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共9篇)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1

黄春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整合 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理解。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继承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就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且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大了。

一、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学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自主探索学习。

(一)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

视觉感觉是美术欣赏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只有我们注意的东西,才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如果没有吸引人的画面效果,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要打折扣。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获得独特的动画效果,协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美术欣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楚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藏书票》一课为例,通过欣赏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藏书票,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藏书票很小,教师拿在手中展示,学生想要看清楚都很费劲,更别说欣赏了,对教师而言,同样也不便于知识的讲解。而若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将各种藏书票投影成很大的影像,就可以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达到最佳的审美感受。同时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教师结合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由此,视觉的传达与知识的传授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学习和提高。

(二)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象、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和信息量为一体。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各种媒体表现许多传统教学技术不能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如演示形象生动的动画,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色彩丰富的教学图片等。多媒体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在解决那些教师难以表达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在工艺与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关工艺制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复杂、严谨,技法的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演示一个完整制作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二方连续》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好口头讲授,稍作演示,演示时不可能全面,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技法上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图、拷贝、涂色、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二、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多媒体整合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的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欣赏《中国画》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电脑课件可以将画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欣赏中国画的内容、构图、造型、色彩的特点,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而自觉地从中国画中感受质朴、清新的美和粗放、纯真、灿烂的艺术特色。这样学生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感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信息技术应用对创造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最终将体现在完成的课件上,而课堂驾驭能力则反映在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他们是否乐意接受等等。以往课堂内讲授作画的步骤、方法、构图、配色等;用板书、范画来解决。如今在电脑中以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就更加直观、形象、用起来方便快捷。

三、在整合信息技术上各多媒体要相互结合

在设计信息技术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可多种媒体技术共同使用,最大限度地追求整合效果,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2

1 教学模式的定义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 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实践中基于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综合形式”。美国学者保罗从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层面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 因其明确规定了教师在计划、实施和评价等阶段的职责”;萧好章等综合中外学者的定义, 将教学模式解释为:教学理念指导下, 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被验证的样板形式;陈坚林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 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 是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景相结合的结果。纵观各个定义, 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时代需要, 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各高等学校应……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 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 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要求, 同时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需求, 采用了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并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翻译教学的需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 也能很好地培养其翻译技能, 同时, 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极有帮助。

2 翻译工作坊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 翻译工作坊引入前的课堂教学

开学初, 翻译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 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被不少人所诟病。但是学期初的学生问卷调查表明:有97%的学生“希望掌握、使用基本的翻译技巧”, 只有15%的学生“已经独立地读完至少一本英汉 (汉英) 翻译教材”。所以刚开始的翻译教学安排每节课讲授一个常用的翻译技巧, 同时配合课堂练习和课后书面翻译作业,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课堂上没有讲解的翻译技巧。但是采用传统教学三周后, 76%的学生希望“课堂氛围应当更加轻松活跃, 师生互动能够更多一些……”。在大学教学中, 有3种策略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1) 在任务上增加时间, 主要是指在课外任务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学生以团队形式一起工作来解决问题, 并且可以互相教对方; (3)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教师搜集学生思考和情感资料, 以便能够调整课程和作业来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的效果, 受翻译专业硕士 (MTI) 教学的启发, 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入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2.2 翻译工作坊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 本课题研究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将翻译工作坊引入翻译教学。李明教授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如何进行翻译进行见仁见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翻译过程为导向, 通过实战演练, 提高学生在翻译工作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习得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具体说来, 我们将翻译工作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上课大约占用一节课时间, 目的是对无太多翻译基础的学生普及翻译知识, 针对不同的翻译文体、翻译专题做讲解, 向学生展示翻译素材、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 以便让学生对要翻译的文本特点有所了解, 同时学习可能用到的翻译技巧与技能, 为后面完成翻译任务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课堂管理与实战阶段, 安排约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分组做翻译练习。这一阶段的安排大致如下:每次讲解完某个翻译理论技巧或专题后, 教师将句子或段落笔译作业布置给学生,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 接下来两人或三人一组互提修改意见, 将修改好的译文提交给授课教师, 如不能当堂完成, 学生要在课外及时完成。通过工作坊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领悟、把握翻译的真谛。工作坊的教学组织方式相对灵活。第三阶段是总结评估阶段, 授课教师在课外仔细批阅译文作业后, 将各个译文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每个小组所翻译的作品进行讨论, 通过对比、赏析与批评,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对学生中的典型译文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点评, 以启发式和研讨式对在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语篇问题、翻译理念问题等组织全面讨论。讨论完毕后, 教师对本次翻译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提供参考译文。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 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讨协作被重视和鼓励, 工作坊教学模式尤其重视其创造性思维和翻译技能的提高。

