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歌鉴赏客观题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古诗歌鉴赏客观题(精选8篇)

高考古诗歌鉴赏客观题 篇1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教学过程】

一、研题读纲明方向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考什么?怎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1]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B. “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C. 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 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考点连接:

2017年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思想内容;

2、评价作者的观点

二、命题心思了然心

归纳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

三、锦囊妙计求高分

结合考什么,怎么考的分析和以前做题经验来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北京卷)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yuān 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①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②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解题方法及技巧归纳:

四、挑战自我勇尝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

漫成①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此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考古诗歌鉴赏客观题 篇2

一、考查方式

通过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每年的高考题型, 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解题的相关启示:针对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题型设置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 “小角度”位置设置题型, 另一方面是从 “大角度”出发, 进行题型设置。

(一) “小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计切入点时, 其角度相对来说较小, 所考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体表现在题干的要求上, 主要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的规定, 在对其进行鉴赏的时候, 要从表达技巧的一个方面出发。

(二) “大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题时, 往往表现出泛泛的概念, 没有要求具体的角度, 往往要求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等方面出题。

二、常考类型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考生的知识相对匮乏。 因而, 如果要让学生顺利解答有关表达技巧鉴赏题的题型, 那么让学生准备好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根本与重点。 通过研读每年高考试题, 我们了解了常考的一些表达技巧类型。

(一) 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通感、排比、反复等, 其中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往往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有增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 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二) 表达方式。 诗歌中主要运用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直接 (正面) 、间接 (侧面) 、工笔 (细描) 、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 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 (事) 抒情、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

(三)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 以乙衬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4.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 互相对照比较, 怀古类的诗歌常用这种手法;

5.渲染: 对环境景物多方面的描写, 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

7.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二者互相映衬, 形成一种情趣;

10.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 作者会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是特别讲究结构形式的。 它既体现了诗人所谓的写作思路, 又承载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 我们要解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 快速敏捷地整体把握全诗。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先事后理、语序颠倒、起承转合、画龙点睛、过渡、铺垫等。

(五) 景物描写常用方法

1.移步换景, 变换角度。 观察角度的不同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 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获得完美的感受;

2.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

5.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绪;

6.展开想象, 虚实结合: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 虚是为实服务的。 虚景 (即想象之景) 与实景相结合;

7.侧面描写, 突出景物的特点;

8.对比描写, 突出景物特点;

9.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三、答题阐释

在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之后, 接下来就是规范地将答案组织出来。 在解答相关题目之前, 必须明确构成答案的关键点 (即按分答题) :答题时, 要分条分点作答。 “小角度” 设题的问题是问什么表达技巧就分析什么表达技巧;“大角度”设题的问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所用的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 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的;

3.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此类手法写出了人、 物、 景的哪些特点, 都抒发或者突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即答案分三步完成: 表达技巧类型———分析说明———有何表达作用。

注意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 就应选择作品最突出的技巧切入, 取此项解答策略,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另外, 手法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四、真题示例

(2015课标全国I)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蔬勤, 青山过威武。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 (1)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 本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 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 作者此时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手法) (2)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 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情感)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 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在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中, 古诗鉴赏题型中的重点往往是有关表达技巧的鉴赏, 其命题形式主要是以单独出题的形式出现, 有时也会综合设置题型, 主要是结合形象、语言或者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感情态度设题。

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生们只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 寻觅到了一些答题规律即可:只要使表达效果有所提高, 表现手法有所完善, 就能算作表达技巧范畴之列。 学生借助以上规范答题模式, 在考试中获取理想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新课标专用B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2]2013——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调研.

