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10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1

-------张洁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照相机拍摄他们所看到的威尼小熊。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确实是不一样。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节课中老师有一题是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个水壶,然后把壶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张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壶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壶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茶壶,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2

宜阳一小 朱文霞

今天我对我上的《“加 法” 第一课时》进行说课,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加法并探究加法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头列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3.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凑数游戏,导入新课

与上课准备 做得最好玩对口令游戏,复习数的组成,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从以礼物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说起引出花朵,然后大家一起来研究花朵带来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小伙伴一起摆圆片,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

提高。2.认识加法

进一步强调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认识加号,书空写加号,完成算式,读加法算式。从生活中发现加法。

3.理解加法含义。

第一层次,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利用课本第24页的主题图和做一做进行深化联系,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及其意义。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课件播放,让学生说题意、列式、口头回答。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加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穿插“课中操”,放松心情,整顿纪律。

(五)全课小结,鼓励学生说。

(六)布置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了问题:学生会列算式,但是不理解大括号的意思,如果在前面环节中说说大括号表示的含义,学生在做题时就容易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3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情境同,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教学难点: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老师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拍照,现在老师把拍的东西给你们猜一下,有兴趣吗?看谁最厉害,猜得最准确。投影出示班上一位学生的背影照片。

问:你认识他吗?猜猜他可能是谁?

再拿出同一个学生的正面照片,问:你现在可以认出来了吗?为什么第一次不可以认出来,而第二次一下就可以认出来了? 导入:我们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全面的进行观察。这节课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体验,学习新知。

1、老师课前还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2、首先: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

3、其次:哪一张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说说你的理由。

4、激发情感:想自己拍吗?我们来一个摄影活动好不好?:引导学生活动,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长把玩具猫摆好,然后大家作为摄影师,摄影师按照自己坐的方向给玩具猫拍照片。

5、开始拍照片。将数码照相机提供给某一组同学,让他们分别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并将拍摄好的照片输入电脑,准备投示。

6、拍摄交流:交流拍摄照片的感受与想法。请几位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拍的?自己拍的玩具猫照片大概会是个什么样子?

7、作品展示:将刚刚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四张照片按顺序展示出来。请其它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这是谁拍摄的照片?为什么是某个同学拍的?请你说一说理由。那我们请拍摄这张照片的同学站起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对拍摄的同学和回答问题的同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8、再说说另外三张照片。请你说一说这是谁拍的?这四张照片为什么拍得不同呢?因为他们看玩具猫的角度不同,也就是拍摄的角度不同。

三、巩固新知,扩展提高。

1、观察茶壶

每个组长取下玩具猫,取走纸盒,露出茶壶。现在在大家面前的是个茶壶,请大家仔细观察,观察前提醒学生注意:看到茶壶把和茶壶嘴了吗?如果看到了,它们各在茶壶壶身的哪一边。一边观察,一边向你们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是这里的哪一幅照片(投示四幅茶壶的照片)。

指名对大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照片。并请你说一说,你认为还有哪些同学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一样?

大家再自由地和自己小组的同学交换位置观察茶壶,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照片。

2、看图片讨论观察者的角度

所有同学面向黑板坐好。

投示楼房图:

介绍:(指正面)这是楼房地正面,这是楼房地哪一面?(背面)依次介绍楼房的左侧面、右侧面、楼顶面。

我们能看到这栋楼房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一想。

老师给这栋楼房拍摄了几张照片,可是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帮我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第一副照片为什么一定是右侧面的照片呢?

这几幅照片是否可能是楼顶面的照片呢?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看钢琴图:投示看钢琴图:

请大家讨论一下,下面这些图分别应该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并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他们能够看到下面这幅图吗?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9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解析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三.学情解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四.教学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教法与学法解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实践的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相同加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理解情景图开始,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

2、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乘法。通过把情景图上同学们用小棒摆出的不同的图形所用的小棒数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用来表示“几个几”的。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则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因此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系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满好奇的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在这里就不作一一说明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教程。

三、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

在讲解同类项概念时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白兔找家和讨论环节。并编了一个同类项的口诀。

(3)强化概念:

为强化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真真假假和填空。

(4)合并同类项的讲解:

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又编了另一个口诀。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5)数学与生活: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6)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感悟: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8)作业: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6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厘米后,老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会乱动。这时老师利用学生这一认识,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条纸这一工具,再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照片的边,发现方便多了。接着老师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书本长长的边,学生发现量过后要数几厘米很不方便,教师让学生想一个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厘米。于是就有学生在彩条纸上标上数字,复杂的数数一下就变的简单多了。一把尺子的雏形也就形成了。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8

——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今年秋季开始执行。识字教育是本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下面,我就对识字写字课的理解,结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识字8》,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我觉得,这节课是一节扎实的识字课。

这节课正确把握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向。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并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综观这节课,教师指导学生认识9个二类字,写2个一类字:“卫”和“宇”,真正做到了“多认少写”。其中,“卫”字是基本字表中的字,重点指导、示范、书写这个字,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在时间安排上,认的时间较多,写的时间较少,也比较科学。另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识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除了一些传统、常见的识字方法和游戏,更加可喜的是,徐老师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在“射”和“女”的教学中,老师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到小篆,最后到现代简体,破译了汉字密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收获》杂志副编审,《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中提到:学生天天写字,却不知道每个字背后的真正文化含义和具体的构成方法。他甚至提出,让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作为小学生识字写字教材。因为这本书,破译了汉字密码,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字理识字的很好教本。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不可行,还期待专业的论证。