除这种性质的课堂作业之外, 每学期还布置2~3次篇章翻译供学生课外练习。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每次的翻译任务, 在每学期的最后5周, 教师每次还布置6名学生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某个具体问题、解决过程及感悟以PPT展示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讨论自己的翻译心得与体会。在布置翻译练习或翻译材料时, 注意做到:第一, 所使用材料的体裁和题材要广泛, 考虑理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以应用性、实用性材料为主。第二, 注意选择材料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所涉及翻译技巧的循序渐进。第三, 使用材料须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性。翻译练习选材从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入手, 有时还创设翻译真实情景。第一学期的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取得了预期效果。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学期的翻译课, 我获益匪浅。它……让我们去感悟, 去思考如何将一段或一句原汁原味的英文领悟、消化、咀嚼直至呈现出富有魅力的中文……经过PPT制作和展示这两个环节后, 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自己真正理解并学会分析, 才能学以致用, 这个部分非常好。翻译工作坊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真实的翻译工作, 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期末结束时问卷中82%的学生认为“同学互相讨论、评价译文更有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 91%的学生认为本学期的翻译课 (很) 有收获。这样的反馈结果, 大大增加了研究者教好翻译课的信心。同时也希望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与新理念, 将翻译工作坊更广泛地延伸至课堂之外。

2.3 信息技术的融入

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作用是翻译教学的工具, 另一种作用是拓展翻译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接轨, 如利用E-mail, QQ群, 微信圈子等提交作业, 进行问题讨论, 甚至是发布信息, 进行询问等。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是: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 审美判断和表达能力, 双向转换和逻辑分析能力;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多媒体网络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教师补充的内容。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辅助翻译教学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弥补师生见面少, 联系不便等缺陷, 使师生之间沟通及时快捷。信息技术融入后, 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提交作业和自评互评表, 有问题也能通过E-mail, QQ群和微信圈子等讨论, 教师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 同时也拓展了师生交往的途径。但遗憾的是, 最后几周时间因为网络教室改造,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尽管如此, 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 75%的学生愿意使用“基于网络的翻译自主学习”。

3 评价过程

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为了更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 将他们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估体系, 将评价过程看成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各项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80%。成绩的具体构成见表1。

研究者在开展教学评价过程中, 除了考查课堂表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情况和工作坊等内容, 开始尝试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 即引入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 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完成翻译工作坊任务或课堂翻译练习后, 本课题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句子翻译自评/互评表或文本翻译自评/互评表, 在表中含有学习态度、翻译质量 (根据内容, 教师每次会给出不同的自评/互评表模板) 、是否认真、学习建议等内容。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依据量表进行评估, 以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强项和弱项。教师依据学生和学习小组的情况, 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给予点评。这些自评/互评表也是学生学习记录的一部分。

4 实践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工作坊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

教学反馈反映出翻译工作坊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翻译教学的需要, 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 也能很好地培养其翻译技能。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表示满意。有学生这样写道:“翻译工作坊 (让我) 亲身体验翻译的趣味性。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 同时也深谙翻译工作者的辛劳, 用词的细致, 真的还是蛮难的。不过自己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了解其他一些学科的相关知识, 有的还蛮有趣味性的, 也要掂量自己的用词, 挺好玩的吧。”

4.2 教师工作量增加

在教学实践中, 本课题研究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由于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 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收集的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在课余时间, 教师需要回答学生提问, 参与讨论, 查看网上自评/互评结果。因为缺乏有效的翻译练习评价软件, 有很多网上提交的作业也需要人工评阅, 这极大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4.3 不适合所有学生