[3]历届高考语文试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 篇3

一、近二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实例分析

1.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人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想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3.表现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比喻夸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5.抓关键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豰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内容和形式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主要考查点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不难发现,高考诗歌考查的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包括诗歌的景物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等,形式的表现手法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3)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三、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把握高考的要点

看来,小小的诗歌鉴赏题,背后大有文章,那么如何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把握高考的要点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语文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谈四步鉴赏法,即: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

1.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方法也很多,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如慢读、快读、抑扬顿挫地读。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

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悟

“悟”是在“读”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悟作者运用的艺术技巧。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的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避免盲目,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大体上是一致的。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方法”,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④衬托人物品质。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梅、松衬托性格坚毅,鹤、荷衬托情感纯洁等。

明确了意象这些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

赋予人文情感。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

另外,在诗歌中,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了解意象的特定意义,会使鉴赏的目标更为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结果更为准确。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3)悟艺术技巧

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了解它的种类。要尽可能早的把它的分类情况介绍给学生,这样才更有助于明确它的概念和特点,准确的概括出诗歌的艺术特色,此外,还要同学习过的诗进行比较、区分,才能切实地提高鉴赏能力。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准。

象征:《死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扬州慢·淮左名都》;赋比兴:《无衣》《孔雀东南飞》;对比:《卫风》《越中览古》《沁园春·长沙》;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用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如《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出现了“牛李党争”,地方上藩镇割据。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所以说,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4.结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但整个过程毕竟是零散的,细碎的,感性的,缺乏系统性、条理性、理论性。所以,我们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准确地,从容地对诗歌进行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例解 篇4

题型一:形象鉴赏

一首好诗往往都会有一个鲜明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为此,分析鉴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走入诗人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看主要有:人物形象(诗中人形象、诗人形象)、物象、景象(意象)等类。而要准确做好这类试题,需要考生明晰考什么,如何去作答,从历年的高考答案分析入手,不难发现,形象题可按以下几个答题模式展开作答。

类型1:分析意象(景象)=意象(景象)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特点+画面+情感)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余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试分析。

解析:这是一道景象概括题,作答时,可按上述模式作答,分析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特点的何种图景,进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可。

参考答案: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冷寂肃杀的西风落叶图。(特点)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现在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描摹的诗歌图景)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乡情思。(表达的思想)

类型2:物象=物象特点+物与志的“契合点”+表达思想

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往往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通过物象来委婉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分析物象时,需抓住物象特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契合点,即可准确分析物象。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分析“柳”的形象。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解析:该题是一道鉴赏物象的试题。分析时,一要抓住诗歌内容看“柳”的`特点;二要知人论世,观照作者,分析诗人选用的“柳”与自己人生遭遇的关联点。这样才能准确分析物象。

参考答案:诗人先写往昔春日之柳婀娜多姿,再写秋日之柳的肃杀、凄凉,刻画了一个昔荣今衰的柳的形象。(形象特点)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物与志的契合点)作者以柳自喻,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表达的思想)

类型3:人物形象(诗中人形象)=形象特点+定位+形象意义或表达的思想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竹轩诗兴

□(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的分析题需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或者外在环境的衬托渲染,进而概括出形象特点,确定形象的身份,分析形象的塑造意义即可。

参考答案:该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特点)的诗人形象,(定位)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形象意义“)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形象意义“) 竹“”雪“”梅”等意象反映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形象意义)

题型二:艺术手法鉴赏

鉴赏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是分析诗歌情感、品味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所呈现的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类:

类型1:表达技巧鉴赏

所谓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为了表情达意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常考的表达方式有抒情和描写,抒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是景与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而在写景诗中,重在描写方式的运用,主要的写景手法有时空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变化、白描及色彩的渲染衬托对比等。其次,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铺陈描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该类试题的考查均可按下列分析概括:

做题模式:表达技巧=手法+如何使用手法+作用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抒情的?

解析:该题考查的就是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作答时,需说明使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是如何抒情的,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作者巧妙使用了借景抒情、景中含情及用典抒情的手法。(手法)作者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解说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气氛,表达了漂泊他乡游子愁苦的思乡之情;(作用)其次作者为了表达思乡之苦还使用了用典抒情,(手法)巧妙化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句,(解说手法)委婉含蓄,情真意切。(作用)

