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简史英文版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文学简史英文版(精选3篇)

英国文学简史英文版 篇1

古英语文学 英格兰岛的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和其他部族,没有留下书面文学作品。5世纪时,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传了下来。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杀巨魔、斗毒龙,并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为民捐躯。它的背景和情节是北欧的,但掺有基督教成分,显示出史诗曾几经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纪的手抄本里的版本来看,诗的结构完整,写法生动,所用的头韵、重读字和代称体现了古英语诗歌的特色。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出现了宗教文学。僧侣们用拉丁文写书,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国人民宗教史》(731年完成)既有难得的史实,又有富于哲理的传说,受到推崇,并译成了英文。此后,丹麦人入侵,不少寺院毁于兵火,学术凋零。9世纪末,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时着手振兴学术,请了一批学者将拉丁文著作译为英文,并鼓励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是用英国当地语言写史的开始。

中古英语文学 1066年诺曼人入侵,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也带来了一批说法语的贵族。古英语受到了统治阶层语言的影响,本身也在起着变化,12世纪后发展为中古英语。文学上也出现了新风尚,盛行用韵文写的骑士传奇,它们歌颂对领主的忠和对高贵妇人的爱,其中艺术性高的有《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它用头韵体诗写成,内容是古代亚瑟王属下一个“圆桌骑士”的奇遇。

14世纪后半叶,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这时期的重要诗人乔叟的创作历程,从早期对法国和意大利作品的仿效,进到后来英国本色的写实,表明了英国文学的自信。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时,还有教会小职员兰格伦写的头韵体长诗《农夫皮尔斯》(一译《农夫彼得之梦》),用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征,写出了1381年农民暴动前后的农村现实,笔锋常带严峻的是非之感。同样宣泄下层人民情绪的还有民间歌谣,它们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之后才写定的,其中最初见于15世纪抄本的罗宾汉歌谣,描绘了一群农民劫富济贫、打击教会僧侣和执法吏的事迹,传诵至今。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由于新航路发现后海外贸易发达,英国国力逐渐充实,民族主义高涨,1588年一举击败大陆强国西班牙派来入侵的“无敌舰队”。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

一如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英国是以重新发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始的。大学里恢复了古希腊语的教学,接着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众多的学者、作家将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意、法等国的学术和文学名著译成了早期近代英语。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纷纷从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有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1516)。这部作品借一个旅行者谈海外见闻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宗教压迫而崇尚学术的理想社会,而对为了能多产羊毛而大规模圈地、迫使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羊吃人”的现实英国作了有力的谴责。

诗歌创作空前活跃,大批诗集出版,开一时风气的重要诗选也陆续问世,其中《杂集》(1557)发表了华埃特和萨里两人对于意大利十四行诗的仿作,使这一诗体在英国生根。到了90年代,锡德尼等著名诗人都出版了十四行诗集,虽然仍以歌颂爱情为主,却能突破旧格局而注入新内容。比十四行更重要的还有其他诗体,或抒情,或叙事,或讽刺,或探讨哲理,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家,而成就最大的则数斯宾塞。他的主要作品《仙后》(1590~1596)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征的伊丽莎白女王,传达了正在兴起的清教主义的严峻的道德观,并且出之以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

诗歌的成就还包括无韵体诗在剧本里的成功运用。诗同剧的结合产生了这一时期文学最骄傲的成果:诗剧。从16世纪80年代起,诗剧作者们摆脱了中古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戏剧,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第一个成功地使无韵体诗变成戏剧媒介的是马洛。他用“壮丽的诗句”写壮丽的人物,如《帖木儿》(1590)中的中亚大帝国的创立者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中的追求无限知识的德国博士,同时又在《爱德华二世》(1594)里将一个国王的遭遇写成了英国第一个历史剧。马洛早死,但是诗剧继续成长,经过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尔顿、马斯顿、海伍德等人的创作实践,题材扩大,技巧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莎士比亚是演员和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他的喜剧活泼多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仲夏夜之梦》(1596)和《皆大欢喜》(1600)又充满浪漫诗情,令人神驰;《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动的法庭对抗的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和犹太人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而结构完整、语言锋利则又数揭露清教徒虚伪的《第十二夜》(1601)。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于《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象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有长远吸引力的主题。1600年以后,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越的悲剧,其中《哈姆雷特》(1601)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邪恶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后终于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奥瑟罗》(1604)写一个威尼斯的黑人大将虽然武功盖世,却仍然受到邪恶势力的捉弄,以至亲手杀了无辜的爱妻;《李尔王》(1606)写一个国王在老年做了极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极不合情理的对待,终于流落在民间,而在这过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麦克白》(1606)则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毁灭性,在充满迷信和恐怖的气氛里,作者却让他笔下的罪人不时剖析内心,沉思和反省给了这个悲剧以更大的深度。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后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1611)仍是有魅力的佳作。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末期,诗剧仍然繁荣,不仅有鲍蒙特与弗莱彻等人在写传奇剧,还出现了莎士比亚所未曾尝试的社会讽刺剧,其代表作家是琼森。他的最好的剧作是《狐狸》(1606年上演)和《炼金术士》(1610年上演),它们把17世纪初年伦敦社会上的骗子、方士、食客、荡妇、清教徒之流暴露得淋漓尽致,诗句也典丽有力。但琼森后来为了投合宫廷所好而去写假面剧。同时舞台上出现了韦伯斯特、特纳等人写的凶杀剧,他们以绝好的诗才而渲染色情和恐怖,诗剧的败象已现。等到福特、修莱等人的剧本上演,不仅内容猥琐,韵文也虚浮,深为在政治上日益强大、信仰清教主义的资产阶级所不喜,他们所控制的国会于1642年通过法令,封闭了所有戏院。从16世纪兴起的英国诗剧,在经历了60年的光辉灿烂的成长过程之后,至此乃告衰竭

文艺复兴文学中还有丰富多采的散文作品。16世纪的英语虽然稍嫌芜杂,却十分富于表达力,叙事、状物、写景、辩难,无所不能,因此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散文,繁丽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晓畅如纳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绵密雅洁如胡克的《论教会政策的法则》(1594~1597),简约隽永如培根的《随笔》(1597~1625)。上述黎里与纳什二书也是原始形态的小说。此外还有德洛尼写小城镇手工业者的三本书,特别是写鞋匠的《高贵的行业》(1600),在细节的叙述上已接近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正是由于这时英语表达力强,所以在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译作,如诺斯所译的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1579)和弗洛里奥所译的蒙田的《随笔集》(1603)。它们都是莎士比亚参考过的书。17世纪初最重要的译作则是1611年由国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出版的英文《圣经》。它是47位学者集体翻译的成果,吸收了以前英文译本的优点,用词纯朴而富于形象,韵律也饶声调之美,对后来的英语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以上思想、学术、诗、诗剧、散文、翻译等方面的活动成就卓越,尤以诗剧为最,使这一时期文学成为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三、17世纪文学 16、17世纪之交,英国国内政治经济的矛盾加深,人心动荡,反映于文学的,除了上述诗剧的衰败,还有在散文作品中围绕政治与宗教问题的论争文章的急剧增多,在诗歌中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和一些称为骑士派的贵族青年所写的爱情诗,前者用新奇的形象和节奏写怀疑与信念交替的复杂心情,显示出当时科学大进展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后者则表达了一种末世情调。