这种大部分时间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学习动机不强以及对英汉两种语言规范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需要, 同时对于翻译中那些特殊的、困难的个案也无法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每次作业都是语言基础薄弱或计算机使用不熟练的极少部分学生花费的时间最多, 也显得更为吃力, 他们更需要进一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5 结束语

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整合, 对如何培养学生有效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是自主翻译能力, 是至关重要的, 也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教学实践成为师生合作, 共同探讨翻译本质、体验翻译过程、成就最佳译文的过程,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摘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的改革问题, 采用了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并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 引发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变革, 激发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3

一、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信息技术作为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以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形象直观见长的美术教学最为受益。信息技术深入美术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在追求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美术教学的新途径,促进了教学改革

(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利于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现代社会倡导生态式教育: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既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人的潜能。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起参与备课: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在课前我把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先布置学生们去准备。学生可通过Internet、图书多方寻找资料进行探索研究。上课时。先请学生发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正是学生的一些鲜活的想法、观点、建议激发了我的教学创新热情,一个个新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们的讨论中产生,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因此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美术教学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美术教学进度的优化组合

新世纪的学校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究的渠道。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条件。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花大力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电脑绘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使中小学生也能轻松地设计出一些精美的作品。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试着用电脑设计未来的太空、未来的海底等课题。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正确地表现出来。并且快速地不留痕迹地进行多次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轻松,取得了很好效果。用电脑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成就感、自信心的确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好美术的积极性,保持了兴趣。使学生能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中去。成为具有设计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教与学艺术的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上广泛运用,拓宽了美术学科作为视觉艺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从纯艺术中走出来。得到去除烦琐制作的释放,凸现了创意的创新理念。它在教学上的成功运用,无疑促使教师调动更多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新形势下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使其思维更具有发散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投入到更深层面的学习之中,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会自主学习,为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欣赏《石雕艺术》这节课时,我让学生通过Internet找到石雕的相关知识(石雕作品图片。相关的评论资料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进行有选择地寻找,自主学习。有的学生了解了石雕的材料类型,有的学生感受到了龙门石窟的雄伟,有的了解了外国石雕艺术作品的特点等等,学生以网上欣赏资源为导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达到了自主欣赏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审美意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它只是提供了可能,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教学效果会成为必然,它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研究。

首先,我们要关注多媒体教学实施的时机。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人机的交互不能代替实践活动。比如一些美术综合实践课、手工课:《仙女的魔术棒》、《蛋壳玩具》等等,如果这样的课也把学生带进网络教室,那就有失偏颇了,我们一定要避免重现代轻传统的极端现象,国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国画绘画技能。光靠多媒体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要想真正实施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要不要使用网络,甚至要不要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绘画作品,完全由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没有丝毫勉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因为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水平。在一些美术网络综合课中,需要学生对作品进行网上交流评价,试想一个连打字都不利索、鼠标都不能操纵自如的学生,如何与其他学生交流,又如何能从网上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更不可能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作品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技巧。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4

郭玉献,张学勇,冯艳,吴徐平

(安徽建筑大学数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结合我校应用物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针对建筑节能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三个阶段探讨了热工类少学时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与思路。

关键词:热工类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zy052)与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yx24)研究成果通讯作者:郭玉献。

热工类课程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特别是一些热工类专业课,它主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其专业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但内容本身却很枯燥,往往涉及到一些笨重的设备与抽象的原理,因此,不适合用传统的教基础课的模式来教学。随着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无论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组织,教育本身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同步协调发展,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正悄悄发生变化,他们正在逐渐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有教师质疑:用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是否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更有甚者,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凌驾于学科课程目标之上,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效果,将有利于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澄清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热工类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与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于一些非能源动力类专业,热工类课程的开设通常属于少学时课程,对我校建筑节能方向开设的热工类课程来说更是如此。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热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工检测仪表、热工实验、传感器原理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很大的系统性,但最终是以热能的有效转换与利用以及热能传递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个共性的存在为这类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其次,热工类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有效整合,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实验等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少学时的热工类课程教学不失为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单独整合,剔除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把整个热工类课程体系整合成基础知识、水蒸汽、制冷循环、湿空气,以及传热和换热器等五个模块;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水蒸汽模块主要介绍水蒸汽与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模块主要瞄准学生毕业后的应用领域,着重介绍蒸气压缩循环,等等。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减少了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也减少了总学时,使学生对热工类的基础知识框架更为清晰。然后,我们以优化后的热工类课程知识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传统热工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善了学生认识和把握热工理论的途径和方法。但在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时间和使用尺度。总体来看,热工类课程的模块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整个学习过程更生动、形象与高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