类型2:炼词炼句题

做题模式:炼词炼句=解说词义(句意)+表达效果

该类试题是高考试题的常客,作答时,先结合诗句解说该词(该句)意义,然后可从艺术手法角度看使用了什么手法,进而分析这样使用的表达效果。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北宋)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解析:该题是一道炼词题,作答时,需明确“净”的含义及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净”是殆尽、纯净之意,一“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的情景,(解说词义)而“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使用“净”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表达效果)

类型3:鉴赏语言风格

做题模式:分析语言风格=风格词语+语句分析+情感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诙谐风趣、形象生动、质朴自然、简练缜密、含蓄明了、犀利平和、细腻委婉、豪爽热烈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试分析该词的语言风格。

鹧鸪天

□(北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参考答案: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风格词语)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分析)整首词表达了与久别佳人重逢时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对佳人苦苦的相思之情。(情感)

题型三:内容情感鉴赏

诗歌内容情感的鉴赏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诗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思想内容的能力。由于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诗人表情达意的媒介也特别多,因此在概括内容、分析情感时,需要关注诗词的标题、注解、诗人经历等诸多因素。同时,还要明晰每首诗词的题材,题材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也不相同。为此,在备考时,需要考生识记、积累常见的情感、内容。

做题模式1:分析情感(概括内容)=选用的意象(所写之事)分析+表达的情感(思想)

做题模式2:评价内容=观点+诗词内容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如何复习 篇5

(一)解读诗歌能力的复习

在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两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是决定性的。换句话说,考生学会了解读诗歌,诗歌解读能力提高了,即使答题能力稍有欠缺,诗歌鉴赏题的总得分不会差到哪里。因此,考生在复习诗歌鉴赏题的过程中,应始终将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放到首位来锻炼。

那么,如何提高古代诗歌的阶段能力呢?有三种办法:

1. 考生要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古代诗歌。这是古代诗歌鉴赏题复习的基础。考生不读古代诗歌、不背古代诗歌,要想拿下古代诗歌鉴赏题,恐怕比登天还难。因此,在复习阶段,不论考生先前的古代诗歌阅读量处于什么层次,从复习开始,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引能多读、多背一些古代诗歌,对读懂古代诗歌来讲,作用巨大,复习阶段,考生千万不可轻视。

2. 考生要认真阅读一定数量的鉴赏古代诗歌的论文。阅读这类文章,对提高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非常重要。从便捷的角度看,现在十分流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一类的读物是最好的、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的读物,考生在复习阶段,如能常读、常揣摩,相信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定会提高。

3. 要注意老师的讲解。在提高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上,考生除了要把我们前面介绍的两种方法吃透、用活外,复习时,注意借鉴、吸收老师的解读方法也会重要,这方面,考生同样不可轻视。

(三) 答题能力的复习

高考古诗歌鉴赏客观题 篇6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目: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答案示例:

【示例1】

诗人山间游玩不觉天色晚了,想要找到寄宿的地方,隔着水向樵夫询问。//我认为这最后两句为全诗增添了生气,实属点睛之笔。//前三句中,诗人描绘了终南山高耸连绵,山中白云缭绕,青色的暮霭下山势显得迷离朦胧,神秘而深邃。随着阴晴变化,终南山又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这幽深的自然之间,却有着樵夫可以借问,有人家可以投宿,是一片静谧山景顿时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使万籁俱寂的终南山变得充满生机充满情调,一个“问”字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动静相映,使全诗更加富有情趣。//最后两句,衬托出终南山自然之美,又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实在是妙笔。

【示例2】

我认为尾联甚妙。意思是说想要找到住所寄宿,却因山高路险不得不向樵夫询问。在描写了终南山一番后作者笔锋一转勾勒出一幅隔水问路图,从侧面表现出终南山山势险峻,九曲波折。隔着江水向樵夫问路也体现出人迹罕至。将前三联的磅礴雄伟之势融合与这样一幅画面中,更显得终南山高耸入云、山重水复的特点。而且尾联又很有意境,仿佛期中暗藏玄机,但又让人觉得自然。所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耐人寻味。