17世纪40年代,革命终于爆发。人民经过公开审判,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在打了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学上,革命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印行,各种集团特别是属于革命阵营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过它们来发表政见,其中李尔本、温斯坦利等人写得犀利有力;二是出现了一个革命的大诗人——弥尔顿。

弥尔顿对于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的政论文。从1641年起,他搁下了早以优美著称的诗笔,而用英文和拉丁文写了许多政论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的革命行动辩护,也发表他的进步主张,如《论离婚》(1643)和《论出版自由》(1644)。他的文章虽然句式繁复,却有雄奇之美,在英国散文中自成一格。

1660年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王政复辟。这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受着政治迫害,但他痛定思痛,把自己的一腔孤愤写进了他一生最后的三大作品。首先是《失乐园》(1667)。这首以人类祖先失去乐园的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史诗表达了作者的清教主义,而在对于撒旦的描写中则又倾注着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歌颂叛逆者的响亮诗行构成了诗中最动人的篇章。继之而来的《复乐园》(1671)叙述耶稣拒绝撒旦诱惑的节操,虽见平淡,仍多佳句。同时出版的《力士参孙》是英文中最出色的希腊式古典悲剧,结构严谨而人物突出。作者写参孙双目失明,身陷囹圄,而仍力抗强暴,终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当中有弥尔顿对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的回顾,炽热的情感溢出诗行,表示他依然壮怀激烈,不变革命初衷。在艺术上弥尔顿力求完美,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为典范,然又不失英国本色,在他的笔下无韵诗更具有庄严灿烂之美,表现了“雄伟的风格”。

王政复辟以后,文学风气为之一变,盛行嘲笑清教徒的讽刺诗,法国式的“英雄悲剧”和反映浮华、轻佻的贵族生活的“风尚喜剧”。这类喜剧中也有意存讽刺的,如康格里夫的《如此世道》(1700)。这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是德莱顿,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主要成就在政治讽刺诗和文论。也有作家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如来自下层人民的班扬,他的《天路历程》(1678)用朴素而生动的文字和寓言的形式叙述了虔诚教徒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的经历,对居住在“名利场”的上层人物作了严峻的谴责。这里有清教主义的回响,而作品的卓越的叙事能力又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前驱。还有两类散文作品,带来了新气象。一类是科学文章。1660年成立的皇家学会要求会员用“工匠、乡下人、商人的语言”,尽力把一切事物表达得“象数学那样朴实无华”。另一类是哲学著作,先有霍布斯,后有洛克,都用清楚、有力的文字发表了他们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政治思想,特别是洛克的影响深远的社会契约论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求实的文风和民主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所欢迎的;国王虽复位,实权还在他们手里。1688年,他们把另一个不得人心的国王赶下了台,从此政权被商人和地主的联盟所牢牢掌握,文学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18世纪文学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纯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期刊文学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而兴起。斯梯尔与艾迪生两人有首创之功。前者创办《闲谈者》报(1709~1711),后者继出《旁观者》报(1711~1712),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幽默写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后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风之盛。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泛,文笔也更灵活。

更具英国特色而又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散文小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1719)、《摩尔·弗兰德斯》(1722)等书把水手和女仆当做英雄人物来介绍,细节写得十分逼真,虽然书的结构松散,作者却有娓娓动听的说故事的本领,使读者始终保持兴趣。他的文字口语化,善于绘声绘形,而又迅捷有力。这些特点,加上笛福对英国城乡诸色人等的深刻了解,使他奠定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1726)是以讽刺朝政、表现人类的丑恶为目的的寓言,然而作为故事,也是十分引人入胜。他把现实细节放在十分奇特的幻想的情景之中,而幻想也是正在发展中的英国小说所需要的。世纪中叶,理查逊用书信体小说细致地描写遭遇不幸的少女的内心,以《克拉丽莎》(1747~1748)等大部头小说感动了一整代英国和西欧的读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称之为伟大创造力的表现。但在菲尔丁的眼里,理查逊只是市侩哲学的代表,于是他起而用仿作去讽刺之,其结果却掌握了写小说的艺术,于是有了他自己的创作,其中最受称道的是《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1749),它的人物、风景、场面都是典型的英国式的。作者歌颂真诚、热心、忠实而又不受传统束缚的青年男女,全书有一种爽朗、清新的空气,而又结构完整,把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及稍后还有斯摩莱特、哥尔德斯密斯、斯特恩等人的小说,或扩充了题材,或实验了新写法,都有建树,因此虽然世纪末出现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说”,但是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英国小说中的主流,继续向前发展。菲尔丁的作品《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插图

出色的散文还见于其他文学品种。约翰逊的《诗人传》(1779~1781)是传记和文论的卓越结合,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1791)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境界,伯克的《论美洲的赋税》(1774)展示了政治讲演术的力量,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1788)更以其深刻的启蒙主义思想和典丽的文笔成为全欧钦仰的史学杰作。

然而散文之势虽盛,诗歌并未沉寂,不仅有世纪初的蒲柏和汤姆逊在创作,就是一些散文名家,如斯威夫特、约翰逊和哥尔德斯密斯,也善于写诗。等到世纪后半叶,感伤主义抬头,诗歌也复振,出现了扬格的《夜思》(1742~1745)和格雷的《墓园挽歌》(1750)等佳作,反映了英国许多人在产业革命加紧进行中所感到的痛苦和彷徨。珀西编的《英诗辑古》(1765)引起了对古民歌的爱好,于是仿作者有之,伪造者有之,形成一种对中世纪神往的风气。这时从经济不甚发达的苏格兰传来了农民诗人彭斯的声音,他既是旧民歌的整理者,又是新诗篇的创造者,而吟唱的内容则是爱情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后者正是法国启蒙思想的结晶,在80年代之末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对这次革命的迎或拒,同情或反对,使英国散文作家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但大多数诗人却在革命初起的“黎明”时刻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浪漫主义诗歌。

考研英国文学复习要点(参照教材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

本文供考研英国文学复习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时候使用,第一遍要把教材细读一遍。

很多人觉的文学学的乱七八糟,主要是因为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纲领,在临考前脑子里要对文学有很清晰的纲领,这样就算复习的差不多了。有人又问?什么是纲领?比如说英国文学吧,你要知道英国文学大致分为多少个时期,每一个时期有什么总体特点,有什么总体的literary trend,然后这个时期有那些重要的作家,每一个重要的作家都写过什么重要的作品,这些重要的作品大致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写作特色,除了这些之外,再对基本的文学术语有所了解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要求选读的,选读作品得另看。这里名词解释都没有具体打上,因为我在做另外一份专门的名词解释的文件,做好了传上来。还有选读作品的,本人学力有限,诗歌部分学的不错,等有空了也制一份文件传上来。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Denmark story;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Romance(名词解释)

3.“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Ballad(名词解释)

5.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The Canterbury Tales(main contents;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significance;form: heroic couplet)7.Heroic couplet(名词解释)Part Tw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8.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English Bible and its significance(填空选择)