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实质是以先进的教育思路、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与重构,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新时期热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结合网络电教室与校园网络,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关键,可以形成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和模拟实验的氛围。探究式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要求都很高,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要研究的对象及其物理本质特征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两个阶段:情景设置与提出假设。首先是情景设置,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在授课前期,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提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的关键。其次是提出假设,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是引导和激发思维的基本线索;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假设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出假设的能力。教师这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中固有的因果关系,如何正确推理,如何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事物的相似关系,提出合理假设,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带着问题离开。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体系的整合

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分布式认识理论[3]认为,认知要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分散在个体内、个体间、各种认知媒介、认知具体情境、所处的社会文化、社会系统以及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多要素的组合,这些认知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事物的复杂多样的分析系统。通过上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学生可以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在自己知识框架中的位置,了解到这些课程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和共建知识网这样的学习环节来不断丰富与强化自己的知识库。由于老师与学生在整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按照学生知识体系重构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比如,新学期开始时,提前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建立一个群,每周把本周教学进度和目标发上去,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上课前,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撰写的教案和同步练习分享到群里,力求在每一节课中都安排课堂练习,利用局域网的计算机将正确与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建议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还可以将学生不同的解题过程显示在大屏幕上,在加深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补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课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与心得体会在群里分享,师生可以在群里相互交流探讨,形成多向互动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体系的整合分为两个阶段,即实验验证与共建知识网。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曾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理念,郭思乐教授也提出了教育应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的思想。其内涵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上要突出学生本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验验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验证和拓展,而教师的工作则是教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课程限定的领域内,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库。共建知识网是根据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的特征,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师生之间逐渐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把不同资料进行整合,使这个知识网按照教学要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师生共建的知识网反过来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与复习的资料,由于知识网中的知识点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创建的,所以学习起来印象也更为深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后学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校园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另外,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验证难以琢磨的自然规律;但是,随着教法改进与教学深入,传统实验的弊端正逐渐展现。近年来,基于相似原理、信息技术与系统技术的仿真技术飞速发展,仿真实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相关热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整合的一个亮点。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热工类课程整合的研究,本文从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对整合的思路与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各种教学资源的相互融合,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的认知体验向更高层次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学学。热工基础[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韩立福。韩立福:有效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5

秀屿区实验小学 林赛棋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1.欣赏 〃评述----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设计〃应用----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应用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并设臵成 “ 无填充颜色 ”,再通过 “ 复制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3.突破难点,CAI 很管用。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2)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3)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美术教学新途径。

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欣赏课、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比如说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就以重复构成来说,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园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形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如COPY(复制)----PAST(粘贴),或DUPLICATE(复制)或ARRAY(阵列)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人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例如:低年级《图形的重复》这一课,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再加以动画设臵,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在软件中如果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那么各种字体(如宋体、黑体、园体、综艺体、楷书、隶书、行书等)的选择使用,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自然是得心应手,使人感受到: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写美术字问题,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音像结合,展现多彩的美术世界。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的革命,我在课堂上把电脑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我们学校先进的校园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给我们美术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互连网搜索全世界的信息,取得对我们教学有用的信息,自制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发挥电脑的作用,调用大量的图片共学生欣赏。例如在教学《各种形状的鱼》时,可以把把海底的录像、各种鱼的图片及海浪的声音精心组合,制成新颖直观、具有交互性的软件,使课堂变的有趣、轻松、直观,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第二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教学中,我把它定位为欣赏课,目的在于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数量之多,形态各异,或可爱、或美丽、或凶猛或奇特,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我在课堂上设臵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感受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此环节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一列举动物对人来的贡献,让学生感受到动物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爱心。另一方面,我利用演示文稿让学生欣赏水粉、油画、国画、贴画、版画、素描等多种类型的表现动物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动物的情感。同时领略多种表现技法的形式美感,感受美术领域的博大精深。