方法步骤

(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句

(二)表明观点看法

(三)结合全篇赏析,其他几联分析简洁语言典雅

(四)分析本句的意境、表达效果

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与应试方法 篇7

一、从体裁上看, 宋代诗歌成主角。18套试卷20首诗歌, 宋代诗歌占了11首, 成了去年考查的主要内容, 其中诗8首, 词3首。其余9首为唐诗5首, 金诗1首, 元散曲2首, 清诗1首, 分布较广。但从总体上来看, 唐宋诗词仍是考查的重点。

二、从作者来看, 20首诗歌涉及19位作者 (其中有2首作者同是李白) , 考生熟悉的有李白、杜甫、王维等9位, 不熟悉的10位, 和以往大致相同的是, 诗歌鉴赏考查所选内容为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估计09年仍是如此格局。

三、从知识点分布来看, 考查范围较广, 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等都有所涉及,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要求, 我们在复习中要围绕这些基本能力点做文章。

通过对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高考中诗歌鉴赏分值并不高, 但也是各项中得分率较低的一项, 如何拿到更多的分值是拉开语文成绩的一个关键。考查的要点较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掌握一些做题的基本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完成它。在这里, 总结一下我的一些做题心得, 概括起来, 就是三看四找。

三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题目可以向我们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以及诗歌所孕育的思想感情;而注释在解读字词, 解读作者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因此这是在做题前必须做的一个步骤, 十几秒的时间扫视一下, 能让我们得到许多需要的信息, 如全国卷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力临 (1)

西山通虎穴 (2) ,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鸳 (3) ,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 (1) 潘力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鸳: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 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作者可能并不熟悉, 但通过阅读注释 (1) 我们可以知道他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苏轼对高中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而能和他一同泛游赤壁的人, 肯定是志同道合之人, 因此在解答上题时, 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方向, 官场不顺, 向往隐逸的生活是显而易见的, 再结合诗歌内容, 我们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诗的前两联, 作者从眼前之景, 转入怀古, 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 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 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 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表现出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就不难了。

当然这三看只是做题的一个辅助步骤, 仅有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就来讲一讲“四找”。

在讲“四找”前, 我们要先明确为什么学生诗歌鉴赏做得比较差, 归纳起来无非有这么几点原因: (1) 诗歌语言一般讲究精细的锤炼和创造性的搭配, 使之简练、形象、深刻, 因此知识储备不多的学生不容易读懂; (2) 诗歌鉴赏的技巧较多, 仅表达手法上就有:渲染、用典、象征、虚实相生等多种手法, 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3) 诗歌中还经常考查到评析思想内容、评析观点态度、比较鉴赏等相对有些难度的考点, 学生很难拿到分数。这样就造成诸多学生拿到试题或挠头抓耳, 不知从哪入手, 或胡写一气, 不知所以。因此我们提出四找, 主要是从解题方向上提出的一点要求:

1. 找意象:所谓意象,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不论是田园诗还是边塞诗, 不论是闺怨诗还是咏怀诗, 都是要通过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内心或喜或悲或高昂或低沉的思想感情, 因此, 抓住诗中所具体描写的事物, 并分析作者以此来表现的情感, 是做诗歌鉴赏题的一个突破口。如上面的那首《江间作四首 (其三) 》的第一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而我们在找第三联时找到了这样几个物象:沙、鹭、天、鸿。结合读注释得到的诗人那种隐逸、淡然的心情, 自然就得出“拳”与“退”在修饰鹭、鸿时显得与众不同, 进一步来分析这两个字, 就能发现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最后得出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这一完整的答案。诗歌中有些意象是较常见的, 如小雨表现丝丝愁绪, 落花象征孤独心绪, 适当的记背一些会对我们做题有所帮助。

2. 找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意) 和生动的客观事物 (境) 相契合, 所创造的那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构成, 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因此在找出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后, 自然就要开始分析这些意象构成的整体意境。如重庆卷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