9.Renaissance(名词解释)10.Thomas More??Utopia 11.Sonnet(名词解释)

12.Blank verse(名词解释)13.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Amoretti(collection of his sonnets)Spenserian Stanza(名词解释)

14.Francis Bacon “essays” esp.“Of Studies”(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5.Christopher Marlowe(“Doctor Faustus” and his achievements)16.William Shakespeare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作家,一定要看熟了。四大喜剧,四大悲剧比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喜剧作品是Hamlet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属sonnet18。(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Lecture 1 Part 1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Early” here means English literature in primitive and slavery society.“Medieval period” is a quite special period in English history.In Chinese “Medieval” or “The Middle Age” means “中世纪”.You may hear something about this period.It was called “The Middle Age” because it was considered as the time between ancient world and the modern world.Here “Medieval” means English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before the Renaissance.I.Early English Literature(Anglo-Saxon Literature)1,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of the British Isles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Celts.Today most Celts lived in Scotland and Wales.2 From 55 B.C.to 410 A.D.Romans conquered the Great Britain.The Roman army was led by Julius Caesar, who was a very famous figure in ancient Rome.He was a famous general and conquered lot of places in Europe and then he became dictator of Rome.He had famous words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You can see how strong this man’s will is.Consequence of Roman conquest: a network of highways;scores of towns, including London;Roman lifestyle 3 English Conquest •Shortly after Romans’ retreat, the Britain was invaded by Anglos, Saxons and Jutes.And by the 7th century Old English emerged.•Anglo-Saxon period witnessed a transition from tribal society to feudalism.•Anglo-Saxons were Christianized in the 7th century.Before Christianization, Anglo-Saxons believed in old northern European mythologies.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ld Britain mythologies you may read the famous novel “The Lord of the Rings”, which was a collection of old northern European mythologies.The Christianization of Anglo-Saxons influenced the record of old English literature.2, Beowulf ?? National epic of English people 1 Definition of epic: an extended narrative poem in elevated or dignified language, celebrating the feats of a legendary or traditional hero 2 Story of Beowulf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story of Beowulf on textbook by themselves and then ask them “What are the three adventures mentioned in the story?” •The story of Beowulf includes three adventures: killing monster Grendel, killing Grendel’s mother and killing a fire dragon.3 Some important points •“Beowulf” is a folk legend brought to England by Anglo-Saxons from their continental homes.However it also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the tribal society in Britain.•Originally Beowulf, the great epic, was in oral form and it must be a collective creation.•Beowulf in the epic is a legendary figure.In formal history you can not find a man named Beowulf.④ Artistic features of “Beowulf” •Using alliteration 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头韵)Some examples on P5 •Us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 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You may find some examples on P6 ⑤ Epic tradition in Europe long narrative verse, part-historical and part-legendary origin This tradi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Similar works in Europe are “Edda” and “Saga” from Iceland etc.(referring to 《欧洲文学史》)3, “Anglo-Saxon Chronicle”

• The book was conceived by King Alfred the Great.He also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e book.•This book i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specimen of Anglo-Saxon prose.II,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Norman conquest in 1066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feudalism in England.2 By the end of the 14th century, the Middle English emerged.3 The ecclesiastics, from the monks and the clergy to the bishops and archbishops, together possessed over one third of the land in the country and owned numerous serfs, and had their tithes and ecclesiastical courts and the backing of the Pope in Rome.They had much political as well as religious power.Understanding the great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in the medieval Europe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ir literature because Christianity is one of the two resources of European culture.(referring to 《欧洲文化入门》)

一、中世纪文学

古英语文学 英格兰岛的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和其他部族,没有留下书面文学作品。5世纪时,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传了下来。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杀巨魔、斗毒龙,并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为民捐躯。它的背景和情节是北欧的,但掺有基督教成分,显示出史诗曾几经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纪的手抄本里的版本来看,诗的结构完整,写法生动,所用的头韵、重读字和代称体现了古英语诗歌的特色。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出现了宗教文学。僧侣们用拉丁文写书,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国人民宗教史》(731年完成)既有难得的史实,又有富于哲理的传说,受到推崇,并译成了英文。此后,丹麦人入侵,不少寺院毁于兵火,学术凋零。9世纪末,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时着手振兴学术,请了一批学者将拉丁文著作译为英文,并鼓励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是用英国当地语言写史的开始。

中古英语文学 1066年诺曼人入侵,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也带来了一批说法语的贵族。古英语受到了统治阶层语言的影响,本身也在起着变化,12世纪后发展为中古英语。文学上也出现了新风尚,盛行用韵文写的骑士传奇,它们歌颂对领主的忠和对高贵妇人的爱,其中艺术性高的有《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它用头韵体诗写成,内容是古代亚瑟王属下一个“圆桌骑士”的奇遇。

14世纪后半叶,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这时期的重要诗人乔叟的创作历程,从早期对法国和意大利作品的仿效,进到后来英国本色的写实,表明了英国文学的自信。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时,还有教会小职员兰格伦写的头韵体长诗《农夫皮尔斯》(一译《农夫彼得之梦》),用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征,写出了1381年农民暴动前后的农村现实,笔锋常带严峻的是非之感。同样宣泄下层人民情绪的还有民间歌谣,它们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口头流传之后才写定的,其中最初见于15世纪抄本的罗宾汉歌谣,描绘了一群农民劫富济贫、打击教会僧侣和执法吏的事迹,传诵至今。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由于新航路发现后海外贸易发达,英国国力逐渐充实,民族主义高涨,1588年一举击败大陆强国西班牙派来入侵的“无敌舰队”。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

一如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英国是以重新发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始的。大学里恢复了古希腊语的教学,接着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众多的学者、作家将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意、法等国的学术和文学名著译成了早期近代英语。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纷纷从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有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1516)。这部作品借一个旅行者谈海外见闻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宗教压迫而崇尚学术的理想社会,而对为了能多产羊毛而大规模圈地、迫使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羊吃人”的现实英国作了有力的谴责。

诗歌创作空前活跃,大批诗集出版,开一时风气的重要诗选也陆续问世,其中《杂集》(1557)发表了华埃特和萨里两人对于意大利十四行诗的仿作,使这一诗体在英国生根。到了90年代,锡德尼等著名诗人都出版了十四行诗集,虽然仍以歌颂爱情为主,却能突破旧格局而注入新内容。比十四行更重要的还有其他诗体,或抒情,或叙事,或讽刺,或探讨哲理,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家,而成就最大的则数斯宾塞。他的主要作品《仙后》(1590~1596)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征的伊丽莎白女王,传达了正在兴起的清教主义的严峻的道德观,并且出之以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