(二)、利用图片展览让学生认识一些动物的体态特征。课前我找来很多动物的图片、摄影作品,贴在教室周围。课堂上,让学生参观,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形象认真观察,不仅注意了认知的宽度,又可让学生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深入观察。

(三)、音像结合加深认识。我选择了两首非常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歌曲--《鱼儿水中游》和《小毛驴》,随着优美、抒情的旋律,几条体态优雅的小鱼出现在大家眼前,在水中时而轻柔、时而欢快的游来游去。而《小毛驴》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突出了小毛驴淘气、顽皮的性格。通过直观形象、音乐旋律,从视、听两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小鱼和小毛驴的认识。在播放这两首歌曲时学生还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唱一唱、跳一跳,起到愉悦心情,调剂课堂气氛的作用。

(四)、运用动画片展现壮观的动物世界。迪斯尼动画极受儿童欢迎,片中形象逼真、生动,在美术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我为学生选择了《狮子王》的开头一段,这段表现的是飞禽走兽朝拜狮子王的情景。伴着高亢优美的旋律,太阳冉冉升起,陆续出现了一批批的动物,有体态轻盈的羚羊、动作优雅的长颈鹿、步伐稳健的大象……影片以平视、仰视、俯视等多变的角度再现了场面庞大、气势恢宏的动物世界。

四、制作专题性学习网站,构建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掌握邮票的设计方法,设计一张漂亮的邮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②培养集邮兴趣。教学重难点:

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设计一套有创意的邮票。教学用具: 范画、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在做什么?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片中的同学应该怎样做?

2、学生观看课件,并思考问题。

3、教师简单介绍邮票的意义导入新课。(师出示范画、学生欣赏范画)。

二、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邮票,谈谈自己你想知道什么?

2、小组讨论:

(1)、邮票上都有什么?(有图案,有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等。)

(2)、邮票上有哪些标记吗?(邮票的外形边缘有整齐的齿孔,票面必须注明邮资的价格,发行的时间和地区。)。

3、邮票有哪些种类?(有普通邮票、纪念 邮票、特种邮票、讲解航空邮票和欠资邮分票。并且每种邮票上都有一些标记。)

4、邮票上有一些数字,如“8-6”,这是什么意思?

三、设计邮票的步骤 1.构思。

学生谈自己的构思。

2、起稿。

<1>老师强调可以运用美术字写法标明邮票上的各种标记。A、图案:造型生动形象简练,单纯,富于装饰。B、邮资的价值。

C、发行时间。

D、发行地区:中国人民邮政。

3、看课件中邮票的设计:构图和谐,画面文字精心设置,面值画显得很活泼,富有生气。

3. 着色。<1>、学生看图片欣赏色彩处理:既有鲜艳的色调,又有灰色调,色彩强烈,明快,鲜艳。

<2>、邮票的表现形式也不受任何限制,以绘画方法表现邮票的内容最为常见。也可用剪纸,拓印等方法来表现。(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图片)。

4、请学生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套有意义的邮票。

四、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绘制

学生利用金山画王,设计、绘制邮票,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学生作品。学生谈设计想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7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体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工科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是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解决该难题的一个关键的方向就是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实验教学正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实验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场所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 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以观测性和验证性的为主, 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正好满足了这项要求[1~4]。

光源与照明专业作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新兴学科, 对培养光电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光电类人才的培养标准比较高, 不但要求他们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比例较大的专业实验环节, 旨在使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然而, 由于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属于观测性与验证性的,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是充当一个“操作员”与“记录员”的角色, 并不能更好地调动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在培养其创新能力方面显得非常欠缺[5]。通过上述的分析, 光电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必须进行改革, 应当大量增加以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分析为主的综合开放式实验内容。