通过找出本词的意象, 对水、山、春的描写表现词人对春光融融的喜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朋友离去的不舍, 而作品在描写这些意象时所使用的“眼波横”“眉峰聚”“眉眼盈盈处”, 用眉眼来比喻山水, “送春归”“赶上春”“和春住”几句, 用拟人来表现春意, 想象别致, 意蕴生动, 使本文整体的意境体现出新丽二字。得出了这个结论, 在回答问题时就容易下手了, 稍微整理下, 就是不错的答案:修辞巧妙, 用语绮丽, 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 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3. 找技巧:技巧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它包含了三点: (1) 表达方式, 如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2) 表现手法, 如渲染, 用典; (3) 修辞手法, 也就是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方法。在完成了以上两步之后, 找技巧就颇为简单了, 技巧一般是为意象服务的, 描写的物象、抒发的感情用到了什么样的表现技巧, 在审视意象和意境时, 仔细留意一下, 不难发现。如广东卷第10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根据前面找意象, 可以找到描写木芙蓉的几个词, 从吕诗的“无言”“任”, 范诗的“愁”“怨”等字可以看出两诗都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 找异同:通过前面的几个步骤, 基本上可以对付大多数诗歌鉴赏的题目, 但是对于比较鉴赏类的题目, 还需要找两首诗歌的异同。比较鉴赏一般是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比较鉴别所选诗歌其他方面的异同, 考查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意象情节, 思想感情, 表现方法, 炼字用词。这类题目阅读量大, 思考要求更高, 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一直有所偏重,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那么找异同就是要找出两首诗在意象方面、思想方面、表现方面和用字方面有哪些不同与相同之处, 比较分析, 然后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如湖南卷第15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 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我们要找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同是记载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件事, 同是抒发愁这一思想感情, 而作者不同, 风格不同, 感受不同, 一个为朋友发愁, 一个是自身发愁。找出了这些, 再通过前面的找意象、找意境、找技巧, 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了: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用皎洁的月亮象征诗人的真挚友情, 因而诗人之“愁”是怀念友人王昌龄之愁。王诗中作者以“莫道弦歌愁远谪”从否定角度切入, 用“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 “青山明月不曾空”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盘点 篇8

一、命题基本形式和特点

纵观2012年高考16套试卷(不含)海卷),共鉴赏评价古诗词17首(浙江卷考查了2首诗),设题数目以2个小题为主,赋分基本保持稳定,分值在8分左右。题型设置以问答为主,兼顾选择、填空。具体分析命题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主要是鉴赏一首诗,两首诗比较鉴赏仅为点缀

今年只有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2011年只有湖北卷,2010年只有天津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由此可知:两首诗的比较鉴赏题已不再流行,仅仅是一种点缀。一套试卷只鉴赏一首诗又将独步天下。

2 注重衔接所学诗词,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这种衔接在设题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考查的诗词与教材中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鉴赏。比如今年江西卷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二是从考查的诗词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延伸到所学的诗词,进行拓展延伸。比如今年北京卷第3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可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3 题目设问大都指向明确,又适度开放

绝大多数的题目设问指向明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知识点进行作答。比如:全国课标卷的第8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这种限制性的明确设问,既可消除问题的模糊性,又能免除答题的非指向性,更能避免学生漫无边际作答现象的出现,实为一种充分为学生考虑的体贴式设问。

在限制性设问的主导下,也有一些题目设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例如:①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广东卷)。②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江苏卷)。③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四川卷)。这种适度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解答和多种解答提供了可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不过,今年安徽卷的题目设问方式却与去年完全相反。2011年的设问要求是“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可谓当年最创新的设题方式:不仅只出了一道题,而且设问完全开放。然而2012年的设题方式则变成了两个题,而且设问明确限制一一“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由安徽卷的颠覆性变化,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设问方式不能完全开放,而应像今年的3套题那样适度开放,可能更符合高考命题的科学性。

二、诗歌选材特点及其亮点

1 宋代诗词仍备受青睐,金代诗词悄然登场。

与近年试题相比较,2012年诗歌从朝代上看有以下特点:

宋代诗词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考查了9首和10首,独占了半边天,今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考查了7首,占了41%,仍是最多的。另外,唐诗近三年都在3首或4首,基本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查了晚唐时期温庭筠的一首词。