诗歌的成就还包括无韵体诗在剧本里的成功运用。诗同剧的结合产生了这一时期文学最骄傲的成果:诗剧。从16世纪80年代起,诗剧作者们摆脱了中古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戏剧,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第一个成功地使无韵体诗变成戏剧媒介的是马洛。他用“壮丽的诗句”写壮丽的人物,如《帖木儿》(1590)中的中亚大帝国的创立者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中的追求无限知识的德国博士,同时又在《爱德华二世》(1594)里将一个国王的遭遇写成了英国第一个历史剧。马洛早死,但是诗剧继续成长,经过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尔顿、马斯顿、海伍德等人的创作实践,题材扩大,技巧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莎士比亚是演员和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他的喜剧活泼多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仲夏夜之梦》(1596)和《皆大欢喜》(1600)又充满浪漫诗情,令人神驰;《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动的法庭对抗的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和犹太人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而结构完整、语言锋利则又数揭露清教徒虚伪的《第十二夜》(1601)。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于《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象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有长远吸引力的主题。1600年以后,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越的悲剧,其中《哈姆雷特》(1601)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邪恶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后终于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奥瑟罗》(1604)写一个威尼斯的黑人大将虽然武功盖世,却仍然受到邪恶势力的捉弄,以至亲手杀了无辜的爱妻;《李尔王》(1606)写一个国王在老年做了极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极不合情理的对待,终于流落在民间,而在这过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麦克白》(1606)则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毁灭性,在充满迷信和恐怖的气氛里,作者却让他笔下的罪人不时剖析内心,沉思和反省给了这个悲剧以更大的深度。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后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1611)仍是有魅力的佳作。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末期,诗剧仍然繁荣,不仅有鲍蒙特与弗莱彻等人在写传奇剧,还出现了莎士比亚所未曾尝试的社会讽刺剧,其代表作家是琼森。他的最好的剧作是《狐狸》(1606年上演)和《炼金术士》(1610年上演),它们把17世纪初年伦敦社会上的骗子、方士、食客、荡妇、清教徒之流暴露得淋漓尽致,诗句也典丽有力。但琼森后来为了投合宫廷所好而去写假面剧。同时舞台上出现了韦伯斯特、特纳等人写的凶杀剧,他们以绝好的诗才而渲染色情和恐怖,诗剧的败象已现。等到福特、修莱等人的剧本上演,不仅内容猥琐,韵文也虚浮,深为在政治上日益强大、信仰清教主义的资产阶级所不喜,他们所控制的国会于1642年通过法令,封闭了所有戏院。从16世纪兴起的英国诗剧,在经历了60年的光辉灿烂的成长过程之后,至此乃告衰竭

文艺复兴文学中还有丰富多采的散文作品。16世纪的英语虽然稍嫌芜杂,却十分富于表达力,叙事、状物、写景、辩难,无所不能,因此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散文,繁丽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晓畅如纳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绵密雅洁如胡克的《论教会政策的法则》(1594~1597),简约隽永如培根的《随笔》(1597~1625)。上述黎里与纳什二书也是原始形态的小说。此外还有德洛尼写小城镇手工业者的三本书,特别是写鞋匠的《高贵的行业》(1600),在细节的叙述上已接近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正是由于这时英语表达力强,所以在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译作,如诺斯所译的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1579)和弗洛里奥所译的蒙田的《随笔集》(1603)。它们都是莎士比亚参考过的书。17世纪初最重要的译作则是1611年由国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出版的英文《圣经》。它是47位学者集体翻译的成果,吸收了以前英文译本的优点,用词纯朴而富于形象,韵律也饶声调之美,对后来的英语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以上思想、学术、诗、诗剧、散文、翻译等方面的活动成就卓越,尤以诗剧为最,使这一时期文学成为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三、17世纪文学 16、17世纪之交,英国国内政治经济的矛盾加深,人心动荡,反映于文学的,除了上述诗剧的衰败,还有在散文作品中围绕政治与宗教问题的论争文章的急剧增多,在诗歌中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和一些称为骑士派的贵族青年所写的爱情诗,前者用新奇的形象和节奏写怀疑与信念交替的复杂心情,显示出当时科学大进展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后者则表达了一种末世情调。

17世纪40年代,革命终于爆发。人民经过公开审判,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在打了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学上,革命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印行,各种集团特别是属于革命阵营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过它们来发表政见,其中李尔本、温斯坦利等人写得犀利有力;二是出现了一个革命的大诗人——弥尔顿。

弥尔顿对于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的政论文。从1641年起,他搁下了早以优美著称的诗笔,而用英文和拉丁文写了许多政论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的革命行动辩护,也发表他的进步主张,如《论离婚》(1643)和《论出版自由》(1644)。他的文章虽然句式繁复,却有雄奇之美,在英国散文中自成一格。

1660年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王政复辟。这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受着政治迫害,但他痛定思痛,把自己的一腔孤愤写进了他一生最后的三大作品。首先是《失乐园》(1667)。这首以人类祖先失去乐园的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史诗表达了作者的清教主义,而在对于撒旦的描写中则又倾注着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歌颂叛逆者的响亮诗行构成了诗中最动人的篇章。继之而来的《复乐园》(1671)叙述耶稣拒绝撒旦诱惑的节操,虽见平淡,仍多佳句。同时出版的《力士参孙》是英文中最出色的希腊式古典悲剧,结构严谨而人物突出。作者写参孙双目失明,身陷囹圄,而仍力抗强暴,终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当中有弥尔顿对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的回顾,炽热的情感溢出诗行,表示他依然壮怀激烈,不变革命初衷。在艺术上弥尔顿力求完美,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为典范,然又不失英国本色,在他的笔下无韵诗更具有庄严灿烂之美,表现了“雄伟的风格”。

王政复辟以后,文学风气为之一变,盛行嘲笑清教徒的讽刺诗,法国式的“英雄悲剧”和反映浮华、轻佻的贵族生活的“风尚喜剧”。这类喜剧中也有意存讽刺的,如康格里夫的《如此世道》(1700)。这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是德莱顿,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主要成就在政治讽刺诗和文论。也有作家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如来自下层人民的班扬,他的《天路历程》(1678)用朴素而生动的文字和寓言的形式叙述了虔诚教徒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的经历,对居住在“名利场”的上层人物作了严峻的谴责。这里有清教主义的回响,而作品的卓越的叙事能力又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前驱。还有两类散文作品,带来了新气象。一类是科学文章。1660年成立的皇家学会要求会员用“工匠、乡下人、商人的语言”,尽力把一切事物表达得“象数学那样朴实无华”。另一类是哲学著作,先有霍布斯,后有洛克,都用清楚、有力的文字发表了他们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政治思想,特别是洛克的影响深远的社会契约论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求实的文风和民主思想都是资产阶级所欢迎的;国王虽复位,实权还在他们手里。1688年,他们把另一个不得人心的国王赶下了台,从此政权被商人和地主的联盟所牢牢掌握,文学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18世纪文学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纯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期刊文学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而兴起。斯梯尔与艾迪生两人有首创之功。前者创办《闲谈者》报(1709~1711),后者继出《旁观者》报(1711~1712),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幽默写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后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风之盛。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泛,文笔也更灵活。