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都是通过实验讲义或者实验指导书的方式确定了具体的实验内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已经作了清晰的安排, 学生只需严格按照步骤即可完成实验环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 完全就是充当一个操作工的角色, 而实验的效果仅仅变成了学生动手去观测了一下实验结果而已。这样的实验效果远远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不高。由于实验的组织工作都由教师包办, 学生不能参与实验过程的设计、具体步骤的安排以及实验参数的选择等环节。因此到最后即使实验是成功的, 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往往都是一知半解, 不能达到通过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一基本目的, 更谈不上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低下。传统的实验教学安排通常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 因此教师往往会对实验进行优化设计, 使学生较容易就能够获得实验结果。即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教师也会帮助解决, 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 实验结果千篇一律, 难以区分学生的成绩层次。由于实验教学环节都是统一的, 学生的实验过程都是规范性工作, 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学生的实验报告大同小异, 老师不能从报告中发现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四) 实验仪器利用率低。由于实验教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因此专业实验仪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 从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与特点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单纯地将学生看成是“操作员”的角色, 他们只需要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则将学生看成是实验的“设计者”,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性。这不但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与实验资源,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独立创新思维, 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方式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开放式的实验内容与计划。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需制定一套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实验指导计划, 该计划主要是给学生在选题方面提供一个引导与参考。学生则根据实验指导计划,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室所提供的仪器, 自主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 主要包括实验内容的设计以及步骤的细化等工作,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二) 开放式的实验场所与时间。传统的实验教学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实验室并完成实验, 学生对实验仪器以及实验内容的认识程度往往不深, 造成了实验效果不理想。开发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则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安排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内容。由于时间更加充裕, 学生可以仔细地完成每一个自行设计的实验内容, 并对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三) 实验指导与管理的强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 同时也对教师的指导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仪器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并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而另一方面, 教师又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而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四) 开放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以“实验结果”为引导的, 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没有统一的实验内容与结果, 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以“实验过程”为引导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时, 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设计思路与具体步骤, 而不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与效果

(一)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以一个典型的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为例, 详细介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的基础理论课程一般包括《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以及《光电检测技术》等,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上述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并参照实验室所具备的实验仪器, 制定一份实验指导目录。此目录给出某些典型专业实验的介绍以及实验室所具备的仪器设备等信息, 学生根据这个目录设计具体的专业实验,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实验。下面将以“LD泵浦固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实验”为例子, 详细介绍实验目录的编写, 实验内容的设计, 学生的实验过程以及最后的评定考核标准等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6~7]。

“LD泵浦固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实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实验, 主要以《激光原理与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两门课程作为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指导目录中可以对本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强调该实验主要研究固体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基频工作下固体激光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第二, 固体激光器的倍频工作特性;第三, 固体激光器的调Q工作特性;第四, 完成此实验所需探测电路的制作。

学生在该目录的指引下, 应能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与具体步骤的设计。一般来说, 学生按照内容的要求首先完成实验原理部分的预习, 由于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实验原理部分的撰写, 因此对于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特别对于本实验, 倍频与调Q是《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中比较难掌握的知识, 学生在完成实验原理的过程中, 某种程度上又对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进行了新一轮的回顾与深化。接下来核心部分环节就是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 对于学生来说, 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实验之前就把步骤设计得完美无瑕,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 而这些新的问题又会指引他们进一步思考与改进。因此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先要做好了一个初步的实验计划, 只要实验步骤合理并涵盖了基本的实验内容, 即可让学生开展实验。通过完成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 学生可以对《激光原理与技术》中的内容, 特别是关于激光振荡特性部分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掌握, 这也达到了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这一教学目的。本实验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希望学生能在《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基础上, 结合本实验所需的检测手段, 选用适当的探测器设计并制作出相关的检测电路, 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而且更能体现出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目的。

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 则采用更加灵活的评分标准, 其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重过程, 轻结果”。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 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实验的过程来提升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所以, 指导教师在给学生打分的标准贯穿了整个实验过程, 一是检查学生的实验内容设计报告, 这主要是查看学生的实验原理分析以及基本步骤设置;二是实验过程的操作环节, 包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个细节, 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学生的讨论环节;三是实验分析报告, 除了基本的实验结果分析之外, 还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设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改进方案。综合上述的几个方面进行打分, 则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开放式实验的完成情况, 也能够让学生不再过于在意实验的结果。