在突破唐宋诗词一统天下的格局后,前两年元诗明诗异军突起,今年则继续并加大了考查力度。元诗2首,明诗1首。在前两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从未出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金代诗词,却在今年的浙江卷和安徽卷悄然登场。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用的一段空白被填补。

金代诗词的十肖然登场,选入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元好问,其意义不可低估。有力地拓宽了诗词鉴赏的领域,又次打破了考查格局,应是今年诗歌鉴赏最大的一个拐点和亮点,更是今年最突出的变化和创新之处。

这也启示我们:中国每个朝代(即使是少数民族的)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彩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高考诗歌题选择的范围,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和鉴赏的对象。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训练中必须拓宽学习和训练的领域。

2 作者均非流诗人

(1)著名诗人完全退出,避免了猜题押题。

17首诗词涉及作者16位(杨万里有两首诗入选)。一流诗人全部缺席,我们在教材中非常熟悉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著名诗人一个没有。

比较熟悉的作者有8位,他们分别是贾岛、温庭筠、秦观、杨万里、晏几道、晁补之、张耒、元好问。学生根本没听说过(甚至老师都十分陌生)的作者也有8位,他们分别是中唐的李益、晚唐的修睦和钱、宋朝的李纲、金朝的王寂、元朝的白埏和曹伯启、明朝的金銮。

(2)作者作品“陌生化”成共识,体现了公正公平。

大量选择陌生作者以及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应该是高考命题人的有意为之。“陌生化”,

已成为命题人今年和今后作者作品选择的一个基本标准。同时,选材的陌生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

3 体裁以律诗最多,绝句、词次之

今年的诗歌在体裁上非常集中,除了律诗、绝句和词外,没有涉及其他体裁。2010年和2011年这三类体裁所占比率也不低,分别为76%和88%。可见,这三种体裁最受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者的青睐。

另外,前两年曾考查的乐府诗,今年没有出现;2010年曾考查的五言古诗和散曲,2011年和2012年均未考查。这说明,这些非主流的体裁也许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是一种点缀。

在平常备考时,广大师生还是应重点加强律诗(尤其是五言律诗)、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词等体裁的训练。

4 题材相对集中,兼顾其他

2012年高考所选古诗的题材有,写景抒情(3首)、咏物抒怀(3首)、山水田园(3首)等经典题材仍占据相当分量,显得相对集中。这三种题材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经常涉及的。

思妇怀人和羁旅思乡诗各有2首。边塞诗(湖南卷)、伤别离愁诗(江西卷)、送别赞友诗(湖北卷)各考查了1首。另外,北京卷考查了1首借写景来表达道理的诗,成为2012年试题题材选用的亮点。

三、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1 着重突出对诗句理解等内容方面的考查,情感、形象仍为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纲规定的考点。今年全都进行了考查。

纵观16套试题中的35个小题,除2道选择题无法纳入考点外,其余33个小题涉及考点如下:诗句理解或解析9题:情感(心情)6题;分析形象5题:分析意境(意象)4题,表现手法3题,炼字3题,询问作用3题。

由此可见,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或解析将是今后考查的重中之重;对情感、形象、手法、语言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将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关键。因此,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诗歌的手法,探悉诗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2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依然是答案的关键得分点

今年共有6套试卷9处涉及了以上四种手法。它们一直是诗歌鉴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也经常是答案中的关键得分点。同学们在解析解答诗歌时,一定要思考一下是运用了以上几种手法。另外,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情景关系等也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3 修辞手法几乎成了回答问题的~把“金钥匙”

据笔者留意:修辞手法在今年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中随处可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答案要点。据统计:共有8套试卷的答案中有修辞这一要点。在这些修辞手法中,涉及最多的是比拟,有6处;其次是比喻和通感,各有2处:夸张、对偶、借代各出现1处。

修辞被誉为“语言的艺术之花”,必然会成为诗歌鉴赏中常考的手法之一。当遇到表现手法题或解析诗句题时,同学们一定要首先想一想它是否用到了某种修辞手法。例如安徽卷第9题: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可参考如下解答:①“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②“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上一篇:网吧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和蔼的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