更具英国特色而又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散文小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1719)、《摩尔·弗兰德斯》(1722)等书把水手和女仆当做英雄人物来介绍,细节写得十分逼真,虽然书的结构松散,作者却有娓娓动听的说故事的本领,使读者始终保持兴趣。他的文字口语化,善于绘声绘形,而又迅捷有力。这些特点,加上笛福对英国城乡诸色人等的深刻了解,使他奠定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1726)是以讽刺朝政、表现人类的丑恶为目的的寓言,然而作为故事,也是十分引人入胜。他把现实细节放在十分奇特的幻想的情景之中,而幻想也是正在发展中的英国小说所需要的。世纪中叶,理查逊用书信体小说细致地描写遭遇不幸的少女的内心,以《克拉丽莎》(1747~1748)等大部头小说感动了一整代英国和西欧的读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称之为伟大创造力的表现。但在菲尔丁的眼里,理查逊只是市侩哲学的代表,于是他起而用仿作去讽刺之,其结果却掌握了写小说的艺术,于是有了他自己的创作,其中最受称道的是《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1749),它的人物、风景、场面都是典型的英国式的。作者歌颂真诚、热心、忠实而又不受传统束缚的青年男女,全书有一种爽朗、清新的空气,而又结构完整,把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及稍后还有斯摩莱特、哥尔德斯密斯、斯特恩等人的小说,或扩充了题材,或实验了新写法,都有建树,因此虽然世纪末出现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说”,但是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英国小说中的主流,继续向前发展。菲尔丁的作品《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插图

出色的散文还见于其他文学品种。约翰逊的《诗人传》(1779~1781)是传记和文论的卓越结合,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1791)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境界,伯克的《论美洲的赋税》(1774)展示了政治讲演术的力量,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1788)更以其深刻的启蒙主义思想和典丽的文笔成为全欧钦仰的史学杰作。

然而散文之势虽盛,诗歌并未沉寂,不仅有世纪初的蒲柏和汤姆逊在创作,就是一些散文名家,如斯威夫特、约翰逊和哥尔德斯密斯,也善于写诗。等到世纪后半叶,感伤主义抬头,诗歌也复振,出现了扬格的《夜思》(1742~1745)和格雷的《墓园挽歌》(1750)等佳作,反映了英国许多人在产业革命加紧进行中所感到的痛苦和彷徨。珀西编的《英诗辑古》(1765)引起了对古民歌的爱好,于是仿作者有之,伪造者有之,形成一种对中世纪神往的风气。这时从经济不甚发达的苏格兰传来了农民诗人彭斯的声音,他既是旧民歌的整理者,又是新诗篇的创造者,而吟唱的内容则是爱情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后者正是法国启蒙思想的结晶,在80年代之末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对这次革命的迎或拒,同情或反对,使英国散文作家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但大多数诗人却在革命初起的“黎明”时刻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浪漫主义诗歌。

考研英国文学复习要点(参照教材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

本文供考研英国文学复习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时候使用,第一遍要把教材细读一遍。

很多人觉的文学学的乱七八糟,主要是因为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纲领,在临考前脑子里要对文学有很清晰的纲领,这样就算复习的差不多了。有人又问?什么是纲领?比如说英国文学吧,你要知道英国文学大致分为多少个时期,每一个时期有什么总体特点,有什么总体的literary trend,然后这个时期有那些重要的作家,每一个重要的作家都写过什么重要的作品,这些重要的作品大致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写作特色,除了这些之外,再对基本的文学术语有所了解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要求选读的,选读作品得另看。这里名词解释都没有具体打上,因为我在做另外一份专门的名词解释的文件,做好了传上来。还有选读作品的,本人学力有限,诗歌部分学的不错,等有空了也制一份文件传上来。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Denmark story;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Romance(名词解释)

3.“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Ballad(名词解释)

5.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The Canterbury Tales(main contents;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significance;form: heroic couplet)7.Heroic couplet(名词解释)Part Tw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8.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English Bible and its significance(填空选择)

9.Renaissance(名词解释)10.Thomas More??Utopia 11.Sonnet(名词解释)

12.Blank verse(名词解释)13.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Amoretti(collection of his sonnets)Spenserian Stanza(名词解释)

14.Francis Bacon “essays” esp.“Of Studies”(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5.Christopher Marlowe(“Doctor Faustus” and his achievements)16.William Shakespeare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作家,一定要看熟了。四大喜剧,四大悲剧比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喜剧作品是Hamlet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属sonnet18。(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Lecture 1 Part 1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Early” here means English literature in primitive and slavery society.“Medieval period” is a quite special period in English history.In Chinese “Medieval” or “The Middle Age” means “中世纪”.You may hear something about this period.It was called “The Middle Age” because it was considered as the time between ancient world and the modern world.Here “Medieval” means English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before the Renaissance.I.Early English Literature(Anglo-Saxon Literature)1,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of the British Isles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Celts.Today most Celts lived in Scotland and Wales.2 From 55 B.C.to 410 A.D.Romans conquered the Great Britain.The Roman army was led by Julius Caesar, who was a very famous figure in ancient Rome.He was a famous general and conquered lot of places in Europe and then he became dictator of Rome.He had famous words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You can see how strong this man’s will is.Consequence of Roman conquest: a network of highways;scores of towns, including London;Roman lifestyle 3 English Conquest •Shortly after Romans’ retreat, the Britain was invaded by Anglos, Saxons and Jutes.And by the 7th century Old English emerged.•Anglo-Saxon period witnessed a transition from tribal society to feudalism.•Anglo-Saxons were Christianized in the 7th century.Before Christianization, Anglo-Saxons believed in old northern European mythologies.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old Britain mythologies you may read the famous novel “The Lord of the Rings”, which was a collection of old northern European mythologies.The Christianization of Anglo-Saxons influenced the record of old English literature.2, Beowulf ?? National epic of English people 1 Definition of epic: an extended narrative poem in elevated or dignified language, celebrating the feats of a legendary or traditional hero 2 Story of Beowulf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story of Beowulf on textbook by themselves and then ask them “What are the three adventures mentioned in the story?” •The story of Beowulf includes three adventures: killing monster Grendel, killing Grendel’s mother and killing a fire dragon.3 Some important points •“Beowulf” is a folk legend brought to England by Anglo-Saxons from their continental homes.However it also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the tribal society in Britain.•Originally Beowulf, the great epic, was in oral form and it must be a collective creation.•Beowulf in the epic is a legendary figure.In formal history you can not find a man named Beowulf.④ Artistic features of “Beowulf” •Using alliteration 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头韵)Some examples on P5 •Us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 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You may find some examples on P6 ⑤ Epic tradition in Europe long narrative verse, part-historical and part-legendary origin This tradi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Similar works in Europe are “Edda” and “Saga” from Iceland etc.(referring to 《欧洲文学史》)3, “Anglo-Saxon Chronicle”

英国文学简史英文版 篇2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优越性

顾名思义, 讨论式教学法中讨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 围绕某一个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的一个过程。很明显, 讨论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 是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同时, 讨论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是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等多重灵活形式。许多教育家都曾表示:讨论是最有利学生发展的方法, 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 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才能将学生从传统的讲授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

众所周知, 传统的讲述法一直占据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 长久以来, 其对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充当着讲述着和示范者, 教师在主动地教, 而学生在被动地学, 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很明显, 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是被动地接受填鸭, 因此在长期以来的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总是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始终无法提高, 课堂气氛总是处于低迷的状态等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