在方向上,徐老师的这节课把握得很好。另外,作为一节好课,徐老师能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凸显了一个个亮点。能及时评价、多元评价。课堂上学生参与面广,多向交流。老师善于应变,有教学智慧,与时事联系紧密(刘洋),体现学生认知规律(读韵文从允许错误到读通、读正确,再到读流利,最后是读出韵味),注重生活中识字(卫、嫦娥、填的教学)等等,我就不一一阐述。

正如,教学和影视作品一样,是遗憾的艺术。要问老师最完美的课是哪一节,我们只能说:下一节。这节课,我有以下思考: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对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强调不够。课堂上真正用于写字的时间只有两分钟。2011版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提到: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虽然说这节课只有30分钟,很多方面不能顾及,但识字写字课,写字的时间还是少了点。再者,我对老师选择重点指导“宇“字的书写有异议。在解读新课标的培训中,我了解到:识字写字教学中,每个字、每个偏旁、每个部件第一次出现时,应重点强调。“卫”字是基本字,做了强调。但“宇”字这种宝盖头的字,以前曾多次出现,不应过多强调和指导。倒是两个舟部的字:“航”和“舰”,学生已经认识,所以在9个二类字中没有出现,但要求会写。并且,学生刚学过独体字“舟”(本册书25课《赠汪伦》),还学了“船”。作为舟部,这是第二次出现,又是学习的难点,老师为什么不选择这两个字或其中一个,加以重点指导。在指导时,与独体字“舟”予以比较,进一步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和避让的书写原则,这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也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其余,课堂扎实有余,趣味不足,没有很好地挖掘文本的内涵。神话故事和现代科技成就是学生学习的很好载体,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很好地切入点。找朋友游戏中,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就不必拘泥了。在课文课件中,对于“羿、卫、娲”这三个字学生大多不认识,应标拼音,对于“零声母音节“,出现了错误。对于这些瑕疵,也值得我们深思。

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建议。简简单单学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各位同仁,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春天吧!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9

教学流程: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堂计算课,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层次清楚,符合计算课型的一般步骤。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56–22=?让学生根据以前学的方法来思考,想想相同数位的数直接相减?把竖式写在记录本上。2、方法的交流与展示: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直观图的教学。3、具体情景中适用方法运用:57–1439–8让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请写在记录本上并说说为什么?

几点建议:

首先是学生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应该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因该牢牢的“抓”着学生,生怕学生出错。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说的练习的还不够。如今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改变过去应用题教学片面强调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做法,做了题目就要让学生讲出,你是什么算的,为什么是这么算的,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是新授课的引入。两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处于低段学生。他们的自我掌控能力还不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通常只能维持在10至20分钟的时间,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里学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堂课可以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利用情景图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上课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面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计算作好准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篇10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单元教学课时:大约3课时。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课本P68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感知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动物,是吗?现在大家的脑海中肯定都出现了许多动物的图像吧!下面咱们看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棒!课件出示动物身体一部分的图片,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对这些动物不仅认识,还能抓住他们的特征,平时肯定看得特别仔细和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观察课——观察物体。(随机板书:观察物体)同学们只要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个人都会成为小小观察家的。有信心吗?

老师这里有一张给小鸭子照的照片,请全班同学认真观察照片,说一说你知道这些照片摄影师站在小鸭子的什么位置,照的是小鸭子的哪一面?

质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地非常好,不过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都是照着同一只鸭子,可是每张照片都不一样呢?

揭题:说得真好!要拍出精彩的照片,就得仔细观察物体,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学生喜欢感兴趣的猜一猜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什么是观察。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熊猫)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国宝熊猫)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熊猫?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师:我们要想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结论,所以我们观察物体要全面有序。

(引导学生知道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4)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2、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我们的观察,请看大屏幕。1. 放大镜

师: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图片进行放大。2.望远镜

师:观察比较远的物体我们可以依靠――瞧!解放军叔叔有时还借助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物体呢!3.显微镜

师:这是显微镜,通过这个工具啊,可以看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很多科学家就是借助它来观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细胞的。

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前面)侧面 后面

从不同的位置→形状不一样

第二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

2、例3,练习十六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着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一)教学例2

1、小组合作探究

把正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画面情境指出。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从不同角教学流程 教 与 学 的 双 边 活 动 个 人 增 减 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面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看到的是正方形。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教师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4、小结

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我们说: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在交流中得出,在任意角度观察球体,给我们的视图感受都是圆形)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例3

1、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说明:这是老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个立体图形是外面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小结: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也是正方形的。

外面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不能,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2、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正方体和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

小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学生填出序号,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第三课时 观察物体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重、难点:

1、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出示书包、玩具等图片,让学生辨别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出示实物立方体,提问: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几个面?

二、积累运用 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3、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可能不同呢?

因为,有特殊的立体图形,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

三、练习观察图形。

1、填一填

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为什么说

从侧面看是A图的有(),从正面看是B图的有()

2、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左面、正面看,各是什么图形? 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管理工程系2013级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下一篇:爱护绿色植树节演讲稿