元化模式特点,主要是以“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和“体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化还表现在教学组织和创业实践上。比如,近两年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都有高职院校的身影,有些院校还取得了不错成绩。

(三)创业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

创业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两方面。首先,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近几年把创业教育作为衡量考核学校综合实力、就业等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学校管理在进行创业教育时攀比心理较严重,比如为了参加某项创业大赛动用全校之力,目的就是获得奖项,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是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及实践,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盈利”和“老板”心理成为日趋普遍的现象,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创业能力及技能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机制不灵活

创业教育理念不仅确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目的,同时对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组织的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没能很好地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征以及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功利化色彩浓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灵活的机制,往往是某个独立部门运作,很难起到全校统筹、部门协调、上下一盘棋的效应,创业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创业教育机制不灵活还表现在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专业实践内容。

(二)创业型师资队伍匮乏

创业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懂理论、能实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体系、心理素质、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虽然都有自己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但从师资队伍的结构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师资队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学岗位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师资转型全职或兼职参与创业教育,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意识、能力欠缺。其次,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创业实践,创业型教育注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没有必要的创业实践,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部分学校虽然聘请了校外企业人员充实创业师资队伍,但真正高效参与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多。

(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流于形式,协同育人程度低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就是创业实践。高校响应政府号召,与行业、企业等部门联合创建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但真正高效利用起来的不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展创业实践的项目比较单一,实践效果不佳;二是创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平台利用率低,管理体制不健全;三是创业实践平台协调育人程度低,社会化程度不够高;四是创业实践平台专业性不强,趋于同质化现象严重,后期指导帮扶跟踪不到位。

(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健全

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过程的核心之一。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有开设创业相关课程,但很少有形成课程体系。首先,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缺乏科学规划。各院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一般独立于专业教育,没能很好地和专业教育相关课程遥相呼应,课程设置脱节,专业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成性。其次,创业类教材建设滞后。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大都是传统类或规划类教材,这些教材作为普及类创业教育尚可使用,但能体现专业、区域、学校特色类的教材较少。最后,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统一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太过理论化、教条化,缺少实践性、启发性内容,实用性不强。

三、构建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多元式”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谁开展、谁来开展、如何开展。“多元式”创业教育模式也可称作“混合式”,主要强调三个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第一课程与第二课程融合。首先,制定人才培养应以提升创业素质为核心。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倾向思考式、研究性学习为主。最后,打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融合“两个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二)强化课堂教学建设

强化和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是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堂要以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形式等主要环节层层推进,有效实施。教学内容要设计合理,案例翔详实且有启发性,注重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以大数据为背景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采用互动式、项目化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学生感知创业理念,训练学生创业心智。同时,还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考核侧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践型问题。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平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融合创业教育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现实需求。首先,要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三大课程群,即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课程群,培养创业能力课程群和培养创业技能实践课程群。三大课程群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其次,创业教育课程要适应当前教育及经济发展,加快优质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创业教育知识共享、平台共建。另外,创业教育课程不但要引进符合本校的国外先进创业教育教材,还应积极组建团队开发充分体现区域化、本校化等特点,注重实践,强化技能的教材。

(四)创新实践内容,拓展协同育人平台

高职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创业教育实践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成败。创业教育实践必须依托实践平台。拓展实践平台,搭建协同育人生态链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创新实践内容,关键是实践教学设计要结合专业实践注入新的元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项目通过下企业、体民情、知社会等途径检验自己,使学生更趋于实际,学习最接地气的创业精神。拓展协同育人平台最主要的就是创业教育和社会、企业、政府无缝对接,真正让创业实践真实化。构建政学产三级联动机制,突破合作共赢模式瓶颈,争取长效合作。

(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整体教学水平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有效实施开展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以“政行企校”四位一体为中心,建立定期评聘考核、淘汰制度,并制定兼职创业教师管理规范,构建学校创业导师人才库。提升师资整体教学水平要从机制上给予创新,鼓励教师到初创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骨干研修。完善创业教育教师自主创业、带队创业、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相关制度,细化实施方案,激发教师创业教育动力,明确创业教育责任。

(六)渗透企业文化,注重文化育人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等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文化等隐性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要通过网站、校园标识、创业沙龙、创业讲座、校园创业明星、名人创业历程展播等各种形式烘托校园企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创业型人才培养要结合专业教育,渗透感知风险、触摸价值的创业理念,还要文化引领,打造“行动、分享、创新”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行动力和沟通力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魏趁.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1-63.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更加多样化,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体现了当代人才培养理念的新方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这些都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改革之趋势。

一、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面对创业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现有人才模式,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教育与培训计划。因此,高校要深入学习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内涵,加快就业指导服务体制改革建设。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培养工程中,对教师执教能力研究更加广泛,面对大学生培养工程广泛实施的局面,要掌握专业能力内涵,从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展开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专业能力发展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机制及改造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思维。

(二)发展趋势

未来,“转型”是提升人才培养价值的基本路径,企业在转型期必须注重战略模式规划与发展,深入挖掘内部岗位员工的潜在价值。高校创业教育要采取综合性培养方式,结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法,倡导高校重视青年人才价值发挥,共同创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机制教学需坚持创新原则,从多个角度为教师呈现艺术知识形象,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专业课程教学特色,把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教学思维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正确的创业观念。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原则

(一)创新品质

新时期企业步入新战略计划时代,全面提升盈利收入水平是其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岗位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经营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结合专业能力发展趋势,能对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

(二)创新知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为了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要求,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為宽广的眼界进行创新实践。当代专业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领域,保持专业能力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创新实践

专业人才管理旨在为企业或者组织提供优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然而随着教学改革政策的推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组织知识密集的特点与人事管理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任何一种创新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空想。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增强人文素质

新的教学改革政策实施后,我国现存的专业人才管理体制越发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例如: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专业人员正确的价值观难以树立,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导致高校工作实效性不大。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二)培养观察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优化改革阶段,大学生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大学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创新型人才的观察力同时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善于在寻常中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专业能力改革趋势,大学生要深入分析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借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个人创新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三)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创新机制是在相互鼓励、相互发展、相互提升的环境下,鼓励自身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自己从事专业教学的创新教育。“专业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硬指标,其利用多个专业能力标准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掌握大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具体能力。随着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对专业能力进行指导与培养提出高要求,教师要懂得灵活应用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参与专业课堂与教学设计的能力。

(四)优化人才结构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问题,各高校应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与分析,掌握当前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真实性的发展状况。其次,结合专业人才发展问题,以整改制度创新为中心思想,重在“创新”,重在“改革”,以全新的专业人才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制度改革方式。以“创业教育”为研究区域,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整改策略进行研究。以专业人才结构“标准化、形象化、绩效化、信息化”为主要创新趋势,对一线城市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策略。

四、结论

高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其办学宗旨是经过专业化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能力,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制以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奠定了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学生专业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全面推广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专业技能项目,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力,为培养大学生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95-95.

[2]张洪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5(03):96-96.

[3]唐力,周旸.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5(33):8-9.

[4]张宝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86-89.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3份下一篇:这事真让我难忘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