而讨论式教学不仅仅能够一举改变传统讲授法所带来的种种弊病,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也是全面实施高校民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英国文学简史》课程的特殊性

《英国文学简史》是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也是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门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掌握英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 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这门课程较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英语这种媒介来传达文学范畴的内容, 而由于学生匮乏的文学知识和较低的文学鉴赏能力, 又加上教师采取非母语授课,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像是教师一个人表现的舞台, 学生们只能作为观众被动地观看。在此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鲜有共鸣, 更不用说互动了, 课堂气氛不活跃, 师生对此苦不堪言。可见, 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更加决定了应抛弃传统的讲授法, 并突显实施讨论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后,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 让学生通过这些准备活动掌握一定的信息, 并以此为基础, 积极地进行交流讨论, 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彻底打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尴尬的教学环境。

三、讨论式教学在本课程中实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 科学的分组是实施的前提

为了让班级上的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讨论机会, 同时也为了确保讨论的效率和质量, 科学的分组是优质、高效讨论的前提。教师可以按照2-6人一组的单位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而如何科学的、人性化的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必须深知武断、错误的分配往往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 不仅没有发挥讨论的优越性, 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破坏了教学秩序, 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分配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成绩、性格、人际关系、性别等种种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均衡合理的分配。由于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 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恐惧和拘束感, 在分配时, 教师可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朋友关系, 待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熟悉适应后, 再做进一步的调整来达到最科学的分配。

(二) 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是实施的基础

对于《英国文学简史》这门课程来说,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应的文学理论知识, 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事物判断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讨论、发言, 提出自己有见地的看法与观点。因此在实施讨论之前,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 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并指导学生学会对所读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以便于在课堂讨论中有话可说, 从而保证讨论的持续性和质量。反之, 如果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或者马虎对待, 那么讨论就只能沦为形式, 草草结束, 无疾而终。

(三) 准确、恰当、有价值的问题是实施的关键

在经过大量、充分的准备活动后, 学生们对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毫无疑问, 这已为下一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然而能否让讨论真正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否让讨论有成果、有意义;能否让讨论式教学法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设置了什么样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具体、准确、启发和兴趣等因素, 只有选对了问题, 才能保证讨论的顺畅和质量。

以《英国文学简史》这门课程为例, 如果教师要讲授莎士比亚这个英国大文豪的相关内容, 那么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莎翁的背景资料, 包括图片、文本、视频等, 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教学资源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完全通过学生的组内外的讨论及提问来达到对课前准备的检查和验收, 同时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 而讨论的问题也应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逐渐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位英国文学巨匠的了解与认识。

(四) 良好的讨论气氛是实施的保证

不难发现, 良好、热烈的气氛是有序实施讨论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同时这种活跃的气氛也需要教师适时的、积极的引导。首先, 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上。面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新意的发言, 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对于学生思维方式上以及认识问题上的缺陷与不足, 教师要宽容、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引, 来逐渐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保证了良好、有序、融洽的课堂讨论气氛。其次, 教师的指导还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本门课程也是如此。当然, 学生们积极踊跃的课堂表现和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是每位教师最期盼的教学状态, 可是一旦过了头, 如学生在讨论中与组内外成员交头接耳, 课堂行为肆意涣散等, 不仅让讨论效果不理想, 更会让课堂陷入无政府状态, 这时的讨论, 即便进行下去也会流于肤浅, 徒具形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讨论习惯与规范, 才能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的讨论氛围, 达到传递知识、交流情感的目的。

四、讨论式教学法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积极的、活跃的、与传统的讲授法相对的新型教学模式, 深受各大高校的喜爱与推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 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而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将学科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课后让学生牢记课上的知识点,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长久以来, 学生没有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挑战和怀疑, 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往往造成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讨论式教学法一举打破了这些束缚学生成长的壁垒,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教师要积极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要破除“教师是绝对权威”的思想, 杜绝“一言堂”行为。同时, 更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不迷信“权威”, 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教师应注意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解决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改革, 在实施初期, 必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问题, 比如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讨论过于肤浅、个别学生不够积极活跃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各个问题, 并在当下或在下节课做出适当的调整, 同时在课后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找出症结的所在, 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此外, 教师还应多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沟通, 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知晓学生的感受, 以便做出及时的修改, 保证讨论式教学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

(三) 教师还应做好讨论的总结工作

对讨论的总结就如同对工程的验收一样重要。一方面,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 因此, 学生们对待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 千差万别。教师要遵循多样化原则,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客观的、适度的、针对性的点评, 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另一方面,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来整理自己对问题的观点, 深化自己的一些独立见解。

五、结语

讨论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已经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英国文学简史》这门课程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长久以来沉闷的教学气氛, 更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这不仅仅是教学进步的体现, 更是迈向民主教学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明丽娟.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

[2]苑辉.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07 (S1) .

[3]祁玉龙.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4]张建伟, 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5]袁张帆.讨论式教学法对民主教学的意义[J].中国教师, 2007 (S2) .

[6]张荣升.结构学分改革及其在英美文学课堂实践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30) .

英国文学简史英文版 篇3

作业1

一、填空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 2.《神曲》 但丁 3.《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4.《达尔杜弗》莫里哀

5.《浮士德》歌德 6.《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拜伦

7.《悲惨世界》雨果 8.《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二)其它

1.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2.人神同形同性 3.亚里士多德

4.维吉尔

5.彼特拉克

薄迦丘 6.弥尔顿

二、简答

1.人文主义的内涵

P35-36

“人文主义”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形成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中世纪教会宣扬的宗教世界观。

①反对教会把神看作宇宙的主宰,赞扬人性的美好,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②认为幸福就在人间,宣称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③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主张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人的才智。④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提倡个性解放,提倡仁爱、平等的观念。⑤反对封建割据,希望有强大的王权来实现国内的统一与安定。

人文主义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积极意义,但是,人文主义追求的目标主要是个性解放。人文主义者所标榜的“人”并不是全人类,只是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注意写实,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因素,并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着重从道德心理上进行刻画,而不注重对人们的客观物质关系进行分析;人物性格复杂而完整;注重民族特色,表现爱国情绪,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2.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P56

①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古典主义作家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宣扬公民义务和责任作为自己的职责。但一些优秀的古典主义作家并不是一味地颂扬君主,他们的作品中有要求国王以仁治国、主持正义、支持反对封建偏见和宗教欺骗的斗争;谴责暴政等内容。

②思想上崇尚理性。布阿洛把理性当作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古典主义作家也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创作。古典主义从理性出发制定了创作的规则,形成其创作文字简洁、结构明晰、逻辑性强等特点。

③艺术创作上提倡模仿古典,重视规则。在诸多创作原则中,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影响最

大。“三一律”(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即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在同一事件,时间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包含的时间只能在一天之内。3.德国18世纪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P68-72

莱辛: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理论著作《拉奥孔》、《汉堡剧评》

席勒:剧本《阴谋与爱情》、《强盗》、《威廉·退尔》 歌德: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

三、论述

1.哈姆莱特的形象

P48-49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替父报仇,还按照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改变这个颠倒混乱的社会,在这一方面地感到力不从心。