(二)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探讨。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获得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 在教学质量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由于开放式实验有别于以往“看讲义、记数据、算结果”的传统实验模式, 没有严格限定学生具体的实验内容, 因此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理论课程的知识, 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兴趣, 对专业实验的内容与目的进行设计, 并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实验, 充分体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特点。

2.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没有了讲义的具体步骤指引, 这将“迫使”学生必须认真去研究实验的具体内容, 并独立操作、独立记录、独立分析、独立总结。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综合锻炼, 大部分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3.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开放式实验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必将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还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讨论, 通过讨论往往会使得双方都获得提高, 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五、结语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 基于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着较好的效果。这种尝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为创新性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现今的社会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 通过不断的实验改革与探索,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学龙.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师, 2010, 69 (6) :48~49

[2]张俊, 张长军.综合开放性实验的尝试与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23~24

[3]王少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5 (3) :71~74

[4]罗小燕, 王晗.对高校公共基础实验室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7) :232~233

[5]雷宏香, 蔡志岗, 王嘉辉等.光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 :12~13

[6]雷宏香, 蔡志岗, 王嘉辉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光信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1) :103~105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 教学模式 探索与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一个人如果不懂计算机操作技术,就如同不会、看不懂报纸一样寸步难行”。日新月异的 internet 网络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等技术的应用,“网络”已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给人们不仅仅是学习的便捷、还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中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僵硬地掌握某一个操作,而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教学模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科学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

一、网络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网络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人们都知道中学生仍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而计算机网络恰恰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无意识下完成了自己很不想学而又必须学的东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班级授课的群体优势的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各种可能的手段,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题活动。如让学生综合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校刊。其操作步骤大体是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再选择研究主题,学习探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网页。将优秀作品、教师的课件放置于机房服务器上,作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最后,完善作品,网上发布。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并发展了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网站的使用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应用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而有利于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计算机网络有利扩展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可在学校建设局域网,甚至与 internet 相连,做一些网上学校的有益尝试。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内容,在课堂展示或供学生课后查看。学生开阔了眼界,思路放开了,为创造能 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这样,网络应用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网络教学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普及,它将推动着我们去不断地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学习、持续发展。以往“老师照本宣读、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悄然地走到了尽头。随着网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网络资源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具有艺 术性、挖掘性、奇特性,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富有情趣、内涵和更有吸引力。同时,网络教学走进课堂,激起了学生无尽的兴趣,学生的智慧得以极尽的展现和思维得以无限地拓展。相反,正因为网络教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与日俱进,才能熟知和运用这套教学工具。

三、网络协助和小组合作并行的教学模式

协助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性,班级成员被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在同一小组的成员一起理解并完成作业。与他人协作是现代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按计算机技能掌握的程度来搭配分组,每组设一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进行分工,编辑、排版、美化等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组和别组的作品。在评论、欣赏与交流中,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从而跨上一个新台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能力可以一次或多次来学习相关知识点。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学习其他知识点来帮助本小组任务不同的同学,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网络探究学习法(WebQuest)

网络探究学习法是依托因特网的强大信息来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信息技术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借助网络资源,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以用PPT制作幻灯片、电子小報为例,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自主学习完成研究任务,作品完善后利用网络发布评价,按照以下教学控制流程,整过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运用WebQuest有利于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9

【摘 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要讲述的美术作品,查找有关作品参考资料、作者资料等,从多方面讲述分析作品,让学生摆脱听、讲、看书的传统教学方式,让美术课堂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它集合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一体,更加符合这样的原则。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整合 交流活动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量和科技量。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今年以来,我校就“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美术本身是一种空间造型视觉艺术,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为审美再现提供新的平台。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成为美术创作中应

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内容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是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活活泼的课堂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通过展示生活活泼的课件,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学学融为一体了。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

的研究与学习。从这一系列的教学互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五、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

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方案下一篇:铅笔和圆珠笔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