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完成改造现实的任务有两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当时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势力还不能战胜强大的恶势力。从主观上看,人文主义理想本身也存在局限。所以哈姆莱特最终报了父仇,但他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2.莫里哀创作各时期的主要作品

P57-58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

1652年—1657年,莫里哀生活在民间,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人民生活,也学习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闹剧和以演技著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锻炼成一个出色的戏剧活动家。创作了诗体喜剧《冒失鬼》、《爱情的埋怨》。

1658年—1668年,莫里哀在巴黎生活、创作和演出。1659年创作了《可笑的女才子》,矛头指向贵族。《丈夫学堂》和《夫人学堂》,是莫里哀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两部喜剧。从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是他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除了最著名的《达尔杜弗》(又译作《伪君子》)外,《唐·璜》、《恨世者》、《吝啬鬼》(又译作《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著名剧作。

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思想内容上继续发挥前一时期的主题,在艺术上则着力运用民间闹剧的艺术传统。主要作品有喜剧《布索那克先生》和《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嘲笑资产阶级虚荣心。最后一个剧作是《无病呻吟》。

作业2

一、填空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红与黑》司汤达 2.《高老头》巴尔扎克 3.《双城记》狄更斯 4.《死魂灵》果戈理

5.《罪与罚》陀思陀耶夫斯基 6.《萌芽》左拉 7.《羊脂球》莫泊桑 8.《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二)其它

1.柯尔瑞治、骚塞 2.奥斯汀

3.《人间喜剧》 4.《大卫·科波菲尔》 5.果戈理

6.拉斯柯尔尼科夫

二、简答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P80 ①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他们不喜欢描写现实,而喜欢描写主观理想及非凡的事物。②浪漫主义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和枯燥而冰冷的理性,作品着重抒发个人的感情和体验。

③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雄奇的大自然和远方异域是他们寄托理想和他们笔下的人物经常出没的地方。

④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历史及民间传说很感兴趣,他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并进行加工创造。

⑤浪漫主义者要求个性解放和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墨守成规和压制个性。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体裁,尤其喜欢那些易于抒情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喜欢用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比喻等。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P105-106 ① 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直接抒发和表现主观感受和理想;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则倾向于客观真实地描写生活的画面。

② 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暴露和批判封建残余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如巴尔扎克在《纽沁根银行》等作品中暴露了资产阶级为掠夺财富使千千万万劳动者沦为赤贫的情景;狄更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的种种不幸。③ 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为指导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来自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与大资产阶级有矛盾,同情劳苦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有进步性。但是他们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与劳动人民有距离,不赞成人民革命,在政治上持改良主义态度,这是他们的局限性。④ 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注意描写能体现时代本质特征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如巴尔扎克在他的《高老头》中对伏盖公寓的描写。这类作家还强调典型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的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也很注意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重视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莫伯桑短篇小说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P162-163

①描写资产阶级风俗习尚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拜金主义等丑恶风尚,也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和追逐浮华的心理状态。如《遗产》、《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②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人们普遍缺少同情心,这类作品主要有《瞎子》、《穷鬼》等。

③描写普法战争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强调在普通群众中有更多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米隆老爹》、《蛮大妈》、《羊脂球》、《菲菲小姐》等。

莫泊桑还有一部分在自然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作品。在个别小说里,人竟被写成是被兽行驱使的动物。

三、论述题 1.《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

P96-97

《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描写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说明社会是造成他们不幸的根源。这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第二,肯定人民反抗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及其制度的正义性。第三,阐明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这是贯串全书的根本思想。小说主题思想的第一方面是通过芳汀、珂赛特、冉阿让的悲惨遭遇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富人们为所欲为,劳动人民则注定要过贫苦的生活,而那些处境最悲惨的人都是一些诚实善良的人。资本主义的现行法律是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同劳动人民为敌的。

小说主题思想的第二方面是通过共和党人1832年夏在巴黎举行的武装起义来表现的。雨果用大量的篇幅从共和党人最初的小组活动、斗争的开展和起义的爆发一直写到英雄们的壮烈牺牲,热情歌颂了起义者的英勇无畏、坚强不屈,肯定了他们事业的正义性。小说还塑造几个感人的形象,如马吕斯、马贝夫老人和小英雄加夫洛什等。

小说主题思想的第三方面主要是通过冉阿让和沙威的转变及行为来表现的。冉阿让坐牢多年,但是法律的制裁并设有使他改过,反而使他严生了“凶狠残暴的为害欲”,而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却使他弃旧图新。冉阿让的仁慈又感化了沙威。沙威是个死心塌地为统治阶级卖命的鹰犬,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和打手。就是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物最终也被仁慈感化了。通过冉阿让和沙威的转变,作者表明,以惩罚作为基本手段的法律不过是低级的法律,而慈悲和仁爱则能把人改造成为新人,是高级的法律。但雨果对沙威良心发现、最后自杀的描写带有很大的幻想性。

2.于连的形象

P114-116 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天资聪颖,崇拜拿破仑,一心想出人头地。他踏进人生竞技场的第一步是给市长的孩子们当家庭教师。于连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平民意识,对庸俗、无能、高傲的市长抱鄙视态度。他对德瑞那夫人最初的动机是要征服这个贵族妇女以示反抗。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情人关系暴露后,于连进了贝藏松神学院。在神学院二虞我诈的险恶环境中,于连施展了伪善的本领,博得了彼拉院长的赏识。院长离开修道院时把他介绍给巴黎的大臣木尔侯爵当秘书。在那里,于连的平民意识逐渐消失,他同侯爵小姐发生爱情关系,为反动势力效力,眼看就要飞黄腾达。这时,教会迫使德瑞那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他的幻想一下子化为泡影,他向昔日的情人开了两枪,并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于连的平民意识又恢复了,他拒绝上诉和忏悔,以示抗议,最终被处死。

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对现存制度的反抗属于个人主义的反抗,因而一旦发迹就很容易满足和妥协。他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协性和动摇性。司汤达通过于连的形象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复辟的思想。

作业3

一、填空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母亲》高尔基 2.《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 3.《巴巴拉少校》肖伯纳 4.《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5.《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6.《城堡》弗朗茨·卡夫卡 7.《尤利西斯》乔伊斯 8.《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二)其它 1.无产阶级 2.《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 3.《套中人》 4.魏尔伦 5.《卢贡—马卡尔家庭》 6.《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二、简答

1.《萌芽》的主要内容

P159-160

《萌芽》是反映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作品。在作品中,作家真实描写了煤矿工人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工人们在极端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很多人得了矽肺病,并影响到子女的身体。工人们从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还是免不了挨饿,作家明确认识到工人的贫困完全是由资本家的剥削造成的。《萌芽》中描写的罢工,是有阶级觉悟的工人的集体行动,带有一定的政治斗争的性质,罢工虽然非常艰苦,但工人们同仇敌忾,具有为共同的事业而献身的不屈精神。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小说的结尾预示着工人阶级的正义事业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萌芽》是19世纪反映工人运动的最优秀作品。

2.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P153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初的法国,其思想理论基础是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

①强调客观地反映现实,但反对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而强调“描摹的自然”(主要是随便观察到的、偶然的现象),要求文学成为单纯记录直接印象的照相机。

②要求作家成为科学家,在作品中要冷静客观,不应流露个人感情和给予评价。

③认为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支配人的行为,认为是生物学的规律决定着人的心理、性格、情欲和行为。自然主义者十分注重遗传对人产生的影响。

3.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

P200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后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的一场文学艺术运动,涉及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有:反对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强调感受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在创作实践中,经常描写永恒的品质,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品质的抽象象征,有时甚至无具体名姓,有时扭曲客观事物的形象,作品情节常常荒诞离奇。在表现主义文学中,戏剧的成就最为突出。

三、论述题 1.《人间喜剧》的分类及其主要作品

P118-119 《人间喜剧》包括91部小说,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风俗研究》最为重要,数量最多,又分为6大场景: 私人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夏倍上校》、《高利贷者》、《高老头》、《三十岁的女人》等。外省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欧耶妮· 葛朗台》、《幽谷百合》、《于絮尔·弥罗埃》、《幻灭》等。巴黎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纽沁根银行》、《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交际花盛衰记》 政治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一桩无头公案》、《阿尔西的议员》等。军旅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舒昂党人》、《沙漠里的爱情》等。乡村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乡村医生》、《村里的神甫》、《农民》等。《哲学研究》主要作品有:《驴皮记》、《绝对之探求》、《不为人知的杰作》等。《分析研究》主要作品有:《婚姻生理学》、《夫妻纠纷》。

2.《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

P180-181 《复活》通过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道夫为她上诉请愿的过程,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进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通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沙皇俄国司法制度和暴力镇压机构的罪恶本质,这包括对法庭上一群法官的揭露,对中高级官吏的揭露,对监狱的可怕和丑恶的揭露。作者指出,许多人遭到逮捕和判刑的原因是他们妨碍了官吏和富人们享有特权,而法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

②对沙皇专制制定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给予了无情地揭露。

③《复活》中的贵族已经没有优秀人物,他们都是一些空虚、腐朽、伪善的寄生虫。

④托尔斯泰的同情完全在农民一边、在《复活》中,作家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并明确表示反对土地私有制。

作业4

一、填空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

(俄罗斯)2.《毛猿》尤金·奥尼尔 3.《苍蝇》萨特 4.《局外人》加缪

5.《等待戈多》贝克特 6.《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 7.《赫索格》索尔·贝娄

(美国)8.《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二)其它 1.叙事式 2.劳伦斯 3.《太阳照样升起》 4.《尤利西斯》 5.《毛猿》《进入黑暗的漫长旅程》 6.海勒

二、简答题

1.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

P201 意识流小说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在医生弗洛德、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关于人的意识状态的新见解的基础上,一些作家提出了意识流文学的理论。

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小说家对人物、环境、客观现实作无微不至的忠实描摹,要求作家退出作品,深入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潜意识领域,把人物的内心打开,把人物的全部意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沃尔芙的《到灯塔去》等。这种文学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现当代文学, 尤其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

P242-243

249 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哲理性,作品善于设置特定的“处境”,使人物在这个处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这在戏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存在主义作家不讲求作品情节的引人入胜,曲折复杂,只求对人物和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有充分的表现。他们的作品往往哲理性突出而形象性欠缺,叙述口吻也较冷漠,语言不重辅饰,语句一般较短,以明了为上。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萨特:戏剧《苍蝇》、《禁闭》、《恭顺的妓女》等;小说《恶心》、《墙》、《自由之路》等。阿尔贝·加缪:小说《局外人》、《鼠疫》等。西蒙娜·波伏瓦:小说《达官贵人》、《第二性别》等。

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要内容

P256-259 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的一支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并不具体描述战争的小说。这支飞行大队驻守在意大利以南地中海上,作者虚构的一个小岛上。主人公尤索林是这支飞行大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本来是一个正直勇敢、富于爱国心的青年。起初,他抱着为祖国而战的信念,执行任务时,沉着机智,英勇顽强,出色地完成了轰炸任务,因而被提拔为上尉,还获得了一枚勋章。便后来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在暗算他,企图致他于死地。他竭力要保全自己的生命,他要逃离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光怪陆离的“世界”:第二十七空军司令佩克姆将军和联队司令卡思卡特将军互相倾轧暗算。飞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把飞行任务任意加到四十、五十、六十次„„企图邀宠上级,飞黄腾达。食堂管理员迈洛,长袖善舞,在大队搞了个联营机构,做起没本买卖,大发战争横财,居然成为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马耳他的副总督。尤索林认为他们都疯

了,而他们也认为尤索林疯了。他要逃离这个世界,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圈子套始终折腾着他的身心。“第二十二条军规”并非实际存在的军规,没有确定的内容,常被执法者任意解释,以便随心所欲置人于死地。最后,尤索林恍然大悟,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一个骗局,是美国军画官僚制度撒下的天罗地网,是一切被统治者不可逾越的牢笼,是美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残暴野蛮权势的象征。因此,尤索林拒绝回国作“英勇”献身的宣传,而临阵逃脱,开小差跑到瑞典去了,希望在那里找到一个避难所。海勒在这部小说里,摒弃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手法,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也没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但聪明的读者透过这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不难体味出这深沉的“黑色幽默”。

四、论述题 1.《母亲》中尼洛夫娜的形象

P208-209 母亲尼洛夫娜是20世纪初俄国普通工人的母亲和妻子的典型形象,也是当时俄国正在觉醒的革命群众的典型形象。小说开始时,母亲是一位备受折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妇女,在儿子和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接受了革命真理,小说通过以下事件表现母亲的成长:(1)“沼地戈比”事件后,母亲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这是她成长的重要标志。(2)“五 一”游行时,母亲参加了游行,进一步体会到真理的力量。(3)巴维尔第二次被捕后,她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完全投身于革命工作。(4)小说结尾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散发传单,她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高喊革命口号,通过以上过程说明母亲已成长为无所畏惧的坚强的革命战士。母亲的形象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在教育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初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意识的普遍觉醒。

2.《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P254-255 《等待戈多》是一部“寓言剧”,作品的人物、场景、动作都充满象征含义。剧中“戈多”就是一种象征,剧情的重复也具有象征含义。作者用第二幕重复第一幕,意在说明,如果再等待,第三幕、第四幕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主人公等到最后,仍将是那个孩子来宣布戈多的失约。他告诉人们,他们等待的这一天,并不是特殊的一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第二幕中波卓和乐克由健康人变成残疾者,也有象征含义。它给人以事物正在萎缩,未来毫无希望的印象。剧中动作的象征性也随处可见。戈戈脱靴子,象征着要摆脱痛苦。连接波卓与乐克之间的那根绳子,既象征着富人对穷人的依赖,又象征穷人无法摆脱富人的钳制。对话的重复和无意义,语言的非逻辑性等,增加了作品的荒诞感。人物反复地讲着“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嗯?咱们走不走?”、“上帝”、“营养学”、“通大便的药”等台词,相互没有联系,颠三倒四,语意不明,是作品中人物以荒诞的语言对荒诞世界所发表的荒诞看法。

帐号1165001462235

上一篇:我与大自然为话题作文下一篇:乡村医生聘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